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理性決策的分析方法
1、建立一套完整的操作目標,並賦予權重
2、准備一套完整的被選方案
3、建立一套其他價值與資源的完整清單,並賦予權重
4、對每一方案的成本/效益進行完整預測
5、對每一方案進行凈期望值計算
6、 比較各凈期望值,選取期望值最高的方案
⑵ 如何做出理性判斷
1要豐富你的知識面,沒有知識談理性,只是無水之源。
2不能偏聽偏信,要有置疑(不是質疑)的精神,凡是要多問一下為什麼,有一句話古話說的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意思是:知道是這樣,還要知道為什麼是這樣。
3學會辯證的看問題,這是一個很普遍的分析方法,簡單說就是一件事情要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全面的分析。
4盡可能大量的收集相關的信息,因為沒有信息就如同聾子瞎子一樣如何做理性分析呢?
5掌握一定的理性分析方法,這個很深奧,每個行業,每類事情都有不同的分析方法,例如階級分析法,利益分析法,數學有相應的數學公式幫助你分析,計算機有計算機的分析方法,物理學有物理學的分析方法,化學有化學的分析方法,生物學有生物學的分析方法等等。
⑶ 理性思維的基本方法12種
思維是人類所具有的高級認識活動。按照資訊理論的觀點,思維是對新輸入信息與腦內儲存知識 經驗 進行一系列復雜的心智操作過程 。下面就是我給大家帶來的 理性思維 的基本 方法 12種,希望大家喜歡!
1.基於現實的模型
一個模型就是一個能夠幫助我們理解世界運行規律的觀點。模型能夠闡釋結果,能夠回答「為什麼」和「怎麼樣」的問題。我們需要學習、理解並能運用那些解釋事物運行規律的偉大思想和普遍原理。在前面 文章 中,我們多次使用生活學、物理學、數學、心理學中的模型和原理去解釋現象和問題,從而幫助我們更清晰把握問題觀點,找到問題本質。
查理·芒格說過這樣一段話,最好問自己這樣的問題:「怎麼樣才能讓生活更美好,思維更敏捷?」他給我們的回答是:「應做到的是從顯示出發,盡量養成掌握多種模型的習慣,這種模型必須紮根於現實生活中……」
何為有用的模型?問問自己:什麼是基本的哲理?我知道如何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嗎?它有助於我了解世界嗎?它是如何發揮作用?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發揮作用?它的可靠性有多高?局限性在哪裡?與其他模型有什麼聯系?
世界上那些來自於自然科學和工程學的模型最可靠。一個有價值的模型能夠提供有意義的解釋,同時能對未來可能的結果作出預測,以規避錯誤後果帶來的巨大風險。模型還應該便於應用,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在這里關於基本思維模型的培養推薦一個微信公號:大輝船長的行為設計學,該公號目前正在輸出101個思維模型的過程中,而且針對每一模型進行詳細解釋,並說明模型適用的場景。
為有助於我們通覽全局,我們不妨運用多學科的知識和觀點,大部分問題都需要我們從事物的多個角度出發。查理·芒格說:「許多棘手問題的解答都必須依賴跨領域的重要思想,而不僅僅是有限的幾個知識。「比如在商業有這樣一些有用的知識:規模如何改變行為,系統如何失效,供應如何影響價格,激勵 措施 又是如何引導行為的。
在學習一些重要思想時,我們可以利用費曼的「一句經典」。「哪句話用最少的詞表達了最豐富的信息?」示例:心理學中有「獎勵什麼,得到什麼。」物理學中有「能量既不能創造也不能消失——只能從一種形式轉換成另一種形式。」還有一種能夠促使我們學會模型、更好應對現實的方法,即睜大眼睛、關注我們周圍的事物,問自己「為什麼」會(或不會)發生這樣的事,即追根究底,問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發生這些?
2.意義
空洞的言辭、定義、建議、表述或目標對我們毫無用處,我們必須了解它們的內在涵義。正如對待知識一樣,只有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才能顯示出其價值。
理解一件事物的「意義」需要我們觀察並提出一些基本的問題。示例:
² 詞語的意義:這些詞語的意義是什麼?是什麼?是否有意義?我們能把這些詞、觀點或者表述轉換成日常化、有啟示性的解釋嗎?一個表達常常是相對的,所以我們有必要以另一個事物作為參照物來判斷和衡量它。
² 事情的意義:這件事產生了什麼影響?怎麼樣用日常化的語言來解釋發生的情況?它的過程和結果是什麼?發生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這件事還蘊含著其他意義嗎?
² 原因: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發生?有效果嗎?為什麼有效(或無效)?為什麼會發生這件事?為什麼它在這里奏效,在其他地方卻失效?是怎麼發生的?事情發生的深層原因是什麼?什麼因素使然?
² 啟示:這個觀察、事件或者經歷的結果是什麼?它帶給我們什麼啟發?
² 目的:為什麼我必須這樣做?為什麼我希望它發生?
² 理由:甲為什麼好於乙?
² 可用性:它的適用性如何?能否幫助我達成最終的目標?
丹麥物理學家尼·玻爾表示:「清晰的思維才會有清晰的表達。」描述一個事物必須實事求是,運用通俗的語言和大眾熟悉的觀點。愛因斯坦說:「如果不能用簡單的語言解釋出來,說明你還沒有完全理解透。」要切入要點。問問自己:我想要表達什麼?造成誤解的原因之一是某個詞語對你而言是一種意思,對別人而言則包含著另外一種意思。
追根究底的示例1:什麼才叫賺錢?賺錢意味著什麼?所謂賺錢,即未來收回的資金高於今天的投資。決定經濟資產投資回報率的是什麼?當年投資的價格、收回的資金,以及撤資的機會。經濟資產的價值受利率影響,如果利率發生變化,價值也會發生變化。本·格雷厄姆重點強調的安全邊際原則是投資成功最關鍵的因素。
追根究底的示例2:化學中的熵:熵是計算能量釋放的多少或釋放的范圍——在某個特定的溫度下的一個物理變數。解釋下能量的本質:為什麼咖啡不會一直熱下去?這涉及到我們生活中自發性物理或化學事件。熱飲料中的溫度歸因於分子的快速運動。它們在(相對較冷的)環境中與運動速度較慢的分子發生碰撞,促使後者加快了運動。而能量也在此過程中從熱液體中釋放到杯子上、空氣中,通過空氣的流通,傳送到較遠的范圍。如果沒有外部阻力的話,能量會釋放,從而開始發散。能量的發散解釋了金屬會上銹、東西會磨損和斷裂的原因。因為能量總是從集中到慢慢發散,所以物理和化學系統會逐步衰敗、崩潰或毀滅。
3.簡化
通用電器公司前CEO傑克·韋爾奇說:「真正的強者是最簡單的。」
把復雜問題簡單化,一切從便於解決問題的角度入手。去除雜蕪,留下本質。把問題拆成幾個組成要素,但綜合而又全面地考慮問題。先勾勒出主要問題,在紙上列出主要因素,分析各個因素之間的關系。從問題本身出發,而非從解決辦法出發,只採取最有效的方法。為什麼?因為重要的是結果,而非解決結果的辦法。決策要少,也要好。為什麼?因為它迫使我們對每個決策更為專注,同時也減少錯誤的幾率。
有時候,可以獲取的信息常常泛濫成災,其中包括有誤的信息或不能幫助我們解釋和預測的信息。有時候,我們還過度關注細節或那些無關的和不可知的東西,有時還會忽略顯而易見的事實。關注重點將讓我們做到主次清晰。有時候,有限的幾個行動步驟就可以達成大效果。所以,真正重要的決策只有幾個。今天我們獲取的信息量更多了,但同時接觸錯誤信息的機會也更多了。查理·芒格說:「有時幹活越賣力,信心越膨脹,但你努力的方向可能是錯的。」
避開噪音或不相關因素,縱觀全局。問自己:「我為什麼要這么做?什麼才是最重要的?要達成目標的關鍵因素是什麼?更多的信息會影響我的決定嘛?」不要隨機搜集資料,首先應該問自己:為什麼需要這些信息。
了解你在生活中必須迴避的東西。與其不斷探索成功之道,還不如首先了解自己必須迴避的領域、狀況和人,將有助於減少錯誤,也能更有效地利用時間。此外,事前預防比事後治理更簡單。
解決問題前,不妨問自己:這個問題是否值得自己費時費力去解決。沃倫·巴菲特對於自己和查理·芒格生活和經營的成功之道解釋說:確定決定前,有兩個問題必須問自己:1、它是可知的嗎?2、它重要嗎?如果是不可知的,則一帶而過,因為我們知道世界上有許多重要但未知的事情。此外,如果它不重要,不管它是可知還是不可知,都沒有區別。我們同樣一帶而過。
決定好企業和壞企業的方法:是否總是給管理層帶來大難題——還是總是帶來一些讓人滿意、不需要動腦子的決定。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提出正確的問題還不夠,還應該找准正確的方向和問對正確的人。
如果能夠把問題冷卻一會兒,讓潛意識開始活動起來,常常能夠更好地解決某個問題,也能夠獲得更多的啟發。
4.規則和過濾器
怎樣做才有助於避免問題或引導決策行為?根據我們對現實的了解和每個人情況的不同,我們應制定一套「做什麼」和「避開什麼」的規則。
了解自己的目標後,我們需要一些標准來衡量各種選擇性方案。問自己:要達成目標或避開問題的最主要(和可知)的因素是哪些?判斷的標准應該基於事實,同時具有適當的預期性,即我們可以適當依賴它們。判斷事物時所運用的標准必須是最必要和最精簡的。然後依據重要性的先後來排列它們,並作為過濾器。設定決策門檻,減少錯誤警報和損失的可能性。考慮決策錯誤的後果。
對於如何評價一個新的經營理念,巴菲特使用4個標准作為篩選的過濾器:
我能理解嗎?如果能,接下面;
它是不是具有可持續的競爭優勢?如果是,接下面;
管理層是不是聚集了許多能乾和誠實的人?如果是,接下面;
價位合理嗎?如果最終能通過這個過濾器,那我們就開始寫支票吧。
另外,清單表程序是一個不錯的工具。但要切勿過分依賴清單。在設計清單時,應考慮如下問題:
不同的問題需要不同的清單。
—個清單應當囊括每個確保「安全」、避免「事故」的關鍵項目。這樣我們不必依賴於記憶來搜索可供檢查的項目。
使用簡單方便。
與現實相符。
根據我們預先的原則、過濾器和清單來行動,常常會比憑激情做事更合理。但不宜制定太多的規則、過濾器或不費腦筋的東西,必須時刻了解我們最終的目標。
5.目標
目標的制定必須與自己期待最終完成的任務相掛鉤。
有意義的目標需要理由的支撐,這樣才能檢驗我們是否制定了正確的目標。所以制定目標必須滿足:
有明確的定義。
重視結果。
符合現實,而且合理——我能夠做到哪些,又不能做到哪些?目標過低,不能充分發揮個人的水平。目標若高到不切實際,可能會迫使我們運用欺騙的手法達成。
可量化。
與各人的需要相符。
能適時變化(有彈性)。問自己:根據目前的目標,採取什麼樣的步驟最好?
目標需要最後期限,還需控制系統,易於檢驗目標的完成進度。
經常提出這樣的問題:我需要什麼樣的結果?導致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哪些因素對結果產生重大影響?哪一個單獨因素卻能夠產生主要影響?我有能達成目標的必要變數嗎?什麼是達成目標的最好方法?我考慮過我的行為還會產生除了最終結果的其他效果嗎?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或在目標清晰的情況下,必須重點關注一些問題。我們首先要做什麼?問自己:問題有多嚴重?可以解決嗎?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麼?問題背後的假設正確嗎?考慮過各個問題之間相互的影響嗎?會導致什麼樣的長期後果?
因為嚴重的影響——不管是好是壞——都是通過一些因素的最優化使用或者綜合眾多因素的結果,我們應當運用一切有利於達成目標的必要因素。
6.多項選擇
個人的機會成本常常用以衡量各個選擇的優劣。每個人的時間和金錢都是有限的,如果決定做一件事,就放棄了另外一件事。因為投入到這件事的每一分鍾就意味著放棄了在另外一件事上的用場,而我們在某個投資機會上的資金將沒有機會用於其他投資機會上。
決策意味著成本,甚至理解也需要機會成本。如果花時間理解某件事,那無疑放棄了理解其他事物的機會。
我們在某件事上使用的有限資源,比如時間、努力和金錢等決策成本,可以用被舍棄掉的選項中的最高價值或機會(假設能夠達到同樣的目標)來衡量,即機會成本。
我們每個人都有許多自己珍愛的東西:伴侶、工作、房子、家人等。在我們決定作出改變時,常常需要把改變後的情況與目前擁有的最好的狀況進行對比。
此外,我們還可以用一個互補式的過濾器來評價面臨的多項選擇,即列出各項的優缺點,相互對比衡量。沃倫·巴菲特藉此告訴我們物色一個什麼樣的伴侶:「尋找那些可以無條件愛你,並默默鼓勵你,讓你做得比想像中還出色的另一半。」
並不是所有的決定都是重要的,一些決定更能主宰我們的生活。一個能夠影響我們未來10年生活的決定比起只能影響當前生活的決定要重要太多。比如伴侶、職業、朋友、投資、 教育 等等。
7.結果
經濟領域中,最關鍵的是不管別人對你說什麼,你總要問:「然後呢?」這個方法可以應用於幾乎其他所有領域。所以,你必須經常問:「然後呢?」——沃倫·巴菲特
考慮一個行動帶來的次要的和長期的後果。在我們決定政策、採取行動或者評價觀點時,不要忘記掂量後果。所以,在行動中存在著四個關鍵因素:
1、關注整個系統。關注直接和間接的效果。
2、結果暗含蘊意,或者會帶來更多的結果,而其中有一些並不是我們想要的。雖然無法預測到所有的可能結果,但我們至少要警惕一個負面結果。
3、考慮反饋、時間、等級、重復、臨界指標、局限性等帶來的影響。
4、在成本和收益上,不同的選擇有不同的結果。預測上時間的實際效果,並分析是否能有助於達到最終的目標。
行動時一定要全面考慮短期和長期的結果,因為一個行為帶來的影響是一個長期、慢慢凸顯的過程。
8.量化
言之有物須體現在量化上。 ——艾爾弗雷德·諾思·懷特海
生活中,許多時候依賴於我們量化的能力和對模式、關系、命題或量值的理解能力。數學的作用是什麼?它幫助我們預測結果、評價事物的意義。
一旦能夠把事物用數字表達出來,可以方便我們進行比較。如果缺少一個相關的重要量化標准,我們如何能夠評價一個決策的明智與否?
有些東西無法做到精確衡量,所以把它們劃分到一個數值范圍內算是一個最佳的選擇。正如凱恩斯所說:「粗略的正確好過精確的錯誤。」不要過分看重能夠運用數學計算的東西,也不要過分忽略無法計算的東西。
示例:高收益的企業是否能一下子吸引我們?盈利從800萬美元一下增長到7200萬美元,看起來驚人地完美——但你千萬不要以為本來就是這么回事,。首先你必須確定基準年度內的收益並不慘淡。如果收益與資本的投入息息相關,就需要考慮一個關鍵的問題:為了產生額外的收益,還需要投入多少額外的資本。
我們應該理解數字背後的東西。沃倫·巴菲特說:「股本最初的收益」也是「衡量一年績效的最好的方法。使用這個標准,我們還需要了解許多其他因素,比如會計政策、歷年資產創造價值情況、財務杠桿、以及工業狀況。」
企業價值是由未來現金流產生的時間和數量多少來決定的。
進行收購活動時,別忘記把結果進行量化。考慮收購公司以及目標公司的報表和資產負債表。基於雇員、供應商、客戶、競爭等情況的變化,估算公司合並後企業產能、價格、成本和投入資本等情況。要實事求是考慮企業價值的變化。我們估值時所依賴的現金流越遙遠,則未來越有可能發生我們不願看到的事情,預期的回報也越加充滿不確定性。
什麼因素能夠推動未來的價值?對今天的數字有什麼啟發?通過對過去投資記錄中增長、盈利、利潤率、市場規模/產能的增長率、市場份額、競爭性優勢等檢查,它是合理的嗎?什麼是影響未來現金收益和價值的主要因素?而什麼因素又會改變這種情況?公司在什麼情況下會失去優勢?
9.證據
證據能夠幫助我們確認未來可能發生的事項或幫助我們辨明真偽。證據源於事實、觀察、經歷、對比和實驗。——伯特蘭·羅素
其實無外乎兩件事:科學和觀點。前者誕生知識,後者產生無知。
——希波克拉底
科學過程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問題或觀察——我們總是試著去解決問題。遇到了問題或者在觀察到某種現象後,我們會追究事情的真相和內在原因(注意:最關鍵的是到底發生了什麼,而非表面現象)。
猜測原因——我們可以試著先找到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法或者一個解釋(對事物發生和發生過程建立的一個假設)然後通過實驗或觀察來檢驗該假設或方法的成立與否。此外,一些法則或者模型可能有助於解決問題或者解答觀察到的現象。我們的假設必須有據可依,且必須與自然法則和已被驗證過的證據一致。
預測結果——根據先前假設進行邏輯性推理,預測結果。
檢驗——「這樣做有什麼效果?」
我們並不僅僅是觀察一些行為,我們是有目的、有理論指導、有背景知識地觀察,還要了解哪些是影響觀察的重要因素。在搜索信息的時候同樣如此。查理·芒格說:首先必須清楚為什麼需要尋找這些資料。應該在分析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產生自己的想法,然後再去檢驗你的想法是符合基本的思維結構。
奧卡姆剃刀: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10. 逆向思維
逆向思考可以讓我們決定應該避免什麼樣的行為。為了清楚要迴避什麼,首先就要想到是什麼。如果想告誡別人應該迴避的事項,不妨以對他們的期許作為結束。
假設我們達到了目標,問自己:目的何在?這是我想要的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當初我是從哪裡啟程到達終點的?達到終點的必要因素是什麼?這樣思考後,我們再反過來從頭開始思考。通過這種逆向思考,讓我們對事物的可行性一目瞭然。
逆向思維在其他方面的運用包括:研究那些與常理有悖的證據,多問「為什麼」。使用「負面激將」法——告訴別人不該如何如何。練習零基思考法——讓思維回歸原點、從頭開始的思考方法:如果我們當時不是這樣做,還有什麼其他能夠達到目標的最好方法?
11.風險
在考慮到所有潛在的負面因素後才能確定一個觀點是否有效。錯誤的代價不僅包括實際的損失,還包括機會成本。
一位傑出長期投資者的必備品質是什麼?生來就能辨認和規避重大風險的人,甚至是有生以來從未見識過的風險,獨立思考、情緒穩定,同時對人性和組織的行為都有著敏銳的洞察力,這些都是想在長期投資獲得成功的要素。
在投資過程中,這些因素較為重要:了解企業的潛在價值,不要使用杠桿,挑選管理層富有成效和誠實的公司,投資時留有巨大的安全邊際。如果你理解一家企業——能夠很清晰地看到它的未來——顯然,你需要的安全邊際並不高。相反,未來發生的事情越多,確定性越低,企業越脆弱,企業變化的概率越高,你需要的安全邊際也同樣越高。
芒格關於價值的一些理念以及做事風格:「一個人該全力以赴。不要說謊。承諾過的事情就要完成,沒人會在乎你的理由。開會前要早早准備,不要遲到,但如果真的遲到了,不要舉出許多理由來煩別人,道歉就行了……回電話要迅速。還有就是在5秒鍾內說‘不’。你必須迅速拿定主意,不要把別人晾在一旁等你。」
12.態度
活著的時候要盡情快樂,因為我們是要死很久的。——蘇格蘭 諺語
生命的長度全在於我們如何使用。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們應該積極享受生活。喜劇大師喬治·伯恩斯說:「要麼做自己熱愛的事情,要麼熱愛自己做的事情。我認為除此之外,別無選擇。」
每個人一天有24小時,我們不能把時間儲蓄下來,區別在於是巧妙地利用還是愚蠢地揮霍。如何使用我們的時間?最佳使用方式是什麼?我們對生命寄予什麼厚望?目前生活的方式能有助於我們向目標開進嗎?列出的單子越短,則越加有利於我們專注於重要的事情。了解自己想要和不想要的。我們的行為是聽從內心的呼喚還是僅僅出於別人的期待?什麼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和事?我們感覺到生命的意義嗎?
做那些符合我們性格、特長的事情,揚長避短,並試著建立(和遵循)一些價值觀。
擁有對生活的正確態度是避免誤判和改善我們的生活質量的一部分。人各不相同,因此也沒有萬能葯策略。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發展出自己的風格,但存在對每個人都適用的指導准則。
堅守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內活動。要了解自己理解和不理解的東西。所以這個能力范圍大小並不重要,關鍵要了解它的邊緣在哪裡。
查理·芒格說:「好的品行意味著高效率。如果信任別人,則你的系統設置地更為簡單。所以好品行會帶來巨大的效率,而壞的品行則相反。」
對待他人友善,如果對方並不真誠對你——不要懷恨在心——以後盡量迴避他們就行了。遵循查爾斯·達爾文的建議:避免爭論。
保持好奇心和開放性思維。總是問:「為什麼?」托馬斯·亨利·赫胥黎說:「在事實面前就像一個孩子,時刻准備放棄自己先入為主的觀點,謙遜地追隨自然的引領,否則,你將一無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