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社會研究方法教程知識點

社會研究方法教程知識點

發布時間:2023-04-09 21:44:19

⑴ 《社會研究方法》參考書目有哪些

①盧淑華,1989,《社會統計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②李沛良,2001,《社會研究的統計應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③ 戴維·波普諾,1999,《社會學》(第十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④鄭杭生主編,2003,《社會學概論新修》,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⑤劉豪興主編,2003,《社會學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⑥艾爾·巴比,2000,《社會研究方法》,北京:華夏出版社。(復試)
⑦ 袁方主編,1997,《社會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復試)
⑧ 范偉達,2001,《現代社會研究方法》,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復試)

⑵ 《社會研究方法教程(重排本)》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社會研究方法教程(重排本)》(袁方 主編)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puz2NoggEowx7vAmHq1SaA 密碼:z8j0

書名:社會研究方法教程(重排本)

作者:袁方 主編

豆瓣評分:8.4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8

頁數:614

內容簡介:《社會研究方法教程》對社會研究的方法和理論作了系統全面的介紹。全書圍繞社會研究的原理、邏輯策略和科學程序,從方法論、研究方式和具體研究方法及技術三個層次,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兩個方面,詳細闡述了資料的收集、整理、分析、解釋與評估的各種方法、技術及其應用。《社會研究方法教程》注重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吸收了當代國外的最新發展成果,引用了大量國內外研究的成功案例。

作者簡介:袁方(1918—2000),湖南漢壽縣人。生前為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82年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成立,任首屆系主任。 曾任中國社會學會會長、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社會科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北京市人民政府專業顧問、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會長等職。主要著作:《社會統計學》、《社會調查原理與方法》、《我國生育率下降趨勢和問題》、《勞動社會學》、《老年學導論》等。發表的論文主要有:《中國老年人在家庭和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國農村非農部門的就業和問題》、《中國當前勞動就業問題》等。

王漢生,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社會調查研究方法、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城鄉社會學。主要著作:《農村基層政權運行與村民自治》、《新世紀中國大學生(文科學士)——畢業論文精選精評(社會學卷)》等。

⑶ 素質教育視角下《社會研究方法》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素質教育視角下《社會研究方法》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論文關鍵詞:素質教育;社會研究方法;教學改革;方法素養

論文摘要:《社會研究方法》是社會學專業的基礎課程,能培養學生的方法素養,掌握科學規范的研究方法。傳統教學方法不能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應利用現代教學技術,改革教學手段;以學生為主體,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完善實踐練習成果,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

《社會研究方法》是社會學專業的一門基礎課程,目的是培養大學生科學的方法意識與方法素養,掌握科學規范的研究方法。由於涉及各種具體的方法技術與操作過程,並需大量實例講解與實踐練習,傳統的教學方法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效果不佳。加之受到當今一些學術研究腐化現象的干擾,有的學生甚至認為學習這門課是不必要的,影響到學生專業素質的提高。通過教學改革的探索發現,利用現代教學技術,改革傳統教學手段,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專業知識素質;以學生為主體,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能鍛煉學生的自主能力,並發展協作精神與團隊意識,提升人文素質修養;完善實踐練習,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能增加學生自信心,培養學生的方法素養,樹立科學研究的精神。

一、利用現代教學技術,改革傳統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社會研究方法包括調查方法、實驗方法、實地方法和文獻方法四種,每一種方法又包括具體的技術與操作過程,涉及內容龐雜且聯系性較強,每一個知識點都關繫到實際的操作,需詳細講解。傳統教學方法的「滿堂灌」既不能對每個知識點進行詳細講解,也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有限的課時限制下,要完成教學任務,可利用現代教學技術,採用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以其對教學空間的拓展和教學效率的提高、課堂教學內容的豐富、課堂藝術的優化等特點,證明其確實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現代教學手段,具有傳統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優勢[1]。結合教學內容,採用情景教學,改變「一塊黑板二支粉筆三寸不爛之舌」的落後教學手段,創設一種新穎、活潑的教學情境,化抽象為形象、化無聲為有聲、化靜為動。

具體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採用情景教學。比如,在講調查方法時首先播放社會學大師費孝通《江村經濟》寫作背景的視頻短片,使學生初步了解調查方法的大致過程與面臨的困境,然後再結合短片講具體內容;講實驗研究方法時播放心理學的「電擊實驗」 短片,讓學生們思考實驗研究的設計邏輯;講實地方法時在課件里設計一些相關圖片等。將學生帶進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多感官接受刺激,發展思維能力,拓展空間概念,加深對事物的理解,大大減輕學生的認知難度,有效地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二、以學生為主體,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培養學生學習自主性

當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導思想,正在從以教師、課本、課堂為中心走向以學生、能力、發展為本。要堅持「以教師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教會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方法,而不僅僅要求學生對知識進行簡單的記憶,使學生能自主學習。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在教學活動中起主導作用。如果把講課看成旅遊,教師應是一個導游員。因為教師已經事先看過了,已經熟悉一些情況了,然後領著去,一路介紹,但是不要把自己的理解強加給學生。古人雲:「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但發揮教師引導作用的前提是要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高校素質教育的目標要求教育過程必須建立在每個受教育者主動學習和研究性學習基礎之上[2]。傳統教學的最大弊端就是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僅僅將教材內容按照學科的.邏輯順序傳授給學生,忽略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其實,學生獲得知識、提高素質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動性,「填鴨式」的傳統教學方法使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的地位,學生在乎的是學分,並不能真正內化所學知識。因此,教學過程中必須確立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自主精神和選擇性要求,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意識到自己的主體責任和主體力量,從而形成自覺、強烈的創新意向和動機,最大限度地去開發自身的創造潛能。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應採用啟發式教學、案例教學手段。如講到測量與操作化,給定抽象概念(如社會地位),讓學生們自己找測量指標(包括職業、教育、收入等用來觀察一個人社會地位高低的具體變數),然後集體討論這些指標的優劣,學生們能主動思考並增強記憶,學習效果遠勝過單純的講授。又如調查中的問卷設計方法,教師設置一個題目,提出有關該題目的具體假設,然後把學生分組,每組在課下都要准備一份設計問卷,課堂上派代表發言,闡述本組問卷的設計過程與結果,其他組成員進行點評,最終教師進行總結並點評。這一過程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不僅課堂氣氛活躍,課下的准備工作還能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加強人文素質修養。教師雖只是一個引導員,但卻起著關鍵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提高業務水平,要加強自身的人文素養,善於挖掘蘊涵在教學內容中的人文精神資源,使自身的言傳身教體現出強烈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質,以教師個人的人格魅力對學生施以潛移默化的影響。

三、完善實踐練習,培養學生方法素養,樹立科學研究理念

社會學研究的經驗性特徵使得從事社會學研究的人不僅僅是對具體方法技術的簡單學習,而且要具備一定的方法素養。方法素養是將研究者的方法意識「內化」所形成的一種「本能」行為,將各種具體的、瑣碎的研究技術和手段,有機地「整合」在處理研究問題時的思路、角度、方法和程序之中的能力[3]。這種素養能使研究者在思考所研究的現象和問題時,自覺地從探討的可行性、設計的周密性、方法的合適性等角度來進行綜合判斷,是社會學研究做得更好的一種保證。但受到當今一些學術腐化現象的干擾,有些學生認為「天下文章一大抄,不抄白不抄」,認識不到學習《社會學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不重視培養自己的方法素養,這對於知識的科學性是非常有害的。由此,培養學生的方法素養成為端正科學態度的當務之急,教學設計中應充分考慮到這一問題。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增加實踐練習,讓學生參加到具體的調查工作中,同樣以小組的形式布置任務,用設計好的問捲去實地收集資料,根據資料給出的信息去驗證原來的假設是否成立。整個過程就是研究的過程,進一步完善實踐練習的結果,整理出一篇文章,該文章可用作最後結課的作業。在此基礎上,鼓勵並幫助學生發表該論文。論文的發表對學生是一種激勵,正是這種激勵能使學生認識到學習科學方法的重要性。由於學生自己是遵循規范的方法做出的文章,以後他們也會以同樣科學的精神去對待研究,並對目前不規范的學術論文具備審視與批判的態度。也許以他們現有的能力還不能做出較高水平的文章,最起碼,他們知道什麼是錯的。

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成果,應最終體現在大學生知識的提高、精神的培育和行為的塑造上[4]。教學過程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教學的發展總是在傳統和變革中進行。對於高校教學改革而言,圍繞素質教育的實施,變革傳統的教學觀念,建立全新的教學觀顯得尤為重要。學會學習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積極倡導的學習觀念[5]。在過去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注重自己如何教、忽視學生如何學,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佔有主動地位,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有效的學習不能離開教師的指導,但在現代教學過程中,則更加倡導教師的指導是建立在學生學會學習的基礎之上。《社會研究方法》的學習能培養學生的方法素養,樹立科學的研究精神,對於改變目前的學術腐化也大有裨益。所以,在素質教育的視角下,教學實踐過程當中應注重改革,大膽探索,有益嘗試,既要提升學生的專業素質,也要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張敏,楊孝春.「中國文化概論」課程多媒體教學優勢分析[J].齊齊哈爾職業學院學報,2009,(9).

[2]張靜.素質教育理念下對《經濟法概論》教學模式改革的幾點思考[J].教育探索,2009,(7).

[3]風笑天.社會學者的方法意識和方法素養[J].社會學研究,1999,(2).

[4]吳成福.論我國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三個層次[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2).

[5]吳曉紅,周桂芳,陳峰. 素質教育對高校教學改革的啟示[J].中國成人教育,2007,(3).

相關論文查閱:大學生論文、工商財務論文、經濟論文、教育論文熱門畢業論文

;

⑷ 請問中央民族大學社會學專業的參考書目有哪些呢急用~~~

理論: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王思斌《社會學教程》、吉登斯《社會學》、侯鈞生《西方社會學理論教程》
方法:風笑天《社會學研究方法》 巴比《社會研究方法》袁方《社會研究方法教程》

補充閱讀:瑞澤爾《當代社鋒物會鏈橋學理論及其古典根源》 謝立銀喚液中《西方社會學名著提要》 瑞澤爾《後現代社會理論》謝遐齡《中國社會思想史》

⑸ 社會研究方法教程 知識點

的風格大方電飯鍋電飯鍋地方

⑹ 社會研究的基本方式

社會研究方式是社會學研究方法中的基礎性知識,分類維度不同,社會研究的基本方式也略有差異。

根據袁方的《社會研究方法教程》,社會研究有4種基本方式:問卷法,訪談法,實驗法,文獻法。

根據以定性—定量為區分維度的劃分法,社會研究的4種基本方式為:調查研究,實地研究,實驗研究,文獻研究。其中調查研究指採用定量方式的問卷調查和結構化訪談法。實地研究為採用定性方式的參與觀察,個案訪談等無結構觀察、訪談法。具體可以參考下圖:

⑺ 中山大學社會學考研經驗分享

中山大學社會學考研經驗分享

⑻ 社會工作專業考研都有哪些科目啊(具體一點)

社會工作專業考研科目有: 英語、政治和專業課。

社會工作專業按實務領域劃分大概有兒童、青少年、老年、殘疾人、婦女等十幾個專業。如果符合招考條件,就可以考研。

社會工作專業是社會學專業的一個應用專業。

社會工作是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以哲學、社會學、心理學、醫學等為學科基礎,以助人自助為核心理念,以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為直接工作方法為案主提供專業服務,幫助案主解決在與環境互動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問題,幫助案主重塑自信,走向社會正軌。

專業基礎課程:
社會學概論、社會工作概論、社會統計學 、社會調查研究方法、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社會工作專業倫理、社會工作行政、社會工作實務、人類行為與環境、社會心理學,普通心理學、異常心理學。


其他課程:社會保障概論、中國社會思想史、心理咨詢、犯罪心理學、組織社會學、青少年社會工作、老年社會工作、婦女社會工作、學校社會工作、殘障社會工作、家庭社會工作、醫務社會工作、社會問題概論、社會政策、現代社會福利思想等。

⑼ 社會研究方法的相關內容

第四章 社會過程研究方法

社會矛盾推動社會的發展,使社會展現為一個自然歷史過程。馬克思主義揭示了這一過程的內容、實質和規律,為我們具體研究社會歷史現象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指導。
一、 人類社會是一個過程
(一) 世界是過程的集合體
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每一事物都有其產生、發展和滅亡的過程。凡是在歷史上產生的東西,最終都要在歷史上消亡。一個過程的結束,就是另一個過程的開始。正是這種有限的、無始無終的、永恆發展的物質世界。自然界如此,人類社會也是如此。我們周圍的感性世界絕不是開天闢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人類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是歷史的產物。人類社會「永遠不會在人類的一種完美的理想狀態中最終結束;完美的社會、完美的『國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東西;相反,一切依次更替的歷史狀態那隻是人類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的無窮發展進程中的暫時階段」。
人的認識也是一個過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那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正如歷史不具有最終的性質一樣,人類的認識也不具有最終的性質。「真理是在認識過程本身中,在科學的長期的歷史發展中,而科學從認識的較低階段向越來越高的階段上升,但是永遠不能通過所謂絕對真理的發現而達到這一樣,在這一點上它再也不能前進一步,除了袖手一旁驚愕地望著這個已經獲得的絕對真理,就再也無事可做了。」
恩格斯說:「這種辯證哲學推翻了一切關於最終的絕對真理和與之相應的絕對的人類狀態的觀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終的東西、絕對的東西、神聖的東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暫時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滅亡的不斷過程、無止境地由低級上升到高級的不斷過程,什麼都不存在。」這一論述,為正確認識人類社會提供了極為重要的方法論指導。
(二) 社會歷史過程的連續性和非連續性
社會歷史的發展是漸進與飛躍的統一,即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社會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在量變階段,社會面貌總的說是穩定的,表現出自身發展的連續性;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便引起質變、飛躍,新質代替舊質,漸進性過程「中斷」,表現出發展的非連續性。發展史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只有不間斷的量的積累,才有間斷性的質的飛躍。
堅持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對於我們正確把握歷史過程中各個階段的聯系和區別,採取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階段的社會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毛澤東說:「我們反對革命隊伍中的頑固派,他們的思想不能隨變化了的客觀情況而前進,在歷史上表現為右傾機會主義。這些人看不出矛盾的斗爭已將客觀過程推向前進了,而他們的認識仍然停止在舊階段。……我們也反對『左』翼空談主義。他們的思想超過客觀過程的一定發展階段,有些把幻想看作真理,有些則把僅在將來有現實可能性的理想,勉強地放在現時來做,離開了當前大多數人的實踐,離開了當前的現實性,在行動上表現為冒險主義。」
(三) 社會歷史過程的前進行和曲折性
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而道路是曲折的、迂迴的,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新事物否定舊事物,不是對舊事物的簡單拋棄,而是有所拋棄、有所發揚,有所否定,有所肯定,即辯證的否定。舊事物中積極的東西作為新事物的要素而成為新事物的要素而成為新事物的組成部分。特別是經過「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一個周期之後,第三階段的食物擊中了前兩個階段食物各自的積極因素,成為更高級、更完善的食物。因此,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
然而,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由於矛盾雙方斗爭此消彼長或次長比的復雜性,由於人們認識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和反復性,決定了事物的前進運動並不是直線的,而是曲折的、迂迴的,表現為波浪式發展、螺旋式上升。列寧說,歷史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不可能那樣筆直又筆直。毛澤東說:「革命的道路,同世界上一切事物活動的道路一樣,總是曲折的,不是筆直的。」
堅持前進性和曲折性相統一的歷史觀,既要反對歷史循環論,又要反對歷史直線論。堅持新生事物不可戰勝的歷史辯證法,牢牢把握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同時在實踐中自覺走曲折前進的道路。
二、社會歷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與主體選擇性
(一)社會歷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
恩格斯說:「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這些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盡管歷史活動是人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這是因為:
第一,「人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這是他們的全部歷史的基礎」。任何生產力都是一種既得力量,都是以往活動的產物。人們擁有的生產能力決定與人們所處的條件,決定於先前已經獲得的生產力,決定於在他們以前已經存在、不是由他們創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創立的社會形式。
第二,歷史是一個合力。歷史「最終的結果總是從需索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每一個意志,又是由於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這樣就有無數相互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於就產生出一個合力,即歷史結果,而這個結果又可以看做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物」。
(二)社會歷史過程的主體選擇性
自然界的發展是自發的、盲目的、無意識的;社會發展則是自覺地、有意識的。二者的區別,集中表現為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具有選擇性。這種選擇性包括選擇「做什麼」和「怎麼做」,即包括選擇實踐目標、實踐手段、實踐方法等。主題選擇是否正確,是否符合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對於實踐活動的成敗具有決定性意義。這種選擇並非只有非此即彼的正確選擇或錯誤選擇,還包括最優選擇、次優選擇等。同樣是正確選擇,是最優的還是次優的,對於加速或延緩歷史的發展,也有重大的影響。
(三)社會歷史過程是合目的與合規律的統一
主體選擇性與客觀規律性的統一,就是合目的與合規律的統一。
人們只有把握客觀規律才能實現自己的目的。當人們沒有認識必然性的時候,必然性是盲目的,外在於人的;當人們認識並把握了必然性的時候,就可以利用必然性來為自己的目的服務。「社會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樣,在我們還沒有認識和考慮到它們的時候,起著盲目的、強制的和破壞的作用。但是,一旦我們認識了它們,理解了它們的活動、方向和作用,那麼,要使它們越來越服從我們的意志並利用它們來達到我們的目的,就完全取決於我們了。」
社會歷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體現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和統一性,社會歷史過程的主體選擇性體現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偶然性和多樣性。社會歷史過程作為客觀規律性與主體選擇性的統一,是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統一、合規律與合目的的統一。因此,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決定論是科學的、辯證的決定論。
三、研究社會歷史過程的若乾重要方法
(一)歷史主義的方法
認識社會歷史,離不開現代人的眼光。但是,後人在認識既往的社會歷史時,必須從特定的歷史時代、歷史條件和歷史環境出發,把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放到具體的歷史過程中加以認識。列寧說:「在社會科學問題上有一種最可靠的方法,……那就是不要忘記基本的歷史聯系,考察每個問題都要看某種現象在歷史上怎樣產生、在發展中經過了哪些主要階段,並根據它的這種發展去考察這一事物現在是怎樣的。」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能離開歷史過程和歷史條件,用個人的好惡、主觀的模式等,去剪裁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我們要求把歷史的內容還給歷史」。
歷史的真實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的真實,二是歷史本質和歷史規律的真實。我們要把這兩種真實統一起來,離開了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的真實,無從發現歷史本質和歷史規律;而僅僅認識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又遠遠不夠,還必須透過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把握歷史本質和歷史規律。正如恩格斯所說:「現代唯物主義把歷史看做人類的發展過程,而它的任務就在於發現這個過程的運動規律。」
堅持歷史主義原則,既要反對否定一切的歷史虛無主義,又要反對肯定一切的歷史復古主義。對於歷史遺產 要採取批判繼承的科學態度。
(二)科學預見的方法
對未來的預測、關注和把握,是人的自由的有意識活動的表現。研究社會過程、認識社會規律的目的在於通過對社會歷史的正確認識和把握來解決當前和今後面臨的歷史課題,幫助人們正確認識社會發展的趨勢、過程和階段,確立和設計未來社會發展的目標,宣召和選擇實現目標的有效手段和路徑,從而增強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自覺性,避免盲目性和被動型,做到在某一時間和過程發生之間未雨綢繆,掌握主動。
科學預見之所以可能,在於社會歷史過程是偶然性與必然性的統一。必然性總是通過大量的偶然性表現出現,而大量偶然性中又存在著某種必然性。正如恩格斯所說:「被斷定為必然的東西,是由純粹的偶然性構成的,而所謂偶然的東西,是一種有必然性隱藏在裡面的形式。」透過偶然認識必然,便可以預見事物發展的趨勢和前程。
(三)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
馬克思說:「歷史從哪裡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裡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後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研究社會歷史過程必須堅持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
歷史是人類社會自身的客觀進程,邏輯則是對這一進程和歷史順序的認識和把握。社會歷史過程是邏輯的基礎,邏輯是社會歷史進程在人類思維中的再現。因此,二者具有同一性。
但是,由於「歷史常常是跳躍式地和曲折地前進的,如果必須處處跟隨它,那就勢必不僅會注意許多無關緊要的材料,而且也會常常打斷思想進程」。因此,邏輯對歷史的反應不是機械的、照鏡子式的反映,而是在科學抽象基礎上對歷史進程的本質和規律的反映。」這種反映是經過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現實的歷史過程本身的規律修正的,這時,每一個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的發展點上加以考察。」邏輯反映歷史又高於歷史,只有上升
到邏輯的高度才能真正把握歷史的本質和規律。因此,以科學抽象和邏輯的方式把我社會歷史進程,就其實質來說,依然是歷史的方式,它「不過擺脫了歷史的形式以及起擾亂作用的偶然性而已」。
堅持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觀點,既要反對把歷史碎片化、否認歷史發展規律的錯誤傾向,又要反對從邏輯出發剪裁歷史、用邏輯統一歷史的錯誤傾向。

⑽ 北京大學社會學考研經驗分享

北京大學社會學考研經驗分享

閱讀全文

與社會研究方法教程知識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做事方法分析 瀏覽:830
紅石電路密室教學方法 瀏覽:403
地下水滅蟻靈的檢測方法 瀏覽:715
纖維長度測量方法 瀏覽:455
草席上的油漬怎麼去除最快方法 瀏覽:706
碘131治療甲亢方法 瀏覽:415
通草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瀏覽:285
結巴的治療方法 瀏覽:497
電腦虛擬值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41
真假紅櫻子鑒別方法 瀏覽:597
改善大腿後側涼的鍛煉方法 瀏覽:301
527加99用簡便方法怎麼算 瀏覽:637
鮮魚的保存方法圖片 瀏覽:265
左邊牙疼怎麼辦最快速止痛方法 瀏覽:554
聽笛子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584
5除以29的豎式計算方法 瀏覽:854
水瓜絲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瀏覽:353
小學生畫棉花書簽的簡單方法 瀏覽:262
如何抓斑鳩方法視頻 瀏覽:224
鍋外層掉漆了怎麼處理方法 瀏覽: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