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田作物病毒病還有細菌病以及真菌病害都用什麼殺菌劑
病毒病、以預防為主。選擇抗病毒種苗、生長期防治蚜蟲、粉虱,最大限度阻斷傳毒途徑。同時加隱碼物強水肥供灶液應培育壯苗、後期避免早衰提高植株抗病性。發病後用寧南黴素或者阿泰靈或者鹽酸嗎啉瓜或者氨基寡糖素或者毒氟磷等葯加硫酸鋅加雲苔素加吡蚜酮防治
細菌性病害用噻菌銅或者農用鏈黴素或者中生菌素或者松脂酸銅或者喹啉銅等葯防治
真菌性病害用戊唑醇或模喚者氟硅唑或者苯咪甲環唑或者苯甲丙環唑等葯防治
(1)大蒜紫斑病 又稱黑腐病,紫斑病在田間主要危害葉片和蒜薹,在貯運期間危害蒜頭。田間發病多從葉尖或花薹中部開始,初為白色病斑,稍凹陷,中央微紫色,擴大後為橢圓形至紡錘形,黃褐色。濕度大時,病斑上面產生黑色霉狀物常形成同心輪紋,易從病部折斷。貯運期間受害,常從蒜頭頸部開始變軟腐爛,呈深黃色或紅色。本病對環境條件要求不嚴,一般陰濕多雨、田間積水、肥料缺少、管理不善、生長衰弱地塊易發病。
防治方法:①施足基肥。加強田間管理,增強植株抗病力。②實行2年以上輪作。③選用無病種蒜,必要時種蒜用40%甲醛300倍液浸3小時,浸後及時洗凈。④發病初期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3~4次,均有較好的效果。此外,噴施2%多抗黴素可濕性粉劑30毫克/升也有效。⑤適時收獲,低溫貯藏,防止病害蔓延。
(2)大蒜葉枯病 主要發生於葉及薹上。葉片發病多由葉尖開始擴展蔓延,病斑初期為花白色小圓點,擴大後呈不規則形狀或橢圓形,表現為灰白色或灰褐色,並且病部由此而生黑色霉狀物,嚴重時病葉枯死。如花薹受害,容易從病部折斷,最後在病部散生出許多黑色小點粒。
主要以菌絲體或子囊殼隨病殘體遺落土中越冬,翌年散發出子囊孢子引起初侵染後,病部產出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該菌系弱寄生菌,常伴隨霜霉病或紫斑病混合發生。
與氣候條件的關系:①降水量、濕度與大蒜葉枯病發生輕重有密切關系。4~5月份降水量偏多、霧多,田間濕度大,加之光照不足,適宜病害發生流行,相反則輕。據蒼山縣氣象資料分析,1985年5月上中旬降水量111.6毫米,雨日10天,大霧2天,因而導致了大蒜葉枯病大面積的發生流行。是歷年來發生最重的年份。②溫度對大橘悔蒜葉枯病發生也有一定的影響。發病溫度范圍10~25℃,發生適宜溫度一般在15~20℃,所以蒼山縣大蒜葉枯病一般從3月下旬至4月上旬開始發病,4月下旬為發病盛期。
與地勢環境的關系:據調查分析,地勢低窪、排水不良、易積水的地塊發病重,地勢高、透水性強的地塊發病輕。
與土壤肥力的關系:由於地力條件不同,大蒜葉枯病的發生程度也有明顯的差異。據調查,種植多年的地塊肥力較高,發病較輕或不發病。而新開發的蒜地肥力差,發病就重。
與大蒜品種的關系:據多年調查,凡是早熟品種,如糙蒜發病重,而晚熟品種如蒲棵、高腳蒜發病則輕。
綜合防治措施:①及時清除田間病葉,減少菌源量。②加強田間管理,採取配方施肥,增強寄主抗病性。③雨後及時排水,適當澆水,控制田間濕度。④發病初期開始用葯劑防治。葯劑可選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80%乙膦鋁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或90%多菌靈膠懸劑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一般從4月上中旬開始,每隔10天噴1次,連續2~3次。在防治時適當加入微肥防效更為顯著。
(3)大蒜灰霉病 灰霉病多發生於植株生長後期,發病先從下部老葉尖端開始。病斑初呈水浸狀,繼而變白色至淺灰褐色,並由尖向櫻圓里發展,病斑擴大後呈梭形或橢圓形。後期病斑癒合成長條形灰白色大斑。病斑兩面均生稀疏灰褐色霉狀物。灰霉病發病嚴重時,可由老葉逐漸向葉鞘及上部葉蔓延直到整株葉上,並造成葉鞘甚至地下鱗莖腐爛,組織崩潰,後乾枯呈灰白色,易拔起,病部可見灰霉及菌核。本病病原為半知菌亞門葡萄孢屬蔥鱗葡萄孢菌。該病菌可於田間雜草及病殘體上越冬。一般地勢低窪排水不暢,易積水地塊易發病。此外,偏施氮肥,植株徒長也極易引發病害。
防治方法:①及時清除被害葉和花薹。②適期播種,加強田間管理,合理密植,雨後及時排水,提高寄主抗病能力。③於發病初期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60%琥·乙膦鋁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7%可殺得可濕圓頌正性微粒劑500倍液,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1∶1∶100波爾多液,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3~4次。
(4)大蒜灰葉斑病 主要危害葉片,病斑長橢圓形,大小4~7毫米×1~3毫米。初呈淡褐色,後變灰白色,葉兩面病斑生微細灰黑色霉狀物,即病菌子實體,嚴重的病斑匯合,致葉片局部枯死。
防治方法:①收獲後及時清除病株,集中燒毀或深埋。②加強田間管理,採用配方施肥技術。③發病初期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連防2~3次。
(5)大蒜干腐病 干腐病在整個生育期及貯運期均可發生,尤以貯運期發病嚴重。田間發病時葉尖枯黃,根部腐爛,切開鱗莖基部,可見病斑由內向上蔓延,病部呈半水浸狀腐爛,發展較慢。貯運期發病多從根部開始,蔓延至蒜頭基部,使蒜瓣變黃褐色乾枯,病部可產生橙紅色霉層。本病病原為真菌,以菌絲及厚垣孢子在土壤中越冬,從傷口侵入植株體內,發展適溫為28~32℃,因而在高溫高濕下發病嚴重。貯運期間溫度高於28℃時易腐爛,低於8℃發病輕。
防治方法:①發病地塊,實行3年以上輪作。②選無病充實飽滿的蒜種,在管理過程中要注意及時防蟲,減少傷口,避免田間積水,降低發病期間田間濕度。③發病初期及時噴灑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倍液。④貯運時的溫度低於8℃。
(6)大蒜銹病 主要侵染葉片和假莖。病部初呈梭形褪綠斑,後在表皮下出現圓形或橢圓形稍凸起的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後散出橙黃色粉狀物,即夏孢子。病斑四周具黃色暈圈,後病斑連片致全葉黃枯,植株提前枯死。生長後期,在未破裂的夏孢子堆上產出表皮不破裂的黑色冬孢子堆。
防治方法:①選用抗、耐病品種。②避免蔥蒜混種,減少病源侵染。③發病初期選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隔10~15天 1次,連防2~3次。
(7)大蒜煤斑病 主要危害葉片。初生蒼白色小點,逐漸擴大後形成以長軸平行於葉脈的橢圓形或梭形病斑,中央枯黃色,邊緣紅褐色,外圍黃色,並迅速向葉片兩端擴展,尤以向葉尖方向擴展的速度快,致葉尖扭曲枯死。病斑中央深橄欖色,濕度大時呈絨毛狀,乾燥時呈粉狀。病害流行時一張葉片往往有數個病斑,致全株枯死。
防治方法:①施用氮、磷、鉀全效性有機肥,或增施鉀肥及腐殖質肥,加強田間管理,提高大蒜抗病力。②葯劑防治可選用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或1∶1∶10的波爾多液,於發病初期隔7~10天1次,連防2~3次。
(8)霜霉病 該病主要危害植株葉片和花薹。病斑呈長橢圓形或卵形,淺黃色,稍凹陷。潮濕時病斑上產生白色霉層,乾燥時則變枯斑,嚴重時全株枯死。花薹被害時,病斑與葉部病斑相同,在病斑處易折,花薹而後枯死。
防治方法:①清潔田園,實行3年以上輪作制。②在發病期可噴灑40%乙膦鋁400~500倍液,或百菌清可濕粉劑500倍液,或65%代森鋅可濕粉劑500倍液,每周1次,連噴3~4次。
(9)疫病 此病對根、莖、葉、薹等部位均有危害,以鱗莖被害最重。葉片及蒜薹多從下部開始發病,初為暗褐色水浸狀,病斑橫跨其上達5~50毫米,有時擴展到葉或薹的一半。病斑失水後有明顯萎縮,引起病葉或薹下垂腐爛。濕度大時病部產生稀疏的灰白色霉狀物。假莖上也產生此霉狀物。鱗莖被害時,莖盤部呈水浸狀,淺褐或暗褐色腐爛,根部受害變褐腐爛。
防治方法:①選擇地勢較高地塊,做好田間排澇,實行輪作制。②在發病期間用25%甲霜靈粉劑600倍液,或40%乙膦鋁可濕粉劑400~500倍液,或58%甲霜錳粉劑500倍液,每隔7~10天1次,連噴2~3次。
(10)白腐病 該病先從外葉尖部開始條狀發黃,以後發展到葉鞘,再向內葉發展。病株發育不良,到後期全株發黃枯死。初期葉鞘和鱗莖表皮產生水浸狀病斑,有明顯灰白色菌絲層,不久白色腐爛。此後菌絲層中產生芝麻粒黑色小菌核,最後鱗莖變黑腐爛。
防治方法:①經常檢查田間病株,在病株未形成菌核前拔除病株深埋。②實行3年以上輪作制。③播前用蒜種重量1%葯量的50%甲基托布津可濕粉劑或0.5%~1%葯量的50%多菌靈可濕粉劑拌種後再播種。
(11)根腐病 該病侵染植株後,受害症狀發展緩慢,地上部植株發育稍微不良,只有下位葉變枯黃,全株不枯死。當發病嚴重,病株枯死時,根須變紅開始腐爛,只是根腐爛,而莖葉不腐爛,引起鱗莖肥大不良,產量及品質降低。此病還侵染其他蔥屬作物及蘿卜、黃瓜等。
防治方法:實行輪作,並用氯化苦進行土壤消毒處理。
(12)春腐病 該病多在越冬後發生,返青蒜葉尖開始軟化腐爛,隨著症狀發展全株發病腐爛。可發展達到鱗莖內部,但根保持健全原狀。在生育中後期,多數從下部葉的葉鞘開始發病,逐漸向假莖部腐爛發展擴大,有時腐爛達到新形成的鱗莖(蒜瓣),葉鞘軟化腐爛從中間折疊倒伏。從地面發病產生「裂頭」現象,顯著降低大蒜品質。在多濕時,病部吸水軟化腐爛。但在乾燥時,病部呈淺褐色或黃褐色,病勢逐漸停滯。此病不像軟腐病那樣有腐爛發臭味。
防治方法:①清除田間病株,消滅菌源,實行輪作制。②在發病前噴灑預防性銅制劑,重點噴灑下部葉片防治效果佳。在發病後噴灑葯劑效果差。
(13)菌核病 是由大蒜核盤菌侵染所致。大蒜受害後先從外部葉片發病逐漸向內侵入為害。發病初期鱗莖以上外部葉片發黃,根系不發達,植株生長緩慢,後期整株逐漸枯黃,鱗莖腐爛枯死。濕度較大情況下,病部表皮下散生褐色或黑色小菌核。
病菌主要以菌核隨病殘體遺落土中越冬。病害傳播途徑廣,帶菌的蒜種、雨水、土壤、病殘體和土雜肥料等均可帶菌引起發病。翌年一般從3月上旬開始發病,3月下旬到4月上旬為發生盛期。此期間降水頻繁、光照不足或大雨受澇積水易發病,病情重。反之,如春季乾旱少雨,田間濕度小,發病則輕。另外,土壤類型和施肥不同對該病的發生程度也有很大影響。在調查中發現,砂姜黑土或褐土土壤類型,質地黏重,透水性差,發病則重。氮肥施量過大地塊易感病,連作地塊發病重。
防治方法:①選用瓣大無病的蒜種,已發病的地塊不要作留種用。②不要用病殘體如蒜秸、蒜葉漚制土雜肥,避免施入田間帶有大量菌源。③遇大雨後田間積水時,要及時進行排水;如需澆水時,水量要適當,防止大水漫灌。④採用配方施肥,避免施入過多的氮肥。⑤葯劑防治。
通過近幾年來的防治試驗來看,葯劑處理、生長期葯液澆灌、葯劑拌種,以上3種防治方法以葯劑拌種防效最為顯著,其方法簡便易行,能有效地控制該病的發生。每667米2用50%速克靈可濕性劑50克拌蒜種200~250千克。具體方法是:將剝好蒜瓣放在塑料薄膜上,將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放入背扶式噴霧器中,加水2~2.5千克,邊噴邊拌,使葯液均勻地噴在蒜瓣上,晾乾後即可栽種。
㈢ 作物真菌用什麼葯
作物因感染真菌而引發的病害一般可以使用咯菌腈、百菌清、代森錳鋅、甲托、多菌靈芹仿、咪鮮胺、鏈黴素、中生菌素等葯物來進行防治;而細菌性病野首橡害則一般可以頌旁使用葉枯唑、銅制劑、新植黴素、甲基硫菌靈等葯物進行防治。
㈣ 哪些農葯針對真菌哪些農葯針對細菌
針對真菌的農葯有:戊唑醇、氟環唑、甲森族基硫菌靈、克菌丹等。針對細菌的農葯有此梁弊:熒光假單胞菌、農渣租用鏈黴素、中生菌素等。
㈤ 植物真菌病害症狀識別及其主要防治方法
真菌侵染部位在潮濕的條件下清虧都有菌絲和孢子產生,產生出白色棉絮狀物、絲狀物,不同顏色的粉狀物,霧狀物或顆粒狀物。這是判斷真菌性病害的主要依據。
通常情況下真菌病害的症狀有以下幾種:
①壞死。這是一種常見的症狀,它表現為局部細胞和組織的死亡。如棉花苗期炭疽病、立枯病都造成葉片或根部壞死而出現死苗。小麥根腐病、紋枯病造成根部或根部葉鞘壞死,小麥白粉病、銹病(又叫黃疸)造成葉片壞死,赤霉病則造成穗部壞死等。
②腐爛,是在細胞或組織壞死的同時伴隨著組織結構的破壞,如茄子綿疫病、地瓜軟腐病、西葫蘆灰霉病等。其症狀都是腐爛。
③萎蔫。農作物由於受到病原體的侵染造成根部壞死或造成植株維管束堵塞而阻止水分的向上運輸,使農作物缺水而引起植株萎蔫,這種萎蔫往往經過幾次反復而使植株死亡,而有的症狀輕微的則可緩和。如棉花、茄子的枯萎病、玉米的青枯病等。真菌病害造成的症狀主要有以上這三種。
真菌病害發生之後,除了以上這些症狀之外,蘆正缺通常還出現其特定的病症,也即病原物在病部組織上的特殊表現。如黑色小顆粒、輪紋狀霉層、絮狀物等。如小麥黑穗病、玉米黑粉病都是在穗上出現粉粒,即病原菌的孢子。小麥白粉病在小麥葉片上出現白色的霉層,小麥銹病則在小麥葉片上出現紅銹色的突起,也就是病菌的孢子堆。茄子綿疫病則是在茄果表面出現棉絮狀的絲狀物(並伴隨著茄果軟腐),這是病原菌的菌絲體。
防治措施:用殺菌劑進陪辯行拌種。清潔田園及時將病葉、病果清出園外,深埋或燒毀。輪作換茬,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大棚或保護地加強通風,膜下澆小水,禁止漫灌,降低濕度。利用葯劑代森錳鋅、多菌靈、百菌清等防治,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㈥ 小麥真菌病害的防治方法
小麥真菌病害有很多,如小麥銹病、小麥白粉病、小麥紋枯病、小麥赤霉病、小麥葉枯病、小麥根腐病等。以小麥銹病為例:農業防治措施主要包括選用抗病品種、適期播種、合理密植、適量適時追肥、收獲後對麥田進行翻耕滅茬、消滅雜草和自生麥苗等,化學葯劑主要有粉銹寧粉劑或乳油、氰菌唑、戊唑醇、烯唑醇、粉菌特等,葯液以噴灑在葉背面為主。
一、小麥銹病
1、農業防治
選用抗病品種;適期播種,避免早播;合理密植;適量適時追肥,避免過多過遲施用氮肥;收獲後對麥田進行翻耕滅茬,消滅雜草和自生麥苗,控制越夏菌源;銹病發生時,南方多雨麥區要開溝排水,北方乾旱麥區要及時灌水。
2、化學防治
防治小麥銹病的化學葯劑主要有粉銹寧粉劑或乳油、氰菌唑、戊唑醇、烯唑醇、粉菌特等。發生嚴重時,羨攜除了防治發病麥田外,還要對周邊發病輕和不發病的麥田進行防治。由於小麥銹病主要發生在小麥葉片的背面,因此噴施葯液以噴灑蔽叢在葉背面為主。
二、小麥白粉病
1、農業防治
種植抗病品種;根據品種和地力,合理安排播量,並適當推遲播期,控制群體不宜過大;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鉀肥,促使小麥生長健壯。
2、化學防治
小麥白粉病發病後用葯效果不太好,因此主要在於預防和發病初期防治,一般可選用雜環類(乙嘧酚、乙嘧酚磺酸酯)或三唑類(三唑酮、乙唑醇、丙環唑、戊唑醇、氟環唑等)或嘧菌酯、醚菌酯等葯劑。
三、小麥紋枯病
1、農業防治
選擇抗(耐)病品種,如濟麥22、周麥22等;合理輪作,避免早播,可適當延遲播種;避免過量施用氮肥,平衡施用磷、鉀肥,特別是重病田要增施鉀肥,以增強麥株的抗病能力;及時清除田間的雜草及病株;及時排出田間的雨水。
2、化學防治
防治小麥紋枯病常用的化學葯劑有12.5%烯唑醇、50%多菌靈、20%三唑酮等。通常在小麥返青後、田間病株率達到15%左右時進行化學防治,主要通過噴霧的方式將葯液噴灑在麥苗基部病斑上。
四、小麥赤霉病
1、兄並伏農業防治
選種抗性品種;根據氣候以及小麥的生長期,適當提前或推遲播種,避免小麥揚花期在雨季;合理排灌,濕地要開溝排水,尤其在揚花期要避免多澆水;追肥不能過晚,否則容易造成貪青晚熟,增加侵染機會;小麥成熟後,要盡快收割脫粒,並深耕滅茬。
2、化學防治
防治小麥赤霉病,一般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5%三唑酮濕性粉劑等拌種。始花期至盛花期可用40%多菌靈膠懸劑、50%甲基硫菌靈等化學葯劑兌水噴霧,其中多菌靈防治小麥赤霉病的效果較好,注意避開陰雨天氣施葯。
五、小麥葉枯病
1、農業防治
選擇無病或抗病品種進行種植;適期適量播種;控制氮磷鉀肥的配合使用;控制灌水,雨後及時排水;改善通風透光條件,控制田間濕度。
2、化學防治
小麥葉枯病的防治主要以預防為主,播種前通常可用紋霉凈、福美雙、三唑酮·多菌靈或其他葯物對種子進行拌葯處理。小麥田間發病時,選用百菌清+烯唑醇、三唑酮、甲基硫菌靈、氟硅唑、異菌脲等防效好。
六、小麥根腐病
1、農業防治
選擇抗病品種;避免連作,可與亞麻、馬鈴薯、油菜及豆科植物等作物輪作換茬;適時早播、淺播;合理肥水管理,施用腐熟的有機肥;麥收後及時耕翻滅茬,使病殘組織當年腐爛,以減少病源。
2、化學防治
選用退菌特浸種24-36小時,防效在80%以上。發病時,可在小麥揚花期噴灑丙環唑或福美雙可濕性粉劑進行防治,等到小麥灌漿期至乳熟初期,再選用福美雙或者用三唑酮也能有效控制該病害,但要注意第一次用葯和第二次用葯之間要間隔1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