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定量研究基於實證主義方法論

定量研究基於實證主義方法論

發布時間:2023-04-06 13:46:49

❶ 論教育定量研究的三個問題

論關於教育定量研究的三個問題

論文關鍵詞:研究定量研究定性研究

論文摘要: 定量研究方法是教育研究中的主要研究範式之一。在教育研究中應用定量研究方法時,應明確其適用范圍;在處理、使用數據時,應實事求是,注意數據的有效性;應客觀看待其局限,注意與其他研究方法尤其是定性研究方法的整合使用。

定量研究是對事物的量的分析和研究,是通過結構觀察、、實驗、測驗等方法搜集數據,並結合已有的量化資料對事物進行客觀研究,以揭示事物變數之間的因果關系的一種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從理論上講起源於實證主義。孔德的實證主義哲學及其方法論、紐拉特和卡爾納普等的實證主義以及美國的實用實證主義的發展,使定量研究應運而生,並在20世紀中後期發展成熟。[1]起初,定量研究作為主要研究範式之一,主要被運用在自然科學和科學領域。後來,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西方一大批自然科學家和教育研究者如高爾頓、桑代克等,開始把定量研究應用到教育領域中。我國的定量研究興起於20世紀30年代左右,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雖有了很大進展,但仍然不夠成熟和完善。其中,教育領域中定量研究的運用更是有許多問題值得注意。下面就其中的三個問題進行簡要分析,希望對改進教育定量研究有所幫助。
一、教育研究中定量研究方法的適用范圍問題
關於定量研究在教育中的應用,一直以來都有兩種不同的傾向。最初,定量研究在教育中的應用遭到許多質疑和批評,後來隨著其在教育領域中的廣泛應用以及一些顯著成效的取得,又出現了另一種傾向,即把教育研究完全定量化,不論什麼教育問題,都要用定量方法來研究。顯然,這兩種傾向都是不利於教育研究的。我們知道,任何方法都不會是萬能的,教育定量研究也不例外,它不可能適合一切教育研究。因此,在教育研究中選擇研究方法時,一定要遵循“方法與問題相適應”的原則,根據所研究的教育問題的具體特性來慎重選擇。如果不適合用定量方法,一定不能苛求。這就要求我們要明確定量研究在教育領域中的適用范圍。下面就從兩個方面來簡要說明教育定量研究的適用范圍。
1.教育定量研究適合於對教育中的物質現象進行研究
教育定量研究是對教育現象的量的方面的研究,然而並非所有的教育現象都能量化。一般而言,教育現象中屬於物質現象的方面,如各級各類教育事業發展的規模和速度、教材與教學質量、畢業生就業率等,量化是比較外顯的,可以採用定量方法進行研究。而那些屬於精神現象方面的,如學生的學習態度、教師的師德狀況等則很難量化或難以量化到讓人滿意的程度,採用定量方法進行研究效果可能不會很好。[2]
2.教育定量研究適合於對研究者不熟悉的或較大樣本的教育對象進行研究
定量研究注重的是研究的條件和結果,而不是研究的中間過程。它不考慮研究者對研究過程和結果的影響,而且,它往往是通過大量的抽樣來進行研究,進而從樣本推斷總體的情況,研究的結果具有普遍性,因此適合對研究者不熟悉的或較大樣本的教育對象(如某區義務教育普及狀況、某地流動子女就學狀況、某大學畢業生就業狀況等)進行研究。像學生個案研究、學生袋評價等則不適宜用定量研究。[3]
二、教育研究中定量數據的處理問題
由於教育定量研究是對教育現象的量的研究和分析,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就難免會遇到數據處理的問題。教育研究中定量數據的處理要注意兩個問題。
1.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
教育研究中,在對搜集來的資料和數據進行量化分析時,一定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有時,有些研究可能要對許多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研究者此時一定不要因為怕麻煩而簡化數據或者故意丟掉一些數據。此外,對資料和數據統計分析的結果有時可能會跟自己的研究假設有出入甚至大相徑庭,這時研究者一定要尊重客觀事實,不能為了證明自己的研究假設而人為地篡改數據。比如研究某大學的就業率,數據統計分析的結果是50%,而研究者就可能出於某種目的而把這一數據改為80%。這種做法是對客觀事實的不尊重,也是對教育研究的不負責任。
2.要保障數據的有效性①
在教育研究中,除了要實事求是地處理搜集來的數據,還要保障數據的有效性。只有有效的數據才能保證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才能說明所研究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注意,有時有些數據雖然是客觀的,但對研究不一定是有效的。比如研究某大學的A、B兩個專業的就業率,數據統計結果顯示A專業就業率為60%,B專業為100%。但A專業有100名學生,而B專業只有1名學生。雖然數據統計結果顯示B專業的就業率遠高於A專業,但我們並不能因此就說B專業比A專業好就業。很顯然,這個例子中B專業這個100%的就業率就是無效的,是不能說明所研究問題的。
三、教育研究中定量方法與定性方法的整合問題
近些年來,關於研究方法的整合問題已經有許多學者在研究。我們知道,每種研究方法都不可能單獨解決所有研究問題,因此多元方法整合進行研究就成為了研究方法的發展趨勢。在教育領域,人們也越來越重視將定量研究與其他研究方法尤其是定性研究方法進行整合。定性研究是對事物的質的方面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採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採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研究方法”。[4]在教育研究中將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整合不僅是必要的,而且在整合中也要注意做到優勢互補。
1.二者整合的必要性
在研究中,研究對象的復雜性以及定量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決定了定量方法不可能單獨解決所有教育問題。定量方法只有與定性方法整合使用,才能促進教育研究進一步向前發展。
(1)教育研究對象的復雜性。教育研究對象的復雜性決定了在教育研究中不可能追求完全定量化,有些研究只有將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整合才能完成研究。教育研究所要研究的教育現象,由於時間的一維性以及教育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的非線性作用,不僅不可重復、不可控制,而且都有一個個獨立的具有反思能力的人參與,完全定量是根本不可能的。即便在教育研究中我們人為控制的教育現象,也無法做到與當時情景完全相同,充其量只是幫助控制某種教育實驗中的某些無關變數。[5]另外,從辯證唯物主義方面來說,任何教育現象都是量與質的統一體,不存在只有量沒有質或只有質沒有量的教育現象。因此,我們要想清晰透徹地研究、理解一種教育現象,就必須同時對它的量的方面和質的方面進行研究。
(2)教育研究中定量研究本身的局限。教育研究中定量研究方法本身存在著很多局限。首先,由於適用范圍的限制,它對那些不能量化的教育現象無能為力;其次,定量研究的結果具有概括性,雖然能由樣本推測教育現象總體的特徵,但只能代表總體的一個平均數值,而不能體現出每個個體的特殊性;再次,定量研究要求嚴密性,但實施起來卻很復雜、困難,如問卷和測量量表的編制有許多要求,樣本的抽取要求隨機,要對調查資料進行數理等;[6]最後,由於技術與測量工具的發展尚不完善,許多教育問題難以採用定量方法進行研究,或者即使採用定量方法,結論也可能出現偏差,難以有效地說明問題。[7]教育定量研究的這些局限也決定了其不可能單獨解決所有教育問題,有些教育問題的研究必須要藉助其他方法尤其是定性方法的幫助才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2.二者的整合要做到優勢互補
在教育研究中,定量方法與定性方法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兩者的'區別,從研究目的上說,定量研究的目的是對教育現象的量的規定性的研究,定性研究則是對教育現象的質的規定性的研究;從適用范圍上說,與上述定量方法的適用范圍不同,定性研究主要適用於對教育現象精神方面的或研究者比較熟悉的較小的樣本以及具體的個案進行研究;從研究方法上說,定量方法是一種演繹過程,注重統計分析和研究的結果,定性研究則基於描述性分析,注重研究的過程;從研究結論上說,定量研究的結論具有科學性、客觀性和精確性,可以推論到總體,定性研究的結論在很大程度上帶有模糊性和不確定性,不能推論到總體。[8]
兩者的聯系表現在:定量研究不能代替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必須以定性研究為基礎。在教育研究中,無論定量分析如何發展,其工具和技術有多麼完善,所能解決的也只是教育現象中量的方面的關系,教育現象中本質方面的東西必須藉助定性分析才能認識。而且,定量研究的結論如果沒有通過定性研究進行清晰透徹的解釋,就只能是一堆死的數據,是無法明確地揭示所研究的教育現象的。[9]
由上述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的關系可以看出,兩者在許多方面都是互補的。在教育研究中,將兩者整合使用,一方面可以彌補各自單獨使用時的缺陷,另一方面可以發揮各自的優勢,使教育研究在量的方面科學、精確,在質的方面清晰、透徹,從而提高說服力。因此,在教育研究中,我們應避免“泛化”定量研究,而應重視兩者的整合使用,充分發揮各自的研究個性和特色,形成巨大張力,達到優勢互補。[10]比如研究大學畢業生就業分布狀況,就可以通過問卷等定量方法獲得各個地區就業學生的數據,然後再通過定性分析產生這種分布狀況的原因,並提出相應對策。這樣將定量與定性結合使用,既發揮了定量分析的精確性、客觀性和簡潔性,讓學生就業分布狀況一目瞭然,又發揮了定性分析的全面性、深刻性和探索性,給出了清晰的原因分析及對策,兩者優勢互補,很有說服力。
四、結語
總之,定量研究作為教育研究中的主要研究範式之一,有優勢也有局限。我們只有把握其適用范圍,將其與定性研究結合起來,進行優勢互補,才能提高教育研究的科學性和精確性。

注釋:
① 這部分內容參考老師課堂講授內容,如有錯誤和疏漏,那是筆者理解有誤,特此說明。

參考文獻:
[1]沃野.關於科學定量、定性研究的三個相關問題[J].學術研究,2005,(4):41-47.
[2][3][10]付瑛,周誼.教育研究方法中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比較[J].教育探索,2004,(2):9-11.
[4]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22-23.
[5]栗玉香,馮國有.教育科學研究不宜苛求定量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1991,(2):33-35.
[6]吳爭程.定量方法在我國社會研究中的應用現狀探析[J].湖北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6(1):12-13.
[7]常 蕤 .教育研究中的定量研究 芻 議[J].滄州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3,19,(1):61-62.
[8]伍紅梅.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的比較及結合[J].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2009,9(3):70-72.
[9]嘎日達.論科學研究中質與量的兩種取向和方法[J].北京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1(1):54-62.

請繼續閱讀相關推薦: 畢業論文 應屆生求職

畢業論文範文查看下載 查看的論文開題報告 查閱參考論文提綱

查 閱更多的畢業論文致謝 相關畢業論文格式 查閱更多論文答辯

;

❷ 如何理解社會研究方法體系的三大層次

社會研究方法體系的三大層次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方法論是社會研究方法體系的基礎,其中哲學方法論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是最基本的方法論。方法論決定和影響著在社會研究中如何去觀察研究社會現象,以及採用什麼具體方法和專門的技術工具。同時,具體方法和技術、工具的發展將促進方法論本身的發展。不同的研究方式與不同的方法論之間存在某種內在 聯系,各種不同的具體方法和技術與不同的研究方式之間,也存在著一種內在聯系。比如,調查研究的方式往往需要運用抽樣的方法、需要設計問卷的技術、需要運用計算機對收集的資料進行統計分析。
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存在哪些主要的差別?如何理解二者之間不存在好壞優劣之分?請說明理由。
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側重於、且較多地依賴於對事物的測量和計算。定性研究則側重於和依賴於對事物的含義、特徵、象徵的描述和理解。
1.從認識論的角度看,二者基於不同的範式。定量研究源於實證主義,接近於科學範式;定性研究從屬於人文主義的自然範式,力圖對社會生活的自然場景加以整體的理解和解釋。
2.從研究的邏輯過程看,定量研究與演繹過程更為接近,目標是確定變數之間的因果關系,強調價值中立,常常是對已有理論的檢驗;定性研究基於描述性分析,注重現象與背景之間的關系,認為事實與價值無法分離。其邏輯方式本質上是歸納的過程,即從實地研究中所獲得的經驗材料中歸納出具有理論特性的命題和闡釋框架。
3.在理論與研究的關繫上定量研究則用於理論檢驗;定性研究通常用於理論的構建。
4.在研究方式上,定量研究側重於對社會事物的精確測量和計算,強調研究程序的標准化、系統化和操作化,常使用調查、試驗、文獻研究,獲得數量化的資料便於使用統計學方法分析變數的因果關聯;定性研究側重於對行為主體的意義以及行為過程的描述和闡釋。強調行為背景因素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強調研究程序、方手段的靈活性和特殊性,常使用實地研究,獲得具體的實地資料。
5.總的來說,定量研究在結果上具有概括性和精確性,但對社會生活的理解缺乏深度;定性研究可以獲得深入理解社會生活的豐富細致的資料,但難以推及整體的社會運行狀況,這是研究過程的兩種途徑,發揮著不同的作用,不存在誰優誰劣的問題。
陳述社會研究的一般程序,畫出這一過程以及主要內容。
作為一種系統的科學的認識活動,社會研究遵循著一套比較固定的程序。從大的方面看,我們可以將社會研究的過程分為五個階段:
(1)選擇問題的階段:從程序上看,選擇研究問題是一項社會研究活動的起點,是整個研究工作的第一步,研究問題一旦確定,整個研究活動的目標和方向也就隨之確定。眾多的因素決定和制約著研究問題的選擇。例如理論素養、生活閱歷、觀察角度、研究興趣以及所處的社會環境、客觀條件等,選題方面的主要任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選取研究主題,即從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大量的現象、問題和領域中,根據研究者的興趣需要和動機確定一個研究主題。二是形成研究問題,進一步明確研究的范圍,集中研究的焦點,將最初比較籠統、寬泛的研究領域具體化、精確化。(2)研究設計階段:研究設計階段的全部工作就可以理解成為現實研究的目標而進行的道路選擇和工具准備,所謂道路選擇,指的是為達到研究的目標而進行的研究設計工作,它涉及研究的思路、策略、方式、方法以及具體技術工具等各個方面。所謂工具准備,主要指的是對研究所依賴的測量工具或信息收集工具,如問卷、量表、實驗手段等等的准備。(3)研究實施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具體貫徹研究設計中所確定的思路和策略按照研究設計中所確定的方式、方法和技術進行資料的收集工作,因而有的書中也稱為資料收集階段。(4)資料的處理與分析階段:資料分析階段在有的書中也稱為研究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對研究所所收集到的原始資料進行系統的審核、整理、歸類、統計和分析。(5)結果的解釋與報告: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撰寫研究報告,評估研究質量,交流研究成果。
第2章 社會研究的基本方式
1、理論檢驗的步驟:(1)詳細說明待檢驗的理論(2)由理論導出一組概念化的命題(3)用可檢驗的命題形式即假設的形式重述概念化命題(4)收集有關資料(5)分析資料(6)評價理論。
2、理論是以一種系統化的方式將經驗世界中某些被挑選的方面概念化並組織起來的一組內在相關的命題。通常可將理論化分為三個層次,即宏觀理論、中層理論和微觀理論。由於實踐上的原因,研究者在一項具體研究中所涉及的,通常並不是宏觀意義上的理論,而是那種相對簡單、相對具體、相對小型的理論,即那些中觀層次的理論和微觀層次的理論。
3、概念、變數、命題和假設是構成理論的基本要素。
4、概念是建構理論的「磚石」和「基本材料」,正是由邏輯地聯系起來的概念形成理論。
5、在社會研究中,理論也可以是由變數語言構成的,其目的是描述不同變數及其不同屬性之間所存在的某種邏輯關系。
6、直接由概念構成的是命題,而理論則是由一組命題所構成的。如果把概念成為建築理論大廈的「磚石」的話,我們就可以把命題說成是建築理論大廈的「預制板」。
理論的結構要素包括哪些?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是怎樣的?
答:理論的結構要素包括:概念、變數、命題和假設。
(1)概念是構建理論的「磚石」和「基本材料」,正是由邏輯的聯系起來的概念形成理論。(2)在社會研究中,理論也可以說是又變數語言構成的,如果把概念稱為建築理論大廈的「磚頭」的話,我們就可以把命題說成是建築理論大廈的「預制板」。(4)在社會研究中最常用的命題形式是假設,即一種有關變數間關系的嘗試性陳述,或者說一種可用經驗事實檢驗的命題。
第三章 選題與文獻回顧
1、閱讀文獻時,應對如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特別注意:(1)每一研究的理論框架和研究背景。即了解各個不同的研究分別是從哪一點出發的,他們各自的目標是什麼。(2)該研究的方法。包括研究對象、研究方式、抽樣設計、樣本特徵、資料分析方法等等。(3)該研究的主要結果。包括它在討論部分所提出觀點、所作的推論等等。(4)自己對該研究的評價。包括你所認為的該研究的特點和獨到之處,也應包括你所認為的該研究所存在的主要不足,特別是在方法上、研究效度或信度上的不足。
2、研究問題的明確化,指的是通過對研究問題進行某種界定,給予明確的陳述,將最初比較含糊的想法變成清楚明確的研究問題,將最初比較籠統、比較寬泛的研究范圍或領域變成特定領域中的特定現象或特定問題。這是選擇研究問題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
3、縮小問題的內容範圍,清楚明確地陳述研究的問題,是使研究問題明確化的兩種方法。
4、文獻回顧指的是對到目前為止、與某一問題領域相關的各種文獻進行系統查閱和分析,以了解該領域研究狀況的過程。或者說,就是一個系統地識別、尋找、考察和總結那些與我們的研究有關的文獻的過程。它可以幫助研究者熟悉和了解本領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為研究者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同時還可以為解釋研究結果提供背景資料。
第四章 研究設計
1、探索性研究是一種對所研究的現象或問題進行初步了解,以獲得初步的印象和感性認識,同時為今後更周密、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礎和方向的研究類型。
2、描述性研究的目標是發現和概括總體在某些特徵上的分布狀況,它具有系統性、結構性和全面性等特徵。
3、解釋性研究的目標是回答「為什麼」,是解釋原因,是說明關系。
4、最常見的分析單位類型是:個人、群體、組織、社區、社會產品。它們都是社會研究中的研究對象。在做出研究結論時,要注意防止犯與分析單位有關的區群謬誤和簡化論錯誤。
5、社會研究在時間維度上可以分為橫向的和縱向的。縱向研究中還可以進一步區分為趨勢研究、同期群研究和同組研究。
第五章 測量與操作化
1、測量就是根據一定的法則,將某種物體或現象所具有的屬性或特徵用數字或符號表示出來的過程。測量的四個要素是:測量的客體、測量的內容、測量的法則、數字或符號。
2、操作化就是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可觀察的具體指標的過程。它是對那些抽象層次較高的概念進行具體測量所採用的程序、步驟、方法、手段的詳細說明。操作化是社會研究中由理論到實際、由抽象到具體這一過程的「瓶頸」。
3、操作化過程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工作:意識澄清與界定概念;二是發展測量指標。
4、測量層次分為四種,即定類測量、定序測量、定距測量和定比測
量。四種測量的層次由低到高,逐漸上升。高層次的測量具有低層次測量的所有功能,它即可以測量低層次測量可以測量的內容,也可以測量低層次測量所無法測量的內容,同時,高層次的測量還可以作為低層次測量處理。
5、測量的效度即准確度。它是指測量工具或測量手段能夠准確測出所要測量的變數的程度,或者說能夠准確、真實地度量事物屬性的程度。測量的效度具有三種不同的類型,即表面效度、准則效度和構造效度。
舉例說明操作化在社會調查中的地位和作用。
含義:操作化就是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可觀察的具體指標的過程。比如,將抽象概念「同情心」轉化為「主動幫助盲人過街」、「主動給討飯者錢物」、「主動向災區捐款」,就是操作化的一個例子。
操作化在社會研究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存在於研究者頭腦中的各種概念、意識,研究者用以構建其理論大廈的各種基本變數,都只有經過了合適的操作化之後才會在普通人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社會中顯現出來。從另一方面看,操作化也是具有定量取向的社會研究的關鍵一環。尤其是在解釋性研究中,若要對任何有關社會現實的理論假設進行檢驗,操作化往往是不可迴避的前提。這就是說,只有通過操作化的過程,將思辨色彩很濃的理論概念「轉變成」、「翻譯成」經驗世界中哪些人人可見的具體事實,假設檢驗才成為可能。
因此,可以說操作化是社會研究中由理論到實際、由抽象到具體這一過程的瓶頸。從理論思維的天空,到經驗研究的大地,有著相當的距離。而這種操作化的過程,就是溝通抽象的理論概念與具體經驗事實的一座橋梁,它為我們在社會研究中實際測量抽象概念提供了關鍵的手段。
第6章 抽樣
1、抽樣指的是從組成某個總體的所有元素的集合中,按一定的方式選擇或抽取一部分元素的過程。或者說,抽樣是從總體中按一定方式選擇或抽取樣本的過程。抽樣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通過這些樣本值去估計和推斷各種總體值。抽樣作為人們從部分認識整體這一過程的關鍵環節,其基本作用是向人們提供一種實現「由部分認識總體」這一目標的途徑和手段。

❸ 社會工作研究方法



問卷調查


(1)含義:依據問卷,針對取自某種社會群體的樣本,收集資料,並通過統計分析來認識社會現象的調查方法。其形式是精心設計的問題表格。其用途是用來測量人們的行為、態度、狀態特徵。


(2)類型:自填問卷和訪問問卷


(3)結構:標題、封面信、指導語、問題和答案、編碼等部分。


(4)設計原則:


問卷要有信度與效度

考慮研究的目的和類型

以回答者視角為主

保證操作可行性


(5)評價


優點:


有利於獲得真實信息;收集豐富的資料;

有利於數據的分析整理;

在同一時間段內訪問眾多對象可以節省不少資源。


缺點:


問卷調查要求調查員有較好素質,這在大規模研究中較難達到;

問卷調查要求被研究者有一定文化,對地域和職業往往有要求;

某些類型的問卷調查中調查員無法當面指導和記錄,填答質量可能難以保證。實驗研究


(1)含義及要素


實驗研究是基於因果關系的基本邏輯,把研究問題置於特定場景中,通過嚴格的控制和策劃,使得所研究量變及其關系得以體現。


※三對要素A自變數和因變數自變數就是實驗刺激,因變數是受試者的反應。


實驗目的就是檢驗自變數對因變數的影響B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組是對其施加影響的小組,控制組是不施加影響的小組C前測和後測前測是在實驗前分別測驗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因變數狀況;後測是在試驗後再測兩組的因變數狀況。


實驗組變化和對照組之間的差異視為實驗刺激的效果。
(2)常用類型


A標准實驗設計


①前後測控制組設計。前後測控制組設計就是首先把對象隨機分配到實驗組和控制組,然後測量兩組某指標的水平,再對實驗組進行某種干預,此後對兩組再測。實驗組該指標的變化與控制組該指標的前後變化之間的差異就視為干預效果


②單後測控制組設計。單後測控制組設計認為,隨機分配過程已消除了實驗組和控制組最初的重要差異,從而後測組所得的兩組間差異反映了自變數影響。


③所羅門四組設計。所羅門四組設計整合了前後測控制組設計和單後測控制組設計。用隨機方式把對象分為四組,控制組和實驗組各兩組。對一個控制組和一個實驗組進行前測和後測,另一個實驗組和另一個控制組僅進行後測。如果前測確實引起某些後果,這些結果就可能通過兩個實驗組結果的比較和兩個控制組結果的比較而得。
B實驗設計


①非對等控制組設計。非對等控制組設計就是發現一個實驗組表面相似的既存控制組,依託實驗研究的技術進行分析


②簡單時間序列設計。簡單的時間序列設計不要有控制組或對照組。首先,在多個時間點對因變數進行測量,然後進行干預,再在多個時間點測量自變數的數值。如果幹預前的自變數水平穩定,干預後的因變數水平變化且變化程度持續提高,就認為干預達到了一定的效果。


③多組實踐序列分析。多組時間序列分析就是將形成非對等控制組設計與時間序列分析結合,研究者在干預前後同時對實驗組與非對等控制組的某些變數進行若干次測量,對兩組因變數的前後測結果進行比較就可發現干預效果。訪談法


(1)深度訪談


深度訪問就是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反復的面對面交談,借研究對象視角把握其用自己語言表達的生活經歷和狀況。深度訪問通過研究者在訪問過程中與被訪問者的互動,由淺入深,把握研究對象面臨問題的狀況及後果,原因機制,核心原因,可變原因和可控原因,可較深入的搜尋對象的特定經歷和動機的主觀資料,體現個別化原則。


深度訪問可在個案社會工作中運用,有利於社會工作者把握服務對象的經歷及背後的原因;也可以在小組社會工作中,深入剖析組員的「人在情況中」狀況,協助大家舒緩和解決問題。


(2)焦點小組


※焦點小組是將許多的對象放在一起同時進行的集體訪問。


※焦點小組的訪問不僅是訪問者與被訪問者的互動過程,而且是被訪問者之間的互動過程。


※焦點小組的規模不容太大,事先應告知主題、要求、時間、地點等,主持人採用語言技巧,發揮拋磚引玉,穿針引線的作用,激勵成員自由發言,積極表達意見,「不批評是其重要原則」。


※焦點小組注重發揮團體動力,通過多層互動提升有利於小組社會工作的總體質量,更好達到服務目標。


(3)個案研究


個案研究是單個對象(如家庭、團體、機構、社區)的某項特定行為或問題進行的整體的和深入的研究,它偏重於探討當前的事件,強調對事件的真相,原因等方面作深入,周詳,歷史的考察,了解其詳細狀況,發展過程及與社會環境的聯系,提出處理問題的方法,尋找原因、提出策略、建構理論、協助發展和提高績效是其目標。


(4)拓展個案法


拓展個案法以反思性科學為方法論基礎,採用參與觀念法,以雙方的互為主體性為場景假設,從而,從「特殊」到「一般」,從「微觀」移到「宏觀」,並將「現在」和「過去」連接起來以預測「未來」,實現理論重構。

17:05:40

問卷調查


(1)含義:依據問卷,針對取自某種社會群體的樣本,收集資料,並通過統計分析來認識社會現象的調查方法。其形式是精心設計的問題表格。其用途是用來測量人們的行為、態度、狀態特徵。


(2)類型:自填問卷和訪問問卷


(3)結構:標題、封面信、指導語、問題和答案、編碼等部分。


(4)設計原則:


問卷要有信度與效度

考慮研究的目的和類型

以回答者視角為主

保證操作可行性


(5)評價


優點:


有利於獲得真實信息;收集豐富的資料;

有利於數據的分析整理;

在同一時間段內訪問眾多對象可以節省不少資源。


缺點:


問卷調查要求調查員有較好素質,這在大規模研究中較難達到;

問卷調查要求被研究者有一定文化,對地域和職業往往有要求;

某些類型的問卷調查中調查員無法當面指導和記錄,填答質量可能難以保證。實驗研究


(1)含義及要素


實驗研究是基於因果關系的基本邏輯,把研究問題置於特定場景中,通過嚴格的控制和策劃,使得所研究量變及其關系得以體現。


※三對要素A自變數和因變數自變數就是實驗刺激,因變數是受試者的反應。


實驗目的就是檢驗自變數對因變數的影響B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組是對其施加影響的小組,控制組是不施加影響的小組C前測和後測前測是在實驗前分別測驗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因變數狀況;後測是在試驗後再測兩組的因變數狀況。


實驗組變化和對照組之間的差異視為實驗刺激的效果。
(2)常用類型


A標准實驗設計


①前後測控制組設計。前後測控制組設計就是首先把對象隨機分配到實驗組和控制組,然後測量兩組某指標的水平,再對實驗組進行某種干預,此後對兩組再測。實驗組該指標的變化與控制組該指標的前後變化之間的差異就視為干預效果


②單後測控制組設計。單後測控制組設計認為,隨機分配過程已消除了實驗組和控制組最初的重要差異,從而後測組所得的兩組間差異反映了自變數影響。


③所羅門四組設計。所羅門四組設計整合了前後測控制組設計和單後測控制組設計。用隨機方式把對象分為四組,控制組和實驗組各兩組。對一個控制組和一個實驗組進行前測和後測,另一個實驗組和另一個控制組僅進行後測。如果前測確實引起某些後果,這些結果就可能通過兩個實驗組結果的比較和兩個控制組結果的比較而得。
B實驗設計


①非對等控制組設計。非對等控制組設計就是發現一個實驗組表面相似的既存控制組,依託實驗研究的技術進行分析


②簡單時間序列設計。簡單的時間序列設計不要有控制組或對照組。首先,在多個時間點對因變數進行測量,然後進行干預,再在多個時間點測量自變數的數值。如果幹預前的自變數水平穩定,干預後的因變數水平變化且變化程度持續提高,就認為干預達到了一定的效果。


③多組實踐序列分析。多組時間序列分析就是將形成非對等控制組設計與時間序列分析結合,研究者在干預前後同時對實驗組與非對等控制組的某些變數進行若干次測量,對兩組因變數的前後測結果進行比較就可發現干預效果。訪談法


(1)深度訪談


深度訪問就是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反復的面對面交談,借研究對象視角把握其用自己語言表達的生活經歷和狀況。深度訪問通過研究者在訪問過程中與被訪問者的互動,由淺入深,把握研究對象面臨問題的狀況及後果,原因機制,核心原因,可變原因和可控原因,可較深入的搜尋對象的特定經歷和動機的主觀資料,體現個別化原則。


深度訪問可在個案社會工作中運用,有利於社會工作者把握服務對象的經歷及背後的原因;也可以在小組社會工作中,深入剖析組員的「人在情況中」狀況,協助大家舒緩和解決問題。


(2)焦點小組


※焦點小組是將許多的對象放在一起同時進行的集體訪問。


※焦點小組的訪問不僅是訪問者與被訪問者的互動過程,而且是被訪問者之間的互動過程。


※焦點小組的規模不容太大,事先應告知主題、要求、時間、地點等,主持人採用語言技巧,發揮拋磚引玉,穿針引線的作用,激勵成員自由發言,積極表達意見,「不批評是其重要原則」。


※焦點小組注重發揮團體動力,通過多層互動提升有利於小組社會工作的總體質量,更好達到服務目標。


(3)個案研究


個案研究是單個對象(如家庭、團體、機構、社區)的某項特定行為或問題進行的整體的和深入的研究,它偏重於探討當前的事件,強調對事件的真相,原因等方面作深入,周詳,歷史的考察,了解其詳細狀況,發展過程及與社會環境的聯系,提出處理問題的方法,尋找原因、提出策略、建構理論、協助發展和提高績效是其目標。


(4)拓展個案法


拓展個案法以反思性科學為方法論基礎,採用參與觀念法,以雙方的互為主體性為場景假設,從而,從「特殊」到「一般」,從「微觀」移到「宏觀」,並將「現在」和「過去」連接起來以預測「未來」,實現理論重構。


17:05:54

閱讀全文

與定量研究基於實證主義方法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葯典4氯離子的鑒別方法 瀏覽:706
膽汁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瀏覽:735
如何寫好作文的方法技巧 瀏覽:563
孩子系鞋帶方法最簡單 瀏覽:528
如何使用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瀏覽:11
家用電功率計算方法 瀏覽:194
小米自拍桿如何設置方法 瀏覽:528
光面環規使用方法 瀏覽:826
多選題常用的預算編制方法有哪些 瀏覽:983
計算方法教 瀏覽:767
治療口腔潰瘍小方法 瀏覽:45
如何排肺痰咳嗽方法視頻 瀏覽:301
開環島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525
評斷女性排卵的檢測方法 瀏覽:689
鋁扣板吊頂接線方法視頻教程 瀏覽:861
發膜的功效和使用方法 瀏覽:440
新年賀卡用最簡單的方法做怎麼做 瀏覽:256
頸椎骨質增生的症狀及治療方法 瀏覽:823
多插座漏電檢測方法 瀏覽:920
不射症治療方法 瀏覽: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