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問有哪些好的教育教學類的書籍和雜志
說道這個話並脊題我一定要強推一本書,就是黑柳徹子寫得《窗邊的小豆豆》,這絕對對於每一個家長和孩子來說是一本特別好的教育類的書籍,但是這不同於一般的教育類書籍,這本書里的內容就像小說一樣地展現了作者小時候的經歷,而不是那種說教式的教育,你可以從這本書里看到很多很好的教育方法,是從書中自己體會的,非常有價值。
同樣,還要黑柳徹子這本書一些列的書籍,比如《丟三落四的小豆豆》等,都是絕毀滲以第一人稱敘事沒有講教育但是卻有很多教育知識的好書籍,孩子們完全能夠看懂,因為是像些日記一樣的白話語言,同時,對家長們有著非常深遠的意義,基本上看過這本書的家長都會對自己的孩子有一個重新的認知,會採取開放式的教育而不是順從式的教育,會更加把孩子當做一個成年人看待,尊重他們的想法和行為,可以說這本書開拓了日本教育界的一個新的時代。
2. 經典教育類書籍
經典教育類書籍推薦
教育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科學。下面是我為大家分享的一些經典教育類書籍推薦,供大家參考借鑒,歡迎瀏覽!
1.《最美的教育最簡單》,尹建莉著,作家出版社2014年8月出版
上榜理由: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與《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樣,是一本用通俗語言寫成的家庭教育專著。她是用一個媽媽的愛心、一個教師的真誠和一個學者的良知及專業寫成的。
這本書語言優美,邏輯嚴密,理論和實踐結合得很好,也是中西方教育理念完美的結合,教育效果立竿見影,能很好地提高教師和父母的家庭教育認知水平,是教師和父母的良師益友,幫助他們更好的了解學生和自己的孩子。
上榜感言:
這本書是我在第一部作品《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獲得超乎尋常的社會反響的情況下,遠離喧鬧,潛心研究,歷時5年創作的心血之作。
我不僅剖析問題,同時積極地給出建議,提供許多可操作的方法,這樣的思考路線和專業素養貫穿始終。
2.《教育與腦神經科學》,大衛•蘇澤等著,方彤等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
上榜理由:
21世紀的教學與育兒理論以神經心理學為基礎,一門稱作“教育神經系統學”的學科已經確立,探索“與人腦契合的教與學”在全球蔚然成風。美國是該領域研究領先的國家,而該書選錄了美國該領域8位聲名顯赫的學者各自專著中的精彩章節,用淺顯易懂的語言闡明了如何將神經系統學研究成果用於不同的教學場合,幫助教師通過反思新的科研成果來改進教學實踐、課程和評價手段。
該書對教師如何做好學生大腦的變革者,指明了切實可行的途徑,提供了便於操作的方法。凡欲了解和運用“與人腦契合的教學”的教師,讀了此書一定會獲益匪淺,受到多方面的啟迪。
上榜感言:
MP3播放器、手機、手提電腦、電視,在多媒體觸手可及凱擾的環境中,學生已經很難安分地靜坐45分鍾聽教師上課。誠然,教學正在改變,教師也在嘗試使用高科技,但是教學變革還不夠快,不夠深入——課堂上,教師講、學生聽,仍是主要的教學方法。教育工作者必須審慎地思考:如何利用我們對大腦的新知來恰到好處地改變學校、改變課堂,有效地激發孩子們的成長潛能。
同時,讓教師自身也越容易在本職工作中取得突出的成績。(譯者方彤)
3.《學校會傷人》,[美]柯爾斯滕局圓•奧爾森著,孫玫璐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上榜理由:
教育是塑造靈魂的工藝,但學校也正傷害著我們。這里說的是一種隱藏很深、持續性強的傷害,它是結構性傷害的結果,是我們用以組織和評價學習的方式中所固有的。它的傷害范圍非常廣。
我們該怎樣去認識由於過時的學校教育政策而帶桐孫塌來的“傷害”呢?我們怎樣去應對它們?在這本令人矚目的書中,美國教育學者柯爾斯滕·奧爾森揭示了某種教育方式的災難性後果——這種教育鼓勵從眾統一,而不重視創造力的價值,抹殺學生們的興趣,無視學習者的多樣性;好奇心被遮蔽,創造力被限制,想像力被窒息,並且最終有可能墜入惰性和沮喪的深淵。
奧爾森通過解讀感性的故事,理性地說明現在的教育制度不能生產出社會真正需要的心靈與思想。與此相反,這個體系常常給許多學習者造成羞辱,降低他們的能力並使他們感到厭煩。
幸運的是,其實奧爾森的文字出人意料地飽含希望。你手中的這本書能夠幫助父母、教師、學校以及孩子們,讓四者都能夠從中為自己找到一條療傷的道路,一種從來不會傷人的教育。
上榜感言:
《學校會傷人》是寫給學生的,當你感到自己好像是被學校傷害了,或是開始變得不太樂意在學校學習,你可以從中了解更多的原因。本書也是寫給教師的,當對工作中全無改變或過多改變的狀況感到困惑,你可以從中尋找到在自己工作中以新方式進行思考的同行。這本書也是寫給家長的,當你們拷問自己,如何才能保障孩子們在智力和精神上的安全,通過閱讀本書,你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過去,用一種“健康”的方式去培育我們的孩子。(策劃編輯彭呈軍)
4.《翻轉課堂的可汗學院:互聯網時代的教育革命》,[美]薩爾曼•可汗著, 劉婧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
上榜理由:
一直以來,學校教育都有這樣的問題:當前的教學方法沒有實現“教”與“學”的統一,學得快的學生不得不聽教師講那些他們已經完全理解的內容,而學得慢的學生又不得不跟其他學生一起聽新課。
有沒有一種好辦法能解決這一問題呢?回答是肯定的。美國人薩爾曼·可汗,他從華爾街的.金融分析師轉行當了一名教師,創立了可汗學院,致力於從教育入手改變世界。事實上,他也做到了這一點。他把他的教學方法、在美國中學的試點情況以及對未來教育的展望,都寫入了他的新書——《翻轉課堂的可汗學院》。
這本書在中國一經出版,就受到老師、學生和教育管理者的歡迎與好評,公認這是一本深刻影響中國教育改革進程的里程碑式著作。
上榜感言:
我們的教育制度本意是培養高質量的人才,卻在不知不覺中扼殺了無數學生的創造力。薩爾曼·可汗的全部教育變革思想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創造力”。他認為,發現並培養孩子與生俱來的興趣愛好,才是教育的真正目標。
創造力是非常難於教導和傳授的。薩爾曼·可汗告訴我們:只要我們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自由,讓他們以自己的好奇心為導向,沿著興趣之路一直向前,那麼,創造力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
《翻轉課堂的可汗學院》這本書,為中國教育的未來打開了一扇窗。
(策劃編輯簡學)
5.《面向個體的教育》,李希貴著,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年2月出版
上榜理由:
本書是探索中國學校“新常態”的時代之作。作為全國矚目的教育改革示範校,北京十一學校在學校治理結構、課程體系、師生關系、教育教學方式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構建出適合中國當下國情、體現現代教育價值觀、面向未來人才需求的新型學校,為中國學校提供了“新常態”的“十一”範本。
這本書是這場學校變革的思想記錄,集中體現了改革發起者李希貴校長的實踐智慧。書中的許多觀點和策略,對於中國教育的頑疾無疑是對症良葯。其中,尊重學生的個體價值,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選擇和成長空間,以平等的師生關系作為教育的起點,鼓勵學生的想法和自主規劃,構建領導型的組織結構等,都是中國學校改革的未來方向。書中以“鼓勵先進,允許落後”為代表的改革智慧,更是中國學校變革的寶貴財富。
上榜感言:
本書是李希貴校長近幾年的隨筆結集。文章大多不長,這是李希貴校長的一貫寫作風格。雖然李希貴校長的閱讀量驚人,但他很少在文章中旁徵博引。他把理論化為實踐,再從實踐中得到真知,正如他一直倡導的:把我們的行動拿出來研究,把研究的成果付之於行動。
建議讀者,慢慢讀這本書,它會使你產生更多“想法”。(策劃編輯吳法源)
6.《一個獨立教師的語文之旅》,郭初陽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2月出版
上榜理由:
在這本書里,郭初陽再三提到了“越界”。起初,他從語文越界;繼而,他從課堂越界;而後,他從學校越界……這個詞語彷彿一卷膠帶,光榮地記錄著他10多年的教師生涯。
追求有趣、有料、有種的語文課堂的郭初陽,在這本書里,記載了他抵達此種課堂的思考與行動。他的課堂超越了傳統中小學語文教學的程式化壁壘,他的思考超越了中小學教師的僵化教條,他的方法超越了中小學教師的簡單遵從……
他嫻熟而又恰如其分地運用著知識考古學、新批評主義、文化比較等學術方法,提升了語文教育的品位;他真切地認知到:師生是幸運的同路人,教師是平等者中的首席,課堂是向著真理直跑的旅程。他把這一切思考,都化入書中。
上榜感言:
有一個故事總是讓人難忘——
有人用褥子抬著一個癱子,要抬進去放在神面前,卻因人多進不去,就上了房頂,從瓦間把他連褥子縋到當中,正在神面前。神有感於他們的誠心,就對癱子說:“你的罪赦了。”那人當著眾人的面,立刻起來,拿著褥子回家去了……
得知本書獲得了此項殊榮,我忽然想起了這個故事,覺得這本書有點像那床褥子,本不起眼,忽然被展開、提上了房頂;而自己呢,彷彿那個癱子,殊不知,一切全憑抬褥子的朋友們在揮汗出力。是呀,一切都是恩典。
在目錄中,我借用了皎然的詩《九月十日》,只引了前六句,其實我最喜歡的是未曾出現的尾聯——悠然南望意,自有峴山情——峴山在湖州之南,當年的詩人,不知獨自立了多久,不知於何處起行,開始了他的野步之旅。一切都引人猜想。
(作者郭初陽)
7.《是什麼帶來力量——鄉村兒童的教育》,[德]盧安克著,中國致公出版社 2014年1月出版
上榜理由:
兒童時期是人類成長和發育的關鍵階段,符合兒童天性的教育有其內在價值。錯過這一關鍵時期,人的肢體與頭腦發育、意識與意志的形成都可能受到阻礙,從而影響人生全程發展。
該書是到中國志願支教的德國教師盧安克,歷經10餘年教學實踐的嘔心之作,較完整地反映了他在一所山村小學——板烈小學的教育教學歷程。這是目前在偏遠山村小學進行中長期教育跟蹤的比較少見的研究。全書不僅反映了中國教育的真實狀況,而且探索了鄉村教育問題的未來之路與鄉村兒童的內在教育規律,具有十分寶貴的參考價值。作者的教育態度無私、嚴謹,尊重兒童的成長規律,其關愛每一位兒童的教育理念也將引起讀者對教育本質的深入思考。
上榜感言:
盧安克是德國漢堡人,1992年第一次來到中國,1999年開始在廣西做志願教師,2003年起在板烈小學支教10年。這期間,他一面設計課程,一面利用課余時間翻譯書籍、撰寫文章,工作非常勤奮。盧安克嚴謹、踏實的工作態度是在德國自然主義教育背景與在中國10年基層鄉村教師生涯的共同作用下得以形成的。兩種條件兼具,使這本書具有一種獨特深入的視角、非同尋常的閱讀價值。
(責任編輯鄧雪梅)
8.《教室里的正面管教》,[美]尼爾森等著,梁帥譯,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年5月出版
上榜理由:
《教室里的正面管教》是將不懲罰、不驕縱的正面管教方法運用於教室中的一整套理論和方法。在傳統的學校教育中,教師普遍採用的是以獎勵和懲罰為基礎的管教方式。而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無論是懲罰還是獎勵,其長期效果都是使學生喪失信心。
《教室里的正面管教》提供的一系列方法,比如建立情感聯結、讓學生參與、專注於解決方案、有限制的選擇、啟發式問題、積極的暫停、班會等,都是為了在師生相互尊重的基礎上,消除學生們的“錯誤目的”並有效地鼓勵他們,使他們能以積極的方式獲得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從而形成理想的班級氛圍,培養孩子們具有學習的勇氣、激情和人生技能,進而成為具有優秀品格並掌握人生技能的人。
《教室里的正面管教》,無疑為我們思考並解決師生關系中所面臨的問題及困擾,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理論角度和可操作的詳細方法。
上榜感言:
本書的兩位作者均是婚姻和家庭執業心理治療師,既有很深的心理學、教育學理論素養,又有幾十年在實踐中與父母、孩子、教師打交道的經驗。
事實上,我們不難發現,全世界的父母、教師在與孩子打交道的過程中,所面臨的基本問題都是一樣的。《教室里的正面管教》已經給全世界許多國家的教師和孩子們帶來了喜悅,希望能給處於苦苦探索中的中國教師帶來同樣的喜悅。魯道夫·德雷克斯的一句話很值得我們思考:“孩子們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
(策劃編輯甄煜煒)
9.《由內而外的教養:做好父母,從接納自己開始》,[美]丹尼爾•西格爾、[美]瑪麗•哈策爾著,李昂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5月出版
上榜理由:
《由內而外的教養》是一本徹底顛覆教師和父母教育觀念的著作,是一本有深厚科學研究依據的教師、家長成長手冊,是教師、父母提升自我修養的第一必讀書。作者丹尼爾·西格爾是美國頂級兒童、青少年心理學家,他從腦科學的角度、從人類大腦的思維方式著手,破解種種教育、教養難題。
作者認為,父母做好自己,是最好的教育。通過反思自己的成長經歷,特別是自己的父母是怎樣教育自己的,這樣的反思不僅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父母,更重要的是幫助我們理解和改進自己為人父母的行為。只有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經歷,才能以健康的心理創造健康、溫馨的親子關系。
上榜感言:
在當下的教育、教養環境中,教師、父母們常常焦慮,這種焦慮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教育者及父母忽略了孩子的成長規律。 相信《由內而外的教養》可以幫助教育者及父母找到教育孩子的最佳方式 (策劃編輯李陽)
10.《讀懂孩子——心理學家實用教子寶典》,邊玉芳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上榜理由:
家庭教育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科學。家庭教育如何促進兒童、青少年的健康發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課題,是眾多學科共同研究的重要內容。
該書作者邊玉芳教授是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作者多年來承擔了多項研究課題,掌握了青少年成長發展的第一手資料,同時,又為廣大中小學教師和家長提供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豐富經驗。該套書是她在總結百年來心理學、腦科學的研究成果與我國青少年發展特點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豐富實踐寫作而成的。
閱讀本書,能讓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讀懂”自己的孩子。
上榜感言:
家庭是孩子在漫漫人生中汲取愛和力量的第一站,也是孩子成長的終生課堂,這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無法替代的。家庭教育最先要做的是什麼?讀懂孩子。許多家長“求招若渴”,總希望能獲得一張“萬能的葯方”。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家長只有讀懂了孩子,理解了孩子,才如同手握一把萬能鑰匙,才可以打開不同的鎖、解開不同的結。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什麼?愛孩子,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系。家庭教育與其他教育最不同的地方,是這種教育一定要有情感的投入。所以,成功的家庭教育一定是利用父母與孩子之間這種情感聯結,與孩子建立起良好的關系。當然,也要警惕無原則、無理性的愛。好的家庭教育是理性和情感的平衡。(作者邊玉芳)
;3. 教育學原理和教育研究方法比較權威的書目有哪些
凱程老師推薦的:教育學原理:教育學原理這本教材,在全國有二三百個版本,但是內容上、體例上都幾乎沿襲80年代王道俊王漢瀾版本的。所以內容大同小異,但以後也有一些比較有特色的。凱程將教育學考研較為經典的書列出如下,後附簡要說明,作為參考。葉瀾著:《教育概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首先先推薦本教育學的入門書籍,也是較為經典的教科書。這本書從教育與社會的關系,教育與人的關系,教育、社會、人之相互關系來探討教育的內涵與特徵,通俗易懂,深入淺出,概括性強。如果你是跨專業考教育學,這本書是必須細心、認真看的第一本書,尤其要細讀「教育與人的發展」中的內容。王道俊、王漢瀾著:《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2004年重印 這本書雖是1999年版的,但是其基本框架定於87年左右,由於出版年代較久,內容已經陳舊,啟發意義不大,但是作為較早的人教版教材,至今流通於各大書店。 黃濟、王策三著:《現代教育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這本書93年是第一版,現代教育是它的核心概念,通篇以現代教育為理論基礎。這本書總體上針性考研要求不是很強,對於教育原理不推薦用這本教材。如果要想了解現代教育問題的話應該多讀一些核心期刊的論文,尤其是人大復印資料上的教育類論文,能真正幫助考生理解與思考。 袁振國主編:《當代教育學》,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 這本教材較為新穎,有很多關於教育心理學的知識,是比較西化的一本教育原理書籍,在其中提到一些熱點和重點問題,值得一翻,內容涵蓋面廣,解釋詳細,但也有重復的論述。但是總的來說,是一本較為不錯的參考書。全國十二所重點師范大學聯合編寫:《教育學基礎》,02年版,08年似乎有新版本 全書共12章,即教育與教育學、教育功能、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師與學生、課程、課堂教學、學校教育與學生生活、班級管理與班主任工作、學生評價、教師的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與發展。本書每一章均採用了全面的編寫體例,如內容摘要、學習目標、關鍵詞、主要結論與啟示、學習評價、學術動態和參考文獻。書中的論述很精闢,特別有利於考研的學生去讀,容易系統掌握,對於深化理解教育原理,是不錯的選擇。 鄭金洲著,《教育通論》,華東師大出版社,2000年版這本書有深度,建議是在幾乎復習完一遍的時候,把這本書細細看一看,你的教育理論功底會上一個層次。
4. 教育類書籍推薦100本
1、《教育研究方法導論》,1995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裴娣娜。本書主要對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教育研究的構思和設計,教育研究結果的分析與評價,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論述。
2、《當代教育心理學》,作者陳琦,根據教育心理學的學習和教學需要,在每章之前設立內容提鬧纖橋要;每章之中突出重點概念;每章之後羅列關鍵術語界定與思考問題等。
3、《教育學基礎》,2002年由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由全國十二所重點師范大學聯合編寫。本書不僅可以作為高等師范院校學生的公共課教材,也可以作為各級各類教育學院豎兆、教師進修學校接受繼續教育的中小學教師,以及接受研究生課程班、教育學函授班培訓的學員的教材。
4、《外國教育史教程》分為古代教育史、近代教育史和現代教育史三編,共25章。其中古代六章,分別論述東方文明古國的教育(含教育的起源)、古希液猛臘的教育等教育,客觀地展示外國古代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發展的軌跡和古代世界教育的多元化。
5、《中國教育史》,2009年6月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孫培青。本書主要講述了中國傳統教育發展史及對當下教育的啟示等內容。
5. 有英語同行可以介紹一些國外英語教學方法的書籍
你可以參考以下幾本書:
一、《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4rd ed.) 》, H. Douglas Brown
二、《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Teaching Pedagogy》, H. Douglas Brown
三、《鄭慧蘆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 (3nd ed.) 》, Diane Larsen-Freeman
四、碧笑《喊帶Teaching Language in Context (2nd ed.) 》, Alice Omaggio Hadley
五、《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Richards Jack C. and Rogers Theodore S.
6. 教育類書籍推薦 教師
教師的教學是育人,是教會學生學,這就只能靠智慧;而僅僅靠「苦幹」對他的學生未必有什麼啟發。因此,今天小美向各位尊敬的老師推薦15本書,希望老師們能傳道、授業、解惑,為祖國的明天培育真正的棟梁之才。
1、《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
這本書不是純理論的書,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它有生動而吸引人的故事情節,可以讓老師在休息之餘輕松閱讀;另一方面它又是一本實戰性的指導書,我們可以邊讀邊按書中指導去做,一個月的時間,足可以讓你養成初步的閱讀習慣,品嘗到閱讀的甘甜;而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想讓學生愛上閱讀,最有效的方法是我們教師都愛閱讀,認真讀完這本書,你就是一年讀不了365本書,你也會是愛讀書的教師。
這本書也可以推薦給「對讀書不感興趣的人」,它可以讓你養成讀書的習慣;可以推薦給「沒時間讀書的人」,它告訴你我們不是沒時間讀書,而是沒有找到正確的讀書方法;還可以推薦給「不知道讀什麼書的人」,它幫你規劃先讀什麼,後讀什麼,明確你讀每一類書將有什麼收獲。
2、《讀懂孩子——學生心理學手冊》
教育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種莊稼,需要了解莊稼的習性;教育孩子,也需要了解孩子成長的特點和規律。本書的作者奧貝爾既是一位心理學家,又是一位教師,在充分理解教師和家長在育兒過程中各種困惑的基礎上,向大家推薦了三個非常重要的心理學理論:依賴、無意識和沖動。因為出生之後身心依然處於繼續發育的過程中,所以要依賴成人和環境;在嬰幼兒時期的各種感受和經歷,都會成為孩子成長的「無意識」,影響其一生的生活;而沖動是孩子的「內在發動機」,激勵著孩子不斷去探索和實踐,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和各種需求。
依據上述三個心理學理論,奧貝爾從孩子上學初期經常遇到的各種問題等角度,詳細分析了學生的心理狀態在教學當中發揮的作用,周邊環境是如何影響到學生的心理等教育過程中遇到的心理學層面的基礎問題。本書的語言淺顯易懂,教師教育教學中的很多困惑,都可以從中得到答案。
3、《文章選讀》
人的閑暇時間畢竟有限,故讀書要取法乎上。最理想的狀態是用較少的時間讀一流的文章,涵泳浸潤讀好文,獲得最大的收益。北京大學葉朗教授的《文章選讀》就是這樣一本好書。
一本好的選本,反映選編者的眼光、胸襟和境界。《文章選讀》選文76篇,選文和點評不拘一格。楊振寧先生讀了這本《文章選讀》後給葉朗先生寫信說:「我覺得你們的選編原則極好。」楊先生這「極好」的評價,即是對葉朗先生選編讀本的最大褒獎。
一個教師讀書的厚度,決定了他站在講台上的高度。我一直認為教師的閱讀不能僅僅讀教育著作,應該多讀一些「打底子」的文學作品。葉朗的《文章選讀》,是適合中小學教師認真品讀的一本比較理想的好文章選本。
4、《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
這本書記述了作者晚年與一個班的31名學生五年來朝夕相處的日常生活和教育故事,分為「快樂學校」和「兒童時代」兩部分,共計41篇短文。作者用他全部的身心來愛著他的孩子們,書中詩一樣的語言,使人如沐春風;詩一樣的教育生活,使人心馳神往;詩一樣的心靈,使人感受到教育工作的神聖、愉悅與寧靜。
作者對教育本質問題的一系列探索與追問,形成了鮮明的觀點:「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時期,它不是為未來生活做准備,而是真正的、不可再現的、光彩奪目的一種生活。」作者以滿腔熱情發出了「要還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的呼聲,這呼聲,直到今天依然是那樣振聾發聵。
用愛來傾聽每一個孩子的心聲,用愛來啟迪孩子們去發現美、學會愛,這便是教育的智慧。
5、《聽程紅兵老師說課評課》
這本書可謂是解決當下課堂問題的「及時雨」。作者圍繞說課和評課兩個方面,針對一個好的課堂如何研磨與運行,以及如何激發課堂中的師生智慧,分析課堂模式,研究課堂標准,探討課堂的共性和個性,並通過援引大量的觀課和評課的具體案例,向我們呈現了一個好的課堂、一個智慧的課堂應該有的樣子,一個有責任的教師、一個有良知的教育人應有的姿態和在課堂上應有的識見和作為。
作為校長的程紅兵之所以能把課堂認識得這么透徹,是因為他身居「高位」,卻更願意把自己看成一個語文教師,而且心裡始終裝著學生、裝著課堂,對課堂永遠保持著一種敬畏、一種熱忱。
6、《大學新語》
這本書讀起來不像輕松讀物,其中很多內容是以作者多年研究中積累的數據和分析為支撐,一些論述也並非適合所有學校。但是他對於在急劇變化的當代中國大學里存在的問題表現出深深憂慮,體現出人文學者的憂患意識,將讀者慢慢帶入一種沉靜思考的狀態,和作者產生精神上的交流。
在本書中,我們不僅看到了作者的憂慮和批評,更看到了作為一位人文學者的希望和信心:「教育收效很慢,急不得,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是也。另外,因相信『只要耕耘,必有收獲』,即便身陷泥淖,眼前一片霧霾,也都對未來保有某種信心。」
7、《兒童閱讀的世界》
《兒童閱讀的世界》作為國內第一部系統闡釋兒童閱讀的著作,全面回答了與閱讀相關的三個核心問題:
(1).什麼是閱讀?
(2).兒童是如何學會閱讀的?有哪些因素影響兒童學習閱讀的過程?兒童學習閱讀的基本規律是什麼?
(3).閱讀怎樣教才更為有效?孩子的閱讀能力又應該如何評價?
如果說當下的閱讀教育現狀就是一種「無方向、無定法、無評價體系」的「霧霾天」,這套《兒童閱讀的世界》則正是我們期待的治理之本,希望它能穿破層層「霧霾」,讓語言學科的閱讀教學更科學、更高效,真正能夠幫助語言學科的閱讀教學突破瓶頸和難點,提高教學質量。
8、《教育的使命——一位美國名師的課堂反思》
本書作者在長期觀察一個叫艾米莉的孩子的基礎上發現了孩子問題所在,他猜測這孩子是這樣想的「老師想讓我做一件事情。我根本不知道讓我做什麼,也不知道為什麼讓我做。不過我還是做點兒什麼吧,這樣他們就會放過我。」
作者認為,要想讓學生熱愛學習,培養學習能力,「唯一的改變」是「使學校和教室依照每一個學生的方式」發展他的潛力,追求他們的興趣」,讓「每個小孩子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喜歡參與的項目」。一個教師的教學水平固然重要,但對學生的關注度和知曉度相對於他的教學水平來講,更為重要。
9、《教育方法學》
佐藤學的《教育方法學》是基於教學實踐的理論,是指導課堂教學實踐的學問,落實到課堂教學實踐,我認為最能體現佐藤學教育方法學的教學行為就是「聽」與「做」。
佐藤學所主張的「聽」,不是單方面的被動聽取,而是通過「聽」促進思維的開放,產生新的想法,繼而分享出刺激學生們形成更多更新穎的想法,生生學習共同體便通過「聽」的行為而形成。
佐藤學的《教育方法學》是一本細致診斷學校各種「病症」並探索解決方略的著作,我們既可以移用它的研究結果來解決自己教學中的問題,也可以借鑒此書的研究方法來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
10、《世界小史》
幾乎所有閱讀此書的人,都無法忘記它的開頭與結尾,貢布里希的「妙手」,在這兩處得到了全部體現,他只用了一片燃燒著的紙,就讓孩子們經歷了這個世界的從有到無,「像回家一樣」。「回家」,太有趣味,也太有意味,它是探尋漫長的過去,還是重回現實的存在?貢布里希讓我們體驗,我們不是在追問「某一個」故事,而是在追問一個「特定」的故事,是「我們」的故事,這個「我們」,也就帶出了貢布里希對歷史中所有人命運的信念與悲憫,「我們有理由去寄希望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懷著愛,懷著溫柔,貢布里希用《世界小史》驅散了大歷史斗轉星移的冰冷,帶給人的正是世界的純真和歷史的柔軟,在日復一日的「歷史」里。
11、《特權:聖保羅中學精英教育的幕後》
此書最耐人尋味的地方,是聖保羅如何培養淡定而非顯擺的精英。哪怕校園里名流雲集,學生也會靠著努力打造自己的優秀,血統、家世、財富甚至聰明這些屬性被隱藏掉,學生珍惜的是卡羅爾·德懷克所稱的成長思維,管你有錢沒錢,愛拼才會贏。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深知社會經濟地位對教育成就的影響,而教育又決定未來的社會經濟地位。這是一個草莽英雄和知識英雄輩出的年代,過去森嚴的等級制度,被全球化和知識經濟沖擊。聖保羅中學讓學生學會在不同社會情境下,都能表現出淡定和開放,這是新精英教育給我們最大的啟示。
12、《我們三代人》
湯用彤、湯一介父子兩代人均為現當代學界巨擘,桃李遍天下,這樣的現象在學界並不多見。傳奇的形成自有偶然的原因,但其背後也有一定的必然性。
筆者閱讀今年年初出版的湯一介先生遺著《我們三代人》,領會到很多具體學術研究之外的細節。此書內容上由有關的「隨筆」組成,看似不系統,實則有中心,三代人之間的代際影響貫穿其間。
13、《我只想站得直一點——黃玉峰教育演講錄》
最近三個月在反復閱讀黃玉峰先生的《我只想站得直一點——黃玉峰教育演講錄》一書,被黃玉峰對教育的摯愛和特立獨行、敢於直言的勇氣所感動。
在書的扉頁,筆者寫下「豁達七十載,站直不趴下」十個字,算是對黃玉峰老師的真實寫照。他說自己最得意的就是兩件事,第一,這輩子能做個教師;第二,這輩子還沒被評過先進。黃老師的可愛之處恰恰在於此,那麼熱愛教育、熱愛教師這個職業,又那麼敢於批評現狀、堅持自己,始終「站得那麼直」,這也是他令人敬佩之處。
黃老師在《「人」是怎麼不見的》一文中反思中國教育,揪出了捆綁教育的五根繩索:功利主義、專制主義、訓練主義、科學主義和技術主義。「就這樣,獨立的人格不見了,獨立的思想不見了,自由的精神不見了,『人』不見了。」之後黃老師沒有停留於批判,他知道「光是批評是沒有用的」。
14、《怎樣觀察一棵樹:探尋常見樹木的非凡秘密》
正如這本書的副標題「探尋常見樹木的非凡秘密」所示,書冊在手,如同握著一個藏有秘密的小書匣:翻開硬皮封殼,躲在匣子里的裸書落入你的掌心。青綠色帆布貼面的書脊,誘惑著你的指尖去摩挲。扉頁從頭到腳掛著一長串蟬翼般的翅果,吸引你去撩動。待你掀起標題頁那連枝成片的碩大果綠色葉片時,你已經不知不覺變成書蟲,鑽進書中,啃食起那些動人的字句來。
這是一本有魔力的樹之書。書頁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綴滿了五彩斑斕的枝葉花果,那是攝影師和裝幀設計的匠心獨運,而真正神秘的魔法師就是你我身邊的大自然。
15、《中國教育路在何方:顧明遠教育漫談》
讀完《中國教育路在何方:顧明遠教育漫談》一書,我心中想的不僅是書中的具體思想觀點,還有先生的人格魅力、學術精神與境界。
在這本書中,顧明遠先生系統總結了我國教育改革取得的歷史經驗,剖析了一些重大教育現實問題產生的復雜背景,觀點鮮明地進行了回應。先生不迴避問題,用學貫中西、深入思考的真知灼見,不僅提出了自己的「怎麼看」,更提出了自己的「怎麼辦」。例如書中針對教師的「職業倦怠」問題,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