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簡述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及基本理論框架
歷史進入19世紀以後,在西歐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資產階級政權業已鞏固,因此形成於原始積累時期的重商主義政策和體現過多國家干預的法律制度成為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障礙,突破口是率先舉起「經濟自由」旗幟的「反穀物法同盟」,而18世紀下半葉產生於法國的重農主義更以「自由放任」(laissez-faire)原則為,反對重商主義奉行國家干預經濟的各項政策和法律制度,提出「經濟自由」是實現「公平理性」的「自然秩序」的唯一途徑。這一時代思想之大成者當屬古典政治經濟學代表人物亞當·斯密(A·Smith),他在1776年出版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研究》一書中提出迄今耳熟能詳的 「經濟人」、「看不見的手(invisible hand)」、「守夜人」 三個基本范疇,並指出抽象為「經濟人」的個體在自私追求個人利益時,他或她好象為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而實現公眾的最佳福利,這是所有可能出現結果中最好的;政府對自由秩序的任何干預都幾乎必然有害 (4), 因此政府的最佳角色是除了賦稅外不存在任何經濟職能的「守夜人」或「夜警政府」。亞當·斯密的學說得到廣泛認同,他也因此成為自由主義的鼻祖,但同時代西歐乃至英國仍在公用事業、金融貨幣、對外貿易、價格、關稅等經濟領域頒布相當數量的體現國家干預經濟的法律,如英國工廠法、關稅法、法國的糧食降價法,其中「工廠法的制定,是社會對其生產過程自發形成的第一次有意識、有計劃的反作用。」(5)
19世紀末20世紀初相對落後的德國急於趕超經濟發達西歐諸強,德國歷史學派從尋求本國本民族發展的特殊歷史道路出發首先對自由放任經濟思想提出挑戰,代表人物弗里德里希·李斯特認為要求相對落後的德國同較發達英國通過自由貿易進行競爭,無異於讓一個小孩同一個成人去用力,德國要發展國民經濟,必須加強國家對經濟干預。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開始廣泛的經濟統制,制定鼓勵、促進、扶持卡特爾的《卡特爾規章法》;戰後更突破「所有權神聖不可侵犯」、「意思自治」以及「契約自由」等民法基本原則,頒布大量的國家權力介入經濟生活的法令,諸如1919年《煤炭經濟法》。
二、市場失靈與政府失靈的理論分析
「市場經濟是一部復雜而精密的機器,它通過價格和市場體系對個人和企業的各種經濟活動進行協調。它也是一部傳遞信息的機器,能將成千上萬的各不相同的知識和活動匯集在一起,在沒有集中的智慧或計算的情況下,它解決了一個連當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也無所為力的涉及億萬個未知變數或相關關系的生產和分配問題。(10)然而經過近兩上世紀的實踐和思考,我們逐漸認識到市場也並不總是最有效率,「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是客觀存在,其內容包括但不限於以下:
(一)壟斷(monopoly)和不完全競爭(imperfect competition)。人類社會生產經濟活動,經歷著由小到大,由分散到集中的過程,社會化的大生產是人類進步的必然結果,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但當社會化大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就可能出現不完全競爭或壟斷。壟斷有自然壟斷(natural monopoly)與經濟壟斷之分。自然壟斷簡單表達是在具規模經濟行業中單個企業能比兩家或兩家以上企業更有效率地向市場提供同樣數量的產品。(11)自然壟斷者相對競爭對手而言,享有較大成本優勢,並且面對無價格彈性的需求,通過壟斷定價,獲得巨大壟斷利潤。較合理辦法就是由社會利益的代表——國家直接投資經營,以政府定價的形式,向社會提供產品和服務。經濟壟斷則是自由競爭的市場,是競爭的自我否定,表現為某一企業或若干大企業達成聯合對某一種或若干物品的生產銷售實行獨占或操縱。其結果由於價格背離價值,價值規律嚴重扭曲,導致消費者福利減損,乃至社會福利總量減損的靜態效益損失和市場主體喪失提高技術水平,加強科學管理的動機的動態效益損失,對此通常由國家制定反壟斷法和不正當競爭法予以克服,其中美國1890年謝爾曼法案( Sherman Act)及1914年克萊頓法案(Clayton Act)和聯邦貿易委員會法案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Act)最為典型,但80年代以來芝加哥學派經濟學者對反壟斷立法進行反思,他們認為絕大多數的壟斷權力來自於政府的干預。哈佛大學教授熊彼特在研究一些大企業(如英特爾公司、微軟公司及波音公司)在高度集中市場中,出現了創新和生產率增長現象,提出了熊彼特壟斷理論,即高技術壟斷企業雖然得到了壟斷利潤,但捍衛技術優勢的壓力下,其壟斷利潤處置權是極其有限的,必須高額投資研製開發,於是這些大企業形成技術變革源泉,反壟斷法的適用實際是殺掉一個會下金蛋的鵝。(12)
(二)外部性(externalities),又稱溢出效應,即企業或個人向市場之外的其他人強加成本或利益,外部性有些是正的(外部經濟),有些是負的(外部不經濟)。環境污染是典型的外部負效應,其產生社會成本不能通過市場價格反映,因而市場機制無法調解,而國家可以通過制定環境保護法、自然資源法、野生動植物保護法、礦產資源法等強製法律手段對空氣、水、噪音等污染、礦藏資源的過渡開采、瀕危動植物獵捕等外部負效應行為予以管理控制,但實踐也證明,僅僅適用國家的法律規制不一定最有效率,於是諸如稅收補貼等經濟性手段也被廣泛地適用。1990年美國政府依據《空氣潔凈修正案》,以發行一定數量可交易的排放許可證的方法,實現了比傳統的合令——管制型更顯著的效果,到90年代末,每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到1990年的50%, (13)另外芝加哥大學羅納德·科斯研究成果表明,在生產權清晰的情況下,相互協商談判,也能實現有效率的結果。
(三)公共產品(public goods)。公共產品是正外部性的極端,指的是這樣一類產品,當增加一個人對它的分享,並不導致成本增長,即邊際成本為零(非競爭性);而排除任何人對它的分享則花費巨大(非排他性)。(14)市場機制運轉基本要求是收益能夠抵償成本或者成本能夠追蹤單個消費者,但是公共產品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使需求與供求無法通過市場來定。一般來說,由國家代表整體社會利益,來承擔供給者的責任,再以稅收的形式取回收益。但現實生活中,公共產品的供給往往不如人意,那麼是否存在更有效率的供給者呢?新制度經濟學派進行有益的探討,羅納德·科斯從燈塔問題入手。「燈塔是經濟學上一個里程碑,一提起這個詩意盎然的例子,經濟學者都知道所指的是收費困難,這種困難令燈塔成為一種非政府親力親為不可的服務。」(15)但是,科斯在其1974年發表《經濟學的燈塔》中指出1820年英國全境46個燈塔中有34個是私人建造的,因此完全可以設計發明一整套裝置和制度使消費者之間以較低交易費用達成共同付款協議,交公共產品「私有化」。(16)公共選擇學派代表人物詹姆斯·布坎南(James. Buechanan)就設計了「俱樂部產品」模型,將公共產品消費者由無限約束到一定范圍內,產品在俱樂部成員間非競爭、非排他的使用,但在組織外部則具有排他性,成員在俱樂部內部達成支付產品的付款協議,並可採用「以腳投票」的方式表達對俱樂部產品的取捨。上述開拓性的研究啟示我們,在公共產品領域,政府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有效的供給者,現實社會中存在多樣化的選擇。
(四)信息偏在(Asymmetric information),或稱信息不對稱在古典經濟學假設中市場主體是具有全面知識和理性,並且在供需制衡下形成的價格能夠反映全部市場信息,其實不然,市場主體是有限理性的,市場價格的滯後和偏差也使信息具有稀缺性,尤其是交易雙方的不對稱的信息分布,引發主體的投機主義、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以及商品市場的「劣幣驅逐良幣」。因此需要國家的公權力延伸入市場強制打破一方的信息優勢,使市場交易在平等、自願、公平的基礎上完成。例如:國家針對一般商品市場的《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法》、《廣告法》;針對資本市場的《證券法》的強制披露,但在一些領域,諸如醫療過程中,醫生與患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國家干預是無效的。因此有學者設計了職業產權結構,即通過嚴格市場准入,使醫生集體成為社會獨立組織,這樣外部輿論壓力、內部職業道德將有效約束醫生的行為。轉貼現代經濟學基本研究方法與分析框架的現實作用以上介紹了現代經濟學的最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筆者試圖用盡可能簡單的語言,並結合現實討論了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盡管這些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看起來似乎簡單,但實際上如果要真正領悟並融會貫通於自己的生活、學習、研究中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只要你掌握了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就會讓你一生受益無窮。因為它會使你聰明、睿智、深刻、思維科學;它會幫助你學習、研究那些「陽春白雪」 的純經濟理論;它也有助於指導你在生活、工作中所面臨的實際問題。首先,從學習現代經濟學的方面來看,一旦掌握了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你就不會被那些抽象的模型和高深的數學所迷惑,不會被弄得昏頭漲腦。無論一個經濟理論用到多深的數學、多少的公式,多麼復雜的經濟模型,它基本上都是採用了以上所介紹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來進行研究的。只要你緊緊抓住了這些基本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將它作為一條核心主線印在你的腦海中,你就不會迷失方向,失去重點,基本上知道它在講什麼。你可以暫時將那些技術性的、一時無法理解的具體細節擱置一旁,先弄請理論框架和具體結論,再弄懂那些具體細節。也就是,要先抓文章的主線、大致思路,了解它想作什麼,得到什麼論斷,然後再抓具體細節。另外,一旦掌握了這些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會讓你對現代經濟學有一個正確的看法,不太可能被誤導,從而不會影響自己對現代經濟學的學習。經常有人對現代經濟學及其研究方法進行批判,其實這些人的大多數議論都沒有建立在科學的分析問題的方法上,有的甚至完全憑自己的主觀臆斷。沒有弄清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這些言論就有可能會誤導你,使你迷失學習現代經濟學的正確方向,甚至可能使你對現代經濟學的學習採用忽視,甚至是抵觸的態度。其次,從研究現代經濟學的方面來看,一旦理解和掌握了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將會有助於現代經濟學的研究。許多想做經濟學研究的人,盡管他們對現代經濟學已經有了相當的了解,讀了許多經濟學的論文,但仍然感到自己做起研究來很難,不知道怎麼做研究,或做不出讓別人認可和有意義的研究工作。其實只要你掌握了這些基本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同時具有一定的數理基礎,和邏輯分析能力,那麼做起經濟學研究就不是那麼難了。從某種意義上說,做研究就是對基本分析框架的那五個組成部分進行邏輯式的填空寫作。這些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可能會有助於提高你的研究和創新能力。例如,如果你想研究某個經濟問題或現象,或希望給出一個新的理論,讓它具有較強的解釋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的能力,能夠指導現實經濟問題,那麼你就要比較合理、准確的描述、刻畫經濟環境和經濟人的行為方式,採用已有的分析工具或自己發展新的分析工具,建立一個盡可能簡單的模型,然後進行推導論證。第三,了解現代經濟學及其研究方法和分析問題的框架也會幫助你如何思考問題、如何更好的處理日常事務,更好的學會待人接物,會使得你思想更加深刻、更加有見識、工作更加有能力。筆者經常聽到對現代經濟學這樣的議論:經濟學看起來就是一些「陽春白雪」 、形而上的東西,用到這么多數學,學起來這么難,離現實感覺有十萬八千里,學了對今後有什麼用呀?其實,在日常生活中,經濟學分析問題的基本框架完全可以被套用。比如,你到了一個新的地方、准備做一件事情、或者需要與人打交道,首先要做的事就應了解當地情況、周圍環境及國情 (對應著框架中的「界定經濟環境」) ;然後,也要了解當地的民風民俗,盡可能弄清與之打交道人的行為處事的方式,他的品行、性格等(對應「設定行為假設」) ;根據這些信息,決定自己與人打交道的規則及自己對人處事的方式 (即對應「給出制度安排」) ;然後在具有可行性的、可供選擇的方案中,通過權衡取捨中選定一個最佳方案 (即選擇均衡結果) ;最後,對自己所作的決定、所作的事情及所採用的處事方式進行總結反省,看是否是最有效的方法,達到了最好的結果,是否公平合理,是否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讓人們作出激勵反應,達到了你想要達到的目標,即所謂的激勵相容等等 (即對應「進行評估比較」)。並且,當環境、情況發生變化,工作的對象變了,要做好一件事情,游戲規則當然也應相應發生變化。我想大家會認同,只要按照這五個方面去做,並根據情況的變化隨時調整游戲規則,就一定會把事情做得更好。筆者認為這可能是解決和處理日常生活和工作事務的最佳方式之一。並且,經濟理論的許多結果也有助你如何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總之,要理解和正確應用現代經濟學,就需要了解現代經濟學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本文討論了一個規范經濟理論的分析框架的五個基本組成部分:(1) 界定經濟環境;(2) 設定行為假設,(3) 給出制度安排;(4) 選擇均衡結果;及(5)進行評估比較。基本的研究方法包括提供研究平台、建立參照系、給出度量標尺,及提供分析工具。這種規范性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使得現代經濟學在過去六十年來發展迅速,應用廣泛,影響巨大,已成為一門規模龐大、分支眾多、體系嚴謹的社會科學領域。即使專門研究經濟學的學者,也只能了解為數有限的分支中的很少一部份內容。不花一番工夫,是很難真正地理解其中一些經濟理論的精髓。實際上,筆者發現對一門學問鑽進去越深,感覺自己懂得越少,寫東西的時候越發謹慎,很難下筆,海闊天空發議論就更難。現在不少人不管弄懂沒有就喜歡胡亂議論,提出一些看似標新立異、聳人聽聞,以至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看法,以此來顯示自己的「廣識、博學和多才」, 當然也許是為了引人矚目、出名,而誇大自己的結果,這在當前中國經濟學界好像是一種時髦。但不幸的是,這些人即使是學有專長,在沒有弄清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的前提下,往往會說出一些出格的話,更何況是嚴重地誤導了眾多的學子。在經濟問題的討論中,要區分價值判斷分析與實證性分析、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的差別,理解經濟理論的作用,一般性與相對性,數學在經濟學中的作用。學習經濟學,不僅僅是了解它的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學習它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了現代經濟學的基本方法和分析框架,也有利從事經濟學的學習與研究,甚至幫助人們更好地處理日常事務。(五)市場最嚴重缺陷是收入和消費的不平等配置問題,一個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可能產生社會不可接受的收入與消費上的差距。亞當·斯密聲稱,在一支「看不見的手」的導引下,各個人在私利追逐無形中促進社會整體利益的擴大,但如果社會利益中還包括財富公平分配的內容,那麼僅僅有無形的手是不夠的。首先收入分配反映的個體的生產要素持有量,即可繼承的財富和才智等初始稟賦,還有一系列其他因素,如種族、性別、努力性、健康以及運氣等;其次市場經濟條件下物品追逐的是貨幣選票即有效需求——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不是效用最大的需求。收入和消費的差別來自於市場的內在因而不能由市場自我調控而消除,可依靠的是國家強制力對社會收入的再分配,例如國家徵收所得稅以及遺產稅、贈與稅等稅賦,用向高收入者徵收高於低收入者的稅款的方法來降低收入的不平衡;國家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對老、弱、病、殘及其他需要社會幫助的弱勢群體用轉移支付形式提供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最低生活費等,但也有學者懷疑國家再分配的效率以及對市場主體的激勵弱化影響,實質上是存在著不可迴避的公平與效率的平衡與選擇的問題。
市場失靈是國家介入經濟領域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因為與市場失靈相同,同樣存在政府失靈,其內容包括但不限於以下:
(一)國家行為有時不反映公共利益。傳統觀念認為,市場與公眾利益是根本對立,唯有政府一心為公,然而當公共選擇學派學者布坎南將經濟人、效用最大化、供求分析等經濟學的邏輯假設和分析方法運用於對國家決策研究,發現國家並不總是值得信賴的:首先由於個體目標多元化與選舉投票制度規則的缺陷效益最大的選擇難以達成,同時普通公民無力支付了解政府的成本,那麼對政治權力的漠視成為一種理性抉擇;其次政府官員也是具有自私性的經濟人,他們像在經濟市場中一樣在政治領域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17) 並在一定程度上,政府官員的利益內在化為政府利益;最後有影響的特殊經濟利益集團可能擄獲相關政府成員,使國家成為個別集團的利益代表而不是社會整體利益的實踐者。在社會主義國家政府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但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而言現有制度還不能排除少數官員的自利追求,甚至部門利益、地方利益的膨脹。
(二)國家行為的無效率。在市場組織中每一個經濟行為都必須是成本效益核算的最佳結果,但是國家提供的「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存在特殊標准與要求,由於產品與服務本身的社會性以及國家供給的壟斷性,使市場產品難以度量或不能度量;另一方面國家收入來自於稅收、國有企業的利潤或者其他非價格化收入。因為缺乏硬預算約束和硬市場約束,易滋生資源利用低效率和官僚主義。並且收入與成本在價格基點上的分離也意味著資源配置錯誤程度增加,即公共資源供過於求或供不應求的不均衡。
(三)國家行為的帕金森定律。新制度經濟學派著名的諾思悖論指出:一方面沒有國家權力及代理的介入,財產權利就無法得到有效界定、保障和實施,國家為降低產權界定和轉讓的交易費用,社會產生最大化提供條件;另一方面國家權力具有壟斷特徵和擴張性質,往往是個體權利最大最危險侵害者。 (18)國家權力的擴張性被描繪為「帕金森定律」,即當一個職能部門設立後,其行為目標之一預算最大化,進而支配權力和控制領域擴展,再進而機構與人員編制自動以一定比例擴大,公共領域拓展勢必侵蝕私人空間。誠然,並非所有的國家介入都是可非難的,惟介入通常具有自我發展之傾向,而且會如同滾雪球般越滾越大,越滾越快。此際或因超出官僚體系所可負荷的能力,或因政治法律規范設計缺陷使原本立意甚佳的國家介入也對民間造成負擔,甚而不少為介入而介和的管制更有可能產生劣幣驅遂良幣之虞。國家介入對我們市場經濟社會自主、自律性的發展形成一股陰霾,是一種經常性威脅。(19)
(四)國家行為中「尋租(rent-seeking)」現象普遍存在。「租」這一概念是從地租引申而來的,指由於某種稀缺資源缺乏供給彈性,而給資源所有者帶來的報酬與轉移使用權之間的級差。公共選擇理論研究中「尋租」是指尋求人為短缺資源的租金。從某種意義上進市場中壟斷是一種經濟租的現象,比較難處理的是政府運用行政權力,如價格管制、許可證、關稅和出口配額、政府采購等所形成的租,其危害是切斷市場上稀缺資源自然趨向最優化配置過程,嚴重扭曲經濟資源的配置,造成社會生產增加非生產的額外成本,包括尋租者的尋租機會成本以及防止尋租行為的成本。另外,政府官員基於私利,積極運用權利設租、創租、引致腐敗盛行,構成社會不穩定因素。
正如交易費用理論解釋一定范圍內企業與市場並存的原因,企業是一種比市場更節約的交易費用的組織形式,那麼國家在市場經濟中存在的理由,就是國家是一種比市場更節約交易費用的制度安排。經歷公權無限擴充年代以後,我們更應記住:只有在一切辦法都證明確實不能發揮作用的情況下,才有必要採取國家干預這種永遠次佳的辦法。(20)綜上所述,國家介入市場經濟領域的充分必要條件是:市場失靈,國家介入可以克服市場缺陷和不足;且國家介入經濟成本低於市場失靈所造成資源損失,而經濟法調整對象就應是在滿足上述條件下,國家介入市場過程中形成社會關系。盡管這是一個比較模糊的界定,但如果排除追求言辭簡煉的心理障礙,那麼對於如此龐大的經濟法律關系體系,則又是相當真實的表述。
三、影響國家與市場經濟的兩個新因素
(一)市場中介組織的發展。在現代經濟中除了市場和國家以外,還存在其他市場中介組織。在我國主要有以下三類:第一類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資產評估和資信評級機構、公證和仲裁機構等組織,其主要職責是審查和評價市場主體行為,監督其是否公正、公開原則進行競爭,反對欺詐、調整規范市場;第二類質量檢測和計量檢驗機構、商品檢驗中心、消費者協會等監督市場活動的組織,其主要職責是反對虛偽欺詐消費者,保證市場公正交易、公平競爭,穩定經濟運作效率;第三類商會、行業協會等自主性市場中價組織,其主要職責依據市場規則制定會規、行規或公約約束成員行為,實行集體自律,反對不公平競爭。(21)中介組織存在發展深刻影響國家與市場的關系,一方面彌補市場自我運行可能產生不應後果,抑制了企業組織的非市場化行為和不良市場行為,成為市場經濟「潤滑劑」;另一方面分解政府的職能,抑制公權的無限擴張趨勢,保證了市場機機械製作用空間,形成市場「看不見的手」與國家「看得見的手」外的「第三隻手」,與之相適應經濟法調整對象也發生波動,即擴大了對所立中介組織的法律規制內容,如《證券法》、《公司法》關於會計師、律師、資產評估人員的責任規定;又削減一部分由國家法律調控的空間,以業內規則取代法律約束。
(二)經濟的國際化。本世紀70年以來,國際經濟出現迅速擴大和發展的良好狀勢。英美等英語國家稱之為「全球化(Globalization)、法國等法語國家稱之為「世界化(Mondialisation)。盡管幾乎每一國家都存在對這種趨勢的利弊得失的不同看法的激烈爭論,但現實中他已經改變我們思想觀念與生活。市場突破國界成為世界大市場,尤其是計算機、網際網路、無線通信等信息技術的應用,時空觀發生變化,區域經濟、世界經濟一體化近在咫尺,國內經濟秩序必然要與國際經濟秩序全面接軌,例如我國政府為與WTO 全面銜接,將大量修改、廢止國內經濟法律法規;而面對日益擴大市場領域,國家統領力逐漸不足,區域性經濟組織、超國家經濟調節機構、內容廣泛的國際條約、公約和協定紛紛登場,亞洲金融危機已將這一切展示無疑,「阿根延的一隻蝴蝶的翅膀扇動真可能引發夏威夷的台風」。涉外經濟法必然將在經濟法體系中占據重要位置,甚至於同一,那麼經濟法調整對象也將發生適應性的調整。
以上是從國家與市場經濟角度對經濟法調控對象進行應然性的思考,但不可迴避的是經濟法發展存在路徑依賴(22),即經濟法依託於中國特定的社會背景、歷史文化、經濟發展階段。中國經濟法是經濟體制轉軌中經濟法、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必然遷就於現實(23),例如鑒於國有企業改革已成為整個經濟體制改革成敗的關鍵,國家在國企改制以及戰略性調整中不能單純地依賴於市場機制,而必須採取超經濟的手段進行國有資產的經營管理,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防止國有資產流失重要職能;由於我國市場經濟的本土資源貧乏以及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外在壓力,中國市場經濟的改革是把各不同發展階段壓縮在二、三十年內完成政府推進型,國家承擔培育市場主體,完善市場體系、強化市場機能的重要職能;作為發展中國家,國家肩負著趕超發達國家的歷史任務,需要保護民族工業,甚至扶持國內壟斷性質企業集團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等重要職能;社會主義國家的性質決定了穩定壓倒一切,因此,國家的調控經濟的行為中必須包括大量的政治因素,當經濟法被適用於調整上述社會關系,這也就決定了經濟法調整對象的中國特色。經濟法調整對象的理想與現實的正確認識是發揮經濟法功能、延續經濟法發展的理論基礎。
B. 經濟學常用研究方法有哪些
C. 求:經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分析當今經濟現狀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我國理論經濟學建設的主要內容和發展方向,形成科學性與邏輯性高度統一的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當前國內經濟學理論界對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探索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這不僅反映了目前我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研究的太好局面,也反映出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探索的方向。
一、當前國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三種模式
按照構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不同來源,當前國內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的探索可以劃分為三種模式。
第一種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經典模式」。這種理論體系是以馬克思經濟學研究的「六冊計劃」和《資本論》為基礎建立的。
多年來,國內多位學者對馬克思早期經濟研究的著作和書信等材料進行了梳理和研究,並形成了初步的理論成果,他們認為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經濟的研究計劃是一個內容龐大的宏偉體系,包括在1857年《(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提出的「五篇計劃」和1858年提出的「六冊計劃」。而已經出版發行的《資本論》四冊僅僅是這一理論體系的一小部分,「六冊計劃」認為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由「緒論」(商品和貨幣)、「資本」、「土地所有制」、「僱傭勞動」、「國家」、「對外貿易」和「世界市場」六冊構成。
湯在新教授認為應從「六冊計劃」出發來探索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他首先考察了馬克思對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界定,認為馬克思、恩格斯從開始經濟學研究一直到完成《政治經濟學批判》,他們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的界定是一致的,即政治經濟學是研究特定生產關系下的物質生產或者財富增長。其次,他認為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使用的科學的敘述方法是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構建的關鍵。
楊國昌教授則以「六冊結構」和《資本論》為邏輯起點,從導論;構建廣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依據;商品經濟形式的產生、發展過程和一般原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當代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六大塊構建了廣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
第二種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傳統模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的主體仍是以《資本論》和「蘇聯範式」為藍本構建的(周冰,2004),並以此形成了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構建的傳統模式。傳統模式按其構建理論體系的方式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將政治經濟學分為資本主義部分和社會主義部分,分別形成理論體系,另一種形式則是試圖將社會主義部分與資本主義部分有機統一起來。第一種形式的發展和創新主要體現在政治經濟學的社會主義部分。政治經濟學的資本主義部分以《資本論》和「蘇聯範式」為基礎,一般秉承《資本論》的體系框架,再加入壟斷資本主義部分和經濟全球化等內容,就構成了對資本主義經濟分析的理論體系,從研究對象到研究方法、敘述方法基本一致。
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反思和超越「蘇聯範式」的過程中,出現了一股「回到馬克思傳統」的潮流,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在遵循《資本論》的體系方法的基礎上出現了許多突破「蘇聯模式」的理論體系,如許滌新的《社會主義生產、流通與分配——讀(資本論)筆記》、谷書常教授1979年主編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簡稱北方本)、蔣學模教授主編的《政治經濟學教材》等。這些教材都以其權威性在國內經濟學界產生了巨大影響,多次再版。90年代末,谷書堂教授主編的《社會主義經濟學通論——中國轉型期經濟問題研究》(1989、2000),蔣學模教授的《高級政治經行鏈氏濟學》(2001)等都結合我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特別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實不斷創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理論體系。
蔣學模教授主編的《高級政治經濟學》包括社會主義總論(2001年4月)和社會主義本體論(2001年10月)堪稱嚴格遵循傳統模式的典範。他以社會主義勞動為起點范疇,研究了社會主義經濟學的歷史演變(總論部分)、社會主義的生產過程、流通過程、生產總過程等,並形成了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貫穿全書的邏輯主線和主要范疇,對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勞動者利益、政府等范疇進行了深刻而詳細的本體論分析,並最終形成了到目前為喚岩止少有的以社會主義社會生產關系為隱含假設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
蔣學模教授的理論體系檔散以社會主義實踐的歷史為前提,在本質層次上對社會主義經濟制度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對涉及到的范疇的研究析析較為深入。但該理論體系對經濟運行的研究涉及不多,現實感不足。
谷書堂等主編的《社會主義經濟學通論——中國轉型期經濟問題研究》和「北方本」,在構建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繫上重視反映我國經濟建設實踐和理論成果,以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經濟制度作為分析前提,探討了我國現階段微觀經濟運行、宏觀經濟運行及經濟增長和發展。這理論體系的特色在於突出我國經濟轉型的特徵,是對我國理論經濟學有益探索和創新,其現實性不言而喻,但作為統一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一部分,如何解決研究對象的二元性和其研究主線的二元性(即「三過程」與「四環節」)(周冰,2004)將是這一理論體系面臨的最大考驗。
傳統模式的第二種形式就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將政治經濟學的資本主義部分和社會主義部分有機統一起來的創新模式,這方面的主要代表包括程恩富教授主編的《現代政治經濟學》和逄錦聚教授等主編的《政治經濟學》等。
程恩富教授在其主編的《現代政治經濟學》中,突破傳統政治經濟學體系的「三過程論」,首創「五過程體系」,除了導論、尾論之外,包括直接生產過程、流通過程、生產的總過程、國家經濟過程及國際經濟過程。構築這一政治經濟學體系的歷史淵源是「六冊結構」和《資本論》的邏輯框架,遵循從「一般范疇」到「特殊范疇」,從「基本原理」到「基本原理在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的應用」的原則,組織起了反映當今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理論體系。
逄錦聚等主編的《政治經濟學》力圖突破傳統政治經濟學在體繫上分為兩部分、內在邏輯上不相一致的缺陷,在理論體繫上形成了三篇結構。第一篇:政治經濟學的一般理論,重點闡述了政治經濟學中具有一般意義和普遍適用性的范疇及其運動;第二篇:資本主義經濟;第三篇:社會主義經濟則主要結合不同社會制度的生產關系闡述了政治經濟學中一般范疇的特殊或具體形式,並將經濟運行納人到了體系之中。
這一理論體系體現了將兩部分有機統一的嘗試,同時從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高度來界定一般范疇和特殊范疇,結合當代資本主義最新發展的現實和我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對政治經濟學的相關范疇的含義及其運動進行了探索,可以說較好地體現了科學性與實踐性的統一。
第三種是我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現代模式探索。進入90年代,隨著我國逐步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建設面臨新的挑戰,特別是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出現了對現實經濟問題解釋力差、研究方法單一等一系列問題,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需要結合新的實踐進行理論創新,需要現代化則是共識。當前在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構建的現代模式探索方面形成了三種觀點:一是保留政治經濟學的傳統,沿用政治經濟學的原有研究力法和構架,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和發展,可稱之為「修補」方式;二是借鑒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並結合我國基本國情和基本制度特色重新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經濟學,可稱之為「嫁接」方式;三是徹底放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範式,以現代經濟學。的範式具有普適性為前提,用現代經濟學範式來構建中國的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可稱之為「重建」方式。第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科學的、與時俱進的理論,仍然是我國理論經濟學的主流,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理論基礎。因此,必須在繼承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立場和方法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不斷地創新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形成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現代模式。
第二種觀點則強調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制度分析特色的同時,更多地借鑒現代西方經濟學原理和方法。這種觀點認為現代西方經濟學是反映現代社會化大生產規律和經過現代市場經濟實踐檢驗的經濟理論,我國正在建設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也是現代市場經濟,因此現代西方經濟學原理和邊際分析的方法應當也能夠成為我國正在構建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元素。在構建現代形式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繫上,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的制度分析為前提,從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經濟增長理論等方面來分析,從而形成以市場經濟運行為主的理論體系。
第三種觀點則認為經濟學具有超越一切社會制度的屬性,上個世紀60年代形成的現代經濟學代表了經濟學理論和實踐的主流。具有非常的普遍性和高度的規范性和邏輯的一致性。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我國理論經濟學理論體系建設應該大力引進現代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並用於對中國經濟發展中面臨的種種經濟問題進行解釋和指導,建立中國理論經濟學。錢穎一教授認為包括視角、參照系或基準點和分析工具在內的三個部分構成了現代經濟學的理論分析框架,這是理解現代經濟學的關系鍵所在,也是當代在世界范疇內唯一被經濟學家們廣泛接受的經濟學範式。田國強教授認為這種分析框架具有非常的普遍性、高度的規范性和邏輯的一致性,不僅包容了西方經濟學,也涵蓋了「東方」經濟學甚至中特色的經濟學,因為不同的經濟、政治、社會環境可以發展出不同的經濟理論和經濟模型,但絕不是不同的「經濟學」,創建不同的經濟理論和經濟模型所用的都是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他進一步指出,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基本上由五個部分或步驟組成:(1)界定經濟環境;(2)設定行為方式;(3)給出制度安排;(4)選擇均衡的結果;(5)進行評估比較。他們二人均認為發源於現代市場經濟制度下的現代經濟學分析框架和方法同樣適用於對中國轉型經濟的分析和現實經濟問題的解決,因而也代表了中國理論經濟學的未來的主流發展方向。
二、對當前構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幾點認識
一個學科理論體系的真正形成取決於其科學性和實踐性。從科學性來說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研究對象的統一性。即提出明確的研究對象,有統一的邏輯主線貫穿整個學科過程。二是其邏輯體系的嚴密性,一個學科的理論體系是由概念(即范疇)、推理、結論構成的邏輯嚴密的體系結構,要有以起始范疇和核心范疇為基礎,有眾多層次不同的范疇構成的邏輯體系。三是科學的研究方法。科學的研究方法能夠將現實經濟問題歸入一個規范、科學地分析框架中,並能形成有效結論,用以指導社會經濟實踐。從實踐性的角度來看,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要有對現實的解釋力。
在當前構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過程中仍需要在以下幾點形成共識。
第一,明確的研究對象是建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前提條件。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呈現出不同的模式,首先是由於對研究對象的不同界定形成的。特別是從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解釋對馬克思對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界定。其次,部分國內經濟學者認為馬克思對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是既研究生產關系又研究稀缺資源的最優配置問題,其科學性值得商榷。
從本質上來講,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的科學性是不容置疑的,這一研究對象的形成是政治經濟學歷史演變的必然結論,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充分證明了的,即只有正確處理社會生產關系才是推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決定力量。以生產關系作為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以生產關系的運動來形成多層次的、多角度的生產關系體系,也就形成了邏輯嚴密、結構完整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第二,界定貫穿整個學科體系的主線是構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
作為科學的學科體系,貫穿政治經濟學的邏輯主線也是構建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到目前為止,所有的政治經濟學學科體系都比較重視邏輯主線的構建,傳統模式中仿照《資本論》形成的邏輯主線包括社會必要產品的運動(雍文遠,1985)、生產的三個過程(谷書堂,1999)、生產的五個過程(程恩富,2002)、經濟利益的運動(谷書堂,1999;蔣學模,2001)等。從總體上看,以生產關系為研究對象的前提下,可以採用不同的邏輯主線,各種范疇、概念在一條紅線的牽引下多層次充分展開的邏輯過程。這是形成科學的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
第三,借鑒科學的研究方法是構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關鍵。
當前,國內許多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科學抽象法對於揭示經濟運動規律的本質是有效的,但在應用層次上,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方法需要創新,用自然科學的方法來建立經濟模型,進行實證分析,使政治經濟學更具有時效性、應用性和針對性。因此,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方法上除了採用唯物辯證法從歷史緯度來分析人類社會的經濟規律,從而構建縱向內容的理論體系,也要分析特定歷史時期經濟社會中的現實問題,即借鑒現代西方經濟學建立經濟模型的方法,從橫向角度來構建理論體系,從而最終形成縱橫交織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
第四,拓展研究范圍是構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創新的內在動力。
拓展研究范圍也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保持創新活力的源泉,應該主要從兩個方面突破:一是立足我國現階段基本國情,以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和理論成果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建設的源泉。我國的基本國情,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構建的基本前提;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分析研究的主要命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經驗教訓,特別是我們黨的理論創新成果包括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則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構建的理論源泉。二是要不斷開拓創新,增強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經濟全球化和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發展趨勢方面的解釋優勢。
D. 求一篇關於數學文化的論文,謝謝,很急
數學與文化
系別:中文系 專業:08新聞 學號:200830161010 姓名:李西淳
數學與經濟學的關系
內容摘要:經濟學需要很好的邏輯能力,數學培養了這種能力,經濟學還要有計算等方面的能力,這也是數學需要並培養的。高等數學主要是側重於掌握數學知識,及培養應用數學的能力,而數學分析卻對培養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大有作用,數學可以是研究經濟學的一種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
關鍵詞:數學 經濟學 關系 意義 局限性
一、 數學與經濟學關系概述
數學與經濟的關系在今天可以說是息息相關,任何一項經濟學的研究、決策,幾乎都不能離開數學的應用。比如,在宏觀經濟中的綜合指標控制沖好、價格控制,都有數學問題,在微觀經濟中數理統計的「實驗設計」、「質量散森鉛控制(QC)」、「多元分析」等,對提高產品的質量往往能起到重要的作用。當代西方經濟認為,經濟學的基本方法是分析經濟變數之間的函數關系,建立經濟模型,從中引申出經濟原則和理論,進行決策和預測。
當今在經濟學中使用數學方法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領域越來越廣泛。自從196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創設以來,利用數學春喊工具分析經濟問題的理論成果獲獎不斷。事實上,從1969年到1998年的30年中,有l9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以數學作為主要研究方法,占總人數的63.3%;而幾乎所有的獲獎者都運用數學方法來研究經濟理論。在中國,最近幾年對在經濟學中使用數學方法的問題討論比較熱烈,數學的介入究竟是禍還是福,對此,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的人認為,數學使經濟學由烏托邦上升為科學;而另一些人則認為,數學就像魔鬼一樣,會使經濟學誤入歧途。這說明我國經濟學界在經歷大力引進西方經濟學的熱潮後開始了獨立自主的思考和探索。
二、數學對現代經濟學研究和發展的影響
隨著經濟學發展以及研究的深化,經濟學家們逐漸認識到,在考慮和研究問題時,要求具有邏輯嚴謹的理論分析模型和通過計量分析方法進行實證檢驗,需要完全弄清楚一個結論成立需要哪些具體條件。單純依靠文字描述進行推理分、析,不能保證對所研究問題前提的規范性及推理邏輯的一致性和嚴密性,也不能保證其研究結論的准確性、易證實性和理論體系的嚴密。這樣以數學和數理統計作為基本的分析工具就成為現代經濟學研究中最重要的分析工具之一。每個學習現代經濟學和從事現代經濟學研究的人必須掌握必要的數學和數理統計知識。現代經濟學中幾乎每個領域或多或少都要用到數學、數理統計及計量經濟學方面的知識,而且不了解相關的數學知識,就很難准確理解概念的內涵,也就無法對相關的問題進行討論,更談不上自己做研究,給出結論時所需要的邊界條件或約束條件。理解概念是學習一門學科,分析某一問題的前提。如果想要學好現代經濟學,從事現代經濟學的研究,就需要掌握必要的數學。
二、 數學在經濟學應用中的意義
如果經濟學沒有採用數學,經濟學就不可能成為現代經濟學。許多經濟學概念是需要用數學來定義,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也主要是通過運用數學語言來分析和研究的。用數學語言來表達關於經濟環境和個人行為方式的假設,用數學表達式來表示每個經濟變數和經濟規則間的邏輯關系,通過建立數學模型來研究經濟問題,並且按照數學的語言邏輯地推導結論。因此,不了解相關的數學知識,就很難准確理解概念的內涵,也就無法對相關的問題進行討論。數學在理論分析中的作用是:(1)使得所用語言更加精確和精煉,假設前提條件的陳述更加清楚,這樣可以減少許多由於定義不清所造成的爭議;(2)分析的邏輯更加嚴謹,並且清楚地闡明了一個經濟結論成立的邊界和適應范圍,給出了一個理論結論成立的確切條件;(3)利用數學有利於得到不是那麼直觀就得到的結果;(4)它可改進或推廣已有的經濟理論。
四、數學在經濟學中應用的局限性
首先,經濟學不是數學,數學在經濟學中只是作為一種工具被用來考慮或研究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數學作為工具和方法必須在經濟理論的合理框架中才能真正發揮其應有作用而不能將之替代經濟學。其次,經濟理論的發展要從自身獨有的研究視角出發去研究、分析現實經濟活動內在的本質和規律。經濟學中運用的任何數學方法,離不開一定的假設條件它不是無條件地適用於任何場所,而是有條件適用於特定的領域。再次,數學計量分析方法只是執行經濟理論方法的工具之一,而不是惟一的工具。經濟學過分對數學的依賴會導致經濟研究的資源誤置和經濟研究向度的單一化從而不利於經濟的發展。
數學在現代經濟學中的作用數學現在已經成為現代經濟學研究中最重要的工具。現代經濟學中幾乎每個領域或多或少都用到數學、統計及計量經濟學方面的知識,因此數學與經濟學的關系是相當密切的。
參考文獻:田國強 <<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與研究方法>>
張真.投入產出經濟學中運用數學方法的機理分析[J].
林毅夫.關於經濟學方法論的對話[J].東岳論叢
趙凌雲.經濟學數學化的是與非[J].經濟學家
E. 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介紹如下:
二、邊際分析法
是利用邊際概念對經濟行為和經濟變數進行數量分析的方法。所謂邊際,就是額外或增加的意思,即所增加的下一個單位或最後一個單位。在經濟學分析中,簡單地說,邊際是指對原有經濟總量的每一次增加或_少。嚴格地說,邊際是指自變數發生微小變動時,因變數的變動率。
三、均衡分析法
均衡本來是物理學概念。引入經濟學後均衡是指經濟體系中各種相互對立或相互關聯的力量在變動中處於相對平衡而不在變動的狀態。對經濟均衡的形成與變動條件的分析,叫做均衡分析法。分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法,是在不考慮經濟體系某一局以外的因素的影響的條件下,分析這一局部本身所包含的各種因素相互作用中,均衡的形成與變動的方法。
一般均衡分析法,是相對與局部均衡分析法而的。它是分析整個經濟體系的各個市場、各種商品的供求同時達到均衡的條件與變化的方法。
現代經濟學分析框架有五個基本組成部分緩做:界定經濟環境、設定行為假設、給出制度安排、選擇均衡結果、以及進行評估比較。
任何一個經濟理論基本上都是由這五個部分組成的。對這五個部份的討論自然會引申到如何按科學的研究方法將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並且可以逐步深入地研究各種經濟現象,發展出新的經濟理論。這就是現代經濟學中通常所採用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它包括提供研究平台,建立參照系,給出度量標尺,提供分析工具。
F. 具體說明現代經濟學的主要知識框架
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
現代經濟學所研究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類似於人們處理個人,家庭、經濟、政治,社會各類事務時所採用的方式。大家知道,要做好一件事情,與人打交道,首先要了解國情、民風,也就是要知道現實環境和所要打交道人的品行、性格;在此基礎上,決定與之對應的待人處事規則,從而在權衡利弊中作出激勵反應,爭取達到盡可能佳的結果;最後對所選擇的結果及所採用的規則進行價值判斷和評估比較。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完全是按照這種方式來研究經濟現象和人類行為的。這種分析框架具有高度的規范性和一致性。它首先給出想要研究的問題,或想要解釋的某種經濟現象,即經濟學家首先需要確定研究目標,然後試圖回答所要研究或所要解釋的問題。比如,下列問題是現代經濟學直到現在仍在想研究或想要回答的一些問題:為什麼會出現經濟周期和經濟衰退,作出什麼樣的宏觀經濟政策?為什麼不是整個世界富裕起來,而是一些國家非常富裕,而另外一些國家卻非常貧窮?人們生活在其中的市場制度安排是如何運作的,它有什麼樣的優越性?市場在什麼時候會失靈,如何解決?如何解決經濟外部性問題,是通過政府幹預,通過明晰產權的辦法來解決,還是通過其它辦法來解決?如何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解決經濟人的激勵問題?對中國經濟學家來說滑坦睜,所面臨的是如何解決經濟制度轉型過程中所面臨的各種問題,比如:如何改革金融體系、國有企業,如何解決經濟效率與公平的兩難信悉、國有資產流失等。以上所以這些問題看起來非常不一樣,但研究這些問題的基本分析框架卻可以是一樣的。任何一個規范經濟理論的分析框架基本上由以下五個部分或步驟組成:(1) 界定經濟環境;(2) 設定行為假設,(3) 給出制度安排;(4) 選擇均衡結果;及(5)進行評估比較。可以這樣認為,任何一篇邏輯清楚、層次分明、論證合理有價值的經濟學論文,無論結論如何或是否作者意識到,都基本信歲上由這五部分組成,特別是前四部份。可以說,寫經濟學方面的論文,就是對這些部分實行內在邏輯性的填空式寫作。掌握了這些組成部分,就掌握了現代經濟學論文的基本寫作方式,更容易地學習和研究現代經濟學。
G. 現代經濟學的生產要素是什麼要詳細具體的。
現代西方經濟學認為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土地、資本、企業家才能四種 土地的內涵 土地作為生產要素范疇,是未經人類勞動改造過的各種自然資源的統稱,既包括一般的可耕地和建築用地,也包括森林、礦藏、水面、天空等。土地是任 生產要素市場-土地 何經濟活動都必須依賴和利用的經濟資源,比之於其他經濟資源,其自然特徵主要是它的位置不動性和持久性,以及豐度和位置優劣的差異性。相對於其它經濟資源和生產要素,土地是最難以增加的,其稀缺性比其它生產要素更顯著。 勞動力及其價值 勞動力是最重要的經濟資源和生產要素,在市場經濟中必須通過市 生產要素市場-勞動力 場實現其配置和形成價格。「勞動是價值的實體和內在尺度,但是它本身沒有價值」。工資不是勞動要素價值的貨幣表現,而是勞動力價格的表現。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力成為商品並具有價值。勞動力價值取決於再生產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價值,通過勞動力商品交易市場的僱傭勞動關系,實現勞動者與資本的結合。 企業家才能(Entrepreneurship)指企業家經營企業的組織能力、管理能力與創新能力。微觀經濟學認為,在生產相同數量的產品時,可以多用資本少用勞動,也可以多用勞動少用資本。但是,勞動、土地和資本三要素必須予以合理組織,才能充分發揮生產效率,因此,為了進行生產,還要有企業家將這三種生產要素組織起來,企業家才能和前三個要素的關系不是互相替代的關系,而是互相補充的關系 資本在現象上表現為一定數量的貨幣和生產資料,但貨此賀山幣和生產資料本身並不是資本,只有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力成為商品的前提條件下,貨幣和生產資料被資本家用來作為剝削雇傭工人的手段時,才轉化為資本。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商人資本和高利貸資本,雖然剝削小生產者的剩餘勞動,並從奴隸主和封建主那裡瓜分一部分奴隸和農奴的剩餘勞動,但由於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商人資本和高利貸資本,不是在生產領域中通過剝削雇傭工人獲得剩餘價值,因而還不森中是真正意義上的資本。因此,資本不是物,而是通過物體現出來的資本家與僱傭勞動者之間的剝削與被剝削的生產關系,資本是一個歷史的范疇。
西方經濟學中的要素生產要素,是指進行社會生產經營活動時所需要的各種社會資源,它包括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信息等內容,而且這些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在不斷發展變化。按生產要素分配,就是指社會根據生產某種產品時所投入的各種生產要素的比例和貢獻對投入主體進行的報酬返還。生產要素是維系國民經濟運行及市場主體生產經營過程中所必須具備的基本因素。生產要素,是經濟學中的一個基本范疇。現代西方經濟學認為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土地、資本、企業家才能四種。實際上,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技術也作為一種相對獨立的要素投入生產。這些生產要素進行市場交換,形成各種各樣的生產要素價格及其體系。生產要素包含進行物質生產所必需的一切要素及其環境條件。一般而言,生產要素至少包括人的要素、物的要素及其結合因素,勞動者和生產資料之所以是生產的最基本要素,是因為不論生產的社會形式如何,它們始終是生產不可缺少的要素。但是,當勞動者和生產資料處於分離的情況,它們只在可能性上是生產要素。它們要成為現實的生產要素就必須結合起來。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是人類生產的一般條件,沒有它們的結合,就沒有社會生產勞動。但由於生產條件及其結合方式的差異,使社會區分成不同的經濟結構和發展階段。隨著社會生產的不斷發展,會有新的生產要素進入生產過程,生產要素的結構方式也將發生變化,現代科學、技術、管理、信息、資源等要素將在現代化大生產中發揮各自的重大作用。*生產過程三要素人們要進行物質資料的生產,就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人的勞動、勞動對象、勞動資料。人的勞動:就是指勞動者運用自己的體力和腦力改變自然使之適合人類需要的活動,或者可以說是勞動力的支出,也可以說是勞動是人的腦力和體力的耗費。這一要素是進行生產的主觀條件。勞動對象:就是指被勞動加工的一切東西。勞動對象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自然界原來就有的東西,如,原始森林中的樹木,地下埋藏的礦石化石油等;另一類是以被人們加工過的東西,這一類也叫原材料,如織布廠用的棉紗,化工廠用的催化劑等。勞動資料:也拍豎叫勞動手段,是指人們在勞動過程中,用來改造勞動對象的一切物質資料和物質條件。即除勞動對象以外的一切物質條件。它包括生產工具、生產建築物、道路、河流、倉庫等。在勞動資料中,起主導作用的是生產工具。生產工具的發展水平,是人類控制自然能力的尺度,是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物質標志。正如馬克思所說:「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於生產什麼,而在於怎樣生產」。*按生產要素分配,這是憑借資本、技術、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而取得個人收入的分配方式。在我國現階段,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形式的多種多樣的。生產要素包括勞動、資本和土地三大類,但長期以來我們只強調勞動在價值創造和財富生產中的作用,而其他生產要素的作用及其對國民收入的分割則要麼被忽視了,要麼重視不夠,因而一直只強調勞動參與收入分配的問題。我們今天討論按生產要素分配,就是要在繼續凸顯勞動作用的同時,給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以足夠的重視,使它們也合理合法地得到回報。這其中特別要強調兩種要素的作用和回報。一是人力資本。資本包括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兩種形式。各國的經濟發展實踐表明,人力資本的作用越來越大,教育對於國民收入增長率的貢獻正在大幅攀升,人的素質和知識、才能等對經濟發展越來越具有決定性意義。因此,如何使人力資本得到足夠的回報,對於經濟的持續發展以及國民收入的分配變得非常重要。二是土地以及資源性財產。它們對於財富生產的作用早已為人們所認識,但對於它們參與收入分配的必要性卻一直存在模糊認識,這表現在我國的土地和自然資源在很多情況下是被免費或低價使用的。在我國,土地和自然資源屬於國有或集體所有,它們的免費或低價使用,意味著它們的收益被少數人侵佔了。這也是我國收入差距急劇擴大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土地和資源性要素如何參與分配,是在完善收入分配製度時應認真加以考慮的問題。
派生的需求和聯合的需求
派生的需求是指由於對產品的需求而產生的對生產要素的需求.例子:比如如果我們都 *** 衣服了,那麼服裝廠家就不用去購買布料這種生產要素了.正是因為我們都需要衣服,所以廠家要製造衣服,所以才去購買布料.
聯合的需求是指任何產品的生產都需要多種生產要素互相補充,共同合作.例子:比如電腦廠商,他們要生產電腦,不僅要跟INTEL,AMD等購買CPU,還要去購買軟體等等其他生產要素.才能有一台完整的品牌電腦!
先說經濟學必須了解的人物:1、亞當·斯密經濟學鼻祖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代表,《道德情操論》和《國富論》的作者,創建了政治經濟學的科學體系,被世人尊稱為』『現代經濟學之父』『。2、大衛·李嘉圖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代表,《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的作者,天才的業余經濟學家。3、約翰·梅娜德·凱恩斯戰後繁榮之父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西方經濟學家,宏觀經濟學的創始人,《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作者。4、弗朗斯瓦·魁奈近代第一個經濟學家法國重農學派的代表,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奠基人。5、保羅·羅賓·克魯德曼美國經濟學家,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自由經濟學代表,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獲得者。1994年出版《流行國際主義》,大膽准確預測了亞洲金融危機。再說金融學必須了解的人物:1、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美國金融教父美國政治家,開國元勛之一,也是美國建國後金融市場的開創者和奠基人。2、約翰·皮爾龐特·摩根華爾街的拿破崙美國近代史上的金融巨頭。3、托馬斯·瑞恩控股公司創始人。4、阿瑪迪·賈尼尼現代銀行業之父改寫美國金融史的巨人之一,利用非正統的經營方式取得成功的銀行家,一手創立了現在的美國銀行。5、艾倫·格林斯潘美國經濟學家從1987年到2005年擔任美聯儲主席,歷任三朝不倒。6、喬治·索羅斯金融巨鱷量子基金創始人、全球投資人,是1992年英鎊危機和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中主導的國際游資。經濟金融歷史上有許多優秀人物,這里例舉了其中的11位,希望能夠幫到你。
威廉配第是古典經濟學的創始人,然後是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
因為有新版本了所以我看的是06版與老版本比改進增添了不少內容蔣殿春的書體系很好,前後搭配協調闡述精闢思路清晰令人嘆服所附練習題均有詳細解答適合自學
常見的生產要素有勞動、資本、土地。勞動還可細分為工作時間、知識智慧,資本可細分為資金資本、設備資本、人脈資本
巴維克 歐根·蓬·龐巴維克(1851-1914),奧地利經濟學家,曾師從門格爾,主要著作有《資本與利息》、《資本實證論》。 龐巴維克首先使效用與稀缺發生了有機的聯系,他認為一件物品要有價值,不僅要有用,而且要稀缺
戈森從邊沁的功利主義哲學出發,認為「一切人類活動的目的就是要得到最大享樂」。 戈森的第一定律是邊際效用遞減。通俗地講,當人們因飢餓吃饅頭的時候,第一個饅頭效用最大,第二個饅頭效用次之,依次遞減,如果第三個饅頭剛好吃飽了,第四個饅頭就是負效用。又如人們經常從事一件工作,新鮮度也會遞減。第二定律是享樂均等或享樂最大化定律。
現代經濟學教科書無處不見「邊際」概念和邊際分析,19世紀70年代發生的邊際革命對20世紀、對現代經濟學、對現代經濟運行分析影響的深遠
促使「邊際革命」產生的需求或動力是什麼呢?這就是效用,稀少性,以及在給定的條件下消費者的享受(效用)怎樣才會最大,稀缺的資源怎樣配置才能效用最大,它標志著經濟理論的中心發生了重要的轉移轉向著重於主觀的因素,心理因素,著重於需求和供給並且把需求提到了空前重要的地位,而不是供給、生產和分配
邊際效用在日常經濟生活中的意義表現在:①在貨幣收入有限的條件下選擇商品時按照不同商品或服務對自己的滿足程度排隊;②在進行即期消費和未來消費的比較時,由即期消費和未來消費的邊際效用決定貨幣的分配;③對一定的資源的邊際效用進行利用時按照邊際效用的大小決定輕重緩急;④由邊際效用演化出來的邊際收益、邊際成本等對企業管理甚有用處,是把企業管理從實踐上升到理性時不能不把握的
隨手翻閱現代經濟學教科書。可以說是無處不見「邊際」概念和邊際分析,以至離開了邊際將不知道現代經濟論文如何撰寫,你也將難以對現代經濟運行作出有效的分析。此情此景,使人們不能不感嘆19世紀70年代發生的邊際革命對20世紀、對現代經濟學、對現代經濟運行分析影響的深遠。
1、邊際革命的產生和發展
「邊際革命」通常被認為是19世紀70年代英國的傑文思,奧地利的門格爾,法國的瓦爾拉,差不多同時,但卻是個人完全獨立地發現了邊際效用遞減原理(最末一個增加單位對人們享受的滿足程度遞減)。這一影響深遠的概念和原理後來成為現代微觀經濟學的核心,也成為宏觀經濟學進行總量分析的前提和基礎,不少經濟學家視其為古典經濟學與現代經濟學的分水嶺,視其為現代經濟學的標志。故此稱其為邊際革命看來毫不過分。
現在需要探討的是為什麼恰恰在19世紀70年代發生了所謂的「邊際革命」,為什麼傑文斯、門格爾、瓦爾拉三個人在差不多同樣的時間,在曼徹斯特、維也納和洛桑那樣很不相同的文化氛圍中竟會想到同樣的概念?這種現象說明肯定存在著某種對「邊際革命」的需求和產生「邊際革命」的環境。
那麼,促使「邊際革命」產生的需求或動力是什麼呢?這就是效用,稀少性,以及在給定的條件下消費者的享受(效用)怎樣才會最大,稀缺的資源怎樣配置才能效用最大,它標志著經濟理論的中心發生了重要的轉移轉向著重於主觀的因素,心理因素,著重於需求和供給並且把需求提到了空前重要的地位,而不是供給、生產和分配。
早幾年,筆者在一本題為《經濟改革熱點理論探源》的書中曾經寫過這么一段話,即「邊際革命把對財富、價值的理解和效用,稀少性結合起來了,而且正是基於效用和稀少性這樣的概念,邊際學派對財富的思考就不是停留在商品的量上,而是認為一定量的商品對各種人的效用是供給稀少性的函數。於是,對財富和價值的思考就自然轉化為怎樣用最小的代價,來獲得最大程度的滿足,即經濟效益的思考。」(李義平《經濟改革熱點理論探源》,陝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72頁-173頁)今天,用這段話來說明邊際革命發生的原因,似乎仍不過時。
「邊際」問題可以說由來已久。早在李嘉圖的地租理論里就表示了類似的意思,認為土地收益有遞減性。後來,德國人戈森又在他的《論人類交換規律的發展及人類行為的規范》中提出了著名的「戈森定律」(以下將專門介紹)。「戈森定律」所表述的內容,使戈森可以當之無愧地被稱為邊際革命的先驅。19世紀70年代,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思提出了「效用的最後限度」,「最後一次增添或另外一次可能的增添的效用程度」;奧國經濟學家門格爾注意到了資源的「稀少性」,並認為決定交易雙方物品價格的是「在邊際上的物品的價格」,他似乎要闡明一種「邊際生產力」的學說。在傑文思和門格爾的著作發表3年之後的1874年,瓦爾拉在他的《純粹政治經濟學》里,使用了「稀少」這個概念,並認為稀少和邊際效用是一回事。這3位經濟學家,以「三位一體」的方式,提出了共同的觀點,經濟學家們稱之為「邊際革命」。此後,奧國學者門格爾的兩個學生龐巴維克和維塞爾,對邊際效用進行了淋漓盡致的發揮,維塞爾還正式提出了「邊際效用」的概念。美國學者克拉克把「邊際效用」與分配相結合,英國學者馬歇爾則把「邊際效用」與古典經濟學結合起來(新古典經濟學),使其更具實用價值,因而更為精練和完善。再後來,「邊際效用」與福利經濟學相結合,也與西方經濟學中經濟人的假設、即在給定的條件下人們總是選擇最大的原理實現了完美結合,成為現代經濟學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范疇。
2、邊際革命的主要觀點或主要貢獻
現在,我們按照大體的邏輯聯系,介紹邊際革命的主要觀點或主要貢獻。
1)戈森定律
赫爾曼·海因里希·戈森,德國人,邊際效用學派的先驅,他在《人類交換法則的發展及由此而產生的人類行為的規律》中,提出了被稱為「戈森定律」的思想。然而他太先知了,先知到現實生活中缺少令人接受他的思想的基礎,即他所生活的時代效用最大和稀少性的問題還沒有提到重要議事日程上,因而他的著作連同他的思想,在他活著的時候並沒有產生什麼影響,1854年刊行的第一版只印了很少幾本,後來到了70年代,由於邊際革命者傑文思和瓦爾拉的大加贊揚,才在1899年重新問世。
戈森從邊沁的功利主義哲學出發,認為「一切人類活動的目的就是要得到最大享樂」。戈森定律的內容大體如下:
第一定律是邊際效用遞減。通俗地講,當人們因飢餓吃饅頭的時候,第一個饅頭效用最大,第二個饅頭效用次之,依次遞減,如果第三個饅頭剛好吃飽了,第四個饅頭就是負效用。又如人們經常從事一件工作,新鮮度也會遞減。
第二定律是享樂均等或享樂最大化定律。他說:「某一個人有選擇多種享受的自由,卻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完全得到他們,因此,不管各種享受的絕對量是如何不同,為了使他的總量達到最高限度,他就必須在他完成最大的享受之前,把所有的享受,一部分一部分地加以利用,而且是以這樣的情況來享受,即任何一種享受在終止享用的一剎那,其大小仍和原來一樣。」(轉引之[英]埃里克·羅爾:《經濟思想史》,陸元誠譯,商務印書館,1981年,第367頁)戈森就是以這種羅嗦的形式,表述了一個後來影響深遠的原則:最大限度的滿足來自於對滿足需要的各種消費物的均等享受。
作為上述兩個定律的一個推論,在原有慾望已經被滿足的情況下,要取得更大的享受,必須發現新的享樂和擴充舊的享樂。這也可以叫做戈森第三定律。
2)邊際效用或邊際效用價值理論
我們已經指出,傑文斯、門格爾、瓦爾拉曾經以不同的提法表述了邊際效用的觀點,但描述的更為細致的可能是門格爾的門徒龐巴維克和維塞爾以及後來的馬歇爾。雖然我們現在可以用非常簡潔的語言把邊際效用介紹得十分明白,但為了生動、形象、有感性色彩,我們還是以龐巴維克和馬歇爾的論述作為基本素材,作以較為詳細的介紹。
歐根·蓬·龐巴維克(1851-1914),奧地利經濟學家,曾師從門格爾,主要著作有《資本與利息》、《資本實證論》。
龐巴維克首先使效用與稀缺發生了有機的聯系,他認為一件物品要有價值,不僅要有用,而且要稀缺。這里所講的稀缺,不是絕對稀缺,而是相對稀缺,即相對於該種物品需求而言的稀缺性。龐巴維克要說的,實際是一個人的福利或享樂對該種物品的依賴程度。他說:「我們經常是按照需要對我們福利影響的大小來劃分它們的等級的。因此,我們把那些得不到滿足就將導致死亡的需要,放在首位。其次,我們把那些得不到滿足就對我們的健康、榮譽或愉快產生某些長久嚴重損害的需要放在第二位。再次,是那些如果得不到滿足就易於使我們受到較多的暫時損害,痛苦或損失的需要。最後才是這樣一些需要,如果它們得到滿足,除使我們略感到不便外,一無損失,或損失極微。按照這些等級來排列我們的需要,我們得到一個輕重分明的需要分級表。當然,由於人們的體力、智力、文化程度等等都不相同,需要的差別是十分顯著的。個人有個人的分級表,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也有不同的分級表。但是,每一個收入有限的人的心目中,總有一個比較清楚的分級表,如果他願意對各種需要加以選擇的話。」([奧]龐巴維克:《資本實證論》,陳瑞譯,商務印書館,1991年,第159-160頁)把龐巴維克這段話說得簡單一些,每個人都有依據於自己的主觀評價的「排隊」,排在最後的(賈寶玉把林妹妹排在第一位,焦大絕對不會把林妹妹排在第一位,富人的排序和窮人的排序是不一樣的)就是邊際效用。龐巴維克說,這種最小效用處於經濟上所容許的邊際的這一效用叫做這種物品的經濟邊際效用,它決定商品的價值。他舉了一個發生在生活中的例子來證明上述的觀點。例如,一個人有五袋穀物,第一袋解決最需要的,即基本的生活需要;第二袋用來保持強壯和健康,第三、第四袋用來改善生活,即飼養家禽和釀酒;第五袋滿足消費的需要,如養鸚鵡。
英國經濟學家,在西方經濟思想史上進行了第二次綜合的馬歇爾的論述似乎更為簡潔明白。他寫道:「慾望是無止境的多種多樣,但是每一種單獨的慾望都是有其限度的。這種人所熟悉的和根本的人類天性的傾向,可用可以滿足的慾望的規律或效用遞減規律予以說明,那就是:一種東西給予一個人的全部效用(那就是它給予他的全部享樂或其他益處)是隨著他保存的這些東西的數量的增加而增加的,但是,全部效用的增加沒有他保存的東西數量增加得那麼快。如果他的保存數量是按照一定的速度增加著的,那麼,他所提供的利益都是按照一種遞減的速度增加著的。換言之,一個人由於他保持的那種東西有了一定數量的增加而獲得的那部分新增加的益處,是隨著他已經有了的數量的每一增加而遞減著的。」([英]馬歇爾:《經濟學原理》(上),朱志泰譯,商務印書館,1964年,第112頁)馬歇爾的這段論述,和龐巴維克的上述論述,用我們的話講,就是什麼東西多了就不值錢了,就是我通常所講的,窮人的時間最不值錢,富人的錢最不值錢。一個博士最值錢,兩個博士沒有一個博士值錢,如果再出了一個假博士、假碩士,真博士、真碩士也就更不值錢了劣幣驅良幣。把這一結論再作一下邏輯引申,每個人,每個企業,只有依自己擁有的資源優勢,進行市場交易,才能成本最小,收益最大。
當然,龐巴維克當時的一個意圖是反對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從勞動價值論的角度看,邊際效用價值論肯定是不對的。但由於此後西方經濟學所承擔的任務不同於馬克思,他們似乎覺得邊際效用理論更適合他們的理論體系,更適合經濟運行分析和資源配置的優化,因而被更加精雕細刻和全盤接受。鑒於本書的目的在於結合經濟運行介紹已有經濟學的成果,我們暫不討論這一理論體系從勞動價值論的角度看來的錯誤所在。我們只是在這里指出這一點。
邊際效用在日常經濟生活中的意義表現在:①在貨幣收入有限的條件下選擇商品時按照不同商品或服務對自己的滿足程度排隊;②在進行即期消費和未來消費的比較時,由即期消費和未來消費的邊際效用決定貨幣的分配;③對一定的資源的邊際效用進行利用時按照邊際效用的大小決定輕重緩急;④由邊際效用演化出來的邊際收益、邊際成本等對企業管理甚有用處,是把企業管理從實踐上升到理性時不能不把握的。
H. 經濟學的認識方法
政治經濟學有多個含義首先是以李嘉圖等人為前做代表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其次是以馬克思為代表的,繼承了古典譽裂政治經濟學中科學成分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然後還有現代西方社會的政治經濟學,研究政府政策與經濟績效的學科。單以馬政經而論,其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研究的起點是物質資料生產,對象慧虛衡是生產關系,同時還有與生產力相結合來研究。
I. 微觀經濟學怎麼學才能學懂啊
關於教材的選擇:
對於初學者而言,現在最流行的當然是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是眾多高校的首選。當然,入門教材還有薩繆爾森的鄭晌經濟學,斯蒂格利茨的經濟學。國內的書的話高鴻業老師的西方經濟學當然首選,手頭上這兩本書還是打牢基礎的法寶。周慧中的微觀經濟學,這本教材難度比以上稍大,比較適合平時學習的提高和考研前期復習。至於中級的教材,本科生都應該讀的喊蘆鋒當然是范里安的現代觀點,當然尼克爾森的微觀經濟理論也是比較好的教材。
關於習題集和參考書的選擇:
就兩本書,尹伯成的習題集(傳說中的綠寶書,人手一冊),還有陳懇的習題集,都蠻嘩跡不錯的。關於網路資源:
人大經濟論壇,幾乎所有的經濟管理學高手必上的好論壇,開放注冊,下載極多
經濟學教育與科研網及其論壇》。
關於閱讀:
學之前讀錢穎一教授的《理解現代經濟學》,這個現在比較流行,當然田國強教授的《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與研究方法》也比較好。
J. 請問經濟學研究有哪些方法
現代經濟學分析框架有五個基本組成部分:界定經濟環境、設定行為假設、給出制度安排、選擇均衡結果、以及進行評估比較。任何一個經濟理論基本上都是由這五個部分組成的。對這五個部份的討論自然會引申到如何按科學的研究方法將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並且可以逐步深入地研究各種經濟現象,發展出新的經濟理論。這就是現代經濟學中通常所採用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它包括提供研究平台,建立參照系,給出度量標尺,提供分析工具. 1、研究平台、參照系和度量標尺 現代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是,首先提供各種層次和方面的基本研究平台、建立「參照系」 ,從而給出度量均衡結果和制定安排的優劣度量標尺。提供研究平台和建立參照系對任何學科的建立和發展都極為重要,經濟學也不例外。提供研究平台和建立參照系有利於:(1) 簡化問題,抓住問題特徵;(2) 建立評估理論模型和理解現實的標尺,以及(3) 理論創新。 研究平台:現代經濟學中的研究平台是由一些基本的經濟理論或原理組成,它們為更深入的分析打下了基礎。現代經濟學的研究方法類似於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即先將問題簡化,再抓住問題的核心部分。當有眾多因素形成某種經濟現象時,我們需要弄清每個因素的影響程度。這可以通過假定其它因素不變,研究其中某個因素對經濟現象的影響來做到。現代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是現代微觀經濟學,而微觀經濟學中最基礎的理論是個人選擇理論---消費者理論和廠商理論。它們是現代經濟學中最基本的研究平台或奠基石。這就是為什麼所有的現代經濟學教科書基本上都是從討論消費者理論和廠商理論著手的。它們為個人作為消費者和廠商如何作出選擇給出了基本的理論,並且為更深入地研究個人選擇問題提供了最基本的研究平台。 一般來說,個人的均衡選擇不僅依賴於自己的選擇,而且也依賴於其他人的選擇。為了研究清楚個人的選擇問題,首先要弄清楚個人選擇在不受他人影響時是如何作出決策的。現代微觀經濟學中標準的消費者理論與廠商理論就是按照這樣的研究方法得到的。在這些理論模型中,經濟人被假定處於完全競爭的市場制度安排中。這樣,每人都把價格作為參數給定,個人選擇不受他人選擇影響,並且每個人的效用或收益只依賴於自己的選擇,而不依賴於他人的選擇。於是消費者的決策就是在給定價格參數和收入的條件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從而個人的最優選擇是價格和收入的函數而不是其他人選擇的函數。通過完全競爭市場制度安排假設及沒有消費外在性假設,可使得我們先考慮最簡單的個人選擇問題,而先不需要考慮自己的選擇對別人的影響,也不考慮別人的選擇對自己的選擇的影響。廠商理論也是從研究完全競爭市場下的企業是如何做出權衡取捨開始的。 剛開始學現代經濟學的人往往會對這種研究方法感到不解,認為這種簡單情況離現實太遠,理論中的假設和現實太不相吻合,從而認為現代經濟學理論沒有什麼用。其實,這樣的批評表明這些人對科學的研究方法還沒有什麼理解。這種將問題簡化或理想化的研究方法為更深入的研究建立了一個最基本的研究平台。這就像物理學科一樣,為了研究一個問題,先抓住最本質的東西,從最簡單的情況研究著手,然後再逐步深入,考慮更一般和更復雜的情況。標準的消費者理論和廠商理論就是按這個思路進行的,先研究最簡單情況下的個人選擇問題,以此建立一個研究個人選擇的基本研究平台。從這個平台出發,人們可以考慮經濟人之間相互影響這個更一般情況下的選擇問題:個人效用或利潤不僅依賴於他自己的選擇,也依賴於他人的選擇,從而個人的均衡結果是他人選擇的函數。微觀經濟學中關於壟斷、寡頭、壟斷競爭等市場結構的理論就是在更一般情況下---廠商間相互影響下---所給出的理論。為了研究經濟人相互影響決策這更一般情況下的選擇問題,經濟學家同時也發展出博弈論這一有力的分析工具。 一般均衡理論是基於消費者理論和廠商理論之上,屬於更高一層次的研究平台。消費者理論和廠商理論為研究在各種情況下的個人選擇問題提供了基本的研究平台,一般均衡理論則為研究在各種情況下所有商品的市場互動,如何達到市場均衡提供了一個基本的研究平台。例如,前面談到的宏觀經濟學中大多數學派就是在一般均衡理論這個平台上展開的,用市場一般均衡來分析市場和研究宏觀經濟變數的相互作用關系和變化規律。 最近30年發展起來的機制設計理論又是更高一層次的研究平台,它為研究、設計和比較各種經濟制度安排或經濟機制(無論是公有制,私有制,還是混合所有制)提供了一個研究平台,它可以用來研究和證明完全競爭市場機制在配置資源和利用信息方面的最優性及唯一性。完全競爭的市場制度安排不僅導致了資源的有效配置,並且從利用信息量(機制運行成本、交易成本)的角度看,它利用的信息量最小,從而它是信息利用最有效的。研究平台也為評估各類經濟制度安排提供各種參照系創造了條件,為衡量現實與理想狀態的差距制定了標尺。 參照系或基準點:參照系或基準點指的是理想狀態下的標准經濟學模型,它導致了理想的結果,如資源有效配置等。參照系是一面鏡子,讓你看到各種理論模型或現實經濟制度與理想狀態之間的距離。一般均衡理論就提供了這樣一種參照系,它主要論證完全競爭市場的最優性,認為它將導致資源的有效配置。將完全競爭市場作為參照系,人們可以研究一般均衡理論中假設不成立(信息不完全,不完全競爭,具有外部性,非凸的生產集、不規范經濟環境等) ,但也許更合乎實際的經濟制度安排(比如具有壟斷性質或轉型過程中的經濟制度安排),然後將所得的結果與理想狀態下的一般均衡理論進行比較。 通過與完全競爭市場這一理想制度安排相比較,人們就可以知道一個(無論是理論或現實採用的)經濟制度安排在資源配置和信息利用的效率方面的好壞,以及現實當中所採用的經濟制度安排與理想的狀態相差多遠,並且提供相應的經濟政策。例如,宏觀經濟學中的凱恩斯學派、後凱恩斯學派、新古典主義學派、貨幣主義學派等都是以一般均衡理論作為參照系,來研究宏觀經濟變數的相互作用關系和變化規律,討論和辯論這些宏觀經濟理論和學派的優劣,評價所給出的經濟政策的有效性,從而改進這些理論,給出更有效的經濟政策建議,甚至發展出新的理論學派。這樣,一般均衡理論也為衡量現實中所採用的制度安排和給出的經濟政策的好壞建立了一個標尺。如錢穎一教授所指出的那樣,除了一般均衡理論,產權理論中無交易成本和無收入效應的科斯定理,以及公司財務理論中的莫迪利安尼-米勒定理等也都被經濟學家用作他們分析的基準點或參照系。 度量標尺:盡管作為參照系的經濟理論可能有許多假定與現實不符,但是它們卻非常有用,是用來作進一步分析的參照系。建立經濟學中的參照系就像生活中樹立榜樣一樣的重要,它們是建立評估理論模型和理解現實的標尺。這些參照系本身的重要性並不在於它們是否准確無誤地描述了現實,而在於建立了一些讓人們更好地理解現實的標尺。就像「學習雷鋒好榜樣」就是給出做人的標尺,將雷鋒作為學習榜樣的重要性並不在於它准確無誤的描述了現實,實際上也根本沒有,---- 因為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不是雷鋒,如果都是雷鋒,就沒有必要學習雷鋒了。樹立雷鋒作為好榜樣就是樹立了度量人的道德規范的一桿標尺,看每人離雷鋒這個榜樣有多大的差距,在哪些方面有差距,從而使人們有了一個追趕目標。因此,參照系本身的價值並非直接解釋現實,而是進一步為解釋現實的理論提供基準點或參照系。由於經濟學中所討論的許多問題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每個人都覺得自己似乎懂一些經濟學,都想在上面發一番議論,然而受過現代經濟學系統訓練的經濟學家和沒有經過這種訓練的非經濟學家的區別在於,受過現代經濟學系統訓練的經濟學家在分析經濟問題時總是用一些經濟理論作為參照系,從而在分析問題時具有系統性和一致性。 2、分析工具 對經濟現象和經濟行為的研究,光有分析框架、研究平台、參照系和度量標尺還不夠,還需要有分析工具。現代經濟學不僅需要定性分析,也需要定量分析,需要界定每個理論成立的邊界條件,使得理論不會被泛用或亂用。這樣,需要提供一系列強有力的"分析工具",它們多是數學模型,但也有的是由圖解給出。這種工具的力量在於用較為簡明的圖象和數學結構幫助我們深入分析紛繁錯綜的經濟行為和現象。比如,需求供給圖像模型,博弈論,研究信息不對稱的委託-代理理論,動態最優理論等。錢穎一教授還指出了另外一些具有分析工具的經濟模型。由於錢穎一對這些分析工具的作用作了較具體的介紹,筆者在這里就不多討論了。當然,也有不用「分析工具」 的,如科斯定理,只要語言和基本邏輯推理來建立和論證所給出的經濟理論。 讀過錢穎一教授的《理解現代經濟學》一文的人,也許會看出錢穎一教授和本文對現代經濟學中分析框架的劃分不太一樣。按筆者的理解,錢穎一教授是將整個現代經濟學作為一個整體來討論它的分析框架的,並認為現代經濟學的分析框架是由視角、參照系及分析工具三部分組成。他所指的視角基本上就是本文所定義的那五個組成部分,只是他沒有展開討論。而本文所給出來的分析框架基本上是現代經濟學中每一個理論所具有的。一個經濟理論基本上由以上五個部分組成,但它不見得提供了參照系或應用了某種「分析工具」。這樣,將參照系和分析工具看作為屬於現代經濟學研究方法的范疇,而不屬於分析框架的范疇也許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