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誰可以告訴我關於管理學的文獻綜述怎麼寫啊!現在乾脆什麼都不懂就要交作業···
寫文獻綜述,你至少得先看至少20篇左右的相關論文,每看一篇,總結相關的觀點。當所有的整理出來了以後,把它們分類。每一類毀侍悔要有作者,他的論文題目,他的主要觀點。
-----------------------------------------------------------------------------------------------------------------------
(綜述的第一段話為概述)+(一句過渡句:)以下是我整理的一些現今學術界研究管理學的文獻資料:
一、分類的大題目
作者《論文題目》:(觀點)
二、分類的大題目
作者《論文題目》:(觀點)
三、······
-----------------------------------------------------------------------------------------------------------------------
格式和方法就是這個樣子的,不難的。綜述上一般沒有自己的觀點,都是你總結的現今國內纖正外學者的觀點。一個類別里最好多寫幾人的談衡觀點,別只寫一個人的,免得顯得很單薄。
② 論文文獻綜述怎麼寫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寫,但是又急著交。一個非常簡便的方法,就是去知網上面找你要寫的那方面的碩士論文,上面有完整的文獻綜述(那最好,你稍稍改動即可),如果是開題報告形式,你就可以找好它上面的內容(其實跟文獻綜述寫的內容差不多,只是格式和形式不太一樣)。你按照以下的提綱自己復制粘貼內容即可(我們這學期寫了一篇文獻綜述),也有可能每個學校的要求提綱不太一樣,不過都是差不多的不用太擔心,主要是內容要找准:
1.論文題目:一般不超過25個字,要簡練准確,副標題統一為「文獻綜述及研究思路」可分兩行書寫;
2.摘要:中文摘要字數應在300字左右,英文摘要與中文摘要內容要相對應;
3.關鍵詞:關鍵詞以3-5個為宜,應該盡量從《漢語主題詞表》中選用,分號隔開;
4.正文:正文要符合一般學術論文的寫作規范,內容層次分明,數據可靠,文字簡練,觀點正確,能運用現代經濟學、管理學的分析方法,並能學會利用計量經濟學、統計學等相關工具對所涉及的問題進行分析,文章主體字數為4000字以上。正文基本結構如下:
一、選題背景及選題意義
二、有關國內外研究成果綜述
(一)國外研究成果
(二)國內研究成果
(三)對研究成果的評述(這個地方就不要把引用的寫出來了,我被我們老師就批了)
三、基本研究思路(最好有圖,把你參考的文章所有的提綱畫一個簡易圖即可,不單是自己的文獻綜述,是你參考的整篇論文的內容)
四、研究方法及創新處
5.參考文獻:參考文獻應按文中引用出現的順序列出,只列出作者直接閱讀過、在正文中被引用過的文獻資料,一律列在正文的末尾,特別在引用別人的科研成果時,應在引用處加以說明。每篇論文的參考文獻一般不應少於五條。
希望對你有用~~
③ 急求公共行政學課程綜述{內容包括:原理與應用,體會內容與實踐聯系,參考文獻(不要太久遠)}
http://wenku..com/view/fa722f22482fb4daa58d4b2c.html課程綜述樣例
《公共行政學》課程綜述
前 言
公共行政學,在我國也稱為行政管理學或是行政學,是一門研究公共行政組織及其對公共事務管理活動的科學。公共行政學這門課程是政治學、管理學、法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和人類文化學等學科的交叉學科。學習公共行政學能夠讓我們提高國家各級行機構的效率和能量,使國家的行政活動走向科學、規范、民主與法制。
一.公共行政學的主要內容
公共行政學第一章講述了公共行政的含義。公共行政就是政府行政,具有公共性.政治性.法制性.民主性.公平性.和高效性的特點。第二章主要介紹行政環境是指直接或間接影響公共行政的各種內外部因素的總和。它具有復雜性、約束性、多樣性、和不穩定性,的特點。行政環境與公共行政的關系是辨證的關系,公共行政必須適應行政環境,行政環境制約、決定公共行政;公共行政對行政環境有改造作用。雖然一般行政環境即自然地理、政治、經濟、文化和國際環境對公共行政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具體環境的作用也不容忽視。組織環境組織文化對公共組織形成團體凝聚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三章介紹政府職能的含義.特點和類型。政府職能是指政府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政府職能有普遍性.強制性.系統性.不可代替性和服務性等特點。論述政府在資源配置方面失效,以及政府幹預的限度。劃分了政府職能的類型,論述了政府的基本職能內容。第四章主要介紹行政體制就是政府體制。它有政治性.穩定性.系統性.滯後性和繼承性等特點。行政體制可分為中央政府體制.地方政府體制.中央與地方權利關系體制和行政區劃體制。科學的行政體制的作用在於規范公共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促進社會全面發展,提升政府生產力和國家競爭力。第五章主要介紹公共組織的含義,並指出其具有政治性.社會性.服務性.權威性.法制性和系統性的特點。論述了公共組織的類型.機構。公共組織理論分為傳統公共行政學時期的組織理論.行為科學時期的組織理論.新公共行政學時期的組織理論和新公共管理時期的組織理論,介紹了公共組織的發展趨勢,對非營利組織和學習型組織的產生和發展進行全面評述。第六章主要介紹行政領導的含義.特點和作用;行政領導的類型和產生方式;行政領導的權利與責任;行政領導理論;行政領導塌彎者的素質與能力。第七章主要介紹人事行政的含義.特點.原則和人事行政機關;人力資源的含義與特點;人力資源管理的作用和國家公務員制度。第八章的機關行政指政府和其只能部門內部的綜合辦事機構,即辦公廳對機關自身事務的管理。機關行政餓事物性.綜合性和時效性很強的管理活動。其主要職責是參與政務.處理事物和搞好服務。機關行政對公共行政起到發動作用.樞紐作用.保障作用.效率作用和聯系作用。第九章行政決策讓我們了解了行政決策的作用.行政決策體制.行政決策參與;掌握行政決策的含斗叢義和特點.行政決策的原則和類型。第十章主要講述了行政執行的含義與特點;行政執行的原則和作用;行政執行的步奏;行政評估的含義與作用;行政評估的原則和方法及內容和程序。第十一章論述了行政監督的概念和原則,闡述了行政監督在實現民主與法治和公共行政職能中的重要作用,介紹了行政系統內部監督.法制監督和社會監督的類型和方式。第十二章主要介紹了公共財政的含義及其職能;公共預算與決算和財政收支。第十三章講述了法治行政的豐富內涵和要求,要想理解其內涵,落實其要求,關鍵在於能否建立起一套完備的行政法律體系和行政監督保障機制,只有建立起完善的行政法律體系,才談得上法律優先和法律保留,才能空衫櫻夠保障行政機關有法可依,嚴格依法辦事。第十四章論述行政方法的含義與特點,行政基本方法.行政程序和行政計劃方法的特點。第十五章論述了行政效率的作用並介紹了測量行政效率的方法。同時也探討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第十六章講述了行政改革是政府為了適應外部環境,加強回應性,提高行政效率進行的不同取向的改革。
二. 行政監督原理在實踐中的運用
在當代中國,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深入,現今所需要的政府應該是一個「精幹,廉潔」的政府。這樣的政府需要一個完善的行政監督系統,這就要求我國行政監督體系必須不斷進行改革,加強對政府行為的監督,增強監督的力度,完善行政監督體系。有效的行政監督體系和具體的規章制度對保證我國經濟的穩定增長是必不可少的,也能更好地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具有重要意義
行政權力法制監督,是指國家權力機關、國家司法機關、專門行政監督機關及國家機關系統外部的個人、組織依法對行政主體及國家公務員行使行政職權行為和遵紀守法行為的監督。行政權力法制監督的主體是國家權力機關、國家司法機關、專門行政監督機關以及國家機關系統外部的個人、組織(即行政管理法律關系中的行政相對人)國家權力機關、國家司法機關、專門行政監督機關作為行政權力法制監督主體,能對監督對象採取直接產生法律效力的監督措施,如撤消行政行為、處罰違法違紀的公務員等。行政權力法制監督的對象是行政主體及國家公務員。在行政權力法制監督法律關系中,一方是監督主體,一方是監督對象。監督對象首先是行政主體,即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其次是國家公務員。國家公務員在行政管理法律關系中是行政主體的代表,在行政管理中代錶行政主體行使行政職權,但在行政權力法制監督法律關系中,卻不於行政主體並列,成為獨立的監督對象。特別是在行政監察中,國家公務員是最主要的監督對象。行政法制監督的主要內容是行政主體行使行政職權的行為和國家公務員遵紀守法的行為。
據《雲南信息報》報道,24歲的玉溪北城鎮男子李喬明因盜伐林木被刑拘,1月30日進入看守所,2月8日下午受傷住院,4天後在醫院死亡,死因是「重度顱腦損傷」。晉寧縣公安機關給出的答案是,當天李喬明受傷,是由於其與同監室的獄友在看守所天井裡玩「躲貓貓」游戲時,遭到獄友踢打並不小心撞到牆壁而導致。當地另一家媒體報道稱,警方調查結果顯示李喬明「躲貓貓」時眼部被蒙,所以「不慎撞到牆壁受傷」。
據《雲南信息報》報道,12日晚,警方通報了最新的調查情況:「由於死者(玩躲貓貓時)抓到同監獄友普某某,而引起普某某不滿,最終兩人發生爭執。爭執中普某某先踢了死者一腳,隨後又朝其頭部擊打一拳,死者由於重心不穩摔倒後,頭部與牆壁與門框夾角碰撞,最終受傷。」有網友認為摔倒應該不會有這么嚴重的傷,但也有網友指出碰到頭確實可能導致死亡。事實廣易網報道轟動一時的「躲貓貓」事件,終於有了最新結論:雲南省檢察機關、公安機關經調查認定,此前宣布因玩「躲貓貓」碰牆致死的李蕎明,系因被同監室在押人員毆打、拳擊頭部後撞擊牆面,導致受傷、死亡。
"躲貓貓"事件的調查結論前後出現了三個版本,最後的官方版本查明了案件真相,贏得了公眾的信任。這"一波三折"說明了現行監督制約機制存在局部的失靈現象,但同時也說明了現行監督制約機制在整體上是有效的,是有能力保障司法公正的。嚴肅查處"躲貓貓"事件並藉以檢討看守所的管理秩序和檢察監督機制,防止類似事件的發生,都是必要的,有利於促進公正司法。
這起案件暴露出晉寧縣公安機關特別是看守所在隊伍建設和執法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依照有關規定,對晉寧縣公安局局長達琪明予以行政記大過處分;對晉寧縣公安局分管看守所工作的副局長閆國棟予以行政記大過處分,並免去晉寧縣公安局副局長職務;對負有直接領導責任的晉寧縣看守所所長余成江予以行政撤職處分;對晉寧縣看守所分管管教工作的副所長蔣瑛予以行政撤職處分;對負有直接責任的晉寧縣看守所民警李東明(負責管理李蕎明所在監室)予以辭退處理。
"躲貓貓"事件的發生暴露了負責初查的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都有一定程度的失職瀆職問題。不過,案件真相的查明也是在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的努力下實現的。這說明司法問題必須通過司法程序解決,司法機關有責任、有能力解決,也有體制和程序上的保障。我們現在還找不到,也不必找到司法機關的替代者來解決這樣的問題。因此,調查"躲貓貓"事件的法定主體是司法機關。省委宣傳部、網民、媒體作為事件演變過程的參與方,對事件的解決起到了很好的監督作用,這是應當充分肯定的,但它們都不是調查事件的法定主體。
從"躲貓貓"事件我們認識到,應當進一步研究和探索社會參與司法的方式和社會監督司法的機制,並按照法治精神和司法規律改革和完善這種參與和監督的機制。我認為,目前可以設想和改進的主要是司法機關的工作機制,加強司法的民主性和專業性,以民主性為基礎和保障,以專業性為根本和著力點,進一步開放司法過程,提高司法的透明度,開辟人民群眾和新聞機構參與、了解和監督司法的新途徑、新窗口,建立新機制、新程序。這樣的制度創新,有助於形成長效的社會監督機制,防止李蕎明悲劇的重演,防止"躲貓貓"事件的再發生,進一步提高我國司法的公信力。
嚴格按照現行的法律制度辦事,是可以避免這類事件的。問題主要出在執法不嚴、監督不力上。因此,解決問題的辦法是要健全有關管理制度和監督制度。兩者在我國的司法改革進程中都是重要的事件。對於一個變革中的、充滿活力的國家,悲痛轉化的力量往往是非常強大的,必然會有效地推動社會進步和司法文明。
躲貓貓"事件對檢察改革的啟示主要有兩點:一是要深化監所檢察工作機制的改革,建立健全監所的保障機制,使駐所檢察室與羈押機關保持一定的距離,防止被同化;要加強駐所檢察室的力量,提高其法律監督能力,加強對羈押場所的法律監督職能,在解決超期羈押問題的基礎上,把防治牢頭獄霸和刑訊逼供作為強化法律監督的重點工作,充分發揮監所檢察的監督制約作用。二是進一步加強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檢察院工作的領導,形成檢察工作一體化的機制,有效地排除地方因素的不當干擾,克服地方保護主義,增強法律監督的整體效能。
三. 學習體會和收獲
自從20世紀80年代起,行政學教育在我國高等院校教育體系中得以陸續恢復,並在接下來的20餘年中得以快速發展,可謂碩果累累。在表面的繁榮背後,中國公共行政學研究也存在著一些危機和隱患。實現行政學中國化應該以關注中國本土的公共行政問題為基礎,以西方行政學成熟的理論體系和方法論系統為工具,關鍵在於構建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行政學理論體系。從具體的研究方向來看,比較行政無疑將成為中國公共行政學未來潛在的強勁增長點,其學術價值和發展遠景已經越來越引起中國公共行政學界廣大學者的關注。學習公共行政學使我們系統、完整、准確地掌握了公共行政學的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培養我們關注現實、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恩格斯說過:「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一種理論能否成為人們所接受的範式,不僅取決於他們在邏輯上的完善,被用於分析和解釋現實世界所能達到的力度,還在於依據它們提供的藍圖能否完整或部分地構造現實,即在一定條件下,由理念系統轉化為現實系統。公共行政學的創立與發展最終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公共行政的理論範式也將不斷發展和轉換。正如英國著名行政學家胡德所指出的,每一種生活的主要組織方式,都有其內在的「阿格琉斯之踵」或走向瓦解的獨特方式;每一種公共管理觀念都包含一些有爭議的命題;每一種管理和控制的方法都不可能永遠優於其他類型。實現良好組織的任何一種處方就不能堅持認為自己比其它處方更「現代」。因此,在這個變動不居、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公共行政範式要實現對現實世界的解釋力與包容力,關鍵在於不斷對每一種理論範式精髓的吸收和對現實世界變化的適應與改造。
參考文獻:
1.張成福、黨秀雲:《公共管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2.《雲南信息報》。
3.喬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05。
5.[英]克里斯托弗.胡德 :國家的藝術、文化、修辭與公共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④ 求一篇目標管理的文獻綜述
1、Title: 高等學校行政管理方法的改革
Author: 張岩青
Source: 科技與管理, 2010, (3): 142-144
Abstract:
通過對高校行政管理的現狀分析,研究高校行政管理人員的矛盾失衡現象;討論推行目標管理和實施績效管理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積極作用;探索高校提倡行政創新管理的具體途徑;通過高校行政管理方法的改革,能夠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激發管理人員的內在潛能,充分調動廣大教職員工的工作積極性。隨著研究與實踐的不斷深入,希望高校早日構建出更科學、合理、完善的行政管理方法。
2、Title: 高校科研質量管理體系中質量目標的建立與運行管理
Author: 張志生; 張冰
Source: 科學管理研究, 2011, (6): 32-35
Abstract:
結合高校科研質量管理體系運行管理工作,分析了新版《質量管理體系要求》(GB/T19001/GJB9001B)中質量目標的條款要求和運行管理中的常見問題,針對高校科研項目管理的特點,總結提出高校科研質量管理體系中質量目標的建立策略與方法,從體系過程和產品兩方面分析並建立了高校科研質量管理體系的質好答量目標,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提出了高校科研質量管理體系內質量目標運行管理的措施,旨在為高校科研質量管理體系中質量目標的科學建立和有效運行管理提供參考。
3、Title: 關於75所高校目標管理實施現狀的調查
Author: 董澤芳; 何青; 熊德明
Source: 高教發展與評估, 2009, (2): 15-21
Abstract:
對中南地區75所高校目標管理實施現狀進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實施目標管理的高校數呈上升趨勢,目標管理的實施與院校層次成正相關,目標考核是管理實施中的最大難點,上下協商是目標達成的最佳策略,監控機制是提高管理效能的必要措施,實地考察是目標考核的有效方式,專家組是最值得期待的考核主體。根據調查分析,提出營造上下欲同的組織氛圍、構建科學合理的目標體系、形成權責利一致的授權機制是高校實現有效目標管理的關鍵。
4、Title: 基於目標管理的高校二級學院辦公室管理工作
Author: 葉小平; 梅萍; 夏細明 (...)
Source: 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 (1): 40-43
Abstract:
目標管理既是一種科學的管理方法,也是一種管理哲學。目標管理具有重視全員參與管理,強調自我控制,重視成果與利益的結合,強調目標激勵,促使權力下放等特點,在二級學院辦公室實施具有可行性。在目標管理實施過程中,要依次進行目標管理的准備、目標體系的構建、權力的有效下放、目標的有效控制和科學的考評反饋,最後實現辦公室管理的預期目標。
5、Title: 基於目標管理的虛擬企業質量管理模式研究
Author: 宋松林
Source: 電子質量, 2009, (3): 57-59
Abstract:
文中分析了虛擬企業質量管理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以顧客滿意度為管理目標,以產品質量小組為基本單元,並基於目標管理(MBO)的企業質量管理模式。
6、Title: 科技工作目標管理:國際經驗綜述與借鑒(上)
Author: 方衍; 施筱勇
Source: 科技促進發展, 2010, (3): 37-42
Abstract: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目標管理為核心的績效評估成為友型慧了發達國家政府彰顯投資效果、提升科技管理能力的主要手段。本文從政府行政部門、國立科研機構和國家科技計劃三個方面,探討各國政府是如何開展"以目標管理為核心的績效評估",在制度上租漏如何得到保障,在應用上取得了什麼效果,以期為我國科技工作管理人員提供借鑒。
7、Title: 科技工作目標管理:國際經驗綜述與借鑒(下)
Author: 方衍; 施筱勇
Source: 科技促進發展, 2010, (5): 29-34
Abstract: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目標管理為核心的績效評估成為了發達國家政府彰顯投資效果、提升科技管理能力的主要手段。本文從政府行政部門、國立科研機構和國家科技計劃三個方面,探討各國政府是如何開展"以目標管理為核心的績效評估",在制度上如何得到保障,在應用上取得了什麼效果,以期為我國科技工作管理人員提供借鑒。
8、Title: 論目標管理與問題管理的交替互動發展
Author: 孫繼偉
Source: 管理學家(學術版): 130-136
Abstract:
管理理論的三維分類法可以彌補學派與時期分類法的某些不足,三維分類法的模式維度上代表性管理理論有兩組,縱向的一組是科學管理和人本管理,橫向的一組是目標管理和問題管理,兩組理論共同組成了一個特徵鮮明、關系緊密的互補結構。在近現代管理理論發展歷程中,兩組管理理論分別呈現此消彼長、交替式互動發展的規律。本文重點通過管理思想史中的系列例證,進一步揭示了目標管理類理論與問題管理類理論的交替互動發展規律,並提出,交替互動發展的內部動因源於兩者既有相同之處,又有區別;外部動因源於社會經濟環境的交替性變遷。
⑤ 求一份管理理論叢林的文獻綜述,人家寫了一篇,老師給了60分,他說不能容忍80分以下的。嗚。。
產業集群理論的叢林
--一個文獻綜述
李怡羅勇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上海200433)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430060)
摘要:上個世紀末本世紀初,國內外的學者逐漸關注人類經濟活動的空間性,對產業集群開始展開新一輪的討論,並將其逐步納入主流經濟學研究范疇。主要代表學派有:新興古典經濟學、現代區位論、新經濟地理學、戰略管理、經濟社會學和東顫謹方管理學。西方產業集群理論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資源區域配置理論,它對我國的產業集群現象同樣也具有一定的解釋力。然而,權威的產業集群理論都以製造業位研究對象,對其他產業或行業是否適用,還需進一步修正。
關鍵詞:產業集群;東方管理;社會網路
當前,國內外學術界掀起了對產業集群研究的高潮,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觀點和流派,形成了"產業集群理論叢林"的局面。西方經濟學、管理學、區位理論、經濟社會學、東方管理學等學者都從不同的視角、採用不同分析方法對產業集群進行過研究,得出大量新的結論。為了有助於後來學者下一步的研究,本文將對最新研究成果進行總結和回顧,並探討我國的產業集群理論研究方向。
一、各學科體系對產業集群的研究
(一)、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產業集群理論
楊小凱和黃有光(1991,1993)等利用超邊際分析方法來分析分工作為一個角點均衡的產生和演進過程,並系統建立了依託於專業化分工基礎之上的新興古典經濟學分析框架。其模型結論為:(1)如果交易效率和收益遞增程度都非常低,經濟的動態均衡是自給自足;如果交易效率和收益遞增程度都非常大,經濟的動態均衡是完全專業化分工;中間情形下,即當交易效率和收益遞增程度既不是非常大或非常小,勞動分工將逐漸演進。(2)勞動分工的演進導致人均實際收入的增長,當分工演進到一定水平時,收入增長率將上升,當分工的潛力耗盡時收入增長率就下降。(3)伴隨分工的演進,市場容量、貿易依存度都將上升。楊小凱利用分工與專業化理論解釋了產業集聚和經濟發展過程,他認茄謹基為,產業空間集聚能夠實現企業報酬遞增而不是收益遞增。實際上,企業集聚必然導致產業內部的分工與專業化生產,專為化工則要求交易的頻率增加。在市場競爭中進行的產品交易,交易的頻率增加會增加交易成本和機會成本。但在一些競爭力強的新產業區內,由於地理上接近的專業化企業之間形成了長期合作的關系,使信任基礎得以建立,導致監督成本和機會成本降低,同行業企業之間的協作競爭能力增強。
(二)、區位理論中對產業集群的解釋
區位理論,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中的空間選擇和空間分布規律的理論,它是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基礎之一。區位理論的發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古典區位理論和新古典區位理論(陳文福,2004)。古典區位論產生於19世紀初,代表人物是馮·杜能(VonThunen)、阿爾弗雷德·韋伯(A1fredWeber)、克里斯塔勒(Christaller,1933)和A.廖什(A.Losch)。新古典區位理論的形成是以1956年艾薩德的《區位和空間經濟》和1968年貝克曼《區位論》的出版為標志,也有的學者認為這時新的學科--區域經濟學才真正成立。新古典區位理論,或者說區域經濟學,不僅研究資源的空間配置效率,還要研究資源空間配置和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公平問題。
現代區位論在研究方法和對象上與古典區位論有較大的差異,區位決策目標不僅包括生產者利潤最大化,而且包括消費者的效用最大化。從總體上看,現代區位論主要是沿著宏觀區域晌脊研究和微觀區位決策兩個方面發展。新古典區位論代表拉伯(Labber)和蒂斯(Thisse,Jacques-Francois)等學者利用拓撲網路構建區位模型,研究微觀經濟主體的區位選擇問題。哈克密(Hakimi,1964)用拓撲網路方法證明了勞恩哈特的結果,稱為哈克密原理(HakimiTheorem)。該原理指出,網路點集含有一個最小區位點,包括兩個特徵:第一,含有優區位的點集是有限的;第二,當這些點集是市場區、原料地或節點時,從這些點集中找出優區位點的效果很顯著。在微觀方面,蒂斯(Jacqnes-FrancoisThisse,1987)指出,收益獨立於決策成本時,最優區位不會隨著需求變化而變化。收益的這種獨立性涉及到三個方面:一是在完全競爭條件下市場價格是外生的;二是企業承擔了所有的運輸成本;三是生產過程具有規模報酬不變的同質性。
(三)、新經濟地理學的產業集群觀點
上個世紀90年代西方的一些主流經濟學家發現,經濟學上的一些重要理論如國際貿易理論、新增長理論等只有落實到空間才能得到實證,於是他們試圖將經濟地理學作為主流經濟學的分支帶入經濟學研究領域,從而利用迪克斯特與斯蒂格利茨建立Geography的壟斷競爭模型、薩繆爾森的"冰山"原理(即任何成品在運輸過程中都有一部分丟失)以及後來的博弈論和計算機技術等分析工具,提出新經濟地理學學科。其代表人物有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保羅·格魯格曼(Paul.Krugman)、京都大學經濟學教授藤田(MasahisaFujita)和倫敦經濟學院國際經濟學教授維納布爾斯(AnthonyJ.Venables)。
新經濟地理學不同於經濟地理學表現在:在產業和市場結構的處理、外部性、非市場交易等方面。它研究主題主要集中在:經濟活動空間集聚的原因和區域增長集聚的動力。新經濟地理學以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理論為假設前提,以數學建模為工具,研究區域產業集聚、經濟集聚和貿易活動等問題,形成了一些相關理論:規模經濟和運輸成本理論、外部經濟和產業集中理論、經濟和貨幣一體化理論、復雜性理論等。此外,新經濟地理學建立的數學模型包括:克魯格曼的"中心-外圍"模型、動態多區域模型,維納布爾斯(AnthonyJ.Venables)的國際專業化模型,蒲格(Puga)和維納布爾斯的全球化和產業擴散模型,克魯格曼和維納布爾斯的區域專業化模型等。
保羅·格魯格曼(Paul.Krugman)在"中心-外圍"模型中假設:在一個國家,包括兩各地區:東部和西部;生產兩種產品:農產品和製造品;農產品是同質的,生產品規模報酬不變和完全競爭;製造品包括許多差異產品,每種產品的生產中都有規模經濟,形成了一種壟斷競爭的市場結構。通過數學函數的推導,得出一個地區成為製造業中心,而另一個地區成為農業外圍,這種模式取決於較大的規模經濟,較低的運輸成本,以及製造業在支出中較大的份額這三者的某種結合。他還通過區域跑道模型演繹了區域運行的幾何結構,分析了製造業區域由最初均衡布局發展到兩區域集中布局的原因。
克魯格曼認為,特殊的、偶然的歷史事件將會在產業集聚形成的過程中產生巨大的影響力。例如,1895年一個居住在喬治亞小城鎮道爾頓的小女孩作了一個植毛床罩作為婚禮的禮物,引發了道爾頓成為美國地毯之都。克魯格曼還認為,現實中的產業區的形成是具有路徑依賴性的,歷史的一次偶然事件導致了在某個地區建立了一個行業,這其中積累循環因果關系(繆爾達爾,MyrdalG,1944)發揮了作用。克魯格曼說:"企業選擇那些容易進入市場的區域進行生產,而市場又傾向於許多企業選擇生產的區域。"
我國南京大學商學院梁琦教授(2003),對克魯格曼的"中心-外圍"模型作了進一步的發展,認為產業集中的原因包括:歷史和偶然事件的影響、累計循環的自我實現機制、預期作用。梁琦教授還利用大量的統計數據,沿用克魯格曼工業區位基尼系數計量方法,對中國的製造業進行了實證分析,論證了影響產業集聚的七大要素(運輸成本、規模經濟、外在性、地方需求、產品需求化、市場觀聯合貿易成本)。梁琦教授的研究是國內產業集聚理論的重大突破,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出,無論是克魯格曼還是梁琦都是以製造業作為實證研究的對象,對信息產業的實證分析還是空白。
(四)、管理學中的產業集群理論
在管理學領域中,對地理或地點的研究不受重視,在此方面的文獻很少,僅有戰略管理專家、美國哈佛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MichaelE.Porter)在其競爭力經濟學中有提到。波特教授是競爭戰略和國際競爭力研究領域的國際權威,1983年曾由里根總統任命,加入產業競爭力委員會。波特認為:"產業是研究國家競爭優勢是的基本單位。一個國家的成功並非來自某一項產業的成功,而是來自縱橫交織的產業集群。"Porter特別強調產業集聚對一定地區產業國際競爭力的作用。他對產業集群的定義是:"指在特定領域中,同時具有競爭與合作關系,且在地理上集中,又交互關聯性的企業、專業化供應商、服務供應商、相關產業的廠商,以及相關的機構(如大學、制定標准化的機構、產業公會等)。"地理的集中可以使產業集群的生產率和創新利益進一步放大,一個國家要提高其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必須在國內創造最有生氣、最富有挑戰性的創新環境,建立地區內大學、研究機構、中介服務機構、政府機構結成的研究和開發合作網路,推動產業聚集,減少企業成本,增強創新能力。波特的"產業集群"理論可以看作是增長極理論與國家創新系統理論的結合形態,對知識經濟增長極理論起了奠基的作用。韓、美等國的學者把發達國家出現的新產業區理論用以研究發展中國家的新產業區問題,使這一理論涵蓋的地域范圍進一步擴大。波特認為:產業集群一旦形成,集群內部的產業之間就形成互助關系。
(五)、經濟社會學的產業集群理論
經濟社會學是運用社會學的基本參考框架、變相和解釋模型,研究同稀缺物品級服務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有關的復雜行為(斯梅爾塞,Smelser)。具體地說,就是把社會學的視角引入經濟學,重視社會體系、經濟結構、社會制度、人際關系、文化與意識形態等社會因素與經濟的相互作用。1985年格蘭若維特(Granovetter.M.)在《美國社會學雜志》上發表《經濟行為與社會結構:嵌入性問題》,這標志著新經濟社會學的誕生。國內外新社會經濟學者對產業集群的論述主要觀點如下:
1、西方新社會經濟學者的觀點:
20世紀80年代以後,,網路理論開始研究新興工業區的蓬勃發展、小公司網路的形成等等,產生了一些影響巨大的理論成果。例如,格蘭諾維特(Granovetter.M.)從社會學的角度提出了"商業群體"(businessgroups)的概念,是指"在正式或非正式基礎上形成的企業聯合"。斯維德伯格(Swedberg,1997)指出,"商業群體"這個概念是經濟社會學提出的最有前景的概念。格蘭諾維特(Granovetter.M.)還提出了"嵌入性"(Embeddedness)概念,並認為,現實發生的經濟活動和行為並不是自足的、可脫離社會背景和環境存在的,而是嵌入在特定的社會關系網路之中的,受到行為者之間社會關系的約束和影響,使得現實的很多經濟活動和行為並不同於標準的經濟理論所做出的預測。社會關系滲透於各個企業間,經濟組織和個體經濟行動者一樣受社會關系網路的限定。這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企業間的交往和聯系並不是通過正式的經濟交易規范而達成的,在很大程度上它是通過社會關系網路實現的;二是企業內部的等級制度也常常為非正式的社會關系網路所取代。企業間在合作時不僅是純"趨利"行為,更多的是採用的非正式關系,如:互派董事、企業領導人之間存在的非正式社會關系和由於長期合作而建立起來的夥伴關系等都會促進企業間的合作行為。
另一為社會學家巴特(R.Burt,1992)年在一本著作中提出的"結構洞"(structureholes)理論。這一理論指出,在社會網路中存在兩種形態,其中一種是處於網路中的個體(個人或組織)與其他任一個體都存在著聯系;另一種形態更為常見,即網路中的個體僅與部分個體存在直接聯系,而與其他個體都不存在直接聯系。這樣,在第二種形態中,整體網路中就出現了某些個體與另外一些個體聯系斷裂的現象,就像網路結構中出現了洞穴一樣,這就是結構洞。新經濟社會學者主張把結構的、經濟的、文化的多種因素結合起來思考。
法國社會學家皮誒爾·布迪厄(PierreBourdieu,1980)最早提出社會資本的概念,但沒有引起學術界的重視。1988年,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教授科爾曼(JamesS.Coleman)於對社會資本重新進行了定義,認為社會資本是指"行動者為了實現自己的利益,相互進行各種交換,甚至單方面轉讓對資源的控制,結果形成的持續存在的社會關系",包括權威關系、信任關系以及作為建立規范基礎的關於權利分配的共識。哈佛大學教授羅伯特·普特南(RoberPutnam)也做了進一步的研究。這些學者都認為網路、規則(Norms)或文化、互惠、信任構成社會資本的要素。社會資本的分析框架為產業集群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野,有助於引起人們對政治、經濟以外的非制度性因素的重視。
加州大學伯克里分校AnnaLeeSaxenian教授長期追蹤研究美國舊金山矽谷與波士頓128公路區的高科技發展,指出矽谷形成了既競爭又合作的網路式組織,而128公路則保持了美國大公司的科層體系自稱王國的文化將(Chandler,1977),所以,矽谷與128公路同時興起卻能在高科技產業快速變動環境中獨占鰲頭(Saxenian,1994)。Samenian分析了這兩個集群地區交流方式的差別:早期工程師和各類技術專家經常在矽谷的"貨車輪"飲料店聚會和交流本行話題;類似的"綠洲"在128號公路地區毫無蹤影,唯有壓抑的大公司等級氛圍。她把產業區看作是"關系網路而非原子型企業的集合,涉及項目導向型的適應性生產模式";"高流動性的勞動力和熟練工人群體可以迅速組合在一起。他們為一個項目而結合起來,在好萊塢是一部影片,在矽谷是一個新企業。這個系統充滿靈活性和適應性,關於新市場、新技術的信息迅速流動著"。然而,90年代後期,128號公路地區復甦,重建了軟體和互聯網產業,成為軟體、醫療和金融三大服務產業的勝地,由此她又提出了為什麼128號公路區能夠克服失敗、重新前進的原因。
2、國內學者的研究。
我國學者慕繼豐、馮宗憲、李國平(2001)使用的企業網路概念在本質上類似產業集群,並認為企業網路是指一批具有相互聯系的企業和機構在某些地理區域的集中。認為企業網路是許多相互關聯的公司或企業及各類機構為解決共同問題通過一段時間的持續互動而形成的發展共同體。企業網路包括三類相互聯系、持續互動的組織:(1)某類相似或相關的企業;(2)政府有關部門和機構及其他中介機構;(3)高水平研究機構和大學。企業網路從三個方面影響企業的競爭力:提高區域內所有企業的生產率;影響創新的方向和進程,從而影響區域內企業未來的生產率;促進新企業和企業新組織相識的誕生。
台灣大學地理系的徐進鈺教授、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所的羅家德教授也使用社會資本和網路的理論對產業集群進行研究。羅家德教授使用人際關系網路方法對美國矽谷和128公路進項比較研究,並按Saxenian的集體效率觀點進一步指出網路具有競爭優勢,一方面網路式組織組成的產業環境(或交易系統)具有知識快速擴散的優勢。羅家德教授還對高科技台商在大陸投資的狀況進行實地調查,發現台商在選擇區位的時候,除了考慮市場、行政便利、交通等因素外,還考慮一個重要因素:投資地是否有一個健全的產業網路。外資對當地產業的影響可以分成兩種:一是外包網路,亦即向後、向前連接;二是技術網路。
大陸學者聶鳴、梅麗霞、魯瑩,以班加羅爾軟體產業集群為對象,重點討論社會資本對班加羅爾軟體產業集群的發展所起的作用,並從規范、網路與信任、知識流動三個角度分別探討了導致班加羅爾軟體集群成功的社會資本因素。認為這些因素是根治於班加羅爾的公共物品,正是其他地方難以模仿的。
(六)、東方管理學派的產業集群理論
以蘇東水教授為代表的東方管理學派已有近30年的歷史,該理論是建立在儒、釋、道等諸家學說的基礎上,結合中西方管理理論和近代中國管理實踐所提出的管理學理論。蘇教授經過50年的研究、實踐,總結出管理學的精髓:"人為為人"。"人為"具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含義,廣義的"人為",指的是人的心理和行為;狹義的"人為",指道德水平發展成熟的個體表現出來的符合社會期望、有助於自我發展和組織利益的各種行為。"為人"指具有"人為"表現的個體的各種鼓勵、幫助、關心、激勵他人的行為。"人為"與"為人"具有辯證關系,互相轉化並且互相聯系。"人為為人"的文化基礎與保證條件是"以人為本"、"以德為先"。國外學者將其稱為"三為"思想,或者"S"(Su)理論、"O"(Oriental)理論,它是管理學科的新概念、新發展。
上個世紀90年代,東方管理學進一步發展和豐富,逐漸提出三學、四治、八論的學科體系。三學,是指華商管理學、中國管理學、東方管理學;四治,是指治國、治家、治生、治身;八論,是指人德論、人緣論、人為論、人心論、人謀論、人才論、人道論、人本論。
東方管理學派認為,在研究任何一個產業或任何一個部門經濟的發展規律時,首先要著眼於研究本產業、本部門的特殊規律,致力於怎樣將本產業部門搞好,但更要研究本產業、本部門與其他產業及部門的聯系,研究如何與他產業互為支持、協同發展以使整個產業系統協調發展。"人為為人"是指導產業集群研究的根本方法和最終落腳點,構成產業集群理論基礎之一。
經濟學起源於西方,對產業集群的研究也主要以西方理論為主。東方管理學派則認為,早在幾千年前,我國就形成了自己的集群區位理論--風水學。風水學是我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門集哲學、生態學、心理學、地理學、環境學、經濟學等多領域的綜合性學科。2004年9月9日,由建設部中國建築文化中心和國際易學聯合會主辦的"首屆中國建築風水文化與建築地產發展國際論壇"在人民大會黨開幕,這是新中國建國歷來第一個關於風水文化的高峰論壇。古老的風水學說不僅可以與現代建築相結合,也可以用來解釋當今人類經濟活動空間布局問題。"了解自然、順應自然、改造自然"正是風水學說對人類經濟活動的空間指導,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要與自然協調、平衡,最終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幾點結論
(一)"產業集群理論叢林"主要以西方理論和流派為主,它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區域配置重要的理論基礎,同樣,它所揭示的規律對我國目前的產業集群也具有一定的解釋力。西方產業集群理論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背景下的資源空間優化配置理論,而我國目前所建立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由於市場經濟體制在經濟運行機制和資源配置方式上具有共性,決定了西方產業集群理論是適合我國經濟運行的體制背景的。換句話說,不管人們承不承認,區位理論、新經濟地理學、社會經濟學等所揭示的經濟活動空間分布的基本規律必然會在我國信息產業集群運行和發展中發揮作用。
我國還處於改革的初期,缺乏市場經濟運行的經驗,這些結論和觀點,正好用於學習和借鑒,充分發揮"後發優勢",縮短我國工業化、信息化的時間。
(二)無論是現代古典區位理論,還是新經濟地理學,都以製造業為研究對象,主要反映的是製造業產業集群的發展特徵。韋伯的工業區位論產生於19世紀中後期,當時德國完成了產業革命,尤其是第一次科技革命的發生,促進了鋼鐵、化工、機械等一系列新興工業部門的發展,工業區位問題顯得突出起來。韋伯在杜能的農業區論的基礎上,將工業區位因素除運輸距離外,再加入了勞動力因素和集聚因素。克魯格曼(Krugman)指出,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努力改善交通條件、降低運輸成本,會使得製造業傾向於將區位選擇在市場需求大的地方,更大的市場需求又取決於製造業的進一步集聚。總之,迄今為止,產業集群相關理論還主要以分析製造業布局為主。那麼,製造業產業集群理論是否具有一般性呢?我們說,不同的產業,或者即使屬於同一產業但不同的行業,具有不同的經濟技術特點,因此在空間布局要求和指向上也大不相同。例如:信息經濟使許多產品的生產和消費幾乎不受運輸成本的限制,這對製造業企業生產能力的規模報酬遞增、運輸成本和要素流動性等因素相互作用提出了挑戰。
(三)21世紀初,產業集群理論取得長足發展,但也面臨著新的困惑和挑戰。例如:在區位論理論中,經濟制度和個人偏好由於不能被引入模型,仍然被看作是外生的,因而無法利用現有的理論框架來說明經濟制度和個人偏好變化對區位選擇的影響。同樣,這些方面都是新經濟地理學和其他學派區位理論需要解決的問題。
載於《世界管理論壇2005》
參考文獻:
[1]朱華友,我國產業集群研究現狀及理論述評,資源開發與市場,2004,20(2)。
[2]王緝慈,創新的空間---企業集群與區域發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3]仇保興,小企業集群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
[4]克魯格曼,地理學和貿易[M].蔡運龍,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4,8,98-117.
[5]克魯格曼,發展、地理學與經濟理論[M].蔡運龍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55-56,90.
[6]蘇東水:產業經濟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蘇東水:東方管理【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8]Porter,M.E.1998:TheAdamSmithaddress:location,clusters,andthe"new"microeconomicsofcompetition.,33(1):7-17
[9]Porter,M.E.2000:Locations,clusters,andcompanystrategy.In:Clark,G.L.,Feldman,M.P.andGertler,M.S.(Eds.):.253-274.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