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關食品微生物檢測論文範文
為了更好的提高微生物食品的安全性,對微生物的檢驗技術的發展就變得十分的重要。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食品微生物論文,供大家參考。
食品微生物論文篇一:《簡述食品微生物實驗教學的思考》
【論文關鍵詞】:食品微生物 實驗教學 實驗開放管理
【論文摘要】:食品微生物實驗教學中,本文從精心選擇實驗內容,有效組織管理實驗教學,引進綜合考評機制並加強開放管理實驗室方面進行思考和 總結 ,以期確保實驗課安全、有序、成功的完成,達到教學目的。
實驗教學是高等 教育 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通過實驗課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課堂內容的理解,鞏固已學到的理論知識,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活躍思維、提高創新能力起著積極的作用。
食品微生物學是食品專業學生必修的專業課,是普通微生物學的延伸。食品微生物學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它要求學生在系統學習基礎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掌握食品微生物學檢測技術、分離純化技術、鑒定技術、發酵食品的制備技術、食品加工與保鮮技術以及現代分子微生物學實驗 方法 等。通過食品微生物實驗教學培養出不僅具有豐富理論知識,而且能掌握現代生物技術並熟練操作的高技能人才。
如何加強食品微生物實踐教學的組織指導,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實驗教學效果一直是我們關注和探索的問題。下面簡單談一下我們在食品微生物實驗教學中遇到的問題,解決的方法和對一些問題的思考。
1 精心選擇實驗內容,調動學習積極性
隨著食品工業和微生物檢測技術的迅速發展,食品微生物學及其實驗課的內容也不斷擴展,而實驗課既受理論課內容進度的限制,又受課時及實驗室等客觀條件的限制。要在有限的課時內,系統、科學地完成食品微生物所有的實驗項目是絕對不可能的,這就要求我們實驗教師在掌握微生物學教學大綱的前提下,結合現代科技的發展和食品微生物的研究動態,精心設計實驗課教學體系,合理選擇實驗項目。
選擇實驗內容,我們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首先要求學生對食品中常見細菌、酵母菌、黴菌、乳酸菌進行觀察,掌握其性狀特徵和培養生長條件。學會識別哪些是有益菌,哪些是有害菌,利用有益菌的代謝活動製造更多的發酵產品,提高食品的質量,同時防止有害菌引起食品腐敗變質以及食物中毒。其次選擇有代表性的發酵食品作為實驗內容,使學生了解利用微生物生產發酵食品的整個過程,通過這些實驗使同學們對食品發酵有一個總體印象,並能舉一反三。最後對不同的食品和發酵食品設計實驗,讓學生掌握食品微生物學檢測技術、分離純化技術、鑒定技術。並在課堂上結合自己的科研成果和食品研究 熱點 介紹食品工業發展的前沿動態。
實驗設計過程中,不僅有驗證性實驗,更多地引進了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學生分成幾人一組,讓學生從實驗設計,自己選擇原材料,准備實驗材料,試劑的配置,培養基的制備和滅菌等都由學生自己完成,最後寫成規范的實驗 報告 。學生對此積極性很高,甜酒釀、酸奶、腐乳等都是同學們喜歡並製作的發酵食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將所學內容貫通,並熟悉掌握各個環節的操作步驟,這對學生將來步入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獨立開展工作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2 強化基礎技能的訓練,有效組織管理實驗教學
食品微生物學是在掌握微生物的基本實驗技能的基礎上開展的,學生無菌操作觀念的培養、正確使用、掌握微生物的實驗儀器,如光學顯微鏡、滅菌消毒器械等都非常重要。但基於很多原因,學生的這些基礎技能還是很薄弱,所以我們在進行食品微生物的每一個實驗的每一個步驟中只要涉及這些基礎性的知識,都會給予強調,親自演示。
學生微生物基礎技能培養和形成,不是一兩堂課能完成,也不是單單有老師演示後學生就可以掌握,必須讓學生每人親自動手。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於學生人數的增加,硬體等條件限制,人手一套實驗器材不現實,那麼在有限人力、有限資源情況下,使每一位同學都能動手操作並熟悉實驗過程,有效組織和管理實驗教學過程就尤為重要。
(1)首先任課教師和實驗技術人員充分做好預實驗,對實驗的關鍵步驟和關鍵操作點都做到心中有數,在授課過程中有重點地強調,並分析某步驟出現問題可能會出現的結果。
(2)每次實驗之前任課教師和實驗技術人員就實驗進行積極的溝通,不僅對實驗准備的物品和材料溝通,更要對實驗的組織過程協商。
(3)在實驗過程中則需要任課教師和實驗技術人員相互協作,並充分發揮學生班幹部和小組長的作用。課堂理論教學課和實驗課最大的區別在於,實驗課更注重學生的動手參與,以及實驗過程出現問題發現問題的及時解決。 (4)教師要嚴於律已,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實驗過程中耐心指導,熱情幫助,回答好學生提出的每個問題,並隨時糾正不正確或不規范操作。
3 加強實驗課考核,引進綜合實驗考評
實驗課的成績給定,往往包括實驗課出勤率和實驗報告成績兩方面綜合。所以首先就要求教師認真考勤,只有學生的出勤率有保證才能有效地組織教學活動。其次,要求實驗報告書寫規范,詳細完成實驗報告,對實驗結果進行討論,實驗失敗要分析原因。同時教師也對實驗報告認真批改,實驗報告是對實驗的總結,也是對實驗課質量高低的檢驗。通過對實驗報告的批改,可以發現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和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實際教學中,實驗報告雷同和抄襲的現象比較多見,為綜合考評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和對實驗技能的掌握,建議今後引進期末的綜合實驗考評:即將各個試驗項目設計成不同的實驗題目,讓每個學生隨機抽取並在有限的時間內獨立完成操作,視完成的情況給予評分。比如:“食品中常見菌類的平板培養”考察了無菌操作、培養基的制備,對食品中常見菌類平板接菌技術;“食品中常見菌類的形態觀察”考察了革蘭氏染色,各真菌形態辨別等。在進行具體考核過程中,可把每個考核的內容進行量化定出詳細的評分標准,根據學生的每一個操作環節現場打分,並對同學進行現場提問,讓學生進行答辯。
4 有計劃推進實驗室的開放 加強實驗室開放管理
微生物實驗室的開放是對食品微生物實驗課的有益補充,能強化、鞏固、提升對食品微生物課程內容的理解,我們鼓勵學生設計和開發自己的科研項目,而且學校有很優厚的資金加以支持。但是開放實驗室不是無條件的,有時因實驗操作不當引起的安全隱患是很嚴重和難以預料。因此實驗室開放時管理須給予加強。
建立科學的管理機制,利用校園網建設實驗網站,公布開放實驗項目的題目、時間和地點,供學生選擇和預約。
專人負責學生的科研隊伍,對菌種、標准品、和學生用到的有毒有害物質要有專人負責,注意保管,不隨意丟棄,做好無害化處理。對使用儀器學生做好使用登記,實驗物品注意清洗、歸還、交接。
總之,食品微生物實驗課,只有提高對實驗教學活動的認識,精心選擇實驗內容,合理有效組織和管理實驗過程,並加強實驗課的考核,在此基礎上,推進實驗室對學生的開放,加強開放實驗室的管理,就能確保實驗課安全、有序、成功的完成,達到教學目的,也使學生真正有所收獲。
參考文獻
[1] 賴建平.從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入手加強化學院食品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J].廣東化工,2007,2:77~79.
[2] 潘蕾.實驗室開放管理的研究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7,9:131~133.
[3] 陶思源,食品微生物實驗課教學改革的初探[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5,4:211~212.
食品微生物論文篇二:《簡述食品微生物教學改革的體會》[論文關鍵詞]:食品微生物 教學改革 多媒體課件
[論文摘要]:針對食品微生物學課程教學, 文章 從教學內容、教學手段、 教學方法 和成績考核標准等幾個方面進行了探討,為食品微生物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食品微生物學是一門研究與食品有關的微生物的科學,通過對微生物的基本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實驗技能的教學,使學生能辨別有益的、腐敗的和病原的微生物,從而在食品製造、保藏過程中,充分利用有益微生物,控制有害微生物的活動,以防止食品的變質[1]。該課程內容多,涉及面廣,技術性實用性強,是食品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在教學中,除重視基礎理論知識、基本操作技能的傳授外,也注重了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做法和體會如下:
一、變學生被動為主動,變換教學立場
教師的備課不是簡單的“背課”[2],是在對教學內容熟悉的基礎上,優化內容,根據食品微生物學知識體系的要求合理分配教學時間,增加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和主動,啟發引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充分發揮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作用。要改以往課堂以教師講為主,學生被強迫坐於課堂,不能也不敢出聲的傳統教學模式,做到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自身主動地進入到學習狀態,增加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
如“食品微生物學”與“生物化學”等課程相互滲透、相互聯系,在授課時間上有前有後,為了避免相近課程某些內容重復,我們進行了授課內容的優化。對於先修課程生物化學,已講過“物質代謝”內容,則以學生為主角,讓學生課下查閱資料豐富相關知識尤其是一些科研論文(這樣可以啟發學生發現更多問題),然後課堂向教師提問的方式來完成這部分教學內容。教師要根據學生提問的難易做到由淺及深地回答,幫助學生回顧已忘或還未掌握的內容。學生在提問時,允許學生充分發揮想像;老師答疑時要盡可能多聯系一些日常生活的實例和本學科當前研究的最新進展,用簡練、幽默、易懂的語言回答相關問題,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知識,又調動了學生積極性和趣味性,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感覺到自己是課堂主角,要發揮主角作用。
二、善於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
傳統的板書加掛圖的食品微生物教學模式已遠遠不能滿足當今學生的信息量。計算機輔助教學成為當今教育科學及教學手段的重要組成部分[3]。多媒體技術應用於食品微生物教學中,使教學效果前所未有的提高。首先,多媒體技術使直觀教學成為可能。將微觀世界在課堂上生動再現,其效果勝過任何語言的描述。其次,多媒體提供的信息量遠遠大於傳統教學模式。課堂上學生可以觀看多幅圖片,閱讀多篇教學材料,這個數量可以是傳統教學的幾倍。第三,多媒體將多種教學資源進行了整合,提供了多種教學方法,如課件、動畫、相關網路聲像資料及新聞報道等。
食品微生物學,不僅內容豐富,涉及面廣,發展迅速,而且個體微小,學生對它的認識遠不如對宏觀事物,再加上其營養方式、遺傳類型多種多樣、代謝機制錯綜復雜,學生往往感覺其知識繁瑣、抽象和難以理解。針對這種情況,將多媒體技術應用到微生物學課程的教學,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通過flash動畫、PPT課件、高清晰顯微照片、動態顯微錄像等CAI教學軟體,使微觀世界宏觀化、教學內容形象化[4]。例如,把細菌、真菌、病毒的顯微世界以色彩豐富、直觀清晰、生動形象的三維畫面或科教電影形式展示給學生,以動畫的形式表現出細菌鞭毛的運動、T偶噬菌體的增殖、主動吸收的方式、細胞的分裂過程等內容。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於學生的理解與接受,而且可突破教學中的難點,加大教學的信息量,提高講課的效率。
三、採取形象化教學形式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知識的邏輯性和系統性,強化抽象理論與具體實例結合,增加學生對抽象理論的感性認識和接受能力。食品微生物學主要講解了微生物在食品生產、貯運及銷售過程的利害影響,但由於微生物的自身特性,我們很難就只有顯微條件下才能觀察到的細小生物讓其形象化,宏觀化。雖然多媒體已經在此方面有了很大改善,但要做到與具體實例聯系更加緊密,更加強化學生的感性認識,我們必須藉助實際生產、生活中的例子來實現形象化教學。如,上課時我們將一些常見的白酒、紅酒、酸乳、麵包、醬類等發酵食品帶入課堂來講授微生物在發酵食品中的應用,並且通過與實驗緊密結合,開展發酵酸乳來增強學生對微生物利用的認知,讓學生自已親自動手製作酸乳,品評自已的勞動成果,便於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重點。再如講到微生物對食品的危害時,我們選用了一些發霉的糧食、發霉的馬鈴薯以及發臭的肉和罐頭等進入課堂,這樣在理論講解時有現實的例子,無論從教師的講授還是學生掌握都因有了宏觀感性認識而變得輕松容易。
四、調動學生興趣,培養創新能力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也是創新的動力,創新的過程需要興趣來維持。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慾望。”[5]食品微生物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學生創造性學習奠定基礎。那麼如何在微生物教學過程中做到調動學生興趣,培養創新能力呢?我們主要從三方面來做起。第一,因材施教。學生的個性差異和智力發展情況各不相同,因材施教,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實施不同程度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有不同的評價標准和不同的目標要求。第二,以“新”為軸,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教學中突出“新”的理念(即運用新思想,聯系新理論,列舉新課題等),在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積極參加各種學術討論會,大膽提問等方面都無疑會起重要作用,同時還賦予學生寶貴的 創新思維 。第三,多樣化傳授知識。改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引入食品中微生物變化的課外觀察,自行了解微生物的生長變化;鼓勵學生課堂提問,學生課外查閱資料課堂以報告會形式進行教學內容討論;積極開展相關實驗,引入校園河水中微生物檢測實驗,培養學生自行設計安排和完成實驗的能力。
五、強化實驗教學,重視動手能力
食品微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技能性很強的專業基礎課,這一學科的在校大學生踏上工作崗位前,普遍存在動手能力較差、實驗技能欠缺的問題。充分利用現有的力所能及的各種條件,加強實驗技能培訓,是最快捷有效的彌補方法。
(一)課堂實驗
食品微生物實驗課開始時,講明實驗目的、要求、步驟和注意事項,努力使實驗成功的要求變成學生頭腦中的指令,使每位同學都全神貫注地投入到實驗當中去。從最基本的操作技術做起,抓住實驗課上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採取多種形式強化基本技能。具體如下:
最初,教師進行實驗目的、要求、步驟和注意事項的詳細講解。
其次,以多媒體的形式將預先錄制的實驗過程向學生播放。這樣既可以回顧理論教學內容加深實驗印象,又可使學生初步了解實驗過程、實驗步驟及實驗中的關鍵操作,幫助掌握實驗技能。
再次,教師與學生同時進行實驗操作。這樣進行實驗,學生在觀看了錄像後對部分仍不明白或是記憶不清楚的地方可以通過教師演示與他們實驗的同步,進行實驗信息交換,從而讓學生能夠最短最及時最迅速地掌握正確的實驗技能。
最後,進行實驗總結,認真完成實驗報告的寫作和批閱,從中找出問題並進行集中答疑,進一步修正學生實驗中的錯誤。
(二)課外實驗
不定期安排學生在課外做些簡單實驗或集中安排學生課外進行實驗技能訓練。如在講微生物腐敗變質時安排學生課外取一空礦泉水瓶內裝入校園河流中比較清澈的水,然後進行封口存放,直至水質變化產生腥臭。讓學生通過這種現象來強化課堂所學內容,起到了良好教學效果。再如集中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校園河水中微生物檢測實驗,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獨立完成從實驗設計到完成檢測報告一系列工作,並且最後進行結果評比。這樣不但豐富了學生課餘生活,而且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實際動手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六、建立適合當代大學生的考核機制[6],正確評定學生成績
實行理論和實驗考試分離,突出實驗,綜合評定的考試模式。改以往教師授課內容為藍本,學生考前背,考後忘的非正常態考試模式。將理論考查內容面放寬加大,強調與實際食品生產的聯系,將知識點以命題形式溶入現實生活,做到“學以致用”。實驗考試採用筆試和操作各佔一半的命題形式,做到實驗理論和實驗操作並行,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兩部分命題,達到理論、操作都掌握的目的。實驗筆試以實驗基本原理和關鍵操作步驟為主要命題范圍,實驗操作以抽簽形式定,內容均為食品微生物必須掌握的實驗內容,如顯微鏡觀察、細菌染色、細菌計數等。最後學生成績由理論和實驗兩部成績再結合平時的課堂提問及實驗情況進行綜合評定,給出學生一個公平公正科學的考核成績。通過這種模式考試既要求學生掌握了食品微生物的相關理論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為以後的實際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實踐證明,我們進行的食品微生物課程教學改革的大膽嘗試是成功的。教學內容的豐富更新、教學手段的現代化,考核機制的客觀化,不僅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適應了現代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
參考文獻
[1]賈英民,食品微生物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1~243
[2]朱宏飛,微生物教學中激發學生興趣的幾點探索[J],微生物學通報,2007,34(1)173~175
[3]梁峙,微生物教學中的CAI[J],彭城職業大學學報,2001,3(16),76~79
[4]李平、杜先鋒、蔣軍,運用多媒體課件好食品微生物學的嘗試[J],高等農業教育,2002,10,42~44
[5]葉丹玲,如何在微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
食品微生物論文篇三:《食品中微生物檢驗方法》摘要: 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食品安全已經成為世界性的公共衛生問題,不僅影響到人類的健康,而且關繫到國家的安全及穩定,大力發展科學技術,研究新檢驗方法,快速推廣普及有效檢測技術越顯重要。本文介紹了免疫檢測技術、分子生物學方法、快速測試片法、電阻電導測定法四方面的檢測方法,並評述了他們的特點。隨著生物等新技術新方法在食品微生物檢驗領域應用,文章對近幾年食品微生物檢測技術和方法進行介紹,這樣做有效的提高了檢測效率和檢驗速度。
關鍵詞: 檢測方法;微生物
0 引言
隨著人們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細菌門”、“福壽螺”、“毒餃子”等名詞的出現,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根據WHO統計,全球每年有近15億人感染食源性疾病,其中70%是食品中致病微生物污染引起的。各個環節中都有污染微生物的可能,包括食品生產、加工、儲存、運輸、銷售等,目前,微生物對食品的污染問題成為人們關注領域。
1 食品微生物分類及命名
微生物並不是生物學分類學上的專門名詞,而是對所有形體微小,單細胞的或個體結構較為簡單的多細胞的、甚至沒有細胞結構的低等生物的統稱。其群體非常龐雜,種類繁多,包括細胞型和非細胞型兩類。凡具有細胞形態的微生物稱為細胞型微生物。細胞型微生物按細胞結構又分為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
2 食品微生物檢測技術及方法
2.1 免疫檢測技術———酶聯免疫吸附劑測定法 (ELIsA)[1]
免疫學是研究生物體對抗原物質免疫應答性及其方法的生物-醫學科學。免疫應答是機體對抗原刺激的反應,也是對抗原物質進行識別和排除的一種生物學過程。現代免疫學將“免疫”定義為:機體對“自己”和“異己”識別、應答過程中所產生的生物學效應的總和,正常情況下是維持內環境穩定的一種生理性功能。
酶聯免疫分析法(ELIsA)是食品檢驗中應用的主要免疫檢測技術。它的中心就是讓抗體與酶復合物結合,然後通過顯色來檢測。具體說就是使抗原或抗體結合到某種固相載體表面,即與某種酶連接成酶標抗原或抗體,這種酶標抗原或抗體既保留其免疫活性,又保留酶的活性。在測定時,把受檢標本(測定其中的抗體或抗原)和酶標抗原或抗體按不同的步驟與固相載體表面的抗原或抗體起反應。用洗滌的方法使固相載體上形成的抗原抗體復合物與其他物質分開,最後結合在固相載體上的酶量與標本中受檢物質的量成一定比例。加入酶反應底物,底物被酶催化變為有色產物,產物的量與標本中受檢物質的量直接相關,可根據顏色反應的深淺來進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2.2 分子生物學方法
2.2.1 核酸探針法[2] 核酸探針是將已知核苷酸序列
DNA片段用同位素或其他方法標記,加入已變性的被檢DNA中,在一定條件下即可與該樣品中有同源序列的DNA區段形成雜交雙鏈,從而達到鑒定樣品中DNA的目的,這種能認識到特異性核苷酸序列有標記的單鏈DNA分子就稱為核酸探針或基因探針。與免疫學方法相似,探針也需要附加適當標記。以往研究的探針技術要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只在專門的實驗室使用,而現在較熱門的技術是以核酸雜交為基礎的第二代技術一—比色計。該方法依賴核糖體RNA(tRNA)發育中儲存的核酸成分進行檢測。這種天然富含rRNA標靶序列的使用使得無輻射檢測成為可能,同時又保持了與放射性同位素方法相當或者更高的靈敏度。總體說,核酸探針技術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技術,特點是敏感、特異、簡便、快速,缺點是一種菌就需要一種探針,目前尚未建立所有菌種探針,該技術還有待進一步發展,再者就是檢驗費用比較昂貴。
2.2.2 聚合酶鏈反應法(PcR方法)[2] 聚合酶鏈反應 (PCR)PCR是美國科學家Mllllis於1983年發明的體外快速擴增特定基因或DNA序列的方法。又稱為基因體外擴增法,是一種體外選擇性擴增DNA或RNA的技術。該方法通過對人工難以培養的微生物相應RNA或DNA片段擴增,檢測擴增的產物含量,從而快速對飼料中致病菌的含量進行檢測。PCR技術可直接檢測樣品中痢疾桿菌,大腸桿菌、乳酸桿菌、肉毒梭菌等。
2.2.3 快速測試片法 快速測試片法是利用無毒的紙膜、紙片、膠片為培養基載體,快速、定性和定量檢測試紙和膠片的食品微生物檢測方法,它是一種集現代化學、高分子科學、微生物學於一體的檢測方法。對有些項目的測定,其准確度和精確度高,幾乎與標准方法相媲美。其優點:第一,常規法需要時間較長,而且溫度要求嚴格,而測試片操作簡單,大大縮短了測試時間,以往許多實驗室不能實施,不能達到及時檢測的目的。第二,快速測試片可以在取樣時同時接種,防止延長接種時間時由於細菌繁殖造成的數量增多,結果更能反映當時樣本中真實的細菌數。第三,測定少量樣品,不需配試劑,價格低廉,可隨時進行,便於運輸,攜帶方便,易於消毒保存,操作簡便快速。
2.2.4 電阻電導測定法 電阻電導測定法原理是:在細菌生長繁殖期間,將大分子物質(蛋白質、糖類等)分解成有機酸、氨基酸等帶電荷的小分子物質,改變其培養液的導電度。這樣,通過電阻和導電度的數值變化,就可推算出樣品含菌數。目前已開發出來的電阻電導檢測器有:美國Vitek公司生產的Bactometer可適用於檢測肉品、乳製品等含菌量;英國推出的Mathus系統,可用來檢測牛乳、釀造液、魚及海產品的含菌量[3]。
3 結束語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食品安全問題已逐漸成為世界性公共衛生問題,直接關繫到人類的健康。本文中羅列了幾個方面的食品中微生物的檢測技術,雖然很多技術依然存在一定的問題,有的屬於世界前沿,有的還處於發展階段,但其應用價值日顯突出。
參考文獻:
[1]王蘭蘭.臨床免疫學和免疫檢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91-93.
[2]楊向榮,江志毅等.快速方法在食品微生物檢測中的應用[J].學術論壇,2006,5.
[3]周向華,王衍彬,葉興乾等.電阻抗法在食品微生物快速檢測中的應用[J].糧油加工與食品機械,2003(10):73-75.
猜你喜歡:1. 食品安全畢業論文範文
2. 大專食品畢業論文範文
3. 食品加工論文範文
4. 醫學微生物論文
5. 微生物學習心得
6. 關於畜牧獸醫論文範文
Ⅱ 納米金在食品真菌毒素中的應用
納米金
金的微小顆粒
納米金即指金的微小顆粒,其直徑在1~100nm,具有高電子密度、介電特性和催化作用,能與多種生物大分子結合,且不影響其生物活性。由氯金酸通過還原法可以方便地制備各種不同粒徑的納米金,其顏色依直徑大小而呈紅色至紫色。
中文名
納米金
外文名
AuNPs
直徑
1~100nm,
類別
金的微小顆粒
作用
高電子密度、介電特性和催化
發展歷史檢測技術發展檢測應用優點制備方法TA說
發展歷史
自從16世紀歐洲現代化學的奠基人、傑出的醫師、化學家Paracelsus制備出「飲用金」用來治療精神類疾病以來,納米金就開始登上了科學的舞台。1857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在研究道爾頓的理論時,利用氯化金還原出含納米金的溶液,發現在其中加入少量電解質後,可使溶液由紅並核老寶石色變為藍色,並最終凝集為無色,而加入明膠等大分子物質便可阻止這種變化。盡管當時並不知道原因,但他的發現為納米金的應用奠定了科學基礎。1885年納米金溶液在美國常作為治療酗酒的主要成分;1890年Koch醫生發現結核桿菌不能夠在金的表面存活;1890年納米金被用來治療關節炎;1935年芝加哥外科專家Edward等人發現納米金溶液能有效的減輕患者病痛,強健體質。1939年Kausche和Ruska用電子顯微鏡觀察金顆粒標記的煙草花葉病毒,呈高電子密度細顆粒狀。1971年Faulk和Taylor首次採用免疫金染色(immunogold staining,IGS)將兔抗沙門氏菌抗血清與納米金顆粒結合,用直接免疫細胞化學技術檢測沙門氏菌的表面抗原,開創了納米金免疫標記技術。
檢測技術發展
作為現代四大標記技術之一的納米金標記技術(nanogold labelling techique),實質上是蛋白質等高分子被吸附到納米金顆粒表面的包被過程。吸附機理可能是納米金顆粒表面負電荷,與蛋白質的正電荷基團因靜電吸附而形成牢固結合,而且吸附後不會使生物分子變性,由於金顆粒具有高電子密度的特性,在金標蛋白結合處,在顯微鏡下可見黑褐色顆粒,當這些標記物在相應的配體處大量聚集時,肉眼可見紅色或粉紅色斑點,因而用於定性或半定量的快速免疫檢測方法中。由於球形的納米金粒子對蛋白質有很強的吸附功能,可以與葡萄球菌A蛋白、免疫球蛋白、毒素、糖蛋白、酶、抗生素、激素、絕升牛血清白蛋白等非共價結合,因而在基礎研究和實驗中成為非常有用的工具。
納米金溶膠
作為顯微鏡示蹤物
1978年,Geobegan等將納米金標記抗體用於普通光鏡下檢測B淋巴細腦表面膜免疫球蛋白,建立了光鏡水平的免疫金染色(immunogold staining,IGS)。1981年 Danscher用銀顯影方法增強金顆粒的可見度,並提高了靈敏度。Holgate等人於1983年建立了用銀顯影液光鏡下金顆粒的可見性的免疫金銀染色法(immunogold-siliver staining,IGSS),利用銀的增強作用,加大單獨金粒子在光鏡下可視粒子的半徑,增加了小顆粒金粒子的標記密度,提高了靈敏度。1986年Fritz等人又在IGSS法基礎上成功地進行了彩色IGSS法,使得結果更加鮮艷奪目。盡管如此,由於亞硝酸銀化合物是光敏性的,需要在暗室里進行標記,實驗操作非常的不便氏悶,改用非光敏的醋酸銀化合物,價格又過於昂貴,所以納米金在光鏡中的應用日漸減少。而利用納米金的高電子密度,能在電鏡下清晰的分辨顆粒,作為在透射電鏡(TEM)、掃描電鏡(sEM)和熒光顯微鏡的示蹤物在電鏡免疫化學和組織化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應用於均相溶膠顆粒免疫測定技術
均相溶膠顆粒免疫測定法(sol particle immunoassay, SPIA)是利用免疫學反應時金顆粒凝聚導致顏色減退的原理,將納米金與抗體結合,建立微量凝集試驗檢測相應的抗原,如間接血凝一樣,用肉眼可直接觀察到凝集顆粒。已成功地應用於PCG的檢測,直接應用分光光度計進行定量分析。
應用於流式細胞儀
應用熒光素標記的抗體,通過流式細胞儀(Flow CytoMeter,FCM)計數分析細胞表面抗原,是免疫學研究中的重要技術之一。但由於不同熒光素的光譜相互重疊,區分不同的標記很困難。Boehmer等研究發現,納米金可以明顯改變紅色激光的散射角,利用納米金標記的羊抗鼠Ig抗體應用於流式細胞術,分析不同類型細胞的表面抗原,結果納米金標記的細胞在波長632nm時,90度散射角可放大10倍以上,同時不影響細胞活性。而且與熒光素共同標記,彼此互不幹擾。因此,納米金可作為多參數細胞分析和分選的有效標記物,分析各類細胞表面標志和細胞內含物。
應用於斑點免疫金銀染色技術
斑點免疫金銀染色法(Dot-IGS,IGSS)是將斑點ELISA與免疫納米金結合起來的一種方法。將蛋白質抗原直接點樣在硝酸纖維膜上,與特異性抗體反應後,再滴迦納米金標記的第二抗體,結果在抗原抗體反應處發生金顆粒聚集,形成肉眼可見的紅色斑點,此稱為斑點免疫金染色法(Dot-IGS)。此反應可通過銀顯影液增強,即斑點金銀染色法(Dot-IGS/IGSS)。
應用於免疫印跡技術
免疫印跡技術(immunoblotting,IBT)也稱為免疫轉印技術,其原理是根據各種抗原分子量大小不同,在電泳中行走的速度不同,因而在硝酸纖維素膜上占據的位置也不同;把含有特異性抗體的血清和這一薄膜反應,那麼特異性的抗原抗體反應就顯色。而納米金免疫印跡技術相比酶標記免疫印跡技術具有簡單、快速、具有相當高的靈敏度。而且應用納米金將硝酸纖維素膜上未反應抗體進行染色,評估轉膜效率,校正抗原一抗體反應的光密度曲線,即可進行定量免疫印跡測定。
應用於斑點金免疫滲濾測定技術
斑點金免疫滲濾測定法(dot immuno-gold filtration assay,DIGFA)是斑點免疫測定法(dot immunoboding assay,DIBA)中的一種,是1982年由Hawkes等人在免疫印跡技術基礎上改良發展起來的一項免疫學新技術。其原理完全同斑點免疫金染色法,只是在硝酸纖維膜下墊有吸水性強的墊料,即為滲濾裝置。在加抗原(抗體)後,迅速加抗體(抗原),再加金標記第二抗體,由於有滲濾裝置,反應很快,在數分鍾內即可顯出顏色反應。與斑點免疫滲濾測定法(d o t immunotietration assay,DIFA)相比,所不同的是免加底物液,直接由紅色膠體金探針顯色,結果鮮艷,背景更清楚,可以在室溫下保存。該方法已成功地應用於人的免疫缺陷病病毒(HI)的檢查和人血清中甲胎蛋白的檢測。使用的有HCG試劑盒,AFP試劑盒,消化道腫瘤篩檢試劑盒。
應用於免疫層析技術
免疫層析法(gold immunochromatography assay, GICA)是將各種反應試劑以條帶狀固定在同一試紙條上,待檢標本加在試紙條的一端,將一種試劑溶解後,通過毛細作用在層析條上滲濾、移行並與膜上另一種試劑接觸,樣品中的待測物同層析材料上針對待測物的受體(如抗原或抗體)發生特異性免疫反應。層析過程中免疫復合物被截留、聚集在層析材料的一定區域(檢測帶),通過可目測的納米金標記物得到直觀的顯色結果。而游離標記物則越過檢測帶,達到與結合標記物自動分離之目的。GICA特點是單一試劑,一步操作,全部試劑可在室溫長期保存。這種新的方法將納米金免疫檢測試驗推進到~個嶄新的階段。
生物感測器
生物感測器(biosensor)是指能感應(或響應)生物、化學量,並按一定規律將其轉換成可用信號(包括電信號、光信號等)輸出的器件或裝置。在生物感測器方面,納米金主要設計為免疫感測器,是利用生物體內抗原與抗體專一性結合而導致電化學變化設計而成。另外由於納米金的氧化還原電位是+1.68V,具有極強的奪電子能力,能大大提高作為測定血糖的生物感測器葡萄糖氧化酶膜的活性,金顆粒越細,活性越大。
生物晶元
生物晶元是以膜、玻璃、硅等固相介質為載體,其最大的優點在於高通量、並行化、微型化。一次實驗可同時檢測多種或多份生物樣品。生物晶元包括基因晶元、蛋白質晶元、細胞晶元、組織晶元。生物晶元用於食品安全檢測領域的應用主要包括農葯、獸葯殘留檢測,食品微生物檢測、動物疫病監測、轉基因動物植物檢測等。2002年Park等在《Science》雜志上介紹了一種以納米金為探針的基於電荷檢測的新型基因晶元,該晶元具有非常好的靈敏度及特異性,可以在十萬分之一比率中檢測出單鹼基突變的基因片段。
檢測應用
食品檢測分析一般採用化學分析法(CA)、薄層層析法(TLC)、氣相色譜法(GC)、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但需要繁瑣、耗時的前處理,樣品損失也較大。相對於靈敏度較低的CA和TLC方法,GC、HPLC的靈敏度較高,但操作技術要求高、儀器昂貴,並不適合現場快速測定和普及,而以納米金為免疫標記物的檢測技術正彌補了這些技術的缺點,在現代食品分析檢測中的運用也越來越多。
獸葯殘留
所謂獸葯殘留是指動物產品的任何可食部分所含獸葯的母體化合物及,或其代謝物,以及與獸葯有關的雜質的殘留。獸葯殘留既包括原葯也包括葯物在動物體內的代謝產物。主要的殘留獸葯有抗生素類、磺胺葯類、呋喃葯類、抗球蟲葯、激素葯類和驅蟲葯類。獸葯通常是通過在預防和治療動物疾病用葯、在飼料添加劑中使用以及在食品保鮮中引入葯物而帶來對食品的污染。人長期攝入含獸葯的動物性食品後,不但會對人體產生毒性作用,出現過敏反應,而且動物體內的耐葯菌株可傳播給人體,當人體發生疾病時,就給臨床上感染性疾病的治療帶來一定的困難,延誤正常的治療。另外有些殘留物還具有致畸、致癌、致突變作用。
Verheijen利用膠體金標記純化的抗鏈黴素單克隆抗體,對鏈黴素的檢測限為160ng/ml,檢測方便快速,不需要其他試劑和儀器,時間僅需lOmintl41。而使用膠體金免疫層析試紙條,在檢測蝦肉等組織試樣中殘留氯黴素(chloramphenicol,CAP)殘留時,靈敏度可達到 lng/ml,只需5~10min,並且與類似物沒有交叉反應。Yong Jin等也使用金標法來檢測動物血漿和牛奶中的新黴素殘留,其檢測限為10ng/mltl6J。鹽酸克倫特羅即β2受體興奮劑,俗稱「瘦肉精」能增強脂解和減慢蛋白質分解代謝,若在畜牧生產中使用,可明顯提高飼料轉化率和瘦肉率;但使用劑量過大,則會對動物和人(間接)的肝臟、腎臟等器官產生嚴重的毒副作用。盡管歐盟於1996年禁止在畜牧生產中使用該葯(EC Direc. tive 96/22/EC),我國農業部也於1997年明令禁止,但國內「瘦肉精」中毒事件時有發生。劉見使用金標試紙法快速檢測檢測鹽酸克倫特羅,最小檢測量達到40ng/ml。商品化的試紙條產品也比較成熟,比利時UCB Bio-procts公司開發的Tlhe Beta STAR檢測法就是將特定的β-內醯胺受體固定在試紙條上,用膠體金有色微粒作為標記物,5min內可以檢測到青黴素和頭孢黴素殘留。而國內的劉平在用生物電化學感測器檢測牛奶中殘留的青黴素時,認為使用納米金將有助於提高感測器的檢測限。
動物傳染病
動物傳染病不但會影響動物養殖經濟,也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已把預防和控制嚴重的動物流行病作為其工作重點之一。蝦白斑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是阻礙蝦養殖業發展的主要因素,至今還沒有有效的葯物,所以及早檢測出病毒,顯得尤其重要。Wang Xiaojie等已成功研究了斑點免疫金滲濾法(DIGFA)t19~和金標試紙法來檢測蝦白斑病毒,其中金標試紙法的檢測限為1 μg/ml,而使用銀增強,可以達到0.01μg/ml。賴清金等使用金標試紙條來檢測豬瘟病毒,10~15min就能檢出結果,並可根據檢測結果合理指導豬瘟免疫和建立適宜的免疫程序。禽流感病毒(AIV)是引起禽類急性死亡的烈性、病毒性傳染病,而且能感染人,我國許多地區也先後報道有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發生,給養禽業造成了重大的經濟損失,也嚴重威脅了人類的健康。劉永德等將兔抗禽流感H5、H9亞型病毒抗體純化後,分別與制備的膠體金研製成免疫金探針,用改良的滲濾法安全快速地檢測被檢材料中禽流感H5、H9亞型病毒,3min即可得到結果,檢測靈敏度分別為1.62ug/ml和1.25μg/ml。
農葯殘留
農葯殘留分析的困難包括:樣品基質背景復雜、前處理過程繁瑣,需要耗費較多的時間、被測成分濃度較低、分析儀器的定性能力受到限制、儀器檢測靈敏度不夠等一系列問題,但使用金標記的快速檢測可以很好的解決以上問題。國內的王朔分別使用納米金免疫層析和納米金滲濾法檢測西維因的殘留,整個檢測過程只需5min,檢測限也分別達到100ug/L和50μg/L。國內的生物技術公司也開發出了成熟的商品化產品,如克百威農殘速測試紙條等。
致病微生物檢測
基於金標記的快速檢測研究在致病微生物方面比較多,檢測的種類也比較多。最早Hasan以免疫磁性分離技術為基礎的免疫膠體金技術已成功應用於01群霍亂弧菌(Vibriocholerae)的檢測。國內洪幫興等人研究了以硝酸纖維膜為載體納米金顯色的寡核苷酸晶元技術,為在分子水平快速簡便的鑒別致病菌提供了可能,甚至可以檢出致病菌的耐葯性變異。該晶元技術對大腸埃希氏菌、沙門氏菌、志賀氏菌、霍亂弧菌、副溶血弧菌、變形桿菌、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蠟樣芽孢桿菌、肉毒梭菌和空腸彎麴菌等10種(屬)具有高靈敏度和特異性,檢出水平可達10CFU/mlt251。殷涌光等在使用集成化手持式Spreeta TM SPR感測器快速檢測大腸桿菌時,引入膠體金復合抗體作為二次抗體大幅度增加質量,進一步擴大了檢測信號,同時延長膠體金復合抗體與微生物的結合過程,使檢測信號進一步穩定與放大,從而顯著提高了檢測精度,使該感測器對大腸桿菌的檢測精度由10.6 CFU/ml提高到10.1CFU/ml。金免疫滲濾法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大腸埃希氏菌0157:H7,檢測通常先以山梨醇麥康凱瓊脂(sMAC)進行初篩,然後用生化和血清學試驗做鑒定,一般需要24~48h,而採用膠體金免疫滲濾法檢測卻非常的簡便,在很短時間即可得到結果。
在致病菌快速檢測中金標試紙條的研究越來越廣泛。謝昭聰等應用膠體金免疫層析法檢測水產品中霍亂弧菌的研究中,增菌液霍亂弧菌含量為1CFU/ml,通過增菌12h後,即可應用膠體金免疫層析法診斷試劑檢出,而一般水產品霍亂弧菌檢測所採用的傳統常規方法,檢測時限長,增菌培養需8~16h,分離培養需14~20h,初步報告需30h以上,實際操作中,需要3d以上才能出報告。腸桿菌科的大屬沙門氏菌可引起人的沙門氏菌性食物中毒,王中民等人採用免疫滲濾法可檢出85%的引起食物中毒的沙門氏菌,靈敏度為2.4×107CFU/ml,對最常見的鼠傷寒、豬霍亂和腸炎沙門氏菌,檢出率達100%,而採用膠體金免疫層析法的靈敏度為2.1×106CFU/mlt30j。被美國列為七種主要食源性致死病菌之一的李斯特菌,如果按照傳統的分離培養和鑒定技術需要l~2周時間,而採用免疫膠體金層析法只需10min就能得到檢測結果,靈敏度達到87.5%。
真菌毒素的檢測
真菌毒素(Mycotoxin)是由真菌(Fungi)產生的具有毒性的二級代謝產物,廣泛存在食品和飼料中,人類若誤食受污染的食品,就會中毒或誘發一定疾病,甚至癌症。檢測食品中的真菌毒素常用理化方法或生物學方法。但理化法需要較昂貴的儀器設備,操作復雜。而運用免疫技術檢測真菌毒素敏感性高,特異性強,非常適用於食物樣品的檢測。D.J.Chiao等使用金標免疫層析法在10min之內即可檢測50ng/ml的肉毒桿菌毒素B(BoNT/B),如果使用銀增強則其檢測限可以達到50pg/ml,而且對A、E型肉毒桿菌毒素沒有交叉反應。貉麴黴毒素是麴黴屬和青黴屬產生的一類真菌毒素,其中毒性最大、與人類健康關系最密切、對農作物的污染最重、分布最廣的是赭麴黴素A(OTA),賴衛華等研製的赭麴黴毒素A快速檢測膠體金試紙條,檢測限達到了10ng/mlt331,遠遠低於我國對赭麴黴毒素的限量要求5μg/L。黃麴黴毒素B z的快速檢測國內也有很多研究,孫秀蘭研製的黃麴黴毒素B,金標免疫試紙條,其最低檢測限達到2.5ng/ml,而且能定性或半定量檢測食品中的黃麴黴毒素B,含量。
優點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食品分析檢測技術也在不斷地更新、完善和迅速發展,尤其是快速檢測技術更能適應現代高效、快速的節奏和滿足社會的要求。儀器分析法可以保證數據的精確性和准確性,但其流程仍比較煩瑣。盡管以納米金為標記物的免疫分析法及其它速測技術的開發過程需投入較多資金和較長時間,但具有簡單、快速、靈敏度高、特異性強、價廉、樣品所需量少等優點,其靈敏度與常規的儀器分析一致,適合現場篩選,而且其中的金免疫層析技術正在向定量、半定量檢測和多元檢測的方向發展,更加體現出金標技術的優勢。總之,快速檢測技術的快速、靈敏、簡便等優點,使之在食品衛生檢疫和環境檢測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和發展前景。
制備方法
配製濃度為2.44×10-3 mol/L 的HAuCl4·4H2O溶液、濃度為3.43×10-2 mol/L 的Na3C6H5O7·2H2O 溶液、濃度為1.00×10-4 mol/L 的 PVP 溶液, 以及濃度為0.391 mol/L 的NaBH4 溶液備用。在燒杯中加入10 mL 氯金酸溶液, 10 mL 或不加保護劑溶液, 80 mL 三蒸水, 將燒杯置於數顯測速恆溫磁力攪拌器上, 邊加熱邊攪拌, 攪拌的轉速設置為600 r/min, 加熱至75℃, 恆溫2 min, 用移液管移取一定體積的還原劑(Na3C6H5O7 或NaBH4)溶液,迅速一次加入到上述混合液, 開始計時, 使液體顏色恆定並持續加熱一段時間共9 min, 停止加熱, 繼續攪拌5 min 後, 停止攪拌, 冷卻至室溫, 所得液體為納米金溶膠。
Ⅲ 食品快速檢測技術論文
食品快速檢驗檢測技術以其簡捷性和便攜性兩大優勢得到了快速發展。 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食品快速檢測技術論文,希望你們喜歡。
食品的快速檢驗檢測技術
摘要:食品安全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文章介紹了目前常用的食品安全快檢技術,並展望了其發展方向。
關鍵詞:食品安全 快檢 技術綜述
引言
食品安全(food safety)是指食品無毒、無害,符合應當有的營養要求,對人體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關繫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關繫到社會和諧穩定,而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加了吊白塊的麵粉,有毒的大米,注了水的雞肉,摻了石蠟的火鍋底料,硫酸泡過的荔枝,以及假酒假煙假蜂蜜劣質奶粉充斥著市場,真讓老百姓擔心起這片“天”。因此,對食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環節實施監測監控勢在必行,食品安全分析檢測技術應運而生。
傳統的食品安全分析檢測技術主要是指化學分析法和大型儀器檢測法,相對成熟。但它們的操作只能局限於實驗室,操作復雜,耗時長,不能滿足對食品質量安全實時監督掌控的需求,尤其在突發事件時,快速檢驗檢測技術以其簡捷性和便攜性兩大優勢得到了快速發展。
1、食品快速檢驗檢測技術的研究現狀
1.1 化學速測技術
化學速測技術主要是根據待測成分的某些化學性質,將樣品與特定試劑發生水解、氧化、磺酸化或絡合等化學反應,通過與標准品的顏色比較或特定波長下的吸光度比較,以獲得檢測結果,通常也成為化學比色分析法。
利用普通化學原理的速測法主要包括檢測試劑和試紙,隨著檢測儀器的不斷發展,國內外均已有與測試劑相配套的微型光電比色計。針對試紙檢測的儀器也有報道,如硝酸鹽試紙條[1],主要是將硝酸鹽還原為亞硝酸鹽,在弱酸性條件下與對氨基苯磺酸重氮化後,和N-1-鹽酸萘乙二胺偶合形成紫紅色染料,試紙變色,插入檢測儀讀數即可。德國默克公司生產的與試紙聯用的光反射儀技術相對成熟,國內尚無商品化儀器問世。
利用生物化學原理的速測法主要應用於微生物的檢測,商品化成品以美國3M公司的PerrifilmTM Plate系列微生物測試片為代表,在檢測金黃色葡萄球菌時,只需要測試片與確認片配套使用即可。測試片有上下兩層薄膜組成,下層的聚乙烯薄膜上印有網格,便於計數,同時覆蓋著含有特異性顯色物質和抗生素的培養基,若樣品中含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無須增菌,直接接種紙片培養24h後便可觀察到顯示出特殊顏色的菌落;確認片與測試片相似,只是含有不同的特異性顯色物質,將有疑似菌落的測試片影印到確認片後,培養1-3h即可觀察,不需進行繁瑣的生理生化鑒定。而常規的Baird-Parker平板計數法耗時長達78h。
1.2 酶抑制速測技術
酶抑制速測技術主要用於食品中農葯殘留和重金屬的快速檢測。這些物質可通過鍵合作用造成酶的化學性質和結構的改變,產生的酶-底物結合體會發生顏色、吸光度或者pH值的變化,通過測定這些變化以達到定性或定量檢測的目的。根據檢測方式的不同,可分為試紙法、pH計法和光度法。相比而言,試紙法成本低、操作簡單,更易於推廣。它主要是將酶和底物分別固定在兩張試紙片上,當樣品中有待測組分時,會對酶產生抑製作用,兩張試紙片接觸後,酶和底物結合便會發生顯著地顏色變化,比較適合農貿市場和超市等一些食品集散地的實時安全監管。由於該方法的檢出限和保存性等方面的局限,只適用於初篩檢測[2]。
1.3 生物感測器速測技術
生物感測器技術是利用生物感應元件的專一性,按照一定的規律將被測量轉換成可用信號,使這種信號強度與待測物濃度形成一定的比例關系,具有快速、靈敏、高效的特點,是目前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的研究熱點,廣泛應用於食品中農葯殘留、獸葯殘留等方面的檢測,與傳統的離線分析技術相比,它更適應於在復雜的體系內進行快速在線連續監測,在現場快速檢測領域有著不可逾越的優勢,按照感測器類型又可分為免疫感測器、酶感測器、細胞感測器、組織感測器、微生物感測器等等。
免疫感測器是在抗原抗體結合免疫反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生物感測器。利用壓電免疫感測器檢測食品中常見腸道細菌時,通過葡萄球菌蛋白A將腸道菌共同抗原的單克隆抗體寶貝在10MHz的石英晶體表面,以大腸菌群為例,響應值可達10-6-10-9。
1.4 免疫速測技術
免疫速測是利用抗原抗體的專一、特異性反應建立起來的方法,根據選用的標記物可分為放射免疫檢測、酶免疫檢測、熒光免疫檢測、發光免疫檢測、膠體金免疫檢測等。酶聯免疫吸附檢測法是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免疫速測技術。它將酶標記在抗體/抗原分子上,形成酶標抗體/抗原即酶結合物,抗原抗體反應信號放大後,作用於能呈現出顏色的底物上,可通過儀器或肉眼進行辨別。目前,黃麴黴毒素酶聯免疫試劑盒已廣泛應用於食品檢測中。
1.5 分子生物學速測技術
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是近年來分子生物學領域中迅速發展並運用的一種技術,在食品檢測中主要用於微生物的檢測。它利用是否能從待測樣品所提取的DNA序列中擴增出與目標菌種同源性的核酸序列來判定是否為陽性,該方法從富集菌體、提取遺傳物質、PCR擴增到電泳、測序鑒定,可控制在24h,而致病菌的傳統培養檢測至少需要4-5天。
隨著研究的逐深入,由PCR技術派生出的實時熒光PCR法、DNA指紋圖譜法、免疫捕獲PCR法、基因晶元法等也逐步得到了應用。基因晶元技術可以在很小的面積內預置千萬個核酸分子的微陣列,利用細菌的共有基因作為靶基因,選用通用引物進行擴增,利用特異性探針檢測這些共有基因的獨特性鹼基,從而區分出不同的細菌微生物。該法特異性強、敏感性高,可實現微生物檢測的高通量和並行性檢測。
2、食品快速檢驗檢測技術的發展方向
食品安全快檢法以其簡捷性和便攜性兩大優勢得到了快速發展,但缺點也顯而易見,需要完善的地方依然很多:
2.1 簡單 速檢驗檢測技術往往是由一些非專業技術人員使用,因此,檢測方法采樣、處理、檢測、分析等各個環節簡單、易行是該方法的一大發展趨勢。
2.2 准確 檢法前處理簡單,勢必導致待測樣品純度不高,基體干擾大。因此,在今後方法的研究中,應更多關注與如何避免假陽性結果,尤其是在分子生物學速測法中,增強靶基因的特異性、引物的特異性、排除死菌體造成的假陽性應得到進一步探索。
2.3 便攜 著微電子技術、智能製造技術、晶元技術的發展,檢測儀器應向微型化、集約化、便攜化方向發展,以滿足更多的現場、實時、動態的檢測要求。
2.4 經濟 測成本的高低直接決定著檢測技術能否得到廣泛的推廣和應用,如何在確保又好又快的檢測基礎上,盡最大可能的降低成本也是今後的研究方向。
2.5 標准化前,我國尚未制定出與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相關的標准和規范,這也阻礙了快檢法的推廣和應用。隨著技術的提高和檢測中對快檢法的需要,應及時制定出相關標准規范以增強快檢結果的認可性和權威性。
參考文獻
[1]房彥軍,周煥英,楊偉群。試紙-光電檢測儀快速測定食品中亞硝酸鹽的研究【J】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04,22(17):18-21
[2]易良鍵。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方法的應用和研究【J】中國信息科技,2012,3:46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食品快速檢測技術論文
Ⅳ 求篇食品安全與檢測畢業論文 速度高分 採納可以在加分
食品檢測與食品安全姓名: 姓名:盧周舟 學號: 學號:43208419 得分: 得分: 摘要: 由於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我國食品相關行業生產力水平遠遠達不到發達 摘要: 國家水平,而且食品企業誠信意識不強(尤其是民營、私營企業) 、食品消費價值水平低下、 安全意識觀較差,種種原因,造成了我國食品安全問題仍十分嚴峻。食品安全控制已成為當 務之急。主要針對食品中的添加劑、毒素、有害微生物等對人身體有害或可能要害的成分進 行食品檢測。隨著科技的進步,食品檢測在未來面臨著更多的機遇和挑戰。 關鍵詞: 關鍵詞:食品安全,食品檢測,添加劑,毒素,農葯殘留,微生物,基因晶元,免疫學 技術,儀器分析 引論 民以食為天,毋須置疑,食品安全問題關繫到每個人的健康,影響著社會的穩定發展和 不斷進步。如若不能把好食品安全關,勢必造成重大人身安全事故,造成社會秩序的紊亂, 最終影響執政黨的地位和形象, 阻礙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 運用高科技實施高質量的食品檢 測工作勢在必行! 1 我國食品安全問題概述 當前形勢下,我國頒布了《食品衛生法》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相關法律,用以規 范食品安全相關問題,並在省市地區各級政府建立了食品安全管理條例。2010 年以來,我 國食品安全狀況相對以前來說,有著明顯的提升。在 2010 年上半年的食品抽樣檢測中,其 合格率超過了 90%,並且保持著進出口食品高合格率。然而,由於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 段, 我國食品相關行業生產力水平遠遠達不到發達國家水平, 而且食品企業誠信意識不強 (尤 其是民營、私營企業) 、食品消費價值水平低下、安全意識觀較差,種種原因,造成了我國 食品安全問題仍十分嚴峻,具體表現為:1)微生物污染食源現象嚴重。毋庸置疑的是,致 病性微生物所導致相關疾病是當前食品安全面臨的首要問題, 就我國而言, 大部分的食物中 毒都是由於致病性的微生物而引發。 致病性微生物在我國常見的一般有以下幾種: 沙門氏菌、 腸出血性大腸桿菌、 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微生物污染食源的現象每年都呈上升的趨勢。 2)施肥以及農葯導致食品安全問題。毫無疑問,中國是個農業大國,大米、小麥以及蔬菜 種植過程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葯以及生長調節劑,往往使食品在源頭就被污染,大面積、 大劑量地使用化肥、農葯,會導致食物中硝酸鹽積累增加,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食物致癌物 質中,亞硝酸鹽是最為主要的,其對人體的傷害是巨大的。當前農葯殘存也是構成食品安全 問題的重要因素,有機蔬菜是當前最為火熱的話題。3)由於生產經營者的法律意識淡薄, 更有良知缺乏的問題,致使食品生產加工領域假冒偽劣問題突出。4)食品添加劑濫用問題。 食品在加工過程中,不可避免投入各種添加劑,來迎合不同人體口感要求,然而,不法加工 組織肆意添加防腐劑、色素以及各種化學保鮮物質,導致食品安全隱患大大升高,如媒體報 [1] 道中涉及的三氯氰胺奶粉案以及地溝油案。 1.1 食品安全事件頻發 檢測責任與機遇並存 食品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 都相當關注安全及質量問題, 包括如何加強企業本身的食品 安全意識以及道德觀念。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的頒布實施,食品安全在食品 行業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顯現, 並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食品安全已經成為當今社會 焦點話題。 食品安全與品質檢測水平是構建和完善中國食品安全保障體系的重要環節和技術支撐。 食品安全正日益上升為全民重視的高度。無論是國內生產的食品,還是國外的泊來品,都應 該有一整套可操作的檢測、監控程序。特別是當某個食品出現問題時,職能部門更應該在第 一時間介入調查,以科學公正的態度,拿出令人信服的檢測結果和評估報告,如此一來,既 維護了商家的利益,又保護了消費者的利益。 1.2 國內食品檢測的暴露漏洞 食品檢測是進、出市場的最後一關,可是在一些地方或有或無,形同虛設,暴露了食品 檢測存在「短腿」。我國許多企業的關鍵檢測儀器和設備檢測能力差,檢測靈敏度低,檢測 技術落後,食品安全問題主要集中在微生物超標,農獸葯殘留超標,食品添加劑超標,有毒 有害物質超標,檢出有害生物等傳統檢驗項目中。 防堵食品安全監管漏洞刻不容緩。目前中國雖然建立了由質檢、工商、食葯監、醫療衛 生等部門組成的食品監督體系, 但上述部門的工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已經程式化, 檢查之前 事先通知,或者讓商家主動送檢,這種做法難以檢出問題。 據悉,現行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實行的是分段監管,涉及到農業、林業、漁業、質監、 工商、 衛生、 食品葯品、 出入境檢驗檢疫等多個部門,食品檢驗機構分散、 低水平重復建設、 重復檢測、檢測信息不能共享等問題隨之衍生。因此,整合「檢測計劃、檢測經費、檢測信 息、 檢測能力」四項就成了食品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 但是關於如何整合卻沒有現成的經驗 可供借鑒。 1.3 食品安全控制已成為當務之急 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葯、獸葯,地球的生態環境正在遭受著 前所未有的破壞,食品的質量和安全受到威脅,進而威脅人類自身的健康和安全?此外,化 學添加劑、轉基因等技術的應用,也增加了人們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憂慮。因此,食品安全控 制已成為當務之急。 食品安全涉及食源性危害關鍵檢測技術和實驗室檢測能力, 發達國家在食品安全衛生控 制方面呈現兩個明顯趨勢:一是安全衛生指標限量值逐步降低;二是檢測技術日益趨向於高 技術化、系列化、速測化和便攜化。因此,在我國「十一五」規劃中已將提高企業的自檢自 控能力列為發展目標之一,對食品生產企業嚴格實施食品安全市場准入制度,從企業保證 「菜籃子」產品質量安全的必要條件抓起,採取生產許可,出廠強制檢驗等監督措施?在促 進食品出口方面推行從養殖場, 種植基地等原產地到出口離境的全過程監管, 幫助和監督出 口生產企業按照進口國的要求進行生產和管理,確保出口產品質量,對進口的食品,利用食 品安全控制技術與方法,加大檢測力度,確保進口食品符合國家的安全衛生要求,使我國的 [2] 食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全面提升我國食品產業的質量水平。 2 食品檢測的主要內容 2.1 食品添加劑的檢測 食品添加劑是指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 香、 味以及為防腐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 中的化學物質或天然物質。目前,全世界發現的各類食品添加劑有 14000 多種。截止 1999 年我國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有 l587 種。食品添加劑是食品工業的基礎原料,對食品的生 產工藝、產品質量、安全衛生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是違禁、濫用以及超范圍、超標准使用添加劑,都會給食品質量、安全衛生以及消費 者的健康帶來巨大的損害。 食品添加劑的種類和數量越來越多, 對人們健康的影響也就越來 越大。 隨著研究的不斷改進和發展, 原來認為無害的添加劑, 近年來發現還可能存在慢毒性、 致癌作用、致畸作用及致突變作用等各種潛在的危害,因而更加不能忽視。 食品加工企業必須嚴格遵照執行食品添加劑的衛生標准,加強衛生管理,規范、合理、 安全地使用添加劑,保證食品質量,保證人民身體健康。食品添加劑的分析與檢測,則對食 品的安全起到了很好的監督、保證和促進作用。 譬如硝酸鹽和亞硝酸鹽是肉製品生產中最常使用的發色劑。 在微生物作用下, 硝酸鹽還 原為亞硝酸鹽,亞硝酸鹽在肌肉中乳酸的作用下生成亞硝酸,而亞硝酸極不穩定,可分解為 亞硝基,並與肌肉組織中的肌紅蛋白結合,生成鮮紅色的亞硝基肌紅蛋白,使肉製品呈現良 好的色澤。 但由於亞硝酸鹽是致癌物質——亞硝胺的前體, 因此在加工過程中常以抗壞血酸 鈉或異構抗壞血酸鈉、煙醯胺等輔助發色,以降低肉製品中亞硝酸鹽的使用量。我國《食品 添加使用衛生標准》(GB2760—1996)規定:亞硝酸鹽用於腌制肉類、肉類罐頭、肉製品時的 最大使用量為 0.15g/kg, 硝酸鈉最大使用量為 0.5g/kg, 殘留量(以亞硝酸鈉計)肉類罐頭 不得超過 0.05g/kg,肉製品不得超過 0.03g/kg。亞硝酸鹽可通過鹽酸萘乙二胺法測定當 量,硝酸鹽可經沉澱蛋白質、除去脂肪後,將樣品提取液通過鎘柱,使其中的硝酸根離子還 原成亞硝酸根離子。 2.2 食品中常見毒素和幾種典型毒素的性質和檢測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由不同公司,不同地方生產的食品。但在近幾年, 國內經常出現食品質量問題。五年前,肯德基的雞翅被發現加入了工業染料蘇丹紅。隨後, 問題鹹蛋又發現含有工業染料蘇丹紅。不法商人用 「瘦肉精」喂養豬只,令食用的豬肉里 含有對人體心臟有害的「瘦肉精」 。市場用孔雀石綠養魚,令魚類中含有有害物質孔雀石綠。 去年,又發現三鹿奶粉中非法添加有害物質三聚氰胺。 食品安全不但發生在國內,而且在我們身邊也經常發生。 2007 年暨南大學珠海學院就 發生了一起嚴重的食物中毒事件, 不少師生感到身體不適。 學生因為進食不幹凈食物發生腸 胃炎的事件時有發生。質量不安全食品也在市場上泛濫。 因此,食品質量問題不得不引起人們關注。 食品中常見毒素有黴菌毒素, 動物性天然毒素和植物性天然毒素。 其中食品中常見的霉 菌毒素有黃麴黴毒素,展青黴毒素,單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玉米赤霉烯酮,雜色麴黴素,棒 麴黴素,島青黴毒素和其他黴菌毒素。常見的動物性天然毒素有動物肝臟中的毒素,河豚毒 素,岩蛤毒素,螺累毒素和組胺。常見的植物性天然毒素有氰苷,紅細胞凝集素,皂苷,龍 [3] 葵鹼,秋水仙鹼,棉酚和毒蘑菇。 譬如黃麴黴毒素是黃麴黴(Aspergillus flavus) 和寄生麴黴(A.parasiticus)等的代 謝產物,主要存在於霉變的花生、 穀物、 果仁和大米等食物中,食用油等製品中也經常發現黃 麴黴毒素。 它是由黃麴黴和寄生麴黴代謝產生的一組化學結構類似、 致毒基團相同的化合物, 目前已分離鑒定出 18 種,主要是黃麴黴毒素 B1、B2、G1、G2 以及由 B1 和 B2 在體內經過 羥化而衍生成的代謝產物 M1、M2 等,B1 為毒性及致癌性最強的物質。B1 是二氫呋喃氧雜 萘鄰酮的衍生物,即含有一個雙呋喃環和一個氧雜萘鄰酮(香豆素) ,前者為基本毒性結構, [4] 後者與致癌有關。 黃麴黴毒素對人類健康的危害主要是由於人們食用被黃麴黴毒素污染的 食物,途徑有二,其一是由受黃麴黴毒素(主要為 B1) 污染的植物性食物攝入,其二是經飼料 而進入奶或乳製品(包括乳酪、 奶粉等) 的黃麴黴毒素(主要為 M1) 。 黃麴黴毒素 B1 的半數 致死量為 0. 36 mg/ kg 體重,屬特劇毒的毒物范圍(動物半數致死量 10 mg/ kg ,它的毒性 比氰化鉀大 10 倍,比砒霜大 68 倍) ,它引起人的中毒主要是損害肝臟,發生肝炎、肝硬化、 [5] 肝壞死等。因此,黃麴黴素的檢測方法在食品檢測中極為重要。 國內外有關黃麴黴素 B1 的檢測方法主要有:薄層色譜法、酶聯免疫測定法、高效液相 色譜法和熒光光度法。試驗採用了免疫親和柱對飼料中黃麴黴素 B1 進行凈化,對高效液相 [6] 色譜熒光檢測方法進行了研究,為監控飼料中黃麴黴素 B1 提供了簡便可行的方法。 2.3 食品中有害微生物 現代食品行業, 有很多有害的微生物嚴重危害食品的品質和人們的健康, 甚至會引起一 些嚴重的疾病。而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對各類食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大,因有害微生物引起 的各類食物中毒事件也逐漸增多。然而,使用傳統的檢測方法即非選擇性和選擇性增菌、生 長法及血清學鑒定雖然比較准確,但費力、耗時,一般需 4—7 d 才能完成。此外,低水平 的病原菌污染,食品加工後導致菌體的「致傷」及食品其它成分的干擾等因素,使得傳統的 檢測方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因此,需及時發現致病菌,控制污染及其可能對人體健康產生的危害。分子生物學技術 的發展使得許多食品工作者得以尋求更為快速有效的方法來檢測病原菌, 以期增加敏感性和 顯著地減少檢測時間。其中,PCR 技術是比較有效,也是應用得最為廣泛的一種檢測方法之 [7] 一。 3 食品安全檢測發展方向分析 隨著用硫磺熏制毒辣椒、毒粉絲案,用病死豬肉加工肉餡案,用罌粟殼加工鹵肉案,劣 質奶粉導致大頭娃娃案,三氯氰胺以及蘇丹紅等一個個食品安全事件被媒體揭露,一個個重 要的問題擺在眼前: 如何有效加強食品安全檢測?食品安全檢測技術趨勢如何?為了保障我 國食品安全,政府啟動並實施了一系列食品安全保障體系建設的重大舉措:制訂了一系列與 食品安全相關的法律和法規,發布了一系列涉及食品安全的國家標准和行業標准,初步建立 了我國食品安全保障體系,而其技術支撐就是食品安全檢測技術和儀器。 3.1 基因晶元檢測技術趨勢 早前 Anthony 等人建立了一個在短時間內通過測定致病性微生物含量的方法來快速檢 測食品安全性能,其通過 158 例經血培養鑒定為陽性的樣品進行檢測,其有效合格率達到 80%。Carl 等針對四種細菌(大腸埃希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空腸彎麴菌)的單一研究, 而推出了基因檢測法,此法大力提高了檢測的精度,而且節省檢測時間,可操作性強。其主 要方法是:從水以及食品中,分離出相關的致病性微生物或者是其他微生物,通過沙門菌、 志賀菌和大腸埃希菌的標准菌株作對照,比較觀察相關細菌的特徵,從而得出相關微生物的 致病因子。基因晶元檢測技術與常規檢測方法、PCR 檢測方法相比較而言,其檢測細菌的種 類廣泛,檢測的合格率高達 99%,檢測時間大大縮短。基因晶元技術一般而言,其檢測時間 為四個小時,傳統的 PCR 技術需要八個小時。基因晶元檢測技術的發展,大力變革了食品安 全檢測相關理念,尤其是對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檢測。因為當前形勢來看,對於轉基因食品 的安全問題,爭議很大,而且現今仍沒有通行的檢測方法,但是基因晶元檢測技術可以對轉 基因食品進行精確地檢測。 利用分析當前通用的基因報告以及各種基因特意片段, 將其製成 [8] 晶元樣品,然後與被檢測的食品進行簡單雜交,即可准確判定轉基因食品的特徵性能。 3.2 免疫學技術 免疫學技術是利用抗原和抗體直接的反應, 加之免疫相關技術來檢測細菌。 免疫學技術 的優點是可直接選擇細菌,而不需要對細菌進行分離,直接通過免疫法進行細菌的篩選。因 為抗原與抗體間的反應種類很多,所以,免疫學方法也不統一,當前在食品安全檢測中,常 常用到的是免疫磁珠分離法、免疫力檢測試劑條、免疫乳膠試劑、免疫酶技術、免疫深沉法 或免疫色譜法等。免疫法具備非常高的精確度,被檢測食品可通過增菌後,在短時間中便能 檢測到,而且更為突出的一點便是,抗原與抗體之間的反應時間相當短。在免疫磁珠分離大 方法中,能迅速採集以及濃縮大量的食品中的微量細菌,並分析其危害性,可以有效預防 TDH 陽性副溶血性弧菌所帶來的食物中毒。而膠體金免疫層析法能准確地檢測出沙門氏菌, 通過抗體的置入能有效形成免疫層析條, 組織此類細菌的相關危害, 為當前食品安全檢測提 [9] 供了良好的前景。 3.3 農葯殘存檢測技術趨勢 目前絕大多數色譜農葯殘留的檢測都是通過選擇性的檢測器:電子俘獲檢測器(ECD) 、 氮磷檢測器(NPD) 、火焰光度檢測器(FPD) 、熒光檢測器、質譜(MSD)以及近幾年發展起來 的免疫分析檢測方法。ECD 主要用於檢測有機氯、菊醞類等含鹵素的農葯,靈敏度非常高; NPD 主要用於檢測含氮、磷的有機磷、氨基甲酸脂類等農葯;FPD 主要檢測有機磷類農葯; 熒光檢測器主要用於液相色譜儀的氨基甲酸醞類農葯的衍生化檢測。 近年來, 隨著農葯事業 的發展,農葯殘留檢測的驗證技術需要重新認識。MSD 是驗證分析最常用的技術,也可以用 於定量分析,但價格昂貴、技術要求高。自從出現毛細管色譜柱後,二維色譜發展很快。使 用不同的兩個儀器或使用一個具有雙柱(不同極性) 、雙通道、雙檢測器的儀器,一次取樣 可同時獲得兩組信息。美國 FDA、歐共體等都是先採用此法作定性檢測的。此法比較適合中 國實際, 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劉長武等人研究出二維色譜快速檢測數十種農葯的檢測方法。 美國已經報道利用快速掃描技術在大約 1h 定性定量檢測幾百種不同類型的農葯。色譜等儀 器分析技術對於檢測技術人員和儀器要求較高, 但可以對於農葯殘留進行定性定量分析、 可 以檢測幾種甚至幾百種已知和未知的農葯,檢測靈敏度高,可以提供科學准確、公正的檢測 數據,作為仲裁依據。作為一種實驗室快速檢測技術,可以與現場快速檢測技術結合,發揮 [10] 各自優勢,增加監督管理的力度。 3.4 轉基因食品檢測技術 對於轉基因食品, 尚無統一的定義。 可以理解為含有轉基因生物成分或者利用轉基因生 物生產加工的食品。 轉基因食品, 也可以是多種不同的轉基因生物及非轉基因生物的混合物。 目前轉基因食品主要來源於轉基因植物。 對轉基因產品的安全性, 一直是世界各國及聯合國 等國際組織關心的焦點問題,2000 年聯合國通過了「生物安全議定書」 ,得到了全世界絕大 多數國家的認可,並已生效。該議定書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對轉基因產品要進行檢驗, 以明確其種類, 確定是否是已批準的或已獲得許可的轉基因產品, 以防止一些具有風險的轉 基因產品任意擴散,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總的來說轉基因食品檢測方法主要有 3 種: (1) 核酸檢測方法, 它包括了聚合酶鏈式 Fxj~PCR、 連接酶鏈式反應(LCR、 指紋圖譜法 RFLP, AFLP 及 RAPL 等)、 探針雜交法等; (2)蛋白質檢測方法, 包括蛋白質單向電泳、 蛋白質雙向電泳、 [11] Westem 雜交分析及 ELISAl(3)酶活性檢測方法等。 基因晶元技術可以解決大數量基因檢測問題,是一種更有效、快速,特別是高通量的檢 測方法。基因晶元又稱 DNA 微陣列,是指將許多特定的寡核甘酸片段或基因片段作為探針, 有規律地排列固定於支持物上形成的 DNA 的分了陣列。 晶元與待測的熒游標記樣品的基因按 鹼基配對原理進行雜交後, 再通過激光共聚焦熒光檢測系統等對其表面進行掃描即可獲取樣 品信息。我國開發的轉基因產品檢測晶元基本上能實現:確定是否是轉基因產品、是哪種轉 基因產品、 是否是我國已批準的轉基因產品。 目前研製的晶元能檢測國內外已批准商品化轉 基因作物物種:大豆、玉米、油菜、棉花、馬鈴薯、煙草、西紅柿、木瓜、西葫蘆、甜椒等; 含有啟動子、終止子、篩選基因與報告基因等通用基因位點用作篩選是否是轉基因產品,含 有並包括抗蟲、耐除草劑、雄性不育與育性、恢復基因等各物種特定的目的基因,及品種特 異的邊界序列用於確定是哪種轉基因品種。 3.5 儀器分析的趨勢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各個國家在食品安全衛生控制方面,正在逐步降低安全衛生 指標限量值,這對食品安全檢測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麵食品安全檢測技術日益趨向 於高技術化、系列化和智能化,使檢測儀器朝著高靈敏度和高選擇性的復雜儀器體系發展, 分析方法的聯用成為儀器分析的一個熱點;另一方面,現場檢測儀器在小型便攜化的同時,向 專業化、速測化、自動化和智能化、信息化縱深發展。高靈敏度、高選擇性的新型動態分析 檢測和無損檢測方法及多元參數的檢測技術成為檢測技術的發展趨勢。 生物感測器技術、 生 物晶元技術和電子鼻等仿生感覺技術必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所以目前的食品現場快速檢 測主要呈現 5 大趨勢:(1)由於高新技術的應用,檢測能力不斷提高,檢測靈敏度越來越高, 殘留物的超痕量分析水平已達到 10-7g;(2) 在保證檢測精度的前提下, 食品檢測所需時 間越短越好。檢測速度不斷加快,智能化晶元和高速電子器件與檢測器的使用,使食品安全 檢測周期大大縮短;(3)選擇性不斷提高,高效分離分段、各種化學和生物選擇性感測器的 使用,使在復雜混合體中直接進行污染物選擇性測定成為可能;(4)由於微電子技術、生物 感測器、智能製造技術的應用,檢測儀器向小型化、便攜化方向發展,使實時、現場、動態、 快速檢測正在成為現實。 )目前市場上的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產品大多是進口產品或 (5 國外技術生產的產品, 檢測成本很高。檢測產品國產化,研究生產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 的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產品是大勢所趨。 針對我國的特殊國情, 目前我國基層單位很多速測技術的應用還只處於定性或半定量水 平, 易用型的小型化儀器的應用是目前和今後快速檢測技術的發展趨勢。 另外食品樣品復雜 多樣,前處理煩瑣費時,建立快速檢測方法的同時進一步完善樣品的前處理方法,研製適合 的小型前處理裝置,對於縮短現場快速測定時間及提高測定的准確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張經華 北京市理化分析測試中心食品安全檢測 能力建設 與應用 【2】 2010-8-6 中國設備網 2 【3】暴銥,郭磊,陳佳,林纓,謝劍煒. 生物毒素檢測技術研究進展.分析化 3 學,2009,37(5);764-771 【4】李書國,陳輝,李雪梅,任媛媛. 糧油食品中黃麴黴毒素檢測方法綜述. 糧油食品科 4 技,2009,17(2);62-65 【5】丁平,侯亞莉,程曉偉。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飼料中黃麴黴素 B1。飼料研究,2006, 5 9:61-63 【6】黎健豪 食品中常見毒素和幾種典型毒素的性質和檢測方法 6 【7】葉雲,容元平 PCR 技術檢測食品有害微生物的應用 7 【8】蔣士強 1 我國食品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和檢測技術的現狀[ J ] 1 分析儀器, 2008, (3) : 8 1 - 61 【9】解立斌, 黃建, 霍軍生. [ J ]. 國外醫學: 衛生學分冊, 2007, 34 (7) : 192 - 196. 9 【10 10】張彥峰. [D ]. 天津: 南開大學 10 【11 11】CC Rosa, HJ Cruz,MV, et al1Op tical biosensor based on nitrite rec2tase 11 immobilised in controlled pore glass[ J ]1Biosensors and Bioelec2tronics, 2002, 17 (1 - 2) : 45 - 521
Ⅳ 一克熟茶五億黴菌,喝普洱等於喝臟水普洱茶真的細菌爆表嗎
文|科學蟲洞
中國是茶的發源地,茶文化源遠流長。家家戶戶都會備上茶葉,不管是自己喝還是待客,都派得上用場。酒桌上也不乏茶的身影,有人不勝酒力,便會「以茶代酒」表示尊重。
喝茶有提神醒腦、解郁保健之功效, 普洱茶 則是最為出名的茶葉之一,也是最具中國特色的茶葉之一。可是在愈發注重食品安全的現在,一些關於普洱茶的傳言卻甚囂塵上。
「一克熟茶就有五叢答億黴菌,你還喝啊?」「喝普洱等於喝臟水,還會致癌!」 諸如此類的傳言讓老百姓擔憂不已,往日喜愛的茶葉也不敢再喝了。
那麼, 普洱茶是否真的像傳聞中說的那樣「細菌爆表」? 早已成為老百姓生活一部分的它, 到底還能不能喝? 接下來我們就好好聊聊。
《中國茶經》將茶葉分為六個品種,即: 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 。知名的碧螺春屬於綠茶,鐵觀音屬於烏龍茶,君山銀針屬於黃茶……普洱茶則屬於黑茶。
普洱茶產自雲南的普洱、西雙版納等地區,以 雲南大葉種茶樹 為原料,用發酵工藝製作而成,有 生茶(生普)、熟茶(熟普) 之分。
生普湯色較淺,或者呈黃綠色,茶性較烈;熟普湯色紅濃明亮,滋味醇厚。不管則拆生普還是熟普,都是儲藏時間越久,香味越醇。
生茶和熟茶製作工藝也是有所不同的。二者的原料都是雲南大葉種茶樹鮮葉,經過殺青、揉捻、曬干,製成 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 。
曬青茶製成後,會繼續進入加工流程,做成生普和熟普。二者的區別在於, 生普 是再分級後,將曬青茶蒸壓成型,再經過後續陳放而得;
而 熟普 則要讓曬青茶經過灑水、 渥堆 、晾乾等工藝,製作成散茶,最後蒸壓成型。
熟普的製作中,有一道工序尤為重要,那就是 人工渥堆發酵 。這個過程需要多種菌種的參與,包括 黑麴黴、根黴菌、青黴素、酵母、細菌 等等。
這樣聽起來,熟普是不是顯得特別臟,就連泡出來的茶都顯得難以下咽了?
其實不必擔心,不是所有菌種都可怕,甚至一些菌種能為人所用。如普洱茶製作工藝中出現的菌種,對人體都是 無害的 。
而且,正是有了這些微生物,普洱熟茶才得以出現在我們眼前。
我們以黑麴黴為例,它是重要的發酵菌種之一,也是 普洱茶渥堆發酵的關鍵因素 。在合適的溫度下,它可以分泌澱粉酶、葡萄糖酸等多種物質。
在黑麴黴的幫助下,普洱茶中的果膠、多糖會被分解掉,產生消脂減糖的效果。而且在發酵過程中,酵母和黴菌的繁殖,還能 抑制有害細菌的繁殖 。
我們再來說說 渥堆發酵的原理 ,其原理在於三大作用,分別是 微生物作用、酶促作用、濕熱作用 。
在這孫鄭棗些作用下,茶葉內的物質會發生一系列反應,讓普洱熟茶成為我們熟悉的模樣。例如,把曬青茶的 顏色 轉換為 紅色 ,讓 滋味 從從濃釅變醇和, 香氣 也發生改變。
而且,熟普和其他茶類的區別,主要就在於它有 微生物的參與 。所以說,微生物對於製作熟普來說,是不可或缺的。
在 《喝普洱茶是防癌還是致癌?》 中,方舟子稱普洱茶在生產和儲存中無法保障衛生,並列舉了幾項調查數據,表示普洱茶容易被 黃麴黴素 等污染。
而黃麴黴素,則是十分致命的一類致癌物。那麼, 普洱茶真的會致癌嗎?答案是否定的。
方舟子在文章中列舉了檢測出黃麴黴素的相關調查,但實際上,他列舉的研究,所用的樣品是 濕倉茶 。
濕倉茶 ,指的是在高溫高濕環境下儲存的茶葉,這種茶有個缺點,那就是 產生真菌毒素的幾率較大 。
所以,這不是普洱茶有問題,是儲存方法出了問題。 那麼,市面上的普洱茶,是安全的嗎? 對此,多個相關檢測都給出了答案。
例如, 雲南大學微生物研究所等多個機構 聯合,對市場上的普洱茶進行檢測,結果顯示,不管是生普、熟普,還是儲藏過程中受污染的普洱茶,都 沒有檢測到黃麴黴素 。
2008年, 深圳市計量質量檢測研究院 ,承擔了國家質檢總局 《食品及原料中真菌毒素檢測方法研究》 科技 項目,對茶葉進行摸底調查,結果 並未檢測出真菌毒素 ,自然也沒有黃麴黴素。
綜上所述,普洱茶中確實有菌種,但這些菌種是無害的,並且對熟茶的生產十分重要;而正常生產的普洱茶也沒有真菌毒素,不會致癌。
雖然普洱茶不會致癌,但是食用和保存也講究方法,這樣才能喝得安全、喝得香。
·普洱泡茶前需要沸水洗茶 ,生茶洗1次,熟茶洗2次,每次不超過3分鍾。
· 普洱茶雖越陳越香,但也有 最佳飲用期 。如果茶葉出現異味(例如霉味),或者泡出的茶湯渾濁難聞,那就是變質了,不宜飲用。
·喝隔夜茶不會致癌 ,但是隔夜茶中營養物質流失、微生物含量上升,可能發生變質,不建議飲用。
————————————
Ⅵ 食品中致病菌的檢測方法
痢疾桿菌其致病作用主要是侵襲力和毒素。病菌黏附於腸粘膜的上皮細胞內,繼而生長繁殖並引起炎症,在內毒素的作用下使腸壁組織壞死,腸功能紊亂,以致出現毒血症。有些痢疾桿菌能產生腸毒素,導致腸炎。
致病性大腸桿菌的污染源是帶菌動物(牛、羊、豬、雞等)和病人及隱形帶菌者。主要通過攝入污染該菌的動物性食品導致發病,或者嚴重污染飲水和其他食品污染及食物鏈的交叉污染也可導致發病。
傷寒和副傷寒病人和健康帶菌者是沙門氏菌的傳染源。病菌隨糞尿排出體外,通過污染的食物、飲水、手、食具或經蠅、蟑螂等媒介污染食物,經口感染。食物或水源污染可導致暴發流行。
霍亂弧菌的傳染源是病人或健康帶菌者,隱性感染者和症狀較輕的患者呈間歇排菌,危害性比重症患者更大。病菌隨糞便及嘔吐物排出,污染飲用水、食物和環境,並通過水、手、污染的食物、食具、蠅、蟑螂等媒介而經口感染。感染人體後,能吸附於腸粘膜表面,並大量繁殖,其內毒素損害腸粘膜,外毒素引起腸液分泌過度增加,發生腹瀉,大量丟失腸液,產生嚴重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
炭疽桿菌其致病原因是炭疽桿菌產生的毒素(致死毒素和水腫毒素),人的皮膚傷口通過直接接觸病畜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被污染的皮、毛、骨粉等,可引起皮膚炭疽;經口攝入病畜肉類以及被細菌污染的食物和水等,可引起腸型炭疽;吸入帶有炭疽芽孢的塵埃,可引起肺炭疽。
Ⅶ 劉陽的文學作品
(一)出版著作
1、Liu Y: Interaction of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Luteoviridae) and Fusarium species on Fusarium head blight development in wheat: Morphological, physiological and cytological studies. 138 pages, Verlag Grauer Stuttgart, 2004;
2、《果蔬加工業國際標准跟蹤分析研究報告》2008,參編;
3、《國際農產品加工標准研究報告》2008,參編。
(二)發表論文
劉陽,邢福國.花生蛋白的開發和利用.食品科技,2008年,第12期.
王文龍,劉陽,李少英,雲月英.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與人類健康.食品研究與開發,2008年,第29卷,第6期,153-157頁.
邢福國, 張培軍, 譚訓剛, 劉陽.重組牙鮃生長激素在畢赤酵母中的表達.食品科學,2008年,29卷,第6期,198-201頁.
邢福國, 劉陽.雞腿蘑與保健.中國食品,2008年,第5期,87-88頁.
檀麗萍,劉陽,邢福國. 玉米及其製品中伏馬菌素的去除方法.糧食與飼料工業,2008年.
當前主要研究工作
1、利用食品生物技術和農產品加工技術降解和去除食品中的危害物,同時生產出營養、安全、高附加值產品;
2、食品危害物安全控制技術研究;
3、糧食及食品中結信鄭族合態真菌毒素的研究;
① 尋找各種真菌毒素(DON除外)在糧食和食品中以結合態形式存在的證據,並研究這些結合態真菌毒素的分離和檢測方法;
② 以小鼠為實驗動物的結合態真菌毒叢陪素的毒理學研究;
③ 通過體內(小鼠)和體外(豬模型)代謝實驗研究結合態真菌毒素的代謝機理和生物有效性;
④ 結合態真菌毒素形成規律的研究。
4、真菌毒素的制備;
5、真菌毒素(T-2毒素)遺傳毒性的研究;
6、真菌毒素降解酶的研究,構建表達降解酶的重組質粒,進行細菌(滑弊酵母)表達;
7、轉基因食品檢測;
8、轉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評價;
9、花生精深加工與綜合利用;
10、食用菌、益生菌的綜合開發與利用;
11、生物化學分析;
12、天然產物分離與提取;
13、歐盟農產品加工標准跟蹤。
Ⅷ 馬良的代表性論文
β-環糊精及其衍生物、金屬離子協同增敏黃麴黴毒素B1的熒光光譜分析及應用研究,分析化學,2011; 黃麴黴毒素G1與β-環糊精及其衍生物超分子體系的熒光光譜研究,食品科學,2012;β-環糊精及其衍生物的熒光增敏作用研究進展.食品科學,2011;高效液相色譜法同時檢測糧谷中的黃麴黴毒素和赭麴黴毒素.食品科猜雀學, 2010;LIF-HPCE法檢測食品答兆斗中的黃麴黴毒素B1. 食品科學, 2009;納米抗體的特性及其應用進展. 食品科學,2013;脈沖電場對食品中生物活性物質的影響,食品工業科技,2012;真菌毒素同時檢測方法研究進展,中國糧油學報, 2011;黃麴黴毒素去毒方法研究進展,中國油脂,2011;免疫學方法檢測赭麴黴毒素A進展,糧食與油脂,2010;量子點熒光分清磨析法在食品污染物分析中的應用. 食品科學,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