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古人用什麼方法染布

古人用什麼方法染布

發布時間:2023-04-02 22:00:09

Ⅰ 古代如何用菘藍做染料

古代採用菘藍主要是用直接浸揉染色和還原染色方法來染色。

菘藍又名茶藍、北板藍根等。除了廣為人知的感冒葯,它的葉子還可萃取藍色染料;種子也可榨工業用油。

古代用菘藍做染料在秦漢以前主要以浸揉直接染色:將藍葉與織物一通揉搓,或將藍汁揉出再以織物浸泡,輔以草木灰浸染。

漢以後逐漸發展出還原染色技術,先將菘藍放到坑裡,加水過濾,然後放到容器里再加入石灰,快速攪拌,與空氣反應,氧化成為靛藍,最後沉澱去水,剩下的泥狀咐桐咐靛藍即可用於染色了。

其實其原理用現代方法解釋如下:

首先,要把這些植物放入水中浸泡。因為可溶於水,靛苷會從細胞中輪扮緩慢地釋放出來,同時靛苷上的糖基會被逐漸水解,留下單獨的3-羥基吲哚。而那些被釋放出來的糖會被微生物轉化成乳酸,逐步提高發酵池的酸度,進而促使更多的3-羥基吲哚從糖的懷抱中掙脫出來。

當靛苷水解的工作告一段落後,再用石灰調節溶液的酸鹼度,促使3-羥基吲哚被氧化為3-吲哚酮,此時,剛剛獨立沒多久的吲哚基團將再度走向聯合,兩個分子的3-吲哚酮會發生縮合反應,形成靛藍:一種藍色的沉澱物。

但如果要使用這些染料的話,並不是簡單地把沉澱好的靛藍塗抹到衣物上那麼簡單,而是必須利用米泔水,酒糟等原料對它進行進行再次發酵。再這樣得條件下,靛藍會發生還原反應,變成無色的靛白。但是和靛藍一樣,靛白還是很難溶解在水中,於是,要再次用到石灰與靛白發生反應,讓後者變成可以溶解在水中的靛白鹽——直到此時,染色劑才算是真正做好。把需要染色的衣物衡純放在准備好的染色劑中,等靛白充分地進入纖維就可以拿去晾曬了。在晾曬過程中,靛白再次被氧化,變回靛藍,織物也就如此被賦予了穩重的藍色。

Ⅱ 我國古代的三大基本染纈方法除了絞染,還有兩個是什麼

絞染,蠟染、扎染並稱中國古代三大基本染纈工藝。

Ⅲ 古代人們用什麼染衣裳和綢緞

早在幾萬年前的山頂洞人時代,我們的祖先已經用天然的赤鐵礦粉塗染串珠貝和筋繩。到了奴隸社會,生產分工精細,專門設有官職「掌染草,掌以春秋斂染草之物,以權量受之,以待時而察塵虛頒之」;並且有「染人掌染絲帛」(《周禮》)。高貴的絲和絲織物在染色以前,還要經過「暴練」處理(相當於現今的精練工藝)。在《考工記·幪氏》中曾經記述「暴練」的操作工藝:先是「以況水漚其絲七日,去地尺暴之」,而後「晝暴諸日,夜宿諸井」,共「七日七夜」。對於絲織物,因為它比絲線緊密,暴練的時候要「以欄為灰,渥淳其帛」,再「實諸澤器,淫之以蜃」,同樣反覆處理七晝夜。況水和欄(liàn)灰都是富含鹼性的植物灰汁(碳酸鉀等),欄灰就是楝木燒成的灰,而蜃是用貝殼煅燒出來的鹼性更強的生石灰(氧化鈣)。絲線和絲織物經過反覆鹼性灰汁或灰處理以後,就把纖維外面的大部分絲膠除去,有利於染色。織物染前的預處理——「暴練」大都在春季進行(「春暴練」),以後便開始了大規模的「夏纁玄,秋染夏」(「夏」的意思是五色)的染色生產活動。

古代染色用的染料,大都是天然礦物或植物染料,它們的提取和施染方法各不相同。

礦物顏料

前面提到的天然赤鐵礦,是最早利用的礦物顏料,到春秋戰國時期,仍然用來塗染粗劣的麻織物。當時稱作赭衣,可能是用天然赤鐵礦石粉塗染的,無領的赭衣作為罪犯的囚衣。此外,硃砂(主要成分是硫化汞)也是古代重要的染紅用的礦物顏料。在《考工記·鍾氏》中曾經記述用丹塗染羽毛,丹就是硃砂。在寶雞茹家莊西周墓出土的麻布以及刺綉印痕上,都有用丹塗染的痕跡。由於硃砂顏色紅赤純正,經久不褪,一直到西漢,仍舊用它作為塗染貴重衣料的顏料。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中出土的朱紅菱紋羅綿袍上的朱紅色,經X射線衍射分析,它的譜圖就和六方晶體的紅色硫化汞相同。硃砂或赭石顏料施染以前,都要經過研磨,並且加膠液調製成漿狀,才可以用工具塗到織物表面。從上面說的出土紡織品的分析,可以看出當時的顏料研磨已經相當精細,塗染技術十分精良。除染紅色的硃砂、赭石外,其他的天然礦物顏料有染白的絹雲母,染黃的石黃,染綠的石綠等。

植物染料

我國古代所用的植物染料種類很多,按化學性質和染色方法來分,有直接染料、鹼性染料、媒染染料和還原氧化染料等。

直接染料和鹼性染料梔子是我國古代中原地區應用最廣泛的直接染料,《史記》中就有「千畝卮茜,……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的記載,可見兄雹秦漢時期採用梔子染色是很盛行的。梔子中主要成分是梔子苷。這是一種黃色素,可以直接染著於天然纖維上。又富含小檗鹼的黃檗樹的芯材,經過煎煮以後,也可以直接染絲帛。《齊民要術》中就曾經記述黃檗的栽培和印染用途。小檗鹼屬鹼性染料,用來染絲絹、羊毛等動物纖維很適宜,南北朝時期的鮑照(約414—466)曾經寫出「銼檗染黃絲」的詩句,表明當時用黃檗染絲很盛行。這不僅由於它染色方便,也因為小檗鹼具有殺蟲防蠹的效果。

媒染染料 茜草是我國古代文字記載中最早出現的媒染植物染料之一,《詩經》曾敗燃經描述茜草種植的情況(《鄭風·東門之�》:「茹■在阪」,「茹■」就是茜草),並且講到用茜染的衣物(《鄭風·出其東門》:「縞衣茹■」)。茜根中含有呈紅色的茜素,它不能直接在纖維上著色,必須用媒染劑才可以生成不溶性色淀而固著於纖維上。古代所用媒染劑大多是含鈣鋁比較多的明礬(白礬),它和茜素會產生鮮亮緋紅的色淀,具有良好的耐洗性。在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中出土的深紅絹和長壽綉袍底色,都是用茜素和含鋁鈣的媒染劑染的。可以媒染染紅的除茜草外,還有《唐本草》記載的蘇枋木,也是古代主要媒染植物染料。這種在我國古代兩廣和台灣等地盛產的喬木樹材中,含有「巴西蘇木精」紅色素,它和茜素一樣用鋁鹽發色就呈赤紅色。

《爾雅》中的「藐茈」(紫草)是古代染紫色用的媒染染料。紫草根中含有紫草素。可以染黃的媒染植物染料更多,如藎草中含有木樨草素,可以媒染出帶綠光的亮黃色,古代專用藎草(古時稱作盭(lì)草)染成的「盭綬」,作為官員的佩飾物。又如櫨和柘,「其木染黃赤色,謂之柘黃」(《本草綱目》)。槐樹的花蕾——槐米,也是古代染黃的重要媒染染料。桑樹皮「煮汁,可染褐色久不落」(《食療本草》、《雷公炮炙論》)。櫨和柘木中含的色素叫非瑟酮,染出的織物在日光下呈帶紅光的黃色,在燭光下呈光輝的赤色,這種神秘性光照色差,使它成為古代最高貴的服色染料,《唐六典》記「自隋文帝制柘黃袍以聽朝,至今遂以為市」,到明代也是「天子所服」。這一服色制度以後也傳到日本。

我國古代所用的鋁媒染劑除天然明礬外,也利用富含鋁鹽的柃木、椿木灰作媒染劑,在宋代還有利用溶有鋁鹽的大庾嶺河水媒染蘇枋的。

櫟樹(就是橡樹,在《詩經》中稱作「樸樕」,見《召南·野有死麕》)和我國特產的五倍子都含有焦棓酚單寧質;柿子、冬青葉等含有兒茶酚單寧質。單寧質直接用來染織物呈淡黃色,但是和鐵鹽作用呈黑色。《荀子·勸學篇》中所說的「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涅就是硫酸亞鐵(古時又稱青礬、綠礬、皂礬),用單寧染過的織物再用青礬媒染,就會「與之俱黑」。黑色在古代大都作為平民服色,到秦漢時期「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史記·秦始皇本紀》)。以後對染黑所需的鐵媒染劑數量越來越多,到公元六世紀前後,我國勞動人民便人工製造鐵媒染劑。含單寧的植物還有鼠尾草、烏桕葉等也是古代有文字記載可以染黑的原料。其他如柞、石榴皮等雖未有記載,但是一直到解放前都是我國廣大農村所使用的染黑染料。

還原氧化染料《詩經小雅·采綠》中的「終朝采藍,不盈一襜」的藍草,就是天然還原氧化染料。藍草中含有靛苷,經水浸漬以後可以染著織物,再經空氣氧化成藍色的靛藍。周代以前採用鮮藍草浸漬染色,所以《禮記·月令》有「仲夏令民勿刈藍以染」的規定。到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採用發酵法還原藍靛成靛白,可以用預先製成的藍泥(含有藍靛)染青色,所以有「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篇》)的說法。公元六世紀,北魏的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詳盡地記述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用藍草制藍靛的方法:「刈藍倒豎於坑中,下水,」用石頭或木頭鎮壓住,以使藍草全部浸於水中,浸的時間「熱時一宿,冷時再宿,」然後過濾,把濾液置於瓮中,「率十石瓮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抨之,」待溶解在水中的靛苷和空氣中的氧氣化合以後產生沉澱,再「澄清瀉去水,」另選一「小坑貯藍靛」,待水分蒸發後「如強粥」,盛到容器里,於是「藍淀成矣」。這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制備藍靛工藝操作記載。到明代,可以制藍靛的已經有五種藍草,並且人們已經觀察到靛藍染後「紅焰之色隱然」(《天工開物》),說明當時我國勞動人民已經注意到天然靛藍中還有少量靛紅存在。

其他染料 紅花,是古代可以染紅的植物染料之一。秦漢時期,就有「種紅藍花以為業」的人。紅藍花是就紅花,含有叫紅花苷的紅色素和一種黃色素,紅花苷可用鹼液從紅花里浸出,再加酸就呈帶有熒光的紅色。《齊民要術》中曾經詳細地敘述了從紅花中浸漬和萃取染料的復雜的物理化學過程。當時用的酸是「粟飯漿水」和「醋石榴」等有機酸作發色劑。《天工開物》中又增添烏梅作發色劑。石榴和烏梅中的有機酸是多元酸,發色效果比「粟飯漿水」中的醋酸(一元酸)要好,中和的時候沉澱既快又顏色純正。用紅花染過的織物,如果要剝掉原來的紅色,只要「浸濕所染帛」,用鹼性的稻灰水滴上幾十滴,織物上的「紅一毫收轉」。洗下來的紅水也不丟棄,「藏於綠豆粉內」,以後需要的時候還可以再釋放出來染紅,「半滴不耗」。(《天工開物》)

除紅花外,還有地黃、冬青葉等都可以作為鹼性染料(《齊民要術》、《本草綱目》)。

染色工藝的發展

用某種染料染色的時候,織物每浸染一次,顏色便加深一些。古代對茜草染紅套染的時候,由淺紅到深紅有不同名色,「一染縓,再染竀,三染纁,」(《爾雅》)「三入為纁,五入為緅,七入為緇。」(《考工記·鍾氏》)

用兩種不同的染料套染的時候,可以顯出第三種顏色來。但由於顏色的遮蓋作用以及染料、媒染劑化學成分的相互作用,不同染料套染也是有規律地進行的。《淮南子·說山訓》中曾經記載:「染者先青而後黑則可,先黑而後青則不可。」這說明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已經掌握各種染料套染織物的時候遮蓋作用的影響。另外古書中有「青黃為綠,今以藤黃合靛青即為苦綠」的說法,指出在三原色套染染色,雖然青(就是藍色)和黃色可以合為綠色,但是由於所用青、黃染料不同,就可以得到不同的綠色來。不同化學性質的染料在套染的時候,也常常遇到困難,如黃檗中所含小檗鹼是鹼性染料,如果和其他染料相混,就要產生沉澱而失去染色效果;如果先用黃檗染,那其他染料也無法再染。通常是先染其他染料再用黃檗染。另外,同一媒染染料染色,如果媒染劑不同,也可以染出不同的顏色來。明代的《多能鄙事》中曾經記述了種種染色法。以染棗褐為例:先用蘇木明礬染,再下綠礬,「當旋看色深淺添加,太多則黑,少則紅,合中乃佳。」

隨著染色工藝技術的不斷提高和發展,施染出的紡織品的顏色也不斷地豐富。在西周到春秋時期,僅《詩經》中提及的有關織物顏色的「綠兮衣兮,綠衣黃里」(《邶風·綠衣》),「緇衣之宜兮」(《鄭風·緇衣》),「青青子衿」(《鄭風·子衿》),「縞衣綦巾」(《鄭風·出其東門》),「素衣朱襮」(《唐風·揚之水》),「載玄載黃」(《豳風·七月》)等,以及毛織物染色「毳衣如菼」,「毳衣如璊」(《王風·大車》)等,可以說是五光十色了。以後染色技術特別是不同染料的套染技術不斷發展,到西漢,從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中出土的紡織品上就可以看到色譜已經大大豐富了。隋唐時期,染色工藝更是大發展,以新疆阿斯塔那出土的刺綉品為例:底色就有大紅、正黃、葉綠、翠藍、寶藍、湖藍、絳紫、藕荷、古銅等。到了明代,染色色譜分得更精細,僅染紅色就有大紅、蓮紅、桃紅、銀紅、水紅、木紅等(《天工開物》)。明代的染色生產活動也蓬勃發展起來,除皇家專設「藍靛所」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外,在民間也開設有各種私家染坊,只蘇州一地就有染匠幾千人(《明萬曆實錄》卷三百六十一),染坊中又有藍坊、紅坊、紅漂坊、雜色坊等不同分工。

黃色顏料種類:在古代中國,黃色屬於尊貴之色,曾經為皇帝與宮廷所專用。如今黃色顏料成為建築衛生陶瓷使用最廣泛的色料品種。黃色顏料品種豐富,其主要種類有鋯釩黃、鋯鐠黃、銻酸鉛黃、鈦黃、鉻黃、鎘黃等種類。它們的使用溫度與氣氛要求如下。

鋯釩黃與鋯鐠黃:二者使用范圍較寬,適用溫度為低溫800度-1000度;中溫1200度;最高使用溫度為1280度-1300度。二者不同的是鋯釩黃可以同時使用於氧化焰或還原焰;而鋯鐠黃僅能使用於氧化焰,而不能使用於還原焰。

銻酸鉛黃與鈦黃:屬於低溫顏料。僅局限於低溫使用場合。使用溫度為800-1000度,只能使用於氧化焰燒成,而不能使用於還原焰。

鎘黃:在低溫陶瓷顏料中使用溫度最低的色料。使用溫度為800度。對火焰氣氛無特別要求。

[2]紅色顏料種類:紅色象徵著熱烈與生命的跳躍。現在建築衛生陶瓷產品中,紅色陶瓷顏料品種有錳紅、鉻錫紅、鉻鋁紅、鉻銀紅、鐵鉻紅及硒鉻紅等。紅色顏料的使用溫度與氣氛要求如下。

錳紅、鉻鋁紅以及鐵鉻紅三種陶瓷顏料,它們使用時的燒成溫度與火焰氣氛條件十分相同。它們可以用於最低燒成低溫800度-1000度;中溫1200度;最高燒成高溫為1280度-1300度等多種場合。這三種顏料都是只能使用於氧化焰氣氛,而不能用於還原焰燒成條件。

鉻錫紅、鉻銀紅這兩種陶瓷顏料的燒成范圍,為最低溫度800度,中溫1000度-1200度,最高使用溫度為1280度。但是二者的使用氣氛卻有所區別,鉻錫紅僅能使用於氧化焰燒成條件。而鉻銀紅顏料既可使用於氧化焰,又可以使用於還原焰燒成。

硒鎘紅是一種低溫陶瓷色料。其燒成使用溫度只能在800度以下。

[3]棕色陶瓷顏料種類:棕色陶瓷顏料呈色沉著、穩重。目前使用的棕色顏料有鐵鉻猛鋅棕、鐵鉻鋅棕、鐵鉻棕及鐵鉻鋅鋁棕等種類。這四種陶瓷顏料的燒成溫度范圍很廣從最低燒成溫度800度。到中溫的1000度-1200度,以及最高溫度1280度-1300度。在燒成氣氛方面,它們可以廣泛使用於氧化焰或者還原焰。

[4]綠色陶瓷顏料種類。綠色陶瓷顏料成色清新明快,現在已經形成鉻綠、孔雀綠、鐠釩綠等品種。其中鉻綠亦稱維多里亞綠 ,它和孔雀綠陶瓷顏料的使用溫度范圍均為低溫800度,中溫1000度-1200度,最高溫度為1280度。在燒成氣氛方面不受氧化焰或還原焰的局限。

鐠釩綠的燒成溫度范圍比以上二者更廣,它不但可以使用於低溫800度,中溫1000度-1200度,而且可以用於最高溫度1280度-1300度。在燒成氣氛方面,也可以滿足氧化焰或還原焰燒成條件。

[5]藍色陶瓷顏料品種:建築衛生陶瓷產品中,藍色陶瓷顏料呈色高雅、華貴。目前使用最多的是鈷藍、深藍、海碧藍、鋯釩藍及硅酸鋅藍等種類。除了硅酸鋅藍外,鈷藍、深藍、海碧藍與鋯釩藍四種陶瓷顏料,燒成溫度范圍廣泛,可以滿足最低溫度800度直到最高溫度1300度期間的燒成范圍。硅酸鋅藍的燒成溫度則最高為1280度。在燒成火焰氣氛上,藍色陶瓷顏料可以滿足還原焰或氧化焰的燒成條件。

[6]紫色陶瓷顏料種類:現在有釹硅紫及釹鋁紫等品種。它們的燒成溫度范圍在800度-1280度,對燒成火焰氣氛無特別要求,可以滿足氧化焰及還原焰燒成。

[7]灰色陶瓷顏料種類:現有錫銻灰及鋯灰兩種色料。錫銻灰燒成溫度在800度-1280度。鋯灰燒成溫度范圍在800度-1300度之間。二者都適合用於氧化焰燒成條件,但不能使用於還原焰燒成。

[8]黑色陶瓷顏料種類:黑色顏料及黑釉的使用歷史最為古老,其呈色元素為氧化鐵。經過改進目前形成了鎳鉻鐵鈷黑,鐵鉻鈷錳黑等新品種,因此呈色更加純正與穩定。鎳鉻鐵鈷黑色料的使用溫度廣泛,可滿足800度-1300度的燒成。但就燒成氣氛講,鐵鉻鈷錳黑能夠在氧化焰或還原焰氣氛中燒成,但鎳鉻鐵鈷黑僅能用於氧化焰燒成。 元寶石,又稱'砑光石'、「踹布石」、'扇布石'、'踩布石'、'飛雁石'等,是古代染布作坊用於碾整染布成品的特有工具,各地大小不一,但形狀相近,小者五、六百斤,重者千餘斤。元寶石由兩部分組成,上爿為一元寶形石片,一般厚約30公分,高約70公分 長約100公分。下爿為一長方形墊石,中心縱向呈淺凹狀,與上爿元寶形石底部橫向的圓弧相吻。碾布作業的情景是「下置磨光石板為承,取五色布卷木軸上,上壓大石如凹字形者,重可千斤,一人足踏其兩端,往來施轉運之,則布質緊薄而有光」(1)。
使用元寶石較早的文字記載見明代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乃服》:「凡棉布寸土皆有,而織造尚松江,漿染尚蕪湖。凡布縷緊則堅,緩則脆。碾石取江北性冷質膩者(每塊佳者值十餘金),石不發燒,則縷緊不松泛。蕪湖巨店首尚佳石 」(2)。宋應星在這里不僅記錄了當時松江織造業和蕪湖漿染業的發達繁榮,也記下了元寶石的一些情況,很是珍貴。第一,用元寶石碾布可使染過的織物「縷緊不松泛」。第二,「取江北性冷質膩者」做「碾石」是有道理的,即使碾壓作業時間長了,「石不發燒」,不會由於磨擦產生靜電發熱而損壞織物。第三,「蕪湖巨店首尚佳石 」,是指規模大的印染店,都非常喜歡材質好的元寶石,不惜重金購之,並以此來炫耀自己的實力和招攬生意。
明代蕪湖開設的染局很多,汪道昆《太函集》記載,萬曆年間,有個徽商名叫阮弼,在蕪湖立局治染,專門染布販賣。「時購者爭求得采,利歸染人。長公復笑曰:非獨染人能白(漂白)可采(染色)也。乃自蕪湖立局,召染人曹治之,無庸灌輸,費省而利茲倍。五方購者益集,其所轉運遍於吳、越、荊、梁、燕、魯、齊、豫之間,則又分局而賈要津」(3)。阮弼在蕪湖設總局,在各要津設立分局,染布行銷八省,生產經營規模之大可想而知。松江的染業也極盛,「前明數百家布號,皆在松江、楓涇、洙涇樂業,而染家、踹房、商賈悉從之」(4)。蘇州也多有染坊,萬曆年時,曹時聘的奏疏中說:「臣所睹記,染坊罷而染工散者數千人」(5)。踹布工是靠出賣勞力度日,生活在社會最底層,康熙九年(1693年)一月,蘇州「年荒米貴」,而踹匠踹染一匹布的工錢是一分一厘,難以糊口以至罷工反抗(6)。
記載踹布工勞作場面圖案資料的有《棉花圖》。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四月,直隸總督方觀承將棉花種植、紡織及練染的全過程工筆繪畫十六幅,每幅圖後面配以文字說明,裝裱成《棉花圖冊>,在冊首恭錄清聖祖康熙的《木棉賦並序》,呈送乾隆皇御。同月,乾隆應方觀承的請求,為《棉花圖冊》的每幅圖分別題寫了七言詩一首,共計一十六首,同時准予將方觀承所作詩句附在每幅圖的末尾。方觀承將經過乾隆御題的《棉花圖冊》正式定名為《御題棉花圖》,並精心臨摹副本,鐫刻於珍貴的端石之上。第一十六幅為「練染圖」,圖中就有踹布工勞作場面的描繪,康熙還提詩於後:「」(圖1)(圖2)。
在民間的紙馬中也有踹布勞作的場面出現,如紙馬《染布缸神》(圖3)。紙馬畫面上刻有「梅、葛」二字,與民間傳說中染業奉梅、葛仙翁為染布缸神相暗合。畫面中有四個染匠形象,一個在缸中染布,一個在攤晾浸染好的色布,一個手拿竹竿在晾布,還有一個雙手扶支架在踹布。據說九月九日還是舊時染坊祭祀染布缸神的日子,筆者翻找了好多的資料,但未見有文獻記載。

Ⅳ 每天一味中草葯:青黛,看看古人是怎麼製作藍色染料的

每天一味中草葯78:青黛,看看古人是怎麼製作藍色染料的

青黛,青黑色的粉末,藍草加工而成。葯典規定三種藍草:十字花科菘藍、蓼科蓼藍,爵床科馬藍。採摘藍的莖葉,放入缸水中浸泡數日發酵,水變深藍後,加入石灰,攪拌枝羨沉澱,即得藍靛,古代藍色染料。攪拌後產生大量泡沫,稱靛花,撈出泡沫晾乾即為青黛。清熱解毒,涼血消斑,清肝定痙。

青黛,是青黑色的粉末,由藍類植物的莖、葉加工而成,古代藍分五種,現在葯典規定三種藍的莖葉加工製品可以入葯稱作青黛。這三種藍分別是:菘藍、蓼藍、馬藍。

菘藍是十字花科植物,根入葯叫做板藍根,葉子入葯叫做大青葉。

蓼藍是蓼科植物,葉子入葯叫做蓼大青葉。

馬藍是爵床科植物,根入葯叫做南板藍根。

古法製作染料

青、藍、藍靛

了解了藍為藍草,就會很自然的明白「春來江水綠如藍」的含義的。而藍解釋為藍色,應該是近現代合成染料出來之後的事情了,至少《康熙字典》里,藍仍代表藍草。用藍做成的染料叫做:藍靛(diàn),靛,青與定,指的就是青經過沉澱形成的染料,古代藍色稱之為「青」,因此藍靛、靛藍、靛青有時混用,和現在的顏色不太相同。

藍靛的製作方法

製作藍靛的方法記錄在了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里,到了明朝宋應星《天工開物》也有詳細記載(均附在文後):凡造淀,葉者莖多者入窖,少者入桶與缸。水浸七日,其汁自來。每水漿一石下石灰五升,攪沖數十下,淀信即結……其掠出浮沫曬干者曰靛花。

藍靛的製作原理

上述的過程用化學來解釋,藍莖葉含有藍甙,加水浸泡發酵可以使藍甙的一個化學鍵甙鍵水解,游離出吲哚酚,吲哚酚是藍紫色的,在鹼性條件下(石灰水)迅速氧化成藍色的沉澱,就是藍靛。這個靛字,就是定住的青色。

藍靛與北京藍靛廠

這種傳統染料漸漸消失,一些少數民族至今仍在繼續古法製作靛青染布。明清時期,朝廷還專門招聘瑤族工匠製作藍靛,以供應皇家需求。這個地方就在北京海淀區,大家熟知的藍靛廠,藍靛廠早已經沒有了,藍靛廠路仍然保存下來。

青黛與藍靛

青黛入葯,最早記錄在唐朝的《開寶本草》中,稱青黛從波斯國傳入。有學者考證這種從波斯國傳入的青黛可能是「提爾紫」,一種從地中海及高加索地區貝類紫螺中提取的染料。但後來由於波斯國遙遠,青黛需求量大,人們就用藍靛取代:「染瓮上池沫紫碧色者用之,同青黛功。」

古人用的這個青黛,是製作藍靛時,加入石灰,用力攪拌,水面上浮起的泡沫里含有的藍靛,將泡沫撈出晾乾之後的粉末呈青黑色,就是青黛。黛就是青黑色的意思。「青黛乃藍淀浮沫」。靛窯水面上的泡沫似花,所以青黛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靛花」。好的青黛顆粒極細,在水中漂浮。不過,這種方法產量少,現在很多青黛其實是藍靛,里邊摻雜著石灰,遇水就沉。

青黛的葯用價值

清熱解毒,涼血消斑,清肝定痙

清熱解毒: 青黛的功效和板藍根、大青葉可以互參。用葯功效相似,也可以治療瘟疫、火熱證,用於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也用於丹毒,熱入營血導致的皮膚紫斑等。

清肝定痙: 這是青黛特有的功效,古人認為青屬木,能入肝。所以青黛帶著板藍根、大青葉的清熱解毒作用直奔肝經,而有清肝的作用。最典型的代表方劑,就是黛蛤散了,用於肝火犯肺導致的咳嗽咳血。用青黛者,清肝而涼散模血。古代本草尚記載青黛殺蟲,服青黛則蟲化為水,因此還常常用來治療小兒疳積,也被用來治療小兒驚風。

板藍根、大青葉、青黛三個葯都和菘藍有關,如同親兄弟,都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功效差異不大,板藍根偏重於涼血利咽,適用於咽喉腫痛;大青葉偏重於涼血消斑,適用於溫毒發斑;青黛則多了清肝定痙的作用。

青黛的應用方法

青黛外用

青黛具有清熱解毒及涼血的作用,古人常常用它治療瘡瘍腫毒。由於青黛難溶於水,入湯葯煎服不多,外用是一個最常用的方法。通常配合馬齒莧,將馬齒莧搗爛,加入少許青黛研勻,貼在瘡上,能迅速緩解猛掘拍瘡瘍疼痛,可以解除局部的熱感。

我有時也會外用青黛治療頑固的痘痘,但由於青黛顏色較重,恐怕留下色素,不建議用在顏面,如果抹在臉上,用量要少,或短期使用,最好配伍一大隊白色葯末,以防臉上掛色。

青黛內服

青黛雖不入煎劑,但常入散劑、丸劑口服,或用湯葯沖服。最常見的要數碧玉散了,在原本六一散滑石、甘草的基礎上加入了青黛,六一散本來的顏色是黃白色,加入青黑色的青黛後,就變成了碧青色,因此得名碧玉散,治療中暑暑熱,出現目赤腫痛,口舌生瘡等。還有一個方子叫聖餅子,治療咯血,用青黛同杏仁研末放入柿餅中煨食。

青黛在古代也常常配入葯丸中,將葯丸做好後,在青黛末里滾幾下,使葯丸外層裹上一層青黛,如同給葯丸穿上了一層衣服,專業的說法叫做青黛為衣。

青黛與花青

靛花還有一個特殊的用途,就是用來畫畫,國畫中的「花青」就是靛花,缺少好的花青時,明白的畫家會去葯房買青黛來用。花青應用時常常兌入點兒墨,叫做花青墨,可以用來染山石,是山水畫必不可少的顏料。

和國畫相關的中草葯,像紅花做成的胭脂等等以後再說,中醫和國畫還是相通的,水墨丹青就和青黛有關。沒想到吧。

下邊這段話是給學醫人看的,明白的自然明白。

《齊民要術》:刈藍倒豎於坑中,下水,以木石鎮壓,令沒。熱時一宿,冷時再宿,漉去荄,內汁於瓮中。率十石瓮,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手抨普彭反之,一食頃止。澄清,瀉去水,別作小坑,貯藍淀著坑中。候如強粥,還出瓮中,藍淀成矣。

《天工開物》:凡造淀,葉者莖多者入窖,少者入桶與缸。水浸七日,其汁自來。每水漿一石下石灰五升,攪沖數十下,淀信即結。水性定時,淀沉於底。近來出產,閩人種山皆茶藍,其數倍於諸藍。山中結箬簍,輸入舟航。其掠出浮沫曬干者曰靛花。凡靛入缸必用稻灰水先和,每日手執竹棍攪動,不可計數,其最佳者曰標缸。

《本草圖經》:大青,春生,青紫莖,似石竹苗葉,花紅紫色,似馬蓼,亦似芫花,根黃。古方治傷寒、黃汗、黃疸等有大青湯,又治傷寒頭身強、腰脊痛葛根湯亦用大青,大抵時疾葯多用之。陶弘景:大青,《本經》又無,今出東境及近道,長尺許,紫莖。......療傷寒方多用此,除時行熱毒為良。藍汁,至解毒。以汁塗五心,又止煩悶。甚療蜂螫毒。

《開寶本草》:味咸,寒,無毒。主解諸葯毒,小兒諸熱,驚癇發熱,天行頭痛寒熱,並水研服之,並摩傅熱瘡惡腫,金瘡下血,蛇犬等毒。

《本草衍義》:青黛,乃藍為之。有一婦人患臍下腹上,下連二陰,遍滿生濕瘡,狀如馬瓜瘡,他處並無,熱癢而痛,大小便澀,出黃汁,食亦減,身面微腫,醫作惡瘡治,用鰻利魚、松脂、黃丹之類。葯塗上,瘡愈熱,痛愈甚。治不對,故如此。問之,此人嗜酒,貪啖,喜魚蟹發風等物。急令用溫水洗,拭去膏葯。尋以馬齒莧四兩,爛研細,入青黛一兩,再研勻,塗瘡上,即時熱減,痛癢皆去。仍服八正散,日三服,分散客熱,每塗葯,得一時久。葯已乾燥,又再塗新濕葯。凡如此二日,減三分之一,五日減三分之二,自此二十日愈。既愈而問曰:此瘡何緣至此?曰:中、下焦蓄風熱毒氣,若不出,當作腸癰內痔。仍常須禁酒及發風物。然不能禁酒,後果然患內痔。

《本草綱目》:大青,能解心胃熱毒,不特治傷寒也。朱肱《活人書》治傷寒發赤斑煩痛,有犀角大青湯、大青四物湯,故李象先《指掌賦》雲:陽毒則狂斑煩亂,以大青、升麻,可回困篤。諸藍形雖不同,而性味不遠,故能解毒除熱,惟木藍葉力似少劣,藍子則專用蓼藍者也。至於用淀與青布,則是刈藍浸水,入石灰澄成者,性味不能不少異,不可與藍汁一概論也。有人病嘔吐服玉壺諸丸不效,用藍汁入口即定,蓋亦取其殺蟲降火爾。如此之類,不可不知。......主熱毒痢,黃疸,喉痹,丹毒。藍葉汁,解斑蝥、芫青、樗雞、硃砂、砒石毒。

《本草經疏》:青黛,外國藍靛之英華也。稟水土陰寒之氣以生,故味咸寒而無毒。甄權謂其甘平。以其得土氣之厚也。故可解諸葯毒,及小兒諸熱驚癇發熱,天行頭痛寒熱,並水研服之。亦磨傅熱瘡惡腫,金瘡下血,蛇犬等毒。

簡誤:青黛既稟陰寒之氣而生,解毒除熱固其所長,古方多有用之於諸血證者。使非血分實熱,而病生於陰虛內熱,陽無所附,火氣因之上炎,發為吐衄咯唾等證,用之非宜。血得寒則凝,凝則寒熱交作,胸膈或痛,愈增其病矣。醫師宜詳辨之。

《葯鑒》:氣寒,味苦甘,無毒。驅時疫頭痛,斂傷寒赤斑。能收五臟之鬱火,能消膈上之熱痰。瀉肝火,止驚癇。消食積,殺諸惡蟲盡化為水。又治小兒疳痢羸瘦,毛焦煩熱。歌曰:煩熱毛焦口鼻干,皮膚枯槁四肢癱。腹中時時更下痢,青白赤黃一般般。眼澀面黃鼻孔赤,穀道開張不欲看。忽然瀉下成疳積,又且濃濃一團團。唇焦嘔吐不乳哺,壯熱憎寒卧不安。此方便是青黛散,取效猶如服聖丹。

《本草備要》:瀉肝,散鬱火。咸寒,色青瀉肝。散五臟鬱火,解中下焦蓄蘊風熱,……治傷寒發斑,吐咯血痢,陰虛火炎者忌用。合杏仁研,置柿餅中煨食,名聖餅子,治咯血。小兒驚癇,疳熱丹熱,敷癰瘡蛇犬毒。

《本經逢原》:青黛乃藍淀浮沫,攪澄掠出收干。瀉肝膽,散鬱火。治溫毒發斑,及產後熱痢下重,《千金》藍青丸用之。天行寒熱頭痛,水研服之。與藍同類,而止血拔毒殺蟲之功,似勝於藍。又治噎膈之疾,取其化蟲之力也。和尿白垢、冰片,吹口疳最效。

《本草求真》:大瀉肝經鬱火。青黛專入肝。系藍靛浮沫,攪澄,掠出取干而成。味咸性寒,色青,大瀉肝經實火,及散肝經火郁。

《得配本草》:咸,寒。入足厥陰、太陰經血分。除鬱火,解熱毒。殺小兒疳蟲,散時疫赤斑,消膈痰,止血痢。配川連,洗風熱眼。佐薄黃,治重舌脹。冷水調服,治內熱吐血;入四物湯,治產後發狂;入馬齒莧,搗敷瘰癧未穿;合黃柏末,摻耳疳出汁。

《本草新編》:青黛,即靛之干者。本草辨其出波斯國者,始真轉誤矣。味苦,氣寒,無毒。殺蟲除熱,能消赤腫疔毒,兼療金瘡,余無功效。他書盛稱之,皆不足信也。惟喉痹之症,倘系實火,可以內外兼治,而本草各書反不言及。大約此物,止可為佐使者也。惟殺蟲可以多用,止消一味,用至一兩,研末,加入神曲三錢、使君子三錢,同為丸,一日服盡,蟲盡死矣。他病不必多用。蓋青黛氣寒,能敗胃氣,久服,則飲食不能消也。

Ⅳ 墨綠色古人怎麼染布

中國古代染色用的染料,大都是以天然礦物或植物染料為主,天然染色中使用植物染料為最多,用途也最為普遍。如樹皮、樹根、枝葉、果實、果殼;花卉的鮮花、乾花、花葉、花果;水果的外皮、果實、果汁,及草本植物、中葯、茶葉等很多都可以用來染色。利用植物染料,是我國古代染色工藝的主悉攜流。而墨綠色就是用的植物染料,最著名的是藍草調配。古人根據不同的染料特性而創造的染色工藝計有:直接明喊染、媒染、還原染、防染、套色染等。隨著染色工藝技術的不斷提高和睜槐伏發展,中國古人也就能用植物染料染出的墨綠色的布了。

Ⅵ 古代用什麼方法染布

中國古法染布中的"三纈",即絞纈(扎染)、蠟纈(蠟染)、夾纈延續至今,用這三種方法染出的手工布至今仍深受人們的喜愛。

閱讀全文

與古人用什麼方法染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大笑後嗓子有痰解決方法 瀏覽:275
pair祛痘膏使用方法 瀏覽:950
退款優惠常用方法是 瀏覽:55
手機玻璃修補方法 瀏覽:309
蘿卜芽菜種植方法 瀏覽:637
治療抽瘋有哪些方法 瀏覽:956
苄氨基嘌呤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493
老款功放音響dvd連接方法 瀏覽:588
二王寫字的方法和技巧 瀏覽:581
車險報警流程及解決方法 瀏覽:815
中單循環賽制計算方法 瀏覽:879
畫西施的圖片方法 瀏覽:437
還可以用什麼方法畫出直角圖片 瀏覽:214
如何防止田旱的土方法 瀏覽:234
時域卷積在頻域計算方法 瀏覽:517
腹透析使用方法 瀏覽:635
眼唇霜使用方法 瀏覽:893
小學二年級數學時間的計算方法 瀏覽:327
頭發盤起來的方法視頻 瀏覽:119
稅收調研方法有哪些優缺點 瀏覽: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