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管理學的研究方法
注重研究客觀事實和社會產物,將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作為研究起點,重視對社會規律進行科學概括,試圖尋求社會現象間的相關關系或因果關系;以承認存在著一個擁有特定價值觀、信仰、規范和角色的外部世界為前提,集中研究現實內容本身或實質;比較注重用客觀性的表達代替引索性的表達,力求補足和解釋特定引索性表達的意義,以使其結果普遍化;關注被研究對象的一般性、普遍性或規律性。
包括有:證實主義、證偽主義。 運用直覺判斷和個人洞察力獲取知識,它著重個人的主觀感受,認為社會現象實際上為個人主觀經驗。因此,以個人的感官和良知來研究事物,著重社會所創造出來的實體,探討個人的主觀經歷、表現出來的意義和語言解釋等。這種觀點所分析的對象為組織內的記號和現象,並認為不需要尋找實際存在的客觀組織法則,描述範式起著某種表達或表現作用。所以,這種角度會著重探討個人的內心世界、認知方法,以及大家所構建的實體。
包括有:經驗或案例法、權變法、社會學法、經濟學法。 指承認人的價值和尊嚴,把人看作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或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為主題的任何管理學範式。人本主義範式強調,人的潛能是管理所能開發的最重要的資源或資本。管理就等於人,人能夠開發自身。
包括有:心理學法、倫理學法。 也稱為規范範式,它強調以客觀性、規范性和概括性為特徵的獲取新知識的方法。規范範式的研究目標是回答「應該怎樣」或「應然」問題,力求構建一種規范的理論體系和概念架構。
包括有:歸納法、演繹法、常態法、系統法。
管理學的研究方法有:
1、案例分析法。理論聯系實際,通過解剖案例來發現規律。特點是簡單易操作。
2、實地調查法、或田野調查法。到現場進行訪談、觀察等。特點是容易發現新問題。
3、問卷調查與統計分析法。通過發放問卷,進行統計分析以發現規律。特點是可以彌補案例分析和實地調查的偏頗性,樣本越大,普適意義越強。
4、數學建模法。如利用博弈論、結構方程模型、系統動力學等方法進行計算、推理、模擬等。特點是便於發現管理中的各種關系和機理。
⑶ 現代管理:管理學中的幾種分析方法
管理學中常用的幾種分析方法:
1、對比分析法(將A公司和B公司進行對比)
2、外部因素評價模型(EFE)分析
3、內部因素評價模型(IFE)分析
4、swot分析方法
5、三種競爭力分析方法
6、五種力量模型分析
不常用的:
1、SWOT分析法
2、PDCA循環規則
3、5W2H法
4、SMART原則
5、時間管理——重要與緊急
6、任務分解法(WBS)
7、二八法則
8、OGSM計劃法
9、頭腦風暴法
10、德爾菲法
11、名義群體法
12、魚骨圖分析法
⑷ 管理學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什麼
1、比較研究法:通過對不同管理理論或管理方法異同點的研究,總結其優劣以 借鑒或歸納出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管理規律的方法。
2、定量研究法:運用自然科學知識,把握管理活動與管理現象內在的數量關系,尋求其數量規律的方法。
3、歷史研究法:對前人的管理實踐、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論予以總結概括,從中找出帶有規律性的東西,實現古為今用的方法。
4、案例研究法:通過對現實中發生的典型管理事例進行整理並展開系統分析,從中把握不同情況下處理問題的不同手段,以達到掌握管理原則,提高管理技能的方法。
5、理論聯系實際方法:把現成的管理理論與方法運用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來檢驗這些理論與方法的正確性與可行性,並在實踐中不斷概括總結新的理論與方法。
(4)管理學分析方法擴展閱讀:
根據不同的標准,我們可以把比較研究法分成如下幾類。
1.按屬性的數量,可分為單項比較和綜合比較。
單項比較是按事物的一種屬性所作的比較。綜合比較是按事物的所有(或多種)屬性進行的比較,單項比較是綜合比較的基礎。
但只有綜合比較才能達到真正把握事物本質的目的。因為在科學研究中,需要對事物的多種屬性加以考察,只有通過這樣的比較,尤其是將外部屬性與內部屬性一起比較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2.按時空的區別,可分為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
橫向比較就是對空間上同時並存的事物的既定形態進行比較。如教育實驗中的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比較、同一時間各國教育制度的比較等都屬於橫比。
縱向比較即時間上的比較,就是比較同一事物在不同時期的形態,從而認識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揭示事物的發展規律。在教育科學研究中,對一些比較復雜的問題,往往既要進行縱比,也要進行橫比,這樣才能比較全面地把握事物的本質及發展規律。
3.按目標的指向,可分成求同比較和求異比較。
求同比較是尋求不同事物的共同點以尋求事物發展的共同規律。求異比較是比較兩個事物的不同屬性,從而說明兩個事物的不同,以發現事物發生發展的特殊性。通過對事物的「求同」、「求異」分析比較,可以使我們更好地認識事物發展的多樣性與統一性。
4.按比較的性質,可分成定性比較與定量比較。
任何事物都是質與量的統一,所以在科學研究過程中既要把握事物的質,也要把握事物的量。這里所指的定性比較就是通過事物間的本質屬性的比較來確定事物的性質。定量比較是對事物屬性進行量的分析以准確地制定事物的變化。
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各有長處,在教育科學研究中應追求兩者的統一,而不能盲目追求量化,教育畢竟是一個不同於工人製造產品的活動,很多東西並非能夠量化。但也不能一點數量觀念都沒有,而應做到心中有「數」,並讓數字來講話。
5.按比較的范圍,可分為宏觀比較和微觀比較。
認識一個事物,既可以從宏觀上認識,也可以從微觀上認識。從宏觀上把握事物的本質,對事物的異同點或基本規律進行比較,則是宏觀比較。從微觀上把握事物的本質,對事物的異同點或基本規律進步比較,則是微觀比較。
⑸ 分析管理學的研究對象及其方法
管理學的研究對象和方法
一、管理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
管理學是一門系統地研究管理活動過程的普遍規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學。它是適應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產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現有的條件下,如何通過合理的組織和配置人、財、物等因素,提高生產力的水平,是一門綜合性的交叉學科。管理學的出現與發展是根源於社會發展的需要,學習、研究管理學也是這種需要所使然。管理學一經出現就顯示了它的巨大的推動社會發展的功能,在當代社會,無論是生產經營,還是社會管理,如果不自覺地學習、研究管理學,用管理理論武裝自己,是很難有所作為的。學好管理學的基本前提是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
(一)管理學的特點
⑴ 一般性。管理學有別於其他種種專門管理學,它試圖從各種不同的組織中概括、抽象、提煉出共同的東西,並形成系統的理論。�
⑵ 多樣性。管理學廣泛運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其他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屬於邊緣科學。�
⑶ 歷史性。管理學是對前人的管理實踐、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論的總結、揚棄和發展。割斷歷史,不了解前人對管理經驗的理論總結和管理歷史,就難以很好地理解、把握和運用管理學。�
⑷ 實踐性。管理學是一門應用性科學,它的理論與方法要通過實踐來檢驗其有效性;同時,有效的管理理論與方法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帶來實效,發揮其指導實際工作的作用,並在不斷反復的實踐中,完善管理學的理論和方法。�
(二)管理學研究的對象和內容�
管理學的研究對象是管理活動和管理過程。管理學的研究內容很廣泛,大體可以分三個層次或側重點:�
⑴ 根據管理活動總是在一定的社會生產方式下進行的,研究內容可分三個方面:一是生產力方面;二是生產關系方面;三是上層建築方面。�
⑵ 從歷史的角度研究管理實踐、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論的形成與演變過程。�
⑶ 著重從管理者的工作或職能出發來系統研究管理活動的原理、規律和方法問題。
(三)學習和研究管理學的重要性�
⑴ 管理的重要性決定了學習、研究管理學的必要性。管理是有效地組織共同勞動所必需的。隨著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管理的重要性。從歷史上看,經過了兩次轉折,管理學才逐步形成並發展起來。第一次轉折是泰羅科學管理理論的出現,意在加強生產現場管理,使人們開始認識到管理在生產活動中所發揮的作用;第二次轉折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們看到,不依照管理規律辦事,就無法使企業興旺發達,因此要重視管理人員的培養,這促進了管理學的發展。�
管理也日益表現出它在社會中的地位與作用。管理是促進現代社會文明發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它與科學和技術三足鼎立。管理是促成社會經濟發展的最基本的、最關鍵的因素。發展中國家經濟落後,關鍵是由於管理落後。先進的科學技術與先進的管理是推動現代社會發展的「兩個輪子」,二者缺一不可。管理在現代社會中佔有重要地位。
⑵ 學習、研究管理學是培養管理人員的重要手段之一。判定管理是否有效的標準是管理者的管理成果。通過實踐可驗證管理是否有效,因此,實踐是培養管理者的重要一環。而學習、研究管理學也是培養管理者的一個重要環節。只有掌握扎實的管理理論與方法,才能很好地指導實踐,並可縮短或加速管理者的成長過程。目前我國的管理人才,尤其是合格的管理人才是缺乏的。因此,學習、研究管理學,培養高質量的管理者成為當務之急。
⑶ 學習、研究管理學是未來的需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專業化分工會更加精細,社會化大生產會日益復雜,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帶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的發展,直接又需要豐富的資源與先進的技術,但更重要的還是組織經濟的能力,即管理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管理本身就是一種經濟資源,作為「第三生產力」在社會中發揮作用。先進的技術,要有先進的管理與之相適應,否則,落後的管理就不能使先進的技術得到充分發揮。因此,管理在未來的社會中將處於更加重要的地位。�
二、管理學的研究方法
同其他任何一門學科一樣,管理學也有其自身的研究方法。從某種意義上講,管理學領域產生的各種管理學派,實際上也可以說是因為採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的結果,管理學科的發展也就是研究方法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下面介紹幾種常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歷史的研究方法
歷史研究方法就是運用管理理論與實踐的歷史文獻,全面考察管理的歷史演變、重要的管理思想和流派,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尋求對現在仍有意義的管理原則、方式和方法。任何管理現象都不是孤立的,都有它產生的歷史背景及其發生、發展的過程。因此,對管理學中的某一種管理理論某一種定義、某一個規律的研究,都應放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從其發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去考察,才能掌握它的來龍去脈,了解它的實質所在,並給予恰當的評價。
用歷史的方法研究管理學要求我們全面地、發展地看待一切管理思想、管理理論既要挖掘出它的歷史淵源,又要看到它的發展變化。一方面要注意其反映的普遍性問題,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其所代表的是哪種生產關系主體的利益,即管理的個性方面。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在應用歷史研究方法時,一定要以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
(二)比較研究的方法
比較的方法是科學研究中較常用的一種研究方法。它把不同的或相似的事物放在一起作比較,用以鑒別事物之間的異同,分辨出一般性和特殊性的東西,可為我借鑒的東西和不可為我借鑒的東西。
20世紀50年代末,隨著跨國公司的發展與經濟國際化的趨勢而產生了一門新管理學科分支——比較管理學。該學科是建立在比較分析的基礎上對管理現象進行研究,其研究范圍往往是跨國度的,它主要分析不同體制、不同國家之間在經濟、文化、工業上的差異對管理的影響,探索管理發展的模式和普遍適用於先進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管理規律。比較管理學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已廣泛應用於管理的研究之中,從中也可以看出比較研究法的重要性及其應用的廣泛性。從西方「古典管理理論」的形成到現在,出現了許多不同的管理理論和流派,觀點各不相同,思想學說紛紜。這就需要應用比較法對這些紛繁的理論進行分析比較,以找出各學派的特色,區別其實質,真正做到兼收並蓄,豐富我國管理學的內容。從管理的實踐來看,各國又有不同的實際情況,外國企業是如何管理的,我國公司在國外開展業務應如何進行管理,目前的管理措施是否適用,管理學理論是否具有普遍性,如何建立一套適合本國實際情況的有特色的管理理論等問題,也都需要應用比較研究方法進行探討。
(三) 案例分析法
所謂案例分析法,是指在學習研究管理學的過程中,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分析,從中總結出管理的經驗、方法。實踐證明,案例分析法對於管理學的研究是行之有效的。這種方法的最大優點是能夠體現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使一般管理原理的抽象建立在大量的實際案例分析基礎上。
在管理教育方面,案例分析作為一種教學方法已十分普遍。美國的哈佛大學商學院因其成功的案例教學已培養出大批的優秀企業家、政治家,早已令世人矚目,該學院的教學方式也成為管理教育的楷模。目前我國的大專院校的工商管理專業的教學及企業的管理人員培訓也都越來越重視案例教學方法。可以說,案例分析法是管理理論研究及提高人的管理能力的一種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四) 系統法
要進行有效的管理活動,必須對影響管理過程中的各種因素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進行總體的、系統的分析研究,才能形成管理的可行的基本理論和合理的管理活動。總體的、系統的研究和學習方法,就是用系統的觀點來分析、研究和學習管理的原理和管理活動。所謂系統,是指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若干組成部分結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系統本身又是它所從屬的一個更大系統的組成部分。從管理的角度看,系統有兩個含義:一是指一個實體;二是指一種方法或手段。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系統的方法是指用系統的觀點來研究和分析管理活動的全過程。根據這個定義,管理過程是一個系統,管理的概念、理論和技術方法也是一個系統。實際上任何事物都是一個系統。
1.系統的特性�
系統的特性。把管理過程或活動看作實體的系統,具有如下的特性:�
(1) 整體性。有效的管理總能帶來「整體大於部分」的效果。�
(2) 目的性。管理系統的整體目的就是要創造價值和提供服務,達到一定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果。�
(3) 開放性。管理過程必須不斷地與外部社會環境交換能量與信息。�
(4) 交換性。管理過程中各種因素都不是固定不變的,組織本身也存在變革。�
(5) 相互依存性。管理的各要素之間是相互依存的,而且管理活動與社會相關活動之間也是相互依存的。�
(6) 控制性。有效管理系統必須有暢通的信息與反饋的機制,使各項工作能夠及時有效地得到控制。�
2.系統的觀點�
系統作為一種方法,在研究、分析和解決問題時必須具備以下的觀點:�
(1) 整體觀點。整體的功效應大於各個個體的功效之和。�
(2) 開放性與封閉性。若系統與外部環境交換信息與能量,就可把它看成是開放的;反之,就可把它看成是一個封閉的系統。�
(3) 封閉則消亡的觀點。凡封閉的系統,都具有消亡的傾向。�
(4) 模糊分界的觀點。將系統與其所處的環境分開的「分界線」往往是模糊的。�
(5) 保持「體內動態平衡」的觀點。開放的系統要生存下去,至少必須從環境中攝取足夠的投入物來補償它的產出物和其自身在運動中所消耗的能量。�
(6) 信息反饋觀點。系統要達到體內動態平衡,就必須有信息反饋。�
(7) 分級觀點。每個系統都有子系統,同時它又是一個更大系統的組成部分,它們之間是等級形態。�
(8) 不斷分化和完善的觀點。�
(9) 等效觀點。在一個社會系統內,可以用不同的輸入或不同的過程去實現同一個目標,不存在唯一的最好的方式。�
系統作為一種方法、手段或理論,則要求在研究和解決管理問題時必須具有整體觀點、「開放的」與相對「封閉的」觀點等有關系統的基本觀點。學習管理的概念、理論和方法也要用系統的觀點來進行指導。
⑹ 管理學中分析方案的方法
專業的我不是很清楚。
我一般是這么分析的:
不同的方案,是要進行比較的;
那麼評判方案的優劣,可以通過各個方案對需求的滿足范圍及程度來評判。
因此,首先要有比較明確的需求明細,比如成本,客戶滿足程度等等。
然後,根據這些指標,設定分值,然後對各個方案進行打分。
⑺ 管理學理論方法分析
管理學是一門綜合性的交叉學科,是系統研究管理活動的基本規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學。管理學是適應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產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現有的條件下,如何通過合理的組織和配置人、財、物等因素,提高生產力的水平。
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環境下,管理者通過執行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等職能,整合組織的各項資源,實現組織既定目標的活動過程。它有三層含義:
(1) 管理是一種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它服務並服從於組織目標。
(2)管理是一個連續進行的活動過程,實現組織目標的過程,就是管理者執行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等職能的過程。由於這一系列職能之間是相互關聯的,從而使得管理過程體現為一個連續進行的活動過程。
(3)管理活動是在一定的環境中進行的,在開放的條件下,任何組織都處於千變萬化的環境之中,復雜的環境成為決定組織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因素。
⑻ 管理學環境分析有哪些主要方法如何應用
環境分析的方法常採用「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是將對企業內部和外部條件各方面內容進行綜合和概括,進而分析組織的優勢與劣勢、面臨的機會和威脅的一種方法。具體表示內容如下:
「S」——Strength(優勢)
「W」——Weakness(劣勢)
「O」——Opportunity(機會)
「T」——Threats(威脅)
其中,優勢(S)與劣勢(W)主要分析企業自身的實力及其與競爭對手的比較,而機會(O)和威脅(T)則將注意力放在外部環境的變化及對企業可能受到的影響上。
(2)「PEST」分析法
「PEST」 為一種企業所處宏觀環境分析模型。 具體標示內容如下:
「P」——Political(政治)
「E」—— Economic(經濟),
「S」——Social(社會)
「T」——Technological(科技)。
這些是企業的外部環境,一般不受企業掌握,這些因素也被戲稱為「pest(有害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