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氣候條件怎麼分析
記住一句口訣,「氣候三分水熱光」。
分析氣候條件的時候就從水分、熱量、光照等方面來進行分析。
② 請問目前研究氣候變化的主要方法有哪些能詳細就詳細點~謝謝
研究氣候變化影響的方法,通常有三類。(1)實驗室模擬或現場觀測實驗方法;(2)歷史相似或類比法;(3)在計算機上進行的數值模擬和預測的方法。以下將分別介紹(1)和(3)兩類方法的進展。
3.1實驗室及現場觀測實驗研究
為進行實驗研究,首先建立和發展了各種實驗模擬裝置和技術,其中包括生物遺傳控制技術、控制環境裝置和技術,開頂式氣候室、天然CO2場等,近年來得到迅速發展(劉世榮等,1996)。藉助這些裝置可以在人工模擬CO2增加的大氣環境中對植物或作物的生理、生長的變化進行研究,或者在一定的控制條件下,在實驗室或野外進行實驗,或觀測,以研究種群生長與競爭,群落結構與生產力,甚至生態系統的功能等。比如,在開頂式CO2濃度倍增的培養室中,對植物的生態、生理、生化及形態變化進行研究,分析植物對CO2倍增的反應機理等。
為了在野外進行實驗研究,已發展了各種野外觀測技術,如用紅外分析方法並配置附加氣路、電路系統,同步進行農田小氣候觀測和作物生長發育觀測(於滬寧等,1993,於滬寧,1993)。已初步建立了測定土壤—植被系統溫室氣體排放通量的方法,對中國典型的陸地生態系統(包括農田、森林、草地等)的溫室氣體排放通量和擴散規律進行了長期的野外定位觀測,對CO2通量進行了細致的觀測研究。為了探討CO2濃度增加對作物生產力的直接效應,在不同地力的農田,於冬小麥和夏玉米旺盛生長期放CO2氣體,使作用群體冠層中保持空氣CO2濃度倍增,用紅外CO2分析系統監測CO2濃度,設置CO2釋放系統以調節控制試驗小區的CO2濃度,同時觀測作物生長發育與產量效應。此外,為了解生態系統或生命帶對CO2濃度變化的響應,近年來,許多單位還開展了不同波段的遙感觀測,正在建立CO2監測網路。
3.2模式研究
使用計算機進行數值模擬和預測研究,近年來得到了迅速發展,這類方法為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研究的定量化提供了最科學最有效和最理想的方法。目前,研究農業、林業、水資源或自然生態系統對全球氣候變化響應的模式可概括為靜態的,或經驗統計模式,和動態的或過程模式兩種類型。�
3.2.1經驗—統計模式
該模式是建立在氣候與植被、作物、水資源等暴露單位之間非動態的經驗或統計關系基礎上的數學模型。為研究對暴露單位的影響,需選擇當前和未來氣候、環境和社會經濟基準,並進行比較而得。其中,對未來氣候情景或構想的選擇有三種方式,一種是綜合構想,即給出未來增暖(如1.0℃-4.0℃)或降水變化的統一假定,這是一種最簡單或有些主觀的方式;第二種方式為相似(包括時間和空間)構想;第三種方式為全球環流(又包括平衡和瞬變)模式構想,這是目前模擬全球氣候物理過程唯一較可靠的工具,但鑒於模式有許多不確定性,各類模式間模擬或預測結果仍有很大差別,理所當然所得結果也必然千差萬別,因此,這種方式只能說是有發展前途的方式。在我國早期的研究多採用綜合構想法,近年來,利用我國歷史氣候的優勢與特色,相似構想法以及利用全球環流或區域氣候平衡模式構想法,已取得許多系統成果。此外,各種暴露單位或專業的經驗—統計模式,如植被、農業、林業、水資源等模式得到了迅速發展。 在生態環境方面,張新時,周廣勝等(1993)引進了Holdridge生命帶模型,利用綜合構想法研究了未來氣候條件下中國及青藏高原植被的演變趨勢。同時建立了植被第一性生產力模型(周廣勝等,1995)。陳育峰、李克讓(1996)在GIS的支持下採用9個綜合性氣候參數並將土壤作為氣候—植被響應關系的限制性因素,建立了中國氣候—植被響應模式,提高了模式精度,同時採用全球環境平衡模式構想法提供的網格點上的估算值,研究了對中國主要植被類型的面積、水平和垂直分布的影響。�
在農業方面,我國許多科學家利用綜合構想法及各類作物模式研究了氣候變化對作物和農業的影響。近年來,林而達等(1996)研製了中國隨機天氣模擬模型,可根據GCMs提供的年、季或月值生成作物模型及主要草地類型的模型所需的氣候情景下逐日最高最低氣溫、太陽輻射和降水量,從而研究了全球氣候變化對中國未來主要農作物和畜產量的影響。�
在林業方面,徐德應、劉世榮、郭泉水等(1997)通過構建的各樹種地理分布的生態氣候信息庫、應用生態信息系統軟體及森林生產力與氣候環境變數的相關模型,採用全球環流平衡模式構想法研究了氣候變化對中國主要造林樹種和森林生產力的影響。�
在水資源方面,劉春蓁等(1997)研製了三類不同的隨機天氣模型、不同氣候區的流域水文模型和水資源供需綜合評價模型,利用7個平衡GCMs輸出的未來氣候情景評價了氣候變化對我國主要流域水文和水資源的影響。
3.2.2過程模式
過程或動力學模式是指以過程為基礎,使用已確定的物理定律和理論來表達氣候和一個暴露單位之間相互作用的動力學。過程模式考慮的因素較多,較細微。通常,用過程模式進行影響和預測研究比經驗—統計模式的基礎更扎實。但主要問題是對模式的檢驗或模擬未來的影響所需輸入的資料要求較高,目前的過程模式只限於一些小范圍的空間點,有待向更大范圍或區域發展。在我國,已經引進或發展了許多過程或動力學模式,並取得初步成果。�
CERES、SPUR林窗動態模型是分析森林群落對氣候變化敏感性的一種有效工具,它能夠揭示氣候變化過程中森林群落的組織和生物量的變化及演替,模型考慮了光照、溫度、水分對樹木生長的影響,包含了從種子發芽、生長到死亡的全過程(陳育峰,李克讓,1996)。林窗模型在機制上符合邏輯,在結構上修改靈活,在建立上參數估計容易,在輸出上有多樣化選擇,林窗動態模擬的結果可以用來揭示森林生態系統漫長而又復雜的動態過程,可用來試驗人為干攏對森林結構及其變化的影響,檢驗森林演替理論或假說(邵國凡等,1995。)在我國先後由延曉東、趙士洞(1995)建立了長白山森林的林窗模型、邵國凡、趙士洞等(1995)和吳正方、鄧慧平(1996)構建了東北闊葉紅松林林窗模型,陳育峰、李克讓(1996)建立了四川紫果雲杉林窗模型,取得了初步成果。值得指出的是,林窗模型本來只是為模擬森林樹木動態過程而建立的,近年來已被推廣應用到草原和灌叢動態模擬上,在模擬草原動態過程時,特別強調了地下競爭過程(邵國凡等,1996)�
項斌等(1996)在研究紫花苜蓿在CO2倍增下的光合作用、蒸騰作用、氣孔導度、水分利用效率的生態生理變化,並在此基礎上對紫花苜蓿進行了生態生理過程模型化的研究。肖向明等(1996)應用Century生態系統過程模型模擬了內蒙古草原在1980-1989年的生物量動態,估算了物候變化和CO2倍增對典型草原初級生產力和土壤有機質含量的影響。高瓊等(1996)運用空間模擬的方法對東北松嫩平原鹼化草地景觀動態進行了模擬,在當前的氣候條件下,模型的輸出結果與觀測到的1989-1993年在Ihm2樣地內的班塊分布動態非常吻合。�
潘學標等(1996)構建了一個棉花生長發肓動態模型(COTGROW),該模型是應用作物模型的理論與方法,融氣候土壤環境條件和栽培管理措施為一體的模型,它以逐日氣候條件為驅動變數,以土壤條件為基礎,以栽培措施為影響因素,以碳素平衡為核心,綜合考慮土壤、植株的水分和礦質營養平衡共同對棉株生長發肓、形態發生與脫落和產量、品質形成的影響,該模型亦可模擬CO2濃度變化對產量的影響。�
值得指出的是上述動態模型,多數並未考慮過程的反饋機制和相互作用。季勁鈞(1996)把陸地表面大氣、植被與土壤之間的物理過程和植物的生理生態過程結合起來,建立了一個植被與大氣之間雙向的相互作用的過程模式。其中,大氣一植被相互作用模式是將植物生長機理性模型與大氣—植被土壤物理傳輸模型(即陸面過程模式)相耦合而構成。陸面過程模式包含了發生在大氣、植被與土壤之間的能量和水分輸送過程,它們將隨著植物生長的年變化而改變其強度和分配。植物生長模型中有光合、呼吸過程、干物質在各組織中的分配和凋落物的分解等。這些過程隨大氣與植被土壤溫濕狀況、光合有效輻射和大氣中的CO2濃度而變化。應用該模型已模擬了溫帶針闊混交林生物量、CO2、能量和水分通量的年變化,具有較強的模擬能力。如與區域氣候模式相嵌套,亦可預測氣候變化的區域影響。這是一類具有發展前景的動力學耦合模型。
③ 高中地理氣候類型怎麼判斷的
氣候類型的判讀技巧
(1)定位法:根據地理位置判斷氣候類橘鉛租型。依據緯度位置判斷溫度帶,依據海陸位置(大陸東岸、西岸或是內陸)確定具體氣候類型。
(2)定性法:根據區域自然特徵(如氣候特徵、典型植被和典型動物、水文、土壤等)和氣候成因來判定氣候類型。如地中激升海氣候典型植被是亞熱帶常綠硬葉林,熱帶草原的典型動物是斑馬等。
(3)定量法:根據氣溫和降水資料判斷氣候類型。從材料中提取氣溫和降水要素信息進行判斷,以「形」定位(半球):
6、7、8月氣溫高(氣溫曲線呈波峰線);12、1、2月氣溫高(氣溫曲線呈波谷線)
以「溫」定帶(溫度帶):
熱帶:終年皆高溫:> 15℃;
亞熱帶:冷季最低溫:0℃ < T < 15℃
寒帶:冷季最低溫:< 0 ℃
以「水」定型(氣候類型):
年雨型:熱帶雨林氣候,溫帶海洋氣候(年多雨);熱帶沙漠氣候,冰原、苔原氣候(年少雨)
夏雨型:熱帶季風氣候,熱帶草原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冬雨型:地中海氣候
氣候特徵的描述技巧
描述氣候特徵抓住核心三點:先指出氣候類型,然後對氣溫、降水以及光照三要素分別進行描述。
氣溫
①氣溫的高低;
②氣溫的年或日較差
終年高溫;終年嚴寒;夏季高溫;全年溫和;
氣溫年較差大(小);最熱月或最冷月氣溫
降水
①降水量的多少;
②降水的季節分配;
③降水的年際變化
降水季節分配均勻,降水年際變化小(大);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雨熱同期;有明顯的旱、雨兩季之分(乾季、濕季之分);降水豐沛;全年少雨
光照
①光照的強弱;
②年日照時數的多少
日照時數長(短),日照強烈(較弱);光照充足(不足)
①氣溫特徵:主要分析最高月氣溫、最低月氣溫和氣溫年較差。氣溫年較差大於15°C可以認為大陸性較強,氣溫季圓兆節變化大;小於10°C表明海洋性顯著,氣溫季節變化小。
②高溫、涼爽、溫和、寒冷:夏季月均溫大於20°C可認為是高溫,小於20°C可認為是涼爽;冬季月均溫大於0°C一般可認為是溫和,小於0°C一般可認為是寒冷。
③降水特徵:主要讀取各月降水量,分析降水季節變化,估算降水總量。一般來說,月降水量低於10 mm描述時稱為稀少,10~50 mm為少雨,50~100 mm為多雨。
④ 分析氣候特徵的方法分為三步:1_2_3_
1.讀氣溫曲線圖,分析該地區的冷熱狀況
該地最冷月份(1月,用1月代表冬季)平均氣溫在 ℃以上,該地最熱月份(7月,用7月代表夏季)平均氣溫在 ℃以上。由此得出,該地 。
2. 讀降水柱狀圖,分析該地區的干濕狀況
該地降水量 月在100mm以上,該地降水量 月在30mm以下。由此得出,該地 。
3.根據該地的冷熱和干濕狀況,可知該 地的氣候特徵是
⑤ 氣候判讀的三大步驟
氣候判讀的三大步驟:
(1)根據最冷月最熱月出現的月份判斷該地所在的南北半球。如果最冷月出現在一月,說明該地位於北半球;如果最冷月出現在七月,說明該地位於南半球。
(2)根據最冷月平均氣溫判斷該地所在的熱量帶。如果最冷月平均氣溫高於0°C低於15°C,該氣候是亞熱帶氣候或者溫帶海洋性氣候;如果最冷月平均氣溫低於0°C,該氣候就是溫帶氣候;該地最冷月平均氣溫高於15°C,該氣候就是熱帶氣候。如果該地最熱月平均氣溫低於10°C,該氣候可能是寒帶氣候。
(3)根據年降水量的多少,已經降水集中的季節判斷具體的氣候類型。熱帶氣候全年多雨是熱帶雨林氣候,全年少雨是熱帶沙漠氣候,旱季和雨季分明是熱帶季風氣候或者熱帶草原氣候。亞熱帶氣候中雨熱同期的是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不同期的是地中海氣候。終年溫和降水分布均勻是溫帶海洋性氣候。降水明顯集中與夏季是溫帶季風氣候,全年降水比較少的是溫帶大陸性氣候。終年氣溫低降水少的可能是高原山地氣候。
⑥ 天氣分析的分析方法
天氣圖分析
在天氣圖上,分析某地區的天氣系統和大氣狀態。其中包括:①氣壓分析。用等壓線或等高線表示空間氣壓的分布。②氣溫分析。用等溫線表示大氣中冷暖氣團的分布和大氣的熱力結構。③濕度分析。用等比濕線或等露點線表示大氣中水汽含量的分布。④風場分析。用流線和等風速線表示大氣流動的特點。在這些分析的基礎上,可以進行氣團分析、鋒面分析和氣壓系統(或風場系統)分析等。
診斷分析
利用大氣探測資料或者經過加工的資料(見氣象資料處理),計算各種大氣物理量,並通過大氣動力方程和物理方程對大氣環流和天氣系統進行定量的物理分析,是從20世紀70年代初發展起來的分析技術。這種分析方法比天氣圖的定性分析方法更好。通過診斷分析可以進一步了解天氣系統發生和發展的物理機制,為天氣預報提供了客觀的物理依據。常用的物理量有能量、鉛直速度、渦度、散度、水汽輸送等。例如能量診斷分析,就是從能量方程出發,計算引起能量變化的各種因子,分析它們的維持、平衡和轉換等問題。一般說來,動能的增加意味著天氣系統的發展,動能的減少常使天氣系統趨於衰亡。對成熟的氣旋系統的計算結果表明,動能主要在對流層上部和下部產生。由於下部氣流明顯地由高壓穿越等壓線流向低壓,這表明氣壓場對空氣塊作功而產生動能。當這個動能大於能量向系統外的輸出和摩擦消耗時,氣旋就得以維持和加強。由於應用了高速電子計算機,使診斷分析從歷史資料的分析研究發展為日常天氣分析業務的一種重要技術。
雷達資料分析
使用天氣雷達、氣象多普勒雷達、激光雷達(見激光大氣遙感)、聲雷達(見聲波大氣遙感)等的探測資料,分析幾百公里范圍內的大氣物理狀態和大氣運動情況。
衛星雲圖資料分析
應用衛星雲圖、衛星測風、衛星探空等資料,分析全球大氣中的雲、風、氣溫、氣壓、濕度等的分布情況(見衛星氣象學)。
客觀分析
期的天氣分析都是人工操作的,常把這種分析稱為主觀分析。使用高速電子計算機來模仿人工操作繪制天氣圖,並將氣象要素值內插到網格點上作為數值預報的初值的這種分析,稱為客觀分析,或稱計算機分析。但因計算機分析方案及其工藝等方面,還存在著一些缺點和不足之處,故不能完全用它替代人腦的分析和判斷。有一些天氣圖,先由機器分析,再由人工作出補充和修正分析,稱為人機結合分析。客觀分析的項目除了實況天氣圖之外,還有各種物理量的診斷分析和雷達、衛星圖像識別等。
⑦ 如何正確分析和判斷氣候類型
氣候類型判斷的一般步驟:
①判斷南、北半球:根據氣溫曲線圖判斷該地所處的半球位置(南半球或北半球)。
②以「溫」定「帶」:根據年內月均氣溫最低值或最高值,確定熱量帶。
③借「水」定「型」:根據降水的季節分配和年降水量大小確定具體氣候類型。
判斷依據 結論
判斷南北半球位置 最熱月在7月左右 北半球
最熱月在1月左右 南半球
判斷所屬熱 量 帶
Tc Tc>15℃ 熱帶 熱帶雨林、熱帶季風、熱帶草原、熱帶沙漠等氣候類型
0℃<Tc<15℃ 亞熱帶 亞熱帶季風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Tc<0℃ 溫帶 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Tr Tr <10℃ 寒帶 極地氣候
確定具體氣候類型
年降水量 年雨型 熱帶雨林氣候(R>2000mm)、溫帶海洋性氣候(降水季節分配均勻)
夏雨型 熱帶草原氣候,熱帶、亞熱帶、溫帶季風氣候
冬雨型 地中海氣候
少雨型 熱帶沙漠氣候(R<125mm)、溫帶大陸性氣候、極地氣候
⑧ 氣候分析怎麼做
氣候分析要先做地圖和地形,再做洋流和季風分析,最後再分析地形。氣候分析是指從研究一纖岩地氣候要素變化的規律著手,分析氣候隨時間的變化規律及其在空間分布的特徵。
氣候分析主要包括氣候監測、氣候重建、氣候診斷、氣候評價和氣候預測這五個方面的內容。
⑨ 比較氣候特徵的方法
一、從氣候類型來看,亞洲和北美洲因跨熱、溫、寒三個溫度帶,且所跨經度也較多,地形又十分復雜,氣候不僅有緯向和經向的變化,而且也有垂直方向上的變化,幾乎具有各種氣候類型,如亞洲僅缺溫帶海洋性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北美僅沒有熱帶和溫帶季風氣候。因此可確定它們均有「復雜多樣的氣候」之特徵。
亞洲面積位居各大洲之上,瀕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最為顯著,從而造成熱帶,亞熱帶、溫帶三類季風氣候俱全,其面積之大居世界各大洲之冠,因此又具有「季風氣候顯著」的氣候特徵。北美洲因「溫帶大陸性為主的氣候」為其氣候的又一特徵。
二、從氣候分布特徵來看:赤道橫穿非洲的中部,南北兩端的緯度又相差無幾,因而造成了具有氣候南北對稱分布的氣候特徵。澳大利亞因其降水從東、北、南三面向內陸遞減,從而造成它具有「氣候呈環狀分布」的氣候特徵。
三、從氣候要素的某些特殊值來分析,非洲和澳大利亞因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的地區分別占它們面積的三分之一和一半以上,所以它們均具有「乾燥地區廣」的氣候特徵。非洲在氣候上之所以稱「熱帶大陸」是因為平均溫度在20℃以上的地區佔全洲面積的90%以上,南美洲之所以為「溫濕氣候」,皆因最冷月平均溫度都在0℃以上,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的地區佔全洲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
四、從氣候因素分析,歐洲處於大西洋的東岸,海岸線十分曲折,沿岸又有北大西洋暖流經過,大部分地區處中緯度地帶,西風使大西洋對歐洲的氣候的影響得以充分發揮,這不僅調節了歐洲的大陸沿岸的氣溫,而且從大西洋上空向歐洲輸送了大量的水汽,使其有豐沛的降水。因此使歐洲成為「深受大西洋影響的氣候」。
⑩ 氣候判斷方法
1、熱帶沙漠氣候:全年高溫,炎熱乾燥,極少下雨。
2、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3、熱帶(稀樹)草原氣候:全年高溫,一年分干、濕兩季。
4、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
5、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一年分旱、雨兩季。
6、亞熱帶季風和亞熱帶濕潤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7、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溫和多雨。
8、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9、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寒夏熱,年溫差較大,乾旱少雨,降水稀少且集中在夏季。
10、亞寒帶針葉林氣候:冬季長而嚴寒,夏季短而涼爽,降水稀少且集中在夏季。
11、極地苔原氣候:冬長而嚴寒,夏短而低溫,降水稀少且集中在最熱的月份。
12、極地冰原氣候:全年酷寒,降水極少,大部分不足100毫米。
13、高原山地氣候:氣候垂直變化明顯,氣溫隨海拔加而減,隨海拔減而加。(一般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降低0.6℃。)全年低溫,年氣溫差較小,日較差大。
2氣候類型的判斷
根據氣候特徵圖判斷
氣候特徵圖很多,最常見的有氣溫曲線降水柱狀圖、點狀圖、曲線圖、折線圖、氣候資料圖表等,對於這類圖的判斷,首先要准確掌握十種氣候的特徵,然後對這些圖所反映出的氣溫和降水特徵進行仔細分析,得出氣候特徵,從而確定氣候類型。分析的突破點是:
首先,根據最冷(熱)月份出現的時間判斷南北半球;其次,根據最冷月氣溫的數值特徵來判斷熱量帶;最後,分析降水量的多少及年內季節分配狀況來確定氣候類型。
依據氣候的成因判斷
一個地區的氣候主要受以下四個因素的影響: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地面狀況、人類活動。
首先,要明確太陽輻射的緯度分布規律是造成氣候差異的最基本因素,它決定了各地的熱量狀況、所屬的熱量帶;其次,要理解大氣環流對全球熱量和水汽的調節與輸送功能,及其在氣候形成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