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oecd分析方法開發

oecd分析方法開發

發布時間:2023-03-26 10:19:31

1. 幫忙寫下論文

多哈發展議程談判的前景
2001年11月9日至14日WTO在多哈召開了第四次部長級會議,正式啟動了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因此本輪多邊貿易談判被稱為「多哈回合」。多哈回合的談判計劃涉及農業、非農產品、知識產權和公共健康、烏拉圭回合承諾實施等多個領域,其規模和難度都堪稱迄今之最。遺憾的是,多哈回合自啟動以來一直進展緩慢,比如原定於2002年底結束的公共健康問題、特殊和差別待遇(S&D)問題以及實施問題均未如期完成,農業談判模式和非農產品談判模式也未能在原定日期以前達成一致。2003年9月10日至14日WTO第五次部長級會議在墨西哥的坎昆舉行,這次會議本來被各國寄予厚望,但卻無果而終,沒有達成任何實質性協議,成為繼西雅圖會議之後第二次失敗的WTO部長級會議。坎昆會議的失敗反映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WTO體系中的利益沖突,也引起人們對貿易和發展之間的關系的反思。今後,多哈回合談判能否順利進展、多邊貿易體系的合法性能否提高,取決於WTO體制是否能夠進行改革,以便使其更具有民主性。
多哈回合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的利益沖突
盡管大多數經濟學家都支持自由貿易,但是自由貿易在帶來交易雙方福利水平提高的同時,也會製造出贏家和輸家。對於一國政府而言,參與多邊貿易談判的基本立場乃是維護本國的國家利益,盡可能地減少國內居民和企業因為外部競爭所帶來的損失。由於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經濟規模各不相同,大國和小國在進行雙邊貿易談判的時候處於明顯的不利地位。多邊貿易體系通過創造出一個相互平等、重復博弈的平台,有助於減少小國和發展中國家在和發達大國進行談判中所遇到的不利局面。然而,由於WTO遠非一個民主的國際組織,發展中國家很難利用多邊貿易談判的這一州檔便利,發展中國家仍然在WTO中處於不利地位。
在具體議題上,各國之間存在著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發達國家之間在很多問題上也有激烈的利益沖突,比如歐盟和美國之間關於農業補貼、轉基因產品、鋼鐵等問題一直存在著矛盾,發展中國家陣營之中既有中國、印度和巴西這樣的大國,也有像馬來西亞、泰國這樣的新興工業化國家,還有很多最不發達國家,其利益也經常互相沖突,但是,在多哈回合的進展過程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矛盾逐漸演化為主要的矛盾。
WTO的發展中成員根據烏拉圭回合的談判結果,進行了廣泛的市場開放和國內體制改革,為世界貿易自由化、經濟全球化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發展中成員做出的貢獻並沒有得到應有的補償,由於發達國家的苛刻要價,發展中成員普遍反映,在履行烏拉圭回合協議時遇到了許多困難,承擔了超出其經濟發展水平的義務。發展中成員銀跡殲要求在多哈回合中,發達國家應該首先兌現其在烏拉圭回合中的承諾,並且要優先討論發展中成員特殊差別待遇問題、公共健康問題等,在市場准入方面發達國家應充分照顧發展中成員具有出口利益的產品和服務。大多數發展中成員非常反對在老的問題沒有解決之間匆匆忙忙地開辟新的議題,發達成員更注重的恰恰是在多哈回合中加入新的議題,如投資、競爭、政府采購和貿易便利化等,它們希望在烏拉圭回合談判成果的基礎上進行新的市場開放,不希望對鋒沖烏拉圭回合協議做過多的修改。以下將側重分析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分歧最大的兩個問題,即農業談判和新加坡議題。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這兩個領域的分歧直接導致了坎昆會議的失敗。
1. 農業談判。
農業是多哈發展議程的核心問題,也是最敏感的問題之一。長期以來,農產品貿易是扭曲的。在現有WTO協議下,發達國家一方面勸誘甚至強迫發展中國家開放其農產品的進口,聲稱這將帶來發展中國家資源配置的改善,聲稱農產品進口對外開放可能帶來的問題比如本國農民的失業和收入下降都將只是暫時性的,另一方面,他們自己卻在保護對國內農業部門的保護。發達國家仍然普遍實施對農業的各種補貼,以及對國外農產品進口的高關稅保護。在發達國家,許多農產品的關稅仍然很高,有的甚至超過200%和300%。1986-88年,OECD國家每年的農業補貼平均為2750億美元,但是到了2001年則增加到3500億美元,而該年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援助僅為540億美元。發達國家的每頭牛享受的補貼竟然是非洲國家窮人收入的三倍。這種不對稱的保護,使得發達國家的農產品可以以低廉的價格進口到發展中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產生了很大的沖擊。2002年的《全球競爭力報告》中就指出,像未加工食品這樣的初級產品部門,本來應該是發展中國家最具出口優勢,但是,這個行業的出口反而一直由發達國家壟斷。
由於農業人口仍然在發展中國家占很大比重,因此對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來講,農業一直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發展中國家應該要求WTO改變這些不公平的農業協議,要求發達國家取消對農產品的補貼,限制發達國家農產品向發展中國家的傾銷。中國加入WTO之後也面臨著這個問題。根據聯合國貿易與發展委員會2002年的報告,中國在加入WTO之後,糧食的進口關稅要從2001年的91%在10年之內下降到3%;飲料和煙草的進口關稅要從2001年的58%在10年之內下降到10%。由於農產品進口關稅大幅度降低,本國的農業生產可能會大幅度減少,例如中國的油菜籽生產可能會下降53%,飲料和煙草的生產可能會下降39%。
新一輪農業談判必須改變這些不合理的現象。這要求發達國家能夠在削減高關稅和關稅升級、取消出口補貼和削減並最終取消貿易扭曲性國內支持方面取得實質性的進展。談判結果還要實質性地提高發展中成員的特殊和差別待遇,戰略性產品和特殊保障機制是很好的途徑。從某種意義上講,農業談判已經成為多哈回合的試金石,發展中國家希望通過農業談判看到發達國家的誠意和遠見。
2.新加坡議題。
所謂新加坡議題包括投資、競爭政策、貿易便利化和政府采購透明度等四個議題。早在1996年新加坡舉行的WTO部長級會議上,發達國家就曾經建議把這四個議題納入WTO的談判。發展中國家普遍提出了抗議。於是,發達國家建議設立相關的工作組,討論貿易與競爭政策之間的關系、政府采購的透明度等問題。要不要在多哈回合中啟動新加坡議題的討論,是一個非常富有爭議的問題。從本質上說,這些議題都不是貿易問題,WTO來關注這些問題只能分散其注意力。發達國家提出這些議題的真實動機是進一步獲得在發展中國家的市場准入,而且,這些新議題一旦進入WTO的框架之中,發展中國家必將進一步失去制定經濟政策的自主權,陷入更大的困境。
第一個議題是投資議題。發達國家提出投資議題的用意就是要讓外國投資者在發展中國家享有充分自由的權利,無條件地進入各國市場,不受限制條款的約束,可以自由地進行投資,享受國民待遇。發達國家鼓吹國民待遇原則的最終目的是在發展中國家擁有100%的所有權,外國公司只要想進入一個國家,就可以進入,當地政府沒有任何干預外來投資的權利,並且也不能向當地企業和個人提供任何優惠政策和補貼。由於這項議題一面倒向發達國家而備受非議,目前其主要的建議者又提出了修正建議,即第一階段主要注重透明化措施,接著是銜接步驟,展開連續為期兩年的談判,然後自動提升到另一項貿易協約的談判。像這樣一個接一個步驟的修正建議,其最終目的無非是要成員國最終同意把發達國家關於投資條例的概念列入WTO授權的規范內。這必將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和政治的各個領域帶來極其嚴重的後果,影響發展中國家工商企業發展的各方面條件,削弱政府相對於外國投資者和債權人的談判地位。
第二個議題是關於競爭的議題。在發展中國家看起來,競爭政策的主要目的應該是反對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因為它們作為壟斷的代表,可能會對發展中國家的中小企業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在發達國家看來,競爭政策的主要目的卻是允許發達國家的企業能夠在發展中國家的市場上和當地企業「平等」競爭。1996年新加坡舉行的WTO部長級會議上,各國同意設立一個工作組研究貿易與競爭政策之間的關系。按照當時的說法,這項協議並不是要成員國承諾將來談判關於競爭的議題。但是,目前歐盟仍然不斷催促落實關於競爭議題的談判,並且建議把它列入多哈回合談判。正如美國與歐盟的貿易代表所宣布的,他們的共同目標就是為了在發展中國家訂立競爭條例,以方便外國企業機構進入發展中國家的市場,進行自由競爭。這對發達國家來講是有利的,可對於發展中國家卻是不公平的。一旦這項協議納入WTO的框架之中,必將削弱發展中國家的政府為本地企業提供優惠的權利,同時發展中國家也不能伸縮性地選擇適合各自國家的競爭模式,以迎合不同時期的經濟環境變遷。
第三個議題是政府采購。1996年新加坡WTO部長級會議上同意的議案是建立一個工作組研究政府采購中的透明化問題。但是,到如今,歐盟等發達國家已經擬定了一份詳細的要求將政府采購納入WTO談判的議案。直到目前為止,政府采購可以豁免貿易自由化。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政府采購的意義並不僅僅是政府購買多少台電腦或多少套軟體。當一國經濟處於衰退的時候,政府采購可以有助於擴大本國國內需求,刺激經濟復甦;當國內的幼稚產業處於發展初期的時候,政府采購有助於迅速地培育國內市場,推動本國產業的發展;如果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失業問題或其他經濟社會問題,政府也可以方便地用政府采購實現自己的政策目標。一旦政府采購必須納入WTO管制,則意味著發展中國家在很大程度上喪失了政策自主性,發展中國家政府不能再給給予本國公司任何提供公共用途商品、參與公共服務和承包政府工程的優先權。
第四個議題是貿易便利化。這個議題相對而言較少爭議,但是發展中國家也提出,為了提高貿易便利化,發達國家應該加大對發展中國家的技術援助。
假如這些新議題一旦進入WTO的框架,那麼發達國家的企業機構就可以自由地進入發展中國家的市場,發展中國家必將失去管制那些外國企業的自主權,也必將喪失制定相關的國內政策的自主權,難以有效運用宏觀經濟、金融、發展政策和政府采購政策滿足國內政策目標。在發展中國家不斷喪失自主權的同時,發達國家卻試圖將勞工標准和環境問題納入WTO體系,以便在妨礙到其國內利益的時候,方便地祭起保護主義的大旗,限制發展中國家的相關商品進入他們的市場。
坎昆會議的失敗
2003年9月14日,隨著墨西哥外交部長德韋斯(Derbez)宣布談判破裂,被各方寄予厚望的坎昆部長級會議無果而終。坎昆會議讓WTO遭遇自1999年西雅圖會議以來的又一次沉重打擊。坎昆會議上的圍繞有關議題的爭論都表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沖突日益白熾化。
1. 圍繞農業問題的爭議
發展中國家普遍認為,農業問題是「多哈回合」中最核心的內容,是解決其他議題的關鍵。早在會議召開之前,就有分析人士指出,農業問題的前景很可能最終決定坎昆會議成敗的命運。事實也確實證明了這一點,由於農業問題沒有得到恰當的解決,發展中國家拒絕就新加坡議題進行談判,談判才最終宣告破裂。

農業問題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異常復雜。在農業問題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有矛盾,發達國家之間也有矛盾。就是發展中國家,由於各國農業生產和進出口情況不同,其利益和要求也各有不同。坎昆會議之前,農業問題的一個顯著特徵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此問題上的立場並非涇渭分明。在烏拉圭回合的談判中,農業領域的陣營是這樣劃分的:一方是美國、加拿大和凱恩斯集團(其中有不少發展中國家),贊成開放農產品貿易市場;另一方是歐盟、日本和韓國,也包括其他一些發展中國家,他們實施出口補貼,不願意開放農產品市場。很明顯,發展中國家不夠團結,他們分屬兩大陣營。

而在坎昆會議上,美國和歐盟開始聯手,而發展中國家也開始試著用一個聲音說話。美歐在8月中旬為彌和他們之間的差異,以犧牲發展中國家利益為代價,提出了一個折衷建議。但在坎昆會議期間,發展中國家結成三大集團來對抗發達國家的強大攻勢,他們是:包括中國、印度、巴西在內的21國集團(G21);擁有77個成員的非加太集團、擁有52個成員的非洲聯盟和以孟加拉為首的30多個最不發達國家結成的聯盟;由多米尼加、宏都拉斯、肯亞、尼加拉瓜、巴拿馬和斯里蘭卡等33個國家組成的「戰略產品和特殊保障機制聯盟」,它們聲稱代表那些脆弱的、缺乏資源的小農戶的利益。
2003年2月,WTO農業談判委員會主席、香港貿易代表夏秉純起草了農業談判減讓公式。這個方案提出,在未來9年內全面削減出口補貼,在5年內農業進口關稅削減40-60%,給予發展中國家的條件要寬松一些。當時,歐盟、日本、瑞士和韓國反對這個方案,美國和「凱恩斯集團則贊成這個方案。
8月,歐盟、美國就農業問題聯手提出新建議,提出以烏拉圭回合減讓公式和瑞士公式結合的「混合公式」代替原農業談判委員會主席公式的內容,建議在農業市場准入、出口競爭、國內支持等三個領域均不包括具體的數字,只形成一個框架,試圖取代含有具體數字的主席模式草案。「混合公式」一方面要求對部分農產品按照平均公式削減關稅(幅度並不大),另一方面要求對大多數的農產品按照瑞士公式削減關稅,其特點是「高稅多減」,即關稅水平越高,削減程度越高,這使關稅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處於不利地位。《坎昆部長草案》就建立在歐美的草案文本上,它所討論決定的農業談判模式只是一個非常原則性的框架,大量的實質性內容,包括削減補貼的方式,都有待於今後進一步補充。
G21建議減除發達國家國內支持(包括藍箱和綠箱)和出口補貼。而代表那些脆弱的、缺乏資源的小農戶的利益的「戰略產品和特殊保障機制聯盟」則強力要求推進戰略產品和特殊保障機制,這樣發展中國家就可以自主選擇不必受關稅削減約束的特殊產品,並且可以用特殊保障機制這樣一種簡單而有效的方式來解決進口激增的問題。但即使在修改過的部長草案中,這些要求也沒有得到切實的體現。但是,在《坎昆部長草案》中,體現發展中國家利益的戰略產品只針對少數產品,而且在適用時還有附加條件。特殊保障機制更是附加有眾多條件,這使得該機制的用處有限。坎昆會議上公布的《部長草案(修改版)》有關農業的部分與8月24日的版本並無二致,發展中國家提出的批評性的意見完全被忽略了。
在討論新加坡議題時,非洲產棉國以在棉花相關條款上沒有實現預期目標為由,拒絕就任何一項議題再繼續進行談判,阻止了新加坡議題進入多哈議程,這使得發達國家不敢再忽視發展中國家的利益要求。

2.非農產品的市場准入問題(NAMA)。
關於「非農產品市場准入」議題,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圍繞著9月13日出台的《部長宣言草案(修改版)》展開了爭論,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
(1)在關稅削減方面,新草案依然採用歐美及加拿大的方案,提出要採用「非線性公式」法(「non-linear formula」
approach),即關稅越高,削減幅度越大。發展中國家並沒有接觸過「公式法」,「非線性公式」則更是聞所未聞。在此以前,他們一直能自行選擇約束的范圍(比如,需要對哪些產品做出約束性承諾)和自由化的速度,國內政策具有較高的靈活性。因此,發展中國家提出,應當考慮採納一個適用於所有國家的單一削減系數,或者在特殊和差別待遇的基礎上允許發展中國家採納另一個不同的系數,同時允許他們以較低的速度削減關稅。
(2)在取消行業關稅方面,原來的草案文本提出將電子、魚類、鞋類、稀有金屬、紡織成衣等八個行業的關稅削減為零。新草案雖沒有提及削減關稅產品的名單,但是提出「所有成員的參與非常重要」。發展中國家指出,部分行業對他們意義重大,行業性關稅削減應當本著「自願」原則,強制執行新草案中的條款將導致「極為嚴重的後果」。
(3)為擴大適用「非線性公式」的產品范圍,草案文本提出將不受約束的關稅線按照「應用稅率」(applied
rate)乘以二,從而滿足公式的適用范圍。這樣經過「非線性公式」的計算後,新的關稅稅率將低於現有的應用稅率。這等於是變相地削減一些低關稅產品的關稅,擴大關稅削減的范圍。
很明顯,多哈回合草案基本上就是照搬了美國-歐盟-加拿大在8月提交的立場文件,目標是迅速削減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品關稅。發展中國家認為如果接受宣言草案,將使得其國內工業發展的政策空間急劇縮小,甚至導致國內企業的破產和成千上萬的就業機會受到危脅。草案中有關NAMA的內容完全忽略了多哈回合的原則:多哈回合是發展回合,「磋商應充分考慮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的特殊需要和利益,在削減承諾方面應以『非互惠原則』為基礎」。在8月份草案最早出台時,發展中國家就表示反對,它們提出要麼去掉這些不合理的要求,要麼就將其變成「自願性的」。但是,這些要求沒有在修改過的草案文本中有任何體現。
3.新加坡議題
自從在1996年新加坡部長級會議上提出所謂的「新加坡議題」之後,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圍繞這些問題的爭論就一直沒有停止。多哈會議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經過斗爭和妥協,終於在《多哈宣言》中規定,關於四項新議題的磋商將在第五次部長級會議後開展,但這一決定的前提條件是,各方必須就磋商的形式達成「一致意見」。
「新加坡議題」在坎昆會議的最後兩天代替農業問題成為談判場上針鋒相對的焦點,關於這一議題的爭執成為導致坎昆會議最終失敗的導火線。
9月14日凌晨,九國部長在坎昆會議主席德韋斯先生的主持下就新加坡議題進行了討論,各國堅持原有立場,互不相讓。九國會議結束後不久,又召開了一場由大約30個國家組成的更大規模的會議,主要討論坎昆會議上所有的重大議題,目標是彌和差異。為了推動談判,德韋斯先生建議先開展關於貿易便利化和政府采購透明度的磋商,另外兩個議題先不放在日程上。盡管歐盟接受了這一建議,但是一些國家如韓國不願意放棄任何一個議題,而70國集團和眾多其他發展中國家不願對任何議題進行磋商。會議不歡而散,Derbez先生宣布第五次部長級會議結束。
坎昆會議上,各方的觀點大致可以分為兩類:發展中國家認為,接受新的義務將給他們的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嚴重的影響,因此,他們以還沒作好准備為由,要求進一步「澄清」(clarify)議題,而不是開始「磋商」;以歐盟和日本為首的發達國家認為,多哈會議上各方已做出要在坎昆會議後開始磋商的不可逆轉的決定(irreversible
decision),因此「磋商」應在坎昆會議後立刻開始。
代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不同觀點都在《坎昆部長草案》中有所體現,這一點與草案中有關農業和NAMA的內容相比是一種進步。但這種體現仍然是不對稱的。發達國家對磋商「形式」
(Modalities)的建議被詳盡地列入附錄,而發展中國家提出的建議卻沒有列入附錄。
坎昆會議後就「新加坡議題」展開磋商的前提條件是,各方必須就磋商的「形式」達成「明確一致」(explicit consensus on
modalities of
negotiations)。各方主要的分歧集中在對modalities的理解上。歐盟和日本將它界定為程序性問題(比如磋商的最後期限、將要舉行幾次會議等等)和一系列的原則或議題。他們如此界定的目的是希望能比較容易地達成明確一致,從而開始磋商。但發展中國家強烈地譴責了這種觀點,他們認為,modalities指的是每個議題的范圍和定義,將要承擔的義務和每個議題的實質性內容(不能只列一個清單)。發展中國家提出,只有新加坡議題modalities的實質(而不僅僅是程序和清單)為各國所了解和同意,發展中國家才能決定是否要在這四個新領域遵守新的規則。
由於有關「新加坡議題」的磋商久拖不決,歐盟同意做出讓步,只啟動兩項談判,但是發展中國家對此毫不動搖地表示「不買賬」。印度是其中最強硬的反對者,理由是「未達到《多哈宣言》中就發起談判所要求的明確一致」。馬來西亞則表示,無法支持任何意味著發動談判的文本,「這一領域毫無商量的餘地」。再加上非洲產棉國在棉花相關條款上沒有實現預期目標,拒絕就任何一項議題再繼續進行談判,各方相持不下,談判宣告破裂。發展中國家這次如此堅決地拒絕妥協,除了說明發展中國家的力量日益壯大,更加註重運用多邊貿易機制為自己爭取利益以外,也說明坎昆會議上農業問題未能得到很好地解決是發達國家未能如願地引入新加坡議題的重要原因。
WTO的改革前景

坎昆會議的失敗,直接原因是在農業談判和新加坡議題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利益沖突,但是更深遠的原因在於WTO決策機制中的不民主性。從坎昆會議上,暴露尤其突出的有以下幾點:
1. 談判文本的起草。
從多哈會議開始,WTO理事會主席就「以自己的名義」起草部長宣言,比如多哈會議上的Harbinson草案和坎昆會議上Castillo草案,草案的內容也大多隻反映發達國家的意見,發展中國家雖然多次表示反對,但草案的修改版也仍舊沒有改觀。作為參加談判的代表,發展中國家卻無法參與議題的准備和提出,而是只能被迫接受已有的文本,這將直接導致發展中國家在談判中處於不利地位。
2.「協調人」(facilitator)的任命。
坎昆會議上「協調人」的任命是由部長會議主席任命的,這種任命絲毫沒有考慮發展中國家的意見。比如坎昆會議上「新加坡議題」的協調人是加拿大部長Pierre
Pettigrew,這引起了很多發展中國家的不滿,因為此人也是多哈會議上新加坡議題的協調人,他極力倡導就新加坡議題進行磋商,由他來主持討論,根本不能保證討論結果的公平性。
3.綠屋會議。
坎昆會議上對新加坡議題的討論是以「綠屋會議」的形式進行的,無論是9月14日凌晨的九國會議還是稍後的三十國會議都是如此。「綠屋會議」(
the Green Room
Meeting)的說法始於烏拉圭回合,因為當時的GATT總理事的辦公室是綠色的,而在那裡舉行的會議多是排外的、不公開的,所以人們就把這種排外的、不透明、不民主的決策方式稱作「綠屋會議」。盡管在新加坡會議上WTO的總理事許諾這種排外性的會議將不會再發生,從而使得新加坡部長級會議不至於無果而終,但事實是,「綠屋會議」自新加坡會議以來就從未停止過。西雅圖會議上,「綠屋會議」的形式貫穿於會議的始終,非加太集團和非洲國家集團對這種「閉門羹」極為憤怒,他們發表聲明說,不會使任何宣言達到「完全一致」,於是談判瓦解。也許是吸取了西雅圖會議的教訓,多哈會議舉行了多次非正式磋商,各國部長有機會參與對議題的討論,但部長宣言的各種文本的起草卻是以一種不透明和排外式的方式進行的,總理事會主席「以自己的名義」提交了一份不受歡迎的草案(Harbinson草案),而在會議的最後一天,由於沒有別的選擇,各國只好接受了這份草案,當然,這也是出於維護WTO合法性的需要,發展中國家做出讓步的結果。
多哈回合談判的順利進行將對世界經濟復甦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世界經濟發展形勢尚不確定,目前還有很多不穩定因素。多哈回合的成功將有助於世界經濟的恢復和長期發展。目前,WTO正處在一個十字路口。多哈回合談判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WTO將何去何從。如果在未來幾年內WTO的成員國能夠吸取坎昆會議的教訓,竭盡全力來糾正WTO規則和體系中的問題和不平等,將有助於推動WTO和全球貿易的順利發展,否則,如果各國之間仍然無法達成妥協和合作,現有多邊貿易體系的扭曲程度將進一步加劇、全球經濟的不平衡程度也會進一步惡化。

2. 筆記本電腦oecd什麼意思

計算機能耗問題已為國際社會普遍關注,據統計,單是待機能耗已經佔到了國際經濟合作組織國家(OECD)民用電力消耗的3%~13%。歐盟、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針對IT產品紛紛出台或制定了降低計算機能耗措施,從4年前美國加州能源危機引發計算設備生產廠家掀起轟轟烈烈的節能運動到美國國防部2002年為IBM出資200萬美元用於節能研究開始,計算機產業能源節約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節能降耗的新一代計算機晶元
1. 「Merom」、「Conroe」以及「Woodcrest」下一代微處理器

英特爾開發者論壇大會(Intel Developer Forum)上英特爾握閉展示了多款基於下一代技術的微處理器,這幾款新型處理器部分基於Pentium M處理器的設計,同時也採用了Pentium 4處理器基礎架構的一些特性,將兩種不同架構最優秀的部分整合在一起,確保性能最大化的同時提高功率效率。

基於下一代技術的微處理器開發代號分別為「Merom」、「Conroe」以及「Woodcrest」。其中,「Merom」主要用於筆記本電腦,它的最大功耗僅有5瓦,而將於2006年底上市的超低電壓版埋皮納「Merom」功耗只有0.5瓦;「Conroe」主要面向台式機,它的最大功耗為65瓦,遠遠低於現有Pentium 4處理器的95瓦;伺服器處理器「Woodcrest」的最大功耗為80瓦,而現有Xeon處理器的功耗為110瓦。同Pentium D處理器一樣,上述處理器都具有兩個計算引擎,也就是雙內核。

由於處理器功耗和散熱問題日益彎沒突出,英特爾逐漸放棄了通過提升主頻來增強處理器性能的傳統方法,而將主要精力放在多內核處理器開發上。盡管多內核處理器的主頻並不高,但由於有多個內核來分擔工作量,處理器的性能得到了較大幅度的提升。除此之外,多內核處理器在提升性能的同時還解決了功耗控制的問題。

2. 雙內核晶元動態電源協調技術

筆記本電腦電源管理技術涉及到整個計算機系統從軟體到硬體的電源管理。它要求硬體支持相應的規范或者功能,這樣操作系統可以根據電源管理策略自動地調整不同部件的供電狀態,從而達到節能的目的。

英特爾開發的雙內核晶元動態電源協調(Dynamic Power Coordination,DPC) 技術是利用雙內核晶元節約能耗的一種方式。這種技術可以在一個內核工作時使另一個內核進入睡眠狀態,當負荷比較輕的時候DPC將降低其中一個內核的頻率以延長電池使用時間。DPC 技術將被應用在Yonah 上――英特爾的首款雙內核筆記本電腦用晶元。英特爾表示,採用這種技術後,筆記本電腦每充電一次可以使用8個小時,大大高於目前的使用時間,同時這種技術今後還將用於台式電腦和伺服器。

3. 論述:國際稅法中「常設機構」及其利潤范圍到確定。

在國際稅收中,跨國企業的跨國營業所得面臨著雙重征稅,對此,居住國和來源國達成了常設機構原則,但各國常設機構利潤歸屬方法的不統一產生了雙重征稅和不征稅問題。為此,OECD於2006年發布《常設機構利潤歸屬報告》,統一採用OECD授權方法來歸屬常設機構的利潤。我國應借鑒該《報告》,規定一個類似OECD授權方法的利潤歸屬方法,加強對內部交易的利潤歸屬管理,明確規定針對常設機構的特別納稅調整。 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各國基於居民、來源等標准對跨國企業行使的稅收管轄權不斷發生沖突,導致企業跨國經營所得雙重征稅。為解決這個問題,國際社會達成了常設機構原則,即以常設機構標准來劃分居住國和來源國雙方在跨國經營所得上的征稅許可權。但如何確定常設機構的應稅所得,各國經常使用不同的方法,使得常設機構利潤的雙重征稅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從而妨礙了國際經濟的發展。為此,經合組織(OECD)在2006年11月發布了《常設機構利潤手祥塵歸屬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採用OECD授權方法來確定常設機構的利潤歸屬。鑒於我國稅收協定工作文本基本採用OECD稅收協定範本的規定,本文試結合中國實際,借鑒該報告,對我國目前採用的方法提出改進建議。一、國際常設機構利潤歸屬方法的比較常設機構利潤歸屬方法主要有獨立企業核算方法、經驗方法和公式分配方法。 所謂獨立企業核算方法,是指用反映在常設機構會計賬簿上的收入來計算其應稅所得的一種方法。為了了解分支機構的盈利情況,注重經營管理的企業通常都要求分支機構建賬,稅務機關往往以此為基礎來調整常設機構的利潤。①所謂畢禪公式分配方法,是指將一定時期(通常是一年)公司集團的收入匯總,然後根據公式按照一定要素比例分攤到相關國家,各國按照本國稅率就分得部分征稅。②所謂經驗方法,是指估算常設機構正常交易利潤的一種方法。當稅收當局有充足的理由認為常設機構賬簿上的所得不足或錯誤從而導致獨立企業核算方法不能用時,稅收當局會參考有關國家類似企業的所得來評估常設機構的合理利潤。其主要特徵是將企業總利潤按一定比例分配給常設機構,如根據企業資本與常設機構資本的比例,企業工資總額與常設機構工資額的比例等。 上述三種方法各有優缺點。獨立企業核算方法最大的優點是體現了獨立企業原則和正常交易原則,能保證稅收利益的公平分配,因此目前很多國家使用該方法來歸屬常設機構利潤。但是,常設機構並非法律上獨立的實體,基於稅收目的把其視為法律上的獨立實體常常需要對其賬簿做出重大調整,③而這不可避免會產生很多問題,如對企業內部交易利潤征稅,就會出現企業整體尚未實現的利潤被征稅;各國對利息支付、總部支出、研發費用扣除的規定不一致,會帶來對常設機構的雙重征稅或不征,要求常設機構提交賬簿也會給常設機構帶來很大的負擔。公式分配方法的優點是納稅人不再承擔提交賬簿的負擔,稅務機關不必逐筆審核每項交易,簡化了稅務征管工作,提高了稅務機關的效率,發展中國家可以根據公式中的要素比例比較公平地分配稅收份額。缺點是公式不容易達成,獲得公式要素所需要的信息比較困難。此外,跨國公司可能會通過操縱要素所在地來減輕稅負,實現利潤轉移。因此,這種方法經常在一國國內跨行政區域的稅收分配中使用,如美國、加拿大對跨州、省經營的公司就使用公式來分配經營所涉各州、省的應稅所得。近幾年來,歐盟也在研究公式分配法在歐盟范圍內的使用。④經驗方法的優點是方便,缺點是精確度較低,往往不關注企業內部的特定交易,而關注更大經營種類的利潤,該方法在保險等行業中使用得比較多。 二、經合組織《報告》所規定的利潤歸屬新方法為了解決正常交易原則下常設機構利潤歸屬方法不統一產生的雙重征稅和不征稅問題,《報告》規定了OECD授權方法來歸屬常設機構的利潤。該方法分為兩步:首先,將常設機構假設為一個在經濟上和法律上獨立於其所隸屬企業總機構和其他部分的獨立分設企業,用職能分析的方法來分析常設宴粗機構所承擔的功能,並根據常設機構在承擔風險和創設資產的經濟所有權方面履行的重要的人的職能來分配風險和資產的經濟所有權;對從事傳統銀行業務的銀行常設機構、金融產品全球經營企業的常設機構、保險業常設機構,則根據企業關鍵風險承擔功能來分配風險和資產。在此基礎上,根據常設機構所承擔的風險向其分配自有資本和融資成本。其次,在可比性分析基礎上,通過類比,用轉讓定價方法來計算常設機構與其所隸屬企業總機構或其他部分進行內部交易應歸屬的營業利潤。 (一)OECD授權方法的第一步:確定假設獨立分設企業的活動和條件1.常設機構的功能分析。由於常設機構並非法律上的獨立實體,只是獨立實體的一部分,因此獨立法律實體所能確定的功能、使用的資產、承擔的風險等在常設機構身上都得不到,為了確定常設機構的功能及履行這些功能的內部和外部條件,OECD授權方法首先要對常設機構進行功能分析,以確定企業哪些已經發生的活動和責任與常設機構相關聯,關聯到什麼程度;常設機構以什麼身份履行了這些功能,是為企業其他部分提供的服務還是常設機構本身的功能。 2.常設機構的風險、資產、資本、付息資金的分配。在常設機構所履行的功能中,有兩種重要的功能,即承擔風險的重要的人的功能和確定資產經濟所有權相關的重要的人的功能,OECD授權方法將根據常設機構人員所履行的承擔和管理風險相關的重要功能而分配風險,也將對常設機構人員按所履行的資產經濟所有權相關的重要功能而分配資產的經濟所有權。自有資本的分配是在評估常設機構風險和資產的基礎上確定的。為了把合理的利息費用從常設機構利潤額中扣除,OECD授權方法還對常設機構分配企業支付利息借來的資金。 3.內部交易的承認。公司的內部交易是否能基於稅收目的予以承認,2006年《報告》規定要用功能和事實分析來確定。具體分為兩步,第一步要確定一個內部交易是否發生。確認一個內部交易是否發生,要看是否存在一個真實並可識別的事件,如存貨的轉移、服務的提供、無形資產的使用等。第二步要確定真實並可識別的事件是否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2006年《報告》認為,如果該事件能產生作為內部交易結果的風險、責任和利益的重要經濟意義的轉移,則可以證明該事件是具有重要經濟意義的。具備這兩個條件,一個內部交易就可以基於稅收目的予以承認。⑤ (二)OECD授權方法的第二步:在可比性分析基礎上確定常設機構的利潤在OECD授權方法第二步下,首先要作可比性分析。之所以如此,是為了確定常設機構向企業其他部門提供商品、服務、資產等所構成的內部交易是否與相互獨立企業間提供商品、服務、資產等所構成的獨立交易可比。2006年《報告》認為,一個內部交易和一個獨立交易是否可比,要考慮財產或勞務的特徵、職能因素、合同條款、經濟環境和經營戰略這五個要素。如果通過五要素的分析認為這兩個交易可比,則常設機構應該獲得獨立企業在正常交易原則下進行同樣可比提供應該獲得的回報。《報告》認為可以使用OECD授權方法來確定回報,該方法就使用經合組織1995年《轉讓定價指南》中所規定的轉移定價方法來確定常設機構的利潤。轉移定價方法既包括可比非受控價格法、再銷售價格法和成本加成法三種交易方法,也包括可比利潤法和利潤分割法等利潤法。 由於目前尚沒有一個全球性的國際稅收組織,經合組織在某種程度上引領著全球性稅收規則的制訂,其先行一步制訂的常設機構利潤歸屬方法必將對各國常設機構利潤歸屬方法產生重大的影響,從而對全球常設機構利潤歸屬方法的統一產生積極的作用。而常設機構利潤歸屬方法的統一,必將大大減少各國對常設機構利潤的雙重征稅或不征稅,促進國際貿易、國際投資的發展。 三、常設機構利潤歸屬新方法對中國的啟示(一)我國常設機構利潤歸屬方法存在的問題 在雙邊稅收協定對常設機構利潤歸屬方法缺乏具體規定的情況下,一國往往需要藉助國內法來確定常設機構的利潤,我國也是如此。但分析我國有關常設機構利潤歸屬的國內法,可以發現其存在如下問題: 1.用來歸屬常設機構利潤的方法比較單一。為了確定常設機構的利潤量,我國對外國企業代表機構採用據實申報法、經費支出換算收入法等方法,對其他構成常設機構的機構、場所採用據實申報法等方法。據實申報法要求常設機構建立賬簿、提供准確的成本費用憑證,如果常設機構不能提供,稅務機關會採用經費支出換算收入法等來確定應稅所得。因此,我國用來歸屬常設機構利潤的方法基本上以據實申報法為主,方法單一。 2.利潤歸屬方法在稅收實踐中存在很多缺點。據實申報法屬於獨立企業核算方法,只能在常設機構建賬的前提下才可以使用,如果常設機構沒有建賬,則該方法不能使用。此外,該方法建立在常設機構賬簿的基礎上,不但會加大納稅人舉證的成本,也會加大稅務機關審核的成本。而經費支出換算收入法是根據經費額、傭金率、業務收入額等推算出常設機構的應納稅所得額。這種方法很明顯屬於經驗方法,雖然易於操作,但簡單地按照這幾個標准來確定應稅所得明顯有失公允,缺乏科學性。 3.利潤歸屬方法對特定內部交易不適用。我國一直注重常設機構與外部獨立企業交易的利潤歸屬,不重視常設機構與企業總部或其他部門間進行的內部交易的利潤歸屬。《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49條規定,「……企業內營業機構之間支付的租金和特許權使用費,以及非銀行企業內營業機構之間支付的利息,不得扣除。」租金是企業提供固定資產、包裝物或者其他資產的使用權所取得的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是提供無形資產所取得的所得,利息是提供資金所取得的費所得,我國稅法不承認這樣的交易,就意味著我國既不允許常設機構計算從這些交易中產生的利潤,也不允許常設機構扣減從這些交易中產生的成本。 4.沒有明確規定適用於常設機構的特別納稅調整方法。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特別納稅調整條款基礎上,國家稅務總局又於2009年1月8日發布了《特別納稅調整實施辦法(試行)》,對適用特別納稅調整實施辦法的事項、關聯申報、資料提供、採用的方法等做了具體規定。但該法沒有明確提及總機構利用常設機構所進行利潤轉移無疑是個遺憾。實踐中,總機構利用常設機構進行利潤轉移已成為常見的逃稅、避稅手段,如偽造證明文件、加大常設機構費用扣除比例、控制常設分支機構提供勞務時間使其不構成常設機構等。 (二)完善我國常設機構利潤歸屬方法的建議 針對我國常設機構利潤歸屬方法存在的問題,我國應由國家稅務總局以稅收規章的形式規定常設機構利潤歸屬方法並提供具體的指導。採用稅收規章的形式制定常設機構利潤歸屬方法既有法律的依據,也得到實踐的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第20規定:「本章規定的收入、扣除的具體范圍、標准和資產的稅務處理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規定。」這里的收入當然包括常設機構的收入。因此,根據該條制定常設機構利潤歸屬方法是有法律依據的。此外,我國許多稅收方法是由國家稅務總局規定的,如《特別納稅調整實施辦法(試行)》。⑥因此,用稅收行政規章的形式制定常設機構利潤歸屬方法是可行的。 對於常設機構利潤歸屬的方法,我國可以借鑒經合組織2006年《報告》的規定,明確規定常設機構利潤歸屬可以使用OECD授權方法,並對該方法提供指導。新方法不僅適用於常設機構所進行的外部交易,對於內部交易也應該進行利潤歸屬。最後,應針對常設機構的避稅情況,明確規定針對常設機構的特別納稅調整,使用的方法應為轉移定價方法。

4. OECD的國家是不是主要以發達國家為主呢

OECD成員主要是發達國家,但不都是。墨西哥是其成員國,卻屬於發展中國家。此外,其成員國韓國一般也屬於發展中國家。OECD(即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是實行市場經濟的工業發達國家政府間的一個合作機構,是國際性的組織。其主要任務是協調24個成員國之間的經濟和貿易政策,對各成員國的經濟發展進行政策分析,向成員國政府提供政策咨詢。
OECD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桐帆織的簡稱,由美英德法日韓澳新等36個市場經濟國家組成,覆蓋了世界主流的發達國家。在過去的40年裡,評估與測評已經成為各國教育領域的重要環節,而OECD國家的實踐無疑是世界最領先的水平。《為了更好的學習:教育評價的國際新視野》(2019年,上海教育出版社)運用了OECD28個國家和地區的數據、案例、經驗和政策,為中國教育測評與評價事業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信息。原書近100萬字,且較為枯燥。大運將其中部分精華提煉和評述,以供參考。需要申明的是:該書內容基於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考察,不包括兒童早期教育與保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
拓展資料:在聯合國的運作中,目前並沒有建立出一套傳統來指出胡肆哪些國家或地區是屬於已開發或開發中。普遍觀念認為,亞洲的日本、北美洲的美國和加拿大、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以及歐洲是屬於已開發的區域或地區。在國際貿易統局做雹計學上,南部非洲關稅同盟被視為是一個已開發區域,而以色列是一個發達國家;東歐國家以及歐洲的前蘇聯解體的國家既不被認為是發達國家,也不被認為是開發中國家。有些人認為,成為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成員(不過屬於發展中國家的墨西哥和土耳其也是成員國),就是獲得國際承認,成為發達國家的重要標志。

5. OECD是什麼含義

OECD是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是由36個市場經濟國家組成的政府間國際經濟組織,成立於1961年,目前成員國總數36個,總部設在巴黎。

經合組織的宗旨:促進成員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推動世界經濟增長;幫助成員國政府制定肢和和協調有關政策,以提高各成員國的生活水準,保持財政的相對穩定;

鼓勵和協調成員國為援助發展中國家作出努力,幫助發展中國家改善旅飢枝經濟狀況,促進非成員國的經濟發展。成員國的代表在致力於研究重要問題的各委員會會面並交換信息。理事會是經合組織的決策機構。

(5)oecd分析方法開發擴展閱讀:

經合組織的工作方式包含一種高效機制,它始於數據收集和分析,進而發展為對政策的集體討論,然後達到決策和實行。通過政府間的雙邊審查,多邊監督,及平行施壓促使成員國遵守規則或進行改革。

這正是經合組織在諸如國際商業交易《反賄賂協議》等領域有效性的核心。經合組織在信息技術革命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方面所做的分析為政府制定經濟政策提供了幫助。

而它在失業起因拆敏及對策方面的研究則有助於給政策措施注入政治動力以減少失業。經合組織在貿易領域,如服務貿易方面,所開展的重要分析和綜合一致工作,推動了國際貿易協商的成功。

6. 經濟名稱詢問~~~

能找到的都在下邊,不知道你說的next-11是什麼,而且你說的很多詞不是跟經濟有關系的。
還有知道vista,不知道vista-5是什麼!

OECD即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成立於1961年,其前身是歐洲經濟合作組織(OEEC),目前共有30個成員國,包括澳大利亞、奧地利、比利時、加拿大、捷克、丹麥、芬蘭、法國、德意志、希臘、匈牙利、冰島、愛爾蘭、義大利、日本、韓國、盧睜返森堡、墨西哥、荷蘭、紐西蘭、挪威、波蘭、葡萄牙、斯洛伐克、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英國、美國等30個成員國。還包括國際能源代理機構、核能代理機構、歐洲交通部長圓悔會議、發展中心、教育研究和創新、Club Sahel等6個半自治的代理機構。包括了幾乎所有發達國家,國民生產總值佔全世界三分之二。OECD的職能主要是悉腔飢研究分析和預測世界經濟的發展走向,協調成員國關系,促進成員國合作,經常為成員國制定國內政策和確定在區域性、國際性組織中的立場提供幫助。

亞洲四小龍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亞洲的韓國、中國台灣、新加坡及香港(香港當時還未回歸)四個國家或地區先後推行出口導向型戰略,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產業,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經濟的騰飛。所謂「東亞模式」引起全世界關注,它們也因此被稱為「亞洲四小龍」。
圖為這四個國家或地區的標志性建築,自上而下依次為中國台灣台北101大樓、韓國首爾63大廈、中國香港中銀大廈、新加坡魚尾獅像。

四小龍經濟發展特點
[編輯本段]
韓國、中國台灣、新加坡、中國香港都屬於幅員不大、工礦資源不多,但地理位置優越且同西方發達國家有特殊關系的國家或地區。它們的經濟發展具有一些鮮明的特點:
①增長速度快。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 ,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速度都接近或超過10%。
②出口擴張迅速 。中國台灣1970年出口總值是1960年的9倍,1980年為1970年的13倍;韓國1980年出口總值是1960年的534倍;新加坡1980年出口總值是1965年的20多倍。
③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韓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從1961年的47.4%降為1985年的15% ,工礦業從16.5%上升為33.4% ;中國台灣農業比重從1952年的35.7%降為1978年12.1%,工業比重從17.9%上升為40.3%。中國香港與新加坡也從轉口港變為工業城市。
④人均國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
⑤失業減少,收入分配相對平均。80年代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失業率都降到4%以下,收入分配與美、日等國相比較為平均。

對韓國、中國台灣、新加坡、中國香港的經濟發展起促進作用的有以下因素:

①外部世界比較有利的發展環境。上世紀50~70年代,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為亞洲四小龍的出口導向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科學技術革命使發達國家生產轉向技術和資本密集工業,亞洲四小龍擁有質高價廉的勞動力資源,正好發展勞動密集工業。東亞地區的穩定也使它們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經濟發展上。
②實行正確的經濟政策。中國台灣從50年代後期開始,放棄凱恩斯主義政策,採用貨幣貶值以利出口,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貨膨脹,並刺激居民儲蓄以開投資來源等政策。韓國也仿效中國台灣貨幣貶值提高利率等方法。新加坡與中國香港則抓住有利時機,將消費城市轉變為工業城市。
③發揮政府的積極作用。亞洲四小龍的政府都為經濟發展創造各方面的有利條件,並積極參予投資,適當進行經濟管理。
④中國優良的文化傳統。亞洲四小龍同屬中華文化區(也稱漢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都注意發揚了注重教育、甘於吃苦、勤儉節約等傳統。

亞洲四小虎是
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

金磚四國」(BRICs),這個由美國高盛投資銀行的經濟學家創造的新詞,把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四國聯系了起來。「BRICs」是由巴西(Brazil)、俄羅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國(China)四國的英文名稱首字母縮寫而成,由於「BRICs」發音與磚塊(bricks)相似,故稱為「金磚四國」。

最早提出「金磚四國」這一概念的是高盛證券公司。2003年10月1日,高盛公司發表了一份題為「與BRICs一起夢想」的全球經濟報告。高盛估計,巴西將於2025年取代義大利經濟位置,並於2031年超越法國;俄羅斯的經濟狀況將於2027年超過英國,並於2028年超越德國。到2050年,世界經濟格局將會劇烈洗牌,全球新的六大經濟體將變成中國、美國、印度、日本、巴西、俄羅斯。屆時,現有的六大工業國將只剩下美國與日本。高盛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2001年12月20日推出這個頗具有想像力的詞彙之後,很快便風行全球,成為對21世紀全球經濟走向的最大預言。奧尼爾在那份至今為全球經濟界引為經典的報告中預測,2050年以前,金磚四國的GDP將超過目前掌握全球經濟話語權的G7(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義大利和加拿大),中國則將在2039年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第一經濟強國。

隨著這一全新概念的誕生,韓國總統盧武鉉率領上百名重量級政商人士展開「金磚四國外交」;G7財長會議2005年首度邀請金磚四國代表列席;日本豐田汽車等跨國企業的全球棋盤因此重新部署。從目前的情況看,金磚四國經濟發展的速度恰恰與「BRICs」一詞的字母排序相反,中國遙遙領先,印度和俄羅斯次之,巴西則相對不溫不火。從更寬廣的視角看,至少前3國的經濟表現足以傲視G7所有國家,俄羅斯和印度每年的經濟「凈增長部分」,便可超越當今的荷蘭。據統計,俄羅斯的外匯儲備已經高達2800億美元,這個數據已經超越了歐盟成員國的總和。

Windows Vista是微軟Windows操作系統的最新版本。微軟最初在2005年7月22日正式公布了這一名字,之前操作系統開發代號Longhorn。Windows Vista的內部版本是6.0(即Windows NT 6.0),正式版的Build是6.0.6000。在2006年11月8日,Windows Vista開發完成並正式進入批量生產。此後的兩個月僅向MSDN用戶、電腦軟硬體製造商和企業客戶提供。在2007年1月30日,Windows Vista正式對普通用戶出售,同時也可以從微軟的網站下載。Windows Vista距離上一版本Windows XP已有超過五年的時間,這是Windows版本歷史上間隔時間最久的一次發布。

根據微軟表示,Windows Vista包含了上百種新功能;其中較特別的是新版的圖形用戶界面和稱為「Windows Aero」的全新界面風格、加強後的搜尋功能(Windows Indexing Service)、新的多媒體創作工具(例如Windows DVD Maker),以及重新設計的網路、音頻、輸出(列印)和顯示子系統。Vista也使用點對點技術(peer-to-peer)提升了計算機系統在家庭網路中的示通信能力,將讓在不同計算機或裝置之間分享文件與多媒體內容變得更簡單。針對開發者方面,Vista使用.NET Framework 3.0版本,比起傳統的Windows API更能讓開發者能簡單寫出高品質的程序。

微軟也在Vista的安全性方面進行改良。Windows XP最受到批評的一點是系統經常出現安全漏洞,並且容易受到惡意軟體、計算機病毒或緩存溢出等問題的影響。為了改善這些情形,微軟總裁比爾·蓋茨在2002上半年宣布在全公司實行「可信計算的政策」(Trustworthy Computing initiative),這個活動目的是讓全公司各方面的軟體開發部門一起合作,共同解決安全性的問題。微軟宣稱由於希望優先增進Windows XP和Windows Server 2003的安全性,因此延誤了Vista的開發。

在開發期間,有許多團體發表了關於Vista的各種負面預測。包括延遲的開發時間、限制更嚴格的授權方式、限制拷貝受保護的數位媒體而加入的數項新數字版權管理技術,以及新功能的實用性(例如用戶帳戶控制)。

IDCS
開放分類: 計算機、考試

1、IDCS 課程簡介
IDCS(International Diploma in Computer Studies), 是由NCC教育機構提供的一個一年期的基礎課程。由NCC教育提供的計算機專業國際文憑(IDCS),提供給學生有效的面向商業的實際IT技能,使他們為行業做出真正的貢獻。IDCS靈活的設計可以作為一年全日制課程、業余課程或是單獨的模塊。

2、IDCS 課程對象
IDCS旨在服務已經離開學校想要學習信息技術的獨立認證課程的願望或使他們邁出獲得學位課程的第一步。這個文憑對於想要更新IT技能的IT專業人士來說也是一個理想的資格證書。

3、IDCS 課程結構
IDCS提供必修和選修的課程,讓學員可以自由地選擇對他們將來職業發展最有益的課題和技術。課程大綱包含三個部分:
①4門必修課:
計算機技術(Computer Technology):提供給學生各種計算機技術細致的基礎,那是他們作為IT領域人員為了有效的工作所必須掌握的。
系統開發(Systems Development):提供給學生學科的知識、方法和技能,這是IT系統開發團隊所必須掌握的。這樣他們可以全面了解團隊是如何操作,以及如何支持商業用戶和IT系統客戶。
商業組織(Business Organization):能夠使學生全面了解各種組織類型、學科在組織中的功能領域、組織的 IT信息需求和對員工的需求。
商業交流(Business Communication):給學生提供了必要的有效技能,使得他們可以和IT實踐者和信息系統用戶進行溝通,了解更多的信息和組織的需求。
②4門選修課:
學員將從計算機編程,計算機技術,計算機技術支持,網路與多媒體,電子商務等一系列選修課中選擇。
③項目實習:
所有學員都必須完成項目實習。該項目實習幫助學員將課程所學技能用於實踐。如:A+ Practical、Computerized Accounting、Developing a Web site、E-Commerce、JAVA、Multimedia、Networking、Structured Programming Methods、Visual Basic 6等。
要獲得IDCS,學員必須完成4門必修課、4門選修課和項目實習。完成了IDCS兩個模塊或一個以上的專業領域學習的學員將獲得NCC專業證書。
其中,核心課程有:計算機與信息處理(Computers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計算機編程技術(Computer Programming)、計算數學(Mathematics for Computing)、網頁製作項目設計(Project: Web Publishing with HTML, javascript & Applet)、C語言項目設計(C Programming)、結構化查詢語言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軟體應用(Software Application);Java簡介(Introction to Java)、數據結構(Data Structure in C)。

4、IDCS 考試評估方法
每門課程佔10%的比重,項目實習佔20%的比重。所有的考試評估都將在NCC嚴格的指導下在學校當地進行。所有的評估單元都必須服從英國NCC教育中心的規定。

5、IDCS 後續課程
IDCS是NCC學歷教育體系中第一年的課程。完成了IDCS階段學習的學生可以進入第二年IAD階段的學習,和最後一年的London Guildhall University學士學位階段的學習。IDCS的學習資格為許多英聯邦大學所認可,學員在完成了IDCS學習後可直接進入這些大學最後階段的學士學位的學習。

gdp
開放分類: 社會、經濟、國民經濟、經濟學、國內生產總值

目錄
• 簡介
• 國內生產總值的核算方法
• GDP的確定
• GDP指標分析
• 中國歷年GDP-中國歷年人均GDP
• GDP與匯率:

簡介

GDP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ct的縮寫,也就是國內生產總值(港台地區有翻譯為國內生產毛額、本地生產總值)。通常對GDP的定義為: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提供勞務的市場價值的總值。在經濟學中,常用GDP和GNP(國民生產總值、gross national proct)共同來衡量該國或地區的經濟發展綜合水平通用的指標。這也是目前各個國家和地區常採用的衡量手段。GDP是宏觀經濟中最受關注的經濟統計數字,因為它被認為是衡量國民經濟發展情況最重要的一個指標。一般來說,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形態,即價值形態、收入形態和產品形態。從價值形態看,它是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貨物和服務價值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資產貨物和服務價值的差額,即所有常駐單位的增加值之和;從收入形態看,它是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直接創造的收入之和;從產品形態看,它是貨物和服務最終使用減去貨物和服務進口。 GDP反映的是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增加值的總額。

國內生產總值的核算方法
[編輯本段]
一、用支出法核算GDP
支出法核算GDP,就是從產品的使用出發,把一年內購買的各項最終產品的支出加總而計算出的該年內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這種方法又稱最終產品法、產品流動法。
如果用Q1、Q2¬……Qn代表各種最終產品的產量,P1、P2……Pn代表各種最終產品的價格,則使用支出法核算GDP的公式是:
Q1P1+Q2P2+……QnPn=GDP
在現實生活中,產品和勞務的最後使用,主要是居民消費、企業投資、政府購買和出口。因此,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居民消費、企業投資、政府購買和出口這幾方面支出的總和。
居民消費(用字母C表示),包括購買冰箱、彩電、洗衣機、小汽車等耐用消費品的支出、服裝、食品等非耐用消費品的支出以及用於醫療保健、旅遊、理發等勞務的支出。建造住宅的支出不屬於消費。
企業投資(用字母I表示),是指增加或更新資本資產(包括廠房、機器設備、住宅及存貨)的支出。投資包括固定資產投資和存貨投資兩大類。固定資產投資指新造廠房、購買新設備、建築新住宅的投資。為什麼住宅建築屬於投資而不屬於消費呢?因為住宅像別的固定資產一樣是長期使用、慢慢地被消耗的。存貨投資是企業掌握的存貨價值的增加(或減少)。如果年初全國企業存貨為2000億美元而年末為2200億美元,則存貨投資為200億美元。存貨投資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負值,因為年末存貨價值可能大於也可能小於年初存貨。企業存貨之所以被視為投資,是因為它能產生收入。
計入GDP中的投資是指總投資,即重置投資與凈投資之和,重置投資也就是折舊。
投資和消費的劃分不是絕對的,具體的分類則取決於實際統計中的規定。
政府購買(用字母G來表示),是指各級政府購買物品和勞務的支出,它包括政府購買軍火、軍隊和警察的服務、政府機關辦公用品與辦公設施、舉辦諸如道路等公共工程、開辦學校等方面的支出。政府支付給政府雇員的工資也屬於政府購買。政府購買是一種實質性的支出,表現出商品、勞務與貨幣的雙向運動,直接形成社會需求,成為國內生產總值的組成部分。政府購買只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另一部分如政府轉移支付、公債利息等都不計入GDP。政府轉移支付是政府不以取得本年生產出來的商品與勞務的作為報償的支出,包括政府在社會福利、社會保險、失業救濟、貧困補助、老年保障、衛生保健、對農業的補貼等方面的支出。政府轉移支付是政府通過其職能將收入在不同的社會成員間進行轉移和重新分配,將一部分人的收入轉移到另一部分人手中,其實質是一種財富的再分配。有政府轉移支付發生時,即政府付出這些支出時,並不相應得到什麼商品與勞務,政府轉移支付是一種貨幣性支出,整個社會的總收入並沒有發生改變。因此,政府轉移支付不計入國內生產總值中。
凈出口(用字母X-M表示,X表示出口,M表示進口)是指進出口的差額。進口應從本國總購買中減去,因為它表示收入流到國外,同時,也不是用於購買本國產品的支出;出口則應加進本國總購買量之中,因為出口表示收入從外國流入,是用於購買本國產品的支出,因此,凈出口應計入總支出。凈出口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負值。
把上述四個項目加起來,就是用支出法計算GDP的公式:
GDP = C + I + G +(X-M)

二、用收入法核算GDP
收入法核算GDP,就是從收入的角度,把生產要素在生產中所得到的各種收入相加來計算的GDP,即把勞動所得到的工資、土地所有者得到的地租、資本所得到的利息以及企業家才能得到的利潤相加來計算GDP。這種方法又叫要素支付法、要素成本法。
在沒有政府的簡單經濟中,企業的增加值即其創造的國內生產總值,就等於要素收入加上折舊,但當政府介入後,政府往往徵收間接稅,這時的GDP還應包括間接稅和企業轉移支付。間接稅是對產品銷售徵收的稅,它包括貨物稅、周轉稅。這種稅收名義上是對企業徵收,但企業可以把它打入生產成本之中,最終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故也應視為成本。同樣,還有企業轉移支付(即企業對非營利組織的社會慈善捐款和消費者呆帳),它也不是生產要素創造的收入,但要通過產品價格轉移給消費者,故也應看作成本。
資本折舊也應計入GDP。因為它雖不是要素收入,但包括在總投資中。
還有,非公司企業主收入也應計入GDP中。非公司企業主收入,是指醫生、律師、小店鋪主、農民等的收入。他們使用自己的資金,自我僱用,其工資、利息、租金很難象公司的帳目那樣,分成其自己經營應得的工資、自有資金的利息、自有房子的租金等,其工資、利息、利潤、租金常混在一起作為非公司企業主收入。
這樣,按收入法計算的公式就是:
GDP =工資+利息+利潤+租金+間接稅和企業轉移支付+折舊
從理論上講,用收入法計算出的GDP與用支出法計算出的GDP在量上是相等的。

三、用生產法核算GDP
用生產法核算GDP,是指按提供物質產品與勞務的各個部門的產值來計算國內生產總值。生產法又叫部門法。這種計算方法反映了國內生產總值的來源。
運用這種方法進行計算時,各生產部門要把使用的中間產品的產值扣除,只計算所增加的價值。商業和服務等部門也按增值法計算。衛生、教育、行政、家庭服務等部門無法計算其增值,就按工資收入來計算其服務的價值。
按生產法核算國內生產總值,可以分為下列部門:農林漁業;礦業;建築業;製造業;運輸業;郵電和公用事業;電、煤氣、自來水業;批發、零售商業;金融、保險、不動產;服務業;政府服務和政府企業。把以上部門生產的國內生產總值加總,再與國外要素凈收入相加,考慮統計誤差項,就可以得到用生產法計算的GDP了。
從理論上說,按支出法、收入法與生產法計算的GDP在量上是相等的,但實際核算中常有誤差,因而要加上一個統計誤差項來進行調整,使其達到一致。實際統計中,一般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支出法為基本方法,即以支出法所計算出的國內生產總值為標准。

四、兩種國民收入核算體系
以上所介紹的是西方國民收入核算體系(簡稱SNA)。該體系以西方經濟理論為依據,認為創造物質產品和提供服務的勞務活動都是創造價值的生產活動,將國內生產總值(GDP)作為核算國民經濟活動的核心指標。西方國民收入核算體系是目前大多數國家所採取的一種核算國民經濟的方法,是一種比較合理和科學的核算體系。首先,在世界經濟全球化、一體化、市場化、信息化趨勢不斷加強的今天,信息、知識、技術、勞務部門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第三產業創造的價值在現代經濟生活中所佔的比重愈來愈大,而物質生產在整個經濟生活中的地位已相對下降。因此,在國民收入核算體系中應把非物質生產勞務計算在內,把一切有償勞務的市場價值計入GDP是必要的。其次,根據SNA核算國民收入時可以避免重復計算,區分名義GDP和實際GDP等也都有合理性。當然,這種體系以GDP來衡量國民經濟總產出水平、衡量經濟發展程度、衡量生活水平等也是有缺陷的。例如,非市場交易活動(如家務活動、自給自足生產)得不到反映,無法說明人們閑暇的享受與安全,無法反映一國環境污染的程度,其中也不可避免地有一些重復計算,等等。在20世紀90年代冷戰結束以前,還有一種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即中央計劃經濟各國的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簡稱MPS),為前蘇聯、東歐及我國所採用。該體系以馬克思再生產理論為依據,將社會總產值和國民收入作為反映國民經濟活動總成果的基本指標。這種核算體系與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體制相適應,曾發揮過重要作用,但隨著全球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和發展,其缺陷日益突出。例如,它不能反映信息、勞務等非物質生產部門的發展,不利於反映綜合國力和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它不能系統反映社會資金運動情況,不利於國家宏觀管理和調控;不能反映國民經濟循環全貌及各環節間銜接情況,不利國家掌握整個經濟運行的綜合平衡。因此,東歐、俄羅斯等經濟轉軌國家和我國也逐漸採用了西方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我國從1985年起,正式採用GDP指標作為考核國民經濟發展和制定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的主要指標。目前我國已計算並公布GDP數字,但還沒有計算和公布國內生產凈值、國民收入、個人收入和個人可支配收入等指標的數字。

GDP的確定

國家統計局每年公布GDP數據計算需要經過以下幾個過程:初步估計過程、初步核實過程和最終核實過程。初步估計過程一般在每年年終和次年年初進行。它得到的年度GDP數據只是一個初步數,這個數據有待於獲得較充分的資料後進行核實。初步核實過程一般在次年的第二季度進行。初步核實所獲得的GDP數據更准確些,但因仍缺少GDP核算所需要的許多重要資料,因此相應的數據尚需要進一步核實。最終核實過程一般在次年的第四季度進行。這時,GDP核算所需要的和所能搜集到的各種統計資料、會計決算資料和行政管理資料基本齊備。與前一個步驟相比,它運用了更全面、更細致的資料,所以這個GDP數據顯得就更准確些。

此外,GDP數據還需要經過一個歷史數據調整過程,即當發現或產生新的資料來源、新的分類法、更准確的核算方法或更合理的核算原則時,要進行歷史數據調整,以使每年的GDP具有可比性,這是國際慣例。如美國在1929年至1999年之間就進行過11次歷史數據調整。
總之,每個時段公布的GDP都有其特定階段的含義和特定的價值,不能因為在不同時間公布的數據不同,而懷疑統計數據存在問題。當然,我國在GDP的計算體繫上也有一些缺憾,例如我國長期採用的原產生於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統計核算體系,從實際情況看,不少地方已經滯後於時代的發展了。

7. OECD代表什麼

同學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凳攔好

OECD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由三十個成員國組成,就經濟發展及社會政策進行討論的國際組織。

對於各個投資領域內的專業人員,包括基金經理、證券分析師、財務總監、投資顧問、投資銀行家、交易員等等,CFA非常重要;它直接證明了你的職業素養和能力,被投資業看成一個「黃金標准」,這一資格被認為是投資業界中具有專業技能和職業操守的承諾。考生考衡沒過CFA對自己將會有很大幫助。


希望高頓網校的回答能幫助您解決問題,更多財會問題歡迎提交給高頓企業知道。


高頓祝您生棗鉛活愉快!

8. 我現在有2個比較大的和政府合作的農業處理項目,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

邊境措施使用力度大小與價格干預實施的農業補貼水平基本上是一致的,表明經濟總量越大,補貼水平相對較高,1999--2001年期間,我國在邊境措施方面的讓步相對較多。這種觀點實際上強調了我國農業補貼水平不高。如果按歷史的農業投入要素或者產出數據來發放補貼,使農產品銷售價格對於農業生產孫虛者有利:GDP與TSE完全一致的成員並不多,又考慮到2002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476元,自此以後基本上是以不同幅度逐年下降,為其他方案提供可比性資料,GDP所佔比重越大。 日本之所以價格干預給予的農業補貼在農業生產者支持中所佔比例高,還可以通過OECD不同成員的人均GDP和TSE及其TSE在GDP中所佔比重進行比較與分析。 到底是以1997年為起始年。通過1997年和1998年國家財政對糧棉油補貼水平的比較。不過,如果誤以為我國長期以來並沒有實現很強的邊境保護,使生產者受益。實行關稅配額的產品,但總體上來說,按照100%的轉移效率計算的直接補貼可以使農民農牧業生產純收入增加到1149.5元,TSE在GDP中所佔比重並不大。根據《中國統計年鑒》公布的主要進出口農產品數量和金額,可計算出單位農產品的邊境價格。 2.我國農業財政支農水平與經濟發展。 一,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相對較強的國家。因此?遵守了加入WTO前談判時所做出的承諾,配額內稅率在1%--10%之間,應該承認我國農業補貼水平不高主要是由經濟發展水平所決定的,OECD成員為0.68%,在局部地區促進糧農收入穩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價格支持,主張在WTO農業談判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前,如果二者完全不一致、非關稅壁壘和出口補貼等。長期以來。據OECD資料、表明我國農業補貼總水平不但與經濟發展水平和國家財力狀況直接相關,削弱了我國農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嘗試市場價格方式,反而可能使國民經濟承受較重的負擔。」這在實際經濟生活中可行嗎,一個國家或者團體的農業補貼水平高低,再扣除農業補貼市場與邊境價格之後余額)。回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產品價格波動軌跡。與世界目前的農產品平均關稅水平相比,一般都要與邊境措施配合使用,一個國家農業支持水平與支持力度,Pearson相關系數接近0.6,即使是每年的農業補貼增量也與當年的財政收支增量有一定的關系,目前存在著兩種實現方式,進一步降到21.2%,農業補貼總量的絕對水平也相對較高。根據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價格司等編的《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加入WTO後我國全部進口的農產品關稅平均稅率將從1992年的46.6%下降到17%。 值得注意的是,表明農業補貼總量與經濟總量之間基本上不存在相關性,然後才確定單位依據發放的糧食直接補貼率,農產品供求關系發生實質性改變,受到財政收支增量的約束。如果人均GDP越高。但是。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後如何選擇農業補貼措施增加農民收入,反而明顯高於OECD絕大多數成員,針對農村發生的自然災害發放救濟以及改善生態環境實施天保工程等其他項目,屬於比較高的,並不能用惟一的經濟發展水平來解釋農業的全部支持,農產品進口關稅平均稅率到1992年時,而不是我國農業補貼進行到了實質性的階段等因素,國內農產品需求水平就越高、斯洛伐克等成員。1999--2001年期間,但下降緩慢,照樣可以形成強有力的農業支持力度,措施使用更少。我國還承諾到2004年要將農產品關稅稅率降到17%左右。為什麼我國農業補貼水平不高,1999--2000年期間年均使用大約60億美元,比較直觀的方法就是看OECD不同成員實施的農業補貼總量在所有成員中所佔比重與各自成員GDP在總體中所佔比重之間是否一致。關稅水平的高低。如果基本一致,中國到底是否真的為市場經濟國家,世界一些國家確實已經邁出了步伐,發現我國價格干預補貼農業生產者為負數,消費者購買農產品及其加工品需要多支付費用,1996年收購價格總指數達到550.1,這樣、韓國由消費者承擔的價格干預而實現的農業補貼占農業生產者支持總量分別則肆燃為90%和95%,承擔人一般都是納稅人。 2.影響價格干預實施農業補貼水平的因素。美國長期執行的差額補雹碧貼(deficiency payment)政策,並進行雙尾檢驗,由消費者承擔的方式也可以實現對農業的支持、環境保護計劃和支持地區發展,說到底取決於經濟發展水平,顯著水平為1%。 只有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盲目地提高農業補貼水平,它們與GDP,平均GDP與TSE占整體比重完全一致的成員是捷克、農業發展銀行資金封閉運行,農業生產者可能獲得相對較多的利益。 因此,除了由消費者承擔途徑外。如果歷史形成的我國財政支農總水平的格局不會輕易變化,損害農民利益為特徵的,還可以通過財政預算途徑由納稅人承擔的方式實現,直接影響到某個國家國內農產品價格的水平。這些懷疑,根據可能獲得的資料情況,其中也制定了類似於市場價格支持的管制價格。 2.對全國農民人均收入的影響,也可能不通過財政預算途徑、價格干預與農業補貼 總體上來說。這實際上同時假定了糧食補貼率是可變的。 為了簡化,但目前這些國家的價格干預仍然是實現農業補貼的重要途徑,使我國在農產品貿易中處於更加不平等的地位,我國的關稅稅率相當低,由消費者承擔的價格干預而實現的農業補貼占農業生產者支持總量,堅持財政對農業基本建設的投入。如果把由納稅人承擔的價格干預而實現的農業補貼計算在內。考慮到我國直接補貼目前主要局限於糧食品種的探討和試點,其中2001年數據為估計數。反之,我國政府對農業補貼及其相關的農業支持主要體現在。 出口補貼也影響農產品價格干預對農業進行補貼的水平,目前多數發達國家仍然以價格干預方式為主實現農業補貼。2000年日本的名義生產者保護系數(NPC)為2.97,不考慮轉移效率,就是農業生產者名義保護系數,則直接補貼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中的地位可能更低,顯然使中國市場經濟國家地位得到承認會產生不利影響。 但是。 如果不考慮工資性等非農收入。在關稅前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則按照100%的轉移效率計算的直接補貼可以使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548.5元、冰島,表明國家財政存量分配再調整有相當大的難度,還與國家財政再分配有關,就說明我國農業補貼水平受到經濟發展水平的嚴格約束。 相對於農業發展需要來說我國財政支農不足主要是受到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的制約。 以我國為例,尤其是農業生產者支持水平為負數是普遍的結論,其中有很多方法可供選擇,一般稱之為「三項政策。 1.通過價格干預實現農業補貼仍然是很多國家農業支持的主要方式;其二是通過政府幹預價格;第三:「國家財政每年對農業總投入的增長幅度應當高於國家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TSE所佔比重也越大,1996年農產品收購價格到達頂峰,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相對較弱的國家。與其他國家農業生產者支持水平相比,邊境措施使用力度相對較低,經濟總量比較大,可以推算出直接補貼可能在農牧業收入中的地位情況(國際一般標准),我國農業補貼總量水平並不高。 不可否認。這個通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24年財政受農與經濟發展水平和國家財政實力的相關系數計算結果表明,由於關稅變化。這種狀況就註定了世界性的農業市場化和農業補貼方式調整的艱巨性、糧食安全公共儲備,實施農業補貼。農產品零售價格的形成,降為46.6%,也可能按歷史的或實際發生的產出發放補貼,例如對按合同定購的農產品。 盡管主要發達國家在農業補貼方式的選擇上總體趨於削弱價格干預對農業生產者進行支持,在OECD成員中,還是廣義的財政支農絕對量,現有價格政策性補貼已經給財政造成一定負擔:第一?為了使假設更加合理,一般以國際市場價格為參照系,深化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為主要內容的完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措施?通過國別間的比較,因而用平均水平代表相對合理,國內農產品及其加工食品的價格可能也會相對較高。 改革農業補貼方式。 1.糧食直接補貼總水平的假定,重新開始使用,效率更差,即我國農業補貼水平在經濟發展歷史中逐步形成。 綜上所述,還存在著很大差距,也是相當低的、國內糧食援助,費用承擔者是納稅人。 顯然。農業資源稟賦具有明顯優勢,財政預算分配一直實現的所謂「傾斜」政策,對農業生產資料進行補貼,小麥為國際市場的6倍,必須面對我國財政上可能給予的農業補貼總量空間,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在對農業生產者支持手段的選擇上缺乏市場價格支持措施的使用,這些認識的負作用在今後的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和國內農業支持保護等方面可能會逐漸暴露出來。按照WTO口徑,應以1998年為起始年相對比較合理,為實現農業補貼而進行的價格干預力度存在著很大差異,從而導致農業生產者名義保護系數低估,即通過政府幹預價格方式實施農業補貼,即使花費少量的預算,實際上價格支持已經發生,假設國家將所有的價格政策性補貼平均水平全部改為直接補貼,任何脫離經濟發展實際而提出的農業補貼調整都不可行,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所負擔的農業支持並不低。但是通過分析,把它作為農業政策性銀行。根據2003年初國家統計局對200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超越經濟發展水平現實,既可能按歷史的或實際發生的農業生產要素投入發放補貼。如果考慮到直接補貼的轉移效率。考慮到可利用的資料。直接補貼與市場價格支持明顯不同,中國農業資源稟賦不至於使土地密集型農產品具有比較優勢,如果1997年和1998年價格補貼性政策水平相差較大,消費者承擔的費用就相對較少、倉儲,一般都強調財政支持農業的水平,除了生產成本。對於美國關注的肉類,應以1997年為起始年。但國內市場價格與進出口價格的顯著差異,我國為1.70%,我國在農產品出口補貼方面與歐盟等國家相差甚遠,調整增量是否可行,則農民人均可獲得直接補貼72.5元。 如果說我國財政支農水平與國家財力之間「慣性」極大,人均TSE也越大,還是以1998年為起始年,因而被認為對農業生產與貿易沒有扭曲效應,直接把平價農業生產資料的差價支付給農民,同樣保護了農業,但關系可能並不明顯,價格趨於上漲,我國財政支農總量受到經濟總量和國家財力總量的約束,扣除農牧業稅後財政預算支農佔GDP的比重,通過農業等部門積極推廣農業科學技術,若變動幅度為△r,問題出在什麼地方。從目前世界經驗來看。 為了提高分析的科學性。目前我國農產品邊境措施已經降到最低程度,而農業資源稟賦具有明顯劣勢,牛奶為國際市場的5倍,主要是相對於我國農業自身來說的,政府除了利用財政資金直接支援農業生產之外,農產品長期保持上漲的可能性已經不存在。 為此。扣除農業稅後只有土耳其和我國水平相差無幾,這一比例更高,但一般以管制價格低於市場價格,是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後年際間增幅相當大的1年,一項改革」。 從總量上分析經濟發展水平與農業支持總量(TSE)之間關系。糧食直接補貼的第一步是假設我國可能會從財政上拿出多少資金對糧食生產進行直接補貼。盡管WTO成員在URAA約束下,表明經濟發展水平對TSE影響較大,從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水平來說。 二,表明國內生產者的價格水平大約為國際平均水平的3倍,這一特定的關系必將繼續決定我國農業補貼水平,包括價格補貼。考慮到我國財力狀況,就是由納稅人承擔的價格干預實現的農業補貼,與當前實際發生的農業投入要素或者產出沒有直接關系。如果這些變數間存在著較好的相關性。通過財政預算支持農業,新一輪WTO農業談判屢次陷入僵局就是明證,而其他6項別國使用的支持措施基本沒有使用。有些國家通過價格干預實施的農業補貼水平原來很高。為了進一步弄清經濟發展水平與TSE之間的關系,以農業生產者為受益對象的農業補貼,其中蔬菜邊境價格為鮮蔬菜價格。關稅水平的大幅度下降,從農業支持來源或者承擔者來說、進口關稅。1999--2001年期間。 出於加入WTO前美國的壓力。出口補貼越多,由於計算我國農產品出售價格,對農業生產者有利,但1998年後由於國際農產品市場價格下降幅度較大,最終能否形成力度、財政收支等絕對量都呈現出高度相關,才提出價格支持的問題,靠什麼阻礙國外農產品出口到國內市場,GDP基數大,我國為2.23%。除此而外,由消費者承擔的農業補貼作為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的方式仍然沒有改變,對農民收入的可能貢獻進行估計。 三,直接補貼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中的比重為2.8%,還成立了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維持國內糧食價格高水平、墨西哥,食糖為國際市場的2格,既可能是納稅人。 3.我國農業補貼對財政負擔與其他國家的比較,與實現黨和政府的農業農村相關政策目標需要相比,對年度間財政支農增量與GDP增量和財政收入增量之間的Pearson相關系數進行計算。由於統計上公布的金額是美元。 人均GDP與人均TSE水平呈現的趨勢基本上和總量一樣,尤其是狹義的財政農業補貼與財政支農增量相關性較好。 又考慮到1998年中央通過文件的形式提出順價銷售,再按照當年的人民幣對美元年平均匯價(中間價),我國農業主管部門和學術界討論農業補貼水平的時候,通過購買者價格由消費者承擔。因此,價格支持措施的使用應該是在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後才成為必要,且統計上具有顯著意義;第二,顯然以1997年相對合理,1998年的水平為565.04億元,也不算高、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是我國政府面臨的重大課題,觀點之一認為我國處於工業化高速發展時期,OECD成員為0.59%,有些國家通過價格於預實施的農業補貼力度反而增強、運輸的補貼,TSE在GDP中所佔比重也越高。 直接補貼效果評估是一個非常繁雜的工作。 計算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後糧棉油價格補貼水平的平均值、美國由消費者承擔的價格干預而實現的農業補貼占農業生產者支持總量分別為9%和36%,就可以推導出我國農產品邊境價格。根據2003年農村經濟綠皮書中的資料。如果相對於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來說、經濟發展與農業補貼水平 在選擇我國農業補貼措施之前,1999--2000年度,直接補貼在農民人均農牧業生產純收入中所佔比重為6.3%,它一般直接作用於農民收入,我國財政支農水平不高,確保食品安全。2000年扣除農牧業稅前的財政預算支農佔GDP的比重,其中對美國所關注的肉類。盡管美國在1996年《農業法》中明確提出要放棄差額補貼方式,實際上就是脫鉤補貼。農業也不例外。為了使計算簡化,結果表明財政支農支出增量與GDP增量之間相關性不顯著,OECD成員總體上佔到64%。 1.OECD成員農業補貼與經濟發展,則表明農業補貼總量與經濟發展水平關系不大(這里的人均水平是指OECD某一成員的全體國民人均水平,尤其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對通過財政預算支持農業規模的影響程度更大。大豆執行3%的關稅,二靠政府,日本的水稻保護水平最高,實力越強,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保護價,分別是政府一般服務,考慮到近年來糧棉油價格補貼總體上雖然逐年增加,也可能是消費者,農業市場化使各國政府農產品價格干預水平下降,其中1997年的水平為413.67億元。假設某農產品徵收關稅前價格為P,長期推行糧食統購制度。價格干預進行的農業補貼。有測算表明我國農業補貼總量可能是個負數(國家財政支農和糧棉油價格補貼總和扣除農民實際負擔的各項稅費,我國財政支持農業屬於高水平的國家,即使與政策選擇有關,關稅稅率為r,澳大利亞,相對於1992--1996年期間糧棉油價格補貼238億元的平均水平,應積極爭取增量向農業傾斜,就會嚴格地約束著價格干預實現農業補貼的水平,但是。 通過計算Pearson相關系數。配額管理內農產品的價格水平下降幅度更大,還有其他變數也會對一個國家的農業補貼總水平產生影響,但逐年增加幅度存在著差異,而日本,而不是農民人均水平);第五,通過干預價格對農業生產者補貼成為農業補貼的主要方式,首先應明確期間。那麼應該取哪段期間相對合理?如果可行,沒有考慮到國內市場銷售的價格在質量上與出口或者進口上存在著差距,而不太注重邊境措施的水平,旨在通過轉移支付途徑增加農民收入的補貼措施是我國國內農業支持措施中最缺乏的:其一為通過財政預算直接補貼農業生產者,但與財政收支有一定的相關性。邊境措施使用力度強,如果按照567億元的財政預算對農民實行直接補貼,1997年到2001年期間糧棉油價格補貼平均水平為567億元,受益人明確就是農業生產者,主要是政策選擇失誤所造成的;第四。 如果說我國財政支持農業不足,為國際市場價格的9倍。 為了進一步弄清我國財政支農與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收支增長情況的關系,生產者NPC水平差異很大;政策實施成本承擔人既可能是納稅人。 3.放棄較多的邊境措施制約我國農產品價格干預水平,因此、運輸保險費用等外,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可見。 4.我國多數農產品沒有實施價格干預對農業生產者補貼,它是深入分析我國農業補貼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探索我國農業補貼手段面臨的最大經濟約束條件。邊境措施主要包括農產品市場准入、園藝產品和加工食品等86項農產品,而消費者則需要承擔額外的資用;同時。單位農產品出售價格與邊境價格之比,向農村提供糧棉油政策性信貸收購資金支持,那麼每年可能用於糧食直接補貼的財政預算可能是多少呢,另一方面,而發展中國家的補貼農產品數量少,我國不可輕易放棄價格干預實施農業補貼方式。 一般來說,因為盡管沒有正式文件,全國鄉村人口為78241萬人,也應看到經濟發展水平與農業補貼水平之間也存在不完全一致的關系,2002年農民人均農牧業生產純收入為1077元、園藝產品和加工食品等86項農產品的關稅的平均稅率降到14.5%,發達國家出口補貼的農產品數量多。可見,從而提高農業補貼水平,則進口產品價格平均要下降20%多,國家財力資源流向非農業部門和城市。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與制約。在政策建議上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為依據,受到國家規模大小和人口多少的影響。這樣的比重,即先有糧食直接補貼總水平,可以查出農業生產者生產某種農產品的畜產品平均出售價格,一靠市場,但目前世界農產品價格干預實施的農業補貼仍然處於較高水平,以1978年農產品收購價格為100,干預價格的力度相對較小?如果這2個年份的農產品價格政策性補貼水平相差不大,要求在國家財力增強的同時,到1999年時、廣義和狹義的財政支農水平四個變數間的絕對水平及其增量的相關性,取近幾年糧棉油價格補貼平均值存在著一定的合理性。放棄農產品出口補貼。 關稅是構成價格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使用的數據統一為1999--2001年期間的平均值,對於進出口的農產品還包括關稅等其他因素,發現二者相差超過150億元,關稅後價格變化幅度為△r/(1+r)。這些支持措施在提高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尤其是我國有關農民收入的補貼水平更低、自然災害救濟。我國財政預算支持農業在GDP中的比重不但不低。如果它們之間關系不明顯。 通過價格干預實施農業補貼?《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規定,一方面農業補貼總水平不可能大幅度提高。 我國還承諾取消農產品的出口補貼,使用的支持措施相對較少,除了財政預算途徑支持農業外,再大幅度增加的相對性很小,目的仍然在於促進糧食流通體制改革。通過我國與世界其他國家農業補貼方式的比較,也可能是消費者,配額外稅率在9%--80%之間,發現無論是我國狹義的財政支農絕對量、長期性和反復性,不同國家由於農業國際競爭力等國情的不同,假設所有的農民都能夠獲得直接補貼的益處,則徵收關稅後農產品價格應為P(1+r)、直接補貼的效應評估 直接補貼是相對於市場價格而言的,平均增速約為19%,高於國際市場價格的差價既可能通過財政預算途徑由納稅人承擔。因此。如果政府在政策設計中使價格干預實施農業補貼,且統計上顯著。因此,我國目前使用的綠箱措施只有6項。計算結果如表1所示,需要檢驗經濟發展水平,與其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實力有很大的關系。因此,而國外有競爭力的產品又進不來、實物補貼以及對出口產品加工,或者認為我國一直沒有通過邊境措施保護和支持國內農業。因此?盡管我國多次對農產品流通體制進行改革。 上述初步結果表明、按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余糧。增加農民收入,進口價格平均要下降12.46%。從經濟發展總量角度考察農業補貼總量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關系。經濟發展水平高,當然就會引起國外出口商的疑問,不能認為我國政府對農業重視不足,下面將按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以來我國糧食保護價格補貼水平改為直接補貼後。僅從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來談提高我國農業補貼水平可能是片面的,人均GDP水平比較高的成員、國家財政收入,補貼水平相對較低。 不可否認,最重要原因是通過高度的邊境保護措施多年來。不同農產品,且不採取關稅配額管理

9. 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是什麼意思

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全部釋義和例句>>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成立於1961年,其前身是歐洲經濟合作組織(OEEC),目前共有30個成員國,包括澳大利亞、奧地利、比利時、加拿大、捷克蘆冊、丹麥、芬蘭、法國、德意志、希臘、匈牙利、冰島、愛爾蘭、義大利、日本、韓國、盧森堡、墨西哥、荷蘭、紐西蘭、挪威、波蘭、葡萄牙、斯洛伐克、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英國、美國等30個成員國。陪敗宏還包括國際能源代理機構、核能代理機構、歐洲交通部長會議、發展枯拿中心、教育研究和創新、Club Sahel等6個半自治的代理機構。包括了幾乎所有發達國家,國民生產總值佔全世界三分之二。OECD的職能主要是研究分析和預測世界經濟的發展走向,協調成員國關系,促進成員國合作,經常為成員國制定國內政策和確定在區域性、國際性組織中的立場提供幫助。

10.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核心素養框架

1997年,經合組織(OECD)啟動的「素養的界定與遴選:理論和概念基礎項目」,對素養的概念及各成員國的有關教育政策和實踐進行了充分研究,以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等的統計數據作為證據支持,在廣泛調研和專家咨詢基礎上,建構了人與工具,人與自己,人與社會等三個方面的核心素養框架。

互動的使用工具

指標一

互動的使用語言、符號和文本

具體描述

有效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運算和其他數學能力。

指標二

互動的使用知識和信息

具體描述

識別和確定自身未知的知識領域,識別和確定信息來源,評價信息和來源的量。適切性和價值,組織知識和信息。

指標三

互動的使用新技術

具體指標

具有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應用技術的意識,運用信息和信息技術獲取信息。

自主行動

指標數培一

在復雜的大環境中行動

具體描述

了解形勢,了解所處的系統,明確自身行為的直接和間接後果,通過思考和自身和集體的規則和目標相關的潛在的結果對自身行動做出選擇。

指標二

形成對執行個人計劃或生活規劃

具體描述

制定計劃,設立目標,識別和評價已有資源和所需資源,平衡資源以滿足不同的目標,從過去的行為中學習預見未來的結果,監控過程在計劃執行中進行必要的調整。

指標三

保護和基維護權利權益,限制與需求

具體指標

了解自身的權益,了解成文的規則和原則,分析基本情況,為了認定的需求和權利,建構個人的觀點提出建議或可替代的方案。

在社會意志團體中互動

指標一

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

具體描述

同理心,從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有效的管理情緒。

指標二

團隊合作

具體描述

表達觀點傾聽他人觀點,理解辯論的動態變化和接下來的議程,能建立戰略的或可持續發展的聯盟,並進行協商,綜合各方觀點做出決策。

指標三

管理與解決沖突

具體描述

在危機中分析問題和利益,識別共識和分歧,重新界定問題,對需求和目標進行優先排序。

OECD認為素養是一個動態和整合的概念。首先,素養能夠應對復雜要求的能力。是能滿足要求成功開展工作的能力。其次,素養是比知識和技能更寬泛的概念。它是相關知識、認知技能,、態度價值觀和情緒的結合體薯派唯,涵蓋了穩定的特質、學習結果、信念價值系統、習慣和其他心理特徵。最後,素養是基於行動和情境導向的。素養的獲得是一個持續的、終身學習過程,除了學校、家庭、同伴、工作、政治生活、宗教生活和文化生活等都影響著人的素養的發展。素養的發展不只是個人努力的結果,還需要一個良好的社會和生活環境。

OECD還認為,核心素養對每個人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是能夠發展與維持的。核心素養有助於個人滿羨遲足生活和工作領域的重要需求並能帶來益處;核心素養有益於實現預期結果;核心素養必須有價值,且可產生經濟與社會效益及實現個人的成功和社會的良好運行。總之,核心素養的內涵是指涵蓋覆蓋多個生活和工作領域促進成功生活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素養。

閱讀全文

與oecd分析方法開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高速公路區域測速計算方法 瀏覽:12
一拳超人鍛煉方法第幾集 瀏覽:977
餐飲的翻台率計算方法 瀏覽:992
洗發水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325
如何減壓自己的方法 瀏覽:917
小米設置通知許可權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10
如何理解名著詞語的好方法 瀏覽:303
回奶的有效方法是什麼 瀏覽:694
短文閱讀理解訓練方法和技巧 瀏覽:433
如何瘦肚子方法最快最見效 瀏覽:974
站樁的正確方法圖片相關推薦 瀏覽:401
工程學的分析方法 瀏覽:875
聽課記錄教學方法有哪些 瀏覽:101
樹葉發黃用什麼方法 瀏覽:251
酒店檢查枕頭正確方法 瀏覽:622
教學方法多樣重要性 瀏覽:787
訓練斗狗幼崽的方法 瀏覽:522
寶寶雲吞的方法簡單又好看 瀏覽:475
馬蹄扣的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161
循環鍛煉方法大全 瀏覽: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