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幼兒園的六種教學法是什麼
幼兒園的六種教學法是:直觀法、提問法、談話法、講授法、討論法、操作法。
一、直觀法,這是幼兒園教學的主要方法。包括:觀察(物體和現象)、演示、示範、使用直觀教具、採用電化教育手段等。
二、提問法:是教育教學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是指導幼兒觀察、學習的主要方法。
三、談話法:又稱「問答法」,古老的教學法之一。通過教師提問和幼兒回答進行教學。即引導幼兒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回答提出的問題,藉以獲得新知識,或檢查知識、鞏固知識。
四、講授法: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幼兒描繪情景,敘述事實,解釋概念,說明道理的方法。包括講解法、講述法、描述法。
五、討論法:在教師的指導下,幼兒對提出的問題進行爭論,來表達自己的不同認識和看法。
六、操作法:教幼兒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進行學習的方法。
❷ 常見的語文教學方法有哪些
1、激發興趣
語文教學首先要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俗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語文的興趣來自於對老師的喜歡。所以,老師平時要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與學生做朋友,讓學生喜歡自己。下課時,學生幾乎與我沒有什麼距離,跟我拉手,跟我撘肩,跟我說知心話;上課時,學生比較尊重我,也比較喜歡聽我講課。我覺得每個學生都是那麼可愛,我喜歡每一個孩子,我全身心的教他們,愛他們。因此,師生關系融洽了,學生對學習語文就產生了極濃厚的興趣。興趣有了,學生的積極性就調動起來了。漸漸地學生喜歡上語文,學習的興趣成了學生學習語文的後勁力量。
2、培養讀記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深知落實好一個「讀」字,有助於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進而會收到背誦和積累知識的效果。一直以來,我都堅持利用安排的早讀課時間。我的早讀課,我會早早的來到教室,要求學生做好三件事:第一件事,學習夥伴互相聽寫昨天所教的生字、生詞或是古詩、日積月累,生字、古詩、日積月累要求自己默寫,默寫生字時,要寫拼音、生字、組書中的詞,書中的生詞要求互相聽寫,兩人聽寫完後,互相批改。如有錯,再把錯的抄寫三面,然後再把錯的默寫一面,做到字、詞、古詩、日積月累人人過關。第二件事,要求學生讀記本單元該背的內容。第三件事,預習今天要上的新課,主要是把新課讀熟。陪隨學生晨讀,師生共同踐行古人的教導「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學生在日積月累中會慢慢地感受到語文內涵豐富、外延廣闊、魅力無窮,對他們升入中學以後學習語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培養學生基本技能
「教學質量是學校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而是否真正提高了教學質量又明顯體現於學生素質是否真正提升,學生語文素質的提升表現於基礎知識的遷移運用。基礎知識包括:拼音、文字、詞彙、句子、語法、修辭、邏輯,乃至細小的標點等等。實踐中我感悟到:嚴把關,是提高畢業成績的關鍵。處理復習這個環節的教學中,則在字、詞、句、段、篇都進行全面而系統的錘煉和掌握。應依據教材結構分章節對學生進行歸類復習,每一個知識有它的特點及規律,老師必須把握,對學生要講清、講透每一個知識點,做到講練結合、舉一反三。切記應付了事,完成任務。在同學們掌握了這些基礎知識後,再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遷移運用的培養,在閱讀和寫作中鞏固、運用。在做一些復習題以後,老師不能一味的在黑板上講,這樣會勞而無功、枯燥無味。歷屆畢業班,學生做的復習題,我幾乎沒有對改過,都是讓小組合作對改,若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學生舉手示意,老師立刻幫助解決。因為爭論中解決了的問題,學生記憶深刻,而且學習起來不感到疲乏。
4、培養學生的作文能力
對作文選材的把握是學生下筆時的難點,作文布局的不合理和文筆的低劣是六年級學生作文要想有所突破的關卡。每寫一次作文,老師要精心指導,教會學生審題、選材、構思、修改,多讀例文。教學一次作文,老師必須要求學生寫好一次作文,不能布置學生回家完成,只能在課堂上完成。評改作文小組解決,由組長牽頭,大家一起找錯別字,找用詞不當、詞語搭配不當的地方,找語句不通順的地方,看開頭和結尾寫得好不好。如何修改,大家說了算。這樣的批改方式,有利於學生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5、培養閱讀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前提,也是學生興趣培養的功效體現。尤其是在本期,小學和這個銜接時期更應該培養學生一些良好的習慣:
1、課前有主動預習,上課勤作筆記,課後自覺的習慣。
2、閱讀過程中有查閱字典、詞典等工具書的習慣,自己解決生字、新詞。
3、閱讀時自己提出問題,邊讀邊思考,設疑研讀的習慣。
4、有敢於答問,大膽質疑、辨疑的習慣。
5、討論時有聽取同學的意見,判斷是非,如對的要堅持自己的觀點的習慣。
6、鼓勵學生多讀作文書,多看課外書,增加知識儲備,豐富寫作素材。
我班學生有這樣一個習慣,還沒上的課文,學生自覺地往後讀,還沒要求背的課文和日積月累,學生會自覺去背。所以,老師在教學新課時,學生對新課已經很熟悉了,上起課來就比較輕松。
其一,語文興趣的培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這是學習語文的關鍵。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重在啟發學生思考,以平等對話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重點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使其主觀能動性得以更充分的發揮,使其學習變為愛學樂學。學生上課積極主動回答問題,課堂效率高。
其二,多讀多練,培養語感。
語文是一門語言,是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表達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經常以此作為教學重點來訓練。但課堂時間畢竟有限,這必須靠生活點滴積累。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有的孩子讀書能力差,這就無形地成為學習語文的障礙,所以讀書能力的培養勢在必行。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我將重點訓練朗讀,希望家長配合。在家庭教育中,我懇請家長重視讀說訓練,並可以時刻注意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建議家長在用心傾聽孩子讀書的同時,給他一些掌聲,一句鼓勵,一份自信。假期中,您可以引導孩子預習新課,閱讀兒童著作,或背誦古詩文時實踐一下,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三,勤於練字,認真書寫。
古人雲:「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不同的字跡,亦能反映出不同的人的性格和精神面貌。所以擁有一手好字,是語文學習的一部分。我建議學生可以練習楷書,可以臨摹,久而久之的楷書練習,其精神與風格會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時,要給予扎實有恆的要求,讓學生的意志受到了考驗與磨煉。這也是這學期的教學重點。
其四,留心觀察,寫好作文。
三年級教學就是教孩子如何寫好作文。的確,作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們必須重視它,正視它。其實寫好作文不難,但必須留心觀察,把生活的點滴記錄下來,融入自己的真情實感,組織好語言,匯集成篇即可。當然「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任何事說總是很容易,做起來就難了。本學期我剛剛接班,對學生情況不是很了解,重點培養了學生的字詞及基礎知識。並將鼓勵他們每天或每隔一天寫一篇日記進行練筆。作文水平有待提高的學生就要多讀書,積累好詞佳句,拓展知識面,不斷充實自己,爭取有大的進步。希望學生在保證課內學習的基礎上多看課外書,在寫作文時就會語言優美.生動.妙語連珠,這些都是因為閱讀面廣,知識淵博。希望家長可以重視閱讀,假期中給您的孩子准備一倆本兒童讀物,讓他在知識的海洋里翱翔,平時也可把書帶進班內,放在圖書角里和同學共享.我相信您的孩子將受益終身.
其五,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生的學習習慣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本能。不同的學習習慣對於思維能力與語文能力的提高起著不同的作用。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可以提高學習效率,而且有利於自學能力的培養。因此,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小學階段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那麼,在小學語文學習中,應該培養學生哪些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1、預習與復習的習慣。
2、勤於思考與全神貫注的學習習慣。
3、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習慣。
4、多動腦,勤動手的習慣。
5、大膽發言,敢於質疑問難,敢於表達自己見解的習慣。
6、獨立完成作業與自我評價的習慣。
7、 課外閱讀的習慣。
眾所周知,小學階段是學子的起步階段,其知識基礎與行為習慣往往要影響學生的一生,培養學生相對獨立且又合作的思維方式與人格也就尤為重要。小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但同時,他們做事又易缺乏持久性,往往虎頭蛇尾。家長必須幫助並指導孩子的學習,才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都是我的一人之見,感謝您們在百忙之中瀏覽指教,希望在以後的工作和學習中能和您有再次交流的機會。
一、讀書、寫字的姿勢
二、如何定學習計劃
三、如何預習:
做預習,不可少。初讀文,劃生詞,不明意,查字典;細讀文,
明內容,不理解,打個問。課後題,動動筆,查資料,試解決。上新課,效率高。
四、怎樣聽課:
聽課前,作準備,書和筆,放好位,人坐正,心入定。重難點,
注意聽;疑難處,動腦筋。腦眼手,齊參與。下課後,細回憶。
五、怎樣做課堂筆記:
專心聽,認真記,看板書,明要點,圈點劃,作旁註,復習時,
有依據。
六、怎樣發言:
細聆聽,明問題,抓關鍵,精整理。有頭尾,語通暢,口齒清,
聲宏亮。
七、怎樣復習:
通讀文,查缺漏,再精讀,攻難點。翻筆記,憶講解。做練習,
用新知。反復練,記得牢。
八、怎樣查字典:
字不明,義不清,查字典,能弄明。知拼音,查音序;曉字形,
查部首;形難辨,查難檢。
九、怎樣做讀書筆記:
讀書時,作筆記,成習慣,多得益。記書名,記日期,定格式,
有規律。好詞語,先圈起,修飾名,多摘錄。列提綱,概內容,明中心,談感受。
十、多讀、多問、多想
學語文,多讀書。讀課文,如流水,精彩處,記腦中。課外書,
廣泛讀,勤摘記,是關鍵。閱讀時,多提問,審題目,須質疑。為何寫,怎樣寫,在書中,事先把不會的字詞做一下整理,然後熟讀課文,如果還想提高的話,可以看一下課後練習細求解。處處問,時時問,問中學,學中問。
一、在課堂教學之前,想好教學思路
教材內容多,一節課時間有限,如果老師沒有理清教學思路,對整節課沒有整體的把握,學生會覺得混亂而無所獲。因此,在教學設計上要善於選取一個突破口或聚焦點,由此入手、帶動其他,從而使教學活動順利展開,形成一個互相聯系的整體。先說尋找突破口。比如,詩歌《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語文課中的難點篇目,詩歌篇幅長,內容多,內涵豐富。如果在教學中只是照本宣科,那麼學生有可能會覺得枯燥。通過對艾青作品的研讀和對教材的理解,我選擇「紫色的靈魂」作為切入口,提綱挈領,化繁為簡。
二、做好做精每一課的課堂導入
語文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而課堂導語更是藝術中的藝術,每一節課開場白的好壞關繫到是否能充分利用課堂每一分鍾,直接影響到課堂的教學效率。譬如,在講解《一剪梅》時,採用「以情導入」的模式。我播放歌曲《月滿西樓》,李爍婉轉優美的聲音瞬時就將學生帶入了一個凄美的世界。一種靜,一種美,默默地盪漾在同學心間。通過這一情景的設置,讓學生一開始學習就進入教師精心營造的感情氛圍之中。
三、精心設計教學高潮
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以及學生為完成學習任務而進行的各種思維活動始終不斷地進行著。可以說,課堂教學應如同河流一般,有跌宕起伏,有平流,有急湍。一節課如果沒有高潮,那這節課可以說是失敗的。學生與教師的思想是相通的。
四、課堂提問是重要的教學手段,更是精妙的教學藝術
因此教師要重視課堂提問,掌握提問的技巧。具體說來,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應不斷激發學生去思考解決一連串的問題,而且前面問題的解決要成為理解下面問題的鋪墊。這樣就能夠使學生的思維按照合理的程序拾級而上,循序漸進地理清課文。就其效果而言,這也是對學生邏輯思維的一種潛移默化的培養。
一、朗讀法。
朗讀法是我認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最重要最常見的一種教學方法。不僅在語文教學中重要,在其他科教學中也很常用。朗讀分為齊讀和自由讀兩種,齊讀使用的情況有下列三種:①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課本上的時候,如剛上課時朗讀一下課本標題或上節課學的一個重要的知識點。②讓學生對新內容適應時,這主要在預習過後,齊讀可以讓學生自己糾正自己讀錯的字詞等。③提高學生積極性的時候,這主要是用在分組練習上,可以讓全班都參與其中。自由讀主要運用在需要學生有自我感悟,自我理解的時候,特別是在教師講解課文的時候。當然這其中也包括老師在課堂上點學生單個起來回答問題的情況,除了這,還有快讀,慢讀,高聲讀,默讀等多種朗讀方法,在我看來,朗讀的作用就是認識字詞,加深印象。聽只是一個吸收的過程,並不代表動了腦筋,只有讀出來,才代表真正吸收了,而讀又是為寫作鋪墊的,所以才顯得尤為重要。
二、背誦法。
記得我上小學的時候,書上總是畫滿了大大小小,形狀各異的「背」字,我所見習的兩個班級一樣,也是基本上每篇課文都要求背誦,背誦是建立在朗讀的基礎上的,但是背誦的作用也是無可替代的,古詩詞要背,課文也要背。背准了才變成了自己的東西,但同時我也注意到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主要存在於背誦古詩詞上,好多同學能將一首詩歌脫口而出,但是其中的意思一句也不懂,也許是明白其中的大意,卻無法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也許是根本就不明白,只是老師要求背就背了,我希望是前種情況,但不管怎麼說,在小學教學中永遠都離不開一個字——背。
三、默寫法。
默寫在小學課堂上一般都是在聽寫的前提下進行的,能讀,能背不代表能寫,從讀到背再到寫才完成了記憶的整個過程,默寫是有一定難度的,小學生往往要花很大的精力在這上面,而老師往往也是通過默寫來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四、談話法。
有人將談話法說成是問答法,我認為不是,談話不只是一問一答這么簡單,它更重的是交流。但它又主要以問題的方式在課堂上出現,小學老師似乎永遠有問不完的問題,在這一問一答中就產生了對話,談話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也是在小學教學中常見的一種教學方法以上的四個例子就說明了老師在小學語文課堂上使用談話法的.四種情況。
1. 開發學生想像力的談話,通常就是老師根據新的知識點提出一些問題,由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聯想。如例1中,學生就可以由金子而想開去,自己在課文中找到自己的答案。這種談話法適合在課前預習的時候使用。
2. 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啟發學生的談話,老師在這種談話中起的只是一個銜接作用將原有的舊知識與新知識銜接起來,就像例2中,古詩詞是以前背過的,而現在提起又有了新的含義。這種方法還特別適用在記生字詞上,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講解課文時一般都採取這種談話法。
3. 帶有總結性質的談話法,一般在一篇課文或一節課結束的時候,老師都會問你學到了什麼,通過學生的回答可以達到總結和全面復習的目的。如例3中,對那一句話的理解其實就是對整篇課文的理解。這種談話法主要運用在課程結束的時候。
4. 復習過程中的談話。這主要是在學生對所學知識已基本掌握的情況下進行的。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小學的語文教學中,談話法貫穿在整節課中,或者說是整個教學活動中,談話法不僅需要老師設計好問題,還應在談話結束的時候做好總結工作,這樣才能將知識理論化,完整化,系統化。
五、討論法。
討論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並不常用。小學生的想像太豐富,討論就會跑題,課堂一下就會變得吵鬧起來,要再回到原來的課學氣氛就得花一些時間。但是,我還是很提倡這種教學方法,同齡人有同齡人的溝通方式,向自己的同伴學習遠比向老師學習要有效果的多。在林老師的課堂上,一位同學用越來越造句時說,我越來越大了,媽媽越來越小了。林老師要求學生討論,這個句子對不對,有沒有更好的說法。有同學說是我越來越大,看起來媽媽越來越小了,有同學說是我越來越大,媽媽越來越老了,最後大家一致認為後一種說法好。通過這個討論我相信基本上每個學生都明白了「越來越……越來越……「的用法,還有一次是談理想的時候,老師也請同學們互相談談自己的理想。當一位同學說他的理想是當社會老大時,其他幾個聽到的學生都笑,他自己也笑,還叫來了老師。可見在學生的心中對錯的分界線還是很明顯的,而也只有在同齡人面前,他才敢說出這個大膽的想法。
討論法可以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可以加強學生之間的溝通,可以使學生養成傾聽別人說話的好習慣。這同時也需要老師在討論後作一個全面的總結,給出一個科學的結論。雖然我很提倡這種教學方法,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在小學課堂中,尤其是低年級的課堂中還是建議少用這種教學方法。
六、練習法。
學習過程中,練習是必不可少的,是學生運用自己所學知識的一個最好的方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中頭練習和書面練習兩種。不過練習主要還是在課外,而老師掌握學生的練習情況就是批改作業。這次見習我也批改了一些作業,我發現我所見習的那個班的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拼音問題,在我一次改字詞的作業中,很少有同學拼音是全對的,甚至竟然出現了有同學漢字書寫全對,可是卻一個拼音都不會,所有的拼音他都只寫了一個字母J的情況。我也給我的指導老師提了建議,希望她多加強這方面的訓練,我還有幸在課堂上觀摩了一次書法練習。在練習開始時,老師講了正確的寫字姿勢與方法,在練習過程中不斷的提醒與糾正錯誤的姿勢。練習是一個實踐的過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認為應大力提倡這種教學方法。
七、考試法。
考試也是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在考試的有形與無形的壓力下,學生會自覺的學習和鞏固知識,還能找出自己的不足之處,這種方法在教學過程中不常用,但也絕對少不了。
八、自學法。
自學法主要是老師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面採用的一種教學方法,老師不總在,課堂也不總在,我認為自學法才是小學生最應該掌握的一種方法,也是老師應著力培養的一種方法。小學生只有在小學初步學會了要學什麼,如何學習,才能有以後初、高中好的學習態度和方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自學法主要是在老師的帶動下進行的.
看似在要求學生回答老師的問題,其實在這問題中就告訴了學生學習課文的好多方法,一般一個老師的這些方法都是固定的,經過幾篇課文的學習後,學生再拿到一篇課文時,就懂得了從哪些方面,怎樣去學習了。老師也可以傳授一些系統化的方法來加以引導。
❸ 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區別是什麼
一、指代上的不同
1、教學方法:教師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的過程,關於解決思想、說話、行動等問題的門路、程序等。
2、教學手段:教師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的過程,為達到某種目的而採取的具體方法。
三、引證用法的不同:
1、教學方法:冰心 《南歸》:「﹝我﹞除了將一切交給上天之外,沒有別的辦法了。」
2、教學手段:秦牧 《藝海拾貝·核心》:「塑造人物是表達這種中心思想的非常重要的手段。」
❹ 老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是什麼學習理論
. 提問教學法的概念 提問教學法是一種以提問為主要教學手段的教學方法,它是基於認知 心理學理論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段好它的核心是通過提出輪肆問題,引導
2. 提臘燃轎問教學法的基本原理 提問教學法的基本原理是: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思 考,
❺ 如何運用課堂提問的方法
問題的類型
根據設計問題時檢測目標的不同,可將問題劃分為兩個層次,六種類型。
1. 低級認知問題。
低級認知問題是用來檢測學生是否掌握了已學過的知識,理解的程度如何。
2. 高級認知問題。
高級認知問題是用來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問題。包括分析性問題,綜合性問題和評價性問題。
提問的程序
一個完整的提問過程,大體包括三個階段。(1 )引入教師設法使學生在心理上對提問做好准備。(2 )陳述教師用簡明的語言陳述主問題。(3 )評核教師以各種不同的方法處理學生的答案。
2. 充分估計學生的答案。
教師設計問題時,就應充分估計學生的可能答案。尤其是錯誤答案,並且准備好相應的對策。
3. 恰當地選擇提問對象。
教師提問時一般應面向全班,問後察顏觀色,選擇適當的應答者。不同難度的問題應選擇不同層次的學生來回答。要注意保護全班學生,尤其是差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4. 誘導學生正確回答。
教師應能敏銳地捕捉住學生不確切的表述,及時糾正學生答案中的錯誤與思維方法上的缺陷,誘導學生正確回答。最後,幫助學生歸納、小結,形成簡明的答案。
課堂提問的目的
課堂教學,為著要使學生們具有創造性思維能力,則須給予機會使他們進行思考。最普通最簡便的辦法,便是發出問題。可是所發的問題,不是教師隨便想到的主觀意見,而是要在教師備課時,環繞課文設想若干有關的重要問題。
如若教師只考察關於信息的記憶,則可應用求同答案的(唯一正確的)問題;如若要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則以求異答案的問題為佳。求異的答案乃是要求學生各抒己見,不與別人雷同的(多數適當的)答案。求異答案的問題,並可成為引起全班討論的出發點。
概括起來,在一般的教學情境中,大體上,發問的作用可有幾種:
1. 引起動機。發出問題,刺激學生急於想了解課文的內容,引起其學習動機,而使之對於課文感興趣。
2. 啟發思維。用問題啟發學生的思維作用,極為重要。在傳統的教學情況下,學生沒有機會運用自己的思考,聽教師講演,只用聽覺;閱讀教科書,只用視覺;這與思維能力的發展,關系至為微弱;唯有發出問題,使學生不得不用頭腦來思考,使可作出適當的回答。
3. 考察理解程度。關於一個課題的內容,在授課之後,學生是否理解清楚,教師可發出問題,考察究竟,藉以反饋,促其進步。
4. 激動頓悟作用。在學習過程中,如若發生困難,學生茫然不知如何克服,這時教師可發出問題,促其發現學習中的意義重點與其間的交互關系,而使之產生頓悟作用,克服困難,解決問題。
5. 形成知識結構。要使學生將獲得的新知識,能與已學習得的舊知識,聯系一體,形成結構,教師可以發出問題,使學生明白其內蘊的關系,而可產生優良學習效果。
6. 對於理論的評價。為著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教師可以發出問題,要求學生對於一種理論,予以評價,分別其優點與弱點,以及其在社會上,或學術上,所可能產生的影響。
7. 檢驗學習目標。關於一個課題學習後,是否已經達到目標,或達到了什麼程度,教師可發出問題,以資檢驗。積極的則反饋促進,消極的則指導學生自行彌補或矯正。
8. 給予復習機會。關於學習的重要知識,關鍵性的作用,或與下一課文關系密切的理論,教師可發出問題,以為復習或預習的機會,而使學生了解其重要性。
9. 喚起注意重振精神。課堂教學時,如若看到有學生的注意未能集中於學習方面,這時,教師可用問題喚起其注意,使之重振精神,進行學習。
10. 總結學習經驗。當一個課題或一單元,學習完畢時,都是可發出問題藉以幫助學生組織知識,成為系統,欣賞內容的涵義,總結學習經驗。
在上述的這幾種情況下,教師皆當發出相應的適當問題,以啟發學生的思維作用。這種種思維能力,雖然沒有直接聯系著創造的行為,但可為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展,培植良好的基礎。
課堂教學的提問藝術
提問是課堂教學的常用方法,教師講課離不開提問。作為課堂教學方法之一的提問,應該是也必須是講究藝術的。
教學過程是師生雙向的思維交流過程,教師教得怎樣,學生學得如何,需要通過一定方式了解。課堂提問即是方式之一。課堂提問不僅作為教學方法,還被作為了解學生學習活動、掌握知識情況的反饋手段。提問過程即信息反饋過程。充分利用提問反饋,捕捉信息,及時對教學過程進行有效調控,就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不利用提問反饋,收不到信息,或提問不當,信息反饋受阻,則將影響教學效益。因此,要取得好的、受到學生歡迎的教學效果,也不得不講究提問藝術。
提問作為一種教學藝術,應該怎樣體現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呢?
一、在提問內容上,講究五講。
1. 目的性目的性是指課堂提問要有明確的目的。提問是為教學要求服務的。為提問而提問是盲目的提問,盲目的提問無助於教學,只能分散精力,偏離軌道,浪費時間。備課時就要描述出提問的明確目標:為引出新課?為前後聯系?為突出重點?為突破難點?為引起學生興趣?為引起學生爭論?為促使學生思維?為總結歸納?等等。要盡可能剔除可有可無、目標模糊的提問,保留目標明確、有實際意義的提問。明確提問的目的性,就能使提問恰到好處,為教學穿針引線,產生直接的效果。
2. 啟發性啟發性是指提問能觸動學生的思維神經,給學生點撥正確的思維方法及方向。啟發性不僅表現在問題的設置上,還表現在對學生的引導上,要適合學生的心理特徵和思維特點。教學實踐證明,提問後出現冷場,不是學生啟而不發,而是問題缺少啟發性所致。提問有啟發性,是啟發式教學原則在提問藝術上的體現。
3. 邏輯性邏輯性是指提問和教材間具有的內在邏輯聯系。提問要按照教材知識結構的內在順序和學生認知活動的順序進行。設置問題,環環相扣;解決問題,層層剝筍;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逐步提高。提問時不注意邏輯順序,深一腳,淺一腳,重一腳,輕一腳,會造成學生思路混亂,影響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提問講邏輯性,是認知規律及教學的系統性原則在提問藝術上的體現。
4. 針對性一方面,要針對教材實際。提問要緊扣教材,把握住重難點,有的放矢。教材的重難點,是教學的主導方面。在重難點上發問,在關鍵段落、關鍵字句上發問,在突出教材結構的關結點上發問,就抓住了主要矛盾。
另一方面,要針對學生實際。對不同基礎的學生、不同性格的學生、男生和女生,都應有所區別,因人而異。對優生,提問內容要難些,要求應高一些,使其自感不足,有一定壓力;對基礎較差學生,提問內容要相對易些,還要適當時給以引導和補充,使其增強信心;對性格內向而又膽怯的學生,不僅要考慮提問場合,還要注意提問方式;對女學生,更要在生理、心理和個性上與男學生加以區別。提問有針對性,是統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結合的教學原則在提問藝術上的體現。
5. 適度性適度性即所提問題難易適中,不貪大求全。要防止淺——缺乏引力,索然無味;偏——抓不住重點,糾纏枝節;深——高不可攀,「聽」而生畏;空——內容空泛,無從下手。提問適度,就是要掌握好難易間的「度」。
太易,脫口而答,無法引起思考,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不利。太難,難以下手,造成心理壓力,效果適得其反。提問適度,是量力性教學原則在提問藝術上的體現。
❻ 初中英語課堂提問的作用和方法
導語:提問是一種啟發式教學方法,是組織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它不僅能啟發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問效果如何往往成為一堂課成敗的關鍵,而決定提問效果的根本因素在於如何把握課堂提問的技巧。
一、英語課堂提問的作用
隨著新課程理念的不斷深入,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在課堂上讓學生多說、多思考是必不可少的。但在應試教育的束縛下,很多教師依舊沒有看到課堂提問的作用。筆者從教學中發現,課堂提問主要有以下作用: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問題是促使人們探索的源信棗泉。在英語課堂中,通過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去主動解決問題,本身就是一個具有探索性質的過程。而且,教師的問題會讓學生的思維更加集中,能讓學生的學習目的性更強,對提高學習效率不言而喻。如以「Diving is the most difficult activity of all」的同義句來作為問題,學生在小組內就會提出不同的疑問,那啟坦純些詞語可以進行調換,如何才能保證句子意思不變?一個問題引發多個問題,討論也會變得更加有趣。
2.及時評價,控制教學進度
一節課,教師在通過引導學生對新知識學習後,如何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還是得通過問題來進行。學生通過對教師問題的回答,教師就能清楚的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來對教學進度進行調整。如《A day out》教學中,如了解學生對詞彙Place of interest: The Eiffel Tower; The white House; The River Seine; Sydney Opera House的掌握情況,通過相關問題的提問,根據學生回答就能很好的得到判斷。
3.為學生創設一個表達的平台
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被動的聽,這一模式忽視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特性,也忽視了英語口語表達的主要性。聽說讀寫是學生學習英語的基本手段,而說不但能培養學生的語感,更能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為此,在英語課堂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去說英語,提問作為一種引導的方式,能讓學生從被動的狀態轉入主動的思考過程,教師多元化的問題也會讓課堂氣氛變得更加活潑。如在《frirnds》的教學中,為讓學生更好的應用短語「as slim as、feel bored,教師以競賽悄咐的形式在小組內進行提問,看那個組說得最多。學生們紛紛用上教師規定的短語,且積極性較強。
二、英語課堂提問的原則
提問雖然在課堂教學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但問題的提出並非任意而為之,而是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學生情況而進行的。為此,課堂提問就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1.目標性原則
即問題的提出要能促進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目標性原則可以讓問題更具有針對性,讓學生的學習效率更高。如在《Checkout》中,教學目標之知識目標為「To review key vocabulary and grammar items taught in the unit」教學中,問題就應該根據這一目標來進行。
2.全體性原則
學生在客觀上存在著個體之間的差異,為此,問題的提出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進行。新課程提倡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更注重學生的個體全面發展,要實現這一目標,那麼問題就應該針對全體學生而進行。這就要求在問題的難度上以適中為宜,太難則對基礎薄弱的學生形成一定的壓力,打消其積極性;太簡單則無法激起尖子生的學習興趣。
3.適度原則
即課堂提問要有一定的限度,不能一堂課都由問題來充當,不然,容易造成學生的思想倦怠。在英語課堂中,教師應根據教學進度,適時適當的進行提問,以此來激起學生的興趣,促進他們去主動學習。
三、英語課堂提問的策略
總體上說,多元化的問題能讓課堂氣氛更加活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筆者根據教學實踐,提出以下策略:
1.導入式提問
即在開課前以問題的形式來導入新課。導入能讓學生及時的轉入到學習狀態,並能抓住學習的重點。如在Unit 1 Will people have robots ?的教學中,教師首先以問題「Do you have robots in your house ? No,we don』t」來進行提問,然後引入到一般將來時,Will people have robots ? (Yes,they will. No, they won』t.)Will he ……?的句式的提問和Yes, he will和No,he won』t的回答讓學生初步了解了一般將來時。接著教師從學生回答中找出新的句型,從而為新課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2.過渡式提問
即在教學中由一個知識點過渡到另一知識的點的提問。過渡式的提問能讓學生快速適應知識點的轉化,對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和應用能力都有較好的作用,特別是在學習了新知識後的練習中,過渡提問應用更為廣泛。如在What should I do?句型學習後,為讓學生掌握該句型的應用,教師提問以「I had an argument with my best friend」來進行問題設計,自然過渡到「What should I do?」的基本句型。
3.重難點式提問
即根據教學設計中的重難點來進行提問。重難點式的提問能讓學生把握住本次課堂應該掌握的要點,讓學習目的性更強。如為讓學生掌握「kitchen get out」的句型,教師首先說出一個基本句型,讓學生區分時態,然後以「What is he/she doing now?」的基本句型進行同桌互練,並能說出自己所說句子的時態,從而掌握過去進行時的時態用法。再如「Will there be…?」疑問句的學習中,為了讓學生理解疑問句的提問要用升調來進行時,教師問「Will there be fewer people?」生回答「No,there won』t」,然後換學生同桌互問互答,注意語氣、語調。
不難看出,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提問作為一種基本的教學方法,是促進教師和學生交流的重要手段,它能讓課堂氣氛變得更加活躍、能讓教師更好的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突破重難點。實踐中,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學情況來設計問題,盡量從多方面進行設計,如此,方能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擴展: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提問的技巧
課堂提問是英語教學中師生雙邊活動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形式之一。長期以來,我國英語教學一直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記,教師考、學生背」的傳統教學,把英語純粹當作評議知識來講授。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傳統教學已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已轉向思維教學,因而在教學中教師的重要作用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動機和思路,發揮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課堂提問作為組織教學、啟發思維、提高理解能力的一種重要手段,因而在目前英語教學中顯得越來越重要。
一、課堂提問的作用
1、啟發作用
提問能起到啟發學生思維的作用。在教學中當學生的思維還沒有啟動的時候,教師的提問能促使學生開啟思想的機器去主動尋求答案;當學生的思維積極向前推進的時候,教師的提問又幫助他們開辟新的通道;當學生的思維出現偏差時,教師的提問會使學生明確方向。學生由於自己有能力解答問題而產生自豪感和進一步學習的自信心,同時也能從自己答案的不完美中,激發對知識的渴求。
2、反饋作用
即通過提問,教師可以了解學生是否掌握了本課的語言、語法、詞彙、背景知識等方面的內容,反省自己的教學目的、手段、方法是否被學生所接受,使教師及時補充原先課堂設計的不足。
3、調節作用
我們常有這樣的體會,即使在教學秩序較差的班級,只要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幾乎都能集中注意力,進行一定的思考。所以教師講課中就應該用問號(?)把學生的注意力緊緊鉗住,當學生注意力分散的時候,教師能用巧妙的一問把它集中起來;當學生注意力持續地集中到一點產生疲勞感時,教師又用巧妙的一問使學生豁然開朗,心情舒暢。就這樣,一堂課疏密相間,起伏跌宕,學生在愉快歡樂的氣氛中學習知識,收到最佳教學效果。
二、課堂提問時的技巧和策略
提問包含著教師的提問、學生對教師提問的應答和教師對學生應答的反應這樣一個完整的過程。其中教師的提問是最重要的,它是整個問答過程中的第一環節,教師在這一環節中所採用的技巧和策略對師生間能否相互交流,問答活動能否正常進行下去起著很重要的作用。英語教師在向學生提出問題時,應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的提問首先要讓學生做出應答反應。因此,教師在提問前必須 採取一定的手段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教師提問前可適當保持一定時間的沉默,來喚起和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教師還可通過手勢、音調、音量的變化等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2、學生的心理因素和教學氣氛對學生回答老師所提問題的態度起著重要的作用。為了創造一個輕松的教學氣氛,使學生保持良好的興奮狀態,老師應採取與學生一起思考的心情進行提問,而不是用強制回答的命令語氣和態度來進行提問。
3、如果教師自問自答的目的不是為了承前啟後或是作為引言來導入新的授課內容的話,教師最好不要自問自答。若代替學生回答不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失去了提問的意義。
4、提問後教師要保持沉默,有意識地給學生留出思考時間。一些教師特別是一些青年教師從心理上害怕課堂的沉默,往往容易用自己的回答來打破這種沉默,這樣做使學生沒有一定的思考時間,又怎樣來回答問題呢?
5、有意識地指名讓學生對提問進行回答。這種定向的回答必須是建立在教師仔細觀察學生的基礎上做出的決定,而並非隨意指定任何學生。
6、一般在提出問題後不要重復自己的問題。因為在重復問題時,往往詞語上會發生微小的變化,導致與開始所提的問題的意思不能保持完全一致,容易使學生的思考中斷或引起思維混亂。
三、課堂提問的時機
1、新課導入時提問。
針對以前學過的內容提問,藉此了解學生課外復習和掌握教材的情況,起承上啟下、導入新課的作用。如初三第一學期Unit7 Lesson 26 The man who never gave up 這一課,教師可以這樣引入並提問:Light is important to us everyone , especially at night .But do you know who invented the electric lamb ?旨在回憶學習愛迪生偉大貢獻,起到知識的銜接和鋪墊作用。
2、課堂教學中的提問。
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這時就需要教師用以引起學生興趣的問題來調節課堂氣氛。如人教社初三Unit14 Lesson54「Shopping online」一文,可以這樣發問:We usually buy things in a shop。But where did Sato Miyoko buy things online? Do you think it is possible for us to buy everything online ?這種提問可以調動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的興趣,學生的思維就會活躍起來。
3、課堂小結時的提問。
通過課堂小結提問,可以挖掘課文的深層含義、德育功能、文化內涵。培養學生的觀察、歸納、推理等能力。如學習人教社初三課文 Lesson 50「Standing room only」一課時,在本課結束時,筆者設計了如下幾個問題:What is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 Do you think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is a serious problem and the greatest challenge ?等等,通過這樣層層設問,步步求答,促使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去思考、去回答、去努力付諸行動。最後得出正確結論:「Our country must carry on family planning to control population growth .」
四、課堂提問的形式
1、直問與曲問相結合。在傳授新教材和復習鞏固的教材中,常用直問。它既可以幫助學生回憶知識,也有利於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程度和檢驗自己的教學效果。曲問開拓學生思路,可幫助他們觸類旁通地找到解決問題途徑,達到「異中求同」或「同中求異」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可把直問與曲問相互結合適用,既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提高,又有利學生知識的掌握。
2、重問與輕問相交替。重問針對教材或教學重點連續提問,逐步深入,著重解決問題的關鍵。輕問是對教學中非關鍵的問題發問,留待學生自己去思考,不必有反饋。重問與輕問交替運用,可使學生分清主次,抓住重點,突破關鍵,有利於提高教學效率。
3、近問與遠問相配合。教師圍繞教學中疑難提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為近問;而為後繼的教學任務提問,使知識、技能連續化和系統化為遠問,前者為先導,後者為前者創造條件,近遠配合,相輔相成,把知識和技能縱向連貫,橫向溝通,形成體系,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和能力的提高。
五、設計課堂提問時的要求
英語教師在課前應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重點設計和組織課堂教學中要提出問題,明確提問的方式和目的、英語教師知道提問的重要性固然很重要,但課前如果不去下功夫精心地設計問題,提問就會失去了它應有的教學效果。英語教師在課前設計提問時應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
1、提出的問題要有價值。對設計的提問應該精心選擇,將與教學內容聯系不密切的問題盡是控制在最小限度之內,以免浪費教學活動的時間。
2、提問的內容應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要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能夠理解的范圍之內,使學生感到能夠回答並產生願意思考的積極態度。
3、要考慮多種水平的提問,簡單問題的提問和復雜問題的提問相結合,一般問題和重點問題相結合。
4、在設計課堂中所提的問題時,應能夠預想到學生可能做出的回答及教師對回答的處理方法。
5、在設計一些較難的問題時,還應設計一定的提示要點,以便啟發和引導學生進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