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初中地理如何進行探究式教學
一、探究式教學及其本質
探究式教學改變了以往以教師傳授為主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充分參與其中,從而達到教學的真正目的。
探究式教學就是用探究的方式達到尋求真理、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方式,是以探究為基本特徵的一種教學活動形式。
探究式教學的實質就是著眼於學習者自身學習過程中的「有意義學習」,即在探究式教學里,學生們不僅僅是獲得知識,而且是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學會學習。正因為如此,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已將探究教學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理念提出,即探究教學已不再局限於純粹的科學探究。那種認為只有從問題的提出、證據和資料的收集,到實驗過程、解釋的形成及檢驗和結論的得出都是由學生自主發現、獨立完成的活動才算探究,實際是將探究式教學神化而人為地抬高探究式教學模式門檻的狹隘認識。當然,我們也反對教學中隨意地結合一些人們早已熟悉的教與學的形式貼上探究的標簽的做法。只有對適宜探究的內容進行有效的探究才能真正發揮探究式教學的作用。
二、中學地理探究式教學適宜性分析的思維框架
探究式教學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和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的的教學策略之一。教學實踐證明,教學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是否選擇了適當的教學方法。探究式教學只是眾多課堂教學模式的一種,是否選用該模式進行課堂教學,要視知識的特點而定。通常所說的「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表明教學方法設計的原則性和靈活性。同樣探究式教學方法有其自身的特點、適用范圍和適用條件。
1.探究式教學應服從於教學目標
教學方法是為實現一定的教學目的而服務的。教師需根據每節課的教學目標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對於較低層次的地理教學目標,可選擇教學信息傳輸量較大的教學方法,比如,系統講授法和圖示講授法、講演法等。對於較高層次的教學目標,則可選擇探究式教學方法等。
2.探究式教學應符合教學內容特點
不同地理知識探究性的強弱或適宜探究的深度有所不同。有些知識內容,不易於設計成通過探究式的學習活動去獲取;一些內容的學習,用探究的方式不僅效率低,而且效果往往不如直接學習。
以現代認知心理學關於廣義知識的定義來考察,地理知識可分為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三類。地理陳述性知識是回答「在哪裡」「是什麼樣」的知識,如地理術語、地理名稱和地理分布等地理事實性知識。地理陳述性知識對學生的能力要求一般以觀察、記憶為主,通過聽講或閱讀就可以為學生掌握
『貳』 探究性實驗教學方法的應用是怎樣的
探究性實驗教學方式以問題為核心,為學生提供了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機會,學生主體在問題中設計解決問題的實驗方案,通過實驗進行觀察、驗證實驗方案,最後歸納得到正確結論。通過這種方式促使學生自主地觀察實驗現象,從中發現問題活躍思維,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探究性實驗教學模式是按照「設疑激趣——實驗探究——歸納小結——運用創新」一步步實現的。在設疑激趣階段,教師以啟發性、趣味性創設情境,著眼於調動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慾望,激發學生興趣。
比如在講授「鈉的化合物」這節時,教師可以從「日常生活中,水通常用來滅火,你能相信滴水能生火嗎?」問題引入,使學生形成矛盾心理,激發他們的好奇心。
緊接著進行演示實驗,老師在包有少量Na2O2(事先不讓學生知道)的棉花上滴幾滴水,當學生觀察到棉花劇烈燃燒的現象後,明知水不能使棉花燃燒,可又無法解釋眼前的事實時,強烈的探求慾望噴發出來,極大地調動了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慾望,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使其在教學活動一開始就處於積極主動地狀態,有一個良好的開端。
同樣,中學化學很多課程都可以由生活實際或小故事引入的,如用酸雨問題引出「硫酸」,油田水質問題引出「硬水及其軟化」,「鬼火傳說」引出「白磷」等等。
引出了問題,下面就要進行實驗探究了。教師先組織學生閱讀教材或實驗方案,觀察演示實驗或自己動手實驗,記錄實驗現象,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得出初步結論。
無論是閱讀、實驗還是討論前,教師要精心指導,一是要指明要解決什麼問題,要觀察哪方面的現象,要進行哪些探究,二是強調閱讀時要在教材上畫出重點。觀察時作好記錄,討論後要注意歸納。帶著明確的目的性圍繞著中心內容展開探究,並注意培養學生自學、觀察、思維、實驗等多方面的能力。
實驗探究結束後要歸納小結,老師應全面、准確地歸納出實驗的結論和說明的問題。如總結「鈉的化合物」一節時,經過實驗,可以歸納出幾點:
①Na2O2能夠和H2O、CO2反應,都生成氧氣,氧化性強。
②Na2CO3和NaHCO3都可以和鹽酸反應,但是後者反應比前者要劇烈得多。NaHCO3受熱易分解,穩定性比Na2CO3弱。
掌握了知識點後,要使學生會運用所學的知識,就需要教師對實驗的知識運用創新。運用創新是對於已被學生初步獲取的知識進行整理和強化的階段,目的是鞏固已學的知識,強化記憶。那麼,在選擇有關習題時,除了要緊扣教學內容外還要注意區分層次和梯度,以兼顧所有的學生。
在設計本節內容的習題時,可以將一道習題設計成三個層次,層層推進,也就相當於將學生也分成了三個層次。隨著問題的深入,學生的思維漸漸寬闊,不同問題選擇成績層次不同的學生來回答,這樣就兼顧了班上的所有同學,調動了全班的學習積極性。
『叄』 探究式教學法有哪幾種類型
科學研究可以採用多種方式分類,主要有三種分法:按照研究目的分類、根據研究的內容分類,按照科學研究的性質分類.
科學研究可以採用多種方式分類,主要有三種分法:按照研究目的分類、根據研究的內容分類,按照科學研究的性質分類.
一、按照研究目的分類,可以分為探索性研究、敘述性研究、因果性研究三大類型.
1.探索性研究(exploration research)
探索性研究是一種所研究對象或問題進行初步了解,以獲得初步印象和感性認識的,並為日後更為周密、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礎和方向的研究類型.使用這種類型的情況是:對某些研究問題,缺乏前人研究經驗,對各變數之間的關系也不大清楚,又缺乏理論根據,這種情況下進行精細的研究,會出現顧此失彼或以偏概全的問題,以及浪費時間、經費與人力.屬於這種研究類型的方式有多種,例如,參與觀察、無結構式訪問、查閱文獻、分析個案等,常為小規模的研究活動.
2.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research)
描述性研究又稱為敘述性研究,指為研究結果為正確描述某些總體或某種現象的特徵或全貌的研究,任務是收集資料、發現情況、提供信息,和從雜亂的現象中,描述出主要的規律和特徵.重點不在為什麼會存在這樣分布狀況,而是描述(敘述)分布情況的准確性和概括性.描述性研究與探索性研究的差別在於它的系統性、結構性和全面性,以及研究的樣本規模大.一般是有計劃、有目的、有方向,有較詳細提綱的研究,收集資料主要採用封閉式問題為主的問卷調查,並採用統計方法處理資料數據,得出以數字為主的各種結果,並把它們推論到總體,既用研究的樣本資料說明總體的情況.教育方面的很多研究都適於敘述性研究.屬於這種研究類型的方式有多種,例如,調查、個案研究、比較研究、相關研究、發展研究.
3.解釋性研究(explanatory research)
解釋性研究也稱為因果性研究.這種研究類型主要探索某種假設與條件因素之間的因果關系,即在認識到現象是什麼以及其狀況怎樣的基礎上,進一步弄清楚或明白事物和現象的為什麼是這樣.解釋性研究是指探尋現象背後的原因,揭示現象發生或變化的內在規律,回答為什麼的科學研究類型.因果關系是比較復雜的,有某一條件與某一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也有多種條件與某一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教育方面的因果關系大都屬於後者.它通常是從理論假設出發,涉及實驗或深入到實地,收集資料,並通過對資料的統計分析,來檢驗假設,最後達到對事物或問題進行理論解釋的目的.在實驗的設計上,除了與描述性研究一樣,具有系統性和周密性以外,更為嚴謹和具有針對性.在分析方法上,往往要求進行雙變數或多變數的統計分析.對於這種因果關系的研究有實驗的與非實驗的兩種.實驗研究還可分為實驗室研究與現場(或稱自然)實驗研究.
二、根據研究的內容可將科學研究劃分為: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兩種類型.
1.基礎研究基礎研究是指為獲得關於現象和可觀察事實的基本原理及新知識而進行的實驗性和理論性研究,它不以任何專門或特定的應用或使用為目的.
基礎研究的特點是:
(1)以認識現象、發現和開拓新的知識領域為目的.通過實驗分析或理論性研究對事物的物性、結構和各種關系進行分析,加深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解釋現象的本質,揭示物質運動的規律,或者提出和驗證各種設想、理論或定律.
(2)沒有任何特定的應用或使用目的.在進行研究時對其成果看不出、說不清有什麼用處,或雖肯定會有用途但並不確知達到應用目的的技術途徑和方法.
(3)一般由科學家承擔,他們在確定研究專題以及安排工作上有很大程度的自由.
(4)研究結果通常具有一般的或普遍的正確性,成果常表現為一般的原則、理論或規律並以論文的形式在科學期刊上發表或學術會議上交流.
因此,當研究的目的是為了在最廣泛的意義上對現象的更充分的認識,和(或)當其目的是為了發現新的科學研究領域,而不考慮其直接的應用時,即視為基礎研究.
基礎研究又可分為純基礎研究和定向基礎研究.
純基礎研究與定向基礎研究的區別如下:
純基礎研究是為了推進知識的發展,不考慮長期的經濟利益或社會效益,也不致力於應用其成果於實際問題或把成果轉移到負責應用的部門.
定向基礎研究的目的是期望能產生廣泛的知識基礎,為已看出或預料的當前、未來或可能發生的問題的解決提供資料.
2.應用研究
應用研究是指為獲得新知識而進行的創造性的研究,它主要是針對某一特定的實際目的或目標.其研究的特點是:
(1)具有特定的實際目的或應用目標,具體表現為:為了確定基礎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或是為達到預定的目標探索應採取的新方法(原理性)或新途徑.
(2)在圍繞特定目的或目標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獲取新的知識,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科學依據.
(3)研究結果一般隻影響科學技術的有限范圍,並具有專門的性質,針對具體的領域、問題或情況,其成果形式以科學論文、專著、原理性模型或發明專利為主.
3.區分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主要准則:
第一,基礎研究是為了認識現象,獲取關於現象和事實的基本原理的知識,而不考慮其直接的應用;應用研究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具有特定的應用目的.
第二,基礎研究沒有特定的應用目的或目標,主要表現在:在進行研究時對其成果的實際應用前景如何並不很清楚;應用研究或是發展基礎研究成果確定其可能用途,或是為達到具體的、預定的目標確定應採取的新的方法和途徑.
三、按照科學研究的性質分類,可以分為定型研究和定量研究.
1.定性研究
從研究的邏輯上看,定性研究是基於描述性的研究,它在本質上是一個歸納的過程,即從特殊情景中歸納出一般的結論.定性研究側重於和依賴於與對事物的含義、特徵、隱喻、象徵的描述和理解.
定性研究是根據社會現象或事物所具有的屬性和在運動中的矛盾變化,從事物的內在規定性來研究事物的一種方法或角度.它以普遍承認的公理、一套演繹邏輯和大量的歷史事實為分析基礎,從事物的矛盾性出發,描述、闡釋所研究的事物.進行定性研究,要依據一定的理論與經驗,直接抓住事物特徵的主要方面,將同質性在數量上的差異暫時略去.
2.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主要搜集用數量表示的資料或信息,並對數據進行量化處理、檢驗和分析,從而獲得有意義的結論的研究過程.它通過對研究對象的特徵按某種標准作量的比較來測定對象特徵數值,或求出某些因素間的量的變化規律.由於其目的是對事物及其運動的量的屬性作出回答,故稱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則與演繹過程更為接近,即它從一般的原理推廣到特殊的情景中去.定量研究側重於、且更多的依賴於對事物的測量和計算.
『肆』 探究式教學的五個步驟
具體步驟如下。
探究式教學是美國k-12,甚至高等教育領域廣泛運用的教學方法。事實上,很多IB學校採用的課程都是基於探究式教學法創設的。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步:提出問題;
第二步:進行第一次集體討論;
第三步:經過第二次集體討論,完成實驗設計,以進行調查研究;
第四步:進行實驗和觀測;
第五步:信息和數據處理,並把它們轉換成實證;第六步:結論和表達;第七步:集體討論,進行回顧,聯系生活實踐,提出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