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精神分析研究方法及局限性

精神分析研究方法及局限性

發布時間:2023-04-26 03:33:10

㈠ 精神分析批評法

精神分析批評法

自1897年,弗洛伊德將精神分析理論研究建立在文學作品,尤其是《俄狄浦斯王》和《哈姆雷特》的閱讀之上,與病人跟他自身聯系起來分析,發現了「俄狄浦斯情節」後,出現了精神分析文學批評方法,到現在,這種文學批評法也經歷了將近百年的時間,它的存在價值不可否認。同時,也不能否認精神分析最大的貢獻——無意識。但是,要認可精神分析的貢獻,就必須考慮其在文學批評領域,甚至藝術領域的介入。

然而,弗洛伊德在文學文本中的實踐,也讓我們看到了要運用一個簡單的「實用精神分析」綱要是非常困難的:一方面,精神分析建立在精神病理學領域中,只與臨床病症相關;另一方面,必須在一個完全陌生的文化產品領域,採用精神分析科學經驗進行批評。

其實,讀過弗洛伊德的書之後,我們發現,精神分析的實踐其實是對言語和話語的試驗。而文學也是語言的實踐,能夠創造出不受常見交流限制的特殊空間。精神分析和文學其實是建立在語言和想像之上的兩個主體間性的形式。因此,需要討論精神分析對文學批評的貢獻,而不是簡單地將精神分析當作解釋性要點的集合。

Gilbert Lascault提出了分析者的兩大傾向:第一種是在文學作品中尋找他們論題的簡單說明,另一種是文學批評在精神分析中尋找現成的理論,來揭示文本的「真相」。他認為,「真正的閱讀工作」,也就是真正的精神分析批評,必須找到文本在讀者腦中喚起的無意識,同時也對其進行闡釋。

1、批評方法的基礎

精神分析這種方法是否能被用在另一個領域,即文學閱讀領域,如果可以,又是在什麼條件下?為了探討這個問題,必須首先了解精神分析實踐的原則。

「基本規則」:在沙發和座椅之間

1892年,弗洛伊德開始實踐「談話療法」(talking cure),讓病人隨慾望「述說自己想要說的」,醫生則並不介入。弗洛伊德發現了說話的醫學功效,並寫在了《癔病研究》中。

— 病人方面:自由聯想規則

— 醫生方面:飄忽不定的注意力規則

— 精神分析是只存在於語言中的經歷

這種精神分析是具有主體間的性質,哪怕病人看不見分析者,哪怕分析者並不說話:「沒有沒有回答的言語,即使與言語相遇的只有沉默,但是言語是有聽者的……這就是分析中的核心的功能」(拉康,《拉康論集》)。分析者是雙重他者,既是說話者說話的證人,又是說話的對象這樣一個他者。後者可以說,只不過是病人言語投射的場所,也就是人們所說的「移情」(transfert)的場所。

無意識

無意識並非簡單的意識的反面,是指人的大部分不能通過前意識到達意識的思維活動,這些思維活動只能通過特殊的辦法以間接的形式在意識中得以體現。可以說,無意識是精神分析的基礎概念,是對當代思想最重要的貢獻。弗洛伊德在他的第一個拓比中(將精神空間分為三個體系:無意識、前意識和意識),明確了構成無意識過程的「另一種邏輯」。他研究了與「慾望」和「抑制」相關的無意識的動態,辨讀無意識在精神產物中所佔的分量。有關著作有《夢的解析》、《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學》、《玩笑及其無意識的關系》。

另一種邏輯

弗洛伊德在系統分析夢的時候發現了走往無意識的大道。他比較了夢的「顯在內容」(顯意)和「潛在內容」(隱意),藉助對自由聯想的分析,將重點放在製造夢境的「夢的工作」上。在「夢的工作」中,有四個構建夢的因素:

— 凝縮作用(condensation):凝縮作用是夢與潛在內容相關的聯想鏈的一個因素,可以是一個人,一個畫面,一個詞語。這一因素是復因決定的。

— 移置作用(déplacement):在表面看來毫無意義的復現表象中,注入視覺強度和驚人的情感沖擊。情感與原有的復現表象分離,置換到另一復現表象上,使其變得不可理解。「在夢的形成中,這些似乎是具有最強烈興趣的基本元素卻只有很小的價值,它們的夢中的位置被其他元素所取代,而後者在夢念中有著很小的價值。」弗洛伊德認為,聯想導向的是願望的對抗和對色慾的兒時的回憶。

— 可成像性(figurabilité)

— 二次加工(潤飾作用,élaboration secondaire)

— 美學或理性的帷幕掩蓋了無意識的赤裸裸的真相。

— 「顯在文本」像夢的「顯意」一樣,其象徵性與無意識的「隱意」緊密相關。

慾望和抑制

弗洛伊德提出了無意識的動態理論,因為他將夢作為了抑制狀態下的慾望的精神解放,但這不過是偽裝的實現。因為,無意識的慾望尋求滿足,與意識甚至前意識的壓抑作用相沖突。這樣,所有的精神產物都是慾望和意識的抑制力妥協的結果。「心理沖突」這個概念指的就是慾望和禁忌之間、無意識的慾望和意識的慾望之間、無意識的慾望和無意識的慾望之間的沖突。

弗洛伊德認為,在所有的精神變化中都有相同的進程和沖突在運轉:夢、口誤、失控行為、病徵、藝術創作等,雖然它們明顯是不同的,但是它們有共同的結構,「幻覺」(fantasme):這種想像的劇情中,主體是在場的,並以多多少少因防禦過程而變形了的方式,表現出慾望的實現,最終完成無意識的慾望的實現。

闡釋

闡釋環節,就是要揭示材料的潛在意義,明晰防禦式沖突的方式,力求找到所有無意識產物所表達出來的慾望。 這里提出四個重點:

— 對於分析者,每個話語都是謎,因為話語都是與無意識和意識的進程跟意義相連的。

— 精神分析和偵探的工作很相似,都是收集未知的線索,將其分類,找出線索之間關系。一個動作、一個詞語、一個聲調、一個巧合等等,都能成為線索。這兩種工作都是需要重構故事的,目標都是尋求難以確定的真相。

— 對問題的解決加劇了我們想要知道的慾望:我們的闡釋不斷改變著別人的闡釋。在心理分析文本中,一個案例可以被闡釋出不同的十幾個版本,我們又會不斷改變自己的闡釋。因為對言語、經歷和具體想像的意義闡釋的可能性是無限的。

— Carlo Ginzburg將精神分析放在知識的「符號學」體系中,建立在「符號」(或是「跡象」、「痕跡」)的闡釋上研究。這樣的研究與數量科學不同,而是與「間接的、跡象的和猜測的知識」相聯系。Carlo Ginzburg強調了人文科學的兩難境地:「要麼採用薄弱的科學規律來獲取重要的結果,要麼採用強大的科學規律來獲取不重要的結果」

精神分析學家在這兩種立場之間猶豫。而我們選擇闡述猜想和操作性的觀念,讓這門學科成為闡釋的一門技術和全新的理論。

精神分析閱讀

— 精神分析的文學批評是一種闡釋性批評

精神分析就是對心理的分析,可以看到標志這一方法的特殊性的新詞層出不窮:心理分析(psychocritique)、語義分析(sémanalyse)、文本分析(textanalyse)、精神閱讀(psycholecture)等。

— 精神分析批評是一種特殊的闡釋實踐

與其他批評方法相比,精神分析批評有其局限性,因此,每次都必須指出其選擇、目的和方法。

— 分析批評是變化的實踐

這一「變」與作者和作品無關,而是跟「已讀的作品」有關。應從被闡釋的話語主體與接受闡釋的主體之間得出批評,也就是作者與批評文章的讀者之間。

我們可以對比一下精神分析治療的場景和閱讀的場景之間的差異:私人言語/公開寫作;無序的言語/構建甚至是經過三思的寫作;身體上的接近/距離,甚至包括歷史的距離;作為闡釋對象的自由聯想的在場/不在場。另外,作者對想像出來的或真實存在的讀者的要求不是被分析者對精神分析者的要求,讀者的期待也不是精神分析者的期待。最後, 像拉康說的,精神分析者是「象徵域的實踐者」,而作家不是。

2、精神分析對文學的需要

文學文本在醫學臨床和理論之間扮演著媒介的角色:凝聚起產生的推測,為其做證明,最後找到在醫學領域的特殊發現的普遍性。弗洛伊德通過將病人的聯想、他自己的聯想、俄狄浦斯王和哈姆雷特四個不同因素聯系起來,發現了一個重復出現的動機:對父母的愛意與敵意。

弗洛伊德讀俄狄浦斯王

A、從俄狄浦斯的故事中,弗洛伊德發現了個人慾望的「無人稱或復數人稱表達」。雖然弗洛伊德的這一發現是被放入我們的現代文化背景之下的,但是由於這是弗洛伊德對病人、夢、病症、言語的分析形成的新的網路,所以保障了其普遍適用性。

B、悲劇的主角成為了孩子慾望的象徵。

C、悲劇主角具有雙重身份:他既是調查的主體,又是調查的客體。由此,弗洛伊德讓自己與俄狄浦斯成為合為一體,將精神分析與痛苦地盲目探尋真相等同起來,並在探尋中遇到了自身中未知的他者。

弗洛伊德讀哈姆雷特

在《俄狄浦斯王》中,孩子實現了慾望幻想,而在《哈姆雷特》中,慾望幻想都是被抑制的,只有在人物的神經官能症發作的時候才為人所知。戲劇建立在哈姆雷特的猶豫之上,他害怕不能完成父王的亡靈交給他的任務,慾望他的復仇對象是一個完成了他兒時願望的人,也就是殺王娶後的願望,這是他兒時抑制的慾望。哈姆雷特的癔想和對性的憎惡都是他的無意識。隨後,弗洛伊德從莎士比亞的人格來分析哈姆雷特的無意識淵源。

現在人們斥責「實用精神分析」,研究人物的心理,用臨床醫學知識做評判,沒有細致閱讀作品就妄加闡釋,還將作家和人物看作相似的來探討,但是精神分析的精準性並沒有受到質疑。其實,哈姆雷特不僅是弗洛伊德的癔想症病人,而且他自己為之折磨,可以說對哈姆雷特的分析和他的自我分析是緊密相連的:莎士比亞寫《哈姆雷特》是在自己的父親去世之後,而弗洛伊德辨讀哈姆雷特並自我辨讀,也是他他自己的父親去世後一年。弗洛伊德的闡釋將自己也包含其中,豐富了精神分析閱讀。這樣,文學作品既不是病症,也不是被分析的言語,而是為我們提供了從無意識心理角度看問題的象徵形式。

拉康與坡的《被竊的信》

拉康的文集就是由愛倫坡的《被竊的信》的研究開始的。拉康試圖構建一個全新的無意識理論和主體間關系的規則,尋求無意識、主體間性和真相的關系。他對《被竊的信》的分析是為了說明小說有自己的一套規則,和使意識產生秩序的象徵界的運作方式一樣。他將弗洛伊德的理論性文本和坡的小說類型文本結合起來,以此得出「真相」。

— 主體間性的戲劇

小說中有兩個場景,一個是大臣在國王面前偷走了王後的信,另一個是私人偵探杜邦轉移了大臣的注意力,在大臣房間很顯眼的地方偷走了夾在紙板夾里的信,並換成了假信。拉康將人物的心理研究放在一邊不談,而進行結構性閱讀。他認為,第二個場景是對第一個的重復,王後、大臣、杜邦三個人物被同一個事件聯系起來,即竊信,而且是同一封信。於是他著重研究其中的邏輯。

— 真相的關系邏輯

拉康認為這是一個視線(regard)的游戲。這里,看到就等於知道(voir=savoir)。小說一共包括三種視線:第一種是國王和警察的視線,全能卻又什麼都沒有看見。這與被自身鏡像所迷惑,並被它取走而變成盲人的妄想性自我的視線是同一性質的。第二種是王後與大臣的視線,他們看到前者什麼都沒有看到,企圖隱藏信,消除其隱藏的痕跡,卻因在第一種視線下不能行動。第三種是大臣和杜邦的視線,看到前者藏信的意圖,並將信偷過來。

— 主體間性的邏輯

關鍵在於《被竊的信》中的信是一個物質性能指,即從最初就被盜走的東西。操縱游戲的是以信為中心的三個象徵性的位置,信的轉移操縱著人,並且決定其主體性,擁有信的人掌握優勢,每個主體都屈從與「象徵秩序」,無論主體社會地位如何,性別個性或才能如何。

拉康圍繞phallus建立了主體間性的普遍法則:國王掌握著phallus給予的權力,王後沒有權力,只有轉移權力的權利。她必須忠於國王,她是國王的「陰性主體」(sujette)。可以看出在無意識中,這個法則和父權社會的法則是協調的一致的。拉康對故事的閱讀,將俄狄浦斯變成了同源秩序中的主體的普遍邏輯。

通過對《被竊的信》的分析,拉康揭示了小說的深層結構:重復的自動性。弗洛伊德的理論中強調的是性,而拉康也強調phallus,不過拉康的phallus和性沒有關系,它代表的是一個能指,是「轉喻存在」,表明或缺或不在場,即慾望的永不可達。Phallus既是象徵又是事物本身。作為一種符號結構,它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運動系統,可以藉助於「轉喻」的中介,不斷進行自我轉換,並以象徵性為中介,同他者、世界和自我發生新的互動關系。「拉康最重要的發現,就是以陽具功效取代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戀母情節』。他認為,只有考陽具,這個象徵性的能指才能揭示人的各種各樣慾望的終結根源和基礎動力。」[1]

文學作為理論依據

文學文本與精神分析相互證明,相互解釋,但同時也要考慮到文學的特殊性。在精神分析的發現中,文學對於其理論構建、證明有著重要意義。在不斷的閱讀中,還可以有新的發現,因為變化多端的文學為仍在游盪的臨床研究的直覺提供了各種想像的形式、象徵、詞語。 或者我們只是憑意願去讀書,弗洛伊德就是這樣在詹森的《格拉迪沃》(Gradiva,孕婦)確認了他關於夢和妄想的理論。

3、文學作品作為研究對象

這回,文學文本不再是醫學臨床和理論之間的媒介,而是精神分析扮演了作品和讀者之間媒介的角色。

作品的身份/作者的身份

弗洛伊德在《詹森的<格拉迪沃>中的幻覺與夢》的開頭強調詩人的優越性,認為他們是創造者,充滿著常人沒有的靈感源泉。但是在最後,文學和精神分析的關系又顛倒過來了:對小說的分析沒有對夢的研究有所補充,反而對詩歌創作有所貢獻。其實, 精神分析家可以「發現」作家受到限制而不能表現出來的東西,總是比作家知道的多,因為精神分析家是唯一的發掘慾望和無意識真相的大師。分析家要有意識地觀察他者身上反常的精神進程,目的在於猜測或陳述出規則。自我分析消失了,存在的是學者和他者。藝術家接近於自我認識,他能在自身了解我們要通過他人來了解的東西。這種無聲的對抗賦予「詩人」一種介於醫生和神經官能症患者之間的不確定的身份。准確的說有這樣一種情況:他可以被看作是將寫作作為小小的支撐或發泄途徑的病人。

於是, 文學現象通過類比諷刺地懸於病理學與醫學之間,美學不再是一項象徵化的工作,而是掩蓋真相的帷幕,所以要留給美學家來研究。而文學則成為了精神分析臨床研究的巨大發的材料儲存器。文學作品依附於精神分析的知識,彷彿只有精神分析能呈現出小說的真相,以無意識「科學」的名義來解釋、評價文學文本,形成一種批評模型。精神分析與其他人文學科一樣,與文本的關系是模糊的、曖昧的,文本被看作是一個真相或由理論產生的模型的經驗論研究方式。

人物與作品的病理學

小說中的人物與真實的人總是有一致的地方,分析作品時往往會直接將作品與作家的心理聯系起來。作家作品的風格化使其作品與普通病人的陳述區別開來。但是,小說中會有作家的精神發泄和自我意識,會影響讀者。美學的帷幕則避免的其與真實現實的直接沖突和對立。

以下是幾種不同的批評立場:

— 弗洛伊德閱讀施萊博(Schreiber)總統的回憶錄,構建他的偏執狂理論,以一個文本為例,創造了一個醫學概念。

— 拉福格(勒內·拉福格,René Laforgue,弗洛伊德的學生)寫了《波德萊爾的失敗》,從作品的病理書寫引向作家的病理研究。他將詩學語言直譯成醫學語言,將文學創作還原成神經症的直接表達。

— 拉康將人物當作真實的人,以象徵闡釋來分析。

— 茱莉亞·克里斯蒂瓦在以憂郁為主題的《黑日》中致力於精神診斷。她研究憂郁的美學的辯證化,將杜拉斯的作品作為這一痛苦的非間接表達來分析。她在勸戒脆弱的讀者時說,死亡與痛苦是杜拉斯的文本的蜘蛛網,有同感的讀者將無法抵擋其魅力。

精神史(psychobiographie)

精神分析不能避開主體的問題,作家與作品必然是有聯系的。無意識和心理沖突哲學概念能夠明晰個人、創作活動以及作品的來源與發展歷程。

— 精神史研究的基礎

精神史的研究是建立在弗洛伊德的研究之上的。

波拿巴(Marie Bonaparte)力圖定義坡的神經官能症,尤其是戀屍癖。她在研究了大量作品的相同結構之後,揭示了文本想像、構成和象徵中設置的心理沖突的各種形式。

拉康,贊頌讓·德雷(Jean Delay)所著的《安德烈·紀德的青春時代》,並將紀德的個人案例普遍化:紀德提出了一個很個人的問題,存在和表象的問題,而且他描寫家庭的小說成了陷入母親陷阱和父親話語消失的主體的例子。拉普朗什(Laplanche)在《荷爾德林或父親問題》中,通過荷爾德林的生平和詩歌,揭示其瘋狂的原因:喪失權力,喪失了父親之名的權力。

多米尼克·費爾南迪重新定義了精神史,他認為:「是怎樣的孩子,就有怎樣的作品」。同時他也強調,人是作品的來源,但是只有在作品中才能理解人。他的研究建立在波拿巴的模型之上,第一部分細致分析傳記,第二部分分析作品主體。根據他的觀點,作品是由作家年輕時的沖突決定的。這種線性決定論受到了考夫曼(Sarah Kofman)的批評,他提出了一種與其對立的因果關系,「作品形成作家」。

— 自傳的分析研究

菲利普·勒熱納(Phlippe Lejeune)在《自傳契約》中對盧梭、薩特、列維納斯的自傳進行了考察,提出了兩個基本問題:回憶的真相問題和陳述活動的問題。他分析幼年時的回憶,研究抑制與抵抗的妥協的形成,以及凝縮作用。童年不同時期的真實與幻想因素組成了毫無個性的內容,但是具有強烈的情感價值,應該用文本網分析來解構自傳,因為自傳是對童年和生平的重寫或改寫,是文本化的。他通過研究敘事內容、陳述主體、陳述活動的主體,分析書寫主體在想像與語言之間的工作。由此,分析開始注重文本本身了。

4、新方向

現在,精神分析批評與其他認為學科結合,產生了新的閱讀方式、新的文本理論和文本創作理論。莫隆的理論得到了繼承和發展。Anne Clancier致力於無意識人格分析和詩學象徵分析,作為女讀者來看待文本(移情/反移情)。Yves Gohin和Serge Doubrovsky研究「心理閱讀」(psycholecture),研究一個文本極端特殊性中的意識結構和無意識結構的關系。MarcelleMarini(即論文的作者)探討陳述活動,從固定不變的幻想表達中擺脫出來的幻想化,以及陳述產生的距離與矛盾。

這些分析方法與主體閱讀區別開來,研究抑制和非暗含的東西,即嬰兒時期性慾造成的無意識。薩特的《家庭中的白痴》是對福樓拜研究的巨大發展,只是薩特沒有言明其中包含的精神分析方法而已。

讓·貝勒曼-諾埃勒(Jean Bellemin-Noël)的「文本的無意識」

貝勒曼-諾埃勒的「文本分析」(textanalyse)是一種接近精神閱讀的閱讀策略,但是拒絕作者和「人物神話」「過於人道的」觀念。他提出一個獨到的方法——「l』inconscient d』une écrivance」,讓主體遠離文本,這樣作者是不在場的。其危險在於,用閱讀的主體代替了寫作主體,將理論研究主體當作唯一的對話者。

不過,他寫過一個漂亮的句子,將他的批評恢復為實踐:「在半啞的他與半聾的我之間的對話」。作家為他自己的內部讀者而寫,讀者在閱讀中塑造作家。

茱莉亞·克里斯蒂瓦的符號分析

以符號分析為基礎,克里斯蒂瓦創造了一個囊括所有現代知識的理論,將符號學與精神分析學結合起來。

— 符號體系和象徵體系的對立

符號體系(生成文本(géno-texte)角度)與孩童時或精神分裂症的沖動、語言活動相關,被視為母性-陰性。象徵體系與語言法則(符號的安排、句法、線性語義、話語這些構成現象文本(phéno-texte)的因素)相關,被視為父性-陽性。這種西方哲學的二分法(母親-身體-自然/父親-語言-文化)是克里斯蒂瓦閱讀詩歌文本的基礎。她通過符號分析,釋放出詩歌中沖動的力量(音樂性、意義的爆炸、意義的工作、言語模仿)。

— 過程中的主體

以拉康的理論為基礎,克里斯蒂瓦將主體的發展與語言的發展聯系起來。她在現代派詩人中看到了過程中的主體固有的特質:說話主體唯一的自由來自於他與符號的難以預料的特殊游戲。她認為,精神分析必須注重的是意義、主體和結構的驟變。她拒絕將文化產品性別化,分成男女,因為陳述主體在產生活動中會有意躲開這樣的分類。作家寫作就是為了擺脫一成不變的角度和描寫。

正統的批評觀念否認精神分析批評的社會歷史性,否認以其經典的俄狄浦斯情節定義人類發展的社會歷史性。Vernant、列維斯特勞斯、Green、Laplanche對此都各有看法。而作者本人認為,對與這些觀念的盲目崇拜使得我們難以傾聽文學中共同的變化,忽略了女性作品、邊緣化的男性作品等。文學批評理論應當被看作是一個多樣化的研究領域,甚至有時候是矛盾的,這正是現代文學批評理論沒有意識到的,是問題的核心所在。

[1] 伊麗莎白·賴特:《拉康與後女性主義》,王文華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0頁(導讀 走進拉康)。

㈡ 心理咨詢四大流派的理論和技術特點

1、精神分析學派,又稱「心理動力學派」。創始人為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其主要觀點認為一切的心理活動的動力並不在於意識表面,而在於被壓抑的潛意識層。造成潛意識動力的核心到底是什麼,弗洛伊德和他的後人們也眾說紛紜,但歸根到底離不開內在的動力基礎,故稱「心理動力學」。而心理問題和障礙原因,是由於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創傷性事件形成情結進入到潛意識內未被患者覺察,導致以破壞性的方式爆發,由於形成心理沖突和障礙。同時,由於症狀本身滿足了患者潛意識里的一些心理需要而得以持續存在。

精神分析的主要目的就在於挖掘這些被壓抑的潛意識,使其能夠被患者覺察認可,自然釋放了被壓抑的能量而得以治癒。由於潛意識分析是一個長期的工作,因此精神分析一個療程的持續時間較長(一般至少在一、兩年以上),故在現代追求快節奏生活的西方不太流行。

2、行為治療學派。其理論基礎是以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John Broas Watson,1878年1月9日—1958年9月25日)開創的行為主義心理學派。該學派以俄國心理學家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實驗為基礎,認為人的一切行為就是將外界刺激和個體原有的本能行為捆綁在一起的條件反射過程,比如將鈴聲的刺激和狗看到食物流口水捆綁在一起不斷強化,由此形成當狗聽到鈴聲以後也會流口水。早期的行為學派完全否定個體的主觀能動性,也不願意鑽研在行為產生過程中的認知變化。之後,華生由於個人原因離開心理學界,伯爾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在華生的基礎了建立了新行為主義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即個體在無意識觸發某個行為以後,給予相應的獎勵/懲罰,就能增加/減少該行為,由此形成強調個體主動性的新行為主義觀點;再往後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ra,1925—)又通過實驗提出了觀察學習理論,即不需要通過針對個體的直接強化,通過社會觀察也能形成相應的條件反射,由此行為主義開始進入關注認知研究的時代。

基於這些理論基礎,行為治療認為一切的心理問題不過是不良的「刺激-反應」聯結在一起的過程。只要通過各種不同形式的條件反射就能減少並消除該行為。由此,以20年代開創的「生物反饋法」為開始,創立了行為治療的各種技術。包括放鬆治療、系統脫敏、洪水療法、厭惡療法、代幣法、去聯結法、行為示範法等多種技術。其主要特點就在於簡單、實用且效果顯著,但前提是必須找到一個需要改變的目標症狀(靶行為)才能進行條件反射的操作。只是缺點在於過於強調外在行為而忽視內在認知的變化,往往導致治標不治本。

3、認知治療。在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的爭論中自然產生,本身沒有明確的創始人。其主要原因是應用了以皮亞傑、維果斯基、凱利等人開創的認知心理學理論在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實踐中。該學派認為,個體一切的心理問題和障礙都源自於內在錯誤的認知系統,使其在錯誤觀念的支配下產生了錯誤的行為和症狀。因此,關鍵在於使患者能夠認識到自己觀念的錯誤,並且敢於和不良的觀念作斗爭、化解、消除它,這樣自然就能解決內在的心理問題。

認知治療的代表是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1913年9月27日 – 2007年7月24日),在心理學家人稱「老妖」。其發明的理性情緒行為治療技術(REBT)一直深受美國人的歡迎。簡單來說,也就是通過個體的心理問題症狀反應(C)找到引發的事件(A),再推出事件背後的不合理觀念(B),同時使個體認識到這一點以後積極與不合理觀念展開辯論(D),並且能夠使個體領悟到正確的觀念(E),同時在行為上能夠加以實踐並帶來新的體驗(F),所以REBT的理論稱為「ABCDEF」理論。與艾利斯同時代的認知治療專家還有亞倫.貝克(Aaron. T. Back,1921-),其理論與艾利斯的療法大同小異,只是針對認知偏誤(不合理觀念)的干預技術有不同,貝克所使用的是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所創的「產婆術」對話方式。

由於認知治療到最後離不開行為上的更新,所以後期認知治療也與行為主義合作演變為「認知-行為治療」。其特點在於關注患者內在的觀念更新,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直接針對病灶本源,方便快捷。但缺點在於過份主觀,因為「是與非」的評判標准都在認知咨詢師自己的手中,往往有時缺乏對患者的足夠理解。

4、人本主義學派。創始人為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 1908年4月1日-1970年6月8日)和卡爾羅傑斯(C ·R· Rogers,1902-1987),其所開創的該學派被稱為心理學界的「第三勢力」。當時所有的心理治療學派都建立在治療者本身給患者擬定的理論模式中,而羅傑斯認為這是錯誤的做法,認為精神分析不過是「傷殘心理學」,而強調環境干預本能的行為治療是「幼稚心理學」。人本主義學派相信,每一個人都有積極向上的動力,能夠通過自我的力量走出心理疾病的陰影。之所以會產生心理問題,是現實環境對其太多干涉和影響,以至於其失去了自我,而心理干預所要做的就是通過非指導性的談話幫助他認識到自己本身的寶貴,建立自信從而達到自我治療的目的。故人本主義積極倡導給予人們鼓勵、關愛和理解,幫助他們提高自己的信心,並由此演變為對美國社會的一場變革,即「人本主義思潮」。包括現代意義上的「心理咨詢」概念也是由羅傑斯開創。

人本主義心理咨詢沒有太多復雜的技術,只是簡單地通過表達理解與體貼的「同理心」(empathy)來干預對方。雖然簡單,卻因為深得人心而後成為所有心理咨詢學派的基礎。但是人本主義過於追求理想主義,往往缺乏太多務實的精神,其所認為「擁有完美自信的人」在現實中真正實現的極少,故一般很難單獨使用該派技巧。

㈢ 文學批評的方法與實踐(二)精神分析批評

·精神分析學說是由維也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創立的,弗洛伊德的學說是一個有著特殊的研究對象和驚世駭俗的觀點的理論體系。他的無意識和性本能這兩個概念,是與傳統理性的成見、道德美育的成見相沖突的,他自己說,這兩個概念足以觸怒全人類。

·「影響整個人類,改變現代思想的只是三個猶太人——弗洛伊德、卡爾·馬克思和愛因斯坦。」——薩特

·精神分析批評正是在弗洛伊德的學說基礎上形成的,傳入中國(早在2、30年代就傳入,80年代成為熱門學科)後逐步成為中國當今主要的文學批評方法之一。

本講提要

·弗洛伊德與文學批評

·精神分析批評解析

·精神分析批評得失辨

·弗洛伊德《大學里的精神分析教學》:「精神分析法的應用絕不僅僅局限於精神病的范圍,而且可以擴大到解決藝術、哲學和宗教問題。」

·《作家與白日夢》白日夢(幻想)的特徵

·幸福的人不會幻想

·幻想的動力來自未滿足的願望

·幻想與時間有關 過去→現在→將來

那麼,幻想與作家的創作有什麼關系呢?有巨大的相似性。

1.作家不是事事如意的樂天派,他的無意識中充滿種種受到壓抑的慾望。

2.這些慾望構成強烈沖動,但缺少滿足慾望的手段,只得通過創作來宣洩和得到替代性滿足。

3.作家創作與時間有密切關系。舊時慾望-當下觸發-作品中體現

·張賢亮《習慣死亡》

·中國作家經歷了一系列苦難,我們的肚子里營養不良而腦袋裡卻相當充實。有人看我寫了一個個愛情故事,以為我在苦難中一定有不少愛情的溫馨,而恰恰相反相反,直到三十九歲,我還純潔得和天使一樣。我希望在座的男士們不要有我那樣的性苦悶。雖然我身邊沒有女人,但我可以幻想。正因為沒有具體的女人更能夠自由地幻想。在黎明雞啼的時候,在結了霜的土炕上,在冷得和鐵片似的被窩里,我可以任意地想像我身邊有任何一種女人。她被我撫摸並撫摸著我。一九七九年我在政治上獲得了平反,我又有了創作和發表作品的權利,於是我就把以前的幻想寫了出來。於是,我就認識到了:文學是表現人類的幻想,而 幻想就是對現實的反抗 。

·「大家都熟知弗洛伊德的有名理論:在實際生活里不能滿足慾望的人,死了心作退一步想,創造出文藝來,起一種替代品的功用,借幻想來過癮。」——錢鍾書

·文學作品是作家幻想的產物,是作家的白日夢。

·弗洛伊德還認為作家和精神病患者相距並不遙遠。兩者不同在於作家能控制自己的幻想,而精神病者被想像所控制。

·夢的解析

夢是一種願望的滿足。在夢中得到滿足的願望,不是一般的願望,而是隱藏在無意識中的慾望,尤其是性的慾望。

釋夢與文學批評有相似性。分析文學作品中的形象也就是對性象徵的搜尋。

對此韋勒克在《批評的諸種概念》中說到這種方法「對作品文本的理解遲鈍地令人驚訝,而它對性象徵的搜尋也令人生厭。」

·俄狄浦斯情結

又稱戀母情結,指男孩對母親的亂倫慾望和對父親的仇恨心理。弗洛伊德用此來分析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哈姆萊特在別人叔叔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罪惡,因此遲疑下手。

弗洛伊德的解釋回答了幾百年來人們一直說不清哈姆萊特為何遲遲不殺死那個謀害他父親並娶了他母親為妻的人這一問題。——霍蘭德

俄狄浦斯情結展示了以往人們未曾覺察的人物心理的深層結構,這一發現有重大意義,但若作為普遍、單一的模式去解讀作品,也有牽強附會和簡單化的嫌疑。

·探尋作家的創作心態(從作家的層面看無意識)

1.搜尋和分析作家相關的資料

·傳記、講稿、私人信件及其他文稿,其中特別要關注作家童年生活的記載。

·通過分析和整理資料,理解和把握作家的各種癖性,他內心的沖突和痛苦,尤其是性壓抑。

·愛倫坡的《Black Cat》陰森恐怖,其中的女性不是病死就是被殺死。這和作家童年生活有關,父親出走,母親得了肺病並且和別的男人在一起。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嘯山莊》

「過早失去母親的愛撫和保護,強忍父親的嚴厲和冷漠,兒童時期形成的自卑感,以及因此而從幻覺中尋找補償。」——《勃朗特姐妹研究》

·莫言《講故事的人》

2.對作品做癥候式閱讀

·用D·H·勞倫斯的話來說,作家在作品中隱藏了他的病態,批評家於是成了分析家,以作品為症狀,發現作家的無意識症狀和受到的壓抑。——司各特

·卡夫卡《城堡》權威與受壓迫,怨恨但順從,與卡夫卡和他的父親的關系有關。

·簡奧斯汀《愛瑪》戀父情結,編織對年長男性的美好幻想。

「任何深刻的描寫人們之間的愛與恨的藝術作品都可能包含著某些戀母(父)情結。」——霍蘭德《文學反應動力學》

·闡釋作品的潛在意義(從作品的層面)

·一切都不能單從表面來理解,顯在的故事,潛在的慾望。

1.分析人物的無意識心理

人物的語言、行動,特別是夢境和記憶失誤等。

施蟄存《春陽》嬋姨

2.揭示作品意象的潛在含義

尋找意象與性器官的聯系,作家把性的慾望通過偽裝的方式放在作品中。

傑克·斯佩克特《藝術與精神分析》

陳染《嘴唇里的陽光》

「它可以使人類更加了解自己。」——弗洛伊德

1.精神分析批評的貢獻

·拓展了批評的研究領域。從意識領域進入到無意識領域。

·對20世紀文學創作影響巨大,只有了解弗洛伊德的學說才能有效的開展批評活動。

2.精神分析批評的局限

·對性的搜尋和解釋。

·「對於美簡直是最最沒有發言權的」,不太關注文學作品的形式。

·長於分析,短於判斷。沒有社會判斷、道德判斷的責任。

「單單通過弗洛伊德的透鏡來觀看一部傑作的文學批評家,往往會有透過有色鏡片看藝術,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的危險。然而,把精神分析理論看作痴人的瘋狂而予以拒斥的讀者,卻等於是讓自己白白丟掉了一件不但有助於理解文學,而且有助於理解人性以及讀者自身的寶貴工具。」——Guerin Wilfred L.

㈣  心理學:精神分析法

其實大多數對精神分析法表示反對的人多數反對的只是弗洛伊德的觀點。我懂得也不多,但是有幾點是值得留意的一下的1.過分強調本能的作用,認為人的行為基本都受到本能的支配,但實際上人的行為還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但是我個人認為他的自我,本我,超我的劃分,現實原則快樂原則之說是非常正確的。2把絕大多數的心理症都歸根於性,但是這包含了精神分析學派最基本的思想——往深處的意識挖掘。3在馬斯洛的人格與動機中進一步提到精神分析學派的嚴重不足在於其學說是建立於一種病態心理學的基礎之上的,不具有太大的普遍性。4在精神分析學派裡面內斗比較嚴重可能也是人們誤會的一個比較大的原因5對於社會對人心理方面和人社會人格形成方面的研究的確比較薄弱

㈤ 泛性論: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的局限、指的是什麼

1.研究主題與對象的局限:
研究不健康的人必然會產生畸形心理學這樣的推論是否妥當,是可以商榷的。但馬斯洛在此表明了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研究健康人的心理或健康人格,則是無可厚非的。不過,弗洛伊德以研究病態心理來替代或或推論對正常人心理的研究,是以偏概全,是沒有足夠的外部效度的。
2.研究方法的局限:
具體收集資料方面,實驗心理學家批評,弗洛伊德顯然是在那些不系統的未加控制的條件下進行的。弗洛伊德對每個病人說出來的東西,他不是客觀地一字不差地做記錄,而是在看過病人幾小時之後才寫記錄,並研究這些記錄。因此,數據只包含弗洛伊德記憶中的東西。在進行抽象推論時,他可能本著自己的意願去尋找那些支持假設的材料。弗洛伊德跟本沒有試圖確定他病人所作報告的准確性,因此批評者認為,關於所描述的事件,他應該詢問病然的家屬或朋友來證實報告的准確性。因此,弗洛伊德建立理論的基本步驟----收集數據,很可能描述的不完全,不完善和不正確。而根據資料津行抽象的推理和概括,沒有一個人確切滴知道弗洛伊德是怎樣進行的。弗洛伊德的著作和他的結論,既不包括做結論時所依據的數據、分析數據時所用的方法,也不包括關於他的經驗材料的系統說明。弗洛伊德不願意完全遵照科學報告的慣例來介紹自己的材料,使人們對精神分析的科學性留下許多疑點。更有甚者,因為弗洛伊德不主張他的資料的數量化,所以要斷定他的研究結果的可靠性或在統計學上的意義是不可能的。故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由研究方法的不嚴僅且帶有某種神秘性引起人們對其整個研究的科學產生懷疑。 至於你的問題,由於弗洛伊德得觀點有很大的爭議。我不能對你的問題做出確切的回答。在弗洛伊德認為,被壓抑的慾望絕大部分是屬於性的,性的擾亂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在他的眼裡,性慾有著廣義的含意,是指人們一切追求快樂的慾望,性本能沖動是人一切心理活動的內在動力,當這種能量(弗洛伊德稱之為力必多)積聚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機體的緊張,機體就要尋求途徑釋放能量。如果按此理論推而廣之 ,那麼來到這里的人應該有很多可能即將患有精神病的 ,比如我。呵呵。或是你也是……

閱讀全文

與精神分析研究方法及局限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牛肉如何做好吃的方法 瀏覽:2
治療骨刺的土方法如下 瀏覽:171
女生後背長痘痘的解決方法 瀏覽:373
家裡喝咖啡有哪些方法 瀏覽:999
擺攤最難研究的方法 瀏覽:848
短棍的使用方法 瀏覽:108
手機視頻有線接電視機的方法 瀏覽:71
小兒退燒有什麼土方法嗎 瀏覽:636
如何投訴汽車維修最有效的方法 瀏覽:25
有哪些方法可以使蛋白質析出 瀏覽:485
能補充營養和快速長肉的方法 瀏覽:56
角磨機切圓管30度快速方法 瀏覽:974
振興中華的最佳方法 瀏覽:227
閃子彈的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436
庫博士洗衣機使用方法 瀏覽:136
寶寶孤獨症的治療方法 瀏覽:308
蘋果6如何清理垃圾方法 瀏覽:156
電腦如何更改注銷方法 瀏覽:187
彩票大師的計算方法 瀏覽:537
分時均線計算方法 瀏覽: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