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歷史教學基本方法的運用
歷史雖然不是主科 ,但在高考中也是有一席之地,還是需要好好重視。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的 學習 方法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學歷史課堂基本 教學方法
1.講述法:是教師運用口語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包含敘述、描述、概述三種具體的類型。通過教師的講述,可以使學生掌握比較系統的歷史發展過程知識,從而為培.養 想像力 、創造力、分析綜合能力奠定基礎
2.講解法: 是對歷史名詞、概念、觀點和規律等內容進行解析論證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包含解釋法、比喻法、分析綜合法、比較法等具體的形式。
3.敘述法: 歷史教學中,教師按照歷史事件發展或歷史人物活動的時間順序,對歷史事實進行全面系統地講授的教學方法稱為敘述法。其最突出的特點,是完整清楚地交代整個歷史事件的全過程。
4.概述法: 教師使用簡練、概括性的語言,對歷史知識中非重點內容進行大概介紹的教學方法。適用於歷史教學中雖屬次要,但又必須交代清楚的歷史事實教學。
5.談話法: 歷史教學中,師生之間通過口語交流,進行教學與學習活動的一種教學方法。包括師——生、生——生、師——生——生之間對話等多種形式。
幾種歷史教學方法的運用
一、歷史課的語文教學法
自古文史相通,歷史與文學的關系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任何文學作品都產生於一定的歷史背景並反映某一個方面的社會現實,同樣,任何歷史內容都是依靠文學形式(有少量是實物形式)記錄下來的。因此,我在歷史教學中運用語文教學法,取得了良好效果。例如:指導學生圍繞歷史教材的章、節、標題來抓中心,劃段落,分層次,歸納大意,寫出提綱和要點,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講述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運用 記敘文 和小說的表現手法,按照時間、地點、場景和情節等要素,或敘述,或議論,或描繪,或抒情,再現歷史的過去,生動活潑,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講述歷史原因、結果,分析歷史觀點,介紹歷史場景及歷史文物,則採用 議論文 、 說明文 的方法,擺事實、講道理,做到觀點鮮明,論據充分,論證嚴密,邏輯性強。實踐證明,歷史教學參考語文的教學方法是很有益處的。
二、歷史課的 辯論 式教學法
長期以來,怎樣組織和開展課堂討論一直是歷史教學的難點。我從電視台播放的大學生 辯論賽 節目中受到啟發,於是把這種形式引入課堂討論之中,很受學生的歡迎。
每次討論前,我都設計一個學生感興趣的題目,把學生分成正方和反方兩大組,要求每個人都按題意寫成小論文或辯論稿,然後按辯論組分開討論,互相補充完善本方觀點。辯論階段,正方和反方各推舉4名代表,在班上進行辯論。其程序是:各自陳述意見→自由爭論→歸納 總結 。最後由老師進行裁判並具體分析雙方的辯論得失。在中國古代史教學中,我組織的課堂討論題目是:「南北朝時期的戰爭」,正方的觀點是「戰爭推動了社會和 文化 的發展」,反方的觀點是「戰爭阻礙了社會和文化的發展」。在世界現代史教學中,我設計的題目是:「戰爭的作用」,正方的觀點是「戰爭促進社會發展」,反方的觀點是「戰爭阻礙社會發展」。這種討論具有競爭機制,適合學生的特點,他們為了駁倒對方,翻閱了很多書,不但鞏固了知識,而且有機的聯系了中國和世界的歷史,有利於同類問題的解決。
三、歷史課的抽簽提問法
課堂提問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但如何提問,則要講究藝術性。我採用的是抽簽提問法,具體做法可分為五個步驟:第一步:設疑,即提出問題,製造懸念;第二步:閱讀,指導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書和思考,尋找答案;第三步:抽簽提問,讓幾個學生回答,列出不同意見;第四步:討論,自由發言,分析問題;第五步:老師歸納總結。其中關鍵的是第一步和第三步。第一步「設疑」要難易適當,並有一定的誘惑性,能引起學生去思考。第三步抽簽,機會要均等,使人人都感覺到自己有可能被抽中,因而認真看書,積極動腦筋想問題,不敢懈怠。
所抽的簽可用紙片做,每張紙片上只寫一個題目,正面向下,由學生自由抽取,一個學期要保證每個學生能回答2—3次。為了引起學生的重視,要根據學生的 學習態度 及答題水平,每次提問都打分(不公布),記入平時成績。提問既可以讓學生口頭回答,也可以讓學生作書面回答或寫在黑板上,以提高學生對歷史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
四、歷史課的知識串聯法
所謂知識串聯法,就是抓住歷史線索。這線索猶如網之綱,綱舉目張,基本知識就會一網而盡。歷史知識一般由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幾個基本要素構成,上歷史課必須把這些基本要素講清楚,這是歷史課與其他課程的最大區別。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為歷史的基本線索,並以這些基本線索把相關歷史知識串聯起來。
比如,以時間的推移為線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間的轉移為線索,按一定的地點、區域或國別范圍來講授歷史;以人物的活動為線索,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無論是正面的還是反面的),往往貫穿了整個時代;以歷史事件的發展為線索,講清起因、經過和結果,就可以知道每一種歷史現象的興衰過程。此外,還可以以一定的社會矛盾為線索,分清兩個歷史發展階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解決矛盾的基本方式(改革和革命),以及矛盾產生、發展、激化和消失的過程。用這種方法,對於提高學生的學習系統性和知識的鞏固十分有利。
五、歷史課的點面交叉法
要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最重要的是要找准「點」,以「點」帶「面」。所謂「點」,就是歷史縱向和橫向聯系的交叉點,即座標。我上課時,往往抓住某一個知識點,談今論古,談古論今,或者談中國論外國,或談外國論中國。比如講到世界某段歷史時,我就問:「這時的中國怎麼樣?」。講到現在的「中東和談」,就說一說猶太人的苦難歷史、現代的幾次中東戰爭,幫助學生分清是非曲直,並介紹一些書目讓學生去借閱。這種點面交叉法,大大豐富了課堂教學的信息量。
⑵ 關於歷史的教學方法
研究歷史教學的原理和 方法 ,是分科教學法之一。運用 教育 理論和方法,揭示歷史教學的客觀規律,以便最有效地向學生傳授歷史科學知識。那麼接下來,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在課堂上如何授課歷史。
一、更新課堂教學理念,建立新型融洽的師生關系,培養學習興趣
在新時代的初中教學中,教師必須更新教學理念,與學生建立新型的平等互助的關系,教師不再主宰課堂,而是把課堂交還給學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和教師和睦相處,平等對話,達到「愛屋及烏」的狀態。進而學生在愛教師的同時,對教師的教學風格、肢體語言進行認可,對教師的所作所為都感興趣,讓學生對教師的教學始終處於期待狀態。
二、創設課堂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參與教學的意識,培養學習興趣
「有感而發」說明創設課堂教學氣氛的重要性,只要教學的氛圍達到某種程度,學生的學習就會達到某種意境。一是創設情景教學能夠使得歷史教學更具有活躍性,激發學生學習共鳴的意識,比如甲午戰爭片段的多媒體演播會給學生要洗國恥的愛國情懷。二是情景教學能夠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如在教學《西安事變》這節課時,筆者先是給學生講了1936年12月12日發生西安事變的案例,隨後告訴學生這是一件轟動世界的歷史事件,是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轉折點。筆者雖然滔滔不絕但學生置身事外,毫無表情,好像與他們關系不大。此時的筆者心裡咯噔一下,學生的漠然認知讓我「害怕」,於是筆者轉化教學的角度,先是在黑板上板書「逼蔣抗日」「國共合作」。此時的學生有了反應,眼睛緊盯筆者,生怕漏掉什麼,於是筆者就「西安事變」用多媒體進行演播,讓學生對蔣介石、張學良、楊虎城、毛澤東、周恩來等人物當時所處的角度以及對西安事變爆發的根本原因和客觀原因加深了了解認識。對張學良、楊虎城要求蔣介石聯共抗日的目的也基本認識到位,這種方法主要可以應用於對歷史史實的學習,比教師講授使學生對歷史知識形成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三、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用 歷史 故事 迎合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學生雖有一定的學識,但是思維還處於開發階段,遇到較為深奧的問題或和歷史問題,有時表現出很難理解其中蘊含的道理。在教學《西周的興亡》這節課中,如果單純的給學生講「西周的崛起是因為商紂王的昏庸造成的,最終成就了西周的崛起」。雖說是歷史的演化,但在學生在心裡是沒有概念的,是沒法理解「西周王朝的江山是商紂王拱 手相 送」的?對此筆者沒有刻意的去要求學生掌握這段歷史,而是給學生講了個故事,讓學生來以偏概全的了解歷史真相。有一年的冬天紂王正和妲己飲酒作樂,突然看見遠處的河邊一老一少正在渡河。小的走在前面,已經過河而去,老的由於年老體邁落在後面。紂王看在眼裡,便和妲己說:小孩骨髓旺,不怕冷;老人骨髓空,怕冷,這是兩人渡河有先後的原因。妲己立即表現出不懈的神情,此時的紂王酒喝到酣處,自是討好妲妃,於是為了證明給妲妃看,就命士兵把兩人抓來,用斧子砸開他們的腿骨讓妲己看。這條河從此被叫做「折脛河」。這些故事足可以讓學生在學生頭腦中形成商紂王昏庸無道的具體形象,也加深了學生對於商王朝覆滅的理解。歷史故事融入課堂教學讓學生在理解教學內容的同時,還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加深對相應課程內容事件的理解。
四、創新課堂教學方式,融入多媒體於教學課堂,激發學習興趣
新時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促進了多媒體融入的初中歷史教學課堂教學的現實。多媒體的聲光電作用不當能夠顯示圖片、影像、動畫等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讓學生有穿越時空身臨其境的感覺,所以學生喜歡,用這種方式進行教學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在教學《第二次鴉片戰爭》這一課的時候,筆者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鴉片戰爭》電影片段。學生看的認真,對那一時期的殘酷和屈辱,以及那時的貧窮落後,都讓學生嗟嘆不已。促使學生產生繼續研討和探究的興趣,在學習這一時期的歷史狀況後,再對照今天我們國家的強大,激發學生學習意志興趣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五、課堂教學面向全體學生,提升學生的探索性思維能力
新課標要求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面對全體學生進行教學,為此歷史教師要投學生所好,讓學生發表自己不同的看法和意見,要發揮「百家爭鳴」的作用,讓學生把要說的問題說出來進行探索研究,進而啟動學生學習歷史學科的探索性思維,各敘己見,做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鼓勵學生多角度探討。
⑶ 關於歷史教學方法
古人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學習有興趣,才會積極的探索,敏銳的觀察,牢固的記憶憶和豐富的想像;才能具有創造性。所以,教師教會學生 學習 方法 ,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應成為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下面是 總結 的歷史 教學方法 ,大家可以參考參考:歷史教學方法有哪些
一、培養學生閱讀能力,讓其自我總結教學提綱
眾所周知閱讀教科書是獲取歷史知識、提高學生成績的重要途徑,亦是培養學習能力的重要前提。因此,教會學生閱讀教科書是歷史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而指導學生整理、編寫提綱,可以使學生既掌握基礎知識,又提高學習能力。因其在整理和自編提綱時,必須先仔細閱讀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識點以及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這就使學生加深了對知識點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確的知識結構,知識點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識結構的枝幹上,從而使知識在學生頭腦中有了整體框架,有利於學生學習和記憶。
二、結合課本內容提出問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歷史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一直具有具有重要作用,由於一部分學生受傳統思想的影響,認為歷史只需死記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論的思考和理解,以至於他們缺乏學習歷史的動力。因此作為一名教師應十分注意利用歷史學科內容豐富、縱貫古今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從歷史知識本身提出各種具有較強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激發他們求知的慾望,發展他們的思維。
三、讓學生理清歷史發展線索,學會抓住學習重點
歷史發展的線索就是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和重大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中學歷史教材的特點是范圍廣、頭緒雜、內容多,牽扯到的年代、地點、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導學生在這紛繁復雜的歷史知識中理清發展線索,提示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是十分重要的。並且在理清線索的基礎上,還要讓學生掌握教材中的重點,尤其是讓學生學會如何確定重點,這樣就比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點。
四、教給學生科學的 記憶方法 ,提高記憶效率
歷史教學的任務之一是使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所以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是很重要的。在歷史教學中,採用以下方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記憶效率,並且能取得效果良好:第一,重復記憶法。讓學生把知識點分開學習,當時看一遍,一周後再復習一遍,一個月後再重復一次,記得就會比較牢固。第二,重點記憶法。在每一課的教學中挑出重點,讓學生重點記憶。這也發揮了教師的重要性。第三,引導學生記憶綱要。如美國獨立戰爭經過的六件大事等。
通過教學實踐,我深刻體會到了 反思 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指導,對教師成長的至關重要性。只有 經驗 加上反思才能更進一步的成長。積極努力參與教學科研,在工作中勇於探索創新,在行動和研究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個“反思型”的教師。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培育出新一代具有較強的適應力的學生。盡管有很多的很有效的做法,但失去了落實,一切都是空談。
每當走過一段路程時,就需要回頭看一看自己的蹤跡,就會讓浮躁的心寧靜下來,就會在腦海中永駐幾個閃閃的漢字:堅持、努力、成功。
草蛇灰線,伏行千里
1.探其根,究其源
所謂“草蛇灰線,伏行千里”法,其本質就是在 故事 之中埋藏一個暗線,通過故事不同階段的情節發展,不斷對這個暗線進行強化。同時,我們也可以通過這個暗線來梳理整個故事的脈絡。對於歷史的學習就類似於這種暗線的處理。我們如果把歷史作為具有脈絡、連貫發展的情節來看,那麼在縱觀歷史的過程中,就必然能夠從其中找出一條甚至多條線索。
我在教學過程中就曾經做過這樣的試驗,讓學生自己去尋找歷史之中的相關脈絡和線索。但很多時候,如果我給予學生一些相關線索,那麼學生的思維就會受到限制。通過實踐我發現,學生自身能夠尋找到的脈絡和線索多種多樣,能夠給予歷史一種不同的觀察視角。比如有些學生就從服裝的角度去分析歷史發展的線索。我認為這個選題很不錯,於是就讓這個學生以服裝為線索,對於歷史的本源進行探究。這個學生在小組探究合作之後,形成了關於服裝所體現出的歷史發展體系的內容和看法,表達了如先秦時期的裝束特點及其形成原因、兩漢時期的服裝特點及其形成原因等。這樣的自主探究方式十分獨特,我在教學之中常常讓學生用這種方法去感受歷史的縱深感。
2.尋其徑,理其脈
歷史的發展是有一個過程的,因此我在教學中,不僅會讓學生去探尋歷史發展的走向,還會引導學生尋找不同時期歷史事件的發展根源,為歷史梳理出一條脈絡,找到歷史發展的路徑,並且找到這種路徑的前後聯系。
我們都知道,時間的發展是線性的,我們的歷史發展路徑只有一條。然而,歷史教學中很多學生會提出這樣的疑問:如果某些歷史事件被打亂或被改寫,那麼歷史發展的路徑會不會有相應的變化呢?我認為這樣的想法十分有趣,於是在班級中開展了“改寫歷史事件對於歷史脈絡發展的影響”探究課題。比如在安史之亂的學習中,很多學生覺得唐朝沒落十分可惜,希望通過某些歷史事件的改變,來讓強盛的唐朝可以繼續下去。於是,我引導學生做出了相應的假設探究。比如,如果沒有安祿山和史思明,唐朝是否就不會發生內亂?通過探究之後我們發現,唐朝時的藩鎮割據並不是由於某些軍閥或者權臣的個人品質問題而出現的,事實上,這種藩鎮割據正是唐王朝當時在政治利益上所做出的一種妥協。也就是說,這種現象在出現之始,其實對於唐朝的發展是有利的。通過這條線索,我們又來追尋,為什麼藩鎮的出現對於唐朝是有利的?從這個話題我們最終又追溯到了隋朝之前的南北朝時期。通過這樣的探究方式,學生發現其實歷史的發展自有其脈絡,是多種復雜原因共同造成的結果。雖然這與我們最初預想的內容不同,可是這也確實讓學生感受到了歷史的縱深感。
3.觀其因,執其果
我們進行歷史教學,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映照現實,讓學生通過歷史吸取教訓,更好地面對現實生活,在現實的社會中創造更多價值。
因此,我在為學生梳理歷史的縱深之時,還會讓學生順著歷史發展的方向,對我們當今的生活提出更多的設想。比如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有怎樣的機會獲得更大的發展?學生們對於國家的發展都有著極大的熱情,因此對這個課題的討論也十分激烈。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們查閱了很多相關的經濟協定、歷史會議,以及一些歷史發展的數據等。通過這些資料,學生們從政治經濟、軍事人文,甚至是氣象的角度去分析了中國在未來發展的可能性。這樣的教學內容似乎與歷史的教學內容已經有了一些不同,但實際上,歷史就是過去發生的事情,未來時間點上的事情最終也會成為歷史。因此,我們學習歷史的本質意義就在於對生活有自己的態度和行事方法。讓學生更好地去預測未來,這也是學生學習歷史的一種良好體現。
拓展視野,橫看中西
1.看位置,找不同
我一直認為,歷史雖然是一種線性發展的時間性的內容,可並不意味著學習歷史就只有縱深這單一的視角。事實上,從黃仁宇先生提出的大歷史觀來看,如果我們可以在同一時間點以一種橫切的視角去看待歷史,可以得到更加全面的歷史認知。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也常常會讓學生以橫向的視角去看待歷史,這一點更多地體現在中西對比上。
對於古代的歷史,我更多的是讓學生去找不同。比如,為什麼中國可以成為一個統一的大國,而歐洲卻是一個個分散的小國?在這個課題的討論中,學生通過不同時期的歷史定位來探究中國與歐洲大陸發展的不同因素。比如歐洲大陸人民在古希臘時期主要聚居在群島上,而這種群島的生活環境使得當地人對於大一統的統治沒有興趣。而中國大陸是一塊完整的大陸,其 文化 的發源在黃河中下游,這一塊地區的地域遼闊,地形平坦,並且適合 種植 莊稼,因此,部落在發展的過程中會不斷聚集,最終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通過這樣看位置、找不同的過程,學生可以了解不同文化的歷史原貌,對於歷史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知。
2.看文化,找聯系
在找不同的同時,我還引導學生通過橫向的觀察,尋找不同文化之間的聯系。比如同樣作為文明古國的希臘和中國,幾乎在同一時期出現了決定後世思想形式的思想巨匠,比如中國的百家諸子和西方的思想三傑。再比如在同一歷史時期,絲綢之路的開發帶給中西文化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能夠在中西文化各自的哪些領域找到相應的證據?在這些課題的探究過程中,學生們通過搜集資料,對於中西文化歷史都有了更加詳盡的了解,並且將這些知識碎片統一成了一幅完整的歷史畫面,這對於學生的歷史整體認知來說是十分有利的。
3.看發展,找自己
上文中提到,歷史的學習最終還是要為了今天的生活服務。因此,無論是縱向的學習還是橫向的對比,最終還是為了給我們當代人和當代中國提出更多借鑒性的意見。在帶領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我也讓學生通過橫向研究其他地區和國家的發展模式,找出與中國當下發展相吻合的相關歷史經驗。通過這些經驗的累積,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當下的中國,也能夠想出更多有利於中國發展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