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培智語文生活化的教學方法

培智語文生活化的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3-04-10 11:25:24

如何讓語文課堂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必須是生活的。一切教學必須通過生活才有效。」新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的目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語文綜合素質是指能適應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續發展前景的語文素養。要培養這種以促進人的發展為宗旨的綜合素養,新課程標准提出了聯系學生現實生活,加強語文實踐這一教改的途徑。下面我就從創建生活化的教學環境,建設生活化的教學內容,構建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走出語文教學生活化的誤區等四個方面來談談我的一些實踐和思考。
一、創建生活化的教學環境
教學環境,一方麵包括物質環境,主要指教室,也就是「學生的家」。另一方麵包括心理環境,主要指師生關系。
1、語文教學生活化物質環境的構建
主要是指各種布置要洋溢著知識的氣息和濃濃的童趣。比如說,隨著季節的變化,可以和學生一起動手把教室分別布置成「春色明媚」、「星光燦爛 」、「金秋豐收」、「冬日浪漫」等等不同的風格,可以給學生的語文學習增添很多樂趣。此外,教室里還可以根據本地的特產和本班學生的興趣、特長開辟養植角、探索角、科技角、圖書角、知心信箱等等,這些都會給學生的語文學習帶來幫助……一個課堂就是一所濃縮的學校,就是一個微型的社會。學生在這個課堂里,開展的不僅僅是語文學習,學到的也不僅僅是語文知識和技能,還有探索精神和人文關懷的滋養。學生也不僅僅是以「學生」的身份出現,他同時還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是充滿個性和靈氣的鮮活的生命。這樣,生活化的語文教學也才會有強有力的生命支柱和不竭的生命活力。
2、生活化的師生關系的建立
要實施語文教學生活化,就必須構建一種建立在生活基礎上的新型師生關系,這是生活化教學實施的前提。
一是教師要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一個具有良好外在形象的人,不管在什麼地方,總能獲得別人的好感,別人總喜歡接近他,願意同他交往。教師做的是育人的工作,所以要特別注意這個問題。在學生面前,教師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語言上,做到談吐文雅,幽默風趣,感情真摯,條理性強;行為上,要舉止端莊,表情豐富,富有感染力。在裝扮上,要大方得體,恰如其分。有良好外在形象的教師容易把學生吸引到自己的身邊。
二是要構建民主的師生關系。要蹲下來看學生,了解他們的內心需求,尊重他們的興趣習慣,並注歷備意保護他們的隱私;要多與學生交流,融入到他們的世界中,縮短和學生的心理距離,使學生能「親其師而信其道」;要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做到公正公平,尤其要善待後進生,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使他們能滿懷信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這樣,課堂才會成為師生共同生活的家園,共同成長的樂園。
二、建設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都來自於生活。教學時,我們應做到讓教學貼近生活,鼓勵學生用生活的標准去判斷,用生活的底蘊去詮釋,用生活的經驗去解讀,實現與文本的對話,讓學生在對生活的理解中實現對課文的理解、體會與升華。
1、抓住「聯系點」。抓住課文內容與生活實踐的聯系,設置情景,使學生、生活與文本零距離地對話,激發學生對文本的興趣,自覺地在生活中理解文本,並超越文本,用文本表現生活。如教學三年級下冊《剪枝的學問》時,正是隆冬時節,樹木都要剪枝。教師可結合校園里花木果樹的修剪來學習課文,從中學到剪枝的學問,獲取種植的技能。再根據自己的實踐寫體會,進行語言文字訓練,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地結合。
2、找准「沖突點」。抓住文中人物思想發生碰撞點,設置爭議,讓學生在辯論中明白道理。 如特級教師薛法根在教學三年級下冊《「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時,圍繞「放」與「不放」,師生分別扮演父子倆,結合日常生活,展開心靈對話。通過幾番辯論,「兒子」明白了遵守規定講誠信的重要性,心悅誠服又滿含遺憾地放掉了那條大大的鱸魚。
3、詮釋「困惑點」。對學生感到困惑、模糊不清之處著重討論。六年級下冊《天游峰的掃路人》一文中寫到「……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掃上山,晚上掃下山,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有學生提出:天游峰九百多級台階,像一根銀絲一樣懸在空中,遊客是望而卻步、半途而廢,而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州爛高每天爬一千八百多級台階能不累嗎?面對學生的質疑,教師讓學生聯系自己平時爬樓梯、爬山的體會來討論這個問題。學生們有的說,每天爬一千八百多級台階肯定很累,但老人因為熱愛這份冊尺工作,所以再累再苦也覺得快樂;有的說因為他每天打掃,他已經鍛煉出來了,習慣這樣工作了;還有的說,他早已把自己當作了大山的一分子,能夠與大山生活在一起,再累的工作在他眼中也就不累了……學生走進了文本,把老人的工作、生活與思想融為一體,走進了人物的內心深處。從課堂走向生活的學習過程中,老人那種樂觀、豁達、頑強的精神深深刻在學生的心中,而且學生的語文能力也得到了增強。
4、補充「空白點」。對那些義在言外的想像空間加以擴充。如三年級上冊《小露珠》一課的結尾我設計了「小露珠就要走了,假如你是向日葵、白楊樹或者喇叭花,你想對小露珠說些什麼呢?」有的說:「多麼可愛的小露珠呀,你像鑽石那麼閃亮,像水晶那麼透明,像珍珠那麼圓潤,我怎麼願意讓你離開呢!」;有的說:「小露珠呀,小露珠,你用自己的身體滋潤花草樹木,讓萬物顯得更加生機勃勃,我多麼希望你一直陪伴著我們」;有的說:「小露珠呀,你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都很喜歡你。明天你可一定要再來呀!」……這都是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積累迸發出的創造火花,是學生的生活經驗給語文課堂增添了活力。
三、構建生活化的教學方式
《學會生存》一書指出:「小學教育的共同趨勢是必須把理論、技巧和實踐結合起來,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起來,學校不能和生活脫節,兒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為兩個互不接觸的世界——在一個世界裡,兒童像一個脫離現實的傀儡一樣,從事學習;而在另一個世界裡,他通過某種違背教育的活動來獲得自我滿足。」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是實施生活化教學的起點。教師在設計學習方式時,要盡可能拉近語文教學和學生生活的距離,使教學貼近生活,並能讓學生將所學運用於生活,在充滿童趣與樂趣的學習中健康成長。具體來說,要做好以下幾點:
1、觀察生活,學習課文
有的課文內容是學生常見和比較熟悉的生活現象,但往往又是他們熟視無睹或知之甚少的。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指導學生留心觀察生活,通過觀察去認識生活,理解生活,思考生活,增進感悟。
例如二年級上冊《夕陽真美》一文,同學們都見過夕陽,但真正去觀察它、領略它、感受它的卻不多。這一課安排在該冊的最後一課,學習這課時,已是隆冬時節。教師可根據「前移後續」的原則,在深秋最美的時候,就引導學生觀察夕陽,了解夕陽下落的過程和雲彩的色彩變化。到學習這課的時候,結合生活中的觀察體驗來學習,學生學習課文時就能得心應手了。學習課文以後,再進一步指導學生觀察隆冬時節的夕陽,並與深秋時候的夕陽作比較,讓學生在觀察中擴大視野,增進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強化語言文字的訓練。像《蘋果里的五角星》《宋慶齡故居的樟樹》等課文都可以採取這種「觀察——學習」的方式來學習。
2、再現生活,學習課文
每一篇課文都以語言文字為載體記錄著一定的生活信息,學生學習語文就是在頭腦中把語言文字還原成客觀事物,從而獲得主觀感受。但有的課文內容距學生的生活較遠,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因此,教學時應藉助於情境的創設,再現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使學生如臨其境,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教學中可以通過現代媒體,直觀地展示課文所描述的情景;也可以以課本劇的形式,讓學生演一演課文內容,從而再現生活,把語言文字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現在學生面前,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感悟。
像(五下)《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等科普類課文和《秦兵馬俑》等介紹名勝古跡的課文比較適用於多媒體教學;像《狐假虎威》等一些故事性比較強的童話、寓言、歷史故事等可以採取課本劇的方式來學習。採用「再現——學習」的方式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但要注意選擇恰當的時機,要以理解文本、感悟文本、提高語文素養為目標,不能以媒體和表演來取代語文學習。
3、體驗生活,學習課文
俗話說:「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應該去親自嘗一嘗。」同樣,學生對課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教育情境,引領學生走進生活,幫助學生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身臨其境地去感受、感悟和體驗。
如教學《只揀兒童多處行》(五下),我們可以帶學生到野外去尋找春天,感受春天;教學《快樂的節日》(二下),可以與學生一起以某個節日為主題,設計、開展慶祝活動,體會節日的快樂;教學《大自然的文字》(六上)可以組織學生到生活中去尋找大自然的文字……這樣的學習,學生所體驗到的不僅僅是文字,所領悟到的也不僅僅是課文內容,而是充滿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
4、想像生活,學習課文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然而幸福生活永遠屬於那些敢於想像,善於創造的人們。」在教材中,有許多內容是對生活充滿想像的。由於這類題材的文章大都是基於現實,又高於現實,所以給學生的理解增添了一定的難度。語文教學時應鼓勵學生根據課文的描述大膽地想像,並把想像的內容通過繪畫、敘述等形式記載下來,將文本中的抽象文字具體化。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感悟,同時也訓練了學生對生活的憧憬。
例如《海洋——21世紀的希望》(六下)一文介紹了海洋豐富的物產以及與人類的密切關系,學生大都對它沒有過多的認識。教學中可以指導學生廣泛收集資料,並展開豐富的想像,與文本進行有機的融合,描繪自己心目中未來海洋的樣子,通過各種形式表現出來。
綜上所述,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只有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才能促進學生的語文能力與人文精神的和諧發展,語文課才能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5、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除了要引導學生結合生活來學習語文,我們還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一是引導學生聯系學校生活學習語文。例如,班幹部競選,可以組織同學搞策劃,讓同學寫自薦書或上台演講;班級聯歡會,可以徵集最佳主持人台詞,競選主持人等等,以此鍛煉和提高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
二是引導學生聯系家庭生活學習語文。如一年級小朋友學習拼音,可以請學生回家教爸爸媽媽學習拼音來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可以充分利用家長的職業等資源組織學生設計廣告,介紹物產等等,都是學習語文和鍛煉語文能力的機會。
三是引導學生聯系社會生活學習語文。如學了《台灣的蝴蝶谷》、《鳥島》等課文後,可以讓學生做小導游,回去向家長、朋友作介紹;針對社會上一些不規范用字的現象,可以讓學生扮演文明小衛士,走入社會去糾正不規范用字的現象;針對當地的特產種植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讓學生們走出課堂,走進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用心來感受社會百態,寫出自己的感悟,用行動來展示自己對社會的關心。
總之,語文知識的學習與生活實踐絲絲相連,交相輝映,相得益障。只有讓生活的靈魂進入學校,深入課堂,不斷完善語文學習與生活實踐的外在內化與內在外化的過程,才能真正貫通阻隔語文學與用之間的壁壘。語文教學只有紮根於生活這片活土,才能發芽,開花,結果。
四、走出語文教學生活化的誤區
「生活化」已成為語文教學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然而我們也要防止走進語文教學「生活化」的誤區。
1、要基於生活而不囿於生活
[案例]有位教師在教學一年級語文上冊《家》時,為了達到「逼真」的效果,在教室里擺放了很多家用物品,還讓學生帶了很多玩具和食品,教室里變得琳琅滿目,儼然成了一個「家」。還有位教師在教學五年級上冊《裝滿昆蟲的口袋》時,布置學生每人帶一種昆蟲,教師還在教室里掛了很多裝飾精美的昆蟲標本。教室成了一個「昆蟲園」。
[反思] 語文教學「生活化」是不是一定要讓學生置身於現實生活情境中呢?當然不是。上述案例中的教師片面理解「生活化」的含義,為了追求「生活化」的教學而不惜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把語文課堂布置得和現實生活十分相似。《中國教育報》就有一位專家針對上述現象提出要計算教學成本的觀點。我們認為,原汁原味的真實生活不能等同於語文,把「生活」搬入課堂應該進行「語文化」的處理,一個故事、一段影像資料、一些教具或者是一些圖片等都可以成為我們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的素材。當然,如果條件允許、操作比較簡易的話,我們不妨將學生帶到現實中去認識語文、學習語文、應用語文,去體驗語文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要兒童化的生活而不是成人化的生活
[案例]有位教師在《陶校長的演講》(五上)中教學「第一問是什麼?為什麼把健康的身體放在第一位?如何讓我們的身體更健康」 時,教師首先補充了一種流行的觀點,即「身體是1,學習、工作、財富等都是0。有了身體健康這個『1』, 學習、工作、財富等才有意義;如果沒有身體健康這個『1』, 學習、工作、財富等就都沒有意義。」然後舉了許多名人和長壽老人鍛煉身體的體會。其實,在教師闡述了觀點以後,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說說怎樣做才可以更健康,學生的體會會更深刻。還有一節一年級教學「出」和「入」的識字課,教師用多媒體展示了城市生活中的各種出入口,簡直就像走迷宮,弄得座位上的農村小孩子不知如何「出」「入」,本來可以上得很清楚的一堂課,結果反而讓學生雲里霧里。
[反思] 語文教學應當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或生活現實出發。上述案例中,教學內容、教學情境和語文練習確實與現實生活聯系比較密切,但更多的是從教師這個成人的視角設計的。這種從成人的視角設計的「生活化」,往往脫離小學生的現實生活。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適合學生實際的「生活化」,而不能自以為是,自作多情地把成人的「生活化」理解為學生的「生活化」。
3、要引領生活而不是迎合生活
[案例]這是在校級公開課《雲房子》(二上)的一個小片斷。在學習第二節時,教師請學生說一說最喜歡哪一座雲房子,並說說理由。學生各抒己見,有說喜歡大樓房、大禮堂一樣的雲房子的,有說喜歡大冬瓜那樣的雲房子的,還有說喜歡像花兒樣的雲房子的。這時,有一位學生說喜歡一點點小的雲房子,因為沒有人來和他搶,也沒有人來和他擠,很舒服。教師很高興地重復了一遍學生的答案,進入了下一個環節的教學。
[反思]在以上的案例中,學生們的思維應該說非常活躍,學得也比較主動,都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但是,教師在學生的認識發生偏差時,卻沒能做好引領。我們猜想,那位喜歡一點點小的雲房子的學生,可能是平時比較膽小,不大喜歡和同學交往,經常擔心有同學會「欺負」他;也可能是他具有獨生子女通常有的自私心理,不大願意和大家分享快樂。學生的見解大多源於對生活的認識,作為教師,要樹立「教學即教育」的大教育觀,善於從學生的回答中捕捉和生成教育資源,適時地進行引領,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這是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具體體現。可惜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的是教師迎合學生,重復學生的答案,而不作引領和提升。像以上的案例中,教師可以提示學生:一個人住在雲房子里多寂寞呀,雲房子盡管小,但找個好朋友一塊兒在裡面玩還是可以的,那該多有意思呀;或者引導學生從一點點小的雲房子的可愛處著手,談談自己對雲房子的喜愛之情。
4、要真實的生活而不是空洞的生活
[案例]學了《真情的回報》(六下),教師讓學生結合生活談體會。學生談了王順友、李春燕熱情為大家服務,得到了「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稱號;談到了護士護理病人付出了真情,得到了「白衣天使」的稱號;還有老師辛勤哺育下一代,付出了真情,得到了「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稱號。這些都是「真情的回報」。應該說,學生對「真情的回報」是有了認識了,但學生的認識僅僅停留在榮譽稱號上,而對身邊實實在在付出真情和需要幫助的人卻沒有一人提及。
[反思]「聯系生活談體會」是我們語文教學,特別是學習思想性比較強的課文常做的一項練習。正因為「常做」,所以學生們也漸漸地摸到了一些「門道」,懂得了一些答題的「套路」。但這些「門道」和「套路」往往會使學生步入「假、大、空」的境地,而起不到真正的「聯系生活談體會」的「悟情」、「導行」作用。其實,生活中最能感動人心的往往不是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細節。一個充滿真情的眼神,往往要比一句響亮的口號更能觸動人們的心靈。所以,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從細微處感悟真情,從而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
5、要生活化的語文而不是生活化的生活
[案例]在某次評優課上,一位選手執教蘇教版二年級上冊《雲房子》。為了幫助學生體會小鳥們的快樂心情,教師讓學生當小鳥,在假想的雲房子里自由地作客、玩耍。這下,學生們可開心啦!一個個離開座位,滿教室亂跑。幾百名聽課的教師看著幾十名學生在「表演區」瘋跑,整整跑了近十分鍾還不肯停下來,一個個目瞪口呆。
[反思]課堂教學,是靜悄悄的革命。它既需要溫度,更需要深度,只有建立在深度之上的溫度,才有價值;沒有深度的熱熱鬧鬧的課堂,往往寓示著膚淺與淺薄。在教學活動過程中,一些教師為了體現「生活化」,過分突出生活情境的創設,將語文知識的學習置於從屬地位,濃郁的生活氣息在很大程度上沖淡了語文的本味。語文教學「生活化」的主體應當是「語文」,語文教學「生活化」的目的不僅僅是要把學生帶入到一個他們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更重要的是要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的語文學習變得豐富生動、扎實有效。

語文教學「生活化」永遠是語文教學實踐和研究活動的主題之一。美國教育家華特說的「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極其簡單而又非常深刻地揭示了語文與生活的關系,可以說,它是我們進行語文教學必須遵循的一條規則。我們只有基於這條「地平線」,組織語文教學活動,方能托起語文教學這輪「紅太陽」,迎來語文教學的「艷陽天」。

② 如何讓語文教學更貼近生活

於漪老師說:「語文教科書中的佳作都是帶有生活露水的鮮花,越鑽研就越能領悟其思想的深邃、語言的魅力,從中受到教益。」故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語文時,要在語文的舞台上上演生活的「戲劇」,在生活的舞台上盡情地展示語文的「笑凳魅力」。

一、語文冶情,讓學生擁抱生活
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作為課堂活動的憑借物――文本,也是「情」 的載體,一篇篇課文無不附依著情、濃縮著情、洋溢著情。對文本的研讀,恰似在聆聽一聲聲「情」的述說。語文課堂應是「情」 的課堂,應以冶情為主。那麼,如何才能達到以「情」貫穿呢?筆者認為這要取決於教師的表現。
1.教師應是「情」的擁有者。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情感交流的活動,這種情感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共鳴是課堂是否和諧的主要特徵。教師的激情就是語文課堂的生命力。文本要感動學生,首先要感動教師。教師飽含熱情的教態能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強大的動力,能促使學生努力克服學習中的困難。
2.教師應是「情」的傳遞者。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教師應善於把自己的情通過自己的語言、動作、神情「移交」到學生身上,促使學生因教師的歡而歡、喜而喜、樂而樂、悲而悲、努而努、愁而愁……
3.教師應是「情」的調適者。隨著教學進程的開展,難免會出現「情」的偏差(與文本所表達的情感不相一致),這就需要教師有效地發揮教學機智,敏銳而又自然地作出「反應」,掌握好課堂的「情調」,以使學生的學習「情歸原位」。
二、語文訓練,讓學生實踐生活
「生活體驗是使語感由此生成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不可橡衡缺少的基礎。」這是王尚文先生在《語感論》中提出的觀點,主要是為了說明語言的學習者要逐步具備一種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學習或運用語言的「本能」――語感。語感能「提醒」我們在生活中自覺地運用語文去解決問題,用語文去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況,要形成這種語言的感悟能力,就需要引導學生開展「語文化」的生活實踐活動,以不斷豐富自身的生活體驗。
1.用語文溝通心靈。在生活中,學生對家長、對老師、對同學常常有許多想法,可是很少有一吐為快的機會。教師要引導學生拿起手中的語文工具,用文字在彼此的心間架設一座溝通的橋梁。同學們想對自己的老師、爸爸媽媽、朋友傾吐自己的心聲,於是在學了寫信之後,讓學生對他們想說的人說說心裡話,要求一定要是自己真實的想法;看到學校周圍的環境日益變壞,筆者又點撥學生用學過的「建議書」,給領導寫了一封情真意切的建議書……慢慢地,筆者發現,在學校里,學生用自己的日記與教師交流看法了;在家裡,學生用留言條、書信向父母提意見了……學生們嘗到了用語文的甜頭,在以後的課堂上,學習的勁頭更足了。
2.用語文改善生活。良好的生活環境、健康的生活碰如旅習慣,常常能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可是生活中,經常響起不和諧的「音符」,這時語文便有了用武之地。有人踐踏花壇,地上隨地亂扔垃圾,倡導學生設計「廣告語」;食堂里有人浪費糧食,公用水池不關水龍頭,引導學生製作「警示牌」;同學學習不用功,抄襲作業,鼓勵學生贈送「座右銘」……生活美好了,語文也長進了,真是一舉兩得,相得益彰。同時,語文在學生心頭的分量更重了。
3.用語文服務社會。小學生雖然年紀小,但他們參與社會、評判社會的慾望非常強烈。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份寶貴的「資源」引導他們應用語文這個工具,表達自己對社會的一份責任。當前學生面臨的語言文字環境不容樂觀,可以說是報紙書刊錯別字「橫行」,大街上有錯別字的廣告牌「招搖過市」。這些正好為學生提供了生活化的「語文試題」,學生運用語文這個生活工具隨時可以找到「指點江山」的機會。
在語文教學中創設生活化的情境,搭建寬松的平台,體驗生活,享受快樂,還學生自有的空間,還學生學習的時間,給學生寬闊的「舞台」,傾聽學生的「真情告白」,欣賞學生的「表演天分」,教師不必去做學生的主宰者、支配者,應還學生以主人的身份,使學生置身於生活中學習,置身於生活中發展。
三、語文拓展,讓學生開放生活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該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系統和完整。」小學生的生活閱歷相對來說比較狹小,因此教師除引領學生自己走進作品的世界,走進人物美好的心靈,以寬厚的愛心滋潤孩子的心田外,還要利用課外拓展,給予學生更多接觸生活的機會。
總之,「生活語文」是「文本語文」的延伸和豐富,所以教師要讓語文「放眼生活」。

③ 如何構建智障班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教學模式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校本課程開發已經成為我國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施新課程的亮點。特殊教育的校本課程是今後成熟發展的特點,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認識和理解。我國成立培智學校初期,招收對象以輕度智力低下兒童為主,進入培智學校的學生,多數是情緒表現比較穩定,有言語交流能力,有一定的認知基本能力,輕度智力落後學生。這樣的學生能夠適應集體教學模式,也能學習基礎學科知識。隨著基礎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特別是「普九」工作以及素質教育的開展,輕度智障學生能夠隨班就讀,現在培智學校的教學對象殘疾程度重、特殊行為多,精神障礙嚴重、無語言、無溝通能力的學生增多,原有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都無法適應學生需要:不聽指令,注意力不集中無法適應集體教學;語言理解能力低,講授知識聽不懂;經常出現一個簡單的數字教幾年也學不會,畢業後的學生沒有生活技能,不能適應社會生活。作為從事智力障礙問題研究的教育工作者,不能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下一個世紀智力障礙兒童應該學習什麼知識,應該具備什麼樣的能力,培養什麼樣的品格才能在拓寬生活領域、提高生活質量的基礎上適應快速發展的時代。面臨最具體而又最急迫的問題,我們根據學校的中、重度弱智教育現狀,在研究國外的各種教育流派的基礎上,我校提出了培智學校生活實踐課程開發研究的課題,這個課題是建立在以社會要求、學校體系和兒童的發展為基點,以提高中度弱智兒童生活適應能力為核心的課程新體制和結構,它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增進這些孩子的生存能力。
二、研究依據
1、智障兒童生活實踐論
殊教育研究領域中,國內外現代心理學家站在了人的主體上認識、理解弱智兒童,從人的實質,人與社會的關繫上理解弱智兒童的生長歷程,弱智兒童由於智力低下直接導致了他們的適應能力欠缺,這直接影響了弱智兒童的生活質量與水平,因此他們認為弱智兒童的適應能力的提高必須要在實踐活動中進行訓練,對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有助於使弱智兒童的大腦得到較好的康復,又能使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提高創造力,使他們能夠很好地適應社會,具備一定的生活能力。
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我們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麼,我們就教什麼。」本著這一原則,我們的教學內容應該更加需要遵循智障學生的學習規律,符合智障學生的實際特點,幫助他們掌握生活知識,發展生活技能,生活本身是學生學習成長的舞台,教材就應立足於學生的生活,都應為學生現在的、未來的生活服務。
3、新課程關於課程開發的理論
新課程理念倡導要從「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因此我們在優化教材這一基本的課程資源時,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合理地建構生活適應課程資源的結構,形成了資源開發主體、條件、途徑等各方面的有機整合,力求達到體現時代發展的多元化。使教育內容有助於學生主體性活動,注重知識之間的聯系,謀求師生的共同發展,軟化學科之間界限,加強學科之間的有效聯系,從而實現學科課程的終極價值——為了每個學生的終身發展而奠基。
三、研究對象:
學校3個教學班的學生,共44名學生。年齡7—17歲,男生:32名,女生:12名,障礙類型:智力落後,其中伴有腦癱:5人,精神障礙14名,情緒障礙2名。
四、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通過對《智障學生「生活實踐」課程開發與教學實驗研究》課題的研究,找到社會需要人們有什麼能力,將這些能力系統地教給智障兒童,使智障兒童學會這些能力,它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增進這些孩子的生存能力。探究對培養效果進行評估的方法,以便於更好地、更有針對性地對智力殘疾兒童進行康復補償,也為同類課題的研究提供實踐經驗。在這過程中,我校根據弱智兒童生存發展的需要,將社會、學科、兒童三者融合在一起,既體現課程的功能性、實用性又兼顧各學科體系性,形成有系統的校本教材。
五、研究目標和內容
本研究力求依據世界先進的智力障礙教育理論,結合我國培智學校特點,制定出切合實際,且能滿足學生需要,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校本課程體系。形成適應智障教育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一)研究目標
1、逐步完善學校校本課教學內容,並能夠收集整理編輯圖片,通過系統的校本課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能力、素質。
2、定期對學生進行跟蹤記實,不斷完善我校校本課內容。
3、根據多元智能理論,從真實的生活經驗中提取題材,作為師生對話的基礎,挖掘弱智兒童的可持續發展因素,作為課程設置和教材編寫的方向。
4、藉助多媒體教學的先進性,設置多種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刺激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弱智兒童的生存能力是課程設置的重要出發點。
5、培訓教師技能,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
(二)研究內容
智障學生「生活實踐」課程開發與教學實驗研究,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研究:「以生活為主線」的教育為校本課程編寫教材並作為教材課程。將智障學生的生活化目標根據實際情況分成幾個類別:安全、衛生、禮貌、生活常識、技能。培養弱智兒童生存能力的綜合素質,開設「以生活為主線的單元主題」教育活動課,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要途徑。全校學生按自身的生理缺陷分為輕、中、重度弱智學生,全面實施校本課程。我們的生存教育課程目標分為:實用語文目標、生活目標、常識目標、實用數學目標、活動訓練目標。再根據各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擬定具體目標教材。
在教學過程中,為中度智殘兒童提供與外界接觸的機會,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去感知事物,讓他們動手操作、動口表達、動腦思考。如:對學生進行生活導向能力的訓練,從最基本的內容開始訓練,擦玻璃、掃地、整理書包、整理衣物等,使學生真正學會自理生活、照顧自己。當學生進入中年級,開始從教會學生如何乘坐公共汽車入手,讓學生從具體的實踐中掌握本領、鍛煉能力。在實驗過程中,通過對學生進行創造力、想像力等的訓練,讓學生動手摺紙、串珠、手工製作等,使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的同時,其它各方面的技能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具體的安排如下:
1、前期調研。主要解決內容類別方面的問題,從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三個方面全面了解,選擇真正適合智力落後學生現實生活的類別;全面掌握學生在這些類別方面的基礎性水平,為制定內容類別目標解決基礎問題,保證目標切合學生實際,通過努力能為學生所掌握。
2、 制訂內容類別,並根據各個類別分組,由小組長召集相關人員(教師、家長)確定目標。根據內容類別,確定主題。根據各個主題,確定教材。每個主題由兩位以上的老師分別進行教材的收集與製作,並進行了對比,試用,調整,確定教材,並形成相關的教材資源。
3、實施教學,根據每個主題的實施情況,確定在同一個主題里不同級別智力落後學生的分級目標及實行情況。
4、各個類別內容進行內部整理、調整,尋找空白點和重復點,再次進行內部整合,形成系統化資源,同時進行階段性成果總結。
5、推廣實施,再實踐補充。
6、結題:生活化教學形成系統化,並收集整理成系統化的教育教學資源,考量整個系統的實用性、可操作性及推廣價值。各個成員要根據自己的視角書寫相應的論文進行陳述。

④ 培智生活語文詞語認讀的方法

培智生活語文詞語認讀的方法是這樣的:培智學校課堂教學系統,在《生活語文》的識字教學模塊,將識字教學劃分成多個細分目標要求,採取直觀的方法,由圖形信息開始,在詞語中認讀,由圖轉為漢字元號,並與認讀、書寫進行關聯。
注重在生活情境中引導學生識字,以圖帶字,構建生活氛圍,以此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具體表現為:
創設生活情境
兒歌中識字
看圖片識字
游戲中及時鞏固
培智學校課堂教學系統以「聽說先行,讀寫跟進,多認少寫」,小步子、多循環為資源研發原則,以學生熟悉的生活場瞎喊景為依託,幫助培智學校教師,更容易進行識字教學。
圖文磨皮野結合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對感官的刺激,讓學生關注漢字音、形握桐、義,從而掌握記憶。

閱讀全文

與培智語文生活化的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做事方法分析 瀏覽:830
紅石電路密室教學方法 瀏覽:403
地下水滅蟻靈的檢測方法 瀏覽:715
纖維長度測量方法 瀏覽:455
草席上的油漬怎麼去除最快方法 瀏覽:706
碘131治療甲亢方法 瀏覽:415
通草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瀏覽:285
結巴的治療方法 瀏覽:497
電腦虛擬值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41
真假紅櫻子鑒別方法 瀏覽:597
改善大腿後側涼的鍛煉方法 瀏覽:301
527加99用簡便方法怎麼算 瀏覽:637
鮮魚的保存方法圖片 瀏覽:265
左邊牙疼怎麼辦最快速止痛方法 瀏覽:554
聽笛子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584
5除以29的豎式計算方法 瀏覽:854
水瓜絲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瀏覽:353
小學生畫棉花書簽的簡單方法 瀏覽:262
如何抓斑鳩方法視頻 瀏覽:224
鍋外層掉漆了怎麼處理方法 瀏覽: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