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研究方法論txt

研究方法論txt

發布時間:2023-03-21 23:52:58

『壹』 詮釋學的研究方法

有一種教育研究方法叫做「詮釋學」

關於詮釋學方法的歷史發展,美國當代學者帕爾默(R.E. Palmer)在《詮釋學:狄爾泰、海德格爾和伽達默爾的解釋理論》一書中從性質和作用的角度提出了六種界定:1、作為聖經注釋理論;2、一般文獻學方法論;3、一切語言理解的科學;4、人文科學的方法論基礎;5、存在和存在理解的現象學;6、重新恢復和破壞偶像的解釋系統。[3]我國學者洪漢鼎亦提出詮釋學方法的六種性質規定,與帕爾默的差別在於最後一種規定,帕氏主要根據利科爾(P. Ricoeur)的觀點,而洪氏則主要依據伽達默爾(H.-G. Gadamer)的觀點,認為作為實踐哲學的詮釋學是20世紀詮釋學的最高發展。[4]從詮釋學方法從古代到現代的歷史發展來看,詮釋學存在三次重大的轉向:

『貳』 歷史學的方法論

史學方法論或稱歷史科學方法論、歷史研究方法論。

它並不指任何單一的研究方法,而是臘搭頃指關於史學方法的理論,或者說,它是一種可以用於歷史研究的普遍方法理論,抑或可以說,拿一定的世界觀來觀察、分析、解決歷史問題便是方法論。在這個意義上,也可稱之為「方法學」(methodology)。

理論介紹:

也正因此,亦因為科學研究中為達到同一目的而使用的方法、手段是多樣的,在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學派和不同個人那裡,史學方法論是存在明顯差別的,但它們不見得必定是尖銳對立的,往往是可以相互補充、兼容並蓄的,故史學方法論應是個開放的系統。輪陸

當然,創立一門作為方法或關於方法的理論體系,是比較晚近的事,是近代科學極大發展的產物,但這並不是說古代史學就沒有其方法論體系,只是缺乏系統的歸納整理。

在此意義上,我們可以發現存在著辯證唯物的史學方法論、實證主義史學方法論、結構主義史學方法論、解釋學史學方法論、發生學史學方法論、符號學史學方法論、精神分析學史學方法論、證偽主義史學方法論等等多種。

而諸如比較方法、數量方法等只作為具體研枝姿究方法,而不構成史學方法論。從另一個角度說,史學方法論也可以理解為論史學方法。

但這並不是論述一個個具體方法以及它們的簡單排列組合,而是從比較抽象的角度、從理論思維的高度,闡明史學方法一般的內涵、外延、特徵,它的層次結構、內部聯系。

論述它與歷史觀,與歷史認識論的關系;論述它與一般科學方法論的共性和差異性,以及它吸收其他科學方法的角度、程度及局限;最後還應具體描述和分析歷史學所能應用的種種方法和手段,並從中抽象出一般,發現歷史研究方法的內在一致性。

總之,盡管國內外對史學方法論體系多有論述,但尚無統一意見,並多為對具體方法的介紹,因此,系統地研究科學的史學方法論,而非個別的方法或方法論仍是史學理論界迫在眉睫的任務。

『叄』 實驗研究法的實驗研究方法在相關學科研究中的應用情況

實驗研究方法在自然科學中的應用歷史較長,並大大推動了其發展,在社會科學中的應用時間相對較短。但近幾十年來,實驗方法在社會科學各學科中的應用發展很快。 心理學是管理學的基礎之一,實驗研究方法在心理學中的應用具有很長的歷史。將實驗方法引入心理學,引發了心理學的革命。1879年,馮特在萊比錫大學創建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運用當時所能達到的技術,使用與生理學等自然科學相同的實驗方法,對人類心理進行較為精細的系統分析。這標志著心理學的重要分支――實驗心理學的誕生,也標志著心理學走向科學之路。
此前關於人類心理的論述和研究,可以追溯到希臘的哲學著作,其中有的論述已頗具體系。但是無論他們論述得如何精細,如何嚴密,他們所採用的方法都是內省思辯的方法。這樣結果就像兩小兒辯曰一樣,彼此誰也說服不了哪一方。因為當時的心理學思想是孕育在哲學思想中的,有人稱之為「安樂椅中的心理學」,意指當時心理學思想是哲學家們坐在安樂椅里苦思冥想中產生出來的,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19世紀中葉。
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康德曾斷言,心理學不可能成為科學。這種說法雖然不正確,但卻並非無稽之談。因為心理或者說是意識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又具有極大的個體差異性、群體差異性,以及多種維度、層次,學說之間相互辯論,縱使勝負有定,但是誰也沒有想到過通過做實驗的方法來證明自己的觀點。科學之所以區別與哲學,一個重要的特性是具有嚴密的實證性。一門科學之所以為人們所承認,是因為它在人們面前是可以被證明是正確的。為了證明一個學說的正確性,必須進行比較系統精確的實驗。心理學若要從「安樂椅」式的哲學邏輯思辯中掙脫出來,則必須具有實證性的科學特性。
著名的實驗心理史學家E·G·波林寫道:「把實驗法應用於心理問題是心理研究史上無可比擬的偉大傑出事件」。心理史學家D·舒爾茨曾說:「現代心理學與它的智慧的先驅者的重要區別,不在於所提問題的種類.而在於探索答案所用的方法」。在馮特之前,赫爾巴特已首次宣稱心理學是一門獨立的科學,卻沒有成功,因為他沒有在心理學中應用實驗方法。另有一些從事生理學研究的人雖然使用了實驗的方法,如米勒、韋伯、費希納等,但沒有把該方法引入到心理學的研究中。1874年馮特在蘇黎世大學任哲學教授時,開始轉向心理學和哲學的研究,1875年馮特到萊比錫大學任教,從事心理學方面的研究,並繼承了米勒等人的實驗研究方法,創建了第一個心理實驗室。從此「科學的」和「實驗的」這兩個詞便成為「心理學」的核心含義。因此,從這個角度講,馮特將心理學變成一門實證科學。
自從馮特創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以來,心理學得到空前速度的發展。1883年,僅在馮特創立實驗室4年之後,郝爾在美國建立了美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從1888年到1895年,在美國興起了遍及全美的建立心理學實驗室的潮流。19世紀末到 20世紀初,各種學派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各式各樣心理學風起雲涌。但無論各種學派觀點如何對立,以實驗方法為代表的實證思想一直被拋棄,大多數心理流派,無論其觀點多麼變化無常,都將實驗法作為證明自己觀點的工具。
現代心理學中的實驗方法有兩種:一種是自然實驗法,不講求嚴格的變數控制;另一種是實驗室實驗法,要求在實驗室內嚴格控制各種變數和遵守操作規程。通常所說的心理學實驗主要是指實驗室實驗法
總之,實驗法促使心理學從哲學中分化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實驗法促進了心理學各應用領域分支心理學的發展,獲得了豐碩的成果,據粗略統計,心理學超過一半的研究成果來自實驗方法。另外,實驗法具有主動性、可控制性和可重復性等特點,便於精確地揭示出心理學的科學規律。因此,實驗法成為研究心理學的基本方法。
但是,對心理學實驗方法的批評也時有所聞。這些批評意見主要有:第一,不能適用於絕大部分心理學分支領域;第二,不具備普遍的信度和效度;第三,過分強調定量研究,忽視了質的研究;第四,技術要求較高,較難普及。有的批評火葯味十足:「實驗室實驗,因為它要求嚴格的條件控制和數量化的結果處理,所以便不能不找比較簡單的問題,在非常限制的條件下進行實驗,結果是完全脫離實際,避實就虛,無血無肉,只剩下一些干癟癟的渣滓,也就是完全缺乏意義的東西,……結果當然會扼殺心理學的生機。」「實驗方法是製造科學渣滓的工廠,又是扼殺心理學的殺手。」實際上,實驗心理學井沒有扼殺心理學的生機,相反正是它給心理學不斷地注入新的活力。實驗方法在心理學研究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其意義也是不可抹煞的。但是這些批評也說明,心理學中的實驗方法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首先,要重視對實驗的哲學方法論的思考,即重視在方法上如何更有效地去實施實驗、解釋實驗。其次,心理學中的實驗方法必須向其它學科吸取新技術、新方法。再次,心理學中的實驗方法應該擺脫單一的實驗室研究模式,向自然實驗法靠攏,注重與現實情境接軌;或者使實驗室情境自然化,將心理實驗室建設成為現實自然情境的模擬,以解決與社會生活實際聯系少,研究結果的社會實用性差等問題。 在實驗方法進入教育領域之前,教育研究主要採用精神科學的分析方法,使用描述性語言對教育現象進行解釋,主要是哲學思辨的方法。19世紀初,近代數理邏輯的發展啟發了赫爾巴特,他主張用實驗科學的量化方法來研究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但他基本上仍然堅持邏輯論證和思辨方法,主張將量化表述和邏輯思辨結合起來,因此赫爾巴特的教育研究方法帶有一點邏輯實證的方法論色彩。
19世紀中期,自然科學形成了實驗和檢驗假設的方法論,注重對事物進行量化分析,用數量化模型來描述和解釋事物要素之間的關系,並通過對事物要素的關系命題的邏輯演繹或歸納來揭示事物的內在規律,這對社會科學產生了重要影響。實證主義的創始人孔德提出運用科學方法來研究社會領域,主張嚴格採用自然科學範式來研究社會現象(當然包括教育現象),追求方法、結論的科學化。
19世紀末20世紀初,實驗和假設檢驗的邏輯方法在德國教育研究中問世。德國教育學家、心理學家梅伊曼(Meuman,E)和拉伊(Lay,L·A )奠定了教育實驗的基礎。1901年,梅伊曼提出了「實驗教育學」的概念,1908年,拉伊發表了在德國譽為「繼赫爾巴特以後教育學說新紀元」的標志性著作――《實驗教育學》,主張教育應該和心理學一樣進行嚴格的實驗研究。教育學應建立在教育實驗的基礎上,運用實驗和假設的邏輯與方法以及定量描述,來確定教育活動中各要素的因果關系或相關關系,克服以往的教育理論只重視思辨的缺陷。自此,教育實驗開始在教育領域盛行起來。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和統計學等相關學科的發展,教育研究的手的逐步科學化和高技術化,計算機的運用,用數學方式檢測、描述、模擬,進行量化分析,使教育理論向嚴密科學的方向發展。可以說,上世紀教育學領域的每一項重大科研成果,都與教育實驗相聯系。特別在當代,教育理論更是以教育實驗為依據,從教育實驗中概括研究結果,進而升華為理論。
我國教育研究中實驗方法的引入較晚,主要是在改革開放之後才開始系統學習和運用西方的實驗研究方法理論。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教育實驗研究的主要觀點、成果己經形成了較全面的體系,但教育實驗諸環節研究很不平衡,有的方面極為薄弱(如實驗設計規范的研究),有的方面停留在經驗描述的水平(如實驗評價規范的研究),操作性不強。可以說,我國教育領域的實驗研究水平總體較低,這里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我國儒家學者「經學」治學傳統方法以及近代以來所形成的「中體西用」機械治學方法的束縛。大量研究者者採用的是「六經注我,我注六經」的經學治學方法與模式,官雲亦雲,人雲亦雲,依傍權威,拘泥經典,重思辯輕實驗,許多研究很少深入到具體實際工作中去觀察和討論問題。
第二,前蘇聯教育學者的「形而上」的治學方法。由於歷史的原因,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我們的社會科學界受前蘇聯影響非常深刻。表現在教育領域就是:在教育研究中機械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學原理,研究方法論單一化,只是單純地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幾乎從未考慮其他科學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借鑒應用。
第三,對實驗研究方法的了解不夠。國外社會科學領域中實驗研究方法的理論與實踐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已經非常成熟了。但我國主要是在改革開放之後才系統地引入,理論上探索和實踐上的應用都存在較大差距。
第四,實驗方法本身的缺陷。通常所討論的實驗大多為實驗室實驗,這種實驗的條件較為嚴格,距離現實較遠,實驗結果的外部效度遠不夠高,影響了實驗方法的推廣。
針對以上問題,一些學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第一,轉變觀念,從從實證主義方法論高度充分認識實驗方法的重要意義;第二,加強國際交流,在研究方法上與國際接軌;第三,在各個教育階段系統推進研究方法的教育;第四,不完全套用自然科學實驗的特徵來衡量教育實驗。教育實驗的規范、程序、方法應該是在吸取其他學科營養的基礎上,自身在發展過程中不斷積累、創新和完善的結果。自然實驗應是下一步努力的重點。 盡管有人把經濟學實驗方法的歷史上溯到1738年貝努利(Bernoulli)為研究「聖·彼得堡悖論」所做的實驗,但絕大多數人還是認為應把上世紀30年代作為經濟學實驗方法的開端。事實上,60年代之間所出現的一些主要的實驗研究和論文對於當今這一領域的發展,無論從手段上,還是從方向上,都有著非常顯著的影響。歸結起來,早期的實驗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三個方面。
第一,有關個體選擇理論的檢驗。瑟斯頓(Thurstone)於1931年所做的用實驗方法確定無差異曲線的研究是有關個人行為實驗研究的開創性工作。這個研究雖然後來招致了許多批評和修正,但它開拓了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1944年,馮·諾依曼和摩根斯坦《博弈論與經濟行為》一書的問世,引起了人們對於個人選擇行為以及人們之間相互影響的更為廣泛的注意,這促使研究不斷深入,人們開始觀察一些不符合經濟選擇理論的現象。其中,阿萊悖論最為著名。
第二,博弈論研究中的諸多實驗。其開拓者是德雷舍(Dresher)和弗勒德(Flood)。1952年,福特基金會和密執安大學共同召開了一次題為「決策過程中的實驗設計」的會議,會上有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問世,其中包括納什參與的研究n個人小規模博弈行為的實驗。這個會議的參加者如馬夏克(Marschak)、拉德納(Radner)和西蒙(Simon)等人對博弈論理論以及實驗方法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此次會議之後,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集中於兩個方面:一是檢驗博弈理論的有關假說;二是對戰略環境進行實驗研究。
第三,涉及現代產業理論的實驗。1948年,張伯侖(Chamberlin)在哈佛大學組織了關於壟斷競爭的首次試驗,研究了46個均衡價格略有變化的市場情形,得到了一些重要變數的實驗數據。有趣的是,張伯侖本人並不滿意於實驗結果,他也因此放棄了進一步實驗的打算。但是,當時的研究生弗農·史密斯(Vernon Smith)卻由此興趣盎然,以至於後來通過不懈努力成為了經濟學實驗研究的一代宗師。另外,50與60年代之交,西格爾(Siegel)和福瑞克(Fouraker)對雙元競爭和寡頭壟斷的行為也做了較多實驗。他們研究了這類市場上在達成價格與數量協議之間的討價還價行為,並取得了方法論上的進展。
上世紀60年代是經濟學實驗研究的轉折時期。盡管實驗研究從總體上仍缺乏市場,但已有一批有份量的研究論文面世,也出現了許多重要的實驗。比如,貝克爾(Becker)、德克魯特(Degroot)和馬夏克(Marschak)在1964年的研究說明了經濟理論與實驗研究之間的緊密聯系。當時,他們主持了一個測度個人期望效用函數的實驗,並專注於如何激勵參與實驗的受試人真實地顯示他們關於彩票的保留價格(reservation prices)。這帶來了方法論上的重要進展。
70年代中期以後,實驗經濟學(實驗方法這時被賦予的新名字)日益興盛,開始得到許多基金的大筆資助。一方面,這意味著社會對實驗方法的重視和承認;另一方面,資金也切實地推進了實驗室建設以及隨之而來的大發展。
80年代至今的實驗經濟學呈現出一種爆炸式發展勢頭。比如,第一次出現了在許多研究領域中,不同的實驗小組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對同一個問題進行研究的現象,這標志著實驗經濟學開始成為了一個靠知識累積而得到進展的學科。而且用實驗方法取得的成果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主流學派的經濟學刊物上,使實驗經濟學的研究成果越來越引起主流經濟學家的注意,甚至對傳統經濟學的一些理論形成了嚴重的挑戰。
近年來,經濟學的實驗研究方法己有很大改進,廣泛使用的現代計算機信息系統及其控制技術,使實驗過程向信息化、智能化和系統化發展,實驗數據的處理能力大大增強,實驗經濟學的研究范圍也不斷擴大。許多有影響的大型實驗都有專門設計的計算機程序,復雜的行為過程包括經濟參與人之間的博弈行為都可以通過計算機系統進行模擬,實驗研究工作主要體現在實驗設計階段。
目前實驗經濟學的發展主要呈現以下特點:第一,實驗經濟學的發展加速了經濟學研究和行為科學研究(特別是認知心理學)的相互滲透。第二,實驗經濟學家試圖通過對實驗中經濟參與人行為過程的觀察和分析,構造微觀經濟理論的動態基礎,以彌補主流微觀經濟學的缺憾。第三,對政策決策的實驗研究是實驗經濟學家關注的一個重要領域,這方面研究的主要代表是加州理工學院經濟學和政策實驗室、亞利桑那大學實驗經濟學和政策科學實驗室、約克大學實驗經濟學中心。
2002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實驗經濟學家Smith,說明經濟學實驗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得到了高度評價和主流經濟學的普遍認同,實驗經濟學的研究促迸了現代經濟科學的發展。
經濟學實驗方法的基本過程與一般實驗方法相似,即進行實驗設計、選擇實驗對象、確定實驗條件、指揮試驗進行、分析實驗數據。
實驗經濟學研究中存在的問題與爭論主要有:激勵動機設定的可信程度問題、實驗對象的選定與內部效度問題、相互影響與實驗的現實性問題、「偏好逆轉」實驗普遍意義的爭論、「重復性實驗」與結論的可靠性問題等。

『肆』 孔子哲學思想的方法論

孔子的思想概括起來是仁,禮,中庸。其中仁是核含明心,禮是仁的外在表現,而中庸是為人處世的基本准則,也就是你說的方談喚告法論。孔子作為教育家,思想家,他提出過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等。可是中庸貫穿其思想體系的始終,中庸即折中,適當,不走極端。但中庸又和折中主義不同,它是有原則的,在充分了解和協調矛盾雙方後以最好的方法達到和鏈兆諧,而折中主義往往會無原則,不能根本解決問題。中庸有點唯物辯證法的味道

『伍』 如何從方法論角度解釋辯證法

馬克思的辯證法具有兩大特點

在研究方法的層次上,馬克思的辯證法具有兩大特點:

1、強調研究過程的經驗性與實踐性。由於馬克思把社會現象作為客觀的外在事物加以研究,因此他非常重視以客觀的歷史事實與社會事實來說明普遍的社會規律。

2、把社會作為一個整體來加以研究,側重分析社會結構及各個分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以便對社會發展變化的原因作出解釋。這種解釋的最終目的在於對現存社會秩序進行批判和改造。

馬克思將研究過程分為兩個階段:

1、分析。在佔有大量資料,尤其是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對研究對象進行詳細、深入的觀察與分析,以找出各種因素之間的聯系和相關關系,他特別重視分析各種社會經濟因素以及階級關系。

2、綜合。在詳盡分析資料之後,將各種有相關關系的資料予以綜合,通過主觀邏輯的判斷,揭示出資料背後所隱含的本質特點,以形成對社會的整體性認識,解釋和說明研究對象。

(5)研究方法論txt擴展閱讀

馬克思的方法論思想極具綜合性

它能為各種理論學派提供思想武器。例如,匈牙利的G.盧卡奇對階級意識和異化問題的研究,義大利的A.葛蘭西對知識分子問題的研究注重考察個人意識與社會環境的關系,都借鑒了馬克思早期著作的概念與分析方法;

法國的L.阿爾杜塞則運用科學的實證方法對思想體系的結構進行了研究,這與馬克思後期在《資本論》研究中對宏觀社會結構的分析有很大相似之處。

馬克思的觀點對於反實證主義社會學家也有很大啟發,在歷史社會學、批判理論、沖突理論等流派中都有西方馬克思主義學派或學者起著重要影響,如米爾斯、A.W.古爾德納以及法蘭克福學派。

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研究方法論的兩大假設是:

1、人們的意識是他們與之相處社會的產物,因此不可能有純客觀的社會知識。

2、在社會學研究中,社會事實是無法與價值相分離的,研究者應對社會持批判的態度,以免受當代社會思想模式的局限。他們承認自己的學說帶有主觀性和歷史局限性,但是認為這種理論比主流派的實證社會學理論更能說明現實社會。

這一學派採用馬克思的辯證法和批判方法,強調階級與社會行為的相互作用以及社會經濟組織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性。

在西方社會學界,實證主義與反實證主義社會學方法論的區分並非是絕對的,許多西方理論學派往往是介於實證主義與反實證主義之間,而馬克思主義社會學與西方社會學通過方法論論戰產生的相互影響與借鑒也是顯而易見的。

尤其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西方社會學理論在解釋當代社會的矛盾、沖突與動盪時面臨著危機,許多社會學家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方法論產生了更大興趣,各種新馬克思主義學派在這一時期得以發展、形成。

『陸』 碩士論文中研究方法怎麼寫 介紹3種簡單的方法

1、哲學方法論

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批判主義方法論;以事實為出發點,從歷史中實踐中總結經驗;遵循比較研究方法論;堅持論從史出,史論結合,以論為史的原則;採用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相結合的方法,藉助定位理論的基本思路。

2、原則方法論

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實證研究;質的研究;方法的選擇基於研究的需要;堅持思辯研究、質的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統一。

3、學科方法論

教育、管理、組織、社會、自然等多學科視角;社會與經濟學視角;從制度層面切入的視角;跨學科研究視角;領域與學科立體交叉的多學科方法論;根據設計研究路徑與方法,注重多種路徑與方法的綜合運用;從歷史的視角;從價值學、心理學、復雜科學等多學科視角;多學科、多元的研究視角;從價值論的角度,採用高等教育學、管理學、倫理學、哲學、社會學、系統論等多學科和跨學科的方法論;多學科、多元的研究視角;模型分析方法論;多學科方法論;文化學的研究視角和個案分析的的實證研究範式;以集體主義為基本取向;院校研究視角;現象學視角。

『柒』 20世紀50年代以來現代科學發展對教育科學方法論的影響有哪些

一、教育研究方法論
導語:教育研究的性質,描述、預測、改進、解釋。(科學研究的三個基本要素:客觀事實,科學理論和方法技術)
研究方法:是從事研究的計劃、策略、手段、工具、步驟以及過程的總和,是研究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以及程序和准則的集合。能夠分為三個層次:(1)方法論,即指導研究的思想體系,包括基本的理論假定、原則和思路等;(2)方法或方式,即貫徹於研究全過程的基本程序、策略和風格;(3)操作技術,即在研究中具體使用的手段、工具和技巧。
(一)教育研究方法的含義、特性和價值
定義:就是按照某種程序和路徑,有組織、有計劃地、系統地研究教育現象和構建教育理論的方式。它既是一個認識過程,又是一個知識體系和行為規則系統。教育研究方法是解決教育實踐問題和發展教育理論的重要工具。
特性:教育研究具有一般研究方法的特點,即(1)目的在於探索教育規律,以解決實際問題和重要的教育理論問題為導向。(2)有科學的假設和對問題的陳述,(3)有明確的指標和嚴格的能夠操作的程序,(4)有科學的研究設計和准確系統的觀察記錄與分析。
區別於自然科學和其它科學研究的特點:(1)很強的綜合性和整體性;(2)研究的周期較長;(3)實踐性強,針對具體問題(而非解決一個形而上的哲學問題):(3)多學科性;(4)人員的廣泛性。價值:教育研究的價值(略),教育方法的價值(笛卡兒:最有價值的知識是方法的知識,從科學史的角度來看,科學發展的每次大的突破都與方法的革新有關) (1)是達成研究目的的保證;(2)能夠使研究更簡約,節省時間;(3)方法得當能夠更准確地找到問題;(4)有助於研究者辨別知識真偽、擴充知識數量和范圍,獲得新發現;(5)能夠使教育研究結論更趨科學化:(6)有助於研究者本身的思維和邏輯。
(二)教育研究方法的歷史、現狀和發展
歷史: l、直覺觀察時期:古希臘——16C,近代科學產生以前,樸素唯物論基礎上的直覺觀察時期。
特點:(1)研究的立足點與社會發展要求和統治階級利益緊密相關,內容和方法上以倫理道德教育為主(2)觀察法為主,思維方式主要是歸納、演繹和類比。(3)辯證法的初步運用和樸素的系統觀;(4)基於不同的哲學觀、自然觀、社會觀和教育觀,形成不同的教育研究方法體系。

『捌』 民族社會學的研究方法

方法體系
從知識結構的角度看,民族社會學的方法體系由三個層次構成:第一層次為方法論原則,具有指導研究方向的意義;第二層次為具體研究方法,與研究實踐和過程相統一;第三層次為技術手段,是研究過程中所運用的主要工具。
一門學科立足於科學知識體系之中,主要依靠兩個方面:一是學科的理論,即由一些核心的概念構成的對研究對象的研究或闡釋體系;二是科學的方法論,是指從概念到對研究對象的解釋或闡釋過程中所涉及的思維方式和所使用的手段、技術。民族社會學發展至今,可以說已經成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有其自身的方法體系。
民族社會學研究方法論的原則,是確定研究者的基本方向、影響研究性質的基本觀念和定律。方法論原則通常包括: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邏輯思維方法原則、民族社會學的一般化理論。
高永久提出的民族社會學的方法論有三個方面:
1.認識和把握民族社會學現象——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方法。
2.分析和闡釋民族社會現象——主位和客位研究、民族中心文化和文化相對論。
3.發現和研究民族社會現象。
方法特徵
民族社會學不能被簡單的視為民族學和社會學的交叉和糅合,民族社會學研究方法是從社會學的立場認識民族,又從民族的角度理解社會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方法。
民族社會學方法的基本特徵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動態性。社會學的立場和視野是動態的,他關注變動中的尤其是現實社會的各種事實和關系的動態過程。從社會學的視角去認識民族與社會,就是把這對關系置於社會變遷的動態過程中加以考察,從中發現其結構要素和變遷的規律。
第二,整體性。民族社會學對民族與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首先是從整體論高度出發的,把民族與社會視為有機統一的整體,然後從整體內系統關系的緯度來分析兩者之間的聯系和相互作用,例如,從民族的角度來理解社會,並不是簡單地把民族看作社會結構的組成部分,而是把社會理解為民族社會、民族國家,由此我們可以理解,在社會運行和變遷過程中,民族這一社會要素或社會屬性在社會生活中產生著一定作用,對社會變遷有著一定影響。
第三,經驗性。民族社會學注重對民族與社會的事實與現實的考察,並在此基礎上拓展對民族與社會關系的認識。在整個研究過程中,獲得經驗事實是首要的。所以,較多的民族社會學研究實踐,都傾向於運用調查研究法,從現實社會中的現象入手,根據經驗事實來理解民族與社會動態過程和關系。
兩種範式
範式的概念是由庫恩首先提出來的,用來表達科學研究活動的一般特徵和規律。所謂範式,是指一定時期內,科學研究共同體成員在進行常規科學研究過程中所共同遵循的規范和理論與方法論模式。
民族社會學的範式,既是該學科研究歷史的總結,又是其未來發展所需要參照並不斷建構的規范、理論和方法。從學科研究歷史的角度看,民族社會學的範式可以概括為兩個主要類型:馬克思主義民族學和西方社會學的民族關系 研究。這兩個主要範式反應的是,民族語社會研究領域中不同的研究者在研究時遵循了不同的理論傳統和方法論的模式,其差異集中體現在兩個範式對民族這一概念的認識和理解之上,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研究側重點的差異。 兩種民族社會學範式的比較範式類型對民族概念理解對民族邊界理解研究的重點研究方法特徵馬克思主義民族學客觀存在的社會實體客觀的、穩定的民族歷史、語言、習俗、體質特徵歷史主義、進化論西方社會學的民族關系研究主觀認知的社會屬性主觀的、相對的民族分層與流動、族際互動經驗主義 研究的邏輯過程
根據華萊士的「科學之環」原理,研究的邏輯過程是由問題、理論、假設、操作化和假設檢驗等幾個環節構成的。
五個知識部分:理論;假設;經驗觀察;經驗概括;被檢驗過的假設。
六套方法:邏輯演繹方法;操作化方法;量度、測定與分析方法;邏輯推論方法;建立歸納、命題和理論的方法。
民族社會學解釋
從經驗中觀察和發現民族與社會關系的理論問題,用經驗材料來證明這些理論,運用理論來解釋民族與社會的關系,是民族社會學研究的基本思路。在民族社會學的研究中,對社會系統中民族現象的理論解釋主要包括:概念和變數、假設、變數測量和分析、假設檢驗。
具體研究的階段
具體研究階段是進行一項研究的完整過程,包括研究的具體方案和研究的具體實施程序或步驟。
第一階段就是提出和界定問題。民族社會學的具體研究總是要解答某些具體問題,所以問題是研究的導向,也是研究的目的。
提出問題一般遵循這樣幾個基本原則。 問題必須具有理論導向。 問題最好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提出的問題必須具有研究可行性。 第二階段是針對所提出的問題,回顧別人是如何研究的。
第三階段就是進行研究設計。研究設計是指為了解答所提出的問題,實現研究目的,對研究中所涉及的資料收集、整理、分析和檢驗所作的具體計劃。
第四階段是收集資料。
第五階段是整理和分析資料。
第六階段就是解釋從資料中獲得的新發現。
第七階段是得出結論。
第八階段就是發表和出版研究成果。 民族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歸根到底就是社會中的人,具有不同民族身份的人。作為研究人的社會科學,其性質與以物質或非人為研究對象的自然科學有著天壤之別。多數自然科學的研究實踐中,不存在明顯的倫理問題,而已社會中的人為研究對象的社會科學,其研究必然涉及他人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此,研究者在研究中必須把可能涉及的關系規則考慮進去,也就是必須注意研究中的倫理問題。
一般來說,民族社會學研究中需要注意額倫理問題主要有隱私問題、忌諱問題和政治敏感問題等。

『玖』 試論述教育研究方法發展的幾個歷史階段,代表人物及每個階段方法論的基本特徵

一、教育研究方法發展的歷史階段及基本特徵
(一)直覺觀察時期(從古希臘至 16 世紀)
1、考察教育問題的立足點,即研究的起點,是從當時社會發展的要求和統治
階級的根本利益出發,在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上則以倫理道德教育為主。
2、採用觀察法以及歸納、演繹和類比的思維方式對教育現象進行研究並形成
理論。
3、辯證法的初步運用以及樸素的系統觀。
4、各種學派基於不同的哲學觀、自然觀、社會觀和教育觀,而形成不同的教
育研究方法思想觀點。
(二)分析為主的方法論時期(17 世紀至 19 世紀末、20 世紀初)
1、從經驗的描述上升到理論的概括,把教育作為一個發展過程來研究,不僅
描述現象的特點,而且著重揭露現象間的聯系和發展歷程。
2、教育研究方法論在很大程度上是同認識論揉合在一起的,並初步形成了以
不同哲學理論指導的兩種不同的研究方式和研究風格,這就是歸納法和演繹法。
3、心理學思想開始成為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論的理論基礎。
4、反對權威專斷,主張教育要適應自然,並從自然科學中移植「實驗方法」 。
(三)形成獨立學科時期(20世紀以來)
1、構成教育研究方法體系的大部分方法是從其它學科移植而來的。
2、教育研究方法理論中的兩個基本派別——進步派與傳統派、實證的與思辨
的、實用的與理論的進一步分道揚鑣,各自的發展研究為方法論的發展開拓了新領域。
3、考察這個時期研究方法的哲學基礎,由於受西方哲學非理性主義、唯科學
主義思潮以及實用主義哲學影響,在研究方法的探討中,明顯地表現出實用主義傾向。
4、在教育研究方法形成為獨立學科的同時,教育科學領域內分科的學科研究
方法也同時取得顯著進步。
5、教育研究方法的發展還受到馬克斯辯證唯物論和心理學及心理學研究方法
兩個因素的影響。
(四)現代教育與現代教育研究方法論的變革(20 世紀 50 年代以來)
1、科學對自然和社會的研究越來越廣泛、深入,使科學研究中直觀性的程度
減少,抽象化的程度提高,產生了邏輯思維方法高度發展的必要性。
2、不同學科的相互滲透。
3、現代科學發現了一系列原有科學理論體系不能解釋和說明的新事實,出現
了一些佯謬,破壞了科學體系原有的原則和思維前後一貫的邏輯嚴密性,產生了現
代科學范疇體系的許多根本性的變化,同時也促使邏輯方法向前發展。
4、科學研究課題的復雜性、綜合性在日益加強,隨之而來的科學研究手段日
益復雜、精密,科學研究日益成為集體的、綜合的事業。
二、影響教育研究及其方法發展的基本因素
(一)哲學認識論與教育研究
(二)科學技術發展與教育研究
(三)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發展與教育研究
(四)相關學科的發展與教育研究
(五)社會文化傳統與教育研究

『拾』 方法論是研究社會心理學的最高的或者是原則性的指導思想。

社會學方法論

第一講 社會學方法論的發展

一、社會研究

包括學科研究和非學科、非專業的實踐研究。後現代主義強調非專業的實踐研究。學科研究廣義包括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研究,如社會學研究、民俗學研究。

1.社會與自然界的區別:社會是由人和物構成的社會世界,有意識、精神。

2.研究的主體與客體:研究者的多重身份。客體-社會本體論

3.研究目的:專業與非專業研究的目的不同。基礎理論研究、發展研究、應用研究的目的也不同。

二、方法論

早期從自然科學中移入,關於對自然研究的指導思想和如何研究的理論、邏輯、假定、預設、原則。 如經濟學中「經濟人」的假設。

1.世界觀與方法論:方法論與認識論的交叉

2.方法論和理論:方法論是關於方法的理論,而理論是對實際現象的觀點和系統認識。方法論不涉及具體現象,學科理論稱為現象理論,而方法論是工具理論

3.方法論與具體方法:方法論是在思維層次上對人的實踐活動的考察、接近哲學層次。具體方法是在操作層次上具體技術的運用,靠近經驗層次。

4.方法論的一元性與多元性

20世紀60、70年代以前方法論是統一的、一元的方法論,以自然科學為楷模。60年代以後人們認為對不同現象或同一現象有不同的方法論,形成多元方法論。

5.方法論的主要問題:

(1)研究邏輯

(2)對人及行為的假設:人的定義、人的本質。人的行為受何因素的影響。

(3)對社會整體及社會現象的認識途徑: 有整體主義和個體主義認識。多種具體方法的競爭。

(4)真理性和客觀性:方法論和知識論交叉

(5)規律性:社會現象有無規律性。

(6)價值(個人主觀意識)在研究中作用。

三、社會學方法論的發展

19世紀初受自然科學影響。孔德《實證哲學》觀點:①社會科學要研究現實問題 ②研究應是有用的,能解答實際問題。③應是可靠的。④應是確切的。⑤肯定的、能夠證實的。

斯賓塞的社會有機體理論,可用自然科學的方法研究社會有機體,社會各部分有特定功能。

19世紀後期人文學科研究、文化研究中提出質疑:①自然與社會有本質區別。②社會由個體組成,主張社會唯名論。③對人不能採用實驗法。李凱爾特、文德爾班的「文化科學」。狄爾泰提出Hermeneutics(釋義學.解釋學.詮釋學)對文獻古典文本的解釋方法可用於社會現象研究。 自然科學的客觀解釋是因果解釋,釋義性解釋是對人的意義的主觀理解 。

20世紀初社會學方法論代表人物:韋伯、迪爾凱姆。

迪爾凱姆:①首先應界定社會事實 ②客觀存在的社會事實是時代形成的。社會科學是研究社會、集體的行為、思想觀念、時代精神。 ③主張客觀的因果解釋和功能解釋。他為西方社會學實證學派提供了方法論依據

韋伯借鑒和綜合了「文化科學」和「實證科學」的觀點,提出了理解社會學的方法論:①承認社會現象與自然現象有本質不同,社會科學的解釋不僅包括客觀解釋,也包括主觀闡釋(intepretive)。②借鑒狄爾泰的觀點,必須理解動機、目的、意義。③應排除主觀偏見.採取價值中立,客觀的科學研究。投入理解的方法把客觀與主觀結合起來。④理想類型法:依據現象的共性建立理想類型(典型),表象差異可用不同的理想類型來反映。⑤區分歷史的因果解釋和邏輯的因果解釋。

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觀點:(1)承認客觀的社會規律。(2)社會是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進程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作用(階級斗爭、人際互動)的結果。(3)唯物史觀,強調人類的歷史實踐活動、注重製約人的行動的社會物質環境(經濟基礎、生產力、社會結構)。

主要閱讀材料:

袁方主編,1997,《社會研究方法教程》,第2章、第1章 北京大學出版社。

杜爾克姆著,胡偉譯,1988,《社會學研究方法論》,華夏出版社。

韋伯著,朱紅文等譯,1992,《社會科學方法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閱讀全文

與研究方法論txt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白線癌的治療方法 瀏覽:638
人參鹿茸海馬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瀏覽:711
區別尿素和銨鹽的方法加什麼研磨 瀏覽:493
新車包裹方法視頻 瀏覽:750
快速止疼的土方法 瀏覽:214
信息分析方法與應用哪裡有答案 瀏覽:577
pmd微晶磨皮使用方法 瀏覽:997
防暴叉使用方法連環圖片 瀏覽:167
乳腺多發性囊腫很好的方法怎麼治 瀏覽:892
泰拉瑞亞如何獲得方法 瀏覽:964
合肥行業市場調研方法有哪些 瀏覽:284
初一賞析句子的方法技巧 瀏覽:94
手機和電視數據線連接的方法 瀏覽:692
怎麼洗茶杯茶漬用什麼方法 瀏覽:135
簡單方法眼袋 瀏覽:402
紅牛奶茶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775
電腦換顯卡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35
怎麼種植葫蘆育苗方法 瀏覽:510
華為修復手機閃退的最簡便方法 瀏覽:373
智力菇的食用方法 瀏覽: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