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冊實驗教材的教學內容主要有: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小數的初步認識,位置與方向,面積,年、月、日,簡單的數據分析和平均數,用數學解決問題,數學廣角和數學實踐活動等。對於這些教學內容的編排和處理,以整套實驗教材的編寫思想、編寫原則等為指導,體現了前幾冊實驗教材同樣的風格與特點,所以本冊實驗教材仍然具有內容豐富、關注學生的經驗與體驗、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鼓勵演算法多樣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體現開放性的教學方法等特點。
數與代數方面
1、本冊實驗教材有兩個單元的計算教學內容──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根據《標准》規定這些內容是第一學段學生要學習的最為復雜的計算知識,所用時間也比較多,大約占本冊教學時間的三分之一(19課時),因此仍然具有這樣幾個特點:
(1)精心設計教學順序,加大教學的步子,留給學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間(如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教學,從現行教材的17課時減少為13課時,例題也從16個減少為9個);
(2)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獲得對筆算過程與算理的理解,不出現文字概括形式的計演算法則;
(3)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理解計算的意義和作用,培養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良好的數感;
(4)加強估算教學,使學生掌握估算的方法和體會估算的作用,
(5)這一冊教材更突出地體現了:將計算作為解決問題的一個組成部分進行教學,讓學生進一步體會計算是幫助人們解決問題的工具,逐步形成──面對具體問題,先確定是否需要計算,再選擇合適的計算方法(口算、估算、筆算等),最後應用計算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這樣一種思維方法。這樣,不僅能使學生較好地理解計算的意義,形成靈活選擇計算方法的能力,發展起良好的數感;而且也能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碧銷樣性,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計算教學的每一例題都有現實的問題情境,大都展示了多種計算方法;
2、第二單元「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例題、習題的編排上學生接受起來吃力。如,例3和例2跨度太大,學生較難適應。
(1)教材為什麼改變了原來的編排,減少了例題?
《數學課程標准》在第一學段「數與代數」內容標准中規定,「能計悔緩游算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哪飢。在《《教學大綱》中要求學生「掌握一位數乘、除多位數的筆演算法則,能夠比較熟練地計算」。可見《數學課程標准》與《教學大綱》相比,降低了筆算的復雜性與熟練程度。*
我們在整套教材「計算教學內容」的編排上注意體現《數學課程標准》的基本理念,注重培養學生靈活的計算能力,發展學生的數感。在本冊教材中「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這個單元里,精心設計教學順序,加大教學的步子,從原通用教材的17課時減少為13課時,例題也從16個減少為9個,留給學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間;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獲得對筆算過程與算理的理解;加強估算。
(2)例3和例2跨度較大,如何進行教學?
例3從整理照片為素材引出除法算式238÷6,然後呈現了兩個學生估算和筆算的過程,一方面注意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另一方面體現估算、筆算各自不同的特點。這個例題裡面難點比較集中,估算與筆算同時出現,要進行比較;被除數的最高位不夠商1;除不盡,有餘數。在教學例3時,可先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如果大多數學生都有困難,教師可增加「一位數除三位數(商是兩位數能整除)」的題目,在學生突破了「被除數的最高位不夠商1」這個筆算難點之後,再呈現例3。
3、計算教學中處理好兩個問題
(1)算理直觀與演算法抽象
(2)解決問題與技能的形成
4、有關第七單元「小數的初步認識」的問題。
(1)與四年級下冊「小數的意義與性質」太重復,教材為什麼安排「小數的初步認識」這一單元?
《數學課程標准》在第一學段「數與代數」內容標准中規定,「能認、讀、寫小數」及「一位小數的加減運算」,所以我們本冊安排了「小數的初步認識」這一單元。
教材在編排這一部分內容時,充分利用了小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創設了較為豐富的,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數的含義,並以元、角、分等常用計量單位的知識為學習小數認識和計算的形象支撐,到以後系統學習小數時,再作抽象。
(2)在教學中如何把握要求?
教師在教學本單元時,在把握教學要求注意以下三點。一是本單元不要求離開現實背景和具體的量,抽象地討論小數。二是小數的認、讀、寫,限於小數部分不超過兩位的小數。三是簡單的小數加減法原則上限於一位小數,並且是結合元、角進行計算。
(3)例1學生掌握起來有困難,如何進行教學?
例1是教學一位小數、兩位小數的含義及寫法。雖然教材設計了米、分米、厘米這一學生熟悉的素材,但由於學生只是通過比較直觀的方式初步認識了分數,如果僅從長度單位間的進率讓學生來思考小數的含義,對學生來說還是比較抽象的。所以,教師在教學時,可以藉助一些直觀的方式幫助學生來理解。例如,有的教師創設卡通動物(身高1分米)和積木塊(厚1厘米)比高矮的場景,並用米尺進行測量。這樣就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直觀、形象的支撐,避免了僅從抽象的關系去思考。而且,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反過來思考「0.1米等於多少分米」「0.01米等於多少厘米」,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小數含義的理解。
5、有關第四單元「年月日」的教學建議。
(1)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景中感受時間。
由於年、月、日都是較大的時間單位,讓學生理解一年或者一個月的時間有多長需要藉助一定的想像力。為了幫助學生建立較長的時間觀念,教材選用了許多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素材,如一些有意義的日子: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北京申奧成功等日子,生活中處處可見的年歷、月歷。練習十二中讓學生製作月歷,小組猜生日活動等等。教學時,教師就要充分運用這些素材,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對事件與時間關系的體驗,逐步建立較長的時間觀念。
2.為學生創設自主建構知識的活動和思考空間,放手讓學生探究。
年、月、日和24時計時法是在時、分、秒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但是年、月、日之間的關系更加復雜,學生雖然在實際生活中有了一些感性的認識和經驗,但是缺乏清晰的認識和數學思考的過程。因此,為了使學生更好的了解年、月、日之間的關系,教材內容的設計注意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主動建構知識的平台,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和探索性的學習活動,如觀察年歷時,讓學生思考「一年有幾個月」等問題,通過觀察鍾面探索外圈和內圈的關系等等。引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等方式來了解年、月、日之間的關系和24時計時法。
3.重視直觀教學,充分發揮鍾表模型等教具、學具的作用。
由於學生平時很少使用24時計時法,因此在用24時計時法表示下午幾時或晚上幾時時,學生往往感到不太習慣。教學時,應加強對鍾面的觀察,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一日時針正好走兩圈,體會鍾面外圈與內圈的數的關系,讓學生積累豐富的表象,學習24時計時法。在教學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時,讓學生通過觀察鍾面和直觀演示,從出發時刻開始,轉動分針到到達時刻
空間與圖形方面
傳統的小學幾何教學側重於常見幾何圖形的認識和長度、面積、體積的計算,而這些內容的教學對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無論在學習素材方面還是在實踐操作方面都顯不夠。本冊實驗教材關於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內容,安排了「位置與方向」「面積」兩個單元。
「位置與方向」的編排,教材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創設了豐富的便於操作的實踐活動情境,使學生親身體驗方位的知識,感受方位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例如,學生到操場上學習辨認東、南、西、北等八個方向的活動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中,在觀察、描述和交流的過程中體驗方位的知識。又如,教學簡單的路線圖時,教材呈現了在某一街區「學生問路」的情境,讓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從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餘三個方向,描述行走的路線。在這些現實的實踐活動中,學生一方面獲得了豐富的有關空間方位的感性經驗,另一方面通過自主探索獲得對知識的理解。
「面積」的編排,與傳統教學比較,突出的變化是加強了探索性,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例如,面積單位的教學,教材首先讓學生理解引進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設計了一系列「矛盾沖突」:兩個長方形靠觀察很難看出哪個大──由於它們的形狀不同,用重疊的方法也很難比較出大小。從而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促使學生嘗試用間接比較方法,即用其他圖形作標准來比較。通過親身體驗與討論交流,學生發現「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要用統一的面積單位來量」。接著教材進一步啟發學生探索「用什麼樣的圖形表示面積單位比較合適」,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發現「選用正方形測量比較方便。」進而自然地引出面積單位的教學。
1、有關第一單元「位置與方向」的教學問題。
[1]教材中為什麼要安排這一內容?
《數學課程標准》在第一學段的「空間與圖形」內容標准中規定,「在東、南、西、北和東北、西北、東南、西南中,給定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辨認其餘七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繪物體所在的方向;會看簡單的線路圖」。我們根據《數學課程標准》的規定在本冊教材中安排了「位置與方向」這個單元。
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東、南、西、北等方位概念是比較抽象的,學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柱和豐富的表象積累。因此,教材在這部分內容編排上有以下幾點考慮。
⑴ 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上、下、前、後、左、右的方位知識設計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掌握本單元內容。
⑵ 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創設了許多既符合這一階段兒童認知特點又便於操作的活動情境,使學生一方面親身體驗方位的知識,另一面又體會到方位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2]「位置與方向」比較脫離學生的生活經驗,不好上,如何更好地進行教學?
這些方位概念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確實比較抽象。而且由於地域的因素,有些學生在生活中也沒有相應的經驗支撐。因此,在教學時要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創設大量的活動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使學生在觀察、操作、想像、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數學活動中,豐富對方位知識的體驗,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支柱和豐富的表象積累。
例如,在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時,就可以把學生帶到操場上,讓他們面向太陽升起的方向,確定東方,再與前、後、左、右這幾個基本空間方位相聯系:明確後面是西,左手指向北,右手指向南,認識四個方向。通過這樣一個簡單的操作活動,就讓所有的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利用已有的基本空間方位知識(前、後、左、右)為基礎,與新知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建立了聯系,獲得了對新知識的理解。
2、第六單元「面積」題中,出現平方千米、公頃學生理解起來比較費勁,希望後移。
(1)教材為什麼在六冊安排「平方千米、公頃」這一內容?教材是如何處理的?
《數學課程標准》在第一學段的「空間與圖形」內容標准中規定「體會並認識面積單位(厘米2、米2、千米2、公頃)」。在原通用教材中,這一內容是安排在六年制第七冊。我們根據《數學課程標准》的規定將此內容提前到第一學段的最後一個學期,也就是本冊教材中進行安排。教材在編排中,以學生對體育場的廣闊面積的感性認識為基礎,幫助學生認識和理解這兩個較大的土地面積單位,並且考慮到學生尚未學習100×100、1000×1000等計算,所以平方千米、公頃與平方米之間的進率不要求學生推算,只是介紹1公頃、1平方千米的具體規定。
(2)如何幫助學生理解這兩個土地面積單位?
「公頃」和「平方千米」這兩個土地面積單位比較大,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形成表象確實有些因難。在教學中,可以先帶領學生到操場進行實地測量,量出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讓學生看一看1公頃的土地有多大,以便使學生對1公頃有多大形成明確的表象。再結合學生熟悉的場地,如教室的面積一般是50平方米,200個教室的面積大約是1公頃,通過學生的想像,加深學生對「公頃」這個土地面積單位的認識。在使學生明確了邊長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千米之後,教師可以在學生對1公頃形成了表象之後,讓學生想像一下100塊1公頃的土地,就是1平方千米大。幫助學生建立面積的概念。
統計知識方面
加強了對統計作用的進一步認識及對平均數在統計學意義上的理解。
1、有關第三單元「統計」的問題
(1)為什麼從一年級下冊開始,幾乎每一冊書中都安排統計的內容?
《數學課程標准》在第一學段「統計與概率」內容標准中規定「在本學段中,學生將對數據統計過程有所體驗,學習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的方法,能根據統計結果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而要使學生形成統計觀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讓他們真正投入到統計的全過程。**因此,我們根據《數學課程標准》的精神,從一年級開始安排統計知識的教學,以後的各年級都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安排了統計的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了大量日常生活中各種各樣的例子,讓學生在經歷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數據的過程中加深對有關概念、以及統計的意義和作用的理解,逐步形成統計觀念。
(2)本冊「統計」中認識橫式統計圖,與認識豎式統計圖在其他要求上沒有太大的區別,因此感到這樣的內容安排過長,可以在二年級統計知識的教學中,使學生對豎式統計圖與橫式統計圖比較觀察,更容易理解。
在本冊的「統計」這一單元里,我們安排的「簡單的數據分析」這一小節,除了要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學習新的統計知識(了解不同形式的條形統計圖)之外,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結合實際問題,進一步教學根據統計圖表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斷。本單元主要是通過這樣一個素材作載體,把數據分析與解決問題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再一次經歷統計的全過程,更好的理解統計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統計觀念。
解決問題方面
本冊實驗教材作為第一學段的最後一部分教學內容,仍然注意將解決問題的教學融合於各部分內容的教學中,同時在「解決問題」和「數學廣角」單元以及數學實踐活動中,加強了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和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的教學,使學生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1、第八單元「解決問題」,練習形式過於活,學生對於兩步計算不是很熟悉,形式過多更難以把握。
(1)為什麼安排這一單元?教材是如何處理的?
《數學課程標准》在第一學段對「解決問題」的教學目標是:「能在教師引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了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有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體驗。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對第一學段的學生而言,首先是能夠從日常生活中「看到」一些數學現象,其次是能夠運用基本的數學知識去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我們根據《數學課程標准》的精神,將解決問題的教學融合於各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本冊書中專門將「解決問題」安排一個獨立的單元,教材安排了需要應用乘除法知識解決的實際問題,並呈現了不同的演算法。在相應的練習中,教材設計了豐富多彩的現實素材,如體育鍛煉、貨物裝車、公園購票、集體租船等等。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充分的解決問題的經驗,了解數學的廣泛應用,逐步形成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的思維習慣,並且為使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提供了有效而豐富的資源。
(2)教學應注意哪些問題?
學生在二年級學習時,已經會用表內乘、除法以及加、減法解決簡單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本單元提供的需要用兩步計算解決的實際問題,選材范圍擴大了,提供的信息數據范圍擴大了。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創設的豐富的解決問題的資源空間,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經驗和生活經驗,並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立足於讓學生自主收集、理解數學信息,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廣角
1、在本冊實驗教材的「數學廣角」單元中,安排了簡單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換思想的教學。這些數學思想方法不僅有著廣泛的應用,而且是今後進一步學習數學的基礎。
2、教學建議
適當把握教學要求。
集合和等量代換的理論都是比較系統、抽象的數學思想方法,在這里,只是讓學生通過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題材初步體會這兩種思想方法,為後繼學習打下必要的基礎,學生只要能夠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就可以了,教學時老師不要使用集合、集合的元素、基數、交集、並集、等量代換等數學化的語言進行描述。
實踐活動方面
本冊教材根據學生所學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安排了兩個實踐活動――「製作年歷」和「設計校園」。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或有現實背景的活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體會探索的樂趣和數學的實際應用,感受用數學的愉悅,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實踐能力。
⑵ 人教版六年級數學教學中的學科思想有哪些
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人教版)教學計劃教材分析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位置,分數乘法,分數除法,圓,百分數,統計,數學廣角和數學實踐活動等。在數與代數方面,教材安排了分數乘法、分數除法、百分數三個單元。分數乘法和除法的教學是在前面學習整數、小數有關計算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分數四則運算能力以及解決有關分數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分數四則運算能力是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的重要基本技能,應該讓學生切實掌握。百分數在實際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掌握百分數的計算方法,會解決簡單的有關百分數的實際問題,也是小學生應具備的基本數學能力。在空間與圖形方面,教材安排了位置、圓兩個單元。位置的教學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豐富的現實的數學活動,讓學生經歷初步的數學化的過程,理解並學會用數對表示位置;通過對曲線圖形——圓的特徵和有關知識的探索與學習,初步認識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進一步發展。在統計方面,教材安排的是扇形統計圖。在前面學習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基礎上,學會看懂扇形統計圖,認識扇形統計圖的特點,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生活和解決問題中的作用,發展統計觀念。在用數學解決問題方面,教材一方面結合分數乘法和除法、百分數、圓、統計等知識,教學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另一方面,安排了「數學廣角」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假設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進一步體會用代數方法解決問題的優越性,感受數學的魅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材根據學生所學習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安排了兩個數學綜合應用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或有現實背景的活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體會探索的樂趣和數學的實際應用,感受用數學的愉悅,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教學目標1.理解分數乘、除法的意義,掌握分數乘、除法的計算方法,比較熟練地計算簡單的分數乘、除法,會進行簡單的分數四則混合運算。2.理解倒數的意義,掌握求倒數的方法。3.理解比的意義和性質,會求比值和化簡比,會解決有關比的簡單實際問題。4.掌握圓的特徵,會用圓規畫圓;探索並掌握圓的周長和面積公式,能夠正確計算圓的周長和面積。5.知道圓是軸對稱圖形,進一步認識軸對稱圖形;能運用平移、軸對稱和旋轉設計簡單的圖案。6.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表示位置,初步體會坐標的思想。7.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比較熟練地進行有關百分數的計算,能夠解決有關百分數的簡單實際問題。8.認識扇形統計圖,能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統計圖表示數據。9.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0.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假設的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數學的魅力。形成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11.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12.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教學重點分數乘法和除法,圓,百分數等是本冊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教學設想教學時力求符合教育學、心理學的原理和學生的年齡特徵,關注學生的猜嘩經驗與體驗、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鼓勵演算法及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體現開放性的教學方法等特點。1.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分穗困行數四則運算的知識和技能是小學生應該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分數四則運算在計算方法上與整數、小數計算有一定的區別,在算理上比整數、小數計算稍顯復雜,所以學生理解和掌握起來更困難一些。分數的加法和減法,在計算方法上與整數、小數的加法和減法雖有區別,但是在算理上與整數、小數的加、減法又有聯系,都是相同單位的數才能直接相加、減。為了突出這一共同的規律,加之學生已學習過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所以,教學分數除法需要有分數乘法作基礎;而且分數乘、除法的內容比較多,學生理解它們的算理也更為困難些。2.注意知識的遷移和聯系實際,加強學生學習能力和應用意識的培養。有關百分數的計算,通常是化成分數和小數來算;解決含有百分數的實際問題在解題思路和解答方法上與解決分數問題基本相同。因此對求百分率的問題,特別是求增加百分之幾、減少百分之幾的問題適當舉例加以教學,然後加強百分數實際應用方尺孝面的教學。例如,結合求百分率,出現求達標率、發芽率等的計算(還提示了出勤率、合格率、出粉率);介紹折扣、納稅和利息等知識中有關百分數的計算知識等。放手讓學生自己討論如何求出出勤率、成活率、命中率等。既拓展了學生所學的知識范圍,加深學生對百分率知識的理解;又培養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學習習慣。3.注重動手實踐與自主探索,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教學「位置」時,首先注意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用「第幾組第幾個」描述實際情境中物體的位置——學習新知識,並及時對已有經驗進行提升,迅速將具體的情境數學化,抽象成學習如何在平面圖上確定位置,幫助學生理解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方法。另一方面,注意呈現豐富的生活情境和現實素材,幫助學生掌握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方法。加深對用數對確定位置內容的理解,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鍛煉空間想像的能力。圓是一種曲線圖形,它同直線圖形有不同的特點。所以「圓」的教學是學生系統認識曲線圖形特徵的開始。在低年級的教學中雖然也出現過圓,但只是直觀的認識,本冊的教學要認識圓的特徵、圓的周長和圓的面積等。從學習直線圖形到學習曲線圖形,不論是內容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教學時通過對圓的研究,使學生初步認識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同時,也滲透了曲線圖形與直線圖形的內在聯系。教學圓的面積時,教材啟發學生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回憶以前用過的轉化方法,從而把圓的面積轉化為熟悉的直線圖形的面積來計算。教材還注意通過介紹圓周率的史料,滲透數學文化和愛國主義教育。4.發展學生的統計觀念,逐步形成從數學的角度思考問題的思維習慣。在統計與概率方面,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知識,形成了一定的能力,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教學時,一是注意與先前學習過的統計知識的聯系,幫助學生理解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二是注意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凸現統計的實用價值。更好地體會統計知識和方法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統計觀念,形成從數學的角度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5.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數學學習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參與社會生活必不可少的知識和能力,而且還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進而奠定發展更高素質的基礎。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是數學教學要達到的重要目標之一。系統而有步驟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嘗試把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通過學生可以理解的簡單形式,採用生動有趣的事例呈現出來。通過教學使學生受到數學思想方法的熏陶,形成探索數學問題的興趣與慾望,逐步發展數學思維能力。用數學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是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因此解決問題教學在數學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它既是發展學生數學思維的過程,又是培養學生應用意識、創新意識的重要途徑。注意將解決問題的教學融合於各部分內容的教學中,通過各部分內容的教學培養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6.用數學的魅力和學習的收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內在動機。強調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小學高年級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對自然與社會現象有了一定的探求慾望,此時需要教育者進行有目的的啟發與引導。在教學中,要通過數學學習活動,使學生形成豐富的情感、積極的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這同樣是學生學習、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本冊實驗教材不僅內容涉及數學教學內容的各個領域,為學生探索奇妙的數學世界提供了豐富素材,而且注意結合教學內容安排了許多體現數學文化的閱讀材料、數學史實等,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豐富多彩、充滿魅力。這些都有助於學生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慾望。課時安排六年級上學期數學教學安排了60課時的教學內容。各部分教學內容教學課時大致安排如下:一、位置(2課時)二、分數乘法(12課時)1.分數乘法5課時左右2.解決問題4課時左右3.倒數的認識1課時左右整理和復習2課時左右三、分數除法(13課時)1.分數除法5課時左右2.解決問題3課時左右3.比和比的應用3課時左右整理和復習2課時四、圓(8課時)1.圓的認識3課時左右2.圓的周長2課時左右3.圓的面積2課時左右整理和復習1課時確定起跑線1課時五、百分數(15課時)1.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2課時左右2.百分數和分數、小數的互化2課時左右3.用百分數解決問題9課時左右整理和復習2課時六、統計(2課時)合理存款1課時七、數學廣角(2課時)八、總復習(4課時)數學六年
⑶ 如何進行小學數學教材分析 (轉)
一、教材分析的意義
小學數學教材是編者根據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數學學習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精心編寫而成的。
小學數學教材並不等於教師的講稿。教師在授課之前,還必須深入學習小學數學課程標准,認真分析和研究教材,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在此基礎上科學地組織教學內容,選用教法,精心編寫教案,實施教學,以圓滿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所以說,教材分析是教師的一項重要基本功,是教師備好課、上好課的前提。
二、教材分析的內容
要上好課,必須先備好課。而備好課的關鍵之一是依據課程標準的精神,深入地分析教材,研究教材。
一般地說,分析小學數學教材應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分析教材的編排體系和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
數學是一門系統性、邏輯性都很強的學科。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十分密切。義務教育階段的小學數學教材也不例外。小學數學教材是以數與代數為主線,與幾何初步知識、統計與可能性、問題解決等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編排的。分析教材的編排體系和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可以從整體上把握各類知識在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分布,認清各類知識的來龍去脈與縱橫聯系,以及它們在整個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對同一類知識來說,又可以充分認識到所要教的那部分內容。其知識基礎是什麼,為哪些後續知識的學習作鋪墊等等。
掌握小學數學教材的編排體系和內在聯系後,再著手對所教的一冊教材、一單元教材或一課時教材作深入具體的分析研究,認真研究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以有效地為課堂教學服務。
(二)分析研究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
在認真分析教材的編排體系和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的基礎上,還要根據教學要求和教材特點,並結合學生實際,分析研究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以便科學地組織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過程,做到在教學中抓住關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帶動全面,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教材的重點。
確定教材的重點,要以教材本身為依據。瞻前顧後,溯源探流,深刻分析研究所教的內容,並將其放到整個知識系統當中去判定其地位和價值。
教材重點與教學重點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其聯系體現在教材重點是確定教學重點的依據,區別在教學重點和教材重點在表述上略有差異。以「分數的加法和減法」為例,其教材重點是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而教學重點是使學生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演算法則,並能應用法則正確計算。
2、教材的難點。
小學數學教材中,有的內容比較抽象,不易被學生理解;有的內容縱橫交錯,比較復雜;有的內容本質屬性比較隱蔽;也有的內容體現了新的觀點和新的方法,在新舊知識的銜接上呈現了較大的坡度;還有些內容相互干擾,易混、易錯。這種教師難教,學生難學難懂難掌握的內容以及學生學習中容易產生混淆和錯誤的內容,通常稱之為教材的難點。
例如,在兩位數除多位數的除法中,試商就較為復雜。應用題從題意理解到列出算式,對小學生來說就比較復雜和困難,因此這些內容都是難點。教材的難點,一般也構成教學的難點,同樣只是在陳述上略有不同。教材的難點具有雙重性--消極性和積極性。通常我們對難點消極的一面關注較多,這是完全必要的。但也應當看到教材難點在教學中積極的一面,它對深化認識、發展思維以及培養創新意識和數學素養有著不可替代的功能。
3、教材的關鍵
教材中有些內容對掌握某一部分知識或解決某一問題起到決定性作用,這些內容就是教材的關鍵。作為教材的關鍵,它在攻克難點、突出重點過程中往往具有突破口的功能。一旦掌握好教材的關鍵,與其相關內容的教學就可以迎刃而解。例如,掌握「湊十法」是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的關鍵,而掌握部分積的對位原理和方法是學習多位數乘法的關鍵。
教材的關鍵和教學的關鍵同樣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教材的關鍵主要是就數學知識方面而言,而教學的關鍵通常是指解決教學難點的突破口,它除指關鍵知識外,往往還包括解決難點的途徑與方法。例如,「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一節,教學的關鍵是通過割與補,將平行四邊形拼接成長方形,從而實現由未知向已知的轉化。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有時可以相同。
通過全面分析教材,准確地掌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是保證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教材內容的先決條件。
(三)分析研究教材的練習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形式多樣,層次不一,角度多變的習題訓練,是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思維、提高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練習題作為教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教材分析中應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
(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1、分析挖掘相關教材,注重思想品德教育。
2、分析挖掘相關教材,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數學思想與數學方法,有聯系,又有區別。應當說數學思想是數學方法的升華,而數學方法是數學思想的體現。由於小學數學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它所反映出來的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變多渾然一體,因此,作為一個整體提出,通常就說成數學思想方法。
⑷ 如何引導學生感悟數學思想方法
摘要: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的靈魂,兩次課標的修改看出對數學思想方法的關注,這是一種全新的教育觀,要引起教師的重視並加以研究落實。我們學校課題組研究了數學思想方法的教材體系,並在課堂教學中予以體現。
關鍵詞:數學思想方法感悟數學素養提升
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的靈魂,我們的數學課堂,應該致力於追求數學思想方法的價值引領,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數學思想方法,在教學中有意識、有效地加以滲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去領悟、運用,並逐步內化為數學思維品質,進而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小學數學青島版教材設置了專題《智慧廣場》,旨在讓學生了解與掌握一些基本的解決問題的策略與方法,凸顯數學思考,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我們學校數學課題組以「感悟數學思想方法,提升學生數學素養」為課題,深入研究《智慧廣場》這種課型的課堂教學,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總結一下我們的做法供同行們商榷。
一、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
研究中我們堅持教材分析的整體性。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應該深刻理解小學數學的知識體系,能夠從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四個方面,通曉小學數學全部的教學內容,逐步了解各部分滲透的數學思想方法,以便滲透時逐步推進,避免顧此失彼。因此,在研究中,我們堅持教材研究的整體性,認清教材特點,梳通教材脈絡,理清教材思路,從整體上構建教材中數學思想的立體框架。
青島版修訂教材設計了明、暗兩條線。1.暗線,即將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滲透於各單元知識教學之中。使學生在學知識的過程中,不僅領略到數學思想方法的魅力,而且還能從數學思想方法的角度,理性地認識數學規律,提升數學思考力;2.明線,即單獨設置欄目與專題,助推「思想方法」目標的有效落實。一是保留原教材「聰明小屋」欄目,安排了諸如找規律、簡單的推理等內容,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探索平台,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聰明小屋」欄目中的題目,大都是一些運用小規律、小策略解決的問題,由學生自主探究就可以解決;二是新增「智慧廣場」專題,梳理出小學數學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進而舉一反三,增長學生聰明才智。
課題研討中,我們充分抓住這兩條線,同時襲櫻談推進,老師們梳理了智慧廣場專題教材體系、聰明小屋編排,便於從整體上把握方法結構;接著又梳理了各教材在單元體系中蘊含的思想方頌猛法,把散落於教材中的思想方法提煉出來,便於教師從整體上構建立體框架。
二、抓住核心概念成就課堂亮點
比如三年級《周期的問題》一課,我們根據教材的結構和編寫特點,以及三年級學生的認知和心理特點,巧妙處理了以下兩個問題,有效地凸顯了課程標准中的幾個核心概念:模型思想,推理能力,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1.關注學生探索過程,引導學生有效建模。
本堂課,我們注重突出學生自主建模的全過程,在一系列的數學活動中,讓學生體驗了建模准備、自主建模、模型應用再到模型拓展的數學學習模式。
首先,建模准備。為保證學生自主建模活動的高效開展,我們先引領學生建構現象模型,在輕松的翻動日歷中,通過觀察與分析,認識一周為7天的周期現象,感知時間的周期現象的特點。
第二,自主建模。在這一階段,我們只是向學生呈現了實際問題原型,而問題的探索與解決都由學生自主完成。學生能夠探索出列舉、推算,計算等方法;學生在對比方法時、在方法梳理時主動提煉模型。這一系列的數學化歷程都是學生自主建模的過程。
第三,模型應用。學生通過上述數學活動,自主建構數學模型之後,教師及時引導學生,應用模型解決問題。
最後,模型拓展。全課結束前讓孩子找生活中的周期現象,使學生對周期模型的探索之情還將延續,學生所建模型的層次也將不斷上升延伸。
這樣的設計,有利於學生經歷完整的建模過程,使學生充分地體驗數學學習的過程,建立模型,由此積累數學學習的經驗,從而建立數學學習的信心。
2.關注數學思想方法,注重梳理提升建構。
(1)以點串線,對本課的方法進行梳理提升。在所有的方法交流完之後,繼續引領學生進行梳理,把這三種方法整理在一起,然後讓學生進行觀察發現:仔細觀察列舉,推算,計算這三種方法你有什麼發現?學生就會對這些方法進行對比,發現各種方法的優缺點,能夠促使學生對方法主動地進行優化。同時引導學生發現這幾種方法都利用了一個周期是7天這個規律,再更深層次把握解決周期問題方法的實質。
(拍碰2)以點帶面,對整個方法體系進行建構歸網。其實時間的周期問題並不是孤立存在的,有一定的知識基礎的。二年級時,學生學過了一個智慧廣場——圖形的周期問題,還學會了一一列舉、表格列舉等解決問題的方法,本節課是周期問題的進一步深化和應用。將剛學知識方法與以前的知識方法建立聯系,形成網路,就尤為重要了。所以我們又藉助微視頻,將圖形的周期問題和時間的周期問題放在一起進行對比梳理,能夠引導學生對周期問題有更深的把握,對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形成了一種模式,有效的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建立數學活動模型。這一有效梳理,給學生形成一個方法串,有助於幫助學生策略的提升和方法的梳理建構、歸網,促進學習的方法內化。
⑸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平移和旋轉》的教材分析
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下冊《平移頌薯歲和旋轉》教案
教材簡析:
平移和旋轉是學生新接觸的內容,掌握這個知識對於學生建立空間觀念,掌握變換的數學思想方法有很大的作用。從兒童空間知覺的認知發展來說,是從靜態的前、後、左、右的空間知覺進入感悟平移和旋轉這一動態的空間知覺。物體的平移和旋轉在學生的生活中並不陌生,但作為數學概念則是第一次和學生見面。因此本課教學應從大量感性、直觀的生活實例入手,讓學生在以往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感知平移和旋轉的運動特徵,然後通過觀察思考,操作驗證的學習方法掌握平移的方法,為今後學習平行線和推導基本平面圖形面積的計算公式等幾何知識作鋪墊。
對象分析:
學生對平移和旋轉的現象,在生活中已經有了一些感性的認識,只是不知道這兩個專門術語,也不會有意識地體會平移和旋轉的特點。教學應從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情景中引導學生感知平移和旋轉的特點,這樣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於本學段的學生正處在直觀形象思維階段,他們觀察圖形的平移常常會被表面現象所迷惑。
教學目標:
1、通過生活事例的觀察,使學生初步了解圖形的平移和旋轉。並能正確判斷圖形的這兩種變換。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轉現象 。
2、能正確判斷方格紙上圖形平移的方向和距離,並能在方格紙上按要求畫出簡單平面圖形平移後的圖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學習數學的價值。初步滲透變換的數學思想方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1、讓學生在感知平移與旋轉現象的基礎上會區別這兩種現象。
2、能正確判斷方格紙上圖形平移的方向和距離,並能在方格紙上按要求畫出簡單平面圖形平移後的圖形。
教學難點:
1、能正確判斷方格紙上圖形平移的方向和距離。
2、在方格紙上按要求畫出簡單平面圖形平移後的圖形。
教學准備:多媒體課件,「平移」和「旋轉」的卡片,學生實驗用的方格紙,小房子紙片,學生畫圖用的練習紙。房子移動的示意圖。
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轉
1、師:同學們,今天有很多老師來跟我們一起上課,你看他們多關心我們呀!那上課之前我們應該向他們干嗎呀?那現在聽老師的口令:向後轉,問好。
生:老師好!
2、師:多麼熱情的問候啊。那剛才你們都做了那些運動呢?
生:向後轉……
師:其實,人的生命就在於運動,而且在我們的生活中,許多物體也都在運動,只是運動的方式不同,下面請大家欣賞幾個物體運動時的畫面,大家邊看邊思考:它們是怎樣運動的?同時呢,大家一起模仿物體運動時的樣子,准備好你們的小手!
3、教師:請看大屏幕。(出示圖片)。
學生用手模仿。
4、師:非常好,從剛才同學們運動的小手中老師看到了你們學習的激情。
提問:它們的運動一樣嗎?(有的一樣,有的不一樣)那請同學們根據運動方式的不同,將它們分類。先互相說說。
學生同桌交流討論。
5、請學生說分類的結果,並說說分類的理由,建立平移和旋轉的表象。
師:你為什麼這樣分類?
生:把纜車、電梯、窗戶分為一類,因為它們都是直直的運動的,而飛機的 螺旋槳、風車是旋轉的。
生:我們把轉動的東西分為一類……
師:大家跟這位同學一樣嗎?手仿(一樣)你們觀察真仔細!那請大家把掌聲送給這位同學,同時也送給你自己。
6、教師小結:像剛才這些直直的、平平的移動是平移現象(出示卡片「平移」);而像飛機的螺旋槳、風車、旋轉椅這樣轉動的現象是旋轉現象(出示卡片「旋轉」)。
7、讀課題:平移和旋轉。
【設計意圖: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孩子們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導學生觀察和發現,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在按照運動方式野睜的不同進行分類的過程中,讓學生經歷觀察、對比等思維過程,能對平移和旋轉的運動特點了解得更深刻,初步形成了比較清晰的表象。】
7、師:聽說大家的模仿能力都很強,那你們能分別示範一個平移和旋轉的運動嗎?可以藉助其他事物。
(請孩子們靜靜地想一想物體平移的時候是怎麼動的,旋轉的時候又是怎麼動的。)
8、想好的同學站起來做一個平移的動作。學生出來展示時,其他學生觀察歸納平移的特徵:物體平移後,它自己的方向和大小都是沒有改變的。
學生示範平移運動。
提問:物體平移後,它的方向和大小有沒有變化?
生:沒有變化。
9、再示範旋轉的運動。
師:那物體旋轉時,又有什麼特點?
生:圍著一個點在轉動……
10、師:你們真會學習,那下面來判斷哪些現象是平移的,哪些是旋轉的?你們有信心嗎?(做練習十的第三題)
師:先聽清楚老師的要求,希望你們用語言和手勢很快的告訴老師。小手准備好了嗎?
11、真不錯,那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那些是平移和旋轉的現象呢?舉例說說。
生:火車、上升時的火箭、左右移動的門……是平移現象,方向盤、水龍頭……是旋轉現象。 【設計意圖:讓學生做一個表示平移和旋轉的動作,實際上是把學生放到主體地位上,讓他們用獨創的形體語言來表示這兩種運動方式的特徵,從中獲得積極的體驗,充分感知這兩種運動方式。通過操作、判斷和發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的現象,幫助學生更深刻、更准確地理解概念,並能正確地區分幾何空間中的這兩個數學概念的特徵,從而突破知識建構過程中的困難。
二、動手操作,驗證猜想。
老師今天帶來了兩位朋友,紅螞蟻和黑螞蟻,它們也在運動。請看大屏幕。
(1)引入小故事:《螞蟻搬家》(視頻課件,師:它們在房子的一前一後搬房子。)
(2)請學生猜想:哪只螞蟻走的路長一點?
生:……
師:為什麼數紅(黑)螞蟻走的格數?
師:真會動腦筋,也就是找出它的對應點。
師:那老師又有疑問了:房子向什麼方向平移了幾格呢?你怎麼想的?
讓學生在黑板上演示。
①引導學生找平移前後的對應點。
②小組合作完成,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驗證猜想。
③學生匯報驗證方法和結果。(注意學生回答問題的完整。)
④回顧數方格的方法,優化學習方法。讓學生直觀地感知小房子的平移過程。
(5)小結:由於平移的過程中,圖形中每個點都向同一個方向移動了相同的距離。所以要知道圖形平移了幾格,只要找出對應點,數一數兩點之間有幾格就行了。
【設計意圖:用小故事引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通過操作驗證,讓學生知道物體平移的過程中,它的每個點走過的距離都是一樣的。知道物體平移了幾格,可以抓住特徵點,數一數兩個對應點之間有幾格就行了。讓學生大膽猜想,並親身動手驗證猜想,目的是避免學生誤認為兩幅圖之間的距離就是平移的距離。】
三、實踐體驗,鞏固提高。
1、課本第43頁練習十的第1題。
(1)師:仔細觀察,說說是哪只船?你是怎樣找的
生:平移的方向。
生:找一個對應點,數移動的格數。
……
(2)師:其它兩只為什麼不是?
生:一個是移動的方向和距離都錯,另一個是移動的距離錯。
小結:我們在對物體平移時要注意移動的方向和距離,而距離就要通過對應點來確定。
2、(課本第43頁練習十的第2題。)畫出小梯形向上平移3格後的圖。一學生出來投影展評。
師:你是怎麼想的?為什麼要畫在這個位置?
生:向上,找到一個點,
生:數方格找到其他對應點。再把每個點按原來的樣子連接起來。
3、畫出小梯形向左平移8格後的圖。一學生出來投影展評。
師:你是怎麼想的?為什麼要畫在這個位置?
生:……
學生獨立動手畫一畫,投影評價。
小結:我們要畫出平移後的物體時,先確定好每個點平移後的位置,再把每個點按原來的樣子連接起來。
4、(課本第44頁練習十的第4題。)下面那些魚可以通過平移與紅色小魚重合?把它們圖上顏色。
(1)師:那些魚可以通過平移與紅色小魚重合?
(2)師:為什麼其他的不能通過平移與小魚重合?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愉悅的環境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通過親手去移一移,再一次落實讓學生感知平移的過程。通過判斷物體向哪個方向平移了幾格和動手畫一畫,鞏固理解平移的方向和距離,發展學生的平面空間變換觀念。】
五、自我評價,總結內化。
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獲?你覺得自己學得怎麼樣?
【設計意圖:為學生創設一個反思和回顧的平台,讓學生學會把握知識的要點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在傾聽中反思教學目標的達成程度,為今後改進課堂教學獲取更多的信息。】
教師整節課的總結:確實,平移和旋轉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方便,也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例如美術家,利用平移和旋轉畫出了美麗的圖案;舞蹈家,利用平移和旋轉跳出了優美的舞蹈;工程師,利用平移和旋轉創造了許多偉大的奇跡。
⑹ 最新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教學計劃含(教材分析)學情分析
上新了,2021年秋季版:
一、指導思想
以中央關於教育改革指示精神以及新《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為指導,使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通過有效的措施,激發學生興趣,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鼓勵學生合作交流,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數學思維訓練,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
為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特製訂2021-2022學年度第一學期人教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教學計劃:
二、學生情況分析
本學期,我所任教的二(1)班共有學生42人。大部分孩子的學習態度端正,具備了一定的數學能力,養成了較好的學習習慣,掌握了有效的學習方法,上課時能積極思考、提出並解決一些問題。但由於各種原因,部分學生的數學基礎較差、學習習慣沒有養成,在分析問題能力、靈活性解決問題等方面也有所欠缺。
針對以上情況,本學期我將採用分層激勵機制,讓不同的學生達到不同的目標要求。這學期的重點是,抓好孩子們的學習習慣及數學思維的培養。同時,努力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及時監督學生作業的完成質量及情況,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爭取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比較明顯的進步。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結構
人教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材根據二年級學生的特點,在「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量與計量」「綜合與實踐」四個方面的內容上進行了合理搭配,依次安排了以下一些內容:長度單位,100以內的加減法(二),角的初步認識,表內乘法(一),觀察物體(一),表內乘法(二),數學實踐活動「量一量,比一比」,認識時間,數學廣角(搭配一)等。
(二)主要內容分析
1.數與代數方面
本冊教材在「數與代數」方面安排了「100以內的加減法(二)」「表內乘法(一)」「表內乘法(二)」。「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是在孩子們學過口算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和兩位數加、減整十數的基礎上,理解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算理。表內乘法是學生學習乘法的開始,也是今後學習表內除法和多位數乘、除法的基礎。其中,「表內乘法(一)」是2—6的乘法口訣,「表內乘法(二)」是在此基礎上繼續學習7、8、9的乘法口訣。這部分內容的關鍵是,要聯系生活實際,加強直觀操作,讓學生正確建立乘法的含義,採用多種形式的練習,使學生熟記乘法口訣。
2.空間與圖形方面
本冊教材在「圖形與幾何」方面安排了「角的初步認識」和「觀察物體(一)」兩部分內容。其中,「角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使學生初步認識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讓學生通過多種活動認識角和直角,在折一折、比一比、畫一畫等動手操作活動中,加強對角和直角的認識。「觀察物體(一)」包括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軸對稱、鏡面對稱,這些內容都是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必要基礎,指導學生觀察物體、建立空間觀念。
3.統計與概率方面
本冊教材在「統計與概率」方面安排了「數學廣角——搭配(一)」,包括排列組合和簡單邏輯推理。排列組合是學習概率統計知識的基礎,蘊含了排列組合、簡單推理等數學思想方法。通過這部分內容,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4.量與計量方面
本冊教材在「量與計量」方面安排了「長度單位」和「認識時間」。這部分內容和生活息息相關,通過生活中的量化發展「定量」思維,讓孩子們更能夠發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長度單位」是在學過「比長短」,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來學會一些長度計量知識,了解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和它們之間的進率,並初步認識線段、學習量、畫線段的方法。「認識時間」是在一年級上冊學習了「認識鍾表」的基礎上,認識時間單位時、分,分,初步體驗時、分的實際意義,知道1時=60分,感受時間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養成遵守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
5.綜合與實踐方面
在「綜合與實踐」方面,本冊教材根據學生所學習的數學知識安排了「量一量,比一比」。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經歷實際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認識身邊事物的長度,長度觀念,提升對量的實際意義的理解。在比較修正測量結果的過程中,體會測量的本質,培養估測的能力,從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體驗數學活動帶來的樂趣。
……
更多詳細內容word列印版,請見網路文庫:2021人教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教學計劃(含教學進度表)
碼字不易,如有幫助請採納。
⑺ 初中數學案例分析範文_初中數學教學案例分析
初中數學是組成初中教學內容的重要課程,同時,初中數學也是初中所學內容中的難點內容。以下是我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初中數學案例分析 範文 ,歡迎大家前來閱讀!
初中數學案例分析範文篇1
沒悔——《 八年級 上冊7.5.2一次函數的簡單應用》主題式團隊賽課有感
【案例背景】
1、英國學者賀斯曾說:“對學科本質的認識一切教學法的基礎”。所以數學教學的首要問題,不在於教學的更好方式是什麼,而在於所教內容的數學本質是什麼 !
而數學本質是什麼呢?眾說紛紜,比較被大家認可的是華東師范大學的張奠宙教授的提法:本質一、對數學基本概念的理解 ;本質二、對數學思想 方法 的把握;本質三、激孫對數學特有的 思維方式 的感悟;本質四、對數學美的鑒賞;本質
五、對數學精神(理性精神和探究精神)的追求。基於此,我們就開始 反思 新課改後的課堂教學行為:過於注重形式,追求表面的熱鬧,淡化了課堂教學的本質,待揭示的數學本質沒有得到凸顯,過程沒有得到合理的證明,結論缺乏強有力的說服力。現在,在追“新”的過程中我們更多地關注和深入地思考課堂中暴露的一些問題,逐步走向成熟,使數學課堂得到了理性地回歸,發生了本質的變化:教學內容的泛化回歸實效、教學活動的外化回歸內化、教學層次的低下回歸高效,充分展現了數學課堂的魅力,學生學得扎實,獲得真正的發展。以上就是我們實驗中學 教育 共同體在本次賽課研討時所達成的共識。
2、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凸顯數學本質呢?我們殫精竭慮,反復思考、爭吵,最後在新課程標准里找到了答案。
(1)針對具體的數學知識,知道知識本源和蘊含在知識背後的數學思想方法。深入挖掘教材,教材的編排蘊含了知識的本源和思想方法。
(2)在實踐中怎樣以數學知識本源與數學思想方法為主線展開教學設計。 總之,知識是基礎,方法是中介,思想才是本源。有了思想,知識與方法才能上升為智慧。數學是能夠增長學生智慧的學科,我們只要抓住數學本質,與新課程理念有效結合,才能發揮數學教育的最大價值,凸顯數學本色!這樣做本身就是使數學課回歸數學味,找回數學教學的靈魂!
3、《7.5.2一次函數的簡單應用》是教學中的疑難課時,教材處理的好壞與否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我們在研究教材的時候,集思廣益,發揚團隊精神、抽絲剝繭,一點一點的理出本節課應該突出體現“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為了體現這一點就應該要讓學生切身感受“數形結合”的優越性和簡潔性。
【案例描述】
在此次賽課過程中,我們在進行《7.5.2一次函數的簡單應用》這一教學內容設計時,我們嘗試了兩種不同的 教學方法 。
教法一:依託教材,遵循教材順序開展教學
以小聰、小慧去旅遊的例子為線索,讓學生體會一次函數的圖象與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之間的關系,然後利用圖象的交點讓學生明白利用圖象的簡潔性,同時附帶介紹近似解等概念,但在教學中我們發現:當我們需要將問題中的兩個函數的圖象畫在同一個直角坐標系中時遇到了困難。為什麼是s136t和s226t10這兩個函數?下面是這教學片斷的師生對話:
師:這個問題我們能否用新的方法(數形結合)來解決。
生:可以利用函數的圖象。(部分學生回答)
師:很好,若要利用函數的圖象,我們首先需要知道什麼?
生:函數的解析式。
師:那函數的解析式是怎樣的?
生1:s136t和y226t。
師:還有不同答案嗎?
生2:s136t和s226t10
師:為什麼有兩種不同的答案?我們需要的是哪一種?
生:第二種。
師:為什麼?
(全班學生遲疑了片刻,有幾個好生舉手發言了)
生1:因為此兩個函數要畫在同一個直角坐標系中,它們的函數值y要相同; 生2:它們兩個人出發的時間相同;
生3:
這個問題本身使部分學生感到比較枯鉛正難理解,而我們又想利用此兩個函數的圖象的交點讓學生體會直角坐標系中兩條直線(不平行於坐標軸)的交點坐標與由兩條直線的函數解析式所組成的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之間的關系,更是難上加難。因此,後來我們沒有採用這種教學設計。
教法二:以“數形結合”為引領,大膽改編教材的呈現模式,切合學生實際教學思路。
我們先讓學生了解一次函數和二元一次方程的關系,然後再利用“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讓學生體會直角坐標系中兩條直線(不平行於坐標軸)的交點坐標與由兩條直線的函數解析式所組成的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之間的關系,讓學生明白利用圖象的簡潔性。這樣處理的好處是:既分解了本節課的難點,又為利用圖象法解決例題埋下了伏筆。
【案例分析與反思】
教法一隻是按照教材規定的內容進行教學,教學方法也比較傳統,教學過程側重於知識的落實,學生雖然參與了學習,但學習熱情較為低落。可以說,教師基本上是在“教教材”,缺乏數學本質的體現。而教法二中,以數學思想為主線,設置問題串,讓學生在不斷的演練中體會到“數形結合”的優越性下面我就來談談我們是如何“挖掘教材內涵 凸顯數學本質”。
一、分解教材內容,確定學習目標
在磨課過程中,我們對教材的問題逐題加以分解,對照數學本質,確定學習目標為:會綜合運用一次函數的解析式和圖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了解直角坐標系中兩條直線(不平行於坐標軸)的交點坐標與由兩條直線的函數解析式所組成的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之間的關系;會用一次函數的圖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包括近似解)。
二、結合數形結合的要求,選擇教學素材
1、一是創造性地處理教材
教材中只用一個例題來解決本節課的重難點,我們覺得難度較大。所以我們先這樣的一個等式y=x+1讓學生了解一次函數和二元一次方程的關系,再讓學生了解直角坐標系中兩條直線(不平行於坐標軸)的交點坐標與由兩條直線的函數解析式所組成的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之間的關系。
2、創造開發生成性的教學素材
在教學設計中,講解例題時,當做出函數的圖象時我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
從圖象中你還能了解到哪些信息?符合新課標的要求,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三、運用數學思想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1、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
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從而更好地解釋數學知識的意義,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技能,發展應用數學知識的意義與能力,增強學好數學的願望和信心。新教材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數學活動線索和豐富的數學活動機會,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構築起點。通過我們的再次討論,發現我們這節課在這方面還體現的不夠,沒有回到函數的真正本質:一般地,在一個變化過程中有兩個變數x與y,如果對於x的每一個值,y都有唯一的值與它對應,那麼就說y是x的函數, x叫做自變數。
2、構建“以問題為中心”的討論式數學模式。
通過教師創設情景,啟發引導,經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導學生主動地從事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從而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問題為中心”的討論式教學模式具體地說是由“問題情境、合作討論、理性概況、應用創新、反思提高”五個環節組成的一種討論式學習的教學模式。
3、注重數學思想的運用,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我們設計了這樣一道開放題:
根據此函數的圖像,你能設計出它的實際背景嗎?
教學中,應當有意識、有計劃地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體會數學思想,感受數學的規律性、可循性,不斷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初中數學案例分析範文篇2
一、 背景
新課標要求,應讓學生在實際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注重使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建立數學模型、估計、求解、驗證解的正確性與合理性的過程。在實際工作中讓學生學會從具體問題情景中抽象出數學問題,使用各種數學語言表達問題、建立數學關系式、獲得合理的解答、理解並掌握相應的數學知識與技能,這些多數教師都注意到了,但要做好,還有一定難度。
二、 教學片段
在剛過去的這個學期,我上了一節“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應用”。
出示例題:小寶和爸爸、媽媽三人在操場上玩蹺蹺板,爸爸體重為72千克,坐在蹺蹺板的一端,體重只有媽媽一半的小寶和媽媽一同坐在另一端。這時,爸爸的一端仍然著地,後來小寶借來一副質量為6千克的啞鈴,加在他和媽媽坐的一端,結果,爸爸被高高地蹺起。猜猜看,小寶的體重約多少千克?
我問學生:“你們玩過蹺蹺板嗎?先看看題,一會請同學復述一下。”學生復述後,基本已經熟悉了題目。我接著讓學生思考:他們三人坐了幾次蹺蹺板?第一次坐時情況怎樣?第二次呢?學生議論了一會兒,自主發言,很快發現本題中存在的兩種文字形式的不等關系:
爸爸體重>小寶體重+媽媽體重
爸爸體重<小寶體重+媽媽體重+一副啞鈴重量
我引導:你還能怎麼判斷小寶體重?學生安靜了幾分鍾後,開始議論。一學生舉手了:“可以列不等式組。”我給出提示:“小寶的體重應該同時滿足上述的兩個條件。怎麼把這個意思表達成數學式子呢?”這時學生們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都搶著回答,我注意到一位平時不愛說話的學生緊鎖眉頭,便讓他發言:“可以設小寶的體重為x千克,能列出兩個不等式。可是接下來我就不知道了。”我聽了心中一動,意識到這應是思想滲透的好機會,便解釋說:“我們在初中會遇到許多問題都可以用類似的方法來研究解決,比方說前面列方程組„„”不等我說完,學生都齊聲答:“列不等式組。”全班12小組積極投入到解題活動中了。5分鍾後,我請學生板演,自己下去巡查、指導,發現學生的解題思路都很清楚,只是部分學生對答案的表達不夠准確。於是提議學生 說說 列不等式組解應用題分幾步,應注意什麼。此時學生也基本上形成了對不等式方法的完整認識。我便出示拓展應用課件:
一次考試共25道選擇題,做對一道得4分,做錯一道減2分,不做得0分。若小明想確保考試成績在60分以上,那麼他至少要做對多少題?
設置這道題,既有調查本節課效果的意圖,也想鞏固拓展一下學生的思維。沒料到相當多學生對“至少”一詞理解不準確,導致失誤。這正好讓我們的“本課小結”填補了一個空白——弄清題目中描述數量關系的關鍵詞才是解題的關鍵。
三、 反思
本節課講完後,我感到一絲欣慰,看到孩子們躍躍欲試的學習勁頭,突然領悟到:教師的教學行為至關重要,成功的教學,能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戶,能幫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本節課我有幾個深刻的感受:
1、 在課前准備的時候,我就覺得不等式組的應用是個難點。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設置了幾個台階,這也正好符合了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
2、 例題貼近學生實際,我在教學中有採用了更親近的教學語言,有利於激發學生
的探究慾望。
初中數學案例分析範文篇3
——多邊形內角和
陝西省鳳翔縣糜桿橋中學 寧曉華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下冊多邊形內角和。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多邊形內角和公式。
2、數學思考:通過把多邊形轉化成三角形體會轉化思想在幾何中的運用,同時讓學生體會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問題的方法。
3、解決問題:通過探索多邊形內角和公式,嘗試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能有效地解決問題。
4、情感態度目標:通過猜想、推理活動感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提高學生學習熱情。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索多邊形內角和。
難點:探索多邊形內角和時,如何把多邊形轉化成三角形。
四、教學方法:引導發現法、討論法
五、教具、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
學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學媒體:大屏幕、實物投影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設疑激思
師: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o ,那麼四邊形的內角和,你知道嗎?
活動一:探究四邊形內角和。
在獨立探索的基礎上,學生分組交流與研討,並匯總解決問題的方法。 方法一:用量角器量出四個角的度數,然後把四個角加起來,發現內角和是360o。
方法二:把兩個三角形紙板拼在一起構成四邊形,發現兩個三角形內角和相加是360o。
接下來,教師在方法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利用作輔助線的方法,連結四邊形的對角線,把一個四邊形轉化成兩個三角形。
師:你知道五邊形的內角和嗎?六邊形呢?十邊形呢?你是怎樣得到的? 活動二:探究五邊形、六邊形、十邊形的內角和。
學生先獨立思考每個問題再分組討論。
關註:(1)學生能否類比四邊形的方式解決問題得出正確的結論。
(2)學生能否採用不同的方法。
學生分組討論後進行交流(五邊形的內角和)
方法1:把五邊形分成三個三角形,3個180o的和是540o。
方法2:從五邊形內部一點出發,把五邊形分成五個三角形,然後用5個180o的和減去一個周角360o。結果得540o。
方法3:從五邊形一邊上任意一點出發把五邊形分成四個三角形,然後用4個180o的和減去一個平角180o,結果得540o。
方法4:把五邊形分成一個三角形和一個四邊形,然後用180o加上360o,結果得540o。
師:你真聰明!做到了學以致用。
交流後,學生運用幾何畫板演示並驗證得到的方法。
得到五邊形的內角和之後,同學們又認真地討論起六邊形、十邊形的內角和。類比四邊形、五邊形的討論方法最終得出,六邊形內角和是720o,十邊形內角和是1440o。
(二)引申思考,培養創新
師:通過前面的討論,你能知道多邊形內角和嗎?
活動三:探究任意多邊形的內角和公式。
思考:(1)多邊形內角和與三角形內角和的關系?
(2)多邊形的邊數與內角和的關系?
(3)從多邊形一個頂點引的對角線分三角形的個數與多邊形邊數的關系?
學生結合思考題進行討論,並把討論後的結果進行交流。
發現1:四邊形內角和是2個180o的和,五邊形內角和是3個180o的和,六邊形內角和是4個180o的和,十邊形內角和是8個180o的和。
發現2:多邊形的邊數增加1,內角和增加180o。
發現3:一個n邊形從一個頂點引出的對角線分三角形的個數與邊數n存在(n-2)的關系。
得出結論:多邊形內角和公式:(n-2)〃180。
(三)實際應用,優勢互補
1、口答:(1)七邊形內角和( )
(2)九邊形內角和( )
(3)十邊形內角和( )
2、搶答:(1)一個多邊形的內角和等於1260o,它是幾邊形?
(2)一個多邊形的內角和是1440o ,且每個內角都相等,則每個內角的度數是( )。
3、討論回答:一個多邊形的內角和比四邊形的內角和多540o,並且這個多邊形的各個內角都相等,這個多邊形每個內角等於多少度?
(四)概括存儲
學生自己歸納 總結 :
1、多邊形內角和公式
2、運用轉化思想解決數學問題
3、用數形結合的思想解決問題
(五)作業:練習冊第93頁1、2、3
八、教學反思:
1、教的轉變
本節課教師的角色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 、合作者與共同研究者,在引導學生畫圖、測量發現結論後,利用幾何畫 板直觀地展示,激發學生自覺探究數學問題,體驗發現的樂趣。
2、學的轉變
學生的角色從學會轉變為會學。本節課學生不是停留在學會課本知識層 面,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3、課堂氛圍的轉變
整節課以?流暢、開放、合作、‘隱’導?為基本特徵,教師對學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