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幼兒研究方法教育事例

幼兒研究方法教育事例

發布時間:2023-04-10 00:00:55

Ⅰ 幼兒園教育案例論文

在新的幼兒教育要求下,我們的幼兒教育者要不斷地創新幼兒教育的工作方式,提升工作能力,正確認識教育案例並開展教育案例分析工作是一條最直接、最科學的途徑。下面是我給大家推薦的幼兒園教育案例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幼兒園教育案例論文篇一

《淺談幼兒教育與教育案例研究》

【摘要】教育案例研究工作在青少年教育已經得到較好的應用,並且在解決各個學齡段的學生的教育問題上起到了指導作用,為青少年教育的發展做出了極大地貢獻。但是,幼兒教育案例分析工作並未得到廣大一線幼兒教育工作者的重視。本文希望通過闡述教育案例以及案例研究的理解以及其意義來分析教育案例研究及幼兒教育發展的關系。

【關鍵詞】幼兒教育;案例分析;發展

進入21世紀的十年來,我國經濟不斷發展,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國家的發展越來越依靠於人才,重視教育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早期教育的問題。廣大家長已經不再是僅僅要求孩子在幼兒園中得到全面的照顧,而是迫切希望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

在新的幼兒教育要求下,我們的幼兒教育者要不斷地創新幼兒教育的工作方式,提升工作能力,正確認識教育案例並開展教育案例分析工作是一條最直接、最科學的途徑。

一、教育案例發展及認識

案例和案例研究是個泊來品,最早被運用於哈佛法學院,後來依次被運用於哈佛醫學院、商學院和教育學院。20世紀初,案例研究思想就已經使西方的教師教育得益匪淺。跨入新世紀後,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入尤其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進,案例的價值已經愈來愈為我們所認識,案例及案例研究已經漸漸成為我國教育理論與實踐領域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對於案例的定義,各國學者對其的理解各不相同,勞倫斯將案例定義為一個復雜情景的記錄;漢森則願意把案例說成是對真實事件的描寫,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和爭論,且富有啟發性;理查特卻認為教學案例描述的是教學實踐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的故事。我國學者顧泠沅認為,“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決策或問題的教學故事,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學思考力水平”。[1]綜合各家之言,現階段大家比較公認的教育案例的定義是在真實的教育教學情境中發生的典型事件,是圍繞事件而展開的故事,是對事件的描述。所以用三個詞語可以來簡單歸納教育案例:事件、故事與描述。針對以上定義,我們來具體講一講一個教育案例應該具備哪些特點:

1、真實性:教育案例講述的是已經完成的教育事件,表現的是真實事件的重要的實踐意義,絕不可以是杜撰出來的虛假的事件。

2、故事性:教育案例重新關注教師自己的親身經歷,不僅把自己擺進去,也要把幼兒擺進去,而且把寫作的對象從知識事件轉換為人的事件,是人與知識打交道或人與人打交道時發生的某個故事。

3、價值性:教育案例描述的故事內蘊豐富,具有教育研究價值。一個案例,無論其事件的大小,都應當蘊涵豐富,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和爭論,給人許多十分有益的啟示。[2]

因此,只有具備了以上三個特點的教育案例,才是一個合格的教育案例,只有理解了什麼是合格的教育案例,才能真正地通過教育案例的研究得到促進教學的效果。

二、教育案例研究的認識

教育案例研究,是指教師把平時在教育教學中發生的事件以案例的形式予以呈現,通過分析、研究、探討的一系列思維加工過程,促成問題的解決和成功經驗分享的研究方法。具體而言,就是教師以課堂教學、班級管理、幼兒教育、人際交往等方面遇到的問題作為研究內容,通過查閱有關文獻資料、訪談、觀察等方法收集數據,進行全面、深人、細致的分析研究,形成含有問題及問題解決方法的案例,再通過研究及探討,獲得教育的新經驗,概括教育的新方法,啟迪教育的新思想,提升教育的新理念。教育案例研究的實質是對教育事件現象的解釋,是對已有教育實踐的理性開掘和理論解釋。

同樣的,針對教育案例研究的理解,教育案例研究也具有幾個重要的特點:

1、案例研究是質化研究的一種方法,研究者在研究開始之前一般沒有理論假設,而是帶著研究問題,直接從原始資料中歸納出概念和命題,然後再上升到理論,從中尋找帶有一般性的教育規律。

2、案例研究強調在自然情境中收集第一手資料,完全體現研究的開放性。這就要求研究者走向田野,走入活動和課堂,走近教師和幼兒,通過實地考察、親身體驗、訪談交流等,了解在“自然、真實的情境”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會發生、產生了什麼後果以及當事人對此的感受和看法,並且在甄別和篩選資料時,要做到客觀、中立、真實地再現事實,不能有某種期待和偏向。

3、對資料的分析以歸納法為主。案例研究要求研究者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收集各方面的資料,而事前並不考慮哪些資料是重要的、哪些資料是無關緊要的、哪些資料將是研究假設的佐證等問題,研究的結論是隨資料的收集而逐步明朗化的。案例研究是一個自下而上的動態過程,在整個研究過程中,研究者逐步歸納概括出一般概念,從而獲得對研究現象的深刻認識,並從中建構理論。[3]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說,案例研究是自然的,它是真實的教育教學工作與思維研究相結合的結果,可以用於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典型問題,通過觀察與反思、合作與交流,以求調整與改進現有的教育教學行為,對教師的時間做出指導;案例研究是開放的,案例提供的是真實事件,同樣的事件在不同的教學情境下可以得到不同的分析結果,在相同的背景下因為參與者的著重點不同可以做出不同的分析,就是說允許每一個人對案例的分析、研究和解釋有其獨到的見解。

三、教育案例研究的在幼兒教育工作中開展的意義

基於目前社會對幼兒教育要求不斷提升的形勢和教師自身專業成長的需要,幼兒教師開展教育案例研究有很大的必要性。一方面,現階段,素質教育成為我國幼兒教育的新的發展要求,給廣大幼兒教師提出了重大的機遇和挑戰,它需要教師進行角色轉型,通過在實踐中的不斷研究,更新教育教學觀念、調整認知與能力結構、提高分析與解決日常教育過程中不斷出現的新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對於教師自身專業發展來說,在教師的本體性知識和條件性知識達到一定基礎後,實踐性知識對於進一步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這類知識的獲得,因為其特有的個體性、情境性、開放性和探索性特徵,要求教師通過自我實踐的反思、研究和訓練才能擁有。具體地說,教師進行教育案例研究有以下作用:

1、通過案例研究,教師可以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教育教學過程。對於在教學過程所產生的教學方法,可以做到及時的記錄和整理,時間一長,那麼則為案例分析積累了很多好的素材;同時,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會遇到一些問題,教師能及時記錄,提出自己的見解,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那麼這些見解和方法則是我們常常無法利用的隱性知識,如此則促進了教師隱性知識的顯性化。

2、通過案例研究,教師可以更深刻認識到自己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案例研究可以促使教師對平時工作中的“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等問題做有意識地探索,及時梳理出工作中的問題並加以澄清。這樣的方式無論是對自己今後開展工作還是對其他老師判斷工作的重、難點都有極大的幫助。

3、通過案例研究,教師間可以加強溝通,彼此幫助,分享經驗,共同發展;並且有利於幼兒教師將先進的教育理念落實在具體的教育行為之中。通過交流,教師一方面能從案例中發現自身的不足以便不斷改進,另一方面,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提升自己的能力,獲取更多的直面教育教學實踐的研究經驗。

4、通過案例研究,教師可以進一步增強自己的研究能力和觀察能力,更易於尋找到基於自己實踐之上的理論假設,還可能總結出一些新的教育理論。另外,教師的教育案例可以作為教育理論工作者的寶貴資料,為理論到實踐架起了一座橋梁,從而可以避免目前理論界關於教育研究從理論到理論的弊端,進而可以克服研究者和實踐工作者之間的距離,以利於幼兒教育的整體發展。

5、案例研究是一個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一過程使得教師可以獲得新的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自我探索的學習能力的同時,他們培養了更堅定的意志以及更強的求知慾,這樣他們將可以萌發出更多的想法,達到案例的不斷創新,而這一點,將幫助教師突破瓶頸通向教師專業發展更高的境界。[4-5]

總之,每一個幼兒園教師都應當明確教育案例研究對於促進幼兒教育發展的價值,切忌為寫而寫,更不能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寫。總之,只有認真開展教育案例研究工作,促進幼兒教師的專業發展,才可以進一步的提高幼兒教育的質量,滿足社會對幼兒教育的要求。

四、如何開展教育案例研究

在充分的理解了教育案例與教育案例研究的定義,並且能充分的認識到教育案例的價值後,我們來探討一下如何能夠很好地完成教育案例研究。

(一)、教育案例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把教學過程中真實發生的情景和處理後所受到的效果如實記錄下來,構成案例的主題、背景及問題,然後圍繞問題進行思考與討論,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者提出新的教學理念,最終形成教育案例。總的來說,教育案例研究的撰寫要經過以下四個階段。

1、前期准備階段該階段要求研究者了解當前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當前教育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自己在教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通過相關的調研以及老師之間的研討初步確定案例的研究目標、研究任務和案例的體例、類型、結構等。

2、收集材料階段收集充分的案例材料是教育案例研究的基礎,在做好了相關的前期准備工作後,研究者可以通過觀察、訪談、調察以及查閱文獻資料的方法來捕捉最真實的案例材料。

3、分析研究階段該階段要求研究者圍繞案例材料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讀。它可以是教師個體對案例材料的反思,也可以採用集體討論(如教研活動)的方法共同研究。研究時尤其要注意對教育活動作整體的考察和深層次的分析,以對資料進行理性的分析,從中探索造成某種特殊狀況的原因。理論分析階段可採用兩種不同的方式展開:一是主觀--客觀分析,從主客觀兩方面尋找問題的症結所在;二是現狀--過程--背景分析,從現狀分析追溯其形成發展過程,並討論過程和現狀的動態的因果關系,進一步分析過程發生的背景因素,從而挖掘出收集材料的真正價值。必要時案例研究還可以進行文獻分析,即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從過去和現在的有關研究成果中受到啟發,從中找到支持自己案例研究的理論依據,以增強案例分析的說服力。該階段最好採用集體研討的方式,以求能形成一份有價值的案例。[5-6]

4、形成案例階段。在對案例作多角度研究分析的基礎上,可按一定的結構進行表達,形成教育案例。

(二)、教育案例撰寫的基本要素一般由主題、背景、案例問題、情境與細節描述、教育結果以及思考與討論六個部分組成。各部分的主要要點包括:[7]

1、主題:本案例的核心,到底想反映什麼問題,應該從最有收獲及能引人思考的角度確定主題。

2、背景:案例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等基本情況,如也可描述存在哪些問題以及研究方法。

3、案例問題:是指能夠闡述案例的主題,揭示困惑,鏈接有關理論,啟發讀者的反思的問題。

4、情境與細節描述:環繞主題,對原始材料進行篩選,剪裁情節,有針對性地描寫特定的內容,把能突出問題的細節寫清楚,做到引人思考。描述的形式可以是真實教育及生活過程中的對話,也可以是一個引人思考的故事。案例描述不能杜撰,它應來源於教師曾經面對的問題及真實的教學經驗,總之要保證案例描述能夠圍繞主題並凸顯出問題的關鍵。

5、教育結果:教育措施的課堂效果,包括幼兒的和自己的感受等。

6、思考與討論:主要是運用教育理論對案例作多角度的分析解讀,回歸到教育基礎理論層面,是教育案例研究成敗的關鍵。

在具體撰寫教育案例時,其結構可以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如:“事實描述+點評”、“全程描述+反思"”、“問題+描述+點評”等。但不管採用何種形式,都必須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求真務實、小中見大”。需要指出的是,案例研究從發現研究問題到解釋研究的發現,並不是那麼步驟分明、循序漸進的,而是一個周而復始的循環過程。其研究步驟可非常操作化地表述為: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擬定計劃--搜集資料--分析資料--批判與修正--試行與檢驗--搜集資料……撰寫案例研究報告。

五、教育案例研究與幼兒教育發展

在幼兒素質教育日益得到大家的重視的背景下,在社會對幼兒教育提出更高的期望時,我們幼兒教育發展應當著重於幼兒生長發育的年齡特徵,著重於家庭和社會對幼兒成長發展的影響,然而這些正是我們幼兒教育的空缺所在,因此,為了能夠更好地促進幼兒教育的發展,能達到社會對幼兒教育以及幼兒教育工作者的期望,我們應當充分認識並且重視幼兒教育案例分析對於我們幼兒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水平的提升以及幼兒教育的發展所起到的舉足輕重的作用,認真的開展教育案例研究,以求提高教育案例研究的實效。

要提高教育案例研究的實效,我們每一名一線教師在案例材料的收集以及更好的教育理念的提煉上具有更好的環境,因此我們一線幼兒教師就應當利用這一條件,更好的開展教育案例分析工作,努力理解教育案例及案例分析,按照案例分析的要求來認真挖掘出教育過程中對幼兒教育的快速發展有促進的案例,完成研究,以提煉出更多的教育理論及方式方法。

希望每一個一線教育者能夠努力做到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需要教育者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較強的思辯能力,善於在實際工作中捕捉各種有效信息、獲取案例素材,並從素材中發現問題並把握問題的實質。其次,要有一定的教育理論素養,只有聯系教育理論對發現問題不斷進行思辯和探討,才能揭示問題的本質。相信大家在重視案例分析並且努力提升個人的洞察思辨力及教育理論素養後,對於幼兒教育的發展將會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蔡守龍.走向教育案例研究_兼論新一輪課程改革實驗區的教育科研[Z].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

[2]顧明娟.淺談教育案例和教育案例的研究[Z].教育理論.2011

[3]黃娟娟.教育案例與案例研究_案例教學[Z].學前教育研究.2003

[4]唐協輝.教育案例研究促進教師專業發展[Z].教師之友.2005

[5]洪飛.教育案例研究_教師專業成長的階梯[Z].革新實踐.2004

[6]陳莉亞.教育案例研究的解讀與撰寫[Z].研究與探索.2004

[7]清風.教育敘事研究和教育案例、教育案例研究[Z].新課程研究.2005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幼兒園教育案例論文

Ⅱ 幼兒教育學的研究方法

幼兒教育學的研究方法如下:

一、觀察法

觀察法是有計劃地對被觀察者的活動、行為和語言及其發生的條件進行觀察,以研究其心理活動的方法。學前兒童的心理活動有突出的外顯性,通過觀察其外部行為,可以了解他們的心理活動。因此,觀察法是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種方法。

五、作品分析法

作品分析法是通過對兒童作品(手工、繪畫等)的分析來了解兒童發展狀況的一種方法。由於學前兒童在創造活動過程中,往往用語音和表情去輔助或補充作品所不能表達的思想,所以,脫離學前兒童的創造過程來分析其作品,難以充分了解其心理活動。

對學前兒童作品的分析最好是結合觀察和實驗進行。

Ⅲ 國內外經典的學前教育研究案例

幼兒行動研究案例【1】

一、發現問題

東東哭著向老師說:「小朋友們都不和我玩,我不想上幼兒園了」

二、分析界定

如何引導引導幼兒正確與人交往?

三、計劃措施

1、在游戲活動中觀察東東的特質--內向型。

行動--引導鼓勵東東主動參與各種活動或設置情景活動讓他參與,並個別關注,引導。

觀察反思--在教師的引導鼓勵下,能參與活動,與人交往,但仍缺乏主動性。

2、在活動中委以重任,擔任角色,促使東東主動交往。

行動--例如請東東擔任值日生工作,東東在老師的引導下逐漸主動去執行值日生工作,要求小朋友收拾玩具、喝水排隊等,能與小朋友友好合作。

觀察反思--教師層層遞進的引到和鼓勵,讓他有自我認可,感到自己也能為小朋友和老師做事情,和小朋友做好玩伴,給東東了自信心,促使東東樂於主動與他人交往。

四、其他

1、在每個計劃行動前、行動中、行動後老師都會考慮到家園溝通,了解造成東東性格特徵形成的可能因素,並在行動不同時期保持家園互通,步調一致。

2、在班級活動中,多創設情景模擬,讓東東參與角色,引導啟發東東學會與他人交往的技能技巧。

3、老師有意識地引導其他幼兒找冬冬遊戲,讓冬冬感到集體的溫暖,與集體自然融合。

4、老師及時鼓勵和表揚,善於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幼兒行動研究案例【2】

小班幼兒尚未養成閱讀的好習慣,語言區里的圖書容易破損,一些反復修補的破圖書對幼兒再也沒有吸引力了,放著多餘,扔了又可惜。

我引導幼兒把破圖書里完好的插圖剪下,可小班幼兒手的精細動作還沒發育完善,不會沿彎曲的邊緣剪插圖,做精細動作很累也不感興趣。

於是我請大班幼兒幫忙剪下插圖裝在盒子里投放在語言區,看看小朋友會怎麼玩,於是就衍生了「大帶小」故事牆排圖講述活動。

活動目標:

1、 激發排圖講述的興趣,發展語言表達力。

2、 語言區活動中樂於合作,體驗「大帶小」的樂趣,發展社會交往能力。

第一階段

活動觀察:我將大班幼兒剪好的圖片用大月餅盒盛著,投放到語言區,語言區頓時熱鬧起來。孩子們爭先恐後湧入語言區,都擠在月餅盒前,七手八腳地翻找自己喜歡的圖片隨意在地面上、桌子上、椅子上擺放。

郭燕說:「我喜歡大恐龍。」玲玲說:「我喜歡哈巴狗。」一會兒李想告狀:「老師,子崢推我。」一會兒雲帆又來告狀:「顏夕搶我的。」有的小朋友覺得推推擠擠不好玩,又不捨得把自己喜歡的圖片給別人,一直揣在手中,帶到別的區域里,揉得皺巴巴的,扔在地上。

我見此狀況說:「你們都喜歡這些圖片,想想這些圖片可以怎麼玩?不然抓在手裡都皺巴巴的,有的還扔在地上,真可惜。」小朋友聽了忙把地板上的圖片撿起來,就去玩別的。

活動分析:

1、新鮮的材料容易吸引小班幼兒的注意力,從語言區幼兒的表現看出他們關注和交流的是一些感興趣的動物圖片的名稱,但目的性不強,較少關注圖片上的情景。

也沒想到這些圖片可以怎麼玩好玩,興趣容易轉移,一會兒就不感興趣了,需要老師多引導。

2、由於老師投放月餅盒只有1個,且盒子里的圖片是隨意擺放,沒有分類導致幼兒找圖片很費勁,出現擁擠、爭搶現象,為了避免擁擠、爭搶現象,教師應多添設幾個月餅盒,最好圖片能夠分類,便於幼兒取放。

調整推進:

1、 教師介入引導幼兒根據圖片內容進行排圖,發揮想像力創編故事。

再次區域活動,我舉著月餅盒說:「這可是一個神奇的故事盒,裡面有好多有趣的故事。你看這張圖片上有什麼?」(小兔)「這張呢?」(小狗)「這張呢?」(樹林、還有許多蘑菇)

我把小兔、樹林、小狗按順序排說:「一天,小兔想去森林裡采蘑菇,因為樹林里的草地上有許多蘑菇。她擔心迷路了,就請好朋友小狗帶路,他們采了好多蘑菇。」

我接著引導:「你們可以看看圖片上有什麼,然後把這些圖片排在桌上,編一個好聽的故事。」

2、材料投放調整:增加月餅盒數量,且每個月餅盒分別隔成幾個空格,引導幼兒分門別類擺放圖片。如:動物類、植物類、日用物品類等。

3、我和孩子進行了一次談話,針對語言區擁擠和爭搶的現象商討解決策略。大家一致認同在語言區選圖片應講文明,不推、不擠、不爭、不搶。

4、加入控制點:限定幼兒入區人數。

5、引導幼兒分門別類收拾圖片。

活動觀察:經過我的引導和投放材料的整改,幼兒拿圖片有序多了,不再七手八腳、你推我擠地翻找。但能夠將幾張圖片聯系起來排圖講述的幼兒很少,只有郭芷含會將兩張圖聯系起來講述。

她一手拿喜羊羊圖片,一手拿灰太狼圖片放在桌上說:「喜羊羊在羊羊村玩,灰太狼來了,要吃喜羊羊。」貝南手裡拿著「白雪公主」要到「樹林里找小矮人」。

大多幼兒興致勃勃在桌上排了幾張圖片,只是針對一張張圖片的內容說一句短語。佳佳在桌上擺圖片說: 「一天小猴吃漢堡。一天,小雞吃蟲子。」

曉曉也擺了張圖片說:「一天,豬媽媽和小豬逛街。」之後便無話可說。我見狀介入:「那小猴認識小雞嗎?」「不認識」「小猴吃完漢堡要不要跟豬媽媽去逛街?」「不去」「為什麼?」「他們不認識」。

顏夕、杭傑、瑞卓每次進區就直奔故事盒找一些自己喜歡的圖片,他們並不排圖講述,只是揣在手裡,不一會兒就在語言區嬉鬧,壓來壓去。

收拾時小朋友們依然將圖片隨意放進故事盒,很少分類擺放。只有芷含和貝南在老師的提醒下會將一些圖片分類擺放。老師每天都要親自分門別類整理小圖片。

活動分析:

小班幼兒社會經驗少想像力不豐富,詞彙貧乏,不善表達和交流,他們感興趣的是排圖的動作。觀察圖片目的性不強,語言表述簡單,只會說短語,較少將幾張圖片聯系起來發揮想像力排圖講述。

他們社會交往能力尚未發展,大多幼兒自個兒講述,很少與人交流。他們的知識面較窄,邏輯思維還沒發展,分類收拾圖片對小班幼兒來說相對較難。需教師花時間引導幼兒排圖講述和分類收拾圖片。

調整推進:

1、小班幼兒排圖講述和分類收拾圖片需要老師持續花時間觀察引導來靜待花開。可區域活動時老師還有別的區域的幼兒需要關注和指導,如何解決這個矛盾呢?

剛好大班老師也在探討怎樣提高語言區的實效性,語言區的材料很少能較長時間激發幼兒的興趣,玩法也不夠豐富、有趣,幼兒進入語言區的積極性不高。

於是,我建議區域活動時間一起來嘗試在語言區開展「大帶小」活動,每周大班定期派4位幼兒到小班帶領幼兒看圖書、排圖講述和分類收拾圖片,這樣既可以發展幼兒社會交往和語言表達能力,又可以激發幼兒進入語言區的興趣。

同時還建議大班老師在開展「大帶小」活動之前先針對小班語言區的活動內容組織幼兒討論怎樣「大帶小」。

2、教幼兒學習分類收拾圖片,引導幼兒嘗試區分動物、植物、日用物品等。

活動觀察:

語言區「大帶小」活動前我向班級小朋友作介紹:「這4位大班的哥哥姐姐可喜歡我們班的小朋友,他們很會編故事,准備在語言區和大家一起玩編故事游戲。

」貝南、芷含、顏夕等十來位小朋友聽了急切地進入語言區,4位大班的哥哥姐姐也進入語言區。

倩倩姐姐到圖書角挑了一本《天線寶寶》說:「這本書你們看過嗎?」陳亮哥哥進去後左看右看,看見小朋友在拿圖片,就問我:「老師,他們是不是要排圖講述。」「嗯,他們還不大會排圖講述,你教教他們。」

這時郭芷含正一手拿喜羊羊圖片,一手拿灰太狼圖片對陳亮說:「喜羊羊在羊羊村玩,灰太狼來了,要吃喜羊羊。」只見陳亮在故事盒裡挑出一張黑貓警長圖片說:「黑貓警長發現了,氣的瞪大眼睛,馬上派兵把灰太狼抓走,喜洋洋得救了。」

郭芷含高興地將圖片放在桌上,直揮雙臂說:「喜洋洋得救了,喜洋洋得救了,耶耶!」好多小朋友聽了都圍過來。

「還有懶洋洋,懶洋洋在哪?」郭芷含又去找懶洋洋。貝南將一張喜羊羊、一張懶羊羊的圖片放在郭芷含的的圖片上,竭力提高嗓門大聲說:「喜羊羊來了,懶羊羊也來了,羊羊村真熱鬧啊。」

貝南接著說:「我喜歡這個黃色的故事盒,裡面有喜羊羊和灰太狼。」郭芷含應和著說:「我也是。」於是大家都涌過去,忘了規則,擠在一起七手八腳找羊羊們的圖片,壓成一團。陳亮見狀忙大聲嚷:「別擠了!一個一個輪流找。」

可誰也不聽,於是他用力扒開人群,扯了一下貝南,大吼一聲:「別擠了!」貝南嚇哭了,其他小朋友嚇得一窩蜂地散開。我見狀問陳亮:「平時你們班級出現大家亂擠的時候,老師怎麼處理?」「老師叫大家別擠了!一個一個輪流找。」

「那老師是不是又扯又吼?」陳亮不好意思地說:「不是。可這些小屁孩都不聽。」「那該怎麼辦?你這樣當哥哥把大家都嚇跑了。」小朋友再也不敢來到陳亮身邊,陳亮悻悻地自個兒玩。

收拾圖片時好多小朋友們都把圖片放錯格子,哥哥姐姐們邊整理邊忙不失迭地說「放錯了,應該放在這個格子里。」可小朋友一臉茫然。

活動分析:

1、第一次「大帶小」活動,大班的哥哥姐姐有一定的責任感,能夠主動帶領幼兒排圖講述和分類收拾圖片。

可大班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正在發展,他們缺乏處理事情的經驗,面對自製力差,興致來了找圖片就亂擠的小班幼兒,情急之下只會按自己的方式處理,把小朋友嚇哭了,老師可以針對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教給大班幼兒一些交往的技能。

在收拾圖片時大班幼兒只會指令小班幼兒「「放錯了,應該放在這個格子里。」不懂得教弟弟妹妹怎樣分類收拾圖片。這方面也需要老師引導哥哥姐姐教弟弟妹妹怎樣分類收拾圖片。

2、從區域活動中發現與幼兒生活密切相關的熟悉的圖片容易激發幼兒說的興趣。如:幼兒感興趣的動畫片的圖片--喜洋洋和灰太狼的圖片。但教師投放的相關圖片較少,教師應及時添加與幼兒生活密切相關的熟悉的圖片。

3、小班幼兒自製力差,找圖片亂擠的行為還需老師多提醒。

調整推進:

1、材料投放調整:為了滿足幼兒的現實需要,需多投放一些幼兒平時常看的動畫片圖片。可動畫片插圖一時沒得找,只能電腦下載列印,色彩不好看,我請大班哥哥姐姐幫忙畫好剪下。

2、請大班老師針對小班弟弟妹妹們的一些心理和行為特點,組織哥哥姐姐討論要是碰到弟弟妹妹「不懂事」時該怎麼辦?

3、繼續針對小班幼兒進行文明行為教育和分類收拾圖片指導。

活動觀察:大班幼兒再次來到我班,興致勃勃地帶來了好多小朋友畫的圖片:有喜洋洋和灰太狼,有大耳朵圖圖,還有天線寶寶。也有其他大樹、公主、怪獸等圖片。

小朋友們又高高興興地圍在哥哥姐姐們身邊,和哥哥姐姐排圖編故事。陳亮哥哥帶領弟弟妹妹們一起排圖編故事。陳亮問:「你拿的是什麼圖片?」(小波)「你呢?」(丁丁)陳亮說:「那我們一起把圖片排在桌上編《天線寶寶的故事》。」

「有一天,天線寶寶出來玩,小波出來了,小波蹬著滑板車飛快地出來了。小波在哪?」顏夕找了一張小波的圖片拿在手中不肯放下。廣傑趕忙將手裡的一張遞過去說:「給你。」陳亮繼續編「丁丁拎著包包也高興地跑出來了。」

曉宇把「迪西」排在「丁丁」後面說:「迪西也出來了。」陳亮哥哥說:「他們排成一隊准備到山坡上去玩。」大家趴在桌上,頭越湊越近,杭潔說:「拉拉還沒出來,拉拉遲到了。」

突然一個噴嚏把圖片全吹飛了,小朋友鬨堂大笑,陳亮哥哥忙把圖片重新擺好。這時顏夕小朋友故意打了個噴嚏,又把圖片吹飛,大家又大笑起來。陳亮哥哥說:「誰故意打噴嚏的,我不跟他玩。」

小朋友才安靜下來繼續和哥哥津津有味地排圖講故事。那些圖畫紙畫的圖片太薄了,排在桌上有的翹腳,有的捲起來,他們一邊壓平一邊講故事。收拾圖片時,貝南、芷含、顏夕三位小朋友已基本能分清動物、植物和日常用品,能分類收拾圖片。

活動分析:

1、第二次「大帶小」活動,幼兒的合作比第一次融洽。可小班幼兒注意力容易轉移,容易受突發事件干擾,且喜歡模仿一些覺得好玩的動作。

一個意外的噴嚏就轉移了他們編故事的興趣,且他們覺得噴嚏把圖片吹飛很好玩,就開始模仿。這次陳亮哥哥不再那麼粗暴,處理事情的態度和方法明顯進步了。

2、新投放的大班幼兒畫的圖片切合幼兒的生活經驗,使幼兒合作排圖講述的積極性高漲。

3、幼兒用圖畫紙畫的圖片太薄,容易變形,不便幼兒操作,需過膠。排圖講述放在桌面,圖片容易移動,容易受突發事件干擾,得創設一個既便於幼兒排圖講述,又能讓幼兒所排的圖片相對固定展示,不易受突發事件干擾的環境。

調整推進:

1、將幼兒用圖畫紙畫的圖片拿去過膠,投放在大班的手工區,請大班幼兒幫忙修剪。

2、境創設調整:將排圖講述從桌面拓展到活動室牆面,在牆上並列貼2條寬15cm的長條形透明過膠紙,上下兩條間隔30cm,取名「故事牆」。

讓幼兒自由選擇圖片插在「故事牆」的長條形透明過膠紙上,發揮想像力進行排圖講述。這樣既可以滿足多個幼兒合作排圖講述的需要,便於展示,又不容易受突發事件干擾。

活動觀察:

「故事牆」前面,小朋友們或蹲或站。貝南、郭芷含、李想三個小朋友將圖片插在「故事牆」下面一排,合作創編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故事。

周洲和弈城在「故事牆」上面一排排圖創編怪獸的故事。顏夕在故事牆的左邊排圖講述。他們時而互相觀看、傾聽、交流,時而又各自三三兩兩自己排圖創編故事。

弈城突然把上排的「怪獸」插到下排貝南、郭芷含和李想的排圖里說:「怪獸跑到羊羊村了。」貝南、郭芷含、李想就把下排的圖片全都收起來說:「大家都跑走了。」

顏夕問我:「老師,怎麼沒有醜八怪的圖片,我要編醜八怪的故事」。「我也要編醜八怪的故事,也沒有圖片。」貝南說:「那我們自己畫醜八怪。」於是,他們跑去美工區拿筆和紙。

活動反思:

1、《指南》指出:幼兒在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的同時,也在發展著人際交往能力、理解能力和判斷交往情境的能力、組織自己思想的能力。

本著《指南》的理念嘗試開展「大帶小」語言區活動--有趣的故事牆排圖講述,由於「大帶小」活動的時間較短,僅兩個星期,為了「大帶小」合作成功的願望,大班老師派到小班的哥哥姐姐都是班級里口語表達能力和社會性發展較好的小朋友。

為了持續、系統地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和交往能力,大班老師連續幾次派的都是同一批幼兒。令人高興的是「大帶小」排圖講述既激發了大班幼兒說的興趣,也激發了小班幼兒說的興趣,小班幼兒在哥哥姐姐的帶領下初步領悟了排圖講述的方法。

雖然用的詞彙沒大班哥哥姐姐那麼生動、豐富,但能較完整地排圖講述。「大帶小」語言區活動還促進幼兒合作交往能力的發展,實現了預設的目標。

2、故事牆排圖講述與桌面排圖講述相比有很多優勢。「故事牆」空間的擴大,大大滿足了幼兒合作拼圖講述的需要,擁擠現象不見了。

「故事牆」的創設還解決了桌面排圖容易移動或被風吹走的欠缺,便於幼兒操作和展示,幼兒的活動積極、有序,「故事牆」成為班級牆面環境創設一道靚麗的風景。

3、其實一些與排圖講述相關的其他技能也可以通過「大帶小」活動來實現,比如:剪圖片、畫圖片等,但我擔心「大帶小」活動內容多樣會分散小班幼兒的注意力,而且不便老師觀察與指導,因此不敢嘗試。

可令人驚喜的是「大帶小」已激發幼兒自己動手繪畫所需圖片的靈感,下一階段我應該放手讓幼兒試一試。

閱讀全文

與幼兒研究方法教育事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葯典4氯離子的鑒別方法 瀏覽:706
膽汁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瀏覽:735
如何寫好作文的方法技巧 瀏覽:563
孩子系鞋帶方法最簡單 瀏覽:528
如何使用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瀏覽:11
家用電功率計算方法 瀏覽:194
小米自拍桿如何設置方法 瀏覽:528
光面環規使用方法 瀏覽:826
多選題常用的預算編制方法有哪些 瀏覽:983
計算方法教 瀏覽:767
治療口腔潰瘍小方法 瀏覽:45
如何排肺痰咳嗽方法視頻 瀏覽:301
開環島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525
評斷女性排卵的檢測方法 瀏覽:689
鋁扣板吊頂接線方法視頻教程 瀏覽:861
發膜的功效和使用方法 瀏覽:440
新年賀卡用最簡單的方法做怎麼做 瀏覽:256
頸椎骨質增生的症狀及治療方法 瀏覽:823
多插座漏電檢測方法 瀏覽:920
不射症治療方法 瀏覽: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