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社會學的五種研究方法
社會學的五種研究方法是社會研究法、實驗法、觀察法、二次分析、比較分析;社會學是系統地研究社會行為與人類群體的學科,起源於19世紀三四十年代。是從社會哲學演化出來的現代學科。
㈡ 不會寫小論文,求助~!關於《社會學研究方法》,題目為--論實證主義。
看來還沒怎麼接觸過學術論文吧?
建議先搜索學習一些相關的論文,總結規律,然後舉一反三。
題目是「論實證主義」的話 有些大而空,可以選取實證主義的某一個更具體的方面進行深入思考和寫作。
當你搜索了20-30篇這方面的文章,並仔細研讀之後,相信會有一個比較清晰的思路了。
論文寫作中,採用別人的觀點不是不可以,反而是進行研究必須的。不過要注意兩點:一要表明引用出處,二要在引用完別人觀點之後提出自己的觀點,不能全是別人的。
㈢ 社會學有哪些研究方法,這些方法適用於那些社會問題
社會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統計調查法,實地研究法,實驗法,文獻研究法等。其中統計調查和實驗法屬於定量研究,實地研究法和文獻法屬於定性研究。
統計調查適用於對集體的態度、行為傾向和社會輿論的研究,如民意測驗 ,群眾對某事物的態度,對一些社會公認的問題的民意考察等。
實地研究法最早由人類學和民族學方法發展而來,它適用於對少數有代表性的或獨特的社會單位進行詳細、深入的考察,特別是對那些只有在現場才能很好理解的事件,過程和行為進行研究。如費孝通的「江村研究」。
實驗法最適用於解釋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主要用於社會心理學和小群體研究。
文獻法是歷史的主要研究方法,它利用現存的第二手資料,側重從歷史資料中發掘事實和證據,主要藉助歷史文獻研究過去的一些社會問題,也可以是綜述性的研究,或探究社會問題的歷史根源和來龍去脈等,
㈣ 社會學有哪些研究方法,這些方法適用於那些社會問題
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大致分為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主要用觀察、實驗、調查、統計等方法研究教育現象,對研究的嚴密性、客觀性、價值中立都提出了嚴格的要求,以求得到客觀事實。定量研究通常採用數據的形式,對教育現象進行說明,通過演繹的方法來預見理論,然後通過收集資料和證據來評估或驗證在研究之前預想的模型、假設或理論。定量研究是基於一種稱為「先在理論」的基礎研究,這種理論以研究者的先驗想法為開端,這是一個自上而下的過程。
定性研究大多是採用參與觀察和深度訪談而獲得第一手資料,具體的方法主要有參與觀察、行動研究、歷史研究法、人種志方法。其中參與觀察,是定性研究中經常用到的一種方法。參與觀察的優勢在於,不僅能觀察到被觀察者採取行動的原因、態度、努力程序、行動決策依據。通過參與,研究者能獲得一個特定社會情景中一員的感受,因而能更全面地理解行動。然後通過對觀察和訪談法等所獲得的資料,採用歸納法,使其逐步由具體向抽象轉化,以至形成理論。與定量研究相反,定性研究是基於「有根據的理論」為基礎的。這種方式形成的理論,是從收集到的許多不同的證據之間相互聯系中產生的,這是一個自下而上的過程。
㈤ 社會學方法論的研究方法論
代表了對社會本體的截然不同的假定。唯名論的本質在於否定共性,否定超越於個人之上的一般社會規律。唯名論者認為,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除此沒有任何超個人的實體。社會、文化、結構、制度等都是不具有實體性的抽象名詞,它們必須由個人的動機和行為來說明和解釋,不能由自身的整體性質來解釋。韋伯、K.R.波普爾等人以及符號互動論、現象學社會學、民俗學方法論和交換理論等學派都在不同程度上堅持社會唯名論的主張。
與此相反,社會唯實論認為,社會本身就是一種實在,它存在於個人之中。社會現象只能由抽象的、普遍的本質加以說明而不能歸結為個人因素。因為社會中存在著集體意識、集體特徵,它們具有外在性和強制性,必須把它當作一種客觀事物。唯實論者重視整體研究,主張摒棄個人的主觀因素,對社會現象作客觀的描述。在他們看來,唯名論由於重視個人而易於陷入主觀的和煩瑣的細節分析。迪爾凱姆等實證主義者是唯實論的主要代表,結構功能主義、沖突理論、現代結構主義、歷史社會學等學派也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唯實論的傾向。 各理論學派所側重的分析層次也有所不同。①宏觀社會學理論注重研究社會整體與社會結構。例如,孔德、馬克思、斯賓塞等人把社會視為一個體系,強調整體分析或功能分析,迪爾凱姆從客觀角度對社會分工和自殺等現象進行了實證性研究,馬林諾夫斯基、A.R.拉德克利夫-布朗等人提出要以結構功能的觀點研究各種文化模式。②微觀社會學理論注重在社會心理的層次上分析個人行為和傾向。V.帕雷托認為人類行為的基本動力來自天生的本能,但人往往用虛假的意識來掩飾真實的行為動機,因此社會學家的任務就在於揭示隱藏在表象後面的真實動機。現象學社會學、民俗學方法論等學派都主要從事微觀研究。③互動理論既不從社會整體和社會結構入手,也不從心理層次入手,而是介於兩者之間,側重分析個人之間、個人與結構之間的相互作用;交換理論也是從人們之間的交往關系入手,以溝通宏觀結構與具體行動者的聯系。
研究者在選擇研究策略,特別是在選擇資料搜集與分析的方法時,必然要受其理論假設的影響;盡管各種研究方法並不屬於各特定的理論學派專用,但不同的理論學派往往有自己較固定的研究模式以及相應的一套具體方法。實證主義學派和宏觀社會學研究常常使用較嚴格的定量方法(如結構式的問卷調查或統計調查),對數據進行較精確、復雜的統計分析,通過嚴謹的操作化和邏輯推演來驗證理論假設。反實證主義學派和微觀社會學研究則常常使用定性方法(如參與觀察、訪問、個案研究)、文獻研究,對資料進行歸納、綜合並結合主觀思辨或闡釋得出研究結論,建構理論假說。使用不同研究模式的社會學家在對不同資料的質量及可靠性、不同證據和解釋方式的有效性等問題的認識上往往存在著根本分歧。 與其他學科相比,社會學的研究方法更為多樣化。這是容易理解的。從歷史起源上看,社會學來自思辨與經驗這兩種傳統思想;從目前發展狀況上看,社會學包羅了哲學研究、歷史研究和實證研究的主題與方法。試圖建立統一的方法論尚為時過早,況且許多社會學家對是否有這一必要仍持有疑問。
社會學方法論研究的新的進展與趨勢 20世紀下半葉以來,由於電子計算機在社會學研究中的逐漸普及,以及多變數統計分析和資料搜集技術的發展,實證研究的方法及其定量化程度日益接近科學化的准則要求。但是研究方法的發展卻無法消除社會學理論—方法論的分歧與困境。按照科學史學家T.S.庫恩的觀點,一門學科若缺乏統一的研究範式,說明這一學科仍處於「前科學」階段(見社會學範式)。有人據此認為,社會學的派別林立以及方法論的多樣性是這門科學尚未成熟的標志。但許多社會學家認為,不能用自然科學的尺度去衡量社會學的方法。社會學有其獨特的知識模式,它根據不同性質的研究對象採用不同的研究模式。確實,自社會學產生以來,建立統一方法論的企圖無不遭到失敗。結構功能主義在20世紀中期由興盛走向衰落之後,社會學理論—方法論曾向不同方向尋求出路,馬克思主義、現象學、結構主義、語義哲學、認知理論都對方法論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但到80年代末為止,在西方社會學中沒有哪一個學派能占據統治地位。盡管分歧仍然很大,但通過方法論的爭論,特別是對實證主義的批判,使社會學理論—方法論中出現了相互補充的現象,產生了一些新的綜合。 60年代,以法蘭克福學派的T.W.阿多諾和J.哈貝馬斯為一方,以科學哲學家波普爾和H.阿爾貝特為另一方,圍繞著實證主義問題對社會科學方法論展開了一場爭論。盡管兩派在許多問題上存在著根本分歧,但他們從不同角度對邏輯實證主義、規范的科學研究程序進行了批判。70~80年代較引人注目的發展有:哈貝馬斯在《溝通行動理論》(1970)中對功能主義、互動論和批判理論的歷史—進化分析進行了綜合;盧曼的系統功能主義綜合了功能主義、符號互動主義和系統分析;A.吉登斯的《社會學方法的新規則》(1976)和他提出的「結構化理論」,試圖消除社會學中主觀與客觀、微觀與宏觀、主體與客體、個人與社會的二元論,改變社會學理論的實證傾向;布勞的宏觀結構主義則對演繹理論與經驗研究進行了綜合,發展了迪爾凱姆所開創的宏觀、實證研究。蘇聯社會學界經過幾次方法論的爭論,逐步澄清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社會理論,特別是歷史唯物主義與社會學的關系,發展了學科的方法論和研究方法。
社會學思想方法的發展是與整個科學的發展相一致的。70年代以來,有關客觀世界的規律性、歷史發展必然性、知識的客觀真理性以及各種決定論的思想觀念都遇到了挑戰;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隨機性、偶然性、主體性在社會中的作用,認識到傳統的、「科學的」知識模式需要改變。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社會學方法論所面臨的任務主要是:①對人類和社會的本性的重新認識;②對社會學學科性質的重新認識;③結合社會學理論與方法中所呈現的各種兩極對立的因素;④把科學的實證精神與社會批判的人道主義精神結合起來。
㈥ 社會研究方法有哪些
研究方法:
1、調查研究。
2、實驗研究。
3、實地研究。
4、文獻研究。
研究方法論有兩種:
1、實證主義。
2、人文主義。
其它的描述就是對社會現象或事物的狀況、過程和特徵進行客觀的說明,做出是什麼的回答。而解釋是指在對研究對象的過程、原因等做出分析。即回答的是「為什麼」的問題。預測是對研究對象未來發展狀態的預期。
研究過程的各個階段所使用的具體方法和技術。其中最主要的是如何搜集資料、如何進行觀察、如何進行訪談、如何進行調查、如何匯集資料、如何分析資料、如何處理數據等等一系列想方設法來獲得我們所需要的東西。
㈦ 社會學的研究方法
社會學研究方法,指的是從事社會學經驗研究的方法,而非理論研究的方法。2社會研究具有三個方面的基本特徵:(1)研究的主題是社會的,而非自然
的;(2)研究的方式是經驗的,而非思辨的;(3)研究的問題是科學的,而非判斷的。3.社會現象的復雜性、人的特殊性、研究的干擾性、保持客觀性的困難
以及研究所受到的各種限制是社會研究中最主要的困難。4.社會研究的方法體系劃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或部分,即方法論、研究方式、具體方法及技術。6.社會
研究有四種主要的研究方式,即調查研究、實驗研究、實地研究和文獻研究。8.實證主義(定量)與人文主義(定性)、批判主義三種不同的方法論主張在經驗研
究中則代表著兩種不同的探求知識的方法。其一是科學主義的;其二是自然主義的。9.社會研究的過程分為五個階段,這就是:(1)確定研究課題並將其系統
化;
(2)設計研究方案和准備研究工具;(3)資料的收集;(4)資料的處理與分析;(5)結果的解釋與報告。11.方法論:方法論所涉及的是規范一門科學學科的原理、原則和方法的體系。12.研究方式:研究方式指的是研究所採取的具體形式或研究的具體類型。
二、
理論與研究:1、理論是以一種系統化的方式將經驗世界中某些被挑選的方面概念化並組織起來的一組內在相關的命題。通常可將理論劃分為三個層次,即宏觀理
論、中層理論和微觀理論。2、判斷理論優劣的標准有三條,即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1)解釋范圍越廣泛的理論越是好的理論;(2)解釋越精確的理論越
是好的理論;(3)結構越簡練的理論越是好的理論。3、概念、變數、命題和假設是構成理論的基本要素。變數(variable)
就是具有一個以上不同取值(不同的子范疇、不同的屬性或不同的亞概念)的概念4.概念是對現象的一種抽象,它是一類事物的屬性在人們主觀上的反映。5.理
論目的是描述不同變數及其不同屬性之間所存在的某種邏輯關系。6.直接由概念構成的是命題,而理論則是由一組命題所構成的。7.在社會研究中最常用的命題
形式是假設,即一種有關變數間關系的嘗試性陳述,或者說一種可用經驗事實檢驗的命題。8.理論對經驗研究的作用體現在:作為研究的基礎、背景,為研究提供
理論視野和概念框架;指導研究方向;提供研究的解釋。9.一種理論解釋的發展包含著兩個相互聯系的過程或階段,即以歸納推理為標志的理論建構過程和以演繹
推理為特徵的理論檢驗過程。理論建構過程以觀察為起點,然後通過歸納推理,得出解釋這些觀察的理
論;而理論檢驗過程則是以理論為起點,通過演繹推理,作出預言或預測,並通過對實際事物的觀察來檢驗預言的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