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常見的歷史教學方法
在學生時代,由於數理化的存在,相對於歷史,大家都可能覺比較枯燥乏味,所以對於歷史老師來說,如何將課堂變的活躍起來十分重要,下面我就將介紹幾種比較常見的歷史教學方法。
一、講授法
1、講授法的基本特點是:第一,教師是教學的主要活動者,在教學過程中居於主導地位;第二,學生是知識信息的接受者,以聽講的方式學習歷史內容;第三,教師主要以口頭語言傳授知識,即口頭語言是教師傳遞知識的基本工具;第四以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促進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第五,面向全體學生,根據班級學生的一般特點和水平進行教學。鑒於以上的特點,講授法的利與弊如下:
2、講授法的優點與缺點
講授法的優點:能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大量、系統的歷史知識;教師合乎邏輯的論證、善於設疑置疑,以及生動形象的語言等,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智力,也有助於對學生進行情感方面的教育;教師主導教學過程,易於控制教學,對教學沒有特殊要求;教學成本低,在廣大農村地區是少不了的。
講授法的缺點:運用講授法教學,教學內容往往由教師以系統講解的方式傳授給學生,學生沒有更多的時間、機會對學習的內容及時做出反饋,因而不易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不易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意識和能力;講授法不能代替自學和練習,講授過多,會擠占學生自學和練習的時間,從而對教學質量產生不利的影響;面向全體學生講授,不照顧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原則不易得到全面貫徹;教學專注知識目標,若運用時不能喚起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又不能啟發學生的思維和想像,就易陷入注入式教學的泥潭。
二、師生互動的課堂討論
1、課堂討論的特徵
主要表現為互動性。談話不僅能在學生之間發生,它也能在教師與學生之間發生。在最有活力的討論中,每個人都是一個主動的參與者。
2、課堂討論的優點與缺點
課堂討論的優點:第一,使學生做好主動性公民的角色准備,這種角色是能對信息、觀點和看法進行分析性、批判性的思考,形成個人的看法和判斷;第二,鼓勵學生間有效的人際聯系;第三,滿足學生合理的需要。
課堂討論的缺點:在消極方面,進行不好的概念化或不良引導的討論是達不到目標的,浪費時間的,因而是無效而不愉快的。
三、歷史探究法
1、歷史探究法特點
歷史探究性學習的開展要圍繞學生對歷史的認識來進行。歷史探究性學習活動具有一些與一般歷史學習活動不同的特點。
第一,以探究問題為目的。沒有問題談不上研究。以往的歷史學習往往是固定式的,對學生而言,並沒有產生真正的探究性問題,或只有膚淺的問題,或就是讓學生頭痛的問題,如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等。歷史研究性學習活動的真正意義在於使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探討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因此,歷史研究性學習的開展要給學生創造機會去了解事件的基本情況,使學生去深人探討。
第二,以思維訓練為核心。歷史學習不應該是促成思想固化的過程,無論從哪一個角度講,歷史本身和歷史學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種僵化的模式中。人們對歷史的正確認識,需要發散式的思維、復合式的思維,需要廣闊的、全面的、客觀的、辯證的、變化的、發展的視野,尤其是歷史上因果關系的思考,是對人的思維水平的檢驗。學生進行歷史探究性學習,是歷史思維的訓練和強化,是思考的過程,是獲得思維成就的經歷,是積累經驗的機會,開展歷史探究性學習活動要以激活、調動、啟發學生的思維為核心,促進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
第三,以學生自主為形式。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是歷史探究性學習活動得以真正開展的關鍵性問題。只有讓學生投身其中,從做中學,才會激發動機,引起興趣;才能使學生通過學習活動體驗到挫折感和成功感;才能看出學生的鑒別力、理解力、創造力;才能使學生多與教師、同學交流,建立親密的合作關系。因此,歷史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必須十分重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從根本上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
第四,以史料運用為條件。人們認識歷史的前提是獲取承載歷史信息的原始材料,即史料。獲取史料的過程也是掌握歷史學習方法的過程。對史料進行處理時,如果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和儲存,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學習歷史的本來意義,甚至會加重學生的負擔,使學生對歷史感到厭倦,喪失學習歷史的興趣。所以,歷史探究性學習要改變歷史學習是對現成知識的記憶的傳統模式,使學習的過程與結果統一。歷史探究性學習是把學習歷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認識歷史,即讓學生學會利用史料,通過對史料的收集、整理、辨析、推論,把史料作為證據,用以解決歷史問題。因此,歷史探究性學習是離不開對史料的運用的,尤其是學生對史料的運用。
第五,以教師幫助為輔助。傳統的學習歷史的方式中,教師是唱主角的,學生所接受「歷史」,即被大多數人認可的歷史知識和觀點。歷史探究性學習則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學生去做的事,而不是為他做好的事。」換句話說,就是讓學生自己思考怎樣做甚至做什麼,而不是讓學生接受教師思考好的現成的結論,在歷史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的是「指導」或「幫助」,而非「傳授」或「教導」。因此,歷史探究性學習中的研究是有指導的研究,教師在歷史探究性學習中是學生學習的夥伴,其主要職責是為學生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提供幫助和經驗借鑒。教師要擺正在探究性學習中自己的位置,發揮輔助作用。
2、歷史探究法的優點與缺點
歷史探究法的優點:開展歷史探究性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歷史研究性活動給學生提供了思考歷史、探究歷史的空間,有利於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有利於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有利於學生對歷史的注釋和建構;有利於學生創造性學習歷史能力的發展;也有利於學生在思想觀念上的提高和非智力因素的發展。
歷史探究法的缺點:開展起來較困難,有的學校不支持,許多歷史教師還不能適應這一要求。其實這些並不是其本身的弊端。歷史探究性學習課時上難以確定,經費上需求大,教師難以控制,評價體系不完善,這才是其不利的方面。
四、歷史活動課教學方法
1、活動課的特徵
第一,實驗性。以活動為主要形式展開,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在「做」、「考察」、「收集資料」等一系列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歷史,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第二,開放性。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和每一個學生的需要,關注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所產生的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和個性化的創造表現。其活動目標與內容,活動過程與結果,均具開放性。評價標准有多元性。
第三,自主性。此種課型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活動結果的呈現形式,指導教師只對其進行必要的指導,不包攬學生的工作,
第四,過程性。此類課型,更注重學習過程,注重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感受和體驗,通過發現問題、收集材料、社會凋查等親身實踐,去體會探究的艱辛和快樂,培養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團隊合作、人際交往的能力,為他們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2、開展活動課的優點與缺點
開展活動課的優點:活動課可以體現以學生為本,學生通過體驗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能積極主動參與;能尊重學生的個性和才能;能善於引起學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鳴,鼓勵學生在思想和學習方式上大膽創新;為學生創設自我表現的機會。使學生學習不同的學習方法,注重探究式學習,在探究歷史問題的過程中善於獨立思考,提高發現、分析和解決歷史或現實問題的能力,不斷獲得成功體驗。學生不僅應學習歷史知識、掌握基本技能,而且應該自覺地在教師的指導下,發展自己的技能、培養自己的個性。
開展活動課的缺點:它與探究性學習一樣,課時上要求大;教師不易控制;評價上不完善。
總之,課堂教學方法很多,關鍵是注意教法的優化組合,要從實際出發,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對象,用系統的綜合性的觀點構成教學法的優化組合,確立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華東師大許紀霖教授有一句豪言「我改變不了這個世界,但我可以改變我的課堂。」我是一位普通的中學歷史教師,我更改變不了這個世界,但我也將努力思考,努力踐行,嘗試著改變自己的課堂。
❷ 歷史常用的八種教學方法
一、講授法
❸ 歷史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歷史教學不僅僅是使學生了解人類發展歷史,而且能夠產生資治育人的目的,使學生學會用全面,辯證,客觀,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我整理了以下教學方法,看看能不能幫到您!
歷史的教學方法
1.構建合理的歷史敘述框架
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質疑 巴爾扎克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疑義是問號。」對於中學歷史教科書的內容,學生基本上能看得懂。如果依照教材照本宣科,學生當然也就提不起興趣。因而,教師需要利用有啟發性的問題吸引學生,在交流對話中喚起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思維的探求性。
2.歷史知識要科學、准確
指導學生課外閱讀 學生的課本知識是有限的,而歷史知識的廣度與深度影響著學生認識歷史的能力和水平。現在的學生課外閱讀量普遍較少。在教學中我注意把學生的興趣引導到「多讀書,讀好書」上。
3.歷史課主題一定要鮮明
中華大地的遠古人類」一課,就直接利用了課本上的主題:想像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情景。很多學生通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寫出了非常好的文章。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一課的原設計是給成語故事配上圖畫,對很多學生來說有一定困難,我怕學生興趣不大或應付了事,起不到教育的效果,故把它改為:搜集成語故事,寫出給我們的啟示。
4.歷史教師的語言要生動形象
認真組織探究課與課外活動 ,精心設計「學習與探究課」,要求每個學生通過調查製作一棵家族樹,介紹家庭成員狀況。
5.歷史課講授一定要清楚
歷史講述要有思想老師首先是「講師」,是「教書先生」,是文化知識的「傳遞」者.一個能夠把知識講清楚的老師,不一定是好教師,但連知識都說不清的教師,肯定是不合格的教師.總之,教師的講要服務於學生的學,以學生學習的需要來決定教師講什麼、講多少、何時講和怎麼講. 打造課堂精彩的歷史講授讓歷史課堂靈動起來課堂是師生生命力煥發的場所,是師生自由對話的舞台,是師生氣象萬千、充滿生機的生命活動得以進行的廣闊天地,是師生浮想聯翩、精神煥發、創意生成的智慧沃土。
如何學好歷史
第一:歷史不能死記硬背,拿到一個歷史事件試著從歷史背景分析。
第二:做一個時間軸!把大事件全都標記在上面來記,然後再一個事件一個事件去想它的時間事件起因經過結果等,實在想不出的再去找課本找資料去熟悉。
第三:做一個大的梳理表,然後先記順序再記時間,尤其是近代史,事情很多,必須要把前後關系搞清楚。
第四:弄個時間框架一直按著順序記,根據時間點擴展知識。
❹ 高中歷史教學中常見的幾種方法有哪些
目前,素質教育被越來越多的教學工作者所重視,創新教學方法不斷被研究出來。歷史學科教育的使命,在於向學生介紹人類歷史上一切文明進步的成果。要做好歷史學科的教學工作,就要求中學歷史教師改變落後觀念,進行大膽創新。下面,我為大家總結了各種歷史教學方法供大家參考。
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方法
一、歷史課堂學習‚四習慣‛:預習—筆記—思考—溫習 習慣影響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學習更是這樣,好的學習習慣可以提高學習效率,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習能力。歷史學習要養成四種好習慣:即不經預習不上課,不動筆墨不看書,不經思考不提問,不經溫習不作業。要養成預習、筆記、思考、溫習的習慣。 課前的預習必不可少,只有預習,才能對課文有個大致的了解,明確重點難點,以便上課有目的、高效地學習。預習時遇上的疑惑,可做上標記,以便上課時重點突破,迎刃而解。預習時還要掃除文字閱讀障礙。預習就是自我學習的過程,體現出學習主體性原則。 上課認真記筆記,看書時圈點劃批,便於系統掌握,能夠分清主次。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多動筆墨還可以提高記憶力。‚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之,思之,神鬼通之。‛歷史學習更要深入思考,大膽質疑,真正做到‚讀史使人明智‛。我們常說‚溫故而知新‛,上完課要及時溫習鞏固。在溫習的基礎上,再去寫作業。很多同學等寫作業時,再把書拿來翻來翻去,這樣不僅學習效率底,而且掌握的知識也是支離破碎的。 良好的習慣是成功的基石。只要同學們堅持不懈,養之有素,習慣成自然,歷史學習就會輕松自如。 二、歷史教材閱讀‚九到位‛ 歷史學習一定要提高歷史教科書的閱讀能力。閱讀要全面、仔細,要提高閱讀能力,既要快速瀏覽,也要重點解讀。還要帶著問題去研讀。 (1)閱讀課前‚說明‛,明確學史目的 明確高中歷史學習的目的,積極的心態,是學習成功的前提。 (2)閱讀課文目錄,形成框架結構 歷史課文是以章節體系編排,每一章構成一個單元,體現出一個特定的歷史階段,反映出歷史知識的系統性、邏輯性。經常閱讀目錄,便於我們從宏觀上把握歷史結構,從而避免‚盲人摸象‛的局限,而且可以做到縱橫對比,融會貫通。 (3)閱讀章節導言,把握背景線索 高中章節導言主要是介紹國內國際背景和主要線索。導言是高度概括濃縮的語言,讀導言也是便於從宏觀上了解這一章或內容,明確該章大事所處的時代背景,從而形成立體的時空觀和系統的歷史感。常讀導言還可以提高歷史概括能力,‚去粗取精,由表及裡,由此及彼。‛ (4)閱讀歷史正文,夯實歷史知識 每節正文是學生學習的重點和主體,因此要高度重視。每節都有相應的子目,閱讀正文要圍繞課題與子目,了解歷史的原因,經過和影響,注意每節歷史事件、人物的關系。高中學習,尤其要分析歷史動因和影響,理解歷史表象背後的因果關系。讀正文,要注意領會理論性的表述和歷史結論性的論語。正文的閱讀應帶著問題去研讀。 (5)閱讀小字、注釋,拓展歷史思維 小字每課時也有1000字左右,學生學習最易忽視。小字是正文的說明、補充、拓展或分析。雖然小字往往不作考試的主要內容,但卻可豐富歷史知識,開拓視野。有些小字是較高的理論分析,對我們高中生提高理性思維有很大幫助。一些注釋,除了掃清文字障礙處,還介紹某些學術觀點,也不妨閱讀一下,以啟發思考,拓展思維。更何況,小字、注釋,文字生動,引人入勝,可以激發我們學史的興趣。 (6)閱讀文獻材料,提高研究能力 高中每節材料1—2條材料閱讀,不僅能讓我們直接感受歷史,還可以提高認識能力,‚去偽存真,由表及裡‛。材料的閱讀不僅要通過注釋,掃除文字障礙,而且要結合課文了解材料背景,更要運用科學的理論對材料進行加工整理,更大限度的提高有效信息。 (7)閱讀歷史地圖,形成時空觀 古人治史,尚且‚左圖右史‛,我們學習歷史更要結合地圖。課文本身有地圖,另有單獨的歷史地圖冊,邊讀史書,邊對照地圖。如有些地圖是戰爭形勢圖,體現戰爭動態過程,結合地圖用彩筆勾勒,了解戰爭的經過,結果,以便形成立體的、完整的空間觀念。近些年高考歷史試題加大考查歷史地圖的比重。學生學習歷史最忽視讀圖,所以要格外重視。 (8)閱讀歷史圖畫、表格,提高觀察力,想像力 高中歷史每節里有圖畫,還有表格。這些圖畫有歷史人物畫,遺址圖以及歷史場景等。多讀圖畫可以提高觀察力,想像力,使新學的歷史知識更直觀,更立體,更豐厚。這些圖畫不少還是藝術精品,可以給我們以美感。 (9)閱讀書後年表,理清歷史線索 課後的大事年表要反復讀,每章節的大事年代一定要牢記。只有記住年代,才能對龐雜的歷史有清晰的認識,才能形成系統的歷史知識。學生最怕記年代,因此要探究記憶方法,提高記憶力。 以上只是要求歷史閱讀要全面,要到位。而歷史閱讀的方法還很多,需要在歷史學習中不斷總結。 三、歷史學習三步曲:了解(准)——理解(深)——見解(新) ‚了解‛是歷史學習第一步。即了解歷史事實、梳理歷史線索、概括階段特徵等。歷史就是人類社會以往的運動過程,它是一定人物在一定時間、地域內進行的一些重大活動。因此,每一個歷史大事的要件都要了解清楚,諸如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經過、結果等都要瞭然如胸。‚了解‛的要求一是‚准‛,歷史是一門科學,科學要求准確嚴謹。這就要求歷史學習要建構明確的時空觀。一是‚全‛,即方方面面,全面掌握。全面掌握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要善於概括梳理,做到‚去粗取精‛。‚了解‛的基礎是記憶,因此,要提高記憶力,探究記憶方法。 ‚理解‛是歷史學習第二步。歷史學習要求弄清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因果關系,揭示歷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證聯系,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等。理解的要求是‚深‛。這就要求歷史學習時應精讀、細讀、有重點地閱讀;要善於綜合閱讀,諸如歷史地圖、歷史材料、圖片乃至注釋都應有目的地讀一讀;學習時,要討論,要探究,要思考,要查閱資料,要整理筆記,生生合作,師生交流。等等。 形成‚見解‛是歷史學習第三步。我們常說,讀史使人明智。歷史學習要從歷史的成敗得失中總結經驗教訓,從紛繁的歷史現象中獲得深刻的歷史啟迪,要善於在歷史的聯系比較中獲取歷史認識,運用正確的觀點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進行科學的評判。‚見解‛的要求是‚新‛,即要有新意,不可人雲亦雲。要去感受歷史,從歷史中獲取人生智慧,要學以致用。 ‚了解——理解——見解‛這三步是聯結為一個整體,不可分割開來。對高中生而言,‚了解‛不可或缺,是歷史學習的前提和基礎。歷史課的‚預習‛也應屬於‚了解‛這一步。‚理解‛是至關重要的一步,是歷史學習的關鍵,體現高中歷史學習的特點。課堂歷史學習主要是‚理解‛這一步。而形成‚見解‛是歷史學習目的所在,其要求較高,要培養創造思維,加強理論學習。‚見解‛這一步還應延伸到課外。如研究性學習中的歷史考察、歷史采訪、歷史辯論等都不會局限在課內。‚歷史學習三步曲‛ 要求歷史學習要由粗讀到細讀,由宏觀把握到微觀掌握,由封閉式孤立學習到開放式合作學習,由被動的接受式學習到主體性探究式學習等。還要求把歷史學習和政治、語文、地理等學科有機地結合起來,體現綜合化的特點。 四.總結記憶方法,減輕學習負擔 歷史學科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記憶量大,靠死記硬背肯定是很痛苦的,所以學生歷史學習更要不斷總結記憶的竅門,只有這樣,歷史學習才會事半功倍,樂趣無窮。以下是一些基本的記憶方法。 (1).濃縮法 濃縮法就是化繁為簡,去粗取精,緊扣關鍵字眼,把繁雜的內容進行壓縮、整理的過程。如中共成立的歷史意義,只要記住兩個成語就行,‚開天闢地‛,‚煥然一新‛;《中英南京條約》記住‚賠款、開商、割地、關稅‛;南昌起義意義記住三個‚一‛:‚一面旗幟,一個標志,一個節日‛。還可以通過數字把課文內容濃縮為若干條,如‚新文化運動‛可濃縮為‚一個口號,兩個階段,三項內容,四位代表人物‛等。內容整理的過程就是深加工的過程,一定會加深印象,提高記憶力。 (2).比較法 比較法就是對兩個或兩個以上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從不同角度進行對比,從中找出異同,把握特徵增進記憶。如‚新舊民主主義革命‛比較,其中社會性質、革命性質、革命動力是相同的,領導階級、指導思想、群眾基礎、革命前途、革命結果是不同的。通過比較,便能深入理解:‚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這種比較,不僅要前後對照,古今比較,還要中外聯系比較,如‚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成敗得失的比較‛,‚鄭和下西洋和新航路開辟的比較‛等。歷史學習一定要形成比較的意識,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 (3).圖示法 圖示法是老師教學板書經常使用的方法。歷史學習使用圖示法可以化繁為簡,由點到線,由線成面,簡潔明了形象生動,記憶變得輕松。 (4)製表法: 把相似易混的歷史知識通過製表的方法掌握。如中共不同時期的土地政策可按照‚背景、時間、內容、特點、作用‛等幾個方面去掌握。製表法和比較法有所不同。比較法是要求比較異同,找出規律;而製表法只是把相似的歷史知識放在一起,進行對照,以便掌握。 (5)歷史年代速記法: 歷史年代的記憶只要動腦,也是有法可循。或連續記憶,或間隔記憶,或諧音記憶,或數字重疊記憶,或中外對比記憶等等。如1771年可諧音‚一起起義‛。如‚1919年‛、‚1818年‛屬於數字重疊,等。 總之,歷史記憶的方法很多,諸如綱要信號記憶法,討論辯論記憶法,重復朗讀記憶法等等。這就需要同學在學習中認真總結。記憶是思維的基礎,提高記憶力不僅可以改善思維能力、豐富想像力,而且還會可以增強自信心。中小學階段是記憶的黃金時期,所記憶的知識最為牢固,甚至可以終身不忘,因此同學們應加強記憶,快樂記憶,獲取豐富的歷史知識。
歷史教學中的幾種創新方法
一、情境教學法
歷史學科具有時間、空間、人物的特定場景,課堂上,我有意識地引入具有一定情緒色彩、形象具體的歷史場景,讓學生有切身的體驗與感悟,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當然課前要精心選用好情境資料,比如影片、圖片、古詩、漫畫、故事等,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歷史氛圍之中。例如:在講授八年級上冊《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這一課時,我選擇了愛國影片《我的1919》,截取了中國代表顧維鈞在巴黎和會上與日本代表據理力爭我國山東主權的場景。「中國不能失去山東,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顧維鈞話音未落,教室里霎時響起熱烈的掌聲,學生們情不自禁地說:「中國不能失去山東!中國不能失去山東!」此時,我補充相關資料:「日本在巴黎和會上無視中國主權,操縱最高委員會奪取山東的一切特權,他們的外交大勝利了!我們的外交大失敗了!日本奪取山東,嚴重侵犯了中國的領土完整,中國就要滅亡了!同學們,作為中華民族的熱血兒女,中國到底應該怎麼辦?!」「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北洋政府!」學生們情不自禁地喊出和當年青年學生一樣的愛國口號……通過這些方式,成功地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學生受到強烈的震撼,紛紛表達自己的意見,培養了他們高尚的愛國主義人生觀、價值觀,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二、多元思維教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多種思維的訓練,這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一是巧設疑難,激活思路。「思源於疑」,思維活動通常是由疑問而產生的。只有當學生對所學問題產生疑問時,才能點燃他們思維的火花。在講授西安事變時,你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蔣介石曾瘋狂追殺共產黨,共產黨為什麼不乘機消滅蔣介石?」學生可能對這樣的提問十分感興趣,從而激發了他們的積極思維。經過學生討論後,教師及時引導學生統一認識,從而不僅幫助學生認清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重大意義,而且也鍛煉了學生的思維敏捷性。二是縱橫歷史,多元思考。為使學生在學習中能打開思路,學會全面地觀察問題,抓住歷史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系分析問題,進而把握其本質,教學中需注意縱橫聯系。如,以一國歷史為線索,在講抗日戰爭時,把「平型關大捷」、「台兒庄戰役」、「百團大戰」聯系起來思考。又如,以問題為線索,將同類問題或同一時間不同國家間相類似的問題進行比較的橫向聯系,在講世界史日本大化改革時,可聯系同時期中國唐朝時的政治制度和改革措施來思考;將英、法、美三國資產階級革命原因、經過、結果、意義等聯系起來思考。在縱橫聯系中,會拓寬學生的思路,訓練學生思維的廣度。三是創設情境,拓展思維。在教學中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時僅靠教材中的材料是不夠的。教師要想辦法向學生提供一些與教材有關聯、並且有利於學生理解教材的新材料,創設新的情境,引導學生去產生新的思維。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需要有意識地引入最新的史學研究的成果,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同時在對新觀點甄別論證中也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從而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四是指導活動,勇於探究。中學歷史新教材的每一單元都有《活動與探究》題目,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教材鼓勵和引導學生開展歷史作文並進行實踐探究活動,這是培養學生辯證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有效途徑之一。學生在以歷史為題材的作文中,能有效地展開他們思維的雙翅,暢快地在無際的史空中翱翔。通過實踐活動,學生親身感受歷史事實,充分調動了思維的積極性,往往能提出一些新見解、新觀點,從而使創新能力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三、語文教學法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文史相通,文史不分家。史中有文,文中有史。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就是文史結合的典範。「文史結合」是歷史教學本身的規律所決定的。再現歷史現象,探討歷史規律,闡明歷史概念,本身就離不開「文」。同時,文學可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她對人的道德、思想和審美的教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文與史有機地結合,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指導學生圍繞歷史教材的章、節、標題來抓中心,劃段落,分層次,歸納大意,寫出提綱和要點,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講述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運用記敘文和小說的表現手法,按照時間、地點、場景和情節等要素,或敘述,或議論,或描繪,或抒情,再現歷史的過去,生動活潑,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講述歷史原因、結果,分析歷史觀點,介紹歷史場景及歷史文物,則採用議論文的寫作方法,擺事實、講道理,做到觀點鮮明,論據充分,論證嚴密,邏輯性強。這樣一來打開了學生的思路,培養了學生的聯想能力。實踐證明,歷史教學參考語文的教學方法是很有益處的。
四、串聯知識教學法
所謂知識串聯法,就是抓住歷史線索。這線索猶如網之綱,綱舉目張,基本知識就會一網而盡。歷史知識一般由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幾個基本要素構成,上歷史課必須把這些基本要素講清楚,這是歷史課與其他課程的最大區別。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為歷史的基本線索,並以這些基本線索把相關歷史知識串聯起來,好像用線串珠子一樣。比如,以時間的推移為線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間的轉移為線索,按一定的地點、區域或國別范圍來講授歷史;以人物的活動為線索,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無論是正面的還是反面的),往往貫穿了整個時代,中國民主革命史與孫中山、毛澤東的名字幾乎密不可分;以歷史事件的發展為線索,講清起因、經過和結果,就可以知道每一種歷史現象的興衰過程。此外,還可以把握一定的社會矛盾為線索,分清兩個歷史發展階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對抗性矛盾和非對抗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解決矛盾的基本方式(改革和革命),以及矛盾產生、發展、激化和消失的過程。用馬克思主義的矛盾論原理來分析歷史問題,我們就會發現一切歷史事件都是由一定的社會矛盾引發的,而歷史事件又是由人的活動構成的,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都必須同一定的社會矛盾聯系起來,如評價歷史事件的性質要看其主要方面,評價歷史人物的作用要一分為二。
❺ 歷史教學方法有哪些
關於歷史,相信很多人都對此所有了解吧!但是也相信很多的為此而懊惱,很多都是很迷茫,印象不深刻,抱著憧憬的記住,下面就有我為大家講述如何記憶歷史的相關知識!
歷史教學方法有哪些?
史觀教學:文明史觀,全球化史觀,近代化史觀,革命史觀,。。。。
史料教學:文物,史書記載,口述歷史,學者觀點,
教學歷史,客觀公正是基本原則,
中學歷史課堂基本教學方法
1.講述法:是教師運用口語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包含敘述、描述、概述三種具體的類型。通過教師的講述,可以使學生掌握比較系統的歷史發展過程知識,從而為培.養想像力、創造力、分析綜合能力奠定基礎
2.講解法: 是對歷史名詞、概念、觀點和規律等內容進行解析論證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包含解釋法、比喻法、分析綜合法、比較法等具體的形式。
3.敘述法: 歷史教學中,教師按照歷史事件發展或歷史人物活動的時間順序,對歷史事實進行全面系統地講授的教學方法稱為敘述法。其最突出的特點,是完整清楚地交代整個歷史事件的全過程。
4.概述法: 教師使用簡練、概括性的語言,對歷史知識中非重點內容進行大概介紹的教學方法。適用於歷史教學中雖屬次要,但又必須交代清楚的歷史事實教學。
5.談話法: 歷史教學中,師生之間通過口語交流,進行教學與學習活動的一種教學方法。包括師——生、生——生、師——生——生之間對話等多種形式。
高中歷史教學技巧
1、高中生對於歷史的學習要有階段性,高一、高二階段,不必苛求知識的深度,但是要重視知識的廣度。課外知識的豐富程度,對於歷史的學習有很大的影響,多讀一些歷史相關的課外書籍,注重古文能力和語感的培養。
2、高中生大部分的知識來源都是來自課堂,高中生聽課也有聽課的方法。想要提高歷史成績,課前預習是很重要的,預習可以對歷史知識有大致的了解,也可以在聽課的時候對歷史的學習更有針對性;上課的時候可以把重點、難點都記錄在筆記上,課後在根據課本和筆記進行復習。
3、高中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難免會有很多不懂的問題。這個時候高中生可以多和老師溝通,每一個歷史老師從事多年的歷史教學,都有自己獨到的經驗。高中生可以多和自己的老師交流自己不懂的問題。
4、歷史是一門記憶性比較強的學科,但是對於歷史知識點僅僅是死記硬背是不夠的,還是應該注重對歷史史實分析和理解的能力。想要提高歷史成績,就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記憶,在記憶的基礎進一步理解和運用,這在以後的歷史學科的學習中是非常重要的。
5、高中生想要提高歷史成績,就要調動自己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在學習歷史的時候,首先要明確學習歷史的目的,了解歷史的重要性,這樣才會發揮學習的動力和積極性。其次就是要端正學習態度,有計劃的去學習。
快速記憶歷史方法
一、公式記憶
1.事件=時間+地點+經過+後果+影響
2.人物=時代(國名)+職務+作為+評價
3.作品=時間+作者+內容+意義
4.會議=時間+地點+人員+內容+作用
5.條約=時間+地點+簽訂雙方+內容+影響
6.改革=時間+改革人+內容+意義
7.戰役=時間+作戰雙方+經過+後果
二、加減記憶
如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過,可記為:
經過=四次突然襲擊(突然襲擊波蘭、丹麥和挪威、蘇聯和珍珠港)+六次主要戰役(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庫爾斯克、攻克柏林、不列顛空戰、中途島海戰)+四次重要會議(開羅、德黑蘭、雅爾塔、波茨坦)+三次登陸(北非、西西里、諾曼底)+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各國反法西斯斗爭。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部歷史事件。
三、盡量少記
例如:東漢的統治?
1.王莽改制a公元8年,改國號為新。b綠林、赤眉起義。昆陽之戰。
2.光武中興a公元25年,劉秀,定都洛陽。
3.外戚和宦官專權a外戚梁冀b宦官"五侯"
4.黨錮之禍a太學生3萬多人b名士范滂
5.黃巾起義
a)公元184年,張角,太平道。黃巾軍。
b)"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四、濃縮代替記憶
春秋五霸?
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還(桓)鄉(襄)問(文)木(穆)樁(庄)
絲綢之路: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
今新疆境內,運到安息,
再從安息運到西亞和歐洲的大秦。
長河新,安西大
王安石變法的內容:
青苗法、方田均稅法、
保甲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
請方保募農
五、歌訣替代記憶
我國的《歷史朝代歌》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沿;
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六、諧音記憶
三國建立?
曹丕--魏--洛陽--220年
曹丕喂洛羊一天二兩餅
劉備--蜀--成都--221年
備數沉珠數了二天二夜
孫權--吳--建業--229年
孫權無建業喝了二兩酒
李淵建唐哪一年?
李淵建唐618年。
李淵見糖留一把。
文成公主哪一年入藏?
文成公主641年入藏。
文成公主入藏與松贊干布成婚時,
為取個吉利,
用了6個司儀(41)。
清軍哪一年入關
清軍在1644年入關。
清軍入關,一溜(路)死屍!
七、編碼和情境記憶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扛著排氣扇(73)出使西域。
105年蔡倫改進造紙術
-蔡倫穿著毛衣領(10)、
戴著手套(5)改進造紙方法。
132年張衡發明地動儀
-張衡把醫生(13)和
兔子(2)放在地動儀裡面。
葡萄牙在1553年侵佔我國領土澳門。
-葡萄樹上有隻鸚鵡(15)戴著
烏紗(53)帽來到澳門,不走了。
1839年林則徐虎門銷煙
-林則徐別著腰包(18),
穿著三角褲(39)
意氣風發地在虎門銷毀鴉片。
❻ 歷史教學的方法
歷史教學方法有哪些?
史觀教學:文明史觀,全球化史觀,近代化史觀,革命史觀,。
史料教學:文物,史書記載,口述歷史,學者觀點,
教學歷史,客觀公正是基本原則,
中學歷史課堂基本教學方法
1.講述法:是教師運用口語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包含敘述、描述、概述三種具體的類型。通過教師的講述,可以使學生掌握比較系統的歷史發展過程知識,從而為培.養想像力、創造力、分析綜合能力奠定基礎
2.講解法: 是對歷史名詞、概念、觀點和規律等內容進行解析論證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包含解釋法、比喻法、分析綜合法、比較法等具體的形式。
3.敘述法: 歷史教學中,教師按照歷史事件發展或歷史人物活動的時間順序,對歷史事實進行全面系統地講授的教學方法稱為敘述法。其最突出的特點,是完整清楚地交代整個歷史事件的全過程。
4.概述法: 教師使用簡練、概括性的語言,對歷史知識中非重點內容進行大概介紹的教學方法。適用於歷史教學中雖屬次要,但又必須交代清楚的歷史事實教學。
5.談話法: 歷史教學中,師生之間通過口語交流,進行教學與學習活動的一種教學方法。包括師——生、生——生、師——生——生之間對話等多種形式。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質疑 巴爾扎克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疑義是問號。」
對於中學歷史教科書的內容,學生基本上能看得懂。如果依照教材照本宣科,學生當然也就提不起興趣。
因而,教師需要利用有啟發性的問題吸引學生,在交流對話中喚起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思維的探求性。 比如提到彩陶時,我提出:原始人怎麼會想到用火燒泥做陶呢?學生通過討論提出幾種觀點:(1)用泥盛肉放在火上烤,泥土變硬成型就是陶;(2)森林大火隱慎後,地面被燒硬給人們的啟示;(3)半坡人房屋中有火炕,火坑周圍的土變硬給了人們靈感;(4)把泥土做成型用來煮粟,火燒之後就是陶。
學灶轎敬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再造了歷史上這個發現的過帆亂程。教師要使學生時刻面臨問題,但也不能為問而問,問題過於平淡,讓學生感覺無趣。
當然問題也不能過難,沒有學生能答出也是毫無意義的。課前設計問題時要精心准備,使之具有啟發性和深刻性,讓學生有思考的餘地和價值,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去發現知識的金礦,體驗發現的快樂。
對於學生來說,在教師引導下探求知識是一種能力,善於提出問題更是一種能力。肯尼思·胡佛認為:「整個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正確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能力。
任何時候都應鼓勵學生提問。」巴爾扎克也說,問「是深入的階梯,是長進的橋梁,是觸發的引信,是覺悟的契機。」
因此,在教學中我積極鼓勵學生質疑提問。講到「孔子」一節時,利用孔子「當仁不讓於師」一句,教育學生不唯書,不唯師。
在學生質疑的過程中,師生互相啟發,互相補充,探究越來越深,學生的求知慾望不斷得到激發而越來越強烈,他們的思維和能力也不斷發展提高。在互動的過程中,達到「教學相長」。
在學習「司母戊鼎」時,提到它的鑄造採用合范法,學生立刻提問:各部分分別鑄成後,怎樣再合鑄成一個整體?對這個問題,我在備課時並沒有考慮。在表揚這個同學勇於質疑,發動學生課後積極探求答案的同時,下課後我也認真查閱資料,在以後備課時更細致,做更充分的准備。
在教學中,我盡可能給學生更多的機會和時間,讓他們發表見解,提出疑問,保護他們探求的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能感到成功的快樂。 二、認真組織探究課與課外活動 1.精心設計「學習與探究課」。
每一個學習主題後的「學習與探究課」是「北京師大版」教科書新設的內容,是對傳統教科書的重大改革。對於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探究式創造性學習起重要作用。
這一課型的設立,要求教師改變「一支粉筆,一本書,走進教室滿堂灌」的教學狀況,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中了解知識,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設計「了解身邊的『歷史』」一課時,除要求每個學生通過調查製作一課家族樹,介紹家庭成員狀況外,組織學生自願結合為四個小組,分別完成四個題目:①求真中學的發展與未來;②我這十三年;③中國文字的起源與演進;④信息交流的實現。
每個學生各負責查找一部分資料,由組長整理並寫出調查報告。然後在課堂上集體交流,實現資源共享。
學生通過活動在了解知識、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的同時,深刻體會到在探求中獲得知識的快樂,也實現了自我教育;體會到集體的力量,共同合作的重要;體驗到挫折與成功的經驗。這無疑會增強學生的個人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
2.重視每節課的「活動建議」。布魯納曾說過:「發現不限於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它包括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方法。」
「北京師大版」新教材中「活動建議」的設計,有利於學生去發現,去探索。對每節課的「活動建議」我都認真思考,認真對待,根據現實條件及學生狀況或直接利用,或稍做變通。
「中華大地的遠古人類」一課,就直接利用了課本上的主題:想像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情景。很多學生通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寫出了非常好的文章。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一課的原設計是給成語故事配上圖畫,對很多學生來說有一定困難,我怕學生興趣不大或應付了事,起不到教育的效果,故把它改為:搜集成語故事,寫出給我們的啟示。每個學生都做得很好,而且達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在活動實踐中,學生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由衷地感到一種創造的快樂,每個人都興趣盎然。對每一次活動我都及時反饋、講評,以鞏固活動的成果,鞏固學生在活動中建立的學習歷史的興趣。
3.指導學生課外閱讀 學生的課本知識是有限的,而歷史知識的廣度與深度影響著學生認識歷史的能力和水平。現在的學生課外閱讀量普遍較少。
在教學中我注意把學生的興趣引導到「多讀書,讀好書」上。卡耐基說:「真正的讀書使瞌睡者醒來,給未定目標者選擇適當的目標。
正當的書籍指示人以正道,使其避免誤入歧途。」在讀書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探求思考,實現自我教育,培養自身能力。
學習「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一課時,我注意有機地穿插一些成語典故,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後向學生推薦《東周列國志》一書,並與「活動建議」的內容結合起來。許多學生在讀過之後與我進行探討。
至今,我已向學生推薦了《上下五千年》、《少年兒童。
對學習歷史的目標要明確,實現目標也有保證。
學習計劃就是規定在什麼時候採取什麼方法步驟達到什麼學習目標。短時間內達到一個小目標。
長時間達到一個大目標。在長短計劃指導下,使學習一步步地由小目標走向大目標。
(一)制定一個學習計劃,有彈性地安排時間去學習,使學習有秩序地進行,有了計劃可以把自己的學習管理好。到一定時候對照計劃檢查總結一下自己的學習,看看有什麼優點和缺點,優點發揚,缺點克服,使學習不斷進步。
(二)對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大有幫助。良好習慣養成以後,就能自然而然地按照一定的秩序去學習。
有了計劃,也有利於鍛煉克服困難、不怕失敗的精神,無論碰到什麼困難挫折也要堅持完成計劃,達到規定的學習目標。(三)提高計劃觀念和計劃能力,使自己成為能夠有條理地安排學習,生活的人。
這種計劃觀念和計劃能力,學生都應該學習和具備,這對一生都有好處。(四)知識要扎實,條理要清楚,邏輯要連貫。
要有扎實的歷史基礎知識,對課文中不能理解的地方,先自己思考,實在搞不清楚就准備一個歷史問題本寫下來,明天問老師(五)在歷史課堂上,同學們要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勇敢的提出問題,大膽的進行辯論。(六)在課余時間,多參加一些有益的活動,多看一些有關歷史的節目,開闊一下視野,積累課外知識,豐富自己的大腦。
江蘇省江都市洋浦中學 張宏根 導入新課是教師講授新教材的重要環節之一,是一種教學藝術.俗話說得好,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課堂導入能夠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有目的有準備聽課,有效引導學生集中思維,從而為整堂課的進行打好基礎.初中歷史教學中常見的有效導入新課的方法有如下幾種.一、復習導入法.復習導入屬於歷史課傳統教學中最常用的導人法.它是根據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找准新舊知識的聯結點,以舊引新或溫故而知新,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雖然這種導人法往往缺少趣味性,但是歷史課是時間連貫性很強的課程,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利用復習舊課而引入新課,有利於知識間的銜接,使學生理解歷史概念的因果聯系,從而使學生的認識更全面.如學習夏、商、周歷史時,用暴君的殘暴統治銜接導人效果會更好.夏桀的昏庸,商紂的殘忍,周厲王的專制,其結果是毀滅了一代王朝,直接或間接促使了新王朝的建立.這樣的銜接,前後照應,過渡自然,使學生容易從以前的知識中轉人即將學習的課堂上來.二、懸念導入法.在眾多的非智力因素中,興趣是學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礎,是非智力因素中最為活躍的一個,是入門的向導,是學生探求知識、促進思維發展的巨大動力.通過提出問題,設置懸念,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抓住學生的內心,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在教學《「五四」愛國運動》一節時,老師就可以先通過講火燒趙家樓,痛打章宗祥的故事,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激發他們探討的願望,然後提出如下疑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中國也是戰勝國,為什麼在巴黎和會上被當作戰敗國被瓜分?」通過這樣的問題的設置,學生們的興趣被調動起來,並急切想了解新課內容.又如在教《秦的統一》一課時,我設計了「同學們,你們知道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是誰嗎?為什麼他要稱自己是皇帝呢?為什麼秦朝要修建長城」等問題.這幾個疑問,像磁鐵一樣緊緊地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很快地引入到新課中.所以教師在進行導入設計時要注意激發學生興趣,並有意識的設一些疑點,要讓學生意識到歷史課程的趣味性和探索性.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引導學生主動地去掌握歷史知識.三、視聽導入法.歷史最大的特點就是其具有很強的時間性和空間性.對於中學生而言,平面的講述往往很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藉助於某種環境因素的 *** 作用是引導學生創造性思維活動的重要條件.在上新課前,適當地播放與講授的內容有關的影片,通過直觀的、生動的畫面再現「史實」,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某個歷史時期的背景或事件,能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引發他們的情緒,還能很好地加強學生對新知識的了解.如在講《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時,我們就可以從播放電視劇《宋氏三姐妹》中的一個情節入手導入新課.劇中有這樣一個鏡頭:孫中山拿了一幅畫給宋耀如等人看,諸人看了感慨萬分,義憤填膺.然後教師提問:「這是一幅什麼畫?為什麼會引起他們的憤慨?」接著告訴學生,這是一幅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圖畫,這幅畫就是教材中的《時局圖》,再由講解該圖轉人新課的學習.電教情境的導入,作用於學生的感官,不僅使學生產生了向上的巨大力量,而且在整個課堂中始終處於聚精會神的心理狀態,從而獲得最佳教學效果.四、談話導入法.談話法導入新課的方法有兩種.一是從大家熟悉的電影、小說談起,喚起他們的回憶,增強感性認識,然後導入新課學習.如教學《鴉片輸入和禁煙運動》一課就可通過對電影《林則徐》的描述來開頭.現在有不少歷史題材的電影,歷史課中可以充分利用,來加強教學效果.二是概括談話法.結合教材重點,先向學生概括展示本章節的主要內容,提出一些學生們熟悉的問題,使他們產生親切感,激發他們求知的興趣.如上《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一課時,可先簡略介紹一下唐朝:「唐朝是同學們都比較熟悉的一個王朝,每當提到它,我們就會聯想到許多動人的故事:善於納諫的唐太宗,中國唯一的女皇武則天,偉大詩人李白,杜甫的千古絕唱,乘風破浪的日本遣唐使船,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它的古老文明千餘年來影響著中國,影響著東方,日本至今還保留著某些唐朝風俗習慣,它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黃金時代.」這樣的導語,把同學們帶到了絢麗多彩的唐朝歷史場景,吸引了同學們的注意力,為學習本課和以後幾課的內容打下了基礎.談話法的優點是比較自由,富於啟發性和靈活性.。
·在教學中採用「小、低、快」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採用「?⒌汀⒖臁鋇慕萄Х椒?初中階段,採用標準的比賽場地、網高和規則進行排球教學時,往往調動不起學生的積極性.如果將場地大?⑼?吆凸嬖蜃鍪實鋇牡髡?拖拗疲?庋?仍鑾苛吮熱?娜の緞裕?幟艽鐧皆て詰哪康摹?一、小 指縮小比賽場地 由於.·中學歷史教學方法新探中學歷史教學方法新探 中學歷史教學方法新探 中國處在那個大洲? 這是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問題,每年由於教學需要,在教初三畢業班時我都提出過這一問題.然而令人驚詫的是,知道此答案的人在二三百名學生中只能找到幾個人.如果只遇到一個這樣的現象可能怪筆者太大題小作了,。
·一年級識字教學方法談一年級識字教學方法談 識字能力是學習能力的基礎,為了使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主動識字,教師要根據兒童年齡特點,有意識激發他們的識字興趣,拓寬識字途徑,培養識字能力.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對低年級識字教學進行了探索. 一、根據兒童的思維特點,把抽象的符號具體形.·學作文教學方法之初探《狼和小羊》教學方法談 一、課堂教學形式靈活多樣 課堂教學形式是連接教學理論和實踐的橋梁,對理論和實踐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傳統的教學形式大多數缺乏趣味,內涵單一.龍老師執教的這堂課,在這方面有所突破. 1.成功運用情境教學法.。
(一)引導學生運用歷史典故解析歷史概念.在歷史教材中,有許多歷史概念與歷史典故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能恰如其分地運用這些典故,設置歷史情境,則能幫助學生較為清晰地理解這些概念.比如,有關政治術語中的左和右的概念,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常提及到的問題,也是較為容易混淆的兩個概念.x0d(二)幫助學生准確定義和辨析歷史概念.每一歷史知識概念都有它特定的歷史時間、空間,特定的歷史內涵和外延,定義法就是根據以上四個方面的內容,用高度概括簡潔准確的語言給歷史知識概念下定義.使用定義法形成歷史知識概念最關鍵的是對歷史內涵和外延的揭示.學生由於歷史背景和歷史學養的不足,對定義法揭示歷史概念較為陌生,也較難以把握.比如,對於左傾和右傾這兩個歷史概念,左傾機會主義錯誤表現為理論觀點超出實踐的需要,主觀認識超出客觀條件的可能.這種錯誤在階級斗爭問題上,表現為擴大打擊面,搞過火的斗爭,對內搞關門主義,對敵斗爭搞冒險主義,在經濟建設上急於求成,急躁冒進,違背規律,超越階段.x0d(三)啟發學生利用概念的種屬關系正確區分歷史概念.不少歷史概念有較多的相似或相近之處,這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理解的難度,如果能通過概念內涵和外延的分析,弄清楚種屬概念之間的關系,則有助於學生更好地掌握.x0d(四)用形象化的歷史感性材料引導學生理解概念.所有的歷史認識都來源於歷史事實與歷史事件,離開了事實與事件,就形成不了歷史概念.在學習歷史概念的時候緊扣事實與事件,使學生形成感性認識,並進行分析、判斷、概括,提煉上升為理性認識.當然,在認知事實與事件時,要提醒學生從事實或事件中跳出來,善於透過現象抓住本質,以形成正確的認識.x0d(五)幫助學生梳理歷史發展的時代特徵准確闡釋歷史概念.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一些歷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有所變化.學生對這些變化的過程、特徵和線索往往缺乏整體的縱向聯系,所以認識易發生偏差.x0d幫助學生把這些概念放到歷史的不同階段進行闡釋、理解,學生便較為容易把握了.當然這樣的梳理過程並不復雜,問題在於掌握了其方法就得心應手、游刃有餘了.x0d其實,歷史概念的教學方法有很多,見仁見智,可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有關歷史概念的考查,歷年高考中屢見不鮮.如此看來,在教學過程中,關於歷史概念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它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把握能力和解題能力,更有助於學生良好的歷史思維能力的形成,有助於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引起必要的重視.。
❼ 歷史教學方法有哪些
當今史學研究新成果層出不窮,知識更新速度越來越快。筆者認為採用適當的教學方法有助於緊扣史學研究前沿,提高歷史教育教學質量。本文試著從「任務驅動法」、「演示講解法」、「小組合作法」、「自主學習法」、「分層教學法」,「歷史教學概念」五種教學方法,一個概念入手探討歷史學科教學方法的選擇與實施。在新課程背景下,歷史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它的教學理論、教學模式、教學媒體、教學評價等都還沒有完全成熟。傳統的滿堂灌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滿足所需,必須合理選取現代新型教學方法促進學生歷史素養的培養。俗話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教學上沒有一個亘古不變的模式,更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准和方法。隨著信息化的推進,計算機普及與日益智能化,中學歷史教育教學也跟著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為了提高歷史教育教學的質量,更好的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努力探索歷史教學方法,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下面,筆者將從以下幾方面闡述自己在歷史教學方法上的一些思考。
一、利用任務驅動法,提高學生積極性和興趣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明確的、具體的任務驅動為目標,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展開教學,讓學生在任務實施的過程中逐步掌握新的知識和技能。巧妙、明確、合理的設計教學任務,可以顯著提高教學效率,有效提高學生的求知慾和探究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
在具體設計任務時,教師要創設和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情境,制定並引導學生進入任務。在任務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差異進行指導和答疑,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理念服務學生,讓學生擁有真正的學習主動權。任務結束後,教師和學生都應該進行反思,總結任務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以便於之後的教與學[1]。
二、演示講解法,讓學生耳熟能詳,鞏固知識
歷史是一門知識性較強的技術學科,教師在上課時,通過圖畫、投影、計算機等現代教學手段使學生獲得知識和學習技能。比如介紹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發展,採用演示法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形象的掌握知識。利用演示講解法既直觀形象,印象深刻,又有利於教學任務的完成,開發學生的智力,使歷史素養和創造素質的教育落到實處。但在演示講解中,要選擇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的事物,配合語言有感染力的講授法,演示完後要讓學生自己實踐,使學習內容得到鞏固。
三、小組合作教學法,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三人行,必有我師」,取人之長,補己之短。通過小組合作教學從事學習活動,互促學習。一般每7―8人一組,每組含高、中、低三個層次學生,要避免一部分學生「濫竽充數」,「插科打諢」。如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建立一課,設計為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通過網上查閱,小組成員分工與合作,獲取秦朝施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背景、過程、演變、影響、意義等相關知識。小組合作學習能創設輕松、民主、愉快的學習氛圍,從而讓學生在「實踐、參與、合作、交流」的氛圍中發展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2]。在實施過程中要對小組成員的參與度、積極性、獨創性、完成結果等給予恰當的評價,評價形式多樣化,如過程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
四、自主學習教學法,樹立學生自主終身學習觀念
單純通過歷史課來滿足每個同學對歷史學習的需求是很困難的,何況歷史學科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學生的水平差異較大,歷史課時又有限。因此,在歷史教學中,要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廣泛閱讀、網路學習、咨詢答疑等來掌握教材之外的知識。如我校搭建Moodle在線自主學習的平台,除了提供給學生教師所用的課件、教案等基本教學資料外,還分類設置文本、聲音、動畫、視頻等專題的教程、試題和素材庫,以便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和水平,自主決定學習內容及進度,並進行自我測試,促進學生在歷史學習上取得不同的進步。通過自主學習,讓學生感受和體驗收獲知識的快樂,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
五、注意分層教學,是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的收獲
分層教學要求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進行分層,包括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目的和學生的學習方法等,是建立在因材施教的基礎之上的[3]。在分層教學實施中,教師必須要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相應的要求,並且讓能力較強的學生幫助其他學生,教師在學生不能夠解決的時候再進行講解。通過這樣的分層,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發展,學生自身的主動學習意識、思維發散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都得以提升。
歷史概念分為時間概念和空間概念
1、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形成學生的時間概念
1)嚴格地按照年代的順序講授歷史;
2)幫助學生懂得紀年的標准和 方法;
3)指導學生記憶歷史年代和技巧和方法 。主要包括理解記憶和機械記憶。
2、在中學歷史教學過程中,形成學生的空間概念
1)提示地點與歷史發展的關系, 形成學生的地理概念;
2)科學地使用歷史地圖,幫助學生掌握空間概念;
3)培養學生識圖、 填圖的能力;
4)縱橫聯系,以求「類通」 , 從而了解歷史地理概念的作用。
中學歷史是一門富有時代氣息的課程,我們只有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教育形式,才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使歷史成為真正的實用課程。在歷史教學中無論採取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入手,最終實現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❽ 關於歷史教學方法
古人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學習有興趣,才會積極的探索,敏銳的觀察,牢固的記憶憶和豐富的想像;才能具有創造性。所以,教師教會學生 學習 方法 ,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應成為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下面是 總結 的歷史 教學方法 ,大家可以參考參考:歷史教學方法有哪些
一、培養學生閱讀能力,讓其自我總結教學提綱
眾所周知閱讀教科書是獲取歷史知識、提高學生成績的重要途徑,亦是培養學習能力的重要前提。因此,教會學生閱讀教科書是歷史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而指導學生整理、編寫提綱,可以使學生既掌握基礎知識,又提高學習能力。因其在整理和自編提綱時,必須先仔細閱讀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識點以及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這就使學生加深了對知識點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確的知識結構,知識點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識結構的枝幹上,從而使知識在學生頭腦中有了整體框架,有利於學生學習和記憶。
二、結合課本內容提出問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歷史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一直具有具有重要作用,由於一部分學生受傳統思想的影響,認為歷史只需死記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論的思考和理解,以至於他們缺乏學習歷史的動力。因此作為一名教師應十分注意利用歷史學科內容豐富、縱貫古今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從歷史知識本身提出各種具有較強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激發他們求知的慾望,發展他們的思維。
三、讓學生理清歷史發展線索,學會抓住學習重點
歷史發展的線索就是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和重大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中學歷史教材的特點是范圍廣、頭緒雜、內容多,牽扯到的年代、地點、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導學生在這紛繁復雜的歷史知識中理清發展線索,提示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是十分重要的。並且在理清線索的基礎上,還要讓學生掌握教材中的重點,尤其是讓學生學會如何確定重點,這樣就比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點。
四、教給學生科學的 記憶方法 ,提高記憶效率
歷史教學的任務之一是使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所以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是很重要的。在歷史教學中,採用以下方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記憶效率,並且能取得效果良好:第一,重復記憶法。讓學生把知識點分開學習,當時看一遍,一周後再復習一遍,一個月後再重復一次,記得就會比較牢固。第二,重點記憶法。在每一課的教學中挑出重點,讓學生重點記憶。這也發揮了教師的重要性。第三,引導學生記憶綱要。如美國獨立戰爭經過的六件大事等。
通過教學實踐,我深刻體會到了 反思 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指導,對教師成長的至關重要性。只有 經驗 加上反思才能更進一步的成長。積極努力參與教學科研,在工作中勇於探索創新,在行動和研究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個“反思型”的教師。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培育出新一代具有較強的適應力的學生。盡管有很多的很有效的做法,但失去了落實,一切都是空談。
每當走過一段路程時,就需要回頭看一看自己的蹤跡,就會讓浮躁的心寧靜下來,就會在腦海中永駐幾個閃閃的漢字:堅持、努力、成功。
草蛇灰線,伏行千里
1.探其根,究其源
所謂“草蛇灰線,伏行千里”法,其本質就是在 故事 之中埋藏一個暗線,通過故事不同階段的情節發展,不斷對這個暗線進行強化。同時,我們也可以通過這個暗線來梳理整個故事的脈絡。對於歷史的學習就類似於這種暗線的處理。我們如果把歷史作為具有脈絡、連貫發展的情節來看,那麼在縱觀歷史的過程中,就必然能夠從其中找出一條甚至多條線索。
我在教學過程中就曾經做過這樣的試驗,讓學生自己去尋找歷史之中的相關脈絡和線索。但很多時候,如果我給予學生一些相關線索,那麼學生的思維就會受到限制。通過實踐我發現,學生自身能夠尋找到的脈絡和線索多種多樣,能夠給予歷史一種不同的觀察視角。比如有些學生就從服裝的角度去分析歷史發展的線索。我認為這個選題很不錯,於是就讓這個學生以服裝為線索,對於歷史的本源進行探究。這個學生在小組探究合作之後,形成了關於服裝所體現出的歷史發展體系的內容和看法,表達了如先秦時期的裝束特點及其形成原因、兩漢時期的服裝特點及其形成原因等。這樣的自主探究方式十分獨特,我在教學之中常常讓學生用這種方法去感受歷史的縱深感。
2.尋其徑,理其脈
歷史的發展是有一個過程的,因此我在教學中,不僅會讓學生去探尋歷史發展的走向,還會引導學生尋找不同時期歷史事件的發展根源,為歷史梳理出一條脈絡,找到歷史發展的路徑,並且找到這種路徑的前後聯系。
我們都知道,時間的發展是線性的,我們的歷史發展路徑只有一條。然而,歷史教學中很多學生會提出這樣的疑問:如果某些歷史事件被打亂或被改寫,那麼歷史發展的路徑會不會有相應的變化呢?我認為這樣的想法十分有趣,於是在班級中開展了“改寫歷史事件對於歷史脈絡發展的影響”探究課題。比如在安史之亂的學習中,很多學生覺得唐朝沒落十分可惜,希望通過某些歷史事件的改變,來讓強盛的唐朝可以繼續下去。於是,我引導學生做出了相應的假設探究。比如,如果沒有安祿山和史思明,唐朝是否就不會發生內亂?通過探究之後我們發現,唐朝時的藩鎮割據並不是由於某些軍閥或者權臣的個人品質問題而出現的,事實上,這種藩鎮割據正是唐王朝當時在政治利益上所做出的一種妥協。也就是說,這種現象在出現之始,其實對於唐朝的發展是有利的。通過這條線索,我們又來追尋,為什麼藩鎮的出現對於唐朝是有利的?從這個話題我們最終又追溯到了隋朝之前的南北朝時期。通過這樣的探究方式,學生發現其實歷史的發展自有其脈絡,是多種復雜原因共同造成的結果。雖然這與我們最初預想的內容不同,可是這也確實讓學生感受到了歷史的縱深感。
3.觀其因,執其果
我們進行歷史教學,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映照現實,讓學生通過歷史吸取教訓,更好地面對現實生活,在現實的社會中創造更多價值。
因此,我在為學生梳理歷史的縱深之時,還會讓學生順著歷史發展的方向,對我們當今的生活提出更多的設想。比如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有怎樣的機會獲得更大的發展?學生們對於國家的發展都有著極大的熱情,因此對這個課題的討論也十分激烈。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們查閱了很多相關的經濟協定、歷史會議,以及一些歷史發展的數據等。通過這些資料,學生們從政治經濟、軍事人文,甚至是氣象的角度去分析了中國在未來發展的可能性。這樣的教學內容似乎與歷史的教學內容已經有了一些不同,但實際上,歷史就是過去發生的事情,未來時間點上的事情最終也會成為歷史。因此,我們學習歷史的本質意義就在於對生活有自己的態度和行事方法。讓學生更好地去預測未來,這也是學生學習歷史的一種良好體現。
拓展視野,橫看中西
1.看位置,找不同
我一直認為,歷史雖然是一種線性發展的時間性的內容,可並不意味著學習歷史就只有縱深這單一的視角。事實上,從黃仁宇先生提出的大歷史觀來看,如果我們可以在同一時間點以一種橫切的視角去看待歷史,可以得到更加全面的歷史認知。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也常常會讓學生以橫向的視角去看待歷史,這一點更多地體現在中西對比上。
對於古代的歷史,我更多的是讓學生去找不同。比如,為什麼中國可以成為一個統一的大國,而歐洲卻是一個個分散的小國?在這個課題的討論中,學生通過不同時期的歷史定位來探究中國與歐洲大陸發展的不同因素。比如歐洲大陸人民在古希臘時期主要聚居在群島上,而這種群島的生活環境使得當地人對於大一統的統治沒有興趣。而中國大陸是一塊完整的大陸,其 文化 的發源在黃河中下游,這一塊地區的地域遼闊,地形平坦,並且適合 種植 莊稼,因此,部落在發展的過程中會不斷聚集,最終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通過這樣看位置、找不同的過程,學生可以了解不同文化的歷史原貌,對於歷史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知。
2.看文化,找聯系
在找不同的同時,我還引導學生通過橫向的觀察,尋找不同文化之間的聯系。比如同樣作為文明古國的希臘和中國,幾乎在同一時期出現了決定後世思想形式的思想巨匠,比如中國的百家諸子和西方的思想三傑。再比如在同一歷史時期,絲綢之路的開發帶給中西文化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能夠在中西文化各自的哪些領域找到相應的證據?在這些課題的探究過程中,學生們通過搜集資料,對於中西文化歷史都有了更加詳盡的了解,並且將這些知識碎片統一成了一幅完整的歷史畫面,這對於學生的歷史整體認知來說是十分有利的。
3.看發展,找自己
上文中提到,歷史的學習最終還是要為了今天的生活服務。因此,無論是縱向的學習還是橫向的對比,最終還是為了給我們當代人和當代中國提出更多借鑒性的意見。在帶領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我也讓學生通過橫向研究其他地區和國家的發展模式,找出與中國當下發展相吻合的相關歷史經驗。通過這些經驗的累積,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當下的中國,也能夠想出更多有利於中國發展的途徑。
❾ 歷史的教學方法有哪些_歷史老師教學生的方法有哪些
歷史教師對學生的心理特點應該有充分認識,只有了解學生,才能更好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歷史的 學習孝賣晌 方法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歷史 教學方法 有哪些
現今教學角度的轉變使得課堂逐步實現以學生為主的方式,提倡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主動性,因此在歷史教學和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中,都要以培養學習興趣為主,實現學生對於歷史配缺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對於歷史分析、評判的觀點沒有進行培養,學生沒有通過歷史學習中掌握歷史的眼光,因此只能採用較為吃力的方法進行學習,也就喪失了主動性。本文通過歷史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分析,對歷史教學理念和歷史教學方法都提出了應對方法和教學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避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教學理念上的誤區,其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也實現了對教學理念的補充和完善。
一、歷史教學理念
1.1培養歷史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關鍵,初中學生剛開始接觸歷史,尤顯學習的吃力和繁重,在學習過程中出現以「背」為主的學習方法,學習效率低下。在教學過程中,要避免教學內容的枯燥和乏味,適當引入情境教學和活動教學的方式,豐富課堂內容。同時,初中歷史相對較為博雜,且要求學生掌握的程度並不深,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增加歷史的 故事 性,在通過對 歷史故事 的敘述中,使學生建立歷史坐標。從而對於中國歷史以及世界歷史發生的大概時間都有所了解,從而形成對歷史的自我學習能力的提高。
增加學生對於歷史讀物的閱讀,培養學生對於歷史相關事件的了解。在閱讀的同時,學生也能夠擺脫較為枯燥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事件的記憶,轉向對於歷史內容和歷史事件的分析,養成對歷史的興趣。以興趣為支點,逐漸向其他歷史事件和歷史內容進行擴散性了解,實現歷史的全面閱讀,為高年級學習歷史做好准備。
1.2建立歷史分析視角
歷史分析視角的建立對於初中歷史教學來說也極為重要,其一方面是學生學習歷史分析歷史的目的所在,另一方面也能夠使得學生掌握歷史學習的技能,學以致用,更加輕松和准確的掌握歷史學習規律。歷史在現行的 教育 體系下屬於副科,但歷史內容的龐雜往往不亞於其他學科,且其內容往往涉及到社會、 文化 和國家的各個方面。在歷史學習過程中我,常會出現歷史分析不夠,史料內容欠缺,學生學習僅停留在歷史課本的情況。因此建立歷史分析視角,能夠使學生在面對其他方面內容時,能夠採用歷史的觀點分析問題,形成歷史學科與其他學科以及社會文化的其他方面的融合,形成綜合性思維。
1.3系統教學熟悉歷史
歷史時間跨度較大,如何使學生在短短三年時間內掌握幾千年間發生的歷史事實是初中歷史教學面臨的又一問題。這里,筆者建議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建立系統教學的理念,通過不同內容的總和運用,使得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能夠回顧過往學習的內容,對中外歷史以及中國前後時期歷史都有所涉及,形成綜合性思維,擺脫歷史學習的局限。
系統化教學的觀點也能夠使得學生及時建立歷史坐標,從而不斷在今後的學習過程中形成自我豐富和自我發展歷史知識的能力。歷史知識由此從書本上的理論轉而為學生心中的知識,學生對歷史有所把握和了解,對歷史分析視角的建立也能有所幫助。
二、教學具體方法
2.1情境教學
情境教學指的是針對具體的歷史事件教學,可以通過學生排演話劇的形式來進行教學,一方面能夠使得歷史教學更具有活躍性,另一方面也能夠使得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得到提升。例如在講述中國近代歷史演變的過程中,可以採用人物扮演的方式,直觀、明確地向學生展示歷史演變的進程,使得學生在整體上對歷史事件進行了解。在此基礎上,通過對課本的閱讀和教師的講解,不斷豐富對歷史事件的了解。
2.2事件回顧
在對歷巧鋒史事件進行回顧時,能夠有效使學生對所學歷史進行梳理,從而提高歷史學習的效率。不同事件之間的相互聯系,也能夠培養學生對於歷史調查和歷史分析的興趣,學生在了解了歷史事件之間的關聯後,也會對歷史調查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增加自我的歷史閱讀量,形成自我分析歷史的觀點。
2.3史料展示
學生在初中階段往往缺乏閱讀量,其了解的史料較為欠缺。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及時向學生展示史料能夠在培養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同時,使得歷史觀點更具有豐富性,避免了歷史學習過程中觀點的局限性。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側面了解歷史,全面了解歷史做了鋪墊。史料的展示也能夠彌補書本知識的不足,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認知。與此同時,在對史料圖片和文字進行展示的同時,也可以引導學生對身邊的歷史事物進行觀察和了解,避免歷史學習進入空洞無力的學習過程,逐漸認識到身邊歷史即是真正的歷史的觀點。
2.4歷史評點
在對於重大歷史事件和重大歷史時期的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於歷史的評價和分析。學生通過對秦始皇正面和反面的不同分析,從而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評價標准。這種方式能夠有效綜合學生學習的各個方面,使學生全面對歷史學習內容進行梳理。
歷史學習方法 有哪些
一、注重歷史多方向比較
1.縱向比較。任何歷史事件都不是獨立的,它的出現必然有原因,它的發生也必然會對歷史走向產生影響。同樣歷史事件不是偶然的,相似的事件必然會在不同時期都有發生。因此,將歷史事件沿著發展順序整理出一條時間軸,通過找出同一空間不同時間內的事件區別,幫助學生系統完整地去理解歷史,辯證客觀地去看待歷史。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理清歷史發展脈絡,通過比較的方式加深記憶從而強化理解。比如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這類知識,學生對這些內容不夠了解,而且每一個事件的知識點都多而相似,學生一旦不能完全掌握就會出現記憶混亂。因此教師在講解時要注意將這四個事件的時間,領導階級,發展訴求,指導思想逐個拿出來進行比較分析,從細微之處發現它們的異同。當學生能夠清楚區分這些事件的細節時才算真正掌握了這部分知識點。因此,教師通過縱向對比歷史事件能夠清楚地理清事件內在聯系和發展邏輯,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
2.橫向比較。同樣的,教師還要培養學生全球史觀,讓學生著眼世界歷史發展,通過對比國內外歷史事件深化課程理解。橫向的歷史比較可以讓學生拓展學習的廣度,發現歷史的趣味性。比如教師可以比較中國的君主專制和英國的君主立憲差異,比較維新變法和洋務運動的差異。學生通過橫向比較將知識點聯系起來,還能幫助建立更加宏大的歷史格局。同時這樣的比較方式還能在中西文化碰撞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對歷史的認可度和探索的熱情。
二、利用歷史故事發掘歷史魅力
鑒於初中生心理尚不成熟,對高度精簡的歷史理論概括不感興趣,但是卻喜愛生動有趣的歷史故事和人物 事跡 的特徵,教師可以抓住這個心理特點引導學生去發現歷史的魅力。歷史故事是一個很好的媒介,許多歷史知識和意義都蘊含在故事中,學生願意去聽,願意去記,潛移默化之間也就吸收了新知識,學習了新思想。另一方面,如果一堂課下來教師一直在講復雜的知識點,課堂缺少調劑,學生也會產生學習疲勞。教師適當插入幾個小故事則可以有效緩和嚴肅緊張的氛圍,給學生營造一個舒適輕松的學習環境。而學生也可以從有趣的歷史故事中挖掘出歷史的趣味性和魅力,從而願意主動接受知識,積極深入探索學習。
三、多種教學方式激發學生興趣
現代化的技術可以運用於歷史課堂教學,教師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也成了一種很好的教學途徑。初中生思維活躍,形象思維能力發達,藉助多媒體集合音,視,圖,文多種形式教學信息的特點可以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在講課時可以輔助播放和講解內容相關的圖片、視頻等等,讓學生更夠在抽象和形象思維之間相互轉換,培養思維能力和學習興趣。舉個例子,在學習到燦爛的世界文化時,教師可以邊講解內容邊展示具有不同國家特色的圖片;學習到抗日戰爭時,可以播放一段抗戰的影視資料。教師通過這些手段以情動人,將學生個人情感和課程情感相結合從而取得顯著的教學成果。學生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直觀的感受歷史的沖擊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從而不斷發掘持續學習下去的動力。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採用其他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例如讓學生就某一歷史事件表演一段情景劇,再現歷史風雲,激發歷史興趣;根據一個話題展開 辯論 ,各抒己見,豐富學生理解。課堂教學方式還有很多,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確定適合的教學方式。
四、豐富課堂檢測方式
學生學習了知識就要通過及時檢測反饋學習狀況。但是當前歷史課堂檢測方式單一,學生應付檢測手段簡單,甚至很多時候根本沒有課堂檢測的機會。因此教師在探索教學方法的同時,也要豐富課堂檢測方式,鞏固學習成果,幫助學生充分消化歷史知識。
1.提問檢測。教師設問提問是最基礎的課堂檢測方式。它能幫助學生鞏固基礎,還能延伸拓展歷史學習。教師可以在講解的過程中停下講解思路讓學生補充完整,還可以提問以前學習的知識幫助學生強化記憶。此外,提問的主體還可以是學生。教師要鼓勵學生不懂就問,任何問題都可以提出來,這也是檢測學生對重難點把握程度的有效方式。提問檢測的利用空間很大,教師要充分利用這種形式幫助學生理解知識。
2.書面檢測。教師在每一章節結束之後,都可以根據考點內容設置題目,形式可以是填空,選擇,問答。限時訓練,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考試觀念,還可以讓學生及時復習回顧章節內容,對學習有一個整體性的把握。
五、學習成功 經驗 ,彌補自身教學不足
任何成功的教學方法都不是教師閉門造車想出來的,教師需要不斷吸收新知識,將他人的教學經驗拿過來,再根據學生的需求改造成適合自己和學生的教學方式。教師要時常和其他教師保持交流溝通,學習他們教學中有用的部分,再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完善教學策略中的不足之處。在沒有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去旁聽別的歷史教師上課,還要關注最新的歷史教學動態,借鑒其他學校成功的教學創新。總之,教師不能故步自封,要樂於學習,勇於創新,這樣才能給自己的教學注入新鮮活力,才能讓學生保持長久的新鮮感和學習動力。
❿ 高中歷史教學的方法有哪些
研究歷史教學的原理和方法,是分科教學法之一。中國教育史上,講授歷史有很老的傳統,孔丘作《春秋》的目的之一,就是用歷史教育他的弟子,藉以形成他所要求的做人的規范。但真正研究歷史教學法,是從清朝末年廢科舉、興學校開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歷史教學法才被廣泛地研究。接下來我就給大家講講常見的高中歷史教學方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高中歷史教學方法種類
其一,設置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一個研究、探索的過程,也是學生提高歷史認識的過程。這些研究性學習問題從哪裡生成呢?第一,教材。如教材的導讀框、課文、插圖、小資料、地圖、名人名言等;第二,課外的歷史材料。如音像、實物、口述史、文字資料等;第三,社會生活。如日常生活、社會熱點、時事政治等。提出問題之後,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分組討論,然後再引導學生用心思考、踴躍發言。問題的解決,不僅僅能夠豐富學生對具體歷史現象的認識,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用具體的歷史事實來印證歷史結論,甚至修正歷史結論,從而樹立起科學的歷史觀。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和理解「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史學方法,同時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治學精神。
其二,注重歷史教育的思想性和教學過程的邏輯性。
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學習歷史不僅僅能夠使人明智,還能夠提高人們對歷史和現實的決定力。歷史教育應當突出它的思想性,而不應僅僅是講講故事或說說笑話而已。我們歷史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啟迪民智,提高人們的思想認識,讓下一代成為能夠獨立思考、有批判精神的人。為更好的實現以上目標,歷史教學過程要注重教學環節的邏輯性,即從一個知識點到另一個知識點之間的過渡要自然,讓學生把握各個歷史事件內在的邏輯關系,掌握歷史發展的脈絡。在此前提下,我們再盡可能地讓學生明白歷史的多樣性及其無限發展的可能性。
其三,注重歷史課堂的活躍性,充分運用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多樣的教學方法。
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教師首先要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構建一個良好的師生關系。這是活躍課堂氣氛的前提條件。其次,運用多媒體現代教育技術向學生展示歷史原始錄像、經典的歷史圖片、電影剪輯或其他文字資料,構成視聽沖擊,讓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走近歷史情境,進行情感體驗。隨著多媒體技術、通訊網路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將在教育中廣泛地得到運用。這即所謂的計算機輔助教學。再次,根據每一課的實際需要,在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如講述法、講解法、談話法、直觀教具演示法、綱要圖示法、講讀法和發現教學法等。
對於高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討
1.導入「華而不實」,學生情緒調動不在點上
從高中歷史教學內容來看,教材中的知識都是過去完成時態,構建與史實相似的歷史情景能夠有效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思維虛構出盡可能完整的歷史。不過有些教師為了調動課堂氣氛,搞了很多「華而不實」的東西,不但沒有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反而讓學生感覺歷史和自己的生活很遙遠,覺得沒什麼探究的價值,學習積極性難以調動。
2.提問「勞而無功」,學生的思維開放度不夠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灌輸式教學顯然不能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為此問題教學法應運而生,教學任務被隱藏於一個個問題之中,學生的智能情在解決教師預設的一個個問題中得到發展與提升。可是採用問題教學法進行教學,如果問題的設置與提問方式不科學,容易導致學生的思維浮於表面,提問「勞而無功」,為什麼呢?究其原因有如下幾個:
(1)提問方式不符合記憶規律,例如提出「辛亥革命是哪一年爆發的?」這樣的問題,學生的回答必須是要記住才行。對於記錯了的學生,也無法將正確答案與某一個時間點聯系起來。如果換一種問法:「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現在請你算一算辛亥革命是哪一年爆發的?」兩種問法相比,前者孤立,學生難以記住,而後一種問法拉近了學生與歷史時刻的距離,下次遇到這個問題,只要想起老師講這個問題是哪一年就可以了。而高中時間就那麼短,遷移容易,記憶深刻。
(2)提問過於顯性,沒有調動學生進行深層次思維。例如提問:「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意義如何?」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教材中可以直接找到,學生不需要進行深層次思考。同時也容易讓學生形成一個錯誤的認識,就是只要記住教材就可以了。這樣,理解教材的深度不夠,更談不上生成新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