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區位謬誤
區位謬誤也叫生態謬誤或層次謬誤,指的是在社會研究中,研究者用一種集群的分析單位作調查,而用非集群的分析單位作結論的現象。
在分析統計資料時,如果僅基於群體的統計數據就對其下屬的個體敏廳敏性質橋枝作出推論,就是犯上區位謬誤。這謬誤假設了群體中的所有個體都有群體的性質也可能犯上區位謬誤,區位謬誤的相反情況為化約主義。
在用統計資料分析時很容易出現這類區位謬誤,這種推論偶爾也是符合實際的,但它的推理方法是完全錯誤的。
區位謬誤舉例:
一項研究發現甲城市民的智商平均比乙城市民高,若因此認為在兩個城市各自隨機抽取一個市民,甲城那位市民的智商都會比乙城的那位高,便犯上了區群謬誤。
因為統計結果只是對兩城伏手的平均智商作比較,乙城個別市民智商可能比甲城的個別市民高;在極端情況下,兩城之中智商最高的一位市民可能生活在乙城。
② 歷史研究中的基本歸因謬誤
前些年你看到有人房子比你的大、車子比你的好,你心理嘀咕著他完全憑借運氣,或鑽營才富起來的。而這兩年你賺了點錢,就覺得他家收入低或是因為他懶惰、或是不求上進,而你這兩年完全是憑借自身本事、勤勞節儉一步步起家的。
這種「凡是把自己的成功歸因於性格,凡是把別人的成功都歸因於運氣」的觀點,在認知心理學中稱之為「基本歸因謬誤」。
在歷史和社會研究中,這樣的「基本歸因謬誤」也頻繁出現,長久不衰。
西方近代以來的發展,的確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在新世界、舊世界中所向披靡,就讓西方人自滿自大起來。西方學者,尤其是19-20世紀研究歷史和社會變遷的學者們,容易把西方近代的成功和其他地方的失敗歸因於各自不同「性格」使然。如:
西方人是開拓型的、東方人是保守型的;西方是面向海洋的,東方是面向內陸的;新教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而儒教和其他宗教阻礙經濟發展;西方哲學傳統注重理性思辨,東方思想注重沉思無為……
我們被西方堅船利炮轟開之後,讓我們從技術到制度再到思想,來了一次全面的革新與洗禮,聯同西方學者的這種觀念,也被中仿銷一同帶了進來。以至於至今仍有不少人以為,中國落後是因為我們自身的國民性、傳統觀念、制度文化,乃至於宗教……
打破這種歸因謬誤的方法,就在於對比研究。不是以某方所長較他方所短,也不是以對自己的詳細了解去比較對別人道聽途說來的刻板印象,這些都是之前社會、歷史學家經常犯錯的地方。
只有把相同的東西,差不多的歷史材料拿出來一起比較才有意義。近些年來的一些漢學研究,尤其以「加州學派」為首的歷史研究,就撕去了這種西方中心主義神話。強調在雙方史料充足、可對比的方面進行研究。
之前在 《為什麼英格蘭沒有變成江南?》 一文中,我就介紹過「加州學派」的彭慕蘭和王國斌。例如彭慕蘭在《大分流》一書中指出,要不是因為英格蘭的煤炭挖掘需要用到抽水,而中國的煤礦多數於地表型的,英格蘭恐怕也發明不了蒸汽機,推動不了工業革命。
「加州學派」的另一位人物,《轉變的中國》的作者王國斌認為,我們不賣游能只是把眼光放在西方的長處和東方的短處上來比較。例如,比較歐洲和中國是毫無意義的,歐洲各地在近代以來的發展差異很大,中國也是如此。當我們比較工業革命的發生的時候,不妨用其發源地英格蘭,來對比中國的江南。
近日閱讀了該學派另一位重要人物傑克·戈德斯通的著作:《為什麼是歐洲?》,該書更是對東西方從1500年到1850年之間的各個方面,輪番進行了比較。
作者指出,在19世紀之前的世界中,無論從人口大鉛規模、財富水平還是商業貿易,歐洲都是處於一個弱勢地位。
哥倫布開啟的大航海時代,只是讓歐洲人剛剛從邊緣地帶,加入到了世界貿易體系中來。即便是大航海之後的300年裡,歐洲仍然沒有什麼可以拿得出手的商品可以和亞洲交換。那時候他們有的,不過是用從美洲的土地上,所開採的黃金白銀,交換亞洲的絲綢、瓷器、棉布和香料。
歐洲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遠比現在大的多。而在當時中國人眼中的「歐洲製造」,比起當今歐洲人眼中的「中國製造」,還要差勁。普通中國人都能穿得起的棉布,在歐洲是奢侈品,因為他們當時還穿著粗糙的亞麻和羊毛衣物。
還有農業革新中的三田輪作制,才從佛蘭德斯地區慢慢推廣到了英格蘭,而中國早已有了復雜多樣的輪作制。宗教革命也並沒有讓歐洲更為寬容,反而是隨後而來的宗教戰爭讓各地混戰。歐洲各地的實際工資收入水平,直到1850年前後,仍然與中國江南地區的差不了多少。說到預期壽命,東西方差異更是不明顯。
至於制度經濟學家所強調的制度因素,作者認為也沒起到什麼幫助作用。例如工業革命的發生地,英格蘭的稅負水平是歐洲、乃至全世界最高的國家。當時歐洲人所倡導的革命理念,也並非是惠及普通人的平權。
還有一個重要的觀點,如戴蒙德在《槍炮》中所指出的,是歐洲各國之間的競爭,導致了軍事、思想等蓬勃發展。然而戈德斯通認為並非如此,說到亞洲各國之間,也並非是與世隔絕,奧斯曼與波斯、波斯與莫卧兒,中國與周邊各個國家,都存在者軍事沖突與競爭關系。
在科學技術上,更是不用說西方得益於亞洲各國所貢獻的學術和思想了。而地理大發現雖然給葡萄牙、西班牙,以及後來的法國、荷蘭和英國帶來了不少財富,但這些國家在工業革命中,也是有好有壞。
這么比較下來一看,中國以及亞洲其他國家,在近代也沒差歐洲多少。那麼,為何最終英格蘭,以及歐洲最終成功了呢?
雖然作者還是如「加州學派」的其他人一樣,強調偶然因素的作用,但工業革命何以發生,是歷史學家必須要解釋的內容。
作者認為,英國在19世紀後半部分開始獨領風騷,正是得益於弗朗西斯·培根所提倡的經驗主義。不同於歐陸笛卡爾主義注重理性思辨,培根的經驗和實用精神,促使英國社會中出現了大批能夠將知識應用於實踐,又能將革新轉換為財富的人,從牛頓到瓦特,再到各行各業的企業家,一同推進了英國注重創新的風氣,但前提也是英國具有自由包容的多元文化氛圍。
讀到作者著重論述英國匯集了各種工業革命發生的偶然因素於一身的時候,不由得想到了中國當前的情況:下一次技術革命,近在眼前,但還缺乏些什麼呢?
只是,當我們再次崛起的時候,不要犯相同的基本歸因謬誤。
③ 社會調查常用哪幾種研究方法
社會調查研究中分析單位主要有以下幾類:
1、個人,是社會科學中最常用的分析單位,大部分社會研究都通過分析個人特徵來解釋和說明各種社會現象。
2、群體,主要指具有某些共同特徵的一群人。
3、組織,是指由具有共同目標和正式分工的一群人所組成的單位。
4、社區,是按地理區域劃分的社會單位。
5、社會產物,社會產物是指建築物、交通工具、服裝、書籍、報刊、電影、歌曲等物品。
6、分析單位還可以是各種類型的社會活動、社會關系、社會制度和社會產品。
(3)研究方法中的謬誤擴展閱讀
若用一種分析單位作研究卻用另一種分析單位作結論,就會形成區群謬誤,又稱體系錯誤。例如,當資料表明越窮的農村社區生育率越高時,就不能立即得出越窮的農民生育子女越多的結論。
因為可能是貧窮的農村社區中的富裕農民生育子女多而使得生育率增高。這說明以社區作為分析單位進行研究時,不能得出關於個人的結論。
研究中易於出現的另一個與分析單位有關的謬誤是還原論又稱簡約論。分析單位往往有多種特徵,還原論者只以其中某一種特徵來解釋和說明復雜的社會現象。
④ 什麼事層次謬誤
層次謬誤 層次謬誤又稱作「生態謬誤」(ecological fallacy)或「系統錯誤」,它是指用一種高層次的分析單位做研究,卻用另一種低層次的分析單位做結論。例如,在一個對家庭穩定性的研究中,發現有子女的家庭比沒有子女的家庭更加穩定,由此我們並不能得出結論說「有子女的人比沒有子女的人更傾向於穩定」。再例如,在一個關於工作積極性的研究中,研究的對象是個人,研究發現:工資高的人比工資低的人工作積極性高,但是不能說「工拿滾握資較高的單位比工資低的單位的工作積極性更高」。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假如研究發現下崗職工多的城市的犯罪率高,那麼並不能因此做出下崗職工犯罪率高的結論;當然,假如我們研究發現下崗職工的犯罪率較高,那麼同樣也不能因此做出下崗職工多的城市犯罪備孝率就高的結論。但是,「層次謬誤」卻是專消慶指那種從對群體的觀察做出關於個人的結論的錯誤,或把個體特徵與群體特徵相混淆的錯誤。
⑤ 15個常見的邏輯謬誤是什麼
第一條:稻草人
歪曲了別人的觀點,使自己能夠更加輕松地攻擊別人。你誇張、歪曲,甚至憑空創造了別人的觀點,來讓本身的觀點顯得更加合理。
這是一種極端不誠實的行為,這不但影響了理性的討論,也影響了自己觀點的可信度。因為如果可以負面地歪曲別人的觀點,有可能從正面歪曲自己的觀點。比如:小明說國家應該投入更多的預算來發展教育行業,小紅回復到:「想不到你這么不愛國,居然想減少國防開支,讓外國列強有機可乘。」小紅就犯了稻草人謬誤。
第二條:錯誤歸因
從兩個事物可能存在相關性,就得出一個事物是造成另一個事物的原因。看到了兩個事物同時存在,就覺得其中一個事物是另一個的起因。錯誤在於,同時存在的兩個事物未必有因果關系,可能這兩個事物有共同的起因,或者兩個事物根本沒有因果關系,直接的共存只是巧合。
一個事情比另一個事情先發生同樣不能說明兩個事物肯定存在因果性。比如:小紅指出,過去幾個世紀全球海盜數量減少,全球溫度在升高,從而得出是海盜的數量的減少造成了氣候變化,海盜能夠降低全球溫度。小紅犯了錯誤歸因的謬誤。
第三條:訴諸感情
試圖通過操作別人的感情來取代一個有力的論述。操作寬毀孝的感情可能包括恐懼、嫉妒、憐憫、驕傲等等。一個邏輯嚴謹的論述可能激起別人的情感波動,但是如果只用感情操作而不用余殲邏輯論述,那就犯了訴諸感情的錯誤。
每個心智健康的人都會受感情影響,所以這種謬誤很有效,但這也是為什麼這種謬誤是低級和不誠實的手段。比如:小紅在飯店看到小明吃狗肉,於是上前訓斥:「你怎麼可以吃狗肉,小狗多麼可愛,就像小朋友一樣,忍心傷害小朋友嗎?」小紅犯了訴諸感情的謬誤。
第四條:謬誤謬誤
看到別人的論述水平很低,或者別人的論述裡面有謬誤,就認為別人的觀點一定是錯誤的。很多時候,辯論的贏家獲勝並不是因為觀點正確,而是因為辯論技巧更好。作為一個理性的人,不能因為別人的論述中存在謬誤或者錯誤,就認為別人的觀點一定是錯誤的。
例子:一個提倡健康飲食的人在電視上發表了很荒唐的飲食理論來推廣健康飲食理念,小紅看後覺得健康飲食就是騙人的,於是開始每天暴飲暴食。小紅犯了謬誤謬誤。
第五條:滑坡謬
搞得好像如果A發生了,那麼Z也一定會發生會,以此來表示A不應該發生。不討論現下的事物(A),而是把討論重心轉移到了意淫出來的極端事物(Z)。
因為沒能給出任何證據來證明A的發生一定會造成極端事物Z的發生,所以這是一種訴諸恐懼的謬誤,也影響了人們討論A時候的客觀性。比如:小紅反對同性戀婚姻,因為認為如果允許同性戀結婚,那麼就會有人想要和桌子、椅子結婚。小紅犯了滑坡謬論。
第六條:人身攻擊
討論時針對對方的人格、動機、態度、地位、階級或處境等,而進行攻擊或評論,並以此當作提出了理據去駁斥對方的論證或去支持自己的論點
人身攻擊時不一定是直接進行攻擊,也可能是通過背後捅刀子、暗示聽眾等等方式來造成對對方人格的質疑。你試圖用你對別人人格的攻擊來取代一個有力的論述。
更多關於人身攻擊。比如:當小明提出了一個很合理的關於基礎設施建設的提議的時候嗎,小紅不相信任何小明說的話,因為小明不愛國,經常批評政府,不懂得感恩。小紅犯了人身攻擊的謬誤。
第七條:訴諸虛偽
不正面回應別人對你的批評,而是用批評別人作為回復——「你不也曾經.....」你想要慎稿把通過用批評回應批評的方式,免去為自己辯護的責任。
通過這種方法來暗示對方是個虛偽的人,但是不管別人虛偽與否,你都只是在迴避別人對批評。比如:小明在和小紅爭論的時候指出小紅犯了一個邏輯謬誤,小紅不正面捍衛自己,反而回應:「你之前也犯了邏輯謬誤。」小紅在這里犯了訴諸虛偽的謬誤。
第八條:個人懷疑
因為自己不明白或者知識水平不夠,就得出一個事物可能是假的。一些很復雜的概念,比如生物進化等等需要一些基本的理解和知識。
有些人因為不理解這些復雜的概念,而覺得這些東西是錯誤的。比如:小紅指著塊石頭說:「你說進化論是真的,那你讓這塊石頭進化人給我看看。」小紅犯了個人懷疑的謬誤。
第九條:片面謬誤
當觀點被證明是錯誤的時候,用特例來給自己開脫。人類都不喜歡被證明是錯的,所以當他們被證明是錯的時候總會想辦法給自己開脫。
人總是覺得自己以前覺得正確的東西必須是正確的,所以總能找到理由讓自己阿Q一下。只有誠實和勇敢的人才能面對自己的錯誤,並且承認自己犯錯了。
比如:小紅說自己有特異功能,能用塔羅牌算出未出生小孩的性別,但是孩子生下來後發現猜錯了,於是她就說是算命的人缺乏信仰。小紅犯了片面謬誤。
第十條:非黑即白
把黑和白作為僅有的可能,卻忽略了可能性的存在。
使用了簡單粗暴的假二分法,來掩蓋其它可能性的存在。想通過非黑即白的選擇來誤導討論,破壞辯論的建設性。比如:在談到反恐戰爭時,總統說如果你不支持反恐戰爭,就是支持恐怖分子。總統這里犯了非黑即白的謬誤。
第十一條:竊取論點
採用循環論證的方法來證明一個被包含在前提裡面的觀點。這是一種邏輯智商破產的謬誤,因為把前提假設默認為真的,然後利用循環論證的方式來證明。比如:某一本說自己裡面說的東西都是真理,因為在這本書的第一章第二段裡面提到了這本書所述的都是真理。」
第十二條:訴諸自然
認為一個事物是「自然」的,所以是合理、必然並且更好的。一個事物是自然的並不一定代表就更好。互相殺戮是大自然中普遍存在的現象,但是大多數人都認為我們不應該互相屠殺。
比如:小紅認為吃草葯肯定比吃人工製造的葯有效,因為草葯更加「自然」。小紅犯了訴諸自然的謬誤。
第十三條:軼事證據
試圖用個人經驗或者單獨事例來取代邏輯論述或者有力的證據。比起復雜而確鑿的證據來說,軼事證據更容易獲得,但是卻要粗淺很多。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量化衡量的科學數據/確鑿證據比個人經驗/軼事要更加可信。比如:小紅爺爺是個30年的老煙槍,現在80多歲身體還很健康,小紅依次得出吸煙對身體無害的結論。小紅犯了軼事證據的謬誤。
第十四條:德克薩斯神槍手
在大量的數據/證據中小心的挑選出對自己的觀點有利的證據,而不使用那些對自己不利的數據、證據。你先開了一槍,然後在子彈擊中的地方畫上靶心,搞得自己真是個神槍手一樣。先決定了自己的立場,然後才開始找證據,並且只找對自己有利的,而對於那些對自己不利的就選擇性忽略。
比如:紅X字會為了證明自己盡到了職責,到處宣傳自己撥出了多少的善款,卻隻字不提自己公款消費的奢侈無度。紅X字會犯了「德克薩斯神槍手」謬誤
第十五條:中間立場
覺得兩個極端觀點的妥協,或者說中間立場,肯定是對的。
雖然大多數時候,真理確實存在於兩種極端的中間地帶,但是不能輕易的認為只要是處於中間立場的觀點就一定是正確的。謊言和實話的中間地帶依然是謊言。
比如:小紅認為疫苗會造成兒童自閉症,孫越從科學研究的結論中得出結論認為疫苗不會造成兒童自閉症,小明認為兩者觀點的妥協——疫苗會造成了兒童自閉症,但不是全部的兒童自閉症——才是正確的。小明犯了中間立場的謬誤。
⑥ 24個常見的邏輯謬誤例子
24個常見的邏輯謬誤例子如下:
1、張三說國家應該投入大量預算來發展教育行業,李四回李鋒復到:「想不到你這么不愛國,居然想減少國防開支,讓外國列強有機可乘。」謬誤在於張三用誇張、歪曲,甚至憑空創造了別人的觀點,來讓自身的觀點顯得更加合理。
2、張三指出,過去幾個世紀全球海盜數量減少,全球溫度在升高,從而得出是海盜的數量的減少造成了氣候變化,海盜能夠降低全球溫度。謬誤在於同時存在的兩個事物未必有因果關系,它們的共存有可能只是巧合。
3、張三在飯店看到李四吃魚肉,於是上前訓斥:「你怎麼可以吃小魚,小魚多麼可愛,就像小精靈一樣,你忍心傷害小精靈嗎?」。謬誤在於張三試圖通過操作別人的感情來取代一個有力的論述。
19、張三說要支持他的觀點,如果不支持那就是反對他。謬論在於張三把黑和白作為僅有的可能,卻忽略了其它可能性的存在。
20、張三說這本書里寫的內容都是真的,因為第一章裡面提到了作者所述都是真理。謬誤在於張三採用循環論證的方法來證明一個被包含在前提裡面的觀點。
21、張三認為中葯比西葯更有效,因為中葯更「自然」。謬誤在於張三認為一個事物是「自然」的,所以它是合理的。一個事物是自然的並不一定代表它就更好。
22、張三認為爺爺是個老煙民,現在80歲身體還是很健康,由此說明吸配襲煙對身體無害的結論。謬誤在於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量化衡量的科學數據或確鑿證據比個人經驗或軼事要更加可信。
23、張三明明做錯了一道數學題,他到處說是因為這道題設計的不合理。謬誤在於張三先決定了自己的立場,然後才開始找證據,並且只找對自己有利的,而對於那些對自己不利的就選擇性忽略。
24、張三認為運動會造成A病症,李四研究後發現運動不會造成A病症,王麻子對兩者觀點進行統一認為運動會造成A病症,但不是全部的人都會患A症。謬誤在於不能輕易的認為只要是處於中間立場的觀點就一定是正確的。謊言和實話的中間地帶依然是謊言。
⑦ 社會研究方法名詞解釋--03
四、選題與文獻回顧 (風笑天第三章,紐曼第五章)
研究問題: 一項社會研究所要回答的具體問題,它是一個可以通過研究來回答的問題,與日常生活的「問題」既相似又不同。往往更具體、集中、明確。主要來源:現實社會生活、個人特定經歷、各種文獻資料等。如生活實踐、社會問題、新的社會現象、他人的研究、社會政策的需要等。
研究主題: 社會研究所涉及的某一類現象領域或問題領域。與研究問題相比顯得更廣泛更一般。如:婚姻、家庭、人際關系、社會流動等。
研究問題明確化: 通過對研究問題進行某種界定,給予明確陳述,以達到將最初頭腦中比較含糊的想法,變成清楚明確的研究問題;將最初比較籠統、比較寬泛的研究范圍或領域,變成特定領域的特定現象或特定問題的目的。通常是將主題變為問題。
文獻回顧: 文獻考察或文獻評論,指的是對到目前為止的、與某一研究問題相關的各種文獻進行系統查閱和分析,以了解該領域研究狀況的過程。或者說,就是一個系統地識別、尋找、考察和總結那些與我們的研究有關的文獻的過程。
後設分析: 是研究者在綜合回顧或更經常的在方法論回顧中所使用的一項特殊的技術。研究者收集大量研究項目的細節資料,然後對這些信息加以統計分析。
五、研究設計 (風笑天第四章,袁方第五章,紐曼第六章)
研究設計: 對整個研究工作進行規劃,制定出探索特定社會現象或事物的具體策略,確定研究的最佳途徑,選擇恰當的研究方法。同時還包括制定詳細的操作步驟及研究方案等方面的內容。根據研究目的可分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釋性研究。多數研究是描述解釋兼有,只是側重點不同。
探索性研究: 是一種對所研究的對象或問題進行初步了解,以獲得初步的印象和感性認識,同時為今後更周密、更深入研究提供基礎和方向的研究類型。探索性研究通常採用參與觀察和無結構訪問等方法搜集資料,其所研究的對象規模通常都比較小。探索性研究的資料結果主要用於「探測」某類現象或問題的基本范圍、內容或特徵,「提示」深入研究這一現象的可能的途徑。
描述性研究: 是一種對研究的總體或某種現象在某些特徵上的分布狀況進行描述的研究類型。其關注的焦點通常不是為什麼存在這樣的分布,而是在於回答這種分布是怎樣的,也可以說,其主要目的是收集資料,發現情況,提供信息。對社會現象的描述應當注意兩個方面:①准確性;②概括性。描述性研究中資料的收集主要採用以封閉式問題為主,以自填、郵 寄或結構式訪問等方式進行的問卷調查。所得的資料必須經過統計處理,得出以數量形式為主的各種結果,並要將這些結果和結論推論到總體中去。
解釋性研究; 指的是那種探尋現象背後的原因,揭示現象發生或變化的內在規律,回答各種「為什麼」的社會研究的類型。解釋性研究的目標是回答「為什麼」,是解釋原因、說明關系,因而它的理論色彩往往更濃。它通常是從理論假設出發,經過深入實地收集經驗材料,並通過對資料的分析來檢驗假設,最後達到對社會現象進行理論解釋的目的。在內容上特別注重研究內容的適用性和針對性。在分析方法上往往要求進行雙變數和多變數的統計分析。
理論性研究: 指那些側重與發展有關社會世界的基本知識,特別是側重於建立或檢驗各種理論假設的經驗研究。其關注點在於探索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其主要目標是要增加人們對社會現象的內在規律的理解,增加人們對社會事物的認識。
應用性研究: 側重於了解、描述和探討某種現實社會問題或者針對某類具體社會現象的問題。其關注點通常集中地體現在迅速地了解現實狀況,分析現象或社會問題形成的原因,並力圖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供政策建議,以幫助制定社會政策,解決社會問題,以及評估社會後果等。
分析單位: 社會研究的研究對象,即研究中將分析和描述的對象(人或事物)。五種類型:個人、群體、組織、社區、社會產品。
層次謬誤/區群謬誤: 它指的是在社會研究中,研究者用一種集群的分析單位作研究,而用非集群的分析單位作結論的現象。或者說,研究者用一個集群內的分析單位收集資料,而用非集群分析單位做結論的現象。比如,當一個研究者所收集的是有關某種集群(城市工廠公司)的資料,然後從這些資料中抽出有關個人行為的結論時,他就犯了區群謬誤。要避免犯區群謬誤這種錯誤,關鍵的一點是要保證你做出結論時所使用的分析單位,就是你運用證據是所使用的分析單位。
簡化論: 指的是研究者用個體層次的資料來解釋宏觀層次的現象。如,看重個人成就的個性與國家發展的關系(忽略了宏觀因素)。導致因素:社會研究易獲得關於個人的具體資料,而客觀的單位運行比較抽象和模糊。避免這兩種錯誤的關鍵是,保證作結論時使用的分析單位,就是運用證據時使用的分析單位。
橫向研究: 橫剖研究。指在一個時間點上收集研究資料,並用以描述研究對象在這一時間點上的狀況,或者探討這一時間點上不同變數之間的關系。如各種內容的民意測驗和全國人口普查。它是社會研究的最常見的形式。主要是探索性研究和描述性研究。
縱向研究: 在若干個不同的時間點上收集資料,用以描述現象的發展變化,以及解釋不同現象前後之間的關系。①縱貫研究的類型a.趨勢研究; b.同期群研究;c.追蹤研究。②縱貫研究的特點a.它能了解現象的發展過程,能比較不同時期的變化; b.由於各種變數的時間順序清楚,因此容易作出邏輯上的因果判斷; c.縱貫研究的調查范圍較小,難以進行不同類型的比較。
趨勢研究: 趨勢研究是指對研究對象隨時間推移而發生的變化進行研究。趨勢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對一般總體在不同時期的態度、行為或狀況進行比較,以揭示和發現社會現象的變化趨勢和規律。實際上,對某一總體的趨勢研究,就相當於利用對這一總體所進行的若干次橫向研究的結果,來分析和探尋其發展變化規律的研究。
同期群研究: 同期群研究是縱向研究的一種,同期群研究又稱為人口特徵組或共同特徵組研究,它是指對
某一特殊人群隨時間推移而發生變化的研究。在這種研究中,每次研究的樣本並不相同,即每次 研究的具體對象可以不一樣,但他們必須都同屬於這一特殊人群。這種特殊人群通常都與時間或年代相關。
同組研究: 又稱定組研究或追蹤研究,對同一組人隨時間推移而發生變化的研究。與上者的區別在於始終都是同一樣本。同組研究主要用來探討人們的行為、態度或意向的改變模式和變化過程,分析影響這種改變的各種因素。由於同組研究每次進行研究時都使用同一個樣本, 但被研究者隨時間推移所發生的 各種變化有時是難以預料的。困難是後續的研究難以獲得這些樣本。
三角校正: 從不同的角度或觀點觀察事物,他們就能確定它的實際位置,這個過程被稱為三角校正。包括以下幾種類型:①測量的三角校正,即研究者對同一現象進行多重測量;②觀察者的三角校正,即多個觀察者或研究者則會增添多個視角、個人背景和社會特徵;③理論的三角校正,即使用多種理論視角去構思研究方案和解釋數據;④方法的三角校正,即混合定性和定量類型的研究和數據
雙重負載假設: 把兩個獨立的關系置於一個關系之中,這類假設表明研究者思路不清、製造混淆。研究者應該避免使用它。例如,地區貧困與青少年人口高度集中會導致盜竊。
同義反復: 是一種循環論證,它發生在某人好像是在說一些新的東西,但實際上卻是在重復已說過的話,或敘述某些「就定義來說是正確」的話。同義反復無法接受經驗證據的檢驗。例如某人是保守主義者,因為他相信應該減少政府的管制,但這些態度並不是造成某人是保守主義的原因。
目的論: 源於最終的目的和目標,它有多種形式,一件由上帝或神發起的事件,預先決定著它一定會發生。目的論無法被經驗所驗證,它違背因果論的暫時性時間順序要求,並且缺少一個真實的自變數,因為「引發因素」極其不明確。很多人將目的論與目標動機相混淆,首先一個人的意識狀態可以做經驗上的測量,其次意識狀態目前是存在的,最後意識狀態可以與將來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的事件進行比較。
虛假相關: 意味著變數之間的關系是錯誤的,是種幻覺。虛假相關發生在兩個變數之間有關聯,但不是因果關聯之時,因為實際上尚有未被察覺的第三個因素,可能才是造成這個關系的真正原因。/第三個變數同時是看似明顯的自變數與因變數的原因,它能為觀察到的關聯做出解釋。以因果關系的條件來說,未被察覺的第三個因素代表一個更強有力的解釋。例如,頭發長短與電視節目,隱藏變數(性別)。
六、測量 (風笑天第五章,袁方第六十章,紐曼第七章)
測量: 是對所確定的研究內容或調查指標進行有效的觀測與量度。具體地說,測量是指根據一
定的規則將數字或符號分派於研究對象的特徵(即研究變數)之上,從而使社會現象數量化或類型化。
定類測量: 也稱為類別測量或定名測量,測量層次最低。本質是一種分類體系,將研究對象的不同屬性或特徵加以區分,標以不同名稱或符號,確定其類別。數學特徵是(不)等於。具有對稱性和傳遞性。如性別:男、女。
定序測量: 也稱為等級測量或順序測量,其取值可按照某種邏輯順序將研究對象排列出高低大小,確定其等級及次序。或者說,定序測量按某種特徵或標准將對象區分為強度、程度或等級不同的序列。數學特徵是大於和小於。具有區分類別的對稱性和不等於的非對稱性及傳遞性。如城市規模: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等。
定距測量: 等距測量或區間測量,不僅能將社會現象或事物區分為不同的類別、不同的等級,而且可以確定它們相互的間隔距離和數量差別。其結果可以相互進行加減運算。比如溫度的測量。
定比測量: 也稱為等比測量或比例測量,除具有上述三種測量的全部性質之外,具有一個有實際意義的絕對的零點,其數據可以加減或乘除運算。如出生率。是否具有實際意義的非中介性質的零點的存在,是定比與定距測量的唯一區別。
概念: 是對現象的抽象,它是一類事物的屬性在人們主觀上的反映。概念是構造理論的磚石,它是對研究范圍內同一類現象的概括性表述。概念是客觀世界與主觀思維相互作用的產物。概念 可分為實體概念和非實體概念。實體概念是指可直接觀察到的物體、事物或現象;非實體概念則是無法直接觀察的概念。
變數: 是指具有一個以上取值的概念,或者說,就是包括一個以上范疇的概念。變數是概念的
一種類型,它是通過對概念的具體化而轉換來的。變數在不同情況下有不同的狀態或屬性,它反映了概念的可變動性,它說明了現象在規模、重量、密度、速度等方面的變化情況,或現象在程
度差異上的變化方式。從變數之間的影響關繫上可分為:自變數和因變數。
指標: 指表示一個概念或變數含義的一組可觀察的事物,稱為這一概念或變數的一組指標。指標是反映社會現象變異特徵的范疇。是對社會范疇的變異方面的規定性加以具體化。它把現象的質的方面與量的方面密切的結合起來,以便精細描述社會現象的某一特徵。
操作化: 把我們無法得到的有關社會結構、制度或過程,以及有關人們行為、思想和特徵的內在事實,用代表它們的外在事實來替換,以便於通過後者來研究前者。或者說,操作化就是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可觀察的具體指標的過程。是對那些抽象層次較高的概念進行具體測量所採用的程序、步驟、方法、手段的詳細說明。是社會研究過程中最困難、最關鍵的步驟之一。
具體化: 從抽象下降到經驗層次,使概念具體化為可觀測的事物。1.概念的形成,對抽象的概念加以精確化;2.概念的界定,包括降低概念所指內容的維度、基本單元的分類、給出概念的描述性定義;3.選擇測量指標,即對概念的具體度量方案;4.編制綜合指標。
指數: 由多個不同的回答所構成的一個簡單累加的分數。是由一組有關事物的態度或看法的陳述構成,回答者分別對這些陳述發表同意或不同意的意見,然後按照某種標准將回答者在全部陳述上的得分加起來,就得到了該回答者對這一事物態度的量化結果。
量表: 用於測量人們的態度、看法、意見、性格等內容的一種量化工具。是一種具有結構強度順序的復合測量,即全部陳述或項目都按照一定的結構順序來安排,以反映出所測量的概念或態度具有的各種不同程度。
總加量表: 由一組反映人們對事物的態度或看法的陳述構成,回答者分別對這些陳述發表意見,表示同意或不同意,並進行計分。然後將回答者在全部陳述上的得分加在一起,就得到了他的態度得分。
李克特量表: 總加量表的特殊形式。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李克特在原有的總價量表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里克特量表也有一組對事物的態度或看法的陳述組成,但與總加量表不同的是,回答者對這些陳述的回答被分為「非常同意、同意、不知道、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類,或者「贊成、比較贊成、無所謂、比較反對、反對」五類。由於答案類型的增多,人們在態度上的差別能更清楚地反映出來。
社會距離量表: 鮑格達斯量表,又稱社會距離量表。產生於20世紀20年代,它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鮑格達斯於1925年創用的。定量測量人們相互心理距離、相互關系的程度或人們對某一群體所持的態度及所保持的距離的量化工具。由在內容上具有某種趨強的邏輯結構的一系列陳述構成,不同陳述代表人們在態度上的不同程度。
語義差異量表: 用於研究概念對於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含義。由處於兩端的兩組意義相反的形容詞構成,研究者通過對被調查者在適當位置標下的記號所代表的分數,來研究人們對某一概念的看法或態度,或進行個人或團體間的比較分析。用於文化比較分析、個人與群體的差異,人們對環境和事物的態度等的研究。
社會計量法: 社會計量法又稱社會交往計量,是「評量某一群體、組織中的人際吸引或拒斥關系的工具」,或更進一步說是「用以決定個人在群體與組織中被接受的程度,發現群體內人與人之間的現存關系,並揭示組織本身的結構特徵的工具。」社會計量法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莫雷諾等人1930年所 創用的,主要用於小整群體的人際關系與群體結構的研究。
信度: 即可靠性,指的是採取同樣的方法對同一對象重復進行測量時,其所得結果相一致的程度,測量結果的一致性和穩定性,測量結果能否穩定的測量所測得事物或變數。包括:再測信度,復本信度,折半信度
再測信度: 不同的時間對同一對象採取同一種測量,根據兩次測量結果計算相關系數,此相關系數即為再測效度。這種信度能表示兩次調查結果有無變動,反映了測量的穩定程度,故又稱作 穩定系數 。使用這種方法時,兩次測量所採用的方法、所使用的工具是完全一樣的。再測信度的缺點是容易受到時間因素的影響,即在前後兩次測量之間的某些事件、活動的影響,會導致後一次測量的結果客觀上發生改變,使兩次結果的相關系數不能很好地反映兩次測量的實際情況。
復本信度: 復本是相對於原本而言的,它是原本的復製品。對一項調查的問題,讓被調查者接受問卷測量,並同時接受這份問卷的復本的調查,然後根據調查結果計算其相關系數,就得到復本信度。使用復本求取信度可以避免重測信度的缺點,但使用的復本必須是真正的復本,即在題數、形式、內容、難度及鑒別度等方面都與原本一致,僅在問法與用詞方面與原本不同。復本調查可連續或相距一段時間進行,連續實施的復本信度又稱等值系數,相距一段時間實施的復本信度又稱穩定與等值系數。
折半信度: 折半法是將調查來的結果,按題目的單、雙數分成兩半記分,再根據各個人的這兩部分的總分,計算其相關系數,就得到折半信度。它可檢查出問卷或量表中所詢問的各項問題是否都針對同樣的研究內容。
評分者信度: 檢查評分者信度,可計算一個評分者的一組評分與另一個評分者的同一組評分的相關系數。
若信度低,則說明測量工具不標准,不客觀,且易於受評分者主觀因素的影響。減少這種影響的方法是刪除極端的評分或評分者,由多人評分並計算平均值。
效度: 測量的有效度或准確度,指測量工具或測量手段能夠准確測出所要測量的變數的程度,或者說是能夠准確、真實地度量事物屬性的程度。即測量標准或所用的指標能夠如實反映某一概念真正含義的程度。含義是內容性質與程度重合的統一。
表面(內容)效度: 內容效度又稱表面效度或邏輯效度,是指測量內容或測量指標與測量目標之間的適合性 和邏輯相符性。也可以說是指測量所選擇的項目是否「看起來」符合測量目的和要求。檢查內容效度即檢查由概念到指標的經驗推演是否符合邏輯,是否有效。對此只能憑借人們的主觀判斷和共同定義,因為對一個概念的理解是因人而異的,但在科學研究中,需要以大多數科學家所接受的概念定義為標准。
准則效度; 實用效度或預測效度,指用一種不同以往的測量方式或指標對同一事物或變數進行測量時,以原有的方式或指標為准則,新的方式或指標所得到的結果與原有準則的測量結果相比,將二者的相關系數來反映測量工具和手段的效度。准則效度三種形式:預測效度,共變效度,實用效度。
結構效度: 通過利用現有的理論或命題來考察當前測量工具或手段的效度,涉及一個理論的關系結構中其他概念或變數的測量。比如兩種具有一致方向的變數,是否在測量的結果中表現出一致的方向性。
預測效度: 預測效度是指效標或准則依據將來實際發生的情況建立的准則效度。預測效度是將已經得到的測量結果與未來實際發生的情況進行比較,以檢查兩者的一致性。例如,設計一種預測學
生學習成績的量表或測驗,用它來測量學生畢業時的學習成績。如果在學生畢業時,實際的學習成績確實與預測值相一致,那麼這一量表或測驗就具有預測效度。
共變效度: 如果效標識於某種測量方式同時被證明為有效的,則稱之為 共變效度 。共變效度是用來判斷其他的測量工具是否可以取代作為效標的測量工具。
實用效度: 如果效標是以實際經驗判斷為準的,則稱為 實用效度 。實用效度通常用來檢查測量工具的實際效果。由於對某些現象的測量過去並沒有一定的標准,所以只能依據實際經驗來檢驗測量工具的有效性。
內在效度和外在效度: 測量都是在具體的時間、地點對具體的調查對象所作的觀測。如果在一項具體研究中,對內容效度、准則效度、建構效度的檢查都沒有發現問題的話,就可以認為這一研究具有 內在效度 ,它的資料和結論可以有效的解答所研究的問題。可以說, 內在效度 是指一項研究的資料和結論的有效性。而 外在效度 是指這種研究結論的普遍有效性。對外在效度的檢查要考慮樣本的代表性和特殊性,以及研究時間、地點、情境和研究內容的普遍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