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民俗信仰
中國民間信仰與民俗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凝結著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文化心理積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並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進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而不斷嬗變和演進。21世紀的我們,無疑應當以發展變化的眼光,採取理性分析、一分為二的態度,辯證地對待歷久彌新的中國民間信仰與民俗文化現象。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徵如下:
一方面,對於民間信仰與民俗文化中有益無害或無傷大雅者不妨隨順之,以利岩碼於構建和諧社會,可能是較為可取的文化策略。如民間對於福祿壽喜財等神祇由來已久的崇拜,對福星高照、天官賜福、五福臨門(五隻蝙蝠圖形貼於門上,最新的象徵事象則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吉祥物五個福娃)及吉慶有餘(魚)、歲歲(碎碎)平安、年年高升(年糕)、早生貴子(紅棗、花生、桂圓等)等的祈求,充分表達了底層民眾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雖並無多少科學道理,似亦無可厚非。寬容視之,凡此種種美好的聯想和積極的心理暗示,對於底層民眾調適苦樂無常的世俗生活,或許不無積極意義。
圍繞十二生肖文化和傳統民俗節日(如以屈原崇拜為核心的五月五端午節,以月圓人圓、萬家團圓為追求的中秋節)等民間信仰衍生物而出現的文化消粗世哪費現象(如賽龍舟、吃粽子、月餅)及其不容小覷的巨大商機,尤其是以驅邪禳災為終極心理訴求的春節期間燃放鞭炮習俗在當代的屢禁不絕、甚至不得不馳禁,都昭示著古老的民間信仰與民俗文化的強大生命力。而以關羽崇拜中的 「華容道義釋曹操」傳說為基礎的華容道智力游戲等的經久不衰,更提示我們不應忽視民間信仰與民俗文化中的科學內涵及其創造性轉化。尤為值得指出的是,歷經歲月滄桑、綿延流返早傳至今的民間信仰和民俗文化(如中秋佳節、關羽崇拜、媽祖崇拜),對於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強海內外炎黃子孫的民族歸屬感、自豪感和自信心,對於培育和強化海內外炎黃子孫,尤其是台港澳同胞同文同種、血濃於水、兄弟一家親的文化認同與民族自覺,促進祖國的和平統一,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不可替代的、亟需發揚光大的意義與價值。
春節習俗
春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信仰、祭祀與家庭倫理是春節歷久彌新的精神核心,在歷史發展中,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春節期間的慶祝活動極為豐富,有舞獅、飄色、耍龍、游神、啟拍押舟、年例、逛廟會、逛花街、燒煙花,也有踩高蹺、跑旱船、扭秧歌等等,祭祀神靈、拜祭祖先習俗盛行於南方沿海一帶,承襲古時習俗,春節期間多地有舉行盛大的悄賀羨祭祝祈年活動,年味濃郁。
春節期間貼春聯、守歲、吃團年飯拍羨、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風土人情的不同,細微處又各具特色,春節民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凝聚著中華文化的思想精華。
⑶ 如何認識並且保護民間俗信
「民間俗信」
「民間信仰習俗」即「民間文化」的一部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地域性民俗是一定地域內人文底蘊的標志。
民間信仰習俗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長期傳承和流行,是中國傳統民俗的一大特點。民間信仰習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習慣、情感與信仰而產生的文化。 民俗文化體現集體性,培育社會的一致性。民俗文化增強了民族的認同,強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
信仰習俗在我國長期延續,任何力量無法阻斷
1·中國傳統文化是在一個相對的地理環境中孕育和發展的,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始終一脈相承,從未中斷。這種聯綿不斷的文化決定了中國民俗文化的傳遞途徑是暢通無阻的,而因地理環境等因素造成的那種較為保守的文化性格又使古老的風俗在傳承中不會輕易改變。因此,民間信仰習俗能夠保留和長期傳承。
2·由農業經濟耐培和宗法社會中發生的中國文化是以務實精神以及對現實生活、世間關系的注重為特徵的,因此,民間信仰習俗長期延續,任何力量無法阻斷。
3·我國是多民族國家,鬧慎各民族的歷史發展並不平衡,當漢族地區已進入封建社會時,許多少數民族還處在氏族部落制或更原始的社會階段,因而信仰習俗在各少數民液畝敬族中是大量存在的。當少數民族入中原,或在中原地區建立政權時,也帶來許多信仰習俗。所以說信仰習俗有其民族性,與民族生存息息相關。
4·中國傳統民俗信仰文化,是任何外來宗教信仰民俗無法替代的。
民俗學
http://.zh.wikiax.org/
中國傳統文化網
http://www.chinactwh.com/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http://www.cntca.com/
⑷ 宗教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在方法論上,宗教學吸收了現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重要成果,把語言學、考古學、心理學、地理學、社會學、民族學、人類學、哲學、歷史學等作為自己宗教研究的輔助學科,借鑒並採用了這些學科的一些基本范疇和方法,使彼此有了交叉互滲的關系。宗教學通行的研究方法主要為縱向描述、橫向比較、以及現象學探究和精神分析方法。縱向描述著眼於時間意義,即對宗教發展的歷史作盡量客觀的敘述,以編年史的順序來描寫某一宗教或整個人類宗教的發展階段、演變過程及興衰史實,勾勒出宗教沉浮、變遷的整體連線。橫向比較則立足於空間意義,即注重宗教在空間地域上的不同和形式種類上的多樣,通過對不同宗教的比較而找出宗教的共同本質和意義,展示宗教的典型形式和具體特徵。一般來看,這種橫向比較包括形式上和內容上的比較。前者涉及對宗教發展形式及其結構形式的比較,這種結構大體為宗教的社會結構(如宗教組織、團體和機構),宗教的理論構成(如宗教中的神話、教義、學說),以及宗教的實踐模式(如宗教禮拜、祈禱、獻祭等儀式)。後者則尋求各種宗教在內容上的一致性,以便從不同宗教中找出共同的、本質的東西,如神靈觀念、虔敬心理、信仰行為、神聖結社等。現象學探究方法是一種更為抽象、更具有本質性的比較研究方法,它藉助於近現代西方哲學中現象學和詮釋學的理論,主張根據宗教的本質結構來洞觀宗教,即不依賴於宗教現象在時空中的位置和它對外在文化環境的依屬來闡明這些現象,因而稱之為中止主觀判斷的形象直觀或本質直觀。精神分析方法則從人的意識領域深入到潛意識領域,剖析人的「本能」對其精神生活和宗教行為的影響與支配,這種精神分析從弗洛伊德側重個人宗教心理和信仰精神問題而又發展到榮格對宗教社會性、集體性潛意識活動的分析研究。
⑸ 怎樣學習中外民俗
根賀舉據書本資料或者網上資料去學習中外民俗。
民俗的定義,是廣大民眾所創禪此碧造和傳承的文化現象民俗的分類,經濟民俗,社會民俗,信仰民俗,游藝民俗。系民館的基本特徵,民俗的集體性與模式性,民俗的傳禾性與播有性與神秘性。
民俗這樣一個演變過程。因為民俗發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所以,要給它下一個准確的定義並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我們現在使用的民俗一詞,是從國外傳入的,原意是民眾的知識,民間的智慧。
中外民俗簡介
一是關於民俗與民俗文化的基本理論部分,主要集中在第一章,第二章和其他每章的第一節。此外,在敘述各具體民俗事象中,也時有論及。因為旅遊專業的學生,主要不是研究民俗學的,所以理論部分簡而約,重在突出基本理論和基本觀點。
文中吸收了民俗專家及其他方面前賢們的優秀成果,但在一些問題上編著者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觀點,差異之處且作為一種學術探討和對學生發散思維的一種啟發。二是關於有關國家,有關民族具體民俗事象的敘述。
這一部分的份量較多,重在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和培養掌握知識的方法。本著突出重點、體現實用的原則,在選材方面,國內側重主要客源地,國外側重主要客源國,選材的面盡扒春可能窄些,具體民俗內容盡可能詳些。
⑹ 民俗風俗的研究
解讀中國傳統風俗的一點研究
南方日報
2018年05月03日 · 南方日報官方賬號
《凡俗心願:中國傳統吉祥圖案考》
[日]野崎誠近 著
九州出版社 2018年4月
定價:68.00元
編者按
中國傳統吉祥圖案是一種在民間廣泛流傳的,是我們祖先嚮往追求美好生活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式。《凡俗心願:中國傳統吉祥圖案考》以日本人野崎誠近寫於上世紀20年代、關於中歷碰滑國風俗研究的著作《吉祥圖案解題》為底本整理、編譯而成。
書評書話
●野崎誠近
關於中國研究的必要性,時至今日已無可辯駁。值得研究卻尚未有人著手的材料,簡直多不勝數。
我在中國已有二十年,日常生活中近在眼前的一事一物無不可用來作為研究的資料。且這些研究的根本意義應當首先指向中國人的國民性。五千年培養起來的傳統國民精神形成一條水脈,無論在何等澎湃的激流之中仍能凸顯其鮮明的存在感。因此,溫故而知新,是中國研究的第一步,也是其終極。
傳統的國民精神又形成共同的趣味嗜好,表現多端。對於日常生活須臾不可稍離的衣食住行當中普遍使用的設計圖案,溯其起源,知其發展,作為國民性研究的有力資料,想來並非我一己之偏見。
從這個意義上,我認為吉祥圖案的研究亦是中國國民性研究的捷徑,故兢兢業業多年,編此一書。本書搜集圖材四百餘種,雖仍有遺漏,但一般圖案已基本網羅在內。
請允許我略述一二從中得到一些體會。中國人在宗教上信奉的是儒、道、釋三教。在道德上,自然是以儒教為本體,但不可否認的是,道教之影響也頗為深遠,其程度超乎我們的想像。誠然,儒釋二教的精髓在部分學者隱士中間得到哲學上的研讀推究。但是,生於中國育於中國的道教與民族性和民族感情最為契合,早早便對二教進行吸收和同化。
而且,這些信仰要說是因道教而發生,恐怕也不盡然。《書經》中的《虞書·益稷篇》有雲:
「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綉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
在鄭玄的注中這樣寫道:
「會讀為繪,謂畫也。絺讀為黹、黹紩也,謂刺也。宗彝,虎蜼也、謂宗廟之郁鬯尊也。粉米,白米也。自日月至黼黻凡十二章、天子以飾祭服。日也、月也、星也、山也、龍也、華蟲也、六者畫以作繪施於衣也。宗彝也、藻也、火也、粉米也、黼也、黻也、六者紩以為綉施之於裳也。」
結合該注,可知人們早在堯舜之世已崇拜天文,視山河為神靈,看重吉祥。道教萌芽於這些先天信仰之上,又經釋儒二教的培育,成為日後的模樣。
日本雖無道教的廟觀道士,但經大陸文明著色之後進入日本的佛教已吸收了道教的特色,道教的感化早已在日本文化史上留下大量痕跡,在現代日本人的生活中不斷形成深刻的波紋。且看我們衣食住行當中的創意圖案上接受了多少中國傳來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來說,我的這點小小研究不僅可用於了解中國,還可幫助人們了解日本自身。總而言之,在這肢臘方面也能深切認識到源自同一個文化苗圃的同文同種的兩個民族之間的親密關系。
此外,我們日本人認為中國是文字國家,只覺得漢字是用眼睛看的文字。而對於中國人來說,漢字同時也是需要用耳朵去聽的文字。聲音是中國文字史上不可忽略的要素,形聲在倉頡造字法則、亦即《六書》中位列其一。《說文》九千三百字中,專屬於形聲一類的共七千有餘(根據吳錦章的《六書類纂》)。隨著文化研究的發展,乾嘉年間,將聲韻之妙用於經傳訓詁的做法吵空經高郵王氏父子流行開來,清朝小學家對此無人不知。然而在日本,埋頭研究宋學的學者往往對此視而不見。只要大家看到本書所列圖案材料中異字同音如何得到重視,就可認識到一個不可動搖的事實,即漢字也是應當用耳朵去聽的文字。
中國有大量非常優秀獨特的文獻和藝術,人民有大國國民的素質,即使某段時期國家動亂、政治腐敗,一旦機運到來,便又能奮然勃興。
⑺ 民俗學的研究方法
民俗學的研究方法跟其他人文科學的研究方法當然有許多相近之處。比如,民俗學中廣泛使用比較研究法──兩個民族之間的相類之處,是引起研究的重要因素。又如十九世紀自然神話學派對各種神話、 甚至同一民族在不同歷史、地方的事象比較等。 20世紀,「結構主義」的理論及方法崛起,1958年法國列維·斯特勞斯(claude Levi-s trauss)的《結構人類學》及《親族的結構》等著作,就是用結構方法去探究民俗的事象。 隨著科學不斷的發展,各種學科的研究方法該趨向多樣化,連民俗學也不例外。
研究對象口頭民俗學(口傳文學)
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童話、諺語、謎語、繞口令、民間歌謠、史詩
風俗民俗學(儀式慶典)
家族制度,社會制度,婚喪祭祀、迷信、游戲、民間舞蹈、民族音樂
宗教民俗學(民間信仰)
民間宗教、佛教、道教、靈魂轉世、妖怪、占卜、巫術、民俗療法
物質民俗學(常民生活)
民間美術、民間飲食、民俗服飾、民間建築
⑻ 淺析民俗信仰在當代社會的表現方式。以四川為例
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徵是:
突友含出的功利性;
強烈的神秘性、保守性、 封閉性;滲告閉
較強的包容性;
較大的滲透性;俗信叢裂化趨勢。
⑼ 如何從民俗信仰到民心相通
媽祖文化的研究始於宋代,至今千餘年。宋代學者對媽祖的文字敘述較多,如莆籍狀元黃公度在《題順濟廟》一詩(1151年)中寫道:「枯木肇靈滄海東,參差宮殿崒晴空。平生不厭混巫媼,已死猶能效國功。萬戶牲醪無水旱,四時歌舞走兒童。傳聞利澤至今在,千里危檣一信風。」作者用詩的形式,既道出了媽祖的傳說與故事,又點出了媽祖的文化背景;既指出了媽祖的護國佑民宗旨,又描寫了媽祖民俗渣如活動;既總結了媽祖文化傳播的歷史,又點明了媽祖是護佑海上航行的海神。黃公度對媽祖文化的深刻認知和概括,觀此後數百年,無人能出其右。元代黃淵,明代學者黃仲元,清代學者全祖望、趙翼等也對媽祖文化有一定的研究並提出自己的見解。此時期,國外也有學者對媽祖文化進行了研究,如1842年新加坡傳教士尚德撰寫的《媽祖婆生日之論》等。
1916年我國學者蜇庵撰寫《台灣媽祖廟游記及天妃考略》,1929年顧頡剛等學者發表了多篇研究文章,此後,因各種原因,對媽祖文化的研究進展緩慢甚至停滯。上個世紀60年代以來,台灣學者掀起了研究媽祖文化的熱潮,著作頗豐,涌現出張珣、林美容、蔡相煇等對媽祖文化研究頗有造詣的學者,同時台灣各大學、研究所以媽祖文化為主題的學位論文大量出現,總之,媽祖信仰在台灣具有強大而持續的影響力。1985年台灣媽祖信眾首次到莆田湄洲媽祖祖廟進香朝拜,成為當時轟動的事件,此事件也推動了大陸學者對媽祖文化的研究,1986年以後海峽兩岸召開了各種形式的媽祖文化學術研討會。據不完全統計,迄今為止有關媽祖文化的著作一千三百多部,論文達數千篇,文字達數千萬字。
日本的媽祖文化研究已有百年之久,涌現出了大批的研究者與成果,諸如日本研究媽祖文化的先驅者伊能嘉矩於1918年撰寫的《台灣漢人信仰之海神》等論文陸續發表,此後有諸多的日本學者發表了大量的有關媽祖研究的論文與著作,尤其是華裔日本學者李獻璋的論著《媽祖信仰的研究》,對推動媽祖文化的研究起到重要的作用,學界認為這是近代第一本「媽祖研究」的專著。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韓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越南、緬甸、荷蘭等國家的學者也相繼發表論文。
歷數媽祖文化研究的熱點主要體現在媽祖文化的內涵、精神等方面。1987年在莆田召開的媽祖文化學術研討會上,上海師大林文金教授首提「媽祖文化」,2013年莆田學院媽祖文化研究院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媽祖學概論》,對媽祖文化的概念作了初步的界定:「媽祖文化是以媽祖信仰為主旨,媽祖宮廟、祭祀、傳說神話、文學藝術等為主要載體,衍生並融合各種文化元素發展而形成的一種特色文化。其內容涉及政治、經濟、社會、配哪宗教、民俗、建築、文獻、文學藝術、體育、醫學、軍事、外交、航海、移民等眾多的領域。」並提出了「媽祖學」的概念,《媽祖學概論》一書獲得2016年福建省第十一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這意味著「媽祖學」學科的創立受到學術理論界的肯定。
媽祖文化研究雖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並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學科體系,但這個體系真正提出並具體化的時間並不長,這與媽祖文化千百年的歷史不相符,也與近年來媽祖文化研究的大量成果不相符,還需要隨著研究的發展,進一步的完善,要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力求新的突破。
媽祖文獻的整理是研究媽祖文化的基礎,要進一步完善媽祖文化資料庫建設。媽祖短暫的一生,並未留下片言只語,更談不上思想體系,然而,媽祖文化經過千百年來集體記憶、集體塑造,實際上已形成了一整套的思想體系。雖然媽祖文化不像其他傳統文化,有自己比較固定而流傳有序的典籍,不過由於媽祖信仰的強大生命力,媽祖文化不僅流傳上千年,而且越來越具有世界性。因之,要加強流傳文獻的整理,諸如注重田野調查與民間收藏的收集與整理。大量的音樂藝術、口頭傳說與故事,民俗藝術、民間的祭祀儀式,媽祖宮廟的建築、藝術裝飾、繪畫等非物質文化的文獻資料等等,都需要通過現代化的檔案整理方法加以收集與保存。
媽祖文化是活態文化,縱觀媽祖文化千餘年的發展史,她總是與當時社會政治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當今,媽祖文化的研究要朝著科學化、理論化、學科化、時代化、國際化方向發展。首先應加強媽祖文化的研究以更好地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媽祖文化是農耕文化如賣啟與海洋文化的集成文化,這些都是媽祖文化傳承千年而歷久彌新的強大生命力的源泉所在。媽祖文化的內涵體現了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符合了中國哲學的核心——和,縱觀媽祖文化千百年來的發展,人們把古代聖賢的美德集中於媽祖一身,可以說,媽祖文化是人類集體記憶與塑造的結晶,媽祖的精神如何服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促進人自身的發展,以及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並為構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提供文化支撐,有著深入研究的必要。其次,要加強研究如何發揮媽祖文化在推進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上的文化先行的作用。媽祖文化源於海絲,屬於世界。媽祖文化在世界各國的傳播實質上是人類歷史上文明互鑒、溝通對話的見證,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使者,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見證者。通過媽祖文化的研究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弘揚中華文化,傳播中華思想,並從中研究出對建設當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有益借鑒與啟示,提供文化相融、人心相通的思路與對策,讓其在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充分「發揮媽祖文化等民間文化的積極作用」。再次,還應加強研究媽祖文化在國家治理、對華人華僑和港澳台同胞的文化認同作用以及如何合理地開發媽祖文化創意產業等等。
媽祖文化源於中國,屬於世界。媽祖文化的跨國度、跨文化、跨文明,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並與各國文化相融、互鑒提供鮮活的樣板。媽祖文化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中落地、生根,對她的研究不僅僅要從中國的文化視角出發,也要吸引海外學者的力量共同進行跨文化研究,共同探討媽祖文化國際化的淵源所在及所包含著深厚的人文內涵,為構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理論根據。
⑽ 求當代民間信仰調查與研究的論文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fjlt-rwshkxb200510018.aspx
論民間信仰的正統化與地方化--以寧化河龍的伊公信仰為分析對象
摘要:伊公是個廣受寧化縣河龍鄉53個聚落祭拜的神明,它的信仰曾一度擴大到長汀縣以及江西省石城縣等地.本文以伊公信仰為分析對象,利用地方誌、族譜、清朝的碑文以及田野調查資料探討民間信仰的正統化與地方化問題.認為從前含伊公信仰的緣起可印證在宋代民間信仰的正統化與地方化是同步的;伊公信仰的擴大受到了官方的推動、經濟交往的延伸、姻親關系的牽引、宗族遷移的播散以及撫慰鄉民焦慮心理的需要所影響,它的擴大過程同時也是它與當地社會的環境、經濟、民俗文化及民眾心理相結合,即地方化的過程.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hkx200503014.aspx
多元與差異:蘇州與徽州民間信仰比較
摘要:蘇州與徽州同處江南地區,兩地的民間信仰在一定程度上都有著多元性這一中國民間信仰的共性特徵,而區域間的互動則進一步豐富了這種多元性.但由於明清以降兩地社會發展路徑的不同,使得這一時期徽州民間信仰始終處於理學與宗族的陰影下,得不到充分的發展.與之相比較,在商品經濟發展的條件下,蘇州民間信仰則具有更為廣闊的生存空間,信仰的多元性特徵得到了充分展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http://d.wanfangdata.com.cn/Thesis.aspx?ID=Thesis_J011628&pay=True&sign=6F487F7AFD
一個閩南民間信仰宮廟的新經營模式思宏雹考——兼論民間信仰宮廟的發展
簡介:民間信仰在近年來的「回春」式的發展已經成為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在社會結構劇烈的轉型時期,這些宮廟如何突破這種新舊結構的沖突和矛盾的瓶頸,重建其生存的機制和尋求其發展的契機,這是一個龐大的課題,有著相當大的討論空間。本文通過對一個閩南民間信仰宮廟——L宮近年來的發展歷程進行描述和分析,力圖闡明其經營模式、組織結構、儀式收益等問題,同時探討一下民間信仰宮廟發展的原因、過程、動力以及其所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等。文章從以下幾部分展開: 第一部分主要從福建民間信仰的研究和寺廟經濟論的角度來追述前人相關研究成果,並提出本文所要研究的內容。 第二部分通過對L宮近年來的經營模式進行描述,追述L宮復建重振的發展過程,對法會和會員制這一L宮的經營運作的新思路作一個考察。 第三部分通過對L宮近年來不斷改組領導機構以求更大的經濟發展進行追述,探討分析組織機構的變化發展對L宮的發展所產生的促進作用,同時也探究規范管理民間信仰宮廟及L宮的一些值得借鑒的經驗。 第四部分通過對L宮每年的例行儀式的描述,描述了L宮的一些典型儀式活動、收益及其發展,籍以探討作為L宮新經營模式當中作為「產品」的儀式及其經濟收益,探究L宮的新經營模式。 第五部分是本文的結論。從經濟全球化與寺廟經濟世俗化的角度來探究宮廟與信仰的發展,並對如何突破其發展瓶頸提出筆者的一些看法和思考。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ynsfdxxb-zxsh200603034.aspx
金平傣族的民間信仰探析
摘要:金平傣族是一個蔽悔帆跨中越邊境而居的特殊族群(ethnic group),其民間信仰表現出十分豐富多彩的特徵.本文通過對該族群民間信仰情況的深入調查和描述,試圖揭示出其中靈魂多元化的信仰、"神異性權威"(charisma)和"傳統型權威"(tradition)兩重性民間權威等多層面的社會文化內涵.由於存在著穩定的結構、廣泛的群眾基礎以及存活的反思性空間,代表著所謂"小傳統"的那些活生生的民間儀式及其活動,將會在金平傣族社會中持續不斷地展演下去.
http://d.wanfangdata.com.cn/Thesis.aspx?ID=Thesis_Y864131&pay=True&sign=CC6935F44C
廣西壯族民族民間信仰的恢復和重建——以田陽縣布洛陀信仰研究為例
簡介:回首布洛陀信仰的歷史、現狀及其重建過程,筆者認為,布洛陀信仰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布洛陀信仰亦即麽教信仰,是麽經布洛陀中所包含的以靈魂崇拜、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信仰為主,和以觀音、佛三寶、太上老君、彭祖、張天師、八仙等佛教、道教信仰為輔的壯族原生性民族民間宗教信仰。狹義的布洛陀信仰是指以布洛陀為壯族始祖神的壯族民族信仰,是對麽教中主神——布洛陀和米洛甲遠祖信仰中男性始祖神的凸現和對其他原始信仰和佛道教信仰的遮蔽。 布洛陀信仰的重建包括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自改革開放以來,敢壯山周邊群眾對敢壯山神靈世界的恢復和重建,在這一階段,山上的神靈世界以佛教的觀音、彌勒佛和如來佛以及道教的玉皇、八仙和同屬佛、道教的關帝等神為主,這一階段的重建是當地群眾對廣義布洛陀信仰中創生性部分的重建,是一種自發的重建;第二階段是2002年古笛先生發現「敢壯山是布洛陀遺址」後,經過文化公司的運作(媒體的宣揚、學者的認證),政府介入布洛陀文化旅遊開發,為了彰顯布洛陀與敢壯山的關系、突出壯民族文化特色,當地政府開始在敢壯山安置布洛陀、米洛甲以及守護神的神牌,同時對山上已有的神靈世界清整。在這一階段,當地政府和專家學者試圖重建的是狹義的布洛陀信仰,而對廣義布洛陀信仰中的創生性部分清整和遮蔽,是自覺的重建;這一階段,當地群眾與政府在神像和神牌的擺放上發生沖突,「神牌的丟失事件」和「神像的搬家」反映了這一情況;第三階段是「共建」階段,經過政府、學者和當地群眾之間的反復「博弈」,政府默許了群眾自發重建階段的神靈——關帝、觀音、玉皇和彌勒佛等神的存在,群眾也接受了布洛陀、米洛甲和守護神,並參加對布洛陀像的開光、祭祀等活動。在第三階段,經過各種力量的反復「協商」,布洛陀信仰重建過程進入新階段,可以說在當地政府、學者和群眾的「無意共謀」和「誤解共致」中,廣義的布洛陀信仰得到恢復和重建。布洛陀信仰的重建是以改革開放以來變遷中的中國社會為大背景、以壯族知識分子的成長、壯族文化的復興、壯族民族意識增強為動力、以田陽縣濃厚的民間信仰傳統為基礎的復雜社會現象,是特定社會歷史時期的產物;布洛陀信仰的重建並非是對麽教這一壯族原生性民族民間信仰的完全意義上的復興,是一種有選擇的建構傳統以適應現代的過程,是壯族傳統文化現代化的一種新的探索和努力。布洛陀信仰的重建過程具有戲劇性、復雜性和全息性等諸多特點。其前景有賴其與政府政策、壯族文化和其他宗教信仰的關系的處理。
不知道是否適合你要用的題目,如果沒有合適的可以根據自己的要求在資料庫自己搜索,這樣會更符合自己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