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消費主義算研究方法嗎

消費主義算研究方法嗎

發布時間:2023-05-08 06:17:19

❶ 消費主義理論是哪種學科的研究范疇是社會學,還是政治學,還是經濟學

社會學 馬克思主義裡面就有 再給個參考 消費經濟學本質是經濟,屬於經濟學

什麼是消費取向

消費主義(consumerism)是當今美國文化研究里經常出現的語詞。這里所謂「消費」並不是傳統政治經濟學范疇里所指的對物品的需求與滿足,而是指人與物品之間的關系。《消費社會》的作者鮑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認為消費構成當下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邏輯;美國學者詹明信所謂晚期資本主義文化邏輯也含蓋消費社會。在消費社會里,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了消費品。消費品的普遍存在證明資本主義的合理,「消費社會首先困襲論證了資本主義平等的神話。」[1]在商品消費面前人人平等。英國學者盧瑞(Celia Lury)認為「消費文化是20世紀後半葉出現在歐美社會的物質文化的一種特殊形式。」[2] 物質文化領域里的消費不限於商業系統。商品由文化環境確定用途,日用品也有文化含義。盧瑞援引另兩位學者的話進一步闡明自己的論點:「商品都具有價值,其價值取決於消費者的價值觀……每個人既是價值的評判者也是被評判的對象……人們之所以選擇這些商品,是因為它們有相應的等級……」[3]消費體現個人身份。消費在20世紀顯得格外重要「表明了資本主義一種重大的變遷……資本主義開始需要確保人們積極地和以各種特殊的方式參與到消費社會中去。」[4]消費文化的前提是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擴張,生產擴張的結果是閑暇和消費活動的增長。「當人們消費商品的時候,社會關系也就顯露出來。」[5] 上面引文里出現的消費社會、消費文化實際上與消費主義的說法是一回事;所涉及的消費的文化社會含義即構成消費主義問題。我們研究美國文化里的消費主義問題,就是研究美國人已然成為生活方式的消費價值取向。「消費主義是指這樣一種生活方式:消費的目的不是為了實際需求的滿足,而是不斷追求被製造出來、被鄭御刺激起來的慾望的滿足。換句話說,人們所消費的,不是商品和服務的使用價值,而是它們的符號象徵意義。」[6]美國文化里的消費主義恰呈現這一特徵。美國就是由消費者構成的國度。美利堅式的消費主義灌輸給美國人的是個人成功只有通過金錢上的成功來實現,財富是通過購買商品體現的。在當今的美國社會文化語境里,消費是再正宗地道不過的行為了。美國人無處不與消費打交道。美國人有時也擔心失去更有意義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但他們對消費主義的不適和抨擊從來不很強烈。[7] 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初美國學界倒是討論過消費文化並且影響深遠,論者是受法蘭克福學派影響的「新左派」。他們的主要觀點是美國人被人為地拖進汪叢兄虛偽的消費文化,這種文化不可能真正滿足人文的需要。然而,這種論調並沒有長久的生命力,連批評美國文化的人也不太贊同他們的看法。不過,有一點不容否認:「構成了價值的等級秩序的制度保證」(鮑德里亞語)的炫耀式消費是與新教倫理相悖的。新教倫理和清教精神都崇尚節儉。貝爾在《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中一語道破:「事實上,正是資產階級經濟體系——更確切地說是自由市場——釀成了傳統資產階級價值體系的崩潰。這是美國生活中資本主義矛盾產生的根源。」[8]當今美國文化研究里的消費主義問題討論側重收入的不平等以及消費主義帶來的環境惡化問題。本文認為側重這方面的研究更貼近批評的理性。有學者將消費主義稱為新資本主義(R.Cronk).不可否認,消費主義的確將資本主義推向了一個新階段。但是,筆者更傾向美國上中產階級引導的消費主義屬於社會風尚和生活方式問題的看法。因此,本文避免使用肖爾(Juliet Schor)「消費的新政治學」之類的字眼。美國當今的文化精神面貌是經濟生產與社會結構的產物,本文仍然遵循這個常識來理解消費主義問題。本文遵循的研究方法是樸素的實證方法,以期描述美國消費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和現狀。

現代意義上的消費主義起源於19世紀末的美國。「第二次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高速發展。1870-1900年世界工業生產比1850-1870年間增加了兩倍。作為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猶為引人注目。美利堅合眾國成立一百年後的19世紀80年代,工業總產值佔到世界工業總產值的30%,居世界第一位。1859-1899年間,美國的工業總產值從18·8億美圓增長到114·07億美圓。[9]這一時期美國的鐵路發展也十分迅速,1850年鐵路線達9021英里,居世界第一位。到1890年,美國的鐵路線已達20·82英里。「美國的經濟已經作好了飛躍的准備。」[10] 19世紀40年代開始,商業化的農業生產在美國出現,電氣工業同時興起,大公司大企業隨著產生。這是現代消費主義在美國產生的經濟基礎。美國產生現代意義上的消費主義的社會因素按照《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的作者丹尼爾·貝爾的分析是「幻覺劑哄動」取代了新教倫理。新生活方式的出現是因為美國人的感覺方式發生了變化,社會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從美國社會高消費經濟狀態下新的購物習慣的發展,及其對新教倫理和清教精神(這兩項准則支持著美國資產階級社會的傳統價值體系)的侵蝕中」,我們可以看出變化。[11] 「經濟沖動」代替了「宗教沖動」,換句通俗的話說:美國主流社會的生活價值觀發生了變化。勤儉持家被炫耀式消費所取代。上中產階級美國人的大多數於是耽於攫取更多的財富從而更奢侈地消費。
「家庭主婦」的消費就是一個例子。在19世紀的美國家庭里,男子掙錢養家,女子自然管起家事。大家都期望如此,富裕的家庭也的確是這么安排的。一部分人越來越富,階級差別於是形成。區分階級的方式之一是看婦女的衣著。對富裕的家庭來說,要保持上中產階級的身份特徵非常要緊。勞動階級婦女怎麼也買不起緊身花邊衣裙;一則太昂貴,一則幹活不方便。保持皮膚雙手的白皙完美是富裕的標志,能看出屬於哪個階級。皮膚完美白皙表明她不用幹活。這是上流社會奢侈消費的起因之一。另一個起因是這一時期出現的婦女雜志。這1890-1910年間,美國白領的薪水上漲了1/3。成衣的大量生產使人們對時裝產生興趣。消費主義在19世紀美國興起的另一個因素是百貨公司的發展。SEARS等大百貨公司的郵購目錄成為新興的中產階級家庭的「願望清單」。那時侯這種小冊子已經開始做衣櫃、省力用具和罐頭冷凍加工食品的廣告了。梅西(MACY』S)等大百貨公司把現成的時尚貨物帶到許多大城市。這就為美國婦女提供逛商店的機會,逛的結果難免消費。百貨公司促進了消費。消費風的興起尤其對美國婦女產生了大影響。她們在購物、做飯、工作休閑等方面都受消費之風的影響。美國婦女還加入了百貨公司售貨員和餐廳招待的行列。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城市休閑方式的特點是休閑的場所都在公園、舞廳、沙龍、電影院、賽馬場、體育館等公共場地。這一點是20世紀末的美國人抱怨失去了的東西。美國婦女這一時期越來越積極參加高爾夫、網球、自行車、槌球等戶外運動了。這些項目的一部分仍然是今天消費主義文化的內容。此外,城市劇場把音樂喜劇這一最有美國特色的娛樂形式帶給了觀眾。有一個叫歐文·伯林(IRVING BERLIN)的人為音樂劇寫了1000多首歌,現今的大眾文化生產者也鮮能望其項背。托馬斯·愛迪森根據音樂喜劇製作了電影短片。城市中產階級私人休閑領地也有新變化:室內照明開始有了電燈汽燈,如此,閱讀廉價通俗小說之類的消費讀物就容易了。《小婦人》等暢銷名著就是這一時期出現的。另外,婦女教育因女子學校的推廣而得到改善。私人休閑包括音樂演奏之類的活動。美國中產階級女子當時用幾年的時間去學鋼琴、豎琴之類的樂器演奏以便在家裡為親友演奏。樂譜因此成為熱銷產品。廣告在這一時期也對消費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1870-1910年間美國日報類報紙的發行量增長了9倍。全國性的新聞機構和大報連鎖機構也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比如「普利策」的名字就是這時出現在媒體的。《女子居家雜志》(LADIES HOME JOURNAL)之類大眾消費雜志也出現於這一時期,並且發行量不小。這些雜志包含各種追蹤時尚趨勢的文章和美容指南之類的東西。這就促進了消費。人們開始通過佔有物品來尋找自己的身份認同。婦女雜志從一個方面講給美國婦女灌輸了這種理想追求。婦女雜志還刊登文章教你如何帶孩子管家務,強調雜志的讀者應該是在成為一個好的家庭主婦的同時保持美麗和青春。雜志上的廣告給婦女帶來新時尚理念,最後把讀者變成了消費者。19世紀末消費主義在美國出現的因素很多,上述只是幾個方面。總之,世紀末美國處於一個轉折時期,一個消費社會正在逐漸形成。 [Page] 二
社會學家凡布倫(THORSTEIN VEBLEN)在《有閑階級論》里把美國這一時期的消費風用「炫耀式消費」的字眼來概括廣為當下的消費文化研究者所知。假如說19世紀末美國的消費主義還是以上流社會「炫耀式消費」為特徵的話,20世紀20年代出現的美國消費主義則是「大眾消費」。「它的出現歸功於技術革命」和「三項社會發明」。[12]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福特主義」(FORDISM)的裝配流水線生產。有學者認為美國消費主義始於1913年福特汽車公司在密歇根生產流水線上駛下第一輛汽車之時。[13] 20世紀美國消費主義大眾文化的興起按這位學者的說法「與以福特主義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大規模工業生產方式有著密切聯系。」[14]福特主義創造了工薪階層消費模式。標准化規模化的大批量生產使工人消費得起住宅和汽車。「一天工作8小時,掙5美圓」,福特主義是用這樣的口號吸引工人加入消費主義行列的。馬克思主義文化研究是這樣分析福特主義生產方式的:資本主義用提高生活水平的策略達到「一箭雙雕」的目的。大量消費避免了生產過剩,同時社會因消費充裕而穩定。工人因此放棄對「異化勞動」和資本主義制度的抗爭。「在葛蘭西看來,現代消費主義構成了資本主義社會勞動力再生產以及整個資本主義社會體系再生產的一種新形式。」[15]無論怎樣,發端於福特主義的美國大眾消費文化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成了「現代資本主義的核心」。[16]
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人因為二戰結束對經濟前景抱著樂觀主義情緒。家庭主婦們認為現在終於可以集中精力經營自己的舒適安樂窩了。電爐子、吸塵器、電冰箱等用具把婦女從繁重的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這一下有時間參加雞尾酒會之類的社交活動了。參加社交活動就得穿著打扮。「迪奧」和「香奈爾」之類的品牌引領著化妝品的時尚。CHARLES JOURDAN把高跟鞋的樣式推到極致。類似《讀者文摘》的雜志有近50家發行量突破100萬份。這些雜志和報紙等媒體把廣告灌輸給消費的人群,激發他們的消費慾望。人人都以為消費機會是平等的,並沒有意識到實際上是廣告商們通過分析人們的消費動機在推行營銷策略。1957年在美國出版的《隱藏的誘因》(THE HIDDEN PUESUADERS)一書的作者認為戰後的消費主義盛行是廣告商們鼓動的結果。這本書提到百老匯一幕劇的場景:主人公的兒子呼喊著「我要的東西很多,簡直要瘋了……金錢就是生命」。[17] 電視機走入眾多的美國家庭也是戰後消費主義盛行的原因。《我愛露西》和《度蜜月的人》之類的電視節目播放著美國人理想中的生活方式。馬爾庫塞說這時候的美國人普遍具有「幸福意識」:人們「最流行的需求包括:按照廣告來放鬆、娛樂、行動和消費……」[18]所有的人在汽車、房屋的消費中尋找自己的靈魂。「商品及其流通方式的發展與商品的巨大豐富是形成消費主義文化的重要經濟基礎。」[19]商品廣告和信用消費給美國人帶來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價值觀。分期付款改變了人們的消費觀念。電視等大眾傳媒「順應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為美國消費熱潮的到來提供了充分的輿論宣傳和引導」[20] 。經濟發展刺激了消費,消費慾望使「資本主義新教倫理」瓦解:人們不再認為勤儉持家是美德了。新的文化意識形態是消費而不是節儉。勞動與積累不是目的,只是消費的手段,享樂才是根本。「人們在休閑、消費和感官滿足中接受了新的消費方式和生活方式……現代消費主義文化悄然形成。」[21]

美國消費主義的高潮是近 20年出現的。這當然與技術的進步和媒體的宣傳有直接關系。媒體廣告給美國人編織著五彩絢爛的美國夢。美國人在做美國夢時似乎也未多考慮夢有多少現實成分。1996年一本題為《隔壁的百萬富翁》引起了小小的轟動。因為書裡面寫的百萬富翁與人們想像的不太一樣:他們大都過著節儉的生活,買二手車,買便宜東西。這些富翁感覺沒有必要讓世人知道他們能過更富有的日子。而成千上萬的非富翁美國人則對消費另有態度,因為他們買什麼用什麼與「身份」密切相關。開什麼牌子的車,穿什麼牌子的衣服,住什麼房子甚至喝什麼酒都與自己的形象有關。美國所謂中產階級的大多數消費時的參照對象往往是自己尊敬的人,也就是說收入比自己高得多的人。這種攀比在美國並不是什麼新鮮事。20世紀初,美國只有富翁才會炫耀式消費。二戰結束後,美國人主要是向鄰居看齊,不甘居人後。近幾十年,美國人的消費則愈演愈烈。在過去,鄰居是榜樣,多多少少在一個消費水準上。如今,美國人不再以鄰居為消費參照系,他們選擇收入比自己高數倍的人來比較,所「參照」的生活方式往往是媒體宣揚的那一類。這樣問題就來了。一個人收入50,000美圓,跟收入65,000美圓的比還說得過去;如果跟收入6位數以上的人比就麻煩了。媒體廣告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一個二十來歲連單身公寓都租不起的人卻認為自己應該住紐約高級公寓,因為廣告是這樣誘惑他的。年輕人為自己設定實現不了的消費目標,其不如意是可想而知的。美國目前有27%年收入在10萬美圓以上的家庭認為自己在消費方面不能隨心所欲。近20%的聲稱全部收入悉在生活必需上花掉了。在年收入5萬到10美圓的家庭里,39%認為不夠,1/3認為悉在必需。美國這個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居然有一半人說不能什麼都要。這還不都是窮的那一半。[22] 為什麼有這么多的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物質上不滿足?為什麼永遠有東西要買?六位數的收入為什麼也不夠?為什麼美國人的儲蓄比別國人少?因為美國人奉行「我花故我在」(spending becomes me)消費哲學。
20世紀80、90年代是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瘋狂消費的年代。90年代末,「美國夢」(郊區一所小房子、兩輛車、一年一度假)大為拓展。在不到50年的時間里,美國中產階級的住宅擴大了一倍,越來越多的人有了第二處房產,汽車也越來越講究。1980年以來娛樂休閑消費支出增加了一倍多。中產階級生活方式的新內容也增加許多:個人電腦、孩子在私立學校受教育、訂制服裝、在餐館吃飯、空調、微波爐、名牌運動鞋等等。在1979年-1995年間,平均每人支出增加了30%。然而,90年代中期的美國人並不感到幸福。許多人對消費前途感到悲觀。為什麼?因為攀比之風越吹越烈。有人稱之為「貪婪的年代」。美國富人把炫耀式消費推向新的高潮。他們購買凌志車、勞力士表、名牌筆,收藏藝術品。上中產階級紛紛效仿,結果年收入10萬美圓的人也開始叫窮。肖爾給「上中產階級」(upper-middle-class)下的定義是:最富裕的20%美國家庭,其中不包括最最富裕的那百分之幾。1994年,這個標準的底限為年收入72,000美圓的家庭,中點為91,000。最富裕的5%家庭平均年入為254,000。人們攀比的就是這一群人的生活水準。這一群美國人確立了成功人士的物質生活標准,這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活方式。到1991年,幾乎所有的美國人都開始盯著「金字塔」頂。根據肖爾的文章,哈佛商學院教授蘇珊·福尼爾(Susan Fournier)曾和一位同仁做過消費者抽樣調查:35%的美國消費者有當「成功人士」的意願,而所謂「成功人士」只佔美國人口的6%,其平均年收入在25,000美圓。抽樣調查中希望「較成功」的佔49%,次之的佔12%。也就是說,有85%的美國人想成為18%的頂尖美國人。只有15%的美國人覺得過「小康」生活就可以了,當「中產階級」就可以了。「而往上趕並不容易,因為他們(你攀比的對象)越來越富——比4/5眼盯著他們的美國人要富得多。」從1979年到1994年,那20%美國最富裕的家庭收入從佔美國家庭整體收入的42%上升到46%。即便不算最富裕的5%,上升幅度也是從26%到了27%。而這個人群之外的美國人的收入根據肖爾說實際上在下降。「4/5落入收入越來越少的美國人卻在向收入支出越來越高的人看齊。」[23]
期望值與現實的反差使美國人頗感悲觀。到1996年,每四個美國人里只有一個相信在今後五年裡生活水平會提高。美國人幾乎有半數感覺自己的子女那一代人將來生活水平不會比自己高。「中產階級隊伍在萎縮,公司規模急劇縮小,就業焦慮和經濟悲觀論彌漫。人均消費在上升,而消費者的期望上升得更快。」1986年,有一家叫ROPER的民意調查機構以「多少收入能實現夢想」為題向美國人作調查。當時的答案是50,000。到1994年,同樣問題的答案是102,000。攀比消費導致家庭財政狀況不佳是不足為奇的。63%年收入50,000-100,000美圓的美國家庭存在信用卡透支現象。美國家庭平均只將3.5%的可支配收入用於儲蓄。[24][Page] 小 結
羅鋼為「知識分子圖書館」叢書編選的《文化研究讀本》給國內從事文化研究的人開了個窗口,讓大家知道「文化研究」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是怎樣一個情形。《消費文化讀本》(羅鋼、王中忱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6月版)則是《文化研究讀本》中一個子題目的拓展,儼然一本資本主義消費文化大觀。消費文化研究在當今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研究中是主流,是「顯學」。編者的用意除了「紹介」,顯然是考慮到我們自己的社會也越發被物的消費包圍,無從置身事外,或者根本就有切身體會了。《探索消費的斯芬克斯之謎》是羅鋼為這本論文選集中文版寫的前言,一篇非常好的導讀。 羅鋼文章的開篇援引鮑德里亞《消費社會》的開篇說:「今天,在我們的周圍,存在著一種由不斷增長的物、服務和物質財富所構成的驚人的消費和豐富現象,它構成了人類自然環境中的一種根本變化。……我們生活在物的時代……」接下來是他自己的話:商品消費改變了日常生活,改變了社會關系和生活方式,「改變了人們看待這個世界和自身的基本態度」。 「20世紀大眾消費社會的整體興起與以福特主義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大規模工業生產方式有著密切的聯系」。研究福特主義的法國理論家阿吉列塔的說法也在羅文引用范圍:資本主義「不僅改造了勞動過程,也改造了勞動力再生產的過程」,它產生了「工薪階層的消費模式」。19世紀末工人出身的美國工程師泰勒發明的大規模生產方式使工人「哪怕在最小的細節上也被迫從屬於生產過程」,工人成了裝配線上的一個零件。社會思想家們將這種現象稱為「物化」。還是阿吉列塔的話:「在歷史上,福特主義第一次創造了一種工人階級的消費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個人對商品的佔有支配了消費的具體實踐。」新型的工人有能力支付汽車等商品的費用。在葛蘭西看來,勞動力再生產和資本主義體系再生產就是「現代消費主義」構成的。哈維等人認為非物質形態的商品在消費中占據了重要地位。生活方式和生活風格也同服裝一樣成為時尚。消費從商品轉向服務。鮑德里亞的話又在文中出現:「在當代西方社會,人們消費的已不是物品,而是符號。」羅鋼的結論是:「從福特主義向後福特主義的過渡,反映了西方社會從工業社會向後工業社會的轉變」;傳統是以生產為中心,現在是以消費為中心。在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消費才能成為一種具有某種價值取向的文化選擇」。熊彼特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導源於一種以城市享樂生活為特徵的高度世俗化」,換句話說就是奢侈消費促進了生產。亞當·斯密所謂「消費是所有生產的唯一歸宿和目的」,羅文以為就是人們把消費當作社會發展的條件。德國學者W.F.豪以為「商品美學」為「商品拜物教」推波助瀾,商品包裝和商品廣告刺激了人的消費慾望。盧卡奇認為商品交換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細化使人們的「生活囿於十分狹窄的范圍……失去了對整個社會的理解力和判斷力」,「人們對物的追求窒息了他們對現實和未來的思考」。羅鋼的意思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里的文化已經演化為消費文化,這種文化「提供給異化現實中的人們一種自由和快樂的假象,用來掩蓋這些事物在現實中的真正缺失 」。[25]美國文化里的消費主義風尚正是美國人追尋異化現實里的「自由和快樂」(美國夢)的表現;美國人日常生活里的焦慮和失落正表明「美國夢」在「現實中的真正缺失」。

❸ 消費主義的特徵

關於消費主義的特徵如下:

對消費主義特徵的研究,戴銳和劉曉君的研究語言表達簡潔,內容較為全面。戴銳認為,消費主義派生出了以下特徵:

1、為消費而消費。人們不再傾向於關心消費的結果,即不再僅為了維敏渣鏈持生存梁判與發展而消費,而是更追求消費行為本身的社會意義。

5、消費主義的大規模消費需求是被製造出來的,並於無形中將所有人都卷人其中,使人們永無止境地追求高消費;

6、消費主義是對商品象徵意義的消費,並將其看作是自我表達和社會認同的主要形式,看作是較高生活質量的標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徵;

7、向社會各個領域滲透的消費主義日益在全球獲得其正當性和合法性,成為一種新的社會統治方式,體現著一種新型的社會生活組織。

❹ 消費主義到底是什麼

消費主義是指人們一種毫無顧忌、毫無節制的消耗物質財富和自然資源,並把消費看作是人生最高目的的消費觀和價值觀。消費主義表現在「對物質產品毫無必要的更新換代、大量佔有和消耗各種能源和資源,隨意拋棄仍然具有使用價值的產品,採用難以承受的生活方式等等。

在這種界定之下,消費主義的實質上是拜物主義,通過對物的消費和佔有體現他們生活方式、身份地位和優越感,他們無所節制的消費污染了環境,過量地消耗了資源,帶來了極大的負外部性,但他們卻沒有為此付出代價。

消費主義的好處:

一、可以促進我國貨幣流通、經濟內循環,進而促進資源的協調分配並一定程度上促使各大產業鏈的完善、延長,促進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

二、可以為經濟注入新的活力,增加各產業用工的崗位數量,促進就業。

三、在我國人口迅速老齡化的趨勢下,一些產業(尤其是娛樂產業)面臨著嚴重的市場萎縮,消費主義能在相對較長的時間跨度內減弱甚至防止這些特定市場的坍縮,為我國解決相關問題提供寶貴的時間;四是消費主義客觀上使得人們的物質生活更加富裕,的確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

❺ 消費主義的消費主義

從文化研究觀點,消費主義被視為是一種獲得愉悅的活動形式。消費(Consume)一詞可追溯至14世紀,意同揮霍、用盡;而在16世紀出現的「消費者」(consumer)一詞,也有相似的負面意思。然而,到了19世紀中期,伴隨「消費者」一詞替代原來的差掘個體化的「顧客」(customer),「消費者」已轉化成中性詞,用來指涉相對於「生產者」(procer)的抽象實體。而到了20世紀,這種抽象的用法進入日常的生活領域,成為大眾的代稱,且具有支配性的意涵,大眾的需求是由滿足他們需求的一方所創造的。因此,消費主義在後現代語境中,不再指涉過度購買行為。
從社會學觀點,消費主義是物質極大豐富前提下,人們處理物與人的關系的方案之一。資本主義出現以前,物品是勞動的直接成果,而物品的生產與交換通常在一地之內完成。這個時候,物品的價值是它的「實用價值」而非「交換價值」。在資本主義社會,因為市場的形成,人們在交換過程中人為的估量一物的「價值」,扭曲了體現勞動的「實用價值」。消費主義可能會造成公民社會的消逝。因為消費主義的基本意識形態是市場關系,也就是在所有的人際關系中,市場邏輯成為指導原則,公民的基本權利變成需要透過消費所獲得。如此一來,一般人必須要是積極的消費者,才能是好的公民,這便排除了經濟上弱勢的中下階層民眾在公民社會本應享有的那些「不論貧窮或富有都享有同等待遇」——如教育、醫療保障等。

消費主義與晚期資本主義聯系在一起。對財富的追求是資本主義的一個動力,它具體表現在對資本利潤的獲取。而利潤的獲取不能不依賴於商品交換的實現,即產品有消費者購買。由於技術進步導致的勞動生產率的大幅度提高和產品的過剩,消費者的慾望對商品交換價值的實現具有越來越大的作用了,這種情況在戰後西方更是突出。馬爾庫塞、弗洛姆等人早就看到,鼓勵和擴大國民的消費需求,成了資本主義良性運行的條件之一。為達此目的,消費者的慾望、需要和情感便成為資本作用、控制和操縱的對象,並變成一項慾望工程或營銷工程。因此,今天的生產已經不僅僅是產品的生產,而同時是消費慾望的生產和消費激情的生產,是消費者的生產。只有「生產」出一批有消費慾望和激情的消費者,產品才能賣得出去,商品生產的目的才能實現。
這里所謂「消費」並不是傳統政治經濟學范疇里所指的對物品的需求與滿足,而是指人與物品之間的關系。《消費社會》的作者鮑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認為消費構成當下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邏輯;這些邏輯包括:
第一,商品消費面前人人平等。在消費社會里,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了消費品。「無物不可以消費。」消費品的普遍存在證明資本主義的合理,「消費社會首先論證了資本主義平等的神話。」
第二,消費不僅僅體現在物質文化上,更體現在文化含義上,消費體現個人身份。英國學者盧瑞(Celia Lury)認為「消費文化是20世紀後半葉出現在歐美社會的物質文化的一種特殊形式。」 物質文化領域里的消費不限於商業系統。商品由文化環境確定用途,日用品也有文化含義。盧瑞援引另兩位學者的話進一步闡明自己的論點:「商品都具有價值,其價值取決於消費者的價值觀……每個人既是價值的評判者也是被評判的對象……人們之所以選擇這些商品,是因為它們有相應的等級……」
第三,消費的不是商品和服務的使用價值,而是它們的符號象徵意義。「消費主義是指這樣一種生活方式:消費的目的不是為了實際需求的滿足,而是不斷追求被製造出來、被刺激起來的慾望的滿足。」美國文化里的消費主義恰呈現這一特徵。美國就是由消費者構成的國度。美利堅式的消費主義灌輸給美國人的是個人成功只有通過金錢虛敏核上的成功來拿皮實現,財富是通過購買商品體現的。在當今的美國社會文化語境里,消費是再正宗地道不過的行為了。美國人無處不與消費打交道。美國人有時也擔心失去更有意義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但他們對消費主義的不適和抨擊從來不很強烈。

❻ 消費主義最初定義

消費主義,是西方發達國家普遍流行的一種社會道德現象,是指導和調節人們在消費方面的行動和關系的原則、思想、願望、情緒及相應的實踐的總稱。其社會大多數人的多數行為是追求體面的消費,渴求無節制的物質享受和消遣,並把這些當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價值。但其原則和方式仍只是消費主義大搜寬氏概念中的一個細分。消費主義是當今西方資產階級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科學領域中,巧櫻因知識傳統對消費主義有不同的定義與詮釋,如綠色消費主義、消費者保護、消費者運動、消費者權益等等。消費主義對發展中國家有很大影響
消費主義來源
消費主義在發達國家產生和發展並繼而在全球流行開來,可從如下方面找到原因。
經濟因素
二次大戰後,市場經濟國家的經濟有了迅速增長,由此使社會財富大量增加。這使許多人都以為,社會財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於是,一種主張人們可以任意佔有和消耗財富的消費主義思想便產生出來,並得到社會大眾的認同,產生了日益廣泛深刻的社會影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有相當一部分人成為改革的直接受益者,腰包鼓了起來,這成為消費主義在中國流行開來的物質基礎。
政策因素
隨著凱恩斯主義成為國家制定經濟政策的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鼓勵和刺激消費的經濟政策就相繼出台。有了來自國家政策的鼓勵和推動,消費主義就有了更為適宜生存發展的環境和土壤。在我國,為拉動內需,也一度有刺激消費的政策出台。在具體執行過程中,有些政策被誤讀為消費主義甚至浪費的依據。
哲學因素
消費主義的滋生蔓延,還與西方哲學思想有密切聯系。西方哲學在發軔之初就與東方哲學大異其趣。在西方哲學看來,人是一種真正的「理性動物」,人類的使命就是以其體力和智力了解世界,進而征服和控制世界,成為自然萬物的主宰,並使其為人類服務。這種哲學思想,不是把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看作是一種和睦相處、互助互利的朋友關系,而是看作一種征服與被征服,剝奪與被剝奪的對立關系。表現在消費領域,它主張人類有權無限地佔有和揮霍物質財富,以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感官需求。所以,西方哲學思想是消費主義的理論基礎。有了這一指導思想,消費主義的產生與發展就是順理成章的了。
市場因素
銷售分析家維克特·勒博宣稱:「我們龐大而多產的經濟……要求我們使消費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要求我們把購買和使用貨物變成宗教儀式,要求我們從中尋找我們的精神滿足和自我滿足。我們需要消費世散東西,用前所未有的速度去燒掉、穿壞、更換或扔掉」。許多人對勒博的號召做出了反應——也可以說,是生產商和銷售商在為消費主義推波助瀾。我們面前一個可以說明問題的數據是,2004年國內市場手機換機周期是18個月,2005年5月份的調查顯示,該周期已經縮短到1年。
心態因素
暴富者心態在當前國人心態中表現地比較明顯。剛剛富起來的人們對財富還沒有樹立起正確恰當的觀念,表現欲強烈,這也為消費主義的流行提供了合適的土壤。

❼ 五 消費主義

簡單淳樸的生活,無論在身體上還是在精神上,對每個人都是有益的。

      —— 愛因斯坦

可以說,消費行為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事實是,我們就是我們擁有的東西。

      —— 加拿大約克大學消費者研究人員、心理學家,拉塞爾·貝爾克

消費主義,就是把消費本身當成目的,為消費而消費。新銳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1976年~)在其《人類簡史》一書中寫道:「消費主義的美德就是消費更多的產品和服務,鼓勵所有人應該善待自己、寵愛自己,就算因為過度消費而慢慢走上絕路,也在所不惜。」

關於現代社會的消費,英國社會學教授,齊格蒙特·鮑曼(1925~2017年)在其《懷舊的烏托邦》一書中寫道:

從搖籃到墳墓的整個過程中,我們都在接受這樣一種訓練:要把商店當作葯店,裡面充滿了治療至少緩解我們生活中所有疾病和苦難的葯品。商店和去商店購物於是具有了一種真正的末世論色彩,正如美國社會學家,喬治·瑞澤爾(1940年~)的名言,「超市就是我們的神廟」。我還想補充的是,購物清單因此就是我們的每日祈禱書,逛購物廣場就是我們的朝聖之旅。出於沖動而購買,拋棄已經購買的但不再有吸引力的物品,取而代之以更有吸引力的物品,這就是我們最熾熱的情感。消費者享受的豐滿,意味著生活的豐滿。我購物,因此我存在。購物或為了購物,就是一切。

對於那些有缺陷的消費者,那些當代的窮人,不購物表明他們過著一種沒有完成和實現的苦惱生活,標志著他們自己無足輕重、一無用處。不購物不僅表明沒有快樂,還表明沒有人類的尊嚴、沒有生命的意義。甚至,他們不會被當作人來看待,沒有任何理由感到驕傲和自尊,也沒有任何理由受到周圍他人的尊敬。

消費主義文化,就是使消費者能夠適應這樣一種生活——在這種生活中,人們的真正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卻通過虛假需求的虛假滿足這種伎倆,使真正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的情況得以維持,使人們能夠忍受自己真正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的狀況。

現代經濟社會,經濟增長成了最高的目標,GDP成了唯一的標准,生產和消費成了人類存在的全部意義。為了刺激生產和消費,人類竭盡所能,耗盡心力——快速更新產品、製造各種奢侈品、購物節、打折促銷、分期付款,等等。

分期付款,實際上是殺死中產階級世喊的獨門暗器,它輕易地改變了價格規律,讓還沒兌現的收入參與了市場經濟的價格機制,抬高了供給和需求曲線,其結果就是抬高了商品的價格。

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讓·鮑德里亞(1929~2007年)在其《消費社會》一書中深刻系統地分析了,消費主義如何在當今的人類生活中取得了支配性地位並成為了主宰性力量。

鮑德里亞認為,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消費結構中,我們消費的不是商品的使用價值,而是商品象徵性的符號意義(風格、品味、等級、地位等),是符號價值的幻境。「今天的消費已然不是人的真實消費,而是意義系統的消費。我們通過消費來彰顯自己的品味,通過所消費的符號來標記自己所歸屬的階級。消費的目的不再是生存,而是慾望。」

並且,由於「消費系統並非建立在對需求和享受的迫切要求之上,而是建立在某種符號和區分的編碼之上。」因此,這種消費根本不能帶來真正的滿足,相反,它將導致人們的慾望永無饜足。這種消費實際上是人類受到的一個詛咒,跟加勒比海盜中黑珍珠號上貪婪的船員所受到的詛咒一樣:「我們花的金幣越多,就越發現:酒怎麼喝也不過癮,美食進了嘴就變成泥沙,美女也滿足不了我們的慾望。我們受到貪婪的驅使,現在卻被貪婪吞神枝噬。」

人們在無始無終無窮無盡的消費中喪失了自我、自由和自主。「承認消費者的自由和自主只是個騙局。」 鮑德里亞認為,看上去自主的消費主體是不存在的,它是被廣告製造出來的幻覺主體。鮑德里亞寫道:

今天,生產的東西,並不是根據其使用價值或其可能的使用時間而存在,而是恰游返敏恰相反——根據其死亡而存在,死亡的加速勢必引起價格上漲速度的加快。僅僅這一點就足以對有關用途、需求等的整個經濟學「理性的」公訴產生懷疑。不過,人們知道生產秩序的存在,是以這種所有商品的滅絕、永久性的預先安排的「自殺」為代價的。這項活動是建立在技術「破壞」或以時尚的幌子蓄意使之陳舊的基礎之上的。廣告耗費巨資實現了這一奇跡,其唯一的目的不是增加而是去除商品的使用價值,去除它的時間價值,使它屈從於時尚價值並加速更新。

消費主義還造成了人類的異化,鮑德里亞寫道:「整個社會、『股份』社會、有限社會與魔鬼簽了合約,向他出賣了一切先驗性、一切合目的性以換取豐盛,而此後便受到目的缺席的困擾……異化是無法超越的:它就是與魔鬼交易的結構本身,它是商品社會的結構本身。」

鮑德里亞認為,在資本主義生產秩序中,不是我們操縱時間和金錢。恰恰相反,我們被作為交換價值的時間和金錢所操縱,我們變成了時間和金錢的糞土。我們再也不能像古代那樣自由地不做算計地消磨時間,因為今天我們相信時間就是金錢,金錢就是一切,時間和金錢再也不能被視為糞土。

今天,在茫茫慾海滾滾紅塵中,人類全部的心力都耗費在了讓別人更多地消費上,不幸而諷刺的是,這個「別人」也包括了自己!今天,消費主義無處不在、無孔不入,從衣(名牌)食(奇珍異味)住(別墅)行(豪車)玩(豪華遊艇)、到身體(各種化妝品、美容、整容)、到各種精神鴉片(電子游戲、肥皂劇、短視頻、直播、選秀、真人秀、娛樂八卦、庸俗小說),消費遠遠超過了上帝最輝煌時刻的管轄領域!

消費主義鼓勵人們生產一切能生產的產品,各種產品快速更新換代,最大程度地刺激大眾的慾望。如果蘋果的手機,改成三五年發布一個新型號,很多人的工作量都可以減少一半,很多消費者的信用卡也可以少刷幾次,甚至還可以保住一些人的腎;假如華為每年發布的手機型號從28款(2018年)減少到3款,每天加班到十一點,每周休息一天,自願放棄年假,不間斷的過勞死,都會成為神奇無比的天方夜譚。

消費主義把整個人類變成了燃燒的太陽,終有一天,人類的世界會油枯燈滅。生產的加速,不僅耗盡了地球上的資源,製造了無法計量的垃圾,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也侵蝕了人們的行為、意志、精神和思想。

(我媽睡過的搖籃,小姑,村裡的5~6個孩子,經過大姐、二姐、我,大姐的3個孩子,現在輪到二姐的孩子,以後我自己的孩子:竺宗光)

我們為什麼就不能讓自己閑下來,多一份閑心,看雲、看天、看水、看山,看書、看戲、看小丑粉墨登場、看歷史輪轉變遷?我們為什麼就不能戰勝資本的邏輯(利潤最大化),放棄經濟增長的執念,還地球以綠水青山,還大海以清澈湛藍,還天空以白雲悠悠,還人類以寧靜溫暖?我們為什麼就不能做一個自由的人,不做物質的奴隸,精神自由而靈動,富有思想、愛心和創造力?

❽ 消費主義批判——消費主義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本文中試圖梳理以下幾點:

1)定義我認為的消費主義(唯名主義,這里的消費主義只是一個用來研究的對象)

2)描述消費主義的現象與特徵

3)梳理消費主義的起源和發展

4)我們對消費主義的態度和消費主義的未來

首先,我要聲明:消費有利於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有利於拉動內需,推動經濟發展,合理適度的消費為生活所需。但要注意消費主義的影響,不能被消費主義欺騙。我再此批判的也是消費主義思想,而非消費本身。

1)什麼是消費主義

消費主義是指這樣一種生活方式:消費的目的不是為了實際需求的滿判絕足,而是不斷追求被製造出來、被刺激起來的慾望的滿足。消費主義是指人們一種毫無顧忌、毫無節制的消耗物質財富和自然資源,並把消費看作是人生最高目的的消費觀和價值觀。」消費主義表現在「對物質產品毫無必要的更新換代、大量佔有和消耗各種能源和資源,隨意拋棄仍然具有使用價值的產品,採用難以承受的生活方式,等等」。在這種界定之下,消費主義的實質上是拜物主義,通過對物的消費和佔有體現他們生活方式、身份地位和優越感,他們無所節制的消費污染了環境,過量地消耗了資源,帶來了極大的負外部性,但他們卻沒有為此付出代價。(摘自MBA智庫網路)

我在本文中所說的「消費主義」並不是什麼專業的研究術語,只是為了方便說明問題,借過來的一個詞語罷了。消費主義就是一種思想觀念,或者說價值觀,認為人生的價值需要通過消費來體現,在消費時考慮的不是自己的需求和實用性,而更多地是品牌及其所代表的「身份」,不考慮自己的消費能力及環境資源狀況,一味盲目地追求消費的慾望。

2)消費主義現象與特徵

消費主義的表現之一是感性消費。消費者在傳媒的鼓吹下,盲目追求商品的符號信息,消費行為本身不再具有理性和節制,即不考慮對某一商品的消費是否必要,就是「跟著感覺走」的消費。另外,消費不計後果,不考慮它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消費主義的表現之二是浪費性消費。倪瑞華認為,消費主義倡導的是一種「物用過就扔」的「一次性消費」,「耐用消費品」是「類一次性消費」。商品的使用與否不取決於它的使用價值,而是看它是否「合潮流」、「時尚」、「我是否喜歡」。浪費還表現在對消費品的過度包裝,甚至包裝的成本要大於消費品自身的價值。

消費主義的表現之三是炫耀性消費。消費主義下的消費者吃穿講排場,鬥富,對什麼事情都講究大操大辦。

從不同角度去看,消費主義消費的特徵:

總消費主義影響下的消費觀察:

(1)為消費而消費。人們不再傾向於關心消費的結果,即不再僅為了維持生存與發展而消費,而是更追求消費行為本身的社會意義。

(2)消費主義帶來的是物慾消費就是一切。以消費為人生支點,人生只有消費,只有及時行樂,要盡可能地避免勞作。橫流,是資源的浪費與環境的污染,是破壞可持續發展的一種短視行為。

(3)一切為了消費。以消費為人生目的,活著就是想方設法滿足自己的消費欲求。

(4)消費一切。不管是物質資料、文化藝術,甚或人自身都可以成為消費對象供人消費。

(5)不顧一切地消費。人的消費不再受個人支付能力的嚴格限制。

從消費主義理論上分析:

(1)西方消費主義文化是建立在機器大工業基礎上,以大規模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為特點的一種工業文化,它以鮮明的重視物質消費的物質主義為特徵,並通過物質的佔有來達到心理的滿足;

(2)消費主義的大規模消費需求是被製造出來的,並於無形中將所有人都卷人其中,使人們永桐沖碼無止境地追求高消費;

(3)消費主義是對商品象徵意義的消費,並將其看作是自我表達和社會認同的主要形式,看作是較高生活質量的標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徵;

(4)向社會各個領域滲透的消費主義日益在全球獲得其正當性和合法性,成為一種新的社會統治方式,體現著一種新型的社會生活組織。

從齊格蒙特﹒鮑曼「流動的現代性」理論看:

(1)消費主義是資本主義增長的內在邏輯

(2)消費主義被用來對抗不確定性與不安全性

(3)消費主義支撐自我身份的構建

(4)消費主義被視為一種幸福法則

3)消費主義的起源和發展

1.本質原因。消費主義從本質上說是由資本的內在邏輯決定的,資本的本性是追逐利潤,追求經濟的增長局哪,生產愈來愈多的產品 。福特主義出現後,生產的重點轉到生活資料的生產,必然要求大規模的消費。

2.經濟原因。進入20世紀,特別是二戰以後,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迅速發展,社會物質財富大量增加。社會各階層的生活水準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使很多人以為地球資源的儲量是無限的,物質產品的供給是無限的, 社會財富是取之不竭的。於是,主張人們可以恣意佔有和消耗財富的消費主義思想便產生出來。

3.政治原因。上世紀的經濟大危機之後,凱恩斯的經濟理論被許多國家採用。凱恩斯認為,經濟危機產生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因此要刺激消費和投資,增加有效需求,促進經濟發展 。各國政府為了保證國民經濟穩定運行並適度增長,對消費主義通常採取默認、縱容和鼓勵的態度 。正是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消費主義逐漸成為人們消費行為的一種觀念。

4.心理原因。消費品除了能滿足人的生理需求外,也可以用來顯示相對支付能力,滿足自尊的需要,更確切地說是為了滿足虛榮心,於是出現炫耀性消費。也有學者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里,人在生產中是不自由的,因此為了追求自由,人把注意力轉向消費領域,試圖通過自由的購買消費品行為來使自己的不自由感得以消除,實現自己潛在的平等願望。因而,勞動中缺乏自我表達的自娛和意圖,就使人們變得越來越依附於消費行為,把消費視為一切。

戴銳認為,我國接受消費主義的原因之一也是心理問題。改革開放後,我國人民要求恢復被抑制的生活需要,關注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這為以後生活需求的畸形膨脹和消費主義生活方式的出現提供了一個心理起點。另外,我國人民才開始有了真正自主的消費生活,加之諸多社會變革的逐步推進,人們對新的經濟生活變得不太適應,其消費心理很不成熟,追求時尚的趨附心理,追求流行的從眾心理以及攀比心理,對價格上漲與假冒偽劣的恐懼心理等大量存在,對傳媒的消費引導也具有較強的依賴性,因此,很容易接受消費主義。

5.文化原因。消費主義的興起有深刻的哲學根源。在西方哲學看來,人是一種真正的「理性動物」,人類的使命就是以其體力和智力了解世界,揭示宇宙萬物的運行規律,進而征服和控制世界,成為自然萬物的主宰,並使其為人類服務。這種哲學思想不是把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看作是一種和睦相處、互助互利的朋友關系,而是看作一種征服與被征服、剝奪與被剝奪的對立關系,表現在消費領域,它主張人類有權無限地佔有和揮霍物質財富,以最大限度滿足人們的感官需求。另外,享樂主義在現代社會的文化體系中占據中心地位,它導致人類對物質主義的瘋狂追求,從而導致消費主義的產生 。

6.大眾傳媒的推動。國內學者一致認為,大眾傳媒對消費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戴銳認為:「人們越來越多地接受消費主義這種生活觀念,如果要追根溯源,起推動作用的因素當首推大眾傳媒。」消費主義生活方式的形成是出於商業集團的利益驅使並通過依附於他們的大眾傳媒的商業集團廣告或其他各種文化、藝術的形式推銷給大眾。

4)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消費主義

消費主義的危害:

1.資源危機。

一方面,消費主義導致了生產的無限擴大,生產對自然資源的無限索取;另一方面,消費主義主張個人的無限消費,導致人均消耗資源量上升,資源消耗總量增加,而地球的資源存量是有限的,由此帶來了資源危機 。另外,消費主義倡導高檔消費、過度消費、時尚消費、超前消費、一次性消費等,不僅使企業加快了商品更新換代的速度,消耗了大量自然資源,而且使得消費者將大量仍有使用價值的商品拋棄,這樣導致了資源的巨大浪費,加重了資源危機。

2.生態危機。

消費主義通過支持「大量生產一大量消費一大量廢棄」的現代生活方式導致了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因為大量生產和大量消費所誘導的人類慾望將超越地球生態圈的承受限度,而大量廢棄所造成的垃圾過剩將超越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和轉化限度。而自利的生產商和消費者很少考慮環境的承載能力,也不願為維持和支撐這種物質消費模式所造成的環境、能源和生態後果支付必要的代價 。結果必然造成自然資源的破壞和生態環境的污染。

3,價值觀危機

(1)消費主義沒有帶來幸福。

真正的幸福是被掩蓋了的社會關系、工作和閑暇。而在消費主義社會中,社會關系特別是家庭和團體中的社會關系被忽略了,另外,生活節奏隨著國家工業化和商業化程度的增大而加快,人們能夠享用的閑暇時光越來越少。所以在消費主義社會中,盡管消費者能夠得到充裕的物質滿足,但他們也並不感到特別的快樂l3]。另外,消費主義認為,消費是人們精神滿足和自我滿足的根本途徑, 而精神滿足和自我滿足是幸福的同義詞,這也就是說,消費的滿足等於幸福的獲得,然而這是極其虛幻的。物慾的滿足是感性快樂,而感性快樂並不等同於幸福。

(2)消費主義對自由的拋棄。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在消費領域也是不自由的,消費者面對空前的市場誘惑總是顯得矛盾重重,自由選擇越來越成為一種心理負擔,而非一種經濟權利的享受。另外,人的情趣是被安排好的,需求是被刺激起來的,消費的行為缺乏主動性,人並不是主動地參與這些活動而是被動地吸收這一切。

(3)消費主義對平等的褻瀆。

消費主義宣揚在消費面前人人平等,然而消費並不能得到平等。首先,消費主義從根本上就是一種被操縱的結果,只要捲入其中,就體現了消費主義不平等的本性 。其次,消費主義的消費是以貧富懸殊、社會不公和人類的延續危機為前提的,以社會上一部分人甚至多數人的生存需要和基本需要的犧牲為代價的。就一個國家來說,在生產力發展的一定水平上,社會所創造的物質財富總量是有限的,因此,富人過多的消費必然意味著窮人的消費不足;地球資源的有限性決定了全球性總供給也必然是有限的,因此,富國的過度消費意味著窮國人民的消費不足;當代人過多地消費資源和財富,必然影響著後代人的生存條件。

4,對人全面發展的破壞。

首先,消費主義社會中的人把人生的目的及人的價值實現都歸結為物質消費,他關注的只是個人的物質享受。必然對政治失去興趣,放棄社會的責任和歷史的使命,因此喪失對現實社會制度和社會問題的批判能力,喪失辯證思維能力,成為單向度的人。其次,消費主義將物質消費作為衡量人的價值的標准,認為自我價值只是體現於自我的消費和享受之中,否定人的內在價值,使人成為被動、貪婪的消費者,喪失了道德信仰和能動創造性。再次,消費主義加劇了「人為物役」的異化傾向。消費主義是物質主義,它使人成為金錢、財富和慾望的奴隸,成為沒有思想和精神的軀殼¨。一切商品本來是服務於人的,是人們製造出來滿足自己需要的異己物,但消費主義倡導的人對商品、金錢的過分追求,反而使人本身被商品所控制,甚至成為商品的奴隸。這樣,人們越來越重視賺錢和享受,而忽視德性、品格以及指導人全面發展的哲學智慧的培養。最後導致人的道德水準逐步降低,人的智慧也為物所累而呈現退化趨勢,人的綜合素質也變得越來越差。

討論一種觀點:

在我討論消費主義時聽到一種論點:消費主義是一個偽命題。消費主義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代表著社會進步。消費主義思想的發展,推動者工業化生產,人們的消費可以升級,文化、體驗式消費進一步促進文化發展。人們可以通過人造的食物、對自然社會的改造使其適應人的生存,地球的生態環境變化對人類可能沒有那麼大的影響。通過機器、計算機、自動化生產,人類是可以滿足消費需求的。消費主義促進著社會向前進步,對消費主義的批判根本就是杞人憂天,社會的發展誰能阻止?

顯然我沒有那麼樂觀,對未來、對社會發展也沒有那麼自信。

❾ 什麼是消費問題

這里所謂「消費」並不是傳統政治經濟學范疇里所指的對物品的需求與滿足,而是指人與物品之間的關系。《消費社會》的作者鮑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認為消費構成當下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邏輯;美國學者詹明信所謂晚期資本主義文化邏輯也含蓋消費社會。在消費社會里,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了消費品。消費品的普遍存在證明資本主義的合理,「消費社會首先論證了資本主義平等的神話。」[1]在商品消費面前人人平等。英國學者盧瑞(Celia Lury)認為「消費文化是20世紀後半葉出現在歐美社會的物質文化的一種特殊形式。」[2] 物質文化領域里的消費不限於商業系統。商品由文化環境確定用途,日用品也有文化含義。盧瑞援引另兩位學者的話進一步闡明自己的論點:「商品都具有價值,其價值取決於消費者的價值觀……每個人既是價值的評判者也是被評判的對象……人們之所以選擇這些商品,是因為它們有相應的等級……」[3]消費體現個人身份。消費在20世紀顯得格外重要「表明了資本主義一種重大的變遷……資本主義開始需要確保人們積極地和以各種特殊的方式參與到消費社會中去。」[4]消費文化的前提是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擴張,生產擴張的結果是閑暇和消費活動的增長。「當人們消費商品的時候,社會關系也就顯露出來。」[5] 上面引文里出現的消費社會、消費文化實際上與消費主義的說法是一回事;所涉及的消費的文化社會含義即構成消費主義問題。我們研究美國文化里的消費主義問題,就是研究美國人已然成為生活方式的消費價值取向。「消費主義是指這樣一種生活方式:消費的目的不是為了實際需求的滿足,而是不斷追求被製造出來、被刺激起來的慾望的滿足。換句話說,人們所消費的,不是商品和服務的使用價值,而是它們的符號象徵意義。」[6]美國文化里的消費主義恰呈現這一特徵。美國就是由消費者構成的國度。美利堅式的消費主義灌輸給美國人的是個人成功只有通過金錢上的成功來實現,財富是通過購買商品體現的。在當今的美國社會文化語境里,消費是再正宗地道不過的行為了。美國人無處不與消費打交道。美國人有時也擔心失去更有意義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但他們對消費主義的不適和抨擊從來不很強烈。[7] 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初美國學界倒是討論過消費文化並且影響深遠,論者是受法蘭克福學派影響的「新左派」。他們的主要觀點是美國人被人為地拖進虛偽的消費文化,這種文化不可能真正滿足人文的需要。然而,這種論調並沒有長久的生命力,連批評美國文化的人也不太贊同他們的看法。不過,有一點不容否認:「構成了價值的等級秩序的制度保證」(鮑德里亞語)的炫耀式消費是與新教倫理相悖的。新教倫理和源脊清教精神都崇尚節儉。貝爾在《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中一語道破:「事實上,正是資產階級經濟體系——更確切地說是自由市場——釀雹胡滲成了傳統資產階級價值體系的崩潰。這是美國生活中資本主義矛盾產生的根源。」[8]當今美國文化研究里的消費主義問題討論側重收入的不平等以及消費主義帶來的環境惡化問題。本文認為側重這方面的研究更貼近批評的理性。有學者將消費主義稱為新資本做團主義(R.Cronk).不可否認,消費主義的確將資本主義推向了一個新階段。但是,筆者更傾向美國上中產階級引導的消費主義屬於社會風尚和生活方式問題的看法。因此,本文避免使用肖爾(Juliet Schor)「消費的新政治學」之類的字眼。美國當今的文化精神面貌是經濟生產與社會結構的產物,本文仍然遵循這個常識來理解消費主義問題。本文遵循的研究方法是樸素的實證方法,以期描述美國消費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和現狀。

閱讀全文

與消費主義算研究方法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解決兩不愁三保障上的經驗方法 瀏覽:671
干擾素用什麼方法打 瀏覽:353
打不著火的最佳方法 瀏覽:665
蒙氏教育研究方法 瀏覽:222
腰椎間盤脫出檢測方法 瀏覽:335
檢查手機中病毒的方法 瀏覽:425
如何才能不勞而獲的一百種方法書 瀏覽:280
最簡便易行的方法 瀏覽:656
住友挖機空調不涼快的原因及解決方法 瀏覽:777
外語教學常用方法教資 瀏覽:729
1x98用簡便方法計算 瀏覽:974
怎麼學拼音最快的方法 瀏覽:22
教學方法框圖 瀏覽:576
談判表演技巧和方法 瀏覽:258
細胞纖維化檢測方法 瀏覽:144
你知道哪些便方法 瀏覽:940
大半夜便秘睡不著快速解決方法 瀏覽:165
性功能勃起障礙的治療方法 瀏覽:391
馬常見的病和治療方法 瀏覽:45
如何有效防困的方法 瀏覽: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