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對外漢語教學漢語語法的五種分析方法
對外漢語教學漢語語法的五種分析方法
現代漢語語法的五種分析方法是語法學基礎里很重要的一個內容,漢碩考研必考內容, 我在這里把最簡略的內容寫在下面,闡釋中心詞分析法、層次分析、變換分析法、語義特徵分析法和語義指向分析的具體內涵。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對外漢語教學漢語語法的五種分析方法,歡迎閱讀。
1中心詞分析法
分析要點
1.分析的對象是單句;
2.認為句子又六大成分組成——主語、謂語(或述語)、賓語、補足語、形容詞附加語(即定語)和副詞性附加語(即狀語和補語)。
這六種成分分為三個級別:主語、謂語(或述語)是主要成分,賓語、補足語是連
帶成分,形容詞附加語和副詞性附加語是附加成分;
3.作為句子成分的只能是詞;
4.分析時,先找出全句的中心詞作為主語和謂語,讓其他成分分別依附於它們;
5.分析步驟是,先分清句子的主要成分,再決定有無連帶成分,最後指出附加成分。
標記
一般用║來分隔主語部分和謂語部分,用══標注主語,用——標注謂語,用~~~~~~標注賓語,用()標註定語,用[ ]標注狀語,用< >標注補語。
作用:
因其清晰明了得顯示了句子的主幹,可以一下子把握住一個句子的脈絡,適合於中小學語文教學,對於推動漢語教學語法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還可以分化一些歧義句式。比如:我們五個人一組。
(1) 我們║五個人一組。
(2) 我們五個人║一組。
總結:中心詞分析法可以分化一些由於某些詞或片語在句子中可以做不同的句子成分而造成的歧義關系。
局限性:
1.在一個層面上分析句子,層次性不強;
2.對於一些否定句和帶有修飾成分的句子,往往難以劃分;
如:我們不走。≠我們走。
封建思想必須清除。≠思想清除。
3. 一些由於句子的層次關系不同而造成的歧義句子無法分析;
如:照片放大了一點兒。 咬死了獵人的狗。
2層次分析
含義:
在分析一個句子或句法結構時,將句法構造的層次性考慮進來,並按其構造層次逐層進行分析,在分析時,指出每一層面的直接組成成分,這種分析就叫層次分析。
朱德熙先生認為,層次分析不能簡單地將其看作是一種分析方法,而是應當看做一種分析原則,是必須遵守的。(可以說說為什麼)
層次分析實際包含兩部分內容:一是切分,一是定性。切分,是解決一個結構的直接組成成分到底是哪些;而定性,是解決切分所得的直接組成成分之間在句法上是什麼關系。
基本精神:
1.承認句子或句法結構在構造上有層次性,並在句法分析上嚴格按照內部的構造層次進行分析;
2.進行分析時,要明確說出每一個構造層面的直接組成成分;
3.分析時只管直接成分之間的語法結構關系,不管間接成分之間的語法結構關系或句法結構中實詞與實詞之間的語義結構關系;
優越性:
1. 注意到了句子構造的層次性;
如: 他 剛 來 我們 便宜 他 了
│ │__│ │ │___│
│___│ │_____│
他 剛 來 我們 便宜 他 了
__ _______ ____ ___________
___ ___ ____ _____
2. 有效地分化了歧義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句子;
如:照片 放 大了 一點兒。
_1_ ________2_________ 1-2 主謂關系
__3___ () ___4___ 3-4 述賓關系
_5_ _6_ 5-6 述補關系
照片 放 大了 一點兒。
_1_ ________2__________ 1-2 主謂關系
_3_ ______4_______ 3-4 述補關系
__5__ ___6___ 5-6 述補關系
3.發現新的語法現象,揭示新的語法規律;
如: 父親的 父親的 父親 父親的 父親的 父親
(a) _______1 ______ __2__ (b) ___1___ ______2______
按(a)切分,意思是「祖父的父親」,即曾祖父;按(b)切分,意思是「父親的祖父」,也是指曾祖父——二者意義一樣。
到底哪種是正確的劃分方法呢?
如果要表達: 老師的 孩子的 同學
姐姐的 岳父的 侄子
我們就只能: _______1_______ __2__
通過考察,我們會發現類似「N的+N的+N」,由指人的名詞自相組合而成的偏正結構內部有極強的規律性,按照(a)來劃分是合理的。
而「父親的父親的父親」出現(a)(b)均可的現象則是一種巧合,這就類似於:
1*7+3 = 7+3 = 10 (正確的運算)
1*7+3 = 1*10 = 10 (不正確的運算)
7+3*1 = 7+3 = 10 (正確的運算)
7+3*1 = 10*1 = 10 (不正確的運算)
注意問題:(可以叫切分的原則)
1. 切分句子不能根據語感和語音停頓;
2. 每一層面上切分所得的直接組成成分,如果不是單詞,則必須能在別類句法結構中在現;
如:很 有辦法
_1_ __2___
3. 每一層面上切分所得的直接組成成分,它們之間組合所依據的規則在語言中必須有普遍性;
如:張三 喝 啤酒
__1__ ____2____
4.一層面上切分所得的直接組成成分,彼此組合起來,在意義上必須跟原先結構所表現的意思一致。
局限
1.它只能揭示句法結構的構造層次和直接組成成分之間的顯性語法關系,即語法結構關系,不能揭示句法結構內部所隱含的語義結構關系:
如:我 在 房頂上 發現了 他。
_1_ 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
____3______ _____4_______
_4__ __5___ __6__() __7__
由此並不能看出,是「我」在房頂上,還是「他」在房頂上,亦或是「我」和「他」都在房頂上。
2. 層次分析對有些現象只能做出描述,並不能做出解釋:
如:木頭桌子 質量 ——→ 桌子質量
羊皮 領子大衣 —/ → 領子大衣
3變換分析法
產生:
在語言中存在著大量的由於句中實詞與實詞之間的語義結構關系不同而造成的種種有意思的現象,特別是歧義現象。要揭示這種隱含在句子里邊的實詞與實詞之間的語義結構關系就得尋求新的分析方法,因此,變換分析法產生。
原則:
1. 作為一個合格的變換,一定得形成一個變換矩陣;
2. 在變換矩陣中,左邊作為原句式的一個個實例,形式必須相同,語法意義也必須一致;
3. 在變換矩陣中,右邊的作為變換式的一個個實例,形式必須相同,語法意義也必
須一致;
4.變換矩陣中每一橫行左右兩側的句子,即每一橫行作為原句式的實例和作為變換式的實例,其共現詞之間的語義結構關系必須保持一致;
5. 矩陣中每一橫行左右兩側的句子,即每一橫行作為原句式的實例和作為變換式的實例,二者在語法意義上的差別一致。
作用:
1.變換分析法最直接的作用是可以有效地分化歧義句式;
如: 咬死了 獵人的狗 咬死了獵人的 狗
(a) ___1___ ___2____ (b) _____1______ _2_
(a):動詞 + 補語(了)+ 名詞1 + 的 + 補語(了)
—→ 把 + 名詞1 + 的 + 名詞2 + 動詞 + 補語(了)
咬死了獵人的狗 —→ 把獵人的狗咬死了
(b): 動詞 + 補語(了) + 名詞1 + 的 + 名詞2
—→ 是 + 指量名2 + 動詞 + 補語(了) + 名詞
咬死了獵人的狗 —→ 是那條狗咬死了獵人
2. 變換分析的運用更有助於我們把語法研究引向深入,揭示更多的語法規律;
① 雙賓結構的遠賓語不能有表示佔有領屬關系的偏正結構充任;
② 現代漢語里不用「被」「給」一類字的受事主語句有一個特點,即受事主語不能是人稱代詞;
③ 使用程度副詞「還」的「比」字句,除了表示比較外,還能表示比擬;而使用程度副詞「更」的「比」字句則不可以;
④ 表總括的程度副詞「都」,強調表示「都」後面所說的性狀或情況適用於它所指向的某個集合中的每一個個體。
局限:
可以分化歧義句,但是不能解釋造成歧義的原因。
如:樓上演著戲。 樓上坐著人。
這兩句話同屬於「名詞[處所] + 動詞 + 著 +名詞」的句式,詞類的序列相同,內部構造層次和結構關系也相同,但卻表達不同的語法意義。
4語義特徵分析法
產生:
由於變換分析的局限,並不能解釋為什麼句子格式相同——詞類序列相同,內部構造層次相同,每一層面的直接組成成分之間的語法結構關系相同,卻會產生歧義,我們才採用語義特徵分析法來解決問題。
如上述:樓上演著戲。(a) 樓上坐著人。(b)
經過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雖然兩句都屬於「名詞[處所] + 動詞 + 著 +名詞」的句式,可是動詞表示的語法意義卻不相同:
(a)式: 名詞[處所] + 動詞 + 著 +名詞 ——動詞表示活動,表動態
(b)式: 名詞[處所] + 動詞 + 著 +名詞 ——動詞表示存在,表靜態
所以(b)類動詞都有「使附著」的`意味,這樣就可以搞清楚歧義的產生了。
關於語義特徵:
語義特徵原是語義學中的概念,指的是某個次在意義上所具有的特點。我們分析和描寫詞的語義特徵,主要有三個目的:從某個特定的角度對某一個語義類進行再分類;凸顯同屬於一個語義類的不同詞語之間的差異;用來區別看似同義實際並不同義的詞。
語法學中所講的某一小類實詞的語義特徵是指該小類實詞所特有的、能對它所在的句法格式起制約作用的、並足以區別於其他小類實詞的語義內涵或語義要素。
這里有兩層含義:
1.如果離開具體句式,單純從詞彙角度概括一些詞的語義特點,那不一定有句法上的價值;
2.某些實詞是否具有某種語義特徵,只有結合具體的句法格式才能確定並概括得到。
因此,語法研究中的「語義特徵」,是著眼於分析、概括處於同一句法格式的各個實例中的同一關鍵位置上的實詞所共有的語義特徵。
關於語義特徵分析
所謂語義特徵分析,是指通過分析某句法格式的各個實例中處於關鍵位置上的實詞所具有的共同的語義特徵,來解說明代表這些實例的句法格式之所以獨具特色、之所以能與其他同形句法格式相區別、之所以只允許這一部分詞語進入而不允許那一部分詞語進入的原因。
語義特徵分析為進一步分化同形句式,為根據句法研究的需要對同一類實詞劃分小類,提供了更為可靠的句法、語義依據,因此語義特徵分析無疑使語法研究朝著形式和意義相結合的方向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5語義指向分析
關於語義指向和語義指向分析
語義指向,按其狹義的理解,是指句中某個句法成分與哪一個成分之間有語義關系,即只是指舉重的某個成分在語義上跟哪個成分發生最直接的關系。
如: 他熱熱地炸了一盤花生米。 (a)
他高高興興地炸了一盤花生米。(b)
他脆脆地炸了一盤花生米。 (c)
(a)(b)(c)三句的格式完全相同,表面上看,他們彼此的差異只是具體作狀語的詞不同;可在語義上,各句的狀語在語義上所直接聯系的成分是不同的——(a)中「熱熱地」指向謂語動詞「炸」,(b)中「高高興興地」指向施事主語「他」,(c)中「脆脆地」指向賓語成分「花生米」。
通過分析句中某一成分的語義指向來揭示、說明、解釋某種語法現象,這種分析手段就稱為「語義指向分析」。
需要考慮的問題
1. 前指還是後指?
所謂「前指還是後指」是說那句法成分在語義上是指向它前面的句法成分還是指向它後面的句法成分。
如:我 和 他 先後 去廣州 參加一個會。
↑______↑___∣ [指前]
我 先後 去過廣州 和 福州。
∣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後]
我 和 他 先後 去過廣州 和 福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前/指後]
2.指向句內成分還是句外成分?
如:我很好。——謂語「好」指向句內成分「我」
他被客氣地邀請進了會議室。——狀語「客氣地」在語義上指向句外成分
3. 指向名詞性成分還是謂詞性成分?
如:我才做。 (a)
我才做第二道題。(b)
我才做三道題。 (c)
我才做完。 (d)
以上四個句子,副詞「才」都做狀語,且都為後指,但各自的語義指向卻不同——(a)中副詞「才」指向謂詞「做」;(b)中副詞「才」指向謂詞「做」的受事名詞性成分「第二道題」;(c)中副詞「才」指向數量成分「三道」;(d)中副詞「才」指向表示行為動作結果的謂詞「完」。
4.指向施事,還是受事,還是工具,還是處所,還是其他?
如果某個成分是屬於指向名詞性成分的,就得考慮那個成分是指向施事,還是受事,還是工具,還是處所,還是別的什麼。
如:砍光了。(a)
砍累了。(b)
砍鈍了。(c)
這三個述補結構其補語都是指向名詞性成分的,可是各自的語義指向卻是不同的——(a)的補語「光」指向「砍」的受事;(b)的補語「光」指向「砍」的補語施事;(c)的補語「光」指向「砍」工具。
語義指向分析的作用
語義指向分析結實了句法成分在語法上和語義上的矛盾,指明了句法成分之間,特別是間接的句法成分之間語義上的種種聯系,從而可以比較合理地解釋句法結構和語義結構之間復雜的對應關系。
1.可以進一步幫助分化歧義句式:
如:他有一個女兒,很驕傲。
┌他有一個女兒,他很驕傲。
—→∣
└他有一個女兒,他女兒很驕傲。
2.為解釋某些語法現象提供了一種新的角度
如:砍光了。
砍累了。
砍鈍了。
3.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課題,引起我們的思考,從而有助於開闊語法研究的思路,將語法研究引向深入。
❷ 探索對外漢語語法教學的方法
探索對外漢語語法教學的方法
導語:語法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學實踐證明:機械練習、替換練習、擴展練習、詞語填空、劃線提問、對比設疑、交際練習等方法,在語法教學中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對提高學生的漢語表達水平有積極意義。
語法教學是對外漢語課堂教學的核心,由於漢語沒有時態和詞形的變化,語法教學就更為繁雜。因此,絕大多數對外漢語教學的教材,在語音階段之後,都是以語法結構為綱進行編排的。即每課圍繞一兩個語法點進行,使外國學生逐步掌握漢語語法的特點及表達方式。在對外漢語課堂教學中,教師用適當的方法展示語法點,用適當的方法和技巧教授語法點,對提高學生的漢語表達水平極為重要。
對外漢語語法教學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機械練習法 機械練習目的是在簡單情景中加深學生對語法點的理解,並通過反復的、高頻率的機械練習,達到流利說出正確的漢語句子的目的。
例如:老師先大聲領讀三遍:我是留學生。(此句包含最簡單的主謂賓結構)
學生集體朗讀、同桌互相朗讀、個人自讀幾遍:我是留學生。
練習結構是:老師——學生——學生——學生——老師
學生不但掌握了最基本的漢語句式,同時教師也可以利用重復練習,糾正學生在語音、詞彙、語法方面的錯誤。從最簡短的句式開始,隨著學生對漢語句式的熟悉和掌握,逐漸加入復雜的句型和結構框架。並且在練習過程中,不斷加快練習的頻率,達到脫口而出。
機械練習對學習任何語言都是必須的,尤其在學習語言的初級階段,只有經過大量的、反復的機械練習,才能掌握該語言最基本、最核心的句式。
二、替換練習法 教師用所學語法點寫出一個標準的句子,然後給出替換的詞語,再由學生替換出新句子的方法。
例如:
我 騎自行車 去 長城。
坐火車 廣州。
乘飛機 上海。
坐輪船 武昌。
替換練習也經常用在漢語復句的學習中,譬如練習(如果……就……)
老師:如果明天下雨, 學生:我們就不去爬山了。
如果明天刮風, 我們就不賽籃球了。
如果晚上停電, 我們就不上課了。
……
替換練習也可以認為是一種不完全的重復練習,不僅適合句型學習,還有利於復習學過的詞語。在實際練習中,教師要掌握好練習速度和替換詞語的難度。一般速度可以略快一些,這樣可以使學生精力集中,訓練學生的.反映能力,提高練習的效率。替換詞語要具體、難度要適當,既復習鞏固學過的詞語,又使替換練習正常進行下去。
三、擴展練習法 通過不斷添加新詞語,增長句子的長度,以達到使學生能流利說出包括所學語法點的語句。具體方法是教師給予詞語提示,由學生進行擴展練習。
例如:老師:飯 學生:飯
中國 中國飯
吃 吃中國飯
喜歡 喜歡吃中國飯
瑪麗 瑪麗喜歡吃中國飯
……
擴展練習即可以是短語,也可以是句子;既可以師生互練,也可以同桌相互問答。
例如:學生甲: 去食堂, 學生乙: 吃午飯。
去郵局, 買郵票。
去操場, 打籃球。
去機場, 接朋友。
去書店, ……
去銀行, ……
擴展練習的優點是在特定的語境中,使學生加深對所學語法點的理解,培養學生用漢語思維和表達的能力,為生活中實際的、有意義的交際打下基礎。
四、詞語填空法:這是語法教學中最常用的手段和方法,用此法可以練習漢語數量詞搭配、動賓搭配、定中結構、狀中結構等。
例如:教師說出一個名詞,學生迅速添上數量詞。
老師:飛機 學生:一架飛機
詞典 一本詞典
地圖 一張地圖
漢語課 一節漢語課
教師說出一個動詞,學生快速搭配合適的賓語。
老師:鍛煉 學生:鍛煉身體
克服 克服困難
節約 節約時間
參觀 參觀博物館
教師說出一個名詞,學生迅速添加定語,定語可以是限定性的,也可以是修飾性的。
老師:電影 學生:中國電影 好看的電影
朋友 美國朋友 漂亮的朋友
民歌 鄉村民歌 優美的民歌
餅干 蘇打餅干 美味的餅干
詞語填空法用途非常廣泛,漢語助詞“的、地、得、著、了、過”,連詞“還、再、又”都是留學生容易混淆的語法難點,只有經過大量的填空練習,才能准確掌握他們的用法。
五、劃線提問法:教師在黑板上寫出一個句子,然後用彩色粉筆在句子下方依次劃線,要求學生對劃線部分提問:
例如:喬治坐8路公交車去商場買衣服。
要求學生依次用誰、幾(多少)、哪兒(什麼地方)、什麼(東西)提問,並說出完整的疑問句:
1、誰坐8路公交車去商場買衣服?
2、喬治坐幾路公交車去商場買衣服?
3、喬治坐8路公交車去哪裡買衣服?
4、喬治坐8路公交車去商場買什麼?
教師在講授特指問句時,用劃線提問法效果較好。特指問句還包括用“多長”、“多大”、“多高”、“多寬”、“多遠”、“多大歲數”等提問的句子。劃線提問法,有利於訓練學生對特指疑問句的熟練掌握。
六、對比設疑法 通過新舊知識的對比來講授某些語法點,是教師常用的方法。對比的方式有不少,可以比大小、高矮、長短、顏色……,對於一些復雜的語法現象,教師先對比設疑,後進行講解,常常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講授動詞前加“一”出現在復句的第一分句這一語法現象時,教師先板書兩組片語:
甲組:找人問問 乙組:開門看看
找人一問 開門一看
然後請學生思考,每組中的兩個片語意思是否一樣?用它們造句時用法是否相同?學生討論後,教師把片語擴成句子。
甲組:大衛要找人問問去郵局怎麼走。
大衛找人一問,就知道了去郵局怎麼走。
乙組:我開門看看是誰來找我。
我開門一看,原來是瑪麗來找我。
最後,啟發學生自己總結出:每組的前句表達“問”、“看”的內容,每組的後句表達“問”的結果、“看”後發現的情況。這種講授新知識前,進行對比設疑的方法,可使學生形成一種懸念,急切地、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更牢固地掌握新知識。
七、交際練習法 教師在課堂上利用或創造交際環境,使學生把所學語法點運用於實際交際中。這是語言學習的最高境界,也是語法學習的最高目的。交際練習的特點是真實,教師問生活中的真實問題,要求學生給予真實的回答。
老師:大衛,這個星期天你到哪裡去了?大衛:我去逛超市。
超市裡有什麼? 有食品、服裝、百貨。
你買了什麼好吃的? 我買了燒雞、麵包、啤酒、巧克力。
單價多少錢?一共多少錢? ……
你坐幾路車回來的?
……
交際練習的范圍很廣,話題很多,可以讓學生之間相互模仿去圖書館借書、醫院看病、朋友家作客、野外郊遊等。交際練習是語法學習的重要環節,因為只有經過這種練習,學生才能真正理解所學語法點的含義,准確地掌握它的用法,學會在真實的交際環境中使用。
總之,語法教學的方法是極為豐富的,教師在課前要精心准備例句,設計情景,盡量用例句和情景使學生理解所學語法點,並通過大量的、有意義的、行之有效的訓練,使學生掌握所學內容,在實際生活中能夠靈活運用。
;❸ 淺談如何進行語法教學
很多人認為我們從未特意學習過語法,卻一樣把中文說得自如、流暢,所以學英語也不用專門學習語法。殊不知,中文是我們的母語,接觸和使用的機會很多,可以自然形成語感和習得語言,不必專門學習語法。而英語就不一樣,學生缺乏學習英語的語言環境,如果不了解該語言的內部規則,終究會影響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所以說,掌握系統的語法知識,才能提高英語的學習效率。作為小學英語教師,如何才能保持孩子學習英語的興趣,又讓其掌握一定量的枯燥的語法知識呢?一、情理無痕交匯,生動呈現語法 這里的「情」是指語言學習的情景,「理」則指語法規則。就語法教學而言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在教學中直接談論語法規則,語法教學目的直接明顯,稱為顯形語法教學;另一種在教學中避免直接談論所學的語法規則,主要通過情景讓學生體驗語言,通過對語言的交際性運用歸納出語法規則,稱為隱性語法教學。顯然,對於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小學生,採用隱性語法教學更為合適。在小學階段,學生剛接觸英語,語言積累和儲備不夠豐富,不能以講解的形式向學生灌輸語法知識,因此創設情境,在情境中不斷重復呈現相關語言,給學生大量的相同結構的語言輸入,是幫助學生感知語法結構,形成語法意識的最佳途徑。 情景可根據語法內容的不同而精心設置。(一) 以舊帶新,做好鋪墊 語法教學中,教師不要直奔主題,急於求成。應注意激活學生的元認知,將學生原有的知識激活,從學生已具備的語法能力人手,找到最近的切入點,把新授的語法項目巧妙地融入語言活動中,並進行從舊知到新授,從簡單到復雜的層層鋪墊,讓學生在語言活動中不知不覺地學習語法。如:在教學第三人稱單數的一般疑問句: Does she/he like…?及其回答時,教師首先可以從復習Do you like…?入手。教師通過對話,復習並掌握這一句型。當學生們對這一知識點已能熟練運用時,教師就順勢轉換人稱詢問,T: Boys and girls, does Jiang Yingying like…?教師再引導學生回答「Yes, she does.」或「No, she doesn』t.」這樣由學生熟悉的第一人稱、第二人稱轉換到第三人稱,將新舊知識按照一定的邏輯有機結合起來,活化了語法教學橡早。(二)游戲引入,激發興趣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而語法知識則是抽象的、枯燥的,這不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因此,在小學英語語法教學中必須化抽象為具體,把某一知識點具體為學生既熟悉又感興趣的素材。在游戲活動中呈現語法知識。例如:在教學副詞fast, ,slow的比較級時,我告訴大家「Today let』s have some running races.」同學們一聽,在英語課上進行跑步比賽,興趣來了,個個都躍躍欲試。比賽結束後,我適時引出今天比較級的新授內容:備如備Cheng Xiang runs faster than Zhou Ruyi. Zhou Ruyi runs slower than Cheng Xiang.簡簡單單的一個比賽,用時不多,卻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語法知識在一種隱性的狀態下傳遞給了學生。這樣一定比讓學生單純地背語法規則要強得多。(三)藉助現代媒體,化難為易有些不易呈現的情景在現代媒體的幫助下突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通過場景的快速切換,有效地調動和控制學生的注意力,化難為易。在教學6A第三單元,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一般過去時,如何化解這一難點。教師首先利用多媒體出示了一張圖片,學生觀察後, T: Where』s the lamp? S: It』s on the desk. T: Where』re the earphones? S: They』re on the sofa.點擊滑鼠,台燈消失。T: Where』s the lamp now? Is it on the desk? Ss: No. T: But it was there just now. 點擊滑鼠,耳仿毀機消失。T: Where are the earphones now?Are they on the sofa? Ss:No. T: But they』were there a moment ago. 這樣,藉助媒體,通過觀察、對話,有效地幫助學生初步感知了be動詞一般過去時的用法。二、預設語法形式,操練實踐語言在教師剛開始介紹了某一種語法規則或現象後,有必要進行一些簡單的、重復率較高的練習,讓學生將學到的新知識經過一個替換的過程添加到自己的知識庫中。因此運用預制語塊建立框架,基本句型結構反復使用、反復操練,通過大量的語言實踐,達到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的地步。如:教學Whose gloves are they? They』re my sister』s時,教師設置了尋找失主的語言環境,在這個情景中,學生不斷地操練句型。已具有初步概括能力的小學生很容易從這個語
❹ 對外漢語教學中語法點講解方法
對外漢語教學中語法點講解方法
在對外漢語課堂教學中,解釋語法點的方法可從形式、意義、功能三方面去考慮。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對外漢語教學中語法點講解方法,歡迎閱讀。
對外漢語教學中語法點講解方法
形式:結構本身、相關結構(如一個結構的肯定式、否式、疑問式)、必要成遲掘分(如「被"字句的
補語)、語法成分的排列順序(如碼數核時量補語)和虛詞的位置等。
意義:語法點的語義特點。
功能:語法點的功能和使用環境。
列出公式:如板書時量補語的三種形式:
我學漢語學了一年。
我學了一年(的)漢語。
漢語我學了一年。
1以舊釋新:如學習「把」、「被」:
我關了門------我把門關了------ 門被我關了。
例:一個句子里同時出現幾個表示時間的狀語,其順序的排列是外國學生學習中的難點。對此,可先呈現出其語序選擇的規律:時間詞——介詞短語——副詞。
例如:他最近常常感冒。
我從現在起永遠不吸煙了。
他昨天從早上七點一直睡到下午四點。
2內部對比:
如:存在句「P有N」和「N在P」的語義重點不同。「房間里有衣服」在於描寫,「衣服在房間里」說明N的位置。
例:她一連哭了三天。×她連連哭了三天。
3漢外對比:
漢語和英語的基本語序:S—V—O
日語和韓語的'基本語序:S—O—V
例:不同點對比,如存現句:
處所+有+NP There + Be + NP + place
湖上有一條船 There is a boat in the lake
又如,在空間(地址)和時間(年、月、日)的表達上,漢語也是從大到小,而英語則是從小到大。
4說明功能: 如「太---了」:太貴了!太好了!
5推理法:
利用人們的知識、經驗,以及對事物的判斷推理能力,講練語法點。
如學習假設條件復句「如果沒有A,就沒有B」:如果用「父母和孩畢備子的關系、雞和蛋的關系」這種人們共知的認識來講解,那麼就不需要多講解語法,學生通過簡單的推理就能明白,並學會使用。
❺ 請簡述語法教學中常用的兩種教學方法的教學過程和其優缺點。
演繹法和歸納法是語法教學常用的兩種教學方法。
在演繹教學中,教師首先直接講解語法規則並舉例說明,然後讓學生進行各種替換練習、
句子練習等訓練。這種教學方式講解清楚,易於理解。但是在這種方式下,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比較強,學到的語言知識也容易遺忘。演繹法注重形式而非使用,學生處於被動學習的狀態。
在歸納教學中,教師將學生首先置於含有語法規則的語境中,然後根據上下文的信息歸納出語法規則。這種方法有利於學生在語境中接觸語言,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使學生理解語法所適用的語境、表達的含義以及所承載的功能,分析歸納總結語言的使用規律,深化學生對語法的理解。有助於學檔絕生分析能力和注意臘亮力的培養。但是歸納法對學生和教師的要求都很高,常常比較費時。對教師來講,創造真實的語境有時比較困難,而且不一定能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規則,行局姿也不能滿足所有學生的需要。學生必須能夠主動學習,願意動腦筋去發現規律,否則會對規則的印象不深。難以鞏固。
❻ 如何教外國人漢語語法
教學方法:
重復——問答——替換——表演
把課文變成語輪,用一個語論去講解語法和句型,用反復重復的機械練習使學生掌握,形成條件反射。
搞定一個語輪,進行下一個,但是表演時要和上個語輪一起聯系,最後形成完整的對話,賦予實際意義。
然後進入真實表演階段,可以變換語言條件,讓學生掌握不同情況的不同說法。
❼ 對外漢語語法教學方法的應用技巧
對外漢語語法教學方法的應用技巧
導語:語法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學實踐證明:機械練習、替換練習、擴展練習、詞語填空、劃線提問、對比設疑、交際練習等方法,在語法教學中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對提高學生的漢語表達水平有積極意義。下面我分享對外漢語語法教學方法的應用技巧,歡迎參考!
語法教學是對外漢語課堂教學的核心,由於漢語沒有時態和詞形的變化,語法教學就更為繁雜。因此,絕大多數對外漢語教學的教材,在語音階段之後,都是以語法結構為綱進行編排的。即每課圍繞一兩個語法點進行,使外國學生逐步掌握漢語語法的特點及表達方式。在對外漢語課堂教學中,教師用適當的方法展示語法點,用適當的方法和技巧教授語法點,對提高學生的漢語表達水平極為重要。
對外漢語語法教學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機械練習法
機械練習目的是在簡單情景中加深學生對語法點的理解,並通過反復的、高頻率的機械練習,達到流利說出正確的漢語句子的目的。 例如:老師先大聲領讀三遍:我是留學生。(此句包含最簡單的主謂賓結構) 學生集體朗讀、同桌互相朗讀、個人自讀幾遍:我是留學生。 練習結構是:老師——學生——學生——學生——老師
學生不但掌握了最基本的漢語句式,同時教師也可以利用重復練習,糾正學生在語音、詞彙、語法方面的錯誤。從最簡短的`句式開始,隨著學生對漢語句式的熟悉和掌握,逐漸加入復雜的句型和結構框架。並且在練習過程中,不斷加快練習的頻率,達到脫口而出。
機械練習對學習任何語言都是必須的,尤其在學習語言的初級階段,只有經過大量的、反復的機械練習,才能掌握該語言最基本、最核心的句式。
二、替換練習
教師用所學語法點寫出一個標準的句子,然後給出替換的詞語,再由學生
替換出新句子的方法。
例如:
我 騎自行車 去 長城。
坐火車 廣州。
乘飛機 上海。
坐輪船 武昌。
替換練習也經常用在漢語復句的學習中,譬如練習(如果??就??)
老師:如果明天下雨, 學生:我們就不去爬山了。 如果明天刮風, 我們就不賽籃球了。 如果晚上停電, 我們就不上課了。
替換練習也可以認為是一種不完全的重復練習,不僅適合句型學習,還有利於復習學過的詞語。在實際練習中,教師要掌握好練習速度和替換詞語的難度。一般速度可以略快一些,這樣可以使學生精力集中,訓練學生的反映能力,提高練習的效率。替換詞語要具體、難度要適當,既復習鞏固學過的詞語,又使替換練習正常進行下去。
三、擴展練習法
進行擴展練習。 通過不斷添加新詞語,增長句子的長度,以達到使學生能流利說出包括所學語法點的語句。具體方法是教師給予詞語提示,由學生
例如:老師:飯 學生:飯 喜歡 喜歡吃中國飯 瑪麗 瑪麗喜歡吃中國飯 ??
擴展練習即可以是短語,也可以是句子;既可以師生互練,也可以同桌相互問答。
例如:學生甲: 去食堂, 學生乙: 吃午飯。 去郵局, 買郵票。
去操場, 打籃球。
去機場, 接朋友。
去書店, ??
去銀行, ??
擴展練習的優點是在特定的語境中,使學生加深對所學語法點的理解,培養學生用漢語思維和表達的能力,為生活中實際的、有意義的交際打下基礎。
四、詞語填空法
這是語法教學中最常用的手段和方法,用此法可以練習漢語數量詞搭配、動賓搭配、定中結構、狀中結構等。
例如:教師說出一個名詞,學生迅速添上數量詞。
老師:飛機 學生:一架飛機
詞典 一本詞典
地圖 一張地圖
漢語課 一節漢語課
教師說出一個動詞,學生快速搭配合適的賓語。
老師:鍛煉 學生:鍛煉身體
克服 克服困難
節約 節約時間
參觀 參觀博物館
教師說出一個名詞,學生迅速添加定語,定語可以是限定性的,也可以是修飾性的。
老師:電影 學生:中國電影 好看的電影 朋友 美國朋友 漂亮的朋友 民歌 鄉村民歌 優美的民歌 餅干 蘇打餅干 美味的餅干
詞語填空法用途非常廣泛,漢語助詞“的、地、得、著、了、過”,連詞“還、再、又”都是留學生容易混淆的語法難點,只有經過大量的填空練習,才能准確掌握他們的用法。
五、劃線提問法
教師在黑板上寫出一個句子,然後用彩色粉筆在句子下方依次劃線,要求學生對劃線部分提問:
例如:喬治坐8路公交車去商場買衣服。
要求學生依次用誰、幾(多少)、哪兒(什麼地方)、什麼(東西)提問,並說出完整的疑問句:
1、誰坐8路公交車去商場買衣服?
2、喬治坐幾路公交車去商場買衣服?
3、喬治坐8路公交車去哪裡買衣服?
4、喬治坐8路公交車去商場買什麼?
教師在講授特指問句時,用劃線提問法效果較好。特指問句還包括用“多長”、“多大”、“多高”、“多寬”、“多遠”、“多大歲數”等提問的句子。劃線提問法,有利於訓練學生對特指疑問句的熟練掌握。
六、對比設疑法
通過新舊知識的對比來講授某些語法點,是教師常用的方法。對比的方式有不少,可以比大小、高矮、長短、顏色??,對於一些復雜的語法現象,教師先對比設疑,後進行講解,常常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講授動詞前加“一”出現在復句的第一分句這一語法現象時,教師先板書兩組片語:
甲組:找人問問 乙組:開門看看 找人一問 開門一看 然後請學生思考,每組中的兩個片語意思是否一樣?用它們造句時用法是否相同?學生討論後,教師把片語擴成句子。
甲組:大衛要找人問問去郵局怎麼走。
大衛找人一問,就知道了去郵局怎麼走。
乙組:我開門看看是誰來找我。
我開門一看,原來是瑪麗來找我。
最後,啟發學生自己總結出:每組的前句表達“問”、“看”的內容,每組的後句表達“問”的結果、“看”後發現的情況。這種講授新知識前,進行對比設疑的方法,可使學生形成一種懸念,急切地、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更牢固地掌握新知識。
七、交際練習法
教師在課堂上利用或創造交際環境,使學生把所學語法點運用於實際交際中。這是語言學習的最高境界,也是語法學習的最高目的。交際練習的特點是真實,教師問生活中的真實問題,要求學生給予真實的回答。
老師:大衛,這個星期天你到哪裡去了?
大衛:我去逛超市。
超市裡有什麼? 有食品、服裝、百貨。 你買了什麼好吃的? 我買了燒雞、麵包、啤酒、巧克力。
;❽ 怎樣教學中國語法
分六個問題來敘述和討論:(1)語言教學目的;(2)漢語語音教學;(3)漢語語法教學;(4)結構與功能;(5)中國文化教學;(6)語言教學法。縱線是,其中每一個問題都介紹其現狀及發展過程。比如對外漢語教學的目的問題,既介紹當前我們確立了什麼吵禪樣的教學目的,又介紹我們在教學目的方升旦塵面的探索過程遲模。因此,這六個問題分開來看,大致可以了解這些問題的發展歷史。
❾ 《對外漢語語法教學》教案(2)
《對外漢語語法教學》教案
語法結構不是解決能不能懂的問題,而是要解決會不會用的問題。語法規則不是講會的,而是練會的。對語法知識要進行必要的解釋、總結,讓學生了解語法規則。但是語法知識的講解要少而精,避免使用大量的名詞術語。更重要的是通過練習掌握這些規則。語法課上要體現以練習為主的原則。練習(包括口頭和筆頭,聽說讀寫)應該貫穿於感知、理解、鞏固和運用的全過程,貫穿於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
練習的類型有三種:
機械型練習。跟讀、模仿、重復、替換、變換、擴展等。這種機械性的單個句型操練對於熟悉掌握語言的結構形式是不可或缺的。
有意義的練習。如回答問題、完成句子、對課文內容進行解釋、復述、討論等。
交際性練習。如自由會話、課堂討論、辯論、扮演角色、寫應用文等。這是真實交際或接近於真實交際的練習。除了到社會上的語言實踐外,一般是模擬真實的交際情景進行練習。不僅有聽說讀寫的言語技能訓練,還要進行包括語用規則、話語規則和交際策略等言語交際技能的訓練。所表達的內容不受控制。
6、先易後難、循序漸進地安排語法項目。
各課語法點的安排要盡量均勻。不要一下子集中在某幾課上,而有的課幾乎沒有新語法點。要體現先易後難、逐步加深的原則。有的語法點之間本來就存在雹銷先後順序,如必須先學復合趨向補語然後才能學可能補語,必須先學各種補語,才能學習“把”字句。所有這些語法點都應該做螺旋式安排,把語法點分成幾圈出現,逐圈加深,便於復習鞏固。
7、賀兆重視糾正學習者的語法錯誤,並把病錯句的分析作為課堂教學內容的一個部分。
學習者對語法規則的掌握總是在試誤過程中實現的。中介語的性質決定了偏
誤的存在是正常的。充分利用學習者的錯誤並加以指導,可以從反面加深對語法規則的理解,更好地發揮語法學習過程中的認知作用。不少教師長期開設病錯句分析課,受到學習者的歡迎,也取得較好的效果。當然這類課也應該體現精講多練的原則。
二、語法教學的方法(手寫)
三、語法教學的技巧(手寫)
一、詞類
二、不同詞類的教學方法
三、虛詞教學
在講解虛詞的時候,主要講解虛詞的用法,只要我們能夠有一個多角度、多層面、多方位的觀念,並能從各方面進行細致的考察分析,說明某個虛詞該怎麼用,在使用上有什麼特點,需要主要什麼問題,虛詞就基本上講清楚了。具體從這些方面考慮:
(1)句類
“或者”和“還是”這兩個連詞都能在表示選擇關系的復句中起連接作用,但是“或者”只用於陳述句,“還是”則用於疑問句。
語氣詞“嗎”只能用於疑問句,“呢”源拍游既能用於疑問句,又能用於陳述句。
(2)詞類
連詞“和”跟“並”都能用來連接詞或者片語,但是“和”主要用來連接名詞性詞語,也可以有條件地用來連接動詞或者形容詞,而“並”只能用來連接動詞或者形容詞性詞語。
(3)音節
在漢語用詞造句中,常常需要注意音節問題,這是漢語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副詞在這一點上表現得特別突出。有的副詞要求修飾的成分必須是個單音節詞,如“過”,只能說“過難”、“過密”等,而與之同義的“過於”在不受此限制,“過於困難”、“過於密切”。還有“屢、互”等;還有的副詞可以修飾一個片語,但是要求緊跟在它後面的必須是個單音節詞,如“足”,只能說“足等了一個小時”,不能說“足等候了一個小時”,“足足”不受此限制。“大力、明明、行將”等。
(4)輕重音
一個虛詞往往可以表示多種不同的語法意義,而這又往往通過輕重音來表示的。這一點在副詞身上表現得特別明顯。如“都”:
我們都看完了。
(5)肯定與否定
多數虛詞既可以同肯定形式發生關系,也可以同否定形式發生關系,但有些虛詞在這方面有特殊要求。這有多種情況:
A.有的只能同否定形式直接發生關系。如副詞“從”,如從不說謊、從沒有聽說過;與之同義的“從來”就沒有這種限制。“千萬、萬萬”
B.有的則只能跟肯定形式直接發生關系。如副詞“萬分”“分外”就只能用於肯定“萬分肯定、分外晴朗”,與之同義的“十分、非常、格外”就沒有這個限制。
C.有些虛詞有兩種不同的意義和用法,而這在肯定和否定的要求上正好形
成對立。如“絕”,表示程度時,用肯定,“絕好、絕妙”;表示加強語氣時,用否定,“絕不??”。程度副詞“太”,表示贊嘆時,用肯定;表示過分時,既可以肯定又可以否定。“太少了”“太不懂事兒了”。
D.有的既用於肯定,也可以用於否定,意思卻一樣。如“難免”,“難免出錯”“難免不出錯”;“差一點兒遲到”“差一點兒沒遲到”。
(6)簡單和復雜
由“把”組成的介詞結構後面一定要跟一個復雜形式,這是眾所周知的。副詞“往往、終究、白白、恐怕、略微”也要求所修飾的成分是一個復雜形式。
(7)位置
在“把”字句和“被”字句中,否定副詞和能願動詞只能放在“把”“被”的前面;介詞結構“關於??”只能放在主語前面,介詞結構“對於??”就沒有這種限制。
“也”“都”;“幸虧他來了”,“他幸虧來了”;“很不習慣”,“不很習慣”等。
(8)跟其他詞語的搭配
“只有”常常和“才”搭配;“只要”常常和“就”搭配;“就”常常和“了”搭配等。
一、疑問句的分類
提問的主要方法就是疑問句。用來發問的句子就是疑問句。根據不同的使用功能,疑問句又分為不同的類型:有疑而問、無疑而問兩種。有疑而問的疑問句叫詢問句;無疑而問的疑問句叫反問句。(有兩種分類方式:有的將疑問句分為詢問句、反問句、詰問句;有的分為疑問句、反問句兩類)我們採取後一種分類方法。
二、詢問句的分類
是非問句、正反問句、特殊問句、選擇問句、用“呢”的省略問句。 使用這些問句一般在上網聊天時比較多。
“你是學生嗎?”“你在哪兒上學?”“你是男的還是女的?”“你有沒有男朋友”“我是男的,你呢?”
第一節 是非疑問句
一、是非問句的定義
是非問句是讓答話人作出肯定或否定回答的問句。
二、是非問句的分類:
1、用“嗎”的是非問句
(1)主要結構:句子(S + V + O )+ 嗎?
(2)功能:單純的提問
(3)回答方式:
作肯定回答時,重復主要動詞;如“你去古城嗎?”
也可以用“是、對、嗯”等回答,其實,“嗯”可以回答所有的是非問,而且都比較自然。如“你有問題嗎?”
有助動詞時,要重復助動詞;如“她明天能來嗎?”
動詞後有“著、了、過”或補語時,回答要帶上“著、了、過”和補語; 如“她給你打電話了嗎?”“打了。”
(4)語調:上升的語調
2、用“吧”的是非問句(也就是其他分類中所謂的“反詰問”)
(1)主要結構:句子(S + V + O )+ 吧?
(2)功能:有了一定的猜測但是不確定。如“這是你女兒吧?”“犯錯誤了吧。”
(3)回答方式
跟用“嗎”的是非問句的回答方式是一樣的。
(4)語調:上升的語調
3、直接用聲調的是非問句
(1)主要結構:句子(S + V + O )+ ?
(2)功能:單純提問,有時帶有懷疑、驚訝的口氣。如“你是老師?” “你考
研?”需要根據具體語境和語氣來判斷。
(3)回答方式:多數用“嗯、對”等來回答。
(4)語調:上升的語調
4、三種是非問句的時態表達
(1)現在、將來
如:你是學生嗎?對,我是學生。
不是,我不是學生。
你去教室嗎?對,我去教室。
不,我不去教室。
(2)過去
如:你去上課了嗎?去了/沒去。
她去過上海嗎?去過/沒去過。
(3)進行
如:你在睡覺嗎?嗯/沒,我沒(在)睡覺。
三、三種是非問句適用的句型
動詞謂語句、形容詞謂語句(你忙嗎?)、名詞謂語句(明天星期天嗎?)、
主謂謂語句(她身體好嗎?)等各種句式。
四、對外漢語教學中主要的形式
用“嗎”的是非問和用“吧”的是非問是對外漢語教學中兩種主要的形式。
五、需要區分的兩個“吧”
兩個“吧”:“吧?”和“吧。”
(1)“吧?”是問句中的;“吧。”是肯定句中的。
(2)“吧?”表示猜測但不確定;“吧。”表示催促、請求、建議、商量、同意等的口氣。
如“快點兒吧,快遲到了。”(催促)
“就差一分及格,老師就讓我及格吧。”(請求)
“我們八點去吧。”(建議、商量)
“好吧,就這樣。”(同意)
六、幾個注意的問題
在是非問句中不能加“呢”。
七、留學生使用是非問句時容易犯的錯誤
這個老師是不是王老師嗎?
瑪麗和李芳買不買東西嗎?
阿里累不累嗎?
他普通話說好不好嗎?
八、解決方案
結構功能相結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