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首先提出量化研究課堂的學者是什麼人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貝爾思
課堂觀察源於西方的科學主義思潮,作為一種研究課堂的方法,發展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典型代表為美國社會滲顫心理學家貝爾思(R.F.Bales)於1950年提出的「互動過程分析」理論,其開發了人際互動的12類行為編碼,並以此作汪喊鏈為課堂中小組討論的人際互動過程的研究框架。課堂觀察是一種研究方法。它將研究回題具體化為觀察點,將課堂中連續性事件拆解為一個個時間單元,將課堂中復雜性情境拆解為一個個空間單元,透過觀察點對一個個單元進行定格、掃描,搜集、描述與記錄相關的詳細信息,再對觀察結果進行反思、分析、推論,以此改善教困孫師的教學,促進學生的學習。
Ⅱ 作為一名教師,如何去評價教師的教學效果有哪些可量化的指標做參考
以下幾條是當前通行的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
1、教學任務:教學目的的明確性和具體性,以及與教學大綱要求的相應性等。
2、教學內容:內容闡述的思想性與科學性,知識結構的邏輯性與系統性;雙基的落實,重點突出與難點突破;教材處理與分析、挖掘的深度;內容的實用性與適用性,反映本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等。
3、教學組織;游虛顫教學機智;面向全體學生,因村施教;雙邊活動的氣氛;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等。
4、教學基本功;語言規范,清晰;板書簡明工整,條理清楚;教態親切和藹;儀表端莊大方等。
5、教學方法:啟發式教學;師生配合的協調性;講練的有機結合;利用反饋信息調節教學;直觀與形象化的措施(如利用視聽輔助設備,採用直觀圖表、模型等);講授深入淺出等。
6、教學效率:知識容量與訓練的飽和度;教學時間利用的有效率;學生負擔的合理性;課程神敗難度與進度適中性等。
7、教學效果:教學總體設計的妥當性;概念的正確形成與鞏固;學生對學習過程的理解性;學生答問的正確率;學生完成變式變形的正確率;學生智力的開發(如獨立思考能力的形成、學習方法的掌握、自譽李學能力的養成)。
Ⅲ 什麼叫量化研究方法
要考察和研究事物的量,就得用數學的工具對事物進行數量的分析,這就叫定量的研究,也稱量化研究,定量研究是社會科學領域的一種基本研究範式,也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步驟和方法之一。
實證研究方法分為量化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質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也稱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及將兩者相結合的混合研究方法(Mixed-Methods Approach)。
量化研究遵循傳統的科學研究方法,包括提出假設、構建模型、創設實驗、收集數據和驗證假設,因此最容易被物理教育者接受,在學科教育研究領域中最早使用量化研究方法的多是PER研究者。
(3)對課堂實錄的研究量化方法擴展閱讀
定量數據有4種類型,簡單介紹如下:
1、定類數據(nominal)是一種分類數據,它是離散的並且沒有順序關系。例如,在研究物理學習過程中男女生差異時,我們可能會使用的「1」 和「0」分別表示男性和女性,這里並不表示1比0更大。
2、定序數據(ordinal)是另一種分類數據,也是離散的但具有順序。例如,研究高中階段三個年級的學生對一些物理概念理解水平的發展變化時,分別用數字1,2,3表示高中一年級,二年級和三年級。定序數據用數字表示個體在某個有序狀態中所處的位置,不能做數學計算。
3、定距數據(interval)是具有相等間隔的連續數據,並且有順序。例如,溫度,1℃、2℃之間的差與20℃和21℃之間的差是相同的。定距數據有單位,沒有絕對零點,可以做加減運算,不能做乘除運算。
4、定比數據(ratio)不僅具有定距數據的全部屬性,同時具有絕對原點(即0),且兩個數值之間的比值是有意義的。例如:質量就是一個定比變數,可以說一個質子的質量為一個電子的1836倍。
Ⅳ 教育研究方法中質性研究方法和量化研究方法有什麼區別
即為:定量研究方法。
拓展介紹:
定量研究一般是為了對特定研究對象的總體得出統計結果而進行的。定性研究具有探索性、診斷性和預測性等特點,它並不追求精確的結論,而只是了解問題之所在,摸清情況,得出感性認識。定性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 與幾個人面談的小組訪問,要求詳細回答的深度訪問,以及各種投影技術等。在定量研究中,信息都是用某種數字來表示的。在對這些數字進行處理、分析時,首先要明確這些信息資料是依據何種尺度進行測定、加工的,史蒂文斯(S. S. Stevens)將尺度分為四種類型,即名義尺度、順序尺度、間距尺度和比例尺度。
Ⅳ 中小學教育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1.實證方法
基本方法有:教育測量法、定量觀察法、問卷調查法、教育實驗法、內容分析法
(1)教育測量法基本特點:根據一定法則,以測驗為工具對研究對象進行測試,從而獲得數量化的結果,並通過進一步分析獲得相關結論。它可以把抽象、概括的理論研究成果轉化為反映個體發展水平、教育發展狀況的方便工具,並提供可靠的數據。
(2)定量觀察法特點:定量觀察法也是事先設計好的一種方法,有人稱之為系統化的、結構性的、標准化的觀察。
(3)問卷調查法特點:調查工具標准化、調查過程標准化、調查結果標准化 、研究效率高
(4)教育實驗法兩個基本特點:第一,揭示教育現象或教育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第二,教育實驗對因果關系的預先設想以假說形式表現出來,實驗過程圍繞假說展開操縱、控制等一系列干預活動,經觀察、分析,最後檢驗假說。
(5)內容分析法是對教育文獻的內容作客觀而系統的量化分析,並加以描述,從而對相關的教育現象作出事實判斷的研究方法。
2.質性方法。訪談調查法、定性觀察法、敘事研究法
訪談調查法:調查過程靈活深入;獲取信息完整真實;適用范圍更廣泛
定性觀察法:指研究者在一個真實的情境中對被觀察的人或事所作的開放性觀察。
敘事研究法:就是以敘述故事的方式來描述人們的經驗、行為和生活方式,通過所敘述的故事來探究經驗、行為的意義,及其蘊涵的思想和哲理。
Ⅵ 首先提出量化研究課堂的學者是誰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貝爾思。
課堂伍鏈觀察源於西方的科學主義思潮,作為一種研究課堂的方法,發展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典型代表為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貝爾思(R.F.Bales)於
1950年提出的「互動過程分析」理論,其開發了人際互動的12類行為編碼,並以此作為課堂中小組討論的人際互動過程的研究框架。在某種程度說,貝爾思的研究拉開了比較系統的課堂量化研究的序幕。而美國課堂研究專家弗蘭德斯(N.A.Flanders)於1960年提出,後經他自己不斷修正的研究成果「互動分類系統」,即運用一套編碼系統(coding
system),記錄課堂中的師生語言互動,分析、改進教學行為,則標志著現代意義的課堂觀察的開始。隨著科學研究方法尤其是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不斷完善,編碼表、項目清單等科學、量化研究工具的引入,錄音機、錄像機等媒體技術的發展,豐富了課堂觀察手段與技術,使課堂觀察更具可操作性。但是,量化的課堂觀察在加深對課堂教學的描述和認識的同時,也無法掩飾其純技術的缺陷。從70年代開始,人種志研究等質性研究方法開始走入課堂觀察。完整的文字描述呈現了課堂全貌,使原本被剝離出來的課堂事件、課堂行為回歸情境本身,從而研究者利用個人經驗可以更好地理解、詮釋課堂。今天,人們探索、追求著質性研究與量性研究的融合。兩種性質不同的研究取向,從不同層面和不同方向豐富和充實了課堂觀察。兩種取向的相互結合、相互補充已經成為課堂觀察發展的主流趨勢。
課堂觀察雖然在我國早已有所介紹,也有學校或教師開展了一些課堂觀察的研究工作,更可喜的是,最近幾年課堂觀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學者、一線教師的關注,並呈現出良好的勢頭。然而,作為一種他鄉經驗,怎樣在我國本土紮根與發展?仍然有許多理論和實踐上的問題值得更深入的研究?例如,課堂觀察能促進課堂學習的改善嗎?課堂觀察能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嗎?國外課堂觀察的技術需要怎樣改進才能適合中國的課堂?中國班級規模過大如何合作地開展觀察?如何自主開發觀察或記錄工具以適應中國的課堂教學「原型」?在進行觀察之前,如何讓觀察者理解中國式的課堂結構?怎樣培訓教師具有一整套的技能,讓他們成為合格的觀察者?等等。
課堂觀察,顧名思義,就是通過觀察對課堂的運行狀況進行記錄、分析和研究,並在此基礎上謀求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促進教師發展的專業活動。作為專業活動的觀察與一般的觀察活動相比。它要求觀察者帶著明確的目的,憑借自身感官及有關輔助工具
(觀察表、錄音錄像設備),直接(或間接)從課堂上收集資料,並依據資料做相應的分析、研究。它是教師日常專業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教師專業學習的重要內容。
課堂觀察是一種行為系統。它由明確觀察目的、選擇觀察對象,確定觀察行為、記錄觀察情況、處理觀察數據、呈現觀察結果等一系列不同階段的不同行為構成。
課堂觀察是一種研究方法。它將研究問題具體化為觀察點,將課堂中連續性事件拆解為一個個時間單元,將課堂中復雜性情境拆解為一個個空間單元,透過觀察點對一個個單元進行定格、掃描,搜集、描述與記錄相關的詳細信息,再對觀察結果進行反思、分析、推論,以此改善教師的教學,促進學生的學習。
課堂觀察是一種工作流程。它包括課前會議、課中觀察與課後會議三個階段。從課前會議的討論與確定,課堂中的觀察與記錄,到課後會議的分析與反饋,構成了確定問題——收集信息——解決問題的工作流程。基於課堂觀察,教師認識、理解、把握課堂教學事件,澄清教學實踐的焦點問題,並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之上反思教學行為,尋求新的教學改進策略與方式。
課堂觀察是一種團隊合作。它由既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團隊進行腔滑孫。在課堂觀察的整個過程中,每一個階段都是教師之間多向互動的過程。教師藉助於課堂觀察共同體,探究、應對具體的課程、教學、學習、管理上的問題,開展自我反思和專業對話,在改進課堂教學的讓搏同時,促使該合作體的每一位成員都得到應有的發展。
Ⅶ 課堂教學評價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教育評價是依據一定的教育標准,通過系統的搜集信息,在標准與信息比較的基礎上作出價值判斷。教學評價作為一種價值判斷活動時,是教師最常用的教學技術之一。
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表現、學習結果、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等做出判斷,使之對學生的學習產出導向、鼓勵、批評、糾正、改進等作用。在平時的教學中,對於學生的精彩之處,我會通過語言、面部表情、眼神等隨時給予學生評價,傳達我對學生的愛。以往我常運用的教學評價有以下幾種: 1、即時口頭評價的方法;2、學生學習態度的評價;3、學生課堂表現的評價;4、學生完成作業的評價;5、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在學習了本專題後,我認為顧志躍院長所講授的提問與評價值得一試。
提問與評價,這種常用的評價方法可以反饋教師的教學效果。為了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把握程度,就是需要問一些問題,就是所謂的提問。首先通過學生的回答,教師可以了解到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同時也能了解不同學生對同一知識掌握的差異性。其次是為了引發學生對知識的深入思考,在教師的追問下,學生追溯答案,從而引發思考。在學生回答問題後,教師就要小結,這個小結就是評價。但不能只用對或錯做簡單的評價,教師要用一定的鼓勵性或引導性的語言來評價。對回答正確的學生鼓勵表揚,進一步引導其思考的方向。尤其對回答錯誤的學生,引導性語言比批評更有用,學生雖然回答錯了,也要讓他得到有效的補償,這種補償可以是認知上的、也可以是動機上的,通過補償來引導學生,激勵學生。這種方法在我們的常規教學中是要經常用到的,不提問就不了解學生,而了解是學生學習的開端。不評價學生就得不到有效補償,而有效補償能夠促進學生有效發展,引導學生健康前行。在今後的教學,我會合理運用教學評價,引導學生的有效學習。
Ⅷ 量化研究方法有哪些
量化方法有四個層次,即「定類量化」、「定序量化」、「定距量化」和「定比量化」。
定類量化:其實就是把樣本分類。例如國籍、性別等等屬性,都屬於「定類量化」。在這個層次上,要做的就是分類,但並不考慮類和類之間的關系。例如統計時性別分男女。「定類量化」的特點是分類都是平等的,如相關的結果有區別,則是後續研究的事了。
定序量化:也比較常見,人員考核的「優良中差」、事故分類的「特別重大、重大、較大和一般」都屬於「定序量化」。「定序量化」是在「定類量化」的基礎上,再把分類按照某種屬性進行排序。如果不同的樣本屬於不同的分類,那麼在這個屬性的維度上根據分類就可以對樣本進行排序,但並不能據此得出更多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