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感知規律突出教學方法

感知規律突出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3-04-16 11:14:30

A.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運用感知規律組織教學才能提高教學效果

逍遙歐巴
如何運用感知規律提高教學效果舉例說明
一、小學生注意的特點
(一)由無意注意佔優勢逐步發展到有意注意佔主導小學低年級學生無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有意注意基本上是被動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腦不斷成熟,神經系統活動的興奮與抑制過程逐步協調起來,同時,由於教學提出的要求和教師的訓練,學生的有意注意逐步發展起來。
(-)對直觀形象的事物的注意佔優勢,對抽象材料的注意在發展
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言語水平很有限,具體形象思維占重要地位,因此,具體生動的、直觀形象的事物容易引起他們的注意;隨著學生學習活動的發展和知識水平的提高,學生對具有一定抽象水平的材料的注意也逐步發展起來。
(三)注意有明顯的情緒色彩
小學生由於大腦與神經系統的內抑制能力尚未充分發展,一個興奮中心的形成往往波及其他相應器官的活動,面部表情、手足乃至全身都會配合活動,所以注意表現出明顯的情緒色彩。
二、注意規律在教學中的應用
(一)正確利用無意注意的規律組織教學效 學習
1.凡需要學生注意的對象和操作的活動,盡量賦予它們無意注意的特性
教師講授的內容,難易要適當,讓學生既能聽懂又要有新意。
在處理教材中的重點、難點時,教師應注意運用具體生動的教學方法,如充分利用直觀教具,語言要生動形象,語調要抑揚頓挫,配以適當的表情和手勢,化難為易以吸引兒童的注意。
對於教學中必須重復的東西,教師應採用靈活多變的方法,以保持其新穎性。
2.盡量減少與教學無關的對象或活動的刺激作用
教室的布置要相對穩定。
在直觀教具的運用中,背景材料必須淡化,出示的時間要適當。
教師的服飾、發型不宜過於耀眼,否則會使學生上課時的注意分散。
在教學中教師要迅速妥善處理偶發事件,要審慎、迅速地處理好,保持課堂教學秩序的穩定。
在課間休息時,不宜讓學生做激烈的或競賽性的游戲活動,以防止學生因過度興奮而不能將注意及時轉移到課堂上。
(二)利用課內外活動幫助學生學會組織和發展自己注意的能力
1.提高活動的目的性
在學習或其他活動中,教師應提出具體的目的、要求、內容及具體方法,讓學生切實地感受到集中注意對完成活動的重要性,並懂得如何正確地組織自己的注意,切忌離開教材本身,離開兒童的知識經驗,用一些空洞抽象的說教來動員兒童的注意。
2.激發學習動機
要讓兒童體驗到自身學習的成功,以此來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
這是使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上的最有效的手段。
當學生看到自己學習被肯定,便會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不斷地培養對學習的興趣,更加努力地注意學習活動。
3.訓練良好的注意習慣
訓練良好的注意習慣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能高度集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叫做注意。
注意是有效地進行學習和勞動時所不可缺少的條件。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十分強調注意在教學中的作用。
他說:「注意正是那一扇從外部世界進入到人的心靈之中的東西所要通過的大門。」
注意不是獨立的心理過程,它總是在感覺、知覺、記憶、想像、思維、情感、意志等心理過程中表現出來。
如果把心理過程比做一艘航船,那麼注意不僅掌管著起航,還負責領航、護航,也就是說注意貫穿於整個心理過程的始終。
作為一名教師必須了解小學生注意的特點。
中注意而不分心和能迅速轉移注意而少惰性。
教師可選擇一些有一定難度、需要集中注意才能完成的任務交給學生,讓他們解決。
任務既可以結合課程,也可以是純訓練性的,教師可根據要求自行設計問題。
小學生不可能對枯燥無味的簡單任務保持長時間穩定的注意。
注意的穩定性是為完成一定的目的任務服務的,因此注意的核心是講求實效,而不是追求貌似注意的狀態。
(三)運用無意注意與有意注意轉換的規律,讓學生在有目的的學習活動中快樂地學習
高度集中注意要消耗相當的體力和腦力,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必定使人疲憊不堪。
怎樣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始終保持旺盛的精力,積極地注意而又不疲勞呢?在一天的學習活動中,在一節課乃至在解決一個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適當地運用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轉換的規律,把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交融在每一個認識活動中。
三、採取多種策略。
促進高效學習
(一)激發學生興趣,誘發學習動機
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兩千多年後,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從自己豐富的教育經驗出發,認為學生有了興趣,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學與樂密不可分。
濃厚的興趣會使個體產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從而集中注意力,推動他們興致勃勃地去進行學習。
因此,以興趣來抓住每個學生的注意力,這也是集中注意力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徑。
許多教師在實踐中已經摸索出許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情境教學法、啟發談話法等。
(-)把握一堂課最佳時間,集中學生注意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指向和集中於某一對象時,大腦皮層相應區域就產生一個優勢興奮中心。
注意集中,大腦中只有—個興奮中心,並且興奮中心有穩定的節奏。
對兒童的研究表明:7~l0歲兒童連續注意約在2o分鍾,10—12歲兒童連續注意時間約為25分鍾。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緊扣連續注意的最佳時間,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有效地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習高效的實現。
(三)明確教學目標,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
1.要深入研究教材,准確抓住教學切入點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
一堂課的開頭,應當突兀有新意,出人意料,緊緊抓住學生的心,很好地進入課文。
一堂課的開頭,是隨便不得的,所以,要避免思維耗散,教師就必須認真研究教材,尋找可能引起學生注意的「興奮點」,有目的、有計劃地通過新穎的刺激,使學生在上課伊始就將注意力集中過來。
2.採用多種形式,引發學生的注意,突出形象感知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許多先進的教學手段被引入語文課堂教學之中。
有許多教師讓學生將課文改編為課本劇進行表演,這種方法對於敘事類文章的內容、思想乃至藝術性的學習、品味、體會都是很有益處的,因為敘事類文章都有較豐滿的人物形象,學生理解、把握起來並不太難,教師只要稍加點撥就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語文教師其實並不缺乏引發學生注意力的形式,只不過是要多動動腦筋,多想想辦法,多改改花樣,多變變口味,一切為了學生而設計,不要總是居高臨下看待學生。
換一種姿態教語文,教師會發現學生是多麼喜歡語文,在他們心裡,語文是多麼新奇、多麼充滿詩情畫意、多麼富有人情味的一門學科!「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在教師睿智的開啟下,學生會對語文永遠保持最濃厚的興趣,對語文給予最強烈的關注。
3.利用媒體工具,激起無意注意
無數事實證明,運用形象化的教具,能更好地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創造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催化知識的鞏固與吸收。
近年來,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逐步深化,各地教育教學的投入也相應加大,多媒體教學正逐漸被廣大教師運用於課堂教學中,對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我們要合理地運用好這些有利條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語文課堂上創造更廣闊的空間、更濃厚的語文氛圍、更動人的情感震撼力。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一篇很好的文章,無不是思想感情及語言藝術融為一體的典範。
有時,單一的課堂講授模式是很難達到這一目的的,所以,教師必須採取靈活多樣的教法,從多個角度全方位地調動學生的感官,去充分領悟文章所傳達出來的美。
4.設計操作性強的練習,使學生保持穩定注意
心理學研究證明,如果把注意客體變為活動對象,能夠使人保持穩定的注意。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實際教學中,明確目標是喚起和保持學生有意注意的重要條件,許多有志者在這方面做出了重大的改革,積極地推進了教育教學的發展。
目標越具體,任務越明確,越有利於學生保持穩定的注意,有利於學習效果的提高。
(四)不停給予評價,維持注意力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出:「學習一門學科,看來包括兩個差不多同時發生的過程,就是指新知識的獲得,知識的轉化評價。」通過評價可以核對處理知識的方法是否合適,分析、概括得是否正確等,同時有利於調動對學生知識的反饋和總結。
例如,朗讀在課堂教學中常常運用,教師可以通過朗讀的教學和評價來檢查學生聽課的注意力,而這個過程正是學生聽課注意力的延伸和鞏固。
當然,培養小學生注意力的方法有很多,其具體實施方法也不盡相同,還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實踐,在實踐中不斷修改完善,使其日臻成熟。
總的說來,運用注意規律,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在語文教學中力求使教學各環節科學化、條理化、趣味化,就能夠使學生增加對語文學科的興趣,積極主動地學習,從而大大拓寬語文視野,催化對知識的鞏固與吸收,讓學生的思維在老師的有效導引下,進行最有效的學習,實現更高效的達成。

轉載請註明出處華中教育網 » 如何運用感知規律提高教學效果舉例說明

www.ecnunet.com文章,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B. 如何在教學中運用感知規律來提高教學質量

一、運用科學的感知原理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感覺受到一定的主客觀因素的影響,這些主客觀因素構成了感知覺原理.小學生的 感覺和知覺處於初步發展的時期,他們的感知發展有其年齡特點和規律,在教學中教師如果了解有關的感知規 律,應用科學的感知原理設計教學,不但可以提高教學效果,還可提高學生的感知能力. 1.利用對象和背景關系的原理 在任何情景中,當許多事物作用於我們感官時,可將其分為兩類:對象與背景.對象和背景差別越大,對 象越容易從背景中區分出來,教學中利用這一原理呈現學習材料,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例如:講解「求正 方形ABCD中陰影部分的面積,(邊長為4厘米)(圖1)這道題時,先啟發學生作出EF、GH兩條輔助 線,並有意識地把扇形BOG和COH畫上淺色斜線,使之隱退為「背景」,用深色斜線突出陰影部分AOG和DOH.再啟發學生觀察、分析、比較,使他們發現陰影部分AOG和DOH之和等於空白部分BFO與C FO之和,進而發現圖中陰影部分的面積與長方形BCHG的面積相等,即等於長方形ABCD面積的一半, 所以陰影部分的面積等於:4[2]÷2=8(平方厘米).這樣利用色彩加大了對象與背景的差異,使學生 從較復雜的圖形中,獲得了有用的清晰鮮明的圖形形象,進而迅速解答此題.此外,還可利用對象和背景的動 靜差異強化感知,活動的教具,旋轉的抽拉片、電視片可化靜為動,使學生的注意較易集中於感知目標.特別 是計算機進入課堂,以其更新更優的動態演示愈加突出了感知對象. (附圖 {圖}) 2.利用感知覺的對比原理 兩種不同的對象同時或先後出現,可提高感覺能力,把具有對比意義的材料放在一起,更能清楚地被感知 .例如:在教學「農場有兩塊麥地.第一塊2公頃,平均每公頃產小麥5000千克,第二塊3公頃,平均每 公頃產小麥6000千克,這兩塊地平均每公頃產小麥多少千克?」時,一位學生回答說:「(5000+6000)÷2=5500(千克)」.這種錯誤具有一定典型性,如果僅用求平均數應用題的一般數量關系「 平均數=總數量÷總份數」來說明學生的錯誤,學生只能知其錯,不知其所以會錯的原因,於是便可運用對比 原理,出示下面的示意圖(圖2): (附圖 {圖}) 通過圖形對比,使學生明確,用(5000+6000)÷2,不能使每公頃產量變成一樣多,補救方法 是:(5000+6000)÷2=5500(千克),5500+(6000-5500)÷(3+2)=5600(千克).再與一般解法比較,(5000×2+6000×3)÷(3+2)=5600(千克) .圖形與列式的比較,使學生認識到兩塊地公頃數一樣時,用前一種解法較簡便,反之,則用一般解法簡單. 上述教學安排,藉助示範圖在是與非的鮮明對比中突出了正確解法,使學生建立起對平均數數量關系的清晰感 知,不僅及時充分地糾正了錯誤,還使認識得到深化.再比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時,為讓學生建立起圓面 積的正確概念,防止與圓周長知識混淆,一位教師安排了這樣的對比感知環節,逐步出示(圖3): (附圖 {圖})通過圖形對比,使學生明了地感知到圓的面積是以圓的半徑為邊長的正方形面積的π倍, 不同於圓的周長,圓的周長是圓的直徑的π倍,半徑的2π倍.這樣的對比感知使圓的面積與周長的知識得以 精確分化,較好地加強了感知印象. 3.利用感受性與刺激強度的關系 被感知的事物必須達到一定強度,才能感知得清晰.德國著名學者費希納在研究中指出,刺激量與感覺是 成正比的,刺激量增減十倍,感覺量增減一倍.為了提高感知效果,需適當增加刺激的強度. (1)增強符號信息的強度.即用彩色粉筆及畫線等方法突出所講內容的重點,如講「分數除法法則」時 為突出「甲數除以乙數(0除外),等於甲數乘以乙數的倒數」的兩變一不變的重點,教師用彩色粉筆重重的 將運算符號、除數及它的倒數描一遍,再在被除數下面畫上線.這樣教學無疑可以加深學生對這一重點的感知 . (2)增強語言信息的強度.為讓學生聽清教學內容,捕捉重點,在數學課上還可利用提高聲調或變換聲 調的方法使講授內容抑揚頓挫、生動引人,提高學生對重點內容的感覺能力. (3)增強直觀信息的強度.數學教學中使用的掛圖、直觀教具、幻燈片等設計要簡單醒目、輪廓清晰、 色彩鮮明、重點突出,以突出感知目標. 4.運用對象間組合與協同的特點 空間上接近、時間上連續、形狀相近的刺激容易被感知為一個系統與整體.如下面兩幅圖 □△□△ □△□△ (附圖 {圖}) 在感知時圖4容易將線段間接近的歸在一起,把這八條歸為四個對象各自分開:圖5則容易將形狀一樣的 歸為一組.根據接近與相似組合的原則,感知對象應力求在時間、空間上組成一個有意義的或有規律的系統, 易於感知.例如:分析「每人種4棵樹,3人一共種多少棵?」這樣一道應用題,在擺或畫圖時,要注意每份 的4棵之間的距離應相對近些,使之被感知為一個對象,而3份間的距離應相對遠些,這樣才能得到合乎題意 的正確感知(如圖6). (附圖 {圖}) 如若棵與棵之間的距離同於或大於份與份間的距離,便不可能建立精確的感知.再如,在教學「乘法分配 律」時,有一道例題:「如果做一張桌子需要10元,一把椅子需要5元,算一算做下圖7的課桌椅一共需要 多少元?為得出(10+5)×4=10×4+5×4的結論,一位教師根據接近與相似組合的原理設計了兩 張投影片. (附圖 {圖}) 圖7每套桌椅成為一個整體,每套之間拉開距離,根據這幅圖,學生便可列出(10+5)×4的正確算 式.圖8中4張桌子與4把椅子分別相對成為一個整體,而桌子與椅子之間拉開距離,根據這幅圖,學生便可 列出10×4+5×4的算式.接著小結,這兩種算式演算法不同,結果相同,都是求一共需要多少元錢,因此 可以用等號連接.然後,教師隱去實物,出示兩排數: 10101010 5 55 5提問,如果把「10+5」看做一份,共有這樣的幾份?怎麼列式 ?如果把4個10與4個5先分開算,再合起來,又怎樣列式,並隨之在兩排數上添上紅、藍兩色的集合圈: (附圖 {圖}) 最後得出,兩個算式求的都是這8個數的和,可以用等號連接,即(10+5)×4=10×4+5×4. 上述教學,教師較好地運用了對象間組合與協同的規律,在實體圖像感知的基礎上,利用不同顏色的集合 圈呈現數學圖像,數形結合,寓理於形,為引出抽象的運算定律,奠定了牢固清晰的感知基礎. 此外,多種感官間的協同活動可取得較好的感知.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單靠視覺一般能記住25%左右 ;單靠聽覺可記住15%左右,而視聽結合,則可記住65%左右.為此教學中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動手、動腦 、用眼、用耳、用口多種感知渠道進行綜合性的信息傳輸,以收到最優的感知效果.

C. 如何利用感知規律進行教學

利用感知規律進行教學如下:

1、正確利用無意注意的規律組織教學:

凡需要學生注意的對象和操作的活動,盡量賦予它們無意注意的特性教師講授的內容,難易要適當,讓學生既能聽懂又要有新意。這是引起學生興趣、維持對學業注意的關鍵。

盡量減少與教學無關的對象或活動的刺握埋顫激作用。教室的布置要相對穩定。在直觀教具的運用中,背景材料必須淡化,出示的時間要適當,切忌過早顯示。下半節課才用的教具,不要在一上課就暴露在學生眼前。

多種方法進行教學

教學實踐表明,如果單純運用某種感覺器段敗官,會降低感知的效果,如果利用多種感覺器官共同參與,協同活動,就能提高感知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同時作用於感知對象,以提高教學效果,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眼到、手到、口到、心到等要求,這樣運用多種感官參與,有利於知識的理解和鞏固。

教師在講授測量工具的使用和測量取值時,液稿應讓學生邊做邊講邊練,先教會學生使用有關測量工具,然後要求學生運用具有不同最小刻度的測量工具去測定不同物體的長度、體積、質量等數據,一邊講解、一邊訓練。

最後要求學生能對自己所測定的數據結果進行確認,比較真實性以及分析誤差產生的原因,這樣我們已把學生對教具的使用、操作、教師的評析講解及學生的思考分析都能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充分利用各種感覺器官,協同活動,能把有關知識很快地掌握起來。

D. 如何在教學中運用感知規律來提高教學質量

  • 創設情境: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來引導學生發現事物之間的規律。例如,教師可以將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例子聯系起來,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學習和應用知識。

  • 多角度思考:為了更好地發現事物之間的規律,教師可以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來思考問題,比如歷史、文化、社會等多個角度。這樣能夠幫助學生更全面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

  • 總之,運用感知規律的方法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提高教學質量,同時也可以增強信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

    E. 如何在教學中運用感知覺的規律

    【在教學中利用感知覺的規律】
    1、正確利用無意注意的規律組織教學:
    凡需要學生注意的對象和操作的活動,盡量賦予它們無意注意的特性教師講授的內容,難易要適當,讓學生既能聽懂又要有新意。這是引起學生興趣、維持對學業注意的關鍵。在處理教材中的重點、難點時,教師應注意運用具體生動的教學方法,如充分利用直觀教具,語言要生動形象,語調要抑揚頓挫,配以適當的表情和手勢,化難為易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對於教學中必須重復的東西,如課文的熟讀、同一類題的反復練習活動,教師應採用靈活多變的方法,以保持其新穎性。
    盡量減少與教學無關的對象或活動的刺激作用。教室的布置要相對穩定。在直觀教具的運用中,背景材料必須淡化,出示的時間要適當,切忌過早顯示。下半節課才用的教具,不要在一上課就暴露在學生眼前。
    教師的服飾、發型不宜過於耀眼,有的教師換了新裝或理了新發型後,往往在上課前先到學生面前「亮亮相」,這種做法可以有效地減弱學生上課時的注意分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迅速妥善處理偶發事件,如天氣驟變、學習條件惡化(突然陰雨、停電、室外嘈雜等)、學生病倒或嚴重違紀事件等,教師既不能熟視無睹,也不能驚慌失措,要以自己平靜的情緒與學生一起審慎、迅速地處理好,保持課堂教學秩序的穩定。在課間休息時,不宜讓學生做激烈的或競賽性的游戲活動,以防止學生因過度興奮而不能將注意及時轉移到課堂上。
    2、利用課內外活動幫助學生學會組織和發展自己注意的能力:
    (1)提高活動的目的性:在學習或其他活動中,教師應提出具體的目的、要求、內容及具體方法,讓學生切實地感受到集中注意對完成活動的重要性並懂得如何正確地組織自己的注意,切忌離開教材本身,離開學生的知識經驗,用一些空洞抽象的說教來動員學生的注意。
    (2)激發學習動機:要讓學生體驗到自身學習的成功,以此來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這是使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上的最有效的手段。教師要充分肯定學生主動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批改作業時要盡量挖掘學生優點,評分宜從寬;對於他們的不足之處,要正面引導。如對每次作業應用紅筆做出肯定的標志,如用「√」「優」等;定期展示班級學生的學習成果,對每個學生的進步予以及時的肯定和精神獎勵等。當學生看到自己學習被肯定,便會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不斷地培養對學習的興趣,更加努力地注意學習活動。
    (3)訓練良好的注意習慣: 訓練良好的注意習慣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能高度集中注意而不分心和能迅速轉移注意而少惰性。教師可選擇一些有一定難度,需要集中注意才能完成的任務交給學生,讓他們解決。任務既可以結合課程,也可以是純訓練性的,教師可根據要求自行設計問題。如,要求學生快速閱讀或組織搶答題競賽,以培養他們高度集中的注意能力。又如將不同學科、不同性質的問題交叉隨機地呈現,以訓練學生注意靈活轉移的能力等等。
    一些學生不可能對枯燥無味的簡單任務保持長期穩定的注意。注意的穩定性是為完成一定的目的任務服務的,因此注意的核心是講求實效,而不是追求貌似注意的狀態,因為這種狀態不但無助於完成當前的任務,而且更嚴重的是會養成心猿意馬、疲疲塌塌等不良注意習慣,它將極大地妨礙學習的效果。
    3、運用無意注意與有意注意轉換的規律:
    讓學生在有目的的學習活動中,快樂地學習高度集中注意要消耗相當的體力和腦力。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必定使人疲憊不堪。怎樣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始終保持旺盛的精力,積極地注意而又不疲勞呢?在一天的學習活動中,在一節課乃至在解決一個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適當地運用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轉換的規律,把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交融在每一個認識活動中。如一節課中教學內容安排應有難有易,教學方式應穩中有變,使學生的注意有張有弛。教學的各個環節要有機聯系,盡量杜絕造成注意渙散的機會,使學生快樂地完成學習任務。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把注意的轉換簡單地歸結為讓兩種注意按著一定的程式輪番交替地出現。教學是一門極其復雜的藝術,它只有一般的規律可循,沒有固定的模式可仿效。在如何運用兩種注意轉換規律的問題上同樣如此。
    4、多種方法進行教學:
    教學實踐表明,如果單純運用某種感覺器官,會降低感知的效果,如果利用多種感覺器官共同參與,協同活動,就能提高感知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同時作用於感知對象,以提高教學效果,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眼到、手到、口到、心到等要求,這樣運用多種感官參與,有利於知識的理解和鞏固。
    教師在講授測量工具的使用和測量取值時,應讓學生邊做邊講邊練,先教會學生使用有關測量工具,然後要求學生運用具有不同最小刻度的測量工具去測定不同物體的長度、體積、質量等數據,一邊講解、一邊訓練,最後要求學生能對自己所測定的數據結果進行確認,比較真實性以及分析誤差產生的原因,這樣我們已把學生對教具的使用、操作、教師的評析講解及學生的思考分析都能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充分利用各種感覺器官,協同活動,能把有關知識很快地掌握起來。

    閱讀全文

    與感知規律突出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最簡單粗暴的練腹肌方法 瀏覽:382
    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簡單方法 瀏覽:851
    油菜封草最佳方法 瀏覽:751
    電纜熱縮管使用方法 瀏覽:799
    黃豆堵漏用什麼方法好 瀏覽:509
    有眼袋用什麼方法更好呢 瀏覽:969
    333333怎麼用簡便方法計算 瀏覽:913
    沐浴凝露使用方法 瀏覽:923
    拋光液使用方法 瀏覽:138
    美的光波爐的使用方法 瀏覽:302
    鑒定分析屬於什麼分析方法 瀏覽:118
    實驗方法從哪裡來 瀏覽:447
    擀皮鍛煉方法視頻 瀏覽:364
    籃球訓練簡單方法 瀏覽:804
    oppo手機鬧鈴聲音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36
    風疹的有效治療方法 瀏覽:19
    怎麼減臉上的肉用1種方法 瀏覽:176
    安速蟑螂屋使用方法 瀏覽:920
    雞舍消毒液的使用方法 瀏覽:785
    褥瘡治療最好的方法 瀏覽: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