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研究的是人的心理現象。人的心理狀態紛繁復雜,在研究時非常容易出現偏差,影響客觀性。一是受外部影響:文化、權威,二是受個人偏差的影響:實驗者效應、安慰劑效應、順應效應等。
心理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有:觀察法,問卷和測試法,實驗法,個案法。
在這些方法中,常提及和使用以下幾組名詞,分別使用在不同的方法中。
第一組:主試者(試者)與受試者(受試、被試)。
常用在觀察法。
主試者:指主持研究的人或研究者
受試者:指接受研究的人(如兒童或成人)
第二組:測驗信度與測驗效度
常用於問卷和測試法。
測驗信度:標准可靠
測驗效度:能檢測到研究者所需要檢測的心理現象。
第三組:自變數與因變數
常用於實驗法。
自變數(獨立變數):研究者在實驗中所控制的條件
因變數(依從變數):研究者希望研究的心理現象
第四組:反應時與正確率
常用於實驗法。
反應時:指刺激出現到做出反應所經歷的時間。
正確率:指做出正確反應的百分數。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一)觀察法:通過觀察受試者的自發行為,進而了解他的心理活動的方法,叫觀察法。
在「自然觀察「中時,被觀察者不知道有人在研究他們,研究者也不試圖改變或控制被研究者的活動。比如,在教室觀察正在上課的學生。
還有一種觀察是在特定的環境中進行,叫」實驗室觀察「或」控制觀察「。如設計一間設備完善的觀察室,邀請兒童來這里活動,研究者通過單向玻璃觀察他們在室內的閱讀情況,也能了解兒童閱讀能力和興趣的差異。
在某些情況下,研究者也可以參與到受試者的日常活動中,記錄受試者的行為,叫「參與觀察」。如教師和兒童在共同游戲中了解兒童。
觀察法的優點:
能夠比較客觀地記錄到被研究者的行為和行為前後的心理活動。
觀察法的缺點:
不能探索因果關系;
在自然條件下,對某種現象難以進行重復觀察,結果難以進行檢驗和證實;
在自然條件下,影響某種心理活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用觀察法得到的結果,往往難以進行精確的分析;
由於對條件未加控制,觀察者處在被動的地位,觀察時可能出現不需要研究的現象,而要研究的現象卻沒有出現;
觀察的結果容易受到觀察者本人的興趣、願望、知識經驗和觀察技能的影響。
(二)測驗法
根據研究目的,通過提出一些問題來對心理現象進行調查。調查可針對個別人進行,也可以針對一群人進行。
在調查問卷的基礎上,心理學家進一步採用了更加精細可靠的方法,這就是各種不同的心理測驗。如智力測驗,人格測驗,職業能力測驗等。
測試法的優點:
測驗是探測人類心智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心理學特有的一種研究方法。通過測驗,可以對人的各種心理現象進行定量和定性的描述,並且對人的行為和心理活動做出有效的預測和控制。
測試量表編制十分嚴謹,結果相對准確可靠。這些測驗題不是任意提出的,編制這些題目要經過一個「標准化」的制定和修訂過程,要在一定的人群中經過反復施測才能完成。
一個好的心理測驗,必須符合兩條標准:第一要准確可靠,即信度好。第二是能檢測到研究者所需要檢測的心理現象,即效度好。
測試法的缺點:
難以進行定性的分析、難以揭示變數之間的因果關系;
有些測驗信度不高;
有些操作復雜,使用靈活性差、對研究者有較高要求等。
目前,測驗法的使用中還存在著有的測驗編制不科學、發行控制不嚴格、一些測驗工作人員缺乏專業性訓練等問題。
一個好的測試,通常要經過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編制和修訂過程,需要花費心理學家半生或畢生的精力。
我們在網上常見的一些用出生年月、姓名筆畫、生辰八字等來測量人的性格、智力和未來的人生道路等小測驗,只是所謂的心理學游戲,離真正科學的心理測驗相去甚遠,千萬不要輕易相信它們。
(三)實驗法
在控制的條件下,對某種心理現象進行觀察的方法叫做實驗法。
心理學研究的是心理現象,這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現象,對這種現象能實驗嗎?能。因為人的內在心理和外在行為的表現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人的外在表現可以進行客觀的度量,這是心理學有可能採取實驗方法的重要原因。
現代心理學的許多重要發現都是通過實驗得到的。實驗時,要掌握好兩個變數,一個叫自變數,一個叫因變數。做一個實驗,就是要觀察在自變數的影響下,因變數出現的變化。
實驗法的優點:
嚴格控制實驗條件,可以揭示因果關系;
可以重復檢驗;數量化指標明確。
缺點:
嚴格控制實驗室條件,使實驗情境帶有很大的人為性質;
會受到實驗者、外部環境的多種影響;
被試處在這種情境中,意識到自己在接受實驗,就有可能幹擾實驗結果的客觀性,並影響到將實驗結果應用於日常生活;
研究一些復雜的心理現象有一定的局限性。
(四)個案法
對某個被試或者一小組被試進行深入而詳盡的觀察與研究,以便發現影響某種行為和心理現象的原因的研究方法。
優點:
探索性強,可以為所研究的問題提供詳盡、全面的深層資料。
缺點:花費時間多,樣本偏差,結論難以推廣。
------摘自-《心理學縱橫談》(彭聃齡 丁國盛著)
我對心理學研究方法的認識:
消除了對心理學的科學性的疑慮。心理學研究人的心理現象,並形成一般性的規律,任務艱巨。前期需要心理學家做大量的觀察、測試、實驗等工作。現在,我們可以學習和享用這些心理學的理論成果,指導我們的行為和思維,真是一件幸事。
B. 心理學的五個研究方法
心理學的五個研究方法
心理學的五個研究方法,很多人學習專業的時候都是會選擇心理學的,心理學是一門嚴謹的專業,心理學研究的方法是心理學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下面看看心理學的五個研究方法及相關資料。
一、觀察
在自然條件下對內心所感的外界活動開展有系統、有方案的觀查,從這當中發覺心理狀態造成和發展趨勢的周期性。可用標准:
1、對所科學研究的目標控制不了。
2、控制標准對某類個人行為的出現可能造成影響。
3、因為社會公德規定,不可以對某類狀況開展控制。
優勢:應用領域廣、實際操作簡易;當然情況,結果真正。
缺陷:沒法反復;沒法表明邏輯關系;全過程式控制制不了;觀測者非常容易你情我願。
二、測量方法
用一套事先歷經規范化的問題(評定量表)來精確測量某類意志品質的方式。
優勢:定編嚴實,目地確立;便於量化分析結果。
缺陷:協調能力較弱;一些心理狀態內容沒法統一量化分析標准。
三、實驗法
實驗法包含自然實驗和試驗室試驗。是在控制標准下對某類心理過程開展觀查的方式。
優勢:可表明邏輯關系;可反復、可檢測;功效系數法指標值確立。
缺陷:造成主試效用和被試效用費時間;自然環境的人為因素性,外界效度低。
四、調查法
調查法包含調查問卷和晤談。在具體步驟中,事先擬訂問題,讓受調查者隨意表述其心態或建議。
優勢:搜集信息內容快『調研覆蓋面廣。
缺陷:不可以明確邏輯關系;受學術研究主觀影響很大;被試反映會受社會發展贊譽性影響。
五、個例法
對某一被試開展深層次而詳細的觀查與科學研究,便於發覺影響某類個人行為和心理過程的原因。
優勢:區別個別差異。
缺陷:欠缺客觀性,沒法營銷推廣;學術研究易造成主觀性影響;沒法反復。
以上五個研究思路,是社會心理學普遍常出的五大種類。另外,做為一門涉及到直覺、認知能力、心態、人格特質、個人行為、人際交往、人際關系等眾多行業的綜合型課程,社會心理學的很多科學方法論都是以社會心理學之中效仿而成的。因而,學精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思路,針對一部分文科類的考研專業來講也是十分有協助的。
心理學研究的方法
心理學研究的方法是心理學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只有掌握好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才可能順利的完成相關研究。
一、觀察法。
觀察法是依據研究目的或大綱,用感官和外部的輔助工具去直接面對面地觀察研究對象的一種研究方法。它獲取的是第一手資料,真實性較強;獲得的資料更為生動、具體,不會失真。缺點是會受到時間、觀察對象以及觀察者本身的限制,耗費的時間也較長。
二、實驗法。
實驗法是為了弄清自變數和因變數之間的關系,控制一定的條件和創設相關情景而進行的一種研究方法,其又可分為實驗室實驗法和自然實驗法。優點是可重復檢驗、實驗中的各個指標都准確數量化,得出的結論科學可靠。缺點是被試的主觀能動性可能會影響實驗的客觀性。
三、測試法。
測試法是以信度和效度為指標,利用科學的測驗量表或儀器來測試被試心理品質的一種研究方法。優點是實驗迅速、科學且公平,缺點是結果可能會被濫用和曲解。
四、調查法。
調查法是利用調查問卷、訪談提綱等途徑,間接了解被試心理活動的一種研究方法。優點是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大量的調查數據,並對數據進行量化處理與分析。缺點是被試的回答可能不客觀。
五、個案法。
個案法是對某個體或群體在某一段時間內進行調查的方法。優點是調查深入、具體,缺點為耗費時間較長。
發展心理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發展心理學(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是研究種系和個體心理發生與發展的學科。心理發展指從動物到人類的心理演變過程。個體心理發展指人類個體從受精卵開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整個生命中心理發生和發展的過程。發展心理學主要包括動物( 比較)心理學、
兒童心理學、中年心理學和老年心理學等,其中兒童(含青少年)心理學又是發展心理學的主幹內容,發展心理學的狹義概念就是指兒童心理學。研究方法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方法遵循心理學研究的一般原則,但其基本的方法主要有四種,觀察法、訪談法、調查法、測驗法。
一、觀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
觀察法是在自然情境中或預先設置的情境中,有系統地觀察記錄並分析人的行為,以期獲得其心理活動產生和發展規律的方法。 運用觀察法時,觀察者和被觀察者之間的關系有兩種方式:
1、參與觀察者:觀察者是被觀察者活動中的一個成員。
2、非參與觀察者:觀察者不參與被觀察者的活動。 無論採取哪種方式,原則上是不使被觀察者發現自己的活動被他人觀察,否則就會影響他們的行為表現。 觀察法是對被觀察者行為的直接了解,因而能收集到第一手資料。
這些收集到的`資料必須具有準確性和代表性,因此如何避免觀察者的主觀臆測與偏頗是觀察法使用的關鍵。 觀察應該是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和記錄人在活動中表現的心理特點。
以利科學地解釋行為產生的原因。 觀察法的優點是保持被觀察對象的自然流露和客觀性,獲得的資料比較真實。 觀察法的缺點是觀察者處於被動地位,只能消極等待被觀察者的某些行為表現,是一種較緩慢的進程。
二、實驗法experimental method
實驗法在科學研究中的應用最廣泛,也是心理學研究的主要方法。 實驗法是指人為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變某些條件,使被試產生所要研究的某種心理現象,然後進行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現象發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規律性的結果。 在進行實驗研究時,必須考慮三項變數:
1、自變數:實驗者安排的刺激情境或實驗情境。
2、因變數:實驗者預定要觀察、記錄的變數,是實驗者要研究的真正對象。
3、控制變數:實驗變數之外的其他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變數。 實驗法的主要目的是,在控制的情境下探究自變數和因變數之間的內在關系。 實驗法有兩種,即自然實驗法和實驗室實驗法。
三、調查法survey method
就某一問題要求被調查者回答其想法或做法,以此來分析、推測群體心理傾向的研究方法。 實施時雖然是以個人為對象,但其目的是藉助許多個人的反映來分析和推測社會群體的整體心理趨向。 調查法又分為問卷法和訪談法。
四、測驗法metric method
用標准化量表對個體心理特徵進行量化研究的方法。 通常用來確定被試的某些心理品質的存在水平。 測驗法是個體心理特徵和行為表現的量化研究的主要工具,應用范圍很廣。
上述四種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各有其獨自的優點,但同時也都存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於人的心理千變萬化,心理活動非常復雜,因此,研究人的心理現象不能僅憑某一種方法,應根據研究的實際需要,選用多種方法,使之互相補充。
C. 為了度量個人空間的范圍,對其研究所採用的方法有哪些 環境心理學
心理學是一門具有長遠歷史但又很年輕的科學。因為,早在古希臘時就已經有了心理學的萌芽,但心理學被確立為一門獨立的科學,還只是一百多年的事情。由於心理現象本身的復雜性,心理學在獨立後的一百多年中,出現了各種心理學流派。
一、科學心理學的誕生及構造主義心理學
馮特於1879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實驗室,用自然科學的方法研究各種最基本的心理現象,使心理學開始從哲學中脫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它標志著科學心理學的誕生,馮特因此被稱為心理學的始祖。馮特考慮到化學把物質分解成各種元素,那麼心理學應該也可以同樣地通過實驗方法分解出心理的基本元素。根據這一思路,馮特用實驗的方法來分析人的心理結構,馮特的心理學因此被稱為"構造主義心理學"(Structuralism)。構造主義心理學主要研究的是意識的結構,認為意識的內容可以分解為基本的要素,把心理分解成這樣的一些基本元素後,再逐一找出它們之間的關系和規律,就可以達到理解心理實質的目的。這一學派強調內省方法,認為了解人們的直接經驗,要靠被試者自己對經驗的觀察和描述,也就是內省。到20世紀20年代,構造主義心理學的影響逐漸衰落。
二、機能主義心理學
機能主義心理學(Functionalism)的創始人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其代表人物還有杜威(JohnDeway,1859~1962)等人。機能主義心理學主要活躍於1890年到20世紀30年代,與構造主義心理學展開了激烈的學派之爭,兩者都主張研究意識,爭論的焦點是心理學應該研究意識的結構,還是研究意識的功能。機能主義心理學強調研究意識的功能,因此,他的心理學思想被稱為機能主義心理學。
詹姆斯認為意識是像水流一樣的,他稱之為"意識流"。詹姆斯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工作不應局限在實驗室內,還要考慮人是如何調整行為以適應環境不斷提出的要求的。為此,後來他的一些追隨者們走向了心理測量、兒童發展、教育實踐的有效性等各種應用心理學方面的研究。
基於唯心主義的思想基礎,上述兩個學派都未能很好地解決方法學問題。相持了幾十年後,當另一個新的學派--行為主義出現後,這兩個學派都日漸衰落下去。
三、 行為主義心理學
20世紀初期,行為主義心理學(Behaviorism)學派盛極一時,從根本上改變了心理學的發展進程。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華生(john B.Watson,1878~1958)。華生認為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只能研究可觀察的行為。這是因為科學的研究成果必須是能夠重復的,而心理帶有主觀的性質,不能直接觀察,也不能重復,這樣就不如把心理看作是一個黑箱,我們不必去管裡面裝了什麼和如何活動,只需要知道輸入和輸出之間的聯系就可以了。在剌激影響有機體的情況下,只有作為反應活動的外部行為是可觀察的,因此,心理學應該以行為作為研究對象。於是,華生的研究路線可以用"刺激一反應"公式(S一R)來表示,他堅持心理學是研究行為的科學。
華生行為主義心理學思想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Ivan Pavlov)的條件反射學說的影響。華生認為,我們只要找到不同事物之間的聯系和關系,再根據條件反射原理給予適當的強化,使刺激和反應之間建立起牢固的聯系,那麼就可以預測、控制和改變人的行為總之,華生否認心理、意識,強調行為,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在後天環境影響下形成的。
行為主義後期的另一著名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B.F.Skinner)。由於斯金納的理論對華生的行為主義有所發展,通常把他的理論稱為新行為主義,而把華生的行為主義稱為古典行為主義。斯金納堅持行為主義的基本原理,他明確指出:任何有機體都傾向於重復那些指向積極後果的行為,而不去重復指向消極後果的行為。斯金納與華生思想的區別,在於他並不否認人的內部心理活動的存在,但是他堅信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由外部環境決定的。
行為主義理論能夠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因此,在實用主義思想指導下,行為主義心理學在美國很快就盛行起來。行為主義從20世紀20年代興起,一直流行到50年代才逐漸衰落。但是它的影響深遠,不僅其客觀研究方法得到了肯定,而且在當前的行為改造、心理治療中,行為主義的方法仍佔有重要地位。
四、格式塔心理學
在美國出現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同時,德國也出現了另外一個心理學派別,這就是"格式塔心理學"(Cestalt psychology),也稱為"完形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的創始人有魏太默(Max Wertheimer,1880~1943)、考夫卡(Kurt Koffka,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