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食品毒理學的研究方法
毒理學的研究方法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微觀方法,另一類是宏觀方法。根據採用方法的不同,可分為體內實驗和體外實驗 。
食品毒理學主要是藉助於動物模型模擬引起人體中毒的各種條件,觀察實驗動物的毒性反應,再外推到人。
1.體內試驗(in vivotest) :也稱為整體動物試驗。可嚴格控制接觸條件,測定多種類型的毒作用。實驗多採用哺乳動物,例如大鼠、小鼠、脈鼠、家兔、倉鼠(hamster)、狗和猴等。在特殊需要情況下,也採用魚類或其他水生生物、鳥類、昆蟲等。檢測外源化學物的一般毒性,多在整體動物進行,例如急性毒性試驗,亞急性毒性試驗、亞慢性毒性試驗和慢性毒性試驗等。哺乳動物體內試驗是毒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其結果原則上可外推到人;但體內試驗影響因素較多,難以進行代謝和機制研究。
2.體外試驗(in vitrotest):利用游離器官、培養的細胞或細胞器進行毒理學研究,多用於外源化學物對機體急性毒作用的初步篩檢、作用機制和代謝轉化過程的深入觀察研究。體外試驗系統缺乏整體毒物動力學過程,並且難以研究外源化學物的慢性毒作用。 (1)游離器官:利用器官灌流技術將特定的液體通過血管流經某一離體的臟器(肝臟、腎臟、肺、腦等),藉此可使離體臟器在一定時間內保持生活狀態,與受試化學物接觸,觀察在該臟器出現有害作用,以及受試化學物在該臟器中的代謝情況。(2)細胞:利用從動物或人的臟器新分離的細胞(原代細胞,primarycell)或經傳代培養的細胞如細胞株(cellstrain)及細胞系(cellline)。(3)細胞器(organelle):將細胞製作勻漿,進一步離心分離成為不同的細胞器或組分,例如線粒體、微粒體、核等,用於實驗。
3.限定人體試驗:通過中毒事故的處理或治療,可以直接獲得關於人體的毒理學資料,這是臨床毒理學的主要研究內容。有時可設計一些不損害人體健康的受控的實驗,但僅限於低濃度、短時間的接觸,並且毒作用應有可逆性。保健食品的人體試食試驗。
4.流行病學調查:通過流行病學調查的方法,不僅可以研究已知環境因素(外源化學物)對人群健康的影響(從因到果),而且還可對已知疾病的環境病因進行探索(從果到因)。但流行病學研究干擾因素多,測定的毒效應還不夠深入,有關的生物學標志還有待於發展。 如突發性大規模食物中毒的調查。
試驗目的
急性毒性試驗:測定LD50, 了解受試物的毒性強度、性質和可能的靶器官,為進一步進行毒性試驗的劑量和毒性觀察指標的選擇提供依據,並根據LD50進行毒性分級;
遺傳毒性試驗:對受試物的遺傳毒性以及是否具有潛在的致癌作用進行篩選;
致畸試驗:了解受試物是否具有致畸作用
30天喂養試驗:在急性毒性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其毒性作用,觀察對生長發育的影響,並可初步估計最大未觀察到有害作用劑量
亞慢性毒性試驗--90天喂養試驗:觀察受試物以不同劑量水平經長期喂養後對動物的毒性作用性質和作用的靶器官,了解受試物對動物繁殖及對子代的發育毒性,觀察對生長發育的影響,並初步確定最大NOAEL和致癌的可能性,為慢性毒性和致癌性試驗的劑量選擇提供依據;
代謝試驗:了解受試物在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速度及蓄積性,尋找可能的靶器官;為選擇慢性毒性試驗的合適物種、品系提供依據,了解代謝產物的形成情況。
慢性毒性試驗和致癌試驗:了解經長期接觸受試物後出現的毒性作用以及致癌作用;最後確定最大未觀察到有害作用劑量,未受試物能否應用於食品的最終評價提供依據。
『貳』 毒理學有哪些研究手段
毒理學研究分為三個方面:
1.描述毒理學:通常僅直接考慮葯物毒性的結果,為葯物安全性評價和其他常規需要而提供毒理學信息。
2.機制毒理學:通過葯物對細胞或組織產生毒性的生理生化改變研究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闡明葯物對機體毒性作用的機制。
3.管理毒理學:基於描述毒理學和(或)機制毒理學提供的資料,並通過系統的毒性研究明確特定受試葯物是否能呈現足夠低的危險。基本目的:認識並掌握某種葯物的毒性作用,為臨床安全用葯提供科學依據,避免或減輕用葯過程中有毒作用的發生。