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貿易互補是什麼
貿易互補就是兩國需要彼此來消費對方的產品,獲得經濟利益,滿足國家利益,實現兩個民族的共同發展。因此,唯有互補才能完整。
國際貿易的方式:
1.按貨物的運輸方式,可分為陸路貿易、海路貿易、空運貿易和郵購貿易。國際貿易中多數貨物是通過海路運輸的。
2.按貿易過程中是否有第三者介入,可分為直接貿易與間接貿易兩大類。前者即商品生產國與消費國直接貿易;後者則是在商品生產國與消費國之間有第三國中間商介入,具體形式又有多種。一種是商品雖由生產國直接運往消費國,但兩方不直接發生買賣關系,而是通過第三國中間商成交的;另一種是生產國先把產品運往第三國,由中間商再把產品銷往消費國。此外,一國由外貿廠商經營的外貿也屬間接貿易。
3.按參加交易過程的國家數量,可分為雙邊貿易與多邊貿易。雙邊貿易即生產國與消費國直接進行的交易。但一國的產品往往不全能適應對方的需要,這樣就會產生貿易差額,造成貿易不平衡和支付困難,這就需要其他國家的介入。多邊貿易即在多國之間、在較大范圍內進行的交易,它容易使各交易國各得所需並達到貿易平衡。
4.按清償方式,可分為現匯貿易和易貨貿易。現匯貿易即以貨幣直接支付進口貨款,現代國際貿易中主要的支付手段為態薯美元、德國馬克、日元等可自由兌換的貨幣。易貨貿易即雙方均以貨物計價進行清消桐償,這樣做可以彌補外匯不足的困難,並能推動本國產品的出口。因直接換貨有一定難度,故往往採用一種形式更加靈活的廣義的易貨貿易,即規定在一定時期內用幾種貨物進行交換,分別結算、綜合平衡。
5.按交易中進口與出口的關系,可分為單邊進口、單邊出口和對等貿易。前兩種指一國對他國出口與該國進口無關,是獨立進行的,後一種指要求兩國間的進出口交易要對等。現代國帆橋者際貿易多採用前兩種形式。
❷ 研究國際貿易地理問題可以採取的傳統方法和現代方法有哪些
1、教學方法——講授法、分析法。
2、教具——世界政區圖
教學內容與要點(4 課時)
研究對象——研究地理環境與國際貿易之間的關系,以及國際 貿易中商品流通的規律和特點的學科。 (2 課時) (全書重點,應在理解基礎上掌握)
1、國際貿易的含義及內容介紹。
2、地理環境的含義及內容介紹。
3、地理環境與國際貿易的關系——「很密切」 。 (1)地理環境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也是國際貿易的必要條件; (2) 國際貿易中的商品構成和商品流通是建立在生產布局和發展水平 的基礎之上,但其條件之一就是地理環境; (3)地理環境中的地理位置、氣候、地形、自然等與國際貿易也有著 密切的關系。
4、地理環境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有著「廣泛、深刻、直接、重要」 的影響。 (1) 任何雙邊、 多邊的國際貿易都是在具體的特定的地理環境下進行 的; (2) 政治地理環境是影響國際貿易最活躍的因素, 並且起著決定性作 用; (3) 經濟地理環境則是大量的、 直接的關繫到進出口商品的構成和貿 易對象的地區分布; (4)人文地理環境中的民族、宗教、語言、消費習慣、消費水平、市 場狀況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直接影響著國際貿易; (5) 自然地理環境積極參與國際貿易, 尤其對商品貿易中屬於初級產 品的構成有直接的影響。
❸ 貿易結合度指數與貿易互補性指數的區別
貿易結合度指數與貿易互補性指數的區別是互補的,
貿易結合度是一個比較綜合性的指標,用來衡量兩國在貿易方面的相互依存度。貿易結合度是指一國對某一貿易夥伴國的出口占該國出口總額的比重,與該貿易夥伴國進口總額佔世界進口總額的螞余比重之比。其數值越大,表明兩國在貿易方面的聯系越緊密。貿易結合度的計算悶茄滾公式如下:
貿易結合度指數是指一國對某一貿易夥伴國的出口占該國出口總額的比重,與該貿易夥伴國進口總額佔世界進口總額的比重之比,是一個比較綜合性的指標,用納弊來衡量兩國在貿易方面的相互依存度。
❹ 中緬兩國農產品貿易的競爭性與互補性怎麼寫
農產品貿易在中泰兩國國際貿易中佔有重要地位。隨著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以及「早期收獲」方案的實施,中泰兩國間的農產品貿易取得不斷發展。深入研究中泰兩國農產品貿易的競爭性與互補性問題,不僅有利於促進中泰兩國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與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和升級,而且有助於中泰兩國農產品貿易的政策調整,推動中泰兩國農產品貿易加強互補、實現雙贏,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文首先對中泰兩國農產品雙邊貿易的現狀進行研究,並分析了兩國農產品貿易的影響因素。本文通過查找中泰兩國2000~2011年間的24類農產品的產業內貿易統計數據,用貿易互補性指數對中國和泰國農產品的互補性做出分析,用產品相似度、市場相似度指數、RCA和TSC分析中國和泰國農產品貿易的競爭性,據此找出了中泰兩國的競爭性產品和互補性農產品戚謹。整體上看,中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要弱於泰國,顯示出比較劣勢,但在部分農產品中,我國仍表現出比較優勢,顯示出了較強的競爭罩搜力。 結合分析的結果,文章認為中泰兩國應本著優勢互補的原則,加強中泰兩國農業合作與交流,共同提高中泰兩國農產品高悶基的國際競爭力,實施農產品出口多元化戰略,加快中泰兩國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商簽進程,來推動中泰兩國農產品雙邊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❺ 貿易互補是什麼
貿易互補解釋:中國的貿易產品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價格低廉,貿易長期順差,而歐美的產品主要是技術密集型產品。同時,加強合作,保持貿易平衡。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有擅長的和不擅長的。通過充分利用各自的優勢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就是貿易互補。中美貿易互補性強,有進一步加強的趨勢。目前,中美之間的巨額貿易是貿易互補性的體現。只要堅持兩國正常的經貿往來,這種互補性在自由貿易框架下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拓展資料:
1、中美出口產品相似指數為了更深刻地揭示中美貿易的互補性,我們可以利用出口產品的相似性(Finger and Kreinin,1979)來衡量中美出口產品在世界市場上的相似性。如果指數隨時間上升,則表明兩國出口結構趨於趨同,同時也意味著兩國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將更加激烈。相反,如果指數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降,則意味著兩國在第三租桐市場的專業分工在上升,兩國的貿易關系是互補的。貿易互補性指數反映了兩國進出口產品結構一致性越高,兩國進出口貿易互補性越強。兩國進出口貿易具有互補性,兩國可以通過貿易合作實現貿易和經濟利益最大化。相反,如果兩國進出口貿易互補性小,一國出口的產品不是另一國進口的產品,那麼兩國的貿易發展就會有很大的局限性。兩國要想進行貿易合作,需要進一步開放,努力營造便利的貿易政策和貿易環境。貿易競爭力,貿易競爭力失衡。貿易的廣度反映了一個國家某一行業的出口商品水平。數量越大,貿易競爭力的不平衡表明該行業生產的大部分商品已經出口。2002-2013年上海對美信息產品貿易的廣度失衡表明,上海對美信息產品出口在廣度上一直處於持續逆差狀態,貿易競爭失衡在2009年、2010年和2011年的廣度失衡最大。上海對美國信息產品貿易順差的貢獻為負。貿易競爭失衡意味著貿易廣度對整體貿易順差起反作用。2004年至2013年轉為正值,數值逐年上升。可以看出,貿易廣度對上海的美國信息產品貿易順差貢獻很大。
2、貿易競爭失衡受2008年次貸危機影響,國際市場發展緩慢。貿易競爭失衡不同程度地影響了各國的經濟。貿易競爭失衡2008年弊慶坦至2012年,上海信息產業進口額逐年下降。在中國差蠢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貿易競爭力失衡。在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我國政府穩定了經濟,規范了市場,並試圖減少經濟危機對中國的影響。上海信息產業的出口子弟在2008年達到一個小高峰,隨後世界各國逐漸從危機中復甦。2009-2013年,上海信息產業出口站點沒有增加,但與2008年之前相比呈下降趨勢。貿易失衡的主要原因是金融危機的持續。貿易不平衡就是貿易不平衡。全球經濟低迷,貿易失衡的消費不容樂觀。此外,隨著人民幣升值,貿易不平衡降低了外向型企業的競爭優勢。
❻ 產品相似性指數和貿易互補性指數怎麼計算
貿易互補性是衡量一國產品出口與另一國產品進口匹配程度的指標。國家出口(I),國家進口(j),用Cij表示貿易互補性指數用公式:
Cij = RCAxik x RCAmjk
產品相似性指數:RCAmjk= (mk /Mj)/(Wk/W),其中jk為J國k類商品的進口額,, Mj為j國所有商品的進口總量,RCAmjk越大,表明該國在生產這類商品方面處於比較劣勢。根據定義,當一國出口的主要商品種類與另一國進口的主要商品種類一致時,兩國之間的貿易互補性指數(Cij)就會更大。它越小。一般來說,當Cij值大於1時,說明兩國在商品k上存在貿易互補性。當Cij值小於1時,結論正好相反
拓展資料:
1、1994年,Klebe等人提出了相似性指數分析(CoMSIA)方法,該方法是CoMFA的擴展。兩種方法的原理基本相同,基於以下假設:當一個分子的鍵親和性發生變化時,其對應的分子性質也發生變化,其分子性質以分子場的形式表示。在CoMSIA中,利用與距離相關的高斯函數來計算各種分子改前場,可以有效避免分子表面附近晶格點上勢能的顯著變化和原子位置的異常。此外,在CoMSIA中,不再需要定義能量的臨界值。與CoMFA相比,CoMSIA對應空間不同分子場貢獻的相關等值線圖有了明顯的改善,可核殲大以更直觀地解釋不同分子場對分子活性的影響。
2、 貿易互補性
貿易互補性的內涵:「在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有擅長的貿易並不擅長,貿易的類型是通過國際貿易交換商品,充分利用他們的優勢以獲得他們缺乏貨物貿易,國與國之間可以互補,在單位之間,甚至個人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相輔相成。」
3、 雙邊貿易的互補性
貿易互補性理論是互補性在貿易領域的延伸發展,體現為國與國之間為適應各自發展而進行的進出口產品的互補性。貿易互補性理論為本文中越貿易互補性的實證分析提供了理論支持,也有利於我更好地闡明自己的觀點。
4、測量方法
(1)優勢比較優勢指數、產業內貿易指數和貿易互補性指數是研究貿易互補性的三個主要指標;此外,判斷這兩個國家是相互互補的貿易,我們還可以分析兩國之間的貿易額的各種商品,以分析兩國各自的貿易結構,兩國的證據是否相互互補的貿易。
(2)產業內貿易指數
產業內貿易指數可以確定貿易是產業內貿易還是產業間貿易。產業內貿易是指某一行業在一定時期內同時進行進出口活動,反映了兩國貿易關系改豎的成熟程度。
(3)貿易互補指數
貿易互補指數的公式為:Cijk=Rxik×Rmjk
公式中,Xik、Xwk分別為I國與其他國家k種產品的國際貿易總額和世界各國k種產品的國際貿易總額。Xw為全球所有產品的貿易量;mk和Mj分別為J國k種產品的進口額和J國所有商品的進口總額。
❼ 中國和亞洲四小龍國家之間貿易有何互補性
提及經濟轉型,就不得不提亞洲四小龍。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亞洲的韓國、新加坡、中國台灣和香港先後三次承接以美國、日本為主的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成功使其自身產業結構遞次向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業過渡,從而步入或接近了發達經濟的行列。其經濟增長的速度之高、持續時間之長,在世界范圍內絕無僅有。
但是,位於東亞的這幾個小小半島或島嶼,為什麼在這個時期能夠像希臘神話般迅速崛歷御叢起?
「東亞奇跡」沒有共同模式
眾所周知,亞洲四小龍的地域面積都不大,人口稠密,經濟底子較薄弱,自然資源也不豐富,科技也不十分發達。它們的經濟騰飛在過程和手段上有很多相似或相同的做法和經驗。全面參與國際分工,走發展外向型經濟的道路,是它們的共同特徵。
但是,這並不能說它們的經濟發展模式是相同的。在政府幹預經濟上,香港開始是採取「自由經濟」政策,而新加坡則早就非常重視政府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干預。台灣和韓國雖然在政治體制、國家機器設置等方面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但兩者在經濟發展的起點、階段、重點等方面又有著很大的不同。
另外,即便都實行的是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這四個國家和地區的側重點也不盡相同。新加坡的出口導向,主要倚重於外國投資者帶來的技術創新,香港則主要得益於金融發展與自由貿易,而台灣和韓國,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起了關鍵性作用,台灣通過引進外國投資與當地企業合作的方式獲得技術,韓國則著重購買成套技術設備,在此基礎上進行模仿、改造、創新。
所以研究亞洲四小龍,人們最常用的是「香港模式」、「台灣模式」、「韓國模式」和「新加坡模式」,而沒有「四小龍模式」這種籠統的提法。
新加坡模式
新加坡是一個資源匱乏、面積只有700平方公里、人口500多萬的城市型島國。1965年剛剛建國時,工業基礎落後,失業率極高,整個國民經濟水平非常低。但在短短幾十年裡,經歷多次經濟轉型後,迅速發展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回顧新加坡經濟發展史,不難看出,差不多每十年新加坡就要進行一次經濟轉型。從上個世紀60年代的勞動密集型產業,70年代的經濟密集型產業,80年代的資本密集型產業,90年代的科技密集型產業,一直到21世紀初發展為知識密集型產業。
新加坡轉型成功有兩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即政府主導和引進利用外資。
政府幹預經濟是件非常微妙的事,如果幹預恰到好處,則能促進經濟發展,如果幹預不到位或過頭,則極有可能成為引起經濟動盪的根源。新加坡政府幹預經濟的成功可歸功於三點:第一,它採取的干預和調控方式是間接的而不是直接的。比如在產業結構進行調整的時候,它一般會出台一系列稅收、補貼政策,而不會以指令性規定直接干預。第二,對於國民相對公平的法律體制是新加坡經濟模式的核心之一,也是政府的重要工作重心。政府非常注重創造良好的環境,讓每個公民都有一個獲取公平待遇的機會,在新加坡,凡滿18周歲的公民只要踏入社會,政府就會提供一套舒適的公家住房。第三,新加坡政府的廉潔高效世界公認。據2009年透明國際調查結果,新加坡政府在廉潔程度上排世界第三。
外資在新加坡經濟發展中起著關鍵作用,據了解,目前,有拆消來自歐美日等地7000多家跨國企業和科技夥伴在新加坡設立了分支機構,其中60%的投資者在新加坡設立了其區域總部。政府最新統計表明,在新加坡的GDP中,有42%由跨國公司創造。
引進外資,新加坡有自己一套做法。它有一個經濟發展局,負責向全球推銷新加坡,招商引資。還在美歐等世界各地常設招商引資機構,派駐「精英」,像間諜一樣長年累月搜索肢櫻思考各類信息,走訪著名企業高層主管,說服投資者到新加坡投資。同時,它也非常注重修內功,引進外資,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是基本條件。它針對不同行業制定不同引資政策,並且在不同時期靈活調整政策,從而幫助本國實現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新加坡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韓國模式
韓國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進行經濟轉型升級,用了20多年時間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100多年工業化歷程,一躍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家崛起為新興工業化國家,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漢江奇跡」。
韓國經濟轉型升級的主要經驗可概括為三點。首先,大力推行企業集團化和品牌價值戰略。為了實現經濟增長目標,20世紀70年代起,韓國政府採取各種財政、信貸、貿易等優惠措施,扶持了一批大型企業集團,減少了資本的分散性和不節約性,提高了資本集中度。新產品開發的技術優勢加上成功的外觀設計,使得韓國不少產品成為世界著名品牌。韓國也已從一個典型的廉價產品製造商轉變為一個高端產品創造者。
其次,優先發展「戰略產業」。1972-1979年,韓國的產業政策傾向於重工業。確定了鋼鐵、纖維、汽車等十大戰略產業,保證了產業結構從輕紡工業向重工業的順利過渡; 20世紀80年代後,國際形勢發生了變化,韓國提出發展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進入21世紀,又把信息技術產業作為韓國的重點發展產業,並出台了「促進信息化基本計劃」、「網路韓國21世紀」等一系列措施。目前,半導體、液晶顯示器、移動通信終端機已成為韓國的主力出口商品。韓國還計劃在今後5年集中投資開發第四代移動通信、信息保護系統等核心技術,促使信息技術產業繼續成為拉動韓國經濟、創造就業機會的主要動力。
縱觀韓國產業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到,韓國政府在特定階段採取的都是有選擇、有重點的產業政策。
再次,技術創新為韓國經濟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動力,以技術進步為重點的創新驅動型發展模式推動了韓國核心競爭力和產業結構的提升。韓國技術創新經歷了由引進消化吸收到自主創新的歷程。經過多年發展,韓國形成了較為完備的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企業已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韓國政府通過採取制定鼓勵創新的財政金融政策和法規,積極營造創新環境,支持企業、大學及研究機構等創新要素的創新活動,並且由政府出面,資助、協調、解決創新主體力所不能及的難題。
台灣模式
台灣在幾十年的經濟發展歷程中,經歷了三次重大的經濟轉型。第一次轉型在1952年至1960年之間,由殖民經濟形態轉為進口替代工業發展階段,初步實現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第二次轉型在1961年至1985年,重點是大力發展出口導向經濟,形成外向型經濟體系。第三次轉型是從1986年以來,著力把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到資本技術密集型,建立更加開放的自由經濟體系。20世紀80年代中期台灣提出自由化、國際化、制度化為主導的轉型理念,出台了一系列推動經濟轉型的政策措施。
台灣經濟轉型的成功靠的是技術。工業技術研究院、科技園、引進矽穀人才、風險投資及其優惠政策被稱為台灣經濟轉型的「五駕馬車」。這「五駕馬車」擰成一股繩,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台灣的經濟轉型。
成立於1973年的工研院,扮演的角色從技術引進、人才培育、信息提供、衍生公司、育成中心、技術服務與技術移轉等過程,對於台灣中小企業的產業發展歷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等風雲人物都出自工研院,人稱「台灣總經理製造機」。
1976年開始籌建的台灣新竹科技園於1980年正式成立,是台灣最著名的科技園之一,也是孕育台灣高技術產業發展的基地,促使台灣從一個低成本的製造中心成功轉變成為全球創新經濟的高附加值的製造中心。
除了重視本土人才的使用和培養之外,吸引優秀的海外人才回來創業是台灣科技人才的重要來源。新竹科技園規定允許科技人員用其專利權或專門技術作為股份投資。這一政策對激發科技人員尤其是台灣在海外的學子來園區創業的積極性具有重大意義。
在台灣的經濟轉型中,創投基金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早期台灣沒有引導基金,很多產業無法發展;台灣相關部門拿出92億元台幣,撬動240億元台幣的社會資本,投入到產業發展中去。
另外,台灣地區的創業投資業之所以能夠在20世紀80年代迅速起步,並於90年代蓬勃發展,得益於當局出台了稅收激勵政策。按照1983年出台的《創業投資事業管理規則》及相關稅收政策,經核准設立的創業投資公司,除創業投資公司本身免徵資本利得稅之外,對投資創業投資公司滿兩年的股東,按所投資金額的20%抵免其個人或法人的所得稅。所以這項優惠政策也被看成是推動台灣經濟轉型的「五駕馬車」之一。
香港模式
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香港在1970年以來,從玩具和成衣紡織加工貿易發家,促進整個經濟的繁榮。香港地小人多,但巔峰時期外貿經濟做得風生水起,外向經濟積累的財富數額驚人,成就一批資本大鱷如李嘉誠、霍英東的崛起。1983年起,港英政府啟動聯系匯率制度,並為高度自由的市場體系提供相對清廉的政府服務,引發國際資本紛紛入港,成就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同期,香港加工製造業開始應內地改革開放的東風向內地遷移,從1980年代後期開始,一時間造就了南中國經濟增長的奇跡。
很多地方一直在模仿香港模式,但是多以失敗告終,原因在於沒有辦法克隆香港高度開放的自由市場、完善金融機制、最小政府的角色定位,以及在法制、廉政、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傑出表現。香港的市場經濟體制是經過百年發展和完善,才形成了現在的自由開放型模式。
香港奉行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對進出口的商品貨物不設關稅;對商品市場、生產要素市場和勞動力市場的價格形成不加干預;對所有企業一視同仁,既不出台扶持政策也不對企業生產決策施加任何干涉,企業擁有完全自主權。
香港的自由貿易主義吸引和積聚了大量來自東西方商人的資金和人才。高度依賴國際市場,形成了以本產品出口為支柱的工貿一體化發展的外向型經濟結構。
香港收集、整理和傳遞信息的機構及媒體很多,除官方公布的及各種新聞媒體提供的信息外,還可以通過半官方機構、世界各地駐港機構、工商團體、銀行、商業服務機構、公共網路等獲得。這些信息量大而且全面客觀的信息機構,保證了香港個人和企業能夠及時、准確、迅速而又低廉地獲得市場信息。
香港與其它四小龍成員最大的區別就是奉行政府積極不幹預的經濟政策。香港公有經濟微不足道,香港當局歷來避免對自由經濟的過多介入,但鑒於經濟發展多樣化的需要,在整體經濟運轉方面逐漸增強了指導性功能。一方面,通過增設有關的官方部門和興辦一批半官方機構,不斷擴大非官方工商團體和私人企業之間的聯系,協調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加強財政金融政策對經濟運行進行干預和調節力度,並通過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各種服務和提出一些計劃性建議間接地扶助和影響產業發展。
崛起與儒家文化無關
上世紀70年代歐美經濟不景氣,而亞洲四小龍卻實現了經濟騰飛,創造了「東亞奇跡」。於是一些推崇儒家文化的人開始對亞洲四小龍的崛起追根溯源,並得出了儒家文化成就四小龍崛起的結論。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同屬儒家文化圈的中國內地和越南朝鮮沒有同期崛起?韓國、新加坡、香港、台灣都在近代有過一定程度的被殖民歷史,它們的儒家文化還是我們理解的儒家文化嗎?它們的文化中歐美文化滲透了多少?
先說香港文化,香港的繁榮得益於殖民地統治下自由貿易港的地位,以及從制度到文化的全面英美化。香港文化也是一個五彩繽紛的綜合體,有本土的華南文化,更有菲律賓文化、英美文化、日本文化、台灣及韓國文化,所以與其說香港文化是儒家文化,不如說是各種中西文化的嫁接和融合。
再說台灣文化。台灣的文化也非單一儒家文化,其原住民文化、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南洋文化的基礎不容忽視。歷史上台灣又受荷蘭殖民文化、日本殖民文化和美國佔領文化的影響,所以在其經濟崛起的過程中,西方的管理體系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韓國文化與儒家文化根源很深,但是經過長時間的日殖民統治和美國佔領後,韓國文化已經走向多元化。韓國西江大學中國文化學系副教授李旭淵總結稱,拌飯是韓國文化的象徵。韓國文化就是拌飯的文化,就是把很多東西摻合在一起形成的文化。
至於說英語、全盤接受英國法律的新加坡,就更難說是儒家文化一統天下了。
亞洲四小龍經濟發展背後的文化,是多種文化的拼湊和融合,不能說與儒家文化完全無關,但也沒有得到科學論證的必然聯系。儒家文化成就四小龍之說難逃牽強附會之嫌。
❽ 中國與歐盟貿易競爭性與互補性
摘要: 文章主要採用WTO統計資料庫和WTO出版的1998年-2006年的《國際貿易統計》中的相關數據對中國與歐盟15國和歐盟25國商品貿易的顯性比較優勢、產業內貿易指數以及互補性進行了分析,發現中歐商品貿易和比較優勢以及要素稟賦理論預測的貿易模式一致,中歐貿易的互補性具有比較穩定的特徵,貿易互補是以產業間互補為主,產業內貿易的規模還不夠大。 關鍵詞:中國 歐盟 顯性比較優勢 產業內貿易指數 互補性指數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一、引言 我國1975年與歐共體建交,當時的雙邊貿易額僅僅為24億美元,2006年雙邊貿易額達到272.3億美元,是1975年貿易額的11.35倍。 2004年5月歐盟擴大為25國後,歐盟超過日本和美國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而中國則是歐盟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僅次於美國)。歐盟還是中國最大的技術引進來源地。本文主要採用WTO統計資料庫和WTO出版的1998年-2006年的《國際貿易統計》中的相關數據對碰敏中國與歐盟15國和歐盟25國商品貿易的顯猜皮性比較優勢、產業內貿易指數以及互補性進行了分析,進而得出中歐商品貿易的一些相關結論。 二、顯性比較優勢、產業內貿易指數與互補性指數 1、顯性比較優勢 Balassa(1965、1977) 提出顯性比較優勢指數(RCA): RCAij=(Xij/ Xit)/(Xnj/Xnt) [1]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Xij 代表i國j產品出口,Xit 代表t時i國所有產品出口;Xnj和Xnt分別代表對世界i產品的出口額或世界i產品的進口額,以及世界所有產品的出口額或世界所有產品的進口額。公式中的變數x代表出口值,根據研究問題的不同,所指的范圍和產品類別都有所不同。我們可以計算一國某種產品在世界市場上的比較優勢;一國某種產品在某一個區域市場的比較優勢;一國某種產品在另一個國家市場上的比較優勢。比較優勢的確定取決於RCA的大小,大於1說明一國在某類產品具有比較優勢,小於1說明具有比較劣勢。日本貿易振興會設定 當RCAij>1.25 時,表示該產業出口在某國市場上具有顯著比較優勢或較強的出口競爭力;當0.81 時,說明兩國的貿易互補性強,且Cij值越大,互補性越強;當Cij1.25;中國在歐盟15國市場上處於比較劣勢,出口競爭力較差的產品為汽車,鋼鐵,化工產品以及發電設備,RCAij1.25;歐盟25國在中國市場上處於比較劣勢,出口競爭力較差的產品為農產品、食品、礦產品與燃料、燃料、電子數據處理與辦公設備、集成電路和電子元器件、服裝、紡織品,化工品(2005年除外),鋼鐵(2000年至2002年),辦公和通信設備(2002和2005年)RCAij1,這說明中國與歐盟15國和歐盟25國都具有貿易互補性。從計算的數據結果和圖形來看,中歐的互補性具有比較穩定的特徵。以產品分類來看,以農產品為例,以歐盟15國和歐盟25國為出口口徑的貿易互補性指數均大於以中國為出口口徑計算的貿易互補穗吵差性指數,歐盟15國1996年到2003年和歐盟25國2000年到2005年對世界出口的農產品顯性比較優勢,1.014<RCA15<1.102, 1.047<RCA25<1.131。由於歐盟的資源稟賦決定了歐盟的農產品在世界市場上並不具有先天性的比較優勢,但是其農產品享受著眾所周知的補貼政策,所以其農產品具有比較優勢但是並不顯著。而中國的資源稟賦決定了中國的農產品出口在世界市場處於比較劣勢的狀態,RCA<0.8。從礦產品和燃料來看,中國和歐盟都不具有比較優勢,其互補性也相當低。中歐製成品的互補性指數最高,1996年到2005年中國的製成品出口占其總出口的比重達80%以上,而進口占其總進口的比重達70%以上;歐盟15國和歐盟25國的製成品的進出口比重也超過70%。
表5:1996-2003年以中國口徑計算的中國與歐盟15國的貿易互補指數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農產品 0.113 0.098 0.089 0.084 0.077 0.071 0.067 0.059 礦產品與燃料 0.050 0.053 0.042 0.036 0.043 0.043 0.037 0.036 製成品 0.873 0.887 0.904 0.918 0.917 0.921 0.931 0.922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綜合 1.036 1.038 1.035 1.038 1.037 1.035 1.035 1.016 資料來源:根據WTO統計資料庫和WTO出版的1998年-2006年的《國際貿易統計》計算
表6: 1996-2003年以歐盟15國口徑計算的中國與歐盟15國的貿易互補指數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農產品 0.112 0.105 0.091 0.088 0.096 0.087 0.079 0.085 礦產品與燃料 0.043 0.057 0.047 0.049 0.070 0.060 0.055 0.026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製成品 0.893 0.871 0.892 0.886 0.851 0.881 0.901 0.987 綜合 1.048 1.033 1.031 1.023 1.016 1.027 1.035 1.099 資料來源:根據WTO統計資料庫和WTO出版的1998年-2006年的《國際貿易統計》計算
表7:2000年-2005年以中國口徑計算的中國與歐盟25國的貿易互補指數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農產品 0.076 0.070 0.066 0.059 0.047 0.045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礦產品與燃料 0.044 0.044 0.037 0.036 0.037 0.037 製成品 0.920 0.923 0.936 0.945 0.956 0.965 綜合 1.039 1.037 1.039 1.039 1.041 1.046 資料來源:根據WTO統計資料庫和WTO出版的1998年-2006年的《國際貿易統計》計算
表8:2000年-2005年以歐盟25國口徑計算的中國與歐盟25國的貿易互補指數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農產品 0.095 0.087 0.078 0.080 0.082 0.077 礦產品與燃料 0.071 0.061 0.056 0.059 0.073 0.084 製成品 0.851 0.880 0.901 0.896 0.865 0.863 綜合 1.017 1.027 1.035 1.035 1.020 1.025 資料來源:根據WTO統計資料庫和WTO出版的1998年-2006年的《國際貿易統計》計算
五、中國與歐盟的產業內貿易分析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利用產業內貿易指數分別計算2003年中國與歐盟15國貿易的產業內貿易指數,2005年中國與歐盟25國貿易的產業內貿易指數,根據計算的結果,我們發現2003年中國與歐盟15國的產業內貿易指數中,產業內貿易指數大於0.9的商品為有色金屬、其他交通工具,雙邊貿易額為69.5億美元,占雙邊貿易額的比重為5.5%。產業內貿易指數大於0.8的商品有色金屬、其他交通工具、電子機械設備,雙邊貿易額為168.9億美元,占雙邊貿易額的比重為13.4%;產業內貿易指數大於0.7的商品的雙邊貿易額為280.9億美元,占雙邊貿易額的比重為29.6%;產業內貿易指數大於0.6的商品的雙邊貿易額為323.2億美元,占雙邊貿易額的比重為33%。 2005年中國與歐盟25國貿易的產業內貿易指數,產業內貿易指數大於0.9的商品為其他交通工具,雙邊貿易額為90.7億美元,占雙邊貿易額的比重為4.2%。產業內貿易指數大於0.8的商品雙邊貿易額為270.9億美元,占雙邊貿易額的比重為12.4%。產業內貿易指數大於0.7的商品雙邊貿易額為349.8億美元,占雙邊貿易額的比重為16%。產業內貿易指數大於0.6的商品雙邊貿易額為667.4億美元,占雙邊貿易的比重額為30.7%。 前面在分析中國與歐盟15國以及歐盟25國的貿易互補性分析中,我們發現中國與歐盟存在穩定的貿易互補關系。那麼到底這種貿易互補是產業間互補還是產業內互補?我們計算的中國與歐盟15國以及歐盟25國貿易的產業內貿易指數大於0.6的商品占雙邊貿易額的比重分別為33%和30.7%。這說明中國與歐盟之間的貿易互補是以產業間互補為主,產業內貿易的規模還不夠大。中國與歐盟之間的國際分工依然以垂直型分工為主,水平型分工為附。考慮到歐盟在中國的直接投資的比重以及中國的貿易方式中加工貿易進出口占商品總貿易的比重超過50%,中歐之間的產業內貿易實際上仍然是由比較優勢驅動的。
表9:2003年中國與歐盟15國的產業內貿易指數(中國統計口徑) 單位:十億美元 出口 進口 進出口額 貿易比重 產業內貿易指數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食品 1.73 0.74 2.47 0.020 0.599 原材料 0.57 1.19 1.76 0.014 0.648 礦石與礦物 0.38 0.61 0.99 0.008 0.768 燃料 0.77 0.16 0.93 0.007 0.344 有色金屬 0.49 0.56 1.05 0.008 0.933 鋼鐵 0.47 2.09 2.56 0.020 0.367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化工品 3.78 6.1 9.88 0.079 0.765 其他半製成品 5.77 3.56 9.33 0.075 0.763 發動機 0.37 1.5 1.87 0.015 0.396 其他非電力機械 3.15 15.05 18.2 0.145 0.346 辦公與通訊設備 23.22 4.43 27.65 0.221 0.320 電子機械設備 5.86 4.08 9.94 0.079 0.821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汽車 0.35 5.46 5.81 0.046 0.120 其他交通工具 3 2.9 5.9 0.047 0.983 紡織品 2.44 0.54 2.98 0.024 0.362 服裝 6.28 0.1 6.38 0.051 0.031 其他消費品 13.48 3.91 17.39 0.139 0.450 商品總貿易 72.13 53.02 125.15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資料來源:根據WTO出版的2004年的《國際貿易統計》計算
表10:2005年中國與歐盟25國的產業內貿易指數(中國統計口徑) 單位:十億美元 出口 進口 貿易進出口額 貿易比重 產業內貿易指數 魚 1.04 0.21 1.25 0.006 0.336 其他食品 1.79 1 2.79 0.013 0.717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原材料 1.06 2.16 3.22 0.015 0.658 礦石礦物 0.88 1.67 2.55 0.012 0.690 燃料 1.35 0.15 1.5 0.007 0.200 有色金屬 1.03 1.41 2.44 0.011 0.844 鋼鐵 1.87 3.52 5.39 0.025 0.694 葯品 1.02 1.26 2.28 0.010 0.895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其他化工品 5.33 7.97 13.3 0.061 0.802 其他半製成品 11.76 4.52 16.28 0.075 0.555 電子數據處理與辦公設備 30.28 1.62 31.9 0.147 0.102 電信設備 19.38 2.35 21.73 0.100 0.216 集成電路 1.66 3.39 5.05 0.023 0.657 汽車 1.38 4.45 5.83 0.027 0.473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其他交通工具 4.84 4.23 9.07 0.042 0.933 發電機 0.79 2.86 3.65 0.017 0.433 非電力機械 6.61 19.21 25.82 0.119 0.512 電力機械 10.14 5.41 15.55 0.072 0.696 紡織品 4.71 0.79 5.5 0.025 0.287 服裝 13.75 0.21 13.96 0.064 0.030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家庭日用品 8.17 0.38 8.55 0.039 0.089 科技控制工具 1.99 3.11 5.1 0.023 0.780 雜項 12.94 1.7 14.64 0.067 0.232 商品總貿易 143.8 73.59 217.39 資料來源:根據WTO出版的2006年的《國際貿易統計》計算
六、結論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從中歐的出口顯性比較優勢指數和中歐的進出口商品結構分析,和比較優勢以及要素稟賦理論預測的貿易模式一致。 2.根據貿易互補性指數計算,中國與歐盟15國和歐盟25國都具有貿易互補性,中歐貿易的互補性具有比較穩定的特徵。 3.中國與歐盟之間的貿易互補是以產業間互補為主,產業內貿易的規模還不夠大。中國與歐盟之間的國際分工依然以垂直型分工為主,水平型分工為附。考慮到歐盟在中國的直接投資的比重以及中國的貿易方式中加工貿易進出口占商品總貿易的比重超過50%,中歐之間的產業內貿易實際上仍然是由比較優勢驅動的。 本文研究不足之處是在分析中國與歐盟15國和歐盟25國的貿易互補性分析中沒有逐一將歐盟內的每一個國家與中國的互補性展開分析;其次在計算中歐的出口顯性比較優勢指數和產業內貿易指數時,所採用的商品分類是WTO所採用的,如果採用SITC和HS的標准分類,會更加規范,其計算的結果可能會更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