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交通安全分析方法

交通安全分析方法

發布時間:2023-03-21 23:51:28

① 道路安全評價方法

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重點評述了絕對數法、事故率法、事故強度分析法,概率一數理統計法、模型法、時間序列分析法和灰色評價方法等國內外道路交通安全的各種評價方法,指出了各種評價方法的優缺點及其適用性,結果對道路交通安全評價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關鍵詞:道路交通安全:評價方法:指標體系:灰色評價1 道路交通安全現狀汽車已成為人類文明與進步的標志。人類在享受汽車帶來的舒適、便捷等優越性的同時,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據不完全統計,當今世界上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70多萬人,傷殘2000~2500萬人。20世紀,世界上已有3300多萬人在車輪下喪生 J,交通事故已成為一場「無休止的戰爭」。與世界各國相比,中國的道路交通事故就顯得更為嚴重。中國的交通事故基本是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而逐步上升的。每年全國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在20世紀50、60年代為幾百到幾千人,70年代發展為1~2萬人。1984年後,事故死亡人數急劇上升,1988—1990年期間稍有回落。1991年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深化,國家總體經濟實力增強。汽車和交通運輸業迅速發展,汽車等機動車擁有量急劇上升。至2001年,全國平均每天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數已達300人。2001年全公安交通管理部門共受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例75.5萬起,事故共造成10.6萬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30.9億元,交通事故死亡人數位居世界第一位,超過印度、美國、俄羅斯。2道路交通安全的影響因素 s  道路交通系統是由人、車、路和環境等諸要素構成的一個動態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任何因素的不可靠、不平衡、不穩定都可能導致種種的沖突與矛盾,從而引發交通事故。2.1 人對道路交通安全的影響人作為道路交通系統中的主體,起主導控製作用。通常認為,交通事故的直接原因主要是駕駛人員的觀察、判斷、操作等方面所發生的錯誤。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思想麻痹大意,車速過快,車與車之間沒有保持安全距離等,二是駕駛人員的身體、生理、精神和情緒等狀態以及年齡、經驗等會導致駕駛員工作能力的下降。另外,從需求的角度講,人們總是希望盡可能的節省體力、時間和油耗。出於這個動機,所以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行人不走人行橫道、過街天橋或地下通道而翻越交通護欄;遇到排隊或阻車時,駕駛員常駛入非機動車道;在瓶頸路段,駕駛員爭道行駛,互不相讓等等,這些違章現象常常造成人為地誘發交通事故。2.2 車輛對道路交通安全的影響車輛是工具,是道路交通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交通安全有密切的關系。雖然在事故統計中,因為車輛而直接導致的事故比例並不大,但如果能進一步改善車輛的結構和性能,按規定進行安全檢查,使汽車具有良好的技術狀況,從某種角度講是可以防止駕駛員失誤的,至少也可能減輕事故的損失。為了安全快速行駛,汽車配備有前照燈、制動燈、擋風玻璃,安全帶及後視鏡等。如果某一設施出現故障,就有可能引發交通事故;汽車的使用性能相對於交通安全也是至關重要的,動力性越好,制動性越可靠,同時擁有良好的操作穩定性,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就越小;隨著汽車使用時間的延長,各部件磨損程度加大,導致使用性能下降,技術狀況變壞,如果不及時檢查和調整,很容易出現制動跑偏、輪胎爆裂、喇叭不響、汽車擺頭等異常現象,從而引發各種各樣的交通事故。2.3 道路對道路交通安全的影響道路作為道路交通系統賴以生存的基礎設施,對交通安全起著重要作用。雖然世界上多數國家的統計結果表明事故的責任主要在於人與車,但事實上駕駛員的粗心和失誤大部分是由於困難的道路條件引起的,而道路條件與道路設計、施工、養護是分不開的。
安全員報考條件-八大員考試培訓中心
廣告 安全員報考條件2020年報考開始,考證策略指導,報考條件。流程。方式解讀。 查看詳情 >

具有足夠強度的路面在行車和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在溫度和濕度的影響下,不產生過多的磨損、 壓碎及變形,同時還要保證一定限度內的抗滑能力和平整性,這樣才能為安全行車創造有利條件;在道路線形設計時,應該合理安排曲線的半徑和轉角,通過彎道超高、彎道加寬的辦法防止出現橫向翻車或滑移的現象,同時有足夠的視距能夠在發現障礙物時及時地採取措施;因為匯集在交叉路口的機動車、行人以及自行車行駛方向各不相同,所以交叉口處存在著大量干擾與沖突,在設計時應盡量避免四路以上的交叉路口,同時採用交通信號控制交叉交通流的相對速度,採用分離車道和隔離式道路為左右轉彎車輛的運行提供方便,減少車輛在交叉路口區域的沖突。 2.4 環境對道路交通安全的影響  交通環境涉及的內容很多,比如氣候條件(雨、霧、能見度),沿路植被、建築、城鎮,人的交通 意識,社會的經濟狀況,交通立法,醫療條件等。環境對交通安全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舉典型的交叉路的環境為例。在交叉口處的四周建築物密集,商店林立,攤點凌亂;各種霓虹燈、廣告牌、門面裝飾五顏六色,使駕駛員目不暇接;為了招攬顧客,音樂聲、叫賣聲,使人心煩意亂,這樣的環境分散駕駛員的注意力,影響正確判斷。此外,刺激會使駕駛員看不清周圍的各種現象,這也是十分危險的。 3 道路交通安全評價方法與適用性 3.1 絕對數 引  用絕對數進行評價採用四項指標, 即事故次數、死亡人數,受傷人數、直接經濟損失來表示。 3.2 事故率法【3】  事故率法可以分為地點事故率法、路段事故率法(運行事故率法和事故密度法)、地區事故率法  (人口事故率法、車輛事故率法等)、綜合事故率法(當量死亡率、億車公里率等)。事故率法是用一種相對指標來表達道路交通安全水平,具有較強的可比性。 3.3 概率一數理統計法  這種方法的基本思路一般為確定正常條件下事故發生的概率分布,以這種分布作為進行判斷的依據。看事故發生數是否在正常的概率范圍之內,超出這一范圍則定義為比較危險,而低於這一范圍則定義為比較安全。這種方法簡單易行,在我國比較常用。 3.4 事故強度分析法【4】  它是在一些事故指標的基礎上結合道路交通的其他因素,得出一個綜合評判指標。以此作為評  判的依據進行道路安全性能的評價與研究。常用的指標是萬車死亡數、l0萬人死亡數、億車千米事故數等。由於這些指標加入了相對參照數據,使不同道路的指標間的比較更加科學合理。特別是其中的萬車死亡數和億車千米事故數兩項指標,由於不同地區、道路之間的其它因素差異比較小,因而具有較好的可比性。我國常採用事故強度指標P作為道路交通安全評價指標。 P : ×10^I DcL  其中,P為事故強度;D.為當量死亡人數(人):D 為當量車輛數(輛);L為換算道路里程數( )。 P是由萬車事故率與萬千米道路事故率相乘後取算術平方根所得。這間接地反映了交通流的特 點,並考慮了地理、氣候、環境等相關因素的影響,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可比性。 4 結論與展望  文中所述評價方法各有利弊,每種方法又是有一定適用范圍的,因此在選擇時要注意它的實際應用性。同時,應該從事故多發點、不同路線、不同區域三個層次對道路交通安全進行評價 J,最終形成道路安全性能的綜合評價系統。當然也清楚地看到,採用事故統計方法來進行交通安全評價存在著「小樣本、大周期、大區域、低信度」的缺陷,因此為了保證評價的准確性和實用性,應用事故統計為基礎的評價方法的同時,以其他的間接評價方法比如交通沖突技術 作為補充是十分必要的。道路交通安全評價是一個復雜的值得探討的永恆課題,通過評價可以發現問題, 並針對問題提出解決辦法,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交通安全、快捷和暢通。 參考文獻:  [1】任福田,劉小明.論道路交通安全[M】 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沖刺必備-公路工程試驗檢測人員用書-宏達教育助您通過考試
廣告 2020年公路水運檢測師超級押題限時領取中! 查看詳情 >
[

② 大學生交通安全意識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

公共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條件,是人民群眾安居樂業與建設和諧社會的基本保證。

③ 交通安全三原則

(一)行為責任原則
如果當事人對某一起交通事故負有責任,則必定因其由行為引起,沒有實施行為的當事人不負事故責任。
交通事故認定是確定當事人行為在事故中所起作用程度的技術認定,在認定交通事故責任時,應實事求是地表述當事人行為在事故中所起作用的程度,不須考慮法律責任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規定「公 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根據交通事故當事人的行為對發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過錯的嚴重程度,確定當事人的責任」。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是過錯認定原則。當事人的行為對發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即指有因果關系的行為在事故中的所起的作用;過錯的嚴重程度。其中「過錯的嚴重程度」是以「當仿碼事人的行為」為前提的。在認定交通事故責任時,先看「當事人的行為對發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然後,確定該行為過錯的嚴重程度」。
(二)因果關系原則
根據《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定》第四十五條第一款的規定,認定交通事故責任時,必須認定哪些行為在事故中起作用及作用的大小。關於那些行為在事故中起作用,與事故有直接因果關系的行為才起作用。
1、 因果關系原則
當事人存在有違法行為,是否一定在事故中起作用,違法的嚴重程度與在事故中的作用並不成「正比」,有些行為並不違法,但在事故中也起到了作用,也有些違法行為很嚴重,但在事故中並未起作用。行為與該事故的發生沒有因果關系,也沒有加重事故後果。同樣,交通事故當事人的某些違法行為也不一定是導致事故的原因。要確定交通事故當事人的責任,其行為必須與事故有因果關系。交通事故認定是技術認定,在確定行為與事故因果關系時,只需要確定行為人的行為是否事實上屬於事故的原因即可。事實上原因的檢驗方法,可以借鑒侵權行為法中的因果關系理論,採取必要條件規則。按照必要條件規則,凡構成後果發生之必要條件的情況,均為事實上的原因。其檢驗方法有:
第一、「如果沒有」檢驗法,即:如果沒有行為人的行為,交通事故及損害結果仍會發生,行為人的行為就不是事故的原因;反之,如果沒有行為或事件的出現,就不會有損害事實的發生。行為或事件是交通事故發生的必要條件,凡屬於損害事實發生的必要條件的行為或事件均系事實因果關系中的原因。
第二、剔除法,即:如果將行為人的行為從交通事故事實中剔除出去,事故仍會按原來的因果序列和方式發生,則行為人的行為與事故的發生和損害結果之間沒有因果關系;反之,則構成事實上原因。
第三、代換法,即:如果把行為人的行為換成一個無過錯的行為,或者把他的不作為換成一個適當的作為以後,交通事故及損害結果仍然會發生,則行為人原來的行為就不是事故發生的原因;反之則構成事實上的原因。必要條件規則最顯著的缺點是「即使行為不發生,結果無論如何都會發生,那麼行為就不是結果的事實原因。」這源於由果追因的思維邏輯。
第液大州四、因果關系的推定規則。在某些情況下,運用通常的規則無法證實事實因果關系,法律規定了特殊的認定規則,這里包括因果關系的推定規則。該規則要求責任人舉證證明應當由其承擔責任的行為或事件不是造成損害結果發生的原因,如果不能舉證的,則認定有事實上的因果關系。的規定也是鬧蔽採用了因果關系的推定規則。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認為「…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的,由機動車一方承擔責任;但是,有證據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機動車駕駛人已經採取必要處置措施的,減輕機動車一方的責任。交通事故的損失是由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機動車一方不承擔責任」。除了能夠證明損害是由於受害人自己故意造成的,否則就認為行為與結果具有因果關系,侵權人或相關事件及行為的責任人即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2、直接原因原則
行為人的行為是實實在在地足以引起交通事故及損害後果發生的因素, 它就構成事實上原因, 即直接原因。交通事故認定作為技術認定,應載明事故發生的直接原因,交通事故認定只是證據之一,在認定交通事故責任時,應從技術的角度出發,認定直接行為人的責任,而不須考慮應承擔相關法律責任人的事故責任。
(三)路權原則
路權原則即各行其道原則.《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三十八條規定:「車輛、行人應當按照交通信號通行;遇有交通警察現場指揮時,應當按照交通警察的指揮通行;在沒有交通信號的道路上,應當在確保安全、暢通的原則下通行」。各行其道原則是交通安全的重要保證,是交通參與者參與交通的基本原則。現代化交通設施給所有的交通參與者規定了各自的通行路線,行人、不同類型的非機動車和機動車都有各自規定的通行路線。然而,在當前的交通環境中,極少有絕對的「專用道路」,「借道通行」必然存在。在強調交通參與者各行其道的同時,也要規范交通參與者使用非其法定優先使用道路的行為,即「借道通行」的行為。在科學的管理制度下,交通參與者在使用非其法定優先使用的道路時,必須遵守一定的原則,這樣才能確保安全。在交通事故認定中如何體現各行其道的原則,應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借道避讓原則
各行其道要求交通參與者必須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各行其道。為了合理利用交通資源,在法律法規允許的情況下,交通參與者可以借用非其專用的道路通行。當然,法律法規明令禁止的除外,如高速公路禁止非機動車和行人通行。交通參與者實施借道通行時,有可能與被借道路本車道的參與者產生沖突點,為保證安全,必須明確誰有義務主動防止沖突的發生。借道避讓原則在調整交通行為和交通事故認定中仍應起到規范性作用。 2、行人在沒有交通信號控制的路段橫過道路與機動車發生事故的特殊原則。既然確定了借道避讓原則,對此類事故的認定思路已經有一定的概念,即借道通行者應較本道通行者承擔更多的安全義務。但此原則存在特殊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七條規定:「機動車行經人行橫道時,應當減速行駛;遇行人正在通過人行橫道,應當停車讓行。機動車行經沒有交通信號的道路時,遇行人橫過道路,應當避讓。」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十二條規定:「行人通過路口或者橫過道路,應當走人行橫道或者過街設施;通過有交通信號燈的人行橫道,應當按照交通信號燈指示通行;通過沒有交通信號燈、人行橫道的路口,或者在沒有過街設施的路段橫過道路,應當在確認安全後通過」。人行橫道是保護行人橫過道路的通行區域,機動車遇行人通過人行橫道時,負有避讓行人的義務。行人在沒有交通信號的路段橫過機動車道時,雖屬借道通行,但在此情況,機動車有避讓行人的義務,同時行人也有確保安全的義務。這是行人在沒有交通信號控制的路段橫過道路的特殊通行規定,也是《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人為本指導思想的具體體現,充分表現出重點保護弱者的特點,這是新法的重大突破。在新法施行前,路權原則是認定交通事故責任的理論依據,認定行人在沒有交通信號的路段橫過道路與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時,以機動車在機動車道相對行人有先行權這一指導思想來劃分事故責任 由於行人橫過道路時存在沒有主動避讓機動車的過錯,認定此類事故責任時往往先確定行人侵犯機動車的路權,再看機動車有無違章行為,如果機動車存在與事故有因果關系的違章行為,再根據違章在事故中的作用大小不同程度地減輕行人的責任。此類事故以行人負主要或全部責任的佔多數。 各行其道原則認定交通事故責任,其本質就是認定事故當事人在通行規定上應承擔的安全義務大小,如借道通行者應承擔確保安全的義務應大於本車道正常通行參與者的義務,在劃分責任時,應承擔較大義務的參與者也應負主要及以上的責任,反之負次要及以下責任。確保安全義務是衡量當事人交通事故責任的標尺,這也是各行其道原則的本質。那橫過道路的行人和機動車誰應承擔的義務大呢?機動車和橫過道路的行人應承擔同等的安全義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新法既然已經明確規定了機動車應避讓橫過道路的行人,就不能簡單地將行人橫過道路的情形等同於其他借道通行的行為,即不能認為行人應承擔比機動車更大的安全義務。二是行人和機動車承擔同等的安全義務。行人應當受到保護,但行人也應當維護交通安全。個體的利益需要法律保護,但社會的利益需要每個人共同維護。行人橫過道路與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行人固然是受害者,但社會的利益也受到了侵害,行人同樣有義務維護社會的利益。 在認定機動車與行人橫過道路發生的交通事故責任時,還應考慮以下兩個問題:
第一、行人橫過道路與機動車發生事故的特殊原則的使用僅限於《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七條第二款的情形,即行人在沒有交通信號的路面上橫過道路與機動車發生事故的情形,並非適用於所有行人與機動車發生的事故。《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所規定的,機動車與行人或非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後所承擔的責任,僅限於民事責任,並非交通事故責任。
第二、客觀對待不同交通參與者的交通特性。《道路交通安全法》著重保護行人和非機動車等交通環境中的弱者,同樣也強調交通參與者遵守交通法律法規。在分析機動車與行人發生的交通事故時,不但要立足於法律法規,還要客觀、具體地分析機動車與行人的交通特性。機動車相對行人來說,速度快,但操作不靈活,駕駛員在行車過程中如遇險情,控制能力低。行人則速度慢,但行動靈活,控制能力強。行人在橫過道路時,其觀察交通環境的能力強於機動車在運行中觀察行人動態的能力,在認定機動車與行人的交通事故時,不能一味強調法律條文而忽視機動車和行人的交通特性。既不能要求機動車象行人那樣靈活控制,也不能要求行人象機動車那樣行動迅速。
(四)安全原則
1、合理避讓原則。交通事故的形態千變萬化,事故原因多種多樣,交通參與者在享受通行權利的同時,如遇他人侵犯己方的合法通行權,必須做到合理避讓,主動承擔維護安全的義務。如果發生了交通事故,應怎樣分析雙方的行為在事故中所起的作用呢?事故責任的劃分,先確定一方已違反了通行規定,後分析另一方如何處置,再以事故發生時雙方是否盡到了安全義務來衡量雙方行為的作用並劃分責任。
第一、一方存在過錯,其行為影響了另一方的交通安全,這是運用合理避讓原則的基本條件,如果一方沒有過錯或即使有過錯但行為沒有影響另一方的交通安全,則不適用此原則。
第二、被妨礙安全一方應該發現危險的存在卻未發現。未盡到符合其交通參與者身份的一般注意義務為標准,在盡到了一般注意義務,能夠發現危險存在的,視為應當發現,反之視為不應當發現。
第三、被妨礙一方盡到了符合其身份的義務能夠採取有效的避讓措施但沒有採取或沒有採取正確的措施。如果被妨礙方盡到了符合其身份的一般義務要求,能夠採取正確措施而沒有採取的,則適用本原則,反之不適用。
第四、被妨礙方雖有條件採取措施避讓妨礙方,但其所採取的措施不妨礙第三方的 交通安全,如果會對正常參與交通的第三方產生危險的,不適用本原則。一般來說,以各行其道原則劃分事故責任相對比較簡單,因為此類事故的路面痕跡及車輛停放位置通常能夠相對客觀地反映當事人的行為。而根據合理避讓原則,直接證據取證比較困難。雖然大多數交通事故都是民事侵權案件,但與其他民事侵權案件存在著不同,交通事故多在動態運行中發生,交通事故中各方當事人的相互作用性較其他民事侵權案件強,為使每一個交通參與者都建立維護交通安全的意識,用合理避讓原則劃分交通事故責任有其合理性。
2、合理操作原則。合理操作原則為:交通參與者在參與交通運行時,為了保證交通安全,應主動杜絕一些法律法規未禁止,但有可能存在危險隱患的行為。如果實施了上述行為且造成了交通事故,應負事故責任。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二條第一款的規定:「機動車駕駛人應當遵守道路交通法律、法規的規定,按照操作規范安全駕駛、文明駕駛」。首先,每個交通參與者在參與交通運行時,都有自己的操作習慣,一些習慣存在著危害交通安全的隱患,而法律不可能列舉在參與交通時可能出現的所有行為。其次,再完善的法律也難以對全部交通行為做出無遺漏的規定。在法律實施後,社會上會出現新的事物參與到道路交通運行中,這些新事物也許存在危害交通安全的隱患。適用合理操作原則認定交通事故責任,應著重考慮「雖未違法,但存在交通過錯」的行為。
(五)結果責任原則。行為人的行為雖未造成交通事故的發生,但加重了事故後果,應負事故責任,即結果責任原則。確定該原則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
第一、技術認定的客觀性。從技術的角度出發,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可分為發生原因和結果原因兩種,這兩種原因共同導致了交通事故的結果。嚴格來說,這兩類原因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和地位有一定的區別。發生原因是主動打破交通平衡環境的因素,有一定的主動性。結果原因是在外在因素的作用下,才能造成結果的因素,有一定的受動性。這兩類原因並不是完全孤立的,有時一種原因既含有發生因素也含有結果因素。比如,貨車超載運輸硫酸,車輛在轉彎時,駕駛員因車輛超載而不能有效控制,致使車輛佔用對向車道,與對向車輛碰撞,此時超載表現為發生原因。由於車輛超載,捆綁不牢固,硫酸罐落下地面後摔裂,硫酸泄露腐蝕車輛和路面,超載在此表現為結果原因。一般認為,發生原因的作用大於結果原因,但]發生原因和結果原因在一起事故中的作用方式不盡相同,在事故中的作用大小也不能一概而論,必須從實際出發,在充分調查取證的情況下綜合考慮。交通事故認定是全面、客觀反映交通事故成因的技術認定,應該客觀、科學、公正地表述事故成
因。作為證據,當事人的過錯客觀地造成了事故後果或是造成後果的原因之一,有過錯的當事人就應該負事故責任。
第二、增強交通參與者維護交通安全的意識。 交通環境是一個復雜的大系統,交通參與者是其中的子系統,為了維護大系統的正常運轉,子系統必須要正常運轉,這要求每一個交通參與者都必須自覺遵守交通法律法規。任何一個違反交通法律法規的行為,都存在影響交通環境正常運轉和導致交通事故的隱患。為了保障交通安全,任何人在參與交通時都要自覺遵守交通法律法規。同時,對違反交通法律法規,違法行為是加大事故後果原因的違法者認定事故責任是非常必要的。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經過調查後,應當根據當事人的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對導致交通事故的作用及其行為的嚴重程度,確定當事人的過錯時,還應注意以下兩點:
(1)應強調駕駛人員職業上的注意義務,避免 對行人、非駕駛方的苛刻要求,留給其精神和身體以適度的自由空間。判斷駕駛人員責任時,不應僅看其是否違章(不違章不意味著已盡注意義務),還應看其是否遵守一般安全義務,因為任何發達的交通規則都不能完全概括現實交通的復雜狀況;
(2)如果雙方均未報案,一般應認定駕駛方有條件報案而未報案,使其承擔賠償責任;
如何審查事故認定書
由於事故認定過程是一項專業性較強的工作,它涉及到運動力學、刑事偵查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對認定書的審查應堅持以下原則:
(一)全面審查的原則。1.審查事故認定的程序是否合法。作出責任認定的主體資格是否適合、是否向當事人送達等。2.審查事故認定的事實與其他證據間是否存在矛盾。責任的認定應當建立在公安機關依法調查收集的證據基礎之上,也就是事故認定的事實應當與證據證明的事實是同一的。如果存在矛盾則必須對事故的責任作出重新判定。3.審查事故認定的責任是否得當。
(二)質證原則。「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必須經過庭審質證」。事故認定書作為一種證據也不例外,只有事故認定賴以成立的證據經過庭審質證無誤,才能評判責任認定的合法性、合理性。
(三)不對等原則。控辯雙方在對事故認定書的證明責任上是不對等的,事故認定書一旦被檢察機關作為證明被告人有罪的依據,在庭審過程中控方比辯方承擔更大的舉證責任。因為檢察機關作為控訴機關,不僅具有控訴職責,更具有查清案件事實的法定職責,其取得的證據也是證明案件的主要證據。因此,控方在法庭必須提供支持責任認定成立的證據。

閱讀全文

與交通安全分析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白線癌的治療方法 瀏覽:638
人參鹿茸海馬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瀏覽:711
區別尿素和銨鹽的方法加什麼研磨 瀏覽:493
新車包裹方法視頻 瀏覽:750
快速止疼的土方法 瀏覽:214
信息分析方法與應用哪裡有答案 瀏覽:577
pmd微晶磨皮使用方法 瀏覽:997
防暴叉使用方法連環圖片 瀏覽:167
乳腺多發性囊腫很好的方法怎麼治 瀏覽:892
泰拉瑞亞如何獲得方法 瀏覽:964
合肥行業市場調研方法有哪些 瀏覽:284
初一賞析句子的方法技巧 瀏覽:94
手機和電視數據線連接的方法 瀏覽:692
怎麼洗茶杯茶漬用什麼方法 瀏覽:135
簡單方法眼袋 瀏覽:402
紅牛奶茶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775
電腦換顯卡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35
怎麼種植葫蘆育苗方法 瀏覽:510
華為修復手機閃退的最簡便方法 瀏覽:373
智力菇的食用方法 瀏覽: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