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主要研究方法
研究金屬礦床成礦時代的常用方法有三種,一是礦石鉛同位素年代學方法,二是蝕變礦物的同位素測年方法,三是據賦礦圍岩、控礦構造及與礦化有關岩脈的時代間接推斷礦脈形成時代。本書主要應用這三種不同的年代學方法確定礦床成礦時代,同時注意不同方法所得年齡的對比分析與相互驗證。近年來發展起來的錸-鋨同位素年代學方法能直接測定輝鉬礦等礦石礦物的形成時代,然而這種方法在我國目前尚處在試用階段,在燕山地區尚未全面展開該項測年工作。
一、普通鉛同位素的演化模式與年齡計算公式
礦石鉛同位素年代學方法是直接測定成礦時代的重要研究方法,被廣泛用於世界各地的金屬礦床。目前常用的鉛同位素演化模式包括單階段模式如Holms-Houtermans模式,二階段模式如正常鉛混合模式、瞬間增長模式與連續增長模式,多階段模式如簡單的三階段鉛混合模式等。但這些模式都存在嚴格的應用條件。單階段模式只適合於封閉體系、無後期鉛混染的少數幾個整合礦床;簡單的二、三階段模式要求體系相對封閉,各階段異常鉛只能來自於單一的且鈾、釷、鉛同位素比值均一的源區,還要求體系在各階段的鉛同位素均勻分布。這些模式在一般的造山帶與地盾、地台區,都能有效地用於確定礦床成礦時代。然而,燕山陸內造山帶具有十分復雜的地質過程,礦質具有兩種以上的復雜來源;成礦體系多屬開放體系,鈾-釷-鉛同位素混合過程也頗為復雜,存在多種不同的情況;上述幾個特殊的鉛同位素模式不足以概括本區常見的開放體系鉛的混合過程,以至於使本區已積累的近百組鉛同位素資料長期以來得不到充分利用,求不出有地質意義的成礦時代。為此,筆者首先從理論上分析常見開放體系鉛同位素混合過程,建立開放體系鉛同位素演化模式,推導其年齡計算公式。這些模式在燕山地區成岩成礦時期的研究中,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
1.基本假設
(1)同一來源的206Pb、207Pb、208Pb、204Pb以相同的概率進入同一樣品。不同鉛同位素化學性質的相似性,使這一假設在各種地質過程中都能成立。
(2)同一時代地質體的N(238U)/N(204Pb)(即μ值)與N(235U)/N(204Pb)(v值)可以變化;鈾的丟失與加入常造成這種結果。
(3)當鉛混合時,鉛同位素可來源於兩種以上不同的鉛源,包括正常鉛鉛源與放射成因異常鉛鉛源;同一鉛源對不同樣品的貢獻可以不一樣,即同一體系不同樣品的鉛同位素來自於任一源區的概率可以不一樣。
(4)體系中的鉛可以來自於一個至數個放射性成因鉛源,將N(238U)/N(204Pb)=μi的源區叫μi源。
(5)鈾、鉛及其同位素在地幔中均勻分布。
(6)鉛在最後一階段混合後,保持其同位素比值,直至現代。
2.二階段鉛混合的系統模式
設樣品來自於t1時形成正常鉛的概率為α1,來自於T至t2時期形成的放射成因鉛的概率為α2。t2混合時,設有m個μi源,樣品中混合鉛來自於μi源的概率為βi。t2混合之後,樣品鉛同位素組成可表示為:
燕山陸內造山帶金-多金屬成礦作用與構造-成礦關系
燕山陸內造山帶金-多金屬成礦作用與構造-成礦關系
式中:
燕山陸內造山帶金-多金屬成礦作用與構造-成礦關系
a0、b0為T=4550Ma時地球的初始鉛同位素組成;α1+α2=1,
模式Ⅰ當α1=1,α2=0時,由(3.1.1)、(3.1.2)式知,二階段鉛退化為單階段鉛。這時為正常鉛,樣品點在N(207Pb)/N(204Pb)—N(206Pb)/N(204Pb)坐標圖中分布於一點。據(3.1.3)、(3.1.4)式得:
燕山陸內造山帶金-多金屬成礦作用與構造-成礦關系
由(3.1.5)式與(3.1.3)、(3.1.4)式可計算成岩或成礦年齡t1與源區μ,v值。該模式相當於H-H模式(G.福爾,1983)。
模式Ⅱ0<αi<1,i=1,2;β1=1,βj=0(2≤j≤m),μ1=μ;這時(3.1.1),(3.1.2)式可簡化為:
燕山陸內造山帶金-多金屬成礦作用與構造-成礦關系
令
由(3.1.6)、(3.1.7)式得:
燕山陸內造山帶金-多金屬成礦作用與構造-成礦關系
當αi對不同樣品取值不一樣時,樣品點呈線性分布,直線斜率為R,如圖3-1所示。樣品點分布於增長曲線的弦上,等時線與增長曲線的兩交點對應時代t1與t2相當於兩次普通鉛的形成時代。該模式相當於前述已有的正常鉛與正常鉛混合二階段模式。當已知t1與t2之一時,可據R求出另一時代。
模式Ⅲ-1當i=1,2時,0<αi<1,0<βj<1(1≤j≤m),βj及
燕山陸內造山帶金-多金屬成礦作用與構造-成礦關系
(3.1.8)式中,
模式Ⅲ-20<αi<1,i=1,2;0≤βj<1,1≤j≤m;α1對不同樣品皆非恆定值,βj對不同樣品非定值;這時,若
圖3-1模式Ⅱ圖解
Fig.3-1Lead-isotope evolution of modelⅡ
圖3-2模式Ⅲ-1圖解
Fig.3-2Lead-isotope evlution of modelⅢ-1
燕山陸內造山帶金-多金屬成礦作用與構造-成礦關系
令
由於
燕山陸內造山帶金-多金屬成礦作用與構造-成礦關系
這時,樣品點呈線性分布,據直線斜率能求出t1與t2之一。
令
模式Ⅲ-3當0<αi<1,0≤βj<1(i=1,2,1≤j≤m),βj、αj對不同樣品皆非常數時,若樣品的α1值僅取幾個定值之一,當樣品點足夠多時,樣品點呈圖3-4所示分布狀態,即分布於一組平行直線上。據直線斜率能求出t1或t2,斜率R可表示為:
圖3-3模式Ⅲ-2圖解
Fig.3-3The first lead-isotope evolution of model Ⅲ-2
圖3-4模式Ⅲ-3圖解之一
Fig.3-4The first lead-isotope evolution of model Ⅲ-3
當
燕山陸內造山帶金-多金屬成礦作用與構造-成礦關系
當
燕山陸內造山帶金-多金屬成礦作用與構造-成礦關系
若αi對不同樣品都不一樣時,樣品點呈星散狀分布(圖3-5),這時無法求出t1或t2的真實值。
圖3-5模式Ⅲ-3圖解之二
Fig.3-5The second lead-isotope evolution of model Ⅲ-3
3.三階段鉛混合的系統模式
設一階段鉛的分離時代為t1,二階段鉛的混合時代為t2,三階段鉛的混合時代為
燕山陸內造山帶金-多金屬成礦作用與構造-成礦關系
(3.1.12)、(3.1.13)式為一般情況下三階段鉛混合時的定量關系式。不同條件下,三階段混合鉛具有不同特徵,對應於不同的鉛演化圖,下面分別予以討論。
(1)ε1=1,εi=0,2≤i≤n+1,這時三階段鉛退化為二階段鉛。
(2)0<ε1<1;εi=0,2≤i≤n;0<εn+1<1,這時(3.1.12)、(3.1.13)式可寫成:
燕山陸內造山帶金-多金屬成礦作用與構造-成礦關系
模式Ⅳ當β1=1,βj=0,2≤j≤m時,(3.1.14)與(3.1.15)式可寫成:
燕山陸內造山帶金-多金屬成礦作用與構造-成礦關系
若放射性鉛與普通鉛在T到t2期間有相同的演化過程和成分,即
燕山陸內造山帶金-多金屬成礦作用與構造-成礦關系
這時相當於G.福爾提出的簡單三階段模式;且樣品點或呈線性分布(圖3-6),或分布於一點。據等時線斜率R能求出t2與t3之一:
燕山陸內造山帶金-多金屬成礦作用與構造-成礦關系
模式Ⅴ-1當所有樣品的ε1、Xt2、Yt2取相同值時,則ε1·Xt2、ε1·Yt2為常量。若βj對所有樣品取相同值,0≤βj≤1,1≤j≤m;這時三階段樣品鉛同位素構成一點。據(3.1.14)、(3.1.15)式,有
燕山陸內造山帶金-多金屬成礦作用與構造-成礦關系
只有當ε1及Xt2、Yt2都已知時,才能求出t3;一般情況下,若上述三參數未知,則無法計算出真實年齡t3。
模式Ⅴ-2當ε1及Xt2、Yt2為常量,而不同樣品βj不同時,1≤j≤m,若
燕山陸內造山帶金-多金屬成礦作用與構造-成礦關系
這時,樣品點呈線性分布(圖3-7),直線斜率一般較大。據R能求出t3。
圖3-6混合鉛模式Ⅳ圖解
Fig.3-6Lead-isotope evolution of model Ⅳ
圖3-7模式Ⅴ-2圖解
Fig.3-7Lead-isotope evolution of model V-2
模式Ⅵ當所有樣品點的Xt2、Yt2恆定時,若0≤βj≤1,1≤j≤m,βj非常數;而Xt2
燕山陸內造山帶金-多金屬成礦作用與構造-成礦關系
令
燕山陸內造山帶金-多金屬成礦作用與構造-成礦關系
這時,樣品點呈線性分布,分布特徵類似於模式Ⅲ-2,如圖3-8所示。
模式Ⅶ當Xt2、Yt2恆定,ε1、β,對不同樣品取不同值時,若
圖3-8模式Ⅵ圖解
Fig.3-8Lead-isotope evolution of model Ⅵ
(3)當不同樣品的Xt2、Yt2不同,0≤εi<1,1≤i≤n+1時,有下列模式:
模式Ⅷ若Xt2、Yt2呈線性分布,不同樣品點εi相同(1≤i≤n),0≤βj<1(1≤j≤m);則有幾種可能性:
模式Ⅷ-1若βj恆定,1≤j≤m,則(3.1.12)、(3.1.13)式可寫成:
圖3-9模式Ⅶ圖解
Fig.3-9Lead-isotope evolution of model Ⅶ
燕山陸內造山帶金-多金屬成礦作用與構造-成礦關系
令
由於βi為常量,對所有1≤j≤m都成立,所以
圖3-10模式Ⅷ-1圖解
Fig.3-10Lead-isotope evolution of modelⅧ-1
模式Ⅷ-2若
圖3-11模式Ⅷ-2圖解
Fig.3-11Lead-isotope evolution of modelⅧ-2
模式Ⅸ若(Xt2,Yt2)呈線性分布,不同樣品εj值相同,βj值不同,
燕山陸內造山帶金-多金屬成礦作用與構造-成礦關系
這時樣品點沿兩組斜率較大的平行直線分布。當樣品點足夠多而能求出r1,與r2時,則可據此求出t1、t2或t3。
模式X若(Xt2,Yt2)呈線性分布,但εi,βj對不同樣品不取恆定值時,則據(3.1.12)、(3.1.13)式,樣品點呈星散狀分布,或呈線性沿兩組平行直線分布。後一種分布狀狀只有當εi對不同樣品點僅取幾組確定值時才能出現,據平行直線的斜率能求出t3,斜率r2為:
當
燕山陸內造山帶金-多金屬成礦作用與構造-成礦關系
當
燕山陸內造山帶金-多金屬成礦作用與構造-成礦關系
模式Ⅺ當(Xt2,Yt2)不呈線性分布,而呈星散狀分布時,則三階段鉛樣品點仍呈星散狀分布,這時無法求出t3與t2的真實值。
模式Ⅻ當(Xt2,Yt2)分布於數條平行直線上,而βj、εj恆定時,由(3.1.12)、(3.1.13)式可得出樣品點的(Xt3,Yt3)仍呈線性分布,斜率與二階段等時線相同(圖3-12);據斜率r1可求出t1或t2,詳見模式Ⅲ-3,但無法求出t3。
模式ⅩⅢ當(Xt2,Yt2)呈線性分布於數條平行直線上(其斜率為r1),若ε1恆定,βj對不同樣品取值不盡相同,則由(3.1.12)、(3.1.13)式可導出:當樣品點足夠多時,樣品點分布於一個菱形區域內,類似於圖3-11所示的三階段鉛樣品點的分布狀態;據兩組直線斜率r1、r2能求出t1、t2或t3,r2表達式為:
當
燕山陸內造山帶金-多金屬成礦作用與構造-成礦關系
當
燕山陸內造山帶金-多金屬成礦作用與構造-成礦關系
以上從理論上分析了開放體系多種情況下鉛同位素的演化模式。可以看出,混合鉛樣品點呈同一或類似分布狀態時,可對應一個至數個不同的地質過程。因此在應用鉛同位素研究地質問題時,應盡量取足夠多的樣品;在樣品點足夠多的前提下,結合其它地質與地球化學資料進行綜合分析,以便合理地解釋鉛同位素的演化,求出成岩、成礦時代。這些模式在燕山地區成岩成礦時期研究中,取得了較好的應用效果。
圖3-12模式Ⅻ圖解
Fig.3-12Lead-isotope evolution of modelⅫ
二、其它研究方法簡介
1.據礦石蝕變礦物的K-Ar法、Rb-Sr等時線法、裂變徑跡法確定成礦時代
上一章已述,燕山地區大部分類型的礦化都伴有強烈的蝕變,蝕變階段性與礦化階段性存在良好對應關系,兩者形成時間相近。因此,蝕變礦物的同位素年齡能代表成礦時代。
蝕變礦物絹雲母、白雲母、鉀長石等適合於K-Ar法年齡測定,白雲母、絹雲母的K-Ar法年齡能較好地反映同期礦化時代。
近礦蝕變礦物絹雲母、白雲母等的單礦物Rb-Sr等時線法年齡也能准確地反映成礦時代,是確定礦床形成時代的良好方法。
蝕變礦物的裂變徑跡法年齡常較實際成礦時代偏小,其上限能大致代表成礦時間(楊應平,1985,碩士論文)。
2.據賦礦圍岩時代與礦區岩脈時代間接推斷成礦時代
當有充分的資料說明礦化與圍岩成岩作用存在成因聯系時,圍岩時代能代表成礦時代下限。表3-1說明燕山地區中生代賦礦岩體時代與礦化時代的一致性。
當礦區內存在大量岩脈時,根據岩脈時代及岩脈與礦體相互穿切關系,也能較好地推斷成礦時代。
表3-1岩體與其中金礦時代對比表
3.據同成礦期控礦構造的成生、活動時間推斷成礦時代
任何控礦構造都屬於某一個或某些構造體系,皆有一定的形成與活動時期;因此據同成礦期控礦構造的時代能定性推斷部分礦床的成礦時代。古構造篩分有助於這方面的研究工作。
『貳』 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過程及研究范圍
河南省省轄18個城市廣泛分布第四紀鬆散地層,其淺層土體以及賦存的淺層地下水中低品位的地熱能資源豐富。為合理開發利用城市淺層地熱能資源,河南省地質調查院於2006年向河南省國土資源廳立項申請開展「河南省重點城市淺層地熱能評價與開發利用研究」項目,得到河南省國土資源廳批准,並列為「河南省國土資源廳地質礦產科技攻關項目」(科研項目編號02號),2007年初編寫了項目設計書,於2007年3月通過河南省國土資源廳審核,於2009年8月26日通過了河南省國土資源廳的驗收和科技鑒定。
原項目研究范圍:鄭州、開封、新鄉、許昌、漯河、周口、安陽、濮陽、焦作、洛陽、南陽等11個重點城市的城市建成區及規劃區,面積約5000km2。研究過程中根據社會發展狀況,調整工作區面積為2020年規劃區面積。
本書研究范圍是根據專家意見及河南省的實際情況,增加了鶴壁、濟源、三門峽、商丘、平頂山、駐馬店、信陽等7個城市的相應內容,同時,根據《淺層地熱能勘查評價規范》(DZ/TO225—2009),增加了地埋管熱泵系統應用適宜性評價與區劃研究內容。
二、研究目的
本項目研究目的是為科學利用與保護淺層地熱資源,初步研究河南省重點城市淺層地熱資源類型與潛力,進行開發利用區劃,促進河南省城市淺層地熱能的合理開發利用,減少投資風險等提供科學依據。
三、研究內容
為保證本項目研究目的及任務的實現,有利於科技攻關,提高成果科技水平及實用性,本書主要從以下4個方面進行研究。
1.淺層地熱能埋藏分布規律及循環特徵研究
該課題針對城市所處的山前沖洪積平原、河流沖積平原、河谷及盆地等水文地質單元,對淺層地熱能埋藏分布規律和循環體征進行研究,是此次研究項目的基礎,重點研究以下內容。
1)第四系厚度及年恆溫層深度。
2)淺層地熱能埋藏、分布及循環特徵。
3)水位、水溫、水質動態變化及影響因素。
4)建立和確定淺層地熱資源評價參數系列,包括滲透系數、儲水系數、地溫梯度、回灌滲透系數、熱導率和大地熱流值等。
5)建立典型城市的淺層地熱能概念模型和確定邊界條件。
2.淺層地熱能資源評價
該課題是城市淺層地熱能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區劃的主要依據,針對不同的水文地質單元,主要研究如下內容:
1)根據地(水)溫觀測、抽水和回灌試驗及室內測試,計算和確定淺層地熱能資源計算與評價參數值。
2)根據概念模型建立數學模型。
3)採用不同評價方法,計算淺層地熱能儲存量和可采資源量。
4)根據淺層地熱資源現狀開采量與可采資源量,計算開采潛力,並進行開采潛力分區。
3.淺層地熱能採集與回灌技術研究
該課題也是進行淺層地熱能合理開發利用區劃的主要依據。主要針對不同水文地質單元的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結合現有工程開展回灌技術和現場試驗,研究回灌量和水質及水溫對淺層地熱能儲存條件和可采資源量的影響;研究施工工藝,確定淺層地熱能採集與回灌的技術條件,包括合理井深、井間距、井結構、開采量與降深、回灌量等;確定合理的「即采即用即灌」方案。
4.淺層地熱能綜合開發利用區劃
在以上課題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適宜性分區;根據開發利用技術條件,確定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方式;對地下水資源和淺層地熱能資源提出相應的保護措施與保護目標。
四、主要研究方法
1.資料收集及二次開發
項目執行過程中廣泛收集18個重點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區域地質、水文地質、淺層地熱能利用、遙感、水文、氣象、環保、城市建設規劃和城市節能規劃等方面的資料,並進行系統地綜合整理。研究內容包括:①地層結構、構造特徵;②淺層地熱能利用層位水文地質條件;③總結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2.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現狀調查研究
在地面調查的基礎上,重點對此次研究的18個城市區淺層地熱能利用項目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工程佔地面積、應用建築面積、抽、回水井數量、井間距、抽水量與地下水溫、回水量與回灌水溫、運行期間地下水動態變化、製冷(熱)效果等。
3.水動力學方法調查與監測
淺層地熱能資源可稱為是一種主要以水為載體的可流動資源,為研究地下水的徑流條件,開展了地下水位統測和動態監測。在枯水期部署地下水位統測工作,統測點密度一般為每4km2一個點;選擇已有的淺層地熱能空調系統進行長期監測,以研究地下水源熱泵系統運行對地下水環境的影響,監測時間不少於一個水文年,監測內容包括抽水量、回灌量、水位、水質、水溫及利用效能等。其中水質監測選擇在淺層地熱能空調系統運行前、運行過程中及運行後分別採取水樣;水位及水溫觀測頻率每5天1次。
4.水熱力學方法調查與監測
為研究淺層地溫分布特徵,對淺層地下水溫度進行了調查。主要是結合水動力場研究開展地下水溫度場分布測量,儀器採用井中測溫儀(型號JL-1),平面上測量點密度大體按每25m2設1個點布設;垂向上測點密度為每2m設1個點,測深視井結構具體條件確定。
5.水文地球化學研究方法
地下水的水化學組成反映了淺層地熱能的形成環境與條件,可通過水化學成分研究其成因與形成年齡,評價淺層地熱能的科學用途。為分析不同水質對淺層地熱能空調系統的影響,研究提出相應的處理工藝措施,結合已有資料,分別在淺層地熱能空調系統動態監測點與水化學資料相對較少的研究區補充布置水質全項分析水樣並送實驗室測試。
6.現場實驗方法研究
為了解含水層富水性,計算水文地質參數,研究地下水回灌量和水質、水溫對淺層地熱能儲存條件和開采資源量的影響,確定合理的「即采即用即灌」方案;研究適宜於東部平原細顆粒含水層地區抽水、回灌井科學的施工工藝和成井結構,研究淺層地熱能採集技術的適用條件,針對不同的水文地質條件,結合已有或在建淺層地熱能利用工程,布置注水試驗和抽水試驗。為求得不同地層岩性的熱物理參數,在鄭州市布置施工地質取樣孔1眼,所取樣品送往南京大學實驗室測試。
7.模型建立與研究
建立淺層地熱能補給量、排泄量與儲存變化量的均衡模型,評價淺層地熱能資源量;根據水文地質條件,採用熱流量法或數值法預測評價淺層地熱能的可利用資源量;根據開采資源與現狀開采量評價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潛力。
選擇資料豐富且類型典型的地熱區段,運用HST3D數值模擬軟體,對地熱流體運移進行模擬;預測評價規劃開采和淺層地熱流體利用條件下,地熱流體溫度的時空變化趨勢;模擬不同地質、水文地質、地熱條件下,地下水的流場和溫度場的分布特徵;評價淺層含水層的儲熱功能和熱儲量,為合理、科學地開發淺層地熱流體資源提供科學依據。
8.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綜合研究
在上述方法研究的基礎上,研究提出不同地質水文地質條件下淺層地熱能採集技術方案,制定各市淺層地熱能合理開發利用區劃。
9.資料庫建設
對收集的資料、新取得的各項資料進行整理裝訂成冊,並統一使用GIS軟體平台,按要求建立資料庫。對原始圖件及成果圖件等實施數字化,並建立圖形屬性庫及外掛屬性庫。
『叄』 研究方法
地下水系統演化:即在自然條件與人類活動影響疊加狀態下地下水動力場及地下水化學場的演化。本書主要研究內容是地下水系統演化和地下水水環境保護。因此,本書綜合採用水文地質、水文地球化學、環境地質學、數學等研究方法。以演化的觀點為指導,動態地研究地下水系統的變化特徵;從整體的觀點出發,研究地下水系統中地下水動力場、化學場的相互關系;以環境的觀點為依託,系統地研究地下水主要超標因子的來源與形成機理,並進行地下水系統的脆弱性分區,為地下水環境的改善和保護提供可靠的信息和科學的依據。具體方法如下:
圖1.1 研究技術路線框圖
1)用MapGIS和SUFER8.0刻畫了研究區不同時期地下水流場、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地下水水化學場,以及主要因子的動態變化和空間分布特點,闡明了區域地下水系統的演化。
2)用水文地球化學模擬軟體PHREEQC對地下水Fe離子升高的機理進行了探討。
3)用DRASTIC模型和GIS平台的空間分析功能對研究區進行地下水系統內在脆弱性分區,為保護水資源提供理論依據。
首先,在查閱國內外大量專業文獻,了解本領域研究現狀的基礎上,根據存在的環境水文地質問題,結合目前環境水文地質研究特點和發展方向,緊緊圍繞地下水系統演化和地下水環境保護兩條主線,充分收集資料,然後進行環境水文地質條件綜合分析;最後在分析研究地下水動力場、地下水化學場演化規律及其影響因素的基礎上,充分分析影響地下水水質的因素,探討了總硬度升高、Fe離子含量升高的機理,並對研究區進行了地下水脆弱性分區。為保護水環境以及改善水質提供理論依據。研究方法與研究思路見圖1.1。
『肆』 開題報告中,研究方法與研究手段的區別
兩者之間沒有明顯的區別。研究方法多指那些具有明確定義的實驗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多是指那些沒有明確定義名稱的方法。
這是運用智慧進行科學思維的技巧,一般包括文獻調查法、觀察法、思辨法、行為研究法、歷史研究法、概念分析法、比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是人們在從事科學研究過程中不斷總結、提煉出來的。
由於人們認識問題的角度、研究對象的復雜性等因素,而且研究方法本身處於一個在不斷地相互影響、相互結合、相互轉化的動態發展過程中,所以對於研究方法的分類很難有一個完全統一的認識。
研究方法的使用
科學研究通常是分階段進行的,在不同的階段應該選擇不同的研究方法來完成相應的研究任務。選題階段通過可以借觀察法、文獻調查法、歷史研究法等來獲取相關的數據,進而保持所選課題的學術價值、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等。
調研文獻階段可以藉助問卷調查法、文獻調查法,從各種期刊、圖書、檔案等傳統文獻和現代的光碟、網路等新型資源當中,查找相關的學術信息,研究成果。在提出假說和構建理論階段,可以藉助公理化方法、從抽象到具體方法、歷史與邏輯相統一法等,將自己的想法和觀念通過符號化而成為顯性信息。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研究方法
『伍』 開題報告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運用比較廣泛的是文獻法、調查法、實驗法、行動研究法、訪談法等。
在介紹論文方法時,不是對方法概念的解釋,而是要介紹如何使用的研究方法,比如問卷調查法,就要闡述清楚問卷是自製,還是沿用的前人。在研究用,不要羅列一大堆的研究方法,主要提煉一兩種研究方法,側重研究就可以。
研究價值就這個部分,不能空而大或羅列許多根本解決不了的,比如有的老師說他的研究有利於提高某某地區的教育質量等等,別人一看「提高」這個詞就不相信,最多是「改善」。教育的質量不是一項科研就可提高的,另就本土文化的研究,是否具有良好的推廣性,還有待實證。
研究的創新相對別人這方面的研究,別人沒有的,自己總結提煉出來的新亮點,也是文章的亮點。研究的價值與創新應立足於自己的本研究,不能把自己無關的或自己根本解決不了的羅列上去。
(5)研究方法及擴展閱讀
開題報告的內容:
1、課題來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2、國內外在該方向的研究現狀及分析。
3、主要研究內容及創新點。
4、研究方案及進度安排,預期達到的目標。
5、為完成課題已具備和所需的條件。
6、預計研究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有及解決的措施。
7、主要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