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信息技術》中常用的幾種教學方法
根據對平時教學的總結,歸納出信息技術教學中行之有效的教學法:講授教學法、示範教學法、同步教學法、探索教學法、任務教學法等。一、講授教學法講授教學法就是教師對知識進行系統地講解。它雖是一種傳統的教學方法,卻同樣適合新興的信息技術教學。這種教學方法主要運用於信息技術常識性的知識教學。如教學計算機的發展史、計算機的原理、計算機的組成等。這種教學方法也同樣適用於計算機操作性知識的原理講解和操作步驟的講解,如講文件的復制粘貼。二、示範教學法示範教學法就是教師操作,學生從教師的示範性操作中學習操作的步驟和方法。這種教學方法主要用於操作性較強的學科教學,如自然實驗、科技製作、運動技巧等。這種教學方法在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也是一種重要而且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其應用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指操作姿勢的示範,如:操作計算機的坐姿、操作鍵盤的指法、操作滑鼠的指法;另一面方面是指計算機軟體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驟的示範。如:講windows操作基礎時,講文件夾的創建,其操作步驟為:1.進入到指定位置;2.文件—新建—文件夾;3.轉換輸入法;4.把滑鼠移到新建文件夾,點右鍵,選重命名;5.輸入文件夾的名字;6.確定。教師可以藉助計算機投影儀或網路教學系統進行一步一步地演示。這種教學法能夠很直觀地讓學生從教師的示範操作中學到操作方法,從而完成學習任務。三、同步教學法同步教學法就是學生與老師同步進行操作,學生在同步操作的過程中掌握所學知識和操作內容。這種教學方法也主要用於操作性較強的學科教學,如自然實驗、科技製作等。而這種教學方法在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中有著更重要的作用和新的含義。此教學法有兩種應用模式。第一種教學模式為,教師在教師機上操作(邊操作邊講解),通過計算機投影儀展示給學生看,學生則跟著教師的操作和講解一步一步地操作,直到完成整個操作過程。這種教學模式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應用很廣。如講文件的保存,這是講windows基礎操中的重點兼難點之一,教師在講這個內容時,讓學生同教師一起操作,邊操作邊向學生講解保存位置、文件名、文件類型等在保存中最為關鍵的地方,如果帶著學生反復操作,還可輕松地向學生講清楚「保存」與「另存為」的區別與聯系。這種教學模式必須要求計算機教室裝有計算機投影儀,這對有條件的學校來說,採用這種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效果非常好。另一種教學模式為教師面對全體學生的操作進行指導。首先教師講解或演示一遍,使學生有一個初步印象,然後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和講解下同時進行同樣的操作,一步一步直到完成整個操作過程。這種教學模式適用於更為廣泛的學校,因為應用這種教學模式進行信息技術教學,教師不需要計算機投影儀,但這種方法教師比較累。教師在教學講解時,除了講解具體功能及作用外,由於學生沒有直觀的視覺參照,還要強調每一步操作滑鼠所指向和點擊的具體位置,為了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完成操作,教師要找好參照物或說清楚具體方位,也可讓相鄰同學互相幫助找。這樣,其教學效果與第一種教學模式完全一樣,還會營造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四、探索式教學法探索式教學法就是針對某一特殊的教學內容,教師先進行簡單提示或不作講解,只是給學生一個任務,讓其自己完成,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探索知識,完成學生任務。這種方法最好在學生有一定計算機基礎的情況下使用。學生在探索過程中,教師應起好引導作用,多鼓勵學生去探索和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多給學生創造一些探索和解決問題的條件,多幫助和開導後進生的思路,使探索過程順利地進行下去。探索式教學方法多用於趣味性強、有一定的難度而難度又不是很大的教學內容。五、任務式教學法任務式教學法就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進度,結合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給每節課制定出切合實際的任務,讓學生通過學習和努力在本堂課里完成教師規定的任務。任務式教學法是一種信息技術學科性比較強的教學方法。此教學法多用於信息技術操作方面的內容的教學,其核心在於任務的確定。任務定得太多太難,學生無法完成,任務定得太少或太容易,則造成時間浪費,它是教學成敗的關鍵。任務式教學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其任務的含義和完成方式不完全一樣。任務在含義上有以下幾種:一種是操作數量上的任務;一種是操作速度上的任務;一種是操作質量上的任務。完成任務的方式主要有:一種是全體同學都按同樣的要求完成任務。這主要是指教師在講信息技術的一些基礎操作時,要求所有學生都必須掌握的內容,如:窗口的使用,創建文件夾,保存和打開文件等;另一種是根據學生的能力,分別完成難易程度不一樣的任務,如學生學完指法後,優秀生要求達到正確率100%,輸入速度每分鍾80個字以上,中等生要求達到正確率100%,輸入速度每分鍾50個字以上,而差生要求達到正確率100%,輸入速度每分鍾20個字以上。以上是信息技術學科常用的五種教學方法,各種教學方法之間並非獨立運用於課堂教學中,而是根據教學內容,
㈡ 信息技術課程主要有哪幾種課型
信息技術課程常見的幾種課型:
1、示範教學課
在信息技術教學的課堂上,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景:在一個可控制的網路環境里,通常有「多媒體電子教室」軟體,教師啟動「廣播教學」功能,所有學生計算機的顯示內容與教師計算機顯示的內容完全一樣。教師說:「請同學們注意,現在開始上課了……」,然後教師演示要教授的內容,如「單擊[開始]/[程序]……」。最後關閉「廣播教學」,學生進行模仿練習。有些信息技術教材里還包含「跟我學」、「跟我做」等內容,學生按照教材的描述一步一步地操作。這就是示範教學法。
這種教學方法在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是一種重要且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其應用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指操作姿勢的示範,如操作計算機的坐姿、操作鍵盤的指法和操作滑鼠的指法;另一方面是指計算機軟體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驟的示範,如講Windows操作基礎時,講文件夾的創建,其操作步驟為:(1)進入到指定位置;(2)單擊滑鼠右鍵,選文件——新建——文件夾;(3)轉換輸入法;(4)把滑鼠移到「新建文件夾」,點右鍵,選重命名;(5)輸入文件夾的名字;(6)確定。教師可以藉助計算機投影儀或網路教學系統進行一步一步地演示。這種教學法能夠很直觀地讓學生從教師的示範操作中學到操作方法,從而完成學習任務。對於這種教學方法,學校在計算機房的投入較大,必須要有一套能夠進行演示的教學系統,其中包括計算機投影儀,網路教學系統,較大尺寸的電視機,帶TV輸出的計算機等。
適當地運用示範法是必要的,我們也應看到過多地採用示範法則會使學生陷入被動學習的困境,對教師產生嚴重的依賴性,不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所以,示範法總是與其他教學方法結合使用,僅採用示範法教學的情況是很少的。
2、講解法教學課
(1)講解法要點。創設情景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在正式講解前,要喚起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學習興趣。例如,進行簡短的復習、提出激發好奇心的問題以及進行某種演示等。
(2)講解的技巧。通過陳述定義、比較、類比、舉例等多種方法進行有效的解釋,要將講解的內容與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聯系起來。以文字、圖片、圖表、動畫、音像資料、數字媒體等多種形式呈現教學信息,促進學生對內容的理解。
(3)保持學生注意。在講解過程中,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如通過提問等師生交互作用手段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理解教學內容,保持注意力。呈現材料時,要提示學生所要注意的對象。
(4)進行總結。須對所講內容的要點進行總結,引導學生理解各要點間的關系。
3、探索式教學課
探索式教學法就是針對某一特殊的教學內容,教師先進行簡單提示或不作講解,只是給學生一個任務,然後讓其自己完成,即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探索知識,完成學習任務。應用這種教學方法,學生在探索過程中,教師應扮演好引路人和鼓手兩個角色,多鼓勵學生去探索和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多去給學生創造一些讓學生去探索和發現解決問題的條件,多去啟發後進生,引導後進生的思路,使所有學生探索過程順利地進行下去。當然,在教學時所用的時間較多,但能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自學能力,使學生主動求知,活躍課堂,促進學生間的相互學習,有利於學生智力的開發,是一種值得研究和推廣的教學方法。
4、討論式教學課
在信息技術課教學中,採用討論的情況是很多的。
由於某種原因,討論法在一段時間里沉寂了,直至近來對教育提出深刻的反思與批判,討論法才又重新浮出水面,受到人們的關注。
一次完整的討論式教學由三個階段構成:准備、實施和總結,每一階段都是由師生雙方共同活動完成的。教師作為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的一方,其任務是設計討論主題、組織討論和幫助學生總結評價。
如何設計討論主題是關系討論式教學的全局問題,應從以下幾方面把握主題設計。首先是主題必須有意義,是健康的有價值的命題,並且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有密切聯系。其次主題要能創設有利於討論學習的情境,本身應是學生感興趣的,並且有利於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第三,討論主題要符合最鄰近發展區理論,要與學生的已知知識相關聯。學生用現有知識結構能夠理解主題,明確討論任務並能通過努力完成任務。第四,主題本身要盡量具有開放性,使討論結果呈現多樣性,以有利於學生通過討論獲得成功的體驗,形成成就動機。最後,主題必須能滿足所有學生參與討論的願望,並且教師在設計主題時,應根據對學生的了解,對主題進行細化,以使學生能從多個側面有選擇地切入主題,參與討論。
㈢ 大班科學有趣的影子說課稿
作為一名教學工鎮扮啟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大班科學有趣的影子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教材分析(設計意圖)
班上有一位孩子帶來了一張碟片,上面都是一些皮影戲,孩子們對此很感興趣。於是,我緊緊抓住了幼兒感興趣的這一事情設計了本次活動,以玩手影為導入,在循序漸進地深入,從而讓幼兒全面系統地掌握了有關「光和影子」的感性經驗。即:光線照在物體上,物體擋住光線就產生了影子。而且《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因此,這是我選擇了「影子」這一現象作為科學教育的內容的又一依據。在活動中,我利用實驗比較、探索發現影子的形成原因,激發幼兒的探索慾望,促進幼兒的創新思維。
二、目標確定
大班幼兒對事物表面特徵的觀察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在本次活動中,通過尋找探索發現影子的奧秘,激發幼兒探索事物本質特徵的興趣,科學教育活動是引導幼兒親自探索和發展獲得有關經驗的過程。《綱要》指出:科學教育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因此,針對本班幼兒科學教育特點,我確定了以下目標:
1、引導幼兒觀察發現影子的特徵,知道影子的存在。
2、探索發現影子的形成原因。即:光線照在物體上,物體擋住光線就產生了影子,並發現光源位置與影子的位置的關系。
3、萌發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及求知慾望,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合作、判斷的能力。
三、重點、難點
1、難點:光源位置與影子位置的關系
2、重點:光線照射在物體上,物體擋住光線就產生影子。
四、教學准備:
根據教學目標和《綱要》中指出的,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與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我做了以下准備:
1、選擇陽光燦爛的日子進行教學活動
2、把多功能廳布置成一個光影實驗室、投影儀
五、教法與學法
《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根據教學目標,我用集體教學的形式,在教學過程我主要運用了:
1、觀察指導法:針對科學探索活動的隨機性、以及幼兒御如的自主建構過程,教師通過敏銳地觀察,能針對地進行指導,還能在觀察中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
2、探索式教學法:滿足幼兒探索事物本質特徵的願望,充分做到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培養幼兒探索科學時間的興趣,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判斷能力,讓幼兒從小就養成主動探索科學的習慣,體驗成功的喜悅,並且進一步體驗自信帶來的愉悅感。
六、教學過程
本次活動,我主要設計了四個環節:
1、玩手影游戲引起幼兒的興趣。
2、引導幼兒尋找影子、了解影子的特徵。
3、探索發現光源位置與影子位置的關系。
4、缺沖延伸活動。
(一)、玩手影游戲激發幼兒的興趣
首先我設計了玩手影游戲,如:孔雀、小鳥、狐狸、小狗等手影。
(讓幼兒也自由操作玩玩感受樂趣,將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探索願望激發出來)
這時我可以這樣的指導語:為什麼會產生影子呢?
(在這個環節中通過幼兒自由玩自由發言,體現幼兒學習知識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原則,引出本次課題)
(二)、尋找影子、了解影子的'特徵
帶領孩子到室外去,你能找到你的影子嗎?幼兒尋找影子。看一看影子是怎麼來的呢?通過實驗觀察讓幼兒了解:太陽光照在自己的身體上,身體擋住了太陽光就產生了影子。
(這個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重點,教師為幼兒提供了一個陽光燦爛的自然環境,引導幼兒進行探究,提高了幼兒自主探究的能力,為後面的探索積累了經驗,也為後面的活動提供了依據。)
(三)、探索發現光源位置與影子位置的關系
為什麼會有影子的呢?教師帶領幼兒回教室做另一個實驗:發現沒有光,影子就不存在了,有了光才會有影子。
這時我就可以用這樣的指導語:看一看,光和影子在一起嗎?影子在光的哪一面?引導幼兒帶著另外兩個問題回到草場上,你發現你的影子的光源是什麼?你的影子是在太陽的另一邊嗎?(幼兒自由交流講述)得到:影子總在光的另一邊。
(這個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難點,我為幼兒提供了一個寬松的環境,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探索發現影子與光源的位置關系,啟發幼兒開動腦筋知道影子總在光的另一邊,幼兒可以盡情表達,不僅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拓寬了幼兒的思維。在此環節中,我更多的是採用了間接指導和個別引導的方法。)
(四)、活動的延伸
1、在玩踩影子的游戲中,孩子們能充分體驗到其中的樂趣,真的是其樂無窮。讓幼兒帶著有趣的問題在意猶未盡歡快的氣氛中結束活動。
(這一環節調動了幼兒身體的各個部分,充分滿足了幼兒好動的天性)
2、引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繼續觀察「光和影子」的有趣現象,除了太陽光能產生影子以外,還有什麼也會產生影子?
(在這里,其實活動還沒結束,我讓幼兒帶著問題繼續探索,使幼兒的興趣持續下去,進一步探索影子的有趣現象。)(殷菊華)
一.說教材
《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和探索慾望"。影子是幼兒幾乎每天都能見到的,影子時大時小,時隱時現等各種各樣的變化都引起幼兒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探索影子的秘密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幼兒親自去做一做,看一看,玩一玩。因此,針對幼兒這一活動特點,我設計了《有趣的影子》這一活動。
二.說教學目標
大班幼兒對事物表面觀察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我們也知道,幼兒對活動的需要幾乎比對事物的需要更強烈。對幼兒而言,動作就是思維。因此,結合大班幼兒科學教育的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萌發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及求知慾望。
2.引導幼兒主動參與實踐操作活動,了解影子產生的原因、感知影子的變化。
3.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判斷能力。
根據大班幼兒的實際情況,我將目標2中的影子產生的原因:光線照射在物體上,物體擋住光線就產生影子以及不同角度的光照產生不同的影子作為本次活動的重難點。
三.說教學准備
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我做了知識方面的准備和物質方面的准備。
知識方面的准備:
1.知道鏡子會反光,了解平面鏡的特徵。
2.玩過踩影子游戲。
物質方面的准備:
1.投影儀,操作音樂。
2.故事背景,小鳥玩具,立體實物若干。
3.手電筒、操作材料每人1份。
四.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次活動的教學目標,整個活動我採用了以下幾個教學方法。
1.游戲法。在導入活動中,我通過手影游戲,激發幼兒探索影子的興趣,為以下環節作鋪墊。
2.探索教學法。在第二個環節中,我讓幼兒自主探索影子產生的原因及不同角度光照後影子的變化,滿足了幼兒探索事物本質特徵的願望,充分做到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培養幼兒探索科學實踐的興趣,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判斷能力,讓幼兒養成從小就主動探索科學的習慣,提倡幼兒自己體驗成功的喜悅,並進一步體驗自信帶來的愉悅感。
3.操作記錄法。在活動第三個環節中,我要求幼兒把通過探索後獲得的知識經驗進行記錄。
4.觀察比較法。在整個活動的各個環節,幼兒多次操作觀察,尤其最後驗證記錄結果時,幼兒通過觀察比較,強化了對不同角度的光照產生不同的影子的這一知識點的理解。
五.說教學過程
根據《綱要》有關"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等精神和建構主意的相關理論,我為本次活動設計了環環相扣的四個環節,即激發興趣,導入活動--自主探索,獲得光和影的感性經驗--再次探索,感知影子的變化--拋出問題,拓展延伸。
(一)激發興趣,導入活動。
1.結合手影游戲,講述故事《小孔雀》(打開投影儀,出示故事背景,教師邊講述故事邊手影演示)故事《小孔雀》:一天早晨,美麗的孔雀在草地上玩。這時候一隻小兔子走過來,孔雀說:"小兔子你好啊!你來干什麼呀?"小兔子說:"孔雀姐姐你好,我是來鍛煉身體的。"說完小兔子就蹦蹦跳跳地走遠了。一會兒,一隻小鳥飛過來,孔雀說:"小鳥你好,你來干什麼呀?"小鳥說:"孔雀你好,我來呼吸一下新鮮空氣的呀。"說完就飛遠了。孔雀想,對呀,我也要和小動物們一樣呼吸呼吸新鮮空氣,做做運動,鍛煉鍛煉身體。(可不說)
2.幼兒自主玩影子游戲,感受影子的樂趣。
讓幼兒在大屏幕前自由玩各種身體姿態的影子游戲,從中感受到游戲的樂趣,同時將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慾望激發了出來。
向幼兒提問:"為什麼會產生影子呢?"(通過幼兒自由發言,體現幼兒學習知識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原則,引出本次活動的課題。這里教師不作小結,讓幼兒帶著問題有目的的進行下面的探索活動。
(二)自主探索,獲得光和影的感性經驗。(重難點)
1.幼兒操作觀察,探索影子是怎樣產生的。
這里我為每組幼兒提供了手電筒和立體物體,請幼兒用手電筒往物體上照,看看光照出來的影子,然後關掉手電筒,再看看有沒有影子了。
2.交流小結。
提問:"影子是怎麼產生的?",然後根據幼兒的回答及時梳理和提升,並得出結論:光線照射在物體上,物體擋住了光線就產生了影子。
(三)再次探索,感知影子的變化。(重難點)
1.觀察比較,感知不同角度的光照產生的影子也是不同的。
"剛才我們已經玩過影子游戲,知道物體擋住光線就能產生影子,現在我們再來玩一玩,用手電筒從不同角度來照一照物體,看看它們的影子有什麼變化。"幼兒操作完後分享交流,感知不同角度的光照產生的影子是不同的。
2.結合操作材料,記錄操作結果。
出示操作卡。"老師這里有一張記錄卡,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是一塊積木,手電筒從左邊,右邊,上面三個不同的角度去照,它們的影子會是什麼樣的呢?請你把正確的一種圈出來,如果不太清楚還可以再去照一照,看一看再記錄。
(這個小環節,我根據幼兒的能力差異,提出不同的要求,能力強的幼兒可以在操作卡上直接記錄,能力弱的幼兒通過再次操作後記錄。)(當然,這個也要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來看,如果幼兒操作後的講述不明確,對不同角度光照後影子的變化發現不敏銳,我准備將這個環節調整為讓全體幼兒再次操作一邊,在操作的過程中完成記錄卡。)3.交流、判斷,驗證操作結果。
這個小環節中,對於幼兒有爭議的地方我將單獨拿出來在集體面前再次操作,共同驗證。
(四)拋出問題,拓展延伸。
教師演示《跳舞的小鳥》,啟發幼兒思考,探索如何可以讓小鳥的影子舞動起來,鼓勵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去嘗試並探索。活動雖然結束了,但是幼兒的思維卻永無止境。
六.說活動反思:
幼兒科學活動生活化、游戲化以及「做中學」的理念能較好地在本次活動得到體現。
1.選材內容的生活化。教師抓住隨時捕捉到的影子這一教育資源,和孩子們尋找不同的影子,一起和影子游戲,從而共同探索影子的變化與事物間的聯系,繼而了解影子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2.教學活動的游戲化。本活動教師很好地把握了幼兒的興趣點,運用游戲這一幼兒特有的、最有效的學習方式,以豐富而又有趣的游戲情節貫穿整個活動,和影子跳舞、玩手影、找小動物影子、演皮影等游戲環節,讓孩子在玩中觀察、探究影子的產生、影子變戲法的秘密等問題,在多次的游戲體驗中,獲得關於影子現象產生和變化的豐富經驗。
㈣ 常用的數學教學方法有哪些
在新課程標准下,對於數學的 教學 方法 ,教學模式是多樣的、靈活的、應變的。一節課下來學生學習到的東西很多,用的方法當然也不僅僅只有一種而是多樣化的。下面是我整理的常用的數學教學方法有哪些,歡迎閱讀分享。
更多教學方法相關內容推薦↓↓↓
常見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好的教學方法有哪幾種
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區別
教學方法的種類和手段有哪些
常用的數學教學方法
一、自主探究式學習法
自主探索是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自主研究的一種課堂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新課程標准實施以來在各學科都應用得較為廣泛,且在教學中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自己去探討新知識的來由並研究其特徵,探索其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鍛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理解能力,增強了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學生會把自主學習結果看成是一種成功,從而產生一種成就感和喜悅感,激發了學生對整個學習過程的堅強自信心和自主探索、自覺鑽研的興趣,培養創新精神。使學生明白數學中看似深奧的知識,只要積極探索,認真思考就能很快解決。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更好地應用於生活。
二、小組討論學習法
這種模式以學生為主,讓學生分組共同協作商量和討論教師提出的問題,與教師形成一種互動的方式,小組討論有利於培養學生集體主義思想,課堂上小組討論有利於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分類思想、綜合思維能力、理解能力的培養。同時也能培養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相互交流的能力,能增進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感情,通過小組討論可從多角度獲得解題思路和思維途徑,往往是討論和交流融為一體,在討論中理解,在交流中加深印象。這樣可以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比教師直接講授要好得多,對學生的學習起到推動作用,教師也能從中得出意想不到的收獲。
三、發現式 學習方法
發現式學習方法是繼自主探索式學習法、小組討論學習法之後的又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通過閱讀教材來發現新知識、發現新問題、發現新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發現數學規律、發現學生容易出問題的地方。這樣學生對新的知識有一種優先掌握的心理,且學生對自己所發現的知識、問題、思路和方法有較深刻的印象,對學生掌握知識很重要,找到了發現知識的 渠道 。有時候,還可能會使學生突發奇想,象某些數學家一樣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數學問題。還會促進學生學習數學的學習積極性,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四、演示與表演學習法
演示教學法是數學教學乃至所有學科的教學最基本的、最普遍使用的一種模式。主要是教師演示課堂教學內容和講述新的知識內容。有的教學內容無需學生去進行探究和發現,如定義、概念和公理等。這些內容我們都是直接講述或藉助教學用具進行演示或說明理論知識的形成。
五、寓教於樂的游戲學習法
新版數學教材安排的內容生動有趣,課題就像一個香餑餑,很誘人的。如:有趣的七巧板,日歷中的方程,一百萬有多大等等。教學內容也變得具有很強的趣味性、游戲性,如: 檯球 桌面上的角,變化的魚。很多教學內容穿插了游戲內容,如:游戲公平嗎,一定能摸到紅球嗎等等。教材內容更加符合中學生好動好玩的心理特點。利用游戲既可鍛練學生的膽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集體主義思想。游戲可以讓學生放鬆學習壓力,以輕松的心情進入學習狀態,從游戲中獲取知識,又把知識運用於游戲之中。
六、問題式教學法
問題式教學方法是將需要學習的新知識編排成一個個聯系密切的問題,讓學生對每一個問題進行思索、討論、最後作答。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同樣有相關的問題提出,問題提得越多,對知識掌握越牢固,教師在其中起引導點撥的作用。
七、反饋訓練教學法
為了檢驗學生對於課堂知識的掌握情況,有必要對照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和應用情況進行及時的反饋。反饋訓練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反饋題的設計至關重要,反饋題的設計要適量,難易適度,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水平層次設計適合每個學生的反饋訓練題,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水平層次自己設計反饋題,自行解答,在反饋過程中,發現問題並及時解決。
反饋訓練能彌補學生學習中的不足和失誤。當學生新知識有困難時就會體現在反饋訓練中,反饋的形式有通過觀察口頭表達、動手操作、通過演示過程、推理論證等。反饋可以矯正學生的 學習態度 (粗心、片面思維)同時能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學生易於接受,效果較好。教學有法,但無定法。上好一堂課,並不是單獨採用某一方法,而是根據知識特點和學生心理特點,採用多種方法進行教學。在新的課程標准下,採用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都應以學生為主體,要學生多動手、多動腦。將來源於生活的數學知識更好地運用於生活實際,解決生活實際中的相關問題。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以上幾種方法只是其中之皮毛,更多的教學方法還需我們在長期的教學中探索、 總結 ,讓我貌同走進新課程。
如何提高初中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調動學生內在的思維能力
1、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數學思維全面發展。興趣永遠是學生學習的最好的老師,也是每個學生自覺求知的內在動力。因此要精心設計每節課,要使每節課形象、生動,有意創造動人的情境,設置誘人的懸念,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和求知的慾望,並使同學們認識到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經常指導學生運用已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釋自己所熟悉的實際問題。新教材中安排的「想一想」、「讀一讀」不僅能擴大知識面,還能提高同學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適當分散難點,創造條件讓學生樂於思維。如列方程解應用題是學生普遍感到困難的內容之一,主要困難在於掌握不好用代數方法分析問題的思路,習慣用小學的算術解法,找不出等量關系,列不出方程。因此,我在教列代數式時有意識地為列方程的教學作一些准備工作,啟發同學從錯綜復雜的數量關系中去尋找已知與未知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畫草圖列表,配以一定數量的例題和習題,使同學們能逐步尋找出等量關系,列出方程。並在此基礎進行提高,指出同一題目由於思路不一樣,可列出不同的方程。這樣大部分同學都能較順利地列出方程,碰到難題也會進行積極的分析思維。 鼓勵學生獨立思維。初中生受 經驗 思維的影響,思維容易雷同,缺乏探索精神。因而要多鼓勵學生敢於發表不同的見解。
怎樣提高初中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要教會學生思維的方法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恰當地示明學思關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數學學習中要使學生思維活躍,就要教會學生分析問題的基本方法,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正確 思維方式 。要學生善於思維,必須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沒有扎實的雙基,思維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數學概念、定理是推理論證和運算的基礎,准確地理解概念、定理是學好數學的前提。在教學過程中要提高學生觀察分析、由表及裡、由此及彼的認識能力。 在例題課中要把解(證)題思路的發現過程作為重要的教學環節。不僅要學生知道該怎樣做,還要讓學生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是什麼促使你這樣做,這樣想的。這個發現過程可由教師引導學生完成,或由教師講出自己的尋找過程。
在數學練習中,要認真審題,細致觀察,對解題起關鍵作用的隱含條件要有挖掘的能力。學會從條件到結論或從結論到條件的正逆兩種分析方法。對一個數學題,首先要能判斷它是屬於哪個范圍的題目,涉及到哪些概念、定理、或計算公式。在解(證)題過程中盡量要學會數學語言、數學符號的運用。 初中數學研究對象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研究數量關系的,另一類是研究空間形式的,即「代數」、「幾何」。要使同學們熟練地掌握一些重要的數學方法,主要有配方法、換之法、待定系數法、綜合法、分析法及反證法等。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要有了求知慾,積極性就會提高,思維也就更活躍。教師如果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思維,更有利於促進與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結合初中生的特點,來激發和迎合他們的心理,讓其產生共鳴,引導他們深入思考,不斷探索。如:在講一元一次方程之前選用引例:「一百個和尚一百個饃,大和尚一個吃仨,小和尚仨吃一個,正好吃完,問有幾個大和尚幾個小和尚 因為學生在小學就已經接觸過簡單的方程,由於例子本身的幽默性、學生本身的好奇心將促使他們積極投入到尋求解法上,學習新知識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調動。這樣不僅喚起了學生的興趣與思考,重要地是加深了他們對本節所要學習的內容的印象以及學好每一個小概念的意義的認識。這樣以來學生就更有興趣來學習這節課,初中生具有極大的創造能力的潛質,只是這種潛質需要不斷地激勵才能迸發出來。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觀察就是信息輸入的通道,是思維探索的大門。首先,在觀察之前,要給學生提出明確而具體的目的、任務和要求。其次,在觀察中給與學生引導。第三,引導學生對觀察的結果進行分析總結。如學習《三角形的認識》,學生對「圍成的」理解有困難。教師可讓學生准備5厘米、8厘米、4厘米、3厘米的小棒各一根,選擇其中三根擺成一個三角形。在拼擺中,學生發現用5、8、4厘米和5、4、3厘米都能拼成三角形;當選8、4、3厘米小棒時,首尾不能相接,不能拼成三角形;當選5、8、3厘米小棒時首尾相接但不能拼成三角形。藉助圖形,學生可以直觀的感知三角形「兩邊之和不能小於第三邊」,又讓學生明白「三角形」不是由三條線段「組成」的,而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這樣學生對三角形的定義就更加清晰了。因此,概念教學時教師要努力創造條件,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和充分的思考空間,讓學生在觀察、操作、分析的過程中得出結論,對培養學生創造思維能力有所幫助。
想像是思維探索的翅膀。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想像,往往能縮短解決問題的時間,獲得數學發現的機會,鍛煉數學創造思維能力。如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看黑板(一般為長方形),讓學生算一算它的面積,學生運用已學的知識很快就能解決問題。接著拿出事先准備好的平行四邊形,讓學生計算一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應該是多少 根據初中生對未知領域的探索有天然的好奇心理,思維的積極性被激發,就能根據前面的知識做出如下猜測:1、面積是長邊和短邊長度的積。2、長邊和它的高的積。3、短邊和它的高的積等。這時教師一一板書出來,學生見自己的思維結果被肯定,心理上有一種小小的成就感,從而激起學生主動去想像、去探索。
注重實踐,發展學生思維能力
重視動手操作實踐是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數學能力最有效途徑之一。新教材特點之一是重視直觀教學,增加了學生的實踐活動和動手操作內容。為此,操作活動成了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低年級數學教學更是如此,在操作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是每節課的核心。如教數的組成時,我讓學生先擺小棒。"8根小棒分成兩堆,該怎麼分呢?小組合作,看哪個小組分法多,哪個小組奪走紅旗。"同學們個個興趣盎然,動作很快。邊擺邊說邊記,有的還在爭吵,都想說服對方。
這樣一來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充分發展,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鍛煉。再如教"9加幾"時,我先讓同桌兩人擺小棒,邊擺邊說自己是怎麼算的。然後,指名說想法,全班交流。有的說一個一個數出來;有的說9不數,從9開始往後數幾;有的說從另外一堆里拿1個給9就變成十了,十再加旁邊的幾;還有的說從9里拿出幾個給旁邊的一堆組成十,再加9剩下的幾就是十幾。老師把他們的想法板書在黑板上。組織討論,看哪一種方法最簡便,算的快,從而得出湊十法最好的結論。
要按照一定的規律對學生進行數學 思維訓練
數學思維中的規律包括形式邏輯規律和辯證邏輯規律以及數學本身的特殊規律。它們之間又是相互聯系的。存在著形式和內容、具體與抽象、特殊與一般的關系。要使學生學習富有成效,必須揭示知識的內在的聯系與規律。如整數、小數、分數、百分數概念之間的聯系;四則計算中的五大運算定律,是數系運算根據的通性公式;和、差、倍、分四種基本數量關系是各種應用題的基礎等等。
規律揭示得愈基本、愈概括,則學生的理解愈容易,愈方便,教學的效果也越好。因此,教師在新知識教學時,要充分利用遷移的功能,讓學生用已有的知識和思維方法,去解決新的問題。如我們在教了"5乘以幾"的乘法口訣後,可以讓學生用這種思考方法去推導其他乘法口訣;學了"加法交換律"的推導後,可以同樣的方法學習乘法交換律;學了"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後,可以同樣的方法學習梯形的面積公式推導等等。
讓學生獨立完成結論的證明,培養學生思維
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傳統教學證明過程都是由教師完成,這不符合學生的主體性原則。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做。」我們認為有些證明學生是可以通過自己的探索、思考證明的,這時應該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把發現的機會讓給學生,這樣既加大了學生的參與度,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積極完成證明,也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人翁意識。當學生看到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成果時,體驗到成功的歡樂時,也會產生強烈的探究數學知識的慾望和學習數學的信心,就會促使他們對數學知識繼續作進一步探究。從而培養了學生獨立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初中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方法
創設思維情境,啟發學生思維
「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與組織者」,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要讓學生最大限度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教師就要根據教材的重點、難點,挖掘教材的思維因素,准確把握學生的認知水平,創設出思維情境,提出學生似懂非懂,似通非通的問題,令他們感到既意外又合乎情理,就像是樹上的蘋果,憑你的個子是摘不下蘋果,但是你跳一跳就可以輕而易舉的摘下樹上的蘋果,讓學生「跳一跳,夠得著」。這樣便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啟發學生思維。
引導學生解題後 反思 ,培養學生思維
數學 教育 家弗萊登塔爾曾經指出:「反思是重要的數學話動,它是數學活動的核心的動力,是一種積極的思維活動和探索行為,是同化,是探索,是發現,是再創造。」在問題解決後要引導學生對探究過程進行回顧反思,使成功的經驗明朗化,並組織學生歸納出有關的數學思想方法和知識、技能方面的一般性結論,再通過教師精講,揭示這些結論在整體中的關系,使所學知識系統化,這樣有助於學生對客觀事物中所蘊涵的數學模式進行思考,從而幫助他們從題海中解脫出來,更加清晰地認識問題、理解問題;有利於學生鞏固、同化新知識,准確把握新舊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並發現新的規律加以推廣與延伸;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如果不對解題每一個過程進行反思,那麼解題活動就停留在經驗水平,事倍功半。
數學教學的四個基本原則
一、抽象與具體相結合的原則
高度的抽象性是數學學科理論的基本特點之一。數學以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作為研究對象,所以數學是將客觀對象的所有其他特性拋開,而只取其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進行系統的、理論的研究.因此,數學具有比其他學科更顯著的抽象性。這種抽象性還表現為高度的概括性.一般說來,數學的抽象程度越高,其概括性越強。
二、嚴謹性與量力性相結合的原則
嚴謹性是數學學科的基本特徵之一。其涵義主要是指數學邏輯的嚴格性及結論的精確性。在中學數學的理論體系中,它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概念(除原始概念外)必須定義,命題(除公理外)必須證明;其二,在數學內容的安排上,要符合學科內在的邏輯結構。
三、培養「雙基」與策略創新相結合的原則
數學「雙基」就是指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數學基礎知識,即數學知識網路中的「結點」,包括中學數學中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則、方法等。基本技能是指與數學基礎知識相關的按照一定程序與步驟進行的操作方式,包括運算、推理、數據處理、畫圖、繪製表格等心智活動。正確理解數學概念是掌握數學知識的前提,而牢固掌握定義、性質、公理、定理、公式、法則等數學規律和解題、證題的方法,則是學好數學的必要條件。
四、精講多練與自主建構相結合的原則
精講多練是當前數學課堂教學的主要做法。精講,是針對教師講解提出的,要求教師要精選典型問題做出講解,對數學概念、定理中的關鍵點做出精闢講解。講解要少而精,要有針對性、代表性、普遍性,不搞一言堂,個別問題作個別教學。多練,是要求學生練習解題必須達到一定的數量。
常用的數學教學方法有哪些相關 文章 :
★ 數學教學方法有哪些?
★ 數學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 數學教學方法有哪些
★ 小學數學教學中幾種常用的教學方法
★ 數學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 數學有哪些常用的教學方法
★ 初中數學常用教學方法有哪些
★ 數學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 教師常用的數學教學方法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㈤ 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方法
導語:通過數學的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就要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只有改革數學課堂教學,即創新課堂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激勵學生不斷探索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獲取數學知識的能力,尊重學生在數學學習上的個體差異,才能實現學生的數學創新意識的培養,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真正落實素質教育。
一、探索新的課堂組織形式
大課堂教學有利於教師為中心的講解,但不利於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要想真正把學生放在學習的中心地位,不改變長期延續的大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是很難辦到的。為此,我們積極探索班級、小組、個人多種學習方式相結合的組織形式,重點加強小組研討的學習方式,相對削弱大課堂講解的學習方式。在這樣的課堂上,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動的空間和廣泛交流思想的機會,引導學生獨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膽發表創新見解。
在改革組織形式的探索過程中,我們深深體會到,培養學生探討問題、動手實踐和互相協作的能力是一項難度較大的工作。不僅要有教師的好心,還要有科學的引導方法,建立適應學生心理特點的激勵機制和組織嚴密的管理措施。學生經過了較好的培養,就能充分發揮個人在小組中的學習潛力和管理才能。小組中的骨幹成員不但能把同學很好地組織在一起,還能把握討論問題的斗清或方向和深度,大大提高教學效率。
課堂組織形式的變化,教師的主導作用顯得更加重要了。這主要表現在教學情景的設計要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習過程中引導、點撥、釋疑、理論升華的"火候"掌握要適時、適度。因此,給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但要有扎實寬厚的基礎知識,而且要有較高的教學機智、教學藝術和師德修養。我們也有這樣的教訓:教師做了大量工作,學生研討問題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提出這樣、那樣一大堆問題,教師不知該如何"收場"了,就出現了"短暫繁榮"和"華而不實"的現象。學生的學習越是開放,教師的主導作用越重要。教師主導作用發揮得如何,是關繫到課堂教學改革成敗的關鍵。
二、逐步推行探索式、討論式的教學方法
關於教學方法的改革,很重要的問題是觀念的轉變問題。目前不少教師還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學生"接受"書本知識的過程。說得具體一點,就是教師把書本內容講清楚,或一問一答問清楚,學生用心記住,能按時完成作業和應付考試,就算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這樣做其實把一種"隱形的"、寶貴的東酉--好奇心、思想方法、探索精神,特別是創新意識的培養統統丟掉了。我們通過探索,認識到教學過程應該是這樣的:學生在教師設計的問題情景中,緊緊被問題吸引,自覺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用心思考,真誠交流,時而困惑,一時而高興,在跌宕起空伍伏的情感體驗中,自主地完成對知識的構建。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對知識理解十分深刻,而且"創造"著獲取知識的方法,體驗著獲取知識的愉悅。同時,在和諧誠懇的交流中,充分展示著自己的個性和才能。
在這種認識的基礎上,我們逐步推開了探索式、討論式的學習方法。具體從三個方面實施。
1.從學生和教學內容的實際出發,創造性地組織數學智力活動
讓學生在真實思考和創新的體驗中構建知識,學習方法,增長智慧。這里說的智力活動,就是為學生創設一種動手操作、獨立觀察、引起思考的實際活動,激起學生自主地鑽研和創新,經過群體的交流,完成對信息的加工過程,使知識變成學生自己的精神財富。
2.真正樹立學生是教學活動主體的思想
這句話作為一個口號來提是比較容易的,但真正落實在課堂上,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首先,教師必須轉變角色,真正從權威的講授者變為與學生共同探討問題的好朋友和引導者。我們經過了較長時間正迅的實驗、摸索、總結,覺得要解決這個問題,應徹底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建立起一套新的課堂教學結構。
實驗班初步形成的教學思路是"問題情景--操作、探討、交流--總結、應用、拓寬"。經反復實踐,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例如,過去上復習課,老師系統整理知識,學生聽完後,完成一些相應的習題,總結一下,就算是復習告終了。復習課的改革多年來一直是一個難點。但在我們的實驗班上大改過去的上法,知識的脈絡由學生分小組獨立整理,練習題在教師的引導下互相設計,交流練習。就拿分數應用題的一節復習課來說吧。學生用表格、樹枝圖、迷宮圖、實物圖等多種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整理思路,不管那種形式,都把這一單元的知識聯系、解題規律揭示得清清楚楚。在交流過程中,還允許同學們提出問題,進行答辯,關鍵的環節還能舉例說明。特別是有一個小組設計了一棵彩色的大樹圖,用根、莖、枝、葉把有關分數乘、除法應用題在知識和解題方法上的內在聯系、基本規律、把握本單元的知識基礎,形象有趣地展現在大家面前,再加上巧妙的練習設計,贏得了老師和同學們的一致贊揚,使這節復習課上出了情趣,上出了深度。學生們在學習潛力和學習方法上的出色表現,深刻地教育了老師。
3.積極營造自然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敞開思想參與學習活動
兒童的天性是活潑好動,樂意在游戲和活動中學知識,有著強烈的求知慾望。但在傳統的課堂上,往往被過於嚴肅的"管教"和"八股式"的套話,把好問好學的積極性壓抑了下去。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我們提倡教師辦好三件事:一是保證學生在探討問題時,有寬松的氣氛,必要時,可以下位,可以重組小組,甚至大聲爭辯;二是理解童心,允許學生用自然的、帶有童趣的語言表達思想,交流意見;三是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發表與眾不同的見解。這樣就可以大大解放了學生,也大大解放了老師,課堂上呈現出一種積極的、向上的、自然的、和諧的新景象。
一、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最厭煩枯燥乏味的課,教師要掌握學生的學習心理,在保證教學科學性的前提下,千方百計地追求趣味性、生動性、形象性和實效性。教學過程中,注意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識。首先,應當緊密結合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誘趣,防止嘩眾取寵。其次,要注意直接興趣向間接興趣的轉化過程,通過競賽、游戲、質疑等多種形式培養學習興趣的持久性,特別要注意調動學生的質疑興趣,每節課結束前應安排專門的時間讓學生提問,使學生從小養成敢疑、善疑的良好的習慣。最後,要注意寓趣於教學過程始終,做到課伊始,趣已生;課進行,趣正濃;課結束,趣猶存。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態度,愉悅地投入學習。
二、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教學系統的核心要素。每一節課,每一個教學層次(單元),教師都應該有明確、具體的教學內容。
1.確定教學目標
教師應明確一堂課傳授什麼知識,學生應掌握什麼內容,達到何種程度。要求過高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要求太低會阻滯學生智力的發展。所以,要把教學目標控制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以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例如:“百以內的加、減法口算”這部分內容,第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可確定為讓學生學會兩位數加、減一位數(不進位、退位)的計算方法,掌握相同數位上的`數相加、減的算理,並引導學生類推出三位數加、減一位數的方法,培養學生開拓知識的能力。
2.調控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一個完整、有序、發展的體系。每一層次的教學內容都必須圍繞教學目標的實現來安排,排斥與目標無關的內容。教學中,教學內容總是經過分解而分散在各課時中進行傳授的,教師應在全面統籌的基礎上,合理安排每節課的教學內容。所以,課堂教學必須教給學生一個科學合理的知識結構,讓學生掌握規律,得到終生受用的本領。只要把握了教學內容主要的、本質的東西,每堂課的教學目標就能做到集中、具體、確切,把有限的40分鍾用到完成核心的教學任務上。
3.調控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間的信息流通過程,是以實現教學目標為目的的教學信息控制過程。它歸根結底是學生的認識發展過程,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學習活動的情況,應注意效果的檢測,收集信息反饋,及時處理反饋信息,發出控制信息,以便發現問題及時調整教學措施,務求教學目標的全部實現。教學過程的調控最終要體現在學生學習過程的自我調控上。教師必須對來自學生的反饋信息反應敏銳、判斷准確、評價及時。
三、學生的學習過程
學生學習過程的控制是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實質上就是學生吸收信息並輸出信息,通過反饋(評價)知道正確與否,並進行自我調控的過程。當教學過程與學生認知規律相符時,就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較好地理解知識內容,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如果學習過程違反認知規律,則教學效果肯定不好。教師要把學生的學習過程分為三個階段:觀察、體驗、感知;思考、歸納、抽象;應用與開拓。教師應根據教學經驗,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錯誤思想或可能發生的學習障礙,採取相應的對策,防止錯誤思想的形成,掃除學習障礙。例如:認識圓周率π,先讓學生每人准備一些線和大小不等的圓紙片,上課時讓學生用線在紙片圓周繞一圈,再將所得的線拉直,去度量該圓的直徑,學生就會發現不論圓的大小如何,周長總是直徑的三倍多一點,從而得到π的近似值。教師再說明歷代數學家的研究測定,π的近似值約是3.14。在學生理解了圓周率的知識後,再讓他們去計算圓的周長,並解決具體問題。這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可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四、教學深度
所謂教學深度實際就是學生掌握所學知識要達到的程度,就是指每節課教學最終要達到教學目標,就是優化課堂教學的基礎。要控制並掌握好教學深度,必須做到目標明確,符合大綱要求,符合教材和學生實際,有針對性。課堂上的各項教學活動都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因此,教師備課時應將本節課所教內容、學生應掌握的知識點和能力點准確地尋找出來,確定為基礎的教學目標,不必拓展深化的就沒有加以引申的必要,否則就超出了大綱的要求,加重了學生的負擔,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五、教學時間
一節課的內容,應在40分鍾內完成。教師要根據課的類型,學生生理、心理特點,適時調整教學過程,合理分配教學時間。整個學期的教學目標,應在九年義務教育教學大綱規定的時間內實現,決不能靠“加班加點”來實現。因此,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40分鍾的教學效率。在教學單位時間內,學生能夠學習的知識量,各個年級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年級在不同時期或不同班級也不盡相同。例如,一年級新生,認識“10以內的數”時,一般一節課控制在1—2個數為好。第二學期認識“百以內的數”時,能在一、二節課中完成。而到了二年級認識“萬以內的數”,學生可利用已有知識來學習,只需揭示讀、寫數的規律即可。顯然,知識量是逐步增加的。教學時間的控制,主要是防止時間過緊或過松。控制的方法是在安排教學時准確估計所用時間,略微留有餘地。
六、學生的練習作業質量
練習作業是教學的重要環節,客觀存在不僅有助於學生鞏固和應用基礎知識,而且有助於學生智力的發展和能力的提高。練習作業不能以量取勝,而應以質取勝,所以調控學生的練習作業時,應注意:
1.質的控制
練習作業須有針對性、啟迪性,使每一道習題都能練有所得。這就要注意習題的難度,既不能太難,又不能太易,還可以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練習作業的布置,教師要精心設計。練習作業設計一定要目的性強,要圍繞教學目標,有助於鞏固基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在開始時可以做一些低難度的練習,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掌握基本的知識和技能,中間應以基本題為主,最後可以在練習中滲透後面將要出現的知識內容,以降低後續學習的坡度,使學生對知識的消化循序漸進,層層加深,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
2.量的控制
應以少勝多,切忌搞題海戰術。課外作業應嚴格控制在教學計劃規定的時間內,要真正做到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否則會造成學生怕學、厭學,影響完成作業的質量和效果。
綜上所述,教師要對學生的認識活動過程進行實際跟蹤,及時了解自己所輸出的信息,哪些已經達到了教學目標,哪些還沒有達到教學目標,教學的難點是什麼,等等,以便在教學過程中適時進行教學調控。此外,教師還要對學生的學習情緒、智力與非智力因素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以便因材施教。
總之,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學習對象,明確教學目標,科學設計教學程序,靈活運用,優化組合各種調控方法,對教學過程進行適時動態調控,以充分發揮教學的整體功能,達到課堂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㈥ 探究式教學法是什麼
探究式教學法就是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創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接觸各種問題的新奇現象,去尋找問題的因果關系,從而啟發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採用各種方法去做探究性的實驗活動,從中得出結論。運用探究式教學方法上課,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是學生認識客觀事物的指導者,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獨立思考,獨立探索,獨立創造,這不僅有利於學生自學能力的發展,而且有利於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和獨創精神的發展。
㈦ 探索式教學法適合哪種學生
適合不太懂的學生。當一個學生不太懂,但是他還想知困求知,那麼,此時這類學生適合探索式教學法,由老師帶領著他一步一步進行探索,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而且學生在搭肢念探索的過程中還會有自豪感,從而更加熱飢鋒愛學習。
㈧ 老師怎麼才能開拓學生們的思維,激發他們的創造力,有什麼好的方法
對於教師而言,一方面是要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孩子的智力有所提升的。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是需要老師不斷想出新的教學方法,整合多種教學模式,從而開拓學生的思維激發孩子們的創造力,那麼都有哪些方法可以選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