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軍事定量分析方法應用

軍事定量分析方法應用

發布時間:2023-03-26 05:21:20

A. 定量分析的主要手段

定量分析的主要手段?定量分析方法

1、比率分析法:比率分析法是通過計算各種比率指標來確定財務活動變動程度的方法。根據不同數據做對比,得出比率。趨勢分析法,根據一階段某一指標的變動繪制趨勢分析圖。

構成比率:構成比率=某個組成部分數值/總體數值×100%

效率比率:效率比率=所得/所費×100%

相關比率:相關比率=某一指標/另一相關指標×100%

應注意的問題:

對比項目的相關性;

對比口徑的一致性;

衡量標準的科學性。

2、結構分析法:根據某一指標占總體的百分比來觀察。結構分析法是在統計分組的基礎上,計算各組成部分所佔比重,進而分析某一總體現象的內部結構特徵、總體的性質、總體內部結構依時間推移而表現出的變化規律性的統計方法。結構分析法的基本表現形式,就是計算結構指標。

3、相互對比法:選取某兩個指標作為一組進行對比。數學模型法,建造適合某一指標的數學模型來觀察指標的變化。通過經濟指標的相互比較來揭示經濟指標之間的數量差異,既可以是本期同上期的縱向比較,也可以是同行業不同企業之間的橫向比較,還可以與標准值進行比較。通過比較找出差距.進而分析形成差距的原因。

4、趨勢分析法:

趨勢分析法是根據個人或家庭連續各時期的會計報表中的相同指標,運用指數或完成率的計算,確定分析各期有關項目的變動情況和趨勢的一種財務分析方法。

趨勢分析法的具體運用方式包括對會計報表的整體分析;也可以對某些主要指標的發展趨勢進行分析。

趨勢分析法的基本步驟:

計算趨勢比率或指數。有兩種方法:

定基指數,就是各個時期的指數,都是以某一固定時期為基期來計算的。

環比指數,就是將各個時期的指數,以前一起為基期來計算。

需要注意的是,對今年的選擇要有代表性,如果今年選擇不當,則以其為基數計算出的百分比趨勢會造成判斷失誤或做出不準確的評價。

根據計算指數的結果,評價與判斷個人財務狀況的合理性。

根據以前各期的變動情況,預測未來發展的變動趨勢。

5、數學模型法:

數學模型法在經濟預測和管理工作中,由於不能進行實驗驗證,通常都是通過數學模型來分析和預測經濟決策所可能產生的結果的。

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法區別:

B. 軍事運籌學

軍事運籌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適應戰爭需要而發展起來的,系統研究軍事問題定量分析及決策優化理論和方法的一門學科。 「運籌」一詞,出自中國《史記·高祖本記》:「夫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運籌學的英文詞Operational Research最早出現於1938年,原意為「作戰研究」。在美國稱為 Operations Research,英文縮寫為OR。20世紀50年代中期,錢學森、許國志等教授將運籌學引入我國,並結合我國的特點在國內推廣應用,中國學術界將原詞譯為運籌學。隨著運籌學在軍事領域的不斷擴大應用,進一步促進了軍事運籌研究工作的深入發展,逐漸形成了既同「運籌學」有關,又不完全相同的一門獨立的軍事學科——軍事運籌學(Military Operations Research)。軍事運籌學的研究對象是軍事活動中的決策優化問題,它運用數學模型、計算機技術和定量分析等方法,揭示各種軍事系統的結構、功能及其運行規律,為科學地進行軍事實踐活動,合理利用資源,提高軍事效益提供理論依據。對整個軍事科學而言,軍事運籌學是軍事理論轉化為軍事實踐所必需的技術支撐。 軍事運籌學從系統的觀點研究軍隊建設與國防建設,強調定量分析、系統優化與科學管理。對和平時期軍隊與國防建設有重要意義,與直接研究作戰的戰略學、戰役學、戰術學有密切關系。軍事運籌學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早在古代,人類從戰爭實踐中就總結出了豐富的運籌思想。兩次世界大戰又為軍事運籌實踐提供了良好的契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軍事運籌理論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20世紀50年代末,軍事運籌學基本上形成為一門獨立的新學科。隨著軍事技術的進步、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高技術武器裝備的出現,軍事運籌學在解決軍事戰略、戰役、戰術、作戰方法、軍隊指揮、後勤管理、軍事訓練等許多現實課題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進一步確立了軍事運籌學作為現代軍事學中一門獨立學科的地位。 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在錢學森等老一輩科學家的積極倡導下,我國的軍事運籌學經歷了起步研究、重點發展和全面發展等階段,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已成長為軍事科學中最富生機、發展最快的學科之一,在應用成果、理論研究、作戰模擬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目前,我國的軍事運籌研究已形成一定規模和水平,為未來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發展,軍事運籌學已從二戰時期以戰術指揮決策問題為對象,發展到今天以應用科技方法解決軍事領域各類決策問題為對象的軍事學科。它研究的內容和應用的范圍,可以說覆蓋了軍事科學的各個基礎理論學科。如軍事力量建設和運用的籌劃、戰時對戰爭全局問題與平時對軍事斗爭全局問題的運籌;戰役戰斗行動的優化;軍事指揮的科學決策;軍隊規模、編制體制的論證;後勤保障、技術保障的運籌;武器裝備的體系建設方案和全壽命管理;軍隊人力資源的規劃和管理,以及軍備控制的研究和方案擬制等。

C. 三種定量分析方法

三種定量分析方法如下:

一、比率分析法

根據不同數據做對比,得出比率。它是財務分析的基本方法百,也是定量分析的主要方法。比率分析法是以同一期財務報表上若乾重要項目的相關數據相互比較,求出比率,用以分析和評價公司的經營活動以及公司目前和歷史狀況的一種方法,是財務分析最基本的工具。

趨勢分析法是將不同時期數據中的相同指標或比率進行比較,直接觀察其增減變動情況及變動幅度,考查其發展趨勢,預測其發展前景。它是基於應用事物時間發展的延續性原理來預測事物發展趨勢的。

三、數學模型法

建造適合某一指標的數學模型來觀察指標的變化。通過經濟指標的相互比較來揭示經濟指標之間的數量差異,既可以是本期同上期的縱向比較,也可以是同行業不同企業之間的橫向比較,還可以與標准值進行比較。通過比較找出差距,進而分析形成差距的原因。



D. 決策技術的定量方法

是通過分析產品成本、銷售量、和銷售利潤這三個變數之間的關系,掌握盈虧變化的臨界點(保本點)而進行選擇的方法。
企業利潤是銷售收入扣除成本後的余額;銷售收入是產品銷售量與銷售單價的乘積;產品成本包括工廠成本和銷售費用在內的總成本,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
(1)成本的分類:
變動成本(VariableCost):指總額隨產量的增減而成正比例關系變化的成本;主要包括原材料和工資,就單件產品而言,變動成本部分是不變的;
固定成本(FixedCost):是指總額在一定期間和一定業務量范圍內不隨產量的增減而變動的成本。主要是指固定資產折舊和管理費用;
(2)盈虧平衡分析模型:
I=S-(Cv×Q+F)
=P×Q-(Cv×Q+F)
=(P-Cv)Q-F
I—銷售利潤 P—產品銷售價格
F—固定成本總額Cv—單件變動成本
Q—銷售數量S—銷售收入
(3)盈虧平衡分析:
總成本:C=F+Cv×Q
總收入:S=P×Q
列出盈虧平衡方程:C=S
P×Q=F+Cv×Q
盈虧平衡點:Q=F/(P-Cv)
(4)三個概念:
單位邊際貢獻:單件產品售價與單件產品的變動成本之差稱為單位邊際貢獻(=P-Cv);
邊際貢獻率:單位產品的邊際貢獻與單件產品售價之比(=單位邊際貢獻/P);
邊際貢獻總額:將單位邊際貢獻與銷售量的乘積稱為邊際貢獻的總額(=單位邊際貢獻×Q)。 邊際分析考慮的不是總量狀況和平均成本,而是假定生產某種產品的其他要素都不動,只改變一種要素投入,每增加一個單位投入帶來的收入增量變化及對成本的影響。
只要增量收入超過增量成本,增加產量就會增加利氏賀潤,就可以繼續追加投入。
當收入增量等於投入增量時應果斷地停止投入。
在投入增加到第三個單位時,平均產出和邊際產出都是遞增的,邊際產出達到峰值,單位投入效益最好。
當每單位投入帶來的邊際產出開始遞減時,總產出還在增加,但單位投入的效益下降。當邊際產出為零時,總產出也開始下降。
當投入量已定時,邊際產出最大的方案是最好的方案。
由於在一定條件下,單位投入的邊際效益遞減,因而可以通過邊際分析來決定是否繼續追加投資。 考慮貨幣資金的時間價值,將不同年份的凈現金流量用一定的貼現率折算到起始年份後再扣除初始投資,使不同方案的資金收入具有可比性的方法
NPV=∑[St/(1+i)t]-Po
St為第t年的現金凈收量,i為貼現率,n為投資方案的有效年限, Po為第一年初的投資額。凈現值大於零的方案是可行方案;凈現值最大的方案為最佳方案。
(i為貼現率——又稱「折現率」。指今後收到或支付的款項折算為現值的利率。這里,貼現率可參考銀行貸款利率確定,貼現年份越長、貼現率越高,現值越小
舉個例子:
貼現率為10%,2013年的100塊到了明年就相當於100*(1+10%)塊錢,到了後年就是100*(1+10%)*(1+10%),也就是說,今2013年用100塊可以買到的東西相當於明年110塊可以買到的東西。) 主要用於風險性決策,需要預先估算一個方案可能出現的各種結果的收益與損耗殲手派數值及各種情況可能發生的概率。
各種結果的這兩者乘積的求和即為此方案的期望值,同理計算出每個方案的期望值再進行比較,作出選擇。通常選擇期望值大者作為最優方案。
期望值E=∑Fi×Pi(θ) 二戰期間,戰爭的需要刺激了運籌學的發展並產生了許多解決實際軍事問題的定量方法;二戰後,這些軍事方法相繼在工業、農業、經濟、社會等各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與此同時,運籌學也有了飛速的發展。
到20紀60,已形成了運籌學的許多分支,如線性規劃、非線性規劃、整數規劃、目標規劃、動態規劃、圖論與網路、排隊論、存貯論、對策論等。
線性規劃法是運籌學方法中最常用的一種,因為它的模型簡單,求解方法又成熟,所以也是應用的最為成功的一種。線性規劃主要是解決有限資源的合理分配問題。比如,某廠生產的產品I、II,兩種產薯態品都需A、B兩種原材料,問題是,在原材料供應量的限制下,產品I、產品II各安排生產多少,能使企業獲得的利潤最高?這個問題用線性規劃就很容易求解出來。 矩陣數據分析法(Matrix Data Analysis Chart),它是新的質量管理七種工具之一。
矩陣圖上各元素間的關系如果能用數據定量化表示,就能更准確地整理和分析結果。這種可以用數據表示的矩陣圖法,叫做矩陣數據分析法。在QC新七種工具中,數據矩陣分析法是唯一種利用數據分析問題的方法,但其結果仍要以圖形表示。
數據矩陣分析法的主要方法為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利用此法可從原始數據獲得許多有益的情報。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種將多個變數化為少數綜合變數的一種多元統計方法。
矩陣數據分析法,與矩陣圖法類似。它區別於矩陣圖法的是:不是在矩陣圖上填符號,而是填數據,形成一個分析數據的矩陣。
它是一種定量分析問題的方法。目前,在日本尚廣泛應用,只是作為一種「儲備工具」提出來的。應用這種方法,往往需求藉助電子計算機來求解。
7.正交試驗法
找出影響決策的方面和因素,進行試驗,分析得出最佳方案。

E. 大數據在軍事領域有哪些應用

1.提高軍事管理水平
管理大師戴明與德魯克都曾提出:「不會量化就無法管理」。數據的根本價值之一,就是可作為管理依據。大數據應用的特點是強調分析與某事物相關的總體數據,而不是抽取少量的數據樣本;大數據關注事物的混雜性,而不追求事物的精確性;大數據注重事物的相關關系,而不探求其間的因果關系。
將大數據應用於軍事領域,意味著軍事管理將更加剛性,基本不受人為因素的影響,且更加自動化。所以說,大數據強軍的內涵,本質上是軍事管理科學化程度的提高,即與小數據比起來,由於有了大數據,軍事管理活動量化程度更高了,工具更加先進了,邊界更加寬廣了,管理質量、效率會隨之更高。
2.豐富軍事科研方法
通常人們研究戰爭機理、找尋戰爭規律的方法有三種,又稱為三大範式:實驗科學範式,在戰前通過反復的實兵對抗演習來論證和改進作戰方案;理論科學範式,採用數學公式描述交戰的過程,如經典的蘭徹斯特方程;計算科學範式,基於計算機開發出模擬系統來模擬不同作戰單元之間的交戰場景。
但是,上述研究範式只能使人們感知交戰的過程和結果,並未有效提高對海量數據的管理、存儲和分析能力。
以大數據為核心技術的數據挖掘模式被稱為第四戰爭研究範式。人們可以有效利用大數據,探尋信息化戰爭的內在規律,而不是被淹沒在海量數據中一籌莫展。大數據研究範式由軟體處理各種感測器或模擬實驗產生的大量數據,將得到的信息或知識存儲在計算機中,基於數據而非已有規則編寫程序,再利用包括量子計算機在內的各種高性能計算機對海量信息進行挖掘,由計算機智能化尋找隱藏在數據中的關聯,從而發現未知規律,捕獲有價值的情報信息。
例如,在第一次海灣戰爭前,美軍就利用改進的「兵棋」,對戰爭進程、結果及傷亡人數進行了推演,推演結果與戰爭的實際結果基本一致。而在伊拉克戰爭前,美軍利用計算機兵棋系統進行演習,推演「打擊伊拉克」作戰預案。隨後美軍現實中進攻伊拉克並取得勝利的行動,也和兵棋推演的結果幾乎完全一致。
作戰模擬早已經從人工模式轉變為計算機模式瞎搏,再加上大數據,戰前的模擬推演,從武器使用、戰爭打法到指揮手段,都可以清晰地顯現,是非常好的戰時決策依據。一旦發現作戰計劃有問題,可以及時調整,以確保實戰傷亡最小並取得勝利。
3.加速型武器裝備面世
大數據在武器裝備上的廣泛應用,意味著武器裝備建設將從重視研發信息系統到重視數據處理與應用的轉變,從注重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到注重信息系統的透明性互操作的轉變。當前武器裝備的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裝備體系內各個節點之間陪神雹的信息共享也越來越方便、可靠,但由此也帶來了一些突出問題,如原始信息規模過大、價值不夠高、直接提取所需信息的難度增加等,從而使得武器裝備體系在信息獲取效率上大打折扣。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大數據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有效方法。
需要說明的是:大數據應用不僅意味著人們要以創新方式使用海量數據,還意味著人們要採用人工智慧技術來處理自然文本和進行知識表述,以替代目前依賴專家和技術人員昂貴而又耗時的信息處理方式。
大數據與人工智慧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關系。受益於大數據技術,武器裝備體系將從戰場上的信息使用者升級為高度智能化和自主化的系統。其具體流程為:經過智能處理後的高價值信息進入戰場網路鏈路後,與戰場網路融為一體的武器裝備體系能實時自動感知面臨的有關威脅,各裝備節點自動感知包括我情和敵情在內的戰場態勢,在作戰人員的有限參與下高度自主地分解作戰任務,確定作戰目標和行動方案,經過適當的審批流程後執行相關的作戰行動。
在這方面走在前列的仍然是美軍。美軍大數據研究的第一個重要目標是通過大數據創建真正能自主決策、自主行動的無人系統。這一點已在無人機領域實現。美軍希望無人機可以完全擺脫人的控制而實現自主行動。美軍2013年試飛的X-47B就是這一系統的代表,它已經可以在完全無人干預的情況下自動在航蘆帆母上完成起降並執行作戰任務。
4.提升情報分析能力
19世紀初,軍事戰略家克勞塞維茨以人的認知局限為由,提出了「戰爭迷霧」概念。顯然,「戰爭迷霧」即「數據迷霧」。信息戰首先得消除「戰爭迷霧」。信息戰是體系對體系的戰爭,而這一體系是一個超級復雜的巨大系統,僅諸軍兵種龐雜的武器裝備和作戰環境數據,就足以大到使普通的信息處理能力捉襟見肘;而敵我對抗的復雜化,更是讓數據量呈爆炸式增長,從而帶來比傳統戰爭更多的「數據迷霧」。可以說,信息化戰爭的機制深藏在「數據迷霧」中。
消除「戰爭迷霧」會提高指揮員的情報分析與軍情預測能力。過去,由於可以掌握的數據不足,戰爭的不確定性很高,指揮員很容易陷在「戰爭迷霧」之中。而大數據最重要的價值之一是預測,即把數據演算法運用到海量的數據上來預測事情發生的可能性。
具體而言,未來完全可能依託大數據分析處理技術和建構模型,通過數據挖掘模式,從海量數據中挖掘出有價值的信息,及時准確掌握敵方的戰略企圖、作戰規律和兵力配置,真正做到「知己知彼」,使戰場變得清晰透明,從而撥開「戰爭迷霧」,達成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作戰目的。
對此趨勢,很多國家及其軍隊都極為看重。例如,美軍明確提出,要通過大數據將其情報分析能力提高100倍以上。如果這一目標實現,那麼在這一領域其他國家與美軍的差距,將難以用簡單的「代差」來描述。美軍通過多年的發展,已擁有全球最先進的情報偵察系統,因為對海量情報數據的分析,曾是美軍情報偵察能力的瓶頸,而大數據正好能夠幫助美軍突破這一瓶頸。
大數據時代,往往不要求准確知道每一個精確的細節,只需了解事物的概略全貌即可。通過相關數據信息的大量積累,而不是對某個具體數據的精確分析,大數據技術可以為我們提煉出事物運行的規律,並判斷其發展趨勢。例如,2011年美軍擊斃本·拉登的「海神之矛」行動,就有賴上千名數據分析員長達10年數據積累的支撐。換言之,是大數據抓住了本·拉登。
5.引領指揮決策方式變革
管理的核心是決策。大數據帶來的重要變革之一,是決策的思維、模式和方法的變革。建立在小數據時代基於經驗的決策,將讓位於大數據時代基於全樣本數據的決策。
決策是進行數據分析、行動方案設計並最終選擇行動方案的過程。軍事決策建立在對敵情的正確分析預測之上,其目的是通過合理分配兵力兵器,優選打擊目標,設計完成任務的最佳行動方法與步驟。
以往的戰爭,做出作戰決策時缺少足夠數據支持,甚至數據本身的真實性、准確性也難以保證。目前信息化條件下的戰爭,各種條件都變成了數據,這就要求指揮人員必須掌握分析海量數據的工具和能力。以往,指揮人員更多的是依靠經驗進行相對概略或粗放式決策。大數據的出現必將要求指揮人員以全新的數據思維來進行指揮決策。這種決策將有幾個特點:
一是准確。只要提供的數據量足夠龐大真實,通過數據挖掘模式,就可以較為准確地把握敵方指揮員的思維規律,預測對手的作戰行動,掌控戰場態勢的發展變化等。
二是迅速。大數據相關技術所提供的高速計算能力有助於指揮員更加迅速地設計行動方案。
三是自動化。針對特定的作戰對手和作戰環境,大數據系統可以自動對己方成千上萬、功能互補的作戰單元或平台進行模塊化編組,從而實現整體作戰能力的最優化;面對眾多性質不同、防護力不同且威脅度各異的打擊目標,大數據系統可以自動對有限數量、有限強度和有限精度的火力進行分配,以收獲最大作戰效益。
在大數據時代的戰爭中,軍事專家、技術專家的光芒會因為統計學家、數據分析家的參與而變暗,因為後者不受舊觀念的影響,能夠聆聽數據發出的「聲音」。
總之,基於數據的定量決策將和基於經驗的定性決策同樣重要,基於經驗的決策將很大程度上讓位給全樣本決策,基於大數據的決策手段將從輔助決策的次要地位上升到支撐決策的重要地位。
對此,美軍的認識是最到位的。美軍發布的《2013-2017年國防部科學技術投資優先項目》就將「從數據到決策」項目排在了第一位,凸顯了大數據對其指揮決策方式的巨大影響。
6.優化作戰指揮流程
網路日益普及的情況下,信息的流通與共享已不是難題,人們開始關注對信息的認識,及將信息轉化為知識的能力。
與之相適應,軍事信息技術也從關注「T」(Technology)的階段,向關注「I」(Information)的階段轉變;從建設指揮自動化系統(C4ISR),即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情報及監視與偵察等信息系統,整體管理「戰場信息的獲取、傳遞、處理和分發」的全信息流程;發展至重視大數據處理應用,綜合集成數據採集、處理平台和分析系統,統一優化管理「戰場數據採集、傳遞、分析和應用」的全數據流程。即通過對海量數據進行開發處理,大幅度提高從中提取高價值情報的能力,從而實現對戰場綜合態勢的實時感知、同步認知,進一步壓縮「包以德循環」(OODA Loop),即觀察-調整-決策-行動的指揮周期,縮短「知謀定行」時間,提高快速反應能力。
隨著數據挖掘技術、大規模並行演算法及人工智慧技術的不斷完善並廣泛應用在軍事上,情報、決策與作戰一體化將取得快速進展。在武器裝備上,將特別注重各作戰平台的系統融合和無縫鏈接,以保證戰場信息的實時快速流轉,縮短從「感測器到射手」的時間差,實現「發現即摧毀」的作戰目標。
比如近幾年迅速發展的無人機作戰平台,其本質就是一個智能系統。其可以成建制地對實時捕獲的重要目標進行「發現即摧毀」式的精確打擊,還能通過融合情報的前端和後端,使數據流程與作戰流程無縫鏈接並相互驅動,構建全方位遂行聯合作戰的「偵打一體」體系,從而實現了體系化的「從感測器到射手」的重大突破。
7.推動戰爭形態的演變
大數據可以改變未來的戰爭形態。美軍一直追求從感測器到平台的實時打擊能力,追求零傷亡。
由大數據支撐的擁有自主能力的無人作戰平台,將使得這些追求成為可能。例如,目前全世界最先進的無人偵察機「全球鷹」,能連續監視運動目標,准確識別地面的各種飛機、導彈和車輛的類型,甚至能清晰分辨出汽車輪胎的類型。現今,美空軍的無人機數量已經超過了有人駕駛的飛機,或許不久的將來,美軍將向以自主無人系統為主的,對網路依賴度逐漸降低的「數據中心戰」邁進。
無人機能否做到實時地對圖像進行傳輸非常關鍵。
目前,美國正使用新一代極高頻的通訊衛星作為大數據平台的支撐。未來,無人機甚至有可能擺脫人的控制實現完全的自主行動。美軍試驗型無人戰斗機X-47B就是這一趨勢的代表,它已經可以在完全無人干預的情況下,自動在航母上完成起降並執行作戰任務。
總之,基於大數據的實時、無人化作戰,將徹底改變人類幾千年來以有生力量為主的戰爭形態。
8.引導軍事組織形式變革
大數據即大融合,它有望打破軍種之間的壁壘,解決軍隊跨軍種、跨部門協作的問題,真正實現一體化作戰。
就組織形態而言,扁平結構、層次簡捷、高度集成、體系融合應該更符合大數據時代的要求。軍事方面的相關趨勢有:
(1)網狀化。軍隊的指揮體系逐步發展為「指揮網」,原先的「樹狀結構」變為「網狀結構」。一個師的指揮系統一旦被打垮,師以下各級可通過「網」與上級或其他作戰單元聯系。這就改變了傳統軍事指揮體系由「樹干、樹枝、樹葉」編成的組織形態,避免了機械化戰爭時期「打斷一枝、癱瘓一片」的指揮弊端,有效提高了局部戰爭中的指揮效能。
(2)小型化。發達國家的陸軍多由軍、師、團、營體制向軍、旅、營制轉變,使作戰集團更加輕便靈活,機動性更強。根據部隊的不同功能優化組合,基本作戰單位不需要加強補充就能實施多種作戰,從而全面提高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將營作為基本戰術「模塊」,將旅作為基本合成單位,以搭積木方式進行編組,戰時根據需要臨時編組,看迅速生成擔負不同作戰任務的部隊。
世界各主要國家都非常重視軍隊組織形態變革,並致力於發展新興軍兵種,及時設計和建設新型部隊。
2009年,美國國防部宣布組建網路戰司令部。2013年3月,美國網路戰司令部司令亞力山大宣布,美國將增加40支網路戰部隊。美國、俄羅斯等國都在積極籌劃或正在建設能在太空進行作戰的「天軍」部隊、「機器人」部隊。
隨著新興軍兵種的建立,軍隊的組織形態將出現新面貌,未來戰爭的觸角不斷延伸,網路、電磁頻譜領域的爭奪方興未艾,太空不再是寂寞世界,天戰也不再遙遠。
(3)一體化。軍隊信息化必然要求一體化,信息化程度越高,一體化特徵越明顯。適應新形勢下強軍目標的要求,我軍必須對戰鬥力要素進行一體化整合,推進武裝力量一體化、軍隊編成一體化、指揮控制一體化、作戰要素一體化,提高整體效益。
9.大數據將使體系作戰能力大幅提升
從作戰手段角度看,大數據及其支撐的新型武器裝備的應用,將豐富軍隊的作戰體系;從作戰效能角度看,大數據下的作戰行動循環(包以德循環)所耗時間將大為縮短,更符合「未來戰爭不是大吃小,而是快吃慢」的制勝規律。相關變革的結果,將是軍隊體系作戰能力大幅提升。
10.提升軍隊的信息化建設水平
大數據給了各國軍隊(尤其是像我軍這樣的信息化發展水平參差不齊的軍隊)一個契機,可以牽引、拉動自身的信息化建設向更高層次發展,同時拉齊整體水平,因為大數據意味著「整體」。
具體來說,應以提高決策速度、反應速度和聯合作戰能力為目標,以數據為中心,以搜索分析處理數據為中樞架構,自上而下建設軍事「數據網路」;加快組建雲計算中心,把對大數據分析處理作為軍事信息化建設的重中之重,努力建構精確分析處理大數據的硬體系統、軟體模型,實現大數據「從數據轉化為決策」的智能化和瞬時化。
同時,也要抓好末端的單兵及單件武器裝備的數據採集、存儲設備設計,從而為海量數據的挖掘和整合奠定基礎。

F. 軍事運籌學的應用

軍事運籌學在中國的應用,開始於50年代初軍隊院校中有關火力運用理論的教研工作。1956年中國科學院力學所成立了第一個運籌組織,它對後來的軍事運籌學發展起了促進作用。60年代中到70年代初優選法和統籌法廣泛開展,軍事部門也得到了應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軍事運籌學的研究和應用工作,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其范圍正逐步擴大到軍事領域的各個方面。
運用軍事運籌學,可培養指揮員數學分析和邏輯思維的能力,善於對作戰、訓練和其尺拆他軍事活動進行定量分析,從多方案中選優決策,以提高軍事活動的效率,在客觀條件下用最少的人力、物力消耗來達到預陵嫌棗期的軍事目的,或用一定的人力、物力消耗去獲取最大的軍事效果。但是,軍事斗爭實踐中存在著許多難以定量的因素,諸如指揮員的才能,士兵的訓練程度及士氣等,因而軍事運籌學的應用也者畝有一定的局限性,指揮員必須結合其他各種難以定量的因素進行綜合分析,才能正確地解決軍事決策問題。

G. 請系統全面地講講軍事運籌學

軍事運籌學是應用數學工具和現代計算技術,對軍事問題進行定量分析,為決策提供數量依據的一種科學方法。它是一門綜合性應用學科,是現代軍事科學的組成部分。

解決現代條件下國防建設和軍事活動中一系列復雜的指揮控制問題,不但要有高度的指揮藝術,還必須有一整套進行高速計算分析的現代科學方法,軍事運籌學就是這種科學方法。

軍事運籌學發展簡史

運籌一詞出自中國古代史書《史記·高祖本紀》「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

雖然軍事運籌學作為一門學科,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逐漸形成的,不過軍事運籌思想在古代就已經產生了。中國春秋末期軍事家孫武的《孫子兵法·形篇》中,就有許多關於軍事運籌的論述,他把度、量、數、稱等數學概念引入軍事領域,通過雙方對比計算,進行戰爭勝負的預測分析。他在《孫子兵法·計篇》中還說「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這里的「算」就是計算籌劃之意。此外,《孫臏兵法》、《尉繚子》、《百戰奇法》等歷代軍事名著及有關史籍,都有不少關於運籌思想的記載。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載:戰國齊將田忌與齊威王賽馬,二人各擁有上、中、下三個等級的馬,但齊王各等級的馬均略優於田忌同等級的馬,如依次按同等級的馬對賽,田忌必連負三局。田忌根據孫臏的運籌,以自己的下、上、中馬分別與齊王的上、中、下馬對賽,結果是二勝一負。這反映了在總的劣勢條件下,以己之長擊敵之短,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勝利的古典運籌思想,也是對策論的最早淵源。

成功地應用運籌思想而取勝的戰例很多,如齊魯長勺之戰中曹劌對反攻時機的運籌,齊魏馬陵之戰中孫臏對出兵時間、決戰時機、決戰地點的運籌等。此外,在中國歷史上還有不少善於運用運籌思想的人物,如張良、曹操、諸葛亮、李靖、劉基等。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期,英國工程師蘭徹斯特發表了有關用數學研究戰爭的大量論述,建立了描述作戰雙方兵力變化過程的數學方程,被稱為蘭徹斯特方程。和蘭徹斯特同時代的美國科學家愛迪生,在研究反潛斗爭中也應用了數學方法,他主要是用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研究水面艦艇躲避和擊沉潛艇的最優戰術。但當時這些方法尚處探索階段,未能直接用於軍事斗爭。後來,英國國防部成立以生理學教授希爾為首的研究雷達配置和高炮效率的防空試驗小組(後改名為作戰研究部),這是最早的運籌組織。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空、海、陸軍都建立了運籌組織,主要研究如何提高防禦和進攻作戰的效果。美國軍隊也陸續成立了運籌小組,其中海軍設立最早,是由莫爾斯博士發起和組織的,主要研究反潛戰。加拿大皇家空軍也在1942年建立了運籌學小組。而運籌學作為一個獨立的新學科,是於20世紀50年代初 才開始形成的。

軍事運籌學的基本內容

軍事運籌學的基本理論,是依據戰略、戰役、戰術的基本原則,運用現代數學理論和方法來研究軍事問題中的數量關系,以求對目標的衡量准則達到極值的擇優化理論。它通過描述問題——提出假設——評估假設——使假設最優化,反映出假設條件下軍事問題本質過程的規律。

模型方法是指運用模型對實際系統進行描述和試驗研究的方法。反映實際系統的模型方法很多,有邏輯模型、數學模型、物理模型、混合模型等,軍事模擬活動中應用最多的是數學模型。數學模型是用來描述研究對象活動規律並反映其數量特性的一套公式或演算法,其復雜程度隨實際問題的復雜程度而定,一般簡單的問題可用單一的數學方法解決。如蘭徹斯特方程,就是確定性數學模型,可宏觀地描述雙方戰斗的毀傷過程。

對復雜的軍事問題,必須根據問題的需要,選擇各數學分支方法,構成一個整體的混合模型或組合模型,此項工作稱之為構模。運用模型方法研究軍事問題,以協助指揮員分析判斷,是軍事運籌學發展的重要途徑。

作戰模擬是研究作戰對抗過程的模擬實驗,即對一個在特定態勢下的作戰過程,根據預定的規則、步驟和數據加以模仿復現,取得統計結果,為決策者提供數量依據。過去運用沙盤對陣、圖上作業和實兵演習等進行模仿戰爭全部或部分活動的過程,都是作戰模擬。

由於現代戰爭的規模增大,復雜程度日益增加,上述傳統的作戰模擬方法已難於進行較精確的定量描述。在新的數學方法及電子計算機出現後,開始有可能對較大規模的復雜戰斗過程作近似描述,現代作戰模擬開始得到廣泛應用。

現代作戰模擬可以看成是一種「作戰實驗」技術。它可部分地解決軍事科學研究中難以通過直接實驗的手段進行反復檢驗的難題,還可節省時間和人力、物力,因而是軍事科學研究方法上的一個重大進步。通過現代作戰模擬,能對有關兵力、裝備使用的復雜關系,從數量上獲得深刻了解。

作戰模擬可用於作戰訓練、武器裝備論證、後勤保障以及軍事學術研究等各個方面。其分類因角度不同而異。按軍種、兵種分:有合成軍作戰模擬,陸軍、空軍海軍作戰模擬;按規模分:有戰役模擬、戰術模擬;按現代化程度分:有手工作戰模擬、計算機輔助作戰模擬和計算機化作戰模擬。

決策論是研究如何選擇最佳有效決策方案的理論和方法。無論是平時還是戰時,指揮員的重要職責就是分析判斷情況,選擇可行的或滿意的決策方案,定下決心進而組織實施,以完成上級賦予的各項任務。決策論可以引導指揮人員根據所獲得的各種信息,按照一定的衡量標准進行綜合研究,從而使指揮員的思維條理化,決策科學化。

搜索論是研究如何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資金及時間,以取得最佳效果的一種理論和方法。搜索論用在軍事方面,主要是研究提高對某一區域內的目標進行偵察搜索的效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為研究提高飛機對德國潛艇的搜索效率,首先運用並發展了這種理論。由於現代戰爭中搜索問題比較復雜,涉及的因素 比較多,所以搜索理論尚在發展中,還難於建立統一的通用模式。

規劃論是研究在軍事行動中,如何適當地組織由人員武器裝備、物資、資金和時間等要素構成的系統,以便有效地實現預定的軍事目的。規劃論分線性規劃、非線性規劃、整數規劃和動態規劃。

線性規劃是當約束條件及目標函數均為線性函數時的規劃,可用於解決對目標或作戰地域分配同類兵力、兵器問題等。非線性規劃是當約束條件或目標函數為非線性方程的規劃,可用來解決向目標或作戰地域分配不同類型的兵力、兵器等問題。人們在實際應用中為計算方便,常把非線性問題近似地處理成多級線性規劃問題。

整數規劃是規劃論的特殊問題,要求變數和目標函數採用整數進行運算。因為有時人員、武器裝備等只有整數才有意義。動態規劃是解決多級決策過程員優化的一種數學方法,可把多級決策過程作為總體決策,構成決策空間,並對每個決策找出其定量評估優劣的准則函數,選出准則函數為員優值的決策方案。這即是決策過程的最優化。動態規劃多用於多級指揮控制、計算使目標遭受最大損失的火力分配問題等。

排隊論亦稱「等待理論」、「公用服務系統理論」或「隨機服務系統理論」。是研究系統的排隊現象而使顧客獲得最佳流通的一種科學方法。在軍事系統中出現的排隊現象很多,如指揮系統收發軍事情報信息,反坦克武器對敵坦克的射擊,防空系統對空中目標的射擊,以及飛機的批次偵察轟炸,武器裝備的修理等。

這些軍事活動在排隊論中被稱為「服務」,而服務系統則為指揮控制系統、反坦克系統、防空系統、偵察轟炸系統、修理系統等。其中「顧客」是被指揮的部隊,被射擊的坦克和飛機,被偵察轟炸的目標,以及需要修理的武器裝備等。當顧客要求服務的數量超過服務系統的能力時,就會出現排隊現象。排隊論即由此得名。

排隊論可以用來解決指揮系統的信息處理能力及反坦克武器射擊效率的估計分析;對空中偵察及防空武器提出相應的要求,估計不同設施的防空系統效率;武器裝備維修及後勤保障的合理安排;人員、物資、裝備等按時間序列流動的組織安排等。

對策論是研究沖突局勢下局中人如何選擇最優策略的一種數學方法。由於這門學問最初是從賭博和弈棋中提出的,因此亦稱「博奕論」。

對策論的基本思想是立足於最壞的情況,爭取最好的結果。在軍事斗爭中,通常並不掌握對方如何打算和行動的充足情報,在這種不確定情況下應用對策論最為合宜。如在對方採用一系列不同戰術條件下,選擇己方的有效戰術問題;受對方攻擊情況下設置假情報和實施偽裝的問題;以及選擇與對方對抗的各種武器裝備的合理配置問題等。

隨著科學技術和軍事斗爭的發展,航天技術中出現了機動追擊的對策問題,原來的對策論就難以適應,於是美國蘭德公司等在20世紀60年代開創了新的「微分對策」理論,從而使對策論的軍事應用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存儲論亦稱「庫存論」,是研究在何時何地從什麼來源保證必需的軍用物資儲備,並使庫存物資及補充采購所需的總費用最少的理論和方法,它主要用於軍隊的後勤保障和物資管理方面。採用這種方法,可以確定維持軍事系統的組織活動或經營管理正常運轉所需的武器裝備、備品備件、材料,及其他物資的最佳經濟儲備量。最佳經濟儲備量是由最佳經濟采購量決定的,而采購量又與消耗量有關。

除上述各論外,軍事運籌學常用的理論和方法還有網路法、火力運用理論、指揮控制理論、最優化理論、概率論和數理統計、資訊理論、控制論等。

應用軍事運籌學需要特別注意其局限性。主要是運籌分析系統的簡化和本質抽象中人的主觀性,以及對軍事問題中一些非定量因素,諸如人的水平、能力、愛好個性、士氣、心理因子等,只能在假定條件下作近似的分析。

軍事運籌學作為軍事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定量研究其他軍事學科的有關問題的手段和工具,其他軍事學科是軍事運籌學的應用領域。隨著現代戰爭日趨復雜多變,且有大量隨機現象出現,以及數學方法的研究上取得了新的成果,並且計算機技術的高速發展和大量使用,使得在軍事上廣泛應用運籌學方法日益有效,並且費用也越來越低。不過,現代戰爭仍然需要指揮人員的經驗和創造性思維,需要科學方法和指揮藝術的有機結合。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軍事運籌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也將進一步發展。其發展方向主要是,如何提高描述精度,如何通過直接和間接的數學方法以及其他科學方法,對目前難於用數量表示的那部分軍事問題予以量化。以及如何通過人機聯系的最新途徑——人工智慧等進行作戰模擬。軍事運籌學的應用范圍將更加廣泛,對研究解決作戰、訓練、武器裝備、後勤管理等軍事問題的作用將越來越大。

其它軍事學分支學科

軍事學概述、射擊學、彈道學、內彈道學、外彈道學、中間彈道學、終點彈道學、導彈彈道學、軍事地理學、軍事地形學、軍事工程學、軍事氣象學、軍事醫學、軍事運籌學、戰役學、密碼學、化學戰

軍事運籌學
系統研究軍事問題的定量分析及決策優化的理論和方法的學科。軍事學術的組成部分。以軍事運籌的實踐活動為研究對象。研究領域涉及作戰指揮、軍事訓練、武器裝備研製與發展、軍隊體制編制、軍隊管理、後勤保障等各個方面。主要任務是為各類軍事運籌分析活動提供理論和方法,用以揭示各類軍事系統的功能、結構和運行規律,科學地輔助軍事決策和軍事實踐,合理利用資源,提高軍事效能,啟發新的作戰思想。詞源 「運籌」一詞,出自中國《史記·高祖本紀》:「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最早有「軍事運籌學」含義的英文詞operationalresearch出現於1938年,是由當時英國的鮑德西雷達站負責人A.P.羅威就整個防空作戰系統的運行研究工作而提出的,原意為「作戰研究」。在美國稱為operationsresearch。英文縮寫均為OR。自50年代起,雖然歐美一些國家將這種用於作戰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廣泛用於社會經濟各領域,但仍沿用原詞,使OR的含義有了擴展。OR傳入中國後,曾一度譯為「作業研究」、「運用研究」。1956年,中國有關專家共同商定將OR譯為「運籌學」。其譯意恰當地反映了該詞源於軍事謀劃又軍民通用的特點,並賦予其作為一門學科的含義。隨著適用於軍事領域的這些理論和方法應用的不斷擴展,軍事運籌理論研究工作得到深入與發展,軍事運籌理論逐漸形成為一門獨立的軍事學科,在中國稱之為「軍事運籌學」。簡史 軍事運籌學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早期的軍事運籌思想可追溯到古代軍事計劃與實際作戰運算活動中的選優求勝思想。如公元前6世紀孫武在《孫子》一書中,就有關於作戰力量的運用與籌劃的論述(見《孫子》中的運籌思想)。又如《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記載的春秋戰國時期孫臏輔助齊將田忌與齊威王賽馬,田忌採用孫臏建議的取勝策略,就體現了對策論中的最優策略思想。再如11世紀沈括的《夢溪筆談》中根據軍隊的數量和出征距離,籌算所需糧草的數量,將人背和各種牲畜馱運的幾種方案與在戰場上「因糧於敵」的方案進行了比較,得出了取糧於敵是最佳方案的結論,反映了當時後勤供應中多方案選優的思想。古希臘數學家阿基米德利用幾何知識研究防禦羅馬人圍攻敘拉古城的策略,也是體現軍事運籌思想最早的典型事例之一。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戰爭中,繼承和發展了古今中外的軍事運籌思想。毛澤東的《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三個月總結》、《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黨委會的工作方法》等一系列著作,均有關於軍事運籌方面的論述。例如,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科學地分析戰略形勢,確定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斗爭道路;抗日戰爭時期,分析敵我力量對比,確定以持久戰勝敵的思想;解放戰爭時期,計算戰爭進程,確定在3~5年內從根本上消滅國民黨軍隊,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等,都科學地運用了定量分析的方法。此外,他還利用作戰經驗及大量統計數據,提出作戰理論原則,並把一些重要的數量依據,直接納入原則體系,指導作戰。十大軍事原則中「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兩倍、三倍、四倍、有時甚至是五倍或六倍於敵之兵力),四麵包圍敵人,力求全殲,不使漏網」(《毛澤東選集》,第二版,人民出版社,北京,1991,第1247頁)的原則,就是一例。隨著近代工業的興起,大量新的科學技術開始應用於軍事運籌活動,軍事運籌學的理論與方法逐步成熟,其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萌芽階段 1909年,丹麥工程師A.K.埃爾朗首次提出了排隊模型,用於研究排隊系統運行效率和提高服務質量問題。1914年,英國工程師F.W.蘭徹斯特提出了描述作戰雙方兵力變化關系的微分方程組,該方程組被稱為蘭徹斯特方程。1915年,俄國人M.奧西波夫獨立推導出類似於蘭徹斯特方程的奧西波夫方程,並用歷史上的戰例數據作了驗證;同年,美國學者F.W.哈里斯首創庫存論模型,用於確定平均庫存與經濟進貨量,提高了庫存系統的綜合經濟效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人T.A.愛迪生應用「戰術對策板」研究商船運行策略,減少了敵方潛艇對商船的毀傷;1921~1927年,法國數學家E.波萊爾發表的一系列論文,為對策論的創建奠定了基礎,其中證明了極小極大定理的特殊情形。這些均是為適應不同的軍事需要而逐步發展起來的早期運籌理論和方法。形成階段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為研究雷達在實戰中的有效使用,英國皇家空軍於1939年吸收多個學科的專家建立了最早的運籌學研究小組。1940年成立由著名物理學家P.M.S.布萊克特領導的英國防空指揮研究小組,對機載雷達發現船隻、潛艇等作戰問題進行研究。通過改變深水炸彈的爆炸深度,使皇家海軍、皇家空軍摧毀敵方潛艇的成功率分別增加了3倍、6倍。此後,英國的陸軍、海軍也都相繼設立了運籌分析機構,專門從事軍事運籌的理論和應用研究。美國的運籌分析工作開始於1940年。1942年成立了由P.M.莫爾斯領導的美國海軍反潛戰運籌小組,主要研究反潛作戰效果等問題。如1943年的研究表明,使用B-29飛機夜間單機布雷效果最好,飛機損失率由10%~15%降低到1%~1.5%。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加拿大軍隊中也建立了運籌組織。至戰爭結束時,英、美、加三國的軍事運籌人員總數已超過700人。1945年,蘇聯學者A.H.柯爾莫哥洛夫提出了多發齊射毀傷目標的火力運用理論。1947年,美國學者G.B.丹齊克等創立了線性規劃解法——單純形法。1948年,美國組建了蘭德公司。1951年,莫爾斯教授等在總結戰時經驗基礎上公開出版了《運籌學方法》一書;同年,美國為培養高級軍事運籌分析人員,在美國海軍研究生院設置了運籌分析課程。1952年成立了美國運籌學會。此後,搜索論、決策分析等新的理論和方法相繼產生。這些均標志著軍事運籌學的理論和方法體系已基本形成。發展階段 由於軍事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現代戰爭的日益復雜,指揮決策問題對科學理論方法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電子計算機技術與現代數學方法的適時出現,有力地推進了軍事運籌學的發展。50年代中期以來,許多國家廣泛推廣應用了軍事運籌學的理論和方法。美國自1960年R.S.麥克納馬拉任國防部長後,軍事運籌學在國防管理等領域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如相繼發展了計劃評審技術、圖示評審技術、風險評審技術等網路分析方法,規劃計劃預算系統,以及在武器裝備研製過程中發展的費用一效果分析方法等。同時,國防系統有關部門還建立了數百個軍事模型。這些模型除了用於武器裝備論證外,還用於國際局勢分析、戰爭預測、作戰指揮、軍事訓練、後勤保障等方面的輔助決策。取得成功的事例有:確保美國對蘇聯具有核反擊能力所需的最少彈頭數的計算分析、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制訂、B一1轟炸機的研製等。特別是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戰場管理、軍隊指揮、後勤保障等方面,成功地應用了軍事運籌學的理論與方法。在中國,軍事運籌學的研究始於50年代初期軍隊院校有關火力運用理論的教學工作。1956年,在錢學森、許國志教授的倡導下,中國科學院成立了第一個運籌學專業研究機構,對軍事運籌學的發展,起了積極促進作用。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華羅庚教授提出的優選法和統籌法,在軍事領域中也得到了推廣和應用。1978年5月,中國航空學會在北京召開了軍事運籌學座談會,與會人員向有關部門提出了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開展軍事運籌與系統工程研究試點工作的建議。1978年底,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立了第一個由多個學科的專家組成的「反坦克武器系統工程試點小組」,開展了反坦克武器系統工程試點工作。1979年10月,中國第一個軍事運籌學研究機構——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運籌分析研究所正式成立。1981年5月,成立了中國系統工程學會軍事系統工程委員會。1984年12月,成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運籌學會。許多機關、部隊也先後建立了各種專業性論證分析機構,在軍內有組織地開展軍事運籌學的研究與推廣應用,並逐步擴大到軍隊工作的各個方面。1990年,中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國家教育委員會發布的《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把軍事運籌學列為軍事學的二級學科。此後,大多數軍事院校陸續招收和培養了一批軍事運籌學碩士研究生。1994年,開始招收第一批軍事運籌學博士研究生。這一階段的主要特點是:研究隊伍的規模越來越大,研究問題的層次不斷提高,應用范圍已由戰術規模逐步發展到戰役規模和戰略規模,研究的內容不斷拓寬。基本理論 軍事運籌學的基本理論主要有:概率論與統計學 概率論與統計學是軍事運籌學中最基本的數學工具,在軍事運籌分析中廣泛應用。概率論是從數量角度研究大量隨機現象,並從中獲得規律的理論。統計學則是研究如何有效地搜集、整理隨機數據,找出隨機現象數量指標分布規律及其數字特徵的理論。很多軍事問題和基礎數據均可運用上述理論進行描述或獲取。數學規劃理論 研究如何將有限的人力、物力、資金等資源進行最適當最有效的分配和利用的理論,即研究可控變數X=(x1,x2,···,xn)在某些約束條件下求其目標函數在X�處取極大(或極小)值的理論。根據問題的性質與處理方法的不同,它又可分為線性規劃、非線性規劃、整數規劃、動態規劃、多目標規劃等不同的理論。在軍事資源分配等方面的運籌分析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決策論 研究決策者如何有效地進行決策的理論和方法。決策論指導軍事決策人員根據所獲得的各種系統的狀態信息,按照一定的目標和衡量標准進行綜合分析,使決策者的決策既符合科學原則又能滿足決策者的需求,從而促進決策的科學化。通常在軍事決策問題的運籌分析中有廣泛的應用。排隊論 研究關於公用服務系統的排隊和擁擠現象的隨機特性和規律的理論。軍事上常用於作戰、通信、後勤保障、C�I系統的運行管理等領域的運籌分析。庫存論 研究合理、經濟地進行物資儲備的控制策略的理論。軍事上主要用於後勤管理領域的運籌分析。網路分析 通過對系統的網路描述,應用網路理論,研究系統並尋求系統優化方案的方法。廣泛應用於作戰指揮、訓練演習、武器裝備研製、後勤管理等軍事活動的組織計劃、控制協調等方面的運籌分析。對策論 研究沖突現象和選擇最優策略的一種理論。適用於軍事對抗和沖突條件下的決策策略等方面的運籌分析。搜索論 研究在探測手段和資源受到限制的情況下,如何以最短時間和最大可能、最有效地找到某個特定目標的理論和方法。通常用於軍事目標搜索、邊防巡邏、搜捕逃犯以及軍事情報檢索等方面的運籌分析。武器射擊運籌理論 關於武器系統射擊效率及火力最佳運用的理論。主要用於武器系統的設計、研製與使用過程中的毀傷效果計算、精度分析、靶場試驗及綜合評價等方面的運籌分析。蘭徹斯特方程 描述敵對雙方交戰過程中兵力變化關系的微分方程組。包括第一線性律、第二線性律與平方律。用以揭示在特定的初始兵力兵器條件下,敵對雙方戰斗結果變化的數量關系。主要用於作戰指揮、軍事訓練、武器裝備論證等方面的運籌分析。軍事模型與模擬 對軍事問題的抽象描述與模擬。軍事模型是現實世界軍事活動本質特徵的近似描述,而不是全部屬性的復制。模擬是指運用模型進行實驗的過程。作戰模擬是作戰對抗過程的模擬實驗。廣泛應用於各類軍事問題的運籌分析。相關的理論與方法 在研究解決軍事運籌問題中,還經常用到一些相關理論和方法,如模糊數學、系統動力學、決策支持系統等。應用理論 隨著自然科學與軍事科學的不斷發展,軍事運籌學在軍事領域中的應用研究日益廣泛和深入,在各專門領域運籌分析實踐的基礎上,已經或正在形成一系列面向專門領域的理論和方法,主要有:軍事戰略運籌分析 對與軍事戰略有關的全局性問題進行定量研究和方案選優的理論和方法。它涉及的問題包括:戰略環境、戰略目標、常備力量與後備力量建設、國防動員體制、戰略後勤、國防經濟、軍事外交、軍備控制和裁軍、軍事威懾與軍事沖突、局部戰爭與全面戰爭、常規戰爭與核戰爭等方面的分析、預測和評估。由於戰略問題不確定因素多,有些問題難於單純用定量方法解決,因此需要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結合,計算機與人的判斷結合。國防科技發展運籌分析 對國防科技發展的方針、政策、目標、規劃等有關問題進行定量分析和方案選優的理論和方法。可用於解決諸如重大項目評價、國防科技投資方向以及新技術在國防中應用的可行性研究等問題。作戰運籌分析 對作戰的有關問題進行定量分析和方案選優的理論和方法。內容主要包括:綜合分析判斷敵情、評估交戰雙方作戰能力、優化兵力編成、部署和協調作戰及各種保障計劃等。主要用於作戰輔助決策等。軍事訓練運籌分析 對軍事訓練的組織與實施進行定量分析和方案選優的理論和方法。主要內容包括:訓練體制和訓練內容、訓練的組織實施、訓練效果評估等方面的論證分析。後勤保障運籌分析 對後勤保障進行定量分析和方案選優的理論和方法。內容主要包括:後勤指揮、軍費需求與分配、武器裝備保管與維修、衛生勤務保障、軍隊運輸方面的優化分析等。武器系統運籌分析 對武器系統的發展、部署和使用進行定量分析與方案選優的理論和方法。主要內容包括:武器系統作戰效能、武器系統全壽命費用、武器系統費用效能、武器系統可靠性、易損性與生存能力等方面的分析、預測與評估等。軍隊組織結構與幹部管理運籌分析 對軍隊組織的各部分或要素的組合方式與幹部隊伍結構、需求和規劃控制等進行定量分析與方案選優的理論和方法。涉及的問題包括:軍隊整體的宏觀分析與具體單位的微觀分析;軍隊結構的控制幅度、指揮層次、職權區分、單位編制、相互關系以及幹部編制結構、培養任用、流動規律、考核評估、進退升流等管理方面的分析。與相關學科的關系 軍事運籌學是不同領域的科學家運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軍事科學的相關理論,在研究分析軍事問題的運籌實踐活動中產生的邊緣學科。它與數學、物理學和電子計算機技術等有著密切聯系,在軍事科學領域中與相關學科也有著密切的關系。與軍事系統工程的關系 軍事運籌學與軍事系統工程,都是在早期作戰研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們都強調定量分析和整體效益,注重優化決策等。但軍事運籌學側重於定量分析現有系統的作業情況,而軍事系統工程則是以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解決工程技術及其他方面的組織管理技術問題。有的學者認為軍事運籌學是軍事系統工程的基礎理論,也有的學者認為兩者同多

H. 軍事運籌學的介紹

軍事運籌學是應用數學工具和現代計算技術對軍事問題進行定量分析,為決策提供數量依據的一旦辯種科學方法。它是一門綜合性應用學科模則缺,是現代軍事科學的組成部分。解決現代條件下國防建設和軍事活動中一系列復雜的指揮控制問題,不但要有高度的指揮藝術,還必須有一整套進行高速計算分析的現代科學方法,軍事運籌學就是這盯汪種科學方法。

I. 定量分析的方法

一:定量分析法(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是對社會現象的數量特徵、數量關系與數量變化進行分析的方法。在企業管理上,定量分析法是以企業財務報表為主要數據來源,按照某種數理方式進行加工整理,得出企業信用結果。定量分析是投資分析師使用數學模塊對公司可量化數據進行的分析,通過分析對公司經營給予評價並做出投資判斷。定量分析的對象主要為財務報表,如資金平衡表、損益表、留存收益表等。其功能在於揭示和描述社會現象的相互作用和發展趨勢。
二:基本方法
1、比率分析法。它是財務分析的基本方法,也是定量分析的主要方法。
2、趨勢分析法。它對同一單位相關財務指標連續幾年的數據作縱向對比,觀察其成長性。通過趨勢分析,分析者可以了解該企業在特定方面的發展變化趨勢。
3、結構分析法。它通過對企業財務指標中各分項目在總體項目中的比重或組成的分析,考量各分項目在總體項目中的地位。
4、相互對比法。它通過經濟指標的相互比較來揭示經濟指標之間的數量差異,既可以是本期同上期的縱向比較,也可以是同行業不同企業之間的橫向比較,還可以與標准值進行比較。通過比較找出差距.進而分析形成差距的原因。
5、數學模型法。在現代管理科學中,數學模型被廣泛應用,特別是在經濟預測和管理工作中,由於不能進行實驗驗證,通常都是通過數學模型來分析和預測經濟決策所可能產生的結果的。
以上五種定量分析方法,比率分析法是基礎,趨勢分析、結構分析和對比分析等方法是延伸,數學模型法代表了定量分析的發展方向。

閱讀全文

與軍事定量分析方法應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高速公路區域測速計算方法 瀏覽:12
一拳超人鍛煉方法第幾集 瀏覽:977
餐飲的翻台率計算方法 瀏覽:992
洗發水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325
如何減壓自己的方法 瀏覽:917
小米設置通知許可權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10
如何理解名著詞語的好方法 瀏覽:303
回奶的有效方法是什麼 瀏覽:694
短文閱讀理解訓練方法和技巧 瀏覽:433
如何瘦肚子方法最快最見效 瀏覽:974
站樁的正確方法圖片相關推薦 瀏覽:401
工程學的分析方法 瀏覽:875
聽課記錄教學方法有哪些 瀏覽:101
樹葉發黃用什麼方法 瀏覽:251
酒店檢查枕頭正確方法 瀏覽:622
教學方法多樣重要性 瀏覽:787
訓練斗狗幼崽的方法 瀏覽:522
寶寶雲吞的方法簡單又好看 瀏覽:475
馬蹄扣的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161
循環鍛煉方法大全 瀏覽: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