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運河學研究的內容與方法

運河學研究的內容與方法

發布時間:2023-05-13 18:36:24

❶ 京杭大運河現狀和保護措施

編者按:京杭大運河有著輝煌的歷史,為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但今天,大運河面臨的處境讓人擔憂:自然環境污染嚴重,文化遺存毀損流失驚人,社會經濟功能銳減等。為保護京杭大運河,支持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北京科技大學成立了「京杭大運河學生調研團」,赴運河沿岸6個省市、18個城市進行調研,並對社會公眾進行運河知識普及,攜手推進申遺工作。

今年11月,在第十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北京科技大學「京杭大運河」調查報告獲一等獎。本報現刊登調查報告中「運河歷史與文化」部分,以饗讀者。

調研方法
■ 請國家文物局和北京科技大學考古科學技術方面的專家對調研組成員進行培訓。
■ 調研團通過徒步、騎自行車等方式,對運河的水源、水質、水利設施及周邊環境等進行實地考察,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
■調研團通過與運河沿岸百姓交流,了解運河的變遷,已流失的民俗文化等。
■ 調研團主動聯系運河沿岸城市政府和相關機構,組織系列座談會。

在整個調研過程中,調研團共發放運河知識宣傳資料15700餘份、調查問卷2581份,回收有效調查問卷2487份,開展「保護運河,支持申遺」萬人簽名活動,活動輻射人數近百萬。調研團隊還采訪了70餘位專家學者和政府官員,並與天津市水利局、漳衛南運河管理局、滄州市文物局等26家政府相關部門進行了座談。

京杭大運河開鑿於春秋末期,成形於隋,發展於唐宋,元代時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運河體系,經過歷代的修治、改道,最終形成了一條全長1794公里的「黃金水道」,至今已有近2500年的歷史。

京杭大運河作為古代溝通南北的黃金通道,一直是歷代王朝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命脈,在促進經濟繁榮、融合南北文化、傳承民族精神等各個方面發揮過極其重要的作用。京杭大運河流域廣闊,文化古跡星羅棋布。

京杭大運河的昔日輝煌何在?現在面貌如何?為什麼申遺之路如此艱辛?帶著上述問題,北京科技大學京杭大運河學生調研團組建了13支調研小分隊共144人,奔赴京杭大運河沿岸6個省市、18個城市,對大運河進行為期半年的全面調研,同時沿河發起「保護運河,支持申遺」萬人簽名活動。

京杭大運河南北情況差異大,存在問題各異,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 自然環境破壞嚴重

主要表現為水源減少,水量不足;污染嚴重,水質較差;水利設施管理失范,水利工程已經嚴重老化,大部分年久失修,已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由於運河南北河段情況的不同,同樣的設施也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運河周圍環境不佳,大運河的管理被分割給沿途的各個省市管理,這給運河的整體保護和治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再加上一些沿岸居民環保意識不高,運河整治難度較大。現代運輸業的發展使運河的航運價值大打折扣。

■ 社會經濟功能退化

1. 航運功能發揮不足

京杭大運河曾經擁有發達的航運,是南北物資運輸的重要通道和長三角經濟區的重要水道。即使現在,每年也約有10萬多艘船舶長年在運河上航行,年運輸量3倍於京滬鐵路。但從目前大運河的水位、水利設施等整體情況來看,大運河已不可能全線通航,有近半數的河段已停止航運。大運河全年通航里程僅為800多公里,季節性通航里程也只有1000多公里。

2.難於滿足兩岸農業灌溉和生活用水需求

在調查中僅有30.25%的沿岸居民認為運河水依然可用於燒菜煮飯和洗澡洗衣服等日常清潔,大多數居民已經基本沒有使用運河河水的概念。

■ 文化遺產損失驚人

京杭大運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百姓,孕育了一座又一座的名城古鎮,留下了一處又一處的文物古跡。

各地居民對運河沿岸文物古跡及風俗習慣的了解程度有一定差異,還需加強對運河文化的宣傳教育。

文物古跡的損毀

在運河沿線,已經公布和注冊了654處文物保護單位,其中109處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9座城市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以北京通州為例,36公里的運河沿岸有燃燈舍利塔、石壩碼頭等100多處與運河有關的建築,2000多件可移動文物。另外,運河部分地段的文物保護規劃也在制定中,一些河段還展開了環境整治、搶救修繕文物等工作。如浙江杭州的小河直接編制了歷史街區的保護規劃、杭州市建設了運河博物館等。在江蘇蘇州寒山寺,景點沿河而建,保護工作也很完善,導游也在遊客游覽過程中大力宣傳介紹當地的歷史文化。無疑,在旅遊等產業帶動經濟發展的同時,可以更好地呼籲大家保護文化遺產和繼承歷史文化精神,但這些都必須建立在有統一、完善、健全的保護措施的基礎之上。

調查發現,一些地方對運河沿線殘留不多的古宅、古街、古巷以及深埋地下或為草木掩映的閘壩、堤岸、碑刻等,不僅沒有發掘整理或採取相應保護措施,相反還大興土木製造偽古跡、兜售假古董,人為地破壞了運河的原貌。例如,天津古宅的拆除、泊頭段「正太茶莊」的居民區改建、蘇州西山的建築等,由於得不到有效保護,目前正以每年約為20%的速度消亡。

民間工藝的流失

民間工藝是民間藝人按照自己的生活習慣和審美視角,就地取材,以手工方式創作的工藝美術品,是民間文化的鄉土瑰寶。運河水養育了心靈手巧的運河人,他們創造了一批批頗具地方特色的民間工藝。

運河沿岸有農民畫、剪紙、泥玩、布玩、面人、風箏、彩燈、玩具、糖人、木雕、石刻、刺綉、木版年畫、草編、柳編、刺綉織錦等民間藝術形式。其中江蘇徐州流傳至今的30餘種民間藝術形式保留完好。東昌府區民間工藝作品眾多,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東昌年畫、梁水葫蘆,聊城(古時為東昌府)與濰坊楊家埠並稱山東兩大民間畫市。

但是民間工藝正日漸消亡。在家家有蘇綉、人人知蘇綉、戶戶懂蘇綉的江蘇百家名鎮——蘇州滸墅關第一鎮,原本盛行的特色草編工藝,在蘇綉的繁榮發展中卻消亡殆盡。手工業的發展無疑帶來了商業的活躍和城市的興起,但在市場競爭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較為困難,受到忽視。伴著城市的大規模改造,運河沿岸的歷史文脈也變得漫漶不清。老藝人在老去,技藝後繼無人。保護是在與時間賽跑,搶救工作迫在眉睫。

民間藝術的沒落

大運河吸納融匯了中國南北各地的民俗、飲食服飾、宗教信仰、官民儀禮等,形成了獨特的運河風情和民俗文化。其最顯著的一個特點是市井文化,即人們通過舉辦各種節日活動,期盼香火興旺、風調雨順、萬事如意。如每年春節,龍燈、旱船、高蹺、獅子舞,走街串巷,絡繹不絕,熱鬧非凡。此外,百餘種曲藝也見證了運河人的文化生活。以天津為例,曲藝包括評書、相聲、梅花大鼓、樂亭大鼓、西河大鼓等近20餘種。

然而,隨著運河功能的衰退,運河價值的銳減,由運河哺育的民間藝術也難逃沒落的命運。運河沿岸某些村落處於自然發展狀態,許多地方連基本的娛樂活動場所都沒有。大多數地區,尤其是經濟落後地區,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文化沙漠」和「文化死角」。

其中最典型的是已收入在《中國民間歌曲集》的運河號子。北部運河沿岸常年居住的人們都還會哼唱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運河號子,但由於運河的缺水甚至斷流,已無法在河岸邊聽見船夫們拉船時高唱出的真實的運河號子。這種在漕運中形成的民間藝術,隨著漕運的衰退,如今已漸漸成為「千古絕唱」。值得欣慰的是,有關部門已經開始重視運河號子這種運河文化的傳承,目前通州、揚州地區運河號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正在進行著。

京杭大運河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遺產,也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但大運河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存在的諸多問題,引起了我們的注意。我們認為,除了對大運河缺乏統一規劃管理和部分公眾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相對薄弱等原因外,主要還有以下兩點原因:第一,運河文化的相關研究工作停留於表面,在文化、歷史等方面,尤其是非物質文化方面的研究相對薄弱;第二,當今社會上部分人對財富的認識局限在眼前利益,忽略對古文化的傳承和保護致使文化遺產由於缺乏經濟效益而日漸消亡。

■ 保護對策及申遺建議

雖然京杭大運河所面臨的問題較多,但運河沿岸各級政府也正在加大對運河保護和治理的力度,紛紛出台相關保護政策和方案,不斷加大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隨著申遺和保護工作的不斷推進,大運河受到了各界越來越多的關注。

我們建議建立統一管理協調機制,成立多方參與的京杭大運河保護及申遺工作組。其參與主體應包括文物保護機構,運河沿岸地方政府,水利部、交通部及其對應的基層部門,運河相關工作人員、專家學者等,從而統一管理、協調沿岸各地對大運河的保護、管理、開發及申遺工作。

■ 旅遊資源開發負面效應過多

調查發現,京杭大運河的旅遊資源不僅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利用,在有限的開發中還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

(1)旅遊資源開發不足

京杭大運河沿岸既有寺塔廟院、古街巷道等文物古跡,又有戲劇曲藝、燈彩陶塑等民間藝術和民間手工藝,旅遊資源極為豐富。在調查中有群眾說:「我們這里有唐代的石板、宋代的瓦、明代的門檻、清代的窗,內部還有現代化設施。」但是京杭大運河的旅遊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經濟產值低。

(2)不合理開發破壞旅遊資源

沿岸城市在對運河的旅遊開發中缺乏合理的規劃、保護,許多河段的旅遊開發盲目地推陳出新,沒有合理劃分緩沖區和保護區。開發商們為了建造熱門旅遊景點,大興土木建造運河文化廣場、運河公園等。過量建設樓群,隨便改造河道,使大運河的原貌及沿岸的文化遺產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運河古文化與現代都市氣息沒有合理結合,也不利於和諧社會的構建。

部分被訪者對運河申遺的了解情況和支持程度

北京到天津段:

知道杭大運河現在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有39.42%;問及京杭大運河有必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時,認為沒有必要的為24.24%,有必要的為42.42%,說不清的為33.33%。

支持京杭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為92.65%,不支持的為2.21%,說不準的為5.15%。受訪群眾了解了保護大運河的重要性後,很大部分的民眾都表示支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徐州到宿遷段:

有將近60%的人不知道京杭大運河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當然,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京杭大運河有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必要,並且給與支持。

吳江到杭州段:

知道京杭大運河現在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有54.93%;問及京杭大運河有必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時,認為沒有必要的為1.41%,有必要的為94.37%,說不清的為4.23%;支持京杭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為98.59%,不支持為1.41%,說不準的為零。

部分被訪者對運河歷史的了解情況和運河文化的認識

北京到天津段:

對京杭大運河的歷史一點不了解的為12.78 %,有一點了解的為57.89 %,基本了解的為25.56%。對當地與運河有關的文物古跡不知道的為41.67%,知道一些的為58.33%。對地方曲藝、舞蹈、戲劇、文學、民間藝術、民間傳說、民俗的了解方面,不知道的為53.85%,知道一些的為46.15%。

天津到滄州段:

50.2 %的被訪者選擇對京杭大運河的歷史「有一點了解」,18.7 %的被訪者選擇了「基本了解」,很了解和一點不了解的各佔15.6%。在被訪者中,有很大一部分能說出有關運河的傳說故事,但很少有人知道運河具體的歷史,甚至有相當一部分不知道自己家門口那條水溝就是京杭大運河。

徐州到宿遷段:

大多數人都對京杭大運河歷史多少有些了解,但是對於和運河有關的文物古跡,大家知之甚少,一般知道的有秦淮河與瓜州古渡。而對藝術和民俗,有30%左右的人有所了解,知道有安徽柳琴戲,安徽黃梅戲,越劇,豫劇,花鼓戲。

行走在運河的日子

北京科技大學學生 張禾強

在暑期將要來臨前的一個月,我一直在苦苦思索這次實踐該做些什麼,要做些有意義的調研成果出來,而且,要珍惜把握這次機會,把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某日,看到了京杭大運河暑期社會實踐團隊招募的宣傳畫,我的眼睛一亮,思路隨之打開。於是我到實踐部咨詢,證實了項目有著不尋常的意義。我開始「搜羅」自己身邊的人才加入我的團隊。按照招募要求,需要有當地同學聯絡,要有數碼相機、筆記本電腦、DV等,要有記者、財務、安全、調查、宣講等等各方面的人才。我調出我的交際人才庫:山東老鄉會、一起創業的朋友、勤工助學的朋友,經過一番折騰,一支來自幾個學院不同班級的優秀隊伍誕生了!而我,就是這支隊伍的負責人。

准備、商討、面試,然後等到了通過的結果。經協商,實踐部讓我們負責山東聊城一段,隊員們無比興奮,我們對本次實踐充滿信心。

由於事先的行程安排受天氣和其他因素影響比較大,我們每天的行程幾乎都得重新調整、臨時規劃。炎熱的聊城,夾雜著江北水城的氣息,異常悶熱,經常是被細密的水汽籠罩全身,從早到晚身上都是粘粘的。由於徒步采訪耗費大量體能,隊員對於實踐的工作強度估計不足,導致體力透支,個別隊員出現了懈怠情緒和畏難心理。好在隊員們每個人的自我掌控能力比較強,小的不和諧並沒有影響團隊的工作進程,有時反而形成一種競爭,爭強好勝,鬥志倍增,倒讓隊員在這種條件下克服了不少困難。

實踐中,有四天是全天徒步深入基層采訪,做調查問卷,非常辛苦。但是,隊員們沒有發怵的,兩人一組,深入采訪,細心記錄,為大運河的保護與申遺肩負著一份責任。有時候看到大家一組組認真工作的鏡頭,心裡便湧起一股感動。隨著一份份問卷的增加,一個個民間故事的整理,一篇篇采訪手稿的完成,一張張運河照片的積累,大家每天回來的時候臉上都掛著笑容。但一躺下,我就聽見隊員們打起了呼嚕。

除了實地走訪,還要采訪相關單位和政府部門。當地相關部門給了我們很大的支持。所到之處,大門便能為我們敞開。那時,一股輕松和喜悅便湧上心頭。

我們製作了九張噴板,介紹我們的實踐活動,活動內容,以及運河狀況,用於吸引群眾,進行宣講,將宣講簽名和問卷調查結合起來。在臨清大眾公園和聊城市中心光岳樓,我們進行了成功的宣講簽名活動。

與困難作斗爭的日子,很累,但很快樂,如果重來一次,我們每個人都將欣然接受。

(本文選自北京科技大學「運河,我想對你說」徵文。題目為編者所加。)

❷ 各大運河對生態有什麼影響因素嗎

京杭大運河全長1794km,具有2500多年的歷史,在中國歷史上發揮了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交流等重要作用,至今濟寧以南1100多公里的航道仍在被利用。但目前運河存在著的生態環境現狀不良、人文環境關注度不足的問題。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實施和京杭大運返頌祥河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為大運河生態環境的保護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挑戰。開展京杭大運河沿線生態環境變遷研究,對京杭大運河區域及沿岸城市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本文通過野外調查,結合歷史文獻,以遙感數據為基礎,進行土地利用解譯和植被反演,分析了京杭大運河兩岸60km范圍內的土地利用結構變化和植被分布、年內變化及年際變化現狀;以京杭大運河徐州段為例,採用遙感數據進行解譯和溫度反演,提出不同年代區域森林覆蓋率和區域平均溫度變化定量關系式;運用RegCM3氣候模型對不同區域地表溫度的模擬,探討各區域多年平均氣溫和森林覆蓋率關系;以京杭大運河揚州段為例,通過將河口、河道、運河變遷和城市演變相結合,分析揚州城市自形成之初至2006年2500年來的空間演變;以京杭大運河北京段為例,提出了歷史文化遺產類環境評價構成要素及新的綜合環境評價模型。具體研究內容及結果簡述如下:

本文通過野外調查,結合歷史文獻,以遙感數據為基礎,進行土地利用解譯和植被反演,分析了京杭大運河兩岸60km范圍內的土地利用結構變化和植被分布、年內變化及年際變化現狀;以京漏搏杭大運河徐州段為例,採用遙感數據進行解譯和溫度反演,提出不同年代區域森林覆蓋率和區域平均溫度變化定量關系式;運用RegCM3氣候模型對不同區域地表溫度的模擬,探討各區域多年平均氣溫和森林覆蓋率關系;以京杭大運河揚州段為例,通過將河口、河道、運河變遷和城市演變相結合,分析揚州城市自形成之初至2006年2500年來的空間演變;以京杭大運河北京段為例,提出了歷史文化遺產類環境評價構成要素及新的綜合環境評價模型。具體研究內容及結果簡述如下:

(1)以遙感反演植被指數,結合MODIS-NDVI和SPOT/VEGETATION

NDVI序列植被指數,探討了京杭大運河兩岸60km范圍內的植被分布、年內變化及年際變化。結果表明,大運河沿線植被覆蓋總體呈增加趨勢,植被指數最高值為0.42出現在8月份,最低值為0.18出現在1月份。

(2)以京杭大運河徐州段為例,對徐州地區不同時期同一月份的遙感數據進行解譯和溫度反演,獲得各土地利用類型及各區域平均溫度,提出了區域森林覆蓋率和區域氣候變化定量關系。研究表明,區域溫度變化和林地覆蓋變化密切相關,且1987年8月11日區域最高與最低溫度差為0.98℃。其遙感影像反演各區域多年平均溫度與森林覆蓋率關系式為:y=-0.2132x+25.769;2006年8月11日區域平均最高溫度為29.61℃,最低為26.37℃,區域間最高溫度與最低溫度差異為3.24℃,這不僅反映了城市化帶來的熱島效應對局部區域極端溫度和平均溫度的影響,同時也反映了森林覆蓋率變化對區域極端溫度和平均溫度的雙重影響。遙感影像反演各區域多年平均溫度與森林覆蓋率關系式為:y=-0.1044x+30.649。

運用RegCM3氣候模型,對不同間隔期(1960-1967年間,1990-1997年間)區域地表溫度的模擬表明,1960-1967年間各區域間多年年平均氣溫介於13.6℃-14.1℃之間,低於1990-1997年間各區域間多年年平均氣溫(13.5℃-14.5℃)。1990-1997年間最高區域多年平均溫度較1960-1967年間升高0.4℃,最低區域多年平均溫度較1960-1967年間低0.1℃。1960-1967年間徐州市各區域多年平均氣溫和森林覆蓋率負相關,森林覆蓋率每增加10%,區域多年平均氣溫降低0.68℃左右,函數關系式為y=0.0201x2-0.3791x+15.398,

R2=0.67,各區域間多年年平均氣溫介於13.6℃-14.1℃之間。1990-1997各區域多年平均氣溫和森林覆蓋率負相關,森林覆蓋率每增加10%,多年平均氣溫下降0.75℃,函數關系式為櫻告y=-0.0747x+15.229,

R2=0.90,在全球氣溫升溫情形下,徐州市各縣區多年森林覆蓋率的增加,對於應對全球變暖、控制區域氣候變暖具有重大意義。

(3)以京杭大運河揚州段為例,運用3S技術和城市歷史地理學研究成果,通過將河口、河道和運河變遷和城市演變相結合,分析了揚州城市自形成之初,歷經春秋、漢代、東晉、唐代、明清至今2006年2500年來的空間演變,並深入探討這種演變的驅動力因素,為城市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探索了一種新方法。由於長江河道北岸大量泥沙淤積的南移帶來城市變遷,通過3S技術復原的不同歷史時期的長江河道與邗溝運河的演變過程,得出2000多年間揚州附近長江河道水域面積縮減了663km2,城市面積由最初的317km2增加到2006年的980km2,年平均淤積面積最高達0.49km2,而運河在這期間發生了四次較大的變化,入江位置也南移了20km。結果表明,揚州城市演變受多種因素影響,其中氣候因素是大背景,長江河道和運河水系變化起主導作用,而且運河對城市的影響貫穿始終,城市的發展始終朝向運河的方向拓展,即使城市縮小了也依然鄰近運河的方向。總體上看,唐代之前,受自然因素影響較多,唐代之後受人文因素影響較多。

❸ 運河和普通的河有什麼區別

運河是指人工開鑿的河道,其他的河流都是自然形成的。


兩者區別:

1、運河是人工河流,屬於橋昌做人造景觀,非自然形成的;普通的河流是自然形成的,屬於自迅搏然地理景觀。

2、運河是人類活動的產物,是人類改造自然環境的結果,包含有人文社會因素;普通河流是自然界自敏衡身運動、變化、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無人文性。

3、按地理學定義來看,運河屬於人文地理學研究范疇,普通河流是自然地理學研究范疇。

❹ 具體研究內容與方法

(一)成礦的地質背景

地層、構造、岩漿岩與成礦的關系及礦床成因。重點是研究控礦因素、成礦規律,特別是礦床中的礦體在構造中賦存規律–等距性–無礦間隔,側伏規律–疊瓦式分布等規律,構造中有利成礦部位(是由陡變緩(逆斷層),還是由緩變陡(正斷層)部位)等,為應用構造疊加暈對已知礦體深部盲礦定位預測提供依據。

(二)成礦的地球化學背景研究方法

研究與成礦有關地層、岩漿岩中成礦及伴生元素背景含量特徵,不僅為確定礦源層或物質來源提供依據,更重要的是在疊加暈研究中為確定各元素異常下限、濃度分帶提供依據,為計算礦床(體)元素襯度提供背景數據。背景采樣要求:採集地層、岩漿岩有代表性的主要類型岩石,要求新鮮、未風化、未受蝕變及礦化疊加。

計算不同岩性的背景樣品中元素的幾何平均值作為該岩性的背景值,計算總體背景樣品中元素的幾何平均值作為礦區背景值。

(三)礦床地球化學特徵研究內容及方法

(1)研究礦床的元素組合及其相關關系:對每個礦體單獨采樣或從總樣品中每個礦體挑選30件左右樣品,進行多元素分析。不同礦體元素組合的確定標准:計算礦床(體)(Au≥1或3g/t)各元素的幾何平均值,以各元素的襯度值(幾何平均值/礦區背景值)≥1(或2)為標准,確定元素礦床(體)元素組合。計算不同礦體和礦床(包括所有礦體)元素的相關矩陣,確定元素相關關系。為突出各礦體特點,可確定各礦體特徵元素組合,分別提高各元素參與組合的襯度值標准(襯度值≥3、4、5、6等)。

(2)指示元素在成礦–蝕變過程中,在不同蝕變帶的帶入、帶出、活化轉移特點(圖、表)。選擇垂直含金石英脈體的短剖面,採集不同蝕變帶樣品,進行多元素分析,與背景含量對比,以確定各蝕變帶元素的帶入帶出。

(3)指示元素的獨立礦物、富集礦物及載體礦物研究:研究礦區內所有能挑出的單礦物的微量元素含量特徵,根據各種礦物含量比例及單礦物微量元素分析結果,概括得出各指示元素的富集礦物和載體礦物(圖、表)。

(4)不同成礦階段元素組合特徵研究方法:根據野外觀察礦脈穿插關系、礦物組合,結合鏡下礦物交代關系、生成順序等研究,確定成礦階段,若前人已劃分了成礦階段則需核實。不同階段形成礦體元素組合的研究方法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對不同階段形成礦體分別採集10~30件樣品,進行多元素分析,分別計算不同階段各元素幾何平均值、襯度值。

第二種方法:根據不同階段礦物組合、各種單礦物在礦體中含量特徵,礦物中微量元素含量特徵,可初步了解各階段最特徵的指示元素含量特徵:金礦成礦一般分為4個成礦階段:

第Ⅰ階段只能形成金礦化,含金通常≤0.5g/t,Ag、Pb、Zn含量很低;

第Ⅱ階段為主成礦階段,形成金礦體特點是,Au含量≥2~3g/t,Ag、Cu、Pb、Zn含量相對較高;

第Ⅲ階段為多金屬硫化物主成礦階段,形成金礦體特點是,Au含量≥3g/t,以含Ag、Cu、Pb、Zn含量相對最高;

第Ⅳ為碳酸鹽階段,只能形成弱金礦化,含金≤0.5g/t,以含Mn高為特點。

以此為標准,從全體樣品分析結果中挑出不同成礦階段的樣品各30件左右,分別計算不同階段各元素幾何平均值、襯度值。

不同成礦階段的元素組合、特徵元素組合的確定方法:以各元素襯度值≥1(或2)作為入選元素組合的標准,以確定礦床不同成礦階段的元素組合;為突出各階段元素組合特點,提高各元素襯度值(≥3、4、5),作為參與組合標准,從而確定不同階段的特徵元素組合。

計算不同階段樣品元素相關矩陣,確定不同階段元素相關關系。

(四)礦床(體)構造疊加暈特徵研究內容及方法

1.采樣布置

對所研究和需進行深部預測的每個礦床(體)或礦脈從地表露頭、探槽或淺井→深部坑道、鑽孔要系統布置采樣,以便研究礦體(暈)的軸向分帶、疊加結構及地球化學參數變化特點。

2.確定原生暈濃度分帶的標准

各元素一般都分為外、中、內帶,分帶的濃度標准,一般以本礦區圍岩中背景含量的2~4、4~8、8~32倍為標准作為外、中、內帶含量下限。為突出某些元素在前緣或尾暈特點,可不按上述倍數分帶。

各元素的外、中、內帶分帶標准很重要,分帶不好就顯示不出哪些元素是前緣暈?在第二章已有舉例。

各金礦床的前緣暈、尾暈有很大共性,如金礦床中As、Sb、Hg都是前緣暈特徵指示元素,其不同礦區的特殊性往往就表現在各金礦床As、Sb、Hg含量不同,即外、中、內帶有不同含量標准,如某礦床As的外、中、內帶分別為5、10、20(單位10-6),另一礦區As的外、中、內帶分別為30、60、120(單位10-6)。

3.構造疊加暈研究需做的圖件

構造疊加暈采樣位置圖、對分析的所有元素都要做平面圖、剖面圖、垂直縱投影圖,不同剖面各元素疊加暈聯剖圖,不同中段各元素疊加暈對比圖,Au及前緣暈元素、Au及近金礦暈元素綜合(疊合)及預測靶點陣圖、垂直縱投影圖。

各元素的外、中、內帶異常在剖面圖、平面圖或垂直縱投影圖上的分布,是研究區分單一次成礦形成礦體的前緣暈、近礦暈和尾暈重要依據,也是識別不同階段形成礦體–暈疊加結構以及盲礦預測的重要標志。

4.單一次成礦形成原生暈軸向分帶特徵與研究方法

(1)前、尾暈特徵指示元素的確定:必須選擇控制礦體包括有前緣暈、尾暈的剖面或礦脈–礦體垂直縱投影圖,在圖上只有一個成礦階段形成原生暈或兩個主成礦階段形成原生暈同位或近於同位疊加時,才能確定單一次成礦形成已知礦體前緣、近礦及尾暈的指示元素。

根據各元素的外、中、內帶異常在剖面圖、平面圖或垂直縱投影圖上的分布與礦體空間關系,確定單一次成礦形成礦體的前緣暈、近礦暈和尾暈。

(2)計算原生暈軸向分帶序列,只有一個成礦階段形成原生暈或兩個主成礦階段形成原生暈同位或近於同位疊加時,計算結果是正常分帶序列,前緣暈元素在上,尾暈元素在下。計算結果與李惠總結出的中國金礦床原生暈綜合分帶序列(見第一章)對比,會相近。若出現反分帶序列,則指示疊加。

(3)礦床地球化學參數軸向變化特點,如果是兩個主成礦階段同位或近於同位疊加時計算結果則是從上到下,某些地球化學參數逐漸升高或降低。若發生轉折,指示不同階段的礦體–暈疊加。

5.疊加暈的疊加結構確定方法

(1)根據前、尾暈特徵指示元素濃集中心(中、內帶異常)在軸向上分布特點,分析疊加暈的疊加結構。在平面圖、剖面圖及垂直縱投影圖上,Au內帶異常有多中心,前緣暈元素和尾暈元素也相對應有多中心。

(2)前、尾暈共存指示不同階段的礦體–暈疊加。

(3)根據計算礦體–暈軸向不同標高的分帶序列出現反常反分帶確定疊加。

(4)根據計算礦體–暈軸向地球化學參數發生轉折確定疊加。

(五)盲礦預測的構造疊加暈模型(找礦模型)建立及方法

盲礦預測的構造疊加暈模型包括構造疊加暈模式(圖示)和盲礦預測標志。

1.構造疊加暈模式

用圖表示,並有文字說明。模式圖可用剖面圖或垂直縱投影圖表示,圖中要展示出單一階段形成礦體原生暈軸向分帶即前緣暈、近礦暈和尾暈,突出不同成礦階段形成原生暈在空間上的疊加結構,特別要突出串珠狀礦體或已知礦體深部盲礦或第二富集帶盲礦體前緣暈與上部已知礦體尾暈的疊加共存特點。

2.預測盲礦的構造疊加暈標志

根據模式確定具體預測盲礦的構造疊加暈標志,對第一章所述構造疊加暈預測的五條准則具體化。可研究試驗建立定量預測盲礦的數學模型。

(六)在礦區深部及外圍進行盲礦預測,提出盲礦具體靶位或賦存部位

預測靶位內金金屬量。盲礦預測定位方法見第一章第三節。驗證後需進一步跟蹤研究總結、提高。

❺ 文旅融合視角下大運河江蘇段的 價值挖掘與利用研究

權欣薇 南京農業大學

通過對大運河江蘇段 歷史 文化與經濟價值的挖掘,了解到保護大運河的重要性,根據國家出台的 相關政策,在文旅融合的領域針對大運河在 旅遊 產品、 科技 融合、區域協調發展方面出現的問題,進 一步提出打造運河特色文化IP、推進「智慧大運河」建設、促進沿線城市跨區域合作等優化策略,促 進大運河江蘇段的活化利用,保護和發展大運河非遺。

隨著大運河成功申遺,國家頒布相關政策指示, 大運河的保護與開發工作逐步推進。大運河作 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大運河江 蘇段流經多個區域,多個文化圈,有著重要的開發利用價 值。在文旅融合的視域下,深入挖掘大運河江蘇段的價 值,研究其在開發利用中的不足和創新改進措施,對運 河非遺文化保護和運河文化 旅遊 業的長足發展具有重要 意義。

大運河江蘇段的價值挖掘

歷史 文化價值 江蘇大運河流經三大文化圈, 歷史 文化資源豐富,種 類多樣。

江蘇大運河北段流經徐州、宿遷楚漢文化區。該區域 在 歷史 上出現過項羽、劉邦、蕭何等英雄人物,流傳著游 俠劍客的事跡與傳說,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因此,這里 的民風流露著濃厚的武俠英雄色彩。與運河相伴而生的城 市和居民在重武文化的影響下,民風大多粗獷豪邁,重情 重義。

中段流經揚州、淮安、鎮江為淮揚文化區,該區域在 漫長的 歷史乎州 中經歷多次興衰,戰亂時湧入各地的移民,和 平時聚集四方的商旅,達官富商、文人騷客的薈萃,留下 無數典籍書畫和藝術作品。園林橋梁建築技藝精巧,保存 至今,揚州的瘦西湖,淮安的河下古鎮,均馳名省外乃至 海外。淮劇等戲曲,淮揚菜烹飪等技藝,是運河留給江蘇 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南段的常州、無錫、蘇州為吳文化區,此文化區域是 典型的江南魚米之鄉。由於該區域兼得長江、太湖的水 利,農業生產條件優越,居民生活富足。這里環境優美, 氣候宜人,十分適合居住。文化 歷史 氛圍濃厚,江南才子 聞名於此。富庶的生活、發達的農業、密集的人口、貿易 往來的興盛,造就了此文化區敦厚重禮、熱衷於經商,勤 勞且善於學習的 社會 風俗。[1]

經濟價值

從交通運輸上看,江蘇大運河古往今來都是內河航運 的「黃金水道」。近年來,江蘇運河航運以其運輸貨物數 量大、運輸風險小的優勢,推動運河運輸量大幅上漲。其 中蘇北內河運輸量甚至能與發達國家的運輸總量相持平, 可見江蘇大運河在交通運輸歲如蔽上的重要作用和經濟價值。 從地理位置上看,江蘇大運河是各地貿易往來的交通樞 紐,北連魯西南煤炭能源基地、南接上海、浙江,區位 條件優越。

從 旅遊 產業上看,隨著我國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大 運河 旅遊 產業發展迅速。大運河沿線大批文旅示範區和 文旅企業的建立,運河文化 旅遊 產品受到各地消費者的歡 迎。大運河江蘇段以運河水韻為特色,發展水上觀光和濱 水休閑游,推動文化 旅遊 商品開發,推出參觀游覽經典線 路,吸引了大批遊客,帶來大量門票收益。同時,大運河 旅遊 相關配套設施產業也蓬勃發展,民宿、購物、交通、餐飲等行業也收益頗豐。大運河 旅遊 產業為運河沿線帶來 了經濟價值,促進了周邊城市發展。[2]

生態價值

古往今來,大運河孕育著沿線的城市和居民。保護大 運河生態文明不僅關系運河的 健康 發展,還關繫到沿岸居 民的幸福生活和青少年的 健康 成長。加強大運河生態文明 建設不僅能促進經濟 社會 高質量發展,還是造福一方水土 養育一方百姓的利民之策。因此,要把大運橡隱河文化遺產保 護同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沿線名城名鎮保護修復、文化旅 游融合發展、運河航運轉型提升統一起來,為大運河沿線 區域經濟 社會 發展、人民生活改善創造有利條件,進一步 凸顯江蘇大運河的經濟價值。

大運河自古以來就是貫通南北的綠色長廊,也是重要 的生態廊道。尤其是在江蘇段,大運河發揮了極高的生 態價值。它溝通太湖、長江、淮河、沂沭泗水四大水系, 串連太湖、高郵湖、洪澤湖、駱馬湖,不僅是防洪排澇的 「安全公園」、優化水資源調配的「民生公園」,還是 強化飲用水源的「幸福公園」、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生 態公園」。 大運河本身就是一個綠色生態系統。大運河在 歷史 上 就發揮了水利工程的作用,沿線地區居民和城市伴隨著大 運河工程而興。同時,天然的大運河解決了在嚴峻自然條 件下修建長距離運河面臨的地形落差問題,天然水庫能削 豐補枯,避免了許多工程的修建,節約了大量時間、人力 和物力成本。不僅保證了水域長期持續通航和生態環境的 穩定,還保護了運河區域的生物多樣性。

大運河江蘇段 旅遊 開發利用面臨的問題

旅遊 產品缺乏創新,品牌打造缺乏特色

大運河江蘇段文化 旅遊 資源豐富,但在 旅遊 產品的開 發中,同質化嚴重,缺乏特色和創新性,不能將文化生態 價值有效的轉化成經濟價值。

從 旅遊 產品開發來看,大運河江蘇段的文旅產品大多 包含運河風光觀賞,運河古鎮游覽,運河博物館展覽等傳 統 旅遊 項目,遊客難以深入參與到大運河文化的建構中。 大運河江蘇段缺乏具有創新與特色的 旅遊 文化產品,如數 字化博物館、運河主題樂園、運河情景演出以及以運河為 主題的劇本殺等深度 旅遊 文化產品。

從 旅遊 品牌打造來看,大運河江蘇段缺乏區域特色。 江蘇段運河流經三大文化圈,北段尚武豪邁,中段橋梁精 巧,南段才子眾多,不同區域各有特色。但在目前的 旅遊 開發中,不同區域的品牌定位模糊,缺少特色IP。大運河 江蘇段沿線 旅遊 品牌打造大多依託「仿古小鎮」,開發模 式趨於雷同。有些地區一味追求仿古建築風格,甚至拆除 運河沿岸具有區域特色且反映區域文化的獨特建築,使該 地區 旅遊 內容趨於同質化,喪失了原本的獨特性。

運河文化 旅遊 產品與新媒體和新 科技 融合度低

隨著新媒體和新 科技 的迅猛發展,各地景區不斷創新 順應數字化潮流的 旅遊 產品。在文旅融合開發過程中, 大運河江蘇段忽略了 科技 和新媒體的力量,尤其體現在游 客游覽前的宣傳和在游覽的過程中。大運河江蘇段景色優 美,文化底蘊深厚,有極高的 旅遊 價值,但是景區的宣傳 力度不足。運河景區宣傳手段多通過拍攝紀錄片、投放電 視廣告等傳統老舊的宣傳方式,未能迎合新時代年輕人的 喜好,難以吸引 旅遊 消費主力軍。在游覽運河景區過程 中,由於缺乏創新, 旅遊 產品中缺乏現代 科技 元素,文化 內涵的展現形式沒有因時而變,未有效發揮5G、超高清、 增強現實、虛擬現實、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支撐作用,基 於高 科技 的沉浸式與體驗型文旅產品內容較少,遊客缺少 新鮮感。

大運河地域協作性差,缺乏總體規劃

首先,大運河江蘇段地域性文化特徵強,流經省市和 跨行政區劃眾多。在運河 旅遊 開發過程中,各個行政區劃 形成屏障, 旅遊 線路多成節點式分布,導致缺乏運河 旅遊 的連貫性。各個地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各方的利 益訴求難以統一。其次,大運河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各地政府制定的保護與開發措施不同,有些地區政策甚至 相左。運河 旅遊 也是分區域各自發展,政府缺少整體規劃, 各地域間也難以更好發揮各自優勢來實現優勢互補。大運 河文化一體化發展受阻,難以實現市場空間的共享和共榮。

大運河江蘇段 旅遊 開發對策及建議

2021年,為加快推進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國家文化公 園建設工作小組印發了《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 劃》,指出要整合大運河沿線8個省市文物和文化資源,按 照「河為線、城為珠、珠串線、線帶面」的思路優化總體 功能布局,深入闡釋大運河文化價值,大力弘揚大運河時 代精神,加大管控保護力度,加強主題展示功能,促進文 旅融合帶動,提升傳統利用水平,推進實施重點工程,系 統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在傳統運河非遺文化中 注入時代精神,藉助運河文化宣傳中國形象、展示中華文 明、彰顯中國文化自信。這些要求為大運河江蘇段開發與 利用提供了總體方向。根據大運河江蘇段在文旅融合開發 中面臨的問題,結合國家對大運河發展的指示,提出以下 對策及建議。

創新 旅遊 產品內容,打造運河特色文化 IP

在 旅遊 產品創新上,大運河江蘇段在以運河水韻為特 色發展水上觀光和濱水休閑游的基礎上,打造運河主題文化公園。主題樂園中包含富有江南韻味的情景演出、漢 服表演和體驗、運河沿線遊船放花燈等深度 旅遊 的特色項 目。改變傳統博物館靜態展示的方式,運用新媒體技術打 造數字化運河博物館,讓遊客們在游覽運河風光中感受 江南 歷史 文化和風土人情,更好地保護和發展大運河非 遺項目。

從特色IP打造上看,江蘇大運河的三大文化圈應根據 地域特色,挖掘文旅融合開發亮點。運河北段徐宿段,打 造成以徐州、宿遷為中心的楚漢文化圈,融合如徐州的文 廟、梆子、竹馬,宿遷的龍王廟行宮、泗州戲、彭澤湖漁 鼓等地區特色文化元素,建構忠肝義膽、俠氣豪邁的運河 IP風格。

將中段淮揚段打造成以淮安、揚州為中心的淮揚文化 圈,依託精巧的園林建築。例如,揚州的瘦西湖、淮安的 河下古鎮和淮劇等戲曲,淮揚菜烹飪等技藝,挖掘其背後 的文化 歷史 價值。將南段的吳文化區打造成實體「江南百 景圖」,可以與 游戲 聯合開發,吸引新時代的年輕遊客和 「江南百景圖」的 游戲 用戶,擴大運河景區的市場人群。 選取鎮江的古渡文化、常錫的船商文化和蘇州的水鄉文化 等塑造特色IP。

[3] 利用新媒體和新 科技 ,推進「智慧大運河」建設

大運河江蘇段應在景區宣傳中加大對新媒體的使用力 度,在運河文化展示中提高與現代 科技 的融合程度。

在宣傳方面,藉助新型短視頻平台,如抖音、快手、 bilibili等,發布運河相關短視頻,並且引導用戶進行二 次創作。大運河宣傳要轉變話語表達形式,將原來景區紀 錄片的宏大視角轉移到更平民化的短視頻微觀視角,拉近 遊客與景區的距離。同時藉助網紅效應,用名人直播的方 式拉動運河景區遊客的增長和擴大知名度。以「丁真」帶 動甘孜理塘縣景區知名度為例,藉助直播和短視頻形成的 網紅效應拉動景區發展是互聯網背景下有效的宣傳方式。 用「互聯網+運河非遺」的模式促進大運河文化傳播。

在 旅遊 展示方面,在線下,將傳統運河博物館改造成 運河沉浸式數字體驗博物館,通過全息影像、全景VR、數 字燈光秀等技術,藉助信息化多種交互視覺媒介傳達運河 的 歷史 與文化。藉助5G和人工智慧技術為運河主題樂園、 情景演出注入新鮮血液,極大提高遊客的新鮮感和趣味 性。[4]在線上,搭建雲上大運河非遺APP、藉助網路直播運 河情景演出,讓遊客在線上就能領略大運河的自然風光和 文化風情。目前,大運河文化產業應該創新業態和商業模 式,培育雲 旅遊 、雲參觀的新消費需求。藉助數字化新技 術,推動大運河景區線上線下互補發展。

政府統籌協調,促進跨區域合作 江蘇省政府在大運河江蘇段的開發利用中應構建中央 統籌、省總負責,各個區域分級管理、分段負責的工作格 局。各級規劃要樹立 旅遊 引領、南北聯動、產業融合、共 建共享的創新理念,按照「河為線、城為珠、珠串線、線 帶面」的思路優化總體功能布局。針對地區經濟發展不平 衡導致運河發展政策不統一問題,政府應考慮多方訴求, 對開發困難地區提供資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針對大運河 各區域分散發展的問題,制定大運河一體化發展戰略,設 立大運河專家咨詢委員會,提供決策參謀和政策咨詢,促 進各區域信息資源的整合。大運河 旅遊 項目打造涉及眾多 部門,包括水利航運、 旅遊 園林建設等,須形成協同發 展,各部門合力。[5]

大運河是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豐厚的歷 史文化、經濟和生態價值,帶動了沿線文化 旅遊 業的發 展。但由於大運河江蘇段在開發利用過程中存在 旅遊 產品 和品牌打造缺乏特色、文化 旅遊 產品與新媒體新 科技 融合 度低、地域協作性差缺乏規劃等問題,大運河江蘇段的非 遺文化和 旅遊 資源難以充分發揮其價值。同時,為了響應 國家深入闡釋大運河文化價值,促進文旅融合帶動,提升 傳統利用水平的號召。文章從大運河江蘇段在開發利用中 所存在的問題出發,在產品創新和品牌打造、加強新媒體 技術運用、促進跨區域合作方面提出相應的改進對策和建 議。為推動大運河非遺講好中國故事,成為新時代宣傳中 國形象、展示中華文明、彰顯文化自信的亮麗名片注入新 活力,讓大運河文化重煥生機。

參考文獻

[1]周艷麗,陳敬敬,崔淼.大運河文化 旅遊 資源開發對策研 究——以京杭大運河滄州段為例[J].中國商論,2020(03):112- 113.

[2]姚樂,王健.試論大運河江蘇段的特性與文化帶建設 要點[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 社會 科學版),2019,18(03):108- 118+127.

[3]郭新茹,沈佳,韓靚.文旅融合視域下大運河江蘇段文化 IP開發策略研究[J].文化產業研究,2020(01):264-276.

[4]竇興斌,何邊.新媒體語境下大運河(河北段)非物質文 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策略研究[J].大舞台,2018(05):99- 104.

[5]廖維俊,何有世.全域 旅遊 視角下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 建設模式研究[J].四川 旅遊 學院學報,2019(06):41-45

閱讀全文

與運河學研究的內容與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手機屏幕保護時間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917
鑒定別人的手機的方法 瀏覽:618
直播發題的技巧和方法 瀏覽:271
感冒身體發熱怎麼辦簡單的方法 瀏覽:197
紫砂水洗使用方法 瀏覽:414
小孩支氣管治療方法 瀏覽:683
杏種子的種植方法 瀏覽:930
涼席如何除蟎最有效方法 瀏覽:476
研究心理學的方法內容及優缺點 瀏覽:505
家用魚缸水泵安裝方法 瀏覽:715
物理降溫頭枕冰袋正確方法圖片 瀏覽:528
六十四卦五行及卦運快速記憶方法 瀏覽:980
信管沖突解決的五種方法 瀏覽:587
電力學習方法研究報告2000字 瀏覽:111
躺著看手機瘦腿的最快方法 瀏覽:500
私募基金浮動收益計算方法 瀏覽:424
淘寶店鋪數據插件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
創魔零基礎快速打金幣方法 瀏覽:313
分離新冠病毒最常用方法 瀏覽:340
低壓電容測量方法圖解 瀏覽: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