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社會研究方法中的假設

社會研究方法中的假設

發布時間:2023-03-27 08:48:45

❶ 杜爾凱姆的社會研究方法

對於這種開幕社會探究方法,最重要的就是提出了一個非常合適的假設模型,然後通過理性的思維,推導出人們的行為過程。

❷ 假設的定義是什麼

一個假設要被稱為科學假設,它必須是可以通過精心設計的實驗或觀察來支持或反駁的東西。謝爾蓋·尼文斯| Shutterstock)
科學假設是科學方法的最初基石。許多人將其描述為一種基於先驗知識和觀察的「有根據的猜測」。雖然這是真的,但定義可以擴展。根據美國國家科學教師協會(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的說法,假設還包括對猜測可能是正確的原因的解釋。
假設基礎
假設是對不符合當前公認科學理論的未解釋事件的建議解決方案。假設的基本思想是沒有預先確定的結果。一個假設要被稱為科學假設,它必須是可以通過精心設計的實驗或觀察來支持或反駁的東西。這被稱為可證偽性和可測試性,這是20世紀中葉英國哲學家卡爾·波普爾根據《大英網路全書》提出的一個觀點。
在科學方法這一步中的一個關鍵功能是從對未來實驗結果的假設中得出預測,然後進行這些實驗,看看它們是否支持這些預測。
根據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說法,假設通常是以if/then語句的形式編寫的。這個陳述給出了一個可能性(if)並解釋了由於這個可能性(then)而可能發生的事情。這個陳述也可以包括「may」,

這里有一些假設陳述的例子:
如果大蒜能驅除跳蚤,那麼每天吃大蒜的狗就不會染上跳蚤。空氣中的濕度可能會影響細菌的生長。如果糖導致蛀牙,那麼吃了很多糖果的人可能更容易蛀牙。如果紫外線能傷害眼睛,那麼也許紫外線是導致失明的原因。測試一個假設
注意,上面的所有陳述都是可測試的。中西部州立大學稱,一個假設的主要特點是,某些東西可以被測試,這些測試可以被復制。

一個不可靠的例子是,「所有的人都至少墜入愛河一次。」愛的定義是主觀的。而且,不可能對每個人的愛情生活進行民意調查。但是,不穩定的語句可以重寫以使其可測試。例如,前面的陳述可以改為「如果愛是一種重要的情感,有些人可能認為每個人至少應該墜入愛河一次」,研究人員可以對一組人進行民意調查,看看有多少人認為人們至少應該墜入愛河一次。
一個假設經常被多個科學家檢驗,以確保實驗的完整性和准確性。這一過程可能需要數年的時間,而且在許多情況下,由於很難收集到足夠的支持證據,科學方法中的假設沒有進一步發展。
「作為一名野外生物學家,我最喜歡的科學方法是在野外收集數據,」萬寶路學院生物學教授Jaime Tanner,告訴現場科學但真正讓你開心的是你知道你在試圖回答一個有趣的問題,所以識別問題和產生可能的答案(假設)的第一步也非常重要,是一個創造性的過程。然後,一旦你收集了數據,你就要分析它,看看你的假設是否被支持。
一個空假設是給一個假設起的名字,這個假設可能是錯誤的,或者沒有效果。根據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說法,科學家通常會在測試過程中研究另一個可行的分支,即所謂的替代假設。在測試過程中,
,科學家可能會試圖證明或反駁無效假設,或同時測試無效假設和替代假設。如果一個假設指明了某個方向被稱為單尾假設。這意味著科學家相信結果不是有效果就是沒有效果。當一個假設在沒有預測結果的情況下被創建時,它被稱為雙尾假設,因為有兩種可能的結果。結果可能有效果,也可能沒有效果,但根據社會研究方法網路中心的說法,在測試完成之前,無法知道結果會是什麼。
在測試過程中,科學家可能會遇到兩種類型的錯誤。一類錯誤是當零假設為真時被拒絕。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稱,當無效假設不成立時,會出現第二類錯誤。
通過對結果的分析,一個假設可以被駁回或修改,但絕不能百分之百地證明是正確的。例如,相對論已經被測試過很多次,所以人們普遍認為它是真的,但是可能有一個例子,它沒有遇到,在那裡它是不真實的。例如,科學家可以提出一個假設,即某種類型的西紅柿是紅色的。在研究過程中,科學家發現這種類型的西紅柿都是紅色的。盡管他的發現證實了他的假設,但世界上某個地方可能有這種類型的西紅柿不是紅色的。因此,他的假設是正確的,但可能不是百分之百正確的。
假設的演變
大多數形式的假設都是由可連接的概念和它們之間的關系測試組成的。一組假設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概念框架。當收集到足夠的數據和證據來支持一個假設時,它就變成了一個有效的假設,這在成為一個理論的道路上是一個里程碑。盡管假設和理論經常混淆,但理論是經過檢驗的假設的結果。雖然假設是想法,但理論解釋了對這些想法進行測試的結果。
理論是我們理解在自然世界中觀察到的東西的方法。「理論是解釋和解釋事實的思想結構,」坦納說,

❸ 社會調查研究 <社會研究方法教程> 這本教材里的幾個概念...關於社會學的

研究假設:對調查對象的特徵以及有關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做的推測性判斷或設想,它是對問題的常識性回答.
社會指標:或稱現有的或先行的社會統計指標,是衡量,檢測社會經濟發展數量關系,研究社會經濟發展要素的現狀,相互關系和發展趨勢的手段.它對社會生活現狀具有描述,評價和預測未來的能力.
系統分析:又名理論分析.指在對調查資料整理,分類,簡化,匯總和統計分析的基礎上藉助於抽象思維對經驗材料進行加工製作,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
因果分析:分析兩個變數之間可能存在的一個變數的變化伴有另一個便來那個的變化,即一個變數影響另一個變數,但反過來不成立.

❹ 社會研究方法名詞解釋--03

四、選題與文獻回顧 (風笑天第三章,紐曼第五章)

研究問題: 一項社會研究所要回答的具體問題,它是一個可以通過研究來回答的問題,與日常生活的「問題」既相似又不同。往往更具體、集中、明確。主要來源:現實社會生活、個人特定經歷、各種文獻資料等。如生活實踐、社會問題、新的社會現象、他人的研究、社會政策的需要等。

研究主題: 社會研究所涉及的某一類現象領域或問題領域。與研究問題相比顯得更廣泛更一般。如:婚姻、家庭、人際關系、社會流動等。

研究問題明確化: 通過對研究問題進行某種界定,給予明確陳述,以達到將最初頭腦中比較含糊的想法,變成清楚明確的研究問題;將最初比較籠統、比較寬泛的研究范圍或領域,變成特定領域的特定現象或特定問題的目的。通常是將主題變為問題。

文獻回顧: 文獻考察或文獻評論,指的是對到目前為止的、與某一研究問題相關的各種文獻進行系統查閱和分析,以了解該領域研究狀況的過程。或者說,就是一個系統地識別、尋找、考察和總結那些與我們的研究有關的文獻的過程。

後設分析: 是研究者在綜合回顧或更經常的在方法論回顧中所使用的一項特殊的技術。研究者收集大量研究項目的細節資料,然後對這些信息加以統計分析。

五、研究設計 (風笑天第四章,袁方第五章,紐曼第六章)

研究設計: 對整個研究工作進行規劃,制定出探索特定社會現象或事物的具體策略,確定研究的最佳途徑,選擇恰當的研究方法。同時還包括制定詳細的操作步驟及研究方案等方面的內容。根據研究目的可分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釋性研究。多數研究是描述解釋兼有,只是側重點不同。

探索性研究: 是一種對所研究的對象或問題進行初步了解,以獲得初步的印象和感性認識,同時為今後更周密、更深入研究提供基礎和方向的研究類型。探索性研究通常採用參與觀察和無結構訪問等方法搜集資料,其所研究的對象規模通常都比較小。探索性研究的資料結果主要用於「探測」某類現象或問題的基本范圍、內容或特徵,「提示」深入研究這一現象的可能的途徑。

描述性研究: 是一種對研究的總體或某種現象在某些特徵上的分布狀況進行描述的研究類型。其關注的焦點通常不是為什麼存在這樣的分布,而是在於回答這種分布是怎樣的,也可以說,其主要目的是收集資料,發現情況,提供信息。對社會現象的描述應當注意兩個方面:①准確性;②概括性。描述性研究中資料的收集主要採用以封閉式問題為主,以自填、郵 寄或結構式訪問等方式進行的問卷調查。所得的資料必須經過統計處理,得出以數量形式為主的各種結果,並要將這些結果和結論推論到總體中去。

解釋性研究; 指的是那種探尋現象背後的原因,揭示現象發生或變化的內在規律,回答各種「為什麼」的社會研究的類型。解釋性研究的目標是回答「為什麼」,是解釋原因、說明關系,因而它的理論色彩往往更濃。它通常是從理論假設出發,經過深入實地收集經驗材料,並通過對資料的分析來檢驗假設,最後達到對社會現象進行理論解釋的目的。在內容上特別注重研究內容的適用性和針對性。在分析方法上往往要求進行雙變數和多變數的統計分析。

理論性研究: 指那些側重與發展有關社會世界的基本知識,特別是側重於建立或檢驗各種理論假設的經驗研究。其關注點在於探索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其主要目標是要增加人們對社會現象的內在規律的理解,增加人們對社會事物的認識。

應用性研究: 側重於了解、描述和探討某種現實社會問題或者針對某類具體社會現象的問題。其關注點通常集中地體現在迅速地了解現實狀況,分析現象或社會問題形成的原因,並力圖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供政策建議,以幫助制定社會政策,解決社會問題,以及評估社會後果等。

分析單位: 社會研究的研究對象,即研究中將分析和描述的對象(人或事物)。五種類型:個人、群體、組織、社區、社會產品。

層次謬誤/區群謬誤: 它指的是在社會研究中,研究者用一種集群的分析單位作研究,而用非集群的分析單位作結論的現象。或者說,研究者用一個集群內的分析單位收集資料,而用非集群分析單位做結論的現象。比如,當一個研究者所收集的是有關某種集群(城市工廠公司)的資料,然後從這些資料中抽出有關個人行為的結論時,他就犯了區群謬誤。要避免犯區群謬誤這種錯誤,關鍵的一點是要保證你做出結論時所使用的分析單位,就是你運用證據是所使用的分析單位。

簡化論: 指的是研究者用個體層次的資料來解釋宏觀層次的現象。如,看重個人成就的個性與國家發展的關系(忽略了宏觀因素)。導致因素:社會研究易獲得關於個人的具體資料,而客觀的單位運行比較抽象和模糊。避免這兩種錯誤的關鍵是,保證作結論時使用的分析單位,就是運用證據時使用的分析單位。

橫向研究: 橫剖研究。指在一個時間點上收集研究資料,並用以描述研究對象在這一時間點上的狀況,或者探討這一時間點上不同變數之間的關系。如各種內容的民意測驗和全國人口普查。它是社會研究的最常見的形式。主要是探索性研究和描述性研究。

縱向研究: 在若干個不同的時間點上收集資料,用以描述現象的發展變化,以及解釋不同現象前後之間的關系。①縱貫研究的類型a.趨勢研究; b.同期群研究;c.追蹤研究。②縱貫研究的特點a.它能了解現象的發展過程,能比較不同時期的變化; b.由於各種變數的時間順序清楚,因此容易作出邏輯上的因果判斷; c.縱貫研究的調查范圍較小,難以進行不同類型的比較。

趨勢研究: 趨勢研究是指對研究對象隨時間推移而發生的變化進行研究。趨勢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對一般總體在不同時期的態度、行為或狀況進行比較,以揭示和發現社會現象的變化趨勢和規律。實際上,對某一總體的趨勢研究,就相當於利用對這一總體所進行的若干次橫向研究的結果,來分析和探尋其發展變化規律的研究。

同期群研究: 同期群研究是縱向研究的一種,同期群研究又稱為人口特徵組或共同特徵組研究,它是指對

某一特殊人群隨時間推移而發生變化的研究。在這種研究中,每次研究的樣本並不相同,即每次 研究的具體對象可以不一樣,但他們必須都同屬於這一特殊人群。這種特殊人群通常都與時間或年代相關。

同組研究: 又稱定組研究或追蹤研究,對同一組人隨時間推移而發生變化的研究。與上者的區別在於始終都是同一樣本。同組研究主要用來探討人們的行為、態度或意向的改變模式和變化過程,分析影響這種改變的各種因素。由於同組研究每次進行研究時都使用同一個樣本, 但被研究者隨時間推移所發生的 各種變化有時是難以預料的。困難是後續的研究難以獲得這些樣本。

三角校正: 從不同的角度或觀點觀察事物,他們就能確定它的實際位置,這個過程被稱為三角校正。包括以下幾種類型:①測量的三角校正,即研究者對同一現象進行多重測量;②觀察者的三角校正,即多個觀察者或研究者則會增添多個視角、個人背景和社會特徵;③理論的三角校正,即使用多種理論視角去構思研究方案和解釋數據;④方法的三角校正,即混合定性和定量類型的研究和數據

雙重負載假設: 把兩個獨立的關系置於一個關系之中,這類假設表明研究者思路不清、製造混淆。研究者應該避免使用它。例如,地區貧困與青少年人口高度集中會導致盜竊。

同義反復: 是一種循環論證,它發生在某人好像是在說一些新的東西,但實際上卻是在重復已說過的話,或敘述某些「就定義來說是正確」的話。同義反復無法接受經驗證據的檢驗。例如某人是保守主義者,因為他相信應該減少政府的管制,但這些態度並不是造成某人是保守主義的原因。

目的論: 源於最終的目的和目標,它有多種形式,一件由上帝或神發起的事件,預先決定著它一定會發生。目的論無法被經驗所驗證,它違背因果論的暫時性時間順序要求,並且缺少一個真實的自變數,因為「引發因素」極其不明確。很多人將目的論與目標動機相混淆,首先一個人的意識狀態可以做經驗上的測量,其次意識狀態目前是存在的,最後意識狀態可以與將來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的事件進行比較。

虛假相關: 意味著變數之間的關系是錯誤的,是種幻覺。虛假相關發生在兩個變數之間有關聯,但不是因果關聯之時,因為實際上尚有未被察覺的第三個因素,可能才是造成這個關系的真正原因。/第三個變數同時是看似明顯的自變數與因變數的原因,它能為觀察到的關聯做出解釋。以因果關系的條件來說,未被察覺的第三個因素代表一個更強有力的解釋。例如,頭發長短與電視節目,隱藏變數(性別)。

六、測量 (風笑天第五章,袁方第六十章,紐曼第七章)

測量: 是對所確定的研究內容或調查指標進行有效的觀測與量度。具體地說,測量是指根據一

定的規則將數字或符號分派於研究對象的特徵(即研究變數)之上,從而使社會現象數量化或類型化。

定類測量: 也稱為類別測量或定名測量,測量層次最低。本質是一種分類體系,將研究對象的不同屬性或特徵加以區分,標以不同名稱或符號,確定其類別。數學特徵是(不)等於。具有對稱性和傳遞性。如性別:男、女。

定序測量: 也稱為等級測量或順序測量,其取值可按照某種邏輯順序將研究對象排列出高低大小,確定其等級及次序。或者說,定序測量按某種特徵或標准將對象區分為強度、程度或等級不同的序列。數學特徵是大於和小於。具有區分類別的對稱性和不等於的非對稱性及傳遞性。如城市規模: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等。

定距測量: 等距測量或區間測量,不僅能將社會現象或事物區分為不同的類別、不同的等級,而且可以確定它們相互的間隔距離和數量差別。其結果可以相互進行加減運算。比如溫度的測量。

定比測量: 也稱為等比測量或比例測量,除具有上述三種測量的全部性質之外,具有一個有實際意義的絕對的零點,其數據可以加減或乘除運算。如出生率。是否具有實際意義的非中介性質的零點的存在,是定比與定距測量的唯一區別。

概念: 是對現象的抽象,它是一類事物的屬性在人們主觀上的反映。概念是構造理論的磚石,它是對研究范圍內同一類現象的概括性表述。概念是客觀世界與主觀思維相互作用的產物。概念 可分為實體概念和非實體概念。實體概念是指可直接觀察到的物體、事物或現象;非實體概念則是無法直接觀察的概念。

變數: 是指具有一個以上取值的概念,或者說,就是包括一個以上范疇的概念。變數是概念的

一種類型,它是通過對概念的具體化而轉換來的。變數在不同情況下有不同的狀態或屬性,它反映了概念的可變動性,它說明了現象在規模、重量、密度、速度等方面的變化情況,或現象在程

度差異上的變化方式。從變數之間的影響關繫上可分為:自變數和因變數。

指標: 指表示一個概念或變數含義的一組可觀察的事物,稱為這一概念或變數的一組指標。指標是反映社會現象變異特徵的范疇。是對社會范疇的變異方面的規定性加以具體化。它把現象的質的方面與量的方面密切的結合起來,以便精細描述社會現象的某一特徵。

操作化: 把我們無法得到的有關社會結構、制度或過程,以及有關人們行為、思想和特徵的內在事實,用代表它們的外在事實來替換,以便於通過後者來研究前者。或者說,操作化就是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可觀察的具體指標的過程。是對那些抽象層次較高的概念進行具體測量所採用的程序、步驟、方法、手段的詳細說明。是社會研究過程中最困難、最關鍵的步驟之一。

具體化: 從抽象下降到經驗層次,使概念具體化為可觀測的事物。1.概念的形成,對抽象的概念加以精確化;2.概念的界定,包括降低概念所指內容的維度、基本單元的分類、給出概念的描述性定義;3.選擇測量指標,即對概念的具體度量方案;4.編制綜合指標。

指數: 由多個不同的回答所構成的一個簡單累加的分數。是由一組有關事物的態度或看法的陳述構成,回答者分別對這些陳述發表同意或不同意的意見,然後按照某種標准將回答者在全部陳述上的得分加起來,就得到了該回答者對這一事物態度的量化結果。

量表: 用於測量人們的態度、看法、意見、性格等內容的一種量化工具。是一種具有結構強度順序的復合測量,即全部陳述或項目都按照一定的結構順序來安排,以反映出所測量的概念或態度具有的各種不同程度。

總加量表: 由一組反映人們對事物的態度或看法的陳述構成,回答者分別對這些陳述發表意見,表示同意或不同意,並進行計分。然後將回答者在全部陳述上的得分加在一起,就得到了他的態度得分。

李克特量表: 總加量表的特殊形式。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李克特在原有的總價量表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里克特量表也有一組對事物的態度或看法的陳述組成,但與總加量表不同的是,回答者對這些陳述的回答被分為「非常同意、同意、不知道、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類,或者「贊成、比較贊成、無所謂、比較反對、反對」五類。由於答案類型的增多,人們在態度上的差別能更清楚地反映出來。

社會距離量表: 鮑格達斯量表,又稱社會距離量表。產生於20世紀20年代,它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鮑格達斯於1925年創用的。定量測量人們相互心理距離、相互關系的程度或人們對某一群體所持的態度及所保持的距離的量化工具。由在內容上具有某種趨強的邏輯結構的一系列陳述構成,不同陳述代表人們在態度上的不同程度。

語義差異量表: 用於研究概念對於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含義。由處於兩端的兩組意義相反的形容詞構成,研究者通過對被調查者在適當位置標下的記號所代表的分數,來研究人們對某一概念的看法或態度,或進行個人或團體間的比較分析。用於文化比較分析、個人與群體的差異,人們對環境和事物的態度等的研究。

社會計量法: 社會計量法又稱社會交往計量,是「評量某一群體、組織中的人際吸引或拒斥關系的工具」,或更進一步說是「用以決定個人在群體與組織中被接受的程度,發現群體內人與人之間的現存關系,並揭示組織本身的結構特徵的工具。」社會計量法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莫雷諾等人1930年所 創用的,主要用於小整群體的人際關系與群體結構的研究。

信度: 即可靠性,指的是採取同樣的方法對同一對象重復進行測量時,其所得結果相一致的程度,測量結果的一致性和穩定性,測量結果能否穩定的測量所測得事物或變數。包括:再測信度,復本信度,折半信度

再測信度: 不同的時間對同一對象採取同一種測量,根據兩次測量結果計算相關系數,此相關系數即為再測效度。這種信度能表示兩次調查結果有無變動,反映了測量的穩定程度,故又稱作 穩定系數 。使用這種方法時,兩次測量所採用的方法、所使用的工具是完全一樣的。再測信度的缺點是容易受到時間因素的影響,即在前後兩次測量之間的某些事件、活動的影響,會導致後一次測量的結果客觀上發生改變,使兩次結果的相關系數不能很好地反映兩次測量的實際情況。

復本信度: 復本是相對於原本而言的,它是原本的復製品。對一項調查的問題,讓被調查者接受問卷測量,並同時接受這份問卷的復本的調查,然後根據調查結果計算其相關系數,就得到復本信度。使用復本求取信度可以避免重測信度的缺點,但使用的復本必須是真正的復本,即在題數、形式、內容、難度及鑒別度等方面都與原本一致,僅在問法與用詞方面與原本不同。復本調查可連續或相距一段時間進行,連續實施的復本信度又稱等值系數,相距一段時間實施的復本信度又稱穩定與等值系數。

折半信度: 折半法是將調查來的結果,按題目的單、雙數分成兩半記分,再根據各個人的這兩部分的總分,計算其相關系數,就得到折半信度。它可檢查出問卷或量表中所詢問的各項問題是否都針對同樣的研究內容。

評分者信度: 檢查評分者信度,可計算一個評分者的一組評分與另一個評分者的同一組評分的相關系數。

若信度低,則說明測量工具不標准,不客觀,且易於受評分者主觀因素的影響。減少這種影響的方法是刪除極端的評分或評分者,由多人評分並計算平均值。

效度: 測量的有效度或准確度,指測量工具或測量手段能夠准確測出所要測量的變數的程度,或者說是能夠准確、真實地度量事物屬性的程度。即測量標准或所用的指標能夠如實反映某一概念真正含義的程度。含義是內容性質與程度重合的統一。

表面(內容)效度: 內容效度又稱表面效度或邏輯效度,是指測量內容或測量指標與測量目標之間的適合性 和邏輯相符性。也可以說是指測量所選擇的項目是否「看起來」符合測量目的和要求。檢查內容效度即檢查由概念到指標的經驗推演是否符合邏輯,是否有效。對此只能憑借人們的主觀判斷和共同定義,因為對一個概念的理解是因人而異的,但在科學研究中,需要以大多數科學家所接受的概念定義為標准。

准則效度; 實用效度或預測效度,指用一種不同以往的測量方式或指標對同一事物或變數進行測量時,以原有的方式或指標為准則,新的方式或指標所得到的結果與原有準則的測量結果相比,將二者的相關系數來反映測量工具和手段的效度。准則效度三種形式:預測效度,共變效度,實用效度。

結構效度: 通過利用現有的理論或命題來考察當前測量工具或手段的效度,涉及一個理論的關系結構中其他概念或變數的測量。比如兩種具有一致方向的變數,是否在測量的結果中表現出一致的方向性。

預測效度: 預測效度是指效標或准則依據將來實際發生的情況建立的准則效度。預測效度是將已經得到的測量結果與未來實際發生的情況進行比較,以檢查兩者的一致性。例如,設計一種預測學

生學習成績的量表或測驗,用它來測量學生畢業時的學習成績。如果在學生畢業時,實際的學習成績確實與預測值相一致,那麼這一量表或測驗就具有預測效度。

共變效度: 如果效標識於某種測量方式同時被證明為有效的,則稱之為 共變效度 。共變效度是用來判斷其他的測量工具是否可以取代作為效標的測量工具。

實用效度: 如果效標是以實際經驗判斷為準的,則稱為 實用效度 。實用效度通常用來檢查測量工具的實際效果。由於對某些現象的測量過去並沒有一定的標准,所以只能依據實際經驗來檢驗測量工具的有效性。

內在效度和外在效度: 測量都是在具體的時間、地點對具體的調查對象所作的觀測。如果在一項具體研究中,對內容效度、准則效度、建構效度的檢查都沒有發現問題的話,就可以認為這一研究具有 內在效度 ,它的資料和結論可以有效的解答所研究的問題。可以說, 內在效度 是指一項研究的資料和結論的有效性。而 外在效度 是指這種研究結論的普遍有效性。對外在效度的檢查要考慮樣本的代表性和特殊性,以及研究時間、地點、情境和研究內容的普遍意義。

❺ 社會科學研究如何貫徹社會主體研究方法,急~~~~

社會研究方法復習資料

一、名詞解釋

1、社會研究方法:社會研究方法是有目的地對各種社會現象和人類各種社會行為科學研究的方式和手段。它包括調查研究方法(survey research)、實地研究方法(field work)、實驗法(experiment study)、文獻法(documentary study)等,其中調查研究法和實地研究法是社會研究方法中最主要的方法。

2、社會調查:社會調查方法是社會研究尤其是社會學研究最常見用的方法。是一種量化研究方法,也叫「調查研究方法」、「問卷調查」、「統計調查」、「現代社會調查方法」。這種研究方式最大的特點是運用概率抽樣方法抽取樣本或者針對總體的所有個體,採用問卷調查或登記材料的方法收集資料,並在對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的基礎上把調查結論推論到樣本所在總體。他的作用在於能夠對大量樣本調查或總體全體成員調查的基礎上,反映社會的一般狀況;能夠客觀地、精確地分析社會現象;資料精確、可靠,調查結論的概括性程度相對較高。

網路的解釋:社會調查法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社會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材料的方法。社會調查方法是研究性學習專題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綜合運用歷史研究法、觀察研究法等方法以及談話、問卷、個案研究、測驗或實驗等科學方式,對有關社會現象進行有計劃的、周密的、系統的了解,並對調查搜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藉以發現存在的社會問題,探索有關規律的研究方法。

3、信度:信度是測量的可信性或一致性,也就是說社會測量中採用相同的方法和指標或「量器」對同一對象或概念、變數重復測量後的結果的穩定性。

4、效度:效度就是測量的准確性或有效性,也就是說在社會測量中採用的測量方法和指標或「量器」能否准確地測量出概念或變數的特徵和內涵。

二、簡答

1、社會研究方法體系的構成及社會研究的分類標准。

體系的構成:社會研究方法體系主要是由社會研究的方法論、社會研究的基本方式、社會研究的技術和工具三層次構成的。方法論(哲學、科學、邏輯學)、基本方式(調查《普遍,抽樣》、實地《參與觀察、個案研究、社區研究、》文獻《內容分析方法、二次分析方法、統計資料分析法、》實驗實地《(自然)實驗、實驗室試驗》)、技術和工具(社會測量技術、資料收集技術、資料整理和分析技術、觀察記錄表、量表、測驗表、問卷或調查表)。

分類標准:(1)根據研究方式可分為調查研究、實地研究、文獻研究、實驗研究;

(2)根據研究性質可以分為理論性研究和應用性研究;
(3)根據調查對象的范圍可以分為普遍調查、抽樣調查和個案調查;
(4)根據研究的時間性可以分為橫剖研究和縱貫研究;
(5)根據社會研究的應用領域可以分為行政統計調查、學術性研究、民意研究、市場研究等。
2、問卷設計的基本原則和步驟。
基本原則:(1)問卷設計必須以研究假設或研究設想為指導;
(2)問卷必須能夠取得受訪者的配合;
(3)必須保證收集資料的可靠、正確和方便。
(1)口語化,公正客觀,切題,邏輯一致性,完整
步驟:(1)提出研究假設或設想、指標;
(2)設計問卷草案;
(3)試測或專家討論;
(4)修改和付印。
一、論述
1、經典實驗設計:是一種包括前側和後側、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變數的標准化實驗方式,實驗組與控制組要能有效的分離,其成員具有比較高的同質性,盡可能避免其交流。實驗結果=(y1-x1)-(y2-x2),例如,某社工組織為了提高農民工對艾滋病和性病的認識,選擇相鄰較遠的A、B兩個建築工地進行實驗研究,兩個工地的農民工素質基本上差不多,其中A工地為實驗組、B工地為控制組。實驗變數是由社會工作者向農民工開展各種生動的性健康教育,包括展覽、看錄像、個別訪談和交流等。實驗前對兩個工地的農民工進行性健康知識的測量,A、B兩工地農民工的分數差不多,平均分數分別為50分和52分。社會工作者在A工地對農民工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性健康教育,再用原來的測量表對AB兩工地農民工進行性健康知識測量,平均分數分別為75分和55分,實驗結果(性健康教育的有效性)=(75-50)-(55-52)=22.即A工地農民工進行性健康教育後,他們的性健康知識平均分數要高出B工地農民工22分。因此,對農民工實施性健康教育後,可以提高他們對艾滋病和性病的認知水平。
2.(1)隨機應答技術(Randomized Response Technique,簡記為RRT)是指在調查過程中使用特定的隨機化裝置,使被調查者以一個預定的基礎概率P從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問題中選擇一個問題進行回答,除被調查者以外的所有人(包括調查者)均不知道被調查者的回答是針對哪一個問題,以便保護被調查者的隱私,最後根據概率論的知識計算出敏感問題特徵在人群中的真實分布情況的一種調查方法。 這一技術的宗旨就是最大限度地保證被調查者的隱私不會被泄漏, 從而取得被調查者的信任,獲得真實可靠的資料。
(2)沃納隨機化回答模型
Ø 要調查的敏感性問題,列出正反兩個問題。
Ø 然後由被調查者隨機抽取一張來回答"是"或"否",至於卡片上具體是什麼問題,調查者無權過問。
(3)西蒙斯模型(Simmons model)
Ø 在於調查人員提出的隨機化問題是兩個不相關的問題,其中一個為敏感性問題,另一個為非敏感性問題B,這樣的處理使被調查者的合作態度進一步提高。
Ø 步驟:隨機抽取部分人進行調查;按比例:A組為P,B組為1--P(60% 40%);回答是或否;統計「是」的概率(公式:r=Ra P+(1--Ra)(1--P) 註:Ra為回答A為「是」的概率。
二、操作
ANOVA(方差分析)
提示:方差分析前提條件:1、兩個相互獨立的正態分布;2、兩個總體方差相同。
P>0.05接受原假設 沒有顯著差異

❻ 社會研究方法分為三個層次

(1)簡述社會學研究方法體系的構成。(東北財大2007年研)
(2)什麼是社會研究的方法論?試述它所探討的主要問題。(中財2010年研)
答:
(1)社會學研究方法體系的構成可分為三個層次:
①方法論
社會研究的方法論所涉及的主要是社會研究過程的邏輯和研究的哲學基礎。或者說,方法論所涉及的是規范一門科學學科的原理、原則和方法的體系。
社會研究的方法論所探討的主要問題包括:
a.社會現象的性質及其理解;
b.社會研究的哲學基礎及其假定;
c.社會研究過程和結果的客觀性問題;
d.社會研究者的價值與研究之間的關系;
e.社會研究中的不同範式及其應用;
f.不同研究方式的內在邏輯等。
②研究方式
研究方式是指研究所採取的具體形式或研究的具體類型。通常,社會研究的具體方式可分為四種主要類型:a.調查研究;b.實驗研究;c.實地研究;d.文獻研究。其中每一種方式都具備某些基本的元素或特定的語言,構成一項具體社會研究區別於其他社會研究的明顯特徵。同時,每一種方式可以獨立地走完一項具體社會研究的全部過程。
③具體方法與技術
具體方法與技術是指在研究過程中所使用的各種資料收集方法、資料分析方法,以及各種特定的操作程序和技術。資料收集和分析是社會研究過程中的兩項重要任務,與四種不同的研究方式相對應,研究者可以採用多種不同的資料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
(2)研究過程的五個階段
包括:①確定研究課題並將其系統化;②設計研究方案和准備研究工具;③資料的收集;④資料的處理與分析;⑤結果的解釋與報告。

❼ 社會研究方法的相關內容

第四章 社會過程研究方法

社會矛盾推動社會的發展,使社會展現為一個自然歷史過程。馬克思主義揭示了這一過程的內容、實質和規律,為我們具體研究社會歷史現象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指導。
一、 人類社會是一個過程
(一) 世界是過程的集合體
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每一事物都有其產生、發展和滅亡的過程。凡是在歷史上產生的東西,最終都要在歷史上消亡。一個過程的結束,就是另一個過程的開始。正是這種有限的、無始無終的、永恆發展的物質世界。自然界如此,人類社會也是如此。我們周圍的感性世界絕不是開天闢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人類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是歷史的產物。人類社會「永遠不會在人類的一種完美的理想狀態中最終結束;完美的社會、完美的『國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東西;相反,一切依次更替的歷史狀態那隻是人類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的無窮發展進程中的暫時階段」。
人的認識也是一個過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那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正如歷史不具有最終的性質一樣,人類的認識也不具有最終的性質。「真理是在認識過程本身中,在科學的長期的歷史發展中,而科學從認識的較低階段向越來越高的階段上升,但是永遠不能通過所謂絕對真理的發現而達到這一樣,在這一點上它再也不能前進一步,除了袖手一旁驚愕地望著這個已經獲得的絕對真理,就再也無事可做了。」
恩格斯說:「這種辯證哲學推翻了一切關於最終的絕對真理和與之相應的絕對的人類狀態的觀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終的東西、絕對的東西、神聖的東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暫時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滅亡的不斷過程、無止境地由低級上升到高級的不斷過程,什麼都不存在。」這一論述,為正確認識人類社會提供了極為重要的方法論指導。
(二) 社會歷史過程的連續性和非連續性
社會歷史的發展是漸進與飛躍的統一,即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社會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在量變階段,社會面貌總的說是穩定的,表現出自身發展的連續性;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便引起質變、飛躍,新質代替舊質,漸進性過程「中斷」,表現出發展的非連續性。發展史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只有不間斷的量的積累,才有間斷性的質的飛躍。
堅持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對於我們正確把握歷史過程中各個階段的聯系和區別,採取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階段的社會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毛澤東說:「我們反對革命隊伍中的頑固派,他們的思想不能隨變化了的客觀情況而前進,在歷史上表現為右傾機會主義。這些人看不出矛盾的斗爭已將客觀過程推向前進了,而他們的認識仍然停止在舊階段。……我們也反對『左』翼空談主義。他們的思想超過客觀過程的一定發展階段,有些把幻想看作真理,有些則把僅在將來有現實可能性的理想,勉強地放在現時來做,離開了當前大多數人的實踐,離開了當前的現實性,在行動上表現為冒險主義。」
(三) 社會歷史過程的前進行和曲折性
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而道路是曲折的、迂迴的,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新事物否定舊事物,不是對舊事物的簡單拋棄,而是有所拋棄、有所發揚,有所否定,有所肯定,即辯證的否定。舊事物中積極的東西作為新事物的要素而成為新事物的要素而成為新事物的組成部分。特別是經過「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一個周期之後,第三階段的食物擊中了前兩個階段食物各自的積極因素,成為更高級、更完善的食物。因此,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
然而,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由於矛盾雙方斗爭此消彼長或次長比的復雜性,由於人們認識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和反復性,決定了事物的前進運動並不是直線的,而是曲折的、迂迴的,表現為波浪式發展、螺旋式上升。列寧說,歷史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不可能那樣筆直又筆直。毛澤東說:「革命的道路,同世界上一切事物活動的道路一樣,總是曲折的,不是筆直的。」
堅持前進性和曲折性相統一的歷史觀,既要反對歷史循環論,又要反對歷史直線論。堅持新生事物不可戰勝的歷史辯證法,牢牢把握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同時在實踐中自覺走曲折前進的道路。
二、社會歷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與主體選擇性
(一)社會歷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
恩格斯說:「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這些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盡管歷史活動是人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這是因為:
第一,「人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這是他們的全部歷史的基礎」。任何生產力都是一種既得力量,都是以往活動的產物。人們擁有的生產能力決定與人們所處的條件,決定於先前已經獲得的生產力,決定於在他們以前已經存在、不是由他們創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創立的社會形式。
第二,歷史是一個合力。歷史「最終的結果總是從需索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每一個意志,又是由於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這樣就有無數相互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於就產生出一個合力,即歷史結果,而這個結果又可以看做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物」。
(二)社會歷史過程的主體選擇性
自然界的發展是自發的、盲目的、無意識的;社會發展則是自覺地、有意識的。二者的區別,集中表現為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具有選擇性。這種選擇性包括選擇「做什麼」和「怎麼做」,即包括選擇實踐目標、實踐手段、實踐方法等。主題選擇是否正確,是否符合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對於實踐活動的成敗具有決定性意義。這種選擇並非只有非此即彼的正確選擇或錯誤選擇,還包括最優選擇、次優選擇等。同樣是正確選擇,是最優的還是次優的,對於加速或延緩歷史的發展,也有重大的影響。
(三)社會歷史過程是合目的與合規律的統一
主體選擇性與客觀規律性的統一,就是合目的與合規律的統一。
人們只有把握客觀規律才能實現自己的目的。當人們沒有認識必然性的時候,必然性是盲目的,外在於人的;當人們認識並把握了必然性的時候,就可以利用必然性來為自己的目的服務。「社會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樣,在我們還沒有認識和考慮到它們的時候,起著盲目的、強制的和破壞的作用。但是,一旦我們認識了它們,理解了它們的活動、方向和作用,那麼,要使它們越來越服從我們的意志並利用它們來達到我們的目的,就完全取決於我們了。」
社會歷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體現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和統一性,社會歷史過程的主體選擇性體現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偶然性和多樣性。社會歷史過程作為客觀規律性與主體選擇性的統一,是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統一、合規律與合目的的統一。因此,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決定論是科學的、辯證的決定論。
三、研究社會歷史過程的若乾重要方法
(一)歷史主義的方法
認識社會歷史,離不開現代人的眼光。但是,後人在認識既往的社會歷史時,必須從特定的歷史時代、歷史條件和歷史環境出發,把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放到具體的歷史過程中加以認識。列寧說:「在社會科學問題上有一種最可靠的方法,……那就是不要忘記基本的歷史聯系,考察每個問題都要看某種現象在歷史上怎樣產生、在發展中經過了哪些主要階段,並根據它的這種發展去考察這一事物現在是怎樣的。」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能離開歷史過程和歷史條件,用個人的好惡、主觀的模式等,去剪裁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我們要求把歷史的內容還給歷史」。
歷史的真實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的真實,二是歷史本質和歷史規律的真實。我們要把這兩種真實統一起來,離開了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的真實,無從發現歷史本質和歷史規律;而僅僅認識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又遠遠不夠,還必須透過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把握歷史本質和歷史規律。正如恩格斯所說:「現代唯物主義把歷史看做人類的發展過程,而它的任務就在於發現這個過程的運動規律。」
堅持歷史主義原則,既要反對否定一切的歷史虛無主義,又要反對肯定一切的歷史復古主義。對於歷史遺產 要採取批判繼承的科學態度。
(二)科學預見的方法
對未來的預測、關注和把握,是人的自由的有意識活動的表現。研究社會過程、認識社會規律的目的在於通過對社會歷史的正確認識和把握來解決當前和今後面臨的歷史課題,幫助人們正確認識社會發展的趨勢、過程和階段,確立和設計未來社會發展的目標,宣召和選擇實現目標的有效手段和路徑,從而增強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自覺性,避免盲目性和被動型,做到在某一時間和過程發生之間未雨綢繆,掌握主動。
科學預見之所以可能,在於社會歷史過程是偶然性與必然性的統一。必然性總是通過大量的偶然性表現出現,而大量偶然性中又存在著某種必然性。正如恩格斯所說:「被斷定為必然的東西,是由純粹的偶然性構成的,而所謂偶然的東西,是一種有必然性隱藏在裡面的形式。」透過偶然認識必然,便可以預見事物發展的趨勢和前程。
(三)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
馬克思說:「歷史從哪裡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裡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後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研究社會歷史過程必須堅持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
歷史是人類社會自身的客觀進程,邏輯則是對這一進程和歷史順序的認識和把握。社會歷史過程是邏輯的基礎,邏輯是社會歷史進程在人類思維中的再現。因此,二者具有同一性。
但是,由於「歷史常常是跳躍式地和曲折地前進的,如果必須處處跟隨它,那就勢必不僅會注意許多無關緊要的材料,而且也會常常打斷思想進程」。因此,邏輯對歷史的反應不是機械的、照鏡子式的反映,而是在科學抽象基礎上對歷史進程的本質和規律的反映。」這種反映是經過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現實的歷史過程本身的規律修正的,這時,每一個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的發展點上加以考察。」邏輯反映歷史又高於歷史,只有上升
到邏輯的高度才能真正把握歷史的本質和規律。因此,以科學抽象和邏輯的方式把我社會歷史進程,就其實質來說,依然是歷史的方式,它「不過擺脫了歷史的形式以及起擾亂作用的偶然性而已」。
堅持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觀點,既要反對把歷史碎片化、否認歷史發展規律的錯誤傾向,又要反對從邏輯出發剪裁歷史、用邏輯統一歷史的錯誤傾向。

❽ 社會研究方法中易於混淆的或者對立的概念

定性與定量研究
(一)定性研究:是通過參與觀察、深入訪談、文獻分析等方法對某一社會現象進行深入的調查,並採用分類、比較、歸納、矛盾分析等方法對調查資料進行加工分析,從而獲得對該社會現象的總體有較深入認識的一種研究類型。
定性研究中最常見的研究方式:實地研究。
(二)定量研究是運用基於統計原理和概率論對社會現象的數量特徵、數量關系和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數量變化等方面進行的研究。
社會研究中的統計調查和實驗研究屬於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比較:
1、定性研究側重和依賴於對事物的含義、特徵、隱喻、象徵的描述和理解;而定量研究側重於且較多地依賴於對事物的測量和計算。
2、從方法論上說,定性研究從屬於人文主義的研究範式;定量研究屬於實證主義範式,其研究方法更接近自然科學。
3、從研究的邏輯過程看,定性研究基於描述性分析,它在本質上是一個歸納的過程;而定量研究則與演繹過程更為接近。
4、在研究方式上,定性研究更強調研究程序、研究方式和研究手段上的靈活性、特殊性,實地研究是定性研究最常見的研究方式,參與觀察、無結構訪問、個人生活史是定性研究中主要的資料收集技術;定量研究更強調研究程序的標准化、系統化和操作化,抽樣調查、內容分析是定量研究中常見的研究方式,量表、測量問卷調查、結構式訪問、結構式觀察等是定量研究中常見的資料收集方法。

典型調查和重點調查
1.典型調查
它是從調查對象的總體中選取一個或幾個有代表性的單位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
具體做法。
其特點。
2.重點調查
是從調查對象的總體中主觀選取少數單位進行調查,並通過這些單位的情況來反映總體情況。(這一點與典型調查相同)
與典型調查不同點:它是對比較主要的,在總體中佔有重要地位(如,數量上或比例上)的若干樣本進行調查。常用於統計工作和行政管理中。
其要求:調查對象要在總體中佔有重要地位或在總體的數量總值中佔有較大比重。

命題與概念:
概念是描述現象「是什麼」 的分類概括,而命題是對現象之間關系的陳述,即說明「為什麼」。
命題是思維的基本單位,它通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概念之間關系的明確陳述使各種現象聯系起來。
也可以說,它是關於一個概念的特徵或多個概念間關系的陳述。
命題類型主要有:公理、定理、經驗概括、假設。
在社會研究中最常用的命題形式是假設。

假設與命題:
假設是命題的特殊形式,主要體現在:(1)命題中的基本元素是抽象的概念,而假設中的基本元素則是相對具體的變數;(2)假設中的變數關系應該是經驗可測的。
假設是一種有關變數間關系的嘗試性陳述,或者說是一種可用經驗事實檢驗的命題。

分層隨機抽樣與定額抽樣
一、 1.分層抽樣的優點與作用
分層隨機抽樣,就是先將總體依照某一種或某幾種特性或標志分為若干層次(或類型),然後從每一層中採用簡單隨機抽樣方法抽取一個子樣本,將這些子樣本合在一起即為總體的樣本。
目前,分層抽樣在社會研究中獲得廣泛的應用。這是由於社會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和異質性較高,因此有必要將它們按不同的特徵分為不同的類型(或層)加以研究。
分層抽樣的優點是:
(1)當一個總體內部分層明顯時,分層抽樣能夠克服簡單隨機抽樣和等距抽樣的缺點。
(2)分層抽樣可以提高總體參數估計的精確度。
即在不增加樣本的規模的前提下降低抽樣誤差,提高抽樣的精度。
(3)有些研究不僅要了解總體的情況,而且還要了解某些類別的情況。
即能很好地了解總體內不同層次的情況。
(4)便於行政管理。同一層可看作一個總體,因此每層可由專人進行管理。
2.分層抽樣的運用
分層抽樣可分為按比例分層抽樣和不按比例分層抽樣。
在實際中,通常採用的是按比例分層抽樣,因為它較最優分層抽樣簡單。
所謂按比例分層抽樣,就是要求各層子樣本在總體樣本中所佔比例與本層在總體中所佔的比例相同。
不按比例分層抽樣,主要是基於對不同層次的子總體進行專門研究或進行相互比較,而確定抽取樣本數。
分層的標准:
應當以抽樣單位的什麼樣的變數作為分層抽樣的標准。
(1)分層的理想變數是以所要分析和研究的主要變數或相關的變數作為標准。
如,要研究居民的消費狀況,應以人均可支配收入作為分層標准。
從理論上來說,在確定分層變數時應考慮到所有影響因素,但實際上往往缺乏有關的詳細資料,因此,通常是主觀判定哪個或哪幾個因素與欲測變數高度相關。
(2)以保證各層內部同質性強、各層之間異質性、突出總體內在結構的變數作為分層變數。
(3)以那些已有明顯層次區分的變數作為分層變數。
二、定額抽樣
定額抽樣又稱配額抽樣,是按調查對象的某種屬性或特徵將總體中所有個體分成若干類或層,然後在各層中抽樣。
樣本中各層(類)所佔的比例與它們在總體中所佔的比例一樣。
如,某高校有4000名學生,其中男佔60%,女40%;文理科各佔50%;一、二、三、四年級學生比例為40、30、20、10%。現抽取100人,如下:
男 生 60人 女 生 40人
文科 理科 文科 理科
年級 一 二 三 四 一 二 三 四 一 二 三 四 一 二 三 四
人數 12 9 6 3 12 9 6 3 8 6 4 2 8 6 4 2

它與分層隨機抽樣相似。不同的是,分層抽樣中各層的子樣本是隨機抽取的,而定額抽樣中各層的子樣本是非隨機抽取的。
定額樣本的選取也可以基於屬性或特徵(變數)的組合。
定額抽樣是以代表總體為目的的,因此,必須對總體的性質有充分的了解,如不同的性別、年齡、教育水平的人在總體中各佔了多大的比例等等。

❾ 素質教育視角下《社會研究方法》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素質教育視角下《社會研究方法》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論文關鍵詞:素質教育;社會研究方法;教學改革;方法素養

論文摘要:《社會研究方法》是社會學專業的基礎課程,能培養學生的方法素養,掌握科學規范的研究方法。傳統教學方法不能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應利用現代教學技術,改革教學手段;以學生為主體,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完善實踐練習成果,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

《社會研究方法》是社會學專業的一門基礎課程,目的是培養大學生科學的方法意識與方法素養,掌握科學規范的研究方法。由於涉及各種具體的方法技術與操作過程,並需大量實例講解與實踐練習,傳統的教學方法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效果不佳。加之受到當今一些學術研究腐化現象的干擾,有的學生甚至認為學習這門課是不必要的,影響到學生專業素質的提高。通過教學改革的探索發現,利用現代教學技術,改革傳統教學手段,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專業知識素質;以學生為主體,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能鍛煉學生的自主能力,並發展協作精神與團隊意識,提升人文素質修養;完善實踐練習,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能增加學生自信心,培養學生的方法素養,樹立科學研究的精神。

一、利用現代教學技術,改革傳統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社會研究方法包括調查方法、實驗方法、實地方法和文獻方法四種,每一種方法又包括具體的技術與操作過程,涉及內容龐雜且聯系性較強,每一個知識點都關繫到實際的操作,需詳細講解。傳統教學方法的「滿堂灌」既不能對每個知識點進行詳細講解,也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有限的課時限制下,要完成教學任務,可利用現代教學技術,採用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以其對教學空間的拓展和教學效率的提高、課堂教學內容的豐富、課堂藝術的優化等特點,證明其確實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現代教學手段,具有傳統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優勢[1]。結合教學內容,採用情景教學,改變「一塊黑板二支粉筆三寸不爛之舌」的落後教學手段,創設一種新穎、活潑的教學情境,化抽象為形象、化無聲為有聲、化靜為動。

具體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採用情景教學。比如,在講調查方法時首先播放社會學大師費孝通《江村經濟》寫作背景的視頻短片,使學生初步了解調查方法的大致過程與面臨的困境,然後再結合短片講具體內容;講實驗研究方法時播放心理學的「電擊實驗」 短片,讓學生們思考實驗研究的設計邏輯;講實地方法時在課件里設計一些相關圖片等。將學生帶進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多感官接受刺激,發展思維能力,拓展空間概念,加深對事物的理解,大大減輕學生的認知難度,有效地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二、以學生為主體,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培養學生學習自主性

當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導思想,正在從以教師、課本、課堂為中心走向以學生、能力、發展為本。要堅持「以教師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教會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方法,而不僅僅要求學生對知識進行簡單的記憶,使學生能自主學習。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在教學活動中起主導作用。如果把講課看成旅遊,教師應是一個導游員。因為教師已經事先看過了,已經熟悉一些情況了,然後領著去,一路介紹,但是不要把自己的理解強加給學生。古人雲:「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但發揮教師引導作用的前提是要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高校素質教育的目標要求教育過程必須建立在每個受教育者主動學習和研究性學習基礎之上[2]。傳統教學的最大弊端就是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僅僅將教材內容按照學科的.邏輯順序傳授給學生,忽略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其實,學生獲得知識、提高素質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動性,「填鴨式」的傳統教學方法使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的地位,學生在乎的是學分,並不能真正內化所學知識。因此,教學過程中必須確立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自主精神和選擇性要求,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意識到自己的主體責任和主體力量,從而形成自覺、強烈的創新意向和動機,最大限度地去開發自身的創造潛能。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應採用啟發式教學、案例教學手段。如講到測量與操作化,給定抽象概念(如社會地位),讓學生們自己找測量指標(包括職業、教育、收入等用來觀察一個人社會地位高低的具體變數),然後集體討論這些指標的優劣,學生們能主動思考並增強記憶,學習效果遠勝過單純的講授。又如調查中的問卷設計方法,教師設置一個題目,提出有關該題目的具體假設,然後把學生分組,每組在課下都要准備一份設計問卷,課堂上派代表發言,闡述本組問卷的設計過程與結果,其他組成員進行點評,最終教師進行總結並點評。這一過程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不僅課堂氣氛活躍,課下的准備工作還能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加強人文素質修養。教師雖只是一個引導員,但卻起著關鍵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提高業務水平,要加強自身的人文素養,善於挖掘蘊涵在教學內容中的人文精神資源,使自身的言傳身教體現出強烈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質,以教師個人的人格魅力對學生施以潛移默化的影響。

三、完善實踐練習,培養學生方法素養,樹立科學研究理念

社會學研究的經驗性特徵使得從事社會學研究的人不僅僅是對具體方法技術的簡單學習,而且要具備一定的方法素養。方法素養是將研究者的方法意識「內化」所形成的一種「本能」行為,將各種具體的、瑣碎的研究技術和手段,有機地「整合」在處理研究問題時的思路、角度、方法和程序之中的能力[3]。這種素養能使研究者在思考所研究的現象和問題時,自覺地從探討的可行性、設計的周密性、方法的合適性等角度來進行綜合判斷,是社會學研究做得更好的一種保證。但受到當今一些學術腐化現象的干擾,有些學生認為「天下文章一大抄,不抄白不抄」,認識不到學習《社會學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不重視培養自己的方法素養,這對於知識的科學性是非常有害的。由此,培養學生的方法素養成為端正科學態度的當務之急,教學設計中應充分考慮到這一問題。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增加實踐練習,讓學生參加到具體的調查工作中,同樣以小組的形式布置任務,用設計好的問捲去實地收集資料,根據資料給出的信息去驗證原來的假設是否成立。整個過程就是研究的過程,進一步完善實踐練習的結果,整理出一篇文章,該文章可用作最後結課的作業。在此基礎上,鼓勵並幫助學生發表該論文。論文的發表對學生是一種激勵,正是這種激勵能使學生認識到學習科學方法的重要性。由於學生自己是遵循規范的方法做出的文章,以後他們也會以同樣科學的精神去對待研究,並對目前不規范的學術論文具備審視與批判的態度。也許以他們現有的能力還不能做出較高水平的文章,最起碼,他們知道什麼是錯的。

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成果,應最終體現在大學生知識的提高、精神的培育和行為的塑造上[4]。教學過程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教學的發展總是在傳統和變革中進行。對於高校教學改革而言,圍繞素質教育的實施,變革傳統的教學觀念,建立全新的教學觀顯得尤為重要。學會學習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積極倡導的學習觀念[5]。在過去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注重自己如何教、忽視學生如何學,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佔有主動地位,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有效的學習不能離開教師的指導,但在現代教學過程中,則更加倡導教師的指導是建立在學生學會學習的基礎之上。《社會研究方法》的學習能培養學生的方法素養,樹立科學的研究精神,對於改變目前的學術腐化也大有裨益。所以,在素質教育的視角下,教學實踐過程當中應注重改革,大膽探索,有益嘗試,既要提升學生的專業素質,也要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張敏,楊孝春.「中國文化概論」課程多媒體教學優勢分析[J].齊齊哈爾職業學院學報,2009,(9).

[2]張靜.素質教育理念下對《經濟法概論》教學模式改革的幾點思考[J].教育探索,2009,(7).

[3]風笑天.社會學者的方法意識和方法素養[J].社會學研究,1999,(2).

[4]吳成福.論我國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三個層次[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2).

[5]吳曉紅,周桂芳,陳峰. 素質教育對高校教學改革的啟示[J].中國成人教育,2007,(3).

相關論文查閱:大學生論文、工商財務論文、經濟論文、教育論文熱門畢業論文

;

❿ 社會研究方法四大研究方法

社會研究方法的四大研究方法: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文獻分析、實地調查。

1、調查研究適用於社會生活狀況調查、社會問題調查、市場調查、民意調查和學術性調查。

《社會研究方法》

《社會學研究方法》是2009年6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風笑天。1、該書結合國內外社會學研究的發展趨勢和高等學校社會學研究方法教學的實際,對社會學經驗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式進行了通俗簡明的介紹。全書體系科學規范,內容取捨得當,語言簡明,適合高等學校的教學需要,也適合實際研究部門的人員自學及參考。

閱讀全文

與社會研究方法中的假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高速公路區域測速計算方法 瀏覽:12
一拳超人鍛煉方法第幾集 瀏覽:977
餐飲的翻台率計算方法 瀏覽:992
洗發水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325
如何減壓自己的方法 瀏覽:917
小米設置通知許可權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10
如何理解名著詞語的好方法 瀏覽:303
回奶的有效方法是什麼 瀏覽:694
短文閱讀理解訓練方法和技巧 瀏覽:433
如何瘦肚子方法最快最見效 瀏覽:974
站樁的正確方法圖片相關推薦 瀏覽:401
工程學的分析方法 瀏覽:875
聽課記錄教學方法有哪些 瀏覽:101
樹葉發黃用什麼方法 瀏覽:251
酒店檢查枕頭正確方法 瀏覽:622
教學方法多樣重要性 瀏覽:787
訓練斗狗幼崽的方法 瀏覽:522
寶寶雲吞的方法簡單又好看 瀏覽:475
馬蹄扣的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161
循環鍛煉方法大全 瀏覽: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