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蘇姓研究方法有那些

蘇姓研究方法有那些

發布時間:2023-05-02 15:27:52

⑴ 蘇姓的研究考證

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蘇氏出自己姓。顓頊裔孫吳回為重黎,生陸終。生樊,封於昆吾。昆吾之子封於蘇。其地鄴西蘇城是也。」
《元和姓纂》:「蘇,顓頊、祝融之後,陸終生昆吾,封蘇,鄴西蘇城是也。」
唐《太子太傅坦岩蘇瑰神道碑》:「其先出自帝高陽,襲胤曰黎,實勤火正。逮昆吾之子,始封於蘇,以國受氏,公其後也。」
宋蘇洵《蘇氏族譜後錄上篇》:「蘇氏之先出自高陽······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長曰樊,為昆吾;······昆吾始姓己氏,······至周有忿生,為司寇」。
宋代宰相蘇頌三世孫蘇玭、五世孫蘇漢在《蘇氏世譜原序》、《蘇氏分流序》稱:「建,事武帝,封平陵侯,居長安,葬武功,是為武功人。後分為六派:東漢冀州刺史章之裔,有官於邯鄲者,因家焉,故有趙郡之蘇。……魏都亭侯則,為襄陽之蘇。……前燕冉國公青,為信都武邑之蘇。……後魏衛尉少卿備,為長樂武疆之蘇。……後魏衡州刺史強,徙河南。……唐刑部、戶部尚書珦,自武功徙藍田。」
宋蘇舜欽撰《先公墓誌銘》稱:「文憲公之曾孫傳素,廣明亂,以其孥遜蜀。生三子,撿、拯、振。孟還相唐,仲以策擢,官爛搏至容管經略使。……季留為銅山令,即我先公之高祖也。」
宋《蘇頌墓誌》載:「(蘇)瑰世家武功,元和中年飢信祥曾孫奕卒光州刺史,始家固始。」

⑵ 關於蘇姓的由來以及分布

一、姓氏源流
蘇(Sū 蘇)姓源出有三:
1、出自己姓,為周代昆吾之後,以封國名為氏。據 《元和姓纂》和《蘇洵族譜》等所載,顓頊帝裔孫吳回為帝嚳火正,生子陸終,陸終生樊為昆吾,至周武王,其後裔有司寇忿生,受封於蘇,建立蘇國。後遷都於溫(故城在今河南省溫縣西南)。其後代子孫遂以國名為姓,稱為蘇氏。
2、出自古代少數民族中有蘇氏。據《漢書》所載,遼東烏桓在漢武帝時附漢,他們分遷至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等郡地,其中有改漢姓蘇的。
3、出自古代少數民族有蘇氏或改姓蘇:
① 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改鮮卑族代北復姓跋略氏單姓蘇。
② 清蘇佳氏、蘇都哩氏、蘇爾佳氏改蘇姓,錫伯族蘇木爾氏,漢姓為蘇。
③ 裕固族蘇勒都斯氏,漢姓為蘇,土族蘇卜氏,漢姓為蘇。
④ 羌族蘇蟒達房名,漢姓為蘇。
⑤ 彝族阿蘇氏,漢姓為蘇……其他少數民族亦有。
得姓始祖:昆吾。名樊,字衍,己姓,顓頊之裔陸終長子。其父陸終娶鬼方氏之女為妻,一胎生下六子,其後均有封國,樊初封於昆吾(故城在今河南省許昌,後遷至今河南省濮陽),後又封於蘇(一說其子封於蘇),夏桀時被商湯所滅。周初,其裔忿生因功被封於蘇國,後忿生遷都於溫(今河南省溫縣西南)。春秋初,蘇國為狄所滅,子孫遂以國名為氏,稱為蘇姓,並尊昆吾為其始祖。
二、遷徙分布
蘇姓發祥於河南溫縣,後西周被犬戎所滅,周天子遷都洛慶喊陽,史稱東周,蘇姓為官者隨之遷徙洛陽,並在當地形成望族。春秋時蘇從入楚仕庄王,而有蘇姓定居於兩湖一帶。漢武帝時,因蘇建討斗大伐匈奴有功,被封為平陵(治所在今陝西省咸陽市西北)侯,此後不久,此支蘇姓又派生出扶風蘇姓、武功蘇姓、藍田蘇姓。漢末群雄割據,有蘇姓一支由河內遷四川眉山,在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北方連年戰亂,烽火連天,蘇姓也隨中原士族大舉南遷江南各地。蘇建十二世孫蘇則為曹魏東平(今屬山東省)相,而居山東。隋朝時蘇則三子蘇遁之八世孫蘇威因忠諫而為隋煬帝除為光州(治所在今河南省光山)刺史,始為光州固始蘇姓。唐初,陳元光入閩開基漳州,已有蘇姓人入閩,到唐末時,蘇威五世孫蘇益隨王潮、王審知入閩,死後贈上將軍、武安侯,葬於同安縣,是為蘆山堂同安蘇姓始祖。蘇威長子蘇光誼的子孫分布在福建德化、永春一帶,次子蘇光謂的子孫分布於莆田一帶,三子蘇光誨的子孫仍居同安,而早期遷至湖南新化、安化一帶的蘇姓被稱為梅山蠻,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章敦平定梅山蠻,殺戮過甚,蘇姓之倖免者,大都南逃至兩廣、雲南一帶,也有逃到越南、寮國、泰國的北部山區。蘆山堂的蘇姓因仕宦在南宋時散居江南各地,並有一支由閩入粵。蘇姓入台始於宋、明時蘇姓入台,其因有二:一隨鄭成功收復台灣,二是逃荒謀生。此期隨著航海技術的提高,居於福建沿海的蘇姓則有飄洋過海,僑居海外者。滿清時,蘇姓人已廣布全國。如今,蘇姓在全國分布廣泛,尤以廣東省為多,廣東省的蘇姓人口佔到全國漢族蘇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蘇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四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七。
三、歷史名人
蘇 秦:河南洛陽人,戰國時的縱橫家,曾成功地勸說六國國王聯合抗秦,身空差豎佩六國相印,可謂三寸不爛之舌能抵百萬雄兵。
蘇 武:杜陵(今陝西省西安)人,漢武帝時出使匈奴,被匈奴羈留十九年,牧羊於北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附近),嚙雪吞旃,而仍杖漢節,為保持民族氣節樹立了榜樣。
蘇 章:扶風平陵(今陝西省咸陽)人,東漢名臣,少博學,善屬文,安帝時舉賢良方正,歷任冀州、並州刺史,後因抑制豪強,不徇私情而被罷職。
蘇 惠:始平(今陝西省興平)人,十六國時女詩人,以「迴文璇機圖詩」著名,此詩今人仍尋解不疲。
蘇 林:外黃人,三國時魏大臣,博學多才,官至散騎常侍。
蘇 頌:福建省泉州人,北宋天文學家、葯學家,官至右僕射兼中書門下侍郎。他設計出世界上第一座天文鍾——水運儀象台,有《新儀象法要》遺世,敘述水運儀象台的結構和製造。在醫葯方面,編著了《圖經本草》,對葯物學的考訂有很大的幫助。
蘇 洵:北宋散文家。字明允,眉州眉山人。深得歐陽修推譽。以文章聞名於世。曾任秘書省校書郎。主張抗擊遼的攻掠,對大地主的土地兼並、政治特權很不滿。由於文學上的成就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 軾:北宋文學家。眉州眉山人。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蘇洵的兒子。嘉佑進士。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杭州通判,元豐二年又因作詩得罪朝廷而入獄。哲宗親政時出任知州,其後多次被貶,元符三年病死於常州。與父洵弟轍稱「三蘇」。他寫的文章揮灑暢達,因此他被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詩雄放清新,與黃庭堅並稱「蘇黃」;他的詞豪放,與辛棄疾合稱「蘇辛」。他的書法為宋四家之一。著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東坡易傳》、《東坡書傳》等。
蘇 轍:北宋散文家,眉州眉山人,字子由。嘉佑進士。與父洵兄軾稱「三蘇」。 被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政治態度與蘇軾一致,文學上的成就不如其兄。
蘇忿生:周初大臣,官至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後被封於蘇國(甘肅省的河內)為王。
蘇小妹:文學故事人物。相傳為蘇老泉女、東坡的小妹。聰明異常,在民間的許多小故事中都有她的出現。
蘇定芳:冀州武邑(今屬河北省)人,唐初大將,在抗擊突厥、援救新羅的戰斗中戰功卓著,使大唐勢力西至中亞,東至朝鮮半島,因功封邢國公。
蘇味道:趙州欒城(今屬河北省)人,唐代文學家。乾封進士,武則天聖歷初官居相位,當時武則天任用酷吏,政治環境險惡,朝官宰相動輒遭殺身滅族之禍。蘇味道為達到輔佐武則天治國安邦的目的,處世謹慎小心,後人不理解蘇味道所處的實際環境,貶稱他「蘇模稜」。「模稜兩可」這一成語即出自《舊唐書·蘇味道傳》。其詩文與李嶠齊名,號「蘇李」;與李嶠、崔融、杜審言號稱初唐「文章四友」。
蘇廷碩:京兆武功(今屬陝西省)人,唐朝文學家,襲封許國公,曾與宋王景合作,共理政事。文學上,時人有與張說(燕國公)並稱為「燕許大手筆」。後人輯有《蘇廷碩集》。
蘇舜欽:四川省三台人,宋代高士,其慷慨有大志,好為古文詩歌,隱讀以終,著有《蘇學士集》。蘇廷煜:安徽蒙城人,清代畫家,其墨梅蘭竹菊及書法,為時稱「雙絕」。
蘇六朋:字枕琴,號怎道人、羅浮道人、南水村老,清代廣東省順德縣南水人,嶺南著名風俗畫家。幼年從羅浮山寶積寺德堃和尚學畫,後在廣州石亭巷設石亭池館,以賣畫自給。善畫人物,早歲精細之作多仿宋、元畫法,山水作青綠重彩,晚年專攻意筆人物,略有黃慎之風,常寫道釋、仙人及民間生活與市井風俗,形象生動逼真,運筆流暢,頗具奇思,作細筆者尤佳。畫有《群盲聚斗圖》為時人所賞。
蘇長春:字仁山,別署靜甫、教圃、夤珊、七祖、棲霞等,自號菩提生身尊者魚潺,玄妙觀道士,清代廣東順德縣杏壇鄉人。個性剛強,不合流俗。善畫人物、山水,兼寫花卉。作畫不泥古人法度,自辟蹊徑。用筆構圖沖破傳統,能自成一家。與同鄉蘇六朋稱「二蘇」,寫仙道人物用干筆焦墨,以線條和白描法,偏重寫意,逸筆草草卻能表達精神特性。論者謂其「白描有如石刻造像,蒼勁古樸,氣韻淳厚」。
蘇曼殊:廣東省香山(今中山市)人,近現代文學家,其小說以男女愛情為主,描寫細膩生動。通英、法語和梵文,亦工繪畫。後削發為僧,號曼殊,有《蘇曼殊全集》傳世。
蘇兆征:廣東省香山(今中山市)人,中共早期工運領袖之一,曾組織過省港大罷工、廣州起義,1929年病逝於上海。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武功郡:戰國時秦孝公置武功縣,所在今陝西省眉縣東四十里、渭河北岸。
扶風郡:漢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風,為三輔之一。三國魏時改為扶風郡,治所在槐里。
藍田縣:秦(公元前379年)始置藍田縣,迄今已有2370多年的歷史,因境內盛產美玉而得名。治所在今陝西省藍田縣。
河南郡:漢高帝二年置郡,治所在雒陽(在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轄境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及黃河以北原陽縣。隋有豫州河南郡,唐為洛州河南府,轄境都遠小於漢河南郡。元為路,明為府。
河內郡:春秋時期初漢之際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武陟西南)。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以南、以西為河外,這是晉國人的觀點。楚漢之際置河內郡,轄今豫北的西部。西晉移治野王(今沁陽)。隋於野王為河內縣。隋唐河內郡即懷州。元懷慶路。明清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為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內縣為沁陽。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地區。
洛陽郡:東魏置洛陽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陽東漢水北岸。
2、堂號
蘆山堂:北宋的時候,蘇蘆山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天文鍾水運氣象台,集觀測天體、演示圖象與自動報時於體,比歐洲人發明的時鍾表早了600年,被譽為中國時鍾的祖師。蘇姓以「蘆山」為堂號。
此外,蘇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忠孝堂」、「武功堂」、「扶風堂」、「藍田堂」、「洛陽堂」、「白玉堂」、「路陽堂」、「嵋山堂」等堂號。
五、宗族特徵
1、在我國歷史上,蘇姓可謂是一個光耀史冊的古老姓氏,早在三千多年的春秋時代,便顯赫一時,此後蘇姓人材濟濟,俯拾皆是。
2、宋代時,整個文壇似乎都成了蘇姓人士的天下 ,為他姓所不能比。除三蘇外,還有蘇門四學士(或蘇門六君子),皆名垂千古,光照史冊。
3、字行輩份排列有序。清光緒十二年蘇晉生等修《蘇氏族譜》,陝西長安縣蘇姓一支字行派語為:「洪華正昌佐,慶炳宗才賢,善成垂鴻章,緒克篤長。」
============================================================
【蘇姓宗祠通用對聯】
〖蘇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三蘇望族;
五鳳功臣。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上聯典出北宋散文家蘇洵(1006-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以文章名於世。其散文語方流暢,筆力雄健,與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下聯典出西漢大臣蘇武(?-公元前60),字子卿,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武帝時為郎。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匈奴貴族多方威脅利誘,欲命名投降;後將他遷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牧羊,揚言要公羊生子始可釋放。他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行節不屈。昭帝時,匈奴與漢和親,至始元六年(前81),方獲釋回朝,官至典屬國。死後,宣帝(年號五鳳)命畫其像於麒麟閣,以彰其節操。
五教傳誦;
片言息爭。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上聯典出隋代武功人蘇威,字無畏,由高熲(jiǒng 音炯)推薦,歷官兵部尚書、刑部尚書、尚書右僕射(宰相),與高熲共掌朝政。他以廉潔謹慎著稱,又多次就輕賦、節儉等事進諫,都被文帝採納。煬帝時繼任宰相,後因高熲被殺及直言進諫而免官。曾著《五教》,全民傳頌。五教,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種倫常道德。下聯典出北齊武強人蘇瓊,字珍之,歷官刑獄參軍、南清河太守,境內清明。有憶普明因兄弟爭田而久決不下,他對兄弟二人說:「難得者是兄弟,易得者是田地。有什麼可爭的呢?」乙普兄弟深受感動,便不再爭了。
引錐剌股;
仗節全忠。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上聯典指戰國時東周洛陽人蘇秦,字季子,從鬼穀子學縱橫之術,出遊數年,裘敝金盡,憔悴歸家,父母不認他,嫂子不為他做飯,妻子連織布機都不下。於是發奮讀書,瞌睡時便拿錐子刺大腿,終於學成。後入齊國從事反間活動,又聯絡六國合縱抗秦,身佩六國相印。《漢書·藝文志》縱橫家有《蘇子》三十一篇。下聯典指西漢杜陵人蘇武,字子卿,天漢初年任中郎將,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對他多方威脅利誘,又把他遷往北海邊牧羊,堅持十九年而不屈服。始元年間,漢與匈奴和好,才被遣送回朝,官典屬國。節,謂符節,古代使者所持的憑證。
若蘭織錦;
小妹工詩。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上聯典指十六國時前秦女詩人蘇蕙,字若蘭,丈夫竇滔任秦州刺史,因罪遷徙流沙,蘇蕙織錦成《迴文璇璣圖詩》寄去,表達思念之情。唐代武則天曾作《璇璣圖序》,說它「顯現五彩,縱橫八寸,題詩二百餘首,計八百餘字,縱橫反復,都成詩句」。下聯典指文學故事人物蘇小妹,相傳是蘇洵的女兒、蘇軾的妹妹。與秦少游新婚之夜,故意用詩詞、對聯考試秦少游,後在蘇軾暗中幫助下,秦少游才得完成。
眉山三傑;
滄浪一亭。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文學家、眉山人蘇洵、蘇軾、蘇轍父子。蘇洵字明允,嘉佑年間得歐陽修推薦,以文章著名於世,曾任秘書省校書郎、霸州義安縣主簿。文章語言曉暢,筆力雄健,有《嘉佑集》。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嘉佑年間進士,神宗時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又因作詩「誹謗朝廷」貶至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官至禮部尚書。文章汪洋瓷肆,明白暢達;詩作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又擅長行書、楷書,用筆豐腴迭宕;能畫竹,還喜作枯木怪石。詩文有《東坡七集》。蘇轍,字子由,號潁濱遺老,嘉佑年間進士,歷官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宰相)。著有《欒城集》。父子三人合稱「三蘇」,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下聯典指北宋詩人蘇舜欽,字子美,綿州鹽泉人,遷居開封。景佑年間進士,曾任大理評事,慶歷年間由范仲淹推薦為集賢校理、監進奏院。當時,他岳父杜衍為宰相,對政事有所整飭,反對派便通過誣陷蘇舜欽而打擊杜衍,於是,蘇舜欽因小事被除名,退居蘇州滄浪亭。詩風豪健,為歐陽修所重;又工書法、擅長散文,有《蘇學士文集》。
-----------------------------------------------------------------
〖蘇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乾坤容我靜;
名利任人忙。
——蘇曼殊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此聯為近代學者蘇曼殊(1884-1918)自題聯,現懸於浙江舟山普陀寺。蘇曼殊,字子谷,廣東中山人,生於日本,父中國人,母日本人。有《蘇曼殊全集》。
漢室忠臣第;
宋朝學士家。
——佚名撰廣東省南雄縣梅嶺山珠璣巷蘇氏宗祠聯
南雄珠璣巷位於梅嶺山下,是廣東僅存的宋代古巷道,被稱為「廣東第一巷」珠璣巷的得名始於唐代張昌七世同居,朝廷知道後為表彰其孝義特賜珠璣絛環。自梅關開通以來,梅關驛道就成為中原和江南通往嶺南的唯一一條大道,也是北上商貿交易和南遷移民的重要交通路線,珠璣巷便成了這條驛道上的一個重要墟鎮。前人楊廷桂在《南還日記》中描寫:「途中行旅如蟻,擠擁甚於觀劇。大量來自中原各地移民及商人進入嶺南珠璣巷,又經此轉至珠江三角洲及廣西以至海外謀生,其後裔遍布嶺南、港、澳、台和海外各國。」看來珠璣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的發祥地,海外華僑的祖居。據珠璣巷南遷後裔聯誼會搜集的各地南遷後裔143姓族譜記栽,由珠璣巷播遷粵、港、澳、台及海內外的後裔數千萬人,都承根認脈,均稱珠璣巷為「七百年前的桑梓鄉」。
-----------------------------------------------------------------
〖蘇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武著遷秋源苦竹;
功傳萬代念蘆山。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此聯為台灣省新竹縣東鎮蘇氏公祠「武功堂」聯。聯首嵌「武功」堂名。聯語典指西漢時,杜陵人蘇建以校尉跟從衛青出擊匈奴有功,封平陵侯,定居武功,成為望族,故稱武功堂。蘇建後人蘇益隨王朝、王審知於唐末入閩,為福建「蘆山堂」蘇氏始祖。清乾隆、嘉慶年間,從汀州府永定縣苦竹入台灣的蘇氏,多定居於新竹,建武功堂。對聯寫出了蘇氏先祖自陝西武功遷福建的足跡,表達了台灣新竹尋根問祖的思想感情。
襟懷談定天無二;
氣象光昌月是元。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此聯典指東漢平陵人蘇章,字孺文,安帝時舉賢良方正,官冀州刺史,當時有老朋友任清河太守,貪山贓枉法,蘇章到清河去查處他,他沒宴招待,熱情敘舊,並高興地說:「人人都有一個天,只有我有兩個天。」蘇章說:「今日我和老朋友飲酒,是私誼;明日冀刺史辦案,是公法。」果然依法處理了他,一州肅然。
唐宋八家三席占;
指揮六國一身榮。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上聯典出唐、宋兩代八個散文作家,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其中蘇氏佔了三人。下聯典出戰國虹縱橫家蘇秦(?-公元前284),東周洛陽(今河南省洛陽東)人。字季子。他曾與趙奉陽君(李兌)共謀,發動韓、趙、魏、齊、燕五國合縱,迫使秦國廢帝請服,退還部分侵地。趙封他為武安君。
北海牧羊不屈志;
南天放鶴超然情。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上聯典出西漢大臣蘇武事跡。下聯典出北宋文學家蘇軾典故。
一門父子三詞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上聯典指「三蘇」既是散文家,又長於詩詞。下聯典出北宋六個文學家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陳師道和李鷹並稱為蘇門六君子。其中前四人,在《宋史.黃庭堅傳》中謂「天下稱為四學士」。
發憤識遍天下字;
立志讀盡人間書。
——蘇軾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此聯為北宋文學家蘇軾(1036-1101)自題聯。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與歐陽修一起參加詩文革新運動,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青山有約常當戶;
秋水為神不染塵。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此聯為佚名集自蘇軾詩句聯。
勸子勿為官所腐;
知君欲以詩相磨。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此聯為佚名集自蘇軾詩句聯。
無數雲山供點筆;
且將墨竹換新詩。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此聯為佚名集自蘇軾詩句聯。
北客幾人謫南粵;
東坡到處有西湖。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此聯為廣東省惠州市西湖蘇(軾)公祠聯。
-----------------------------------------------------------------
〖蘇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倚靠君山,雙龍應侍;
聚回沙水,百鳳和鳴。
——佚名撰廣東省南雄縣梅嶺山珠璣巷蘇氏宗祠聯
瑞雪飛花,映中郎之節;
金蓮絢彩,輝學士之文。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上聯典出西漢大臣蘇武事跡。下聯典出宋代進士蘇舜欽,字子美,范仲淹薦其才,召試集賢校理。好為古文詩歌,其體豪放,往往驚人。善草書,酒酣落筆,爭為人所傳。有《蘇學士集》。
才名列大家,父子媲美;
文章雄百代,喬子流芳。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全聯典指北宋眉山「三蘇」。
============================================================
附錄:【蘇姓典故、趣事】
〖嚙雪〗
「嚙雪」這個典故出自於《漢書·蘇武傳》。
蘇武是西漢時期著名的使者。西漢時期,北方的少數民族不斷地侵擾邊關,漢武帝派蘇武出使匈奴,蘇武一行人抵達匈奴後,被匈奴單於扣留下來,單於讓漢朝叛臣衛律前來勸降,蘇武至死不從。單於見勸降不成,就把蘇武囚禁在地窖里,不給蘇武吃喝,藉此消磨蘇武的意志。當時大雪封山,蘇武飢渴難耐,只好口吃雪塊,吞咽氈毛,即使這樣蘇武也不向單於屈服,最後被流放到北海荒無人煙的地方長達19年之後,才獲釋回漢。
後來人們用這個表示堅貞不屈,元代丁鶴年的《自詠》里就有這個典故:「嚙雪心危天日遠,看雲淚盡歲時深。」
-----------------------------------------------------------------
〖蘇軾與酒〗
蘇軾字東坡,四川眉山人,宋代著名的文學家,也是著名的酒徒。「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我們從他嗜酒如命和風度瀟灑的神態,可以尋到李白和白居易的影子。他的詩,他的詞,他的散文都有濃濃的酒味。正如李白的作品一樣,假如抽去酒的成分,色香味都為之銳減。
-----------------------------------------------------------------
〖蘇軾的詞〗
蘇軾是北宋詞壇的巨擘,在北宋詞壇上,他突破了柳永以來「詞必香軟」的樊籬,創作了一批風貌一新的詞章,為詞體的長足發展開拓了道路。從今存三百四、五十首東坡詞來看,蘇軾對詞體的革新是多方面的。
蘇軾擴大了詞反映社會生活的功能,蘇軾不僅用詞寫愛情、離別、旅況等傳統題材,而且還用詞抒寫報國壯志、農村生活、貶居生涯等,擴大了詞境。他以健筆刻畫英氣勃勃的人物形象,來寄託立功報國的壯志豪情,如《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等篇。在詞中,他更多地傾入自我,表現個性。《滿江紅》「江漢西來」即景懷古,用禰衡的遭遇暗寓憤懣不平的感慨;《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自處的生活態度。而在徐州寫的五首《浣溪沙》,則以清新雋秀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農村生產和生活小景,描繪了黃童、白叟、採桑姑、繅絲娘、賣瓜人等各式各樣的農村人物。可以說,凡能寫進詩文中的生活內容,蘇軾都可以用詞來表達。
蘇詞在筆力和體制上有所創變。他以寫詩的豪邁氣勢和勁拔筆力來寫詞,格調大都雄健頓挫、激昂排宕。如《八聲甘州》「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筆勢如突兀雪山,卷地而來。元佑詞人以詩文句法入詞,始於蘇軾。蘇軾把陶淵明《歸去來辭》改寫成《哨遍》,將韓愈《聽穎師琴詩》,擴成《水調歌頭》,在詞體上也堪稱創制。
以前詞家於調名外極少立題,蘇軾不少詞作不但始用標題,有的還系以小序,小序長者達數百字,文采斐然,頗能引人入勝。蘇軾以詩為詞,擴大了詞體的表現力。
蘇詞具有鮮明的理想色彩。有些作品浮想聯翩,逸興遄飛。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憑高眺遠」、《滿庭芳》「歸去來兮」等,這類篇章在精神上上承屈原、李白,下開辛棄疾的某些清曠奇逸之作。在語言和音律上,也體現了蘇軾的創新精神。蘇詞語言多吸收詩賦詞彙,兼采史傳、口語,以清雄見稱,對以前詞人鏤金錯採的風尚有所改變。他重視音律,但不拘泥於音律。
蘇軾詞風呈現出多樣化的特色,除了「大江東去」一類壯麗詞外;另一些作品,或清曠奇逸,或清新雋秀,或婉媚纏綿,都各具風韻。如《江城子》悼念亡妻,一往情深;《水龍吟》詠唱楊花,幽怨纏綿;《蝶戀花》寫佳人的歡笑攪動了牆外行人的春愁,風情嫵媚動人。
-----------------------------------------------------------------
〖兄妹戲丑〗(民間故事)
蜀地多才女,到宋代又出了個蘇小妹。可說宋代四川的靈秀之氣盡革於蘇氏一門,蘇小妹的父親蘇詢,哥哥蘇軾、蘇轍個個才高八斗,所謂「一門父子三詞客,千秋文章八大家」。
蘇小妹長得不胖不瘦,薄薄的丹唇、圓圓的臉蛋,烏溜溜的大眼睛,再配上高高的額頭,突出的雙顎,一看就是一副慧黠的樣子。她從小就愛與兩個哥哥比才鬥口,一派天真,尤其是大哥蘇軾滿腮胡須,肚突身肥,穿著寬袍大袖的衣服,不修邊幅,不拘小節,更是她鬥口的對象,於是整天在家口戰不休。一天蘇東坡拿妹妹的長相開玩笑,形容妹妹的凸額凹眼是:
未出堂前三五步,額頭先到畫堂前;
幾回拭淚深難到,留得汪汪兩道泉。
蘇小妹嘻嘻一笑,當即反唇相譏:
一叢哀草出唇間,須發連鬢耳杏然;
口角兒回無覓處,忽聞毛里有聲傳。
這詩譏笑的是蘇軾那不加修理、亂蓬蓬的絡腮胡須。女孩子最怕別人說出她長相的弱點,蘇小妹額頭凸出一些,眼窩一些,就被蘇軾抓出來調侃一頓,蘇小妹說蘇軾的胡須似乎又還沒有抓到痛處,覺得自己沒有佔到便宜,再一端詳,發現哥哥額頭扁平,了無崢嶸之感,又一幅馬臉,長達一尺,兩隻眼睛距離較遠,整個就是五官搭配不合比例,當即喜孜孜地再佔一詩:
天平地闊路三千,遙望雙眉雲漢間;
去年一滴相思淚,至今流不到腮邊。
蘇軾一聽樂得拍著妹妹的頭大笑不已。蘇家兄妹戲諺起來,可說百無禁忌,常常是語帶雙關,任你想像。
-----------------------------------------------------------------
〖蘇軾難荊公〗
宋代大文豪蘇軾,號東坡。他經常和王荊公(王安石)在一齊研究字義。有一次,東坡指「坡」字請教王荊公字義。王安石解釋道:「『坡』者乃『土』之『皮』。」東坡聽了,不以為然,反問道:「照這樣說來,即么『滑』字乃『水』之『骨』嘍?」王安石聞之,半天默然無語。
——宋·蘇軾語明·王世貞次《調謔編》
-----------------------------------------------------------------
〖蘇軾的字和畫〗
蘇軾的書法在宋以後很有名,位居「蘇、黃、米、蔡」四大家之首。
宋代開國以降,帖學大行,言比尊「二王」,加上歷代帝王的好惡,書法的格式主要以權臣的書體為轉移。這種現象嚴重影響和限制了宋代書法的發展。因此一說起宋代說法,必以蘇軾,黃庭堅,米芾和蔡襄四大家為概括。四家之外,宋徽宗趙佶獨樹一幟,亦堪稱道。
蘇軾的的書法,師法「二王」、顏真卿、柳公權、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楊凝式諸多名家,轉益多師,自成一家,長於行書、楷書,筆法肉豐骨勁,跌宕自然。他從不拘於形式,注重吸取各家有點,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努力革新。蘇軾在講到他自己書法時說:「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我則心目手俱得之矣。」他講他的書法

⑶ 蘇姓的來源

蘇姓,中國姓氏。當代中國人口排行第41位,宋版《百家姓》中排行第42位。起源於周時武王封顓頊高陽氏後裔忿生於蘇國,屬以地為氏,後人追尊蘇忿生為得姓始祖。

蘇姓的由來

源流一

為出自己(妃)姓,為顓頊高陽氏的後裔。周武王時,有司寇忿生,受封於蘇國,稱為蘇忿生,後遷於溫邑(今河南省溫縣西南)。春秋時,蘇國被狄(我國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統稱)人攻滅。蘇國的後裔就以國名蘇為姓,其得姓始祖為蘇忿生。

炎黃二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蘇姓則是黃帝的直系後裔。傳說中的黃帝既是一個部落的名稱,也是一個部落首領的名字。據《國語晉語》載,黃帝和炎帝是由古老的少典氏族中分裂出的兩個胞族。黃帝及其部族,最早生活在陝西黃土高原的姬水一帶,因而便形成了最古老的姬姓。《史記五帝本紀》在介紹黃帝時說: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這段文字描述了黃帝作為人文始祖的聰明大智。《帝王世紀》也說黃帝受國於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名,又以為號。黃帝,又稱為軒轅黃帝,實際上是因為黃帝曾居住在軒轅這個地方,因以為名。軒轅黃帝是崇尚黃色的,這是因為這個部族生活在黃土高原,其賴以生存的大河便是黃河,而這一人群的皮膚又是黃顏色,這種黃河、黃土、黃種人的三位一體,使他們對黃色有了更多的偏好。黃、皇古字通用,由黃帝而衍變成至高無上的皇帝,成為最為尊貴的帝王的專稱,在歷史時期黃色更成為皇帝獨有的專色,中國古代的宮廷建築,無論是宮室、都邑、太廟,也都由黃土築成,成為有別於其他文明的黃色文明。至於黃帝的專號軒轅,《說文》段注為,曲(車舟)藩車為之軒,大車謂之轅,軒轅實際上指為族咐有篷頂的大車。據史料記載及學界研究,早期的黃帝部族是以游牧生活為重要的內容,軒轅大車的發明,為這種生活提供了更為便捷的運輸工具,在當時的部族生活中占據有重要的地位。並因此而成為黃帝及其部族的名號。另一方面,黃帝部族以龍作為圖騰標志。考古發現中,龍的形象的不斷變化,龍形象的不斷豐富與完善,實際上是黃帝部族發展壯大,中華民族融合發展的真實寫照。

黃帝及其部族最早的居住地在姬水,亦即陝西省岐山縣一帶,後采向東發展,到達中原,並在河南新鄭形成政治中心。《史記》的有關註解均有黃帝號有熊,有熊,河南新鄭是也。《元和郡縣圖志》:鄭州新鄭縣,本有熊之墟。另外櫻和,陳留(今屬開封)有黃城、杞縣有夕卜黃、滎陽有黃水、封邱有黃池,這些都與黃帝部族的活動有關。密縣的大瑰山、臨汝的崆峒山、靈寶的荊山,盧氏的熊耳山等都有黃帝活動的遺跡,反映中原地區是黃帝及其部族的重要活動地區。黃帝以中原為中心,慣用干戈、修德振兵、天下有不順者,從而征之,尤其是黃帝部族與蚩尤部族在涿鹿(今屬河北)大戰,取得了勝利。黃帝及其部族的軍事行動,加速了傳說中各部族脊穗盯間的融合,從而形成了以中原為核心的南達於江、東至於海、北達燕趙的內涵相近的先進文化。

黃帝在典章政制與經濟文化上也有重要的貢獻。《史記》等史書記載,黃帝置左右太監,監於萬國。這種管理形式,應該是後世政權的雛形。黃帝的史官倉頡作書,伶倫作律、容成造歷,黃帝考定星歷等,黃帝時的文化成就巨大。黃帝采銅鑄鼎,以玉為兵,刳木為舟,作宮室以避寒暑等。黃帝的夫人嫘祖發明了養蠶、織錦等,反映了黃帝時代的前所未有的發明創造,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文化高峰。

傳說黃帝在功成名就於荊山鑄鼎後,騎龍升天。《史記封禪書》有詳細的記載,在河南靈寶,有與這則傳說相關的地名與遺跡,如荊山、鼎湖、龍溝,以及黃帝廟。在陝西省黃陵縣,有橋山,而橋山附近有黃帝陵,這里也就成了歷代君民祭奠中華民族人文始祖黃帝的聖地了。

依照史書記載,顓頊為黃帝的孫子輩。《史記》、《帝王世紀》以及某些蘇譜均有詳細說明,在黃帝的25個兒子中,最早取得姓的名號者僅有14人,這些姓也就成了中國歷史上最為古老的姓,現代姓氏則是在此基礎上衍生而來的氏。黃帝正妃是采自西陵氏族的嫘祖,她為黃帝生下的兩個兒子分別是青陽與昌意。昌意曾在若水一帶的西南地區長期生活,並娶當地土著蜀山氏族的昌仆為妻,他們的兒子顓頊從小便在西南地區生活,後隨氏族東遷到中原。

顓頊既是古史傳說中的英雄般的人物,也是當時統合天下的部族名號。學術界對顓頊的本意有著多種的理解。《論衡》中談到的顓頊戴干,有的學者以民族志與考古發現相結合,解釋其為原始部族時人們在頭部佩飾器具從而形成的一種頭部裝飾,這種裝飾使得其成為扁形變頭。根據史書中將顓頊與高陽並稱的現象,其含義為旭旭升起的太陽。而這種對自然的崇拜現象,在當時應是較為普遍的。

顓頊及其部族東遷的過程,也是以顓頊為首的部落聯盟形成的過程,也是史前部族融合發展的過程。顓頊在河南、山東、河北等黃河中下游地區活動留下有大量的遺跡。其最重要的傳說是保留在《淮南子》等書中的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的傳說,兩大部族的長期征戰,在史書中形成了具有傳奇色彩的傳說,顓頊也因此而獲勝,部落聯盟獲得了空前的擴大,並以此贏得了五帝之一的贊譽。

顓頊的統治中心也在中原。史書記載,顓頊在河南許昌、杞縣、淮陽等地居住。《左傳》:衛,顓頊之墟也,故為帝丘。帝丘在東周時為衛國的都城,其位置在今河南濮陽附近。顓頊盡管在軍事上有所作為,但他的功績主要在宗教禮儀上。《大戴禮記》對他的功績有十分精要的概括,稱贊他是很有謀略,通曉道理的人,他的行為舉止符合天意與鬼神的意志,所以說他是人與神的溝通者,他所開啟的由宗教對人的控制的辦法,以及對社會組織結構的改造,在當時是個進步。顓頊死後,埋葬在頓丘城外,即今河南省內黃縣,據說他活了98歲,顓頊之後,其部族又分裂為若干個部落。《世本》的帝系篇等文獻,甚至在一些蘇譜中,也有顓頊八子的記載。顓頊娶鄒屠氏之女生蒼舒、隕鼓、禱戴、大林、龍降、廷堅、仲容、叔達等8子。顓頊又娶勝奔氏之女生子稱,稱生卷章,卷章又名老童。

老童及其部族,也如他的先祖那樣在中原生活,但也在關中、江淮等地區生活,其遺族後來還遠遷到嶺南活動。老童(卷章)的部族後又發展為重黎和吳回。

重黎這個傳說時代的人物,實際是由重與黎二個部落合並而成,重黎實際上是這個部落聯盟的首領。他們的後裔逐漸裂變為九黎,並成為黎民百姓中的主體。重黎曾擔任過帝嚳時的火正。火正是傳說時代掌管火源的職官,因為火的發明傳說為祝融氏所為,因此火正又稱為祝融,重黎因任火正,重黎也與祝融有了聯系。火的發明,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是件了不起的大事,火可以驅除野獸,使人類在與其他動物的爭斗中處於優勢;火可以熟食,食物成分的改變為人類智力的進步創造了條件;火可以用作耕種,刀耕火種的初期農業的興起,是人類文化進步的標志。以看守火種,到對火神的祭祀,以至火化升天等均由祝融(火正)負責,因此在當時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職位。重黎受命與流落在南方的共工氏進行戰斗,並沒有取得明顯的效果,帝嚳以平叛不力而殺了重黎,並讓重黎的弟弟吳回襲任火正祝融之職,吳回也便有了祝融氏之稱。

吳回在南方與共工氏的戰爭中取得了勝利,他與他的部族也因此重返中原。《路史》、《左傳》均記載,在河南鄭州有祝融之墟,其具體地點在新鄭與新密附近,即西周時期鄶國所在地。吳回及其部族雖然在陝西、山西、甚至東南地區生活,但最終以中原為中心,吳回死後也埋葬在天下之中的中原地區。

陸終傳說是吳回的兒子。根據對其名號研究,陸終是以捕食善跳動物而著稱的部落,並以此作為圖騰以及首領的名字。陸終及其部族也在中原一帶活動,山西的平陸、河南豫北地區的大陸(吳澤)等便是這種活動遺跡的反映。在豫北地區的獲嘉、修武、輝縣交匯處的吳澤,實際上也是當年吳回曾活動過的地區,這里與顓頊故都也相去不遠,並有親族在其附近居住,因而具有較好的生活基礎。

陸終生6子,分別是樊、惠連、(竹錢)(竹堅)、會人、轡牲、季連。其中,樊封昆吾為己姓。

源流二

先祖昆吾公

昆吾公是蘇姓的先祖,這是諸多蘇譜所公認的。樊封於昆吾,又稱昆吾氏。也就是說,由陸終及部族發展衍變而來的昆吾部族,其首領亦稱昆吾氏即蘇譜上的昆吾公。昆吾的字義,《夏小正》解釋為:昆,小蟲。又稱,昆者,眾也。小蟲動也。《說文通訓定聲》認為,昆吾為眾蟲之意,吾即音的尾語。昆吾源自陸終,二者都有眾蟲之意,一方面反映二者的圖騰相近;另一方面說明其部族人口眾多,興旺發達。《國語》、《史記》都記載,昆吾為夏伯。

《呂氏春秋》記載有昆吾作陶。《說文》及其相關著作也有昆吾者,壺之別名。昆吾,圜器也。昆吾氏也在中原地區活動。他們的蹤跡與夏人相近,如在山西傳說有夏都安邑的地方,有昆吾亭。河南濮陽為顓頊之墟,這里不僅有昆吾台,也有昆吾之墟,《竹書紀年》寫道:帝芬三十三年,封昆吾氏子於有蘇。帝芬,有的書中記載為帝槐,是夏代第8個王,屬於夏代中期。

《世本》:蘇氏,顓頊、祝融之後,陸終生昆吾,封蘇,鄴西蘇城是也。《元和姓篡》:蘇,顓頊、祝融之後,陸終生昆吾,鄴西蘇城是也。《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蘇氏出自己姓。顓頊裔孫吳回為重黎,生陸終。生樊,封於昆吾。昆吾之子封於蘇,其地鄴西蘇城是也。

源流三

源於蘇國。

蘇國的建立,是蘇姓歷史上的大事。西周政權建立後,周天子對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給諸侯。《左傳》成公十一年:昔周克商使諸侯撫封,蘇忿生以溫為司寇,與檀伯達封於河。杜預註解為:蘇忿生,周武王司寇蘇公也,與檀伯達俱封於河內。

關於蘇國的范圍。《後漢書郡國志》雲:溫,故國也,蘇忿生封。《括地誌》卷二,故溫城在懷州溫縣西三十里,漢、晉以為縣,本周司寇蘇忿生之邑。溫是蘇國國都,位置在今河南溫縣西安樂寨與招賢一帶。《左傳》記載,春秋前期周桓王將蘇國的田地給予了鄭國,這些地點有溫、原、締、樊、隰城、攢茅、向、盟、州、陘、(阝貴)、懷。其中,溫、州、陘(邢),均在今溫縣境內。原、樊,在今河南濟源市境內。締、向,在今河南沁陽市境內。隰城、懷,在今河南武陟縣境內。盟,在今河南孟州市境內。(阝貴),在今河南焦作市郊。攢茅,有考證為攢城與茅城,均在今河南輝縣市境內。以上諸邑,很難說是蘇國的全境,即便如此,也包括了今濟源市與焦作市的全部,今新鄉市的西部,這樣一個廣大的地區。其基本上與康叔受封的衛國為鄰,也應該是當時較為重要的蘇國。蘇國的爵位,文獻中稱蘇國國君,有蘇公、蘇氏、蘇子、溫子等多種稱呼,盡管當時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說法,據說執行時並不嚴格,因此,蘇國可能僅為子爵,其首領又任司寇,稱作蘇公。

西周時期是蘇國的重要發展時期,傳世的青銅器著錄在《三代吉金文存》一書中,其中的《史頌鼎》有長篇銘文,記載了史頌受命視察蘇國,掌握並實行蘇氏之法。《三代吉金文存》收錄有蘇國銅器《蘇公簋》,這件器物銘文不長,卻記述了蘇、周聯姻的史實。兩周時期,異姓諸侯間的聯姻,是密切相互間關系的重要手段,蘇女嫁與周男,一方面反映了蘇國對周王室的仰慕,同時也是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蘇、周關系密切的標志。在三門峽虢國墓地也發現有西周晚期的蘇、虢聯姻的器物。虢國都上陽,位置在今三門峽市近郊,虢國雖不屬於大國,但卻是周文王的弟弟虢叔所封,其君主虢仲曾輔佐周夷王南征淮夷,釀成國人暴動;虢文公為周宣王時的重要卿士,在周王室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三門峽墓地中發現的蘇甫人盤、匝,正是蘇女遠嫁虢男的反映。蘇冶妊鼎,記載了作為蘇君夫人的妊姓女子,為她的女兒遠嫁他鄉,而專門作器的情況。在三門峽墓地,還發現有穌子叔鼎、穌貉豆等,其銘文不長,但都可以說明,蘇、虢間有著持續不斷的良好關系。此外,北京圖書館收藏的《寬兒鼎》青銅銘文拓本中,記載了蘇公之孫寬兒的歷史史實,對研究蘇國史,也有重要的幫助。青銅銘文中的蘇子叔、蘇公子,也都是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蘇國宗室的重要人物。

《詩經小雅》記載了蘇公與暴公的史實,蘇公作是詩以絕之。《世本》雲:暴辛公作塤,蘇成公作篪(chi,持)。蘇成公,平王時諸侯也。篪是一種樂器,管樂十孔,長尺一寸,吹孔有觜(嘴),如酸棗。

春秋時期,奴隸主貴族的禮樂制度發生了動搖,周天子的神聖地位也受到了挑戰,尤其是平王東遷洛邑,蘇國與周都僅一河之隔,蘇國成為王畿之地,其相互間的矛盾也大大加劇了。

到了周惠王時期,蘇國捲入了周王宗室間的宮廷紛爭之中。在周莊王時受寵的王桃生下了王子子(禿貴),由(艹為)國擔任子頹的老師。到惠王繼承王位後,他強取蕪國的菜園子用以畜養野獸,邊伯的房子因鄰近王宮也被佔取。惠王還奪取了子禽、祝跪、詹父的田地,收回了膳夫石速的俸祿,這些利益受到侵害的王公大臣聯合起來,奉立子(禿貴)為新君,以蘇國為後盾,以武力征討周惠王。戰事並不順利,五大夫敗逃到蘇國都城溫,蘇國國君協助子頹逃往衛國。後來,衛國與南燕國的軍隊攻打周都成周,到了冬天,正式立子頹為周天子。第二年的春天,鄭國國君調解王室糾紛,沒有成功。周惠王便流亡到鄭國。這年的冬天,王子頹在成周設享禮招待五位大夫,用最高的規格演奏所有的曲樂。鄭君聽到這件事後,對虢君說:寡人聽說:悲哀和高興得不是時候,災禍一定到來。現在王子頹觀賞歌舞而不疲倦,這是以禍患為高興。司寇殺人,國君為此而要減膳撤樂,何況敢以禍患而高興呢?篡奪王位,禍患還有比這更大的嗎?面臨禍患而忘記憂愁,憂愁一定到來。何不讓天子復位呢?虢君說:這也是我的願望。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73年)鄭、虢兩國君主在弭地進行密談。這年的夏天,兩國的軍隊攻人王城,殺了王子頹和五位大夫,周惠王正式復位。

周僖公十年(公元前650年),因子(禿貴)事件受到牽連的蘇君,因怕周惠王的報復,而投奔了雜居中原的狄人,又和狄人處不來,狄人攻打並滅亡了蘇國,周王室按兵不動,蘇君逃亡到與蘇國保持有姻親關系,且關系密切的衛國。

源流四

蘇姓可早至夏代中期,蘇姓的大發展則始自蘇國滅亡。遠徙他方的人們記住了河內和司寇公,並由此形成了最早的蘇氏派系:河內派系。其後裔也遠遷到河南的杞縣、原陽、沁陽、南陽、洛陽、嵩縣,或遷移至陝西的武功、扶風等地、以至遷移到更遠的地方。

早在西漢時期,在西域(今新疆及中亞一帶)的康居國,有小五王,其中蘇(壑-土+韭)(xie,音謝)王居蘇疑城。東漢時在今新疆南部的和田為於寅國,其相蘇榆勒擁立廣德為王,在於寅與莎車國的交戰中起過重要作用。在北方的匈奴鮮卑族人,東漢永元年間(公元89105年)參與了東漢政權對諸胡叛軍的討伐,其中鮮卑大都護蘇拔龐在這次討伐中立功,被封為率眾王並被賜金帛。在東漢時期朝鮮半島的南部三韓中也有麻斯人蘇馬浞,被光武帝封為漢麻斯邑君使,屬遼東郡以東的樂浪郡。東漢靈帝時,在遼東有蘇侯延,眾千餘部落,自稱峭王而與漢軍對陣。蘇侯延所在烏桓各部平時與漢關系甚好,由於東漢末年中原內亂,長期為漢戍邊的烏桓人,也就擁兵為王了。

南北朝時北魏有鮮卑代北復姓跋略氏,隨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實行漢化,單姓蘇氏。

蘇姓的遷徙分布

夏朝中期,帝槐(或帝芬)封昆吾氏後裔於有蘇(今河南省輝縣境內),史稱有蘇氏。蘇國歷夏商兩代,商末蘇國滅,族人以蘇為氏,蘇人四散。一支蘇人東遷姑蘇,即今江蘇省蘇州市。一支北上鄴西蘇城,即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在周武王滅商後,北上的一支繼續北遷襄國的蘇人亭,即今河北省邢台西南。接著遷到完縣西南的蘇。而留在蘇嶺的蘇人歸順了周朝,首領蘇忿生入朝作周武王的司寇,被封於蘇,國都溫,即今河南省溫縣。

春秋時公元前650年蘇國滅於狄。蘇姓的一支南遷湖南省梅山一帶成為梅山蠻,宋初進一步南遷,與土著混居,一部分成為瑤族的先民,大部分成為湖南、廣東、廣西的漢族蘇姓。

先秦時蘇姓主要活動在河南、河北,戰國時蘇姓一支遷居湖南、湖北,秦漢之際開始往山東播遷,漢武帝時蘇建討伐匈奴有功,被封為平陵(今咸陽市西北)侯,此支蘇姓又派生出扶風蘇姓、武功蘇姓、藍田蘇姓。

漢末群雄割據,蘇姓一支由河內遷四川眉山,蘇軾、蘇轍即出生於此。

魏晉南北朝時北方戰亂,中原蘇姓大舉南遷,晉朝時江蘇、浙江、安徽和廣東等地已有了蘇姓的足跡。

唐朝時蘇姓移民四川,兩次中原南下移民福建,在福建得到了穩定的發展。北宋時蘇姓進一步大批西進川滇,南下兩廣,並越過邊疆進入越南、寮國、泰國。

明清兩朝蘇姓多次移民台灣,如今蘇姓已成為台灣的大姓。

宋朝時期,蘇姓大約有46萬餘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59%,排在第三十三位。蘇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約佔全國蘇姓總人口的43%,佔四川總人口的2.5%。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四川、福建,這兩省的蘇姓大約占蘇姓總人口的57%;其次分布於陝西、河南、山東,這三省的蘇姓又集中了22%。全國已初步形成了西四川、東南福建、北陝豫魯三塊蘇姓人口聚集區。

明朝時期,蘇姓大約有37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為明朝第六十四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蘇姓人口增長為負值,比宋朝凈減少了9萬。廣西為蘇姓的第一大省,約占蘇姓總人口的19%。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廣西、福建(11%)、山東(11%)、廣東(9%),這四省蘇姓大約占蘇姓總人口的50%;其次分布於江西、安徽、浙江、河北、江蘇、山西,這六省的蘇姓又集中了35%。南方蘇姓在這600年中有了長足的發展,而宋朝的蘇姓大省四川,在明朝時人丁銳減。宋、元、明600餘年,蘇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遷移,由西向南方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南部桂粵閩和北方山東兩大塊蘇姓人口聚集地區。

當代蘇姓的人口606萬,排在全國第四十四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46%。從宋朝至今1000餘年中,蘇姓人口的增加率呈∨形。主要分布於廣東、廣西、河南、福建、山東五省區,大約占蘇姓總人口的40.3%;其次在河北、四川、台灣、安徽、江蘇、湖南,這六省集中了蘇姓總人口的24.3%。廣東約占蘇姓總人口的15%,為蘇姓第一大省。形成了南方兩廣閩台、北方豫魯冀兩塊蘇姓集中分布區。

⑷ 關於蘇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蘇察乎姓是一個古老的、多民族的中華姓氏羨明。其起源主要是己姓和外族的改姓。因周時武王封顓頊高陽氏後裔忿生於蘇國,後人追尊蘇忿生為得姓始祖。望出武功郡,亦有河內郡、扶風郡等。蘇姓最初發源於河南,兄沒告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蘇姓大舉南遷;宋元明時期,蘇姓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遷移,由西向南方遷移。蘇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行第42位。

近代以來,蘇氏有不少人走出國門,到海外開拓新的事業,現主要分布於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越南、寮國、緬甸、美國、加拿大等國家。

⑸ 中國 蘇 姓的來源。

蘇氏系承昆吾 發源河南臨漳
三蘇是文壇上的名人,關於蘇姓的族譜,在蘇洵族譜的後錄上交代得非常清楚:「蘇氏之先,出於高陽,高陽之子曰稱,稱之子曰老童,老童生重黎及吳回,重黎為帝嚳火正曰祝融,以罪誅,其後為司馬氏,而其弟吳回復為火正,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長曰礬,為昆吾,次曰惠連,為岑胡,次曰�,為彭祖,次曰來言,為會人,次曰安,為曹姓,季曰季連,為羋姓。六人者,皆有後,其後前橘歲,各分為婁姓,昆吾始姓已氏,其後為蘇、顧、溫、董。當夏之時,昆吾為諸侯伯,歷商而昆吾之後無聞。至周有忿生為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周公稱之,蓋書所謂司寇蘇公者也,司寇蘇公與檀伯達皆封於河,世世仕周,家於其封,故河南、河內皆有蘇氏。」
實際上,這一段蘇姓姓源考據,是可以適用於天下的蘇姓的,因為,《姓纂》上關於蘇姓的來源,也做了同樣的介紹。《姓纂》是這樣說的:「顓頊祝融之後,陸終生昆吾,封蘇,鄴西蘇城是也。蘇忿生為周司寇,居河內、扶風、武功。漢,蘇建目河內徙扶風。」
由此可見,頭一個以蘇為姓的昆吾,是顓頊帝的後代,他們最初的發源地,則在今河南省臨漳縣的西方。到了周朝初年,官拜大司寇的蘇忿生被周天子封於河內,所以這個家族也就是遷移到今為甘肅省的河內地方,繼續繁榮滋長,以後子孫才逐漸遍布於各地,四川眉山那個光輝燦爛的蘇家,自然也是從河內所遷移出來的。
蘇姓,真可以說是一個光耀史冊的古老姓氏,從3000年前的春秋時代,便已大放光芒。大家都知道,楚莊王是春秋五霸之一,而他之得成霸業,主要靠的是他的大夫蘇從。
蘇秦,名氣更加響亮,他與張儀同被稱為縱橫家,他提倡合縱以抗秦,結果身佩六國相印,榮宗耀祖,顯赫異常。
到了漢武帝之時,蘇氏又出了一位名垂千古不朽的偉大人物,那就是三尺孩童都曉得的蘇武。
宋代的文壇,似乎慧睜是蘇姓人士的天下,除了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之外,尚有以文章知名,宋太宗曾御筆題贈「玉堂之署」4個字的蘇易簡;以及慷慨有大志,好為古文詩歌,曾佐歐陽修變文格,晚年自號「滄浪翁」,隱讀以終,著有《蘇學士集》傳世的一代高士蘇子美(舜欽)等。

蘇姓的故事

蘇姓出自己姓。古帝顓頊孫吳回,為帝嚳火正,掌民事,賜祝融氏。吳回之子陸終有六子,為六族,長子樊,為昆吾族,地在今河南濮陽,為己姓。夏代的第伍神七位後名叫槐,封昆吾氏後裔於有蘇之地,在今河南輝縣西的蘇嶺(蘇門山),稱有蘇氏,有蘇氏部族以蘇草(即紫蘇)為圖騰。夏代末,有蘇氏之國被滅,族人以蘇為氏,四散避難。其中有一支向東南遷居於姑蘇(即江蘇蘇州)。有一支向北遷於鄴西蘇城(今河北臨漳西)。周滅商時,這支蘇氏部族大部分又向北遷襄國的蘇人亭(今河北邢台西南),後有一部分再遷蘇水之濱(今河北完縣境)。留在蘇嶺的蘇族人歸順了周朝,其頭領蘇忿生入周朝為司寇,被封於溫(今河南溫縣),建立蘇國,公元前650年被北狄攻滅。還有一支蘇族人南遷今湖南梅山一帶,後稱為梅山蠻。宋代時再南遷,少部分混入土著,成為瑤族先人的重要一支,大部分定居兩廣,成為南方蘇姓先民。

蘇姓分布
江蘇
蘇姓分布的重點地區。在江南地區分布著蘇軾的後裔,其中蘇軾長子蘇邁的後裔主要分布在常州、以及常州西北的安家舍、薛家鄉、新閘鎮等地,約1500餘人。武進的安家舍鄉前舍周圍的十餘個村莊;薛家鄉晨光村委蘇家村(沿河蘇家村)等村莊,有大量蘇氏分布。蘇軾幼子蘇過的後裔分布在常州城,及城東武進洛陽、崔橋、戴溪、運村、鄭陸等地,以及無錫、蘇州、江陰、常熟等地,共2400餘人。太倉、無錫、鎮江、蘇州、南京、宿遷、徐州等地區有蘇氏分布。在蘇北地區鹽城、建湖、阜寧、響水、濱海等地分布著數千戶蘇姓人家,他們也是蘇東坡的後裔,原居於蘇州閶門,明初「洪武趕散」時隨章士誠來到了「蘇家咀」。「蘇家咀」位於建湖附近,是江南北遷蘇氏的集散地。另在宜興元上鄉毫陽村、可酉鄉等均有蘇氏分布。在常熟的唐市鎮,珍門上仙村、周行陶舍村等也有蘇姓分布。

上海
嘉定的蘇姓有1612人,在全縣的姓氏中排名第44位,各鄉鎮均有分布,以嘉西人數最多。嘉定還有滿族蘇姓,但其來自遼寧。金山縣、崇明縣也有蘇姓。寶山縣蘇姓有100。余戶,在吳淞、大場、盛橋等鄉鎮均有分布。南匯縣主要分布在彭鎮、大田、老港等鄉鎮。川沙縣,共有蘇姓宗親1140餘人。

浙江
溫州、海寧、杭州、寧波、瑞安、玉環、蒼南、平陽、泰順等地均有蘇氏分布。
福建
同安、晉江、安溪、南安、惠安、永定、海澄、廈門、永春、南平、閩清、泉州、福州等地,均有蘇姓分布。
廣東
潮汕地區分布有蘇姓宗親20餘萬,在順德、梅州、汕尾等地都是潮汕支派,有許多已遷居海外。在普寧、海豐、潮州、懷集、羅定、順德、南雄、東莞等地均有蘇氏宗親聯誼組織。南海、佛山、陽江等地也有蘇氏分布。

海南也
蘇氏宗親,分布在儋州,文昌等地。
廣西
藤縣、梧州、岑溪、容縣、北流市、平南、蒙山、昭平等地源流扁的蘇氏宗親多是明、清時從閩、粵兩省遷來。賀縣、靈川、乾江、南寧、寧明、桂平、陸川等地也有蘇氏。

雲南
昆明、蒼山、石屏、嵩明也有蘇氏分布。
四川和重慶
蘇姓分布較為廣泛,如雙流、蒼溪、巴縣、內江、江津、永川、三台、自貢、成都、江油、蓬溪、合江、瀘州、樂山、長壽、宗慶、廣安、南川、豐都、南充、銅梁、犍為、黔江、隆昌、璧山、雙流、奉節等等。仁壽的洪峰、彰加、青崗、分水等鄉鎮都有蘇姓分布。

湖南
津市、攸縣、平江、長沙、湘陰、寧鄉、桃江、瀏陽等地均有蘇姓分布。
湖北
紅安、京山有蘇氏分布。
江西
德安、崇義、永新有蘇姓分布。
安徽
蕭縣周圍的蘇、魯、豫、皖地區,也有蘇姓分布,他們多是唐末蘇檢的後代。在安徽的皖南地區,也有蘇姓分布,其與浙江、江蘇的蘇氏分布較為接近,分屬眉山派和銅山派。

河南
蘇姓的起源地和聚集地,至少有三十餘個縣、市都有與蘇相關的地名,如蘇村、蘇庄、蘇營、蘇閣、蘇橋、崗蘇、蘇王、蘇樓、蘇木、蘇所、蘇堤、蘇班棗、蘇秦村等,它們是古今蘇氏族人生活軌跡的反映。太康的蘇姓分布在城郊、九崗廟等鄉鎮。

商丘全縣有328個姓氏中有蘇姓。
鹿邑的蘇姓分布在蘇灣、蘇庄、葡萄架等村。
林縣的城關鎮等也有蘇姓分布,全縣的蘇姓人口為 3367人。
長葛全縣206個姓中有蘇姓,主要分布在蘇樓、蘇庄、蘇菜園、東魏庄村等地。
洛寧、新安均有蘇姓。孟津的蘇姓分布在老城村等地。
湯陰全縣231個姓氏中,蘇姓共777人,其中北 大街的蘇姓出有不少人才。
夏邑的477個姓氏中有蘇姓,也有蘇庄。扶溝的279個姓氏中有蘇姓,汴寨村等有蘇姓分布。
光山槐店鄉蘇上灣村、朱灣村也有蘇姓分布。陝縣的前史村、蘇村等有蘇姓。淅川的180餘個姓氏中有蘇姓。
鄢陵的231個姓氏中有蘇姓。
虞城的328個姓氏中有蘇姓,並有回族蘇姓。商水 281個姓氏中有蘇姓,分布在鄧城鄉白蛇崗等村。
西華249個姓氏中有蘇姓。
新縣的272個姓氏中有蘇姓。浚縣的337個姓氏中有蘇姓,人口在一千至一萬人之間。禹州的白沙南街等村有蘇姓分布。
沈丘的槐店鎮蘇墮等村也有蘇姓。西平的302個姓氏中有蘇姓。安陽縣的辛店鄉東招賢村也有蘇姓居住。延津的
265個姓氏中有蘇姓。長垣的東趙堤、邱村等也有蘇姓分布。鞏義、新鄉、輝縣、郾城、鎮平、南召、信陽、孟州、滎陽、民權、睢縣、潢川、獲嘉等地,也有蘇姓分布。

陝西
扶風是蘇孝慈、蘇蕙的故鄉,在該縣蘇坊村、西蘇村等地,均有蘇姓分布。高陵、延安、武功、華縣、吳旗等也有蘇姓分布。
寧夏
吳忠縣有回族蘇姓。
甘肅
分布在靖遠等縣。
山西
陵川、洪洞、原平、安邑以及沁水的蘇山村、南郭村、杏林、蘇庄等均有蘇姓分布。
山東
淄博、萊陽、濟陽、煙台、寧津、壽光、蓬萊、濟寧、章丘等地有蘇姓分布。
河北
青龍的小馬七彩鄉青河沿等地有蘇姓分布。宣化的新堡、青羊嶺、郭隆庄等都有蘇姓分布。清河縣共有蘇姓3178人,分布於全縣的19個鄉鎮,涉及的村莊有申花庄、西壘橋、後蘇、白溝驛、侯召村、大琉璃村、何庄等。寧晉有蘇家莊,文安的苑口村等地均有蘇姓分布。正定蘇姓歷史悠久,現存蘇姓人口至少有1971人,分布在南關村、固營村、店上村等地。藁城、保定、高陽、晉縣、滿城、唐山、故城也有蘇姓分布。

北京、天津有蘇姓。
內蒙的托克托有蘇姓。
遼寧錦州、新民、海城、錦縣、沈陽、遼陽、興城、金縣、朝陽有蘇姓。
吉林伊通的新家村,有蘇姓居住。
蘇氏在台灣的分布 據1978年台灣官方統計資料,其各縣市共有1694個姓,蘇姓列第23位,人口總計達19萬餘人,主要分布在高雄縣、台北
縣、台北市、台南縣、高雄市。在鄉鎮、區級,依數量分別為高雄路竹、台南善化、雲林北港、台北市松山區等。
由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撰的《台灣省通志》中,專列有《人民志·氏族篇》,其中保存有許多珍貴的資料。該志依據的資料為
1953年由台灣各市縣所填報的數據匯總而成。其時全省共有
828804戶。排列前10名的大姓分別為:陳、林、黃、張、李、王、吳、蔡、劉、楊。而蘇姓,位列第24位,共有9646戶。蘇姓在台北縣1399戶,在宜蘭縣有12戶,在新竹縣有563戶,在苗栗縣有
417戶,台中縣有175戶,南投縣有497戶,彰化縣有445戶,嘉義縣有1271戶,台南縣有2281戶,屏東縣有171戶,花蓮縣有
61戶,澎湖縣有123戶。
介紹文件
蘇姓起源
蘇姓起源有二:
一、為出自己(妃)姓,為顓頊高陽氏的後裔。周武王時,有司寇忿生,受封於蘇國,稱為蘇忿生,後遷於溫邑(今河南省溫縣西南)。春秋時,蘇國被狄(我國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統稱)人攻滅。蘇國的後裔就以國名「蘇」為姓,其得姓始祖為蘇忿生。

炎黃二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蘇姓則是黃帝的直系後裔。
傳說中的黃帝既是一個部落的名稱,也是一個部落首領的名字。據《國語·晉語》載,黃帝和炎帝是由古老的少典氏族中分裂出的兩個胞族。黃帝及其部族,最早生活在陝西黃土高原的姬水一帶,因而便形成了最古老的「姬姓」。《史記·五帝本紀》在介紹黃帝時說:「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這段文字描述了黃帝作為人文始祖的聰明大智。《帝王世紀》也說黃帝「受國於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名,又以為號。」黃帝,又稱為「軒轅黃帝」,實際上是因為黃帝曾居住在「軒轅」這個地方,因以為名。軒轅黃帝是崇尚黃色的,這是因為這個部族生活在黃土高原,其賴以生存的大河便是黃河,而這一人群的皮膚又是黃顏色,這種「黃河、黃土、黃種人」的三位一體,使他們對「黃色」有了更多的偏好。黃、皇古字通用,由黃帝而衍變成至高無上的「皇帝」,成為最為尊貴的帝王的專稱,在歷史時期黃色更成為皇帝獨有的專色,中國古代的宮廷建築,無論是宮室、都邑、太廟,也都由黃土築成,成為有別於其他文明的「黃色文明」。至於黃帝的專號「軒轅」,《說文》段注為,曲(車舟)藩車為之軒,大車謂之轅,「軒轅」實際上指為「有篷頂的大車」。據史料記載及學界研究,早期的黃帝部族是以游牧生活為重要的內容,「軒轅」大車的發明,為這種生活提供了更為便捷的運輸工具,在當時的部族生活中占據有重要的地位。並因此而成為黃帝及其部族的名號。另一方面,黃帝部族以龍作為圖騰標志。考古發現中,龍的形象的不斷變化,龍形象的不斷豐富與完善,實際上是黃帝部族發展壯大,中華民族融合發展的真實寫照。

黃帝及其部族最早的居住地在姬水,亦即陝西省岐山縣一帶,後采向東發展,到達中原,並在河南新鄭形成政治中心。《史記》的有關註解均有「黃帝號有熊」,「有熊,河南新鄭是也。」《元和郡縣圖志》:「鄭州新鄭縣,本有熊之墟。」另外,陳留(今屬開封)有「黃城」、杞縣有「夕卜黃」、滎陽有「黃水」、封邱有「黃池」,這些都與黃帝部族的活動有關。密縣的大瑰山、臨汝的崆峒山、靈寶的荊山,盧氏的熊耳山等都有黃帝活動的遺跡,反映中原地區是黃帝及其部族的重要活動地區。黃帝以中原為中心,「慣用干戈」、「修德振兵」、「天下有不順者,……從而征之」,尤其是黃帝部族與蚩尤部族在涿鹿(今屬河北)大戰,取得了勝利。黃帝及其部族的軍事行動,加速了傳說中各部族間的融合,從而形成了以中原為核心的南達於江、東至於海、北達燕趙的內涵相近的先進文化。

黃帝在典章政制與經濟文化上也有重要的貢獻。《史記》等史書記載,黃帝「置左右太監,監於萬國」。這種管理形式,應該是後世政權的雛形。黃帝的史官「倉頡作書」,「伶倫作律」、「容成造歷」,「黃帝考定星歷」等,黃帝時的文化成就巨大。黃帝采銅鑄鼎,以玉為兵,刳木為舟,作宮室以避寒暑等。黃帝的夫人嫘祖發明了養蠶、織錦等,反映了黃帝時代的前所未有的發明創造,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文化高峰。

傳說黃帝在功成名就於荊山鑄鼎後,騎龍升天。《史記·封禪書》有詳細的記載,在河南靈寶,有與這則傳說相關的地名與遺跡,如荊山、鼎湖、龍溝,以及黃帝廟。在陝西省黃陵縣,有「橋山」,而「橋山」附近有黃帝陵,這里也就成了歷代君民祭奠中華民族人文始祖黃帝的聖地了。

依照史書記載,顓頊為黃帝的孫子輩。《史記》、《帝王世紀》以及某些蘇譜均有詳細說明,在黃帝的25個兒子中,最早取得「姓」的名號者僅有14人,這些姓也就成了中國歷史上最為古老的姓,現代姓氏則是在此基礎上衍生而來的「氏」。黃帝正妃是采自西陵氏族的嫘祖,她為黃帝生下的兩個兒子分別是青陽與昌意。昌意曾在「若水」一帶的西南地區長期生活,並娶當地土著蜀山氏族的昌仆為妻,他們的兒子顓頊從小便在西南地區生活,後隨氏族東遷到中原。

顓頊既是古史傳說中的英雄般的人物,也是當時統合天下的部族名號。學術界對顓頊的本意有著多種的理解。《論衡》中談到的「顓頊戴干」,有的學者以民族志與考古發現相結合,解釋其為原始部族時人們在頭部佩飾器具從而形成的一種頭部裝飾,這種裝飾使得其成為「扁形變頭」。根據史書中將「顓頊」與「高陽」並稱的現象,其含義為旭旭升起的太陽。而這種對自然的崇拜現象,在當時應是較為普遍的。

顓頊及其部族東遷的過程,也是以顓頊為首的部落聯盟形成的過程,也是史前部族融合發展的過程。顓頊在河南、山東、河北等黃河中下游地區活動留下有大量的遺跡。其最重要的傳說是保留在《淮南子》等書中的「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的傳說,兩大部族的長期征戰,在史書中形成了具有傳奇色彩的傳說,顓頊也因此而獲勝,部落聯盟獲得了空前的擴大,並以此贏得了五帝之一的贊譽。

顓頊的統治中心也在中原。史書記載,顓頊在河南許昌、杞縣、淮陽等地居住。《左傳》:「衛,顓頊之墟也,故為帝丘。」帝丘在東周時為衛國的都城,其位置在今河南濮陽附近。顓頊盡管在軍事上有所作為,但他的功績主要在宗教禮儀上。《大戴禮記》對他的功績有十分精要的概括,稱贊他是很有謀略,通曉道理的人,他的行為舉止符合天意與鬼神的意志,所以說他是人與神的溝通者,他所開啟的由宗教對人的控制的辦法,以及對社會組織結構的改造,在當時是個進步。顓頊死後,埋葬在頓丘城外,即今河南省內黃縣,據說他活了98歲,顓頊之後,其部族又分裂為若干個部落。《世本》的「帝系篇」等文獻,甚至在一些「蘇譜」中,也有「顓頊八子」的記載。顓頊娶鄒屠氏之女生蒼舒、隕鼓、禱戴、大林、龍降、廷堅、仲容、叔達等8子。顓頊又娶勝奔氏之女生子稱,稱生卷章,卷章又名老童。

老童及其部族,也如他的先祖那樣在中原生活,但也在關中、江淮等地區生活,其遺族後來還遠遷到嶺南活動。老童(卷章)的部族後又發展為重黎和吳回。

重黎這個傳說時代的人物,實際是由重與黎二個部落合並而成,重黎實際上是這個部落聯盟的首領。他們的後裔逐漸裂變為「九黎」,並成為「黎民百姓」中的主體。重黎曾擔任過帝嚳時的「火正」。「火正」是傳說時代掌管火源的職官,因為火的發明傳說為祝融氏所為,因此「火正」又稱為「祝融」,重黎因任「火正」,重黎也與祝融有了聯系。火的發明,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是件了不起的大事,火可以驅除野獸,使人類在與其他動物的爭斗中處於優勢;火可以熟食,食物成分的改變為人類智力的進步創造了條件;火可以用作耕種,「刀耕火種」的初期農業的興起,是人類文化進步的標志。以看守火種,到對火神的祭祀,以至火化升天等均由祝融(火正)負責,因此在當時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職位。重黎受命與流落在南方的共工氏進行戰斗,並沒有取得明顯的效果,帝嚳以平叛不力而殺了重黎,並讓重黎的弟弟吳回襲任火正祝融之職,吳回也便有了祝融氏之稱。

吳回在南方與共工氏的戰爭中取得了勝利,他與他的部族也因此重返中原。《路史》、《左傳》均記載,在河南鄭州有「祝融之墟」,其具體地點在新鄭與新密附近,即西周時期鄶國所在地。吳回及其部族雖然在陝西、山西、甚至東南地區生活,但最終以中原為中心,吳回死後也埋葬在「天下之中」的中原地區。

陸終傳說是吳回的兒子。根據對其名號研究,陸終是以捕食善跳動物而著稱的部落,並以此作為圖騰以及首領的名字。陸終及其部族也在中原一帶活動,山西的平陸、河南豫北地區的「大陸」(吳澤)等便是這種活動遺跡的反映。在豫北地區的獲嘉、修武、輝縣交匯處的吳澤,實際上也是當年吳回曾活動過的地區,這里與顓頊故都也相去不遠,並有親族在其附近居住,因而具有較好的生活基礎。

陸終生6子,分別是樊、惠連、(竹錢)(竹堅)、會人、轡牲、季連。其中,樊封昆吾為己姓。
先祖昆吾公
昆吾公是蘇姓的先祖,這是諸多蘇譜所公認的。樊封於昆吾,又稱昆吾氏。也就是說,由陸終及部族發展衍變而來的昆吾部族,其首領亦稱「昆吾氏」即蘇譜上的「昆吾公」。「昆吾」的字義,《夏小正》解釋為:「昆,小蟲。」又稱,「昆者,眾也。」「小蟲動也。」《說文通訓定聲》認為,昆吾為眾蟲之意,吾即音的尾語。昆吾源自陸終,二者都有「眾蟲」之意,一方面反映二者的圖騰相近;另一方面說明其部族人口眾多,興旺發達。《國語》、《史記》都記載,昆吾為「夏伯」。

《呂氏春秋》記載有「昆吾作陶」。《說文》及其相關著作也有「昆吾者,壺之別名。」「昆吾,圜器也。」
昆吾氏也在中原地區活動。他們的蹤跡與夏人相近,如在山西傳說有夏都安邑的地方,有「昆吾亭」。河南濮陽為「顓頊之墟」,這里不僅有「昆吾台」,也有「昆吾之墟」,《竹書紀年》寫道:「帝芬三十三年,封昆吾氏子於有蘇。」「帝芬」,有的書中記載為「帝槐」,是夏代第8個王,屬於夏代中期。

《世本》:「蘇氏,顓頊、祝融之後,陸終生昆吾,封蘇,鄴西蘇城是也。」《元和姓篡》:「蘇,顓頊、祝融之後,陸終生昆吾,鄴西蘇城是也。」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蘇氏出自己姓。顓頊裔孫吳回為重黎,生陸終。生樊,封於昆吾。昆吾之子封於蘇,其地鄴西蘇城是也。」
「有蘇氏」
「有蘇氏」在商代仍有活動,其重要人物是蘇妲己。《今本竹書紀年》記載,「王師伐有蘇,獲妲己以歸。」在《國語》一書中,也有類似記載,「殷辛伐有蘇,有蘇氏以妲己女焉。」《史記·殷本紀》表述為「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有蘇氏」是商代的重要部族,但與商王室的關系並不融洽;商王室討伐「有蘇氏」,擄得了美麗的妲己,而且殷紂王十分喜愛妲己的美色。

蘇國
蘇國的建立,是蘇姓歷史上的大事。
西周政權建立後,周天子對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給諸侯。《左傳》成公十一年:「昔周克商使諸侯撫封,蘇忿生以溫為司寇,與檀伯達封於河。」杜預註解為:「蘇忿生,周武王司寇蘇公也,與檀伯達俱封於河內。

關於蘇國的范圍。《後漢書·郡國志》雲:溫,故國也,蘇忿生封。」《括地誌》卷二,「故溫城在懷州溫縣西三十里,漢、晉以為縣,本周司寇蘇忿生之邑。」溫是蘇國國都,位置在今河南溫縣西安樂寨與招賢一帶。《左傳》記載,春秋前期周桓王將蘇國的田地給予了鄭國,這些地點有「溫、原、締、樊、隰城、攢茅、向、盟、州、陘、(阝貴)、懷。」其中,溫、州、陘(邢),均在今溫縣境內。原、樊,在今河南濟源市境內。締、向,在今河南沁陽市境內。隰城、懷,在今河南武陟縣境內。盟,在今河南孟州市境內。(阝貴),在今河南焦作市郊。攢茅,有考證為攢城與茅城,均在今河南輝縣市境內。以上諸邑,很難說是蘇國的全境,即便如此,也包括了今濟源市與焦作市的全部,今新鄉市的西部,這樣一個廣大的地區。其基本上與康叔受封的衛國為鄰,也應該是當時較為重要的蘇國。蘇國的爵位,文獻中稱蘇國國君,有「蘇公」、「蘇氏」、「蘇子」、「溫子」等多種稱呼,盡管當時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說法,據說執行時並不嚴格,因此,蘇國可能僅為「子」爵,其首領又任司寇,稱作「蘇公」.

西周時期是蘇國的重要發展時期,傳世的青銅器著錄在《三代吉金文存》一書中,其中的《史頌鼎》有長篇銘文,記載了史頌受命視察蘇國,掌握並實行蘇氏之法。《三代吉金文存》收錄有蘇國銅器《蘇公簋》,這件器物銘文不長,卻記述了蘇、周聯姻的史實。兩周時期,異姓諸侯間的聯姻,是密切相互間關系的重要手段,蘇女嫁與周男,一方面反映了蘇國對周王室的仰慕,同時也是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蘇、周關系密切的標志。在三門峽虢國墓地也發現有西周晚期的蘇、虢聯姻的器物。虢國都上陽,位置在今三門峽市近郊,虢國雖不屬於大國,但卻是周文王的弟弟虢叔所封,其君主虢仲曾輔佐周夷王南征淮夷,釀成國人暴動;虢文公為周宣王時的重要卿士,在周王室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三門峽墓地中發現的「蘇甫人」盤、匝,正是蘇女遠嫁虢男的反映。「蘇冶妊」鼎,記載了作為蘇君夫人的妊姓女子,為她的女兒遠嫁他鄉,而專門作器的情況。在三門峽墓地,還發現有「穌子叔」鼎、「穌貉」豆等,其銘文不長,但都可以說明,蘇、虢間有著持續不斷的良好關系。此外,北京圖書館收藏的《寬兒鼎》青銅銘文拓本中,記載了「蘇公之孫寬兒」的歷史史實,對研究蘇國史,也有重要的幫助。青銅銘文中的「蘇子叔」、「蘇公子」,也都是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蘇國宗室的重要人物。

《詩經·小雅》記載了蘇公與暴公的史實,「蘇公作是詩以絕之」。《世本》雲:「暴辛公作塤,蘇成公作篪(chi,持)。蘇成公,平王時諸侯也。」篪是一種樂器,「管樂十孔,長尺一寸,吹孔有觜(嘴),如酸棗。」

春秋時期,奴隸主貴族的禮樂制度發生了動搖,周天子的神聖地位也受到了挑戰,尤其是平王東遷洛邑,蘇國與周都僅一河之隔,蘇國成為王畿之地,其相互間的矛盾也大大加劇了。

蘇國與列國間的矛盾,首先來自於鄭國。鄭國是西周時期最後被周天子冊封的諸侯國,鄭國的始君姬友,是周宣王的同父異母兄弟,初封在西周王畿地區的關中,「犬戎之亂」後,鄭武公協助周平王東遷,並在王畿重建鄭國。鄭國受封的地方,原來也有一些小國,鄭先後滅掉鄶、虢等8個小國,在中原擁有一席之地,成為在中原有一定影響的強國。鄭國勢力的擴大,無形影響了周王宗室的利益,周鄭交惡,並互以太子為質。平王病逝,在鄭為質的太子孤因哀傷過度,不幸身亡,其子嗣位,是為桓王。桓王對鄭國稱霸,心有餘悸,在朝中對鄭不恭,引起鄭國朝臣的不滿,他們力主挑戰王權,以觀其行。這一天,鄭國大將祭足率領鄭國軍隊白玉門津渡過黃河,以向蘇國借糧遭到拒絕為由,強行收割蘇國已成熟的小麥,並運回鄭國。其後,又到王城附近公然強搶周王宗室的稻禾。可見,在諸侯稱霸的時代,蘇國作為周王的親信國,但卻受到傷害。周天子並令衛、陳、蔡

⑹ 蘇姓的由來和歷史

1、並吵出自己姓,為周代昆吾之後。據《元和姓纂》和《蘇洵族譜》等所載,顓頊帝裔孫吳回為帝嚳火正,生子陸終,陸終生樊為昆吾,至周武王,其後裔有司寇忿生,受封於蘇,後遷都於溫。其後代子孫遂以地名為姓,稱為蘇氏。

2、來自外族的改姓。秦漢以後,北方部落逐漸強大,不斷南侵擴張,到魏晉南北朝時,北方戰火連年不斷,中原政權頻繁更迭,北方民族大批進入中原,中原百姓南遷東移,北方漢人中開始融入了大量外族基因。

加入蘇姓群體中的外族主要有:漢晉時遼東烏桓部的蘇姓人,南北朝北魏時鮮卑族譽蔽穗拔略氏族,北宋時西夏黨項族的蘇姓人,金國女真族的蘇姓人。清朝時滿洲八旗的伊拉哩氏、蘇佳氏、蘇都哩氏、蘇爾佳氏等族人改為漢族蘇姓。這些少數民族與漢人長期混居,逐步同化而成為當地的蘇址漢族。

(6)蘇姓研究方法有那些擴展閱讀:

蘇氏受姓後至周朝周武王時,出現蘇忿生。他是西周開國功臣之一,得到周公旦的稱贊,因此被封於黃河流域一帶,家居其封地,從此黃河以南及河南省黃河以北有了蘇氏。

春秋時,蘇氏從慶卜入楚仕庄王,而有蘇姓定居於兩湖一帶。戰國時,蘇氏族人外遷的主要聚居地在洛陽,並涌現出縱橫家蘇秦一族。

漢初,蘇氏始徙於秦,自此,蘇氏由黃河河南以北遷入陝西。漢武帝時,蘇建於元朔二年以校尉跟隨衛青擊匈奴有功,卒後,葬於陝西武功大猶鄉,從此,蘇建成為蘇氏武功派始祖。此後不久,此支蘇姓又派生出扶風蘇姓、武功蘇姓、藍田蘇姓。漢末,有蘇姓一支由河內遷四川眉山。

閱讀全文

與蘇姓研究方法有那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膠粘圓形玻璃茶幾安裝方法 瀏覽:637
情人淚養殖方法和注意事項有哪些 瀏覽:176
侵權的後果跟解決方法 瀏覽:340
麻辣燙製作方法步驟詳解 瀏覽:752
什麼方法可以讓綵衣變亮 瀏覽:224
弱視最好的治療方法 瀏覽:99
治療胃病的土方法老胃病怎麼治呢 瀏覽:26
簡單黃豆醬的三種製作方法家庭 瀏覽:989
宮頸癌腺鱗癌治療方法 瀏覽:158
真銀的鑒別方法三個94個九點 瀏覽:852
突然陽痿治療方法 瀏覽:766
如何製作磁場方法 瀏覽:875
注水旗桿的安裝方法 瀏覽:212
直鉤簡化計算方法 瀏覽:921
燙皮的製作方法和配料視頻 瀏覽:347
醉拳訓練方法視頻教程 瀏覽:89
果汁伴侶的使用方法 瀏覽:235
改寫人生的方法和技巧 瀏覽:980
2014簡單方法防小人 瀏覽:443
小米3流量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