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城鎮規劃常用研究方法

城鎮規劃常用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3-03-22 16:53:34

1. 城市詳細規劃的指導原則和方法

城市詳細規劃應當體現總體規劃的意圖。可以提出多種方案,從功能、經濟、環境、景觀等效果和建設次序、周期等方面進行綜合的比較和論證,然後選定實施方案。在建設上宜採取綜合開發的方式(見城市建設綜合開發),以利於詳細規劃的實施。城市詳細規劃具有作為各項工程設計依據的性質,應當遵照國家和地方政府頒布的各種法規、坦襪技術標准和圓運規定等。在具體工作中,例如在編制總體規劃階段研究市中心、車站廣場、重要街道、重要地段的規劃時,往往可以通過編制一些詳細規劃的草案來深入研究其綜合功能、規模容量、空間布局等問題,以便使總體規劃的有關內容較為切合實際。在編制城市改建地段的詳細規劃時,應適當擴大規劃范圍,讓腔激按比較完整的成片地區作出改建規劃方案,並注意保護歷史性建築、考慮地區特徵和環境綠化;妥善處理新舊建築的關系和保證交通、市政公用設施的改善和發展。

2. 城市規劃內容有哪些

城市規劃是一門自古就有的學問,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知識組成。 城市規劃(Urban Planning)研究城市的未來發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綜合安排城市各項工程建設的綜合部署,是一定時期內城市發展的藍圖,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建設和管理的依據,也是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城市運行三個階段管理的龍頭。

目錄

城市規劃工作基本屬性
作用
城市發展
城市規劃的任務
城市規劃的作用
城市規劃遵循原則簡介
整合原則
經濟原則
安全原則
美學原則
社會原則
城市規劃遵循原則的細化
城市規劃布置的基本要求
城市規劃的發展歷程
城市規劃的主要內容簡介
問題
意識
研究成果
城市規劃的方法
城市規劃的發展趨勢
其他建築學分支學科城市規劃工作基本屬性
作用
城市發展
城市規劃的任務
城市規劃的作用
城市規劃遵循原則 簡介
整合原則
經濟原則
安全原則
美學原則
社會原則
城市規劃遵循原則的細化
城市規劃布置的基本要求
城市規劃的發展歷程城市規劃的主要內容
簡介 問題 意識 研究成果城市規劃的方法城市規劃的發展趨勢其他建築學分支學科展開 編輯本段城市規劃工作基本屬性
1)技術性(城市功能的合理性:土地資源、空間布局、道路和交通、公共設施和市政基礎設施) 2)藝術性(城市形態的和諧性:城市天際輪廓、城市公共空間,如街道/公園/廣場/濱水地帶/城市街區特色/標志性建築) 3)政策性(城市規劃作為公共政策過程:經濟效率和社會公正) 4)民主性(社會資源的再分配:代表最廣大的人民利益) 5)綜合性(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
編輯本段作用
要建設好城市,必須有一個統一的、科學的城市規劃,並嚴格按照規劃來進行建設。城市規劃是一項系統性、科學性,政策性和區域性很強的工作。它要預見並合理地確定城市的發展方向、規模和布局,作好環境預測和評價,協調各方面在發展中的關系,統籌安排各項建設,使整個城市的建設和發展,達到技術先進、經濟合理、「骨、肉」協調、壞境優美的綜合效果,為城市人民的居住、勞動、學習、交通、休息以及各種社會活動創造良好條件。 城市規劃又叫都市計劃或都市規劃,是指對城市的空間和實體發展進行的預先考慮。其對象偏重於城市的物質形態部分,涉及城市中產業的區域布局、建築物的區域布局、道路及運輸設施的設置、城市工程的安排等。 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知識組成的基礎是古代哲學,糅合了儒、道、法等各家思想,最鮮明的一點是講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編輯本段城市發展
城市是人類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城市的起源的原因和時間及其作用,學術界尚無定論。一般認為,城市的出觀以社會生產力除能滿足人們基本生存需要外,尚有剩餘產品為其基本條件。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圍內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市的形成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飛躍。 城市的發展是人類居住環境不斷演變的過程,也是人類自覺和不自覺地對居住環境進行規劃安排的過程。在中國陝西省臨潼縣城北的新石器時代聚落姜寨遺址,我們的先人就在村寨選址、土地利用、建築布局和朝向安排、公共空間的開辟以及防禦設施的營建等方面運用原始的技術條件,巧妙經營,建成了適合於當時社會結構的居住環境。可以認為,這是居住環境規劃的萌芽。
編輯本段城市規劃的任務
城市規劃的任務是:根據國家城市發展和建設方針、經濟技術政策、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長遠計劃、區域規劃,以及城市所在地區的自然條件、歷史情況、現狀特點和建設條件,布置城市體系;確定城市性質、規模和布局;統一規劃、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綜合部署城市經濟、文化、基礎設施等各項建設,保證城市有秩序地、協調地發展,使城市的發展建設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編輯本段城市規劃的作用
城市規劃是指城市人民政府為了實現一定時期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確定城市性質、規模和發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協調城市空間布局和各項建設所作的綜合部署和具體安排。城市規劃的根本作用是作為建設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據,是保證城市合理地進行建設和城市土地合理開發利用及正常經營活動的前提和基礎,是實現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目標的綜合手段。
編輯本段城市規劃遵循原則
簡介
城市規劃的原則有五項,包括:整合原則,經濟原則,安全原則,美學 21世紀澳門城市規劃綱要研究
原則和社會原則。 城市規劃的原則,是正確處理城市與國家、地區、其他城市的關系、城市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城市建設的內部關系等的指導思想。在城市規劃編制過程中,應遵循和堅持以下原則:
整合原則
城市規劃要堅持從實際出發,正確處理和協調各種關系的整合原則。 (1)應當使城市的發展規模、各項建設標准、定額指標。計發程序問國家和地方的經濟技術發展水平相適應。 (2)要正確處理好城市局部建設和整體發展的辯證關系。要從全局出發,使城市的各個組成部分在空間布局上做到職能明確,主次分明,互相銜接,科學考慮城市各類建設用地之間的內在聯系,合理安排城市生活區、工業區、商業區、文教區等,形成統一協調的有機整體。 (3)要正確處理好城市規劃近期建設與遠期發展的辯證關系。任何城市都有一個形成發展、改造更新的過程,城市的近期 建設是遠期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既要保持近期建設的相對完整,又要科學預測城市遠景發展的需要,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而忽視了長遠發展,要為遠期發展留有餘地。 (4)要處理好城市經濟發展和環境建設的辯證關系。注意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強城市綠化建設和市容環境衛生建設,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城市傳統風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觀;不能片面追求經濟效益,以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平衡、影響城市發展為代價,避免重復「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而要使城市的經濟發展與環境建設同步進行。人與環境是相互依存的有機整體,保持人與自然相互協調,既是當代人類的共同責任,也是城市規劃工作的基本原則。
經濟原則
城市規劃要堅持適用、經濟的原則,貫徹勤儉建國的方針,這對於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尤其重要。 (1)要本著合理用地、節約用地的原則,做到精打細算,珍惜城市的每一寸土地,盡量少佔農田。不佔良田。土地是城市的載體,是不可再生資源。我國耕地人均數量少,總體質量水平低,後備資源不富裕,必須長期堅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的方針。 (2)要量力而行,科學合理地確定城市各項建設用地和定額指標,對一些重大問題和決策進行經濟綜合論證,切忌倉促拍板,造成不良後果。我國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資源佔用與能源消耗過大,建設行為過於分散,浪費了大量寶貴的土地資源。因此,在城市發展中要把集約建設放在首位,形成合理的功能與布局結構,加大投資密度;改革土地使用制度,實行有償使用和有償轉讓;處理好土 鞏義市城市總體規劃
地批租單元的改進、產權分割下成片開發的組織形式,提高對城幣發展中可能出現的矛盾的預見性,為城市更新預留政府控制用地,以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安全原則
安全需要是人類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因此,城市規劃要將城市防災對策納入城市規劃指標體系。 (1)編制城市規劃應當符合城巾防火、防爆、抗震、防洪、防泥石流等要求。在可能發生強烈地震和嚴重洪水災害的地區,必須在規劃中採取相應的抗震、防洪措施;特別注意高層建設的防火防風問題等。 (2)還要注意城市規劃的治安、交通管理、人民防空建設等問題。如城市規劃中要有意識地消除那些有利於犯罪的局部環境和防範上的「盲點」。
美學原則
規劃是一門綜合藝術,需要按照美的規律來安排城市的各種物質要素,以構成城市的整體美,給人以美的感受,避免「城市視覺污染」。 (1)要注意傳統與現代的協調,保護好城市中那些有代表性的歷史文化設施、名勝古跡的同時,也要注意體現時代精神,包括使用新材料、新工藝,讓二者結合「神似」而不是「形似」。 (2)要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協調,建築格調與環境風貌的協調。城市規劃需要通過對建築布局、密度。層高、空間和造型等方面的干預,體現城市的精神和氣質,滿足生態的要求。
社會原則
所謂社會原則,就是在城市規劃中樹立為全體市民服務的指導思想,貫徹有利生產、方便生活、促進流通、繁榮經濟、促進科學技術文化教育事業的原則,盡量滿足市民的各種需要。 (1)設計要注重人與環境的和諧。人是環境的主角,讓建築與人對話,引人公園、廣場成為市民交流聯系的空間,使市民享受充分的陽光、綠地、清新的空氣、現代化的公共設施、舒適安全的居住環境,這種富有生活情趣和人情味的城市環境,已成為世界上許多城市面向21世紀的規劃和建設的目標。 (2)是要大力推廣無障礙環境設計。城市設施不僅要為健康成年人提供方便,而且要為老、弱、病、殘、幼著想,在建築出入口、街道商店、娛樂場所設置無障礙通道,體現社會高度文明。我國目前和將來都是老人和殘疾人較多的國家,在城市中推廣無障礙設計,其意義尤為重要。
編輯本段城市規劃遵循原則的細化
在城市規劃的編制、審批、實施與管理過程中,必須遵循以下原則:①從實際出發,正確處理城市與鄉村、生產與生活、局部與整體、遠期與近期,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 蘇州城市道路規劃圖
需要與可能的關系;②合理、科學地安排城市各項建設用地。盡量利用荒地、劣地,少佔耕地、菜地、園地和林地;③切實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保護城市綠地,搞好綠化建設;④注意保護文物古跡,保持與發揚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⑤根據當前和長遠發展的需要,確定城市的各項定額指標和建設標准,並同國家和地方的經濟技術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相適應。 城市規劃按其內容和任務的不同,分為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兩個階段。 城市總體規劃的調整和修改:城市總體規劃的調整指城市人民政府根據城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情況,按照實際需要對已經批準的總體規劃作局部性變更;總體規劃的修改該指城市人民政府在實施總體規劃的過程中,發現總體規劃的某些基本原則和框架已經不能適應城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必須作出重大變更。
編輯本段城市規劃布置的基本要求
一、便於居民使用。各級公共服務設施應有合理的服務半徑,一般為: 居住區級 800~1000M 居住小區級 400~500M 居住組團級 150~200M 二、應設在交通比較方便人流比較集中的地段,並要考慮職工上下班的走向。 三、如為獨立的工礦居住區或地處市郊的居住區,則應在考慮附近地區的農村使用方便的同時,還要保 持居住區內部的安寧。 四、各級公共服務中心宜與相應的公共綠地相鄰布置,或靠近河湖水面等一些能較好體現城市建築面貌 的地段。
編輯本段城市規劃的發展歷程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的出現、人類居住環境的復雜化,產生了城市規劃思想並得到不斷發展。特別是在社會變革時期,舊的城市結構不能適應新的社會生活要求的情況下,城市規劃理論和實踐往往出現飛躍。 中國古代的城市規劃學說散見於《考工記》、《商君書》、《管子》、《墨子》等典輔之中。《考工記》確定了「都」、「王城」和「諸侯城」的三級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區和道路系統等;《商君書》論述了某一地域內山陵丘谷、都邑道路和農田土地分配的適當比例,以及建城、備戰、人口、糧食,土地等相應條件。 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強調戰略思想和整體觀念,強調城市與自然結合,強調嚴格的等級觀念。這些城市規劃思想和中國古代各個歷史時期城市規劃的成就,集中體現在作為「四方之極」、「首善之區」的都城建設上。 戰國時期,列國都城採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漢長安城將宮室與里坊結為一體 ;三國時曹魏鄴城採用城市功能分區的規劃方式;南北朝時代的洛陽城加強了全面規劃,都為中國古代前期城市建設的高峰——隋唐長安城的建設起了先導作用。 長安城的建設成就是唐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及於日本、朝鮮等國的都城建設。宋開封城在中國都城建設史上的重要性在於 ,它是按照五代周世宗柴榮頒發的詔書,有規劃地進行擴建的要例。後來,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延綿千年的城市裡坊制逐漸廢弛。北宋中葉,開封城走向較為開放的街巷制體系,形成了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城市結構形態。 元大都的規劃汲取了春秋戰國時期理想都城的規劃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處理。由大都城演變而成的明北京城,可說已集中國古代都城城市規劃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遠近郊區大力經營園林和離宮別館,使北京成為中國封建時代都城規劃和建設的最輝煌實例。 在西方,在古希臘城邦時期 已出現了希波丹姆規劃模式。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的《建築十書》闡述了城市選址、環境衛生、坊際建設、公共建築布局等方面的基本原則,並提出了當時的「理想」城市模式。中世紀社會發展緩慢,城市多以教堂為中心。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師阿爾伯蒂、帕拉第奧、斯卡摩錫等也提出了一些反映當時商業興盛和城市生活多樣化的城市理論和城市模式。 產業革命前的歐洲城市,除羅馬等少數城市外,一般規模較小。多數城市是自然形成的,城市功能和基礎設施都比較簡單,衛生條件也差。城市規劃多側重於防禦功能和政治需要,封閉性強。城市規劃的內容主要著眼於道路網和建築群的安排,因而是建築學的組成部分。 產業革命導致世界范圍的城市化,大工業的建立和農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促使城市規模擴大。城市的盲目發展,貧民窟和混亂的社會秩序造成城市居住環境的惡化,嚴重影響居民生活。 廣州城市規劃示意圖
人們開始從各個方面研究對策,現代城市規劃學科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形成的。 現代城市規劃學科主要由城市規劃理論、城市規劃實踐、城市建設立法三部分組成。 現代城市規劃理論始於人們從社會改革角度對解決城市問題所作的種種探索。19世紀上半葉,一些空想社會主義者繼空想社會主義創始人莫爾等人之後提出種種設想,把改良住房、改進城市規劃作為醫治城市社會病症的措施之一。他們的理論和實踐對後來的城市規劃理論頗有影響。 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霍華德倡導「田園城市」,1915年格迪斯提出區域原則,倡導城市規劃與區域規劃相結合的學說。他們的學術思想對城市規劃思想的發展影響深遠。同時代的恩文所著《城市規劃實踐——城市和郊區設計藝術概念》一書,總結城市發展的史例和他本人的規劃實踐經驗,可視為建築師對城市規劃領域的開拓。隨後,越來越多的建築師以及社會學家、地理學家、經濟學家等投入城市規劃理論的研究。 在19世紀,影響最廣的城市規劃實踐是法國官吏奧斯曼1853年開始主持制定的巴黎規劃。盡管巴黎的改建,有鎮壓城市人民起義和炫耀當權者威嚴權勢的政治目的,但巴黎改建規劃將道路、住房、市政建設、土地經營等作了全面的安排,為城市改建做出有益的探索。影響所及,科隆和維也納等城市也紛紛效法。 這一時期還出現了另一種建設實踐:英國一些先進工業家在建設工廠的同時,建設新的工人鎮。例如1851年工業家薩爾特建設了薩泰爾工人鎮,1887年利威爾建設了日光港工人鎮,形成所謂「企業城鎮」。這些實踐無疑促進了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等城市規劃理論的形成。至今,城市規劃仍是採取上面所說的舊城改建和新城建設兩種基本形式。19世紀90年代,西歐各國已逐漸形成以公共投資改進市政建設同控制私人用地相結台的城市發展戰略概念。在德國有城鎮發展規劃工作的傳統,也有雛形的分區制規劃方法。這些都為城市規劃工作提供了有用經驗。 制定城市建設法規最初的目的是維持整齊、清潔、安定的城市環境,以保障居民健康。英國1848年制定《公共衛生法》,其中規定了住宅的衛生標准,1906年頒布《住宅與城市規劃法》。瑞典1907年制定了有關城市規劃和土地使用的法律。美國紐約1916年頒布了控制土地利用和建築高度的分區區劃法規,後來在1961年為適應新情況,修改成為區劃決議。實踐證明,城市建設和管理要有相應的法律體系,嚴格的城市建設法規可以提高城市規劃和建設的質量。 20世紀以來,人類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國際政治、經濟、社會結構發生巨大變革,科學技術長足發展,人文科學日益進步,價值觀念起了變化,這一切都對城市規劃產生深刻的影響。1933年的《雅典憲章》概述了現代城市面臨的問題,提出了應採取的措施和城市規劃的任務,是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發展歷程中的里程碑。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城市規劃家沒有舍棄《雅典憲章》的基本原則,而在一些重大問題上給予更新和補充,這就出觀了1977年的《馬丘比丘憲章》。這兩個憲章是兩個不同歷史時期的城市規劃理論的總結,對全世界城市規劃都有相當的影響。 產業革命後,城市內部結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促使人們從理論上研究城市的結構和形態,尋求最佳模式。 有人認為城市宜集中建設。法國建築師勒·柯布西耶1922年在《明日的城市》中主張充分利用技術成就,建造高層高密度的建築群,使城市集中發展,以求得最好的生活環境和最高的工作效率,這種思想被稱為城市集中主義。有人主張城市宜分散建設。美國建築師賴特提出的「廣畝城市」認為城市應與周圍的鄉村結合在一起,平均每公頃居住2.5人,被稱為城市分散主義,這兩種城市模式影響甚廣。 此外,有人從城市功能要求出發提出各種城市布局形態,如「帶形城市」、同心圓式的環狀城市、楔狀結構城市、多核心城市等;有人則從城市中各種系統的組織出發,宏觀地研究城市所在的地區的空間結構與城市形態的關系;也有人從微觀上對構成城市的單元細胞進行剖析來研究城市的形態。近年來,從系統觀念出發研究城市結構和形態的學者日益增多。
編輯本段城市規劃的主要內容
簡介
城市規劃是以發展眼光、科學論證、專家決策為前提,對城市經濟結構、空間結構、社會結構發展進行規劃。具有指導和規范城市建設的重要作用,是城市綜合管理的前期工作,是城市管理的龍頭。城市的復雜巨系統特性決定了城市規劃是隨城市發展與運行狀況長期調整、不斷修訂,持續改進和完善的復雜的連續決策過程。
問題
住宅及其環境問題是城市的基本問題之一。美國社會學家佩里通過研究鄰里社區問題,在20年代提出居住區內要有綠地、小學、公共中心和商店,並應安排好區內的交通系統。他最先提出「鄰里單位」概念,被稱為社區規劃理論的先驅。 後來建築師斯坦因根據鄰里單位理論設計紐約附近雷德布恩居住街坊,取得重大成功。雷德布恩式的街坊被視為汽車時代城市結構的「基層細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國家把鄰里單位作為戰後住宅建設和城市改建的一項准則。 鄰里單位理論本是社會學和建築學結合的產物。從60年代開始,一些社會學家認為它不盡符合現實社會生活的要求,因為城市生活是多樣化的,人們的活動不限於鄰里。鄰里單位理論又逐漸發展成為社區規劃理論 人們流動自由度的增大反映了社會的進步。城市規劃家應當考慮不斷變化的交通要求。產業革命後,城市的規模越來越大,市內交通問題成為城市發展中最大難題之一。交通技術的進步同舊城市結構的矛盾愈益明顯。 英國警察總監特里普的《城市規劃與道路交通》一書提出了許多切合實際的見解。他的關於「劃區」的規劃思想是在區段內建立次一級的交通系統,以減少地方支路的干擾。這種交通規劃思想後來同鄰里單位規劃思想相結合,發展成為「擴大街坊」概念,試行於考文垂,直接影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大倫敦規劃。 此後,學者們提出了樹枝狀道路系統、等級體系道路系統等多種城市交通網模式。發展公共交通的原則現已被廣泛接受。城市交通規劃同城市結構和城市其他規劃問題息息相關,已成為城市規劃中的一項基本內容。人們對交通的認識,也從認識它的單純運輸功能 ,進而認識到它對空間組織的意義和空間聯系作用,並了解到城市交通是土地使用的函數。對城市交通的研究也發展到從城市環境的多種要求出發論交通。 在19世紀,由於城市的臟亂,提出了改善市容問題。1893年為紀念美洲發現400周年,在芝加哥舉辦世界博覽會,芝加哥湖濱地帶修建了宏偉的古典建築、寬闊的林蔭大道和優美的遊憩場地,使人們看到了宏大的規劃對美化城市景觀的作用,影響所及,在美國掀起「城市美化運動」。 沙里寧在奧地利建築師席諦對城市形象所作的分析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城市設計理論」,要求把物質環境設計。放在社會、經濟、文化、技術和自然條件之中加以考慮,以創造滿足居民基本生活需要的良好環境。針對當時形式主義的習尚,他還提出了自由靈活設計、建築單體之間相互協調、建築群空間構成以及建築與自然協調等一些基本原則。這樣,就將城市的美化與城市的各項功能要求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城市規劃思想進一步深化了。 20世紀50年代以來,城市設計問題除了從視覺藝術的角度繼續進行探索以外,還從心理學、社會學、生態學、人類學等角度進行更深入、更廣泛的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城市設計的理論和實踐從追求美麗的城市發展到追求有效率的城市——更適宜於人們健康愉快地工作和生活的城市。 與城市設計相聯系的是城市公園的規劃和建設。美國風景建築師奧姆斯特德在1858年設計了紐約中央公園,後又設計了布法羅、底特律、芝加哥和波士頓等地的公園,這是有計劃地建設城市園林綠地系統的開端。實踐證明,在城市規劃一開始就應該將城市園林綠地系統的規劃納入其中。 城市的急劇發展,人工建築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促使人們日益重視保持自然和人工環境的平衡以及城市和鄉村協調發展的問題。「大地景觀」的概念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有的城市規劃學者對此作了系統的闡述,引申出把大城市地區看作人類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等觀念。現在,各國的城市規劃工作都考慮保護自然環境問題。 歷史紀念物不僅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瑰寶,也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自古以來,遠見卓識之士都很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可是,近代由於城市迅速發展,許多古建築和歷史名城不僅受到自然的侵蝕,而且更多地遭到人為的破壞。1933年《雅典憲章》較早地從城市規劃角度提出保護古建築問題。
意識
由於這些工作的開展,人們深刻地認識到舊建築、舊居住區在實用、經濟和藝術方面的長遠價值,開始以新的觀點研究舊城、舊區、舊建築的改造問題。通過全面調查、精心規劃,把舊城、舊區、舊建築合理地利用起來,使之既適應新的需要,又能保持城市的文化特性和地方文化的延續性,從而使城市規劃的觀念和程序也發生相應的改變。 城市的發展和城市問題的日益嚴重使人們逐漸認識到不能僅就城市論城市,必須從更大的范圍——區域的甚至國土的范圍來研究與城市有關的問題。自從格迪斯提出區域原則以後,區域規劃和國土規劃的實踐以1933年開始實施的美國田納西州區域規劃的成果最為卓著;大城市地區的區域規劃工作以紐約及其周圍地區規劃較早,也較有代表性。40年代制定的大倫敦規劃在這方面有創造性的發展。後來,一些城市紛紛從商業、交通等方面從事大城市影響區域的研究,出現了區域科學。 從區域角度對工礦區進行規劃,是區域規劃工作的一項內容。較典型的例子有英國頓克斯特城市規劃和蘇聯頓巴斯礦區規劃等。對風景名勝區、休養療養地區進行規劃也屬於區域規劃領域。例如蘇聯黑海沿海地區和高加索礦泉地帶的區域規劃。
編輯本段其他建築學分支學科
建築學概述、建築物理學、建築光學、建築熱工學、建築聲學、建築經濟學、建築構造學、建築設計學、室內聲學、室內設計學、景觀學、城市規劃、土木工程、工程力學、水力學、土力學、岩體力學、濱海水文學、道路工程學、交通工程學、橋梁工程學、水利工程學。

3. 城市規劃博士論文如何

博士論文撰寫的一般邏輯。從西方引進的這套研究生培養體系,總體來說是建立在理性思考和經驗研究的基礎上,這也是現代科學的基礎。大多數理工科論文要做的,就是根據已有積累,建立理論假設,通過實驗分析或實證研究,去驗證假設。在這一系列的分析與歸納中,評判其科學性的關鍵有兩個:(1)理論假設是否建立在穩固的理論基礎上,即假設的前提是否是大家接受的。大家接受的包括公理,以及經公理演繹出來的理論,這里的「大家」可以指所有人,也可以指認可你的理論前提的某一個學派;(2)理論驗證過程是否符合理性。所謂理性是指嚴密的邏輯推導,經得起擁有理性思維的人的檢驗和質疑。當然,這種質疑也都是在所有限定的假設和前提范圍內。論文的結論有可能是反直覺的,但只要前提和過程具有科學性和魯棒性(Robustness),無明顯漏洞,結論也是可接受的。當然,即使這是一篇前提穩固、論證充分的論文,在答辯過程中還會出現一些問題影響最終教授對論文的評判:(1)學生是否清晰明確地表達了自己的論證過程;(2)教授們對前提假設的接受程度和理解是否不同;(3)教授們的思考過程是否理性,是否被他們的直覺干擾,這種直覺是由專家長期積累的經驗產生的。如果這三個問題都能解決,又能滿足創新性的要求,那麼這應該是篇合格的博士論文。BTW,博士論文研究的價值和意義在這里就不討論了,這些開題的時候都應該已經解決了。
城市規劃學科的特徵。城市規劃,嚴格來說是城鄉規劃學專業,在博士生通過答辯後授予的是工學博士學位,這是由城市規劃的工程性和技術性決定的。但由於城市規劃是一個偏向於應用的學科,直接與城鄉和區域的發展相關,概括來說是從長遠角度統籌安排城鄉發展的、重點關注各類要素在空間上配置的學科。學科研究內容包括了城市研究和規劃研究兩大部分,對應的理論可畢岩以分為城市理論和規劃理論。城市理論涵蓋內容廣泛,這是由於其研究對象——城市和鄉村的復雜性決定的,包含著經濟、社會、生態、空間等很多維度的內容,因此也需要得到相關學科的理論支持,包括經濟學、社會學、生態學、地理學、建築學、景觀學等;規劃理論要求思想深度,這是由於規劃面向未來,涉及決策的制定,一方面需要對規劃的價值觀與倫理觀、規劃程序的合理性與正義性的論證,概括來說是規劃猜敬的理論(Theory of Planning),涉及到公共政策、管理學,以及更基本的哲學層面;另一方面,針對具體城市和具體問題,應該採取何種規劃方法,為什麼這種方法可行,是規劃中的理論(Theory in Planning)需要解決的問題(詳細論述可手兆御以閱讀孫施文老師的《現代城市規劃理論》一書,在開篇有清晰的論述)。梳理以上這些是為了說明城市規劃研究的復雜性和應用性。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很多城市規劃專業的同學,包括我在內的困惑,覺得規劃似乎沒有自己的理論,一旦涉及到具體的問題都得這個學科借一點,那個學科借一點來組合生成理論框架;而且時常感覺自己研究的不是科學問題,往往一個問題挖深了,就跑到別的學科去了,於是開始質疑學科的科學性。我想這些問題不止我們學生有,教授們肯定也有,他們也希望能建立起只屬於城市規劃學科的理論框架。但由於對規劃本身具有的復雜性和應用性的學科屬性,以及是否規劃、規劃什麼的問題涉及到哲學層次這一現實,規劃學科似乎不太可能建立起大一統的只屬於自己學科的理論。如果能夠建立,那也一定是建立在一些公理基礎上,通過不斷的分析和演繹得到的一些理論,但這些理論對解決現實問題有多大幫助,那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這些問題當然也困惑著城市規劃的博士生們,我們該如何在紛雜的表象與現實的需求背後,找到既有理論價值又有應用價值的研究問題與研究方法呢?
城市規劃論文的特徵和類型。從城市規劃學科的特徵可以看出,正統的規劃博士論文肯定不同於大多數理工科的論文,它要求研究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要求綜合相關學科的知識,建立與城市或規劃相關的研究框架,並尋找一切可能進行充分論證。但大家都知道,我們不可能建立假設拿城市來做實驗,即使規劃結果有反饋那也是很多年之後的事,因此我們來不及用自己的規劃成果來論證自己的規劃理論。所以,一般來說以實證研究為方法的描述和解釋性研究,相對好做,而以規范研究為方法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十分棘手。我的導師告訴我規劃的博士論文有三種類型:(1)純理論的研究,基本不涉及實證。選擇這種類型論文的博士生較少,當然也是難度最大的研究。因為從理論到理論需要嚴密的邏輯體系,需要嚴謹的論證,還需要理論的創新性與價值。這種研究包括從城市規劃哲學、城市規劃史、城市規劃與其他相關學科理論交叉等角度的研究,一般建立起一套較為完善的理論框架和解釋體系,屬於理論-理論的研究;(2)理論為主,實證為論證支撐。很多博士生選擇這種寫法。初始路徑分為兩類:一種是在學者們的研究領域中發現自己的興趣,一種是結合實際規劃中遇到的問題確定選題。之後都是通過閱讀文獻建立理論認知,進一步閱讀和整理發現理論不足,並建立自己的框架,進行假設,在具體的實例中考察理論假設的可靠性,並結合演繹與歸納的說理過程,進行論證,最後回到理論,修正理論,得出結論,屬於理論-實踐-理論的研究;(3)實證中總結觀察,提煉理論。這種類型也有很多博士生選擇,上手容易,通過一手數據的獲取,開展扎實的實踐分析,通過歸納總結,與已有理論進行比較,修正理論,屬於實踐-理論的研究。當然第(3)種在開展實證研究前也需要理論的支撐,與(2)並非迥異,但二者各有側重。
城市規劃的論文該怎麼寫。這里想說的只是一些直觀基礎上的理性推測。在聽師兄預答辯的過程中,不斷在思考一篇扎實的博士論文需要的究竟是什麼?新思路、工作量、論證過程的合理性、規范性?如何才能保證論文答辯時在專家們密集的攻勢下依然屹立不倒,並能經得起實踐和時間檢驗呢?

(1)前提條件:批判性思維的建立。如果沒有批判性思維,有的只可能是依葫蘆畫瓢,引進別人的思想,基本不可能有大的創新。而對於應試教育制度下培養出的中國研究生,這種批判性思維的建立只能依靠外界的刺激和個人痛定思痛的決心。多問一些為什麼,多挑戰自己的習慣,質疑自己的思想,閱讀哲學書籍,都是有幫助的,但一定要克服剛開始閱讀哲學的枯燥感,將哲學與自己的生活聯系起來。

(2)必要條件1:國內外文獻的閱讀與吸收,這也是最需要下苦功夫和硬功夫的地方;導師告訴我文獻閱讀的三個原則:經典的、名家的、最新的。書看10年以內的,文獻看5年以內的。學會釣魚,找到一篇與研究密切相關的最新文獻,然後根據它的參考文獻釣魚,釣出之前的經典與名家作品。國內的文獻要看,國外的文獻更要看,而且要多看,不僅學習具體的理論,而且學習直線性的分析方法,這也是對理性論證的學習;密切相關的要看,關系不那麼密切的也要看,因為一來創新常常出現在交叉領域,二來相關研究會給你更宏觀的視角。讀外文文獻剛開始比較痛苦,速度慢,理解不深,但後來熟練後,也能漸漸理解作者為什麼寫,有什麼欠缺。等到能夠合上文獻,把所要研究領域的專家及其理論在頭腦中梳理清楚,包括誰在什麼背景下研究了什麼,他們各屬於哪個流派,理論重點是什麼,有哪些不足都能一一列出來時,就可以寫文獻綜述,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你的理論框架或理論假設了。

(3)必要條件2:理性的方法。這里指的是論證的方法,即在理論基礎上、進行假設、展開論證的過程中需要的方法。歸納和演繹一般是常用的邏輯方法,對於博士論文來說,建立在寬廣理論基礎上的收斂型研究過程似乎更能站得住腳,接近金字塔頂的最後那一層就是博士生的理論創新;而理論基礎聚焦或者說理論根基不牢,依據作者的演繹邏輯發散式的研究過程似乎不太容易站穩腳跟,至少我現在還沒有找到這樣的例子。當然,實際的研究過程沒有這么抽象,而且這兩種方法都是必要的:演繹能夠打開思路看到事物之間的聯系,歸納能夠去粗取精,留下符合檢驗的理論。此外,還有多個主體之間的比較研究、交叉研究等等,如何運用理性的方法,我也說不太清楚,恐怕還是要多去讀讀笛卡爾、斯賓諾莎和萊布尼茨等唯理主義哲學家的觀點。
(4)必要條件3:不斷的總結、質疑,與導師、同學和專家討論,與實踐操作者討論,不斷修改。我自己經常會有覺得文獻沒讀完,不敢動筆寫的問題,造成文獻一直讀啊讀,觀點在腦海中轉啊轉,就是理不出一個思路。認識到人的局限性的同時,也認識到了文獻的有限性(曾經覺得文獻不可能讀完,但現在只讀最新、經典和名家的)後,開始邊寫邊思考。知識編碼化還是要比腦海中的靜默知識明確很多,很容易看到自己的問題和漏洞,所以一定要動筆寫。另外,與導師、同學、老師和實踐者的討論十分必要,這樣不但可以多方吸收觀點,也可以降低在答辯時被教授們徹底推翻的可能性。

(5)必要條件4:規范性寫作。這點非常重要,最好在剛開始時建立良好習慣,包括讀文獻時記錄的筆記的規范性,不然到論文成文後就麻煩大了。這也是博士論文訓練的一個方面,科學性寫作。
(6)附加條件1:發表小論文接受同行審議。除了滿足畢業要求以外,發表小論文是給自己設定deadline,不斷push自己加快進度的一個好辦法。而且,這樣設定的一個個小目標的完成,會帶給自己成就感,增加終日與問題和危機對抗的自信心。同時,來自審稿人的意見也會幫助自己及時看到問題,修正思路。我在這點上做的不好,一直在等待著論文完美的出現,卻永遠也無法等來。是時候嘗試總結發表自己的觀點了。
(7)附加條件2:直覺的捕捉,事物聯系的捕捉。論文寫作過程不可能一直都是理性的狀態,偶爾靈感爆發,突然發現一些有趣的東西,捕捉到事物之間的聯系,最好不要放過。試著用理性去分析這種直覺,看是否經得起檢驗。我們覺得異常正確的直覺分為兩類:一種屬於笛卡爾和斯賓諾莎所說的天賦觀念,是所有人都會認可的直覺;另一種是我們的經驗產生的某種「顯而易見」,但這種「顯而易見」有可能只是對我們自己,對其他人則沒有,這時,我們運用理性的工具來分析來解剖,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如果它能通過自己的質疑,同時也能運用科學方法來證明,並經得起別人的質疑,那這就是創新。

4. 城市規劃技術方法的變革有哪些

城市規劃技術方法的變革涉及很多方面,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變革:

1.計算機輔助設計: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現代城市規劃領域中廣泛使用計算機輔助設計軟體,如CAD (Computer-Aided Design)、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Modelling等。這些工具可以有效地提高規劃師的工作效率和精度,使得城市規劃更具可操作性和可視化效果。

2.數字化城市規劃:數字化城市規劃是基於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城市規劃方法。如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DGN(Digital Global Navigation)等。數字化城市規劃可以將城市的各種要素進行數字化處理,從而更加科學地進行城市規劃決策,滿足城市快速發展的需求。

3.社區參與式悶孫城市規劃:社區參與式城市規劃是一種以民主參與為基礎的城市規劃方法。它允許社區公民參與到規劃進程中,包括對城市規劃方案的評價、修改和實螞笑鏈施。這種方法可以幫助規劃師更好地了解社區需求,提高規劃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持續性。

4.可持續性城市規劃:可持續性城市規劃是一種以生態保護為基礎的城市規劃方法。它考慮到城市發展的經濟、社會和環境問題,通過採用創新技術和管理措施,平衡人類和自然之間的關系,以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總的來說,城市規劃升乎技術方法的變革主要是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城市發展需求,更好地發揮城市規劃的作用,在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同時,提高城市的生活質量和環境保護水平。

5. 住宅區城市規劃,城市規劃方案

要看一個城市的否合適人們長久居住,除了便利的生活條件之外最重要的恐怕就是這個城市的規劃設計了。本來現在人們的生活工作的壓力就大而大多數的人又沒有什麼特別的方法來緩解壓力,心靈最深的依賴大概就是大家賴以生存的家了,所以宜居城市是大家解放心理壓力的避難之所,接下來小編帶大家去了解一下我們居住的地方是如何規劃的。

一、生態整體規劃設計的基本思想
現在的城市規劃學科知識對於「生態城市」功能概念的發展是不夠的,因為它是建立在工業文明時代的價值觀念和技術進步基礎上的,是人們針對工業文明所帶來的種種城市問題的被動式的反應,體現的是一種「擴張」或「掠奪」型的規劃思想。因而必須轉變城市規劃觀念、摒棄傳統規劃方法,在新的生態價值觀指導下,創立著眼於生態城市的規劃設計理論與方法體系是必要的,用新的規劃理論和方法去研究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原理、方法、技術、手段、程序等問題。生態城市是在未來生態文明時代形成的一種不同於以往任何時代、全新的人類生存空間結構的重組。生態城市作為一種可預見的未來人類住區形態,使生態城市規劃具有了未來學的意義,它是對整個人類住區發展與進步的主動預測性地把握。 生態整體規劃設計是以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系統為規劃對象,以人—自然整體和諧的思想為基礎,應用城市規劃學、生態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知識以及多種技術手段(如生態工程、生態工藝),去辨識、模擬、設計和調控生態城市中的各種生態關系及其結構功能,合理配置空間資源、社會文化資源,提出社會、經濟、自然整體協調發展的時—空結構及調控對策。

二、生態城市設計
在編制生態城市規劃的基礎上,要精心做好生態城市設計,以真正實現城市的生態化目標,體現不同城市獨有的城市生態環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風格特色和吸引力。其基本設計有以下三個方面:
1.城市景觀設計。城市景觀設計的目標是建立由建築、園林等為主的人文景觀和各類自然生態景觀構成的城市自然生態系統。建築景觀設計的重點是在平面規劃的基礎上做好空間天際輪廓線的規劃設計,特別是沿主要街道的建築景觀設計要在做好高層超高層建築景觀設計的同時,適當布置低層的生態建築。園林設計的重點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兩岸林帶,以及城市公園、城市廣場的景觀設計,融生態環境、城市文化、歷史傳統與現代理念及現代生活要求於一體,提高生態效益、景觀效應和共享性。各類自然生態景觀的設計重在完善基礎設施,完善生態功能,提高其生態效益、景觀效應和共享性。
2.城市產業設計。城市產業應當是代表生態文明潮流和先進生產力發展方向的生態產業,是能夠形成強大示範效應的龍頭產業。城市產業設計要在全面客觀地分析城市產業現狀的基礎上,立足於全國乃至全球市場和生態化、現代化的發展要求,高起點、高標准、科學地予以實施,並且要以生態化的示範產業園區為平台,建設以高科技產業為主導、以循環經濟為特色的生態型工業體系,同時努力發展旅遊、教育、醫療、物流、文化、信息、房地產等產業,建立生態產品開發、設計、孵化中心。逐步實施現有產業的調整和改造,實現產業的生態轉型。提高生態經濟在GDP中的比重。此外,還要努力推行ISO14000環境質量體系認證、環境標志產品認證、清潔生產審核、建綠色企業等,建立企業環境行為、環境信用評價體系,將企業的環境信用納入企業社會信用體系之中,通過多種媒體向社會公示。
3.城市住區設計。要用生態建築原理對居住區進行科學的規劃設計。居住區設計要堅持以下原則:一是合理布局,即綜合考慮城市的地理特徵和水、氣、地質等條件及長遠發展要求,選擇城市居住區的最佳區位和發展規模;二是節能低耗無污染,即一方面要在建築材料的使用上堅持環境保護原則,避免由於建築材料的原因造成光污染、化學污染、放射性污染等,另一方面要充分考慮建築物的朝向、間距等,以解決住宅採光、室內通風等衛生問題;

三、生態整體規劃設計方法的特點
生態整體規劃設計方法與傳統城市規劃方法是不同價值觀體系下的城市規劃方法,因兩者倡導的價值取向不同,決定了兩者在規劃思想、內容、技術、程序等方面都將不同,並具有以下特點:
1.系統觀。生態城市是一類極其復雜的城鄉復合系統,其中各種社會、經濟、自然因素通過各種功能流和反饋關系結成一個錯綜復雜的時空網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單因單果的鏈式思維是行不通的,往往顧此失被,規劃設計必須有系統觀念和網路思維,綜合分析、研究和處理生態城市各要素的整體聯系。系統思想將生態城市看作一個功能整體,而不是組分間的簡單關聯。
2.綜合觀。綜合觀體現在多學科參與和規劃內容拓展的兩個方面。城市規劃不再僅僅是為了單純的物質建設的需要,必須和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結合起來,同時考慮生態環境的安全。生態城市規劃不再局限於物質規劃,並改變其原先的統治地位,而融空間、經濟、社會、環境等規劃於一體,是一種綜合性規劃。
3.區域觀。生態城市本身就是一種城鄉結合的區域概念,規劃必須以其立足的更大區域范圍為基礎,並把城鄉、區域、國家乃至全球不同地域空間層次規劃結合起來進行整體思考研究和共同的行動。

上面就是小編大致給大家介紹的一點關於城市規劃的概念,大家也沒有必要非常的了解,只需要有個大致的了解和明白住宅及其環境問題是城市規劃的基本問題之一,在我們生活的住宅小區里首先考慮到的肯定是人們生產生活的需求和行人、自行車和汽車在各自佔道中的行為需求來設計道路。相信大家在這么優越的環境裡面一定能夠家庭和睦。

6. 城市功能區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城市的發展逐漸產生了不同的功能區敏畝神域,如住宅區、教育區和商業區。不同的功能區支持人類城市生活的不同需求,這些功能區最初由城市規劃者人工設計,但會隨著人們的實際生活方式而改變~([1])。准確識別城市功能區,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價值:一、能夠讓人們快速了解並且把握一個城市的空間結構;二、有助於對比城市規劃執行結果,並在一定程度上指導未來的規劃;三、有利於為商業和廣告選址。本文以北京市為例,在城市設施興趣點數據的基礎上,結合北京市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利用時空分析與數據挖掘等理論與方法研究了多源數據融合理論以及北京市功能區的分耐培布情況,本文的主要貢獻如下:(一)提出了一種基於D-S證據理論的POI數據融合方法。首先對網路地圖和高德地圖POI數據集進行去重和坐標糾正處理,採用D-S證據理論對兩個數據集進行POI匹配,然後對匹配得到的數據集和未找到匹配數據的單項集進行融合處理,得到融合後的POI數據集。參照2011年最新版城市用地分類於規劃建設用地標准,並結合北京市城市設施分布情況,將POI數據分為,商業金融、公司企業、住宅小區、醫療服務、休閑娛樂、科研教育、公園廣場以及風景名勝共8大類。(二)研究了一種基於定量識別的城市功能區劃分方法。首先分別採用不同劃分方法對北京市主城區以及五環內地區進行單元分割,然後對已分類的POI數據進行地圖匹配,分別針對不同劃分方法得到的每一個城市功能區單元,構建指標頻數密度(frequency density,FD)和類型比例(category ratio,CR),通過這兩個指標來識別功能性質,最終提取出了北京市的單一功能區和混合功能區。其中,基於格網劃分的混合功能區單元數量最多,為1132個,多分布在城市中心區域,其次為單一功能區,為868個,佔比重較大,最少的為空值區域為570個,多分布在城市邊緣地區。(三)提出了一橋虧種基於核密度估計的城市功能區邊界提取方法。首先計算POI的核密度,然後通過刻畫密度值d與理論半徑_((9)^(1/2)的關系確定不同功能區的邊界閾值,進而提取出不同功能區的邊界,並對比網路地圖進行提取結果驗證。

7. 人文地理學在城市規劃中的應用.

人文地理學在城市規劃中廣泛應用於資源調查、環境評估、災害預測、國土管理、城市規劃、郵電通訊、交通運輸、軍事公安、水利電力、公共設施管理、農林牧業、統計、商業金融等幾乎所有領域。

1、在城市規劃中大型商業網點的選址要考慮到現有道路網路的結構,路面狀況、寬窄、便捷度等都有可能影響到公共設施的建築結構、建築布局等。從道路網路的角度來具體的定量分析,即如何利用現有道路網路的配置,從人們的日常生活理念出發分析商業網點的可達性,從而達到城市規劃輔助決策的作用。

2、基於GIS和RS技術的土地利用動態監測是以土地變更調查的數據及圖件為基礎,將GIS技術與遙感圖像處理與識別技術相結合,以不同年份同一地區TM影像為基礎。提取兩個或多個時相的遙感影像土地利用信息,從遙感網像上提取變化信息,並進行對比分析獲取土地利用變化信息,從而達到對耕地及建設用地等土地利用變化情況的定期監測的目的。

3、應用於城市地價動態宏觀監測,以監測樣點為核心來研究、分析價格面的變化,以點的變化情況來修正、再現面的變化,為城市地價動態監測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方法,它利於快速決策,易於更新,將為政府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作出應有的貢獻。

(7)城鎮規劃常用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隨著人文地理學的理論發展,研究內容和范圍也不斷擴大,同自然地理學一樣開始分化,陸續出現了一些分支學科,並形成人文地理學的學科體系。

人種地理學、人口地理學、聚落地理學、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商業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工業地理學、農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等,都是在此階段形成並發展的。

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歐洲各大學地理課有許多是由歷史學者講授的,許多學者強調地理學研究,特別是人文地理學的研究與歷史學關系十分密切,而且歷史地理學的研究也長期囿於歷史人文地理的內容。

因此,歷史地理學曾是人文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英國的學者H.C.達比等自20世紀30年代以後,開始研究歷史自然地理,使歷史地理學不僅研究歷史時期人文地理現象的變化,也研究歷史時期自然地理現象的變遷,從而成為地理學的一門獨立分支。

8. 國外城市是如何規劃的

各國不盡相同,美國是這樣規劃城市的:城市規劃依據法規在美國,涉及到州、地區和地方事務的規劃都由州和城市、縣進行頒布和實施,聯邦政府通常是被排除在地方事務之外的。州政府也通常運用州憲法或其它特別的法規而將除了州所有的土地之外的土地使用管理權下放給地方政府進行管理。城市和縣的地方法規在執行所在州的法規和地方憲章的同時也就確定了規劃的范圍。州的立法通常都要求地方編制總體規劃,並確立了該類規劃的作用范圍。規劃機構在編制規劃過程中所收集的資料、研究成果及提出的規劃建議必須提交由公眾參加的定期研究會議進行討論和確定,在提交給規劃委員會和立法機構決策之前還必須召開衡春正式的公共聽證會。因此,城市和區域的規劃和實施由地方政府作出決定而無需州和國家機構進行復審。各個州的規劃審批過程是不同的,盡管有些城市為了更好地實施規劃,會由立法機構對總體規劃進行審批並由市長簽署對規劃的批准,但在大多數的州,總體規劃是不必經立法機構審批的,而是由規劃委員會來承擔這一職能。在州的授權法中一般都規定了規劃委員會審批總體規劃的過程和程序,如在審批之前必須進行公共聽證會,審批時規劃委員會的投票數等。在各個州的授權法中對批准後的總體規劃的效用也有明確規定。根據這些法規,有關於社區發展、再開發、社會公共設施的改進及其預算等決定都應當與總體規劃的原則和內容相符合,而且必須明確闡述這些決定所可能產生的結果與規劃目標實現之間的關系。許多州的土地使用法不僅要求編制總體規劃而且還要求定期對總體規劃進行審查和修訂,如果地方政府不執行這樣的要求,區劃決定會遭到州政府向州法院的檢控。而且這也會得到了法庭的支持,並將總體規劃作為相關司法實踐的依據,由此而確立了城市總體規劃的咐慎耐法律地位。區劃法規是美國城市中進行開發控制的重要依據,因此,對於規劃實施而言,區劃法與城市規劃之間的關系就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只有將城市規劃的內容全面而具體地轉譯為區劃法的內容,城市規劃才有可能得到實施。在這方面,絕大數的州都在法律條文中明確要求區劃法規的制定必須以總體規劃為基礎。地方政府是依據州的授權法而制定區劃條例,在這樣的授權中也提供了達到這一要求的具體方法。在一些州的授權法中,一般都要求規劃機構作為負責區劃法規編制的機構。在有些州設有獨立的區劃委員會,它們也必須與已有的規劃委員會之間進行緊密的協作;有些州不設規劃委員會,但總體規劃的基本原則也必須運用到區劃法規的闡述之中。區劃法規需經地方立法機構的審查批准,並作為地方法規而對土地使用的管理起作用。城市規劃的公眾參與美國城市規劃中公眾參與的行為,緣於聯邦政府要求市民參與政府對地方項目投資經費開支的決策。為了保證公眾參與的力度,聯邦政府將公眾參與的程度作為投資的重要依據,並制定了相應的法規。從1956年的聯邦高速公路法案,到70年代的環境法規,再到90年代的新聯邦交通法,對公眾參與城市規劃的程度、內容進行了不斷深化。在美國的城市規劃體系中,非常重視規劃師的聯絡作用,強調在規劃的不同階段應該確定公眾參與的不同方式。美國城市規劃分為十個階段,依次為社區價值評價、目標確定、數據收集、准則設計、方案比較、方案優選、規劃細節設計執行、規劃修批、貫徹完成和信息反饋。不同規劃階段公眾參與的作用是不同的,一般認為市民在社區價值評價、目標確定、方案優選、規劃修批和反饋中起主要角色作用,而在其它階段起促進或支持作用。美國公眾參與規劃的方式多種多樣,常見的有問題研究會、鄰里規劃會議和機動小組等,而在市民起主要角色作用的規劃階段,主要是公眾會議,多以公眾評議和公眾聽證會展開。規劃方案在公眾聽證會進行公眾意見聽證,對規劃方案中意見分歧很大的問題,將責成規劃編制部門對其進行修改,並留交下一次聽證會繼續討論。最終的規劃方案交由城市規劃委員會、城市議會規劃委員會審閱表明態度,再由議會全會對其審查表決,規劃方案需獲2/3以上的贊成票方能通過。在審查審批階段,亦同時伴有公眾會議。有效的開發控制在開發控制方面,區劃是地方政府影響土地開發的最主要手段。地方政策制定和執行區劃規則的權力主孝握要源自於政府的行政權力。區劃法規確定了地方政府轄區內所有地塊的土地使用、建築類型及開發強度。在區劃法規批准後,所有的建設都必須按照其所規定的內容而實施,對於與區劃法規相符的開發案的審批無需舉行公共聽證會(除非區劃條例中有特別規定)。在實施過程中,由於種種原因而需要對區劃法規進行調整,那麼就需按照法定程序進行。這些程序按照所需調整的內容而有所不同,而且往往都非常復雜,有的甚至與區劃法規制定的程序完全一致。在區劃法規實施的過程中,土地所有者對區劃法規修改的內容、對規劃委員會、區劃委員會或立法機構的決定不滿,或者社區居民對區劃調整有意見,可以將這些案件呈交法庭進行審理。土地細分是一種對土地地塊劃分的法律過程,主要是將大的地塊劃分成尺寸較小的建設地塊,以滿足地塊產權轉讓的需要。在美國,這個過程通常得到了非常細致的控制。在建設地塊可以出售之前,或者土地的所有者在對地面設施進行改進之前,必須先獲得市政當局對地產權的土地范圍批准。根據相應的法規,在地產權的地圖上至少要表示出街道、地塊的邊界和公共設施的通行權。這樣,社區就可以要求地產的所有者在地塊內建設街道,並在符合寬度、安全和建設質量標準的基礎上,以適當的方式與城市的街道系統相聯系。同樣,也可以要求地產的開發者提供給水、排水及下水道等設施以符合社區的標准。土地細分的要求通常還會規定地產開發者必須向社區貢獻出一定量的土地(或者為替代這種貢獻而需支付的款項)以作為社區建設學校、娛樂設施或社區設施所需。土地細分控制也考慮其它基礎設施的可供應范圍,比如給水和排水、消防設施的可獲得性以及諸如公園、學校、路燈等的服務設施的供應范圍等。場址規劃審查通常用來保證區劃條例中的各項標准在重要的開發項目中得到貫徹。需要進行場址規劃審查的項目在各個城市是不同的,一般由地方政府決定。有的城市,場址規劃審查是作為獲得建設許可過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其主要內容也就更多涉及到建設工程標準的審批。另外還有兩類相關的控制可歸納為美學方面的控制,一類是地標控制,即通過保存歷史建築本身和保證在歷史地區的新開發在規模和設計上與這些地區的特徵相和諧的兩種方式,並通過管理這些指定建築物作為財產的轉讓和轉換過程,而達到對建築遺產的保護。另一類是在一些城市中除了有標準的建設法典之外,還要經過獨立的設計審查過程。(轉自《學習時報》)

9. 城市規劃方法有哪些

城市規劃方法與其它方法相反,它不會聽憑人們將它禁錮在科學或內部專業的邏輯中,其知識不能通過大學之類的教育來傳授,而且不能對城市整治提案的理由進行論證。我們將看到,決策方式問題有其社會和政治的參考標准,這個問題十分重要,因此人們不能將城市規劃簡化成一種自身擁有論據的方法。

我們可以總結很多城市規劃建設的成功經驗,他們大都可以從生態控制論的方法論中找到答案。比如80年代天津市城市建設中總結的一條成功經驗就是,利用各方面發展自己的積極性,借機解決城市發展中的難題,就是把每個個體在發展中對城市的沖擊,予以緩和並利用其力量,去解決城市建設中的某個問題。其實就是運用了生態控制論的以柔克剛的機巧原則。給筆者印象最深的是德國一位生態控制論的專家F.Vester曾在一篇論文中說道,他研究生態控制論的興趣,是源於對細胞的觀察,「生物的活細胞,就像一個具有自我調節生產、充分利用能量、管理靈活的精密工廠的模型,但我們人工系統可能永遠達不到這種水平」。應該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發。
市場經濟下的城市,由於克服了過去計劃經濟時期對於計劃實施時信息反饋慢的弊端,信息在市場中傳遞快,使得市場的自我調節能力大大地加強,是城市能夠按照生態規律運行的一個基礎。這就是我們進行城市規劃工作必須重視的新特點。我們在進行城市規劃編制的時候,就要改變只從城市的計劃部門找依據的做法,要更加透明,與社會有更廣泛的交流,把城市規劃編制過程作為城市發展的系統辨識、以及尋求協調社會各種私人、團體和公共利益的過程,由於城市規劃追求的是公眾利益,因此,它完全有可能依據可持續發展的所謂代內公平、代際公平和公平分配有限資源的公平原則,去解決全球與區域,區域與城市,整體與局部,近期與長遠的種種矛盾與沖突。
城市總體規劃研究的重點應放在城市中各子系統之間的聯繫上,我們往往在城市子系統研究上下功夫多,資料也豐富,實際上把握一個城市的整體面貌和功能,是要討論系統之間的聯系和相互作用。這有如大量不同灰度的方格組成的一張照片,每個方格的邊界和灰度都很清楚的時候,是看不到它所反映的畫面內容。只有這些方格的邊界得到相互的融合,我們才能看清這張照片的整體面貌。此時的方格就像城市中的子系統,只有弄清它們之間的聯系,才能把握住整個城市。傳統的城市規劃恰恰就缺少這種方法。而生態控制論指出,規劃中提高城市自我調節能力,就要明確城市的整體功能,任何對城市整體功能無益的結構性增長都要通過各種方法加以限制和禁止。也就是說子系統的增長要服從於城市整體發展的需要。
城市規劃追求的目標是城市的協調發展。城市系統存在多種正負的反饋環,其中負反饋是維系系統穩定的關鍵,在城市發展不同時期起到主導的作用的,一定是某些限制因素,它決定了城市的承載能力,是規劃中必須加以利用或解決的關鍵。隨著限制因素的解決,城市系統就會有一個新的發展。這些限制因素,有的是資源或承載力,也有的是政策因素,比如對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城市改建,當沒有找到合理解決途徑時,就會成為一種限制因素,當解決後,舊城改建就會有一個大的發展。
在規劃中,城市中各要素,如人與環境、不同用途的土地使用都應該達到協調共生。但是,共生與競爭總是聯系在一起的,比如土地使用往往是多種適宜性的,競爭的結果只能是不同利益組分間和不同目標間暫時的妥協,即城市系統的多目標決定了在解決問題是不可能存在絕對的最優,就是說,研究的精力應放在弄清楚問題和事物發展調節過程,不是放在控制最優的結果上,即能夠提出多個非劣解,供決策者進行優勢的比較來「拍板」。

10. 城市規劃師凱文.林奇最早對城市認知地圖的研究,採用什麼方法

畫地圖草圖和言語描述。凱文林奇918年出生在美國芝加哥一個富裕家庭,父母是來自美國的第二代愛爾蘭居民,城市規劃師凱文林奇最早對李納裂城市認知地圖的研究,採用畫地圖草圖和言語描述方法,城市規劃是一個制定解決方案的過程,旨在改善或重新認證現有的城市地區,以及哪閉在特定地區創造新的城市化。茄友

閱讀全文

與城鎮規劃常用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治療失眠多夢的方法 瀏覽:139
電容均方根值計算方法 瀏覽:894
ipad儲存空間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922
給娃娃做床有什麼好方法 瀏覽:943
透明細胞瘤的檢測方法 瀏覽:328
萬用電流表的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457
蘋果手機小橫條失靈解決方法 瀏覽:120
泥鰍的運輸方法研究 瀏覽:526
男生減肚子肉方法視頻 瀏覽:711
學習方法研究 瀏覽:118
雞蛋怎麼儲藏的好方法 瀏覽:753
框窗的安裝方法 瀏覽:864
逆生長簡單方法 瀏覽:15
李商隱的鑒別方法 瀏覽:90
手機充電線怎麼安裝方法 瀏覽:550
32周用什麼方法減胎 瀏覽:794
教導作業正確方法 瀏覽:972
如何全面理解系統工程方法論 瀏覽:611
新手健身力量杠鈴訓練方法 瀏覽:591
hera小樣使用方法 瀏覽: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