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調查法
調查法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
調查方法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綜合運用歷史法、觀察法等方法以及談話、問卷、個案研究、測驗等科學方式,對教育現象進行有計劃的、周密的和系統的了解,並對調查搜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從而為人們提供規律性的知識。
二、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
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在科學實驗和調查研究中,觀察法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作用:擴大人們的感性認識;啟發人們的思維;導致新的發現。
三、實驗法
實驗法是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聯系的一種科研方法。其主要特點是:第一、主動變革性。觀察與調查都是在不幹預研究對象的前提下去認識研究對象,發現其中的問題。
而實驗卻要求主動操縱實驗條件,人為地改變對象的存在方式、變化過程,使它服從於科學認識的需要。
第二、控制性。科學實驗要求根據研究的需要,藉助各種方法技術,減少或消除各種可能影響科學的無關因素的干擾,在簡化、純化的狀態下認識研究對象。第三,因果性。實驗以發現、確認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徑。
四、文獻研究法(查找文獻法)
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文獻研究法被廣泛用於各種學科研究中。
其作用有:能了解有關問題的歷史和現狀,幫助確定研究課題;能形成關於研究對象的一般印象,有助於觀察和訪問;能得到現實資料的比較資料;有助於了解事物的全貌。
五、實證研究法
實證研究法是科學實踐研究的一種特殊形式。其依據現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利用科學儀器和設備,在自然條件下,通過有目的有步驟地操縱,根據觀察、記錄、測定與此相伴隨的現象的變化來確定條件與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的活動。主要目的在於說明各種自變數與某一個因變數的關系。
B. MPA論文寫作與研究方法的內容簡介
《MPA論文寫作與研究方法》講述了:攻讀MPA,關鍵的問題是完成學位論文,獲得碩士學位。對於在職人員來說,要想順利完成學位論文,最捷徑的通道是藉助科學的方法智慧。方法如橋,可跨天塹為通途;方法若舟,可渡險灘達彼岸;方法似翼,翱翔天空成鯤鵬;方法猶輪,馳騁大地任逍遙。我們奉獻給讀者的就是一本MPA論文寫作與研究方法的指導書。此書如燈,可照研究探索之路;此書如索,能達寫作攀登之峰。當百思而不得其解之時,在束手而無妙方良策之際,觀此書必有茅塞頓開之效,即獲事半功倍之益,如入柳暗花明之境。《MPA論文寫作與研究方法》從MPA論文的選題開題、謀篇布局、構思寫作、格式規范、技巧方法等多方面,全形度、新視野地展示論文寫作與研究的流程和環節,是MPA學員完成學位論文、取得畢業資格的最佳助手。《MPA論文寫作與研究方法》對於MPA學員、學位論文指導教師、政府和非政府組織管理人才、行政管理及公共事業管理等相關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和本科生,以及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從事研究和論文寫作的人員均有參考價值。
C. 告別政治義務的讀後感10篇_讀後感_名著讀後感
《告別政治義務》是一本由朱佳峰著作,中國法制出版社出版的368圖書,本書定價:49.00,頁數:2017-8,文章吧我精心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告別政治義務》讀後感(一):貼一下對本書的推薦語、前言以及目錄
【推薦語】
我認為這是一本卓越的論著攔稿。它處理了政治哲學最為重要的其中一個議題;盡管關於政治正當性的文獻已經非常豐富,它仍然論述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政治正當性觀念;它對當代文獻的拿捏十分老到;同時,在整合論著的原創性論證與對其他文獻的簡要分析、批評時,作者也展示了高超的技巧。
——陳祖為(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教授)
如果你認為政治義務容易證成,至少可能證成,或者認為政治義務是政治正當性離不開的概念,這本書將給你帶來新奇的立論和不易拒絕的論證。作者通過小心求證得出了一個大膽甚至驚人的結論,那就是政治正當性的建立可以而且應該放棄政治義務概念,因為不僅政治義務無法證成,而且不含政治義務的正當性不論在概念上還是在道德上都是說得通的。由於這一結論是通過與諸多相關學掘衡鏈者的商榷而達成的,《告別政治義務》同時也呈現了這一政治哲學領域的全貌。如果你被說服,你對政治正當性的認識將會根本改變。哪怕你不能同意,你也會從作者對政治義務的獨特問題化和縝密辨析中獲得很有價值的啟發。
——慈繼偉(香港大學哲學系教授)
我認為《告別政治義務》是運用英美分析進路研究政治哲學的典範之作,是中國當下最好的政治哲學著作之一。圍繞我們是否有政治義務這一核心主題,作者深入當代研究的最前沿,在清晰明了地判孫界定相關概念與議題的基礎上,對最有影響的相關論說展開了嚴謹縝密的內部批判,進一步深化了我們對政治義務問題的認識,其研究方式值得青年研究者與學子們仿效與借鑒,其研究內容值得以同樣精神進行細致討論與有力批判。
——葛四友(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
【前言】
這是我的第一本書。我希望本書簡明清晰地呈現了分析政治哲學研究領域內關於正當性和政治義務的一項原創性研究。容我稍作說明。首先,我所謂的「分析政治哲學」僅僅是指採納「分析進路」的政治哲學研究,它也是當代英美政治哲學的主流。關於分析進路,我受惠於葛四友教授在不同場合的論述,如果我沒理解錯,其要義是:分析進路的研究著眼於一階問題,而不僅是對他人如何研究該問題的研究(用我很喜歡的一句話說,它要求研究者「像亞里士多德那樣思考,而不僅僅思考亞里士多德在思考什麼」),並試圖以簡明清晰的分析與論證推進對該問題的解決,其主要手段是提出並辯護新的(概念)區分,並對已有的論證進行合乎邏輯的批判。其次,上述對分析進路之研究的界定也幫我回答了什麼是原創性研究:該研究必須推進對一階問題的理解或解決,而不是僅僅介紹和評述已有的論證。最後,關於「簡明清晰」的要求,以略誇張的方式說,分析進路對研究者實行「有罪推定」:如果具備相應知識背景和閱讀能力的讀者看不明白,那就是作者沒寫清楚;它特別警惕研究者有意或無意地施加如下不平等負擔於讀者:通過玄奧、晦澀、含混、跳躍的寫作「迫使」讀者認為其論述必然意義重大。
以本書為例,我試圖解決的一階問題有二:在一個合理地正義的國家中,公民是否有一種廣泛的道德義務去服從該國法律(此為政治義務問題)?政治義務是否為國家(統治)正當性的必要構成部分?在闡述自己對上述兩個問題的回答中,我通過引入一系列區分(如「合作」與「回報」的區分)辯護了自己立場,同時批判了現有的、與我觀點相左的論證。此外,本書也力圖滿足「簡明清晰」的要求。具體點而言,我在寫作中力圖達成如下目標:任何一個讀完了一篇(靠譜的)政治義務問題導論的讀者,或者沒讀過此類導論但對當代英美政治哲學有一定興趣與涉獵的讀者都能讀懂本書。我也希望本書的寫作足夠清晰,以便學術共同體的同行們就我的觀點與論證提出批評;當然,面對批評我通常也不會「坐以待斃」(就我有限的投稿經驗而言,沒有什麼比回應學術批評更為酸爽的了)。
本書基於我的博士論文,但用中文進行了重述。基於畢業後這三年對相關問題的進一步思考,我對博士論文中許多論證作了改寫和擴充,也增添了新的論證。因此,本書的成形首先要感謝我在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系的博士論文指導老師Uwe Steinhoff。本書獻給他。Uwe是一個嚴謹(但亦幽默)、犀利、好辯且高產的政治哲學家。關於其高產,我僅舉一例,一次我寫郵件給他,他回復:「我現在手上有13篇文章在審稿中,另外有2篇論文快出版了。」同時他也是一個能對學生給予充分尊重與支持的導師。(當然,對大部分不熟悉他的政治與公共行政系碩、博士研究生而言,大概對他的印象無外乎香港冬天穿短袖的大高個,以及他響徹系走廊的魔性且爽朗的笑聲。)Uwe的嚴謹與犀利總是讓我交給他的論文草稿每次都以「慘不忍睹」的模樣返回到我手中:從英文標點符號(如dash和hyphen的區別)以及字元之間的空格,到英文的用詞和句式,再到我提出的具體論證,以及整個論文謀篇布局,他或在正文處直接標記改動,或在空白處給出精妙到令人絕望的反駁,和綿長到讓人頭皮發麻的評論。但他從不幹涉我的研究,也不會指派我幫他「干私活」;相反,他完全把我看成是一個獨立的研究者,並盡可能幫助我成長。除了提供學術批評與建議,他還慷慨地提供了用於我期刊投稿論文和博士論文英文校對的費用(這不是一筆小數目)。Uwe的犀利與好辯是其高產的重要原因(他經常是看完一篇論文就順手寫個短論投出去商榷),這兩點多多少少也影響了我,盡管我仍不及他十分之一,但這足以使我們倆在「吐槽」某些學術作品時意氣相投,也促使我在讀博期間就試圖寫文章挑戰他人觀點。關於Uwe的好辯,還有一個趣事,不妨一提。2016年暑期,我有幸和他一同在上海參加了復旦—哈佛—紐約大學阿布扎比分校合辦的政治哲學國際會議(感謝復旦大學哲學學院白彤東教授邀請),會上他對羅爾斯的「理想理論」(ideal theory)大加撻伐,哈佛大學的Mathias Risse教授(主要研究全球正義)就開玩笑,稱他為 Uwe Bashhoff(bash即為猛烈抨擊之意),引全場大笑。
我還要感謝博士論文的答辯委員會成員,陳祖為(Joseph Chan)教授、慈繼偉教授和Gee Klosko教授對論文的肯定以及提出的中肯的修改意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Klosko教授的雅量和對後輩的鼓勵展示了一個真正學者的風范。我因為一篇主要批評他的論文(參見本書第五章)而認識他,他不但對論文給予了高度評價,還答應成為我博士論文答辯委員會成員,在我求職時他亦幫我寫推薦信。
華東師范大學政治學系主任劉擎教授在我博士畢業之後「收留」了我(劉老師同樣為我的香港大學讀博申請作了熱情洋溢的推薦),並一直給予我無論是在學術還是生活上諸多的關心與支持。入職華東師大政治學系後半年,在時任華東師范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長茅海建教授的提議和思勉其他資深研究員的支持下,我被選拔成為了思勉青年研究員,因此享有三年不受打擾的時間安心從事學術研究。在華東師大工作期間,我也有幸與哲學系葛四友教授有諸多交流。葛老師不僅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學術信息與建議,也敦促我盡快撰寫此書。沒有以上諸多師長的幫助和敦促,本書的成形恐怕也將遙遙無期,對此我深表感激。
此外,本書的出版也有賴於華東師范大學法學院吳彥博士聯合中國法制出版社組織《法哲學與政治哲學文叢》,並把本書收錄其中。對吳彥博士以及中國法制出版社馬穎編輯在組織、出版這套叢書中所展現的學術熱誠和所付出的諸多辛勞,我謹致以誠摯的敬意與感謝。
最後,本書部分內容取自我本人已經發表的學術論文。我對以下期刊允許我在本書使用這些內容表示感謝:
1. 「Legitimacy as a Mere Moral Power: A Response to Applbaum」 , Diametros 33, (2012): 120-137. 論文部分內容收錄於本書第七章,收錄時略有改動。
2. 「Fairness, Political Obligation, and the Justificatory Gap」 , Journal of Moral Philosophy 12, (2015): 290-312. 論文構成了本書第五章的主要內容,收錄時略有改動。
3. 「Farewell to Political Obligation: In Defense of a Permissive Conception of Legitimacy」 , Pacific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advance article, (2015): 1-21, DOI: 10.1111/papq.12128. 論文構成了本書第八章的主要內容,收錄時略有改動。
4.《論道德權威的證成》,載《社會科學研究》2017年第2期,第135-143頁。論文構成了本書第三章第1至3節的主要內容,收錄時略有改動。
【目錄】
第一章 導 論
一、為什麼政治正當性是一個問題
二、概念准備
三、政治正當性、政治義務與哲學無 *** 主義
四、不含政治義務的正當性:一個修正性進路
五、本書的安排
第二章 政治義務理論:成功的標准
一、特殊性
二、內容獨立
三、守法行為的廣泛性
四、義務主體的廣泛性
五、結語:四個標準的不對等重要性
第三章 證成政治權威的兩種進路
一、道德權威與道德義務
二、道德權威的工具性證成
三、道德權威的非工具性證成
四、政治權威的證成進路
五、政治義務諸理論的分類及其困難
第四章 自然政治義務論
一、埃斯特蘭德論政治權威:認知性民主觀與規范性同意
二、康德式政治義務論:私人支配與不正當威脅
三、威爾曼論政治義務:撒瑪利亞義務與公平
第五章 公平政治義務論
一、非自願主義的公平原則與證成性間隙
二、公平原則的自願主義理論能繞開證成性間隙么?
三、重新檢視公平政治義務論
第六章 民主權威論
一、克里斯提安諾論公共平等與民主權威
二、從公共平等到民主權威:三個批評
三、民主權威論的一般困境
第七章 反對嚴格正當性命題:進攻性策略
一、阿頗鮑姆論「蘊含政治義務的正當性觀點」
二、寇柯立論正當性的「道德負值」
三、艾德蒙德森論「強正當性命題」的謬誤
第八章 反對嚴格正當性命題:防禦性策略
一、一個寬松的正當性觀念:確立初步合理性
二、從概念上說,政治義務對正當性必不可少么?
三、政治義務是國家有效提供公共產品的必要條件么?
第九章 結 論
一、觀點與論證
二、不足與計劃
附錄 公平原則與服從規則:回應賈斯汀·托西
參考文獻
《告別政治義務》讀後感(二):更正一個錯誤
本書第3頁圖中劃線那句,應為「這不是說一個集體無論在什麼情形下都不能擁有對於個人的權威」。書中原句少了個「不」字。感謝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博士生陸鵬傑同學指出此錯誤。校對不力,非常抱歉!如果有機會再版一定會改正!
歡迎大家繼續挑錯,挑出影響文意的重要錯誤(如這個錯誤)請和我聯系,我會贈簽名本哦!
《告別政治義務》讀後感(三):簡要的觀感
毫無疑問,朱佳峰博士的這本書是中文世界領域內對政治義務與政治正當性問題探討得非常透徹與深入的一本佳作,也是分析性哲學寫作與論辯的一個傑出範本。就本人有限的閱讀體驗和涉獵,本書的長處包括以下幾點:
1、 文獻的搜集非常完備,對於現有論證和觀點的梳理與檢討非常透徹,這是很多中文著作所不具備的,展現了作者在該領域的嫻熟與自信;
2、 注重寫作的清晰、嚴謹,作者對概念的界定和使用非常自覺,而對觀點的論證與辯駁也非常主動,體現了分析性寫作的美德,也展示了哲學作為一門說理的事業之特質。
3、 力圖提出自己的原創新理論,推進該領域的實質發展。作者可謂雄心勃勃,採取了前人沒有採取的防禦性策略,提出獨到的「寬松的正當性觀念」,辯護了不含政治義務但又避免走向哲學無 *** 主義的新的正當性概念,讓人耳目一新,一睹為快。
關於本書具體論證與觀點的評論,我將在以後的思考中不定期補上。
《告別政治義務》讀後感(四):問題之樹的根
《天才之為責任:維特根斯坦傳》(插圖版),第405頁維特根斯坦上面這段話,指出了兩種不同的反對意見,一種是「好的反對」,另一種是「淺薄的反對」。好的反對「直接指向解答」,因而能「幫助人前進」,而「淺薄的反對」,並不是指論證上無效的反對,而是指「乏味的」反對。這種反對必須被克服並且丟在一邊。問題之樹並不會因為這種淺薄的反對而停止生長,而是繞開它繼續發展。重點是,區分好的反對和淺薄的反對的關鍵,並不在於論證是否有效,而在於其是否抓到了問題的根本。
在討論法律權威正當性的議題上,佳峰在《告別政治義務》一書中,主張存在某種不蘊含政治義務的正當性概念。他說,如果我們支持這個概念,一方面不必因為擁有正當性概念,而不得不面對圍繞政治義務的諸多理論難題,另一方面又不至於滑入無 *** 主義的立場上。這就初步顯示出,這種不蘊含政治義務的正當性概念,在理論上比蘊含政治義務的正當性概念要好很多。
佳峰的這個主張,從某種意義上說,就屬於維特根斯坦所說的「淺薄的反對」,因為他只去考慮,在不同的既有理論中,是否還存在可能的理論空間,並通過精細概念區分工作,將這個空間呈現出來,但他並不關心更根本的問題,即為什麼人們會對法律權威的正當性有此一問?人們在問這件事的時候,真正的深層關切又是什麼?如果一種理論不去解決人們提出某個問題背後的那個關切,那麼它就是淺薄的,因為它只能點對點的處理某種既定的理論,而既然那個關切還在,就會不斷生長出新版本的對立意見。
人們為何會對法律正當性有此一問?其實並不難構想。我們不妨問問自己,在日常的生活中,什麼時候我們會嚴肅地追問某個法律權威的正當性?顯然,不會是一切順利的時候。如果法律制度正常運轉,公共服務大致能合理提供,那麼法律的正當性不會是一個問題。真正發生問題的時候,總是法律要求我們去做某些事情,而這些事情在我們看來是不合理的時候,我們就會追問,法律這么要求的正當性何在?
這件事之所以變得尖銳,是因為法律擁有強制力。因此如果法律決定做X,那麼我們就喪失了選擇Y和Z的選擇自由,只能做X。因此,對法律正當性的回答,不能只訴諸於普通的一階理由。如果X一個好的做法,但Y和Z同樣好,那麼強製做X就是不合理的,何況X可能還只是次好的。只有當我們有「決定性理由」接受法律做出的次好的決定時,正當性問題才能得到解決。而決定性理由提出的行動要求,就是道德義務的要求。這樣,服從法律的道德義務(也就是政治義務)就和正當性議題的討論,緊密關聯在了一起。
當我們將正當性議題產生的實踐環境描述出來之後,就會發現這個環境已經指向了某種回答。首先,正當性概念不可能和政治義務概念相分離。不蘊含政治義務的正當性概念,不可能提供讓人們接受法律次好決定的「決定性理由」。其次,對法律權威正當性辯護的理由,不可能訴諸法律決定在內容上的合理性。因為我們對正當性有此一問,就是因為看到法律決定不是最合理的,但卻強制要求我們這么做。訴諸法律內容的合理性來說明法律權威的正當性,就完全錯失了焦點。
面對上述難題,很多理論家訴諸「事實同意」這個論證策略。這是很具有合理性的。「同意」能夠向人們施加某種道德義務,這種道德義務在實踐上具有「獨立於內容」的特徵。比方說,周一的時候我同意妻子的提議,周末和她逛街,但到了周末我發現最好的決定是留在家裡寫論文。此時妻子不會和我爭論,相較於寫論文,逛街是更合理的做法,而是直接主張「這是你答應過的事」。這就意味著,逛街是我的一項道德義務,我有決定性的理由這么做。
可見,同意切斷了某個具體行動和深層實質理由的辯護的連貫性,它本身就提供了一種獨立於內容的義務性要求。正因為同意具有這個屬性,政治義務的理論家會訴諸事實同意來為法律權威的正當性辯護。如果你事實上同意了某個法律權威的統治,那麼法律給出的次好的決定,你也同樣有決定性的理由去服從。這些理論家會進一步指出,由於我們多數公民並沒有對自己的 *** 表達過事實上的同意,因此我們並不負有政治義務。這就導致了一種哲學無 *** 主義的立場。
在朱佳峰看來,那些主張蘊含政治義務的正當性概念的人,似乎是在用政治義務的概念確保法律權威的正常運轉,比方說正常提供醫療、國防等社會公共服務,而他認為即使沒有政治義務的概念,這些服務也將可以持續存在。因此,沒有必要在正當性中保留政治義務。剃除這個將我們拽向無 *** 主義立場的麻煩製造者,並不會影響法律權威發揮上述功能。我們已經看到,如果剔除政治義務的概念,我們就無從尋找讓自己接受法律次好決定的決定性理由,這使得佳峰的主張,完全錯失正當性討論的焦點。
佳峰主張,即使沒有政治義務,我們通常也會有決定性的理由接受法律的強制。他訴諸的就是接受強制可能帶來的好處,比方說法律提供的各種公共服務等。如果是這樣,這實際上使他的正當性概念蛻變成了某種證成性的概念,而嚴肅討論正當性的人,並不反對法律權威在很多情況下具有證成性這一點。在我看來,西蒙斯區分正當性和證成性的要點,就是指出了這兩個概念對應的兩種不同的實踐困境。這也是使得這組區分具有生命力的根本。佳峰實際上沒能意識到這個區分的深度。
另一個辯護則更為糟糕,即佳峰主張,我們在多數情況下,無法抗衡 *** 巨大的強制力,因此這也使得我有理由服從 *** 的指令。此時我服從法律的要求,實際上是處於保全性命的審慎理由。這個理由完全來自於事實上力量的對比,和道德辯護就完全沒有關系了——我也有審慎的理由服從劫匪的指令,交出錢包。如果正當性是這個意思,那麼它就將完全不是一個道德概念,顯然這就錯的更離譜了。
當然,我不否認推動佳峰作上述理論努力,背後有重要的合理理由。其中的一個實踐關切是,一旦我們負有一項政治義務,似乎意味著無論法律作出何等邪惡的決定,我們都有決定性的理由去做。這顯然是不合理的。因此,包括佳峰在內的很多理論家,都嘗試削弱正當性概念,特別是從政治義務處下手,否定或削弱這種義務。這但我認為這些方案都是失敗的,都會導致正當性概念變得沒有意義。同時我認為,通過對道德義無概念更精細化的分析,上面的難題可以被解決掉。當然,這將是一個復雜的論證,此處就不展開了。
通過上述簡單的討論,我想說的是,好的反對實際上是提醒我們注意到問題的根基,注意到既有理論和這個根基存在某種「錯位」。這種錯位一旦被看到,那麼它必然「指向解答」,因為將這個錯位解決掉,問題就將被連根拔起,完全獲得解答。而糟糕的反對,可能就是只在各種理論內部尋找邏輯漏洞和空擋。至於修復/不修復這個空檔又如何,恐怕沒人能回答這個問題。我相信,即便佳峰的論證都是有效的,嚴肅對待正當性的人看了之後,也只能說,好吧,這個理論只能說明,或許存在另一個議題,但那個議題不是我們現在關心的議題,這里的問題依舊沒有得到解決。我們還將釘在這里。
《告別政治義務》讀後感(五):推薦
會成三天前來家裡做客,聊天的時候講到求學與科研,我們一致覺得,如果目標地在英美,以後訪學最好還是申請它們的哲學系或者政治學系,法學院反而有點不對口。倘若寫文章,也不妨以它們的年輕教授為榜樣,看看別人怎麼去選擇和限定議題,看看他們怎麼打開(問題化和陌生化)議題,再看看他們如何處理和展開論證。身邊不少同輩去了英國美國,每周都能出出汗,對著指導老師談閱讀的文獻,講自己的觀點和思路,返回來的文章句句被標紅,批註常常超過原文。雖然壓力大,但是進步也快。只是,那些暫時沒有機會出國研修的年輕學人怎麼辦?要跳出目前那一套讀文獻、寫文章的路數和氛圍是很難的。我同意葛四友老師的判斷,朱佳峰的新書《告別政治義務》是學術研究和論文寫作的典範,是內地最好的政治哲學著作之一。任何有志於法哲學、政治哲學研究的年輕學人均不應錯過。所以,我認真向諸位同仁推薦這本著作。課上的朋友買了書,我願意拿去索要作者簽名。
D. 研究性論文寫作基本方法
研究性論文是指針對某一個(些)問題、現象進行深入分析、討論並得到有意義結論的文章。以下是我今天為大家精心准備的:研究性論文寫作的基本方法。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研究性論文寫作基本方法如下:
1、論文的基本要求
⑴論文應有科學性、創造性、實用性,關鍵是真實性。提出新觀點、發現新規律、找出新方法。
⑵論文應有明確的目的,以研究的客觀實驗或觀察的材料或數據為依據,以這些實際材料進行准確的科學總結,得出正確結果。結果給予實事求是的評價,上升為理論,即論文的結論,達到研究的預期目的,論文才能結束。
⑶論文應有文學性:論文應通順易懂;內容簡明、准確;闡述問題層次分明、重點突出;用詞要規范標准;圖表應清楚正確。總之論文的撰寫是一個把研究的結果與目的溶在一起的思維過程,作者應具有一定的文學水平、表達能力、寫作技巧,才能寫出一篇較好的論文。
2、論文的格式
(一)前置部分
(1)、題目 (2)、作者 (3)、關鍵詞 (4)、摘要 (5)、前言
(二)正文部分
(6)、材料與方法 (7)、結果 (8)、討論 (9)、結論 (10)、致謝 (11)、參考文摘
(三)外文部分
(12)、題目 (13)、作者 (14)、Key words(關鍵詞) (15)、Abstract(摘要)
上述為常見的格式,但各種雜志目的要求不同,而格式的前後次序、作者簡介、文字多少、文獻限量等也各有不同。投稿前應先看看該雜志徵稿啟事,並參考該雜志發表的論文,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此外,還可根據論文的內容,靈活地擬定。只要把觀點說清楚,材料組織恰當,有利於論文所要回答的問題即可,如病例報告、病例分析在寫觀察的總結性結果時,可按下述格式撰寫論文。
(1)、題目 (2)、作者 (3)、前言 (4)、材料(對象)與方法(包括診斷依據、治療方法) (5)、結果 (6)、討論 (7)、參考文獻
外文等看看所投的雜志要求與否來決定。
研究性論文寫作 基本原則
★架構要清晰,表述要清楚,邏輯要合理,證據要客觀,態度要嚴謹,尊重他人的貢獻.
★設置研究標准,學術八股文,很明確的表達問題,研究方法要設置良好並很好的實施,數據假設要合理、有用, 促進知識.
★建議要精確、易懂、有說服力、語氣恰當.
研究性論文的寫作要求:
(一)題名(Title,Topic)
題名又稱題目或標題。題名是以最恰當、最簡明的詞語反映論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內容的邏輯組合。
論文題目是一篇論文給出的涉及論文范圍與水平的第一個重要信息,也是必須考慮到有助於選定關鍵詞不達意和編制題錄、索引等二次文獻可以提供檢索的特定實用信息。 論文題目十分重要,必須用心斟酌選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話:“論文題目是文章的一半”。 對論文題目的要求是:准確得體:簡短精煉:外延和內涵恰如其分:醒目。
(二)作者姓名和單位(Author and department)
這一項屬於論文署名問題。署名一是為了表明文責自負,二是記錄作用的勞動成果,三是便於讀者與作者的聯系及文獻檢索(作者索引)。大致分為二種情形,即:單個作者論文和多作者論文。後者按署名順序列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對研究工作與論文撰寫實際貢獻最大的列為第一作者,貢獻次之的,列為第二作者,余類推。註明作者所在單位同樣是為了便於讀者與作者的聯系。
(三)摘要(Abstract)
論文一般應有摘要,有些為了國際交流,還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論文內容不加註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其他用是不閱讀論文全文即能獲得必要的信息。 摘要應包含以下內容:
①從事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內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③獲得的基本結論和研究成果,突出論文的新見解;
④結論或結果的意義。
(四)關鍵詞(Key words)
關鍵詞屬於主題詞中的一類。主題詞除關鍵詞外,還包含有單元詞、標題詞的敘詞。
主題詞是用來描述文獻資料主題和給出檢索文獻資料的一種新型的情報檢索語言詞彙,正是由於它的出現和發展,才使得情報檢索計算機化(計算機檢索)成為可能。 主題詞是指以概念的特性關系來區分事物,用自然語言來表達,並且具有組配功能,用以准確顯示詞與詞之間的語義概念關系的動態性的詞或片語。
E. 研究性論文寫作的方法和技巧
研究性論文寫作的方法和技巧
研究性論文也是屬於畢業論文其中的一種,大家都知道,掌握一定的畢業論文寫作方法與技巧,能夠使我們更好的完成畢業論文,下面為大家介紹研究性論文寫作的方法和技巧。
1.畢業論文材料的收集整理方法與技巧
1.1 廣泛地搜集、閱讀
論文提出的問題要集中, 材料的收集卻要盡可能地廣泛。一般說來,至少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知識、材料准備。
1)能夠反映研究對象本身各種具體特徵的專題材料
充分熟悉對象,是正確認識對象的必不可少的前提。除了直接了解對象本身的各種具體特徵(通過有關作家的全部作品,有關問題的各種知識,……),還要把握一切能夠影響研究對象的生成和發展變化的社會、歷史條件或精神、物質因素。只有盡可能全面地掌握這些材料。進行研究時才能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對於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
2)作為明確方向和思想指導的理論准備
所謂科學研究,就是通過正確、嚴密的分析、概括和抽象工作, 從具體的事物和現象中找出本質性和規律性的東西來。這項工作,本身就要有正確的理論(專業理論和作為世界觀和方法論起作用的哲學思想)所指導。科學實踐和發展的歷史還告訴我們,進行一項研究工作,不僅需求充分的專業理論、知識,最好還能力求廣泛通曉其它有關學科的理論和知識。通過不同學科的理論和方法的相互滲透,相互啟發(例如, 用系統的方法分析藝術形象的美學特徵和社會功能;把模糊數學的方法引入修辭學研究中去), 往往可以更好地帶來新的發現;新的突破。
3)別人對於這一問題已經發表過的意見
這方面的材料要盡量搜集。別人已經解決的問題,自然不必再花力氣去作重復勞動; 充分吸收別人已有的經驗,或是了解別人所遇疑難的焦點所在,對不同觀點仔細進行比較研究,既可以少走彎路,也便於發現問題,就象兵法上所說的那樣,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1.2 認真地整理、辨析
要使材料發揮作用,還需運用科學的觀點和方法,下一番辨析、整理的工夫,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使材料系統化,條理化,真能有助於分析、解決問題。整理材料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幾種:
1)製成文獻、資料的目錄索引。可以利用有關的現成材料(圖書館、資料室的目錄卡片和報刊索引等),根據自己的選題加以編寫。
2)剪報、札記、文摘卡。這一類資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必須力求眉目清楚。一要詳細註明每則資料的作者、篇名、出處、發表日期,二要有細致合理的分類。
3)大事記、年譜或著譯年表。通過這一類材料的編寫,可以加強對於研究對象的總體印象,有助於在胸有全局的基礎上深化對於某一專題、某一側面的研究。
2 畢業論文內容寫作的方法與技巧
2.1 論文的結構
論文的結構,並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從一般的情況來看,大體上可以分作“引言”“正文”和“結論”三個部分。引言的作用,主要是說明選題的原因,概述前人已有的成果和尚存的'疑難、爭執,提出本文所要探討、解決的問題;正文是分析、論證的過程;結論則是整個研究成果的總結性的表述。有的文章在引言之前,還有小標題目錄和全文的內容摘要。
2.2 提綱的作用
論題擬定,材料大致齊備,動手寫作論文之前,應仔細擬出論文提綱。提綱也有個反復修改補充的過程。這步工作做好了,論文已大致成竹在胸。一個成熟的提綱,有助於樹立全局觀念,從整體出發,去考察每一個局部,並考慮個部分之間應有的邏輯聯系。各部分所佔的篇幅應與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相稱,避免不必要的重復。既要重點突出,又要照顧全面。
2.3 要有正確而多樣的研究、分析方法
初學學術論文寫作的人,往往容易犯歸納多而分析少的毛病。要麼是就事論事的材料羅列,要麼是輕易而簡單化地得出結論,不善於通過有層次、有根據的分析、論證,充分顯示其思想觀點的說服力和深刻性。這里就需要注意研究方法或分析方法的改進、提高。一般說來,有以下幾種:
1)哲學的方法
這是指如何根據唯物主義辨證法對於哲學基本范疇(現象和本質,存在和運動,原因和結果……)的理解,正確解決具體研究工作中的本體論和一般方法論的問題(比如,從認識對象的現象到認識對象的本質)。
2)歷史的方法
這是強調尊重對象本身的歷史具體性的方法。它要求研究工作者必須充分熟悉客觀對象歷史發展的實際進程,佔有大量資料,從中尋找出客觀對象的特點及其發展規律性。
3)邏輯的方法
這是要求我們必須正確運用形式邏輯和辨證邏輯所揭示的關於人們思維的一般規律(概念、判斷、推理、分析與綜合、具體與抽象……), 對客觀事物的各種現象進行邏輯分析,尋求它們之間的規律性聯系,並用理論的形態加以體現。
4)假說的方法
所謂假說,並不是隨意的幻想和碰運氣的猜測,而是以一定的經驗事實材料為基礎, 以一定的科學理論為依據,藉助於研究者的活躍聯想或直覺感受, 提出的一種富有預見性、然而尚待繼續驗證的新觀點。它們雖然還不能稱為科學的結論,但卻常常是新思想、新理論的萌芽。
科研成果的正確獲得,往往是和上述各種方法的另國而緊密地結合使用分不開的。
2.4 引用材料的方式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但是,援引不當,交代不清,也會影響文章的質量。引用材料的方式有這么幾種:
1)完整引用。照錄原文一句或一段話,不能任意刪削或添加別的內容。前後要加引號。如果引文單獨成一段,每行均比其它文字往後空兩格。
2)概括引用。用作者自己的語言將引文的原意轉述出來。前後無須加引號,也不用其它格式或符號加以突出。
3)分析引用。將引文的內容拆散、打碎,和論文作者自己的闡述分析文字自然地 糅 合在一起。這樣可以避免由於單獨的引文太多而使文章顯得累贅或影響風格的統一。
;F. 論文寫作的研究方法
論文寫作的研究方法
導語:論文寫作有哪些研究方法呢?研究方法是人們在從事科學研究過程中不斷總結、提煉出來的,在撰寫論文過程中非常的重要。下面是我分享的論文寫作的研究方法,歡迎閱讀!
調查法
調查法是指通過書面或口頭回答問題的方式,了解被試的心理活動的方法。調查法的主要特點是,以問題的方式要求被調查者針對問題進行陳述的方法。根據研究的需要,可以向被調查者本人作調查,也可以向熟悉被調查者的人作調查。調查法可以分為書面調查和口頭調查兩種。
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常見的觀察方法有:核對清單法;級別量表法;記敘性描述。
實驗法
實驗法是研究者有意改變或設計的社會過程中了解研究對象的外顯行為。實驗法的依據是自然和社會中現象和現象之間相當普遍存在著的一種相關關系——因果關系。實驗法有實驗室實驗法與自然實驗法兩種。
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鑒別、整理文獻,並通過對文獻的研究形成對事實的科學認識的方法。文獻法是一種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學研究方法。內容分析法通過對文獻的定量分析,統計描述來實現對事實的科學認識。
實證研究法
實證研究法是認識客觀現象,向人們提供實在、有用、確定、精確的知識研究方法,其重點是研究現象本身「是什麼」的問題。實證研究法試圖超越或排斥價值判斷,只揭示客觀現象的內在構成因素及因素的普遍聯系,歸納概括現象的本質及其運行規律。
定量分析法
定量分析法是對社會現象的數量特徵、數量關系與數量變化進行分析的方法。在企業管理上,定量分析法是以企業財務報表為主要數據來源,按照某種數理方式進行加工整理,得出企業信用結果。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亦稱非數量分析法,主要依靠預測人員的豐富實踐經驗以及主觀的判斷和分析能力,推斷出事物的性質和發展趨勢的分析方法,屬於預測分析的一種基本方法。定性分析法主要是解決研究對象「有沒有」、「是不是」的問題。
跨學科研究法
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綜合研究的方法,也稱「交叉研究法」。科學發展運動的規律表明,科學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綜合,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是指對某一個體、某一群體或某一組織在較長時間里連續進行調查,從而研究其行為發展變化的全過程,這種研究方法也稱為案例研究法。
數量研究法
數量研究法也稱「統計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過對研究對象的規模、速度、范圍、程度等數量關系的分析研究,認識和揭示事物間的相互關系、變化規律和發展趨勢,藉以達到對事物的正確解釋和預測的一種研究方法。
探索性研究法
探索性研究社會調查的一個研究方式。對所研究的現象或問題進行初步了解,獲得初步印象和感性認識,為今後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礎和方向。
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種簡單的研究方法,又稱為描述流行病學(descriptive epidemiology),是流行病學研究方法中最基本的類型,主要用來描述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狀況及暴露因素的分布情況,目的是提出病因假設,為進一步調查研究提供線索,是分析性研究的基礎;還可以用來確定高危人群,評價公共衛生措施的效果等。
思維方法
思維方法是人們正確進行思維和准確表達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學思維方法包括歸納演繹、類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辯想像、分析綜合等,它對於一切科學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系統科學方法
系統科學方法是指用系統科學的理論和觀點,把研究對象放在系統的形式中,從整體和全局出發,從系統與要素、要素與要素、結構與功能以及系統與環境的對立統一關系中,對研究對象進行考察、分析和研究,以得到最優化的處理與解決問題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
知識擴展:論文寫作題目如何定
選擇研究課題。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是指選擇寫作論文的題目;廣義是指選擇研究領域、確定科研方向。這里我們主要是指前者。正確的選擇題目是論文撰寫的關鍵一步。
1、選題的一般原則
(1)學術價值和社會急需原則
要選擇有科學價值的課題。經濟領域中有科學價值的新發現、新創造、新成果、新經驗,是每個經濟工作者努力追求的目標。科學價值體現在提示規律、探求真理、有益於經濟事業發展上。因此。對於凡是有科學價值的課題。都應在選擇之列,尤其是要選擇處於經濟學科前沿領域和經濟體制改革中急需解決的重大課題。
(2)量力而行原則
選擇課題要充分考慮主觀條件與客觀條件,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主觀條件主要是指個人興趣與愛好、知識水平和研究能力等統籌考慮,切不可好高騖遠,強行為之。實踐證明,凡是勉強為之的題目,是不可能出好的成果的。而選題適中,難易適度,通過努力可以取得成功。
2、選題方法
每個人從事經濟論文的基本條件都不同,因而選題方法也是不同的,我們必須在堅持上述選題原則的基礎上,尋求適合自己的基本條件的選題方法,才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個人偏好法。
即從自己的專長和興趣人手選題。經濟理論文章大體可以分為總結實踐經驗的理論文章、探討研究經濟理論、政策的文章等。可以根據自己擅長和興趣,進行選擇。
(2)尖刀法
選擇問題的開口要小,就是說選題在保證有充分的發揮餘地的前提下,要盡可能小一些,小一些的問題容易說透,如同尖刀,可以插的深一些一樣。還以消費信貸問題為例,如果籠統的寫如何開展消費信貸,或如何解決消費信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當然也可以,但顯然缺乏足夠的深度,但是如果僅僅寫消費信貸某一方面的問題,就較容易寫出深度來,例如,個人信用制度建立問題、個人信用調查問題、個人信貸風險防範問題、個人信貸保險問題等等。
(3)眼觀六路法
即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儲備,尤其是經濟學科研究歷史與現狀的知識儲備,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在多方面開拓思路,不能局限於某一方面或某一角度,而應從更廣泛的領域,更高的視點來觀察研究選擇課題。選題本身就是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要選擇出理想的課題,就需要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全方位開拓思路,進行創造性思維。具體地說:
①延伸法,即對某個總是的研究方向不變,增加深度。
②補差法,即對所研究的領域中尚未研究或研究不充分的問題進行研究。
③爹雜交法,即利用其他學科研究成果,運用於經濟學科。
④比較法,即通過對幾種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幾個方向的比較研究來認識事物。
⑤換角度法,即對同一問題可以選取一個新的角度加以論述。這樣從不同角度來研究同一問題,研究相對也較為容易一些。
論文寫作要點
1、選題要小,開掘要深;不要題目很大,內容卻很單薄。
2、寫作前要讀好書、翻閱大量資料、注意學術積累,在這個過程中,還要注重利用網路,特別是一些專業資料庫。
3、「選題新、方法新、資料新」的三新原則。
4、「新題新做」和「小題大做
總之,一點之見即成文。
一個比喻:寫論文就如同蓋房子
1.蓋房子的程序大家是熟悉的,即要選好址、制好圖、打牢基、立起架、壘實牆、細裝修,寫論文的程序也與此十分相似。
2.好址就是要選好主題。主題的選擇一定要結合自己的學習實際,結合自己的興趣、學科特點、當前的熱點(也可反其道而行之,如:科學課原先表面呈現的熱熱鬧鬧,而有人卻提出這熱鬧背後的浮躁,提倡有序的操作、冷靜的思考)。選好主題非常重要,可以說,選對了主題就等於把論文寫成了一半,選錯了,下面的`一切努力都白搭。此環節便如王國維的第一境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就是要選擇好自己研究的目標。
3.制好圖,就是要對選好的主題進行規劃、設計寫作的大體思路,就如建房的平面設計圖。
4.打牢基,就是要緊緊圍繞主題盡可能多地收集需要的素材,使需要闡述的主題有一個牢固的基礎。
5.立起架,就是要將深思熟慮後的思路以條條杠杠的形式搭成論文的框架。這個框架可大可小,可高可低,這就看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了。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一定要根據自己的才力去構建論文的框架,千萬不要貪大求全。壘實牆,就是要將收集到的材料放到合適的位置。充實和豐富論文的內容,使其和框架溶為一體。
6.細裝修,就是要對寫好的論文進行潤色、修改,有時甚至要忍痛割愛。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自己下力氣寫好的論文,就如同自己懷胎十月後臨盆的孩子,有那一位母親會嫌棄他?修改論文既需要站在一定的高處去審視全文的立意、構架和所用的材料;也要從小處著手,仔細推敲字、詞、句、段的運用,甚至是標點符號的使用都很關鍵。通過這個環節,可以使自己的論文「熠熠生輝」。以上幾個環節便是王國維的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兩個基點:興趣和熱點
興趣是寫論文的動力,而且是內在的永不枯竭的動力。沒有興趣的寫作,就味同嚼蠟,寫出來也乾巴巴的,形如枯槁。只有情趣盎然的投入,才能使自己的文章充滿活力和朝氣,充滿青春的氣息,才能進入「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第三境界!不過,興趣是可以培養的。只要堅持不懈地寫下去,·旦你通過自己的努力,終於在刊物發表處女作之後,你的興趣就會如決口的黃河一瀉千里了。
熱點一方面是指要與時俱進,要緊跟時代的腳步,緊隨教育改革的步伐,要瞄準當前改革的焦點;另一面是指要有新意,千萬要注意不要老生常談,不要人雲亦雲;要寫出自己的與眾不同的觀點,要有創新。創新點在論文寫作中的地位就如同論文的生命一樣,沒有創新點就不要寫。創新點從那裡來?實踐、研究就是它的活水源頭!三個體會:及時抓拍、趁熱打鐵、慢火煎熬平時可隨身攜帶一個小本子,及時抓拍頭腦中閃現的點滴靈光,不管成熟與否。也可以隨時隨地記日誌,保存起來備用。
在學習時,有什麼好的想法,妙的做法,新的體會,及時抓拍後,還要趁熱打鐵,不要讓它時過境遷。如果當時不寫,過了一段時間後,當時的激情可能就煙消雲散了。當有想法後,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它們都寫下來。然後需要的就是潤色、修改。這個過程既是一個慢火煎熬的過程:不斷地刪改、不斷地提取精華、不斷地汲取可用的素材、不斷地推敲字詞句段,直至最後定稿;同時也是一個享受的過程:當你突然冒出一個靈光時、發現一個好的論證方法時、找到需要的素材時,那種愉悅是精神上的一種極高享受。
細節:撰寫前的准備工作
復習和准備好相關文獻;再次審定實驗目的(學術思想,idea);實驗資料完整並再次審核
Introction:
問題的提出;研究的現狀及背景;以前工作基礎;本工作的目的;思路(可提假說);對象;方法;結果。在… 模型上,觀察 … 指標, 以探討 … (目的)
M & M:
⑴ 材料的寫法和意義; 倫理。
⑵ 程序與指標。操作程序:能序貫,可操作性;方法: 多指標方法的排序;引出參照文獻簡述;改良之處;哪些詳或簡?
⑶ 統計學處理 。
Results:
⑴指標歸類描述,忌流水帳。不分析不解釋,但要體現思路
⑵ 文字、圖、表相對獨立,但避免重復
⑶ 避免統計錯誤:對照,均衡,隨即,重復。計量-計數、絕對值-相對值、專一指標—綜合指標的轉換。盲判與非盲判。技術資料直接概率法與卡方檢驗;多組資料與兩組資料;等級相關與直線相關;多因素與單因素分析;配對資料與獨立樣本資料;非正態分布資料;例數不當;平行管,混合樣本;突出差異(絕對值, Δ值,變化%; 聯合×、÷比值,分亞組等)有效位數的保留。統計學結論與專業結論。
Discussion:
⑴ 背景材料:展開問題的提出;有關本研究的一些基本知識內容(不要離題太遠)
⑵ 本實驗結果分析:各指標的意義(與文獻值比較),結果說明什麼問題
⑶ 進一步對結果機理分析:結合文獻
⑷ 本工作的意義、結語或小結,進一步提出的新問題
其它注意點:
① 引證討論文獻知識太多(不同於學位論文),掩蓋了本工作的貢獻;② 分析不合邏輯,結論不當;③ 討論太浮淺,文獻知識不熟悉;④ 寫成工作總結,缺乏學術高度;⑤ 要正確使用縮寫詞,尤其是組別縮寫詞
參考文獻:
為什麼要引文獻:⑴ 立論依據的文獻:新,權威性文獻,不用快報或摘要;⑵ 自己工作的自引:工作連續性;⑶ 實驗結果與文獻資料比較:新,可用快報, 會議及個人咨詢資料;⑷ 方法學:經典文獻,注意引文准確,不要轉引
摘要:
問題的提出(Background);本工作目的;對象;方法(指標,分組);主要結果(數據,統計);結論與展望。
再推敲文章題目:
不切題,過大、過小
投稿:
按雜志稿約修定(留底)、引用該雜志文章、忌一稿兩投
致命傷:
目的不明確;重復性工作無創新;方法學問題致結果不可信。
三種寫法:
論文的寫法有很多,此處把寫作方法歸納為三類。
1.點石成金法就是在平時的學習中,會突發靈感,會發現一些新的方法、遇到感人的事例等。這時就可以結合新的理念將它們糅合起來,使它們閃爍出新理念的光彩。這種方法特別適宜寫作隨筆、札記、反思一類的論文。而且極易發表。
2.巧串項鏈法是指在平時的學習中,積累許多感人的片段、反思、札記、評析等。到期末的時候,再根據這些材料的內在聯系,提出一個鮮明的主題,把它們首尾串接起來,便可成為一個完整的、閃爍出熠熠光輝的美麗的「項鏈」。這種方法最適合寫經驗總結類的論文。
3.主幹生枝法就是當確立一個主題後,圍繞這個主題,再衍生出一些分論點、小論點,再用這些分論點、小論點去論證主題。這樣,就會使論文的整體結構十分沉穩,思路清晰,論證嚴密。
一篇合格的碩士論文,至少包含:序言(前言)、相關知識(背景)、主要研究工作、驗證結果、結論五個部分的內容。那麼,具體我們在寫作碩士論文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
1.序言的寫法
讀者閱讀論文首先會從序言開始,序言部分應該回答:
為什麼要研究該課題?
作者一定要回答為什麼要開展該課題的研究,就是需求的問題。不是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為了理論探索、或生產需要解決某些問題而進行研究,應說明研究工作是有意義的,理由要充分。很多研究生的論文一上來用很大的篇幅講述自己做了這樣那樣的研究工作,讀者不知道這些研究工作是否需要,大大降低了論文的價值。
目前國內外的研究]狀況如何,現有的研究有什麼優點和缺點?
有的研究工作,盡管實際需要,但已經有了現成的結果,不需要重新研究,這類課題是沒有意義的。所以,必須對國內外的狀況進行全面的了解,進展如何,能否滿足實際的需要。要分析現有研究成果或方法的優點和缺點,重點放在對其不足的分析上面,描述他人的不足正是為了顯示自己研究工作的意義。分析他人不足時,可引出其原理、方法可能存在的問題,為自己的研究工作作好鋪墊。當然,在描述他人工作不足時,一定要客觀、實事求是,不要引起糾紛。
作者的研究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准備採用什麼策略?
主要是針對他人研究的不足展開自己的研究工作,或者補充、或者完善、或者改進、或者創造等,一定要說出作者的研究工作與別人的研究工作的不同。可以簡略的介紹作者研究工作所採用的原理和方法。要作到這一點,首先對他人工作有充分的了解,要有針對性。真正熟悉該研究領域的研究人員,通過對論文所採用的原理、方法的了解,大體上可以對論文的結果作出初步的判斷。讀者在深入閱讀論文時,就會有一定的思想准備,那些是最關心的,那些是要重點了解的。
簡要說明論文的框架結構
介紹各個章節的內容是什麼,讀者會在腦海對論文形成粗略的框架結構,有利於讀者選擇重點。
極為簡要的闡明本文的創新性工作
主要目的還是給讀者加深印象,與文章的結尾相呼應。
總之,序言是論文非常重要的部分,有的研究生不太注重這部分內容,認為只要將自己的研究工作闡述清楚就行,實際上,專家從序言部分就可大體判斷出作者的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了解本研究領域的程度。
2.相關知識和背景導引
論文涉及到不少其他學科和專業的知識,需要預先作些介紹。在介紹相關知識時,應該重點介紹論文中所要用到的部分。例如,在介紹器件時,論文中將要用到的參數、性能等要重點介紹。有的論文在這一部分可能要介紹自己的研究工作,兩者盡量能合理的結合在一起,做到自然合理。所謂的背景導引就是通過所要用到的相關知識引導到自己的研究工作上來。
3.論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這一部分是重點內容,作者要將自己的研究內容闡述清楚,可能會分為2~3個章節,劃分章節時,根據研究工作性質來定,最好根據模塊來劃分,模塊的劃分可以按任務劃分,可以按性質劃分,也可以按結構劃分。例如作者研究的是一個測試系統,就可按結構劃分為硬體模塊和軟體模塊,在每個模塊中又有若干個子模塊,硬體中涉及器件選擇、結構涉及等,軟體涉及結構設計和演算法設計等。在介紹自己研究工作過程中,有的部分是利用現成技術和結果的,有的是自己設計、推導或創造的,一定要描述清楚。不少論文對這一部分介紹的很詳細,分不清那些工作是作者做的,那些工作是引用他人的。也看不出來特色是什麼,能解決什麼問題,該細的部分粗略帶過,該簡要的地方太過冗長。
一般作者至少要用兩個章節來介紹自己的研究工作,包括原理介紹、定理、公式的證明推導等。有的作者可能會用到三個章節完成這部分工作,但不能更多。否則,一方面會使論文太分散,另一方面,作者在一年多的研究時間內也很難做更多的工作。
在這幾個章節的結尾處,要將自己獨立完成的作以工作總結,增加讀者的印象:首先要把思路交代清楚,為了解決什麼問題,才用怎樣的思路;要把概念闡述明白;推導過程要符合邏輯;內容安排要條理清楚。讀者通過閱讀這一部分內容,知道作者想解決什麼問題,怎樣去解決,能否解決,作者要圍繞這個目標去寫論文。
4.驗證結果
我們鼓勵研究生做課題時要結合實際(純理論研究除外),最好能完整的參與課題的全過程,所以最後的結果應和實際對比,接受實際檢驗,鼓勵學生完成實驗驗證,要通過對比數據說明研究成果的實際效用。充實的實驗驗證數據無疑增加了論文的價值,也可給讀者提供應用的範例。在這一部分應該有分析和結論,那怕是不十分完美的驗證結果也是有意義的,因為科學研究本身就是探討的過程。
目前,許多研究工作離不開計算機,用來模擬、模擬、或數據處理等。所以,驗證系統是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
5.結論部分
作為論文的結尾,對論文起總結作用,通過閱讀全文,讀者基本了解了作者所做的工作,結尾主要是再給讀者一個完整的印象,所以,要將主要內容再提綱攜領的復述一下,特別要註明論文的創新點。同時,要自己指出研究工作還需要改進的地方,或者今後繼續努力的方向。實際上,專家在閱讀完論文後,可能已經在腦子里對論文的內容、意義、價值、不足有了基本的印象,通過作者自己的敘述,說明作者對本研究工作還是比較透徹的,成績和不足是心中有數的。另外,結尾部分和序言部分應該有一定的對應性,作者對結尾部分也應充分重視,不要給讀者匆匆收場的感覺。就象一頓宴席,開頭、中間過程都很豐盛,最後一道果盤清淡乏味。
一、提高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效果的有效方法
1.提升教師自身素質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依託寫下水文,提升自身寫作能力,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一方面能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能避免教學中的許多誤區(如最常見的命題作文,命題往往脫離學生的生活);另一方面,「實踐出真知」,老師自己動手,才會懂得評價學生的作文,如果一個題目寫不出,就可以更寬容學生的作品;如果一個題目寫得很好,那講授就有了依據,學生學習也有了方向。這是教學相長的好辦法。在作文教學改革中,教師勤於動筆不僅是言傳身教,更重要的是通過寫下水文,教師能真正體驗寫作規律,在教學中把寫作規律和教學規律更好地結合在一起。
2.點燃學生的寫作興趣
第一,教師在設置作文題目時,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狀況,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這樣學生才會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第二,教師應該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第三,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該范讀優秀的文章,鼓勵學生參加形式多樣的作文比賽,在競爭中讓學生體會到寫作的快樂,從而使學生的寫作興趣得以提高。
3.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為了讓學生輕松、容易地完成寫作內容,教師應該加強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在寫作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寫作題目,使之賦予文章趣味性和生活性,從而讓學生將自己的情感流露於文字之間。引導學生感受生活的趣味,並使之把感情抒發出來,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技能,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協調性強的集體活動,如拔河比賽、足球比賽、踢毽子比賽等等,在活動結束後可要求學生描述對活動的認識,或者是對夥伴的認識,抑或是對集體的認識等等,同時教師在學生寫作時要引導學生多使用修辭手法,從而使文章生動與活潑。
4.引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
課外活動的開展是對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課外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切身體會到的寫作素材,而且能夠讓學生在寫作中流露真情實感、開啟創新思維。如自己坐車回家,自己去看醫生等,通過接觸社會來開啟學生對事物的思考;通過體育比賽活動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通過開展義務勞動,積累勞動的感受和素材;通過游覽名勝古跡,積累學生的游記素材等等,切身融入生活,對學生的寫作水平會有很大的提高。
5.拓寬學生的寫作思路
優秀的作文是具備創造性和真情實感的,小學生寫不出好的作品,主要原因在於學生沒有良好的創造精神、缺乏想像力、知識積累不足、生活體驗不足、情感投入不豐富等。因此,教師在寫作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學生多進行課外閱讀,豐富寫作教學形式,開展形式多樣的語言活動,如詞語接龍、講故事比賽、小型辯論會等,這樣的寫作教學模式不僅可以誘導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在愉悅的環境中豐富學生的知識。同時,教師可以採取分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進行評論和學習,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從別人的文章中感受到寫作的不同思路以及借鑒別人的優美語句,進行加工再創造並恰當地用於今後的寫作中,使自己的寫作思路得以擴寬、知識得以豐富,從而有效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二、結語
綜上可知,教師要結合小學生自身的特點來完善寫作教學,幫助學生樹立寫作的自信心,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在自信與興趣的驅使下主動貼近生活、感受生活,願意表達、善於動筆,為以後的學習和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G. 論文寫作常用研究方法指導
關於論文寫作常用研究方法指導
畢業論文的寫作方法種類比較多,而常用的有調查研究法、定量分析法、實證研究法、文獻研究法。具體選擇方法根據自身論文的專業和學科領域做選擇,文科論文和理工科論文的使用研究方法還是很大區分的,接下來就由我帶來論文寫作常用研究方法指導,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第一種:調查研究法
此研究方法是科學研究之中運用最多的方法之一。它的主要方式有訪談形式、電話調查形式問卷調查形式等,這個是對研究對象進行周密和系統的了解並收集大量的資料進行比較、分析、歸納從而總結出規律性的內容。而這之中問卷調查是運用的極為普遍的,它是以書面形式的問題,通過調查收集得到最為貼切實際的結果然後整理和統計研究。但是此調查研究法的缺點是測試者由於某些原因會對問題作出虛假或者錯誤的回答。
第二種:觀察研究法
這是指研究者根據研究的對象用自己的感官和其他輔助工具去探究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式。科學研究法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計劃性、系統性、重復性。常用的有自然觀察法和設計觀察法。由於人的感官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我們都通過其他現代工具和手段進行研究。如:照相機、錄像機等來輔助觀察。此研究方法的缺點是:時間有局限性、收觀察的對象有限制、受觀察者的本身有限制、觀察法不適用於大范圍調查、只能觀察外部和結構無法觀察到事物的思想和本質。
第三種:實驗研究法
實驗研究方法是研究者通過自然和社會現象和現象之間普遍存在著的一種因果關系的體現。通過控制和變革來發現事物之間的聯系。它的方法有:主動變革實驗、控制實驗、因果實驗。主動變革實驗:觀察者在不幹預研究對象的情況下去認識研究對象來發現問題的存在,而實驗則主動控制條件人為的改變對象的變化過程和存在方式,使得能從科學認知方面得到解釋。控制實驗:藉助各種技術,消除減少各種影響能讓科學無關的東西從而簡化、純化的情況下認識研究對象。因果實驗:用實驗發現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有效工具和必要的途徑。
第四種:文獻研究法
通過採集、整理文獻並對其研究形成事實的科學認知方法,此方法是最古老而又富有科學研究生命力的方法。它是根據研究目標和課題通過文獻獲得資料進行正確全面的研究問題,文獻研究法被利用於各科學科中。它能然跟我們認識到問題的現狀和過去,來幫助確定研究課題。能對研究對象形成初步印象有助於我們進一步觀察和深入。能從現實直接的資料信息中做比較,更能全面的了解研究對象。
第五種:實證研究法
研究者要親自收集觀察對象的信息,為理論假設、檢驗理論假設進行研究,它的特點是具有直接性和鮮明性的。通常運用數理實證研究和案例實證研究這兩種方法,不斷的通過研究客觀的了解世界。通過控制和觀察記錄與此相伴的想像變化來確定條件和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其目的是在於說明自變數與某個因變數的關系。
第五種:定量分析法
通過定量分析法可以使我們對研究對象進一步深化,用科學的方法來解釋科學規律,研究對象的本質把握和關系的理清來預測事物的發展趨勢。
第六種:定性分析法
它是由預測人員對研究對象進行主觀判斷和分析,是從「質」的方面來研究,運用總結和演繹等方法對材料進行思維加工取之精華捨去偽表,這類方法主要適用於一些沒有或不具備完整歷史資料和數據的對象。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有:管理人員的判斷、專家的意見、銷售人員的估計、顧客調查和市場測試、小組討論、集合意見法、德爾菲法、質—量分析法、吸引力指數。
第七種:跨學科研究法
通過現有的科學理論對課題進行綜合研究,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交叉研究法」。目前我們有2000多種學科,而學科的劃分還在不斷的加劇中,同時各個學科之間的聯系也更加精密。在語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統一化的趨勢。
第八種: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是指對某一個對象進行較長時間連續性的研究從而得出其行為變化發展的過程,這種研究方法就是我們所說的案例研究法。基本類型有:個人調查、團體調查、問題調查。此個案研究方法特徵有:研究對象的典型性、研究過程的深入性、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
第九種:功能分析法
它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象的一種方式,是社會調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通過社會現象說明怎麼滿足社會需求的一個系統,用來解釋社會現象。它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結合,從而分析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一種方式。
第十種:數量研究法
它也被稱為「統計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通過對研究對象的規模、速度、范圍、程度等數量關系進行研究從而得出事物之間的關系、變化規律、發展來達到研究對象的正確理解和預測方式。
第十一種:模擬法(模型方法)
模擬法和類比法很相似。就是在實驗室里先設計出於某個被研究現象或過程(即原型)相似的模型,然後通過模型間接的研究原型規律性的實驗方法。模擬法可分為物理模擬和數學模擬兩種。
第十二種:探索性研究法
這個是高層次的科學研究方法,它是用我們已知的信息知識通過自己探索和創新得出新穎獨到的理論和成果。
以上是幾種常見的論文寫作研究方法,當然還有其他各種研究方法了。實際也是要根據你自己的個人情況合理選擇方法從而更好的完成自己的畢業論文。
拓展資料:
關於論文寫作注意事項
科學研究的基本要求是研究結果能夠被重復,而快速判定結果能否被重復的途徑就是作者所描述的材料與方法。因此,當論文提交給同行評議時,審稿人通常會十分關注並仔細閱讀「材料與方法」部分。如果評審人對作者是否採取了正確可行的研究方法或技術、或實驗能否被重復高度懷疑,就會建議退稿,而不管研究結果是如何地激動人心。因此,材料與方法的表達至關重要。
材料與方法的寫作要點如下:
1.對材料的描述應清楚、准確通常先對材料做概述,然後再詳細描述材料的結構、主要成分或重要特性、設備的功能等。
材料描述中應該清楚地指出研究對象(樣品或產品、動物、植物、病人)的數量、來源和准備方法。如果採用具商標名的儀器、化學試劑或葯品時,還應包括對儀器進行精確的技術說明,並列出試劑或葯品的主要化學和物理性質;有些甚至要求儀器和樣品製造商的名稱及所在地。
對於實驗材料,應採用國際同行所熟悉的'通用名,盡量避免使用只有作者的本國同行才知道的專門名稱。然而,如果已知有不同特性的產品,並且相互間有重要差別,如特定的微生物媒介(microbiological media),就需要使用商標和製造商的名稱(商標名的首字母應大寫,如:Teflon),以示與通用名的區別,並將通用的描述緊接在商標名之後,如Kleenex facial tissues。
實驗用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應准確地標識出(通常按屬、種和世系名列出),並說明其來源和特殊性質(年齡、性別、遺傳學和生理學狀態)、抽樣的要求或標准等。
當需要描述多種微生物的種屬或化合物的來源和特性時,可採用列表的形式;否則,在正文、表注或圖注中簡單描述即可。
如果研究對象是人(志願者或病人),則應特別注意擬投稿期刊的具體要求,應交代研究對象的選擇標准,並根據情況兼顧一般性的重要統計特徵(年齡、性別和身體狀況),以及其他與論文主題相關的統計信息(如體重、身高、種族等)。
2.對方法的描述要詳略得當、重點突出方法即描述「研究是如何開展的?」。通常按研究步驟的時間順序描述方法,其內容包括:實驗環境或條件(如溫度、電壓、輻射、特殊的光線等);研究對象選擇的方法;選用特定材料、設備或方法的理由;實驗程序;所應用的統計分析方法等等。如果沒有時間順序,就按重要性程度描述實驗步驟。
在「方法」的描述中應給出足夠的細節信息以便讓同行能夠重復實驗,避免混入有關結果或發現方面的內容。必要時,應該完整地描述選擇某種特定方法的理由。如果方法新穎、且不曾發表過,應提供所有必需的細節;如果所採用的方法已經公開報道過,引用相關的文獻即可,如果報道該方法期刊的影響力很有限,可稍加詳細地描述。
對數據統計分析方法的詳細描述通常表明作者是新近設計或獲得該方法,並且作者認為讀者需要這種解釋;普通的統計方法無需評論或解釋;先進或不常見的統計方法需要適當引用文獻。
如果要描述的內容較多,可按層次使用子標題,並盡可能創建與結論中內容相「對應」的子標題,這種寫法可保持文章內部的一致呼應,並且讀者也可很快了解某特定方法和與其相關的結果。
;H. 圖書對科學研究和論文寫作有什麼作業
圖書在科學研究中的主要作用:為科學研究提供依據和參考價值。
I. 論文寫作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論文寫作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論文吧,論文是一種綜合性的文體,通過論文可直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能力和專業基礎。你所見過的論文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論文寫作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研究的循環思維方式
二、研究的路徑
三、研究的分析方法
四、研究過程的設計與步驟
五、對傳統研究思維模式的再思考
在我們指導研究生寫論文的過程中,甚至於我們自己從事課題研究時,不禁讓我們思考一系列有關研究的基本問題。例如,我們為什麼要寫論文?我們為什麼要做研究?在我們探討論文寫作的過程中,我們是為了完成論文本身的寫作,還是完成一個研究過程?寫論文與做研究之間有什麼聯系與區別?如果論文寫作應該反映一個研究過程,那麼研究過程應該是什麼樣的?我們用什麼樣的方法進行研究?我們發現這些問題的解決,對指導研究生的論文寫作有非常大的幫助。因此,本文就以我個人在從事教學課題研究和指導研究生完成論文中總結的一些有關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的問題與大家交流共享。歡迎大家參與討論。
世界上無論哪個領域都存在許多未知的事物,也存在著許多未知的規律。我們研究者的.主要任務就是要不斷地從大量的事實中總結規律,將之上升到可以指導實踐的理論。然而理論也並不是絕對的真理,它也要在實踐中不斷地被修正,因此,就會有人對理論的前提和內容進行質疑,並提出新的猜想和新的思維。新的猜想和新的思維又要在實踐中進行驗證,從而發展和完善理論體系。我們探求未知事物及其規律就需要有研究的過程。這個過程,我們稱之為研究的循環思維方式(Research Cycle)。用概念模型來表述就是:
Facts—Theory—Speculation
事實——理論——猜想
上述從「事實」到「理論」,再進行「猜想」就構成了一般研究的思路。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員既要側重從事實到理論的研究過程,也同時在研究中要有質疑和猜想的勇氣。而這一思路並不是一個終極過程,而是循環往復的過程。當猜想和質疑得到了事實的證明後,理論就會得到進一步的修正。
上述研究的循環思維方式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理論與實踐關系中理論來源於實踐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嚴密的邏輯思維過程(Thought Process)。通常被認為符合科學規律,而且是合理有效的邏輯思維方法為演繹法(Dection)和歸納法(Inction)。這兩種邏輯思維方式應該貫穿研究過程的始終。
另外,從知識管理角度看研究的過程,在某種意義上,研究的過程也可以被理解為,將實踐中的帶有經驗性的隱性知識轉化為可以讓更多的人共享的系統規律性的顯性知識。而顯性知識的共享才能對具體的實踐產生普遍的影響。研究者除了承擔研究的過程和得出研究的結論之外,還要將這一研究的過程和結論用恰當的方式表述出來,讓大家去分享。不能進行傳播和與人分享的任何研究成果,對社會進步都是沒有意義的。
我們認為,研究人員(包括研究生)撰寫論文就是要反映上述研究過程,不斷探索和總結未知事物及其規律,對實踐產生影響。我們強調,論文的寫作不是想法(idea)的說明,也不僅是過程的表述。論文的寫作要遵循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步驟,在一定的假設和前提下,去推理和/或驗證某事物的一般規律。因此,對研究方法的掌握是寫好論文的前提條件。
研究的路徑(Approaches)是我們對某事物的規律進行研究的出發點或者角度。研究通常有兩個路徑(Approaches):實證研究和規范研究。
實證研究(Empirical Study)一般使用標準的度量方法,或者通過觀察對現象進行描述,主要用來總結是什麼情況(what is the case)。通常研究者用這種研究路徑去提出理論假設,並驗證理論。規范研究(Normative Study):是解決應該是什麼(what should be)的問題。研究者通常是建立概念模型(Conceptual Model)和/或定量模型(Quantitative Model)來推論事物的發展規律。研究者也會用這種路徑去建立理論規范。
我們認為,上述兩種研究的路徑不是彼此可以替代的關系。二者之間存在著彼此依存和相輔相成的關系。對於反映事物發展規律的理論而言,實證研究與規范研究二者缺一不可,前者為理論的創建提供支持和依據;後者為理論的創建提供了可以遵循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思路。
針對上述兩個路徑,研究過程中都存在著分析(Analytical)過程,也就是解釋為什麼是這樣的情況(Explaining why the case is as it is),而分析過程就需要具體的研究分析方法來支持。
然而,更多的學者傾向認為,定量與定性的方法問題更多的是從分析技術上來區別的[3]。因為,任何的研究過程都要涉及數據的收集,而數據有可能是定性的,也有可能是定量的。我們不能將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對立起來。在社會科學和商務的研究過程中既需要定量的研究分析方法,也需要定性的研究分析方法。針對不同的研究問題,以及研究過程的不同階段,不同的分析方法各有優勢。兩者之間不存在孰優孰劣的問題。對於如何發揮各自優勢,國外的一些學者也在探索將兩者之間的有機結合[4]。
因此,定性分析方法是對用文字所表述的內容,或者其他非數量形式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的方法。而定量分析方法則是對用數量所描述的內容,或者其他可以轉化為數量形式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的方法。一項研究中,往往要同時涉及到這兩種分析方法[5]。定性分析是用來定義表述事物的基本特徵或本質特點(the what),而定量分析是用來衡量程度或多少(the how much)。定性分析往往從定義、類推、模型或者比喻等角度來概括事物的特點;定量分析則假定概念的成立,並對其進行數值上衡量[6]。
定量分析的主要工具是統計方法,用以揭示所研究的問題的數量關系。基本描述性的統計方法包括:頻數分布、百分比、方差分析、離散情況等。探索變數之間關系的方法包括交叉分析、相關度分析、多變數之間的多因素分析,以及統計檢驗等。定量研究之所以被研究者所強調,是因為定量分析的過程和定量結果具有某種程度的系統性(Systematic)和可控性(Controlled),不受研究者主觀因素所影響。定量分析被認為是實證研究的主要方法。其優勢是對理論進行驗證(Theory Testing),而不是創建理論(Theory Generation)。當然,相對自然科學的研究,社會科學和商務研究由於人的因素存在,其各種變數的可控性被遭到質疑,因此,定量分析被認為是准試驗法(Quasi—experimental approach)
;J. 論文寫作的技巧與書籍推薦(2020年版)
【媒體及名人推薦】
你一定要閱讀此書,它讓你情不自禁地嘗試學術寫作。
——⸺布賴恩•博伊德(紐西蘭奧克蘭大學教授)
索德的方法打破舊有常規,令人耳目一新,為百般掙扎的學者們提供了巧妙的、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
——《 高等教育紀事報》
本書依照學位論文章節與格式,提供論文寫作的「通關密碼」,一方面期能增進大學生,尤其是研究生論文寫作的研究素養,另一方面則希望能減輕指導教授不必要的工作負擔。作者以指導學生論文寫作的理論與實際經驗,本著「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同情理解」,特別從協助學生的觀點,分享論文寫作的「錦囊妙計」,針對論文寫作學術之旅的「迷宮關卡」之各種迷障歧途與苦海困境,提供可明智脫離苦海困境的「通關密碼」。研讀本書後,學生們將可「如獲至寶」,立即增強論文寫作的研究素養,了解論文寫作學術之旅的全部旅程,預知論文寫作的六道「迷宮關卡」及可脫離「迷宮關卡」的六組「通關密碼」,並經由論文寫作學術之旅的「首部曲」與「練習曲」之修練,活用論文寫作學術之旅的「通關密碼」,而能早日脫離各種迷障歧途與苦海困境,順利通過論文寫作學術之旅的考驗,榮登學術研究殿堂。
本書可說是論文寫作的葵花寶典,也可說是論文寫作隨身修練的武功秘笈,同時也是論文寫作學術之旅必攜的旅遊指南,本書含括各種論文寫作不可不知的過關致勝錦囊,如同諸葛亮給趙子龍救劉備的「錦囊妙計」,非常適合作為各大學、研究所開設論文寫作、研究方法、書報討論、專題研究及獨立研究等課程與教學之參考用書。
《學術論文撰寫與發表》根據筆者長期從事科學研究和學術期刊工作的經驗,並結合前人的經驗和著述,系統介紹了科技學術論文撰寫與發表的相關知識、實際寬謹過程、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項等。內容主要涉及文獻資料搜集與整理、研究報告和文獻綜述的寫作技巧、電子稿件製作技術、投稿訣竅等。
法學論文寫作,有普遍的規范和共通的方法。本書作者在英國讀書寫論文時,曾在名梁梁師指導下受過專門的學術訓練,此後在《中國社會科學》做過編輯,對於論文寫作有深入的了解。
本書分選題、文獻、調查、論證、部件、行文、倫理七個部分,每部分從學生最常見的問題入手,用通俗易懂且輕松有趣的 語言,用詳實的例子,細致講解了法學論文的寫作。本書對於法學本科、研究生以及博士生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本書面市後,將會成為最為實用和貼心的論文寫作指南。
《語言文學專業學術論文寫作導引》在論述了語言文學專業學術論文寫作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重點對語言文學專業的分支學科如文藝學、中國古代文學論、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語言學、語文教學論等學科學術論文的寫作方法與技巧進行了詳細的闡述,為學習者提供理論和實踐上系統而實在的指導,以使通過訓練將掌握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史學論文寫作教程》是專門針對歷史學專業本科生如何寫作規范論文的教材。教程從史學論文的選題入手,按照論文的構成要素,分章對論文的標題、摘要、關鍵詞、引言、正文、結語進行詳細的論述,就如何寫作規范的論文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講解。教程最大特點是通過豐富、翔實的案例來具體說明「如何寫」,所講的方法大都是從這些案例中推導出來的,清晰明白,易於學生理解和接受,體例完全不同於以往的文科論文寫作教程。教程所舉之例皆從學者新近發表的文章中選取。為了尊重知識產權,教程使用的範文皆為西北師大歷史系教師的論文。教程還對論文寫作經常混淆的注釋與參考文獻做了對比說明,有利於初學者較好地掌握不同的注釋方法。最後,教程就如何應對畢業論文的答辯作了介紹,並將《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標點符號用法》等內容附後。本教材由田澍在多年教學實踐基礎上編寫完成。
《文學解讀和論文寫作:指南與範例》(第7版)涉及文學解讀和闡釋性寫作的各種關鍵環節,從基本功到高級的文學批評,從涉及文學閱讀的簡單的「人之常情」到復雜的文學解讀類論文,幾乎面面俱到,是一本關乎人文訓練的有效指南。書中配有練習,每章後慎渣基面都有「關於……的清單」,清清楚楚地確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步驟和規則,並且提供了大量範例。
This book is designed to enable non-native English speakers to write science research for publication in English. It is a practical, user-friendly book intended as a fast, do-it-yourself guide for those whose 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 is above intermediate. The approach is based on material developed from teaching graate students at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and has been extensively piloted. The book guides the reader through the process of writing science research and will also help with writing a Master's or Doctoral thesis in English. Science writing is much easier than it looks because th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are conventional. The aim of this book is to help the reader discover a template or model for science research writing and then to provide the grammar and vocabulary tools needed to operate that model. There are five units: Introction, Methodology, Results, Discussion/Conclusion and Abstract. The reader develops a model for each section of the research article through sample texts and exercises; this is followed by a Grammar and Writing Skills section designed to respond to frequently-asked questions as well as a Vocabulary list including examples of how the words and phrases are to be used.
作者: Kate L. Turabian
A little more than seventy-five years ago, Kate L. Turabian drafted a set of guidelines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how to write, cite, and formally submit research writing. Seven editions and more than nine million copies later, the name Turabian has become synonymous with best practices in research writing and style. Her "Manual for Writers" continues to be the gold standard for generations of college and graate students in virtually all academic disciplines. Now in its eighth edition, "A Manual for Writers of Research Papers,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has been fully revised to meet the needs of today's writers and researchers. The Manual retains its familiar three-part structure, beginning with an overview of the steps in the research and writing process, including formulating questions, reading critically, building arguments, and revising drafts. Part II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citation practices with detailed information on the two main scholarly citation styles (notes-bibliography and author-date), an array of source types with contemporary examples, and detailed guidance on citing online resources. Authoritative guidance on all matters of style, updated to reflect "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 sixteenth edition. Thorough coverage of scholarly citation: standard practices, an expanded array of digital sources, and hundreds of new examples. Comprehensive guidelines - vetted by dissertation officials nation-wide - for formatting research papers,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and preparing them for submission. The final section treats all matters of editorial style, with advice on punctuation, capitalization, spelling, abbreviations, table formatting, and the use of quotations. Style and citation recommendations have been revised throughout to reflect the sixteenth edition of "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 With an appendix on paper format and submission that has been vetted by dissertation officials from across the country and a bibliography with the most up-to-date listing of critical resources available, "A Manual for Writers" remains the essential resource for students and their teachers.
As a scientist, you are a professional writer: your career is built on successful proposals and papers. Success isn't defined by getting papers into print, but by getting them into the reader's consciousness. Writing Science is built upon the idea that successful science writing tells a story. It uses that insight to discuss how to write more effectively. Integrating lessons from other genres of writing with those from the author's years of experience as author, reviewer, and editor, the book shows scientists and students how to present their research in a way that is clear and that will maximize reader comprehension.
The book tak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using the principles of story structure to discuss every aspect of successful science writing, from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a paper or proposal to indivial sections, paragraphs, sentences, and words. It begins by building core arguments, analyzing why some stories are engaging and memorable while others are quickly forgotten, and proceeds to the elements of story structure, showing how the structures scientists and researchers use in papers and proposals fit into classical models. The book targets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a paper, explaining how to write clear and professional sections, paragraphs, and sentences in a way that is clear and compelling. The ideas within a paper should flow seamlessly, drawing readers along. The final section of the book deals with special challenges, such as how to discuss research limitations and how to write for the public.
Writing Science is a much-needed guide to succeeding in modern science. Its insights and strategies will equip science students, scientists, and professionals across a wide rang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fields with the tools needed 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哥倫比亞大學教師三十年教學經驗錘煉而成,
人手必備的實用寫作寶典,二百餘個寫作模板即學即用
………………
※編輯推薦※
如何在最緊急的情況下,快速寫出一封能切實解決問題的商務致歉信?如何在毫無准備的情況下,順利寫出一篇精彩而鼓舞人心的演講稿?如何在阻力重重的環境中,輕松寫出一份讓人過目不忘的簡歷?無論你打算寫什麼,本書都給出了最簡單、直接的建議,明確每種文體的特點、合理規劃寫作路徑、精準掌握讀者的心理,本書將顛覆你的寫作思維,重塑你的寫作習慣!
………………
※媒體推薦※
這是一本絕對實用的寫作指南。如果你在工作或生活中需要用文字傳遞信息,那毫無疑問,你需要這本書。
——伯恩特·施密特 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教授
必須說,這是一本值得擁有的參考書!對寫好商業郵件、投訴信、道歉信等等方面,布朗提供了簡單而直接的建議。在每個案例旁加上「怎樣做」和「不要做」版塊的確相當有用。
——娛樂周刊
勞拉·布朗寫出了一本終極寫作指南,旨在讓你的寫作變得更簡潔凝練、更有說服力,更具溝通性。學生、商務人士,甚至是經驗豐富的專業作家都應該隨時帶著這本書,它和字典、辭典同等重要。
——米歇爾·斯內爾 文學代理人,作家
《完全寫作指南》是在這個數字通信如此發達的時代中,我所看到的第一本指向寫作核心的書。書中的講解適合每一個人。
——瑪麗·奧爾森 數字商務設計與開發先鋒
作為一個有三十年教學經驗的寫作教師,我非常了解年輕寫作者們的需求。勞拉·布朗回答了最困難的問題:關於怎樣開始寫作,怎樣針對目標讀者調整技藝,怎樣充實簡單的內容,怎樣精通表達與辯論。
——羅傑·馬赫妮 帕薩迪納市立學院助理教授
………………
※內容簡介※
希望投資人資助你開展一個特別項目,應該怎樣寫一封具有說服力的電子郵件?准備申請大學,如何才能寫出一篇引人注目的自我陳述?同事的母親去世了,怎樣用最好的方式表達你的哀悼之情?
無論科技多麼進步,即時通訊變得多麼快速便捷,用文字進行交流和表達永遠是現代人必須掌握的技能。但不可否認的是,很多人在攤平稿紙、打開電腦准備「寫作」的時候,卻常常感到思維混亂,不知從何開始。
這本《完全寫作指南》告訴我們,只要思路清晰、流程順暢、有好的方法和習慣,寫作並不是困難的事。本書從寫作的核心——寫作思維入手,分析每一種實用寫作的思維要點,以讀者的角度反觀寫作的關鍵。按照作者所精心規劃的寫作流程,只要經過「確定寫作目標、深度了解讀者、展開頭腦風暴、組織結構、打初稿、修改」這六個步驟,無論多棘手的寫作難題,都能夠得到順利解決。通過閱讀本書,讀者能真正學會如何進行清晰、簡潔、得體的寫作。同時,本書更總結了二百多個方便參照、易於使用的寫作模板,囊括了工作、學習、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隨查隨用,讓你真正做到「從提筆就怕到什麼都能寫」。
Covering the writing waterfront-from basics on verb tense to the value of forming a "support group"-Poynter Institute vice president Clark offers tips, tricks and techniques for anyone putting fingers to keyboard. The best assets in Clark's book are in the "workshop" sections that conclude each chapter and list strategies for incorporating the material covered in each lesson (minimize adverbs, use active verbs, read your work aloud). Though some suggestions are classroom campy ("Listen to song lyrics to hear how the language moves on the ladder of abstraction" and "With some friends, take a big piece of chart paper and with colored markers draw a diagram of your writing process"), Clark's blend of instruction and exercise will prove especially useful for teachers. One exercise, for instance, suggests reading the newspaper and marking the location of subjects and verbs. Another provides a close reading of a passage from The Postman Always Rings Twice to look at the ways word placement and sentence structure can add punch to prose. Clark doesn't intend his guide to be a replacement for classic style guides like Elements of Style, but as a companion volume, it does the trick.
Research Methodology
作者: Bora Pajo
A complete course in the art of writing and an essential reference for any working or would-be writer of any kind. Step-by-step it shows how to come up with ideas, get past writer's block, create an irresistible opening, develop an effective style, choose powerful words and master grammar, rewrite, and much, much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