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讀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感悟

讀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感悟

發布時間:2023-03-25 20:53:36

Ⅰ 論孔門因材施教的理論基礎與教育啟示

[摘要]追溯古今,有關孔門因材施教觀在教育界便有諸多闡述與評釋,這種探索足以顯現各個時代學者對孔門教育思想的重視與推崇。通過對《論語》所見理論基礎和教誨原則的分析,可以領悟到孔子教育思惟的精華。在進一步闡發這一教育思想現代意義的前題下,可對當代教育提供更好的啟示價值。                                                                [關鍵詞]孔門;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啟示 後世尊稱為「萬事師表」、「天縱之聖」的偉大教育思想家孔子,早在兩千年前的春秋時期便提出並在教育工作中積極踐行因材施教這一教育思想。孔子在教育上開私人講學之先河,打破了貴族壟斷知識學在官府的局面,達到教育最大限度的公平化,使更多的人接受教育。在教育實踐中,孔子創辦私學,不分貴賤廣招天下學子,四處游學,一生奉獻於教育生涯,培養弟子三千多人。在教育理論上,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原則,為中國古代教育發展和如今教育變革提供理論指導。

              一、孔門因材施教觀的提出                        井田制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度,一直在土地制度中占據主導地位,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差族的推廣使用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而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潰瓦解、諸侯之間爭霸戰爭不斷、社會動盪不安。這種社會大變革催生新興地主階級的興起,士階層的崛起為文化的下移拉開了序幕,私學由此廣泛興起。孔子學術是時代的結果,時移世易,社會新舊勢力斗爭激烈,由於當時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新型地主階級的發展,孔子的私學不管從招生還是講學上都與此相適應。對學生年齡、身份、不加以限制,有普通平民百姓,也有貴族學生。不管是招收學生的階級范圍,年齡跨越的廣度較之以往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1.因學生個性而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作為孔子教誨思維的精髓,集中反映在《論語》中。所謂因材施教,就是根據學生心理的個別差異及其他具體情況,有的放矢,因勢利導地組織和進行教育教學工作,最早在教學、教育實踐中認識並靈活運用這條原則的當屬孔子。 [1]孔子桃李滿天下弟子三千,十哲七十二賢者,他教授的學生眾多,性格卻千差萬虛謹弊別,孔子就根據每個人的特點進行針對性教育,如顏回、樊遲問「仁」,子由、子夏問「孝」,孔子會根據他們個性差異給予不同的解答。

子曰:「中人以上,可人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雍也篇》)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論語·子路》)

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論語·陽貨》)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論語·陽貨》)            在這里的意思是具備中等以上才能的人,可以給他教授精深的學問,但在中等水平之下的人,不可以給他講授精深的學問。孔子認為人從出生起智力天生就已有有睿智和愚笨之差。這是他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即根據人的智力水平來決定教學的內容與方式。[2]孔子對人的劃分有以下幾種內涵:首先,孔子認為人有智愚之別,因而在教學方式是因人而異,在向學生傳授知識時,必須依照學生資質和接受知識的能力。其次孔子主張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注重對學生的觀察和分析,根據個性差異進行教學,不管是教學的方法還是成效都更具備針對性。因不同的個性,「學」作為孔子思想里關鍵詞之一,其學的方式和內容則各不相同。                            弟子樊遲晌亮向孔子請教如何學習耕田種莊稼,孔子卻說在這方面我遠比不上農民 。樊遲又要學種菜,孔子又說,論如何種好菜,我也比不上有經驗的老菜農。孔子對樊遲的回應頗為激烈,「小人哉,樊須也!」孔子斥樊遲為小人,是說他見識短淺,像民一樣鄙陋無知。上好禮,則老百姓不敢不對你恭恭敬敬,上好義,則老百姓就會服從你,上好信,則老百姓不會不動真情。百姓服從信任你,就算不遠千里也會來投奔你,你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才情學識讓百姓為你臣服。          孔子謝絕孺悲的方式可謂是滑稽好玩,推說有病不想見.但去傳話的人剛出門,孔子卻取來瑟邊彈邊歌,意味稍為挑釁「小伙,你看我在家呢,可我就是不想見你。」幽默,在從某種程度上說是「智慧的過剩」。孔子的滑稽幽默是說不清道不明的神來之筆,那是一句常人難以想到的捧腹笑語,那是一種營造不出來,純出於自然而又稍縱即逝的智慧火花。                                                                                親人去世必須守孝滿三年才可進行樂禮,宰我認為三年不行禮樂,禮樂必崩,但孔子回答:「如果你覺得自己的良心不會痛,那就去做吧。」本來是想讓宰我同學羞愧,結果宰我並不以此為然。雖然最終孔老師給出了答案,但我們依然可以從這件事中看出,宰我挑戰權威的勇氣。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先進》子路和冉有向孔子提出了相同的問題,但孔子給出的答案卻截然不同。子路問孔子「有想法就要立刻去執行嗎?」孔子回答說:「有你的父母和兄長在,怎麼能一有想法就要去做呢?」冉有也問了相同的問題,孔子卻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鼓勵冉有去執行,公西華對孔子回答兩位學生的答案提出了疑問。孔子在這里教導子路多聽從長輩的意見,不可一意孤行,是因為子路生性勇猛沖動,而冉有生性懦弱,畏畏縮縮,就要行事上就要加以鼓勵,否則便會止步不前。孔子對子路和冉有的教導就是依據他們的性格特徵的不同。

2.因環境不同而辯證對待孔子所實踐的因材施教原則,是一個符合辯證法的原則,根據不同的客觀對象來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和引導培養,以收到實際效果。[3] 這是體現因材施教教育原則的最典型之處。但因材施教的前提是要充分了解不同學生的不同特性,孔子對自己的不同學生有不同的形容和評價,對自己不同弟子的性格十分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孔子主要通過談話和個別觀察的方式了解學生的特點。在《論語》中,有很多弟子聚集在一起談話交流的語錄片段,有師生兩人的對話,在直接的談話交流中,孔子「聽其言而觀其行」孔子能夠直接客觀的了解某個學生的性格特點及志向。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子張跟孔子學習如何從政為官。孔子教導他要善於聽取多方面的意見,可以減少疑惑,再謹慎的去說出自己的疑惑,就會很少怨言。擁有了豐富的見識,就能消除大部分的危害,謹慎的做事情。那樣做就很少後悔。說話少怨言,做事少後悔,慎言慎行,是孔子對子張的勸解。為官之道有許多的方面需要注意。有的要恭,有的要敬,有的要擔當,但是對子張這個弟子,孔子還是比較了解,子張為人處世比較偏激。孔子提出來要慎言,慎行。子夏一度在莒父做地方首長,他來向孔子問政,孔子告訴他,為政的原則就是眼光要放長遠,切勿居於當下。百年大計,豈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想很快就能拿成果來表現,也不要為一些蠅頭小利花費太多心力,要顧全到整體大局。凡事先有量變,才會有質變,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萬不可焦躁,如果做事一味追求速度,逆其道而行之,結果反而會離目標更遠。如果想要快速完成某件事,其效果未必會好,甚至大失所望,萬不可急於求成。子貢問孔子,子張和子夏誰更優秀?子張才學過人,失在有些邪辟,喜歡文過飾非。在《論語·先進》里孔子又說子張「師也過,商也不及」,即認為子張性格有些過於張揚,子夏性格有些過於軟弱,並說「過猶不及」,太過與不及均是不足,過猶不及,就是孔子中庸之道最經典的表述。孔子並未直接回答,但卻認為他們都沒有達到中庸之道。因材施教這一教學思想從古流傳至今並非出自孔子的言論及《論語》,而是出自朱熹「孔子教人, 各因其材。」[4]通過剖析因材施教的涵義,藉助《論語》中孔子教學實例分析這一教育思想一直被歷代所推崇的原因。隨著時代的發展,「因材施教"由原來的教學方法逐步提升為一種人才培養的理念。所謂因材施教,是指教師從學生的個性和潛力、能力實際出發,使教學的深度、廣度、進度都適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時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個性差異,使每個人的才能品行獲得最佳的發展。[5]                     

        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論基礎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誨原則最初體現在他的招生和講學體制上。在講學方式上,孔子以個別講學為主,集體講學為輔。就像宋朝的《孔子授學圖》中,描繪的是孔子周遊列國回到魯國以後開門授徒的場景。在當時時代背景下,士階層不斷擴大,為滿足人才與政治需要,以前的學在官府轉移到學在百姓。孔子創辦私學正好與此相適應,所教授的學生遍布社會各個階層。此外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還體現在對學生的教育過程中,教授方法會依據學生的資質和能力進行變化。最後,孔子在觀察和深入了解學生上也極為重視。

1.回歸教育公平,推動學生發揮所長                        因材施教從受教育的角度看,「材」即是資質。它會以記憶力、觀察力、注意力、思維能力的形式表現出來,包括受教育者的個性特長、認知和學習能力素質差異等因素。孔子認為人類的先天資質存在高低敏拙之分,大體可分為四個等級。他認為:「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學者,民斯為下矣。」 [6]與此同時,孔子把學生個性特長也看得尤為重要。個體資質為表,個性差異為里,表裡相互區別又密不可分,表裡結合在人成才過程中占據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古代聖賢孔子對於人性觀的看法是性近習遠。雖然孔子的這一人性論觀點建立在「上智」、「中人」與「下愚」人性等級的基礎上,但這體現了孔子在認識論上的一個突破,即他認為人的先天素質沒有多大差別,而後天習得對一個人的影響作用巨大,這就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可能、人人都需要受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儒家思想體系中,「仁」是一種發自家庭又超越家庭,延及社會、國家乃至整個人類、自然、宇宙的愛。但孔子的「愛」是有差等的愛,區別於墨子的「兼愛」。不管是聯系古代還是反觀當代,作為偉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德才兼備的君子。而以「仁」為核心的「仁德之愛」思想作用於教育領域,實則體現了孔子教育的根本出發點與落腳點便是關注人的心性,通過道德規范與道德教育引導人向善「愛」人。同樣在教育中更加註重仁愛為基礎的公平教育。孔子開平民教育的先河,把教育從宮廷轉移到民間,給平民教育權利,給平民上升通道,給平民發展空間。在孔子的教學中偏愛富甲一方的子貢,常愛經常頂撞他的子路,深愛「在陋巷,人不堪其憂」的顏回,甚至也愛「朽木不可雕也」的宰我。                            2.尊重人性本質,促進全面發展                          孔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孔子這句話道出了因材施教的秘密。竭,盡也,「叩其兩端而竭」,即盡人之性。孔子被大家稱為聖人,大家都認為他是博學多才的人。孔子說:「我都知道嗎?我實在也是無知啊。有一個淺陋的人問我問題,問得空空如也,我也不知道怎麼回答,也是空空的,我就從他疑問的地方反過來扣問他,則答案自現。」孔子這里的對話表達了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問題即答案。學會問問題有時候比拿到道答案更重要。很多時候,答案就在問題的背後。來問的人,要麼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要門能夠識得真面目,但是心裡不願意接受。因此,很多問題背後就帶著答案,只需要從問題的兩端去逼近問題的真相,讓問的人自己說出來。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在四科成就最高的孔門十哲。在課程結構中,無論是從六經的「詩、書、禮、樂、易、春秋」,還是從六藝的「禮、樂、射、御、書、數」,涵蓋了當今素質教育德、智、體、美、勞的全部內涵,還包括軍事教育,其課程體系給每個學生提供了多元發展的空間和個性發展的可能性。造就了軍事天才樊遲,武士典範子路,外交奇才子貢,道德楷模顏回,可南面稱王的冉雍,著名學者卜商子夏。孔子學生眾多,性格卻千差萬別,孔子就針對每個人的特點進行針對性教育。以發展學生的個性為目的,即以形成思想觀點上的一定程度的差異為目的,以形成學生獨立判斷力,使他們具備學習新知識、創造新知識的信心和勇氣為目的。「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設禮稍誘子路,子路後儒服委質,因門人請為弟子。」(《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路為人雖性格莽撞好勇但性情正直真誠,豁達不羈,面對子路如此至真至性的學生,孔子時時教導循循善誘,是他從平平無奇的莽夫蛻變成舉足輕重的國家重臣。公冶長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學生呢?用孔子的話說: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如此說來公冶長是一個有前科的弟子,受過牢獄之苦,但孔子並不介意他的過去,過去之事既已成為歷史,重要的是當下。孔子被他的人格魅力征服並把女兒許配給他,說明孔子極為信任公冶長。孔子這些弟子有來自下層的背景也很復雜的人,有品行不端正,做過壞事的人。只要拜他為師,都能夠接受教育,不計前嫌,改邪歸正,服務社會。由此可見,孔老師招收學生,不講門第、不計貴賤、不分賤智、愚賢不肖,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堅持因人因材施教。

三、因材施教觀對後世的啟示                                  作為一種教育原則與方法,因材施教一直被人們奉為教育的最高層次。其含義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因材施教是教學中一項重要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質,教師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來有針對性的教學,發揮其長處,彌補其不足,激發興趣樹立信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7]在我國,自孔子最早創造因材施教教育原則以來,中國古代教育史上不少後來的教育思想家都有對這一教育原則進行提倡與補充,例如孟軻「教亦多術」、王夫之「因人而進」的教育思想等。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因材施教都是一個歷久彌新的話題。然而,當前某些學校以應付升學考試為目的,教育內容以應試知識為主,就如同科舉制,違背了教育的本質與初衷。因材施教本著滿足個體多樣化發展的需要,同時適應社會各方面人才的需要的目的,很難在應試教育的土壤中立足紮根。同時,我國教育的授課形式仍然以大班級授課為主,這也是使得「因材施教」教育原則很難取得實踐成果的重要方面。

1.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因個體差異而施教            我國人口眾多,學生規模大,班級集體授課的形式有其一定的優越性,能夠提高教學效率。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或是幫助教師根據個體差異進行因材施教的一種有效方式。例如,打破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在課堂上增加互動、實驗等實踐活動,在提供同樣、平等的學習資源的基礎上,提倡學生自己選擇、自己動手與實踐,因此在此過程中不同學生會得到不同的發展,可以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從而有利於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無論是國際教育還是當前中國的教育政策,都體現出共性與個性、社會需要與個人發展的統一的需要。美國及西方一些國家等其注重個體價值的教育觀念確實有其可取與成功之處。而與之形成對比的我們國家的教育卻呈現出功利化狀態,在市場利益、考試升學等因素的影響下,我國當前的學校教育「工廠」確實能夠「生產」出大批量的合格人才,卻很難培養出所期望的創新型國際人才。教育的本質目的便是培養人,造就你自己,而不是造就「千篇一律」、個個合格卻個個不精、沒有特色的個體。因而落實到教師課堂教學應當時刻將因材施教作為自己教學的指導性教育原則,根據不同的學習環境與學生差異靈活地運用自身的教學經驗與智慧設計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在教育實踐中,教師應當注意觀察不同學生不同的性格特徵,從而選擇「退之」還是「進之」。同時要注意關注不同學生的學習習慣與學習方式,有的學生適合自主學習,有的學生適合督促學習,有的學生喜歡靠後排坐,有的學生喜歡靠前排做,這些學習習慣與方式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極為復雜,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教師應注意觀察學生不同的學習行為,從而針對性的進行學習指導;另外,對待成績相對不好的學生不應該簡單放棄,而應該給予更多的關心,明確他們的不足之處並因材施教進行教育,教師還應該鼓勵學生發展特長與興趣,不能一味灌輸知識、給予學生過多的作業負擔、佔用學生過多的課外時間,抹殺學生的興趣發展等。設置第二課堂,這需要學校以及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例如,學校可以開設各種各樣的興趣班,通過走班制的形式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資源。學生可以通過參加興趣班學習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學校教育我們可以試著從小的方面逐步做些改變,初步探索與實踐因材施教教育原則。社會方面,加上課外輔導班、少年宮等其他社會組織機構的輔助,幫助學生發展興趣,根據學生的不同愛好與興趣進行教育,發揚教育育人的本質目的,進行因材施教。學生的綜合素質與特長才藝在未來升學或者就業中極為重要,而這卻正是學校教育所缺失的。社會所需要的是創新型、綜合素質能力高、能夠在某方面有特殊能力的專業專門性人才,而這不是簡單的知識堆積就能做到的。只有一個人不能被替代時,成為他自己時,教育培養人的目的才能達到,社會人才需要才會得到滿足。因此,實行因材施教教育原則在我國當前的教育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2.立足學生興趣,家庭教育激發孩子探索精神                                                                                    家庭教育應當承擔起首要的責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在童年時期的情感培養與道德熏染是孩子心性發展的第一步。教育是愛的事業,愛是教育的靈魂。「愛」的教育是一種關注心性、引導人向善愛人的教育,因此,他不同於傳統的知識教育,不是簡單的說教就能夠實現,而更應注重父母在平時生活中言語行為的影響和感染與言傳身教。因此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長應注意了解、認清孩子的興趣與志向所在,根據孩子自身的條件與實際去培養孩子,而非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思想去控制、「教育」孩子,替孩子做決定,從而做到因材施教。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因材施教與之相協同。在教育中,父母首先要深入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特徵,興許愛好並加以鼓勵激發孩子的潛能。在處理問題上要善於接納孩子的情緒,認同孩子的感受,與孩子同感共情。孩子的情緒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甚至是非常離譜的、幼稚的,家長要先表示接受,這樣才能讓孩子找到一個安全的情感根據地,將自己的想法告訴父母,從而讓父母認識孩子的內心世界,及時予以正確引導。同時,孩子得到尊重,同樣會尊重父母,也更容易接納父母的建議。父母要了解孩子們的情感世界,搞懂他們最需要什麼,無為而治,順其天性,注重人格塑造,讓他們做一個坦盪的君子。父母要跟孩子多交流,要做朋友,要摒棄傳統的教子理念,要尊重孩子,使其人格獨立。因材施教作為傳統的教育思想繼承發展至今,歷經千年沉澱依舊煥發生機,從它的產生開始就一直作為歷朝歷代教育思想的精華所在,是教育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原則。弘揚而踐行,成為當代教育踐行的基本理論來源。

Ⅱ 談談你對因材施教的理解

因材施教是教學中一項重要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在教學中根據不同學生嫌耐汪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質,教師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來有針對性的教學,發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材施畝念教具有豐富的現代內涵,它的實施需要貫徹四個方面的原芹仔則。因材施教對於教師、家長、學校以及教育公平的實現都具有重要意義。

Ⅲ 淺談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因材施教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它的實質和我們現在要說的「分層教學」是一致的。初中學生在數學基礎、學習能力、學習態度以及生理發展和心理特徵上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而且一個班級里人數較多,如果在教學中採用「同一模式」的教學方法、按中等學生的水平授課,長期下來必然形成尖優生「吃不飽」,後進生「吃不了」,尖優生失去學習興趣,後進生對學習喪失信心,嚴重阻礙了每個學生的發展,也嚴重影響了整體的教育教學質量,這顯然與新的課程標准理念:「數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背道而馳。因此教師必須更新觀念,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從實際出發,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個人的創造能力,激發創新思維,才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學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終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
一、分層教學實施的原則
1.水平相近原則。在分層時應將學習狀況相近的學生歸為「同一層」。
2.差別模糊原則。分層是動態的、可變的,有進步的可以「升級」,退步的應「轉級」,且分層結果不予公布。
3.感受成功原則。在制定各層次教學目標、方法、練習、作業時,應使學生跳一跳,才可摘到蘋果為宜,在分層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4.零整分合原則。教學內容的合與分,對學生的「放」與「扶」,以及課外的分層輔導都應遵守這個原則。
5.調節控制原則。由於各層次學生要求不一,因此在課堂上以學、議為主,教師要善於激趣、指導、精講、引思,調節並控制止好各層次學生的學習,做好分類指導。
6.積極激勵原則。對各層次學生的評價,以縱向性為主。教師通過觀察、反饋信息,及時表揚激勵,對進步大的學生及時調到高一層次,相對落後的同意轉層。
二、分層教學的實施
1.學生層次化。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數學基礎、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學習成績的差異和提高學習效率的要求,可將學生依上、中、下按3:5:2的比例分為A、B、C三個層次:A層是拔尖的優等生,即能掌握課文內容,獨立完成習題,完成教師布置的復習參考題及補充題,可主動幫助和解答B層、C層的難點,與C層學生結成學習夥伴;B層是成績中等的學生,即能掌握課文內容,獨立完成練習,在教師的啟發下完成習題,積極向A層同學請教;C層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即能在教師和A層同學的
幫助下掌握課文內容,完成練習及部分簡單習題。
2.教學目標層次化。分層次備課是搞好分層教學的關鍵。教師應在吃透教材、大綱的情況下,按照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設計好分層次教學的全過程。確定具體可行的教學目標,分清哪些屬於共同目標,哪些屬於層次目標。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還應有具體的要求,如對A層的學生要設計些靈活性和難度較大的問題,要求學生能深刻理解基礎知識,靈活運用知識,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對B層的學生設計的問題應有點難度,要求學生能熟練掌握基本知識,靈活運用基本方法,發展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對C層的學生應多給予指導,設計的問題可簡單些,梯度緩一點,能掌握主要的知識,學習基本的方法,培養基本的能力。
3.教學過程分層。教學分層是課堂教學中最難操作的部分,也是教師最富創造性的部分。為了能鼓勵全體學生都能參與課堂活動,使課堂充滿生機,教師應將有思維難度的問題讓A層的學生回答,簡單的問題優待C層的學生,適中的問題回答的機會讓給B層學生,這樣,每個層次的學生均等參與課堂活動,便於激活課堂。學生回答問題有困難時,教師再給他們以適當的引導。對B、C層的學生要深入了解他們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幫助他們解答疑難問題,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精神,讓他們始終保持強烈的求知慾。對於A層的學生在教學中注意啟發學生思考探索,領悟基礎知識、基本方法,並歸納出一般的規律與結論,再引導學生變更問題幫助學生進行變式探求。對A層學生以「放」為主,「放」中有「扶」。
4.課堂練習分層。分層練習是分層教學的核心環節,其意義在於強化各層學生的學習成果,及時反饋、矯正,檢測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把所理解的知識通過分層練習轉化成技能,反饋教學信息,對各層學生進行補償評價和發展
訓練,達到逐層落實目標的作用。因此,教師要在備課時,針對學生實際和教材內容精心設計編排課堂練習,或重組教科書中的練習,或重新選編不同層次的練習,在選編三個不同層次的練習時,必須遵守基本要求一致,鼓勵個體發展的原則。
s.作業分層。作業能及時反饋不同層次學生所掌握知識的情況,能反映一堂課的教學效果,又能達到初步鞏固知識的目的。』因此,作業應該多層次設計,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題量、不同難度的作業,供不同層次學生選擇,題型應由易到難成階梯形。C組做基礎性作業; B組以基礎性為主,同時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題目;A組做基礎作業和有一定靈活性、綜合性的題目。使得作業的量和難度使每個學生都能「跳一跳,摘到蘋果」。從而調動各層次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6.測試分層。測試是檢驗一個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我們不能用同樣的要求、標准去衡量每一個學生。在試題編制中,我們依據教學目標,把測試題可以分基礎題和分層題,其中每份測試卷中基礎題佔80分,層次題各20分,可完成本層次題也可完成高一層次題,若完成高一層的測試,則該部分得分加倍。
總之,實施分層教學雖然有一些不足之處,但不能否認分層教學能面向全體學生,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真正實現了新課改理念,達到了因材施教的教學目的。而如何使這種教學方法更好發揮它的作用,需要我們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學習和探索。

Ⅳ 如何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共談了一百條建議,讀著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書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深深得振撼著我。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話是那麼實在又那麼在理,列舉的每個事例是那麼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經碰到過的許許多多的問題,他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態度不得不讓人欽佩,覺得自己十幾年的書教得是那麼失敗。 盡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著一顆顆乾渴的靈魂。他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著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常讀常新,每次讀都有新的收獲與體驗。 在第一條,蘇大師就提出了一個至今令許多老師頭疼的問題:就是為什麼早在—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葯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這個問題不光是在蘇大師所處的那個年代存在,就是在當今,絲毫未見減少。說起這裡面的原因,教師大都歸結為學生不知道學習或者腦子笨,家長不配合。而不是積極地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那麼造成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蘇大師在提出問題後,直接了當地做了解釋:這是因為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里,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這句話說白了,就是我國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應該說,這條教育原則,對每一個從事教育的人來說都是耳熟能詳。我們在制定計劃時也經常說,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而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有幾人能做到這一點呢? 看看我們周圍的老師,有幾人能做到這一點,不同類型的學生上著同樣的課,提著同樣的問題,做著同樣的作業,考同樣的一張卷子。即使做錯後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樣的。試想,這樣下去,怎會去個別對待,怎會不產生差生呢?這也難怪我們很多教師也包括我在內不停地抱怨我們的課堂上學不聽話,搗亂紀律了,也難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成效了,難怪我們每天被學生折騰心浮氣躁、精疲力盡了。 面對文化基礎普遍較差、個性極強、對學習需求層次不同的學生,如果教師仍按統一化的標准實施教學,將較難把握課堂教學目標和要求,課堂教學難以有效地開展。統一化的教學不利於基改液銷礎較好的學生進一步發展,對那些本來就學習吃力的學生的學習興趣無疑是莫大的打擊,導致這部分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流核游失。要改變這種狀況,因材施教顯得極為必要。 要想「個別對待」「因材施教」,就必須對這「個別」「材」進行細致的了解,諸如其性格脾氣、家庭背景、學習方式、思維特點等等加以熟知,從而在課堂上為不同的學生創造能發揮埋州他們自身能力的學習情景,「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樣他們都會感覺到他們也是在不停地進步,才會「點燃起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要做到這一點,確實不是很容易的。我很想問問蘇大師,在大班化教學中,照顧到每一個孩子的差異如何實現? 怎樣因材施教?我認為我們要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這是使全體學生共同進步的一個有效措施,也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實處的一種有效的方式。實施分層教學模式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讓所有學生學有所得、促進學生成才的有效途徑。同時,實施分層教學能促使教師不斷探索適應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方法,從而提高自身分層教學,它是一種教學策略,也是一種教學模式,更是一種教學思想,它強調了「教師的教要適應學生的學,學生是有個性差異的,不能以犧牲一部分人的發展來換取另一部分人的發展,學生的個體差異是一份寶貴的可供開發的教育資源」。 我們對「分層」的正確認識是分層教學取得成效的前提,把建立正確的分層觀念作為實施分層教學的首要內容,務必使他們認識到:分層是為了學生發展的需要,而不是給學生劃分等級,也只有這樣,才能改變以往只著眼於少數優秀生或「齊步走」的狀況,教師只有提供不同層次的教學,才能促進有差異的學生得到普遍發展。脫離那些不切實際、無用的教學,盡可能的做到因材施教,這才是真正的教學中的平等。分層教學說起來容易也是做起來比較難,目前我自己做的也不夠好,這不僅需要教師付出辛勤的勞動,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藝術,就像蘇大師在文中提到的那位數學教師的數學課。藝術技巧怎麼得到,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不斷實踐摸索、不斷總結,使自己的教學藝術技巧不斷上新的台階

Ⅳ 解讀因材施教的當代內涵及如何進行因材施教

所謂因材施教,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育者應該尊重和承認學生的個性差異,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使教學的深度、廣度、進度適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同時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個性差異,使每個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發展。其掘搏實因材施教是一種教學模式,也是一種教學方法,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使教學的深度、廣度、進度適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時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個性差異,使每個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發展。在學校教學中,學生的個體差異尤其明顯,所以學校教育應以人為本,尊重學生個性差異,促進學生個性發展。通過對學生需要的引導,興趣的培養,積極發展學生個性的獨立性、創造性,教學應視學生具體情況予以個別對待、因材施教。為此本人在教育教學中利用分層教學進行因材施教: 1、對學生進行分層。 先從各方面了解每一個學生,包括成績,行為,家庭情況,作業是否主動完成、責任心以及班級中和誰關系最好等等。然後再徵求學生意見的基礎上對學生分層,分為:「優秀層、中等層和學困層」或叫做A層、B層、C層。讓小組學生根據自己在上學期期末測試成績和自己平時的課堂表現,對自己定一個本學期目標,讓他們心目中有一個向上一層跨越,激進學生的進取心理。 2、教學設計分層。 學生分層之後,分層備課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分析掌握不同層次學生的基礎上,吃透教材、教參和大綱,按照不同層次學生實際情況,因材施教,設計好分層教學的全過程。首先應為教學目標分層,課堂教學目標是支配課堂教學進行的主線,既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教學的歸宿,一般每一節課時的教學目標分為基本目標和較高教學目標兩類,要求A層學生達到「較高教學目標」,B層學生在達到「基本教學目標」的同時並鼓勵他們積極參與「較高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C層學生達到「基本教學目標」。其次對教法和學法也應嘗試分層,比如「課堂提問」,課堂提問不僅能及時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更能啟迪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樂趣。一堂課成功與否關鍵是能否調動學生積極性,能否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學有所得。對於基礎題可先讓C、B層學生回答,對於邏輯性較強、難度系數較高的問題則由A層學生回答,這樣既能提高提問的普遍性、針對性,同時採用四人小組討論並由C層學生回答的方式,激勵各組相互競爭,增強他們的信心,對於A層學生負責本組討論學習並對C層學生指導和幫助,他們也感到有壓力絕不敢放鬆,從而達到較高的教學目標。 3、為有效達到分層教學,因材施教的目標,還對學生進行作業分層、個別輔導分層、評價分層。 學生要學有所獲,老師想深入了解不同層次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反映一堂課的教學效果,分層作業是其核心環節。作業應分成必做題、同步選做題和練習卷選做題幾類,讓學生根據分組或根據自己能力必做必做題和選作同步題和練習卷選做。 教學中,個別輔導是學生牢固掌握和鞏固提高的重要環節。除課堂上給學生輔導外,課下還可以採用以下輔導形式:①小組內對口扶貧,實行一對一幫扶,既A層學生輔導B層學生,B層學生輔導C層學粗扮生,對於三個層次的學生都不能解決的問題可在小組交流討論,或請教老師。②利用早讀、午自修和其他方式對C層學生進行個別輔導,主要鞏固基礎知識,並查漏補缺和鞏固練習方式,更深層次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對學生分層評價也是提高分層教學的有效機制,是實施分層教學的有力保證。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採取不同的評價標准岩散灶,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功能和激勵機制。可結合個體評價和小組內評價兩種方式,通過這樣兩種評價,充分調動各層次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情感,加強學生間的團結互助,從而實現大面積提高數學課教學質量。 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採用了分層教學、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讓以往「優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的現象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改變,在整個班級中出現了「你追我趕、奮勇向前」的可喜局面,同時也形成了班級同學間「團結互助、共同提高」的良好學習習慣。使整個班級在期末測試中及格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困難,增加了老師的工作量,需要付出比以往更多的精力和汗水。總之,嘗試採用這樣的教學方法,有利於發展學生思維,能使各個層次的學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達到了「優生更優、學困生進步」的良好效果。

Ⅵ 淺談教學中教師應如何因材施教

由於小學生接受數學知識方面有的反應快理解快,有的則反省遲鈍理解慢,因此,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生因材施教。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達到快樂學習的目的。因材施教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的需要,將所任教的學生,按學習能力狀況劃分為不同的層次,從而展開教學,來提高教學效率的一種教學方法。下面就談談本人在因材施教教學中的一些體會。
一、 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首先,我們必須要承認人的個性差異。受遺傳因素、家庭教育及社會環境因素影響,每個學生對於數學的理解能力、學習興趣、感悟能力有著很大的差異,以及受其基礎知識掌握的影響。學生在學數學的過程當中就自然而然的出現優劣。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就會發現有些學生根本不需要老師多講,知識掌握得很好,一節課下來迫於紀律的約束,老老實實陪著讀書,浪費了許多時間。這種學生一般佔一個班的四分之一左右。還有一些學生,老師按照正常的授課他們也只能聽到8分懂,學得糊糊塗塗。一個班大概也佔四分之一左右。面對這種「吃不飽」和「吃不了」的現象,如果我們的教學採用一刀切的原則,勢必就會造成好的學生得不到培養,成績差的學生得不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因此受到很大的打擊。這時,因材施教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 課堂教學的因材施教。
要做好因材施教教學,首要任務是對學生要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從學生的智力因素、學習習慣、基礎知識各各方面都要了如指掌。把學生從知識能力方面分為好中差三類,當然這種分類應該是模糊的,不公開的,只是存在於老師的心目當中,並不要向學生宣布,更不能以此來安排學生座位。以免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利於班級的團結。把學生分好類後,課堂上就可以分槽喂養了。
1、知識結構設計的合理安排
數學課本和課程標准對學生的要求都是針對中等學生而制定的,它要面對絕大部分的學生。如果我們的課堂只是講了這一點點東西,部分優秀的學生就會覺得太簡單,課堂上很無聊。我們要在數學課堂上設計一些課外的、富有挑戰性的知識補充進來,或者把課本上的一些知識發散開來,以滿足部分學生的需要。
2、問題上的優化設計
不同層次的學生,我們要給他們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老師的提問是很有藝術性的,問得太難學生答不上,最後老師自問自答,課堂沉悶,問得太簡單,學生得不到提高,也覺得沒意思,課堂顯得沒有深度。要把握好問題的難易度,給不同層次的學生提難易適度的問題,要讓他們想一想能夠得著,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跳一跳,摘到桃子」。還要跟據學生的個性特點,提他感興趣的問題,調動他的積極性。想像力非富的學生多提猜測性的問題,理解力較強的學生多提邏輯思維性的問題,表達能力強的學生多提概括性的問題,膽小靦腆的學生多提書上能找到答案的問題,成績較差的學生多提基礎知識概念性的問題……等等。好的問題能讓全班的孩子都參與到課堂中來,讓每一個孩子都體驗到成功的感覺,我們的課堂也因此變得生動而活潑。
3、教學上不同的要求
不同層次的學生,對於知識的形成過程和掌握程度我們都要有不同的要求。過高或過低的要求都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如在教學《圓的面積計算》這個內容時。公式的推導過程復雜而難以理解,字母運算也較多,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根本就不能掌握。這時我只要求這些學生掌握最後的計算公式就可以了,對於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對於公式推導過程一定要求掌握。鄧小平同志說過,我們教師培養的大部分是普通勞動者。對於學生當中的後進生,我們教師確實要做到心平氣和,課堂上也允許個別學生聽不懂課,到了課後我們還可以用單獨輔導來彌補。
三 、 課後練習的布置
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我准備了三套作業。一套是全班都要做的,即當天新授的內容必需鞏固的知識。一套是思考題,每日一題,給班上思維能力強的學生做,帶有一定的趣味性。一套是根據實際情況對班上部分成績落後的學生出的基礎題,多數是計算類,文字題或近段時間內他們掌握不太好的知識點,等等。因為每套題目的量都不大,學生是選擇性的做,所以並沒有加重學生的作業負擔。知識本是一種積累,一個學期下來,做思考題的同學可以做到60道左右,見多識廣了,思維自然也開闊了。有時我忘記出題目,學生還追著要做,而且做思考題的同學還越來越多。做計算題、基礎題的同學受到長期訓練,計算能力也得到顯著提高,基礎知識也打牢了。
四、分層評價
把智力水平不同、基礎能力不同的學生用一個標准來評價,很顯然是不科學也是不平等的。這種評價方式會讓基礎差的學困生永遠抬不起頭,也讓成績優秀的學生高高在上,產生優越感。我的方法是分層評價。我把班上成績接近的學生按4人或5人分為一組,小組內的同學從作業、平時測驗、上課回答問題等方面來進行競爭。因為同組的同學實力相當,所以競爭也非常激烈。一個月評選一次,加以獎勵。這樣成績中下等的學生擁有同樣獲勝的機會,也能得到獎品,他們的自信心也能得到極大的提高。成績非常好的學生,由於同組的實力都很大,也會失敗,更加激起他們的鬥志,讓他們知道,只有加倍的努力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時刻都有緊迫感。
在這兩年的教學與探索教學中,我覺得因材施教教學對提高教學質量有著很大的作用。關鍵在於在平常教學中要堅持,只要做到持之以恆,把細節做好,功到自然成。

Ⅶ 對因材施教的理解及感悟

對因材施教的理解如下:

課程設置隨意且單一,缺乏材由於缺乏一本被普遍認可的使用教材,因此,聲樂教學沒有一個規范的教材指導,各個學校也是自選教材或者由教師自編教材。

這就使得聲樂教學不能在某種意義上得到統一和同步,而是成為相對較為隨意的一個學科,這不利於各個高校間教學經驗的分享,不利於聲樂教學的發展和完善。

另一方面,在教學內容上,由於授課教師沒有實踐經驗,只能讓學生「照葫蘆畫瓢」,模仿一些在聲樂方面取得一定成績的名人,這樣的教學使得學生們「同類化」和「外在化」,只神扮能學到名人的表象,不能得其精髓。

因材施教是生成性而不是封閉性的概念,教師對學生的個性及其差異應該保持一種開放的態度,教育目標和方法手段也應該根據對學生個性的認識程度及時調整。

如果因為對學生個性特質的碎片化了解拆培就武斷地給學生貼上某種標簽,然後貿然地、簡單化地因標簽而教之,雖美其名曰因材施教,卻只不過是因教師的刻板印象而施教。

Ⅷ 因材施教作為教學的原則之一,對此你有怎樣的認識

因材施教是教學中一項非常重要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胡談高原則,具體表現為教師在教學中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質,選擇適合每個學生各自特點的學習方法,進行針對性教學。發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信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材施教要求教師要做到:1.堅持課程計劃和學科課程標準的統一。2.了解學生,從實際出發進行教學。3.善於發現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老師應該這樣做:1.適時布置作業,及時批改,發現問題及時糾錯。2.尊重學生的愛好。3.教師要消除偏見,不要厚此薄彼。

因材施教就是指針對學生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針對性教學,揚長避短,促進全面發展,實現教育公平。

Ⅸ 試談在語文教學中怎樣做到因材施教

在語文教學中怎樣做到因材施教
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面向全體學生、促使學生全面發展、促使學生主動地發展等全新的教育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並體現在我們的教學行為、教學過程中。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為了更有效地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質,培養受教育者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材施教這一教學原則,重新受到人們的關注。因材施教,是教派凱育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基本法則,而不是一般的可供隨意選擇運用的教育技巧或方法。它對教育行為的影響和作用,是帶有根本性的、普遍性的。
一、因材施教的概念與特徵
兩千多年前,中國偉大的思想教育家孔子,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創造出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因材施教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
有一個流傳甚廣的經典故事,對孔子的「因材施教」作了生動有力的說明。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這段對話的意思是這樣的——子路問孔子:「聽到您講的道理就應該付諸實塵正喚踐嗎?」孔子說:「你有父親和兄長,(有事應該徵求他們的意見)怎麼能聽到我講的道理就付諸行動呢?」冉有問孔子:「聽到您講的道理就應該付諸實踐嗎?」孔子說:「應該馬上付諸行動。」公西華(弄不明白了),就問,他們問同樣的問題,您對一個說不行,對另一個說行,這是怎麼回事呢?孔子說:「冉有性情懦弱,所以要激勵他大膽去做;而子路勇武過人,所以不能讓他冒進。」)所以後人贊道:「夫子教人,各因其才。」 更令人贊嘆的是,孔子的因材施教造就了七十二「賢人」。可以說,孔子用驚人的教學成果,證明了因材施教的科學性和巨大的作用。
二、因材施教的理論基礎
(一)中國古代教育史上的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倡導者,是我國春秋時代偉大的教育家孔丘(前551~前479)。根據《論語》記載,孔子對不同的學生提出的同一個問題,總是針對學生材質稟賦的差異,或者根據自己對學生發展的預測和期望,給予不同的解答。如《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仲弓問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司清首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言刃。」孔子時還沒有出現班級教學,雖有集體講習,卻重在個別教育。而個別教育,正是因材施教的最好形式。孔子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給予個別解答,從不給予唯一的答案,也不限於單一的形式。因此,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在也孔子教育實踐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據《論語·先進》記載:「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宋代學者朱熹在《論語集注》中,對這一則記載的注釋是:「弟子因孔子之言,記此十人,而並目其所長,分為四科。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於此可見。」這就是「因材施教」這一命題的出處。
「因材施教」雖不是孔子的原話,卻是對孔子教學實踐中一條基本原則的准確概括。這條教學原則,造就的不僅僅是上述四個學科、十個學生。正如程顥、程頤兄弟指出的那樣:「四科乃從夫子於陳、蔡者矣,門人之賢者固不止此。」 《史記·孔子世家》說:「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二。」這樣一批稟賦才能各有所長的學生,為當時的社會管理、經濟發展、道德進步和文化普及,提供了堅實的知識基礎和豐富的人才資源。孔子之後的歷代教育家,不論是否儒家道統的傳人,都不乏堅持因材施教教學原則的案例。
(二)中國近現代教育史上的因材施教
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1868~1940),曾經擔任過南京臨時政府的教育總長,後來又長期擔任北京大學校長,對中國近現代教育的發展,尤其是對於美育的提倡和實踐,都作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他不僅致力研究西方美學和教育,而且對中國傳統的教育遺產,也進行了認真的批判繼承。他同樣重視因材施教,曾經明確指出:「總須活用為妙。就是遇有特別的天才的,總宜施以特別的教練。在學生方面,也要自省,我於那幾科覺得很困難的,須格外用功些,那幾科覺得特別喜歡的,也不妨多學些。總之,教授求學,兩不可呆板便了。」蔡元培先生主張對「特別的」和「天才的」學生,都分別「施以特別的教練」,這就是因材施教原則的具體體現。現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1891~1946),在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方面,都做出了富有創造性的貢獻。他主張教師的教學必須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學生的能力,「學得多教得多,學得少教得少,學得快教得快,學得慢教得慢」,反對不問實際的「先生只管教,學生只管受教」的陋習。如培養兒童創造力問題,他以形象的比喻,闡明了因材施教的原則:「需要因材施教。松樹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樹的肥料培養牡丹,牡丹會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養松樹,松樹受不了,會被燒死。培養兒童的創造力要同園丁一樣。首先要認識他們,發現他們的特點,而予以適宜之肥料、水分、太陽光,並須除害蟲,這樣,他們才能欣欣向榮,否則不能免於枯萎。」
(三)世界教育史上的因材施教
如果把視野擴展到國門之外,我們還可以發現:世界著名教育經典,同樣不乏因材施教的記錄。例如,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1592~1670),他在主張「一切青年男女都應該進學校」的同時,也承認青少年學生存在著「性格的區別」,「有些人是伶俐的,有些人是遲鈍的,有些人是溫柔和順從的,有些人是強硬不屈的,有些人渴於求取知識,有些人較愛獲得機械技巧。」他的《大教學論》第12章從第18節到第31節,對這些不同性格的人如何實施不同的教育,作了生動而又具體的論述,體現了他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和教學藝術。他確信幾乎沒有教不好的兒童,因為「我們差不多找不出一塊模糊的鏡子模糊到了完全反映不出任何形象的地步,我們也差不多找不出一塊粗糙的板子粗糙到了完全不能刻上什麼東西的地步」。他舉例說,「我們有一些伶俐而且渴於求知,但同時又很倔強不易駕馭的人。這種人常常是使學校受到困難的大根源,他們大部分被絕望地放棄了。但是,如果正確地對待他們,他們常常可以成為最偉大的人。」他舉出具有說服力的例子:如希臘雅典的大將塞密斯托克利斯,年輕的時候野性難馴,得到正確的教育,終於成為歷史上有影響的人物。
蘇聯立國70多年裡,產生了不少著名的教育家。著名教育家凱洛夫(1893~1978)提出的一系列教學原則之中,就有一條「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的原則」,強調必須根據學生個體的特殊情況,給以具體的指導和有針對性的教育。這實際上就是「因材施教」的同義語。
三、因材施教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今天我們實施素質教育,必須重新認識因材施教原則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充分發揮這一教學原則的積極作用。
那我們教師如何實施這一原則了?
更新教學觀念,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重要的一個觀念轉變,就是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在知識、能力以及個性特長上,都能獲得他可能得到的最良好的發展。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同一個班的幾十名學生,他們的智力能力有高下強弱之分,學習態度有積極主動和消極被動之別,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也必然有相當的差異,幾乎每個學生都不盡相同。面向全體學生,就必須使教學能為程度不同的每個學生所接受,也就必須真正從每一個或每一層次學生的實際出發,因材施教。
小學語文教學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必須在備課、課堂教學、作業、考試各個環節以及教學組織形式上進行全面的改革。
(一)備課
備課要鑽研教材,更要了解學生。要依據上、中、下各層次學生的知識能力、個性特長確定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學法指導諸方面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努力做到群體目標和個體目標的有機結合。
如備《囚蟻》時,可分別給上、中、下程度學生確定以下三種教學目標。
程度差的:
①朗讀課文,讀懂課文內容,掌握生字新詞。②了解作者在兩次囚蟻過程中的感受並感悟「沒有什麼比自由的生活更可貴」的道理。
中等程度的:
①朗讀課文,讀懂課文內容,掌握生字新詞。②了解作者在兩次囚蟻過程中的感受並深刻感悟「沒有什麼比自由的生活更可貴」的道理。③領悟文章首尾呼應的表達方法。
上等程度的:
①朗讀課文,讀懂課文內容,掌握生字新詞。②了解作者在兩次囚蟻過程中的感受並深刻感悟「沒有什麼比自由的生活更可貴」的道理。③領悟文章首尾呼應的表達方法。④了解作者的寫作特點,感悟作者的寫作手法,體會作者的文心文脈。
在確定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在了解並分析各種程度學生達到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的知識和心理障礙的基礎上,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並安排相應的教學步驟:或讀或議,或講或練;或重點講解,或放手自學;或班級授課或分組教學亦或個別點撥……從整體的角度對每個教學環節作精心設計和周密安排,這是因材施教的關鍵。
(二)課堂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要給不同程度的學生安排不同的語文基本功訓練內容。對於程度差的,應以一般性的屬記憶和理解水平的訓練項目為主,而對於程度好的,除了一般性的項目之外,還可相機進行一些屬於運用水平的難度較大的項目的訓練。
課堂提問要有針對性,要有坡度,要通過課堂提問給不同程度的學生開辟通往教學目標的渠道。
如引導學生理解《囚蟻》的課文內容和思想,可分別給上、中、下程度學生設計以下三組思考題。
第一組:
① 「我」和妹妹為什麼想養螞蟻,兩次養螞蟻的結果如何?作者的感受又是什麼。② 「 沒有什麼比自由的生活更為可貴」怎麼理解?
問題總括全文,跨度大,有相當的思維價值,有利於培養分析概括能力,適宜於無師自通的優等生。
第二組;
①「我」和妹妹為什麼想養螞蟻,兩次養螞蟻的結果如何?②養螞蟻是關愛他們,為什麼他們還逃了?③ 你怎樣理解「 沒有什麼比自由的生活更為可貴」?
化解了難點,放緩了坡度,適合中等程度學生思考。
第三組:①我」和妹妹兩次是怎樣養螞蟻的?②養螞蟻是關愛他們,為什麼他們還逃跑了?③你怎樣看待螞蟻的這種行為?④作者寫囚蟻的目的是為了說明什麼?
問題具體,答案明確,帶有較多的暗示,能較好地幫助程度差的學生「跳摘桃子」。
殊途同歸,這三組思考題,將有效地引導不同程度學生深入淺出地理解課文內容和中心,並在各自的基礎上得到相應的思維訓練和能力培養,從而使課堂教學真正面向全體,獲得較好的整體效益。
(三)作業
作業練習是鞏固知識、形成技能、遷移學法的重要教學環節,應充分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
作業內容要與教學目標相吻合,與教學內容相一致,難易有別,呈階梯式,可分為必做題、選做題和深化題,符合各層次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
如教學《囚蟻》,可分別給上、中、下程度的學生設計以下三組作業題。
容易的:
1.抄寫生字,擴詞。
2.抄寫詞。
3.填空:本文寫我」和妹妹────、────、──────────、──────,明白了───── ────────的道理。
適中的:
1.抄寫生字,擴詞。
2.分類抄寫詞。
3. 說說你對「 沒有什麼比自由的生活更為可貴」的理解?
4. 復述課文內容。
較難的:
1.抄寫生字,擴詞。
2.分類抄寫詞。
3說說你對「 沒有什麼比自由的生活更為可貴」的理解?
4. 復述課文內容。
5. 選讀趙麗宏的作品一部。
批改作業的要求應因人而異。擴詞,數量上應有區別;抄詞,程度差的,只要求寫正確,程度好的則要求分類抄寫;復述課文時,程度差的,只要內容差不多就可以了;程度好的,則要求自己組織語言生動復述。課外閱讀要每天有十五分鍾的時間,程度差的,多鼓勵;程度好的,則要求讀一些經典。
作業設計、批改和講評的分類要求,將使學生學以致用,各盡其能,可較好地促使優等生的發展和保持後進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使教學真正面向全體,獲得較好的整體效益。
(四)考試
命題要面向全體,考核知識和考核能力的試題比例要相宜,既要有相當部分的基本題適合中下程度學生作答,又要有一定比例的難度較大的附加題拉開距離,可分必做題和選做題,也可分A、B卷,要使優等生得高分有難度,後進生得高分有可能,以便從多方面調動和保護學生學習積極性。
(五)改革課堂教學組織形式
實行因材施教,必須打破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實行班級授課和分組教學甚至個別教學相結合。在人數較多、兩極分化嚴重的班級,按成績編組,班級授課和分組復式教學有機結合頗為恰當。可分為上、中、下三個組或上中、下兩個組。分組復式教學,便於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安排不同的基本功訓練內容;分組復式教學,動靜搭配,有利於講練結合,精講多練,能更多地為學生提供閱讀實踐和動筆機會,更好地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教書育人為百年大計,做為教師任重道遠,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學生應有不同的教育方法,但因材施教應是教學中顛撲不破的真理。

閱讀全文

與讀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感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餐飲的翻台率計算方法 瀏覽:992
洗發水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325
如何減壓自己的方法 瀏覽:917
小米設置通知許可權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10
如何理解名著詞語的好方法 瀏覽:303
回奶的有效方法是什麼 瀏覽:694
短文閱讀理解訓練方法和技巧 瀏覽:433
如何瘦肚子方法最快最見效 瀏覽:974
站樁的正確方法圖片相關推薦 瀏覽:401
工程學的分析方法 瀏覽:875
聽課記錄教學方法有哪些 瀏覽:101
樹葉發黃用什麼方法 瀏覽:251
酒店檢查枕頭正確方法 瀏覽:622
教學方法多樣重要性 瀏覽:787
訓練斗狗幼崽的方法 瀏覽:522
寶寶雲吞的方法簡單又好看 瀏覽:475
馬蹄扣的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161
循環鍛煉方法大全 瀏覽:847
小朋友查字典用什麼方法最快 瀏覽:840
猿輔導五年級計算方法 瀏覽: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