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新產品開發前,如何進行市場調查、需求分析
市場調研。雖然問題提出來了,但棚者橡有多大的市場空間?企業必須通過市場調研來回答這些問題。企業是以市場調研為導向的營利性組織,產品開發也必須以市場為導向,通過市場的調研來發解市場的需求,只能大致估計,因而存在比較大的市場風險。市場調研的依據是問題,有時市場調研難,是因為對問題的分析不夠細,因此要回頭去進一步細化問題。
產品計劃。在已經確定的產品概念嫌宏基礎上要具體確定產品開發的各項經濟指標,技術性能,以及各種參數,包括產品開發的投資分析;產品的各項技術指標;產品開發的方式和方法等等。如果產品計劃難以編制,各種指標不能確定,就應該重新界定產品概念
樣機試制。按照一定的技術模式實現產品的具體化或樣品化的過程,包括產品試制的工藝准備、樣品試制和小批量試制等幾個方面的工作。樣機試制是對產品概念和產品計劃可行性的檢驗,確保樣機和產品概念和產品計劃的一致性。如果出現偏差,就應鏈旁該修改產品計劃,甚至修改產品概念。
51調查,讓調查更簡單方便!
② 數據分析的前期准備有哪些
(1)數據清理:數據清理是數據准備過程中最花費時間、最乏味,但也是最重要的步驟。該步驟可以有效減少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相互矛盾情況的問題。初始獲得的數據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需要處理:含雜訊數據、錯誤數據、缺失數據、冗餘數據。
(2)數據集成:數據集成是一種將多個數據源中的數據(資料庫、數據立方體或一般文件)結合起來存放到一個一致的數據存儲(如數據倉庫)中的一種技術和過程。由於不同學科方面的數據集成涉及到不同的理論依據和規則,因此,數據集成可以說是數據預處理中比較困難的一個步驟。目前通常採用聯邦式、基於中間件模型和數據倉庫等方法來構造集成的系統,這些技術在不同的著重點和應用上解決數據共享和為企業提供決策支持。
(3)數據轉換:數據變換是採用線性或非線性的數學變換方法將多維數據壓縮成較少維數的數據,消除它們在空間、屬性、時橘櫻桐間及精度等特徵表現的差異。這類方法雖然對原始數據通常都是有損的,但其結果往往具有更大的實用性。數據轉換的方法有數據平滑、數據聚集、數據概化、數據規范化、屬性構造等。
(4)數據歸約:數據經過去噪處理後,需圓坦根據相關要求對數據的屬性進行相應處理。數據規約就是在減少數據存儲空間的同時頌旅盡可能保證數據的完整性,獲得比原始數據小得多的數據,並將數據以合乎要求的方式表示。數據歸約方法主要有:數據立方體聚集、維規約、數據壓縮、數值壓縮、離散化和概念分層。
③ 如何進行液相分析方法開發
一、方法驗證簡介
分析方法開發與驗證是一個整體,在實際工作中,一般是先開發分析方法,經過適當的優化以後再做方法驗證。所謂方法驗證是指為了保證分析檢測結果准確、可靠,必須對所採用的分析方法的准確性、科學性和可行性進行驗證,以證明分析方法符合分析測試的目的和要求。方法驗證在質量控制上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在建立產品質量標准時,分析方法需經驗證;在產品生產工藝變更、配方的組分變更、原分析方法進行修訂時,則質量標准分析方法也需進行驗證。
二、方法驗證內容包括
專屬性、線性、范圍、准確度、精密度、檢出限、定量限、耐用性等。
三、方法驗證成熟儀器項目
色譜類儀器: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GC/GC-MS、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LC/LC-MS、三重四級桿串聯液質儀UPLC-MS-MS;
元素類儀器:電感耦合等離子發射光譜/質譜聯用儀ICP-OES、電感耦合等離子發射光譜/質譜聯用儀ICP-MS、離子色譜儀IC、原子吸收光譜儀AAS、原子熒光光譜儀AFS。
四、方法驗證成熟分析項目
鑒別試驗、雜質定量檢查或限度檢查、微量助劑(如增塑劑、抗氧劑等助劑)的測定、有效成分含量測定、溶劑殘留、元素測定、離子測定等。
④ 氣相色譜法的分析方法
氣相色譜法的分析方法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樣品的來源和預處理方法
GC能直接分析的樣品必須是氣體或液體,固體樣品在分析前應當溶解在適當的溶劑中,而且還要保證樣品中不含GC不能分析的組分(如無機鹽),可能會損壞色譜柱的組分。這樣,我們在接到一個未知樣品時,就必須了解的來源,從而估計樣品可能含有的組分,以及樣品的沸點范圍。如能確認樣品可直接分析。如果樣品中有不能用GC直接分析的組分,或樣品濃度太低,就必須進行必要的預處理,包括採用一些預分離手段,如各種萃取技術、濃縮和稀釋方法、提純方法等。
2、確定儀器配置
所謂儀器配置就是用於分析樣品的方法採用什麼進樣裝置、什麼載氣、什麼色譜柱以及什麼檢測器。
3、確定初始操作條件
當樣品准備好,且儀器配置確定之後,就可開始進行嘗試性分離。這時要確定初始分離條件,主要包括進樣量、進樣口溫度、檢測器溫度、色譜柱溫度和載氣流速。進樣量要根據樣品濃度、色譜柱容量和檢測器靈敏度來確定。樣品濃度不超過mg/mL時填充柱的進樣量通常為1-5uL,而對於毛細管柱,若分流比為50:1時,進樣量一般不超過2uL。進樣口溫度主要由樣品的沸點范圍決定,還要考慮色譜柱的使用溫度。原則上講,進樣口溫度高一些有利,一般要接近樣品中沸點的組分的沸點,但要低於易分解溫度。
4、分離條件優化
分離條件優化目的就是要在*短的分析時間內達到符合要求的分離結果。在改變柱溫和載氣流速也達不到基線分離的目的時,就應更換更長的色譜柱,甚至更換不同固定相的色譜柱,因為在GC中,色譜柱是分離成敗的關鍵。
5、定性鑒定
所謂定性鑒定就是確定色譜峰的歸屬。對於簡單的樣品,可通過標准物質對照來定性。就是在相同的色譜條件下,分別注射標准樣品和實際樣品,根據保留值即可確定色譜圖上哪個峰是要分析的組分。定性時必須注意,在同一色譜柱上,不同化合物可能有相同的保留值,所以,對未知樣品的定性僅僅用一個保留數據是不夠的,雙柱或多柱保留指數定性是GC中較為可靠的方法,因為不同的化合物在不同的色譜柱上具有相同保留值的幾率要小得多。
6、定量分析
要確定用什麼定量方法來測定待測組分的含量。常用的色譜定量方法不外乎峰面積(峰高)百分比法、歸一化法、內標法、外標法和標准加入法(又叫疊加法)。峰面積(峰高)百分比法*簡單,但*不準確。只有樣品由同系物組成、或者只是為了粗略地定量時該法才是可選擇的。相比而言,內標法的定量精度,因為它是用相對於標准物(叫內標物)的響應值來定量的,而內標物要分別加到標准樣品和未知樣品中,這樣就可抵消由於操作條件(包括進樣量)的波動帶來的誤差。至於標准加入法,是在未知樣品中定量加入待測物的標准品,然後根據峰面積(或峰高)的增加量來進行定量計算。其樣品制備過程與內標法類似但計算原理則完全是來自外標法。標准加入法定量精度應該介於內標法和外標法之間。
7、方法的驗證
所謂的方法驗證,就是要證明所開發方法的實用性和可靠性。實用性一般指所用儀器配置是否全部可作為商品購得,樣品處理方法是否簡單易操作,分析時間是否合理,分析成本是否可被同行接受等。可靠性則包括定量的線性范圍、檢測限、方法回收率、重復性、重現性和准確度等。
⑤ 經濟活動分析報告寫作前需要進行哪些准備工作
(1)確定寫作目的,制訂分析計劃。明確目的要求是寫作經濟活動分析報告的首要前提。應據此制定分析計劃,如確定分析的范圍時間參加人員所需資料分析方法程序安排等,以使經濟活動分析按部就班地進行。
(2)搜集整理資料。經濟活動分析報告是以已經發生的經濟活動的實際狀況作為立論 基礎,有關的資料數據越詳細全面真實, 分析的可靠性越強結論越准確。故在寫作前應對資料進行廣泛搜集,然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通過整理提煉,使資料數據更科學化系統化。
(3)運用科學的方法分析研究,作出正確評價。應根據不同的分析對象與需要,擇合適的分析方法,對各項資料數據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條分縷析,追根尋源,探求經濟活動的成敗之因,作出正確評價,並有的放矢地提出解決矛盾和問題的對策或措施。
(5)分析方法開發前准備要件擴展閱讀
進行經濟活空租動分析的原則要求
(一)經濟活動分析的針對性。針對性是確保經濟活動分析信息價值的前提條件。經濟活動分析報告是一種文字產品,要首先明確一個分析對象,確定要分析什麼,怎樣進行分析,然後緊緊圍繞分析主題,有的放矢地從錯綜復雜的經濟現象中抓住主要問題進行分析,不要眉毛鬍子一把抓,抓不住要害,偏離分析主題,迷失分析目標。
(二)經濟活動分析的時效性。時效性是確保經濟活動分析信息價值的關鍵所在。經濟活動分析的目的是為了總結經驗,尋找差距,改進工作。
所以,在一定時期循環結束或一定分析對象活動完結後,就應及時進行分析,以便對下一期循環或一定分析對象再次活動過程進行及時有效的調整、改進和控制。否則,時過境遷,再好的信息也只能是束之高閣或降低信息的使用價值。
(三)經濟活動分析的准確性。准確性是確保經濟活動分析信息價值的決定性因素。經濟活動分析必須准確客觀地揭示經濟現象的變化過程及規律,總結經驗,找出問題,提出建議。
所以,在進行分析時,要運用唯物辯證法的科學原理,堅持全面、科學、發展和一分為二的觀點,從事物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約中觀察問題,從事物發展變化中分析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從經驗中找不足,准確、全面、深刻地認識事物,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使分析結果得出科學的判斷和客觀的結論。
(四)經濟活動分析的邏輯性。邏輯性是確保經濟活動分析信息價值的重要方法。經濟活動分橘罩析是一種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活動斗伍兆,即從概念形成判斷,由判斷進行推理,並由此得出正確結論的思維過程。它體現了邏輯與分析之間的密切關系。
所以,在掌握大量數據和情況的基礎上,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應用判斷、推理的邏輯方法,進行合乎事實的邏輯分析,才能如實反映客觀事物的內在聯系,使分析結論正確反映經濟現象的變化規律。
⑥ 科研實驗前准備基本常識
網路資料,供參考
(一)實驗玻璃器皿的洗滌
分析化學實驗室經常使用玻璃容器和瓷器,用不幹凈的容器進行實驗時,往往由於污物和雜質的存在而得不到准確的結果。所以容器應該保證干凈。
洗滌容器的方法很多,應根據實驗的要求,污物的性質和玷污的程度加以選擇。
一般來說,附著在儀器上的污物有塵土和其他不溶性物質、可溶性物質、有機物質及油污等。針對這些情況,可採用下列方法:
①用水刷洗:用自來水和毛刷刷洗容器上附著的塵土和水溶物。
② 用去污粉(或洗滌劑)和毛刷刷洗容器上附著的油污和有機物質。若仍洗不幹凈,可用熱鹼液洗。容量儀器不能用去污粉和毛刷刷洗,以免磨損器壁,使體積發生變化。
③ 用還原劑洗去氧化劑如二氧化錳。
④ 進行定量分析實驗時,即使少量雜質也會影響實驗的准確性。這時可用洗液清洗容量儀器。洗液是重鉻酸鉀在濃硫酸中的飽和溶液。(5g粗重鉻酸鉀溶於10mL熱水中,稍冷,在攪拌下慢慢加入100mL濃硫酸中就得到鉻酸洗液,簡稱洗液)。
使用洗液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 使用洗液前最好先用水或去污粉將容器洗一下。
② 使用洗液前應盡量把容器內的水去掉,以免將洗液稀釋。
③ 洗液用後應倒入原瓶內,可重復使用。
④ 不要用洗液去洗滌具有還原性的污物(如某些有機物),這些物質能把洗液中的重鉻酸鉀還原為硫酸鉻(洗液的顏色則由原來的深棕色變為綠色)。已變為綠色的洗液不能繼續使用。
⑤ 洗液具有很強的腐蝕性,會灼傷皮膚和破壞衣物。如果不慎將洗液灑在皮膚、衣物和實驗桌上,應立即用水沖洗。
⑥ 因重鉻酸鉀嚴重污染環境,應盡量少用洗液。用上述方法洗滌後的容器還要用水洗去洗滌劑。並用蒸餾水再洗滌三次。
洗滌容器時應符合少量(每次用少量的洗滌劑)多次的原則。既節約,又提高了效率。已洗凈的容器壁上,不應附著不溶物或油污。這樣的器壁可以被水鋒凱完全潤濕。檢查是否洗凈時,將容器倒轉過來,水即順著器壁流下,器壁上只留下一層既薄又均勻的水膜,而不應有水珠。
(二)試劑及其取用方法
1.試劑的分類
根據化學試劑的純度,按雜質含量的多少,國內將化學試劑分為四級:
一級試劑(優級純試劑)通常用G.R表示。
二級試劑(分析純試劑)通常用A.R表示。
三級試劑(化學純)通常用C.P表示。
四級試劑(實驗或工業試劑)通常用L.R表示。
生物試劑 通常用B.R或C.R表示。
此外,根據特殊的工作目的,還有一些特殊的純度標准。例如光譜純、螢光純、半導體純等。取用時應按不同的實驗要求選用不同規格的試劑。例如一般無機實驗用三級或四級試劑即可,分析實驗則需取用純度較高的二級甚至一級試劑。更多質量檢測、分析測試、化學計量、標准物質相關技術資料請參考中檢所標准品對照品 www.rmhot.com
2.試劑的包裝
固體試劑一般裝在帶膠木塞的廣口瓶中,液體試劑則盛在細口瓶中(或滴瓶中),見光易分解的試劑(如硝酸銀)應裝在棕色瓶中,每一種試劑都貼有標簽以表明試劑的名稱、濃度、純度。(實驗室分裝時,固體只標明試劑名稱,液體還須注名明濃度)。
3.試劑的取用
固體粉末試劑可用潔凈的牛角勺取用。液體試劑常用量筒量取。
為了達到准確的實驗結果,取用試劑時應遵守以下規則,以保證試劑不受污染和不變質:
(1)試劑不能與手接觸。
(2)要用潔凈的葯勺,量筒或滴管取用試劑,絕對不準用同一種工具同時連續取用多種
試劑。取完一種試劑後,應將工具洗凈(葯勺要擦乾)後,方可取用另一種試劑。
(3)試劑取用後一定要將瓶塞蓋緊,不可放錯瓶蓋和滴管,絕不允許張冠李戴,用完後
將瓶放回原處。
(4)已取出的試劑不能再放回原試劑瓶內。
(三)滴定分析
1 滴定分析對化學反應的要求
滴定分析法是以化學反應為基礎的,選擇分析方法和實驗條件都要以此為出發點。可以進行的化學反應雖然很多,但能作為滴定分析用的反應,一定得滿足下列要求。態笑
(1)反應必須定量地完成
化學反應按一定的反應方程式進行,即反應具有確定的化學計量關系,並且進行得相當完全(通常要求達到99.9%左右),不存在副反應。只有這樣才能進行定量計算。
(2)應必須迅速地完成
整個滴定過程一定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帆基含完成,如果反應速度比較慢,可以用加熱或加入催化劑等措施來加快反應速度。
(3)可用指示劑或儀器分析法確定反應的化學計量點
有的反應達到化學計量點,靠滴定劑本生就可以確定。例如用KMnO4滴定還原劑時,過量一滴KMnO4溶液就會使無色溶液顯出淡紅色。但這樣的反應是不多的,通常需藉助指示劑的顏色變化來指示化學計量點。有時也利用溶液受電能或光能作用所產生的性質變化來指示化學計量點。
⑦ 在新系統開發之前必須先進行什麼分析
需求分析奠定了軟體工程和項目管理的基礎。我們在建造軟體系統這座大廈的時候,如果需求分析的基礎不夠堅實和牢固,那麼往往會導致軟體系統問題百出,甚至被馬上丟棄。在建造軟體系統的過程中,如果我們經常習慣地沿用一些不規范的方法,其後果便是產生一條鴻溝──開發者開發的與用戶所想得到的軟體存在著巨大的「期望差異」。 因此「需求」這個名詞的定義不僅僅是從用戶角度對系統外部行為的描述,以及從開發人員角度對系統內部特性的描述,其關鍵的一點是「需求」必須文檔化。
需求的類型
軟體需求包括三個不同的層次──業務需求、用戶需求和功能需求。 除此之外,每個系統還有各種非功能需求。
業務需求(BusinessRequirement)表示組織或客戶高層次的目標。業務需求通常來自項目投資人、購買產品的客戶、實際用戶的管理者、市場營銷部門或產品策劃部門。業務需求描述了組織為什麼要開發一個系統,即組織希望達到的目標。使用前景和范圍(vision and scope)文檔來記錄業務需求,這份文檔有時也被稱作項目輪廓圖或市場需求(project charter 或 market requirement)文檔。 用戶需求(UserRequirement)描述的是用戶的目標,或用戶要求系統必須能完成的任務。用例、場景描述和事件響應表都是表達用戶需求的有效途徑。也就是說用戶需求描述了用戶能使用系統來做些什麼。
功能需求(Functional Requirement)規定開發人員必須在產品中實現的軟體功能,用戶利用這些功能來完成任務,滿足業務需求。功能需求有時也被稱作行為需求(behavioral requirement),因為習慣上總是用「應該」對其進行描述:「系統應該發送電子郵件來通知用戶已接受其預定」。功能需求描述是開羨豎發人員需要實現什麼。
非功能需求(Non-functional Requirement) 定義了軟體產品為滿足用戶業務需求而必須具有的除功能需求以外的特性。包括系統的完整性(聯機幫助、 數據管理、用戶管理、軟體發布管理、在線升級等)、性能、可靠性、可維護性、可擴充性、對技術和業務的適應性等。
需求分析的任務
1 解決的問題
1) 齊全、准確地找出目標系統全部的功能、性能、限制; 2) 找出全部的輸入流、輸出流; 3) 找出所有的加工;
4) 產生完整的分層的DFD、數據字典、加工的描述; 5) 補充的意見。
2 綜合要求
確定對系統的綜合要求,系統功能要求,系統性能要求,運行要求,將來可能提出的要求。
3 任務
圖1為需求分析任務圖,需求分析階段要完成的具體明確的最終任務就是形成一份經開發方和用戶認可或達成共識的軟體需求分析文檔(需求規格說明書、修改後的項目開發計劃、初步的用戶手冊、確認測試計劃、數據要求說明書)。這個文檔能清晰准確地說明系統將要開發什麼,能夠規定出詳細的技術需求,包括所有面向用戶、面向機器和其它軟體系統的介面。可以說需求文檔在開發過程中一直起指導作用。
為了更好地完成軟體開發第一階段的需求分析任務,提高質量,需求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需求管理的目的是在客戶與開發方之間建立對需求的共同理解,維護需求與其他工作成果的一致性,並控制需求的變更,主要體現在跟蹤和控制需求變更管理。需求管理是開發工作有效進行的保證,是一種很高層次的系統行為,涉及整個開發過程和產品本身。
需求分析的方法
需求分析方法由對軟體問題的信息域和功能域的系統分析過程及其表示方法組成,大多數的需求分析方法是由信息驅動的。信息域具有三做派畝種屬性: 信息流、信息內容和信息結構。
常用的需求分析方法有:面向數據流的結構化分析方法(純森SA),面向數據結構的Jackson方法(JSD),面向數據結構的結構化數據系統開發方法(DSSD),面向對象的分析方法(OOA)等。選擇那種方法要根據哪些資源在什麼時間對開發人員有效,不能盲目套用。這里著重闡述面向數據流的結構化分析方法(SA)。
面向數據流的結構化分析方法
面向數據流的結構化分析方法(Structured Analysis,簡稱SA),是面向數據流進行需求分析的方法,是需求分析使用最多的方法之一。 SA也是一種建模活動,該方法使用簡單易讀符號,根據軟體內部數據傳遞、變換的關系,自頂向下逐層分解,描繪出滿足功能要求的軟體模型。適用於數據處理類型軟體的需求分析,這一方法除了簡單,容易掌握之外,還能和設計階段的結構化設計(SD)銜接,從而取得良好的設計結果。
自頂向下逐層分解的分析策略
SA方法的基本手段:「分解」和「抽象」。這是系統開發技術中控制復雜性的兩種手段。它先將系統「抽象」成一個模型,此模型是有輸入和輸出並有系統名稱的盒子,然後打開這個盒子,對它進行逐層分解,直到能被理解,可以實現為止。因此分析的策略是自頂向下,逐層加細,由抽象到具體的過程。如圖2。
結構化分析方法使用工具
SA方法利用圖形等半形式化的描述方式表達需求,簡明易懂,用它們形成需求規格說明書中的主要部分。描述工具是
1) 數據流圖:描述系統由哪幾部分組成,各部分之間有什麼聯系等等。 2) 數據字典:定義了數據流圖中每一個圖形元素。
3) 描述加工邏輯的結構化語言、判定表、判定樹:詳細描述數據流圖中不能被再分解的每一個加工。
由於分析中的主要依據是數據傳遞及數據變換所形成的數據流,所以結構化分析一般採用的方法是使用數據流圖的分析方法,最終結果是產生需求規格說明書,該文檔包括一套數據流圖,對數據流圖中的成分進行定義的一本數據字典及對加工邏輯的描述。
結構化分析步驟
用結構化分析方法進行系統需求分析的具體步驟是: 1) 了解當前系統的工作流程,獲得當前系統的物理模型。通過對當前系統的詳細調查,了解當前系統的工作過程,同時收集資料、文件、數據、報表等,將看到的、聽到的、收集到的信息和情況用圖形描述出來。也就是用一個模型來反映自己對當前系統的理解,如畫系統流程圖。
2) 抽象出當前系統的邏輯模型。物理模型反映了系統「怎麼做」的具體實現,去掉物理模型中非本質的因素,抽取出本質的因素,構造出當前系統的邏輯模型,反映了當前系統「做什麼」的功能。
3) 建立目標系統的邏輯模型。分析、比較目標系統與當前系統邏輯上的差別,明確目標系統到底要「做什麼」,從而從當前系統的邏輯模型導出目標系統的邏輯模型。
4) 作進一步補充和優化。為了對目標系統做完整的描述,還需要對得到的邏輯模型做一些補充。
說明目標系統的人機界面。
說明至今尚未詳細考慮的細節(包括出錯處理、系統的啟動與結束、系統的輸入/輸出和系統性能方面的需求等)。
其他(系統特有的其他必須滿足的性能和限制,也需要用適當的形式做出書面記錄。 分析階段結束時,系統分析員必須和用戶再次認真地審查系統文件,爭取在系統開始設計之前,盡可能地發現其中存在的一些錯誤並及時糾正,直至用戶確認這個模型表達了他們的要求後,系統文件(軟體需求規格說明書等)才作為用戶和軟體開發人員之間的「合同」而最後得到確定。
結構化分析方法的優缺點
1) 優點: 結構化分析方法是軟體需求分析中公認的、有成效的、技術成熟的、使用廣泛的一種方法,它較適合於開發數據處理類型軟體的需求分析,該方法利用圖形等半形式化工具表達需求,簡明易讀,也易於使用,為後一階段的設計、測試、評價提供了有利條件。 2) 缺點:① 傳統的SA方法主要用於數據處理方面的問題,主要工具DFD體現了系統「做什麼」的功能,但它僅是一個靜態模型,沒有反映處理的順序,即控制流程。因此,不適合描述實時控制系統。② 上世紀60年代末出現的資料庫技術,使許多大型數據處理系統中的數據都組織成資料庫的形式,SA方法使用DFD在分析與描述「數據要求」方面是有局限的,DFD應與資料庫技術中的實體聯系圖(ER圖)結合起來(如同IDEF0功能模型與IDEF1信息模型相結合一樣)。ER圖能增加對數據存儲的細節以及數據與數據之間,數據與處理過程之間關系的理解,還解決了在DD中所包含的數據內容表示問題,這樣才能較完整的描述用戶對系統的需求。③ 對於一些頻繁的人機交互的軟體系統,如飛機訂票、銀行管理等系統,用戶最關系的是如何使用它,輸入命令、操作方式、系統響應方式、輸出格式等都是用戶需求的重要方面,DFD不適合描述人機界面系統的需求,SA方法往往對這一部分用自然語言作補充。④ 描述軟體需求的精確性有待提高。 5 需求的變更
在開發項目過程中,用戶隨時會提出一些新的需求,要求開發方解決,這些需求的提出,有時在開發階段中有時在開發階段後。這種在需求分析的兩個相鄰子階段中,或者在迭代周期的需求分析中,後一段或周期的需求分析結果與前一次不一致,我們把這種不一致稱為需求變更。產生需求變更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 在需求分析階段,開發方與用戶的溝通不夠。在需求分析階段,開發方與用戶沒有很好的交流,開發方就根據用戶提供的大概信息,自己推導出用戶的需求。通過這種需求分析得出的需求往往會和用戶的實際需求相差甚遠,導致用戶提出更改需求。2) 項目的實施周期過長。隨著時間的推移,用戶對整個系統的了解也越來越深入。他們會對模塊的界面、功能和性能方面提出更高更多的要求。3) 技術更新過快。由於技術的快速更新, 企業可能引進一些新的設備, 而這些設備可能就會與我們的目標系統有直接的關系, 由於這一變化可能發生在解決用戶原先問題之前或者之中,那麼開發方不得不加入這一新的需求。[3]
為了盡可能地避免發生需求變更,以及保證需求分析的高穩定性,可以採用以下方法:1) 分工明確,系統分析員和程序員各有不同的職責。系統分析員處在用戶和程序員之間,溝通用戶和開發人員的認識和見解。系統分析員一方面要協助用戶對所開發的軟體提出需求,另一方面還要和程序員充分交換意見,探討其合理性和實現的可能性。如圖3所示,系統分析員在需求分析階段起著重要的作用。
2) 開發方與用戶進行協作和交流。在用戶提出需求變更時系統分析員應該認真聽取用戶的要求並加以整理和分析。分析需求變更的原因並提出可行的替代方案;同時向用戶說明這些需求變更會對整個項目的開發帶來的不良後果。3) 合同約束。由於需求變更可能會對整個項目產生影響,所以,開發方和用戶在簽定項目合同時,可以對需求變更增加一些相關的合同條款。4) 建立需求文檔並進行版本控制。需求分析的最終成果是一份客戶和開發方對所開發的產品達成共識的系統文檔。有了這份文檔, 即使開發方人員的角色有所變動,也不會對需求分析的前期工作有所影響。對每次的需求變更都用一個新的版本來標識。5) 需求評審和設立需求基線。為了讓開發方詳細了解用戶的需求,讓不同人員從不同的角度對需求進行驗證,作為需求的提出者(用戶方),在需求評審過程中,往往能提出許多有價值的意見,同時,也是對需求進行最後確認的機會,可以有效減少需求變更的發生。需求在通過正式評審和批准之後,應該確定需求基線,進一步的需求變更將在此基線的基礎上,依照項目定義的變更過程進行。設置需求基線可以將變更引起的麻煩減至最小。
軟體架構(software
architecture)是一系列相關的抽象模式,用於指導大型軟體系統各個方面的設計。 軟體架構是一個系統的草圖。軟體架構描述的對象是直接構成系
統的抽象組件。各個組件之間的連接則明確和相對細致地描述組件之間的通訊。在實現階段,這些抽象組件被細化為實際的組件,比如具體某個類或者對象。在面向
對象領域中,組件之間的連接通常用介面_(計算機科學)來實現。
軟體體系結構是構建計算機軟體實踐的基礎。與建築師設定建築項目的設計原則和目標,作為繪圖員畫圖的基礎一樣,一個軟體架構師或者系統架構師陳述軟體構架以作為滿足不同客戶需求的實際系統設計方案的基礎。
軟體構架是一個容易理解的概念,多數工程師(尤其是經驗不多的工程師)會從直覺上來認識它,但要給出精確的定義很困難。特別是,很難明確地區分設計和構架:構架屬於設計的一方面,它集中於某些具體的特徵。
在「軟體構架簡介」中,David Garlan 和 Mary Shaw
認為軟體構架是有關如下問題的設計層次:「在計算的演算法和數據結構之外,設計並確定系統整體結構成為了新的問題。結構問題包括總體組織結構和全局控制結
構;通信、同步和數據訪問的協議;設計元素的功能分配;物理分布;設計元素的組成;定標與性能;備選設計的選擇。
但構架不僅是結構;IEEE Working Group
on Architecture 把其定義為「系統在其環境中的最高層概念」。構架還包括「符合」系統完整性、經濟約束條件、審美需求和樣式。它並不僅注
重對內部的考慮,而且還在系統的用戶環境和開發環境中對系統進行整體考慮,即同時注重對外部的考慮。
在Rational Unified Process 中,軟體系統的構架(在某一給定點)是指系統重要構件的組織或結構,這些重要構件通過介面與不斷減小的構件與介面所組成的構件進行交互。
從和目的、主題、材料和結構的聯繫上來說,軟體架構可以和建築物的架構相比擬。一個軟體架構師需要有廣泛的軟體理論知識和相應的經驗來事實和管
理軟體產品的高級設計。軟體架構師定義和設計軟體的模塊化,模塊之間的交互,用戶界面風格,對外介面方法,創新的設計特性,以及高層事物的對象操作、邏輯
和流程。
一般而言,軟體系統的架構(Architecture)有兩個要素:
它是一個軟體系統從整體到部分的最高層次的劃分。
一個系統通常是由元件組成的,而這些元件如何形成、相互之間如何發生作用,則是關於這個系統本身結構的重要信息。
詳細地說,就是要包括架構元件(Architecture Component)、聯結器(Connector)、任務流(Task-flow)。
所謂架構元素,也就是組成系統的核心"磚瓦",而聯結器則描述這些元件之間通訊的路徑、通訊的機制、通訊的預期結果,任務流則描述系統如何使用這些元件和
聯結器完成某一項需求。
建造一個系統所作出的最高層次的、以後難以更改的,商業的和技術的決定。
建造一個系統之前會有很多的重要決定需要事先作出,而一旦系統開始進行詳細設計甚至建造,這些決定就很難更改甚至無法更改。顯然,這樣的決定必定是有關系統設計成敗的最重要決定,必須經過非常慎重的研究和考察。
對於較大的通常應用應該使用框架,可能節省不少時間.。能使你很輕松的開發出一款軟體來。
(軟體開發一般比較會關注設計模式而不是架構設計)
⑧ 如果要開發手機APP,需要哪些准備
開發手機APP需要做這七大准備:
一、新郵箱的申請
用於申請各類賬號時接收郵件,建議申請一個新的郵箱,如QQ郵箱。避免一開始使用的是私人或工作郵箱,後面因為隱私問題不方面提供給開發人員進行操作。
忽視可能造成的問題:溝通和效率低下。
二、域名的購買和備案
上線必備。域名備案一般需要21個工作日,在備案前還必須有已購的ECS伺服器,整體流程和時間較長,所以需要提早申請。
忽視可能造成的問題:影響蘋果賬號的申請。
三、官網的製作
蘋果賬號申請審核必備。若宣傳需求不大,則可製作一個超簡單的單頁版,時間快。開發前需塌鍵跟APP開發團隊明確好商務。
忽視可能造成的問題:影響蘋果賬號的申請。
四、雲伺服器的注冊和購買
非單機必備。注冊賬號後,需要進行企業認證,時間1-3個工作日,隨後進行伺服器的選配和購買。配置推薦:前期測試階段夠用即可。
忽視可能造成的影響:影響開發進度,不必要的成本浪費。
五、蘋果iOS賬號的申請
上線app stroe必備。蘋果賬號的申請一般需要1個月,在電話核實階段需要先把官網製作好。費用:99美金/年。【大致流程為:注冊賬號-申請鄧白氏碼DUNS(下來後兩周方可用)-查看官網並打電話核實-支付。參考網址:可搜索iOS賬號申請流程】
忽視可能造成的影響:影響測試和上線時間。
六、安卓應用市場的申請
上線安卓市場必備。注冊賬號後,需要進行企業認證,時間1-3個工作日。安卓市場賬號申請快,但平台較多,如:應用寶、華為、小米、阿里系、網路、360、OPPO、vivo、谷歌等,整體的上架工作很繁瑣。一般建議前期先選擇主流的三個,後期再擴大,當然也有些平台支持耐宴APP分發,但並不多。
忽視可能造成的影響:影響上線時間。
七、軟體著作權的申請
知識產權保護必備;國內安卓應用市場上線必備。軟著權的申請,分為普通和加急兩種方式,影響價格和時間,價格可以跟各個代理商商談,時間上普通的需31個工作日以上,加急可縮短。出於節約成本的角度,建議開發到一定里程碑階段即可開始著手申請,當然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忽視可能造成的影響:影響成本和上線時間,影響知識產權。
以上就是開發APP前需要做的准備工作,希望對大家有昌衫銀所幫助
⑨ 需求分析的准備——如何發現和歸納需求
自從互聯網行業的興起,需求這個詞也從原本傳統行業的定義中不斷延伸,對於互聯網行業的從業者,在每天接收到的海量信息中,懂得哪些是需求,如何篩選,歸納,分析需求,更是尤為重要的能力。通過了解需求,分清輕重緩急,事半功倍的達成目標,而不是成為需求的奴隸,每天被來自各方的需求鞭策,卻不知為何而忙碌。
本文結合了筆者在產品行業工作的微薄經驗,整理出從需求收集—需求整理—需求分析的方法論,未必會適用於所有的互聯網工作流中,但希梁寬望系統性的思考過程可以幫助理清思路,在繁雜的需求中找到那個破局的線頭。
在進入具體的分析前,我們要知道, 什麼是需求?
首先要明確的一點, 需求不等於需要。
需要是因某種「缺乏」而產生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例如,我想要吃飯,這是一種物質需要。我想要開心,這是一種精神需要。需要是結果型的指向,而且可能會因為各種因素而不斷變化和發展。
而需求可以當做更為具體的需要,要有具體場景具體人物。滿足需求可以當做一種可行的選擇,在互聯網的語境下就是,要在什麼場景下,解決了什麼人,的哪些問題。核心關鍵在於解決問題。
例如,我想要吃飯,但是沒有工具,問題產生了,這個就是需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提供多種選擇,筷子,勺子,叉子等等,而哪個選擇是真正能滿足需求的選擇,哪個工具能滿足吃飯的這個需求?這個可能又要具體分析,為什麼想要吃飯?在哪吃飯?是誰在吃飯?等等,這些就後文再提到了。
由此可以看到,當面對需求的時候,要警惕它是不是個需求,也要將需求的顆粒度拆解到盡可能的細,只有把需求的顆粒度變細,我們才能做出滿足需求的產品,當你想從「我想吃飯」這個高度去滿足用戶,而不去分析裡面的原因,很有可能發生的是,用戶只想要個餅,你卻給了個滿漢全席,成本無限高,這的確是一種選擇,卻未必是分析後的最優選擇。
在需求收集的階段,並不需要對需求進行歸類或者分析,重要的是將需求在避免收集人主觀意識的影響下,完整的收集起來。
收集需求時一定要真實、客觀的記錄需求提出者的描述,包括需求背景,產生原因,具體期望等等,以便後續分析時做到可追蹤,可體驗。
可追蹤即可以再次找到需求提出者,針對不清晰的地方進行溝通,因為很多時候,需求收集人和產品設計人未必是一個人,需求可能由客服,市場調研,銷售等各處收集而來,所以需要盡可能避免需求在轉述中產生的理解歧義,在有不理解的時候也可以找到需求提出者進行再次溝通
可體驗即對於需求發生的場景及問題,可以復現並再次體驗,方便產品設計人真實體驗理解需求或找到准確的目標用戶群去驗證需求。
從需求來源的不同,需求收集有以下幾個渠道:
(1)其它業務部門:此渠道的需求多應用於支撐型或平台型的產品,例如OA,CRM等。此類需求由於通常是為業務部門的工作服務,所以需求通常都比較明確,但是溝通成本仍然很高。
因為業務部門提供或渣攔的需求雖然明確,但解決方案未必能真正解決問題,甚至成本還通常較高。此時則需要產品設計人去跟業務部門了解溝通,去了解組織機構,業務部門在組織機構的業務流中處於哪個位置,業務部門的職能職責及工作流程,業務部門的目標及戰略等。
通過了解這些關鍵節點,可以梳理清支撐業務部門的方式,也幫助理解業務部門提出需求的真實原因,然後由產品設計人給出可行的解決方案。
(2)客戶需求:如來自項目投資人,購買產品的用戶等的需求,要去從為客戶達成目標,帶來的價值,提高效率的方面考慮。
(3)老闆需求:之所以將這個單拎出來,是因為來自老闆的需求在產品經理的職業生涯中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正確對待老闆的需求,甚至會打亂產品正常的迭代節奏。所以要去了解老闆需求的來源衫胡,是由於公司戰略,商業價值,還是體驗中產生的需求,或者是看了下其它的文章等。如果是由於公司戰略,優先順序通常要放到最高。
(4)測試需求:一般都是測試中產生的bug或體驗缺陷等,這些需求由於通常來自已經完成的功能或產品,所以考慮下性價比,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即可。
(1)競品分析:競品分析是產品經理提供新需求的重要渠道,競品分析適用於產品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通過研究競品,可以了解市場動態和競爭對手的產品方案,挖掘出適用於自身產品的需求,也避免新的idea沒有經過系統性的沉澱和思考。
(2)用戶研究:用戶研究也是了解產品,獲取需求的重要方式。用戶研究發展到現在,也已經有很多切實可行的系統性用戶研究方法,用戶研究可以幫助產品設計者了解真實的目標用戶群體和潛在用戶的需求,避免產品設計天馬行空,脫離真實用戶
(3)數據分析:通常與競品分析和用戶研究結合起來運用,也在產品迭代中可以做行為數據分析,通過數據來挖掘出需求點。
盡管需求的來源渠道有很多種,但在處理這些需求的時候,有個共同點就是要去了解需求產生的真實原因。
當產品不斷迭代,各方產生的需求越來越多時,整理需求可以避免需求遺漏,同時梳理清需求的開發周期。
(1)分類:可以按照各個產品設計者在實際處理需求時的習慣分類方法,例如按照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分,按照業務需求,項目需求和用戶需求分等等,筆者通常按照用戶體驗/新增功能/視覺優化/質量缺陷的需求種類分類。
(2)需求描述:包括問題描述,使用場景,用戶痛點和具體功能描述,這里的問題描述和使用場景主要由需求提出者提供,用戶痛點和具體功能描述可以由產品設計者經過溝通和分析後寫出
(3)需求處理狀態:針對每一條需求,給出需求處理的狀態,如不處理,規劃中,暫未啟動,開發中,暫停開發,已處理。
(4)需求進度:當需求正在開發階段,可以一目瞭然看出各個需求進展到哪個環節及需求的排期,如產品設計,技術,交互,UI,測試,發布
(5)優先順序:對每一項需求進行優先順序判斷,通常高/中/低的優先順序已經可以整理需求,具體判斷優先順序的方法在後文需求分析的部分提到。
(5)其它:包括功能模塊——需求是哪個功能模塊的需求,提出時間——需求提出時間,提出者——需求提出人,方便追蹤,版本號——可以為問題產生的版本,也可以為需求解決的版本,責任人/責任部門——對於需求收集人來說,收集到的需求可能需要由多個部門解決。
本篇是需求分析的前置准備,需求收集及需求整理篇,下一篇則進入需求分析篇,面對收集來的海量需求,我們如何分析需求的價值,可行性和優先順序,僅供參考,歡迎各位互聯網行業從業者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