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禮記學記教的方法是什麼

禮記學記教的方法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4-13 18:51:32

⑴ 學記中的教學原則

學記中的教學原則如下:

1、教學相長。

《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意為教和學兩方面互相影響和促進都得到提高。

2、尊師重道。

指教師指引的應該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師傳授的知碰念肢識。尊敬師長,重視老師的教導。二者相輔相成,首先是尊師,其次是重道。

4、豫時孫摩。

豫,預防性原則笑世。在學生不良行為發生前就加以防範叫做預防。如果不良行為發生之後再去禁止,積習已深就難以矯正。這個原則要求教師在教學要有預見性。

時,是及時施教原則。「當其可之謂時」,抓住最佳的時機,及時施教,就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否則「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

⑵ 《學記》中所涉及的教育教學原則

《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它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論著,其主要教學原則有:
<1> 預防性原則:「禁於未發之謂預」,即事先估計到學生可能產生的種種不良傾向,預先採取預防措施。
<2> 及時施教原則:「當其可之謂時」,即掌握學習的最佳時機,學生適時而學,教師要適時而教。否則就會「時過而後學,則勤苦而難學」。
<3> 循序漸進原則:「不陵節而施之謂孫」,即教學必須遵循一定的順序。
<4> 學習觀摩原則:「相關而善之謂摩」,即學習中要相互觀摩,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在集體中學習。(
<5> 長善救失原則:「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即注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幫助他們發揚優點,克服缺點。
<6> 啟發誘導原則:「君子之教,喻也」,即教學要注重啟發,不能讓學生一味地死記硬背。
<7> 藏息相輔原則:「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即是說既有計劃的正課學習,又有課外活動和自習,有張有弛。

⑶ 《禮記·學記》的教育管理思想分析

《禮記·學記》的教育管理思想分析

內容摘要 :《禮記·學記》是我國古代最早一篇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專論,它所蘊含的教育管理思想,內容豐富,提出了重教必先尊師、重學必須擇師、教學必須相長的教育管理思想。用當今的教育理念來解讀,仍然具有實踐指導意義。

關鍵詞: 禮記 學記 教族鉛育管理 思想

Summary: "Book of Learning" is the first article devoted to the ancient monograph of ecation, ecation management ideas it contains, rich in content, made emphasis on ecation, we must first respect for teachers, teacher re-learn to choose, Teaching must be long ecation management thinking. With today's ecational philosophy to interpret, still hav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Book of Record of Learning Ecation Management Thought

《學記》是我國古代最早一篇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專論,轎搏他所蘊含的教育管理思想,內容豐富,博大精深,用當今的教育理念來解讀,仍然會給我們很多啟示,雖然時隔兩千多年,仍然具有實踐指導意義。

一、重教必先尊師

《學記》中說:“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

《學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促進教師發展的制度。首先是推崇師嚴道尊。師嚴道尊是教師管理的指導思想。《學記》認為,發展教育事業的關鍵在於尊師,師是道的化身,只有“尊師”才能“重道”閉穗祥。“三王四代唯其師。”社會要尊師,君主應帶頭。《學記》這種尊師重教的思想在古代都有著重要影響,這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

《學記》認為,辦教育最重要的是尊師,原因在於教師必須受到尊重,然後道德和知識才能受到尊重,然後人們才會重視學習,重視教育。《學記》的原文是:“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這個邏輯論斷是正確的。國家提倡“道”(當時是指封建主義之道),而直接負責向學生講解宣傳“道”的人是教師,所以尊師就是重道,重道必須尊師。因此,我們今天所提倡的“尊師重教”也必然是這個道理。

二、重學必須擇師

《學記》既認為重道必須尊師,同時又主張重道必須擇師。“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因為教師的一項任務是為國家培養政治領袖人才,一個理想的政治領袖和國家的治亂興亡當然有重大關系。所以,必須嚴格而謹慎地選擇教師。國家賦予教師的任務以及修養的標准和具體內容,隨時代的變遷和政治條件的不同而有差別,但是《學記》強調慎重選擇教師的提法是從古到今值得認可的,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它擬定了一套完整的促進教師發展的制度。

我們今天的擇師應該從師范院校招生開始,對於應試生在中學時期的思想表現和學習成績,先調查了解,嚴格按照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標准錄取。在學習期間要嚴格要求,畢業參加工作嚴格把關,到職以後經過試用期,然後聘為正式教師。

三、教學必須相長

《學記》中說:“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學生“學然後知不足”,“知不足”然後就能夠自強不息,勤勉於學,從而使學業不斷長進,同時使自己的生命價值得以提升;教師“教然後知困”,“知困”然後反求諸己,深入研究問題,從而使自己的學識不斷增益,並且在提升學生自我價值的同時,也使教師自己的人生價值得以實現。教師不僅僅是一種職業,更是自我價值存在的一種方式,是一種使人類和自己都變得更加美好的生命存在方式。學生也不僅僅是單一的身份,而是生命存在的一種不斷學習的'暫時狀態,一種使自己和人類都將變得更加美好的生命存在狀態。教師和學生的生命在教學活動中實現共同生長,是教育的最佳境界。

“教學相長”是《學記》對教學功能的深刻而獨到的理解,它概括出了一條教師自我提高的規律。學生需要發展,教師也需要發展。作為社會中的一份子,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只是“聞道有先後”而已。人的生存每時每刻都是有價值的,教師和學生此時的生命價值體現在課堂的教與學中。課堂是教師和學生活動的學習場所,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生命共同成長的過程。

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需要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教師和學生應建立起“夥伴式”、“合作式”的學習關系。教師應根據教育對象的不同狀況,全方位地指導學生,重視學生個性差異並注重個性的培養、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倡導創新教育的今天,只有重視並發展學生的個性才不會削足適履,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

《學記》“教學相長”的觀點深刻地揭示了教學活動的意義,對我們今天創造有利於生命成長的和諧環境具有不可替代的認識價值。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學記》是教育科學寶庫中的精品代表之作,它較全面地闡述了我國古代的教育管理思想,其中重教必先尊師、重學必須擇師、教學必須相長的教育理論為指導我們今天的教育實踐,都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

⑷ 禮記學記中的三種教學態度

禮記學記是我國教育史上一篇教育科學的經典之作,其內容記述了學習的功用、方法、目的、效果,論述了教育、教學及為人師表之道,強調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其中的教育思想在現代社會依然閃爍著真理的光輝。
禮記學記;教育觀;方法;尊師重教
近年來我國一直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然而效果甚微,國民素質仍亟待提升,學校教育質量問題已成為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大事。怎樣才能使教育合乎規律,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優秀合格的人才,正是薯差改教育工作者們急需探討的問題。
《禮記學記》是我國古老的教育哲學,其內容記述學習的功用、方法、目的、效果,論述了教育數判、教學及為人師表之道,重視素質教育,內容系統科學。其教育理念重視曉喻啟發、循循善誘,強調端正治學態度,重視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開啟中華民族尊師重道之先河。在當今的教育活動中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對比當今學校教育中的存在問題及弊端,愈發能使人領悟到古代教育者的智慧。
教育的方法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慶敏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⑸ 禮記學記講了一個什麼樣的道理作者是怎樣論述的

《學記》是中國古代一篇教育論文,是古代中國典章制度專著《禮記》(《小戴禮記》)中的一篇,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一般認為是戰國晚期思孟學派的作品,據郭沫若考證,作者為樂正克。

其文字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系統而全面地闡明了爛升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系以及同學之間的關系,比較系統和全面地總結和概括了中國先秦時期的教育經驗。

藝術特色

《學記》是中國古代教育理論、教學原則、教學方法的總結。它的語言多用對比,從正反兩方面論述,得出簡明的結論,而沒有採取滔滔論辯的方法,但其論辯性仍舊可以覺察得著的。比如「大學之法……然後可以為人師也」一段,開頭用對比說明問題,先正後反,最後一句總結,條理井井,使人一目瞭然。

《學記》在論述中,多採用排比的方式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然後得出結論,簡潔鮮明,不枝不蔓。比如「雖有嘉餚……教學相長也」一段,先運用類比的手法引出要闡明的觀點,強調學與教的關系,最後歸納出教和學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的結論,思路清晰,文勢流暢,層層遞進,文氣貫通,給人一氣呵成之感。

(5)禮記學記教的方法是什麼擴展閱讀

《學記》作為中國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論著,對先秦時期的教育和教學,第一次從理論上進行了較為全面系統的總結。《學記》論述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⑴教育作用與目的:《學記》本著儒家的德治精神,認為教育的作用在於服務政治,提出「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以及「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的思想。《學記》所主張的教育目的有兩個:

一是培養具有「建國君民」能力的統治者;

二是要「化民成俗」,把人民教化成「安分守己」的順民。《學記》將教育與政治、社會高度結合起來,把教育當成政治的重要手段,這種觀點也是歷代封建學者看待教育的基本出發點。

⑵教育制度與學校管理:《學記》以托古的方式提出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學制系統:「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這種按行政建制設學的思想,對後世興辦學校有很大影響。在學校管理方面,《學記》提出了一個完整的教學進程和考查標准。

「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返,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悅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

這個教學進程設想,一方面明確了教育的總目標,又確定了每個階段的具體標准和要求,而且逐步深化提高,另一方面,每個階段要達到的標准中都規定了學業知識和思想品德兩方面的要求,體現了德智並重、循序漸進的特點。

⑶教育教學原則:《學記》在綜合各家長期教育、教學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總結了一套教育、教學原則和方法,這是《學記》的精華所在。

第一,教學相長。教與學是教學過程的兩個方面,兩者是相輔要成的。

第二,尊師重道。《學記》明確提出了「師嚴而道尊」的思想。一方面,《學記》高度評價了教師的作用;另一方面,《學記》又對教師提出嚴格的要求,既要有淵博的知識和崇高的道德修養,又要熟練掌握教育、教學理論和技能技巧等教師應具備的條件。

第三,藏息相輔。《學記》認為正課學習與課外練習必須兼顧,相互補充。

第四,豫時孫摩。這是《學記》總結了長期教育、教學中的經驗教訓,概括出的重要規律,包含四條原則。「豫」是預防性原則,「禁於未發之謂豫」,要求事先估計到可能會產生的不良傾向,採取預防措施。

「時」是指及時施教原則,「當其可之謂時」,掌握學習的最佳時機,適時而學,適時施教,否則,「時過而後學,則勤苦而難成」;「孫」是指循序漸進原則,「不陵節而施之謂孫」,教學要遵循一定的順序進行,如果「雜施而不孫」,其效果將適得其反。

「摩」指學習觀摩原則,「相觀而善之謂摩」,學習中要相互妯摩,取飢缺老長補短,否則,「獨扮衫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但在觀摩學習中要防止「燕朋」、「燕辟」,燕朋指輕慢而不莊重的朋友,燕辟即輕慢邪辟的言行。

第五,啟發誘導。《學記》對啟發式原則的實質以及方法作了較全面的理論闡述。第六,長善救失。《學記》認為:「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指出了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四種缺點,即貪多務得、片面狹窄、自滿自足、畏難不前。這些缺點在每個人身上表現不同,產生的原因也各異,教師要學會具體分析,全面掌握,如果教法得當,缺點可以轉化為優點。

⑷教學方法:

第一,問答法。發問要注意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答問要注意深淺適宜,詳略得當。

第二,講解法。教師的講解要簡明扼要,言簡意賅,通俗易懂,富於啟發性。

第三,練習法。《學記》以鐵匠、弓匠之子與小馬學駕車為例,說明必須從最基本、最簡單的功夫練習起,打好基礎。

第四,類比法。通過類比,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習效率,使學生具有「觸類旁通」的能力。

《學記》為中國古代教育理論的發展樹立了典範,它的出現意味著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專門化的形成,是中國「教育學的雛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學記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禮記

⑹ 讀書分享: 《禮記·學記》的七大辦學原則和簡注。

1、示敬道原則。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開學的時候,第一件事要展示敬道的原則。讓所有人對「道」都生起信心。用皮弁祭菜,是祭祀的形式。皮弁就是穿上制服,天子親自參加,因為那個地方是太學,所以周天子要參加。各諸侯國的國君在他自己的各諸侯國也要穿上朝服,到後來就讓有司來代替,也就是我們今天的主持人他來代替。「祭」就是祭祀先聖先師。「菜」就是芹藻之類的祭品。「皮弁祭菜」的意思就是天子任命有司穿著皮弁(太子才能穿的朝服),用芹藻之菜來祭祀先聖先師,也就是說開學的第一天要行祭禮,行拜師禮。祭祀,古代的祖師爺叫先聖先師,到後來學校的祖師爺大家都知道就是大成至聖先師孔老夫子。所以到後代,乃至漢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以來,唐宋元明清,歷代歷朝,大家都祭祀大成至聖先師孔老夫子,這是一個歷史的過程。

祭祀的目的是什麼?「祭神如神在」讓學生生起恭敬心,尊師敬道的心。對「道」古聖先賢相傳的聖人之道,產生恭敬心,叫「示敬道」。「示」就是展示,用祭禮來展示。

2、官其始原則。「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宵雅》就是《詩經》的《小雅》,「肄」就是練習,是祭祀時一定要學習《詩經》裡面的三首詩歌--《鹿鳴》《四牡》《皇皇者華》。這三首詩歌都是講君臣之道,用上下之官、君臣的道義,來勸勉剛剛入學的學生。告訴孩子們在家裡要行孝道,進入學校要學君道。這九年,就要努力的學習君臣之道,而且還要用聖賢人的心來學君臣之道,叫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用為官的責任道義來勸勉剛剛15歲入學的學生,十有五而志於學,立志這門學問,就是要勸勉學生學習為官的道義以及君臣相宴樂的和厚。

3、孫其業原則。「入學鼓篋,孫其業也」。就是學生入學之時,太胥之官先擊鼓召集學生上課,學生到了課堂打開框篋,取出所要學習的經典課業。「孫」意思就是恭順,對我們的學業很恭敬,然後按照學習的順序來學習。「孫其業」就是恭順各自所選的經典課業。

4、收其威原則。「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夏」叫稻木,「楚」是荊條,說得通俗一點就是教鞭。這個教鞭,收斂整齊之,讓孩子感到威嚴,不敢犯錯誤。所以學生不努力向學,老師就用夏楚二物來鞭撻之。所以在古代,老師就把兩個教鞭掛在門邊上,然後變得很大,學生上課不認真,老師也不用打他就看著那個教具,看著那個「夏楚二物」再看看學生,學生就知道趕緊做好了,教鞭在哪,這是收其威的原則。

5、游其志原則。「未卜禘,不視學,游其志也」。這個「視學」就是檢查,「禘」就是大祭,「未卜禘」就是還沒有大祭,冊知祭祀還沒有祭過。古代的祭祀叫「春禘秋嘗」,一年幾次大祭,天子要親自參加。天子沒有參加過大祭,不能視察「太學」。還沒有進行祭祀,不要到學校去檢查。

「游」的意思是深入。在古代深入進去潛水才叫游。現在的「游泳」古代叫浮水。所以「游其志」的意思是游遐學生的志意,讓這些太學的聖賢師生們,深入經典。深入經典才能智慧如海,不要亂檢查他。所以聖賢學問真好,天子和諸侯只有完成了夏天的大祭祀之後,才能對太學進行「視學」,這樣才能不要很急切的逼迫學生。

6、存其心原則。「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時觀」就是學生剛入學時,老師時時觀察學生。卻沒有和學好畢生一直叮嚀很多道理,是希望讓學生自己去深入領會聖賢的教誨。「存其心」讓學生把道理存於心。老師沒有講很多道理,學生就會心憤憤,口悱悱,然後老師才啟發學生,學生就會把所悟到的道理生存於心。

7、學不躐等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幼者」是初學者,作為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這門學問的初學者,最近深刻感悟州襪消到此處的「學」的意思是教與學。既包含教又包含學,所以教學不能逾越等級。就是說聖賢的教學要讓學生學習謙退,不能逾越學習的次第。讓初學的學生聽而不問,所以教學不躐等。教學的常理,如果學生有疑惑未能通達的,必須問老師,但是初學者剛剛接觸的學問不熟悉,所以要學會謙退,要多聽老師或學長姐說,不要隨便發問,否則就容易驕傲自滿,發問,也常常不知所雲,浪費時間。

「此七者,教之大倫也」。這七個方面都是辦太學辦教育的大原則。

⑺ 學記中提出哪些教育教學的原則和方法

一、教育教學原則

1、預防性原則 《學記》說:「禁於未發之謂預。」要求事先估計到學生可能會產生的種種不良傾向,預先採取防止措施。否則,「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當不良傾向已經發生甚至積習已深時再做教育引導,就會格格不入而備受困難。

2、及時施教原則 「當其可之謂時」,掌握學習的最佳時機,適時而學,適時而教。否則,「時過而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這已涉及教學中學生的年齡特徵、心理准備、教學內容和順序等問題,要求尋找諸因素的最佳結合點,使教學顯見成效。

3、循序漸進原則 「不陵節施之謂孫(遜)」,教學必須遵守一定的順序。順序可以理解為內容的順序和年齡的順序。如果「雜施而不孫(遜)」,雜亂施教而無合理的順序,其效果將適得其反。因此,要「學不遢等」。

4、學習觀摩原則 「相觀而善之謂摩」,學習中要相互觀摩,相互學習,取長補短。要在集體中學習,藉助集體的力量進行學習。否則,「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5、長善就失原則 《學記》認為,「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這指出了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四種缺點,即貪多務得,片面專精,浮躁輕心,畏難不前。這四種缺點又是「心之莫同」---個體的心裡差異造成的。因此,教師要掌握學生的心理差異,認識到它的兩重性,即「多、寡、易、止,雖各有失,而多者便於博,寡者易於專,易者勇於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則善長亦」。所以,《學記》揭示了學生學習中長短、得失的辯證關系,要求「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教師要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幫助他們發揚優點,克服缺點。

6、啟發性原則 「君子之教,喻也」,教學要注重啟發。一味讓學生死記硬背,或者頻繁發問,只顧趕進度而不顧學生的興趣、接受能力和學習效果,學生就會以為學習為苦差事,甚至怨恨,並很快把所學的東西丟的一干二凈。因此,教學要重啟發誘導,注意「導而佛牽」,教師引導,但又不能牽著學生鼻子走;「強而弗抑」,督促勉勵,又不勉強、壓抑;「開而弗達」,打開思路又不給現成的答案。《學記》以為,懂得啟發的教師,才算懂得教學的教師。

7、藏息相輔原則 「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這是說既有有計劃的正課學習,又有課外活動和自習,有張有弛,讓學生感到學習的樂趣,感受到老師、同學的可親可愛,使學習成為學生的一種內在需要。

二、教學方法

《學記》對一些教學方法也有精當的闡述。

1、講解法 它提出:「約而達」(語言簡約意思通達),「微而藏」(義理微妙而說的精善),「罕譬而喻」(舉少量典型的例證而使道理明白易曉)。

2、問答法 教師的提問應先簡易,後難堅,要循著問題的內在邏輯。而答問則應隨著其所問,有針對性的作答,恰如其分,適可而止,無過與不及。

3、練習法 如學詩須多讀吟唱,學樂則須多操琴撥弦,學禮則多按規矩去做。根據學習的內容來安排必要的練習,練習需要有規范,並且應逐步地進行。

拓展資料:

一,《學記》

《學記》,是古代中國典章制度專著《禮記》(《小戴禮記》)中的一篇,寫作於戰國晚期。相傳為西漢戴聖編撰。據郭沫若考證,作者為孟子的學生樂正克。《學記》文字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系統而全面地闡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系以及同學之間的關系。比較系統和全面地總結和概括了先秦中國的教育經驗。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

二、內容簡介

《學記》主張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課本學習和實際訓練相結合,既要擴大知識領域,又要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習慣。書中用較多的篇幅,闡述「教」與「學」的辯證關系。認為只有通過「學」的實踐,才會看到自己學業方面的差距(「學然後知不足」),只有通過「教」的實踐,才會看到自己知識和經驗方面的貧乏(「教然後知困」)。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進,看到貧乏,才能鞭策自己,從而得出「教學相長」的正確結論。《學記》重視啟發式教學(「開而弗達則思」),重視教學的循序漸進(「不陵節而教之謂孫」),強調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學習的自覺性。重視因材施教。主張從了解學生學習的難易,才質的美惡,作為啟發誘導的依據。

主張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的教學順序,並且提出一條積極性的教育原則,即要在學生不良的行為沒有發生前,引導他們向善的方面發展。並指出在學習過程中同學之間要取長補短。《學記》賦予教師以崇高的地位。提出尊師的思想。

資料鏈接:網路--學記

⑻ 試述《學記》的主要教育思想。

戰國·樂正克《學記》的主要教育思想:

1.論教育的功能。提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與政治的關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揭示了教育的個體功能。

2.論教育制度與學校管理。《學記》以追求古代理想社會制度的方式提出要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學制系統——「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

3.在學校管理方面,《學記》提出了一個完整的教學進程和考查標准——「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

4.論教育教學原則:教學相長、尊師重道、藏息相輔、豫時孫摩、啟發誘導、長善救失。此外,《學記》還主張「學不躐等」,即教學要遵循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循序漸進;同時,重視學生的學習,指出「善學者,師逗搭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

(8)禮記學記教的方法是什麼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其成書年代大約為公元前四世紀至公元前三世紀。據郭沫若考證,其作者可能是孟子的學生樂正克。

顧樹森支持跡指嫌郭沫若的說法,認為「《學記》是寫作於戰國後期而為樂正子一派儒者的作品,它是繼承思孟一派的觀點而從性善出發的,可能是孟軻弟子樂正克所作」。高時良也同意這種看法,認為《學記》是「戰國時期的作品,具體時間在戰國後期。

它的作者當是樂正克,因為,第一,樂正克是孟軻的得意門生,受孟軻思想熏陶較深。第二,樂正氏亦師承曾參,『樂正子言吾聞諸曾子也』。第三,樂正本是學官,《禮記·王制》:『樂正崇四術,立四教。』學官後裔論教育,有其家學淵源」。

不過學術界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可能是荀派的作品,也有人認為《學記》作者是誰已難於查考。

《學記》是中國古代一篇教育論文,是古代中國典章制度專著《禮記》(《小戴禮記》)中的一篇,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

一般認為是戰國晚期思孟學派的作品,據郭沫若考證,作者為樂正克。其文字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系統而全面地闡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系以及同學之姿手間的關系,比較系統和全面地總結和概括了中國先秦時期的教育經驗。

⑼ 學記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學記的教育思想有:長,善,救,失。《學記》認為:「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團局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此外,《學記》還主張「學不躐等」,即教學要遵循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循序漸進,同時,重視學生的學習,指出「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

《學記》:

《學記》是中國古代一篇教育論文,是古代中國典章制度專著《禮記》(《小戴禮記》)中的一篇文章,是世界歷史上最早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著作。一般認為是中國戰國晚期思孟學派的作品,據郭沫若考證,作塌粗讓者為樂正克。其文字言簡意賅,喻辭生動,凳手系統而全面地闡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

⑽ 禮記的教育作用是什麼,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對象,教育方法,為師之道又是什麼

《禮記》中的教育思想
禮記·學記第十八》精華 《禮記·學記第十八》精華

余和霖 編者按《禮記》是中華傳世名著經典,凡四十九篇。《禮記》是一部先秦至秦漢時期的禮學文獻選編,其內容還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文藝、教育等諸多方面。後世所謂「四書」,其中《大學》、《中庸》、便出自《禮記》。《禮記·學記第十八》,據鄭玄《禮記目錄》介紹:「名曰《學記》者,以記人學教之義。」讀《學記》,我們可以知道中國古代辦學興教的意義,特別是其中闡述的一些教學原理,如怎麼教,何謂善教,怎麼學,何謂善學等等,至今仍有很強的針對性及啟發性。過細讀讀想想,新課程標準的一些教學理念,原來古已有之。學習這些之乎者也,並非要復古,而是要表達對中華先賢智慧的崇敬,以提高自身文化品位,古人尚且如此論,反躬槐談自問:我們是在進步還是在退步? 化民成俗,其必由學

【原文】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諛(xiao,小)聞,不足以動眾。就賢凱明李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譯文】啟發合乎法度的思考,招求賢能善良的人,這樣做足夠能取得小的聲名,但不足以感動廣大的民眾。如能親近賢人,體恤疏遠的人,就能夠感動廣大的民眾,但不足以教化廣大的民眾。君子想要教化大眾,形成良好的風俗,那就一定要從教育著手啊。
【編者點評】此為教育功能論。古代講「化頑冥之民,以成王道之俗」,現在講「提高國民素質,形成公序良俗」。然化民成俗與否,教育有為,但非萬能。所以孟子說:「居移氣,養移體。」 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譯文】玉石不經過雕琢就不能成為玉器;人不通過學習就不會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國家,管理百姓,都把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
【編者點評】「教學為先」即「教育為首」。於今耳熟能詳。千百年來,落實的恐怕只有「學而優則仕」的信條罷。 師嚴然後道尊

【原文】凡學之道,嚴(尊敬)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於其臣者二,當其為屍(祭主),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
【譯文】凡是從師學習,尊敬老師是最難做到的。老師受到尊重,然後他所傳授道才可能受到尊重;道受到尊重,然後百姓才知道敬重學業。所以國君不以君臣關系對等臣子的情況只有兩種:一是臣子在祭祀中擔任祭主,那麼祭主不對君臣行臣禮;二是臣子擔任君主的老師,那麼老師不對君主行臣禮。
【編者點評】「師嚴道尊」即常說的「尊師重道」。既然將教育置於「化民成俗」、「建國君民」的首位,故必然提倡師嚴道尊,目的在於使人君重道,使民敬學。尊師重道的傳統,好則好盯遲矣,但在官本位的傳統下,倒是教師見長官恭敬,師道不尊,斯文掃地的事太常見了。 教學相長

【原文】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譯文】即使有味美的菜餚,但不去吃,就不會知道它味道的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學習,就不會知道它好在何處。所以學習以後才會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教育別人以後才會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後才能反省自己。知道了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才能勉勵自己加強學習。所以說教與學是相互促進的。
【編者點評】「教學相長」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首創命題。知不足能自反,為飽學之士;知困能自強,為善教之師。這應是「教師教育」先聲,只可惜,不自反、不自強之師眾矣。 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原文】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縵(琴弦),不能安弦;不學博依(比喻),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朋友)而不反。
【譯文】大學的教學,要按時序進行。所教的必須是正規的科目,課後休息時也要有課外作業。不練習操琴指法,就演奏不好樂曲;不學習廣博的比興手法,就寫不出好詩;不習學各種雜事之禮,就不能學好禮儀;不喜歡學習各種技藝,就不能激發出學業的興趣。所以君子對於學業,心裡想著,每天學著,休息時學,閑游時學。如果能這樣,就能學得好,與老師又親近,樂於和同學相處,對自己所學的道理深信不疑。所以,即使離開了老師和同學,也不會違反所信奉的道理。
【編者點評】教學依時而進,循序而漸進。把學習當作生活方式,「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實在是一種境界。「樂學」之語,啟發頗多,沒有多種有興趣的技藝活動,學生會樂學嗎? 教之不刑,其此之由

【原文】今之教者,呻其占畢(竹簡),多其訊言,及於數(同「速」)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通「拂」,違背)。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譯文】現在作老師的,只會照著書本宣講,又只會提許多問題為難學生,教學進度快而不顧學生能否接受,指導學生沒有誠心,教育學生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才能。教育學生違背了情理,學生求學也不順利。因此,學生對學習厭惡,對老師憎恨,對學習感到困難而畏懼,不知道學習的好處。學生即使最後勉強完成了學業,學到的知識也一定很快會忘記。教育的不成功,就是這個原因造成的吧。
【編者點評】「呻其占畢」之類注入式教學法,自古至今。批評之語,如臨現場見今之教者。學生苦不堪言,厭學、疾師、去業,古今教育之大慨嘆。 必也其聽語

【原文】記問之學,不足以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譯文】只有記誦書本上的知識以待學生之問的學問,這種人不配當老師。當老師的人一定要聽取學生的疑問並能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學生不會提出問題時,老師應開導並講解給學生聽。如果講解了學生還是不懂,那麼暫時放一下待以後再講解也是可以的。
【編者點評】此條本在後文,提前與「呻其占畢」相應。為什麼「記問之學,不足以為師」,是因為學生之問,並非書本上的死道理,所以,教師答疑解惑,必須要具備真才實學及豐富的教學經驗。然而,記問之學為師,乃古今通病。 教之所由興

【原文】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超過)節而施之謂孫(循序),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譯文】大學的教育方法,在學生不當的慾望萌發之前就加以禁止,叫做預防;在適當的時候對學生及時進行教育,叫做適時;不超越學生的接受能力而循序漸進地施行教育,叫做順應;學生互相觀摩而得到提高,叫做觀摩。這四條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原因。
【編者點評】預防學生不良行為發生,把握時機及時教育,區別情況循序施教,合作學習體驗切磋,這些現代教育理念,《禮記》概括為四字真言:預、時、孫、摩。 教之所由廢

【原文】發然後禁,則扞(抵制)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通「僻」,邪惡)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譯文】在學生不良行為已經發生後再去禁止,就會遭到抵觸,因而難以起到作用;錯過了適宜的學習時機,再學習的話,那麼學習再刻苦努力也是不易取得成就的;教學不循序漸進,雜亂無章,那麼學生的頭腦就會混亂,教學效果就不好;獨自學習而沒有朋友一起商討,就會使學識淺薄、見識不廣;與不好的朋友交往,就會受影響而違背師長的教誨;有輕慢邪僻的言行不學好,就會荒廢學業。這六條是導致教育失敗的原因。
【編者點評】教之所由興側重於教師。反其教為:已發、時過、不孫、無友。又添「燕朋」、「燕僻」兩點,是側重於學生。「燕朋」、「燕僻」不正是現代教育撓頭之事么?很值得研究。 和易以思,可謂善喻

【原文】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同「導」,引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譯文】君子既懂得了教育取得成功有方法,又明白了導致教育失敗的原因,這以後才可以做老師。所以君子教育學生,善於引導而不是強逼學生;嚴格要求而不是壓制學生;善於啟發而不是完全講解。引導而不強逼,那麼師生關系就會和諧;嚴格而不是壓制,那麼學生學習起來就會感到輕松容易;啟發而不全都講解,那麼學生就會思考。師生關系融洽、學習輕松容易、學生勤於思考,能做到這三點,就可以說是善於比喻引導教育學生了。
【編者點評】此啟發式教學原則,概括為善喻。教學達到「和、易、思」境界,談何容易?師生關系緊張、學習困難、不動腦筋,恐怕不是一句「應式教育」而能搪塞的。 長善而救其失

【原文】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必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譯文】求學的人會犯四種過失,做老師的一定要知道。人在求學時,有的可能一味貪多,有的可能不願多讀書,有的學習不專心見異思遷,有的學習淺嘗輒止不求甚解。這四種過失的產生是由於不同的心理狀況的緣故。做老師的一定要先掌握學生的不同心理,然後才有針對性地糾正他們的過失。好的教育方法,就在於善於發揚學生的優點,糾正他們的過失。
【編者點評】長善救失,關鍵在「知其心」即理解學生的心理。注入式教學是反其道而行之,不知其心,短善助失。應試教育哪有功夫長善救失呢? 善教者,使人繼其志

【原文】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善),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
【譯文】擅長唱歌的人,能使聽眾不約而同地跟著他唱起來;擅長教學的人,能使學生自然地隨著他的引導來學習。這樣的人,他言簡而意明,道理講得含蓄而精微,所用比喻雖少卻使人易懂,這可以說是善於使學生跟隨他而進行學習。
【編者點評】此為教學語言的要求。優秀教師通過引導得體的主言藝術,使學生沿著教師指導的方向勤奮學習,堅定志趣。而現實的教育是語言無趣、無味,可謂反志矣。 知難易,知美惡,能博喻

【原文】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為師。
【譯文】君子明白求學有難有易,又懂得學生天賦德行有高有低,然後才能因材施教採用多種教學方法。能做到這一點,然後才能夠當老師。
【編者點評】又是教師必須了解學生。了解學生才能有得當的方法,不了解學生便無得當方法,方法不當便無教育的成效。了解學生是博喻的前提,是教育者必修的功課。 進學之道

【原文】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功)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通「脫」)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鍾,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譯文】善於學習的人,老師不必費很大的氣力,教學效果卻很大,學生會把學習成效歸功於老師的教導有方。不善於學習的人,老師辛勤費很大的氣力,收效卻很小,學生就會因此埋怨老師不得法。善於提問題的,就像劈堅硬的木頭,先從容易的地方開始,然後再砍較硬的節疤,經過一段時間,那些較硬的地方也就脫落分解了;不善於提問的人則與此相反。善於回答別人問題的人,就像撞鍾一樣,輕輕敲擊那鍾聲較小;重重敲擊那鍾聲就大,等鍾聲響起之後,讓鍾聲餘音悠揚。不善於回答別人問題的人,與這相反。這些都是增進學問的方法。

閱讀全文

與禮記學記教的方法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米的電話攔截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31
道路路面找平的方法和步驟 瀏覽:981
盆栽辣椒種植方法 瀏覽:15
蜜蜂養殖有哪些方法 瀏覽:335
刪除電腦程序有什麼好方法 瀏覽:715
燈管電流互感器的檢測方法 瀏覽:396
頸部細紋拉伸方法圖片 瀏覽:69
如何去除身上老疤痕方法 瀏覽:120
影像學方法如何研究大腦皮層 瀏覽:213
常用的表面消毒滅菌方法有 瀏覽:900
臉部黃褐斑的治療方法 瀏覽:39
芭蕾如何開肩的正確方法 瀏覽:897
蜈蚣收獲最佳方法 瀏覽:997
牙齒萎縮治療方法 瀏覽:292
手機錄制閃電的正確方法 瀏覽:320
腰肌經膜炎的治療方法 瀏覽:281
加不好的汽油車打不著火解決方法 瀏覽:376
網吧吃雞設備封禁解決方法 瀏覽:135
最簡單粗暴的練腹肌方法 瀏覽:385
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簡單方法 瀏覽: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