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上市公司並購的會計方法研究
我國上市公司並購會計方法的比較研究[關鍵詞]購買法;權益結合法;企業並購
[摘要]企業合並的兩種會計處理方法各有利弊。結合我國的經濟環境分析兩種方法的取捨,並在此基礎上提出規范我國採用權益結合法的條件。
企業並購的會計方法選擇一直是會計學界最有爭議的問題之一。自1999年4月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FASB)宣布取消權益結合法以來,合並會計方法的取捨問題成為國內外會計界的討論熱點。在我國,這方面的准則尚未出台,上市公司合並的案例較少並且做法各異,但隨著我國加入WTO和資本市場的發展,企業並購的案例會越來越多,因此迫切需要規范的會計方法加以指導。基於上述原因,本文期望通過對兩種合並會計方法的比較研究以及我國上市公司外部經濟環境的分析,為我國企業並購會計准則的制定提供政策建議。
企業並購的實質是企業間權益的重新分配和組合過程。企業合並通常可採取吸收合並、創立合並、換股合並三種形式。當企業合並採取前兩種形式時不存在會計方法的選擇問題。只有在換股合並即取得另一家企業的全部或大部分股票但被控企業仍然保持其法律個體的情況下,對如何反映合並日及合並日後控股企業與被控股企業的經濟狀況和所產生的權益關系,在會計上才存在購買法和權益結合法之爭。本文主要討論我國上市公司換股合並的會計方法選擇。
一、企業並購的兩種會計處理方法
(一)購買法
購買法是基於這樣的假設,企業合並是一個企業通過購買方式取得被並企業的凈資產的一項交易。這一交易與企業直接從外界購入機器設備、存貨等資產並無區別。在購買法下,企業合並看作是一樁買賣關系,因此,對購入企業凈資產的計價是用傳統會計處理方法按一般購買業務進行處理,對所收受的資產和負債用與之交換的資產或權益的價值來計量。具體地說,實施合並的企業要按公允價值記錄所收到的資產和承擔的債務,把取得被並企業的合並成本,分配到所承擔的可辨認資產和債務,合並成本超過所取得凈資產的公允價值的差額記為商譽,在規定的年限內攤銷。被並企業的留存收益不能轉入實施合並的企業,只有合並日後被並企業所實現的收益,才能包括在實施合並的企業的收益當中。
購買法的優點是:(1)購買法易於反映並購業務作為產權交易的經濟性質,且符合傳統的歷史成本原則,即購買資產按購買價格記賬。(2)在大多數並購業務中,一個企業以支付現金、資產等方式獲得了對另一家企業的控制權,且收購公司與被收購公司的認定通常是明顯的。(3)企業並購是獨立主體雙方討價還價的公平交易行為,這一交易的基礎是被並企業的各種資產和負債的公允價值而非賬面價值,故應按公允價值和實際支付的代價記錄。(4)以股票為代價取得被並企業,只是改變了所支付代價的性質,不能成為改變會計方法的理由,因為發出股票也是合並的一種代價,而且是以公允價值衡量的。(5)購買法下並購企業的利潤較低,對物價變動下現行成本的上升已作了足額補償,使企業既遵循謹慎性原則,又利於固本培源。購買法的缺點是:(1)將購買法運用於主要以發行股票的企業並購,計量被收購公司的成本較為困難,因為股票市價不總是可靠地反映所收購公司的價值。(2)在購買法下,企業的商譽僅通過直接計價方法確定的價值進行反映,這樣做的不足不僅在於計量的困難,而且它將商譽的產生基於股票的交易,這使商譽的計價不符合資產計價的定義。(3)在企業並購實務中,確實存在股權聯合的情況。購買法不能用來規范這種情況。(4)購買法很難客觀地確定企業並購發出股票、收到資產和承擔債務的公允價值,這增加了購買法運用的難度,也給企業進行利潤操縱提供了空間,進一步造成會計信息失真。
(二)權益結合法
權益結合法與購買法基於不同的假設,即視企業合並為參與合並的雙方,通過股權的交換形成的所有者權益的聯合,而非資產的交易,並且合並後,股東在新企業中的股權相對不變。換言之,它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經營主體對一個聯合後的企業或集團公司開展經營活動的資產貢獻,即經濟資源的聯合。在權益結合法中,原所有者權益繼續存在,以前會計基礎保持不變。參與合並的各企業的資產和負債繼續按其原來的賬面價值記錄,合並後企業的利潤包括合並日之前本年度已實現的利潤和以前年度累積的留存利潤。權益結合法僅適用於以股權相交換的合並業務,而且賬面上不確認商譽。
權益結合法的優點是:(1)權益結合法僅僅適用於交換股份或股權的企業合並。通過股權聯合,參與合並企業的所有者聯合並交換他們的風險和利益,而且對其以前的投資承擔風險。既然新企業是原有各企業的繼續、股東權益的聯合,保持原有的賬面價值作為合並後企業凈資產的計價屬性也就順理成章。(2)權益結合法符合持續經營會計假設,同時也保證了並購前後企業會計信息的可比性。(3)由於凈資產公允價值的確定存在困難,故權益結合法比購買法更易於操作。權益結合法的缺點是:(1)提供有用的信息較少。因為權益結合法提供的僅僅是歷史信息,不能反映被並企業的真實信息。因此,它既不能為財務報告使用者提供企業合並中有關投資額的信息,也不能為他們提供評價合並後企業的經營業績與其他公司的經營業績進行比較的信息。(2)適用權益結合法的有效標準是難以建立的。權益結合法是基於股票交換進行的,這說明它有廣泛的應用基礎。然而,若沒有有效確定應用權益結合法的標准而如此廣泛地應用它,會導致權益結合法的濫用。(3)對資源配置產生不利影響。實證研究表明,那些能夠使用權益結合法的企業和那些只能使用購買法的企業相比,常常願意為目標企業支付更高的價格,從而使只能使用購買法的企業在企業兼並與收購市場中居於不利地位,並進而影響它們參與企業合並交易的積極性。而且,由於權益結合法下的對價形式是股票,不會影響企業的現金流量,即企業合並是以主並企業股東權益的巨大稀釋完成的。這樣,主並企業就把較多的股東權益轉讓給了目標企業,從而損害了主並企業原有股東的權益。這不僅對其他企業產生不利影響,而且對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是不利的。
二、結合我國上市公司的外部經濟環境分析兩種會計方法的取捨
隨著1999年4月21日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宣布禁止使用已流行多年的權益結合法,權益結合法的禁用或取消已是一種國際發展趨勢。面對這種國際趨勢和權益結合法的固有缺陷,我國許多學者認為我國上市公司的換股合並也應取消權益結合法而採取購買法。但現階段我國上市公司的換股合並是否應該取消權益結合法,我們作以下簡要分析。
(一)權益結合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購買法和權益結合法是企業對合並中出現的不同情況而採用的不同處理方法,各有一定的合理性,不應存在「誰對」、「誰錯」的問題。購買法適合於絕大多數的購買式企業並購,這類合並業務可以很清楚地分清誰是購買企業,而作為購買企業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在合並後的實體中處於控制的地位。在只有兩個企業實施的並購業務中一般都可以分得清誰是買方。除此之外,還可能出現一種例外的並購業務,這類並購業務由兩個以上企業參與,它們的規模相當,幾乎分不清誰是購買方或控制者,這時使用權益結合法非常合適。盡管有人認為,這種情況極少出現,但作為指導實踐的會計准則,它應該是針對所有可能出現的經濟業務。所以說,權益結合法有其存在的經濟業務基礎。
(二)我國證券市場的不完善決定了購買法應用的局限性
採用購買法需要具備的首要條件是能夠獲得被並企業的公允價值。但是,現階段我國上市公司公允價值的確定仍是一個問題。我國證券市場的最大特色在於占絕對控股地位的非流通國有股的存在。一般認為,證券市場股票價格是對流通股票的定價。也就是說,只有流通股有市場價格而非流通股沒有價格。在換股合並中雙方公司的非流通股價值難以計量,因此,換股合並中難以確定完整的公允價值。在現有情況下,我國上市公司換股合並中被並企業的公允價值難以通過評估獲得。因此,在股本結構特殊、證券市場和公司價值評估市場尚不成熟的環境下,我國上市公司換股合並尚難以採用購買法,這就給企業採用權益結合法提供了空間。
(三)權益結合法的採用有利於我國現階段企業的發展和壯大
我國企業的合並起始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目前正在經歷著合並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第3次浪潮,可以說我國企業合並的實踐已經走在了合並准則發布的前面。從會計准則制定的角度看,鼓勵和支持我國遲來的企業合並浪潮向前發展,以壯大我國的企業實力,是財政部制訂企業合並准則時應當把握的一個標准,而目前權益結合法的應用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起到這種推進作用。理論上講,只要所得稅不受影響,購買法和權益結合法的使用不會導致企業合並中的現金流量的差異。但是由於企業合並採用權益結合法時,允許合並當年合並各方的凈利潤,這樣合並當年合並實體的利潤會非常可觀,而且資產收益率、每股收益等指標不會因為合並業務的發生而明顯下降;購買法則不允許這樣做。為了鼓勵我國企業大膽地、積極地通過合並的方式有效地發展,我國應當允許符合條件的企業合並採用權益結合法。
三、嚴格規范權益結合法的使用
迄今為止,我國企業合並會計准則尚處於徵求意見階段。實務中主要參照《企業兼並有關會計處理問題暫行規定》、《合並會計報表暫行規定》和《關於執行具體會計准則和<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有關會計問題的解答》,而這些規定都沒有考慮股權交換合並。但是,隨著權益結合法在我國開始應用,這些規定已不能適應新的要求。同時,由於不同的企業合並會計方法對企業利潤影響較大,缺乏相關規范不但使合並會計信息缺乏可比性,而且不利於使用者理解合並會計信息。因此,應嚴格規范權益結合法的使用。
(一)美國對權益結合法應用的限制
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FASB)於1970年發布的第16號意見書(APB Opinion No.16,以下簡稱APB16)設定了12項標准,以限制權益結合法的濫用。該意見書特別聲明,企業不得任意選擇權益結合法或購買法,企業合並一旦符合這12項規定,則必須採用權益結合法,否則採用購買法。
(二)國際會計准則對權益結合法的限制
《國際會計准則第22號一企業合並》(1993年修訂,以下簡稱ISA22)也規定了權益結合法使用的三項標准:參與合並企業的有表決權的普通股絕大多數參與交換與合並,參與合並企業的公允價值相當以及各參與合並企業的股東在合並企業中保持與合並前實質上同樣的表決權和股權;並且強調即使符合上述三項標准,也僅僅在能夠證明購買方不可確定時,才能在公司合並的會計處理時使用權益結合法。這說明國際上對公司的會計處理都偏向於使用購買法,而只有極少數情況才使用權益結合法。
(三)對我國採用權益結合法的限制的一些設想
在制定企業合並會計准則時,我們既要借鑒國際會計慣例,也要考慮我國國情。對權益結合法的應用予以限制條件,不能使企業合並會計方法的選擇出現無序局面。鑒於此,筆者認為,我國在制定企業合並會計准則時,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第一,購買法和權益結合法的選用應保持互斥關系,即一旦企業合並符合權益結合法的規定條件,就只能使用權益結合法,而不能使用購買法;反之,就只能使用購買法。IAS22和APB16都規定,上述兩種方法的選用要保持互斥關系。筆者認為,保持互斥關系可以減少會計方法的可選擇性,提高會計信息的可比性。
第二,權益結合法的應用條件要具有可操作性。APB16在規定權益結合法的應用條件時,有一定的數量標准限制。相比之下,IAS22的規定就沒有這么明確,可操作性較差。因此,我國在制定企業合並會計准則時,可以更多地參照APB16的有關規定,確定一些具體的數量標准限制條件,提高可操作性。
第三,要考慮知識經濟的影響。在知識經濟時代,部分企業更多的資產是無形的,這在高科技產業中表現得尤為突出。而現行會計慣例下,企業很多的無形資產是不確認入賬的,這就意味著,如果按權益結合法處理企業合並事宜,主並企業將按賬面價值合並目標企業,就不需要確認這些未入賬的無形資產。換句話說,企業合並後,主並企業不需要支付任何代價就可使用這些無形資產,既可從中取得可觀的利益,又不需從收益中扣減或攤銷任何費用。因此,主並企業常常傾向於選擇權益結合法。筆者認為,我國在制定企業合並會計准則時,要考慮到知識經濟的影響,比如,規定與高新技術企業的合並不能使用權益結合法。
② 管理會計案例,急求解答
依據上述資料,請回答以下問題:
(1)作業成本法與戰略管理會計存在什麼樣的關系?
http://wenku..com/view/89d382057cd184254b3535d5.html
(2)實施戰略管理會計應從哪些方面進行?
戰略管理會計方法體系是指由戰略管理會計各種方法組成的有機整體,該體系中的各種方法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可以使戰略管理會計提供的信息更加完善、高效。因此,建立科學的戰略管理會計方法體系是戰略管理會計的重要內容。
構建戰略管理會計方法體系
在對EBSCO資料庫中有關戰略管理飢備枝會計文獻的研究中發現,國外學者在戰略管理會計方法的研究中主要是對戰略管理會計方法的列舉,並沒有涉及戰略管理會計方法體系問題;而在我國當前的相關文獻中,對於如何構建戰略管理會計方法體系這一問題,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張士強等人的觀點。張士強等學者在Gullding等學者提出的戰略管理會計的12種基本方法的基礎上,將這12種方法分為戰略性成本計算與定價分析方法、品牌會計信息分析方法和競爭對手信息分析方法三類,如圖1所示。這種體系在 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當前對戰略管理會計方法研究不足的現狀,但是,這種方法體系的局限性在於,它只是簡單地對各種方法加以歸類,並沒有形成各類方法之間的內在聯系,因此,還不能稱其為方法「體系」。應在對戰略管理會計研究現狀進行梳理的基礎上,構建滿足企業戰略管理需要的戰略管理會計方法體系。
基於企業戰略流程的設計
戰爛敏略管理會計方法與戰略管理的關系是什麼?各方法之間存在何種聯系?這些問題不僅是進行戰略管理會計方法研究的出發點,更重要的是,通過對這些問題的透視,既可以找出貫穿於戰略管理會計方法的主線,也為構建戰略管理的會計方法體系提供了導航作用。因此,筆者試圖從戰略管理會計定義出發,通過梳理有關戰略管理會計定義的經典解釋,構建出適於企業戰略流程的戰略管理會計方法體系。
Simmonds將戰略管理會計定義為「對關於企業及其競爭者管理會計數據的准備和分析,用來建立和控制企業戰略」。Bromwich將戰略管理會計定義為「收集並分析企業產品在市場和競爭對手方面的成本以及成本結構的信息,並在一定時期內監察企業和競爭對手的戰略」。C0vindajan和Shank認為戰略管理會計是成本信息在戰略管理的戰略表述、戰略傳達、戰略實施和戰略控制等四個階段中所起的作用。管理會計師特許委員會(CIMA)認為戰略管理會計應內外兼顧,其給出的定義是:「在戰略管理會計理念下,企業在重視非財務信息和內部提供的信息的同時,設計企業外部因素的信息也受到同等程度的重視」。余緒纓教授認為:「戰略管理會計可從戰略的高度,提供顧客和競爭對手具有戰略相關性的外向型信息,並對本企業的滾升內部信息進行戰略審視,幫助企業決策層知己知彼地進行戰略的制定和實施,保持並不斷創造競爭優勢,以促進企業長足、健康發展」。王化成和楊景岩將戰略管理會計定義為「戰略管理會計是以企業價值最大化為最終目標,運用靈活多樣的方法,搜集、加工、整理與企業戰略管理相關的各種信息,並據此來協助管理當局確立戰略目標、進行戰略規劃、評價戰略管理業績的一個管理會計分支」。夏寬雲認為:「戰略管理會計就是一種明確強調戰略問題的管理會計方法,它把管理會計建立在一個更廣泛的背景上,是財務信息被用於戰略以取得持續的競爭優勢」。其主要職能在於:「一方面為企業的戰略管理決策提供有用的信息,即為確定企業的戰略目標、擬定實施戰略的備選方案、選擇適合企業的戰略方案、制定實施戰略的措施、監督與考核戰略的執行情況等一系列戰略管理活動提供決策依據;另一方面以戰略眼光來評價企業的內部信息」。
戰略管理是企業為求得長遠發展和核心競爭力,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和內部的資源條件採用一定的方法和技術,對企業各層次的業務活動所進行的全局性謀劃過程。根據這一定義,戰略管理一般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戰略的分析與選擇、戰略實施與控制、戰略業績的計量與評價。這三個階段構成了一個循環發展、螺旋上升的循環體系,也就是戰略流程。而在提取的關鍵詞中,「確立戰略」、「實施戰略」和「評價戰略」構成了戰略流程;而「信息」則存在於戰略流程的各個階段,即戰略流程的每個階段,都需要對「信息」進行收集、分析、加工和處理,從而幫助企業的領導者知己知彼,最大限度地促進本企業的改進和完善,保持並不斷創新其競爭優勢,以促進企業長期、健康地向前發展。在對信息進行收集加工時,需要使用一定的方法,而戰略管理會計方法則顯示出一定的優越性。因此,筆者認為,戰略管理會計方法是聯系戰略流程與信息的橋梁,應該在戰略流程的基礎上構建戰略管理會計方法體系,其框架結構如圖2所示。
在戰略分析與選擇階段,企業可以通過競爭對手分析、價值鏈分析判斷競爭對手的成本、效益及其競爭力;通過產品生命周期分析來確定企業是否處於成長期或衰退期;通過結構性成本動因分析判斷企業的政策、經營規模等因素是否合理;通過預警分析來發現企業潛在的危機;通過市場定位分析判斷企業所處的行業環境及自身的競爭力,藉以選擇適合本企業的戰略決策。
在戰略實施階段,企業可以通過對內部價值鏈分析,作業成本管理判斷企業的增值與非增值作業,並消除非增值作業,優化增值作業,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率;通過目標成本管理幫助企業盡可能實現目標利潤;通過執行性戰略成本動因分析調整企業關鍵價值鏈上的資源配置。提高企業價值;通過全面質量管理,縮小企業的故障成本支出,維護企業及其品牌的聲譽。通過上述控制措施,實現企業戰略實施中的控制。
在戰略業績評價階段,企業可以通過平衡計分卡快速而全面地評價企業韻戰略業績;通過標桿法,發現本企業與績優企業在業績上的差距,以便加以分析和改進。
如果說,戰略管理會計方法是保證企業戰略實現的前提和基礎,那麼,戰略流程則是貫穿戰略管理會計的主線,在戰略選擇階段,戰略管理會計方法可以幫助企業制定並選擇相應的戰略;在戰略實施階段,戰略管理會計方法是保證企業戰略的執行和監督;在戰略業績評價階段,戰略管理會計方法可以幫助企業及時調整戰略。
③ 會計碩士論文論文案例研究怎麼寫
會計碩士論文論森納文代勞寫一般是以案例研究的形式出現,要求學生對塌兄一個案此衫沒例比如一個公司經營管理進行深入的研究分析,進而寫出可信的會計碩士論文論文。常青藤論文代勞寫網站上面提供大量的一些有關的資料,大家可以重點看看。
④ 管理會計的研究方法
1.管理會計方法產生的興起緣由
管理會計的起源可追溯到19世紀早期企業管理層對內部計量的運用。當時的紡織廠,兵工廠等企業為了衡量內部生產過程的效率 , 在市場交易信息之 外 ,開始對企業內部特定管理信息提出要求 。1855 年,新英格蘭的利曼( Lyman) 紡織廠以復式簿記為基礎,首創了一套成本會計制度,所提供的成本會計信息 , 能反映產品成本 、工廠布置變化影響和對原棉收發的控制情況 。19世紀中期, 鐵路業的出現和迅速成長為成本會計的發展提供了巨大動力 。由於鐵路公司在 當時規模最大 、組織最為復雜且營業跨越廣闊的地 理 區域 , 對成本會計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 , 新的會計管理技術方法開始得以發展 , 這對於以後幫助企業進入更有效的成本規劃和控制 , 具有很大的推進作用 。
2.管理會計方法研究的現狀
我國的管理會計研究從20世紀70年代末便已開始了,從早期對西方管理會計的引進和介紹以及對西方管理會計在我國的借鑒和應用意義的討論,到對我國管理會計實務的`問卷調查和實地研究,其研究的內容不斷深人。正如有關學者指出的那樣,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對管理會計的引進和消化階段,似乎在1985年末基本上已經完成了。之後便開始對如何結合我國國情建立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理論與方法體系展開了多方位的研究。世紀之交出現了一批管理會計回顧與展望的文章,但是其中採用文獻研究方法的並不多,特別是對於結合我國國情的管理會計研究狀況並沒有進行完整的總結。因此本文擬採用文獻研究法對我國近十年來的管理會計研究進行較為系統的回顧和評價,並對管理會計研究的發展提出了建議。
3.管理會計方法研究的意義
在我國企業中進行管理會計方法的相關研究有其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其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3.1 有利於確定各項經濟目標,具有決策規劃的職能。
所謂決策,就是針對某一個特定問題,確定一個最合理 最有效的解決方法;規劃主要是利用財務會計的歷史資料及其他人相關信息,進行科學的預測分析,並幫助各級管理人員對某些一次性的重大經濟問題作出專門的決策分析,然後在這個基礎上編制企業的整體計劃與責任預算,確定各方面的主要目標,用來指導當前和未來的經濟活動,管理會計方法有利於確定各項經濟目標,包括對目標利潤,目標銷售量或銷售額,目標成本目標資金需要量的預測和確定。
3.2 有利於預測分析企業環境
企業對環境變化的敏感程度,反應能力以及環境變化的適應程度,從某種意義上講決定著企業的發展前景,企業戰略的制定和實施相關的會計信息,不僅包括企業內部信息,而且還包括與外部環境相關的信息 現代管理會計需要關注環境變化對企業發展和企業戰略的制定與實施的影響,並據以搜集相關的信息預測可行。
4.管理會計方法的列舉
現代管理會計所用的方法從動態上來掌握它的對象企業生產經營中形成的現金流動,它不僅涉及到常數,而且涉及到變數。這種方法盡管在不同的條件下具有多種不同的具體表現形式,但差量分析貫穿始終;它在不同情況下的應用有多種不同的具體表現形式,如成本性態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邊際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和折現的現金流量法等。
4.1成本性態分析法
成本性態也可譯作成本習性,是指成本總額對業務量(產量或銷售量)的依存關系。按照成本性態可將企業的全部成本分為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兩大類。變動成本是指成本總額與業務量的總額成正比例增減變動關系的成本,但就單位產品中的變動成本而言,則是不變的,如直接材料、燃料動力等。固定成本是指成本總額在一定時期和一定業務量范圍內,不受業務量增減變動影響而固定不變的成本,但若就單位產品中的固定成本而言,則與業務量的增減變動成反比例變動,如固定資產的折舊費、差旅費、辦公費等。研究成本性態可用於指導企業實行最優化管理,充分挖掘企業內部潛力,爭取實現企業最佳經濟效益。
4.2本量利分析法
本量利分析(CVP分析) 是成本,業務量,利潤關系分析的簡稱, 是指在變動成本計算模式的基礎上, 以數學化的會計模型與圖式來揭示固定成本、變動成本、銷售量、單價、銷售額、利潤等變數之間的內在規律性聯系, 為會計預測、決策和規劃提供必要的財務信息的一種定量分析方法。
4.3邊際分析法
邊際分析是指在一組經濟變數集合中, 通過對諸變數的增量及其相互關系的分析, 而進行決策研究的方法。這里主要是研究增量, 因此也稱之為增量分析法。企業經營決策的優化, 單從經濟的角度來看, 是使其經濟效益達到最大( 或虧損最小) 。這將涉及到兩組基本經濟變數的分析比較: 一組是收入變數, 另一組是支出變數。在邊際分析中, 收入變數與支出變數通常分別用邊際收入和邊際成本兩個指標來表示。邊際分析就是研究邊際收入與邊際成本之間的關系。
以上的分析讓我們看出了管理會計方法它有利於確定各項經濟目標,有利於預測分析企業環境,預測可行方案可能實現的效果,但是我國企業運用管理會計方法的水平比較低,管理會計的理論和實踐相脫節,所以我們必須建立科學的由中國特色的管理理論體系,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創造良好的管理會計方法應用環境,努力提高決策者和會計人員的素質,建立一個完善的管理會計信息系統。我們相信管理會計方法在我國企業的運用會越來越廣泛,最終會為我國經濟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⑤ 會計研究方法的內容有哪些
一、會計學科按其研究內容,主要有基礎會計學、中級財務會計學、高級財務會計學、成本會計學、管理會計學、財務管理學、審計學和會計電算化等重要分支學科組成。
二、會計是以貨幣作為主要計量尺度,對一定單位的經濟業務進行計量、記錄、匯總和分析,向有關方面報導財務信息,並直接參與單位的經營管理,促使提高經濟效益的一種經濟信息系統和經濟管理工作。
三、會計定義包含如下要點:
1、會計總是被用於「一定單位」,這個「一定單位」就是會計的主體。
2、會計是用來核算「經濟業務」的,這個「經濟業務」就是會計的客體,亦即會計對象。
3、會計對經濟業務進行「計量、記錄、匯總、分析和報導」,這就是會計的方法和程序。
4、會計主要採用貨幣計量尺度。
5、會計既向有關方面報導單位的財務信息,又參與單位的經營管理活動,這就是會計的主要職能。
6、會計既是一種經濟信息系統,又是一種經濟管理工作,這就是會計的本質屬性。會計是一種管理活動,是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商品貨幣經濟條件下,它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並利用專門的方法和程序對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完整、連續、系統地反映和監督,旨在提供會計信息和提高經濟效益。
⑥ 會計研究方法的淺析論文
會計研究方法的淺析論文
會計研究方法是溝通會計研究主體和會計研究客體的橋梁,它直接關繫到會計研究成果的科學性和精確性。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會計研究方法的淺析論文,歡迎閱讀。
摘要: 當代學者對會計理論研究方法的探討是多種多樣的,歸納他們的觀點,大致包括歸納法、演繹法、實證法、行為法、法規法、經濟學法、社會學法、倫理道德法、事項法和系統法等。本文將著重介紹實證研究方法,規范研究方法和行為研究方法,並對他們進行比較分析,最後對我國當前的會計研究方法進行反思並提出意見。
關鍵詞: 會計理論;實證研究;規范研究
會計理論研究方法,是人們探求會計理論所採用的手段、途徑或活動的總和。它是進行會計理論研究的前提,是會計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我國會計界當前的主要任務是,構建適應於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體系,這一任務無論從現代科學發展的趨勢上,還是從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上看,都是極為重要的。
一.重要的會計研究方法:實證研究方法、規范研究方法、行為研究方法
1、實證研究法是實證會計學派偏重採用的方法,它關注「是什麼」的問題。實證命題關注的是世界如何運行,即如果出現A就可能發生B的形式,並且可予以否定,它不涉及價值判斷,主要用於為那些必須就會計政策做出決策的人士,提供有關決策後果的解釋與預測,比如被用於解釋和預測新會計准則變化前後的市場反應等。
2、規范研究方法是一種傳統的會計研究方法,它關心的是「應該是什麼」。它關注的是怎樣限制或規范世界怎樣運行,解決的是經濟現象「應該是什麼」的問題。它的命題涉及的是各種限定,即給定條件組C,必須選擇方案D。該命題是無法加以否定的,它與價值判斷有關,被用於描述,比如描述應該如何計量資產等問題。主要通過邏輯推理的方法進行研究,研究結論用文字描述。它表達的是人們的一種思想,一種理念或是一種願望。
3、行為研究法是行為科學在會計學中的應用,它認為會計是一門面向行為的科學,其目的通過傳遞會計信息內容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們的行動。行為法研究會計信息的行為效應,它的應用效應具有,經濟後果,社會後果和政治後果三種。因為行為法借鑒了心理學、語言學等其他學科的理論成果,研究思路開闊,方法更加科學,主要通過問卷、采訪、實驗與模擬,更具有客觀性、有效性,應用前景廣闊。
二.規范會計研究方法和實證研究方法的本質、作用比較
1、從本質角度看,實證會計理論比規范會計理論更具體科學性。
規范會計理論的優點是可以保持概念之間的內在關系,從而使理論構建更具有邏輯嚴密性;它能規范會計行為,找出較佳的會計准則和較優的會計程序與方法,推動會計理論向前發展。缺點是它的推導結論正確與否取決於前提命題的正確性,如果前提命題錯誤,則整個理論結構都將是錯誤的。另外,作為演繹法前提的少數概念往往較為抽象,與現實世界有一定的距離,所得出的結論和具體化的方法,由於缺少經驗容易造成「閉門造車」式的個人觀點和論斷。而更重要的是它在於研究結果難以驗證,不能為自身提供科學性的依據,需要利用實證的方法來檢驗。
實證會計理論恪守價值中立原則,研究特定行為和各種變數之間的關系,不涉及價值判斷問題。實證會計理論最值得肯定的'地方是它的研究方法和程序,把實證檢驗作為研究重點,檢驗過程為:「假設—檢驗—解釋和預測—再檢驗—…」,具有嚴密的科學性。正因為它不是以個人的知識和價值觀來判斷,而是建立在實際觀察和實驗結果的基礎上,以盡可能排除研究對象作為客體對主體的反作用,這就使研究具備了可驗證的特點,從而及清晰的突出了它的科學性。
2、在會計理論發展的作用上,規范研究比實證研究更有邏輯性。
因為,規范會計研究從假設或初始理論命題推導出下一層次的理論命題,並可對某一個理論命題做出演繹證明。這樣,在對理論進行實踐檢驗前,可預先對理論進行檢驗,以使理論更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再次,規范會計研究可從理論命題推導出事實命題,也可用來解釋已知的會計理論或會計行為,這對會計理論的發展更具有推動作用。
三、實證研究方法和規范研究方法的缺陷比較
實證會計研究的局限性表現在:一是從哲學基礎方面考慮:它擺脫無法從個別到一般的邏輯困境。一個可被接受的命題,在原則上應能得到經驗驗證,這是進行實證會計研究的前提假設。有意思的是,正是因為證實原則的有效性,使得實證主義常常受到質疑。二是從實證方法的自然科學屬性與會計學的社會科學屬性間具有不兼容性。會計學是一門社會科學,很多因素很難量化,而這些因素往往會影響研究成果的質量,產生系統性偏差。三是在會計理論研究的過程中,完全排除價值判斷也有不盡合理之處。
規范會計研究的缺陷表現在:一是忽略了對作為演繹邏輯推理起點的假設或前提的判別和檢驗。二是忽視了會計信息具有一定的經濟後果,不重視會計主體的行為因素,僅將會計環境中的不同利益集團簡化為一個總體來看待。三是運用規范會計研究得到的結果往往由於缺乏經驗支持而僅代表了閉門造車」式的個人觀點和論斷。
四、對我國會計理論研究方法選擇的意見
1、建立以規范研究為主的,實證及其他方法相輔的研究體系。
規范法有更大程度改變世界的意義,雖然很多學者出現閉門造車的想像,但是這是可以規避的。可以提高學者的素質培養和訓練,培養良好的學術空間氛圍。並且規范研究方法對實證研究,歸納研究,行為研究等方法都有其指導功能,在會計研究方法的體系中有其重要的地位。
2、加強對實證研究的理論建設和實踐分析,有區別的,有重點的運用在經濟社會中。
實證研究的興起和最廣泛應用在西方是在其資本市場中,西方實證會計的發展與其經過百餘年發展後較為完善的資本市場密切相關。我國資本市場的建立只有10餘年的時間,上市公司至今還只有1000多家,特別是有關資本市場的法規建設正在逐步完善,許多法規本身還處在不斷變化之中。在這種情況下開展「實證研究」,一方面使研究者本身花費大量時間用於資料收集這一研究最基礎的工作;另一方面由於資本市場中存在著信息失真的問題,也難以保證研究資料特別是數據本身的准確性,進而影響這些研究結論的驗證質量。再次,缺乏實證研究的理論基礎。
3、實證研究方法和規范研究方法相輔相成。
事實上,會計研究方法之間並不相互排斥而是互為補充的,如實證會計研究方規范研究將對會計的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認識之後才能把握會計實踐的本質,對會計形成整體認識,從而才能有效地發揮其指導作用。規范研究並不排斥實證研究,因為規范研究的結論需要實證研究加以驗證;實證研究也不排斥規范研究,實證研究需要規范研究的結論為基礎和前提。由於,任何一種研究方法都有它的局限性,那種只採用單一方法進行會計理論研究的主張是有失偏頗的。
歸根結底,會計研究的目的除了能解釋和預測會計現象外,是為了在會計理論研究方面取得對社會有價值的成果,藉此推動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其研究結論要能解決會計實踐中遇到的諸多問題。在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會計實踐所遇到的問題是多種多樣的,我們應當本著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根據不同的研究目標,採用相應的某種研究方法或方法組合。
參考文獻:
【1】張曉峰.實證會計研究的含義及評述【J】.科學情報開發與經濟,2004(12).
【2】覃志剛.對實證會計研究的辯解和思考【J】.財會通訊,2004(4).
【3】郝桂岩.論實證會計研究的優缺點及啟示【J】.經濟師,2002(10).
;⑦ 現行會計理論的研究方法有哪些請簡單評析之
現行會計理論的研究方法有兩大類:
第一類,規范研究方法
(一)歸納法(Inctive approach)
•歸納法的特點是,通過對大量現象進行觀察,然後加以分類,從中概括出有關概念的內在聯系,再把它們組織或表述為理論。
•步驟:觀察(觀察與記錄全部的觀察結果)→分類(分析與分類記錄結果)→概括(從觀察到的關系中推導出會計的一般概念或原則)→驗證(驗證推導出的結論)
•歸納法的優點:不受預定模式束縛,把理論或結論建立在大量現象的基礎上。
•缺陷:個人的觀察對象和范圍有限,每個企業或經濟組織的情況不同,有關的內在聯系或數據關系也可能不同,使歸納的結論難免以偏概全。
(二)演繹法(Dective Approach)
•演繹法是從一定的基本概念出發,推導出研究對象的邏輯性結構。在會計上,演繹法應以有關財務報告目標、假設或其他概念為前提,推導出能指導會計實務的原則、准則以及相應的會計方法程序。
•推導程序:
前提命題 →推導結論→驗證→具體問題
•優點:可以保持相關概念之間的內在關系,使理論構建具有邏輯嚴密性。
缺陷:演繹法推導的結論取決於前提命題,如果前提命題錯誤,則整個結論結構都將是錯誤的
(三)規范研究方法的評價
•優點:⑴研究方法較為成熟 發展歷史悠久,較為完善
⑵可以較好地發展會計理論和實務
規范會計理論的著眼點是導致良好的會計實務,也就是力求規范和超越現行的會計理論和實務,而促其發展。現有會計理論研究中的絕大部分成果是規范方法所形成的。例如美國等國家財務會計概念結構的出台,大大推動了會計理論研究的內在邏輯性,財務會計准則的嚴密性大大加強。
•
缺點:⑴方法論上有缺陷
不重視實踐到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循環,不少理論未經過驗證,仍屬於學術上的假設和推論。受個人視野、知識結構等影響,有些理論實際意義較小。
⑵研究方法不夠精確
側重定性分析而忽略定量分析,涉及變數較多時難以揭示事物間微妙的區別聯系。現今會計目標不再單一,根據單一目標建立起的理論有效性受到懷疑。
第二大類,實證研究方法
實證法作為構建會計理論的一種方法,就是要根據實際效用或
實在的因果關系來選擇會計概念、原則、准則和各種程序。並
且,如果這些概念、程序有助於實現管理當局的經營目的,或
有助於投資人、債權人或其他使用者理解財務報表,並幫助他
們進行合理的決策,則它們是有用的,否則就是不可取的。
(一)背景和理論基礎
•高通貨膨脹和經濟衰退的時代背景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滯漲」階段,基於歷史成本的傳統會計理論體系由於通貨膨脹失去了有效性,規范會計理論的研究成果也因為持續經濟衰退失去了現實意義。
•方法論基礎
美國經濟學家 M.弗里曼
「實證經濟理論」
卡托斯
「精緻證偽主義」
瓦茨和齊默爾曼 1978《論建立會計准則的實證研究》
《實證會計理論》
•經濟學與財務基礎
20世紀60年代起對有效市場假設進行的大規模試驗驗證,結果證明有些假定條件實際並不存在。
(二)實證研究方法的程序
•⑴提出命題
實證理論的發展通常是從人們意欲解釋的某種現象開始的。
命題既可以是探索性的,也可能是確認性的。前者的目的在於創建新的理論,後者的目的在於檢驗和修正現有理論。命題經過驗證後可能證明是正確的,也可能證明是不正確的。
•⑵建立假設
每一命題都有其賴以存在的客觀環境,如對某一命題所處的環境不加以限定,就很難對命題的正誤進行驗證。
•⑶收集資料
實證研究方法對意欲驗證的命題要求完全根據實際資料進行驗證。為了實證材料更恰當,往往需要將假設具體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具體而言就是對假設中的概念予以嚴格定義,使之轉化為可以計量的變數,確定變數的計量方法,檢查命題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⑷設計研究方案
兩種基本的設計方法:
①實驗設計。一般需將研究對象分成兩群,一群接受實驗,另一群則不接受實驗,將兩組的觀察結果進行分析比較來體現實驗效果。
②調查設計。社會調查的主要方法包括問卷調查、訪談調查及利用現有資料。
•⑸驗證真偽
在廣泛收集資料的基礎上,採用設計的研究方案,分析數據,從而驗證假設的真偽。假設的測試方法多種多樣,例如單變數分析法、雙變數分析法和多變數分析法等。具體選擇方法要考慮多種因素,包括假設涉及的變數數目與變數類型。
•⑹分析預測
除證實或否定假設外,研究者還應對其研究結果加以引申,明確假設的現實意義和作用,以對日後可能發生的結果進行預測。預測方面:
①說明假設的證實或否定對現有理論的意義,指出現有理論的正確性或者重建和修正的必要性,並提出實際的思路做法
②討論研究結果的實際政策意義,包括對會計准則制定者、公司管理人員等意味著什麼
③討論進一步研究的餘地和前景
(三)實證研究方法的評價
•優點:
•研究方法較為科學和准確
用假設的實證檢驗代替研究者的價值判斷,對先提出命題使用客觀、可觀察、可實驗的實際證據來進行檢驗。
其次,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從理論到假設再到假設的操作化,依靠數理統計等方法,分析數據,有較高的准確性。
•實踐意義較大
建立在考察和驗證會計實務所得到的實際數據的基礎上的,旨在解釋會計為何如此並進行預測,側重於現實目標而不是理想目標,緊密聯系會計實務。
•拓展和深化了會計研究領域
為會計理論研究提供了良好地支撐,研究者可以廣泛地利用這種研究方法,從而使會計理論覆蓋領域日益寬廣,實證會計理論成為當代西方會計理論的重要分支。
•缺點:
•關於方法論的批評
關於會計政策涵義及其影響的討論也明顯帶著研究者的價值取向;仍要藉助於規范性概念結構有關的理論命題假說。
•關於研究方法的批評
仍不完善的表現:
①過分強調盈利對證券價格及收益的影響,而忽略了其他相關變數的影響。
②對被觀察企業或實證證據帶有選擇偏向,即選取有利於實現假設或命題的樣本和數據。
③在驗證特定會計信息或事項的影響是,通常忽略非會計信息或事項因素的影響。
④實證研究依賴的「有效市場假說」和「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帶有較多假設前提,未必與經濟現實吻合。
•研究結論缺乏現實指導意義
實證會計理論不承認會計應當如何,認為會計理論的任務是解釋和預測會計實務。因此其提出的概念理論和具體程序與方法拘泥於現行會計實務的水平。
迄今為止探索性實證會計研究的進展甚微,實證研究的大量增加並沒有帶來會計理論增加。 會計准則制定還主要依靠規范性
(四)實證研究與規范研究的互補性
•規范會計理論研究由於是從邏輯高度來把握整個會計理論研究過程,因此其研究成果往往和會計實務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實證會計理論研究則立足於會計實務,其研究成果與實務中結果比較吻合
•實證會計研究適合於對具體的會計理論問題進行證實或證偽,但如果涉及到對整個會計理論框架的研究則無能為力,此時便必須依賴規范會計研究。
•規范研究和實證研究相結合的兩方面涵義
階段上的結合。
開始時排除主觀價值判斷,通過實證性研究客觀地揭示該會計理論問題所蘊含的規律;在此基礎上,通過理性邏輯思維再對所揭示出的規律驚醒利用,從而構建規范會計理論。
層次的結合。
會計問題目標的層次越低,該會計問題與會計實務的具體方面的聯系越密切,其研究越具有實證性。例如,對會計政策選擇問題的研究實證性更強,所形成的會計理論主要是實證會計理論。
反之,層次性越高,其研究越具有規范性。例如會計准則制定問題的研究規范更重。
⑧ 會計理論研究的一般方法有哪幾種
會計理論來源於三個方面:一是從許多前人的過去經驗所積累起來的思想、著作中汲取的;二是自覺總結分析、認識現實而形成的思想、觀念;三是基於對會計未來發展趨勢的分析預測而形成的推理、判斷。不管哪一種情況,要形成理論,都需要運用一定的思維、論證的方法。會計理論研究方法是人們研究會計理論時所運用的思維、判斷和推理的方法。常見的會計理論研究方法有:
1.演繹法.
演繹法是指從某種目的和假設出發,從中推導出個別結論、概念、程序,而形成會計理論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認為,理論的主要目的在於為開創新概念和新程序提供一種體系,以及幫助對一些備選程序進行抉擇,在建立切實可行的程序間題上,也不必要求理論完全切合實際和實用。典型的演繹法是從會計報告目標和假設出發,推導出能指導會計實務的准則、原則、會計處理方法程序。演繹法非常強調邏輯推理的作用。這種方法的基本研究程序為:
假設、前提→推導→結論→驗證→具體問題
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可以保持相關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使理論構建具有邏輯嚴密性;其缺點是如果假設和前提是虛偽的或錯誤的,其結論也將是虛偽或錯誤的。
2.倫理法.
倫理法又稱道德標准法,是指將制定會計處理和編制會計報表應遵循的道德標准,作為建立會計准則或理論體系依據的一種專門方法。在西方會計理論中,會計道德標准論將重點放在正當(Justice)、真實(Truth)和公正(Fairness)上。公正、(會計學習網http://www.2361.net)正當和無偏見是指會計報告和報表不受不正當的權勢或偏見的影響,它們不應帶著損害別人而為任何特定個人或集體服務的目的來編制;真實是指財務報告應當毫不歪曲地作真實和正當的陳述。
在中西方會計原則、會計處理方法程序中都滲透著道德標準的要求,如人們在選用會計方法上通常以道德標准為基礎進行判斷。但是,道德標准法的缺點是它不能為會計原則的形成或現行會計原則的評價,提供合理的基礎。
3.經濟學法.
經濟學法是指構建會計理論時,將不同會計方法、技能的選擇置於對宏觀經濟指標變動影響能力的基礎之上。它強調總體的經濟效益。其理論支點是:作為規范方法,會計的目的之一是將企業和人個的行為引向特定國民經濟政策的執行。(亨德里克森,1965)會計政策、會計程序應當反映經濟現實,會計方法的選擇應當考慮宏觀經濟效果。
4.系統法.
系統法是指將系統論的原理與方法,引人到會計理論的研究中去,來解釋或表述會計現象及其規律的一種方法。進人20世紀80年代以後,人們開始借鑒系統論原理將會計看作一個企業管理的子系統加以研究。《現代會計基本理論》(於玉林,1995)一書中指出:「會計是一個系統。它是由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組成部分結合而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會計系統的組成部分或者說基本要素是人、資金、會計方法、計算工具和會計信息。」
5.實證法.
實證法是指要根據實際效用或實在的因果關系來判斷、選擇會計概念、准則和各種程序的一種理論研究方法。美國會計學家詹森(M. T. Jensen)最早倡導會計實證研究,他在1976年發表的《關於會計研究和會計管制現狀的反映》中提出「由於規范的理論占優勢,會計研究是不科學的」。1986年美國R·L·瓦茨和J·L·齊默爾曼出版了《實證會計理論》一書,把實證會計理論推向一個嶄新的水平。
⑨ 會計專業畢業論文研究方法有哪些
你只要看到成績有60分就是過關了,可以順利拿到證書,初級會計職稱現在已經逐步實行機考了,要求考生全面掌握知識,考試的時候是隨機抽題的。機考不存在重點和非重點,機考變化大、題量多、知識點廣、難度高,不存在重點和非重點,
⑩ 財會畢業論文案例分析
1 高校會計教學引入國際執業資格教育的實踐與思考——以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華僑學院國際會計方向班教學實踐為例 2 會計穩健性與現金持有價值效應——基於新會計准則實施後的經驗證據 3 謝霖先生銀行會計思想研究——以中國大賣銀行初創期會計制度改革為例 4 基於會計文化視角下的會計信息質量研究 5 會計准則及其國際趨同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研究 6 M區教育會計核算中心財務會計和預算管理結合問題研究 7 內部控制對會計信息質量影響的研究 8 中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研究——基於公司治理的視角 9 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問題研究——基於公司治理視角 10 戴爾公司會計舞弊的案例分析 11 營改增對企襪鉛業財務和會計的影響及對策研究——以建築施工企業為例 12 網路會計信息系統安全對策研究 13 我國重污染行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研究——以鋼鐵行業上市公司為例 14 中小企業會計電算化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15 ABC廣播公司會計報表粉飾案例分析16 關於政府會計權責發生制改革的研究 17 所得稅改革與企業盈餘管理——基於會計—稅收差異的實證研究 18 我國上市公司資產減值會計應用狀況研究 19 會計公允價值計量若干問題淺析 20 我國企業養老金的會計問題研究 21 企業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與會計穩健性 22 管理會計工具在A企業成本控制中的應用研究 23 基於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會計報告研究 24 信息化環境下國有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研究 25 雲計算環境下的中小企業告仿好會計信息化建設模式研究 26 推進我國實施人力資源會計的相關問題研究 27 HX集團會計信息系統優化案例研究 28 中美商譽會計處理比較研究——基於中美製造業上市公司的數據分析 29 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方式研究 30 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質量問題研究——基於投資者保護視角分析 31 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化研究 32 基於會計政策選擇的企業納稅籌劃研究 33 會計信息可比性對盈餘管理的影響 34 企業合並會計處理方法研究 35 環境會計在煤炭企業的應用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