Ⅰ 幼兒園大班研究紙的教案
教學資源分析:
《研究紙》是材料單元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紙為例對某一類材料進行研究容易導致科學探究活動的深入,並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材料是《科學》新加入的內容,它是物體(具體)到物質(抽象)的過渡內容,反映社會技術發展的水平,回顧人類從誕生起直到今天的幾千年文明史,每天都有使用材料,每天都在探索新材料,歷史學家也正是將材料的發展作為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標志。正是出於這些考慮,《標准》在物質世界的具體內容標准中加入了此內容,本單元《它們是什麼做的》是這一主題的入門,單元共分為五課:1,常見材料2,研究紙3,我們穿什麼4,玻璃和陶瓷5,材料的使用與環境。通過本課及本單元的學習,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認識材料的多種多樣的活動中,收集材料,交流信息,觀察比較材料的不同特點等,從而意識到材料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到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並樹立節約材料和環保意識。
《研究紙》的主要內容分為四個部分:
一、了解紙的用途的多樣性。
二、研究不同紙的特點。
三、了解紙的發明及其它相關知識。
四、製造再生紙。
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教者著重把握以下幾條:
1、重視學生的信息收集渠道,上課之前,讓學生收集各種不同的紙,以便研究它們的特點,同時讓他們查詢一些關於紙的資料,可以向老師,父母詢問,也可以到圖書館去找資料,還可以上網查詢,形式不限;
2、選擇有結構的材料,注重對比研究,在各種各樣的紙中,幫助學生挑選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牛皮紙、面紙、普通白紙、馬糞紙、包裝箱紙,同時注重方法的指導;
3、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與同伴合作,分享收集的信息,意識到節約材料的重要性等;
4、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因此,教者在教這節課的時候,對內容作了適當的調整。
課前:學生收集各種紙及有關的紙的信息(種類、作用等)
課上:
1.了解紙,交流收集的信息。
2.研究紙的特點。
3.做紙的標本。
4.設計紙。
課後:製作再生紙。
教學目標:
過程方法:收集多種多樣的紙。
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工具對紙進行淺顯的研究。
能夠運用語言、文字元號等多種方式表達探究結果,並進行交流。
知識技能:知道紙的一般特性和常見用途,並能把紙的性質和用途聯系起來。
情感態度價值觀:養成節約用紙的好宴絕圓習慣。
體會到使用工具進行探究的優越性。
教學過程設計:
一、了解紙
1.學生介紹各自帶來的紙。
2.師介紹幾種特殊的紙(紙幣、復寫紙、糯米紙)
出示紙幣,學生肯定認識,但幾乎沒有學生把紙幣作為一種紙收集過來的。
講述:紙幣里有人頭像,上面有盲點,還有幾個民族的文字。但紙幣是一個國家的貨幣象徵,我們應該宏團保護它,今天課上我們就不研究它了。
(評:課上雖然沒有多少學生帶紙幣來觀察,但他們聽了老師的介紹後,相信他們會課後去觀察驗證的。同時用紙幣向學生進行保護人民幣的教育,不失為一種較
好的愛國教育。)
3.交流收集到的紙的其它信息。
學生可以對紙的發明,紙的作用,種類及特點作介紹。
教者准備好蔡倫的畫像以及古代造紙時的幾張圖片,在學生提出四大發明——造紙術的時候,向學生展出:造紙術是中國人發明的,比西方國家早了一千多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評:課堂一開始,就要緊緊抓住學生的心。學生從教室到實驗室,一碰面,肯定是互相交流帶來的名種名樣的紙,這些紙是和他們的生活緊密相聯的,也是他們接下來要研究的對象,他們勢必對這些平時不在意的紙要多留心一些。教者一開始介紹的那些特殊的紙,也是為了激發學生探究紙的慾望。)
晌塌 二、研究紙
1.分類:桌上有很多紙,請學生按一定的標准給紙分類。
(注意:分類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初步的比較過程。分類標准可以是按用途分,可按質地、顏色分等,標准不要求統一,只要求有科學的依據。)
2.選紙:從不同的種類當中,各挑出一張作為研究對象。
(說明:此舉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把研究的對象相對集中,避免重復研究,剩餘的紙放在桌子下面。)
3.研究紙:
(1)提問:你打算怎樣研究這些紙?
學生分組討論
(2)大組交流方法。
學生說出可採用的研究方法,教者加以適當指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注意工具的重要性,可採用尺、天平、小刀、放大鏡等。在學生說方法的時候,教師可挑一兩種方法詳加指導,其它的舉一反三。
(3)選擇方法研究紙
A.研究前讓學生說出一些注意點(安全、地面清潔等)
B.發給學生研究的記錄表格
研究方法
研究發現
C.學生研究時,適當補充學生研究的材料。確保每一組都至少有以下幾種紙:牛皮紙、面紙、普通白紙、蠟紙、馬糞紙、包裝箱紙。
D.在學生研究時,提醒學生方法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觀察研究要深入一些。
E.讓學生邊研究邊做記錄,記錄要注意簡潔明了。
(4)交流研究發現
4.討論:研究紙的特點有什麼作用?
(說明:目的在於把紙的特點與紙的作用聯系起來,紙的特點決定了紙的用途,研究紙的特點是為了更好地掌握紙的特性,有助於設計新的適應其它特殊用途的紙,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評:教者在這一部分注意學法的指導,提供給學生有結構的材料,讓學生有東西可研究。在學生探究的同時,注重指導時機的介入。指導過早,扼殺了學生的思考時間。指導過晚,學生又會感到困難重重,從而失去了探究的勇氣。在科學探究時,學生往往容易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現象上,往往研究得不夠深入,在這里,教者不要求學生採用所有的方法,而是讓學生選擇其中的幾種方法,這樣就保證了學生在某一方面研究的`時間,從而可以使研究得以深入開展下去。)
三、製作紙的標本
講述:為了更好地保留今天的研究成果,可以通過製作標本的形式把它保存下來。
1.准備:活動記錄手冊中的「紙的標本」硬紙板,膠水,剪刀。
2.交待好學生注意清潔衛生。
3.提醒小組分工合作,剪、貼、寫操作有序。
4.在標本旁寫上紙的名稱和作用。
5.做好之後相互交流展示。
6.准備好垃圾袋,剩下的紙讓學生收好,課後可以用這些紙來製作再生紙。(進行節約用紙的教育)
四、設計紙
1.講述:有時候,人們為了生活的需要,會設計出一些新型的材料。
2.創設情境:下雨了,騎車的人沒帶雨披,買一件又太貴,有沒有一次性的雨披呢?
學生設計防水紙,可利用防水紙來製作一次性雨披。
3.學生設計其它新型紙。
要求:A說明紙的特殊作用;B介紹怎樣製作(不要求實際製作,只要給出想法,思路)C紙這種紙取一個各字。
發給學生第三張紙:紙的資料設計紙,畫出或寫出設計的思路
至此,學生的身邊有了三張表:
(一)研究紙
(二)紙的標本
(三)設計紙
再發給學生一張「紙的資料」封面,上面有班級,姓名,形成一份完整的「紙的資料」保存下來。
教學片斷賞析:
學生選擇好紙後,討論如何研究紙。
師:你們打算怎樣研究這些紙呢?
生:可以用放大鏡看。
師:(板書:看一看)看什麼呢?
生:看紙的中間有沒有孔隙,有沒有紋路。
生:還可以看紙的邊緣是什麼樣的。
師:看哪一種紙呢?
生:每種紙都看一看,這樣好有個比較。
生:還可以用滴管向紙上滴水,看哪些紙會吸水。
師:(板書:滴一滴)怎樣知道水是否會吸水呢?
生:看水滴能不能在紙上擴散,擴散得大說明紙吸水。
生:摸一摸。(師板書:摸一摸)哪一種紙比較光滑。
生:可以用小刀在紙上刻(師板書:刻一刻),看哪一種紙結實。
生:小刀也可以在紙上刮一刮(師板書:刮一刮),看看紙裡面有什麼。
師:猜猜可能會有些什麼。
生:可能有木屑。
生:還有草,樹皮。
師:你為什麼這么說?
生:因為我看過課外書,紙就是用這些東西做的。
師:還有沒有其它的方法?
生:比一比,把它們放在一起,看誰厚。
師:如果我想知道一張紙有多厚,怎麼辦呢?
生:用尺量。(師板書:量一量)
生:薄一些的紙,把它們折疊起來,用尺量出總厚度再除以多少層,就得出一層的厚度了。
生:(看到天平)用天平稱一稱(師板書:稱一稱),比較它們的重量。
(接下來學生選用兩三種方法進行小組研究)
(評:自然科學教育經歷了「傳授科學知識——關注科學方法——培養科學素養」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它側重的部分。世界向多極化發展,而教育目標也在向多無化發展。科學教育不再是背一些條目,做一些實驗這么簡單的事了。科學教育更注重學生的能力發展,更接近他們的日常生活,更強調他們學習科學的親歷過程,更重視他們的情感體驗,更關注他們大膽想像、尊重證據、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正確的積極向上的價值觀、人生觀。在科學課程中,學生是一個個具有個性的人,因此教師也不能千篇一律,要創設多種情境,提供給學生有結構的材料,讓他們的個性得以充分地發揮。)
Ⅱ 紙的研究報告
蔡倫發明了紙!紙是我們可敬的蔡倫發明的,真可謂「紙的父親」。
據考證,我國西漢時已開始了紙的製作,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廣泛流傳。普遍為人們所使用,造紙術進一步提高。造紙原料也多樣化,紙的名目繁多如竹簾紙、藤紙、魚卵紙……蔡倫造紙的原料廣泛,以爛魚網造的紙叫網紙,破布造的紙叫布紙
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用以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製品。早在西漢,我國已發明用麻類植物纖維造紙。宋蘇易簡《紙譜》:「蜀人以麻,閩人以嫩竹,北人以桑皮,剡溪以藤,海人以苔,浙人以麥面稻稈,吳人以繭,楚人以楮為紙。」造紙,舊用人工製造,先取植物類纖維質之柔韌者,煮沸搗爛,和成粘液,勻制漉筐,使結薄膜,稍干,用重物壓之即成。今日所用之紙,多為機制。
造紙術對促進世界文明發展有重大作用。關於蔡倫與造紙術的關系,當今有兩種不同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他是造紙術發明者,第二種意見認為西漢初已用紙代簡,蔡倫只是造紙術革新者。現在虧拆看來第二種意見是正確的,因早在蔡倫200年前的西漢初即已有用於書寫的麻紙。蔡倫的貢獻是組織並推廣了高級麻紙的生產和精工細作,促進了造紙術發展,但「造意用樹膚以為紙」者,倒有可能是蔡倫或其尚方下屬。皮紙用樹皮纖維製成,其技術難度比麻紙更大。蔡倫的貢獻就在於使皮紙生產在東漢發展起來。麻紙及皮紙是漢代以來1200年間中國紙的兩大支柱,中國文化鉛謹有賴這兩大紙種的供應而得以迅速發展。
至晉代(4世紀)時,紙已最終取代帛簡成為主要書寫材料。蔡倫在促進麻紙及皮紙生產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他雖不是造紙術發明者,但作為技術革新者和組織推廣者的歷史地位應予肯定。
在上古時代,祖先主要依靠結繩紀事,以後漸漸發明了文字,開始用甲骨作為書寫材料。後來又發現和利用竹片和木片以及縑帛作為書寫材料。但由於縑帛太昂貴,竹片太笨重,於是便導致了紙的發明。
據考證,我國西漢時已開始了紙的製作,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廣泛流傳。普遍為人們所使用,造紙術進一步提高。造紙原料也多樣化,紙的名目繁多如竹簾紙、藤紙、魚卵紙……蔡倫造紙的原料廣泛,以爛漁網造的紙叫網紙,破布造的紙叫布紙。
隋唐時期,著名的宣紙誕生。(在宣紙的主要產地安徽宣州有這么一個傳說:蔡倫的徒弟孔丹,在皖南以造紙為業,他一直想製造一種特別理想的白紙,用來替師傅來畫像修譜。但經過許多次的試驗都不能如願以償。一次,他在山裡偶然看到有些檀樹倒在山澗旁邊,因年深日久,被水浸蝕得腐爛發白。後來他用這種樹皮造紙,終於獲得成功。由此可以斷定:利用樹皮製造宣紙,在唐朝時候就比較盛行了。)
唐代在前代染黃紙的基礎上,又在紙上均勻塗蠟,使紙具有光澤瑩潤,艷美的優點,人稱硬黃紙。五代造紙業仍繼續發展,歙州製造的澄心堂紙,直到北宋,一直被公認為是最好的紙。到了明清,造紙業又興旺和創新。各種箋紙再次盛行起來,在質地上推崇白紙地和淡雅的色紙地,色以鮮明靜穆為主,如康熙、乾隆時期的粉蠟紙,印花圖繪染色花紙等,紙的製作,到了清代,已到了完美絕倫的地槐空基步。 造紙的過程)
一般印刷紙的生產分為紙漿和造紙兩個基本過程。制漿就是用機械的方法、化學的方法或者兩者相結合的方法把植物纖維原料離解變成本色紙漿或漂白紙漿。造紙則是把懸浮在水中的紙漿纖維,經過各種加工結合成合乎各種要求的紙頁。
造紙廠一般需貯存足夠用4~6個月的原料,使原料在貯存中經過自然發酵,以利於制漿,同時保證紙廠的連續生產。經備料工段把蘆葦、麥草和木材等原料切削成料片(供生產化學漿)或木斷(供生產磨木漿),再把小片原料放到蒸煮器內加化學葯液,用蒸汽進行蒸煮,把原料煮成紙漿,或把木斷送到磨木機上磨成紙漿,也可經過一定程度的蒸煮再磨成紙漿。然後用大量清水對紙漿進行洗滌,並通過篩選和凈化把漿中的粗片、節子、石塊及沙子等除去。再根據紙種的要求,用漂白劑把紙漿漂到所要求的白度,接著利用打漿設備進行打漿。然後在紙漿中加入改善紙張性能的填料、膠料、施膠劑等各種輔料,並再次進行凈化和篩選,最後送上造紙機經過網部濾水、壓榨脫水、烘缸乾燥、壓光卷取,並進行分切復卷或裁切生產出捲筒紙和平板紙。如果生產要生產塗布印刷紙,則需要乾燥中部或生產成捲筒紙後經塗布加工而實現。
Ⅲ 造紙術的方法是什麼
早在1800多年前(公元105年)我國就發明了造紙術。它是由東漢宦官(即太監)蔡倫發明的。
新的造紙術的方法是用樹皮、麻繩頭、破布、舊漁網等作原料,光把它們搗碎,再放在水中浸成紙漿,最後把紙漿放在舊竹簾子上,攤成薄片,漏掉水分,等乾燥後,留在細簾子上一層薄片纖維,便是紙張了。這種紙在當時很受人們的歡迎,因為它既輕又便宜,攜帶方便。
蔡倫把發明的造紙術報告皇帝後,得到了皇帝的贊揚,並下令把這種新的造紙術推廣到全國各地。人們很快掌握了這種新造紙術,把用新法造出的紙稱為「蔡侯紙」。
蔡倫字敬仲(公元25~220年)桂陽(今湖南來陽)人,公元75年左右(東漢明帝劉庄永平末年)進京(今河南省洛陽市)做了宦官(即太監)由小黃門升為中常侍,後來官至尚方令。
蔡倫很有學問,對待科學更是專心致志。他看到當時社會上使用竹簡、本簡寫書不僅量多,而且笨重,使用很不方便。用縑帛(絲織品)雖然輕便,但造價太高,一般人是用不起的,這對文化的傳播受到限制。
我國勞動人民在蔡倫之前就發明了紙,這從西漢早期墓中、居延漢代遺址中都發現了紙的殘片,但那時一直沒有被推廣,如有的是用綿絮作原料製成的絮紙,因成本高,產量低,僅能供貴族享用。
由於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對於書寫材料的需要日益迫切,急需一種既經濟又輕便的紙張來做為書寫的材料。在這種情況下,蔡倫綜合了勞動
人民用植物纖維造紙的方法,經過他的研究進行了改革,終於在公元105年,試制
成功聞名古今中外的造紙術。
新造紙術得到了和帝的贊同,下令推廣到民間去,很快人們造出了「蔡倫紙」,這種紙體輕價廉,深受人們的歡迎,對於推進文化的發展和保存古代的文化遺產起了很大的作用。
新造紙術不僅在國內廣泛使用,同時也傳到了世界各地。公元三世紀時傳到了朝鮮,公元七世紀又由朝鮮傳入了日本,同時也傳入了中亞的撒馬爾罕(今蘇聯島茲別克共和國)、伊朗。八世紀傳到了阿拉伯、埃及和摩洛哥。公元1150年,阿拉伯人統治下的西班牙才開設了造紙廠,這是蔡倫造紙術已發明了一千多年了。如在造紙術傳入歐洲各國前,歐洲各國大多用價值昂貴的羊皮作紙,寫一部《聖經》就需要三百多張羊皮,人民大眾根本用不起。
12世紀造紙術傳入了西班牙後,造紙術很快地發展起來了,解決了人民用紙的需要。不久,造紙術由西班牙又傳入法國,法國開始了造紙業,並較快地發展起來了。
15世紀末,造紙術又傳到了英國,17世紀由荷蘭傳入了美國,這樣,造紙術在英國和美國逐漸發展起來了,而蔡倫的造紙術傳遍了世界各地,對推動各國的科學、文化的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
現代化的造紙工業,雖然用大機器生產,並且種類繁多,但其基本原理還是用中國的造紙術。
Ⅳ 紙 是怎麼發明的 怎麼做出來的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漢族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仔運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岩戚升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漢族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粗老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這種紙,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質量也提高了,逐漸普遍使用。為紀念蔡倫的功績,後人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