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學數學沒有方法會出現什麼現象

學數學沒有方法會出現什麼現象

發布時間:2023-05-14 02:46:08

① 數學學不好是什麼原因啊

數學學不好的原因因人而異。有的同學成績也不錯,但對數學學科來說,非常吃力才能勉強穩固他們的成績,想再提一步卻比較困難,這類學生也自己認為數學學不好。總體而言,數學學不好的原因有三大方面:⑴ 造成數學學不好的重要因素,是學生的思維結構與知識結構的不適應。這些不適應的形式與以前學習時打下的基礎密切相關,是知識缺陷日積月累的結果。
⑶ 被動學習數學。純理科學科需要積極參與思考與應用。但是大多數學生被動學習,習慣聽老師講課,做題時習慣認為把題做完就是完成學習任務,缺乏主動思考能力,大部分的數學知識可以說都是老師的、課本的。數學學不好,主要與基礎知識、學習時間、學習策略、學習動機與興趣、教師教學方法等有關。⑴ 缺乏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習意志薄弱。數學困難的學生對學習數學知識普遍缺乏興趣,求知慾低,意志薄弱,特別對於某些抽象性較強的概念、定理的學習,更是難上加難。有些學生,一遇到計算量比較大、計算步驟比較繁瑣,或者是一次嘗試失敗,甚至一聽是難題或一看題目較長就產生畏難情緒判缺,缺乏克服困難、戰勝自我的堅韌意志和信心,使他們對數學學習產生畏懼心理,喪失突破障礙的毅力與勇氣。有些學生自控能力弱,平時貪玩,經不起誘惑,不能控制自己把學習堅持下去,成績一旦滑坡就產生自暴自棄的念頭。⑵ 教材知識的銜接不好。學生基礎知識對現有學業成績影響最為顯著,表現在教材知識的銜接上,前面所學的知識往往是後邊學習的基礎;因此,如果學生對前面所學的內容達不到規定的要求,不能及時掌握知識,就造成了連續學習過程中的薄弱環節。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基礎知識掌握不好,更沒有查漏補缺,及時銜接,導致新舊知識的斷鏈,形成學生在「空中樓閣」的基礎上學數學,長此以往,知識形不成完整的網路,造成基礎知識的破網,跟不上集體學習的進程。⑶ 學習方法、策略運用不當。學習方法、策略是影響學業成績的又一因素。中學生年齡處於青春期,學習的自主性差,往往是課上聽課,課後完成作業了事。沒有形成課前預習、課後復習,努力尋求最優解答,解題後進行總結、歸納、推廣和引伸等科學的學習方法。不注重數學的理解,偏重於課本上定義、公式、定理的記憶,對於所學的知識不會比較卜顫,不善於歸納,沒有形成完整的學習操作系統,學生們尚未從初中手把手教的機械識記、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中解脫出來,無法適應高中數學的學習,最終嚴重影響了知識攝入的數量與質量,逐步形成了對高三數學學業發展相滯後的狀況。⑷ 考試障礙。數學學不好的同學,往往在數學考試中無法得到正常發揮,這種心理障礙大體在考試中表現為:①懼怕心理,考試時速度慢而來不及完卷。②心理焦急造成審題馬虎,發生各種審題錯誤,甚至漏做題目。③由於前一個題目不會做,手在做下一個題目,腦子里還在想前一個題目,因而造成簡單計算失誤。④處理不好「不全掘弊辯會」與「全不會」關系,因而對於某個題目,部分理解掌握的也不做,造成全題失分。考試障礙嚴重影響學生正常數學水平的發揮,使學生得不到滿意的數學成績,久而久之,就會對數學學習產生厭惡的情緒。⑸ 教師教學方法不當。由於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數學教學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下列情況:①教學方法上灌輸型盛行,忽視對學生的研究、對知識分叉點的研究。教師講得過多,學生練得過少,教師一講到底包辦教學,學生靜心聽講,其思維完全處於被動應付狀況,缺乏積極參與主動思考,忽視知識的形成,使一些知識在理解上出現片面而又得不到及時矯正的學生漸漸造成了數學學不好。②作業布置過多或偏少,學生作業抄襲現象嚴重,作業有效度極低,學生普遍把作業當作「任務」對待,因此,學生把作業當成任務,而不是用於檢測自己的水平,也同時失去了對學科鑽研的興趣。⑹ 突發事件的影響。極少數學生受一些突發性事件的影響。如高考落榜復讀、早戀、父母離婚,生病等。突發事件至使學習中斷及心靈遭受重創,造成學生突然學習困難,如不能及時解決,隨著問題的積累,他們就會喪失信心,成績也一落千丈。我們都希望學生能夠學好、學的輕松、考出高分,這完全是有可能的,關鍵是針對學生的各種問題,對症下葯。透徹闡明數學學科的特性與思維,將之傳授給學生,鼓勵引導他們。從思維角度、數學學科本源思想、心理學、生理記憶方面入手,逐一的解決他們的問題。「贏得了數學就贏得了高考」已經成為許多學生的一種共識。對於數學學不好的同學們來講,卻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或者根本已經「無心」(完全放棄)。認為自己數學學不好的同學大體上分為兩種:⑴後進型。之前對數學學習目的性不夠明確,學習態度不夠端正,造成一些定理、公式、方法掌握不好,學習效率不高,錯誤率增大,又不注意調節,久而久之對數學學習產生消極、厭倦的心理。⑵自卑型。有一些學生,由於學生智力較差,或學習方法不當,考試屢考屢敗,就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形成嚴重的失落心理。久而久之認為自己就是笨,不是學數學的料。從中可以看出,大多數數學學困生們已經被數學折磨的沒有了信心。對策:最關鍵的是重新建立他們對數學的信心。為他們點燃一盞數學希望之燈。而後是要引導他們找到數學學科的本質。數學是一門純理科學科,注重的是嚴謹的邏輯,講究的環環相扣的數學現象。是需要用思維來引導,而不是灌水式、填鴨式的教學。在數學學科教學上,應當重點放在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方面上,理解與應用相結合,而不是讓學生「熟悉」了課文後,就拿題「應用」。學生是能通過不斷的「應用」來達到理解的目的,但是時間和精力畢竟有限,我們認為,理解與應用應當相互結合,齊頭並進,相互印證,方能事半功倍。⑴建立數學信心。很多教師面對成績較差的班級學生時潛意識中會說:「講什麼他們都不懂」索性就教師一講到底。而後導致學生聽不懂,進而對自己失去信心,對老師失去信心:「你講你的和我們沒關系,反正聽也聽不懂」。到了高三階段,不能碰見好的老師,只能依靠自己。 有人認為,都到高三了,數學才考了二三十分,難道還有可能?首先要明確我們的目標,高考的目的不是什麼清華北大,而是盡自己所能,在高三的數學學習中努力考出自己滿意的成績,確保最後有大學上。這是當前高三學生努力的根源,還要相信,成績越低,提升的空間越大。所以要重新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⑵ 要根據自己的實際來復習,挑選適合自己程度習題。數學新課程標倡導:讓每一名學生在數學上都有發展,每個人都學到屬於自己的數學。成績差的先抓住基礎。因此在復習過程中老老實實的從第一冊開始,逐漸追溯自己的數學概念,從新累積自己的數學基礎。其實並不需要花費太多精力,畢竟到了高三這個階段,整個數學應該已經學完一次,並做過了大量習題,在重新復習的時候並非十分陌生,因此獨立復習盡管吃力,但是效果還是能立竿見影的。在習題的選擇上,要緊扣課本,這樣一方面抓住了基礎,另一方面也降低了難度,增加了他們的自信心,從而達到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⑶ 要講究學習方法、培養學習習慣。不少學生不是不想學,而是不會學。所以學習方法也是至關重要。例如抓重點、做筆記、整理錯題等,都是屬於方法。更高一點的方法就是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不能因為基礎較薄弱就放棄數學思想方法的培養。例如歸納與演繹,類比與聯想等,將有助於同學們對於已學知識的簡單梳理,從而讓同學們感受到數學的系統化。如果復習停滯不前,大多數情況下不是同學們不想走下去,而是大家迷失了方向。因此,對於同學們出現的失誤,我們要自我反省與總結,要始終確認自己的信心和志向。 只要老師指導得當,學生肯學、學習得法,哪怕是數學成績再不理想生,一樣可以轉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狀況,大幅提高學生們數學成績。

② 數學學不好一般有哪些原因呢學習數學的方法是什麼

數學學不哪老好是因為孩子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而且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茄含思維能力不靈活;學習數學李納升正在理解,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要弄懂,而且上課要認真聽講,要具備特別熟練計算的能力。

③ 很多學生學不好數學,問題是什麼呢

主要是因信沖碼為很多學生判宏不能理解數學的定律,所以會學習不好數學。

在學習的過程中,每一個學生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壓力。但是對於很多學生來說,都會擁有學不好數學的現象。從而會讓自己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擁有一種比較大的壓力。

學好數學並不是一件難事。

最後我個人覺得只要在學習數學的時候,能夠通過自己的能力去理解數學的定律。而且在數學老師講課的時候進行認真聽課,並且遇到不懂的數學難題之後,選擇第一時間向自己的數學老師進行請教。在這種學習狀態下,就能夠讓自己擁有比較不錯的數學成績。畢竟學習任何知識的過程中,只要自己用一種比較正確的方式進行學習,並且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態。就一定能夠讓自己學習到有用的知識。

④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會出現哪些問題及對策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會出現哪些問題及對策
新課程倡導學生的學習方式應以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為主。新課程改革很關注對學生探索能力的培養,注重培養學生探索性學習;認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應該是一個學生親自參與、豐富、生動的思維過程;要讓學生經歷一個實踐和創新的過程。可見,新課程改革把指導學生進行探索性學習作為改革重點之一。因此不斷創造機會,引導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學會探究。在實際教學中進行的數學探究和合作活動卻存在著一些盲目與困惑,有相當一部分教師暴露了對新理念解讀有偏差,甚至走進了誤區,就此問題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探究學習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1、在探究學習中沒有遵循學生認知規律 ,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探究學習成了強加給學生的行為過程。
2、過分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弱化教師的指滾州粗導作用
在以自主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的新課程理念下,教學活動應當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然而,由於一些教師對學生的主體地位的理解存在偏差,在實際教學中把主體回歸的課堂變成了主體放任自流的課堂,弱化了教師的指導作用。主要表現在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而不進行監控,有的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數學探究活動時不敢指導,怕戴上「牽著學生鼻子走」的帽子;有的教師即使指導了,但也把握不好介入的時機和程度
3、注跡銀重探究學習的行為過程,忽視思維發展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有時會看到這樣的現象:教師給學生提供了一些有結構的材料,然後提出問題、描述探究的步驟,最後讓學生運用這些材料探究。一節課下來,孩子們的確動手做了,結論也順利得出了。但是這樣的動手操作是不是就是數學探究呢?有些學生從頭到尾都很開心,參與熱情很高,可學生所獲得的只是表面上的東西,數學課不是讓學生開開心心就算了。

通過思考,我認為教師在設計探究學習的教學內容時要注意下面幾點:
1、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數學,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給學生營造一個和諧、民主、生動、活潑的探究學習氛圍。不斷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在不斷克服思維障礙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
記得在2005年3月,我接到原教研室主任唐瑞祥老師給我布置的一個任務,在全區上一節公開課。活動主題是:「老教材,體現新理念」,課題是《圓錐的體積》。接到任務時,我非常高興,同時也感到有壓力。高興的是,又有一次挑戰自我的機會;有壓力、是怎樣才能上好這節公開課呢?既要有新意,又能體現新課程理念。在這之前我聽了好幾節《圓錐的體積》的公開課。教學設計都很常規化,那就是先認識圓錐,再通過出示一組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的模型,讓學生觀察得出是一組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最後通過做實驗,從圓錐里裝沙向圓柱里倒,三次剛好倒滿,從而得出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中: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這樣思路的教學設計都大同小異。我在研讀教材大鎮時,發現這樣一個問題,老師一般在教學這節課時,都能順利地通過實驗得出結論,但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為什麼突然要去比較圓柱、圓錐體積的大小?為什麼要做這個實驗?不得而知,做這個實驗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一個數學活動,根本沒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是由教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在我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想起曾經看過的一篇文章,就是關於《圓錐的體積》的教學。這篇文章作者所設計的教學環節就解決了我思考的這個問題,這是我先前無意中在《中小學數學教師》雜志上看到的一篇文章,非常驚奇,驚奇的是怎麼會有這么聰明的教師,雖然我不記得他的姓名,但我真的佩服那位教師的獨特創意。想到這里,我心裡又一沉,如果我按照那位教師設計的環節去上這節公開課,感覺好象有抄襲之嫌。但又想,把優秀教師的成果運用到我的教學中,也正是向那位教師學習的表現。所以最後借用了那位教師所設計的環節,在教學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圓錐的體積》教學是這樣設計的:學生在「猜想」中學習新知。首先通過課件,讓學生回顧圓柱和圓錐分別是由長方形和直角三角形旋轉形成的立體圖形。出示一個長方形和一個三角形,長方形的長邊和直角三角形的高相等, 長方形的短邊和直角三角形的底相等。教師問:那麼長方形的面積和直角三角形的面積有什麼關系?(學生回答說:直角三角形的面積是長方形的面積的二分之一),接著分別以長方形的長邊和直角三角形的高為軸旋轉得到了一個圓柱和圓錐,請學生觀察圓柱和圓錐,進行比較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系?
學生觀察後說出兩者是等底等高,教師接著設疑:請你猜想,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體積有怎樣的關系呢? 圖如下:
由於前面的比較面積的影響,很多學生認為是1/2的關系,也有的學生通過空間的想像猜想是1/3的關系,還有的學生猜想是1/4的關系,到底是1/2的關系,1/3的關系,還是1/4的關系呢?再讓學生利用手中給的材料做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這個環節的設計真正讓學生體會到了做實驗來驗證的必要性。在這個教學環節中通過趣味性設置懸念,揭示矛盾,引起學生認知沖突,學生就會生疑,就會產生求知慾。古人雲:「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只要數學的學習過程稍能反映出數學的發明過程的話,就應該讓合理的猜測佔有適當的位置。在教學中讓學生大膽猜測、假設,提出一些預感性的想法,實現對事物的瞬間頓悟,有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剛才我說的《圓錐體的體積》這節課的設計就是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經歷了猜想——驗證——歸納這一過程。通過這個案例讓我思考了很多,特別是探究學習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在探究學習中,不要盲目的讓學生去探究,看上去熱熱鬧鬧,實際上學生不明白怎麼回事,心甘情願的跟教師的思路走。這讓我想起春節聯歡晚會上趙本山的小品「賣拐」,教師是賣拐人,學生充當了買拐人的角色。
2、教師的合理的「導」、讓學生明確探究的方向。
良好的認知結構是學生探究的前提條件,學生的探究都是他們的生活經驗與已有的知識的拓展。教師在教學中要幫助學生不斷溝通知識間的聯系,構建成知識網路。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滲透一些數學思想方法,使學生感悟領會靈活運用,引導學生不斷總結思維方法,從而豐富學生的思維經驗,使學生明確探究的方向。因此教師在學生的探究過程中,合理的「導」是學生探究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
前不久,校區研討課中,我校黃輝老師上了一節《三角形內角和》,這節探究三角形內角和的教學設計我覺得很成功,很好的體現了教師「導」的關鍵性作用。首先教師課件出示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創設三者爭論誰的內角和大這樣一個問題情境,再讓學生猜測三角形誰的內角和大?到底誰的猜測對呢?先用實際測量來驗證一下。由於測量工具有誤差或測量過程中產生的誤差,得到的結果是三角形內角和大約是180度。老師再問:除了測量,你還有別的辦法來驗證一下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嗎?學生想到了撕拼、折疊的方法。教師肯定了學生的想法。接著教師追問一句:同學們,你們看到了180度,聯想到了什麼呢?同學回答說:看到180度,我們想到了180度組成的是一條直線。就是教師的這一追問,讓學生把新知和舊知產生了聯系,從而在撕拼和折疊的過程中,很自然地想到如何想辦法把三角形的三個角撕拼或者折疊成為一條直線,從而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如果沒有教師的這一追問,我想學生根本就沒有探究的方向,而是在那兒冥思苦想,即使想到了通過撕拼或折疊,但是學生仍然無法有意識的去撕拼或折疊成一條直線,來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不是180度。
還記得我曾經在武漢市優質課比賽中聽過的三節數學課,課題都是《圓的周長》,三節課都是先讓學生猜想,圓的周長與它的什麼有關系?通過直觀,學生猜想圓的周長與它的直徑有關系。那麼,圓的周長與它的直徑到底有怎樣的關系呢?有兩節課是讓學生通過測量實物的周長和直徑,再讓學生計算周長和直徑的比值,從而得出,周長總是直徑的三倍多一些。但是,從邏輯思維的角度,我要問:為什麼就一定要去計算圓的周長和直徑的比值呢?為什麼一定要去研究圓的周長和直徑的倍數關系呢?作為教師,我有這樣的疑惑。那麼我們的學生肯定也有這樣的疑問,只是沒有膽量提出質疑而已。而在另外一節課中,教師合理的「導」,正解決了這樣一個疑問。教師也是先讓學生猜想圓的周長與它什麼有關系?學生通過直觀,猜想到圓的周長與直徑有關系。教師再讓學生通過測量實物的周長和直徑,把數據填入表格。教師問:那麼圓的周長和直徑到底有怎麼的關系呢?教師說明,在研究兩者之間的關系時,一般是研究它們的「和的關系、差的關系、乘積的關系和相除的倍數關系」這四種。然後讓學生通過計算器計算圓的周長和直徑相加、相減、相乘,不存在一定的規律。而在計算用圓的周長除以直徑時,得出了一定的規律:即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三倍多一些。從而,研究得出圓的周長和直徑存在著倍數關系。通過以上兩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出:在探究學習中,要多問幾個為什麼,要用學生的眼光看數學,教師要合理地「導」,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提高探究學習的成效。
3、給學生提供開放的學習空間和充分的探究時間。
探究學習要求學生通過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所以在教學要為學生提供合適的、開放的探究學習材料,讓學生進入一個自由選擇、自主發現的學習活動平台。其次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生在對數學問題進行探究的過程中需要認真地觀察,反復地比較、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這個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是需要一定的時間作保證。有時,我們看到有很多探究學習的課堂中,教師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雖然給了學生合作探究的機會,但是由於要完成教學任務,往往草草收場,這樣就必然會降低探究學習的學習效果。因此為了提高探究學習的成效,教師必須為學生提供充分探究的時間,讓學生真正弄清知識的發生、發展的全過程,體驗探究學習的快樂。
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於科學研究的情境,學生通過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搜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發展情感與態度,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因此,教學中如果要開展探究活動,教師應該要根據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使用,理智選擇。只有正確地理解探究性教學,才能更好地發揮探究性學習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方面的作用。
以上我簡單談了自己在教學中的幾點思考。我們要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數學,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給學生營造一個和諧、民主、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巧妙創設問題情境,不斷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在不斷克服思維障礙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並且提供給學生充足的學習空間和時間,讓學生在學習中張開想像的翅膀,去發現、去探索,讓數學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
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探究和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合作學習就是在教學中運用小組,使學生共同開展學習活動,以最大限度地促進他們自己以及他人的學習的一種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學習有很多優越性。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學生間的互動交流能夠實現優勢互補,從而促進知識的建構。通過合作學習,學生的學習任務由過去的個體化轉向個體化與合作化相結合,學生之間由過去的競爭關系轉向合作與競爭相結合的關系。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得到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減輕了壓力、增強了自信心,增加了動手實踐的機會,因此能夠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時促進全體學生的個性發展。
但是,當前小組合作學習存在著很多問題,如:怎樣的問題適宜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的關系應該是怎樣的,小組合作學習中的「一言堂」怎樣處理,教師在合作學習中如何起到調控作用?下面我就談談這幾個存在的問題以及對策。
1、合作過程的隨意性。組內成員的合作實質是貌合神離,學生各抒己見,卻聽不到同伴的聲音。因此,很難達成一致的見解。最後,組內代表發言,也只能代表部分同學的想法。這樣的合作,從形式上看熱鬧非凡,但是,從實際效果考慮,卻很難讓人贊同。由此看來合作學習,應該有合作的計劃和步驟、有明確的分工、有一定的組織性和紀律性,合作學習也應該有一定的合作規則。
2、選擇問題的隨意性,忽視選擇適宜合作學習的問題。
什麼問題該讓學生進行合作、交流?這是一個現實問題。只有當個體遇到沒有辦法獨立解決的問題或者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存在分歧時,才會有強烈的與人合作的願望,才會認真的傾聽他人的見解。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我們的數學課堂上真正具有現實意義的、很有必要討論的問題卻少之又少。大多數討論的問題,是教師為了迎合合作的需要而設置的。只是讓學生有一個可以說、可以聊的話題而已。如,有些教師在提出一個問題後,班級中舉手的學生有很多,但是,老師完全無視一雙雙高舉的小手,堅持要求學生進行合作交流。像這樣的合作交流,除了浪費時間,還能收到什麼成效呢?課程實施以來,不少教師評價一節課的好與壞,是用「新」與「舊」的方法來評價,即一節課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性學習是否貫穿於整節課中。由於受到這種思想的誤導,結果有的教師就把不需要合作學習的問題也非要學生合作不可。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對於小組合作學習的「度」一定要把握好,既不能什麼問題都合作學習,也不能需要合作解決的問題讓教師簡單傳授了。
3、小組合作學習沒有建立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
要處理好獨立學習與合作學習的關系。在合作學習之前要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問題,每個學生有了初步想法後再進行探究、交流,共同解決問題;這樣做給不愛動腦思考或學習有一定困難的學生提供了進步的機會,對提高這部分人的學習是有幫助的。沒有經過個體精思而匆忙展開的討論如無源之水,表達的見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備深度,更談不上個性和創見。在教師提出問題後,馬上組織 「 小組討論 」 往往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與此相對照,更為恰當的作法是首先讓學生獨立解題,然後再進行全班交流,而只是在對各種方法進行比較時才依據觀點的不同進行分組,並以此為單位進行全班交流和辯論,這樣的合作學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沒有處理小組合作與學生個體發展之間的關系
在聽課的過程中,有的小組合作學習成了個別學生「一言堂」,其他學生只是當聽眾。另一種情況是你說我說、大家搶著說,誰也不聽誰的,只顧表達自己的意見,造成課堂秩序極為混亂。合作學習只有形式上的小組活動,沒有實質的合作;好學生參與的機會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種幫助的角色,困難學生成了聽眾,只聽或看一位好學生的操作或發言,沒有學生間的互動;學生間不友好、不傾聽、不分享等。教師怎樣才能處理好小組合作與個體發展之間的關系呢?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優點,把大家的智慧發揮出來讓大家共享所產生的效益遠比一個所謂的好學生 「 一言堂 」 高得多。
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一是要求學生學會傾聽。傾聽就是傾聽別人的見解,要聽懂別人說的重點、難點以及解題的方法與思路,聽的時候還要分析他的方法和思路與自己的是否一致,從而改進、吸收。二是學會分享。當別人的見解和我不一樣的時候,我就反思他的方法是否正確,當他的方法比我還要好的時候,我就吸收過來為我所用,這就分享了別人的思維方法和學習成果。這正如肖伯納說:「如果兩個人一人一個蘋果,互相交換仍然是一人一個蘋果,如果兩個人一人一種思想,互相交換則變成了一人兩種思想。」同樣,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如果四人小組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方法,則每個人都學習到四種方法,還可以選擇最好的方法。三是加強激勵機制。對於後進生,我們要打開他的話盒子,給他們更多的機會,用簡單的問題讓他們回答,再用積極、肯定、鼓勵的語言激勵他們,使他們樹立信心,大膽發言。
5、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活動沒有進行及時調控
在學生合作學習期間教師要在組間巡視,針對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及時引導,幫助學生提高合作技巧,並注意觀察學生學習和人際關系等各方面的表現,做到心中有數。要讓學習有一定困難的學生多思考、發言,保證他們達到基本要求;同時,也要讓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潛能。在小組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每個小組進行及時調控,尤其關注困難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讓他們多一些發言的機會。
但是當前合作學習教師調控不當的幾種表現:
1 、低估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以自己的理解作為標准,代替學生的理解。如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小組合作學習幾分鍾後提問學生,見沒人回答,老師就認為沒有學生理解了,結果就用自己的講解代替了學生的理解。
2 、過早提示問題的重點、難點和矛盾,使學生對矛盾的認識仍停留在感性的低層面上。如「長方形面積計算」這一節教學中,老師經過拿出長 5 厘米 寬 3 厘米 的紙板推導出它的面積是 5 ×3=15 平方厘米,接著老師提出問題:長方形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何關系?老師不是採用讓學生討論、合作交流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而是採取自問自答解決了這個問題。這使學生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只是停留在低層面上。
當然,探究學習、小組合作學習中還存在其他的誤區,我們要在教學中不斷研究對策,對這些誤區亮起紅燈。使探究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小組合作探討,相互啟發,實現優勢互補,解決個體無法解決的疑難問題;使每個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發揮,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挖掘個體學習的潛能,使學生在互補促進。

⑤ 數學不好的人五大特徵 數學差有哪些表現

數學不好的人有哪些特徵或是表現呢?下面我整理了一些相關信息,供大家參考。

數學不好的人有什麼特徵

大多數情況來看,數學不好的高中生,他們普遍特徵是,不愛主動發現問題,不喜歡思考問題。

在學習數學過程中,他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幾乎不會主動思考。遇到難題總是得過且過。甚至是只知道死記硬背。這也就導致了數學成績遲遲得不到提高。

另外還有數學成績不好的同學,性格性格上比較愛耍小聰明。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對於一些簡單基礎題,總是不重視。喜歡把大量的時間浪費在難題、怪題上面。做出數學難題之後喜歡和別人炫耀。這類學生雖然頭腦聰明,但卻不踏實。

還有喜歡上課睡覺的同學,數學成績不會很好。在高中一些同學下課的時候,很精神,但是大陸上數學課的時候就會腦袋發暈,想睡覺嫌轎汪。因為睡覺導致學習效率降低。也就導致數學成績得不到提高。

數學不好的人還有一大特徵,就是喜歡死記硬背。這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不會找方法。只是單純的跟著老師的想法走,然後去做題,一旦數學題型出現改動,可能就不會做了。對於這類考生來說,往往是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成績仍然得不到提高。

數學不好的人的表現

數學不好的人往往表現為聽得懂,卻不會做。很多學生在數學課上的時候,老師講的知識點都明白。但是一旦碰到作業,和考試的時候,就不會做了。另外一些同學是一旦脫離了老師的引導,就芹仔一點解題思路也沒有。這些同學主要是因為平時沒有主動思考的習慣。

還有一些同學表現為平時做題都會,考試的時候卻常常馬虎大意。對於這種情況,已經不能歸咎於失誤了,根本原因還是在於練習題量不夠。這樣在考試中一旦遇到難題,結果自然會差強人意。

另外有一些同學,他們對於數學的學習還算得心應手。但是考試時總是粗心,簡單題容易丟分。所以導致考試時數學成績總是不高。對於這類考生的問題,已經不能用簡單的粗心來總結,總是馬虎大意,本質上說明還是數學基帆念礎不扎實導致的。

⑥ 做數學沒有思路怎麼辦

怎樣學好數學,是初中同學面臨的共同問題。學生在小學學習數學時,往往偏重於模仿,依賴性較強,獨立思考和自學的能力不夠,很少去探究知識間的聯系和應用。而初中數學是一個「換腦」的學科,它能把「小學生思維」轉變成「成人思維」。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做數學沒有思路怎麼辦,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把課本「吃」透

其實,不僅僅是數學,任何學科都是這樣,把課本的知識「吃」透,考試時80%的分數就可以到手了。只是這一點在數學這一科目中表現得特別明顯,為什麼會這樣說呢,我給大家舉這樣一個例子:一天,一個學生拿著他的練習冊找到我,問:「老師,這些題目我怎麼都不會做呀,幾乎是做一道錯一道?」我問他:「課本上的那些基本概念你都掌握了嗎?」「那些內容您講課時我都聽懂了,應該是掌握了吧!」這個孩子底氣不足地說。

其實要想學好數學,最重要的就是吃透課本。因為初中數學考查最多的還是基本定理、公式,以及這些定理、公式的變相運用等。

我們在平日的學習中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吃透課本:1、弄清所學課本共有幾章內容,每章主要講什麼,也就是熟悉知識框架。2、每章有什麼基本題型。3、將知識框架和基本題型列成提綱,反復看。4、通過做題,熟悉並補充上述提綱。照老師要求的這樣做,你所學的東西不是散落的,凌亂的,而是有條不紊的。就像給了你一大把七彩珠子,你先要按大小顏色分好類,把珠子下檔的搭配組合起來,用堅固的線穿起來,在你需要的時候,你不會手忙腳亂地抓著一把珠子,撿了這個丟了那個,而是輕輕鬆鬆拎起一串珠子。

二.善於 總結

我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根據同學們學習數學的態度,把他們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消極接受型;一種是積極主動型。當然,並不是說消極接受型的同學就是不好好學習,其實,他們之中的大多數都在認真地學習,但更多的時候,他們不知道如何去學,也不知道去學些什麼。因此只能是老師講什麼,他們聽什麼;老師吩咐一步,他們動一步。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發生的事情是,在平時表現都很出色,認真聽課、按時完成作業,但一到考試時,這些同學的成績就沒有那麼突出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是這些學生沒有掌握正確的 學習 方法 。

積極主動型學生的學習時間並不會很長,但是他們的學習效果卻很好。一般來講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總結:(1)總結解法,尤其注意一題多解和一解多題現象。(2)總結大的題型。做到先總結題型,後總結方法。(3)總結錯誤。如果遇到想不通的馬上請教老師或同學。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再拿起題目時已不像無頭蒼蠅一般無所適從了。

三.合理使用例題

我們從小學四、五年級就養成了課堂記筆記的好習慣,但是有多少同學能真正實現筆記的價值呢?又如何對待筆記上的例題呢?每個同學都知道老師上課講的例題是老師深挖教材的結果、是多年教學 經驗 的積累,因此如何重視並使用好例題顯得尤為重要。同學們不妨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做。

1、課後分析看例題 課堂上例題弄懂了,並不說明你具備了解題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課後還需要從一個新的角度重新審視、分析例題。由於新的知識的掌握、知識面的擴展以及老師的引導、點撥,再看例題時則對難點有了不同的認識,進入了更高的層次。對題中基礎知識的運用,分析、推理方法的選擇都會有更深的理解。如果課後不看例題思維就會停留在一個淺層次,無法完成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轉化過程。

2、作業推理識例題 做練習是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提高能力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學好數學的關鍵。做作業時首先要識別例題,即這道題屬於本章節所講例題的哪一類型;其次要回憶上課老師是如何解題的,再分析有幾種解題方法,最後明確哪一種方法最簡便。如果識記不清或對以前學過的例題產生了遺忘,要不惜時間去翻閱、分析、記憶。

四:一定要學會錯題本學習法

「錯題本」學習法,據說是20世紀70年代日本最先倡導的一種學習方法。錯題本重要的不是錯題的數量,而是整理的質量。也就是說,你整理的不是一道題,而是一類題,一類自己的缺點。其實錯題本無非有以下三種具體做法:

1、對照答案進行批改,將錯題打上紅叉,將正確答案用不同顏色的筆寫在旁邊,並重做這道題,直到得到正確答案為止。

2、建立錯題本,將每道錯題抄在上面,每次考前看一看。從錯題中提煉出抽象的錯誤原因,提取共性,總結成今後應該注意的一條條規則,考前看一看。

比如:將做過的卷子釘在一起,然後在每份卷子的卷頭表明自己做錯的題的題號。這樣一翻開卷子,哪些是錯題,一目瞭然,不用前翻後找地浪費時間了。再如,將錯題按知識點所在的章節排列,這樣便於分析錯誤原因。還有可以在每一道錯題後加上自己的注釋,記下自己錯誤的原因。考前看看自己寫下的注釋,會很有收獲的。


做數學沒有思路怎麼辦相關 文章 :

★ 為什麼做數學題就是沒有思路?

★ 做數學題不知道怎麼下手沒有思路

★ 數學不會看了卻懂,怎麼辦

★ 做數學總是怕做錯的方法

★ 做數學的思路技巧方法

★ 數學做了很多題目仍然沒有效果怎麼辦

★ 做數學題差的解決思路

★ 孩子做數學又慢又容易搓怎麼辦

★ 做數學粗心做錯的真正與解決方法

★ 一年孩子做數學又慢又錯怎麼辦?

閱讀全文

與學數學沒有方法會出現什麼現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研究產後盆底肌康復的方法 瀏覽:801
人飛起來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4
緩存會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85
快速收肘的方法 瀏覽:576
手機屏幕保護時間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917
鑒定別人的手機的方法 瀏覽:618
直播發題的技巧和方法 瀏覽:271
感冒身體發熱怎麼辦簡單的方法 瀏覽:197
紫砂水洗使用方法 瀏覽:414
小孩支氣管治療方法 瀏覽:683
杏種子的種植方法 瀏覽:930
涼席如何除蟎最有效方法 瀏覽:476
研究心理學的方法內容及優缺點 瀏覽:505
家用魚缸水泵安裝方法 瀏覽:715
物理降溫頭枕冰袋正確方法圖片 瀏覽:528
六十四卦五行及卦運快速記憶方法 瀏覽:980
信管沖突解決的五種方法 瀏覽:587
電力學習方法研究報告2000字 瀏覽:111
躺著看手機瘦腿的最快方法 瀏覽:500
私募基金浮動收益計算方法 瀏覽: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