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資本論的主要研究方法

資本論的主要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3-05-03 19:50:00

㈠ 《資本論》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資本論》是一部博大精深的皇皇巨著,它所研究的主要是什麼呢?用馬克思在此書初版序言中的話來說,「我要在該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又說:「該書的最終目的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這就是說,《資本論》研究的對象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方式——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其目的則是要闡明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發展和必然滅亡的客觀規律。

《資本論》第一卷最初的德文第一版(1874年出版)共分6章:①商品和貨幣;②貨幣轉化為資本;③絕對剩餘價值生產;④相對剩餘價值生產;⑤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的進一步研究;⑥資本的積累過程。1873年經馬克思修訂後出版的德文第二版,調整了原先的篇章結構,把章改為篇,把工資問題從第五章中劃分出來獨立成篇,總共為7篇;把原先的節改為章,共25章。此外,現行的第一卷還收有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不同時期寫的7篇序言和跋,論述了政治經濟學的對象、階級性和方法等問題,也是極其重要的馬克思主義科學文獻。

《資本論》第一卷的研究對象是資本的生產過程,中心則是闡明剩餘價值的生產過程。其中的7篇可分為3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篇,闡述商品貨幣理論,分析商品和貨幣的屬性和本質,闡明勞動價值理論的各個基本原理。這一篇可以說是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緒論」或者「引言」。它所闡述的價值理論則是後來分析資本和剩餘價值理論的基礎。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篇至第六篇,闡述剩餘價值生產理論,分析了剩餘價值生產過程,揭示了資本的本質,剩餘價值的起源,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因為有關資本本質和剩餘價值起源的理論是馬克思經濟理論的基石,所以這一部分可以說是《資本論》中具有決定意義的篇章。第三部分為第七篇,闡述資本積累理論,分析資本如何從剩餘價值產生,揭示資本積累的本質,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指出資本主義積累的歷史趨勢。這一部分從分析資本積累的過程得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結論,可以看作整個第一卷的總結。

《資本論》第二卷共有3篇。第一篇題為《資本形態變化及其循環》,研究了資本循環過程經歷的階段,資本在其循環過程中不同階段所採取的形式,以及資本的各種形式在運動中從出發點又回到原出發點所形成的循環形式。第二篇為《資本周轉》,研究了資本由流通過程得到的兩種新形式——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考察了資本的流通速度及其對剩餘價值產生的影響。第三篇為《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研究了社會資本再生產的實現條件。前兩篇論述個別資本流通的形式和條件,後一篇則論述社會資本流通的形式和條件。

《資本論》第二卷是在第一卷研究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了資本的流通過程。這個過程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繼續和補充。同時又是第三卷研究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的引言。所以,恩格斯在第二卷序言中說:「對第二卷的卓越的研究,以及這種研究在至今幾乎還沒有人進入的領域內所取得的嶄新成果,僅僅是第三卷的內容的引言。」可見,第二卷又是第一卷到第三卷必經的中間環節。

第三卷題為《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全卷分為7篇。第一、二、三篇闡述的是平均利潤和生產價值的理論。第四篇闡述了商業資本和商業利潤的理論。第五篇闡述了生息資本和利息的理論。第六篇闡述了土地所有制和地租的理論。第七篇闡明了分配關系和生產關系的關系,進一步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對抗性質和歷史暫時性質,指出解決這個對抗性的社會生產方式的道路。恩格斯在第三卷的序言中說過,第三卷是馬克思的這一主要著作的「理論部分的終結」,闡明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基礎上的社會再生產過程的研究的最終結論」。它揭示和說明了資本運動過程作為整體考察時所產生的各種具體形式,闡明了剩餘價值的分配規律。

㈡ 闡述馬克思《資本論》的方法論

《資本論》是一部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光輝巨著,也是馬克思主義的網路全書。列寧指出:「馬克思認為經濟制度是政治上層建築藉以樹立起來的基礎,所以他特別注意研究這個經濟制度。馬克思的主要著作<資本論>就是專門研究現代社會即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制度的。」 馬克思致力於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他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和《資本論》,「使這門科學革命化。」 《資本論》的版本很多,馬克思恩格斯在世時,每出一版,都寫了序或跋,這些序言和跋文構成《資本論》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們成為我們學習《資本論》的入門向導。有關《資本論》第一卷的序言和跋一共有七篇,其中前四篇是馬克思自己寫的,後三篇是恩格斯寫的。在這七篇的序言和跋中,最重要的是《第一版序言》和《第二版跋》。在這幾篇序言和跋文里,講到了有關《資本論》的許多重要問題。例如,關於《資本論》的寫作和出版過程,關於《資本論》的研究對象和目的,關於《資本論》的方法和結構,關於政治經濟學的階級性,以及學習《資本論》時需要注意的問題,等等。
一、《資本論》是1859年發表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續篇
馬克思在大學本來是學法律專業的,但主要精力卻用在哲學和歷史的研究上。1842―1843年,馬克思在擔任《萊茵報》主編期間,遇到要對物質利益問題發表意見的難事。當時普魯士萊茵省議會通過了「林木盜竊法」,公然侵犯貧民階級的權力。不久,馬克思又遇到摩塞爾河流域釀造葡萄酒的農民的經濟狀況問題。這些物質利益的沖突,是促使馬克思去研究政治經濟學的最初動因之一。
於是,從1843年起,馬克思開始系統地收集資料研究政治經濟學,撰寫了一系列重要的著作,到四十年代末已初步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是《資本論》的創作和完成時期。1857―1958年,馬克思寫了一部篇幅巨大的手稿,即《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這是他創作《資本論》的最初嘗試,通常稱它為《資本論》第一稿。在這個手稿的基礎上,馬克思打算以《政治經濟學批判》為書名分冊出版一部批判資本主義制度和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巨著,這就是現在所說的「六冊計劃」,包括《資本》、《地產》、《僱傭勞動》、《國家》、《對外貿易》和《世界市場》。第一分冊的書稿於1859年出版,但這個第一分冊只包括兩章,即《商品》和《貨幣或簡單流通》。這是「六冊計劃」中第一冊《資本》第一篇《資本一般》中的緒論性的兩章。在1861-1863年期間,馬克思接著寫《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第二分冊,結果寫成了一個篇幅龐大的書稿,共包括23個筆記本。它開頭的總題目仍是《政治經濟學批判》,而副標題是《第三章資本一般》,通常稱之為《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實際上是《資本論》的第二稿。在寫作這個手稿的過程中,馬克思決定以《資本論》為標題,以《政治經濟學批判》作為副標題,分四冊出版他的經濟學著作。從1863年8月開始,馬克思撰寫了《1863―1865年經濟學手稿》,這是《資本論》的第三稿,其內容分為三部分,即第一冊《資本的生產過程》,第二冊《資本的流通過程》,第三冊《資本主義的生產總過程》。
從1866年初開始,到1867年3月,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終於完成了《資本論》第一卷的修訂和謄寫工作,同年9月在德國漢堡出版。所以,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指出:「這部著作是我1859年發表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續篇。」 按原計劃,《資本論》第一卷「資本的生產過程」並不包括1859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的內容。但是為了「聯貫和完整」,馬克思把《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中的內容,也扼要地收入《資本論》中,其中關於價值形式、商品拜物教以及交換過程等問題,還作了進一步的發揮。但是《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並不因此而失去獨立的科學價值。例如,關於貴金屬等問題,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已經作了詳細論述,而在《資本論》中就只是簡單地提到。所以,在學習《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篇時,不妨把《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對照著來閱讀。
《資本論》第一卷出版後,馬克思繼續進行修改和再版工作,並幫助出版《資本論》第一卷俄文譯文,校訂法文本。同時,還積極收集材料,改寫第二卷和第三卷,直到他的心臟停止跳動時,在他面前書桌上還放著正在修改的《資本論》原稿。
《資本論》是馬克思獻給全世界無產階級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學文獻。它在世界各國廣泛流傳,成為工人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強大思想武器。
二、《資本論》的研究對象
《資本論》的研究對象是什麼?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對於馬克思這句話中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含義,在我國經濟學界存在著不同的理解,有的把它理解為生產關系,有的把它理解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有的把它理解為勞動方式,也有的把它理解為用什麼工具進行生產,等等。究其原因,「生產方式」一詞是一個多義詞,馬克思在不同的場合使用它時,就有不同的含義。因此,作為《資本論》研究對象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含義,只能以全書的中心內容和主題為根據,才能做出恰如其分的解釋。
《資本論》就是論資本,而資本是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沒有剩餘價值就不存在資本,而沒有資本也就不能帶來剩餘價值。所以,我們說資本范疇是《資本論》的中心內容,也可以說,它的中心內容是剩餘價值。縱觀《資本論》四卷,其中第一卷的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生產問題,第二卷的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實現問題,第三卷的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分配問題,第四卷是剩餘價值理論的發展史。可見,《資本論》是研究資本家如何榨取工人所創造的剩餘價值,以及剩餘價值的實現和分配問題。所以,在《序言》中提到的「資本主義方式」,是指以資本主義所有制為基礎的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相結合的方式,這屬於廣義的生產關系,它包括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各方面的關系。而「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則是指直接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即狹義的生產關系,它從屬於廣義的生產關系。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家把政治經濟學看成是研究財富的科學,馬克思第一次確定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這是和資產階級經濟學根本對立的。
《資本論》是以英國作為研究的主要對象。馬克思說:「到現在為止,這種生產方式的典型地點是英國。因此,我在理論闡述上主要用英國作為例證。」這是因為當時的英國是資本主義發展比較早和比較成熟的國家。但是,《資本論》所揭示出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並不只限於英國,對於其他資本主義國家都是適用的。《第一版序言》第5―9段就是說明這個問題。馬克思特別提出,對德國來說,「這正是說的閣下的事情。」當時,德國的資本主義雖然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在政治上封建貴族還占統治地位,在經濟上還存在農奴制。因此,在德國,不僅存在著「現代的災難」,即資本主義剝削,而且還存在「古老的陳舊的生產方式以及伴隨著它們的過時的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還在苟延殘喘」,不僅受「活人」即資本主義剝削,而且受「死人」即封建制度的剝削。「活人抓住死人」,即封建主義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所以,「不僅苦於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而且苦於資本主義生產的不發展。」盡管德國和英國相比有這樣的差異,但《資本論》所揭示的規律在資本主義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都必然發揮作用,「工業較發達的國家向工業較不發達的國家所顯示的,只是後者未來的景象。」和英國相比,德國等歐洲大陸雖然還比較落後,但英國的變革過程達到一定程度後,一定會波及到歐洲大陸。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無產階級革命不可避免。但是,這種革命是用暴動的形式還是用較少流血的和平方式,要由工人階級的政治覺悟、組織程度和力量壯大等情況來決定。
根據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生產力和生關系二者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從來不存在沒有生產力的生產關系,也不存在沒有生產關系的生產力,所以研究生產關系必須聯系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決不能孤立地研究生產關系。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常常可以看到馬克思關於技術、自然科學等問題的深湛見解,但它是把生產力當作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決定者和推動力來研究的。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不僅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中來研究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而且還從生產關系的總和(即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相互作用中來研究生產關系。列寧在談到《資本論》時,曾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比做「骨骼」,而把適合於這種生產關系的上層建築比做「血」和「肉」。要使骨骼有血有肉,就必須聯繫上層建築來研究生產關系,但其實質,仍然是以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作為研究對象。
《資本論》以生產關系作為研究對象,其最終目的是要「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揭示出這些規律,也就同時揭示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是一種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過程,即使探索到了它的發展規律,「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展階段。」但是,無產階級在反對資本主義的斗爭中,認識和運用經濟規律,卻能減輕革命過程中的痛苦。
三、政治經濟學的階級性
在《第一版序言》的第10、11段和《第二版跋》的第5―15段,馬克思分析了政治經濟學的階級性。
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生產關系,在階級社會中生產關系就是階級關系,因此政治經濟學具有強烈的階級性。無產階級有無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資產階級有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馬克思指出:「政治經濟學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把人們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惡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復仇女神召喚到戰場上來反對自由的科學研究。」不同時期政治經濟學的發展情況,是和當時階級斗爭的形勢密不可分的。
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學科,是在資本主義出現以後才產生的。15世紀末,隨著早期資本主義商品流通的發展,出現了重商主義學派。從17世紀中葉開始,又出現了資產階級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在英國,始於威廉?配第,發展於亞當?斯密,至大衛?李嘉圖而登峰造極。在法國,始於布阿吉爾貝爾,中間有魁奈、杜爾哥,最後有小資產階級經濟學家西斯蒙第。古典政治經濟學產生於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階級斗爭尚未充分發展的時期,因此它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深入到生產關系的本質中去,揭露資本主義的一些矛盾,包含了一些科學的因素。例如,古典學派的最後代表李嘉圖指出了資本主義社會階級利益的對立在分配領域中的表現,「有意識地把階級利益的對立、工資和利潤的對立、利潤和地租的對立當作他的研究的出發點。」馬克思指出:「只要政治經濟學是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就是說,只要它把資本主義制度不是看作歷史上過渡的發展階段,而是看作社會生產的絕對的最後的形式,那就只有在階級斗爭處於潛伏狀態或只是在個別的現象上表現出來的時候,它還能夠是科學。」但是,古典政治經濟學有一個共同的錯誤,這就是,不把資本主義看作是一種歷史現象,而是看作永恆不變的社會,把資本主義經濟規律看作適用於一切社會的規律。這是由他們的階級立場決定的。所以,古典學派發展到李嘉圖時,「資產階級的經濟科學也就達到了它的不可逾越的界限。」
1820年到1830年,「這是李嘉圖的理論庸俗化和傳播的時期,同時也是他的理論同舊的學派進行斗爭的時期。」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1817年)發表不久,就引起了批評,引起了李嘉圖學派及其反對者之間的論戰。有的人把它普及開來,有的人利用它來反對重商主義等舊學派,有的人把它作為反對資產階級的武器,有的人在捍衛李嘉圖學說的過程中把它庸俗化了。但是,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在當時這一論戰還帶有「公正無私的性質。」這是因為當時的大工業剛剛脫離幼年時期,資產階級同封建勢力的斗爭還是主要的問題,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還沒有成為主要矛盾。然而,這場論戰與18世紀下半葉魁奈死後、重農學派和反對者之間的爭論相比,已經遜色得很多。
1830年是古典政治經濟學和庸俗經濟學在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發展史中更替其支配地位的分水嶺。馬克思指出:「1830年,最終決定一切的危機發生了。」「法國和英國的資產階級奪得了政權。從那時起,階級斗爭在實踐方面和理論方面採取了日益鮮明的和帶有威脅性的形式。它敲響了科學的資產階級經濟學的喪鍾。現在問題不再是這個或那個原理是否正確,而是它對資本有利還是有害,方便還是不方便,違背警章還是不違背警章。不偏不倚的研究讓位於豢養的文丐的爭斗,公正無私的科學探討讓位於辯護士的壞心惡意。」庸俗經濟學局限於描述資本主義社會的表現現象,抹煞資本主義的矛盾,為資本主義辯護。隨著1848年革命而引起的英國工人運動的高漲,在英國出現了庸俗經濟學家約翰?斯圖亞特?穆勒。他的特點是折衷主義,妄圖在不觸動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條件下,在分配領域實行某些改良,調和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當時庸俗經濟學的另一派代表是法國的巴師夏,他代表熱衷於自由貿易的法國工商業資本家的觀點,企圖把資本主義描述成一個和諧的社會。
但是,在德國,「政治經濟學一直是外來的科學。」政治經濟學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理論分析,它以發達的資本主義關系為前提。在德國,長期的封建割據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使政治經濟學「缺乏生存的基礎。」所以,「德國的政治經濟學教授一直是學生,」只能抄襲英國、法國的作品,作為教條加以搬弄。1848年以後,資本主義在德國迅速發展,但這時又不允許對政治經濟學進行公正的研究了(即使是在資產階級視野內),因為英、法資產階級早已奪得政權,無產階級登上了歷史舞台,資產階級已經感到了無產階級斗爭的威脅。因此,「德國社會特殊的歷史發展,排除了『資產階級』經濟學在德國取得任何獨創的成就的可能性。」
批判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建立真正科學的政治經濟學,只有無產階級才能完成。因為「這個階級的歷史使命是推翻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最後消滅階級。這個階級就是無產階級。」這個階級和社會發展的利益是一致的,能夠公正無私地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不受階級偏見的束縛,客觀地認識客觀經濟規律。具體地說,這個任務是由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馬克思、恩格斯來完成的。馬克思、恩格斯堅定地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研究了資本主義經濟的運動規律,在政治經濟學中完成了偉大的革命,創立了無產階級的、唯一科學的政治經濟學。《政治經濟學批判》和《資本論》,「絕不是對經濟學的個別章節作零碎的批判,絕不是對經濟學的某些爭論問題作孤立的研究。相反,它一開始就以系統地概括經濟科學的全部復雜內容,並且在聯系中闡述資產階級生產和資產階級交換的規律為目的。」 。
四、《資本論》的方法論
在《第二版跋》的第16―27段,馬克思說明了《資本論》的方法論。
總的來說,《資本論》的方法就是唯物主義辯證法。但要真正掌握它,並不是輕而易舉的。馬克思說:「人們對《資本論》中應用的方法理解得很差。」例如,有人說馬克思是「形而上學地研究經濟學」,「是整個英國學派的演繹法」;有人說他用的是批判的分析法;也有人說他的研究方法是「現實主義」的,而敘述方法是黑格爾的「辯證法」等等。對於人們的種種議論,馬克思在第二版跋中作了回答,其中特別詳細引證了俄國資產階級經濟學家考夫曼對《資本論》方法的評論。這段評論包括以下幾個要點:一、馬克思特別注意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二、馬克思把社會運動看作是受一定的客觀規律支配的自然歷史過程;三、這些規律不僅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反而決定人的意志;四、馬克思特別強調研究每個社會特有的經濟規律;五、馬克思闡明了支配著一定社會機體的產生、生存、發展和死亡以及為另一更高的機體所代替的特殊規律,等等。對於考夫曼的上述評論,馬克思滿意地認為,他所描述的「正是辯證方法」。把唯物辯證法應用到政治經濟學中來,是馬克思的首創。「就本來意義上說,辯證法就是研究對象的本質自身中的矛盾。」 馬克思就是運用矛盾分析方法,來研究資本主義經濟,揭露資本主義矛盾,揭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根本對立。
《資本論》的方法,不僅是辯證的,而且是唯物的。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已經「說明了我的方法的唯物主義基礎。」馬克思研究方法的唯物主義基礎表現在,他把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看作「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在研究經濟運動規律時,不是從觀念出發,而是從客觀事實出發。針對有人把馬克思的唯物主義辯證法與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混為一談的錯誤,馬克思指出:「我的辯證方法,從根本上來說,不僅和黑格爾的辯證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爾看來,思維過程,即他稱為觀念而甚至把它變成獨立主體的思維過程,是現實事物的創造主,而現實事物只是思維過程的外部表現。我的看法則相反,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並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在黑格爾那裡,物質和精神的關系被顛倒了,因而他的辯證法是「倒立著的」,並且被「神秘化了。」馬克思批判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錯誤,吸收了他的辯證法中的科學成分,在唯物主義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的唯物辯證法。這兩種辯證法對現實世界起著不同的作用。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在其神秘形式上,成了德國的時髦東西,因為它似乎使現存事物顯得光彩。」這是因為黑格爾運用唯心主義辯證法,企圖論證普魯士君主立憲制度的合理性,起著維護統治階級的反動作用。馬克思的唯物主義辯證法則「引起資產階級及其誇誇其談的代言人的惱怒和恐怖。」這是「因為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唯物主義辯證法在肯定資本主義制度必然產生的同時,又論證了它滅亡的必然性。
馬克思把唯物主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運用於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創立了《資本論》的方法論體系。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就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運用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唯物主義辯證法的具體運用。
研究政治經濟學必須運用抽象力。馬克思在《第一版序言》中指出:「分析經濟形式,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二者都必須用抽象力來代替。」這就是說,《資本論》使用的方法同自然科學使用的實驗方法是不相同的,因為《資本論》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經濟關系,它既不能使用顯微鏡,也不能使用化學試劑,而只能運用抽象力。什麼是抽象呢?就政治經濟學來說,抽象就是從具體的、大量的經濟現象出發,經過思維的加工,抽象出一些簡單的范疇。正如馬克思所說的,「研究必須充分地佔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展形式,探尋這些形式的內在聯系。只有這項工作完成以後,現實的運動才能適當地敘述出來。」馬克思這段話,對於如何進行研究工作,講得很清楚:(1)佔有材料;(2)進行分析;(3)探尋內在聯系,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由具體到抽象的方法。但這還不是抽象的全過程,在一定階段的研究工作完成之後,還要採取適當的形式,把研究的結果敘述出來。
什麼是適當的敘述形式呢?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作了闡述。他在總結了政治經濟學史上的經驗教訓之後認為,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思維形式才是唯一正確的敘述形式。 這就是把已經取得的研究成果,進行邏輯加工,並按照事物本身的客觀規律敘述出來。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敘述方法,是以詳細佔有材料並進行大量研究為前提的,所以它只是在形式上不同於研究的方法。
五、《資本論》的結構
馬克思在第一版序言中指出:「這部著作的第二卷將探討資本的流通過程(第二冊)和總過程的各種形式(第三冊),第三卷即最後一卷(第四冊)將探討理論史。」馬克思在1866年10月13日給庫格曼的信中寫道:「全部著作分為以下幾部分:第一冊 資本的生產過程。第二冊 資本的流通過程。第三冊 總過程的各種形式。第四冊 理論史。」 現在出版的《資本論》的分卷情況,和馬克思當時的設想不盡相同。《資本論》第一卷出版後,馬克思繼續進行第一卷的修改和譯文校訂工作,並對第二卷和第三卷的手稿進行反復修改,但由於國際工人協會活動佔用馬克思大量的時間和他自己身體狀況的惡化,第二、三卷未能及時出版,他就逝世了。馬克思逝世後,恩格斯繼承馬克思未竟的事業,把《資本論》「第二冊」、「第三冊」整理為第二卷和第三卷,並分別於1885年和1894年出版。恩格斯在世時,曾打算整理出版《資本論》第四卷(理論史),可惜他未能實現這個願望,後來由考茨基整理出版。但是,考茨基把它作為一部與《資本論》平行的獨立著作,命名為《剩餘價值學說史》。總的來說,恩格斯對《資本論》的結構是沒有變動的,變動的只是分卷和名稱。
《資本論》以剩餘價值為中心貫穿全書,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恩格斯說過:「馬克思的整本書都是以剩餘價值為中心的」。
《資本論》第一卷是研究資本的生產過程,這是暫時撇開流通過程和分配過程來研究資本的生產過程,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生產問題。
《資本論》第二卷是研究資本的流通過程,這是在資本生產過程的基礎上來研究資本的流通過程,是資本的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一,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實現問題。
《資本論》第三卷是研究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研究資本的各種具體形式(如商業資本、生息資本等)和剩餘價值的各種具體形式(如商業利潤、利息、地租等),這是資本的生產過程、流通過程和分配過程的統一,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分配問題。
《資本論》第四卷是系統地分析批判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說,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學說史。
《資本論》中心突出,結構嚴密,是一個非常完整的科學體系。用馬克思自己的話說,《資本論》是「一個

㈢ 如何理解《資本論》的研究方法與敘述方法

馬克思的方法論體系包括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即最高層次,是馬克思研究經濟學的根本方法或哲學基礎,這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運用這一根本方法,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從而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 第二層次是政治經濟學的特殊研究方法,即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之上的邏輯方法。馬克思說:「分析經濟形式,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二者都必須用抽象力來代替。」(《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馬克思說的「抽象力」,就是指人腦的抽象思維能力。馬克思說的這種運用抽象力分析經濟形式的方法,就是邏輯方法。恩格斯認為,對於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邏輯的方式是唯一適用的方式,有人把這種研究方法叫做辯證邏輯方法。馬克思的邏輯方法,是由一系列功能各異、相互聯系的具體方法構成的方法論體系,包括抽象和具體、簡單和復雜、整體和個體、內容和形式、本質和現象、一般和特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邏輯和歷史、分析和綜合、歸納和演繹、動態分析和靜態分析相統一的分析方法等。其中,抽象和具體的辯證方法或科學抽象法就是唯物辯證法的具體運用。馬克思的科學抽象方法,包括從具體到抽象和從抽象到具體這樣兩個辯證認識過程。它透過事物的錯綜復雜的具體現象和發展過程,經過科學分析揭示出內在本質聯系,從而達到對具體整體的理性的、規律性的認識。馬克思從紛繁復雜的資本主義經濟現象中抽象出商品這個細胞形式,對商品的內在屬性、外在形式做了周密的研究,然後逐步上升達到對資本主義經濟的整體認識。 第三層次是敘述方法,或說明方法,即建立科學范疇體系的方法,是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馬克思說:「在形式上,敘述方法必須與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須充分地佔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展形式,探尋這些形式的內在聯系。只有這項工作完成以後,現實的運動才能適當地敘述出來。這點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觀念地反映出來,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好象是一個先驗的結構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3~24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可見,由抽象范疇上升到具體范疇的過程,就是建立理論體系的過程。 總之,馬克思研究經濟學所採取的抽象分析方法,從具體到抽象,從復雜到簡單,最終做出反映經濟現象本質的抽象規定。而《資本論》的敘述方法與上述思維的行程正好相反,它是由本質到現象,由內容到形式,由抽象到具體,由簡單到復雜,最終由抽象的規定再重新回到具體的綜合。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和敘述方法是思維活動的兩條道路。在第一條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發為抽象的規定;在第二條道路上,抽象的規定在思維進程中導致具體的再現。但是,前後兩個「具體」的含義有著本質的差別,前一個具體「是一個混沌的關於整體的表象」;後一個具體「是許多規定的綜合」,「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只是思維用來掌握具體、把它當作一個精神上的具體再現出來的方式」。

㈣ 如何理解《資本論》的研究對象,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資本論》的研究對象
《資本論》的研究對象是什麼?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對於馬克思這句話中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含義,在我國經濟學界存在著不同的理解,有的把它理解為生產關系,有的把它理解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有的把它理解為勞動方式,也有的把它理解為用什麼工具進行生產,等等。究其原因,「生產方式」一詞是一個多義詞,馬克思在不同的場合使用它時,就有不同的含義。因此,作為《資本論》研究對象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含義,只能以全書的中心內容和主題為根據,才能做出恰如其分的解釋。
《資本論》就是論資本,而資本是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沒有剩餘價值就不存在資本,而沒有資本也就不能帶來剩餘價值。所以,我們說資本范疇是《資本論》的中心內容,也可以說,它的中心內容是剩餘價值。縱觀《資本論》四卷,其中第一卷的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生產問題,第二卷的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實現問題,第三卷的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分配問題,第四卷是剩餘價值理論的發展史。可見,《資本論》是研究資本家如何榨取工人所創造的剩餘價值,以及剩餘價值的實現和分配問題。所以,在《序言》中提到的「資本主義方式」,是指以資本主義所有制為基礎的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相結合的方式,這屬於廣義的生產關系,它包括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各方面的關系。而「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則是指直接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即狹義的生產關系,它從屬於廣義的生產關系。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家把政治經濟學看成是研究財富的科學,馬克思第一次確定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這是和資產階級經濟學根本對立的。
《資本論》是以英國作為研究的主要對象。馬克思說:「到現在為止,這種生產方式的典型地點是英國。因此,我在理論闡述上主要用英國作為例證。」這是因為當時的英國是資本主義發展比較早和比較成熟的國家。但是,《資本論》所揭示出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並不只限於英國,對於其他資本主義國家都是適用的。《第一版序言》第5―9段就是說明這個問題。馬克思特別提出,對德國來說,「這正是說的閣下的事情。」當時,德國的資本主義雖然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在政治上封建貴族還占統治地位,在經濟上還存在農奴制。因此,在德國,不僅存在著「現代的災難」,即資本主義剝削,而且還存在「古老的陳舊的生產方式以及伴隨著它們的過時的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還在苟延殘喘」,不僅受「活人」即資本主義剝削,而且受「死人」即封建制度的剝削。「活人抓住死人」,即封建主義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所以,「不僅苦於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而且苦於資本主義生產的不發展。」盡管德國和英國相比有這樣的差異,但《資本論》所揭示的規律在資本主義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都必然發揮作用,「工業較發達的國家向工業較不發達的國家所顯示的,只是後者未來的景象。」和英國相比,德國等歐洲大陸雖然還比較落後,但英國的變革過程達到一定程度後,一定會波及到歐洲大陸。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無產階級革命不可避免。但是,這種革命是用暴動的形式還是用較少流血的和平方式,要由工人階級的政治覺悟、組織程度和力量壯大等情況來決定。
根據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生產力和生關系二者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從來不存在沒有生產力的生產關系,也不存在沒有生產關系的生產力,所以研究生產關系必須聯系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決不能孤立地研究生產關系。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常常可以看到馬克思關於技術、自然科學等問題的深湛見解,但它是把生產力當作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決定者和推動力來研究的。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不僅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中來研究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而且還從生產關系的總和(即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相互作用中來研究生產關系。列寧在談到《資本論》時,曾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比做「骨骼」,而把適合於這種生產關系的上層建築比做「血」和「肉」。要使骨骼有血有肉,就必須聯繫上層建築來研究生產關系,但其實質,仍然是以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作為研究對象。
《資本論》以生產關系作為研究對象,其最終目的是要「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揭示出這些規律,也就同時揭示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是一種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過程,即使探索到了它的發展規律,「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展階段。」但是,無產階級在反對資本主義的斗爭中,認識和運用經濟規律,卻能減輕革命過程中的痛苦。
(1)從具體到抽象和從抽象到具體的方法
對方法論研究,我們還必須運用科學的抽象法。科學的抽象法就是從具體到抽象的研究方法與從抽象到具體的敘述方法的完美統一,它必須是在唯物辯證法指導下進行的。
從具體到抽象的研究方法是「充分地佔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展形式,探尋這些形式的內在聯系。」 [1]研究方法與敘述方法相比較,它的特點在於遵循認識論的路徑,是由現象深入到本質,側重於分析的。從過程的角度看,在於是從本質深入到現象的。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充分地運用了經濟學說史上關於商品、價值、貨幣、交換、資本、土地所有制、總收入等等經濟形式的研究資料,充分地運用了商品生產發展,貨幣形式的演化,商業資本,工業資本、銀行資本、地租形式的變化,及工資、工廠制度、生產過剩,工人運動以及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變化等等大量史料和現實的資料,深入並全面地探索尋找各種經濟形式的歷史發展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並運用經濟學說史上的實際過程驗證這些經濟形式之間的內在聯系。這整個過程體現了馬克思從具體到抽象的研究方法。
從抽象到具體的敘述方法,就是在對事物研究取得成果的基礎上,由本質來反映說明現象,再現這一現象形成的過程,即是從理論上描繪、再現客觀事物的方法。馬克思在他的《資本論》第一卷第二版中說:「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並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2]這樣一種「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就是運用唯物辯證的研究方法並通過思考,「將豐富的感覺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改造製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論的系統。」 [3]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一文中,對他自己的理論敘述方法作了簡要精闢的概括。他說:「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只是思維用來掌握具體並把它當做一個精神上的具體再現出來的方式。[4] 由此可知,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就是唯物辯證法的反映法,通過這樣的方法來一一反映客觀的具體事物。從抽象上升到具體,是敘述方法的基本形式。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運用這一方法,對經濟范疇進行推演,來建構他的理論體系。
(2)邏輯--歷史相統一的分析法
邏輯方法,就是在研究社會經濟現象時,按照經濟范疇的內在邏輯關系,從比較簡單的經濟關系、經濟范疇,逐步上升到比較復雜的具體的經濟關系、經濟范疇,來闡明社會經濟現象與經濟過程的邏輯發展進程。歷史方法,就是在研究社會經濟現象、經濟關系和經濟過程時,按照它的歷史發展的真實進程來把握其規律。
縱觀《資本論》,我們不難發現它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馬克思說,在他撰寫《資本論》第一稿時,「又把黑格爾的《邏輯學》瀏覽了一遍,這在材料加工的方法上幫了我很大的忙。「 [5]由此可知,馬克思在他撰寫《資本論》時,自覺地運用了邏輯的方法。列寧曾說:「不鑽研和不理解黑格爾的全部邏輯學,就不能完全理解馬克思的《資本論》,特別是他的第一章。」 [6]
方法論的研究,在某些方面要堅持邏輯方法與歷史方法的統一。運用歷史方法研究社會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時,必須排除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偶然現象和因素,以及各種曲折過程,從復雜的、曲折的歷史過程中,揭示出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性。馬克思主義者認為,邏輯的進程要符合經濟發展的歷史進程,它是社會經濟歷史發展過程的反映。馬克思從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出發來研究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就是邏輯方法和歷史方法相統一的具體運用。
(3)定量分析方法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利潤、地租、級差地租、價格、剩餘價值率、固定資本、可變資本等像自然科學家那樣做出了精確的定量描述。馬克思本人曾經為寫《資本論》鑽研過數學,並盡可能地利用數學。馬克思甚至還說過這樣一句話:一種科學,只有在它達到了能夠運用數學時,才算真正發展了。可見,馬克思在研究政治經濟學時自覺地運用了自然科學研究方法,運用了定量分析方法。
我引用恩格斯的一句話來表明關於《資本論》研究方法的豐富性和發展性。恩格斯說:「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7]可見,對《資本論》的研究仍然任重而道遠。

㈤ 資本論 講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資本論》就是論資本,而資本是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沒有剩餘價值就不存在資本,而沒有資本也就不能帶來剩餘價值。所以,我們說資本范疇是《資本論》的中心內容,也可以說,它的中心內容是剩餘價值。縱觀《資本論》四卷,其中第一卷的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生產問題,第二卷的中心是分析剩好野消余價值的實現問題,第三卷的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分配問題,第四卷是剩餘價值理論的發展史。可見,《資本論》是研究資本家如何榨取工人所創造的剩餘價值,以及剩餘價值的實現和分配問題。所以,在《序言》中提到的「資本主義方式」,是友知指以資本主義所有制為基礎的生產脊亮資料與勞動力相結合的方式,這屬於廣義的生產關系,它包括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各方面的關系。而「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則是指直接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即狹義的生產關系,它從屬於廣義的生產關系。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家把政治經濟學看成是研究財富的科學,馬克思第一次確定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這是和資產階級經濟學根本對立的。

㈥ 資本論的主要內容是講什麼的

《資本論》全書共三卷,以剩餘價值為中心,對資本斗改主義進行了徹底的批判。

第一卷研究了資本的生產過程,分析了剩餘價值的生產問題。第二卷在資本生產過程的基礎上研究了資本的流通過程,分析了剩餘價值的實現問題。第三卷寬銷晌講述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分別研究了資本和慎鋒剩餘價值的具體形式。

(6)資本論的主要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資本論》明確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作為研究對象,並以唯物辯證法作指導,運用科學抽象法進行研究,從而第一次科學地確立了政治經濟學的對象和方法。

《資本論》在批判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價值論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分析了勞動的二重性,建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從而為政治經濟學奠定了理論基礎

習近平《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1867年問世的《資本論》是馬克思主義最厚重、最豐富的著作,被譽為「工人階級的聖經」。

㈦ 《資本論》的主要內容。核心是講的什麼

《資本論》第一卷是研究資本的生產過程,這是暫時撇開流通過程和分配過程來研究資本的生產過程,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生產問題。

《資本論》第二卷是研究資本的流通過程,這是在資本生產過程的基礎上來研究資本的流通過程,是資本的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一,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實現問題。

《資本論》第三卷是研究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研究資本的各種具體形式(如商業資本、生息資本等)和剩餘價值的各種具體形式(如商業利潤、利息、地租等),這是資本的生產過程、流通過程和分配過程的統一,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分配問題。

《資本論》第四卷是系統地分析批判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說,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學說史。

《資本論》的核心理論——剩餘價值學說,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也是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基礎。



《資本論》的主要歷史意義及貢獻

《資本論》以深沉犀利的筆觸揭示了資本主義積累的普遍規律,對資本主義及其辯護士進行了嚴厲的指控,是具有鮮明的黨性的著作。馬克思的思想武裝了全體工人階級,並在政治經濟學上完成了一個偉大的革命。

全書所涉及的有關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和文化的研究,都反映著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觀和階級斗爭學說。因此,《資本論》也是一部天才的哲學著作,同時,以其對英國社會經濟歷史的高度概括又可稱得上是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

就這部書的歷史意義,恩格斯曾說:「自地球上有資本家和工人以來,沒有一本像我們面前這本書那樣,對於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資本和勞動的關系,是我們現代全部社會體系所賴以旋轉的軸心,這種關系在這里第一次作了科學的說明,而這種說明之透徹和精闢,只有一個德國人才能做到,這個人就是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點,把現代社會關系的全部領域看得一覽無遺」。

《資本論》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當今世界的形勢已發生巨大的變化,但它的基本理論仍然是今天的人們寶貴的精神財富。馬克思的思想已經獲得全人類的意義,他不僅為19世紀的人類所擁有,為20世紀的人類所重視,而且,作為人類的一筆寶貴的思想遺產,在以後人類各個世紀中,它都將被繼承、被發揚光大。

《資本論》這部巨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的全部發展過程,以數學般的准確性證明這一發展的方向必然引導到社會主義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確立。《資本論》武裝了無產階級,成為無產階級進行革命斗爭的強有力的理論武器,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中光輝燦爛的科學巨著。

㈧ "資本論"的最主要觀點有哪些

1、勞動價值論。勞動創造價值

2、剩餘價值論。剩餘價值歸資本家佔有,由雇傭工人創造。

3、商品二重性(價值和使用價值);勞動二因素(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

《資本論》以剩餘價值為中心,對資本主義進行了徹底的批判。

第桐豎一卷研究了資本的生產過程,分析了剩餘價值的生產問題。第二卷在資本生產過程的基礎上研究了資本的流通過程,分析了剩餘價值的實現問題。第三卷講述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分別研究了資本和剩餘價值的具體形式。

講述的內容達到局扮大了資本的生產過程、流通過程和分配過程的高度統一,分析了剩餘價值的分配問題。

(8)資本論的主要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資本論的剩餘價值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唯一目的和動機,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剩餘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基本經濟規律。全部《資本論》都是以剩餘價值為中心展開分析的。

通過對剩餘價值這個資本主義的核心問題的分析,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及其發展的歷史趨勢,從而科學地證明了一個真理,這就是:資本主義制度只缺碰是與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特殊歷史性的制度,它必將隨著生產社會化的進一步發展而趨於滅亡。

這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鐵的必然性。正如恩格斯所說: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根據以無可懷疑的知識所作的絕對認真的研究,得出了這個結論:整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必定要被消滅。」

㈨ 《資本論》研究的高水平作者及研究方法

新世紀迎來保衛《資本論》時代!

《資本論》研究的高被引作者

通常情況下,文獻被引率越高,表明其所形成的學術影響力越強。由表3中國《資本論》研究高被引文獻的基本情況可知,高產作者大多數不是高被引作者,只有王慶豐、孔揚和許光偉3位作者是重合的,說明高產作者的論文引用率乃至質量不一定更高。基於此,促進中國《資本論》研究質量的不斷提升,是擺在中國《資本論》研究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2011-2016年間,中國《資本論》研究發表論文數量排名前15位的作者共發表了180篇相關論文(人均每年2篇)。其中,發表論文數量前三位的依次是胡鈞教授(年均3.67篇)、劉新剛和王慶豐教授(年均2.67篇)。從他們的職稱來看,全部都為副教授以上職稱,且大部分高產作者都具有教授級職稱,這既說明了《資本論》研究需要更長時間的前期積累,也反映了《資本論》研究領域內年輕學者發表論文的難度較大。從其所處的區域來看,表3中的高產作者有接近一半自北京(7位),這也佐證了北京作為中國《資本論》研究的中心地位。

進一步來看,我國《資本論》研究高產作者存在年齡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具體表現為:平均年齡為52.21歲,中老年學者居多,青年學者缺乏。我們進一步整理了2006-2010年中國《資本論》研究的高產作者,平均年齡為56.38歲。由此可見,近年來,中國《資本論》研究隊伍呈現一定程度的年輕化趨勢(下降了4.17歲),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

此外,將高被引文獻范圍擴大到高被引文獻的前50篇,以此來研究高被引文獻與期刊綜合影響因子之間的關系。。。。。。總體來看,我國《資本論》研究高被引文獻的引用率相對較低。這是否是因為我們選取的年份較近有關?為此,我們用實證的方法來進一步考察文獻被引次數與文獻發表時間之間的關系。以前50篇高被引文獻為樣本,被引次數對發表時間的回歸系數為0.2232,但在統計學上並不顯著(p=0.2210)。這表明高被引文獻的引用次數與論文發表的年份沒有明顯關聯。從實踐來看,新近發表的論文同樣可以成為高被引文獻,其可能的原因在於相關研究受政策的影響大,新近的改革熱點容易成為理論關注的焦點(周春平,2016)[6]。

從前15篇高被引文獻作者的年齡結構來看,中老年學者居多,高被引文獻第一作者的平均年齡為53.92歲,60歲以上7人,40歲以下4人,沒有30歲以下的,最小34歲,最大為79歲(南開大學高峰教授)。這說明《資本論》研究領域青年學者的影響力相對較小,如何吸引更多的青年學者加入到《資本論》研究隊伍中來仍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與其他學科不同,該領域影響力的發揮需要更多地知識與時間的積累。此外,從前15篇高被引文獻的研究領域來看,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主題的研究文獻最多(9篇),說明研究《資本論》的高引用論文目前以哲學為主,反映了中國《資本論》研究與中國改革實踐緊密聯系做的還不夠,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最後,從表3中作者的地區分布來看,北京和上海的人數最多(各有4位),長春3位,天津、福州、南昌和沈陽各1位。可見,北京、上海和長春依舊是中國《資本論》研究最具學術影響力的城市。從合作研究來看,跨機構研究以及研究者之間合作現象還較為匱乏,在前15篇高被引文獻中只有1篇為合作(且跨機構)研究;而在前50篇高被引文獻中,合作研究和跨機構合作研究分別僅有7篇何4篇,其餘均為獨立完成。

許光偉:《資本論》為什麼需要保衛 - 烏有之鄉

德國方式,英國材料,歐洲歷史,展看人類發展前景。
這就是馬克思《資本論》的偉大貢獻和影響。

在中國,如何保衛馬克思、保衛資本論?!
新世紀迎來保衛《資本論》時代!為迎接馬克思主義的經濟理論研究高潮,推進中國經濟學的建設行動,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學術專著《保衛資本論 》。其正式提出「學術保衛」概念,對應中國政治經濟學理論創新之民族取向和實踐化工作理念。
該書通過工作涵容中國歷史,達成對世界歷史之新理解,是重讀和重寫「雙重意義」之《資本論》理論與方法論著作,高度凸顯理論-實踐結合體式。所謂「中國經濟學」,即從中國歷史和文化中出脫而來的經濟理論體系,是用中華語言和中國思維對「經濟學」的再說一遍和改造。其不獨為政治經濟學的「在中國」,或經濟學分支或流派的「在中國」,要求重新檢視和闡述已有的理論,對原創性方法進行民族「尋根」。該著認為此種研究路徑以極高智慧統一了人類生產的「歷史」和「邏輯」,清晰說明了經濟學方法論,尤其政治經濟學方法論。

以下為該書扉頁上的題詞: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
人類不是在開始一件新的工作,而是在自覺地從事自己的舊工作。 ——馬克思
雖說馬克思沒有遺留下「邏輯」(大寫字母的),但他遺留下《資本論》的邏輯,應當充分地利用這種邏輯來解決這一問題。 ——列寧
凡一國之歷史,其對於民族思想之指示,與民族力量之啟發,恆於不知不覺之間,隱操大柄。 ——熊十力

㈩ 馬克思的《資本論》的主要觀點

德國·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資本論》主要觀點:以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作為指導,通過深刻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並使唯物史觀得到科學驗證和進一步的豐富發展。

內容簡介:

《資本論》全書共三卷,以剩餘價值為中心,對資本主義進行了徹底的批判。

第一卷通過對直接生產過程的分析,揭示了資本主義的一般基礎(商品經濟)、剩餘價值的秘密、資本的本質、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及其發展的歷史趨勢,因而從根本的層次上闡明了資本主義經濟中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問題,並且有始有終、首尾呼應,具有邏輯和歷史的相對完整性。

第二卷考察的是廣義的資本流通過程;即除了直接生產過程外,把交換過程加進來了。這一卷主要分析單個資本的再生產(資本的循環和周轉)和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揭示資本主義的微觀經濟和宏觀經濟的運行過程。

第三卷講述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分別研究了資本和剩餘價值的具體形式。這一卷講述的內容達到了資本的生產過程、流通過程和分配過程的高度統一,分析了剩餘價值的分配問題。

(10)資本論的主要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歐洲社會的迅猛發展,資本主義社會形態下的固有矛盾愈發明顯地暴露出來。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他們之間的斗爭日益尖銳,呈現復雜化的趨勢。馬克思為了給無產階級提供強大的理論武器,開始著手研究政治經濟學。

1857年,爆發了世界性的經濟危機。馬克思認為,隨著經濟危機而來的可能是革命,在這之前要用科學理論武裝工人階級。因此,馬克思在給恩格斯的信中說:「我現在發狂似地通宵總結我的經濟學研究,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問題搞清楚。」

為了寫作《資本論》,馬克思20年如一日,每天堅持到英國博物館去看書,查閱資料,被圖書館員稱為最勤奮的讀者。馬克思在閱覽室里埋頭讀書的時候,常常情不自禁地用腳來回擦地,天長日久之後,竟然把他的固定座位下堅硬的水泥地磨出了一道凹下去的印子,被人們傳頌為「馬克思的足跡」。

對於馬克思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保爾·拉法格回憶說:「工作變成了馬克思的一種癖好,他是如此地專心工作,以致廢寢忘食。他常常要被呼喚好幾遍才下樓到餐室去,而且幾乎不等咽下最後一口飯就又回到他的書房去了。」

據不完全統計,馬克思在寫作《資本論》的過程中,閱讀了2000多冊有關的經濟學著作,收集了4000多種報刊雜志,研究了大量的英國官方會議的有關文件和藍皮書。他寫的各種摘錄、手稿、提綱、札記等達100多本。

作者簡介:

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1818~1883),猶太裔德國人,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哲學家、政治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革命理論家。

馬克思知識淵博,留下了很多著作,他的知識領域涉及哲學、宗教學、邏輯學、美學、經濟學、政治學、文學、史學、法學以及自然科學。代表作有《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

閱讀全文

與資本論的主要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侵權的後果跟解決方法 瀏覽:340
麻辣燙製作方法步驟詳解 瀏覽:752
什麼方法可以讓綵衣變亮 瀏覽:224
弱視最好的治療方法 瀏覽:99
治療胃病的土方法老胃病怎麼治呢 瀏覽:26
簡單黃豆醬的三種製作方法家庭 瀏覽:989
宮頸癌腺鱗癌治療方法 瀏覽:158
真銀的鑒別方法三個94個九點 瀏覽:852
突然陽痿治療方法 瀏覽:766
如何製作磁場方法 瀏覽:875
注水旗桿的安裝方法 瀏覽:212
直鉤簡化計算方法 瀏覽:921
燙皮的製作方法和配料視頻 瀏覽:347
醉拳訓練方法視頻教程 瀏覽:89
果汁伴侶的使用方法 瀏覽:235
改寫人生的方法和技巧 瀏覽:980
2014簡單方法防小人 瀏覽:443
小米3流量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42
交通分布預測的常用方法 瀏覽:29
常用焊接成型的工藝方法及應用 瀏覽: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