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教學相長」體現了什麼教學原則
教學相長原則。
即教與學的相輔相成。在現代意義下,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在教學過程中形成動態的信息互動,通過這種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這是教學相長的真諦。
其他教學原則:
1、啟發式原亂輪棗則
在世界教學發展史上,啟發式原則是孔子最早提出的。孔子認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即任何學習活動都要建立在學生自覺需要的基礎上,應當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啟發式教學原則要求,「啟而能發,發而能導,導而能活,活而不亂」,而啟發的標志在於,教師能夠圍繞教學目標激起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啟發式原則實際上是一種教育思想,是對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的深刻闡述。
2、循序漸進原則桐物
這是中國古代儒家提倡的教學原則,主張教學既要按照內容的深淺程度由易到難,又要按照學生的年齡特徵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因勢利導,進而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3、因材施教原則
因材施教,就是按一定的教學目標,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和具體特點,採取不同的教學措施。這條原則事實上是學生的個性特徵和身心發展規律在教學中的反映,學生的知識水平、先前的生活經驗、興趣愛好、個性傾向等等彼此之間畢竟有一定的差異。
教師的「教」畢竟是為了學生的「學會」,而學生的現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學生學的效果。因而,堅持因材施教原則,可以使教師的教學工作更有成效。
4、嘩拆量力性原則
量力性的教學原則,是指教學應當建立在學生通過一定的努力可能達到的知識水平和智力發展水平上,並據此來確定教學知識的廣度、難度和教學的進度。
㈡ 怎麼理解教學相長
教與學的關系:
1、教等於學,是教與學之間的第一種關系。這種關系意指,教師教多少,學生也學多少。就是人們常說的「名師出高徒」的關系。
2、在教學過程中,還可能會出現學生所學多於教師之所教的情況,從而構成教與學的第二種關系。這種關系亦可謂之「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一般而言,只要學生上課能認真聽講,對教師所提出的要點仔細咀嚼,並將這些新知識、新技能與以前所學的有關知識和技能進行分析、比較、綜合,觸類旁通,這樣,「學多於教」是絕對可能的。
3、教大於學,是教與學的第三種邏輯關系。這種情況是說,學生對於教師所教的東西無法全部吸收,只能學到部分內容。至於每個學生究竟能學到多少,則取決於學生個人的能力和努力程度了。
(2)教學方法就是教學相長擴展閱讀
一、培養學習興趣,讓學生化「被動」為「主動」
興趣是一種動力,是可以推動人們求知的一種內在的力量。一個人,無論做什麼事情,如果這件事情是他比較感興趣的事,那麼他一定非常願意去做,既使再苦再累,困難重重,他都心甘情願地去做。
所以,教學中,教師應該靈活駕馭課堂教學,針對小學生的年高行稿齡特徵和具有好奇、好問、喜歡聽故事等特點,採取相應的教學方法,激發和培養學習興趣,讓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學習,化「被動」為「主動」,從「跟我學」到「我要學」。
二、引導動手操作,讓學生變「厭學」為「樂學」
在教學戚孝中,教師要努力創造機會,讓學生動手操作。盡量做到:學生能動手操作的,教師不代替,學生能探索發現的,教師不揭示,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實踐活動中快樂地學習,充分地展示自我、發展自我、創造自我,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
三、培養發散思維,使學生從「求異」到「創新」
發散思維是一種重要的創造性思維。正如著名的心理學家吉爾福特指出:「人的創造力主要依靠發散思維,它是創造思維的主要部分。」為此,我們必須重視從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使學生逐步從「求異」發展到「創新」。
一題多解的訓練是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一個好方法。它可以通過縱橫發散,使知識串聯、綜合溝通,達到舉一反三。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多組織一帶歲些一題多解、多路思考的活動,鼓勵學生打破思維定勢,從不同角度思考,提高學生思維靈活性,培養學生求異思維能力和開拓創新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