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美術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美術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發布時間:2023-04-08 00:39:08

㈠ 學前兒童美術教育方法

對話法是指在美術欣賞教育中教師兒童與美術作品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與相互交流。德國現代解釋學美學大師加達默爾認為「藝術作品本身就是那種在不斷變化的條件下不同地呈現出來的東西」也就是說藝術作為文本是無限開放的藝術作品的意義不是固定不變的。一因為藝術作品中不僅僅有創作者自覺意識到的東西還有由於傳統|文化等方面積淀於創作者意識深處的那些無意識或潛意識的東西這些東西即使創作者沒有意識到它仍然存在於藝術作品之中因而藝術作品的意義遠非創作者本人的意圖所能限制。另一藝術作品被創作出來以後不僅存在於當代而且在今後的年代裡繼續存在著。這樣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場合甚至不同的對話中藝術作品會不斷地顯示出它的新的意義。藝術文本自身就成了具有生發作用的主體藝術文本的多種意義只有在與欣賞者的對話中才可能生發出來。對話法的主要特徵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相互交流;欣賞者與藝術作品之間的相互交流。
在對話法的實施中教師應注意下列幾點:
一是對話雙方的關系應該是平等的教師不能強求兒童接受某一權威的結論或自己對美術作品的看法而應讓兒童有自己的探索。
二是教師自己要首先學會與文本進行對話並做好兒童與文本之間的「審美期待」的中介。
三是教師要為兒童提供大量的欣賞機會擴大他們的視界。四是教師要為兒童創設利用多通道感受|體驗的條件和充分的時間。五是教師要引導兒童學會提問並能用多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審美感受。

㈡ 美術教學方法策略有哪些

美術課主要是為了激發孩子們學習美術的興趣,通過老師引導,通過課堂體驗,讓孩子了解簡單的美術知識性,激發他們內心世界,給他們更大的想像空間,進而培養孩子們的藝術綜合能力。那麼下面由我帶來美術常用的教學方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美術常用的教學方法

(一)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教學方法

1、講授法,教師通過語言的描述、說明,向學生傳授美術技能知識的方法,它是使用范圍較廣、頻率較高的教學方法。但是單純的講授並不能更多的引起學生的注意,而對教師的藝術表達語言、知識面等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

2、談話法(問答法)是教師與學生以口頭語言相互交流進行教學的 一種方法。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開拓學生的思維。但是問答法中由於學生的思維能力不同,提出的問題也就會千奇百怪,就要求教師要在課前做好充分的准備,語言、問題難度也要相當的考究,否則容易引起課堂的混亂。

3、討論法,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班或組為單位、圍繞某一個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各抒己見、相互啟發或辯論,獲得或鞏固美術知識的教學方法。

4、讀書指導法,教師指導學生通過獨立閱讀美術教科書和課外美術資料獲取知識;擴大美術視野的教學方法。

(二)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

1、演示法 2、參觀法 3比較法

直接感知的教學方法,能擴大學生的審美視野,但是在期間容易發生突發性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要有相當機靈的反應能力,能積極應對各種突發性的問題。

(三)以實踐為主的教學方法

實踐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提高繪制實踐活動,形成、鞏固、完善相應技能知識的教學方法,輔導練習法是以實踐為主的最重要的教學方法。它能促進學生在美術活動中能眼、手協調並用,從而提高與發展美術的創造能力與審美素質。

(四)以陶冶情操為主的教學方法——欣賞法、情境法

觀察比較法是教師根據教學任務、組織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研究而直接獲得知識、感受、教育的方法。這種方法打破課堂和書本的約束,使教學與生活聯系緊密,擴大學生視野,從現實社會生活中接受教育。美術教育離不開觀察,觀察又總是伴隨著比較。沒有觀察,便沒有視覺和感知。觀察獲得感性的認識。沒有比較,不可能有正確的感知和准確的判斷。比較是進行思維地去認識事物。美術教學的觀察比較對象,一是對客觀景物、物象世界的觀察比較,一是對畫面及其表現形象的觀察比較。

(五)以指導探究為主的教學方法——觀察法、發現法

引導學生明確比較的標准。比較是相互對比中進行的思維判斷。無論是寫生還是臨摹,都是在其對象與自己畫畫之間,不停頓的互相對照比較之中進行觀察的。其標准就是寫生或臨摹的對象。寫生畫的形象比例的觀察,則以物體的自身的長與寬為標准,得出長、寬的比例關系。物體間的比例,則以其中一物(一般多以大物體)為標准得出其間的比例關系。物體的傾斜角度則是以垂直、水平線為標准進行比較、觀察……包括品評作業的好差亦應以優秀作業作為比較標准。

教育觀念與教學行為要鮮活

教師應該在理解現代教育觀念的基礎上,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多考慮學生的需要,靈活地設置一些教學目標,多給學生創造一些機會,使他們在鮮活的教學活動中掌握更多的美術知識與技能。

(一)多給學生一些提升學習興趣的機會

學習興趣是持久學習的基礎。初中美術學習需要保持一定的興趣。因此,教師應從學生立場出發,與生活實際、自身經驗、科技發展相結合,設置趣味性課程主題及其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美術學習活動參與欲。另外,教師要因地制宜開發課程資源,充分利用自然景物、石膏靜物等實物,實現趣味性教學。

(二)多給學生一些欣賞感悟評述的機會

書籍、網路、美術館、社區等資源也是我們初中美術學習的課程資源,可以讓學生最直觀地去了解民間藝術以及美術不同流派的藝術風格和表現形式。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如果通過角色扮演、創意臨摹等方式學習美術知識,不僅能提高學生對作品的感悟能力,還能在觀察、體驗、鑒別中開展探究、討論和交流,提高審美品位和審美判斷能力。

(三)多給學生一些探究技能創新的機會

美術的生命在於創新。構建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不僅能使初中生思維超越定勢的羈絆,還能呈現靈活、主動、發散的狀態,刺激他們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慾望。初中生喜歡走進自然,觀察蘊含審美法則的物象並展開豐富聯想,這樣容易催生各種奇思妙想。所以我們需要開展創造性的活動,讓他們的觀察、想像、創新和表達能力得到培養與發展,最終促進其心理成長、美感成長和創造性成長。

(四)多給學生一些升華精神人格的機會

樹人立德,是教育的最高法則。初中美術教學只有將有效教學、高效課堂與審美教育有機融合,通過美術學習活動,幫助學生養成觀察生活的習慣和能力,在觀察生活中去體驗和創造性地表現生活中的美,通過豐富的視覺藝術形象幫助學生逐漸形成自覺地認識美、熱心地追求美的學習習慣,才能獲得高潔的精神享受、平和的心態延續、博大的胸懷追求,成長為具有文化意識、責任擔當和合作意識的新時代公民。

㈢ 小學美術教學的主要方法與措施有哪些

小學美術教學常用的主要方法
教學方法就是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手段,是課堂教學中師生溝通的一種形式,多年的從教經歷歸納出常用的教學方法有以下幾種:情境激趣法,知識講授法,過程演示法,討論探究法,游戲活動法,實踐感受法,觀察發現法。
教學方法使用是靈活的、多變的。一節教學內容所採用的方法不可能一種方法,而是多種方法結合使用才能更有效地取得教學效果,達到預期目標。就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下我的見解。
一、創設情境,激發美術學習興趣。
我們都知道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所以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就要把學生的求知慾、好奇心激發起來,在教學開始的導入階段採用「情境激趣法」通過聲音、圖像、圖片、實物等等通過多媒體直觀的展示在學生面前,可以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
二、獲知感悟,掌握美術知識與技能。
講授階段是學生了解學習知識與技能的階段,我們知道美術課程分為了《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四個領域,每個領域都需要學生學習掌握一些知識與技能,這一階段主要採用「知識講授法」、「過程演示法」「討論探究法」「觀察發現法」,通過教師的講解介紹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掌握美術的知識技能和能力。
三、實踐體驗,感受快樂。
學以致用,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只有通過自身的實踐,通過自己動手操作加深印象,從而消化理解,終身不忘,這個過程也是學生感受快樂的過程,通常採用「情境激趣法」播放音樂給學生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環境,通過「討論探究法」小組之間探討製作方法與步驟,材料的選擇與使用,通過「游戲活動法」同桌之間、小組之間互動合作,培養了他們的團結協作的精神,感受到了參與實踐給每個學生帶來的快樂,陶冶了談們的情操。
四、展評作品,收獲成功。
美是創造出來的,學生的每件作品都是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與反映,更需要老師和其他學生的肯定。教學中,採用「討論探究法」、「實踐感悟法」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對作品不同角度的理解,讓每個學生的素能都有提高,大大提高了美術學習的興趣,培養了他們的欣賞美、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
總之,教學方法是為教學服務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這就要求我們要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課標的要求,結合先進的科技手段,為他們創設寬松,和諧,自由的氛圍,鼓勵學生自我發揮,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利用一切機會,調動學生的興趣,使學生以主體形象,貫穿整個學習過程,而不斷改變教學方法。

如何進行美術教學課題研究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發現價值,創造價值,實現價值和享用價值。而評價,就是人類發現價值,揭示價值的一種根本方法」.在課程研究發展史上,第一次把課程評價納入課程開發過程並使之成為課程開發的核心環節之一的,是美國著名課程學家拉爾夫?泰勒。泰勒在1949年出版的名著《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中,把課程評價問題作為課程開發的四個基本問題之一,從而使課程評價研究成為新課程研究領域的重要內容。自泰勒之後,課程評價領域從價值取向到操作模式,已經歷了幾代嬗變與演化,每次嬗變和演化都直接體現了整個課程領域的變化;每一次的嬗變和演化也都體現了人類不斷擺脫盲目被動而走向自覺能動,同時間接地折射出了時代精神的發展軌跡。

近觀歷史文化,自20世紀後半葉起,世界文化格局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呈現文化發展的多元化和文化相對主義的發展趨勢。世界各國藝術教育改革的焦點集中於一種具有開放、互動、多元特徵的,能不斷擴展的藝術課程,而作為小學藝術教育的主幹課程-美術與這一趨勢相對應,其研究方向也向這一方向聚焦。21世紀中國的藝術教育在繼承全世界藝術教育成就的同時,也必須保持本國藝術教育特色,同時建構符合中國國情的,具有新時代特色的藝術教育新格局。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把課程評價觀的轉變作為一條重要樞紐,新課程更重視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美術教育內容不斷更新,美術教育評價也面臨新的挑戰,立足於素質教育的美術教育也更應重視對每位學生發展的可能性作出積極的評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

二、研究動因

要提高美術教學活動的質量,保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思想的落實,就離不開評價。評價不僅是個人之間交流的一種手段,而且也是群體間交流的一種必要手段。無可否認,美術教學的過程其實就是師生雙邊的交流活動,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准確反映著教師的教學水平,這種學習反饋形式-學業評價會促使教與學形成良性循環機制,從而完整地、准確地體現出美術教育思想。因此,如何進行作業評價成為我們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從評價標准看:美術作業的評價方式是多種多樣,在教學中,大多數老師往往採取當堂評價的方式,如學生、師生共評,教師點評等,作為美術教學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由於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制,當堂評價美術作業難以照顧到每一個學生,尤其是對作業中所蘊含的情感和心理等意識問題,更難以做到深入的恰當的分析,只能泛泛地點到為止。尤其是面對一些大班額的具體情況,僅憑有限的課堂上三五分鍾的作業評價了。所以,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除了在課堂上的當堂評價外,在辦公室批改學生的美術作業,是大多數老師所採用的對學生美術作業評價的主要方式,這種評價方式,屬於靜態的對於學生學習實踐結果的評價,由於離開了學生本人,多少帶有一些教師的主觀意識,因此在評價時,教師如何通過學生的作業來和學生進行客觀的平等的意識上的交流,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從評價結果上看,發現很多老師在批改學生作業的時候,往往重改不重批,有的甚至不改不批,打上一個分數就算完了,至於那個分數是怎麼打的?為什麼那樣打,大多數老師都沒在等級分數之外給學生一個明確的交待,更有甚者,對一些自認為不好的作業竟一撕了之,有的甚至當著學生的面。毫無疑問,這種行為更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人以這種缺乏溝通、缺乏理解、缺乏情感因素,缺乏明確指導的作業評價方式,是對學生勞動成果和學生本人的不尊重,是與《課程標准》所提倡的「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相違背的。

三、課題界定

就當前情況看,提到「評價」,人們大都把它與「判斷」
「價值」等概念聯系起來。本課題所提出的學生作業評價,就是指以一定的方法、途徑對學生學習的計劃、活動以及結果等有關問題的價值或特點作出判斷的過程。但要想把握它的准確涵義,還要結合幾個具體問題,其中包括:學習計劃、活動以及結果,即評價內容的問題;學習主體及其心理,即評價對象的問題;關於價值或特點的問題,即將涉及評價的標准;關於評價的方法、途徑問題等等,而其中的具體問題既相互關聯又互相制約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從而提出了「評語+等級學業評價體系」這一概念。

鑒於美術教學跨年級段多,我們主張應該視具體的學習任務評價,與其他的學習評價模式相互補充。事實上也是對當前學生美術學習評價領域發展趨勢作一種全面的、整體的、合理的概括和總結,同時通過實踐與研究誕生新的評價模式和方法等評價元素。

(一)理論依據

1.多元智能理論。這是美國認知教育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突出了多元化,認為人的智能結構由7種要素組成,不同組合使每人的智力結構各具特點,表現形式多種多樣。

2.教學論指出:評價是構成整個教學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布魯姆曾對評價做出過精闢的論述:A評價是一種獲得和處理用以確定學生水平的教育有效性的論證方法。B評價包括了一般期末考試更多種類的證據C評價用於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由此可見,我們應該倡導把評價的過程與結果作為學生繼續學習的動力源泉。

3.烏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指出:每個孩子都有歸屬、尊重、實現自我的需要。兒童的這種認同感來自於各方面對他的評價。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最優秀,如果他們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便會失望、情緒不振。

(二)研究意義

綜上所述,對於本課題提出和建立,也是基於四種不同的需要:學生心理的需要、家長認識的需要、學校教學的需要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們認為:它的現實意義具體還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用「評語+等級」評價學生作業,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徵,有利於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可以激發學生美術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培養學生自主的學習態度和積極的學習情感。同時便於家長更清晰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子女的美術學習情況。

2. 課題實踐和研究過程,能促使我校美術教師在積極參與教改研究與實踐的基礎上,教育、科研等各種能力均得以提高。

3.在此過程中,運用「評語+等級」評價學生美術作業的實踐與研究,為教學決策提供科學、可操作性的依據。

四、國內外關於同類課題研究綜述

經查閱大量文獻等資料表明;教育界這對於「學業評價」「課程評價」等資料方面略有著述,但顯現出「大教育」的跡象,對於「美術學業評價體系」的研究目前還未領略。因此,關於新課程中小學美術學業評價體系的建構與研究方面的課題及論文專著在國內尚屬冷門。

五、課題研究的內容和預期目標

本課題具體研究的內容和預期目標分別是:

(一)研究內容

1.構建多元化操行評語模式

操行評語是教育評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評價本身是一種操作過程,當然不可能方法單一,需要多層次、多角度的評價體系。評價的正確性與評價方法的科學性、多元化是密切相關的。隨著評語的改革與發展,評語的功能日漸突出。因此,在科學、正確的「指揮棒」的導向和推動下,對受教育者的評價不再是以往的學期末一段簡單的生硬的定性文字,而是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①主觀評價與客觀評價

所謂主觀評價也叫做自我評價。學生根據一定的評價指標體系,對自己的學習、個性特長、與人交往等各方面進行主觀的評估,完成相應的評價任務。主觀評價應當是最重要最常用的評價手段。學生的主觀自我評價是進行積極的自我反饋、自我鑒賞、自我總結、自我調整的有效手段。其次,主觀評價沒有外界壓力,是在高度自覺、積極的基礎上進行的,可以保護和激發被評價者的自尊心與自信心。

學生的主觀評價往往是比較深入、貼切的,但是自我評價往往受到評價者的同一性的局限,對評價的觀點、內容、標准和效果,有很強的主觀色彩,缺少客觀標准,如果主客觀差異比較大,就難免會影響評價的准確性。因此,老師在學生的自我評價基礎上應組織學生進行客觀、公正、全面的小組評價或老師綜合評價,這樣就彌補了自我評價的局限,使學生的操行評語既有自己的主觀認識,又有同學及老師的客觀評價。

②相對評價與標准評價

相對評價指在接受評價的一個群體中,按照一定的評價要求,將每個學生的情況與評價的要求相比較,來確定每個被評價學生所達到的水平,實現評價目的。這種評價受益面大,能全面地評估每一個學生達到的高度,並確定其在群體中的位置,同時使學生可以客觀地看到自己的長處和不足,激發積極向上的競爭意識。此種評價方式可根據不同年級段,制定不同的評價標准。但是,該評價是有相對性,有很大的「相比較而言」的弱點。

標准評價是一種相對絕對評價,它告訴學生明確的客觀標准,例如:「你是一位美術愛好者,美術成績優秀,懂得在美術作品中如何表現自己的情感,懂得描繪自己的所見所聞。」標准評價使被評價者只能知道自己有沒有達到某種標准,而並不清楚自己在群體中所處的位置。

③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

定性評價是對學生學習質量進行評價的一種方法,其特點在對學生學習的表象進行全面的深入細致的考察和分析,進而揭示一個學生的基本特點、對學習目標的達成度和學習效果。定性評價多用評語的形式表述,反映學生學習的質的既定性。好處是方法較簡捷,由評價者根據平時學習的直覺和理性分析予以評定,但它完全局限於評價者的教學經驗和洞察力,主觀性強,客觀依據不足。

定量評價也是對學生學習質量進行評價的方法,主要運用統計學原理,考察學生的學習有個量的搜集和積累。雖然操作起來較復雜,但有具體的數據作基礎,作為分析、評價依據,就比較客觀,也比較科學。

④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

學生受教育的過程評價,指的是不單純依靠對學生結果的測定來進行評價,而是重視對學習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的進展情況進行觀察記錄,來評定每個學習時期或學習步驟本身的優缺點。如某位學生,剛開學一段時間學習很努力,且學習效果很好,但後期學習鬆懈,效果較差,這樣在評價時應體現他的這一學習的過程體現

結果評價主要依靠學生的最終的學習效果的測定成績,這個測定結果雖然很重要,但不能作為我們評價學生的唯一依據。因為我們要考察學生好的成績是怎麼得來的,同時,也要考察學生的學習過程所獲得的結果如何。在實踐中,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為了提高評價質量,使學生的操行評語是全面、客觀、公正地反映學生的各種情況,就必須建立科學、公正、多元的現代評價體系,我們必須用好評價這一杠桿,勇於探索,積極創新。如何就學生的受教育過程和結果進行有效的監控、解剖、收集和運用有關信息,對他們的學習效能和質量作出准確判斷和評價,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深感任重而道遠,我願在此課題不斷探索和研究。

㈤ 美術教學的方法有哪些

美術教育中的美術學科性專業,是一種以教育為手段,向學生傳授一定的美術知識和技能,發展和傳播美術文化;以美術為媒介,通過美術教學,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審美能力,發展智力和創造力,獲取一般教育學意義的功效。下面由我為大家帶來以下文章

美術教學方法

(一)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教學方法

1、講授法,教師通過語言的描述、說明,向學生傳授美術技能知識的方法,它是使用范圍較廣、頻率較高的教學方法。但是單純的講授並不能更多的引起學生的注意,而對教師的藝術表達語言、知識面等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

2、談話法(問答法)是教師與學生以口頭語言相互交流進行教學的 一種方法。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開拓學生的思維。但是問答法中由於學生的思維能力不同,提出的問題也就會千奇百怪,就要求教師要在課前做好充分的准備,語言、問題難度也要相當的考究,否則容易引起課堂的混亂。

3、討論法,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班或組為單位、圍繞某一個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各抒己見、相互啟發或辯論,獲得或鞏固美術知識的教學方法。

4、讀書指導法,教師指導學生通過獨立閱讀美術教科書和課外美術資料獲取知識;擴大美術視野的教學方法。

(二)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

1、演示法 2、參觀法 3比較法

直接感知的教學方法,能擴大學生的審美視野,但是在期間容易發生突發性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要有相當機靈的反應能力,能積極應對各種突發性的問題。

(三)以實踐為主的教學方法

實踐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提高繪制實踐活動,形成、鞏固、完善相應技能知識的教學方法,輔導練習法是以實踐為主的最重要的教學方法。它能促進學生在美術活動中能眼、手協調並用,從而提高與發展美術的創造能力與審美素質。

(四)以陶冶情操為主的教學方法——欣賞法、情境法

觀察比較法是教師根據教學任務、組織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研究而直接獲得知識、感受、教育的方法。這種方法打破課堂和書本的約束,使教學與生活聯系緊密,擴大學生視野,從現實社會生活中接受教育。美術教育離不開觀察,觀察又總是伴隨著比較。沒有觀察,便沒有視覺和感知。觀察獲得感性的認識。沒有比較,不可能有正確的感知和准確的判斷。比較是進行思維地去認識事物。美術教學的觀察比較對象,一是對客觀景物、物象世界的觀察比較,一是對畫面及其表現形象的觀察比較。

(五)以指導探究為主的教學方法——觀察法、發現法

引導學生明確比較的標准。比較是相互對比中進行的思維判斷。無論是寫生還是臨摹,都是在其對象與自己畫畫之間,不停頓的互相對照比較之中進行觀察的。其標准就是寫生或臨摹的對象。寫生畫的形象比例的觀察,則以物體的自身的長與寬為標准,得出長、寬的比例關系。物體間的比例,則以其中一物(一般多以大物體)為標准得出其間的比例關系。物體的傾斜角度則是以垂直、水平線為標准進行比較、觀察……包括品評作業的好差亦應以優秀作業作為比較標准。

美術教育學

培養目標

美術學教育專業以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較系統地掌握美術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美術教師必備的

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能夠較好地適應民族教育改革發展,勝任小學美術教育教學工作為宗旨,兼顧培養從事與美術專業相關工作的實用性、應用性人才。

研究對象編輯

對美術教育的正確理解正是建立在這種相輔相成,有機統一的基礎上。 在美術取向的美術教育中,主要是藉助教育的手段和方式,傳授美術知識和技能(客觀上獲得的效果可能要超出其外),因此,不具備復雜性,易於被人領會和形成共識。 而在教育取向的美術教育中,情況就復雜多了。最難以把握的是美術知識、技能的傳授與教育學功效之間的關系。如果把握不當,就會出現極端化的傾向,導致教學方向偏離。這一點,可由美國美術教育的情況加以說明。

研究方向

美國早期美術教育以實用性為特徵,重視掌握美術技能,以滿足個人生活和工業僱傭勞動的需要。因此,整個美術教育側重於探索可行的方法,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技巧,主要內容是介紹幾何圖畫。 隨後,一些教師開始嘗試超出美術自身目的的范圍,通過圖畫教學進行道德教育。19世紀末,一些教育家開始利用圖畫和色彩來研究兒童成長和心理,以及培養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

美術是確立美術教育的學科基礎,在美術取向的美術教育中地位十分突出,因而傳播和發展美術文化成為其主要追求的目標;在教育取向的美術教育中美術同樣是不容忽視的基礎因素,傳授適量的美術知識和技能仍是十分重要的,離開了這一點,就談不上教育學功效的獲取。不忽視美術知識與技能的重要性,才能突出美術教育的學科性。 美術教育一般的分類 對美術教育進行分類,是為了更好地把握某一美術教育類型的特徵,進行合理的組織和管理,有針對性地研究和採用一定的教學方法,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主要內容

目前,對美術教育一般存在以下幾種分類方法: 1.從年齡段上分為學前美術教育、小學美術教育、中學美術教育和大學美術教育 學前美術教育的對象是學齡前兒童,主要指在幼兒園、托兒所或學前班進行的美術教育。 小學美術教育指在各類小學實施的美術教育。 中學美術教育包括在普通中學、職業中學,以及中等師范學校進行的美術教育。 大學美術教育則包括在專業美術院校進行的美術教育和普通高等院校進行的美術教育。 此外,各類老年書畫學校,則可相應地歸為老年美術教育。 2.從教育的場所方面可分為學校美術教育、社會美術教育和家庭美術教育 學校美術教育是在各級各類學校進行的美術教育。這類美術教育一般有權威性的教學大綱,正式教材,嚴格的教學計劃和一定的考核方法等。 社會美術教育包括青少年宮美術教育,以及通過博物館;美術館、各類短訓班、補習班進行的美術教育。 家庭美術教育指在家庭進行的美術教育,一般由家長或家庭教師擔任指導。根據美術教育涵義進行的分類 從美術教育涵義出發進行劃分時,我們可以按美術取向的美術教育和教育取向的美術教育,將美術教育相應地分成以技能傳授為主,以培養專門人才為目的的專業美術教育和以培養學生審美能力與美術素質為目的的普通美術教育。

這兩種美術教育類型的差異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培養目標專業美術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各類美術專門人才,並以此滿足社會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學生以某種專業技能獲取社會職業。而普通美術教育的著眼點是對人的素質的培養,對學生的未來社會角色不具備決定性,但具有間接和隱性作用。這表現在,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具有美術素養的人完成某些工作的有效性更高,從而被社會選擇的機會更大。

2.本體性與工具性專業美術教育著眼於美術本體,傳播美術知識和技能,發展美術文化。盡管客觀上,在專業訓練的過程中,也會引起學生心理素質、精神狀態和行為特徵上的某些改變,但在主觀上並未將其作為外在目的而追求。普通美術教育雖然作為專業美術教育的寬廣而雄厚的基礎,也包括一定的對美術技能的傳授,然而更重要的是通過美術活動(以其作為工具)達到完善學生人格的目的,獲得教育學意義的效果。

3.對 既然專業美術教育的任務主要是培養專業美術人才,那麼就意味著它所實施的對象是少數經過遴選的有強烈興趣和較強基礎的學生。普通美術教育作為一種素質教育,則基本上是對全體學生實施的。

4.內容專業美術教育在要求學生具有廣博知識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向精度和深度發展。因而,教學內容的專業劃分十分精細,而且深入到美術學科的內部構成中,如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工藝、陶瓷、服裝等。為了適應向專業精度和深度發展的要求,教學內容的連續性一般都很強,一個具體內容往往連續安排一周乃至數周以上。此外,本專業的學習還按嚴格的科學程序,循序漸進地進行。如中國畫專業一般都按白描、工筆和寫意的程序進行教學。而普通美術教育對美術只作一般性的了解和嘗試,因此,其教學內容幾乎包容了美術的所有門類。鑒於如此廣泛的教學內容,而且,教學時數還必須受制於學校總體教學計劃和條件,所以,教學的嚴謹性和連續性只能是相對的。

5.評價專業美術教育培養的人才,直接以其專業知識和技能接受社會的選擇。因此,教學的效果和質量將直接受到社會的檢驗和評價。而且,社會也不斷向學校反饋信息,以使有關部門和學校不斷調整某類專業,改變其設置、培養人數和質量規格。相反,社會對普通美術教育的效果的評價就不可能那麼直接。這是因為學生——般不以美術作為職業追求,美術教學也不以技能訓練為主要目的,美術教學的效果不那麼顯見,難以引起社會的關注。而學生素質的變化又難以以某種硬指標檢驗,因此,對這一變化的評價往往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確定了美術教育的主要分類並找到各類的主要差異後,我們就可以將既存的美術教育現象和活動分派至這2種教育類型中。 各級各類專業美術院校的美術教育,師范院校美術系科的美術教育,以及某些職業中學的美術教育,屬專業美術教育。 普通中小學、幼兒園的美術教育,中、高等師范院校,中、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及普通高等院校進行的以培養學生素質為目的的美術教育為普通美術教育。至於社會和家庭存在的美術教育現象和活動,則因情況的不同,表現出相當酌復雜性。 美術教育學形成的背景 馬克思主義關於教育起源的理論認為,教育起源於生產勞動,起源於人類傳授生產勞動和生活經的需要。原始社會生產力十分低下,文化科學知識也相對貧乏,因此,教育的內容往往是綜合性的,且這種綜合性是以一種低水平的面貌呈現的。教育的基本內容由生產經驗、勞動技能和社會生活常識雜而成,獨立的學科知識尚未出現。有鑒於此,嚴格意義的學科教育在原始社會還不可能出現。 人類進入奴隸社會後,生產力持續發展,文字開始產生,文化科學知識也日益豐富。人們不可能也無必要將全部知識不加分別地傳授給所有的人。

文化知識的分化,也即學科化傾向的日趨明顯,導了學科的產生,並由此順理成章地導致了學科教育的出現。可見,學科的獨立是學科教育產生的必然提。 學科的形成經歷過漫長的過程。

歷史起源

早在西周,我國就形成了一套組織比較完備的學校教育系統。教學內容由德、行、藝、儀4個方面構成,而學科教育則形成了禮、樂、射、御、書、數6個基學科,由此開啟了我國學科教育的源流。到了封建社會,我國的教育內容除了儒家經典外,進一步涉及到科學與藝術,如唐代就包括算學、天文、醫學、律學等,宋代則設有律學、算學、醫學、畫學、武學等。 鴉片戰爭以後,由於西方科學文化的傳人,我國學科教育更趨豐富。譬如,1904年清政府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癸卯學制)中規定,中學堂的必修科目包括:·修身、講經讀經、中國文學、外國語、歷史、地理、算學(算術、代數、幾何、三角、簿記)、博物(包括動物、植物、礦物和生理衛生理化(物理、化學)、法制、理財、圖畫、體操。辛亥革命以後至今,我國學科教育的內容仍以綜合、分化等不同形式不斷變化與調整,新學科逐步得到補充,總的趨勢是向合理和科學方面發展、變化。 在國外,最早的學科起源可溯自古埃及。天文學、算術與幾何學科產生於計算尼羅河水漲落期,以及土地的測量與計算的需要。然而,西方奴隸社會學科教育的真正源流,則應從古希臘算起。柏拉圖根據「鍛煉身體」與「陶冶心靈」的不同原則,將學科區分為初級與高級兩類。當時的學科就包括游戲、音樂、舞蹈、算術、幾何學、天文學。經過以後的希臘、羅馬學者的不斷修訂,最終形成西歐中世紀早期學校的「七藝」(全稱「七種自由藝術」),包括:文法學、修辭學、辯證法(邏輯學)、音樂、算術、幾何學、天文學。 文藝復興以後,人文學科逐漸被重視,它們包括文法、修辭、邏輯以及拉丁文、希臘文等。學科也進一步分化,譬如,文法分成文法、文學、歷史等;幾何學分成幾何學和地理學;天文學分成天文學和力學。到了17、18世紀,學科的分化仍在繼續進行。隨著生產高速發展,科學日益繁榮,傳統的人文教育開始向科學教育轉化,物理、化學、植物學、動物學等學科進入了學校教育。

19、20世紀,數學成為所有學校教育中最重要的學科,學校教育中陸續增設了現代外國語、現代本國語、歷史、地理等「近代人文學科」。此後,體育、勞作、美術也逐漸進入學校教育,最終衍成了現代學科教育的完整體系。 綜上所述,人類教育的內容,最初是一些初級水平的綜合性知識,經過不斷地分化和發展,形成了自成體系的獨立學科,並由此誕生了相對完整的學科教育。美術學科知識同樣脫胎於這種分化和發展過程,美術學科教育也同樣導源於此。 隨著學科教育的誕生,人們開始自然地探索學科教學方法的問題。然而,在人類漫長的教育史中,盡管不乏頗具價值的學科教學方法,卻未成體系。直到近代師范教育制度出現以後,學科教學法才成為獨立的學科。 1794年法國設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師范院校,開創了師范教育的先河。1896年12月創辦的上海南洋公學內設師范院,可視為我國師范教育的發端。京師大學堂附設的師范館,可謂我國高等師范教育之始。而我國最早的中等師范學校則應算1902年創辦於江蘇南通的通州師范學堂。 師范教育是培養師資的專門教育,教學方法的掌握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職業技能,因此,師范教育制度在我國學科教學法的形成中起了關鍵作用。1904年1月清政府頒布的<奏定優級師范學堂章程)就規定師范生第二、三學年每周開8學時的「教育學」課程,主要內容包括教育史、各科教學法、學校衛生、教育法令、教授實事驗習等。 1922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教法與學法應該合一,主張改「教授法」為「教學法」。 1925年頒布的(新學制師范課程標准綱要)正式採用了「教學法」這一名稱,規定師范院校必修這一課程。 30年代後期,人們注意到教學法太拘泥於對教學方法的研究,而忽略了對與教學密切相關的教學內容的研究,於是將教材研究引入教學法中,並將學科定名為「教材教法研究」。後來,隨著人們認識的提高,學科知識只與教學法及教材發生聯系的局限性又獲得突破;學科教育開始與一般教學論發生更廣泛的聯系,舉凡學科教學的特殊的教學過程問題、教學組織、教學原則和教學評價等均在其研究范圍之中。這樣,就誕生了「學科教學論」。198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正式發文將「教材教法研究」更名為「學科教學論」。 近些年,學科教育的研究不斷向縱深發展,人們開始在更高的層面上探索學科教育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中的科學規律,從而為學科教育學的誕生提供了契機。 上述有關學科產生以及學科教育理論發展的基本線索和規律,構成了美術教育學形成的基本背景。了解這一背景,對我們了解美術教育學的形成過程不無裨益。

20世紀初,當教育家杜威的所謂進步教育被全面介紹到美術教育中後,便導致了美術與其他學科的結合,美術教育成為一般教育之附庸的傾向變得明顯起來,傳授美術知識和技能反而變得無足輕重。

美國美術教育家羅恩菲德和英國美術教育家赫伯·里德成了這一學術流派的執旗人。這一派的美術教育主張可以用赫伯·里德的「通過藝術的教育」(EcationthroughArt)表述。這種矯枉過正的美術教育主張,往往難以自禁地導致脫離美術本體的現象,而產生種.種弊端。針對這一情況,美國美術教育家艾斯納提出了一種具有綜合性的教育思想,即「藝術的教育」(EcationinArt)以補偏救弊。這樣,就形成了以里德和羅恩菲德為代表的工具主義和以艾斯納為代表的本質主義的現代美術教育兩大流派相持的局面。兩個英文介詞through(通過)和in(在……內)的差異,清楚地顯示了兩種美術教育思想的分野。 應該認識到,在教育取向的美術教育領地里,教育學意義的功效十分隱伏和虛遠,不像美術本身的效果反映得直觀實在並易於檢驗。<易·系辭上)中說:「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藉以喻美術教育的內部關系,美術本身比之於器,教育功效比之於道。須先識「器」,後得 「道」,離「道」談「器」則盲,境界不高,生發不遠;離「器」言「道」則玄,空虛飄忽,乏於礎基。所以,美術教育不能拘於美術自身的目的,否則,其作為教育學科的地位便大可懷疑,但美術教育的功效又斷不能不在美術的基礎上生發。換句話說,目的必須假以手段方能達至,離開了具體手段,目的只能成為空想。對美術教育中的內部關系也應作如此理解。

㈥ 常見的美術教學方法

可能對於許多剛入職的美術老師來說,自己雖然擅長畫畫,但卻對於授人畫畫這個概念十分模糊。說到底就是沒有領悟到教學美術的方法,下面我就將介紹幾種常用的美術教學方法:

以中小學為主要對象常用美術教學方法有不同的分類方法和標准。以學生學習活動內容(領域)來劃分,美術教學法可分為繪畫教學法、工藝教學法、欣賞教學法、創作教學法等。各類教學法還可以再細分。我們根據美術教學過程中,學生獲得信息來源及主要活動方式,對當前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大致歸納如下:

(一)體驗性美術教學法: 以美術感受情感體驗為主,通過激發學生美術學習興趣,感受鑒賞美術作品的美,情感體驗外化等培養學生美術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包括:

美術欣賞法。欣賞法是以欣賞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是指教師在教學中創設一定的情境,利用一定的教材內容及藝術形式,使學生通過體驗客觀事物的真善美,陶冶情操,培養其濃厚的學習興趣,正確的學習態度,崇高的審美理想和鑒賞能力。欣賞法的特點是通過教學中的欣賞活動,使學生產生出積極的情感反應。

在美術教學中組織欣賞活動的方法大致包括:

一是引起學生欣賞的動機和興趣;二是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情感反應;三是組織與指導學生參與體驗分析評價等實踐活動,以使學生的審美情感、道德情感、理智情感進一步升華;四是注意欣賞活動中學生個性、知識、能力等方面的差異。美術作品欣賞,是進行審美教育的重要課業。其教學一般有專題欣賞、隨堂欣賞和現場欣賞。對小學生來說,隨堂欣賞是重要的教學方式。由於欣賞的作品與學生所學的聯系緊密,使其更能領會美術形態特點和藝術美。因此,教師要重視隨堂欣賞教學。對中學生來說,專題欣賞和現場欣賞更適合他們的年齡特點,並能有效地擴大他們的知識容量。適當地穿插一些隨堂欣賞也能活躍學生的學習氣氛,激發學生的動手能力。

美術作品欣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介紹藝術形式和內容;二是從生產的作品時代和藝術家本人情況聯系起來分析作品,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其三,從剖釋形象入手分析作品。其四,抓住作品的特徵,作具有本質意義的分析。最後,從表現技巧與藝術功力去分析作品的藝術成就。

(二)演示法。 演示法是美術教師配合講授,以示範性地作畫、製作表演或將教具、范畫展示給學生觀看,讓學生獲得感性知識,深化學習內容的方法。美術教學的許多技法問題僅用語言講述是不夠的,必須藉助於演示,使學生直接獲得直觀視覺信息。通過直觀感受,在學生的大腦中形成對教師製作、繪畫過程的系列表象活動,使其獲得深刻印象。在演示的同時,教師再配合語言以「畫龍點晴」的講解,讓學生在一目瞭然的情景接受新的知識和技法。美術教學的這種演示過程,對學生具有巨大的魅力,是極受學生歡迎的一種教學方法。

演示的種類包括:實物、模型演示;范畫、范作演示;幻燈、電影、錄像演示;繪畫、工藝製作示範表演。

按教學內容又分為:繪畫,製作方法步驟演示;工具性能及技法特點演示。

演示法的運用:一般按演示的准備情況,可分為有準備的演示和即興演示兩種。有準備的演示是指課前做好教具、范畫、幻燈、錄像和演示的安排,進行有序的展示、講解和演示。即興演示指教學過程中,教師發現了學生在繪畫和操作過程中存在著共同性的問題,而產生的即興的「教學機智」,馬上予以示範演示,使得學生存在的共同性問題及時得到解決。

運用演示法的要求:

1.演示的准備工作要充分,組織要周密,演示工具應在課前准備齊全,課前應安排好展示的教具順序,不可丟三忘四。

2.演示內容與講述內容要一致,講述與演示順序安排要得體、配合要緊密,一般情況下邊講解、邊演示效果較佳。例如,寫意中中國畫的如何持筆,如何蘸水,如何蘸墨,如何行筆、畫法等,邊講邊演示,學生理解快、領會深。

3.展示的范畫、范作要精選,確能起到示範作用。掛圖要大,圖象要清晰,以便後面學生也能看清楚。要注意置放和懸掛演示的教具的位置。

4.教師示範表演要注意自己的身體位置,不可擋住畫面或實物,要使演示的過程讓不同座位上的學生都能看到。在黑板的右邊教師側身演示為較佳位置。工藝製作教學的演示,如剪紙、泥塑、折紙等,由於物象很小,教師要注意自己所處位置的選擇,每演示一步驟要適當調換身體之間或向學生靠近展示,以使全體學生都能看清楚。個別輔導時,修改學生作業的演示,要注意學生的位置,使自己的手臂不擋住學生的視線。

5.教師示範表演要注意工具的選擇。例如,素描塗調子的技法示範表演,用細鉛筆演示就不合適,因為後面學生看不清細細的鉛筆線條,可以改用大炭精棒代替鉛筆演示,但要向學生加以說明。

6.演示時機的選擇。演示時機和教學效果密切聯系,在教學過程中,出示教具、掛圖和技法、製作的演示時機要適當,出示過早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學生集中精力聽課時,大腦皮層出現聽課的優勢興奮灶,也叫優勢中心。如果教具出示過早,學生就會不自覺地去看教具、掛圖。造成優勢興奮灶的轉移,學生的聽覺優勢興奮灶被破壞,結果在視覺區上又出現了視覺優勢興奮灶。這就剝奪了其它區(如聽區、運動區等)的耗電量,於是就影響了其它區的正常功能。如果學生只顧看掛圖、教具,就分散了聽課的注意力,教師講課的內容就被忽略了。教具、范畫等出手過遲,也會降低其效果。因為講述的中心已過,教師一般不再詳細講解這些內容,而使講述內容與教具脫節,效果更差,甚至起反作用。因此,出示教具的時機掌握應恰當,同時還要注意出示教具的順序。注意技法有難度的局限性,要先易後難,先簡後繁,可以調動學生思維過程的遷移能力。自然的接受所有教具的內容和加強對作畫技法步驟的理解。第七,運用演示法教學,在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應注意課堂紀律的組織。

(三)觀察比較法。 觀察比較法是教師根據教學任務、組織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研究而直接獲得知識、感受、教育的方法。這種方法打破課堂和書本的約束,使教學與生活聯系緊密,擴大學生視野,從現實社會生活中接受教育。美術教育離不開觀察,觀察又總是伴隨著比較。沒有觀察,便沒有視覺和感知。觀察獲得感性的認識。沒有比較,不可能有正確的感知和准確的判斷。比較是進行思維地去認識事物。

美術教學的觀察比較對象,

1.對客觀景物、物象世界的觀察比

物象特徵:包括形體、結構、比例、色彩、明暗等。

神情、動態、活動情景及情調。

物象的關系及空間位置。

2.對畫面及其表現形象的觀察比較。

形象的特徵、形象與畫面的比例。

位置布局、形象間的關系。

黑白灰關系、虛實關系。

色彩的對比諧調、造型特點等。

無論是對物象的觀察,還是對畫面的觀察,都是在比較中進行的。例如對物體比例的觀察,無比較便得不出自身的或相互間的比例關系。明度的觀察,不進行物象間明度的比較,就得不出黑、白、灰之間暗度差別的變化關系。色彩的觀察,不進行相互間純度、釋度的比較,就不能正確感知其色相特點。虛實的觀察,不進行比較,則看不出虛實、強弱的對比關系。畫面構圖的觀察,不進行表現物象與畫紙的比例關系的比較,便無從判斷構圖布局的好壞。因此,觀察比較法是美術教學的最基本的方法。

觀察比較法的要求:

1. 指導學生有目的地觀察。通過引導觀察、比較,使學生獲得對客觀事物的正確感知和提高對事物分析的綜合能力。因此,每節課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的目的性要明確。

2. 指導學生按順序觀察比較。當學生寫生時,往往首先被對象的色彩和感興趣的局部所吸引。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按作畫步驟、順序,有計劃地觀察比較,即先觀察比較什麼,再觀察比較什麼。

3.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察比較法。繪畫訓練的任務之一是觀察方法的訓練,即樹立正確的觀察方法,也就是「整體內容」的觀察方法。「整體觀察」是從整體觀念出發,首先觀察事物的整體,保持對事物整體的印象,再觀察細小部分,以便更好局部整體的辯證地觀察地反映整體,是整體。這中間離不開比較。因此,也可以說「整體的觀察即伴隨比較的觀察」。

4. 引導學生明確比較的標准。比較是相互對比中進行的思維判斷。無論是寫生還是臨摹,都是在其對象與自己畫畫之間,不停頓的互相對照比較之中進行觀察的。其標准就是寫生或臨摹的對象。寫生畫的形象比例的觀察,則以物體的自身的長與寬為標准,得出長、寬的比例關系。物體間的比例,則以其中一物(一般多以大物體)為標准得出其間的比例關系。物體的傾斜角度則是以垂直、水平線為標准進行比較、觀察……包括品評作業的好差亦應以優秀作業作為比較標准。第五,教師要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特點,注意引導方法。低年級往往並不注重看繪畫對象,也不必要求學生看一眼畫一筆的觀察比較,可任憑他們直觀感受地去畫,不必過多地與實物對照比較。對高班學生則可按寫生要求引導其觀察比較。

㈦ 美術教學方法有哪些

美術 教學 方法 是極其豐富多樣的,而且隨著現代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的不斷深入,許多新的有效的教學方法又會不斷地涌現。下面是我整理的美術教學方法有哪些,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更多教學方法相關內容推薦↓↓↓

常見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好的教學方法有哪幾種

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區別

教學方法的種類和手段有哪些

美術教學方法有哪些

(一)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教學方法

1、講授法,教師通過語言的描述、說明,向學生傳授美術技能知識的方法,它是使用范圍較廣、頻率較高的教學方法。但是單純的講授並不能更多的引起學生的注意,而對教師的藝術表達語言、知識面等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

2、談話法(問答法)是教師與學生以口頭語言相互交流進行教學的 一種方法。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開拓學生的思維。但是問答法中由於學生的思維能力不同,提出的問題也就會千奇百怪,就要求教師要在課前做好充分的准備,語言、問題難度也要相當的考究,否則容易引起課堂的混亂。

3、討論法,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班或組為單位、圍繞某一個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各抒己見、相互啟發或 辯論 ,獲得或鞏固美術知識的教學方法。

4、讀書指導法,教師指導學生通過獨立閱讀美術教科書和課外美術資料獲取知識;擴大美術視野的教學方法。

(二)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

1、演示法

2、參觀法

3、比較法

直接感知的教學方法,能擴大學生的審美視野,但是在期間容易發生突發性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要有相當機靈的反應能力,能積極應對各種突發性的問題。

(三)以實踐為主的教學方法

實踐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提高繪制實踐活動,形成、鞏固、完善相應技能知識的教學方法,輔導練習法是以實踐為主的最重要的教學方法。它能促進學生在美術活動中能眼、手協調並用,從而提高與發展美術的創造能力與審美素質。

(四)以陶冶情操為主的教學方法——欣賞法、情境法

觀察比較法是教師根據教學任務、組織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研究而直接獲得知識、感受、 教育 的方法。這種方法打破課堂和書本的約束,使教學與生活聯系緊密,擴大學生視野,從現實社會生活中接受教育。美術教育離不開觀察,觀察又總是伴隨著比較。沒有觀察,便沒有視覺和感知。觀察獲得感性的認識。沒有比較,不可能有正確的感知和准確的判斷。比較是進行思維地去認識事物。美術教學的觀察比較對象,一是對客觀景物、物象世界的觀察比較,一是對畫面及其表現形象的觀察比較。

(五)以指導探究為主的教學方法——觀察法、發現法

引導學生明確比較的標准。比較是相互對比中進行的思維判斷。無論是寫生還是臨摹,都是在其對象與自己畫畫之間,不停頓的互相對照比較之中進行觀察的。其標准就是寫生或臨摹的對象。寫生畫的形象比例的觀察,則以物體的自身的長與寬為標准,得出長、寬的比例關系。物體間的比例,則以其中一物(一般多以大物體)為標准得出其間的比例關系。物體的傾斜角度則是以垂直、水平線為標准進行比較、觀察……包括品評作業的好差亦應以優秀作業作為比較標准。

美術教學的基本原則

1、目的性原則

包括教養與訓育統一、面向全體學生的素質教育、全面 發展、思想教育等方面。

2、激發學生興趣原則

包括師生雙向活動。

3、形象性與直觀性原則

包括感性入手。

4、審美性原則

包括含美育、思想教育兩方面。

5、知識傳授與技能訓練相結合原則

包括理性指導。

6、啟發創造性原則

包括啟發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結合實際應用等方面。

7、面向全體統一要求與因材施教個性發展相結合原則

8、綜合性與整體優化相結合原則

包括知識、技能訓練、美感培養、鑒賞、結合實際應用等綜合與整體優化,教學諸因素;教法、學法等整體優化等方面。

9、 情意性原則

包括情感教學、開放教學、信意培育等方面。

10、提供足夠信息與自主發展的原則

包括現代媒體技術、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等方面。

美術教學的核心素養是什麼

美術學科核心素養是培養學生的正確審美觀,提高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美術教育的根本引導點在於培養學生的正確審美觀,提高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新的教學大綱中有「充分發揮美術教學陶冶情感的功能,努力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美術教育,是學習一些關於美術的知識以及技能,以用來在未來教導學生。專業學習內容包含 素描 ,色彩,速寫,油畫, 國畫 ,裝飾畫,陶藝,版畫,書法,裝裱,刻印章,平面設計,立體設計,動畫設計等一系列同美術能扯得上關系的技能,當然,政治,英語,體育等課程也還是要的。

(7)美術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擴展閱讀:

正確認識學習美術的意義美術課程是審美教育的主要途徑,學生感知和形象思維能力的發展,能夠促進學生的創造和技術技巧意識的形成,能夠促進學生個性化和全面發展。

學習美術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技能訓練,而是一種 文化 的學習。只有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來學習美術,感悟美術、理解美術,才能真正體驗美術的精髓,學好美術對於訓練學生觀察力、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力、 想像力 和動手能力等各方面都有好處。

培養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興趣是帶有情緒色彩的認知傾向」。對美的追求是人的天性,我們人人都是美的追求者。尤其是青少年階段,對美的要求比其他階段的人還要高。不管是對穿著、首飾、形象的搭配、就連吃的食物造型都要求有一定的美感。


美術教學方法有哪些相關 文章 :

★ 美術教學方法有哪幾種

★ 小學美術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 美術教學方法策略有哪些

★ 常見的美術教學方法

★ 五種美術教育教學方法

★ 美術教學方法有哪幾種

★ 教案教學方法都有哪些?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㈧ 什麼是中小學美術教學的基本方法我在繼續教育網學習初中美術課程標准談到這個問題。誰能深入談談。

過去的美術創作教學模式常常是以「師」為中心。按照常規的教學模式一步一步地教給學生。並且認為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達到傳授知識,培養技能的目的,其實這無所謂叫「創作」,而只是模仿,因為它不含自主性,創造性。就像「畫匠」與「畫家」的區別。畫匠只是按部就班地模仿畫別人的東西,而畫家則是在創造一種藝術。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教師對學生是極有幫助的。所謂幫助,主要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引導學生自己去求得知識,也就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精神是社會成員最重要的心理品質之一。美術教學進程的情趣性、表現活動的自由性和評價標準的多樣性,提供了創造活動最適宜的環境。通過美術課程培養的創造精神將會對學生未來的工作和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美術創作教學不僅是技能教育,更是一種人文教育。《美術課程標准》提出:美術課程應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在此理念的指導下,為充分發揮美術的教育功能,發揮美術教育特有的魅力,對美術教學所採用的策略提出以下幾點探微。

一、創設情境,激發美術創作的熱情

所謂創設情境就是通過聲像、游戲、再現生活等方式營造一種氛圍,以便於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創作的一種教學方法。情境創設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我們要經常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創設寬松,和諧,自由的氛圍,不斷改變教學方法,鼓勵學生自我發揮,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利用一切機會,調動學生的興趣,使學生以主體形象,貫穿整個學習過程。課堂的情境包括課堂的場境和學習的氛圍。創設情境的目的在於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內在的動力支持和積極的情感體驗,是激勵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的內驅力,

1、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欣賞美

美術的題材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它與生活實際密切相聯。因此,在平時的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和生活經驗,盡量去創設一些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美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中引出問題,引起一種學習的需要,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探索中去,拓展其思維的主動性,增強其求知慾望。例如我在上《春天的色彩》這課時我讓學生走出教室,先帶他們漫步在校園中,讓學生感知春天的氣息,觀察嫩綠的小草、金色的迎春花、快樂的小鳥、忙著采蜜的小蜜蜂和在花叢中飛舞的小蝴蝶……學生們邊走邊看,感受著濃郁的春天氣息,最後我們圍坐在草坪上大家暢談春天的色彩:黃的、嫩綠的、粉紅的、大紅的……學生大膽的描述著,就在草坪上學生用油畫棒畫出了自己看到的春天,每個人心中的春天都不同,每幅作品都不同。

二、創設童話情境,引導學生體驗美

童話故事是學生最愛聽的,也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用動人的童話故事啟發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輕松解決教學中的難點。如我在上二年級《漂亮的瓶子》一課時,設計了「阿里巴巴」這樣一個童話形象,讓「阿里巴巴」帶領學生參觀「瓶子王國」,了解「瓶子王國」中成員的造型、色彩、功能。由於童話的形式既生動形象又接近學生的心理,所以學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能夠很好的參與進來,感受著童話王國中各個瓶子成員的美。

三、創設游戲情境,引導學生觀察美

有人說:「游戲是兒童的天使」,它適用於每一個孩子,適用於每個孩子們成長的每一個階段。游戲在兒童學習活動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性和持久性。巧妙的運用游戲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寓教於樂。如在上《好吃的水果》一課時,我設計了一個「瓜果大賣場」的游戲。游戲形式是這樣的:請10個學生分別扮演水蜜桃、蘋果、南瓜等瓜果的攤主,其餘學生扮演買瓜果的顧客。攤主要根據自己瓜果的色、形、味等方面向顧客介紹推銷自己的產品。顧客則根據攤主的介紹進行選購。最後比一比誰最先把自己的瓜果推銷出去。通過「瓜果大賣場」使學生在游戲中觀察了解了瓜果的形狀、顏色等,變枯燥乏味的觀察過程為生動又形象的游戲過程。

四、創設音樂情境,引導學生創造美

古人很早就提出了「琴棋書畫」四藝,反映了藝術的相融相通。音樂具有強烈的情緒感染作用,通過音樂,創設具體的環境氛圍,使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音樂之聲,能調動人的情緒,促使學生的感官、直覺發展到比較敏銳的程度。對音樂的直觀感受,誘發了他們創造性的想像。在畫國畫時我經常播放一些民族音樂如《春江花月夜》、《彩雲追月》、《好一朵茉莉花》等,讓學生一邊聽音樂,一邊畫國畫,如痴如醉的樂曲能讓學生很快地靜下心來,激發學生的感情,使得他們感情上產生共鳴,繼而使學生發揮想像,無形中牽引學生的思緒進入意境,把音樂地旋律轉化成一張色彩豐富的畫作。實踐證明經常在學生作畫的時候放一些節奏舒緩的樂曲,有助於消除學生的急燥的心情,產生一些繪畫創作的靈感。

綜上所述,通過情境的創設,有利於學生情感的主動參與,搭起了溝通教材和教育對象的橋梁,促進了學生情感體驗和表達。學生在各種情境刺激下,創造性思維能力更趨主動、活躍,思維追求個性化,美的創造力日益增強。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美術的快樂。

例如我在教學一年級《花的世界》一課時,創設了童話情境。

案例:《花的世界》新課導入

師:小朋友,今天,老師帶小朋友到花園里玩玩。

(運用電教媒體,將學生帶入一個有聲有物的環境中,增強了主題感受。孩子們靜靜地傾聽著優美的樂曲,悠揚婉轉,激越空靈。看著花兒搖曳生姿。把孩子們領進了一個美麗神往的花的世界。)

師:你看到了什麼了?

生:我看到了很多漂亮的花兒。

生:我看到了綠綠的葉子,上面還有露珠。

生:我看到花兒好像在笑。

……

師:你認識哪些花兒,說出它的名稱?

生:水仙花、茉莉花、荷花。

生:梅花、菊花、牡丹花

……

師:告訴你,在花園里要走得很輕很輕,不要踩到它們了,更不要隨意採摘。

(畫面繼續展開,將物體拉近,便於學生觀察。)

生:水仙的瓣兒真漂殼!

生:花兒的顏色真好看!

……

從這一案例我們可以看出,教師無須用更多的語言便將學生引領進了對新知自覺感悟的幻境中。讓孩子身臨其境,獲得直觀體驗,為創作《花的世界》奠定了基礎。

我在教學四年級《各式各樣的帽子》時創設的是生活情境。

師:我帶大家去逛逛帽子商店吧.你想買哪頂帽子呢?

(圖片展示各式各樣的帽子,真是琳琅滿目,應有盡有。)

生:我要買那頂白色的,白色挺配我。

生:我要買帽檐卷卷的那頂.

師:為什麼呀?

生:因為它的式樣挺漂亮的。

生:我要買軍帽.

師:為什麼要買軍帽呢?

生:因為我長大想當警察。

……

創設的生活情境「買帽子」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買」的過程不知不覺領悟到帽子的式樣特徵和功用,並且尊重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權利。

二、在探究中進行美術創作活動

探究過程是一個學生自我鑽研熟悉教材的過程,教師精心設計所提出的問題,讓學生的個性在探究中得以充分的發展,在同學的相互作用和教師的點撥指導下,思維由淺顯入縱深,最終目的是解決問題,並有新的發現和啟迪,提高其獨立取得知識的本領。「美術創作」教學指在美術領域內「運用材料、技法、過程、要素和分析來製作視覺藝術作品」的行為,是與復制、臨摹相對的,它不同於諸如美術技能、理論和以臨摹為主的教學,更不用於其他學科。
美術繪畫課要明確教學目標,安排富有情趣的教學內容,通過看看、想想、講講、畫畫等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表現能力,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使學生全面提高並且主動發展,使課堂教學素質化得到真正體現。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這樣寫道:「改變過去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認為兒童在學校的學習固然包括學習現成的書本知識,但更主要的是自己進行研究發現。因此,我認為兒童美術創作教學迫切需要引進探究式學習方式,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技法,會產生不同的視覺藝術效果。美術創作是一種創造性的行為,不可能由老師教出來,而只能由學生自主探究來進行。

探究式學習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探究式學習方式具有更強的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創造性特點。其作用在於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增強探究意識,學會探究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創設自主、民主的學習氛圍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基本保證,是探究式學習的最佳情境。教師巧妙地「引」,學生主動地「學」,讓每個學生的個性在和諧的教育氣氛和積極主動的學習生活中得到發展。此時此刻,學生處於—種放鬆狀態,思維極其活躍,敢想,敢問,敢說,敢做。教師以學習者的身分參與了學生的質疑、討論和辯論,把思維的空間留給學生,把說的機會讓給學生,使學生在做學習主人的意識支配下,自主探究,集思廣益,從而以極大的學習熱情去遨遊知識的迷宮,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去尋找合適的答案。

《樹葉拼貼動物》教學設計

(我根據欣賞-實踐探究-總結經驗的教學模式,結合語文課《樹葉畫》的教學安排了三次教學活動。)

活動之一:欣賞

l、多媒體課件展示秋天的樹林.

2、讓我們一起在秋天的樹林里散散步吧,你能撿到哪些樹葉呢?

3、展示各種顏色,各種形狀的樹葉。

4、樹葉還能做成畫呢。展示多幅樹葉畫,學生欣賞。

5、你能給每一幅畫取一個漂亮的名字嗎?比如「金魚戲水」

6、樹葉畫真漂亮!小朋友想自己動手做—做嗎?請大家回去試一試吧。

活動之二:實踐探究

學生帶著問題,試做樹葉畫。

1、做樹葉拼貼畫需要怎麼樣的樹葉?

2、樹葉拼貼畫是怎麼做的?

3、如何根據樹葉的形狀特點拼貼動物

實踐過程中學生可請家長幫忙,可與同學交流,也可以問老師。

活動之三:總結經驗

1、分小組自由交流。

2、讓口頭表達能力較強的學生上台,向全班同學介紹自己的樹葉畫

①樹葉畫的名稱是什麼?

②是用哪幾種樹葉拼貼起來的?

③樹葉畫的每一部分是用什麼樹葉做成的? (可以說名稱、形狀或顏色)

3、師歸納總結。

4、學生對作品進行修改,辦樹葉畫展。

在這一美術創作過程中,教師沒有手把手地教孩子怎麼做,而只是用欣賞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慾望,給學生創設了一個有利於探究的環境。學生在這種輕松愉悅的環境中自主探究,自覺達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並且學習的熱情很高。這種探究式的學習方法可以使學到的知識更深刻,技能更鞏固。

運用探究式學習來進行美術創作,可以讓學生充分享受學習之悅、攀登之趣、體驗知識之樂、創作之美,催其奮進,增其信心,真正成為「發現者、探索者、研究者」。

三、在合作中進行美術創作活動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依不同性別或能力,混合編成若干小組,小組成員分工合作,相互扶持,彼此指導,共同努力達成教學目標。合作學習在教育領域中的研究始於20世紀中期的美國,結果發現,合作學習不但有利於兒童形成積極的同伴關系,而且對兒童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發展都有積極的作用。《美術課程標准》中這樣要求「教師應重視對學生學習方式的研究,引導學生以感受、體驗、觀察、表現以及收集資料等學習方法,進行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

合作學習可以滿足學生的社會需要,有利於改善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能真正發揮個人在集體中的作用,強化學生與環境的交互活動,有效促進學生心理機能和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而小組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最簡便易行但效果顯著的模式,對低年級兒童的身心發展非常切合。

1、小組合作學習在課堂教學中的優勢

1).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為全體學生,尤其是為學習困難的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課堂參與機會,增強了主體參與性。

2).小學學生的小組學習活動不能等同於科學家的研究工作,但是組織形式和探究過程的相似,為學生獲得科學研究的相關體驗提供了基礎。

3).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將個人獨立學習成果轉化為全組共有的認識成果,培養了群體意識和活動能力。

4).小組合作學習有互查作用,能使學生從別人的經驗和方法思路中學到更多知識。

5).小組合作學習後的匯報有利於開展有競爭的合作,還可以將小組共同的認識成果轉化為全班共有,能激發創新,拓展思維,提高了教學實效。

6).小組學習過程中存在著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的過程,具有激勵和導向作用。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自我監控、自我調節能力。

2、合作小組的組成方法

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只對小組成員的知識水平、智力因素進行調配是不夠的,要考慮到學生生理和心理發展的不同水平。我們還要注意男女生的比例搭配。否則,男生組或女生組思維方式及活動能力都會損失一些多樣性,對開拓思路、發展創新思維也有一定局限性。

在組成小組時,人數的設定直接影響合作學習的效果。我所在的學校實施的是大班額教學,學生人數在50---60入之間,應該說大班制不利於合作學習的組織。我在需要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時,在教學中,我開始以6人為一組指導學生合作學習,出現了這些情況:6人中總有一兩人容易脫離討論,或被忽視;美術課堂上教學時間很短不能給很充分的時間討論研究,小組討論中6人輪流發言所佔用的時間就顯得很長;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中存在合作和與競爭,必須團結協作才能與其他小組競爭,要統一小組意見6人組難度也較大。因此,我將學生就近按四人為一組從新分組,小組合作中個人的發言時間、受關注程度、統一意見的合作效率與意識立刻得到提升。

由此,我得出結論,針對像美術課這樣教學時間短、實踐時間長的學科,採用四人小組學習法更恰當,特別是低年級兒童很適合人數少的組合,甚至採用兩人一組的互助學習也對培養合作學習能力非常有益。

3、小組合作學習在美術課堂中的應用

1).從肢體動作的指導開始培養小組合作習慣。

有人可能認為只要小組成員在一起就可以進行討論,不用注重學習的肢體動態。其實不然,學習的效果好壞是很受肢體動態的影響的,明確地說就是小組學習氣氛往往要靠肢體的動作來營造。

一節美術課上,我指導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說一說自己對美術書上的作品有何感受。我的問題是:你喜歡哪一幅作品,喜歡它的什麼特點?為什麼喜歡?請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同組的同學,由組長負責組織發言,每個人都要發言。當我布置完學習要求後到各組去巡視,發現他們各看各的書,偶爾和同桌的同學交流意見,小組內並沒有活動起來。我巡視到哪個組,哪個組就有學生舉著書,想告訴我他們的看法,並不理會同組的學生。這怎麼行呢?這和我來問,學生舉手回答有什麼區別呀?對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都沒有什麼幫助,這一教學環節也成了擺設,沒有起到讓學生充分討論交流的作用。我連忙指導組長安排本組同學或按座位順序,或按舉手先後順序發言,但是討論的氣氛依然冷清。我掃視全組,發現他們都低著頭看自己的書,即使有人發言,也沒有注意傾聽,只沉浸在自己的思維中。我們都知道:交流是說與聽雙方的事。眼神、表情是語言的說明,和生動的語言具有同樣的感染力,面對面交流是傳遞信息最好的方法。我靈機一動,讓同組的學生都放下手中的書,聚集過來圍在一本書周圍,把他們的目光都集中在發言同學所說的畫面上。討論的氣氛立刻就不同了,學生開始很自然地就其他同學的發言內容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就這樣我對每個組提出了形體上的要求,使課堂討論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

由此可見,由於低年級學生有意注意時間短,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較強,又多是獨生子女,交流能力弱,要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必須通過肢體活動來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以培養小組合作學習的習慣。

2).發揮教師的示範作用,培養小組合作的能力。

教學中我們發現,沒有進行過小組合作學習的學生根本不知要如何進行合作,尤以一年級學生為最。他們的知識經驗少,對合作交流的認識幾乎為零。我們首先要通過教師的示範在他們大腦中建立起合作學習的概念。例如在欣賞作品時,我先請分析能力較強的學生發表見解,表示同意或不同意他的意見,如果不同意就補充不同的意見。然後再請學生針對不同的作品模仿老師與同學的交流方法進行兩人討論,使其形成一種模式,給學生一個導向,再放手讓學生在小組中自由討論。這樣由於教師示範在先,學生合作起來才具有明確的方向性,合作才得法,交流才有效。

3).培養小組長,提高合作學習時效。

俗話說:「鳥無頭不飛,兵無將不勇。」沒有組長的組織和指揮,學習小組只是徒有其名,學生或盲目行動,或遲疑不動,根奉無合作可言。況且低年級學生自製力很差,貪玩好動,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合作學習氛圍,就會導致課堂組織紀律散亂,教學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為了能有效地進行合作交流,選拔並培養小組長就顯得至關重要。我們可以通過

以上幾點是我在課改初始階段的淺顯體會。要讓小組合作學習更深入有效,還需要進一步優化小組結構,精選合作內容,豐富合作形式,使之真正成為有效可行的學習方式,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合作學習需要改變傳統的整齊、標准化課堂教學模式,建立美術課堂中學生思維活躍,表現風格多樣的教學景觀。座位排放是合作學習的教室物理環境,教師可根據各種美術創作活動的需要來合理設置座位。積極的相互依賴是合作學習的基本要素,因此教師可根據學生認知差異,構建一個結構合理的合作群體,在生生互動中進行「幫扶」學習、互幫互學。合理的合作環境的營造,能使合作學習運作更加流暢、和諧、默契,合作的成果也會因此而水漲船高。

總之,創作中的合作學習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提高了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促進了學生主動、全面發展,敢於創新探究;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健康心理得以發展;學生增強了交往,掌握了初步的社交能力;有效地激活了師生的創作激情,形成了愉快教學的良好氛圍。

四、整合生活經驗進行美術教學

對學生而言,未知的領域是無限廣闊的。當學生對美術創作有了探索的慾望和探究的能力時,僅靠課內是滿足不了他們的需求的。此時,我們應當引導學生把探究的領域擴展到課外生活中。

生活是知識的源泉,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是教材內容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新課程的美術創作教學,應是知識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的整合,課程內容只有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融會貫通、整合構建,才可能使學生獲得的知識技能深刻、牢固,讓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發展的能力。

案例:《有趣的拓印》教學片段

在「有趣的拓印」教學中。課前我讓學生們欣賞課文彩頁,研究需要帶哪些工具和材料,並且去實踐一下哪些東西可以拓印.教學時我巡視了一下教室,發現孩子們帶的拓印材料五花八門,盡有盡有。

師:小朋友一定知道有許多東西可以拓印吧!

生:老師,我拓印了樹皮和樹葉.(他很自豪地舉起他的作品)

生:我知道硬幣可以拓印。

生:我知道鞋底可以拓印。

生:我知道粗糙的牆可以拓印

生:我知道汽車輪胎可以拓印

……

在學生們熱情高漲的時候,我建議大家將自己的作品與其他同學進行經驗交流,說說拓印的方法、過程和新發現,並且在交流過程中互相幫助修改不足,使自己的作品更美。在這一片斷教學中,可以看出,孩子們經過探究合作交流,使生活經驗得到了升華,知識技能更加深刻。生活經驗與教學內容的整合,一是促進了學生自主探究問題能力的發展;二是解決了教學內容中難點問題;三是便於學生獲得的知識與技能更牢固;四是美術新課程創作資源在與學生生活經驗的整合中得到創生新與發展。

《美術課程標准》指出:美術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美術學習絕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技能技巧學習,而應視為一種文化學習。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體現以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離不開學生的生活世界。植根於學生生活世界的美術教學是豐富多彩的,為學生生活世界服務的美術課堂教學是鮮活生動的,學生的生活世界將會成為美術教學的源泉。

五、給予積極的鼓勵性評價促成可持續發展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美育對培養全方面發展的素質人才的作用越發重要。美育是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具有開發智力,陶冶情操,培養美感和愉悅身心的作用。它可以教育學生樹立審美觀念,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培養學生認識美,創造美的能力,美育的基本特徵是具有示之以形的形象性,動之以情的情感性和寓教於樂的愉悅性,它的這一特性是其它教育所不能取代的。

作為美術教師,經常會碰到這樣的情況:孩子們極其興奮地把作品拿到你的面前,眉飛色舞地向你講解他的創意。他們的意圖並不是讓你指正缺點,而是希望聽到你的表揚和肯定。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兒童美術創作表達的是兒童自我的思想情緒,屬於最原始的思維,這種思維惟兒童獨有。因此,教師對兒童創作進行評價的,要順應兒童的思維,尊重兒童的想法。蘇霍姆林斯基曾精闢地指出:「你任何時候也不要急於給學生打不及格的分數,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進學生好好學習的願望。」評價時否定學生的作品,最容易使學生失去這種力量。評價作品時要以表揚為主,要在學生原有的基礎上,發現他們的點滴進步,用激勵性的語言給以肯定和鼓勵:「你真棒!」「顏色真漂亮!」「你這個想法真有創意。」「你觀察得很仔細。」「你畫的人很誇張傳神。」……使學生獲得喜悅和滿足。這種喜悅和滿足會進一步產生自我激勵的心理狀態,自信心也會隨之產生。

美國藝術教育家維克多·羅恩菲德在《創造與心智的成長》中提出美術教育的任務「既不是藝術本身,又不是藝術作品,也不是審美體驗,而是兒童通過藝術教育,他們將愈來愈富有創造力,愈來愈思維敏捷。」

閱讀全文

與美術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二王寫字的方法和技巧 瀏覽:581
車險報警流程及解決方法 瀏覽:815
中單循環賽制計算方法 瀏覽:879
畫西施的圖片方法 瀏覽:437
還可以用什麼方法畫出直角圖片 瀏覽:214
如何防止田旱的土方法 瀏覽:234
時域卷積在頻域計算方法 瀏覽:517
腹透析使用方法 瀏覽:635
眼唇霜使用方法 瀏覽:893
小學二年級數學時間的計算方法 瀏覽:327
頭發盤起來的方法視頻 瀏覽:119
稅收調研方法有哪些優缺點 瀏覽:484
如何選擇膠回收方法 瀏覽:432
什麼樣方法降血糖 瀏覽:339
快速貼紙製作方法 瀏覽:523
廢氣廢水檢測方法 瀏覽:448
豐田氣門墊計算方法 瀏覽:236
兒童口腔創傷治療方法 瀏覽:123
盜搶騙案件上升的原因及解決方法 瀏覽:188
治療尋麻疹好方法 瀏覽: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