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細菌遺傳研究的方法有以下哪幾種

細菌遺傳研究的方法有以下哪幾種

發布時間:2023-05-14 22:02:25

㈠ 何謂細菌的基因轉移與重組有幾種方式

細菌的基因轉移與重組是指兩個不同性狀的細菌間,可通過遺傳物質的轉移和重組發生的遺傳性變異。將供體菌的基因組轉移至受體菌,並形成重組的基因組,使受體菌獲得供體菌的某些遺傳特性。
基因的轉移與重組的方式有轉化、轉導、溶原性轉換、接合、細胞搭鋒融合。
*******************************
如果你對這個答案有什麼疑問,知彎晌請追問鬧並,
另外如果你覺得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請千萬別忘記採納喲!

㈡ 細菌獲取外源遺傳物質的方式主要有幾種

細菌獲得外源遺傳物質是通過外源dna與受體細胞dna之間的基因重組來實現的

㈢ 微生物遺傳學的研究方法


除了一般的微生物學研究方法以外,在微生物遺傳研究中最突出的方法是突變型的篩選和選擇性培養方法的應用。突變型一方面可作為染色體的標記,另一方面可用來剖析各種生命活動的遺傳控制。為了後一目的,必須獲得特定類型的突變型。在高等動植物中,雖然也有一些篩選特定類型的突變型的例子,但是多數突變型是由於偶然出現枝察猜而長期積累起來的。微生物遺傳學研究則不同,一般工作常從篩選特定的突變型開始,例如篩選不能合成某一種氨基酸的突變型(營養缺陷型)、對於某一種葯物或噬菌體具有抗性的突變型、在較高溫度中不能進行DNA 復制的突變型、轉化過程中發生遺傳性障礙的突變型、某一特定的酶發生缺陷的突變型以及導致某一種蛋白質的某一功能區發生變化的突變型等。微生物遺傳學的迅速發展和便於取得所需要的突變型有著密切的關系。
特定類型的突變型的篩選之所以能夠成功,主要是應用選擇性培養基的結果。例如把大量對某種葯物敏感的細菌接種在含有該種葯物的培養基上,在這上面能形成菌落的細菌便是發生了抗葯性突變的細菌。這一原理也應用於突變的研究、細菌接合的研究、轉導的研究、基因精細結構分析的研究(見基因定位)和基因調控的研究等。選擇性培養方法的應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基因重組的分析中一般需要測定雜交子代中親本組合和重組類型的比率;兩個基因的距離愈近,則發現重組類型猛型所須分析的子代個體愈多。同一基因內部的兩個突變位點的距離必然更近,因此在高等動植物中較難發現它們之間的重組。在微生物中應用選擇性培養方法,可以檢出距離十分接近的兩個突變位點之間的重組,因為特定的選擇條件能淘汰絕大多數非重組個體,而只使為數有限的重組體存活。例如大腸桿菌T4噬菌體的快速溶菌突變型rⅡ能感染寄主細菌大腸桿菌B而形成噬菌斑,但在大腸桿菌K上則不能形成噬菌斑。用大腸桿菌K作為選擇性培養條件,便能檢出兩個十分接近的rⅡ突變位點之間發生重組而出現的野生型噬菌體。由於選擇性培養方法的應用,才有可能在較短時間測定大量的這沒滲類突變型,非但提高了工作效率,還從根本上改變了對基因的認識。

㈣ 細菌的分類方法有哪些

1.細菌分類 是根據每種細菌各自的特徵,並按照它們的親緣關系分門別類,以不同等級編排成系統。分類有兩種:①以細菌的形態和生理生化特性為依據的表型特徵分類法,包括有傳統分類法(classical classification)和數值分類法(numericalclassification);②用化學分析和核酸分析,以細菌大分子物質(核酸、蛋白質)結構的同源程度進行分類稱種系分類(phylogenetic classification)或自然分類(natural classfication)。
2.細菌命名 在分類基礎上,給予每種細菌一個科學名稱,使之在生產實踐、臨床實踐和科學研究工作中相互交流成為可能。按照細菌命名的法規,能保證所有的科研工作者以同樣方式給予細菌命名。
3.細菌鑒定 將未知細菌按分類原則放入系統中某一適當位置和已知細菌比較其相似性,用對比分析方法確定細菌的分類地位。若與已知細菌相同即採用已知菌的名稱,不同者則按命名原則確定一個新名稱。
一、按表型特徵分類法
細菌的形態、染色以及細菌的特殊結構是最早和最基本的分類依據,眾多的理化特徵如細菌生長條件、營養要求、需氧或厭氧、抵抗力、菌體成分、能否利用某些糖類和有機酸、蛋白質、氨基酸、代謝途徑、代謝產生、呼吸酸、毒性酶、毒素、致病力等也一直作為分類依據
目前,以生理生化學作為細菌分類方法有兩種,即傳統分類法和數值分類法。
(一)傳統分類法
19世紀以來,以細菌的形態、生理特徵為依據的分類奠定了傳統的分類基礎,它選擇一些較為穩定的生物學性狀,如細菌的形態結構、染色性、培養特性、生化反應、抗原性作為分類依據,然後按主次順序逐級區分。這種方法使用方便,分類亦較為明確,但往往帶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
(二)數值分類法
20世紀60年代,隨計算機的應用而發展的細菌分類方法。它對細菌的各種生物學性狀按「等重要原則」進行分類,一般需選用50項以上的生理、生化指標逐一進行比較,通過計算機分析各碧滾弊菌間相似度,劃分細菌的屬和種,並確定它們的親緣關系
目前,以生理生化學作為細菌分類方法有兩種,即傳統分類法和數值分類法。
(一)傳統分類法
19世紀以來,以細菌的形態、生理特徵為依據的分類奠定了傳統的分類基礎,它選擇一些較為穩定的生物學性狀,如細菌的形態結構、染色性、培養特性、生化反應、抗原性作為分類依據,然後按主次順序逐級區分。這種方法使用方便,分類亦較為明確,但往往帶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
(二)數值分類法
20世紀60年代,隨計算機的應用而發展的細菌分類方法。它對細菌的各種生物學性狀按「等重要原則」進行分類,一般需選用50項以上的生理、生化指標逐一進行比較,通過計算機分析各菌間相似度,劃分細菌的屬和種,並確定它們的親緣關系。
二、遺傳學分類法
遺傳學分類是以細菌的核酸、蛋白質等在組成的同源程度分類。該分類法具有下述的優點:(1)對細菌的「種」有一個較為一致的概念;(2)使分類不會出現經常性或根本性的變化;(3)可制定可靠備液的細菌鑒定方案;(4)有利於了解細菌的進化和原始親緣關系。
目前較穩定的基因型細菌分類法有如下幾種:(一)DNA G+C mol/%測定(二)核酸同源值測定 (三)核蛋白體RNA鹼基序列測定
細菌種屬鑒定一般採用形態學觀察作初步鑒定,包括革蘭氏染色、夾膜、鞭毛、運動性觀察等。
然後進行生理生化實驗做進一步鑒定,包括厭氧、好氧實驗,完全培養基和基本培養基培養實驗,降解性實驗等系統的生理生化實驗研究。
最後進行16sRNA序列擴增測序,將測到悔族的序列與GENEBANK中已知的細菌序列相比較,根據親緣關系遠近最終確定種屬。一般來說,90%以上的同源性就可以確定到屬,確定到種的可能性很小。

㈤ 高一生物知識點遺傳學名詞

以下是 為大家整理的關於《高一生物知識點遺傳學名詞》的文章,供大家學習參考!

一、遺傳學名詞解釋
1、原核細胞:沒有核膜包圍的核細胞,其遺傳物質分散於整個細胞或集中於某一區域形成擬核。如:細菌、藍藻等。
2、真核細胞:有核膜包圍的完整細胞核結構的細胞。多細胞生物的細胞及真菌類。單細胞動物多屬於這類細胞。
3、染色體:在細胞分裂時,能被鹼性染料染色的線形結構。在原核細胞內,是指*露的環狀DNA分子。
4、姊妹染色單體:一條染色體(或DNA)經復制形成的兩個分子,仍由一個著絲粒相連的兩條染色單體。
5、同源染色體:指形態、結構和功能相似的一對染色體,他們一條來自父本,一條來自母本。
6、染色體組:在通常的二倍體的細胞或個體中,能維持配子或配子體正常功能的最低數目的一套染色體。或者說是指細胞內一套形態、結構、功能各不相同,但在個體發育時彼此協調一致,缺一不可的染色體。
7、一倍體:具有一個染色體組的細胞或個體,如,雄蜂。
8、單倍體:具有配子(精於或卵子)染色體數目的細胞或個體。如,植物中經花葯培養形成的單倍體植物。
9、二倍體:具有兩個染色體組的細胞或個體。絕大多數的動物和大多,數植物均屬此類
10、二價體:一對同源染色體在減數分裂時聯會配對的圖象。
11、聯會: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建立聯系的配對過程。
12、染色質或染色體:指細胞間期核內能被鹼性染料(洋紅、蘇木精等)染色的纖細網狀物質,現在是指真核細胞間期核中DNA、組蛋白、非組蛋白、以及少量RNA組成的一串念珠狀的復合體。當細胞分裂時,核內的染色質便螺旋化形成一定數目和形狀的染色體。
13、超數染色體:有些生物的細胞中出現的額外染色體。也稱為B染色體。
14、聯會復合體:是同源染色體聯會過程中形成的非永久性的復合結構,主要成分是鹼性蛋白及酸性蛋白,由中央成分(central
element)向兩側伸出橫絲,使同源染色體固定在一起。
15、姊妹染色單體:二價體中一條染色體的兩條染色單體,互稱為姊妹染色單體。
16、反應規范:遺傳型對環境反應的幅度(某一基因型在不同環境條件下反應的范圍。)
17、交叉的端化:交叉向二價體的兩端移動,並且逐漸接近於末端的過程叫做交叉端化。
18、受精:雄配子(精子)與雌配子(卵細胞)融合為1個合子過程。
19、雙受精:
1個精核(n)與卵細胞(n)受精結合為合子(2n),將來發育成胚。另1精核(n)與兩個極核(n+n)受精結合為胚乳核(3n),將來發育成胚乳的過程。
20、胚乳直感:在3n胚乳的性狀上由於精核的影響而直接表現父本的某些性狀,這種現象稱為胚乳直感或花粉直感。
21、果實直感:種皮或果皮組織在發育過程中由於花粉影響而表現父本的某些性狀,則另稱為果實直感。
22、無融合生殖:雌雄配子不發生核融合的一種無性生殖方式。認為是有性生殖的一種特殊方式或變態。23、細胞周期:從一次有絲分裂結束到下一次有絲分裂開始的時期。
24、無性生殖:
通過親本營養體的分割而產生許多後代個體,這一方式也稱為營養體生殖。例如,植物利用塊莖、鱗莖、球莖、芽眼和枝條等營養體產生後代,後代與親代具有相同的遺傳組成。
25、無性生殖:
通過親本營養體的分割而產生許多後代個體,這一方式也稱為營養體生殖。例如,植物利用塊莖、鱗莖、球莖、芽眼和枝條等營養體產生後代,後代與親代具有相同的遺傳組成。
26、性狀:生物體所表現的形態特徵和生理特性。
27、單位性狀:把生物體所表現的性狀總體區分為各個單位,這些分禪臘開來的性狀稱為。
28、顯性性狀:當兩個具有相對性狀的純合親本雜交時,子一代出現的一個親本性狀。
29、隱性性狀:子一賀豎滑代未出現的另一個親本的性狀,即子一代處於隱蔽狀態的性狀。
30、基因位點(locus):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纖弊置。
31、等位基因(allele):位於同源染色體上,位點相同,控制著同一性狀的基因。
32、純合體(homozygote):同源染色體上相同位點上的兩基因成員完全一致(雙顯或雙隱),具這種基因型的個體為純合體。如:CC、cc。
33、雜合體(heterozygote):等位基因中的兩個成員又一致的個體稱為雜合體。
34、測交:是指被測驗的個體與隱性純合體間的雜交。
35、完全顯性(completedominance):一對相對性狀差別的兩個純合親本雜交後,F1的表現和親本之一完全一樣,這樣的顯性表現,稱作完全顯性。
36、不完全顯性(imcompletedominance):是指F1表現為兩個親本的中間類型。
37、共顯性(co-dominance):是指雙親性狀同時在F1個體上表現出來。如人類的ABO血型和MN血型。
38、顯性轉換(reversalofdominance):顯性性狀在不同條件下發生轉換的現象叫做顯性轉換。
39、基因型(genotype):也稱遺傳型,生物體全部遺傳物質的組成,是性狀發育的內因。
40、表現型(phenotype):生物體在基因型的控制下,加上環境條件的影響所表現性狀的總和。
41、互補作用(complementary
effect):當兩對基因中都有顯性基因存在時,個體表現為一種性狀,當兩對基因中只有一對基因為顯性或兩對基因均為純合隱性時,個體表現為另一種性狀的基因互作類型。
42、返祖現象:是指在後代中出現祖先性狀的現象。
43、積加作用(additiveeffect):指當兩對或兩對以上基因互作時,顯性基因對
數累積愈多,性狀表現愈明顯的現象。例如,南瓜果形遺傳。
44、重疊作用(plicate
effect):兩對或兩對以上等位基因同時控制一個單位性狀,只要其中一對等位基因中存在顯性基因,個體便表現顯性性狀,兩對基因均為純合隱性時,個體表現隱性性狀的基因互作類型。
45、上位作用(epistaticeffect):兩對基因同時控制一個單位性狀發育,其中一對基因對另一對基因的表現具有遮蓋作用,這種基因互作類型稱為。
46、顯性上位:兩對基因同時控制一個單位性狀發育,其中一對基因對另一對基因的表現具有遮蓋作用,起遮蓋作用的是顯性基因稱為顯性上位。
47、隱性上位:兩對基因同時控制一個單位性狀發育,其中一對基因對另一對基因的表現具有遮蓋作用,起遮蓋作用的基因是隱性基因,則稱為隱性上位。
48、抑製作用(inhibitingeffect):指一對基因本身不表現性狀,當其處於顯性純合或雜合狀態時,卻能夠使另一對顯性基因不起作用。
49、多因一效(multigeniceffect):許多基因影響同一個性狀的表現。
50、一因多效(pleiotropism):一個基因也可以影響許多性狀的發育現象。
51、連鎖遺傳:指在同一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連在一起而遺傳的現象。
51、交換:指同源染色體的非姊妹染色單體之間的對應片段的交換,從而引起相應基因間的交換與重組。
52、交換值(重組率):指同源染色體的非姊妹染色單體間有關基因的染色體片段發生交換的頻率。
53、基因定位:確定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主要是確定基因之間的距離和順序。
54、干擾(interference):一個單交換發生後,在它鄰近再發生第二個單交換的機會就會減少的現象。
55、符合系數:指理論交換值與實際交換值的比值,符合系數經常變動於0—1之間。
56、連鎖遺傳圖(遺傳圖譜):將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各個基因的位置確定下來,並繪製成圖的叫做連鎖遺傳圖。
57、連鎖群(linkagegroup):存在於同一染色體上的基因群。
58、性染色體(sex-chromosome):與性別決定有直接關系的染色體叫做性染色體。
59、常染色體(autosome):性染色體以外其他的染色體稱為常染色體。
60、性連鎖(sexlinkage):指性染色體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某些性狀總是伴隨性別而遺傳的現象,又稱伴性遺傳(sex-linked
inheritance)。
61、交叉遺傳:父親的性狀隨著X染色體傳給女兒的現象。
62、限性遺傳(sex-limited
inheritance):是指位於Y染色體(XY型)或W染色體(ZW型)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遺傳性狀只限於雄性或雌性上表現的現象。
63、從性遺傳(sex-influenced
inheritance):常染色體上基因所控制的性狀,在表現型上受個體性別的影響,只出現於雌方或雄方;或在一方為顯性,另一方為隱性的現象。
64、缺失(deletion或deficiency):是指染色體本身丟失了一段。
65、重復:染色體上增加了相同的某個區段因而引起變異的現象。
66、位置效應:基因由於交換了在染色體上的位置而帶來的表型效應的改變現象。
67、劑量效應:即細胞內某基因出現的次數越多,表型效應就越顯著的現象。
68、倒位:指染色體發生斷裂後,某一區段發生顛倒,而後又癒合的一類染色體變異。
69、易位(translocation):是指非同源染色體之間發生節段轉移的現象。
70、假顯性:(pseudo-dominant):和隱性基因相對應的同源染色體上的顯性基因缺失了,個體就表現出隱性性狀,(一條染色體缺失後,另一條同源染色體上的隱性基因便會表現出來)這一現象稱為假顯性。
71、假連鎖:兩對染色體上原來不連鎖的基因,由於靠近易位斷點,易位雜合體總是以交替式分離方式產生可育的配子,因此就表現出假連鎖現象。
72、染色體組(Genome):是指二倍體生物配子中所具有的全部染色體。每個染色體組中各個染色體具有不同的形態、結構和連鎖基因,構成—個完整體系,缺少任何一條均會造成不育或變異。
73、整倍體(Euploid):指具有基本染色體數的完整倍數的細胞、組織和個體。
74、單倍體:具有配子染色體數的細胞、組織和個體。
75、同源多倍體:由同一染色體組加倍而成的含有三個以上的染色體組的個體稱為同源多倍體。
76、異源多倍體[雙二倍體](Allopolyploid):指染色體組來自兩個及兩個以上的物種,一般是由不同種、屬的雜種經染色體加倍而來的。
77、非整倍體:體細胞染色體數目(2n)上增加或減少一個或幾個的細胞,組織和個體,稱為非整倍體。
78、超倍體;染色體數多於2n的細胞,組織和個體。如:三體、四體、雙三體等。
79、亞倍體:染色體數少於2n的細胞,組織和個體。如:單體,缺體,雙單體等。
80、缺體:缺掉一對或一對以上同源染色體的個體,2n-2或(n-1)」表示。
81、單體:缺失掉一條染色體的個體。表示為:2n-1。
82、「Turner氏綜合症」(性腺發育不全):性X染色體單體,45,X0。
83、三體:指二倍體的染色體組中多一條染色體的個體。表示為:2n+1。
84、先天愚型(Down氏綜合征)21三體型:這是一種最常見的常染色體疾病,核型為47,+21,患兒的核型中比二倍體(46)多了一條第21號染色體
85、影印培養法:細菌和病毒遺傳研究的常用方法。把長有許多菌落的母培養皿倒置於包有滅菌絲絨布的圓木柱上,然後把這一「印章」上的細菌一次接種到一系列選擇培養基平板上。經培養後,就可選出適當的突變型。
86、原噬菌體(prophage):某些溫和噬菌體侵染細菌後,其DNA整合到宿主細菌染色體中。處於整合狀態的噬菌體DNA稱為~~。
87、溶原性細菌:含有原噬菌體的細胞,也稱溶原體。
88、轉化(transformation):指細菌細胞(或其他生物)將周圍的供體DNA,攝入到體內,並整合到自己染色體組的過程。
89、感受態(competence):細菌吸收外源DNA時的生理狀態。
90、接合(coniugation):指遺傳物質從供體—「雄性」轉移到受體—「雌性」的過程。

㈥ 細菌獲得外源基因的方式有哪些

1轉化是受體菌直接吸收供體菌的DNA片段而獲得後者部分遺傳性狀的現象
2轉導是通過缺陷噬菌體為媒介,將供體細胞的小片段DNA攜帶到受體細胞中,通過交換與整合而使後者獲得前者部分遺傳性狀的現象
3接合是指供體菌通過性菌毛與受體菌直接接觸,把F質粒或其攜帶的不同長度的核基因組片段傳遞給後者,使後者獲得若干新性狀的現象。
差別表解如下:
比較項目 轉化 轉導 接合
1轉移的春山基因 游離的DNA片段 DNA片段 F質粒或其攜帶的不同長度的核基因組片段
2基因轉移的方式 受體菌直接吸收 缺陷噬菌體攜帶 性菌毛為媒介使細胞間暫時溝通
3基因重組的范圍 個別或少數基因扒枝中 個別或少數基因 范圍變化較大,從個別或少數基因到部 分染色體都有可能1轉化是受體菌直接吸收供體菌的DNA片段而獲得後者部分遺傳性狀的現象
2轉導是通過缺陷噬菌體為媒介,將供體細胞的小片段DNA攜帶到受體細胞中,通過交換與整合而使後者獲得前者部分遺傳性狀的現象
3接合是指供體菌通過性菌毛與受體菌直接接觸,把F質粒或其攜帶的不同長度的核基因組片段傳遞給後者,使後者獲得若干新性狀的現象。
差別表解如下:
比較項目 轉化 轉導 接合
1轉移的基因 游離的DNA片段 DNA片段 F質粒或其攜帶的不同長度的核基因組片段
2基因轉移的方式 受體菌直接吸收 缺陷噬菌體攜帶 性菌毛為媒介使細胞間暫時溝通
3基因重組的范圍 個別或少數基因 個別或少數基因 范圍變化較大,從搭槐個別或少數基因到部 分染色體都有可能

㈦ 細菌的分類方法有哪些

(一)生理學與生物化學分類法

細菌的形態,染色以及細菌的特殊結構是最早和最基本的分類依據;而細菌的生理生化特徵一直作為分類的主要依據。

目前,以生理生化學作細菌分類的廣泛採用方法有兩種,即傳統分類法和數值分類法。

1.傳統分類法:傳統分類的原則是將生物的基本性質分為主要的和次要的(主次原則),然後將主次順序一級一級地往下分,直至最小區分。按細胞形態、革蘭染色性、鞭毛及代謝特點作為較高一級分類依據。科、屬、種水平的分類主要依靠生化特性和抗原結構。

2.數值分類法:數值分類法集數字、電子、信息及自動化分析技術於一體,將細菌的一些基本性質視為同等重要(等重要原則),採用標准化、成品化和配套生化反應試劑條,檢測細菌的數十個生理生化特性。每個細菌都能產生一套陰陽性結果,然後轉換成數字,通過電子計算機進行復雜計算,比較每一株與其他類同株,測定其相似度。根據相似度,區分細菌的種群,並確定各種細菌的親緣關系。

(二)遺傳學分類法

遺傳學分類是以細菌的核酸、蛋白質等在組成的同源程度分類。該分類法具有下述的優點:①對細菌的「種」有一個較為一致的概念;②使分類不會出現經常性或根本性的變化;③可制定可靠的細菌鑒定方案;④有利於了解細菌的進化和原始親緣關系。目前較為穩定的應用遺傳學的細菌分類方法有下列幾種:
1.DNAG+Cmol%測定。

2.核酸同源值測定。

3.核糖體RNA鹼基序列測定。

㈧ 微生物三種遺傳類型是什麼

微生物有不同的分類,不同分類的微生物遺傳物質是不同的,其遺傳信息的傳遞也不同。微生物分為細菌,真菌和病毒。真菌是真核生物,有細胞核,細胞核中有染色體,遺產物質是DNA,通過有絲分裂的方式繁殖下一代,分裂前染色體自己會復制,在有絲分裂中平均的分配到兩個細胞中去物物。細菌失原核生物,有擬核,遺傳物質是成環狀的DNA,通過二枝茄分裂的方式繁殖,擬核會復制,並在分裂是平均的分配的兩個子細胞中。病毒是沒有細胞結構的,只有蛋白質外殼和遺傳物質,遺傳物質可能是DNA,也可能是RNA,病毒通過轉染細胞,利用細胞的結構復制自己的DNA或者RNA,製造自己的蛋白質外殼,並與自己的遺傳物質罩搭液裝配在一起,宿主細胞破裂後,將合成的病毒釋放出來。

㈨ 細菌遺傳物質的轉移有哪些方式

一般認為是三種類型1、結合作用:細胞間相互的直接接觸所產生的遺傳信息的轉移和重組分為F+*F-:F+中所含有的F因子(致育因子),向F-中轉移 Hfr*F-:同上,但Hfr不易將F因子導入F-細胞 F' 轉導:這種情況下,F因子中夾帶了一些染指薯色體DNA,稱為F',其餘的與第一種情況相同2、轉導作用:病毒介導細胞唯氏者間遺傳交換3、遺傳轉化:同源或異源的游離DNA分子被自然或人工感受態細胞攝取,並得到表核高達的水平方向的基因轉移

閱讀全文

與細菌遺傳研究的方法有以下哪幾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貸款利息怎麼計算方法例子 瀏覽:235
基本面股票分析方法 瀏覽:107
跟腱斷裂游泳池鍛煉方法 瀏覽:2
氧化鈣含量檢測方法 瀏覽:214
縫紉機皮帶安裝方法 瀏覽:961
正確的站姿腿部鍛煉方法 瀏覽:470
養生雞蛋的食用方法 瀏覽:430
小雞搬磚新方法視頻 瀏覽:220
線稿設計圖起稿方法研究 瀏覽:466
v20手機卡頓解決方法 瀏覽:790
湖南國珍松花鈣奶粉食用方法 瀏覽:6
土星環的質量計算方法 瀏覽:603
寶寶簡單收驚方法 瀏覽:396
政府預算的編制方法有哪些 瀏覽:899
哈爾濱高三核酸檢測方法 瀏覽:51
一次性口腔通氣道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157
單杠背闊肌的鍛煉方法 瀏覽:38
木糖醇的功效及食用方法 瀏覽:933
讀懂課文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529
4d的改善方法報告怎麼寫 瀏覽: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